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沟通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2 07:29:45

点击下载

作者:周一南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超级沟通力

超级沟通力试读:

前言

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得益于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由此不难看出,任何人想要获得成功,强大的社交能力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国度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更有着举重若轻的影响。然而,在实践活动中,很多人对沟通的认知却有失偏颇,对沟通的真正精髓也是不甚明了。

有些人认为,沟通就是多说话,只要话说到了,沟通的目的自然就能达成。事实果真如此吗?无数的事例和教训告诉我们:唠唠叨叨地说个没完,只会让对方觉得枯燥乏味,完全没有听下去的欲望;想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对方,无理也能辩三分,最终只会留给对方“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印象……这些沟通偏见,使得很多人长期停留在“沟而不通”的层次上,以至于出现十分重视沟通,努力进行沟通,却难以获得良好沟通效果的情况。

有些人觉得,沟通中最重要的就是以理服人,所以很多人热衷于讲道理。可是,每一种道理都有其相对性,只要变换道理存在的空间、时间或是其他要素,那么道理的确定性就会发生改变。而且,仅仅凭借一张嘴,通常很难将道理讲得天衣无缝,一旦出现纰漏,就可能被对方攻击得体无完肤!如果非要逞口舌之快,妄图让对方接受自己的道理,那么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便是互相攻讦,甚至破口大骂。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和效果吗?

此类情况的出现,大多源于人们对沟通的偏颇认知。沟通,要“沟”更要“通”。如果始终停留在“沟而不通”的阶段,那就不是完整的沟通,理论上也不应该将其称为沟通。“说话”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沟通的全部内容,认真倾听、身体语言、文字交流、情感交流等内容,也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这几部分完美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掌握沟通的精髓,令自己变成沟通达人。

善于沟通的人,往往更有人缘,在社交中更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如果不懂得沟通的技巧,即便你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也不会有人欣赏,这样的你与普通石头也别无二致。

本书结构简单明了,语言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案例翔实新颖,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沟通能力进行了详细解读。希望本书能帮助您的沟通能力迈上新的台阶,能成为您今后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第一章只需五分钟,就能和陌生人成为朋友与陌生人沟通,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必修课。对任何一个身处社交场合中的人来说,与陌生人沟通,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其实,只要掌握其中的要点,与陌生人的沟通便是十分简单的事情。接纳自己,别人也会接纳你在陌生人面前,我们有时连话都说不清楚,这是心理因素在作怪。我们觉得自卑、害怕,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否定,只要能够接纳自己,我们就能坦然地面对别人。

所谓的接纳自己,指的是一个人能够欣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也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能以坦然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想要与陌生人结识,甚至让对方接受你,你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接纳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敢面对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那么又怎么能奢望别人去接纳你呢?从这一点上说,接纳自己是与陌生人进行沟通的前提。一个连自己都不敢面对的人,必然长期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在心态等方面也会存在某些问题,没有积极阳光的心态,自然很难获得认可。

有一个年轻的女士,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第一次见到医生的时候,她失声痛哭:“我的个子太矮了,人也长得不好看,我一个朋友都没有。”确实,女士的身高只有一米四多点,而且长得黑黑瘦瘦的,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中学生。但是,只要看到她那布满阴云的脸,就知道她饱经沧桑,心态不佳。

心理医生引导她认识自己:“长相和身高已经无法改变,即便你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你也得接受现实,无论你如何抱怨,如何苦闷,也都无济于事。你只能接受这样的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打开自己的心门,让阳光照射进去。只有这样,你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阴霾遮掩。”

经过几次治疗,女士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她逐渐接受自己,开始试着结交朋友。随着治疗的深入,女士的脸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笑容,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洪亮起来。在与陌生人沟通的时候,她变得越发自信起来。她曾经最在意的身高和长相再也不是沟通的障碍,因为即便是陌生人也会被她的人格魅力吸引,根本没有精力去顾及其他的事情。

慢慢地,这位女士变成了社交场合中的明星。无论需要面对多少陌生人,她都不再恐惧和担忧,这一切,都归功于她勇敢地接纳了自己。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当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人无完人”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会说,但是真正能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如果你想结识更多的人,想让陌生人变成自己的朋友,那么你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做到这点之后,你就不会恐惧,不会自卑,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就能自信满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陌生人,赢得他们的好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勇敢面对自己的一切,只有先接纳了自己,才能让别人接受我们。“自我介绍”是块敲门砖自我介绍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高超的技术,用好了它,就能让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否则,等待你的只有一次次的失败,以及永远无法扩大的交际圈。

与陌生人沟通,首先要从自我介绍开始。恰到好处的自我介绍,会让对方产生深刻的印象,对人际关系的拓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以说,自我介绍是人际沟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自我介绍可简可繁,有时只需要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即可,有时则要介绍姓名、职业、特长等相关的信息。根据不同的场合,自我介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应酬式。这种方式最简洁,在公共场合及一般性的社交场合应用较多,通常只要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即可。

2.工作式。这种方式相对详细一些,在私人聚会上应用较多,通常应该介绍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等。

3.交流式。这种方式更详细,一般在想要进一步交往时应用较多,通常应该介绍姓名、工作、学历、兴趣,甚至籍贯等。

4.礼仪式。这种方式主要表达友善的含义,在报告、演出等场合应用较多,通常应该介绍姓名、单位、职务等。

无论是哪种自我介绍方式,都应该做到真诚、礼貌,要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方式,这样才能受到对方的欣赏,赢得继续沟通下去的机会。

自我介绍时,可以借助一些巧妙的手段,这样更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增强“推销自己”的效果。在介绍自己的姓名时,有些人会巧妙地融合一些历史名人、典故之类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也能展现个人的文化水平和极佳的口才。

例如,有个人名叫周振邦,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就可以这样说:“我叫周振邦,周是周武王的周,振是振兴的振,邦是邦国的邦。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希望我能做一个像周武王那样振兴国家的大人物,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振兴、富强。”通过颇具特色的自我介绍,“周振邦”这个名字会被很多人记住,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我介绍或许只有几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如果你忽视了它的作用,自以为是地认为无非是走个过场,不太放在心上,那么,你可能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你可能非但不能与陌生人成为朋友,甚至会因为陌生人的不良评价而失去已有的朋友。

用好了自我介绍这块敲门砖,陌生人就会打开心扉,让你进入他的世界;用不好这块敲门砖,你就会不断吃到“闭门羹”,陌生人永远都不会变成熟悉的人。自我介绍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一定要随机应变地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这样才能吸引陌生人的注意力,将沟通继续下去。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沟通就完成了一半从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那一刻起,与你有关的一切都会在对方心中留下印象,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树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之后的沟通铺平道路。

第一印象又被称为初次印象,指的是两个陌生人在第一次(初次)相见时产生的印象。性别、年龄、穿着、身材、形态、言行、表情等,都是第一印象的组成部分,人们往往会根据这些因素去判断一个人的涵养和性格。

在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你没有第二个机会给别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发现,人们确实对第一印象情有独钟。对“第一个”“第一次”之类的人或事,人们的记忆往往十分深刻,这就是因为第一印象在人的头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陌生人面前,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展现自己最光彩夺目的一面。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我们难免感觉紧张、慌乱,甚至手忙脚乱,而且越想给对方留下好印象,精神压力就越大,反而更加无法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其实,只要做好心理准备,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再适当地掌握一些技巧,就很容易给对方留下较好的印象,为自己的整体形象加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用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中同样适用。一旦树立起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沟通就容易得多了。

首先,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无论你的性格是怎样的,选择恰当的服饰和搭配都十分重要。一个人的穿着不仅能展现他的审美观,也会反映他的某些心理特征,是一个人社交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应该既符合自身的条件,又能令对方感觉愉快和亲切。

其次,需要注意谈吐。通过一个人的谈吐,可以看出他的人格魅力、才识和素养。优雅和恰当的谈吐会让对方感觉惬意,粗鄙和不雅的谈吐则会让对方感觉厌弃。

最后,需要注意行为举止。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能够反映他的气质、性格等,所以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应该加以注意。在与陌生人沟通的时候,千万不要出现心不在焉或精神不集中的情况,那样会让对方觉得不被尊重,因此不会对你产生好印象。

在我们的身边,因第一印象而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

安德森是一名新闻系的毕业生,正忙于四处寻找工作。一天,他来到一家报社拜访总编先生:“您好!请问贵社有空缺的编辑职位吗?”“没有。”“那记者呢?”“也没有。”“那么校对呢?”“没有。事实上,我们现在没有任何空缺的职位。”“那好吧。我想,您这里肯定缺少这个。”安德森边说边从包里拿出一块精致的木牌,木牌上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一眼牌子,会心地笑了笑,说:“如果你愿意,我们的广告部倒是需要一个人。”

通过一块精致的木牌,安德森展现了自己的乐观精神,由此让总编对他产生了极佳的第一印象和浓厚的兴趣,安德森也获得了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

面对毫不了解的陌生人,沟通起来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只要打好“第一印象”这头一枪,就能让陌生人喜欢你,进而产生继续沟通的意愿,为后续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陌生人之间,彼此并不了解,初次见面的时候,第一印象自然尤为重要。良好的第一印象,会对沟通产生有益的促进;糟糕的第一印象,则会将沟通扼杀在摇篮之中。有了共同语言,更容易得到对方的认同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出现一些波动。但如果抛开紧张、担忧、手足无措等令人烦恼的情绪,试着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寻找共同语言,就一定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一次与陌生人见面时,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距离,不知所措或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时有发生。实际上,只要能够找到共同语言,就很容易打破尴尬的局面,令双方的沟通变得自然、顺畅起来。

稍微留心一点就能发现,如果下楼散步的时候带着小孩,那么很容易就能和楼下的家长们热聊起来;假如只是一个人下楼,通常很难融入家长们的圈子。道理很简单:当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家长之间的谈话自然而然地就从孩子身上展开了。

类似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比如,遇到身体健硕的男性,可以和他聊聊运动;遇到口音相似的人,可以和他聊聊家乡;遇到年龄稍小的人,可以和他聊聊动漫、人工智能等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总结起来就六个字:寻找共同语言。只要能够找到共同语言,那么接下来的沟通就会变得容易得多,沟通的过程也会令双方感觉更加惬意。

小丽年龄不小了,父母总是张罗着帮她找相亲的对象。

一次,她在父母的要求下去相亲。没想到,到了公园之后,她的小狗却跑丢了。小丽心急如焚,哪里还有心情去相亲呢?她四处寻找,终于看到自己的小狗正在一个角落里和另一只小狗玩耍。小丽静静地看着它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此时,一个帅气的小伙子走了过来,看样子是另一只小狗的主人。小丽指着两只小狗示意小伙子不要打扰它们,小伙子马上心领神会。两个人站在一旁,谈话从小狗开始。“你的狗狗很可爱啊,养了几年了?”小伙子首先开口。“三年多了。你的狗狗几岁了?”小丽反问道。“两岁多了。家里还有两只五岁多的。”小伙子说道。“你这么喜欢狗啊!我也想多养两只呢!”小丽惊讶地说。“哦,这样啊,那我可以介绍点经验给你。咱俩加个微信吧!”小伙子说。“好啊,以后可以多交流。”小丽开心地回答。

加为好友之后,两个人经常聊天,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俩当天都是被迫去相亲的。没想到,两只小狗竟然变成了双方的“介绍人”,最终成就了一段好姻缘。

在这个案例中,本来对相亲都十分排斥的两个人,因为小狗而巧遇,又因为小狗这一共同话题而走到了一起。由此可以看出,对陌生人来说,共同话题是拉近距离的极好手段。

所以说,陌生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缺乏直面陌生的勇气。只要我们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陌生人,然后从两个人的沟通中去寻找蛛丝马迹,努力找出彼此的共同点,这样,互相之间就会有话可说,沟通就不至于陷入冷场的境地。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每个人都会产生不适感,我们要做的就是降低甚至消除这种不适感对自己的影响,以求更快地找到与陌生人之间的共同语言,以便更快、更顺利地进行沟通。读懂对方,有的放矢地开始沟通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不仅要有语言的沟通,也要从情绪的变化上观察对方。一旦发现对方的情绪不高,就应该适度地表示关心,而不是非要滔滔不绝地惹对方不高兴。

在出门之前,我们通常会看看天气预报。如果天气热就减一些衣服,如果天气凉就加一些衣服;要下雨就带着雨伞,如果阳光强烈就抹点防晒霜。其实,在与人沟通的时候,也有相同的道理,一定要注意观察对方情绪上的“阴晴圆缺”。尤其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更要关注对方的情绪变化,只要能读懂对方,就能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杰特和科尔是同一家公司的业务员。一天,老板让他们一起到一家有合作关系的公司,去处理一个报表的问题。

两个人来到那家公司时,负责报表的人还没来,于是他们在会客厅里等。等了一个多小时,负责人终于来了。性情急躁的杰特拿着报表走进了负责人的办公室,相互寒暄之后,杰特单刀直入:“贵公司的报表有点问题,我们特意来核实一下。”

负责人有些心灰意懒:“哦,是吗?”“当然是啊,不然我过来干吗?”杰特有些着急。“那我找人核实一下吧!过两天给你答复。”负责人的情绪依然不高。“什么?过两天?我们那边还着急投产呢!”杰特更加焦急了。“我们这边也着急啊,可是总要一步一步来啊!”负责人有些不耐烦的样子。“你这种态度的话,我只能向我们老板反映了。”杰特拿着报表走出了办公室,气呼呼地回到了会客厅。“这个负责人真是太不像话了,根本没法跟他沟通。我看咱们还是回去吧!”杰特对科尔说,明显怒气未消。“我去试试吧,你稍等一下。”科尔边说边拿着报表走了出去。

走到负责人的办公室门口,科尔轻轻地敲了敲门,得到允许之后,他推门走了进去。在向负责人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他注意到负责人正按自己的太阳穴。“怎么?最近工作很忙?”科尔关切地问道。“是有点忙,不过没关系。您有什么事情?”负责人说道。“哦,是关于报表的事情,有点小问题。”科尔边说边递上报表,“我看您脸色不太好,要不改天再说?”“我没事,休息一下就好。”负责人边说边接过报表看了起来。“工作什么时候都能做,您一定要注意身体。”科尔很关心地说。“谢谢您的关心!报表的问题莉莎可以帮您解决,现在我就让人带您去找她。”

面对同一个人、同一个问题,杰特和科尔却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杰特只关心报表的问题,忽视了负责人情绪的变化;而科尔注意到了这种变化,用关切的语言赢得了负责人的心。

相关的研究表明:人在心情舒畅时,包容性相应变大;情绪低落时,包容性则相应变小。善于沟通的人,往往会根据对方的情绪来决定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沉默。在面对陌生人时,如果可以敏锐地察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就能提高沟通的效率,赢得对方的友谊。不同的情绪,会对一个人的接受程度产生不同影响。想让对方接受自己,乐意与自己交流,就要读懂对方的情绪,在该讲的时候讲,该停的时候停。自嘲一下,对方会更加喜欢你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表现,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可以化解人际交往中的尴尬,为沟通双方创造一个更加轻松的沟通氛围。这种方式效果显著,而且屡试不爽。

在现代社会中,善于沟通的人不会乱说话,这是因为,无论说的话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不小心触碰某些人的敏感神经。尤其是在陌生人的面前,由于彼此不了解,不知道对方的忌讳,那就更容易伤害对方,进而影响沟通的进程。

可是,在某些时候,总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要巧妙地化解危机,调侃对方肯定不太合适。这种时刻,如果能够适当地自嘲,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善于沟通的人,经常会做这样的事情,因为他们很清楚,无论怎样嘲笑、讥讽自己,对方都不会对自己产生憎恶感;相反,这种巧妙的自嘲,反而能够表现自己的幽默和真诚,会让对方衷心地喜欢自己。

霍夫曼将军是一个威望极高的人,很多士兵都觉得他是一个不易接近的人。一次,他到慕尼黑视察,士兵们都刻意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让霍夫曼将军感觉很不舒服,他觉得自己受到孤立,好像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到了晚上,为了增进与大家的感情,霍夫曼决定参加一个晚会。在晚会现场,虽然霍夫曼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但是他与众人的沟通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大家依然如履薄冰地与他交谈,唯恐出现什么错误。

晚会还在继续,这时,一名服务员过来给霍夫曼将军倒酒,当时,霍夫曼正低头听人说话,并没有注意服务生的到来。服务生因为过于紧张,手一抖,竟然将酒倒在了霍夫曼的头上。大家都知道,霍夫曼没有头发,而且非常讨厌别人谈及头发的话题。这下服务生彻底傻眼了,在场的人也都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尴尬的情况。所有人都在等着霍夫曼将军大发雷霆,那个服务生已经吓得脸色发白,汗水也不停地往下流。

然而,事情并没有往大家担心的那个方向发展。只见霍夫曼拿出一块手帕,安安静静地将头上的酒擦干,然后笑着对服务生说:“小伙子,这二十年来,我的头上一直‘寸草不生’。你这个用酒刺激头发生长的方法,我早就试过了,非常感谢你的良苦用心。但是,我还是得把实话告诉你,这个方法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听了霍夫曼的话,在场的人先是吃了一惊,但是很快,现场就爆发出一阵巨大的笑声。在大家的笑声中,服务生从容地继续倒酒,坦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场的人也瞬间感觉霍夫曼亲切了许多,大家的关系一下就被拉近了。

在那种情况下,霍夫曼大发雷霆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发完脾气之后,大家只会更加害怕霍夫曼,更加不敢和他交流。那样的话,霍夫曼只会感觉更加孤独。于是,他以自嘲的方式摆脱尴尬,不仅给服务生留了台阶,也为自己赢得了大家的心。

一个聪明人是不会介意在适当的时机自嘲的,因为这种自嘲不仅可以化解尴尬,还会让人产生亲切感,由此可以获得更多人的喜爱。在与陌生人沟通的过程中,能让对方多喜欢你一分,那么沟通成功的可能性就多一分。为了这多一分的可能性,自嘲一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了。

自嘲就像一件光彩夺目的心灵的外衣,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波动才能得到平复,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活力四射,充满青春的气息。一个敢于自嘲的人,通常是乐观而向上的。每次自嘲,其实就是一次针对内心的自我剖析,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只有那些自信而乐观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记住对方的名字,他会对你刮目相看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想要记住他的名字确实很不容易。如果你能在第二次见面时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名字,那无疑会给你的个人形象加分,令你成为一个备受欢迎的人。

试想一下,如果你和某个人仅仅有过一面之缘,双方只是相互告知了姓名,但是在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竟然能喊出你的名字,你的心中是不是会泛起幸福的波澜?你是不是对对方顿生好感,想要和他深入交往下去?

倘若你初次和陌生人见面,你会不会想着记住他的名字,以便下次见面时能够直呼其名,看看他一脸惊讶的表情?是不是希望用记住对方名字的方式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对这几个问题,相信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是因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想要记住一个陌生人的名字都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然而,恰恰因为这种困难,能够做到的人必然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受人敬佩。

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更是一个人最直接的名片。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而名字就是一个人最好的标记之一。尽管能够被历史记住的人只是凤毛麟角,但是人们心中的这种渴望并不会磨灭。

当你喊出不熟悉的人的名字时,他的心中必定是欣喜的,因为他能从中感受到你的尊重。有鉴于此,他的心中自然会生出对你的好感,会更乐于听你说话,进而与你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听到很多拗口或是不好记忆的名字。尤其对一些外国人的名字,很多人更感觉束手无策。

赵刚是一名推销员,在一次活动中,来了一位外国客户,他的名字很长,一般人都记不住他的全名,而是用简称和他打招呼。赵刚和他认识之后,非常用心地记下了他的名字。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赵刚十分流利地叫出了这位客户的名字,这让客户感到十分诧异,他激动地对赵刚说:“先生,真没想到您能叫出我的名字,已经很久没人用我的全名称呼我了。”客户对赵刚心生好感,不仅自己从赵刚那里购买产品,同时还介绍自己的朋友给赵刚认识,赵刚的业绩因此有了很大的提升。

赵刚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例。交往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能在第一次见面时就记住陌生人的名字,这不仅是对对方的极大褒奖,也会受到众人的欢迎。记住遇到的每个人的名字,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肯下功夫,经过长期的积累,一定可以建立广泛的人脉,成为受人欢迎的交际达人。一回生,二回熟初次见面,难免会觉得有些尴尬或无话可说,这是人之常情,随着见面次数的增多,彼此之间会越来越熟悉,越熟悉,心理的距离越近,沟通起来就越容易。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很多照片一一放在被试者的面前,区别只是照片出现的次数不一样,有的照片出现过三四十次,有的照片出现过一二十次,有的照片则只出现过几次。然后,让被试者对照片中的人物的喜爱程度做出评价。结果显示:那些出现次数越多的照片,越是受到喜爱。可见人们对人物的喜爱程度与他出现的次数成正比。

还有一个实验,也很好地证明了上述观点。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里,心理学家随意找了几间寝室,给寝室里的每个女生发了一个小礼物,让她们互相交换礼物,但是彼此之间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学家调查了她们相互间的喜爱程度。

结果同样发现:彼此见面次数比较多的女生,相互之间的好感比较多;彼此见面次数比较少的女生,相互之间的好感则没有那么多。

这两个实验体现了一个相同的理论,在心理学上,它叫“多看效应”。

根据这一理论,和陌生人沟通的时候,即便双方没有语言的交流,但见面的次数越多,彼此之间的好感也会越多。

有人或许不相信和陌生人沟通会这么简单,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试想一下,你有两个童年时期的好友,关系都非常亲密,但是在大学毕业之后,一个与你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另一个则到遥远的国外继续深造。在同一个城市的好友时常能够见面,所以两个人的关系自然会越来越亲密;而在国外的好友见面机会较少,所以会在不知不觉间疏远了关系。

这种情况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很普遍,很多人会在交往中加以应用。

李伟是一名玩具推销员,他很想和推销区域内的一家玩具店的老板签一份合约,长期为玩具商店提供玩具。但是,想为玩具店老板提供玩具的推销员太多了,老板有些不耐烦,所以总是找借口说自己没时间,不愿接待推销员。

李伟去试了几次,结果都是碰了一鼻子灰。李伟决定改变策略,他不再到玩具店老板家中拜访,而是到他经常光顾的地方,装作不经意间与他相遇,有时打声招呼,有时只是笑着点点头。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玩具店老板对李伟产生了良好的印象。李伟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一次“偶遇”的时候和玩具店老板聊起了工作。“见了这么多次面,总觉得您很忙,您的玩具店生意很好啊!”李伟很随意地说。“是啊,有时确实很忙。但是,您怎么知道我有一家玩具店?”玩具店老板有些诧异。“您真是贵人多忘事,我曾经去家里拜访过您,可是您没时间接待我。这是我的名片,请笑纳。”李伟说着递上自己的名片。“哦,是吗?真是非常抱歉!想见我的人确实太多了,我实在是分身乏术。”玩具店老板面带歉意。“我能理解,所以没敢老打扰您。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和您详细谈一谈玩具销售的情况。”李伟非常诚恳地说。“为什么要等以后?现在就可以谈啊!”玩具店老板豪爽地说。

于是,两个人找了个咖啡厅坐下,经过一番交谈,最终签下了一份合同。

对某些人来说,通过语言的方式与陌生人沟通确实有些困难,这种时候,可以适当运用“多看效应”,当彼此之间感觉脸熟之后,再进行交流就会容易很多。无论交际能力如何,先跟对方混个脸熟,能有效地消除陌生感,增加亲和力,使对方放下心中的戒备,让交流更加真诚和轻松。第二章听话听音,每句话都有其价值所在在学会说话之前,倾听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正是因为听到大人如何说话、如何表达,我们才慢慢学会了说话,逐渐学会了表达。然而,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的是,当我们能说的内容越来越多时,却越来越忽视倾听的作用,自以为是地认为只有不断地说,才能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懂得倾听,才能赢得人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说话和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相较而言,倾听的作用甚至比说话更加重要。懂得倾听别人说话,可谓一门高深而难以掌握的沟通技巧。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在我们尚未学会说话的时候,已经能够通过倾听来获取信息、用肢体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听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先决条件。

通常而言,沟通中最常用到的就是说话能力和倾听能力。能说会道固然很好,可是不懂得洗耳恭听,沟通就难以最终完成。只有学会倾听,才能了解对方的诉求,才能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相较于开口发言,懂得倾听其实是更加难以掌握的能力,毕竟每个人都想通过发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很容易忽视对方所说的内容。实际上,通过倾听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反而能更加精准地满足对方的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听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更重要一些。

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听人说话或听不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往往比不会说话更容易出现问题。与人交往时,当对方想要说话时,一定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畅所欲言,让对方感受到十足的尊重。只有这样,对方才会被你折服,才愿意继续和你交谈下去。

凯文是一名保险推销员,有一次,他与一位潜在客户会面之后,客户说出了那句令无数推销员失望透顶的话:“好吧,我还是再考虑一下吧!”

凯文和这位客户已经进行了数次会面,每一次客户都会详细地询问一些问题,这次也不例外,可以说双方已经聊得十分深入。那么客户为什么会这样表态呢?凯文从客户的话中听出了一丝异样的东西,于是真诚地对客户说:“很冒昧地说一句,我觉得您还是有些疑虑,您能告诉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吗?”客户迟疑了一下,便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心中的顾虑。原来,凯文所在的公司曾经出现过一次失误,给社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加上竞争对手的大肆诋毁,使客户对凯文公司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

了解到原因之后,凯文的心中便有了底气,他十分耐心地向客户进行解释,慢慢解除了客户心中的疑惑。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凯文和客户又见了几次面,每一次他都认真倾听客户所说的话,并一一解答客户心中的疑问。最终,这位潜在客户成了凯文长期合作的对象。

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倾听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想要在社交场合占据一席之地,就要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在戴尔·卡耐基成功的历程中,善于倾听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次宴会上,卡耐基坐在了一位植物学家旁边,尽管他对植物学所知甚少,却依然饶有兴趣地听植物学家谈论与植物有关的种种趣事。在整个宴会过程中,卡耐基并没怎么说话,但在宴会结束之后,植物学家却对身边的人说卡耐基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交谈家。

由此可见,即便做不到巧舌如簧,只要学会了倾听,也能在奔向成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倾听不仅是生理意义上的听,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在倾听的过程中,单是听人说话是不够的,还要进行积极的思考,以更好地理解说话者传递出的信息,并及时地给予反馈。不同的开场白,展现不同的内心世界在人际沟通中,很多时候人们会在切入正题前说一些话作为铺垫,也就是开场白。不同的开场白预示着讲话者不同的心态,掌握其中的奥秘有助于了解对方的个性。

在开始正题之前,很多人都习惯说上一段开场白。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讲话者担心对方不知道如何去听自己讲话,于是一再地进行铺垫;第二,讲话者担心对方理解不了或误解自己的意图,所以进行许多自认为不可或缺的铺垫。

通常而言,开场白的形式与讲话者的性格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开场白,能够了解讲话者具有的性格特征。

1.肯定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往往对自己将要阐述的观点充满信心,他们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对讲话的实际意义颇为看中。他们是信守承诺的人,不会轻易承诺,但一定会做到言出必行。

2.否定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愿被外界环境所改变。他们具有极强的征服欲望,愿意接受各种挑战,敢作敢当但又过于执着。

3.猎奇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通常具有极强的支配欲望和强烈的猎奇心理,对对方的隐私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谈话通常不会涉及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而是将话题的重点放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身上。

4.家常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通常想与对方拉近关系,所以从让人感觉亲切的话题入手。他们考虑问题的时候可谓细致入微,发现别人的错误时会及时指出,但是他们不会令人厌烦,因为他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5.冗长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一般十分体贴,他们唯恐直截了当的开场白会令对方无所适从,因此会将自己要讲的重点一一罗列出来。另外,他们担心过于简单的开场白无法显示自己的学识和口才,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会将开场白一再加长。

6.傲慢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一般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开场白。但是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卑感,以傲慢的态度示人,就是为了掩饰心中因自卑而产生的恐慌感。

7.重复式。采用这种开场白的人往往深谙沟通策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会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们会反复强调自己的开场白,因为有些内容对自己和对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不会强迫对方接受,但反复强调就意味着已经告知,一旦出现问题便和他们没有关系。

与人交往时,很多人喜欢“闲话少说,直入正题”的沟通方式,觉得这种方式能够节约时间和精力。实际上,如果能够仔细倾听一个人的开场白,不仅能够了解他的性格特征,还能对讲话的主题产生大致的认识,一旦找到了讲话的大概方向,接下来的沟通便能事半功倍了。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性格,因此开场白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只要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定能从中找到有利于沟通的线索,不断拓宽沟通的渠道。把话听完整,切忌轻易“抢答”对于“抢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之所以给出错误的答案,是因为在题目中有很多误导条件,诱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沟通也是一样,如果只听一部分,往往会错误理解对方的意思。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如果半途而废,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最终只会徒留遗憾和懊悔。

同理,听人说话也要从头听到尾,不能半途而废。因为语言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戏剧性,如果我们仅仅听了一半就妄加判断,进而做出反应的话,通常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假如对方说的话只是一个引言,或者是故意布下的“陷阱”,那么沟通注定就会面临失败。

即便没有“陷阱”,打断别人说话也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表现,难免会令对方产生反感。

美国有一位十分著名的主持人,名叫林克莱特,他因十分善于沟通而深受人们喜爱。

一天,电视台要做一档儿童访谈节目,善于沟通的林克莱特自然成为主持人的最佳人选。

节目开始后,林克莱特和台上的小朋友亲切地打过招呼,就开始了访谈的主题:“小朋友们,你们觉得飞行员这个职业怎么样?”

小朋友的回答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说飞行员很威风,有的说飞行员的衣服很酷,有的说当飞行员需要有好身体,还有的说想当飞行员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

一个坐在后排的小朋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的愿望就是当一名飞行员,专门驾驶着飞机为人们服务。”

林克莱特觉得这个小朋友有些与众不同,于是继续问道:“你知不知道驾驶飞机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我知道,但是我不怕。”小朋友的目光非常坚定。“那么,如果飞机在半空中耗尽了燃料,你会怎么办呢?”林克莱特故意提出一个刁钻的问题。“我会让飞机上所有的人都系上安全带坐好,然后我先跳伞离开。”

小朋友的回答引起了轩然大波,台下发出了窃窃私语和嘲笑声。面对这种情况,那个小朋友有些着急,很明显,他还有话要说。于是,林克莱特示意大家安静,让小朋友继续把话说完。“我要赶紧去取燃料,然后回来给飞机加上,这样才能拯救大家。”小朋友委屈地说。

此时,节目现场变得寂静无声,刚刚嘲笑小朋友的那些人简直无地自容。

林克莱特带头鼓掌,并进行了总结发言:“孩子的想法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刚刚我们错误地理解了他的意图。”

我们的生活中何止一次错误的理解?因此,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请保持耐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完整地听完所有讲话,才能准确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你非要在别人还没讲完的时候就去“抢答”,将会不可避免地犯下断章取义的错误,给沟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会完整地听完别人的讲话,而是在别人的话刚刚讲了一部分的时候就抢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曲解别人的观点,对别人产生误会。小小口头禅,藏有大玄机口头禅是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射模式,能够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某种看法。之所以出现口头禅,是因为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了心理加工,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口头禅便会脱口而出。

在人类的语言中,口头禅是十分常见的。它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已经成为人们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往往很难引人关注。然而,恰恰因为它是语言中难以剔除的一部分,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条件反射,因此更容易从中得出一个人的信息和本性。

从不同的口头禅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以“说实话”“不骗你”之类的话为口头禅的人,通常害怕对方不相信自己,心理相对脆弱;以“也许吧”“估计是”之类的话为口头禅的人,往往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会轻易吐露心声;用“可是”“然而”之类的话作为口头禅的,一般喜欢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销售员赵冬去见一位客户,希望能够劝说对方购买一批新型的办公设备。见面后赵冬首先做了自我介绍,之后便围绕办公设备展开了交谈。

在交谈过程中,赵冬发现这个客户很喜欢说“听朋友说”这个口头禅。例如,“听朋友说耗材都在降价,怎么你们的产品还这么贵?”“听朋友说很快就有更新型的办公设备上市,这款设备到时候是不是就落伍了?”等等。

从客户的口头禅中,赵冬察觉到这个客户对市场有很深刻的认识,只是在决策方面有些犹豫,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于是,他很认真地对客户说:“我们的设备贵,是因为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有些技术是我们独家的专利,就算有新产品出现,也无法超越我们的产品。”

听到这里,客户迟疑了一下,但也没有立刻做出决定。

赵冬立刻又说:“这种设备确实价格高昂,但是我们也不会只做一锤子的买卖,所以售后方面您可以放心。我觉得这款设备确实对您的公司有很大的用途,要不我明天给您送过来,您可以先试用一下。”

客户好像有些动摇,但是依然没同意签合同。

赵冬接着又说:“这样吧,为了显示我的诚意,我给您打个九折,您看怎么样?”“好吧!就这样定了。”客户终于下定了决心。

在这个案例中,客户不经意间说出的口头禅成了赵冬窥探其心理的绝佳切入点,赵冬的成功推销与其善于“听”的能力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头禅,只是有些受人关注,有些被人忽视而已。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只要多加留意,就不难从中解读出对方的内心世界。各种各样的口头禅层出不穷,“我可以”之类具有鼓励色彩的口头禅能够增添个人魅力,“郁闷”之类让人情绪低沉的口头禅只会让你成为众人远离的对象。朋友随口一说,不代表你能随耳一听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喜欢随便说说的人,听起来他们对自己所说的话并不在意。可是,假如你真的以为他们只是随便说说而已,那你就太天真了。

当你听到“我随便说说”“我就那么一说”之类的话时,头脑中会有怎样的念头?是觉得对方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还是觉得对方话里有话,似乎有所暗示?

有的人非常渴望别人能够关注自己所说的话,但是又不希望说得太过直白,因此以“随便说说”之类的话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有的人则像聊天一样,对于刚刚谈及的内容并未真的放在心上。无论说话者是哪种情况,你都不能简单地听其表面意思,而要适当地进行一些思考。

张磊是一个十分爱面子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张磊和女朋友已经谈了三年多的恋爱,感情十分稳定,于是两个人有了结婚的计划。在城市里打拼了几年之后,两个人手头有些存款,但是想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还需要向朋友借一些钱。

面对不得不借的局面,张磊依然放不下自己的脸面,不好意思直接向朋友开口借钱。拜访朋友时他总会带上一些礼物或水果,装作去看望朋友一样,进屋后也是聊些工作、家常之类的话题,不愿直接表达借钱的意思。每每谈到工作,他总会说:“我挣的那点工资,想要买房结婚,实在是差得太多了。”如果朋友说:“手头钱不够?我拿点给你啊!”他就会说:“我就那么一说而已,没事。”对于这句“随口一说”的话,有些朋友没往心里去,张磊“间接借钱”的打算就落了空;也有些朋友知道张磊好面子,不愿直接开口借钱,找了各种理由将钱借给他。

如果你是张磊,面对不同朋友的不同表现,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波动?你对不同反应的朋友会产生怎样的判断?

大家有怎样的答案我不得而知,于我而言,肯定更愿意和那些借钱给我的人更深入地交往,不仅仅因为感恩,更因为他们懂我、理解我,和他们交往,心态更放松,心情更愉快。

在交际场合中,与张磊性格相似的人数不胜数,当他们说出“我随便说说”之类的话时,通常并非随便说说而已。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才能听出话题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才能变成朋友眼中可以信任和深交的人。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某种意义,即便是一句非常“随便”的话,也要用心去听,尤其在对方刻意重复“随便”时,更要仔细分析其中的深意。别只顾着乐,听听对方说的啥幽默是一种美妙的艺术,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它所蕴含的魅力,大多数人都难以抵挡。可是,讲出幽默话语的目的仅仅是让人发笑那么简单吗?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会在交际场合表现得严肃而认真。那些好“逗”的人往往会被当成异类,受到众人的排挤甚至嫌弃。然而,摆在眼前的事实却告诉我们,那些说话、做事很“逗”的人往往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成为交际场合的明星。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国王带领众人到森林中狩猎。他们发现了一头麋鹿,于是拼命地在后面追赶。当他们追到森林深处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不仅麋鹿没了踪影,他们还迷路了。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四处乱转,希望找到来时的路。他们吃完了随身携带的食物、喝光了所有的水后依然没有找到出去的路,在身心俱疲、斗志将无的时候,他们终于看到了一丝微弱的灯光。众人向着灯光走去,在灯光的尽头找到了猎人的家。

国王饥肠辘辘,于是向猎人要了几个鸡蛋吃。没想到国王吃完之后,猎人竟然告诉国王每个鸡蛋要付10英镑。

国王万分诧异:“鸡蛋又不是什么稀罕货,怎么这么贵?莫非你的鸡蛋是用金子铸造的?”

猎人乐呵呵地答道:“尊敬的国王陛下,鸡蛋确实十分普通,不值那么多钱,但是国王您来一趟着实不易。我想,您以后可能都不会误打误撞地到我这里来了。所以,我一定要把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牢牢地抓在手里啊!”

听了猎人的话,国王哈哈大笑起来:“你还挺幽默!好吧,我照价付钱就是了。”

一个鸡蛋10英镑,这个价格简直是在打劫!即使面对一般人,恐怕也很少有人敢开出这样的价格,然而,故事中的猎人不但这样做了,而且是在国王的面前。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国王竟然乐于接受这样的“敲诈”,照价付款了。实际上,国王并非不知道价格中含有的水分,他愿意付款只是因为他被猎人的幽默征服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之类似的情况,在对方的幽默攻势下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地接受对方的某些要求,心情愉快地成为幽默手段的“牺牲品”。

一般而言,运用幽默手段,能够让沟通变得更加生动和形象,给双方带来更加美好的交往体验。但是,如果一味地为了幽默而幽默,或是仅仅注重幽默给我们带来的感官上的快乐,就显得过于肤浅了。

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妙语连珠地展现自己幽默的一面,那他多半是想赢得你的关注、博得你的好感。倘若你只是简简单单地一笑而过,对他想表达的意思没有丝毫理会,那么他的情绪自然会变得低落和消沉,对双方的沟通没有丝毫益处。正确的做法是,你不仅要笑,更要给予对方积极的回应,让他觉得自己的良苦用心已经得到了回报。

只有透过“逗”的表象,听清对方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沟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所以人类对幽默有着天生的喜好。人际沟通中运用幽默的目的主要是希望更好地交流感情,倘若听者只知一味地傻笑,明显是本末倒置,于沟通无益。第三章好话似蜜糖,说进心坎让人笑沟通过程中仅仅懂得倾听是远远不够的,说话能力的高低也是决定沟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让对方愿意听、喜欢听你说的话,不仅是一种高超的能力,更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技艺。只有那些真正的沟通高手才懂得如何运用这种能力,让沟通对象愿意与之交往。真挚的赞美,对方更受用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真挚的赞美,一旦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人们理所当然地会对赞美自己的人产生好感。在互相欣赏的氛围中,沟通就会变得自然而简单。

在人际交往中,赞美可谓是一种十分有力的撒手锏。适时而真挚地赞美对方,对方会更加受用,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令沟通变得简单、顺畅起来。

想要给予对方恰如其分的赞美,最重要的是要更多地了解对方的信息,抓住对方的喜好和特长,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赞美,令沟通的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可以说,赞美是一种几乎没有成本投入却能得到极高回报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将这一方法运用好,一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赞美不是盲目的,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技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只有源自内心、真情实意的赞美才能触动对方,达到预想的效果。另外,适当的赞美时机也十分重要,只有找准时机,恰到好处地赞美对方,才会让对方产生惬意的感觉。

对于赞美,查斯特·菲尔德爵士曾经做出十分精妙的论述:“赞美的话并不一定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也可能因为场合或时机不对而产生不良的效果。与其那样,倒不如什么都不说的好。”

事实就是如此,尽管赞美于沟通而言十分有效,可是真想做到最好却十分困难。一个对沟通对象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对方喜好的人想给沟通对象以恰到好处的赞美,可谓“难于上青天”。如果非要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赞美,那么多半会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遭遇冷场还只是小事,还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解甚至愤怒。

那些成就颇高的人往往更善于利用赞美的手段来拉拢人心、赢得支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钢铁大王查尔斯·施瓦布曾经说:“批评是最能扼杀人的自信的手段,所以,我从来不去批评别人,而是始终给予赞扬,我不喜欢对人吹毛求疵。凡是我喜欢的东西,我就真心地给予赞扬,而且从不吝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非常相似的例子:某个人因为一句赞赏的话而受到鼓舞,由此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成为人生赢家。

在东方卫视《笑傲江湖》第二季的节目中,有一位名叫逯爱岩的参赛选手,因自己创作的“纸片人”而名声大噪,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的喜爱。原来他在数年前就不经意间成了“网红”,身为《笑傲江湖》节目评委的宋丹丹还为他留言表示赞扬。逯爱岩因此受到鼓励,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终于结合自己的绘画功底,创作出了令人捧腹大笑的艺术作品。提及这一往事的时候,宋丹丹并未立即反应过来,而是在逯爱岩的提醒下才回忆起自己所写的留言。可能是因为时间相隔太久,也可能因为赞扬过的人太多,宋丹丹一时间没有想起自己赞扬过的逯爱岩,但是她鼓励的话语却成了逯爱岩一直努力下去的动力,为他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赞美的力量就是如此神奇,有时不经意间很简单的一个赞美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也会令对方对你产生更加美好的印象。有了良好的基础,双方的沟通自然水到渠成,轻轻松松就能达成目标了。每个人都渴望赞美,但人们更渴望得到真挚的赞美。赞美一旦与真诚脱离,良好的沟通就不过是一种奢望,虚假的赞美甚至会破坏双方的关系。引用对方的话,表现对他的重视在自己的讲话中引用对方的话,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重复,而是借对方的观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用不仅能够表现对对方的尊重,也能让对方更积极地倾听我们的讲话。

西班牙有这样一句格言:“最真挚的赞扬,莫过于效仿。”意思是说,对一个人最大的赞扬,就是引用他曾经说过的话。

在沟通过程中,对方会时刻关注着你的状态。假如你迷迷糊糊、精神散漫,对方必然对你失去沟通的兴趣。因为沟通的目的就是传达信息,你的这种表现已经说明你对他所说的话丝毫不感兴趣,就没有继续沟通下去的必要了。假如你十分认真地听对方说话,他会感觉受到了尊重,因此会对你更加重视,更愿意和你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如果你能在沟通中引用对方的话,那更能说明你确实在认真听对方讲话,无疑会强化对方对你的好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罗帕多埃里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罗帕多埃里克邀请了几十名女大学生参与实验,让她们与事先安排好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对一的交谈。交谈的过程中,有一半的工作人员会重复女大学生所说的重点内容,另一半的工作人员则对这些重点内容充耳不闻。实验结果表明:那些重复了女大学生话的工作人员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女大学生十分乐于与他们交谈;那些充耳不闻的工作人员则令女大学生产生十分冷淡的感觉,因此不愿浪费时间,草草地就结束了交谈。在后续实验中,当工作人员无意间向女大学生求助时,她们回应的积极性与交谈效果通常具有一致性。

从这个实验中不难看出,当你与对方沟通时,如果能够积极地重复或引用对方所说的话,会令对方产生被重视、被欣赏的满足感,因此,对方会更加热情地与你进行沟通,并对你所说的话产生兴趣。有了这样的氛围基础,无论你说什么,对方都会十分配合地倾听,向对方提出要求也更容易得到肯定的答复。

当然,引用并非时刻都能进行,需要选择好的内容和时机。在内容方面,要引用积极的、对方受到赞扬的话语,而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在时机方面,在讲话的前半部分要多听少说,在讲话的后半部分可以在倾听的同时适当多说一些。这是因为,在对方讲话的初始阶段,他的话题并不明确,此时就开始引用难免显得不太真诚,待到讲话的后半部分,主题已经十分明确,这时再引用更能体现认真倾听的态度,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

在自己的讲话中如果能够时不时地提及对方讲话中的一些内容或观点,就是在告诉对方“我刚刚认真听你说了”,出于对等的考虑,对方必然也会认真地听你讲话。这样一来,不仅为自己的讲话增加了内容,延长了讲话时间,突出了自己优秀的口才,也大大提升了沟通效果,令对方更主动、更积极地接受你的某些观点。引用对方讲话中的某些语句确实能够达到吸引对方注意力的目的,但是如果引用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引火烧身。所以,在引用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尽量引用能让对方感到愉悦的内容。对方想听什么,你就说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况,灵活应变地选择对方喜欢的表达方式,会令沟通变得顺畅,也能让对方更加愿意和你交流。

通常情况下,人们更愿意听到真话、实话,所以诚实的人往往更受欢迎。但是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在某些情况下,实话实说非但不能让人满意,反而会令对方心生反感。

比如,你的朋友最近变胖了,如果你直接说:“你该减肥了啊,最近又胖了!”朋友肯定不乐意听,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对你颇有微词。倘若你换种说法:“嗬,你是越来越富态了啊,该少吃点就少吃点吧。”朋友心里一定更乐于接受,也会适当注意自己的体重。

所以说面对同样一件事情,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福”字,有的人家为了讨吉利,就会将“福”字倒过来贴。一个小孩看到了,大声喊道:“叔叔,叔叔,您家的‘福’倒了!”另一个小孩看到之后,则说:“叔叔,叔叔,您家的‘福’反了!”

虽然两个孩子的话都没说错,但是前一个孩子的说法无疑更受大家的欢迎。

从这个小场景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根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