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使役动词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01 00:57:50

点击下载

作者:黄小萍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英汉使役动词研究

英汉使役动词研究试读:

前言

她叫我气喘,

她让我焦虑,

她使我犯困,

她令我振奋,

讲她讲哑了嗓子,

写她写累了脖子,

她气人、烦人、恼人,

她雷人、迷人、醉人,

她给予我惊喜,

她夺走我闲暇,

春来秋往,魂牵梦萦的那个她。

说到此,读者明白我的那个“她”指“使役”。

使役活动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发生,每一种语言都有表达使役的动词和构式,谈语言谈语法必谈使役用法。中国人初学英语就发现make表达“使……”意义的用法与汉语的“使/令”字表达使役意义用法一致,英汉类似,又属于基础用法,再加上先入为主,“make me happy”之类用法手到擒来,随后延伸到说:“make me realize my dream”,“make me disappointed”,甚而误用“*It made me pleasing”“*It makes us puzzle”“*It made us feel disappointment”。再后来,英语学习者接触到带使役词缀的使役动词,渐进习得使役动词的用法、名词转化成使役动词的用法、不及物动词做使役动词的用法,发现使役动词可替代使动句,体验到英汉语表达使役概念和使役意义的方式竟如此丰富,英汉语两种语言间存在许多类同和差异。

英语教师少不了总结教学所得,我们往往最早注意到英语make类使役链接动词句法使役与汉语的兼语式结构类似,进而归纳英语使役前后缀。笔者在报刊发表的第一篇小文就是《含有“使动”含义的词缀》(《英语辅导报》1993-1994第7期)。让我深感语言之奥妙的是英语中众多的词汇型使役用法。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表达使役用法的单一和贫乏,而且使役动词的误用频发,在究其原因时,少不了进行英汉比较,从而进入“使役”幽幽之井,才知水深且浑,几遭悔不该蹚这浑水。无奈“使役”用法无所不在,说话三句离不了“使役”,如前面小诗,使役来使役去,讲不清楚的,少不了自圆其说,眼见学生明亮又带狐疑的眼光,自知难以蒙混下去,可这一团乱麻咋整?“剪不断,理还乱”。

于是拿把大齿的梳子先爬梳一番,将英汉语言的使役结构进行分类和比较,搁下分析型使役构式,即“它叫我气喘”之类;主攻使役动词,分析几大类常用使役动词(包括“讲哑了嗓子”“气人”“给予我惊喜”)的使役性,其中大多为非典型使役动词。对各类使役动词的分析显示,使役动词的各种构式/变式能相互转换,在转换变通、变通转换之际又发现,可以将万花筒似的使役构式作个归结,于是研究的路程走到“使役构式的归结”这一章节。归结来,归结去,原来,无论春花秋月,还是烟雨绵绵,都是自然美的符号,变化多端的众多语词句式表层下,都蕴藏着“使役”这一核心标签,犹如色彩缤纷,总归三种基色,舞步变幻炫目,到底有一个重拍,“使役”是语言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元素之一。

本书的写作源自教学中的迷惑和学生使役动词的误用频发现象,意识到非典型使役构式是教学难点和学生误用重灾地,感到学界关于非典型的使役动词和构式的著述较少,针对反身及物型事件在及物与不及物连续体衔接中作用的讨论较少,针对反身代词在使役构式中所起的受事角色作用的讨论不够深入。本书采用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analysis of thematic roles of constructions)、标记论(markedness theory)和使役过程重写法(causation rewriting)来分析几类常用使役动词,展示及物性连续体中各类及物和不及物事件的联系和转换关系,揭示非典型使役动词所含“使役义”和使役义的实现,并探讨学生使役动词误用因素。笔者认为,提高英语学习者对使役动词变式所含使役义以及非典型使役用法的使役义的认识,有望促进教与学的效果。构式题元角色分析法、标记论和重写论能较好地解释和分析非典型使役构式。反身代词这一角色能体现各类典型的和非典型的使役过程的内在联系,对于各类非典型的使役动词使役性的解读起重要作用。

一番探究下来,解释了一些表达使役的语言现象,解答了一些问题,但“使役”是如此宏大的题目,仍有许多难解之谜。希望本书关于使役动词的探讨有助于才俊们深究细分,揭秘解谜,将“使役”面目和内涵打通,将其七十二变的招数昭示世人。

在成书之际,我谨向关心帮助此书写作工作的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衷心感谢侯国金教授、陈道明教授、吴国向副教授、李志君副教授、叶惠珍副教授、徐歌老师、郑琦珲老师提出许多宝贵修改意见。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讹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黄小萍华侨大学2015年11月缩略语Abbreviations

A   transitive agent/transitive subject 施事主语/及物动词的主语

AO   animated object有生宾语

AP   adjective phrase形容词短语

AS   animated subject有生主语

CAUS  causative 使役动词、使役

ERG   ergative作格的

D    dependent structure 依存性结构

DO   direct object 直接宾语

DS   deep structure 底层结构

Exp   experiencer 经事

G    ditransitive “goal”双宾构式的“目标”

INCH  inchoative 表始的

INTR  intransitive 非及物的

IO   indirect object 间接宾语

LCS   lexical conceptual structure词汇概念结构

LF   logic form 逻辑形式

N    noun 名词

N/A   non-applicable 不适用

NP   noun phrase 名词短语

O    transitive object /“object” of transitive verbs 及物动词的宾语

OC   object complement 宾补

P    transitive patient及物动词的受事

PP   preposition phrase介词短语

PRED  predicate 述谓

RP   resultative phrase 结果短语/结果补语

S    intransitive subject /“subject” of intransitive verbs不及物动词主语

SS   surface structure 表层结构

T    ditransitive “theme”双宾构式的“主体”

TR   transitive及物的

V    verb 动词

VC   verb and complement 动词和补语

UTAH  Uniformity of Theta Assignment Hypothesis论旨指派一致性原则

Vi   intransitive verb 不及物动词

Vt   transitive verb 及物动词

VP   verb phrase 动词短语

XP   表示可以取各种常见短语,主要包括VP、NP、AP等

result XP 结果短语第一章导论

使役活动无所不在,了解和学会使用合适的语词来表达使役语义概念无疑是语言使用和学习的重点之一。多年的英语教学让笔者对使役动词和构式积累了一些体验和疑惑,曾总结教学心得,发表了数篇有关论文,试图解答一些问题。关注点从英语的使役动词延伸到汉语的使役动词,结果一路走来,不解之谜不减反增,遂狠下决心,开启一个工程,意欲将各类使役动词归纳疏通一番。本章首先阐述语言观,理论前提包括认知语言学针对语言的假设、功能主义语言观、词汇化过程和词句的平行关系以及语义解读的要素,继而讨论使役的概念、构式、使役构式和使役义,最后说明本书的研究范围。1.1 语言观

从古至今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一直在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传统语言学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之上:(1)语言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语言能力独立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2)句法是一个自足的形式系统,独立于语言结构的词汇和语义部分;(3)描写语义的手段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某些形式逻辑。

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否定上述三个基本假设,提出了自己的假设:(1)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认知系统,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一般认知规律;(2)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形式体系,句法(和词法)在本质上跟词汇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体系,句法分析离不开语义;(3)只基于真值的形式逻辑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用的,因为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4)句法和词法是不可分的,词素、词和句法构成象征系统的连续体(continuum)。另外,认知语言学拒绝区别直义的和修辞的语[1]言,认为意象和隐喻是构成大脑思维的主要成分。

以Hallida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的语言观认为语言的功能与人的认知方式、人的语言能力和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密不可分,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句法也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系统,它跟语义密切关联,语义不完全是真值条件,而是客观现实和主观认识的统一,因此语义分析不排斥心理因素;语言研究中建立的各种范畴都是“典型范畴”,具有“非离散性”,因此不应该追求语言规律的绝对性。在Halliday等系统功能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交际是人的活动,语言结构是语言为实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自我调适的结果。凡是人们使用的语言,无论是否符合语法规则,都值得研究。语言在变化,新词新用法在涌现,旧词又有了新的引申,“旧瓶装新酒”现象屡见不鲜,该观点支持前面的假设(3):“只基于真值的形式逻辑来描写语义是不够用的,因为语义描写必须参照开放的、无限度的知识系统。”

与功能主义语言观形成对照的是形式主义语言观,以Chomsky一派“生成语法”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试图从语言内部去寻找解释,认为语言结构受一定规则控制,这些规则是人类语言结构所固有的,是人类天赋语言能力的体现,认为句法是自足的(autonomous)。沈家煊(1999:12)指出,功能主义认为,句法不见得是语言系统或语言研究的核心,如果有一个核心的话,语义才是核心。

本书的例证支持上述认知语言学的假设和功能主义语言观。语言使用者每日都在体会词与句功能对等,词和句都可概括事物、表征事件,词和句的解读往往离不开构式和语境,人的认知能力和语外知识对词句的识解起着或填充或支持或印证或必备的作用。语言在不断变化,不断适切人们的交际需要,语言中各种典型范畴都有非典型实例,这些非典型的实例是人们都在使用的,语言的新的用法还在涌现,新颖的用法常常是不符合传统语法规则的非典型的用法,非典型的识解和运用要求的认知负荷更大,更需要多加研究深入探讨。1.2 词汇化

Lexicalization(词汇化)这个术语用来指以表层形式对意义进行表征(representation of meanings in surface forms),Talmy本人采用的术语是“合并”(conflation)(Talmy 2000b:25)。词汇化存在共时与历时之分。Brinton & Traugott(2005:18)认为共时词汇化指概[2]念表征和句法的连接的范围以及这些连接的本质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历时的词汇化,Brinton & Traugott(2005:21-23)有如下归纳之说明:

第一,词汇化指采纳进词库的过程(adoption into the lexicon),即一个词以通用的形式进入并储存在词库里,需用时可以随时调取。

第二,当一种形式不能用通常的语法规则来解释,那么就产生了[3]词汇化。

第三,词汇化指词的隐含意义转成通常使用的意义,即从语用意[4]义转成多义词。[5]

第四,词汇化指词的各个具体意义的演化过程。[6]

第五,词汇化有时被等同于语义的变化。

沈家煊(1999:321)认为词汇化是短语或词组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这些界定涉及词汇化的方方面面。词汇化的单词既有像kill,break,feed这些早已进入词库从历史上沿用下来一直作使役动词用的原生及物动词,也可以指短语或句法结构逐渐固化而形成单词的过程,如hearsay 由hear sb say 演变为表示“传闻”意义的名词。

我们认为词汇化的定义应该宽泛些,应包括已经固化和正在走向固化的多个语义成分凝固成词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应包括由多个语义成分合并整合在一起由一个词汇单位来表达的过程。词汇化产生的结果是词汇单位,词汇单位概念化人们对客观世界感受的过程,概括或替代短语或句法结构表达的内容。能够以一个词汇单位来表达多个语义成分的词称“词化词”,包括单语素原生使役动词、带“使役含义”词缀的使役动词和转化而来的使役动词。例如:(1)Perhaps anger had clouded his vision,perhaps his [7]judgment had been faulty.(也许怒火蒙蔽了他的眼睛,也许他的判断有误。)

此句指“His anger had made him unable to judge it properly”或“His anger acts as cloud which prevents him from making right judgement”,cloud属于名词动用,“cloud his vision”=“made him unable to have vision”,cloud就是能够以一个词汇单位表达多个语义成分的词,由于cloud具有使役义,本书称其为“词化使役动词”。

如果词汇化包括由多个语义成分合并整合在一起由一个词汇单位来表达的过程,那么在构式压制下产生的,或临时活用的以一个词来表达本来需要一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内容的过程也体现了词汇化过程。由多个语义成分合并整合在一起由一个词汇单位来表达的方式被称作综合性表达法,这种方式与需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的分析表达法形成对照。就使役形式而言,前者对应词汇型使役,后者对应句法型使役。词汇型使役犹如一个大舞台,各类词汇表演单词各个具体意义的演化过程,并在各种“构式”布景下展示各自当下的语义角色和功能作用。[8]1.3 词句的平行关系以及语义的解读“今天的词法即昨天的句法”(Givón 1971:413)。多个研究范式正是基于词与短语、与句的全息对应并可相互转换这一认识来研究词汇与句法的关系。

关于词库与语法的关系,Brinton & Traugott(2005:4)指出,过去的50年里生成语法理论有两种观点。第一,Jackendoff(2002)称之为“以句法为中心的”(syntacticocentric approach),这种观点认为词库是一长列有特性的词项,这些词项被选用并插入到句法结构中,其音位和语义的解读是根据词库和句法一起操作而得出的。另一种观点亦是由Jackendoff(1997)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在语言体系中音位的结构、句法的结构、概念结构都是语言机能(faculty of language)里的平行构成成分,词项(lexical items)建立起某种句法成分与音位和概念结构的对应(Jackendoff 2002:131)。关键在于Jackendoff(2002)提出词库是多元结构(multistructure),词库既包括相当有特性的成分,也包括更有规则的成分。

Goldberg(2007:6)指出,在构式语法中,词库和句法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词汇构式和句法构式的内部复杂性有所不同,在语音形式的表述上也有所不同,然而词汇构式和句法构式实质上是同一类明确表达的数据结构:二者都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但是,虽然我们反对严格区分词库和句法,我们却并不否认不同的形态或句法限制(构式)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承认这两类构式的共同之处;此外,我们也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如动词—小品词的结合),词库和句法的界限是模糊的

程琪龙(2000:107-108)指出,Lamb(1999)将语言现象和语言系统分开。语言系统的物质载体是大脑,是大脑神经网络,是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既然语言系统是大脑神经网络系统,是由数亿个神经元连通而成的,有生命的关系系统,那么作为人脑的语言系统也必须或至少是一个关系系统。因此,语言系统中不可能有包括符号、规则在内的实体(如小句、短语、词、形位等),也没有这些实体的操作;所谓的“实体”“符号”及“规则”在语言系统中也都必须是关系。人的认知系统是个关系网络,语言系统是人的认知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在认知系统整体中,语言系统连接其他认知子系统,而且各子系统在基本结构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其关系网络有等级组织,有连元结构。在宏观平面上,语言关系网络至少含三个子系统(或称层次系统):概念语义系统、词汇语法系统、语音系统。各层次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等级平面,各层次结构之间的体现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在微观平面上,语言关系网络由关系构件“连元”(nection)连接而成,不同的连元可以进一步定义为“关系与”“关系或”“关系反”的不同组合。

Lamb的神经认知语言学属于连通主义(connectionism)研究范式,由于词汇与句法都是关系特征之间的连接关系,所以它们之间抽象程度的差别被消解了,词汇与句法的地位差别也被消解了,因为一个互相连通的庞大网络的各个终端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词汇和句法被看成整体,对两者不作区分,两者没有根本差别。词汇与体现句法特征的子句是平等的,所以两者被统称为“词汇语法层”。类似的,Langacker(1987:3)指出,语法和词库之间并无有意义的区别,词库、构词法和句法构成象征性结构的连续体,这个连续体中有各种不同的参数,而这些参数[9]只是人们武断地划分出来的不同组成成分。

综上所述,词与句具有平行关系和相互替代关系,对这些关系的体验和运用是语义解读的关键之一。通常认为语义的解读要依靠几个要素:

1)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

2)语词和语言结构与大脑概念结构的对应;

3)语境知识;

4)语素与词、与短语、与句平行关系和对应;

5)联想、理解隐喻和推理的能力。

第一,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概念结构,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因果关系的、包容关系的、范畴的、动态的、静态的等等,没有这些认识的人,如狼孩或被长期闭锁在家的孩子是无法与外界沟通的。这些概念结构为人类社会共享,已经成为常识(common sense),属于常规的(conventional)和默认的(defaulted),这些默认的语义可减轻人们的认知负荷,方便快速理解达意。

第二,语词和语言结构与大脑概念结构的对应能力是人们自幼上学或自学发展起来的,人们将习得或学习的文字和口语与人对客观世界(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不断地进行对应,这种对应具有“象似”(iconicity)关系,我们把这种对应称作语法结构的“象似原则”。这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分象似”,即语言结构的单位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一一对应,例如构成句子的每一个语素对应于一个概念;二是“关系象似”,即语言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跟概念结构单位之间的关系一一对应,例如,可以说“我的父亲”,也可以说“我父亲”,可以说“我的书桌”,但不能说“我书桌”。

第三,语义的产生和解读与语境有紧密的联系,语境有大有小,分语内语外,往往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的理解仅仅借助其上下文无法推断,需要更大尺度的上下文语境,需要人的社会文化背景、百科知识(knowledge of the world)、常规关系的提取、人的词语知识和隐喻能力方能正确解读。像“我这是守株待兔”“鱼肉百姓真可恨”“This argument won’t wash”“Quality costs”这样一些表层十分精练,深层语义奥妙的句子,以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形式来表征将极其困难。再如:(2)Brenda fidgeted in her seat.(CCED)(布伦达在椅子上坐不住。)(3)He fidgeted with his tie.(CCED)(他不停摆弄他的领带。)

这儿的翻译只是说“他坐不住”,“他不停摆弄他的领带”,其实这些状态都是有使因的,看(CCED)的解释:(4)If you fidget,you keep moving your hands or feet slightly or changing your position slightly,for example,because you are nervous,bored,or excited.(5)If you fidget with something,you keep moving it or touching it with your fingers with small movements,for example,because you are nervous or bored.

一个单词fidget的含义要一个长长的句子来解释,对于像fidget这类词汇语义的分析,很难以一种简洁明了的树形图或其他图形或符号来表征。fidget的语义已经赋予这个词,此语义在社会流转,许多社会人知晓该语义。学习该词的学生从词典或老师或同学或其他途径了解该词的含义,模因化地(memetically)照搬使用起来。

第四,了解语素与词、与短语、与句的平行关系和相互对应是理解话语的重要因素。如上所述,许多语言事实证明句法并不是自足的,句法和词汇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词汇和句法是平行的语言构成成分,词汇和句法具有连续体的特征,它们之间就没有截然的分界,词与短语或句子可相互转换,词具有句的功能,句可以用词来概括。所谓“词化词”,就是以单个词替代短语或句子。语素(包括前缀和后缀)具有各自的意义,词缀加上词根能表达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的语义。了解语素和词与短语和句的平行关系和对应,才能快速和正确地理解词语和话语,并进而以合适的或短或长的语词表达和交流。

第五,听者和读者需要发挥联想、理解隐喻和推理的能力才能准确到位地理解语言。英语教师都有切身的体会,知识面广的,联想和理解隐喻能力强的学生,阅读理解题也往往做得好,而做不好的学生常说:“阅读材料里没什么生词,还是没看懂。”“我觉得看懂了,怎么错那么多?”这些学生所谓“没什么生词”,是个假象,学生自以为认识某个词,实则只知其皮毛,根本没有掌握这些词汇的多义功能,所谓“看懂了”,其实并没看懂。学生会就下面句子,尤其是斜体词语的意义产生疑问:(6)Lifeless objects especially helped Chaplin make “contact” with himself as an artist.(7)I go out and drum up some business and draw cartoons.(8)They give us so many promises,but they don’t deliver the goods.(9)Many people in wheelchairs I know bleed the system.(10)He later imagined the Tramp to be a college-educated gentleman who’d come down in the world.(以上例句取自《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课文)

若问句(6)情有可原,不大明白或解释不清意思的学生不少,问句(7)的学生较少,问句(8)更少,问句(9)的极少,若有学生来问句(10),会让老师很吃惊,心里嘀咕:这样的学生如何学外语?连这个表示“潦倒落魄”都感悟不出来,这学生“world knowledge”太差了吧?句(6)和(7)的认知负荷大些,学生对演戏和人们为了招揽生意常大张旗鼓宣传有所了解才行,句(8)的理解要发挥隐喻能力,对于句(9),学生需理解不及物动词“流血”可转化成及物动词“让……流血”,相当于汉语中“国庆大甩卖大放血”,从而解读出“从福利体系多骗取些钱”的意思。以上例子说明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独立的认知能力,而是跟一般的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面广,善于联想、想象和比喻的学生其外语学得快,学得好。

上述例子(句6-10)中的动词都是常用词,句法也简单,照说学生早已学过,为什么学生还是领悟不到其中的含义?可见,功能主义的观点“句法不见得是语言系统或语言研究的核心,如果有一个核心的话,语义才是核心”是有很硬的道理的。一个构式的意义源于动词的本义、构式意义以及言外知识的整合。正如吕叔湘在《语文常谈》(2008:76)“意内言外”这篇论文中所言:“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有语言本身的意义,有环境给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本身的意义之中,有字句显示的意义,有字句暗示的意义;在字句显示的意义之中,有单字、单词的意义,有语法结构的意义。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都知道,所以才有‘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这些个话。”1.4 使役概念、构式、使役构式与使役义“使役/致使概念”(causation)是人的认知中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概念。使役概念指的是使役者通过致使力的传递作用于使役对象使之发生变化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使役者、使役对象、使役力和使役结果。使役概念作为人类对一类经验的感知有它的原型,指的是含有主观意愿性的人类使役者通过与使役对象直接的物理接触,传递真实的物理力,并使使役对象发生明显的可察觉的变化的概念。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生活中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使役关系进行概念化,产生出纷繁的非原型使役概念,即原型使役概念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延伸出众多的非原型特征。原型使因得以扩展,使因包括“人”和“人”以外的实体、自然力、事件和抽象的情感、概念和事件等非原型使因。使役力包括除“物理力”这种直接动力以外的言语力、精神力、关系力、虚拟的力和假想的力等,使役对象包括无生命的实体和有生命或者有知觉的对象。使役结果还具有延迟发生性、隐性和不确定性。

Croft(2001:164)指出,典型及物事件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致使行为链:使因—变化—状态(cause-become-state)。这一观点所蕴含的意思是变化的产生都是有致使原因的,变化导致了状态的改变,状态形成又消失,如此循环不断,这就是世界存在的方式。人们对此类事件的概念化就形成了致使概念。“使役/致使概念”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其在语言中的对应形式就是“使役结构”(causative structure),亦称“使役构式”(causative construction)。使役构式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们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的语言表征之一。人们常要表达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即一个动作或事件必须先于另一动作或事件,另一动作或事件则由于前一动作或事件的出现而出现。每种语言中使役语义的表层语法功能形式有多种,语言之间的使役语义的表达形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在呈现英语使役构式之前我们先讨论“构式”的定义。

何为构式?Goldberg(2007:4)指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从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严格意义上的预测,C便是一个构式。Goldberg(2007:4)将此定义修订为: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过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确认存在的构式预知,就被确认为一个构式。王寅(2011a:10)指出,构式语法认为,词法和句法形成一个连续体,它们都是形义配对体,都是人类通过一般认知能力获得的。语言中的“构式”(construction)和“语式”(construct)(指构式的具体体现)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行语法化的结果,它们作为相对稳定的构架和要素,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表达现实世界的基本框架,这也与“语言具有体验性”完全吻合。

一个语素(morpheme)如前缀“pre”和后缀“-ing”、“-ize”是不是构式?Goldberg(2007:4)指出:“语素很明显也是构式的实例,因为语素也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form-meaning pairing),且其形式和意义不能从其他构式中推导出来(Saussure 1916)。”

Langacker(1987:58)认为,语义和音位结构的象征性联系能构成一个象征单位。最简单的象征单位是语素,因为其象征关系中语[10]素的语义和音位构成一个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认为象征单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构式是约定俗成的象征单位(a conventional symbolic unit),那么语素也是一个构式。Langacker(1987:82)又指出,语法是语素和其他更大的表达形式横向组合从而形成的更复杂的象征结构。因此构式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其象征意义更复杂。构词和句法构式之间没有根[11]本的区别,两者在所有直接相关方面的地位是平行的。

我们认为把一个语素/词素看作一个构式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语言单位看作一个构式都有道理,因为词素、单词、短语和句子常可互相替代。但是,有时它们并不可互相替代。这种不可替代的情形正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所形成的结构的独特功用。一个象征单位表达语义常需依赖语境和人们的识解、隐喻能力和语言知识(比如语法允许的省略或隐没),相比一个单词或词缀,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所形成的结构的表达具体直白,透明完整,关系清晰,易于理解,更加常用。这可能就是大部分学者还是倾向于将构式视为“词层面以上的单位”(a unit of grammar larger than a single word)的原因。因此说,词素、词、词组和句子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在这个连续体上的任何一处都可用象征单位来分析,它们之间很难做出明确的区分。当人们讨论构式,主要都是在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所形成的结构/构式,本书所涉及的构式也取这一构式范畴,并且区分如下英语使役构式。

英语使役构式主要有以下10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