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共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9 17:22:28

点击下载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共4册)

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共4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封面版权信息

超越自卑

洞察人性理解生命性格的塑造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第四章 早期记忆

第五章 梦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第八章 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第十章 职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第十二章 爱情和婚姻

返回总目录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家庭,希望人们增进对自己的了解。第一章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人类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中。我们并非纯粹地体验环境,而是感受环境对人的意义。即使是对环境中最单纯的事物,人类也是以自己的目的来加以衡量的,例如“木头”是指“与人类相关的木材”,“石头”意味着“作为人类生活要素之一的石头”。如果一个人试图回避生活的意义,而仅关注周围的环境,那将非常不幸。他会孤立自己,于己于人,其行为都毫无益处。没有人能脱离意义而存在。我们总是通过赋予现实意义来体验世事,我们感受到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诠释后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下结论:这些意义或多或少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即充满谬误的领域。

如果我们问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他也许无法回答。大多数人也都不会费心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试图寻找答案。的确,这个问题的由来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是在我们的时代,仍有年轻人或者老年人会问:“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然而我们可以断定,他们仅仅是在遭受挫折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假如一切都一帆风顺,假如他们没有经历严峻的考验,就不会有人提及这些问题。但是,每个人在行动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并要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抛开一个人的语言,只观察其举止,就会发现,他有自己的“生活的意义”,他的观点、态度、动作、表情、修养、抱负、习惯和个性特征等都与这个意义相符。他的行为举止仿佛都是由某种人生观指引的。他的所有行为都隐含着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他认定:“我是这样的,世界是那样的。”这是他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

不同的人对生活意义的解读各不相同。如我们所说,每种意义可能都有些不完美之处。没有人能掌握生活的绝对意义,可以说,任何可用的意义都不是完全正确的。所有的定义都介于正确和错误这两个极端之间。然而,在这个范围内,有些意义更有效,有些则次之;有些错误较小,有些则较大。我们发现,对生活意义有益的阐述有其共通之处,而那些不尽如人意的解读则总是难以掩盖其中的错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个科学的“生活的意义”,用它作为衡量正确意义的标尺,帮助我们解释与人相关的现实社会。我们必须牢记,“正确”是针对人类及其目的和意图而言。除此以外,别无真理;即使存在其他真理,也与人类无关。因为我们根本无从了解和掌握这些绝对真理,所以它们对人类而言,必然也没有了意义。生活的三大问题

每个人的生活都受限于三个因素,人们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三点。因为这三个限制因素构成了现实人生的内容,人们经常受其困扰并被迫做出应答和处理。人们的最终答案,会显示出每个人对生活意义的解读。

第一个限制因素:我们生活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无处可逃。我们在受到种种限制的同时,利用地球的种种资源来谋求发展。我们必须注重身心的协调发展,以延续生命,确保人类的永续生存。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回答:这显示出我们认为哪些行为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和可取的。我们是人类的一员,人类居住在这个地球上,每个答案都必须考虑到这个事实。

如果考虑到人类自身的脆弱和环境的不安全,为了自身利益与整个人类的福祉,我们必须全力探索更有远见且前后一致的答案。正如解数学难题,我们不能靠运气或猜测,而应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寻找所有可用的方法,最终找到答案。我们可能找不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完美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尽全部的努力去寻得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我们必须不断努力,寻找更好的答案,这个答案还必须考虑到“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这一前提,因为我们的生存质量与地球息息相关。

第二个限制因素:我们并非人类的唯一成员。我们身边生活着其他人,并与我们息息相关。人类个体的弱点和局限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单枪匹马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假如有人独自生活,并试图只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所有问题,那么他就无法生存下去。他既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延续人类的生命。人总是与其他人相互依附而生,这种关系无法割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足和局限。一个人为个人幸福或人类福祉做出的最重要努力,就是与他人建立联系。因此,关于生命所有问题的每一个答案都需要考虑到这个问题:我们是群居动物,如果孤立无援,就会灭亡。如果要生存下去,我们的情感就必须与这些最重要的问题和目标协调一致,那就是与我们的同类合作,维持我们个体的生存,延续人类的生命。

第三个限制因素:人类由两性构成。个人和人类生命的延续必须考虑到这一事实。爱情和婚姻就属于这个限制。所有人,不论男女,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个人面对这个问题时的所作所为,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类做了许多不同的尝试,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行为总是反映出他们相信可以寻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

这三个限制因素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在自然环境的局限下找到一种合适的职业,以维持生存;第二,如何在同类中找到一个位置,以相互合作并分享合作的成果;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人类的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这一事实。事实上,这三个问题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职业、社会和性。

个体心理学研究发现,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为三类:职业、社会和性。每个人在应对这三个问题时,都会反映出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假如某人爱情生活不完整,工作不努力,没有朋友,还有社交障碍,从他生活里受到的限制和约束,我们可以推断,他认为活着是一件困难而危险的事,机遇少而挫折多。他活动范围的狭窄,可以用他的解释来加以了解:“生活意味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要把自己困住,不和别人接触。”相反,假如某人爱情生活美满融洽,工作颇有成就,交友广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会把活着看成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充满机遇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时,他无处不在的勇气可以说明:“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同伴保持兴趣,成为团队的一员,为人类幸福做出应有的贡献。”社会感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所有错误的“生命意义”的共同特征和所有正确的“生命意义”的共同特征。罪犯、酒鬼、问题儿童、自杀者、堕落者和娼妓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缺乏同情心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爱情问题时,缺乏合作解决问题的信心。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定义极其自私:认为每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只能使自己受益,而不会惠及他人。这类人成功的目标仅是谋求个人优越感,而他们的成功也只对自己有意义。谋杀者承认手持毒药时感到自己很强大,但很明显,只有他自己认为自己很重要;对于其他人而言,手持毒药并不能抬高一个人的身价。

事实上,仅属于个人的意义没有任何意义。意义需要在沟通中体现出来:如果一个词语仅对一个人有意义,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我们意图和行为的唯一意义在于其对他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想变得更重要,但是如果人们没有认识到其整体价值在于对他人的贡献,就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我曾听过一则关于某小宗教团体领袖的故事。有一天,她召集所有信徒,告诉他们下周三是世界末日。信徒们惊恐万分,变卖财产,抛弃红尘俗事,惴惴不安地等待预言中灾难的到来。但是,周三波澜不惊地过去了。到了周四,信徒聚集起来要她解释:“瞧瞧你给我们带来多大麻烦!我们抛弃了所有财产,告诉遇到的每一个人,世界末日将会在周三降临。受到嘲笑时,我们也不灰心,而是一遍遍地重复说消息来源绝对可靠。周三过去了,世界却还安然存在。”这位女“先知”回答道:“我的周三并非你们的周三。”显然,她是以个人理解的不同意义来为自己辩护。不过这种个人意义实在是经不起考验。

所有正确的“生命意义”的标志都具有普遍性,可以为所有人分享并接受。一个生活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对其他人也同样适用,因为我们从中能看出如何用成功的办法来应付共同的问题。即使是天才,也只能用其做出的杰出贡献来定义:只有世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对他人做出了重大贡献,才能被称为“天才”。因此,生活的意义总是在于“为集体做贡献”。在此,我们指的并不是其声称的动机,而是他的真正成就。能成功应对生活问题的人,通过其行为举止,我们可以发现,他完全自发地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以及与他人合作。他的所有行为都以其同类的利益为先;遇到困难时,他的解决方法也不会损害到他人的利益。

对许多人而言,这也许是一个新观点。他们可能会怀疑,人生的意义是否真的在于奉献、帮助他人和相互合作。他们可能会问:“那么个人怎么办?如果总是考虑他人的利益,为了别人的利益做出牺牲,那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吗?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不是应该先考虑自己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先学习捍卫自己的利益,培养自己的个性吗?”

我相信,以上怀疑实在是大错特错,它提出的问题也是错误的。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生命意义是为人类做贡献,如果他的情感都指向这一目标,他自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他会为这一目标而努力。他会充实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提高自己的能力。以爱情和婚姻为例,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想要努力使其生活得更自在、更充实,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和才华。如果仅以凭空发展自己的个性为目标,而不考虑他人,我们可能会变得颐指气使、不受欢迎。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回顾先辈给予我们的遗产,我们能看到些什么呢?所有留给我们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做出的贡献。有耕地、道路和建筑;有保留下来的人生经验,包括传统、哲学、科学、文学以及处理生活问题的技巧。这些都是为人类福祉做出贡献的祖先所遗留下来的。

那么,另外那些从不与人合作,对人生有不同解读,并只会问“生命能给我什么”的人,他们怎么样呢?他们的生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不仅生命已逝,也没有留下任何有意义的东西。世界仿佛曾对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们。你们并不值得存在。你们的目标和努力,你们所重视的东西,以及你们的思想和灵魂,都没有未来。滚开吧!没人欢迎你们。消失吧!”对于不愿意与人合作的人,我们的结论是:“你一无是处。没有人需要你。走开!”当然,在当今社会我们仍可看到许多不足之处。一旦发现弊病,我们就需要努力改变,但这个变化必须以造福人类为前提。

许多人明白这一点,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关注整个人类,所以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我们发现,所有的宗教都关注拯救人类的问题。在一切伟大的运动中,人们总是努力增强社会感,而宗教是其中最伟大的方式之一。然而,宗教的本旨经常被错误解读,除非它能更直接地致力于此工作,否则很难从其之前的作用中了解它还能做什么。个体心理学以科学的方式得出相同的结论,并提出一种科学的解决方法。我相信这是一大进步。相比政治运动或宗教运动,也许科学能更好地增强人类对同胞以及自身福祉的关注。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但目标是一样的——增强对别人的兴趣,促进合作。

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可能像生命的守护天使,也可能像如影随形的恶魔,所以很有必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划分的依据,以及如果出现重大错误应该如何改正。这是心理学与生理学或生物学的差异所在,它能利用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来影响人类的活动以及人类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人类更幸福。童年的启蒙经历

从童年早期起,人们就开始在黑暗中探索“生活的意义”。即使是婴儿,也会小心翼翼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以及这力量在环绕自己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快满5周岁时,儿童就已形成一套统一而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及处理问题的独特模式。我们称之为“生活模式”。对于自己和世界所向往的发展模式,他们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深刻而持久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以一个稳定的统觉表(Scheme♧of♧apperception)来看待世界:接受某一经验前必须先解读,而解读也是与原本的人生观相一致的。即使这个人生观有严重错误,即使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会导致不幸和痛苦,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个人生观。

要修正人生观的错误,唯有重新考虑错误,认识错误,修正统觉表。可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个人会由于错误行事而造成严重后果,被迫修正人生观,成功地完成转变。通常情况下,只有在存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或延续旧的方式将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他才可能会被迫做出改变。一般来说,修正一个人的生活模式,最好的方法是在受过心理学培训的专家的帮助下进行,因为他们了解这些意义,能帮助人们找到最初的错误,并提出一种较为合适的建议。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童年境遇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童年的不幸经历会被赋予截然不同的含义。有的人不会沉溺于这些不幸处境,除非这些经历有助于解决未来的问题。他觉得:“我必须努力摆脱这些困境,以保证我的孩子将来过得更好。”另外一种有类似经历的人则认为:“生活太不公平。其他人总是一帆风顺。世界这样对待我,我凭什么善待这个世界?”而第三种人可能会觉得:“因为我的童年如此不幸,所以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的。”这三种人的想法会明显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要想改变他们的行为,只有先改变他们的想法。

个体心理学正是在这一点上打破了决定论的说法。没有哪段经历是导致最终成败的直接原因。人生苦难的来源并非个人经历或所谓的创伤本身,而是来自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如果把某些特定的经历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我们必然会受到一定的误导。生活的意义并非由事情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身体缺陷

然而,童年的某些情境确实很容易导致错误人生观的形成,进而导致大部分失败行为的产生。首先我们要考虑身体有缺陷或幼儿时期得过疾病的儿童。这些不幸经历导致他们难以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贡献。除非亲密的人将其注意力转移,使其关注他人,否则他们很可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且在当今社会,由于同龄人的对比、怜悯或挖苦,他们的自卑感还有可能会加重。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使他们变得孤僻内向,失去正常生活的信心,甚至会觉得这个世界看不起自己。

我想,我是第一个着手研究器官有缺陷或内分泌异常的儿童所面临的困难的人。这门科学虽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并未朝着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自始至终,我寻找的是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把所有失败归咎于遗传因素或身体条件的证据。世界上没有哪两个小孩受到腺体的影响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克服自身困难,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杰出的能力。

因此,个体心理学并不鼓吹优生论。许多为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在幼年时身体也存在缺陷。他们有的饱受病痛折磨,有的甚至英年早逝。然而,那些努力克服生理缺陷和外部困难的人,往往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困难磨炼了他们,使他们奋发向上。我们不能仅以生理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是朝正途发展还是误入歧途。但是,许多身体有缺陷的儿童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没有多少人理解他们的困难,因而他们大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在早年生活中曾因器官缺陷而感到压力的儿童中,发现了诸多的失败者。溺爱

第二种经常造成人生观错误的情境是骄纵溺爱孩子。从小被溺爱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会使他认为,他的愿望就应该像法律一样被执行。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他就会受到重视,他会逐渐认为这种重视是与生俱来的。一旦他不再是众人注意力的焦点,其他人不再将他的感受当作第一要务,他就会倍感失落,觉得世界亏待了他。他所受的教育使他只问收获而不愿付出。除此以外,他没学到任何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周围的人对他百依百顺,这导致他失去独立性,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事情。他的关注点只在自己身上,永远学不会也不知道要与他人合作。当遇到困难时,他唯一的应对办法就是乞求别人的帮助。他仿佛认为只要再次受到瞩目,别人就会意识到他是个特殊的人物,就会给他所有他想要的东西,他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

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社会上最危险的一类人。他们有些人甚至会严重破坏善良意志,表面上一副迎合世俗的“媚世”姿态,私下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攻击别人;如果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他们就会罢工。还有一些人会比较公开地进行反抗:当他们发现习以为常的关切和顺从不再唾手可得时,就会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他们认为社会对自己充满敌意,所以总是尽力报复他人。如果社会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事实上这种可能性非常大),他们会认为这就是被不公正对待的证据。这也是为什么处罚通常都没有效果,因为处罚只能让他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想法:其他人都在反对我。但不管是公开反叛还是暗中破坏,不管是用柔术去控制别人还是用暴力进行报复,他们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基于同一个错误的世界观。我们甚至会发现有人会因时而异,采取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但他们的目标始终如一。他们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一枝独秀,成为最重要的人,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对生活意义的解读不变,他们所采取的任何方法都将是错误的。忽视

第三种可能导致错误人生观的情境是忽视儿童。被忽视的儿童不知道什么是爱和合作,他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没有这些积极的意义。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他面对生活的问题时,会高估将要面对的困难,低估自己在他人善意的帮助下的应对能力。他自始至终认为世界对他很冷酷,更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赢得喜爱和尊重。

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无私公正的感情。母亲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孩子感受到她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其他人”,并且还要使这种信任感拓宽加深,使其涵盖孩子的整个生活环境。如果母亲没有完成第一个任务——获得孩子的关注、感情和合作,孩子将来就会很难产生社会兴趣和与周围其他人的合作。每个人都有对他人产生兴趣的能力,但这种能力需要培养和运用,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如果说被忽视、被憎恨或不被期待的儿童可以归为一个类型,那么我们在研究这种极端例子时,可能就会发现他对合作熟视无睹、自闭、无法与他人沟通、完全无视所有可以帮助他与他人建立联系的事。但是,我们已经发现,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法生存。儿童顺利度过婴儿期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他得到了一些关爱。因此,我们遇到的不是被完全忽略的孩子,而通常是得到较少照顾,或是在某些方面不被关注的孩子。总而言之,被忽略的孩子从未遇到真正值得信任的“其他人”。生活中,许多这类失败的孩子都是孤儿或私生子,我们通常将他们归类为被忽视的孩子,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

身体有缺陷、被溺爱和被忽视这三种情境容易使人对生活的意义得出错误的结论。几乎所有遭遇这三种情境的儿童都需要外界的帮助,以修正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真正关心这些人,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能理解他们所有举动的含义,从中看到他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最初的记忆和梦

探究梦和联想是一件行之有效的事情:在梦境中,由于社会要求的压力较轻,个人的防备和隐藏较少,个性会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但是,梦最大的帮助是可协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记忆中的生活的理解。每一段记忆,不管是否深刻,都代表了它认为值得纪念的事。它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它会影响到生活,它告诉我们:“这是你必须期待的”或“这是你需要避免的”或“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再次强调,经历本身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段经历铭记在记忆中,会说明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每一段记忆都是一个纪念。

儿童早期的记忆特别有助于表明个人对生活的看法是多么根深蒂固,也能显示个人在形成人生态度时环境的重要性。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它包含了个人对自身和所处环境的最基本估计,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第一次总结以及对自己最初的要求;其次,它是一个人主观上的起点,是他为自己记录人生的开始。所以,通过一个人的早期记忆我们可看出他对自己地位的认知:是弱势、不安全的,还是强势、安全的。对心理学的目的而言,一个人的最早记忆与他所能想起的最早的事是否一致并不重要,甚至是不是对真人真事的记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忆所代表的含义在于它们被“当作”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

在此,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看看早期记忆如何能促进人生观的形成。“咖啡壶从桌上掉下来,把我烫伤了。这就是生活!”如果一个女孩的自述以此开头,她的人生将充满无助感,她会夸大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这不足为奇。在她心底,她总是会责怪别人没有照顾好她,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人粗心大意,所以让这么小的孩子陷入危险之中!

还有一个与这个女孩相似的关于早期记忆的案例:“记得3岁时,我从婴儿车上摔了下来。”与这一记忆相伴的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噩梦:“世界末日到了。我半夜醒来,看到火光把天空映得通红。星星纷纷坠落。地球与另一个星球相撞。但正要爆炸之际,我就醒来了。”这个病人还是一个学生,当被问到害怕什么时,他回答:“我害怕我的人生会失败。”显而易见,他的最初记忆和多次发生的噩梦让他气馁,加重了他对失败和灾难的恐惧感。

有一个12岁的男孩,因为尿床和不断与母亲发生冲突被带到诊所,他说他的早期记忆是:“妈妈以为我走丢了,跑到街上紧张地大喊我的名字,但其实我一直藏在屋子的橱柜中。”通过这一记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解释:生活的意义在于通过制造麻烦来获得注意,得到安全感需要通过欺骗的手段。虽然我是个被忽视的人,但我可以愚弄别人。尿床也是一种手段,使他可以处于担忧和注意的中心,而他母亲的焦虑和紧张则进一步肯定了他的看法。与之前的例子相似,这个男孩对外界的第一印象是充满危险,他认为只有在别人都为他担忧时,他才是安全的。只有用这种方法他才能相信:如果他需要保护,总会有人在他身边。

一位35岁的妇女讲述了她的早期记忆:“我3岁时,有一次独自去了地窖。四周很黑。当我在黑暗中走下楼梯时,比我略大的表哥打开门跟着我走下来。我被他吓了一跳。”从这个记忆来看,她可能不太习惯和其他孩子玩耍,特别是与异性在一起时会很不安。有人猜测她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后来证明确实是真的,而且她在35岁时仍然未婚。

下面的这个例子可以体现出社会情感发展的更高阶段:“我记得妈妈让我推妹妹的婴儿车。”从中我们可以推断:她只有面对更弱小的人时才会觉得轻松,并且还可能会依赖母亲。当新婴儿降生时,让年纪较长的孩子跟父母一起来照顾,既可以让他们对家里的新成员感兴趣,又让他们承担了一部分家庭责任。如此一来,他们便不会认为父母对新生儿的照顾削弱了自己的重要性。

希望陪伴别人并不一定表明对他人真正感兴趣。当被问到最初的记忆时,一个女孩回答说:“我和姐姐还有另外两个女孩一块儿玩。”当然,这是培养儿童社交的一个办法,但当她说她最大的恐怖是“孤独一人,没有同伴”时,我们对她又有了新的了解。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她身上缺乏独立性的征象。

一旦发现和了解了一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找到了解他整体个性的钥匙。有些人认为人的个性是不可改变的,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改变的方法。然而我们说过,如果没有发现错误的根源,所有的论点或治疗都不可能成功。唯一的改进途径就是:培养个体更合作、更勇敢的生活态度。合作的重要性

相互合作是防止精神病倾向发展的唯一方法。因此,培养和鼓励儿童参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要允许他们与同龄儿童一起完成任务或玩耍,以找到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被宠坏的孩子如果只关注自己,在学校里也会表现出对其他人或事缺乏兴趣。只有某一门课的老师喜欢他时,他才会喜欢上那一门课。他只听从自认为对自己有益的教导。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这种缺乏社会感的表现会更加明显。一旦开始曲解人生的意义,他就会抛弃责任感和独立感。从此,他也就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挫折了。

然而,我们还无法把一个人的早期错误归咎于他。只有品尝苦果,才能帮助他展开补救。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学过地理,我们就无法指望他答好一张地理试卷。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无法期待一个从未学过与人合作的儿童在需要合作的任务中表现良好。但生活里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在人类社会的架构下完成,并增进人类福祉。只有理解“生活意味着奉献”的人,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获得成功的可能。

如果教师、家长和心理学家都清楚孩子在赋予生活意义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错误,如果他们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能确信,那些曾经缺乏社会感的孩子终会对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中的机遇产生更多的信心。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停止努力,不会找寻捷径,不会想方设法逃避责任或是将责任转嫁给他人,不会寻求额外照顾或特殊安慰,不会觉得颜面扫地而谋求报复,不会怀疑“生活是为了什么?生活能给我什么?”相反,他们会说:“我必须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是我自己的任务,我有能力做好。我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如果要除旧革新,我责无旁贷。”假如人人都这样理解生活,争做独立而合作的人,人类的发展前途将无可限量。第二章心灵与肉体心灵与肉体的相互关系

关于心灵控制肉体还是肉体支配心灵的问题,人类一直都没有定论。许多哲学家也参与了讨论,他们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数以千次的辩论,但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个体心理学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帮助,因为个体心理学涉及心灵和肉体的相互关系。对于身体或心理需要治疗的人,如果我们采取治疗的理论基础有误,就无法达到最初目的。因此,我们的理论必须源自实际经验,并能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我们生活于这些相互关系中,必定要接受找出正确观点的挑战。

个体心理学让这一问题变得简单化,使其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心灵和肉体二者都是生活的表现形式,也是生活整体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像四处走动的动物一样生活,而仅仅生理的发展还是不够的。植物扎根于地下,无法移动。因此,植物如果有头脑,或至少是我们能在某种意义上理解的头脑,就会令人大吃一惊。即使植物能预见或计划未来,这种能力也无用武之地。假设植物能预料到:“有人过来了。他马上就会踩到我,我要死于他的脚下了。”但这种预料毫无用处,因为植物无法避开,这头脑又有什么用呢?

然而,一切能动的生物都能预见并决定行动方向。这样,拥有头脑和灵魂就很有必要了。你当然有思虑,否则你就不会有动作。——《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场

这种预见并指导行动的能力是心灵的核心功能。一旦了解了心灵是如何指挥身体的,我们就可以为行动设立目标。仅仅时不时地做出一些随意的动作远远不够,我们必须设立一个努力的目标。因为头脑的功能之一就是决定做出什么动作,它占据生活的主导地位。同时,身体做出的行为也会影响头脑。头脑只能指挥身体做出能力范围内的、受过训练的动作。比如,假如头脑指挥身体飞向月球,除非有相应的技术突破身体的局限,否则一定会失败。

人类的行为活动比其他生物要多得多。之所以这样说是不仅因为人类行为方式更丰富,手的动作更复杂,而且通过他们的动作,更有能力改变周围环境。因此,我们可以预想,人类的预见能力会越来越强,并且人类的目的会越来越清晰,从而最终改善自己的整个处境。

此外,在每个人为实现部分目标而做的一切举动背后,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简单的举动。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生活中的所有困难都已解决,而且在周围的整个环境中,我们安全并成功地突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有的行为和语言都必须协调一致。心灵的发育似乎是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的理想目标;肉体也是一样,努力实现与心灵的统一。肉体的发展也是为了实现机体本身的理想目标。比如,如果哪处的皮肤擦破了,整个身体都会努力使其复原。但是,肉体并非孤军奋战,开发潜能时心灵也会助其一臂之力。体育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都已被证明对肉体有益,这些都是心灵有助于肉体更好发展的方面。

从生命的初始到结束,这种成长和发展的协作关系一直持续着,从未间断。肉体和心灵是同一整体两个无形的部分,亲密无间地合作。心灵就像是马达,充分调动肉体的所有潜能,使肉体可以安然渡过所有难关;肉体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表现,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灵意志。人的每一个举动背后都有自己的含义。他的眼、他的嘴、他的面部肌肉,甚至他的每一个表情都有特定含义,这个含义是心灵赋予的。而这就是心理学(或精神科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的宗旨是探索个体所有表现的含义,找出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与其他人的目标作对比。

在努力实现获得安全感的最终目标时,心灵总会设立一些具体目标,并需要时时计算“安全在某一特定点,只有朝着这一特定的方向努力才能实现”。虽然这有可能会产生错误。但如果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方向,就无法采取行动。如果我抬了抬手,那么心里肯定有这个动作的目标。事实上,心灵所选择的方向可能会完全失败,但也是由于心灵错误地认为它是有利的才会这么选择。因此,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行为方向时的错误。选择安全的目标是所有人共有的行为,但有一些人在选择具体行为方向时发生错误,从而产生偏差。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行为或一种现象,却没有认识到其背后的意义,最好的理解方法是先依外形将其当成简单的动作来分析。以盗窃为例,盗窃是窃取他人财产占为己有。首先,我们看这种行为的目的:使自己变得富有,通过占有更多财产来获得安全感。因此,盗窃行为的出发点是觉得贫困。其次,要了解个体所处的环境,以及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觉得贫困。最后,要了解他是不是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来改变现状、摆脱贫困,他的行为方向是否正确,他是否曾经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来达成他的愿望。我们不需要批评他的最终目标,但可以指出:他在实现其目标时选择了错误的途径。情感的作用

我们把人类对周围环境所做的改变称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大脑指挥身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大脑既启发着我们的工作,又指导和帮助着身体的发展。最后,我们发现任何人类行为都是大脑有目的指挥的结果。但这并不是在过分强调大脑的作用。要克服困难,身体的健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脑控制环境的方式是可以保护身体健康的,以使我们不受疾病、身体功能失调和死亡等伤害或事故的威胁。

我们能感受快乐和痛苦,能天马行空地想象,能识别有利和不利的处境,这都有助于我们完成这一目标。因为情感使身体能以正确的方式应对所处的境遇;幻想和识别是预见的方法——它们与身体的反应能唤起情感。这样,个人的情感就能与其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相符合。很大程度上,情感控制身体,却不受制于身体,而主要由个人的目标和相应的生活方式决定。

很明显,控制个人的并不仅仅是生活方式。若无其他助力,个人态度也无法改变现状。要付诸行动,态度还需有情感支持。我们观察到,个体心理学观点的新颖之处在于情感从不会与生活方式相冲突。只要有目标,情感总会自我调整,以符合这一目标。因此,我们的研究已超越生理学或生物学的范畴。情感的产生不能用化学理论来解释,也不能由化学实验来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先假设生理过程的存在,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心理目标。我们并不十分关注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是焦虑的目的和结果。

依照这种研究方向,焦虑不能被理解为由于性欲被压制而引起的或是出生时难产所留下的。这些解释不属于我们关注的范畴。我们知道,一个习惯了母亲陪伴、帮助和支持的孩子可能会把焦虑(不论根源是什么)当作非常有效的控制母亲的武器。我们不只满足于描述他的愤怒,经验显示,愤怒是控制他人或局面的一个策略。可以确定的是,所有身体或心理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真正对象。

我们在每个人身上都能看到,情感的发展方向与其目标是一致的。一个人焦虑或勇敢、快乐或悲伤都与其生活方式相对应,它们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也几乎符合我们的预期。一个通过悲伤获得优越感的人不可能为他的成就感到快乐和满足。他只有在不幸时才是快乐的。我们还注意到,一个人的情感是根据需要而产生或消失的。一个人群恐惧症患者在家里或处于支配地位时,是不会产生焦虑感的。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对他自认为不够强大而无法逾越的困难都会感到恐惧。

一个人的情绪基调像生活方式一样固定。比如,懦夫总是胆小,即使他在弱者面前显得傲慢,或是受庇护时似乎很有勇气。他可能会在门上装三把锁,用警犬和防盗器来保护自己,然后认为自己非常勇敢。也许我们无法证明他的焦虑感,但他个性中的懦弱在大张旗鼓的自我保护行为中已昭然若揭。

两性和爱情方面也有相似的情况。当一个人希望达成自己在性欲方面的目标时,相关的情感就会出现。为了集中优势,他会排除与之矛盾的任务和兴趣,由此引发相应的情感和功能。缺乏这些情感和功能,诸如阳痿、早泄、性变态和性冷淡等症状就会出现,这都是由未能排除不相关任务和兴趣而引起的。这些异常行为经常由错误的目标和生活方式诱发。在这些例子中,我们总能发现患者有只期望别人体贴自己,而自己却不考虑别人,缺乏社会情感,缺少勇气和乐观的心态。

有一个患者,他是家里的次子,患有非常严重的愧疚症。他的父亲和哥哥非常看重诚实这种品质。男孩7岁时,有一次告诉老师,作业是他自己做的,但事实上是他哥哥代他做的。此后的三年里他一直隐藏着深深的负罪感。最后,他去找老师说明了一切,但老师只是笑了笑。接着,他哭着去找父亲,又一次认错。这一次他成功了。父亲为男孩的诚实感到骄傲,表扬并安慰了他。尽管父亲原谅了他,但男孩仍然很沮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孩努力通过对这件小事的强烈自责来证明他的诚实。男孩的家庭对道德的高要求使他强烈希望成为道德模范。他自认为在学习和社会吸引力方面不如自己的哥哥,因此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

稍大些,他开始遭受其他的自我谴责。他经常手淫,不断在考试中作弊。每次面临考试,他的愧疚感都会增加。随后他继续受其折磨。由于他特别敏感,所以比哥哥多了很多负担。大学毕业,他计划做技术工作,但他的愧疚强迫症愈演愈烈,终日惶惶,整天都在祈祷上帝原谅。因此,他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工作的时间。

后来,他的情况非常严重,被送到精神病院,并被诊断为无药可救。但是,一段时间过后,他渐渐好转并出院。但他被告之,如果复发,必须再次回院接受治疗。以后,他即改行攻读艺术史。他在一个考期将至的公休日去了教堂。大庭广众之下,他跪倒在地,高呼:“我是最大的罪人。”他以这种方式再次满足了自己过于敏感的良心。被送入精神病院又待了一段时间后,他回到家中。有一天,他甚至赤身裸体去吃午饭。他身体健美,在这一点上,他是可以和他的哥哥或其他男人一较长短的。

他的愧疚感是使他看似比其他人更诚实的方法,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优越感。但是,这种努力指向的是生命中无用的方面。他逃避考试和工作是懦弱和严重缺乏信心的体现。他的各种病症都是有目的地排除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行为。为了获得优越感,他做出了诸如跪倒在教堂、裸体就餐等拙劣行为。他的生活方式要求他这么做,自然而然产生了如此情感。

我们说过,个体在四五岁前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以及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基因,以及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来适应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5岁后,他的人格已经成型。他的人生观、他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事风格、情绪性格都已固定。尽管这些以后还可能改变,但只有在他不再受儿童时期错误的影响后才能改变。就像他以前的所有言行都与其对人生的解读一致,现在,如果他能改正错误,他的新言行就会与新的解读一致。

个体通过器官与环境接触,获得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他训练自己身体的方式看出:他愿意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什么样的印象,以及他对经验的理解、应用。如果注意他观察和倾听的方式,以及吸引他注意力的人和事,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的很多方面。这就是为什么举动这么重要。一个人的举动可以显示出他的身体器官所受过的训练和他如何运用它们选择他要接受的印象。举动总是由意义决定。

现在我们可以在心理学的定义上再添点东西。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对其肉体的感官印象的态度。我们也可以开始了解不同人的心灵差异有多大。如果肉体无法适应环境,或者无法完成环境提出的要求,通常会被心灵视为负担。因此,身体器官功能有缺陷的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会遇到更大的障碍。他们的心灵会更难去影响、指挥和控制自己的肉体趋向优越的地位。为了达到同样的目标,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更加集中注意力。因此,他们的心灵会负担过度,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儿童如果总是满脑子想着自己器官的缺陷和行动的困难,那么将没有多余的注意力放在外部的世界上。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关注其他,结果,他长大后社会情感和合作能力都会比较弱。

器官缺陷会导致很多障碍的产生,但这些障碍绝不代表无可逃避的命运。如果头脑本身很活跃,加之努力学习克服困难,那么个体就可能会像其他身体没有这么大负担的人一样成功。事实上,尽管存在困难,有器官缺陷的儿童经常取得比正常儿童更大的成就。身体上的障碍是他更进一步的激励因素。

比如,一个视力有问题的男孩遭受的压力,可能比正常小孩大得多。他忙于看清物体,更关注可见世界,更有兴趣分辨不同的颜色和形式。最终,他对可见世界的体验比那些无须努力便可分辨细微差别的儿童更深刻。因此,器官缺陷也可能变成优势的来源,但只有在心灵找到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时才能做到。许多画家和诗人的视力都有缺陷。这些缺陷被训练有素的心灵驾驭之后,他们的眼睛比普通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天生惯用左手但并未被当作左撇子的儿童身上。在家或是刚进学校时,这些儿童受到的教育是用他们不那么顺手的右手。因此,他们在写字、画画和手工方面并不具备很大优势。但如果大脑得以充分发挥,克服这些困难,很有可能并不完美的右手也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正是事实。许多情况下,左撇子儿童通过学习,书法比其他人更好,在绘画和手工方面也更有才能、更为纯熟。只要找到对的方法,再加上兴趣、训练和练习,他们就可以把劣势变为优势。

一个儿童如果想通过后天努力弥补先天缺陷,那么只有他希望为人类做贡献,不只关注他自身时才能做到。如果他唯一的希望只是克服困难,他还有可能继续落后于他人。只有当他有明确的努力目标,且这个目标比阻碍他的困难更加重要时,他才能保持奋斗的勇气。问题在于,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在哪里。如果他们奋斗的目标是一个外部事物,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自我发展,以实现这一目标。困难只不过是通往成功道路上需要攻克的关卡而已。相反,如果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强调自身的短处或仅仅是克服短处,他们可能无法取得真正的进步。要想把一只笨拙的右手训练得灵巧,仅仅妄想避免露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有目标的实际运用,手才能变得灵巧,而这个目标必须比笨手笨脚带来的挫败感更有吸引力。如果一个孩子能集中力量克服困难,他的行为一定会有一个需要全力以赴的目标,一个实际存在、与他人相关、需要合作完成的目标。

我曾调查过一个遗传性肾病家庭,这可以作为一个关于遗传性格及其可能作用的很好例子。这些家庭中的儿童经常患有遗尿症。器官缺陷会导致肾或膀胱疾病,或引发脊椎分裂,而且在某些特定位置上的痣或胎痣通常会显示相应的某段腰椎节段病变。然而,仅器官缺陷本身并不足以造成遗尿。儿童并非完全受器官控制,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使其发挥作用。比如,有一些儿童晚上尿床但白天从来不会。有时环境或父母的态度发生变化,这些习惯就会突然消失。除了心智低能儿,如果不是有意为之,一般儿童都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许多患遗尿症的儿童受到的刺激不但无助于克服困难,反而使他们继续尿床。有经验的母亲可以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但如果母亲经验不足,这种不必要的毛病将会持续下去。通常在有肾或膀胱遗传病的家庭中,与小便相关的所有事情都会被过度强调。有的母亲犯的错误是,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尿床。如果儿童意识到家长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就很有可能会产生抗拒,把它当成很好的反对这种教育的机会。如果儿童抗拒家长对待他的方式,他们就会想办法攻击父母最大的弱点。

一位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发现,在父母从事反犯罪工作的家庭中,如法官、警察或狱吏等家庭成员的犯罪比例高得惊人。教师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后进生。在我的经历中也经常发现类似案例。我很惊讶地注意到,医生的孩子成为精神病患者,以及牧师的孩子成为少年犯的案例很多。同样,如果家长过度强调尿床,就会让儿童找到一个表明他已有自己意志的途径。

遗尿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显示梦如何引发目标行为的相应情绪。尿床的儿童经常会梦见他们起床上厕所。这样,他们就可以为自己辩解,认为尿床无可厚非。尿床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不分昼夜地引起别人的注意,控制他人。有时也是为了激怒家长,尿床的习惯是愤怒的表达。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能看到,尿床事实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儿童用膀胱而非嘴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器官缺陷只是为他提供了一种表达意见的方式。

选择这种表达方式的儿童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下。通常来说,他们是被宠坏后又丧失唯我独尊地位的孩子。也许是另一个小孩出生后,他们发现很难再得到母亲的全心关爱。因此,尿床就成了他们加强与母亲联系的一种举动,尽管是以一种负面的方式。事实上他们想要表达的是:“我现在还不像你想的那么懂事,我还得要人照顾。”在不同环境下,或是有别的器官缺陷,儿童就会选择其他方式。比如,儿童如果选择声音作为武器,他们就会焦躁不安,晚上号啕大哭;有些儿童会梦游,做噩梦,掉下床,或是渴了喊着要喝水。这些行为的心理学解释都相似。症状的不同一部分取决于器官状态,一部分则视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定。

这些例子很好地显示了心灵对肉体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心灵不仅可以影响肉体某部分的行为,还可以控制和影响肉体的整个组成。这个假设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也很难找到证据。然而,有些迹象却非常清楚。如果一个男孩胆小害羞,他的性格会反映在身体的整体发展上。他不会关注体能的突破,或者说他从没想过自己有能力做到。结果,他就不会想到去有效地锻炼自己的肌肉,并拒绝所有鼓励肌肉锻炼的外界刺激。其他愿意或是希望锻炼肌肉的儿童则会在体能锻炼上发展更大,而他由于兴趣的缺乏,会一直落后。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身体的整个状态和发展不仅会受到心灵的影响,而且可以反映心灵的缺陷。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身体表现仅仅是心理缺陷的最终结果,而这些困难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补偿方法。比如,我们可以肯定,在四五岁前,内分泌腺本身会受到心灵的影响。腺体缺陷对行为的影响从来不是难以控制的,而是不断地受到整个环境的影响,受到儿童接受环境印象方向的影响,受到大脑对于感兴趣情况的创造性活动的影响。

另外一个证据可能会更清楚地表明心灵对肉体的影响,因为与此相关的是我们更为熟悉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的是短暂而非永恒的身体表现。每一种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身体表现。个体会以一些可见的形式表现自己的情绪,可能是姿态和态度,也可能是表情,还可能是腿脚发抖。身体器官也有相似的变化。比如,如果一个人的脸变得通红或苍白,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愤怒、焦虑、悲伤或其他任何情绪下,身体都会发出信号。

每个人的身体都有自己的语言。遇到害怕的情形时,有的人会颤抖,有的人会汗毛竖起,有的人会心跳加速,有的人还会满头大汗、呼吸困难、声音沙哑、畏缩不前。有时身体的健康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例如没有胃口,甚至由此引起呕吐。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情绪会影响他们的膀胱或者是性器官。许多儿童在考试时会感到性兴奋。众所周知,罪犯经常会在犯罪后跑去找妓女或情人。在科学领域,有的心理学家称性和焦虑相伴相生,有的则认为二者毫无关联。他们的观点是基于自己的个人经验而定的。对于一些人,二者有关联,对其他人则没有。

这些不同的反应属于不同类型的个体。有调查显示这些反应部分来自遗传,这类身体表达经常能暗示整个家族的弱点和特质,因为家族的其他成员也有可能会产生相似的身体反应。然而,最有趣的是观察心灵如何通过情绪激发各种身体状况。比如,当一个人遇到让他情绪失控的事时,通常会希望尽快解决问题,此时最好的解决办法似乎就是抨击或谴责别人。相应地,愤怒会影响人的器官,激发器官采取行动或者施予额外的压力。有些人在愤怒时还会胃疼,或是涨红了脸。有些人的血液循环会被打乱,从而引发头疼。在偏头疼或习惯性头疼的背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压抑的盛怒或羞辱。对于某些人来说,愤怒还会引起三叉神经痛或癫痫性痉挛。

目前我们对情感影响身体的方式尚未完全探究清楚,也许我们根本就无法完完全全地了解。紧张情绪对自主性神经系统和非自主性神经系统均会产生影响。只要有紧张感,自主性神经系统就会采取行动。有些人会敲桌子、咬嘴唇或撕纸。如果处在紧张状态下,人一定会采取一些行动。咬铅笔或抽烟都能让他排解紧张情绪。这些举动告诉我们,他认为目前的一些状况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陌生人面前脸红、颤抖或手足无措,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都是紧张的结果。通过非自主性神经系统,紧张感会传至全身。这样的情感产生时,全身都会处于紧张状态。然而,这种紧张的表现并非总是如此明显。我们谈到的这些症状都是在身体与情绪关联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产生的。

如果进一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与某种情绪表达相关,这些身体表现是心灵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审视心灵与肉体的相互关系非常必要,因为二者是我们所关注的整体的两个部分。

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据此得出结论,生活方式及其相应的情感特征会对身体的发展产生持续影响。如果儿童的生活方式是早期形成的话,有足够经验的人就应当能够预见他以后的一些身体表现。勇敢者会将自己的态度表现在体格上。他的身体构造会异于常人,肌肉更加结实,仪态更加稳健。姿势很可能会对身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而且有助于肌肉变得更加健美。勇敢者的面部表情也有所不同,这最终会影响他的全部特征,甚至是骨骼的构造。

如今已经很难否认心灵会影响大脑的运作。病理学显示,在有些案例中,有的人大脑左半球损伤后失去了读写能力,但可以通过训练大脑的其他部分来重获这些能力。通常,得了中风的人,大脑的受损部分无法恢复时,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此时,中风患者大脑的其他部分可以补偿、恢复一些器官的功能,从而使大脑的功能再次恢复。就个体心理学教育应用的可能性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假如心灵能对大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如果大脑不再仅是心灵的工具——不管有多重要,也还只是工具而已——那么,我们可以找到发展和改善这一工具的方法。大脑生来有缺陷的人并非一生都要无可逃避地受其约束,他可以找出很多方法训练大脑,更好地适应生活。

如果心灵的目标定位错误,没有发展与人合作的能力,就无法对大脑的成长施加有益的影响。因此,我们发现,很多儿童如果缺乏合作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就无法发展智力和理解力。成人的全部举止都会显示出他最初四五年间形成的生活方式的印迹,而且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统觉表和他赋予生活意义的结果,所以,我们就可以发现他在合作中遇到的障碍,并助其矫正。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已踏出了第一步。心理特征与生理特性

许多学者曾指出,心灵和肉体的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但似乎还没有人试图去探寻二者之间的确定关系。比如,德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克瑞奇米尔(Kretschmer)曾描述过如何从一个人的生理特性去发现与其相对应的心理类型,并由此分辨他属于哪一类型的人。比如,圆脸、短鼻、有肥胖倾向,如恺撒大帝所言:愿我周围多肥胖之人,他们肥头大耳,能吃能睡。——《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克瑞奇米尔认为,这种体格与特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但他并未明确其中的原因。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体格的人似乎并没有什么器官缺陷,他们的身体完全适应我们的文化。从身体上说,他们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健康,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很少紧张。如果要和人打架,他们也觉得胜券在握。但是,他们却觉得没有必要敌视他人,或认为生活充满恶意而苦苦挣扎。有一派心理学家称其为“外向者”,但没有说明原因。由于他们并未因其身体而感到任何困扰,所以我们称其为外向者。

与其相对应的是被克瑞奇米尔称为精神分裂者的一类人,他们或孩子气,或特别高,有长鼻子、蛋形头。他认为这些是含蓄内向的表现。他们一旦有心理障碍,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他们是恺撒大帝说的另一种人:卡修斯又高又瘦,他思虑过多,这种人很危险。——《恺撒大帝》第一幕第二场

这些人可能有器官缺陷,长大后较为自私、悲观和“内向”。他们可能会请求更多帮助,当自认为不够受重视时,他们可能会怀恨在心,疑神疑鬼。尽管如此,克瑞奇米尔也承认,有许多人是混合型,甚至肥胖型的人也可能有分裂型的心理特征。如果环境压迫他们朝另一个方向发展,也会变得胆小沮丧。通过实施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打击,我们可能把任何一个小孩变成举止神经质的人。

如果有丰富的经验,我们就可以从个体的各种表现中发现他的合作能力如何。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也一直在寻找这类暗号。合作的必要性一直存在,我们总是凭直觉等非科学分析来寻找各种提示,以指引我们更好地从喧嚣的生活中寻找方向。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历史的每一次大动荡前,人们在心中已经意识到改革的必要,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这种拼搏如果只属于本能,就很容易犯错误。同样,人们总是不喜欢身体特征非常明显、畸形或是佝偻的人。他们实际上是在无意中断定这些人不适合合作的。这自然是大错特错,但他们的推断也可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目前还未找到办法来增加这类生理异常的人的合作程度,因此,他们的生理缺陷被过度强调,成为大众迷信的牺牲品。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四五岁时,儿童就已设定了心理奋斗目标,建立了心灵和肉体之间的根本关系。他们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情感和生理习性。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一定程度的合作精神,而正是从这种合作精神中,我们学会去理解和评判他人。所有失败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合作能力非常低。现在,我们可以给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心理学是了解合作中的缺陷的学科。由于心灵是一个整体,相同的生活方式贯穿于所有表达之中,那么个体的所有情绪和思想都会与其生活方式一致。如果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情感造成了明显困难,并与个人的利益相悖,如果仅仅想改变这些情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情感是个体生活方式的真实表达,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不良情绪。

个体心理学为教育和治疗的未来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指引。我们绝不能只治疗一个病症或是单一现象,而是应该在整个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在心灵对经历的解读中,在赋予生命的意义中,在从身体和外界得到的印象而做出的反应中,找出出现的错误。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任务。真正的心理学不是用针扎小孩看他能蹦多高,或是挠痒痒看他笑得多响亮。在现代心理学家中,这类做法极为常见。事实上,这虽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