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0 15:05:52

点击下载

作者:尚荣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试读:

前言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慨历史变迁的一部记叙性作品。其内容以记录洛阳佛教寺庙为主,同时它又记叙了当时许多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还原了历史事实,对正史中记载的不足具有补益之功,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优秀的历史地理名著,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颜氏家训》并称为我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洛阳伽蓝记》全书共分为五卷,首先为序城门表,其次以城内为始,次及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为一卷,由近而远,介绍详备,轮廓鲜明,俨然一体。其文体结构是一寺一条,这使得原著条理明晰,读者读后了然。《洛阳伽蓝记》以地志为经,史事为纬,正文简要,注笔详密,行文流畅,寓意深刻。“言时事,每杂以怪诞,发规谏,则显示神明,旁征博况”,可以说是将思想和观点巧妙地融合于历史性的记载和文学性的描述中去,引人入胜,发人思考。

关于《洛阳伽蓝记》一书的创作主旨:作者杨衒之自己在《洛阳伽蓝记》自序中说道:“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始知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即有感于朝代更替、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担心自己身所亲历,后世不传,特撰此文,以为记证。这可以说是作者写作此书的出发点。清人吴若准在《洛阳伽蓝记集证·序》中也对此作了概括:“慨念故都,伤心禾黍,假佛寺之名,志帝京之事。”另有观点认为杨衒之是借作此书而针砭时事。唐释道宣《广弘明集》中言道:“衒之见寺宇壮丽,损费金碧,王公相竞,侵渔百姓,乃撰《洛阳伽蓝记》,言不恤众庶也。”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奢靡生活和腐朽统治的一种抨击。还有观点认为杨衒之是通过此书表达了他反对佛教的主张。《广弘明集》卷六《叙历代王臣滞惑解》记载杨衒之“后上书述释教虚诞,有为徒费,无执戈以卫国,有饥寒于色养,逃役之流,仆隶之类,避苦就乐,非修道者。又佛言有为虚妄,皆是妄想,道人深知佛理,故违虚其罪。又云读佛经者,尊同帝王,写佛画师,全无恭敬。请沙门等同孔老拜俗,班之国史。行多浮险者,乞立严敕,知其真伪。然后佛法可遵,师徒无滥,则逃兵之徒,还归本役,国富兵多,天下幸甚”。可以看出,杨衒之确实明确对僧徒的泛滥进行了斥责,他强调对佛应当尽心恭敬,呼吁恪守佛法教义,体现了其对重振佛教辉煌的殷切期许。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问题研究:自20世纪以来,主要集中在作者身世、文本笺注、文体特征、史学价值、人文地理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成果颇丰。其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主要重在校勘、注释和考证。如早期吴若准的《集证》本,1915年唐晏所撰写的《洛阳伽蓝记钩沉》等。民国初,1930年张宗祥综合各家的《洛阳伽蓝记合校》,1937年,周延年所撰写的《洛阳伽蓝记注》,其后屠敬山撰写的《洛阳伽蓝记》注及校勘记各五卷。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最主要的是出现了几个《洛阳伽蓝记》的校注版本。如195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等。第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绩显著,陆续有新的学者进行了注释和校笺。另外,大量的专业性论文得以涌现,均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洛阳伽蓝记》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于《洛阳伽蓝记》作者姓氏的问题研究:从隋唐以来的各种著作记载可知,有“阳”、“杨”、“羊”三种说法。较多集中在“阳”和“杨”的探讨上。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记载杨衒之为“北平人”,周延年先生曾作《杨衒之事实考》专文论证:“详考《北史》及《魏书》杨氏达者无北平籍,而《魏书·阳固传》:固字敬安,北平无终人。有三子。长休之,次诠,三未详。《北史》固传称有五子,长子休之传云:弟之,次俊之,与衒之名字排行次第相符。休之且长文学,为史官,有声当时,则北平之阳氏以文章传家,已可概见。衒之若果为阳姓,其为休之之弟及族昆弟,必无疑矣。”由此推论杨衒之可能是姓“阳”。另外,《广弘明集》、《新唐书·艺文志》、元修《河南志》等也著录作“阳”。学者郑骞、黄公渚、周祖谟、范子烨等皆力主“阳”姓。《隋书·经籍志》、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唐释道世《法苑珠林》、《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则均著录为“杨”。

关于《洛阳伽蓝记》作者的仕途问题:《洛阳伽蓝记》卷一记载永安中杨衒之担任了奉朝请,据推论应在永安二年(529)左右。永安三年,即建明元年(530)至于天平四年(537)八年间曾担任期城郡守,这在《历代三宝记》和《续高僧传》诸书中均有记载。从各本《洛阳伽蓝记》中所提“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可知,其担任抚军府司马一事毫无疑问的,且这个官职正是他写作《洛阳伽蓝记》时的职务。另,《广弘明集》中又记载了杨衒之“元魏末为秘书监”的事,由此可知,杨衒之一生曾经担任过奉朝请、期城郡守、抚军府司马和秘书监这四个官职。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文注内容问题:由于作者杨衒之在作此书时,既想要广泛地搜集史料,又想行文畅美,不为材料所妨害,所以在形式上采用了正文和文注两部分既分列又配合的编写体例。及至唐代,仍是以如此面貌存世,这在唐代刘知几的《史通·补注篇》中曾有明确记载。到了宋代,由于在传写过程中误读,导致文注淆杂,混为一体,该书的原貌也就不复可知了。此后,历代的学者们都曾试图厘清文注,恢复其本来面目。清代时即曾有学者试图手校改定。钱塘吴若准立意“重为编次,厘定纲目,依据众刻,校其异同”,其对段落进行了划分,区分正文与子注,并于道光十三年(1833)十二月编修成《集证》本,为研究《洛阳伽蓝记》的早期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对正文的界定过于精要,文注部分划分则过于繁累。后世研究者认为这种划分当与杨衒之原著出入较大,评其为“正文太简,子注过繁,其所分析与杨书旧观,相去甚远”。其后,满洲学者唐晏于文宗咸丰五年(1855)二月著《钩沉》本,在吴若准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划分。然其正文较为繁多,叙事过于详细,而且其中有些地方出现文句颠倒,是其失误之处和硬伤所在。后世学者评论其:“眉目稍清,然亦有界线不明者,且误衒之案语为注中之注,则不免固陋矣。”民国初年,张宗祥作《合校》本,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吴若准、唐晏二人的得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作者的观点十分保守,态度过于谨慎,他认为不应该擅自划分体例,区分文注;并对此进行了论证,他还把《洛阳伽蓝记》与全谢山治《水经注》之举相比较,说明《洛阳伽蓝记》正文和文注区分的困难。他在《洛阳伽蓝记合校·跋》中谈论道:“盖此书子注之难分,实非《水经注》之比。《水经注》出自两人,文笔绝异;此书则自撰自注,文笔相同,一也。全氏所见《水经注》自《大典》本出,故经注混淆。其实宋刊本分经注,明刊亦然,明初且有单刊经文无注本。此书则如隐以前,未见他刊。如隐而后,注尽不分,但凭想象,一无取证,二也。”所以,在对《洛阳伽蓝记》体例问题的探究上,张宗祥先生未能作出进一步的推动。近代研究相继出现了范祥雍《校注》本、周祖谟《校释》本、徐高阮《重刊》本、周延年《注》本、杨勇《校笺》本、田素兰《校注》本等。范祥雍《校注》本所作注释十分详细完备,值得称道,但在材料取舍上,没有剪裁选择,显得有些冗长,不够明晰,这是其不足之处。周祖谟《校释》本被后世学者认为“条例较密,校注较精”,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洛阳伽蓝记》有改删之嫌,被认为“割裂旧文,往往不顾纹理文势之所安”,而徐高阮的《重刊》本分列正文文注,使得全文连贯可读。其分别文注,创获颇多,校释也非常精密,但缺点是“其删改古籍,自为说辞,最属武断”。借用范子烨在《评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一文中的概述:“徐本校雠甚精,创获亦多,但有妄改古籍之嫌;周本条例较密,注释详明,但有割裂旧文之弊;范本校订谨详,注释甚备,而于材料取舍,少裁剪之功。此外,周延年《注》本及田素兰《校注》本,虽有胜义,而较为简略。”总而言之,诸家所作版本皆是对《洛阳伽蓝记》研究的有力推动和深入探讨,虽各有瑕疵,但都堪称《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宝贵财富。前文所提及的当代学者杨勇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校笺》本,其本历评前人得失,集诸家之所长,文注分明,校笺精当。尤其在正文和子注的体例问题上,杨勇的《校笺》本对《洛阳伽蓝记》进行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划分。他的划分依据是:“凡言寺之由来,坊里所在,及人物名胜建置者为正文,而考订该寺所在,坊里人物之文献则为子注,时人言行,以及诡幻怪异之事,亦系于其间。”细细体会,合情合理,据此可以感受到研究者对《洛阳伽蓝记》一书的深切思考。

关于《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问题:首先,《洛阳伽蓝记》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七十《地理类·古迹之属》云:“魏自太和十七年作都洛阳,一时笃崇佛法,刹庙甲于天下。及永熙之乱,城廓丘墟。武定五年,衒之行役洛阳,感念废兴,因捃拾旧闻,追叙古迹,以成是书……各署其新旧之名,以提纲领,体例绝为明晰。其文浓丽秀逸,烦而不厌,可与郦道元《水经注》肩随。”充分褒扬了《洛阳伽蓝记》优美的文笔和较高的文学价值。其次,《洛阳伽蓝记》虽是一本记录洛阳佛教寺庙的历史地理名著,但是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我们在研读它的时候,可以从中了解和感知到许多北魏时代的人物群像、社会风貌、政治图景、宗教习俗等,因此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当代学者杨勇在校注《洛阳伽蓝记》一书的自序中言道:“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隋志入史部地理类,此后公私书志虽有列为释家者,而多以地志目之,则先贤固以此为地理之书也。”随后他认为:“然其书虽以记伽蓝为名,按其重点,实是叙录北魏之史迹。上自太和,下至永熙,四十年间,凡朝廷设施,民间风物,无不备书。”表明了该书由于对当时许多史实和人物以及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记载详尽,从而愈显其价值。无怪乎其被称为“拓跋之别史”。《洛阳伽蓝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可以探讨:第一,展现了我国北魏时期的社会风貌。如北魏的“伎乐之盛”在《洛阳伽蓝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伎乐”是我国汉代以来源自于民间,尔后又进入宫廷的俗乐的概称,也叫做“散乐百戏”,它不仅仅指代音乐,还包括幻术、武艺、杂技等项表演,但以音乐贯穿。本书卷一“城内”记载的由刘腾所立的长秋寺,每年的四月四日,举行寺内释迦牟尼像的行像活动,由百戏演员装扮成辟邪狮子等瑞兽,导引其前,演员们会表演吞刀吐火、腾骧彩幢等幻术和杂技,且“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在说到景乐寺时,有“至于六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还有皇室的舞乐场面,汝南王元悦“召诸音乐,逞伎寺内”,各种散乐百戏的表演,使“士女观者,目乱睛迷”。城南景明寺:“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如卷三“城南”记载高阳王元雍:“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铙吹响发,笳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令读者可以感受到锣鼓喧天、箫管竞奏的盛大美妙场景!还介绍了当时有专门的乐人集聚之所,如卷四“城西”记载了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洛阳伽蓝记》中具体记录了徐月华、田僧超、朝云三位演奏家的事迹,第一位徐月华是高阳王元雍的乐伎,“善弹箜篌,能为明妃出塞之歌,闻者无不动容”。第二位田僧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能使“听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第三位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皆是各有专长,一时名家。这种对演奏家的记载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第二,展现了我国北魏时期的人物形象,其中不乏北魏庶民和妇女形象。如妇女群像中所涉及的阶层,上至太后公主,下至奴婢乐伎,各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介绍。首先,从皇室贵族开始,记载了胡太后多达近二十处,“太后临朝,阍寺专宠,宦官之家,积金满堂”。“秦太上君寺,胡太后所立也。……当时太后正号崇训,母仪天下,号父为秦太上公,母为秦太上君。为母追福,因以名焉”,表明了胡太后任用奸佞,纵容腐败,又极尽奢华,为父母追福,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事实。作者维护正统,对妇女的贞洁和聪慧进行了颂扬,对淫乱和贪婪进行了批判。如寿阳公主的刚烈贞洁,“时尔朱世隆专权,遣取公主,至洛阳,世隆逼之。公主骂曰:‘胡狗,敢辱天王女乎!’世隆怒,遂缢杀之”。卷三正觉寺记载:“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其诗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纳故时。’肃甚有愧谢之色,遂造正觉寺以憩之。”谢诗婉转,以“丝”谐“思”,唤夫旧爱。而公主语出双关,泼辣率直,展现了其敢爱敢恨的鲜明性格。透过杨衒之的文字,我们客观地了解了北魏妇女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世界,感受到北魏妇女的才情品性和仪规德范。第三,从《洛阳伽蓝记》中还可以看到北魏当时的寺院布局及园林景观。北魏洛阳佛教寺庙众多,其建造来源也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皇家建立、贵族官员建立和舍宅为寺三大类。由皇家建立的佛寺一般布局规整,雄伟壮阔,气象宏大。如永宁寺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

瑶光寺

“世宗宣武皇帝所立”,秦太上君寺“胡太后所立”,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报德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以上这些都是皇家所立寺庙的代表。其次是贵族和官员所立,如龙华寺为“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宣忠寺“侍中司州牧城阳王徽所立也”,融觉寺“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正始寺“百官等所立也”,这些寺院也大都气势不凡,建造时往往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支持。还有一种就是由民宅改建而成的寺院,与辟地新建不同,这一类为“舍宅为寺”,如“平等寺,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高阳王寺,高阳王雍之宅也”,追先寺“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开善寺“京兆人韦英宅也”,舍宅为寺者也往往多是官员或者社会身份较高者,所舍宅院也大都雕梁画栋、廊庑连绵,颇有气势,但是随着此风渐盛,庶民百姓也纷纷效仿,以至于舍宅者差别也逐渐增大,所立寺庙规模较小,仅供几尊佛像,设几间僧舍者也是有的。另外,洛阳寺庙的布局分为有塔型和无塔型。有塔型寺庙起源于印度,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也多有中心塔窟样式。这类寺庙一般为皇家以及贵族官员所立,规格较高,如胡太后所立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屠一所”,并且永宁寺塔乃是永宁寺的中心,“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另外,如世宗宣武皇帝所立景明寺“有七层浮屠一所”,胡太后所立秦太上君寺“中有五层浮屠一所”,也都是有塔型寺院的代表。无塔型寺庙布局显然是受到“舍宅为寺”行为的影响而形成的,由于佛寺是住宅改造而成,格局上只能保留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样式,厅堂厢房以及院落形式的构成,这样,佛殿便成为寺院的主体,讲堂、僧房等成为附属建筑。《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尔朱世隆改建的

建中寺

便是“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金花宝盖,遍布其中”。由此可知,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寺庙建筑布局由一塔为中心的布局结构向以佛殿为中心过渡的重要阶段。北魏“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洛阳的寺院建筑由西晋末年的四十二处猛增至北魏末年的一千三百六十七处。受到“舍宅为寺”的影响,寺院园林建设呈现出兴盛的局面,寺院环境多草木扶疏、景色秀美。从《洛阳伽蓝记》中,有研究者总结出文中所提及的树木就有栝树、柏树、松树、柽树、椿树、枳树等,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如永宁寺中“栝柏椿松”,正始寺中“青松绿柽,连枝交映”,景明寺中“松竹兰芷”,宝光寺中水池,“青松翠竹,罗生其旁”。另外,卷一“城内”之愿会寺“佛堂前生桑树一株,直上五尺,枝条横绕,柯叶傍布,形如羽盖。复高五尺,又然。凡为五重,每重叶椹各异。京师道俗,谓之神桑”。既详细描绘了愿会寺桑树的高大奇特,又客观反映了北方地区种植桑树的实际情况。《洛阳伽蓝记》中还常常提到果树的种植,史书中记载“京师寺皆种杂果”、“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这一点,在《洛阳伽蓝记》的文字记载中都可以得到佐证。如景林寺“寺西有园,多饶奇果”,灵应寺“时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疏”,白马寺“浮图前荼林蒲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荼林实重七斤,蒲萄实伟于枣,味并殊美,冠于中京。帝至熟时,常诣取之。或复赐宫人,宫人得之,转饷亲戚,以为奇味。得者不敢辄食,乃历数家。京师语曰:‘白马甜榴,一实值牛’”。园林中种植的花草,根据《洛阳伽蓝记》的记载,有竹子、香草、合欢、鸡头鸭脚之草、兰、菊、萍等。如瑶光寺“珍木香草,不可胜言。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景林寺“芳杜匝阶”,高阳王寺“其竹林鱼池,侔于禁苑,芳草如积,珍木连阴”,大觉寺“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法云寺“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总而言之,根据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到洛阳寺院的环境,都是遍植花草树木,可居可游,十分考究,并且处处弥漫着奢华的宫廷园林氛围。以上是对《洛阳伽蓝记》研究成果的简单梳理和总结,由此可见《洛阳伽蓝记》巨大的文学、文化、思想和历史价值,相信对《洛阳伽蓝记》的研究还会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必将涌现更多和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书的译注主要参考范祥雍、周祖谟、杨勇三位先生的成果,注释结合诸家,加以整合,力图做到完备全面。在梳理过程中,每每感叹于前人学术研究谨严认真的态度,校笺注疏,触类旁通,皓首穷经,不辞辛劳,令人感佩!译文在诸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注释和解读,有一定的心得,阐发了一些新意,微妙处有不同于几位前辈研究的地方,形成文字,求教于大方之家。整个历史背景以及文字串联方面,前言的论述以及具体译注时,参考了大量今人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论文都是从自己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学术角度对《洛阳伽蓝记》的具体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对我们的译注工作大有裨益,如曹道衡《关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几个问题》、王建国《20世纪以来〈洛阳伽蓝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曹虹《〈洛阳伽蓝记〉新探》、方宜《〈洛阳伽蓝记〉之佛教观探微》、吉联抗《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伎乐之盛”》、孟光全《〈洛阳伽蓝记〉中的庶民群像》、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薛瑞泽《读〈洛阳伽蓝记〉论北魏洛阳的寺院园林》、陈昊霞《由〈洛阳伽蓝记〉谈北魏寺庙布局特点》等。限于篇幅,在此仅稍作列举,难免挂一漏万,谨对所有参考的研究成果及作者致以谢意。本书的写作在注释和译文方面分别得到了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研究生杨诚同学、王铮同学的协助,在题解方面得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杨剑霄同学的协助,费心费力颇多,在此谨向上述师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辛卯年秋尚荣于南京大学

原序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至于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详备,东土靡记。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迩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于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译文】从《三坟》、《五典》的学说中,从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观点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阐述的都是人伦日用、社会政治的道理,其意义也兼及六合之外,进而探讨形上世界的问题。至于佛教思想,诸如一乘、二谛的本义原旨,三明、六通的名相概念,在印度等那些佛教思想发源地的国家,研究、保存和流布是相当详尽完备并传播广泛的,而在信奉《三坟》、《五典》、诸子百家之说的中国却鲜有记载和见闻。自有“汉明帝感梦”,刘庄得见项有日光、面如满月之相好庄严的佛陀形象,并遣使求法,佛教东传以来,笃信佛法的汉明帝刘庄,生前便于开阳门及其寿寝上皆图摹佛像;由于皇室的倡导,使得贵族官员们竞相效仿,信佛的风气于是大盛。晋朝永嘉年间,只有寺庙四十二座。到大魏建立,帝王登位,并迁都洛阳,确立政权之后,佛教弘传愈演愈烈、十分兴盛,至诚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王侯贵臣捐资建寺,慷慨得就像脱掉鞋子一样毫不吝惜,士民富豪舍弃钱财就好比遗忘自己足迹一般毫不在意。因此庙宇建造得鳞次栉比,宝塔修筑得森然罗列,各处寺庙争相绘制佛陀形象;庙宇建筑高耸入云,堪与汉代光武帝所筑的云台比高,寺殿建筑广阔连绵,如同秦始皇所建阿房宫一般壮丽。即使如《西京赋》中所说的“在木上披上丝织绣衣、在土上绘上红紫二色”的奢华也哪里能与之相提并论!

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始知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凡为五篇。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译文】到了魏孝武帝永熙年间,战乱频繁,政权更迭,国家多难,其后首都迁到邺地,许多寺院里的和尚尼姑,也同时迁去。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丁卯之岁,我因受官方差遣,重新来到洛阳。所见城郭摧毁,宫殿倾覆,寺观被烧成灰烬,庙塔被毁为废墟。墙头上被杂生的蒿艾野草覆盖,巷道里丛生着荆棘。野兽在荒废的阶石上打洞居住,山鸟在院子里的树上作巢。游走的儿童和放牧的人,在大路上徘徊;农夫和耕种的老人,在宫门前双阙的空地上种黍。昔日箕子朝周,看沧海桑田,哀前朝旧事,作麦秀的感叹;西周旧臣,看物是人非,感亡国之痛,歌黍离以咏怀,这些已不独是殷商、周朝的慨叹了,今日亦然!旧京内外,共有一千多处寺庙,如今空空荡荡,已经听不到钟声。我担心后世对这段历史没有记载和流传,所以撰写此记。然而洛阳寺庙为数众多,不可能全部写到,现在所记录的,只是大寺庙而已。其中规模较小的,则取它的奇异事,或世俗与佛教内的事情,记录并写下来。先从城内开始,依次到城外,表列门的名称,用来记远近,总共有五篇。我不是专门著述的人,写作中恐多有遗漏之处,以后有才德的方家,请一一指出我的不足之处。

太和十七年,高祖迁都洛阳,诏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译文】北魏太和十七年,北魏高祖决定迁都洛阳,下诏命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洛阳城门沿用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

汉曰上东门。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魏晋曰建春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

汉曰中东门,魏晋曰东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

汉曰望京门,魏晋曰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译文】洛阳东面有三门:北头第一个门叫建春门。汉朝叫上东门。阮籍诗中所说的“步出上东门”即指此门。魏晋时称为建春门,高祖沿用此名而未改。第二个门在建春门南边,叫东阳门。汉朝叫中东门,魏晋叫东阳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第三个门在东阳门南边,叫青阳门。汉朝叫望京门,魏晋叫清明门,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四门:

东头第一门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后琅琊郡开阳县上言南门一柱飞去,使来视之,则是也。遂以“开阳”为名。自魏及晋,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

汉曰平门,魏晋曰平昌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

汉曰小苑门,魏晋曰宣阳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津阳门。

汉曰津门,魏晋曰津阳门,高祖因而不改。【译文】洛阳南面有四门:东头第一门称作开阳门。当初,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刚刚建好此门,还没有命名之时,忽然夜中有柱子自己飞来楼上。不久就有琅琊郡开阳县给朝廷上书,说南门有一根柱子不翼而飞,请开阳县派人来看,确实就是这根。于是便用“开阳”做这个城门的名字。从魏到晋因袭而不改,高祖也没有改变它。第二个门在开阳门西边,称作平昌门。汉朝叫平门,魏晋叫平昌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第三个门在平昌门西边,称作宣阳门。汉朝叫小苑门,魏晋叫宣阳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第四个门在宣阳门西边,称作津阳门。汉朝叫津门,魏晋叫津阳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

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

汉曰广阳门,魏晋因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

次北曰西阳门。

汉曰雍门,魏晋曰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

次北曰阊阖门。

汉曰上西门。上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魏晋曰阊阖门,高祖因而不改。

次北曰承明门。

承明者,高祖所立,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宫阙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数诣寺与沙门论议,故通此门,而未有名,世人谓之“新门”。时王公卿士,常迎驾于新门,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诗云:‘谒帝承明庐。’此门宜以‘承明’为称。”遂名之。【译文】洛阳西边有四门:南头第一门称作西明门。汉朝叫广阳门,魏晋继续沿用而不改,高祖改为“西明门”。第二个门在西明门北边,称作西阳门。汉朝叫雍门,魏晋叫西明门,高祖改为“西阳门”。第三个门在西阳门北边,称作阊阖门。汉朝叫上西门。上面安置铜制的璇玑玉衡,用来观测日月五星转到的度数是否整齐。魏晋叫阊阖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再靠北的称作承明门。承明门,是高祖所修造的。这门正对着金墉城前的东西大路。迁京初期,宫阙还没有建成时,高祖住在金墉城里,城的西面有王南寺,高祖多次到寺中拜谒并同和尚谈论佛教义理,所以开通了这道门,但却没有命名,世人称之为“新门”。这时王公卿士经常在新门迎接高祖,高祖对御史中尉李彪说:“曹植诗说:‘谒帝承明庐。’这扇门应该用‘承明’做名称。”于是命名“承明门”。

北面有二门:

西头曰大夏门。

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夏门,高祖因而不改。宣武帝尝造三层楼,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门甍栋干云。

东头曰广莫门。

汉曰穀门,魏晋曰广莫门,高祖因而不改。自广莫门以西至于大夏门,宫观相连,被诸城上也。【译文】北面有二门:西头的称作大夏门。汉朝叫夏门,魏晋叫大夏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宣武帝造三层楼,离地二十丈。洛阳城门楼都是两层,离地百尺,只有大夏门屋栋高入云际。东头的称作广莫门。汉朝叫穀门,魏晋叫广莫门,高祖继续沿用而不改。自广莫门以西,到大夏门,宫观相互连接,连接到城头上。

一门有三道,所谓九轨。【译文】洛阳城门各有三条路,就是所谓可容九辆车并行的大道。

卷第一 城内

永宁寺

【题解】《洛阳伽蓝记》起首第一篇所描述的永宁寺,乃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明帝之生母灵太后胡氏所创立,寺名永宁。创立时间为熙平元年(516,梁天监十五年),胡太后笃信佛教,权倾朝野,由她倡立的永宁寺无疑是规模巨壮、烜赫一时的。永宁寺位于河南洛阳以东十五公里之处,现存部分塔基、烧焦之砖块、佛像等。北面为正殿,形制仿太极殿,中置诸像,工巧绮丽。千余间僧房,参差相连;高大的门楼,雄壮可观。总而言之,寺内殿宇楼阁,皆典雅秀美,无与伦比。中书舍人常景曾奉胡太后之命作文并镌刻于石碑,碑文中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永宁寺最为显著的标志是殿南九层巨塔,高达九十余丈,由于上置金刹,又高出十丈,故而总高离地千余尺,距离京城一百里开外,就能远远看见,堪称洛阳城内的地标性建筑。且装饰华美,雕梁画栋,极尽工巧。塔檐上缀饰金铎,总量多达五千余枚,高风永夜,铿锵作响,十余里相闻。北魏衰落后,永宁寺命途多舛,太原王尔朱荣曾总领兵马驻扎于此。之后,新立的庄帝又在寺中太极殿大赦天下。此后,永安二年(529)五月,北海王元颢再进入洛阳,在此寺中聚集军队。又,永安三年(530),尔朱兆囚庄帝于此寺。永熙三年(534,北魏灭亡),是年二月,永宁寺塔被火所烧。火最初是黎明时从第八层暴发,之后火势愈大,震动京城。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熄灭。有的火进入地里延伸到柱子底部,经过周年还有烟气。这年五月中旬,有从东莱郡来的人说:“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最终永宁寺塔损毁殆尽,永宁寺也逐渐荒芜,终成废寺。文中对永宁寺佛塔进行了精彩而翔实的描述,精心刻画了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对于世事乃至轮回等都表达了自己的感悟。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四朝时藏冰处也。【译文】永宁寺,由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建造,在皇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处的御路西面。这个庙的东面有太尉府,西面对着永康里,南面与管理僧尼的机构——昭玄曹分界,北面靠着御史台。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最高学术机构国子学堂,堂内供奉有孔子圣像,两边还有“颜渊问仁”、“子路问政”的壁画。国子学南有专管皇族事务的宗正寺,寺南有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右卫府南有太尉府,太尉府以南有专管建筑修造的将作曹,将作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四朝专门用以储存冰块的地方。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是以营造过度也。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译文】永宁寺中有一座九层宝塔,为木材构造而成,达九十丈之高。宝塔之上有金饰的塔刹,又高达十丈;两者加在一起,离地能有一千尺高。在距离京城一百里开外处,远远地就能看见。最初建造时,地基掘得很深,曾挖出金属佛像三十尊,胡太后认为这一定是由于笃信佛法而生出的感应征兆和灵验瑞相,因此不顾一切地开始大规模营造。永宁寺宝塔塔刹上有金宝瓶,有二十五斛的容积。金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层,周围都挂着金铎。又有四道铁锁链,从塔刹连向宝塔的四角。锁链上也有金铎,金铎的大小像一个石瓮。宝塔共有九层,角角都悬挂着金铎,合起来从上到下有一百二十个。宝塔有四面,一面有三户六窗,门都上了红漆。每扇门上各有五行金铃,合计有五千四百枚。又有金环铺首,在建造设计上真是穷尽了土木构造的功能,遍及了造型设计的巧思,如此精妙绝伦的佛教建筑,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绣饰的柱子,金饰的门面,观之撼人心目。每当长夜深深,高天风来,宝铎和鸣,铿锵的声音,十多里外都能听到。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金织成像五躯,玉像二躯。作工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琐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檐霤;藂竹香草,布护阶墀。

是以常景碑云:“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译文】宝塔北面有佛殿一处,形状像太极殿。里面有丈八金像一尊,中等长度的金像十尊,绣珠像三尊,金线织成像五尊,玉像二尊,制作奇特巧妙,在当世是称得上第一的。有僧房楼观一千多间,雕刻梁柱粉涂壁上,门有青纹,窗有镂空,难以用言语描绘。栝柏椿松,枝叶覆盖檐首;丛竹香草,分散布满阶石。所以,常景碑说:“须弥山上的宝殿,兜率天上的净宫,都没有胜过这里的。”

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寺院墙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宫墙也。四面各开一门。南门楼三重,通三阁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门。图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琐,赫奕华丽。拱门有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银,加之珠玉,庄严焕炳,世所未闻。东西两门亦皆如之,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一道不施屋,似乌头门。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译文】外国所供奉的经像,都收藏在这个庙内。庙的院墙都加了短的木椽,用瓦盖上,像今天的宫墙。四面各自开一扇门。南门楼三层,通往三条阁道,离地面二十丈,形状规制像现在洛阳城的正门。画上云气,画上彩色的仙人,再装上列钱和刻上青色的花纹,整个气象光明显赫而华丽。拱卫大门前有四个力士、四只狮子雕像,用金银装饰,镶上珠玉,庄严光彩,世上都未曾见过。东西两门也都这样,所不同的,只有门楼是两层。北门一路,上面不加屋,像乌头门。四门以外,都种上青槐,环绕着绿水,京城里的行路人,多庇护在树阴下。路上没有飞起的尘土,不是因为湿云的润湿;清风送来凉意,哪里靠团扇的扇动?

诏中书舍人常景为寺碑文。

景字永昌,河内人也。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器,拔为律博士,刑法疑狱,多访于景。正始初,诏刊律令,永作通式。敕景共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撰集其事。又诏太师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于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经途里邑之号。出除长安令,时人比之潘岳。其后历位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学徒以为荣焉。景入参近侍,出为侯牧,屋室贫俭,事等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满架。所著文集数百余篇,给事中封伯作序行于世。【译文】胡太后下诏命令中书舍人常景作寺庙碑文。常景字永昌,河内人。勤勉好学,通晓各种知识,海内知名。太和十九年,为高祖所看重,选拔做律学博士,刑法和狱案有疑问,往往询问常景。世宗正始初年,下诏刊定律令,永远作为通用的法式。先是命令常景同治书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编著为书。又诏令太师彭城王元勰、青州刺史刘芳参与讨论。常景讨正条理,斟酌以往的旧律和当前的实情,很有次序,通行于世,这就是现在的法律二十篇。又同刘芳起洛阳宫殿门阁的名,经过的路和里邑的号。出外做长安令,当时人把他比作潘岳。他后来做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仪同三司。从师受业的人以为荣耀。常景入朝参与皇帝近身的侍候,出朝做地方官,生活十分俭朴,与农家没有什么差别,只有经史书籍满车满架。所著文集有数百篇,给事中封伯作序,在世上通行。

装饰毕功,明帝与太后共登浮图;视宫内如掌中,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

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歌咏赞叹,实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译文】永宁寺装饰完毕,明帝同太后一起登临。宫城看上去如同手掌之物,京城巡视起来像居民的庭院,因为能看见宫内,限制人不让登塔。我曾经同河南尹胡孝世共同登上去,俯视云雨,确信此话不假!那时有西域和尚菩提达摩,是波斯国的胡人。出身于荒远的氏族,云游来到中国。看见金盘炫耀在日光里,光彩照射在云层上,宝铎迎风,发出的声音响彻天外;他歌唱赞美,认为实在是神功。他自己说,年龄一百五十岁,经历了许多国家,没有未曾游历的,但这寺的精美,是印度所没有的。极尽佛的境界,佛国也是没有这样的!口唱南无,合掌赞美不停。

至孝昌二年中,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译文】到孝昌二年中,大风把屋顶刮跑了,把树拔起,永宁寺塔上的宝瓶,随风吹落,入地丈余。于是命令工匠铸造新的宝瓶。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穆年大,荣兄事之。荣为盟主,穆亦拜荣。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是以荣意在长乐。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译文】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领兵马驻扎在这庙里。尔朱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世代做第一领民酋长,封博陵郡公。部落八千多,家有马几万匹,富裕如同天府。武泰元年二月里,皇帝驾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元钊来继承大业,时年三岁。胡太后贪心执掌朝廷政事,所以立他。尔朱荣对并州刺史元天穆说:“皇帝晏驾,只十九岁,国内的士民况且说他是年幼的君主。现在奉立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来君临天下而希望太平,岂可得到?我几代承受国家的恩典,不能坐看国家的败落。我现在要调用铁骑五千,前往哀悼陵墓,同时问问侍候的臣子们皇帝死去的原因。你说怎么样?”元天穆说:“明公代代跨有并州、肆州,雄才杰出,部落的百姓,拉弓的有一万。倘能进行废立的事情,那就是伊尹、霍光再见于今日了。”尔朱荣就同元天穆结成异姓兄弟,元天穆年纪大,尔朱荣把他当兄长。尔朱荣做盟主,元天穆也拜伏他。于是秘密商议诸王中间不知谁应当做长君。就在晋阳为诸王每人塑造铸像,没有成功,只有长乐王元子攸的像光彩相貌圆满,端庄严谨特别妙。因此尔朱荣意在长乐王。派苍头王丰前往洛阳,约定长乐王做君主。长乐王立即应允,共同订立誓约。

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后然纥言,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译文】尔朱荣三军身穿素服,扬起旗子向南出发。太后听说尔朱荣起兵,召集王公商议对策。当时胡太后独占宠爱,皇族心里怨恨她,来议事的没有人肯发言。只有黄门侍郎徐纥说:“尔朱荣是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用长戟指向宫廷,所谓穷困的车辙抵挡车轮,积蓄的柴薪等候燃烧!现今保卫皇宫的文臣,足够和他一战,只要守住河桥,观察对方动向;尔朱荣悬军千里,兵困军弊,我方以逸待劳,击破它是势在必然的了。”太后同意徐纥的话,随即派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率兵五千,镇守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译文】四月十一日,尔朱荣过河内,到达高头驿。长乐王从雷陂北渡,直赴尔朱荣军营内。李神轨、郑季明等见长乐王投奔了尔朱荣,于是都打开城门投降。十二日,尔朱荣驻军在芒山的北面、河阴的野地。十三日,召百官拜谒新帝,前来的都被杀,死了的王公卿士及诸朝臣两千多人。十四日,皇帝驾车入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义元年,他就是庄帝。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歼尽,流迸之徒,惊骇未出。庄帝肇升太极,解网垂仁,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恩南阙。加荣使持节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北道大行台、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其天穆为侍中、太尉公、世袭并州刺史、上党王。起家为公卿牧守者,不可胜数。二十日洛中草草,犹自不安,死生相怨,人怀异虑。贵室豪家,弃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于是出诏:“滥死者,普加褒赠;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于是稍安。帝纳荣女为皇后。进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余官如故。进天穆为大将军,余官皆如故。【译文】当时刚经过大兵乱,贤德的人死亡殆尽,流散的人惊骇未敢出来。庄帝登上太极殿,解除禁网,垂下仁慈,只有散骑常侍山伟一人在朝廷里拜受恩典。加尔朱荣为使持节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北道大行台、都督十州诸军事大将军、领左右、太原王。元天穆为侍中、太尉公、世袭并州刺史、上党王。被起用为公卿或州郡长官的,数不胜数。二十日,洛阳人心浮动,心怀不安,死活相怨,各自为谋。贵室豪家,抛弃了屋子争相逃窜;贫夫贱士,背了孩子争着逃跑。因此出诏书说:“滥死的,普遍加以褒奖追赠;三品以上的,追赠三公;五品以上的,追赠尚书令、太仆;七品以上的,赠一州的地方官。白民赠一郡一镇长官。”于是稍为安定。庄帝娶尔朱荣女儿做皇后。进封尔朱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其他的官职照旧。进封元天穆为大将军,其他的官职照旧。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

颢,庄帝从兄也。孝昌末镇汲郡,闻尔朱荣入洛阳,遂南奔萧衍。是年入洛,庄帝北巡。颢登皇帝位,改年曰建武元年。【译文】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再次进入洛阳,在此寺聚集军队。元颢是庄帝的堂兄。孝昌末统领汲郡,听说尔朱荣进入洛阳,于是就往南投奔萧衍。元颢进入洛阳那年,庄帝北巡。元颢登上皇帝位,改年号为建武元年。

颢与庄帝书曰:“大道既隐,天下匪公。祸福不追,与能义绝。朕犹庶几五帝,无取六军。正以糠秕万乘,锱铢大宝,非贪皇帝之尊,岂图六合之富?直以尔朱荣往岁入洛,顺而勤王,终为魏贼。逆刃加于君亲,锋镝肆于卿宰。元氏少长,殆欲无遗。已有陈恒盗齐之心,非无六卿分晋之计。但以四海横流,欲篡未可;暂树君臣,假相拜置。害卿兄弟,独夫介立。遵养待时,臣节讵久?朕睹此心寒,远投江表,泣请梁朝,誓在复耻。风行建业,电赴三川。正欲问罪于尔朱,出卿于桎梏;恤深怨于骨肉,解苍生于倒悬。谓卿明眸击节,躬来见我,共叙哀辛,同讨凶羯。不意驾入城皋,便尔北渡。虽迫于凶手,势不自由,或贰生素怀,弃剑猜我。闻之永叹,抚衿而失。何者?朕之于卿,兄弟非远,连枝分叶,兴灭相依。假有内阋,外犹御侮;况我与卿,睦厚偏笃,其于急难,凡今莫如。弃亲即雠,义将焉据也。且尔朱荣不臣之迹,暴于旁午,谋魏社稷,愚智同见。卿乃明白,疑于必然,托命豺狼,委身虎口,弃亲助贼,兄弟寻戈。假获民地,本是荣物,若克城邑,绝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快贼莽之心,假卞庄之利。有识之士,咸为惭之。今家国隆替,在卿与我。若天道助顺,誓兹义举,则皇魏宗社,与运无穷。傥天不厌乱,胡羯未殄,鸱鸣狼噬,荐食河北,在荣为福,于卿为祸。岂伊异人?尺书道意,卿宜三复。义利是图,富贵可保,徇人非虑。终不食言,自相鱼肉。善择元吉,勿贻后悔。”【译文】元颢给庄帝的信中说:“大道已经隐匿,天下失去公正。祸福不可追寻,贤能的人不再被任用。我还是接近五帝,不动用六军。正是因为把天子看作不熟的糠和谷,把帝位看得很轻,不贪恋皇帝的尊贵,哪里会图谋天下的财富?实在因为尔朱荣从前进入洛阳,初为勤王,最终成为魏国的逆贼。逆贼的刀直对国君,箭锋射向官员。元氏不论年少年长,几乎没有遗留。他已有陈恒篡夺齐国的野心,并非没有六卿分晋的计划。只是因为四海横流,天下大乱,想篡位还未能实现;暂时确立君臣关系,权且居于宰相之位。害死你的兄弟,让你独夫孤立。他暂时隐退,等待时机,称臣岂能长久?我见此感到心寒,于是远远投向江南,沉痛地求助于梁朝,发誓要雪洗耻辱。像风吹一样来到南京,又像闪电一样奔赴三川。正要向尔朱荣问罪,把你从桎梏中救出;体恤骨肉的深怨,解救百姓于困境中。以为你会意趣相向,击节赞赏,亲来见我,共同叙说哀痛艰辛,共同讨伐凶恶的羯贼。没想到我刚到城皋,你就北渡而去。虽受凶手的逼迫,形势不能自己,或者二心生于胸怀,弃掉与羯相斗的剑,猜忌我。我听了长叹,抚摩衿怀而怅然有失。为什么会如此?我与你,是兄弟不是远亲,好比枝连叶分,兴亡相依。假使兄弟间有嫌隙,也该一致抵御外来的侵入;况且我和您,亲睦交好偏向深切,对于急难,凡是现在的人没有像我们这样的。倘若抛弃亲人,接近仇敌,道义何从根据呢?况且尔朱荣违背臣子的道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图谋魏国的社稷,愚智的人都能看见。你也不是不明白,把性命托给豺狼,把身子放进老虎嘴里,抛弃亲人,帮助贼人,兄弟相争。假定得到百姓和土地,本来是尔朱荣的东西;假使攻克城池,绝对不归你所有。徒然危害魏国,扩大仇人的势力,使得贼莽之心称快,给卞庄子获利的机会。有识的士人,都为此感到惭愧。现在国家的兴旺与废弃,取决于你和我。倘若天道帮助顺利,发誓参与这次正义的举动,那大魏国的宗庙和社稷,同天命一样无穷。倘若天不厌恶祸乱,羯胡没有灭亡,像鸱鸟鸣叫,像恶狼噬咬,屡次侵吞黄河以北之地,对尔朱荣是福,对你却是祸。这封信所说的意思,你应当再三考虑。兼顾道义和利益两方面,富贵可以保持,为别人舍身不足考虑,我绝不食言,自己互相残害。善于选择吉祥做法,不要留下后悔。”

此黄门郎祖莹之词也。【译文】这是黄门郎祖莹所写的。

时帝在长子城,太原王、上党王来赴急难。六月,帝围河内,太守元桃汤、车骑将军宗正珍孙等为颢守,攻之弗克。时暑炎赫,将士疲劳,太原王欲使帝幸晋阳,至秋更举大义。未决,召刘助筮之。助曰:“必克。”于是至明尽力攻之,如其言。桃汤、珍孙并斩首,以殉三军。【译文】当时庄帝在长子城,太原王、上党王前往救急。六月,庄帝围河内,太守元桃汤、车骑将军宗正珍孙等为元颢守城,庄帝攻城,不能攻下。当时暑天炎热,将士疲劳。太原王想让庄帝到晋阳,到秋天再来攻战。还没有决定,召刘助来占卜。刘助说:“一定能攻克。”于是到天亮尽力攻城,结果像他说的那样攻下来了。元桃汤、宗正珍孙都被斩首,在三军巡行示众。

颢闻河内不守,亲率百僚出镇河桥,特迁侍中安丰王延明往守硖石。七月,帝至河阳,与颢隔河相望。太原王命车骑将军尔朱兆潜师渡河,破延明于硖石。颢闻延明败,亦散走。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列。颢与数十骑欲奔萧衍,至长社,为社民斩其首,传送京师。二十日帝还洛阳,进太原王天柱大将军,余官亦如故;进上党王太宰,余官亦如故。【译文】元颢听说河内失守,亲自率领百官镇守河桥,特地升侍中元延明为安丰王,去守硖石。七月,庄帝到达河阳,与元颢隔着黄河相望。太原王命令车骑将军尔朱兆带兵暗地渡过黄河,在硖石击败元延明。元颢听说元延明失败,也慌乱逃走。他所率领的江淮子弟兵五千人,没有不解除盔甲互相哭泣,握手告别的。元颢带着数十骑人马要投奔萧衍,到达长社时,被长社人斩下他的头,用传车送到京城。二十日,庄帝回到洛阳,进封太原王为天柱大将军,其他的官衔照旧;进封上党王为太宰,其他的官衔照旧。

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

时太原王位极心骄,功高意侈,与夺任情,臧否肆意。帝怒谓左右曰:“朕宁作高贵乡公死,不作汉献帝生。”九月二十五日,诈言产太子,荣穆并入朝,庄帝手刃荣于明光殿,穆为伏兵鲁暹所杀。荣世子部落大人亦死焉。荣部下车骑将军尔朱阳都等二十人,随入朱华门,亦为伏兵所杀。唯右仆射尔朱世隆素在家,闻荣死,总荣部曲,烧西阳门,奔河桥。【译文】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永宁寺。当时太原王地位极高,心气骄傲,自恃功高,野心膨胀,奖赏惩罚任凭自己的感情,善恶得失任凭自己的意思。庄帝发怒地对左右人说:“我宁可做高贵乡公死,也不愿做汉献帝苟活。”九月二十五日,谎言声称生下太子,尔朱荣、元天穆都入朝,庄帝在明光殿亲手刺杀尔朱荣,元天穆为伏兵鲁暹所杀,尔朱荣世子部落大人也死在这里。尔朱荣部下车骑将军尔朱阳都等二十人,跟随进入东华门时,也为伏兵所杀。唯有右仆射尔朱世隆一向在家,听说尔朱荣死了,便统领尔朱荣的部下,烧西阳门后,奔河桥而去。

至十月一日,隆与荣妻北乡郡长公主至芒山冯王寺为荣追福荐斋,即遣尔朱侯讨伐,尔朱那律归等领胡骑一千,皆白服来至郭下,索太原王尸丧。帝升大夏门望之,遣主书牛法尚谓归等曰:“太原王立功不终,阴图衅逆,王法无亲,已依正刑,罪止荣身,余皆不问。卿等何为不降?官爵如故。”归曰:“臣从太原王来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臣欲还晋阳,不忍空去,愿得太原王尸丧,生死无恨。”发言雨泪,哀不自胜。群胡恸哭,声振京师。帝闻之,亦为伤怀。遣侍中朱元龙赍铁券与世隆,待之不死,官位如故。世隆谓元龙曰:“太原王功格天地,道济生民,赤心奉国,神明所知。长乐不顾信誓,枉害忠良,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吾为太原王报仇,终不归降!”元龙见世隆呼帝为长乐,知其不款,且以言帝。帝即出库物置城西门外,募敢死之士以讨世隆。一日即得万人,与归等战于郭外,凶势不摧。归等屡涉戎场,便利击刺。京师士众未习军旅,虽皆义勇,力不从心。三日频战,而游魂不息。帝更募人断河桥。有汉中人李苗为水军,从上流放火烧桥。世隆见桥被焚,遂大剽生民,北上太行。帝遣侍中源子恭、黄门郎杨宽,领步骑三万镇河内。【译文】到十月一日,尔朱世隆与尔朱荣的妻子北乡郡长公主至芒山冯王寺,为尔朱荣追福荐斋,随即派尔朱侯前往讨伐,尔朱那律归率领胡骑一千,都身穿白色衣服,来到城下,索取太原王的尸首。庄帝登上大夏门观望,派主书牛法尚对尔朱那律归等说:“太原王立功却不能善终,暗中图谋起衅作逆,王法下没有亲情,已经依法正刑,罪都归尔朱荣一人,别的人都不追究。你等为什么不投降?只要投降,官爵照旧。”尔朱那律归说:“臣跟从太原王来朝见陛下,为什么今日忽然妄自加害?臣要回晋阳,不忍心空手回去,愿得太原王尸首,那么就生死无恨了。”发言时泪如雨下,不胜悲哀。成群的胡人恸哭,哭声震动京城。庄帝听了,也为之感伤。派侍中朱元龙拿着铁券给尔朱世隆,宽赦他不死,官位照旧。尔朱世隆对朱元龙说:“太原王的功劳顶天盖地,道德救济生民,赤心对待国事,为神明所知道。长乐不顾信义,害死忠良。今天的两行铁字,怎么能让人相信?我要替太原王报仇,死也不投降!”朱元龙听尔朱世隆直呼庄帝为长乐,知道他不伏罪,并告诉了庄帝。庄帝立即拿出库里的物品放置在城墙的西门外,招募敢死的人,来讨伐尔朱世隆。一天就招募了万人,同尔朱那律归等在城外交战,但没有摧破他们的气焰。尔朱那律归等屡次出入战场,击刺捷速。京城里的士人不习军旅,虽然都仗义勇敢,但力不从心。三天频频作战,士兵的勇气依旧。庄帝又招募人截断河桥。有一个汉中人李苗治领水军,从上流放火烧桥。尔朱世隆见桥被焚烧,于是大肆掠夺桥外百姓,北上太行山。庄帝派侍中源子恭、黄门郎杨宽领步骑兵三万,镇守河内。

世隆至高都,立太原太守长广王晔为主,改号曰建明元年。尔朱氏自封王者八人。长广王都晋阳,遣颍川王尔朱兆举兵向京师,子恭军失利,兆自雷陂涉渡,擒庄帝于式乾殿。帝初以黄河奔急,谓兆未得猝济,不意兆不由舟楫,凭流而渡。是日水浅,不没马腹,故及此难。书契所记,未之有也。【译文】尔朱世隆到达高都后,立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主,改年号称建明元年。尔朱氏封王的有八人。长广王建都晋阳,派颍川王尔朱兆向京城发兵,源子恭军失利,尔朱兆从雷陂渡水,擒庄帝于式乾殿。庄帝最初因黄河水流湍急,认为尔朱兆不可能猝然渡过黄河,想不到尔朱兆不用船,涉水而渡。那天水浅,还没到马肚子,所以遭遇了这场大难。书上没有相关记载。

衒之曰:“昔光武受命,冰桥凝于滹水;昭烈中起,的卢踊于泥沟。皆理合于天,神祇所福,故能功济宇宙,大庇生民。若兆者,蜂目豺声,行穷枭獍,阻兵安忍,贼害君亲,皇灵有知,鉴其凶德!反使孟津由膝,赞其逆心。《易》称‘天道祸淫,鬼神福谦’,以此验之,信为虚说。”【译文】杨衒之说:“从前光武帝接受天命时,滹沱河水为他结成冰桥;昭烈帝刘备中兴之际,他骑的马从泥沟中跳出。都理合于天意,神祇赐福,所以能够功德救济宇宙,大大地庇护生民。像尔朱兆,胡蜂一样的眼睛,豺狼一样的声音,行为极于枭獍,他靠了兵力,安于忍心,贼害国君,天神若有知,应看到他的凶恶!却反而使孟津之流浅得可以涉水而渡,助成其叛逆之心。《易经》称‘天道淫乱的人灾祸,鬼神给谦虚的人赐福’,用这事来做证验,实在是空话。”

时兆营军尚书省,建天子金鼓,庭设漏刻,嫔御妃主,皆拥之于幕。锁帝于寺门楼上。时十二月,帝患寒,随兆乞头巾,兆不与。遂囚帝送晋阳,缢于三级寺。帝临崩礼佛,愿不为国王。又作五言曰:“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至太昌元年冬,始迎梓宫赴京师,葬帝靖陵,所作五言诗,即为挽歌词。朝野闻之,莫不悲恸。百姓观者,悉皆掩涕而已。【译文】那时尔朱兆驻军在尚书省,立起天子的金鼓,庭院里设立计时的滴漏,嫔御妃主,都被拥到军幕。把庄帝锁在寺庙的门楼上。时值十二月,庄帝害怕冷,向尔朱兆要头巾,尔朱兆不给。于是囚送庄帝到晋阳,把他吊死在三级寺里。庄帝临死时礼拜佛,希望转世不再做国王。又作五言诗说:“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内,含悲入鬼乡。隧门一时闭,幽庭岂复光?思鸟吟青松,哀风吹白杨。昔来闻死苦,何言身自当!”到太昌元年冬天,才迎接庄帝的梓宫到京城,葬在靖陵,他所作的五言诗用作了挽歌。朝野上下听了,没有不悲哀痛哭的。观看的百姓,个个掩面垂泪而泣。

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陵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事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译文】永熙三年二月,宝塔被火所烧,孝武帝登陵云台观火,派南阳王元宝炬、录尚书事长孙稚率领一千羽林军救火,没有不感到悲伤可惜,流下眼泪而前往的。火最初是黎明时分从第八层烧起,当时打雷下雨,天暗,夹着雪珠。百姓和僧人,都来观火,悲哀的声音震动京城。当时有三个和尚,投身火内自焚而死。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熄灭。有的火进入地里延伸到柱子底部,烧了一年还有烟气。

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耀,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奔于长安。十月而京师迁邺。【译文】那年五月中旬,有从东莱郡来的人说:“看见宝塔漂浮在海里,光辉四射,就像新造的,海上的人说,都看到了它。忽然雾气起来,宝塔于是就隐没不见了。”到七月里,平阳王被侍中斛斯椿所挟制,奔到长安。十月,京城向北迁移到了邺城。建中寺【题解】本节所介绍的建中寺是北魏普泰元年(531)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修建的。此寺在洛阳西阳门内的皇家大道北段,原是宦官司空刘腾的住宅。其建筑奢侈豪华,规格远远超越典章制度约束。本节后半部分介绍了建中寺紧挨着的西阳门内的皇家大道南段的永康里,以及居住在这里的元的生平故事。围绕着永康里所发生的故实,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政局的动荡与不安。

建中寺,普泰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立也,本是阉官司空刘腾宅。

屋宇奢侈,梁栋逾制。一里之间,廊庑充溢。堂比宣光殿,门匹乾明门,博敞弘丽,诸王莫及也。【译文】建中寺,是普泰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建造的,本来是宦官刘腾的住宅。屋子奢侈,规格超越制度。一里路中间,廊屋充满。廊堂比得上宣光殿,寺门胜过乾明门,宽敞宏大富丽,当时很多王府也赶不上。

在西阳门内御道北所谓延年里。

刘腾宅东有太仆寺,寺东有乘黄署,署东有武库署,即魏相国司马文王府库,东至阊阖宫门是也。【译文】此寺位于西阳门内御道北所说的延年里。刘腾住宅的东面有太仆寺,寺的东面有乘黄署,署的东面有武库署,就是魏国的相国司马文王的府库,一直向东沿至阊阖宫门。

西阳门内御道南有永康里。里内复有领军将军元宅。

掘故井得石铭,云是汉太尉荀彧宅。【译文】西阳门内御道南有永康里。里内还有领军将军元的宅邸。掘旧井得到石铭,上面说这是汉朝太尉荀彧的宅邸。

正光年中,元专权,太后幽隔永巷,腾为谋主。是江阳王继之子,太后妹婿。熙平初,明帝幼冲,诸王权上,太后拜为侍中、领军左右,令总禁兵,委以腹心,反得幽隔永巷六年。太后哭曰:“养虎自啮,长虺成蛇。”【译文】正光年间,元专权,灵太后被幽禁在永巷里,刘腾是谋主。元是江阳王元继的儿子,太后的妹婿。熙平初,明帝年幼,诸王权力大,灵太后拜元为侍中、领军左右,令他统率禁卫兵,把他当做心腹之臣,他反而将灵太后幽禁在永巷六年。灵太后哭诉道:“养了老虎来咬自己,养大了小蛇成为大蛇!”

至孝昌二年太后反政,遂诛等,没腾田宅。元诛日,腾已物故,太后追思腾罪,发墓残尸,使其神灵无所归趣。以宅赐高阳王雍。【译文】到了孝昌二年,灵太后重新执政,于是诛杀元等人,没收刘腾的田宅。诛杀元之日,刘腾已经死了,灵太后追想刘腾的罪,挖开坟墓残毁尸体,让他的灵魂没有归宿。把他的宅邸赐给高阳王元雍。

建义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荣追福,题以为寺。朱门黄阁,所谓仙居也。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室。金花宝盖,遍满其中。有一凉风堂,本腾避暑之处,凄凉常冷,经夏无蝇,有万年千岁之树也。【译文】建义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尔朱荣求福,题字以刘腾的宅院为寺。朱漆的门,黄色的阁,好像仙人的居处。以前厅为佛的正殿,以后堂做讲室。金色的莲花,华丽的伞盖,遍满其中。中间还有一个凉风堂,原是刘腾避暑的处所,阴凉常冷,整个夏天都不会有苍蝇,长满了千年万年的树木。

长秋寺

【题解】长秋寺是由孝文帝元宏时代专门负责后宫事务的大太监刘腾在世时所修建。由于刘腾曾任长秋令卿,因此此寺庙便以“长秋”为名。寺庙位于洛阳西阳门内皇家大道北段的延年里。这个地方在西晋时期曾经是洛阳城三大集市之一的金市。寺中有一座三层佛塔,塔上供奉着骑着六牙白象的释迦牟尼像。佛像用金玉雕刻而成。每年四月初四佛诞纪念日,这个佛像会被抬出巡城,成为洛阳的传统。文中对礼佛巡游的盛大场面描写是洛阳城乃至整个国家全民信佛的一个缩影。“行像”是用宝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宗教仪式,又称巡城、行城,常于佛诞日(农历四月八日)举行。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上说:“行像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这是佛教“行像”的起源。随着我国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气大兴,行像的仪式也自西域传入了,四川、湖广、西夏各地都见游行。我国行像之风始于东晋戴逵作行像五尊。自南北朝至于唐、宋,行像风气渐次盛行全国。据《魏书·释老志》说,世祖初即位(424),亦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舆诸寺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至孝文帝时于太和二十一年(497),诏迎洛京诸寺佛像于阊阖宫中,受皇帝散花礼敬,岁以为常例(《佛祖统纪》卷三十八),可见当时行像仪式的盛大了。到了宋代,行像似多行于北方。据《僧史略》卷上说:“今夏台灵武,每年二月八日,僧载(一作戴)夹纻佛像,侍从围绕,幡盖歌乐引导,谓之巡城。以城市行市为限,百姓赖其消灾也。”北方也有在四月八日行像的。《岁时广记》卷二十引《燕北杂记》说:“四月八日,京府及诸州各用木雕悉达太子一尊,城上舁行,放僧尼、道士、庶民行城一日为乐。”元、明之后,典籍中已少见关于行像之记载。

长秋寺,刘腾所立也。

腾初为长秋令卿,因以为名。

在西阳门内御道北一里。

亦在延年里,即是晋中朝时金市处。寺北有濛汜池,夏则有水,冬则竭矣。【译文】长秋寺,是大太监刘腾生前所建造的。刘腾曾经做过长秋令卿,因此他所修建的这座寺庙便以“长秋”为名。寺庙位于西阳门内御道北一里处。也在延年里,即是西晋时期的金市所在地。寺北有一个名为濛汜的泉池,每到夏天则池中有水,一到冬天,就干涸见底。

中有三层浮图一所,金盘灵刹,曜诸城内。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庄严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异,难可具陈。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缘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迭相践跃,常有死人。【译文】寺内建有三层宝塔一座,塔顶上的金盘和塔刹,光彩夺目,照耀全城。塔上还供奉着骑着六牙白象的释迦牟尼像,佛像高高在上,仿佛蹈空凌虚一般。这座庄严的佛像,完全用金玉雕刻而成,其做工精奇罕见,难以仔细描述。每年的四月四日,这个佛像会被抬出来,前面由化装成辟邪、狮子的艺人引导。又有人能吞刀吐火,一路表演马戏;还有人爬竿走绳,所表演的内容诡异奇谲,不是平常能看见的。种种奇特的杂技和怪异的服饰,都在大街上招摇。长秋寺的这尊珍贵的佛像,一旦停下,朝拜围观的人就会潮涌上来,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甚至互相践踏,常常有人因此而丧命。瑶光寺【题解】瑶光寺是由北魏宣武帝所修建的。位于洛阳城西阊阖门内皇家大道北段,由此往东二里就是千秋门。瑶光寺内有一座五层佛塔,离地有五十丈高。瑶光寺是一所尼姑庙,其讲经殿和尼姑们的住房,就有五百间之多。后宫嫔妃、宫女常把这里作为学佛场所。更有名门望族喜爱佛法的未嫁少女来此寺出家,在当时是一座很有名的女性皇家寺庙。北魏永安三年(530),尔朱兆攻入洛阳,纵容手下士兵闯入瑶光寺,对寺尼进行奸淫,从此以后,瑶光寺的清誉毁于一旦。当时京城因此流传两句俗谚:“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瑶光寺北边是承明门,其内的金墉城是魏国时明帝曹叡所造。文中对瑶光寺的描写说明在北魏时期女性也深受佛家生活的吸引,在寺院找寻心灵的归宿,成为当时洛阳城的一大人文风景。

瑶光寺,世宗宣武皇帝所立。在阊阖城门御道北,东去千秋门二里。

千秋门内道北有西游园,园中有陵云台,即是魏文帝所筑者。台上有八角井,高祖于井北造凉风观,登之远望,目极洛川。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宣慈观,去地十丈。观东有灵芝钓台,累木为之,出于海中,去地二十丈。风生户牖,云起梁栋,丹楹刻桷,图写列仙。刻石为鲸鱼,背负钓台;既如从地踊出,又似空中飞下。钓台南有宣光殿,北有嘉福殿,西有九龙殿,殿前九龙吐水成一海。凡四殿,皆有飞阁,向灵芝往来。三伏之月,皇帝在灵芝台以避暑。【译文】瑶光寺,由北魏世宗宣武皇帝所修造。位于阊阖城门御道北面,往东距离千秋门二里。千秋门内路北有西游园,园中有陵云台,就是魏文帝曹丕所筑造的。台上有八角井,高祖北魏孝文帝元宏在八角井的北面修建凉风观,登上凉风观瞭望远处,目光可以看清洛河原野。台下有碧海曲池。台东有宣慈观,离地十丈高。宣慈观东面有钓台,名为灵芝台,全部用木材搭建而成,伸出海面,离地二十丈。户牗梁栋之间,生出风起云卷的气韵,楹柱涂上红漆,屋椽刻上花纹,描绘着众位仙人形象。钓台下用巨石刻凿成鲸鱼的样子,仿佛背负着钓台;既像从地上涌出,又像从空中飞下。钓台南面是宣光殿,北面有嘉福殿,西边有九龙殿,殿前雕刻有九条龙,吐水成一海。凡四处殿堂,都有飞檐廊阁伸向灵芝台,以便往来。在炎热的三伏天,历代皇帝每每喜爱至灵芝台避暑。

有五层浮图一所,去地五十丈。仙掌凌虚,铎垂云表,作工之妙,埒美永宁。讲殿尼房,五百余间。绮疏连亘,户牖相通,珍木香草,不可胜言。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椒房嫔御,学道之所,掖庭美人,并在其中。亦有名族处女,性爱道场,落发辞亲,来仪此寺,屏珍丽之饰,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归诚一乘。永安三年中尔朱兆入洛阳,纵兵大掠,时有秀容胡骑数十人,入寺淫秽,自此后颇获讥讪。京师语曰:“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译文】瑶光寺内有五层宝塔一座,离地有五十丈高。塔顶的金盘如仙佛的巨掌凌空托起,檐荐的金铎悬垂于高耸的云天,其做工精妙,堪与永宁寺相媲美。瑶光寺是一所女众皇家道场,其讲经殿和尼姑们的住房,就有五百间之多。屋宇疏密起落,连绵相接,门窗次第相挨,贯穿通连,寺内珍贵的名木香草,多得不可胜数,无法言状。俗称“牛筋”、“狗骨”的树木,也就是檍树、枸树;还有俗称“鸡头”、“鸭脚”的花草,也就是芡草、葵草之类,全都有所种植,相当完备。椒房里的妃嫔,把这里作为修习佛道的地方,掖庭的美人,也混迹在尼姑们中间。更有名门望族未出嫁的年轻女子、大家闺秀,喜爱佛法,一心向佛,辞别亲人,落发修行,来到瑶光寺,她们除却了珍贵华丽的妆饰,穿上了修道的衣服,投心于佛教的八正道,归诚于佛教的一乘谛,潜心修行。北魏永安三年,尔朱兆攻入洛阳,纵容手下士兵大肆劫掠,当时有秀容郡胡骑兵数十人,闯入瑶光寺,对寺尼进行了奸淫,自此以后,瑶光寺的清誉就毁于一旦,后来还受到坊间的揶揄和讥讽。京师人说:“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就是说,未成年的少年都忙着将自己的头发挽成髻,表示可以娶妻了,而瑶光寺受过凌辱的女尼们因为名声扫地,都争着抢着急于嫁人,另谋出路。

瑶光寺北有承明门,有金墉城,即魏氏所筑。

晋永康中惠帝幽于金墉城。东有洛阳小城,永嘉中所筑。城东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楼,年虽久远,形制如初。高祖在城内作光极殿,因名金墉城门为光极门。又作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译文】瑶光寺北有承明门,又有金墉城,此城为魏国时明帝曹叡所造。西晋永康年间,晋惠帝司马衷被推翻并囚禁于金墉城。瑶光寺东有洛阳小城,西晋永嘉年间所筑。小城东北有三国魏文帝曹丕所修建的百尺楼,年代虽已久远,形制规模还保存了当初建造的样子。高祖孝文帝在城内建造光极殿,金墉城城门因此也被命名为光极门。孝文帝还建造了重楼与飞阁,高低错落遍布城内,从地面望上去,都可得见,仿佛立在云端一般。

景乐寺

【题解】本节所介绍的景乐寺与前文中的瑶光寺一样,也是一座专供尼姑修行的寺庙,是由北魏太傅清河文献王元怿所修建的。此寺在洛阳阊阖门南面,皇家大道的东面,向西正对永宁寺。寺的西面有司徒府,东面是大将军高肇的宅邸,北面紧连着义井里。寺内有一座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佛像与推佛像的车子都存放在那里,雕刻之精巧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该寺内经常举办各种戏法表演,但是当时洛阳经常有大的兵乱,这类表演也就渐渐成为老百姓的一种回忆了。《洛阳伽蓝记》五卷中,除卷五“城北”外,各卷均有对“伎乐”的描写。“伎乐”是汉代以来源于民间而后又进入宫廷的俗乐的概称,它不仅仅是音乐,还包括演奏、幻术、武艺、杂技等。景乐寺常举办各种戏法表演——即百戏。

景乐寺,太傅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

怿是孝文皇帝之子,宣武皇帝之弟。【译文】景乐寺,是太傅清河文献王元怿所建造的。元怿是孝文皇帝元宏的第五子,是宣武皇帝元恪的弟弟。

在阊阖南,御道东,西望永宁寺正相当。

寺西有司徒府,东有大将军高肇宅。北连义井里。义井里北门外有丛树数株,枝条繁茂。下有甘井一所,石槽铁罐,供给行人,饮水庇阴,多有憩者。【译文】景乐寺在阊阖门南面,御道的东面,向西正对着永宁寺。寺的西面有司徒府,东面有大将军高肇的宅邸。北面紧连着义井里。义井里北门外丛生着几株树木,枝繁叶茂。树下有一口水井,水质甘甜,井栏边放有石槽和铁罐,供给过路人取水用,很多人来此休憩,饮水遮阴,十分惬意。

有佛殿一所,像辇在焉。雕刻巧妙,冠绝一时。堂庑周环,曲房连接,轻条拂户,花蕊被庭。至于六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及文献王薨,寺禁稍宽,百姓出入,无复限碍。【译文】景乐寺有佛殿一座,装载佛像的车子都收藏在那里。其雕刻巧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堂廊环绕,房间曲折倚连,摇曳的枝条轻拂门户,花朵遍布庭院。到了六斋日,经常设立女乐,歌声回绕梁柱,舞女的衣袖徐徐转动,琴声箫声响亮,和谐美妙化为神奇。由于这是尼姑庵,男人不得进入。准许进去观看的,以为是到了天堂。等到文献王死后,寺禁稍为宽松,百姓出进,不再有阻碍。

后汝南王悦复修之。

悦是文献之弟。召诸音乐,逞伎寺内。奇禽怪兽,舞抃殿庭。飞空幻惑,世所未睹;异端奇术,总萃其中。剥驴投井,植枣种瓜,须臾之间皆得食。士女观者,目乱睛迷。自建义已后,京师频有大兵,此戏遂隐也。【译文】后来汝南王元悦对景乐寺进行重修。元悦是文献王元怿的弟弟。他召集全部的伎乐和演奏人员,在寺内举行大型演出。还有罕见的、稀奇的珍禽异兽在殿堂前表演。那些空中飞舞的幻术,世人从未看过;惊险极端的魔术,都聚集在这里。像肢解驴马,剥掉皮投入井中,填上土,在其上种枣种瓜,一会儿就长大结实,可以得食。男女老少们,看得眼花缭绕,心意迷乱。但是自从建义之后,京都兵乱频繁,这些戏法于是就销声匿迹了。

昭仪尼寺 愿会寺 光明寺

【题解】昭仪尼寺是由宫廷太监所修建的,在东阳门内皇家大道南边一里的地方。该寺庙也是供尼姑们修行的。通过本节中文人萧忻对宦官专权的抨击和每年四月七日盛大的佛像拜谒活动,我们可以看出北魏孝明帝元诩时代,胡太后垂帘听政,太监受宠,宦官得势,朝纲不振,世风委顿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愿会寺着重介绍了寺内一棵罕见的古老桑树,孝武帝认为和尚故意拿这棵树来迷惑众人,当时又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所以派人砍伐掉了。文中提到砍树那天出现了树液变血的灵异现象。其实《洛阳伽蓝记》中关于“祥灵”的记载非常之多,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作者所留心和记载的“祥异”偏重于佛塔、佛像等灵迹,既反映了作者对于“怪力乱神”现象超出一般的猎奇和拾趣,同时也是一种敬畏的心态,是对佛教神秘力量的肯定,传递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情感,对惩恶扬善的强烈道德责任。

昭仪尼寺,阉官等所立也。在东阳门内一里御道南。

东阳门内道北有太仓、导官二署。东南治粟里,仓司官属住其内。【译文】昭仪尼寺,由宦官等所建造。位于东阳门内一里处御道南面。东阳门内路北有太仓、导官两个管理国家粮库的衙署。寺的东南面有治粟里,太仓和导官的官员都住在里面。

太后临朝,阍寺专宠,宦者之家,积金满堂。是以萧忻云:“高轩斗升者,尽是阉官之嫠妇;胡马鸣珂者,莫非黄门之养息也。”

忻,阳平人也。爱尚文籍,少有名誉,见阍寺宠盛,遂发此言,因即知名,为治书侍御史。【译文】北魏孝明帝元诩在位时,胡太后临朝,依赖近侍,太监受宠,宦官专权,宦官的家中大量积聚金银珠宝。因此,当时的文人萧忻撰文抨击道:“坐着高大敞篷顶、金钱充满帷帐的马车的,全是宦官们包养的寡妇;骑在佩着美玉,嘶叫飞驰的西域骏马上的,都是宦官们收容的养子。”萧忻是阳平人。爱好文籍,年轻时有声誉,看见宦官受宠得势,于是说了这些话,因此事知名,官做到了治书侍御史。

寺有一佛二菩萨,塑工精绝,京师所无也。四月七日常出诣景明,景明三像,恒出迎之。伎乐之盛,与刘腾相比。堂前有酒树面木。【译文】昭仪尼寺里有一尊佛像,两尊菩萨像,雕刻的功夫精妙,京都里是没有得见的。每年四月七日,昭仪尼寺的这三尊像常常送至景明寺拜谒,景明寺的三尊佛像经常被抬出来迎接。奏乐的盛况,可以同大太监刘腾的长秋寺里的拜佛仪式相媲美。佛堂前有酒树面木。

昭仪寺有池,京师学徒谓之翟泉也。

衒之按杜预注《春秋》云:“翟泉,在晋太仓西南。”按晋太仓在建春门内,今太仓在东阳门内。此地在今太仓西南,明非翟泉也。后隐士赵逸云:“此地是晋侍中石崇家池,池南有绿珠楼。”于是学徒始寤,经过者想见绿珠之容也。【译文】昭仪尼寺有一大泉池,京都中的佛教弟子们称它做翟泉。杨衒之按杜预注《春秋》说:“翟泉在晋太仓西南。”晋时的太仓在建春门内,现在的太仓在东阳门内,翟泉应当位于现在的太仓的西南,明显不是晋时的翟泉。后来隐士赵逸说:“昭仪尼寺的翟泉原是晋侍中石崇府上的水池,池南有绿珠楼。”由此佛教信徒们才明白了水池的真正来历,每每有经过这里的人,都不由想象着绿珠绝世的美貌。

池西南有愿会寺,中书侍郎王翊舍宅所立也。佛堂前生桑树一株,直上五尺,枝条横绕,柯叶傍布,形如羽盖。复高五尺,又然。凡为五重,每重叶椹各异。京师道俗,谓之神桑。观者成市,布施者甚众。帝闻而恶之,以为惑众。命给事黄门侍郎元纪伐杀之。其日云雾晦冥,下斧之处,血流至地,见者莫不悲泣。【译文】翟泉的西南面有一座愿会寺,是中书侍郎王翊捐献住宅所建造的。佛堂前长着一棵桑树,向上高出地面五尺,枝条横向回绕,枝叶散布,形状像羽毛华盖。向上又高出五尺,又是这样。如此共有五重,每重的叶子和桑葚各不相同。京城中出家人和在家人都管它叫神桑。前来观看的人如同赶集一般,施钱供物的人也很多。孝武帝元脩听闻后很反感,认为这是迷惑众人。令给事黄门侍郎元纪把它砍掉。砍树这天,漫天云雾晦暗,斧头砍下的地方,流出血一般的红色树液,看见的人没有不悲泣的。

寺南有宜寿里,内有苞信县令段晖宅。

地下常闻有钟声,时见五色光明,照于堂宇。晖甚异之。遂掘光所,得金像一躯,可高三尺,并有二菩萨。趺坐上铭云:“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晖遂舍宅为光明寺。时人咸云此是荀勖故宅。其后盗者欲窃此像,像与菩萨合声喝贼,盗者惊怖,应即殒倒。众僧闻像叫声,遂来捉得贼。【译文】昭仪尼寺的南面有宜寿里,里面有苞信县令段晖的住宅。段晖常常听见地下有钟声,又时常看见五色光芒照到堂上。觉得很奇怪,就挖掘发光的地方,挖到金像一尊,约高三尺,并有两尊菩萨像。佛像底座上刻有铭文记载:“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勖造。”段晖遂即献出住宅改作光明寺。当时人都说这是荀勖的故宅。后来偷盗者要偷这尊佛像,佛像同菩萨像合起声来喝贼,偷盗者惊吓恐怖,应声倒在地上。众僧听见佛像的叫声,于是捉得窃贼。

胡统寺

【题解】胡统寺是由朝廷沙门统出资所修建,当时胡太后的姑妈信奉佛教就是到这座寺庙出家修行的。此寺在永宁寺以南大约一里的地方。寺内有一座五层佛塔,供尼姑们打坐修行的房屋环绕一周。这里修行的尼姑很多都是京城中的名尼大德,经常进宫为胡太后讲法,胡太后对胡统寺提供了其他寺庙不能相比的施舍和资助,对待也算很是优厚了。胡太后是北魏王朝由盛而衰的关键性人物。本书多次记载其事迹,多达二十余处。她任用阉党佞臣,“太后临朝,阍寺专宠,宦官之家,积金满堂”。且贪秉朝政,用人不当,酿成惨祸,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最终导致北魏灭亡。但是胡太后笃信佛教,在宫中举行讲经活动,使得佛教崇信之风盛行,她为父母追福,专建寺庙,供奉极厚,带动了佛教寺庙的捐建和供养的增加,所以说,这个人物在北魏佛教传播和发展上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另外,《洛阳伽蓝记》关注现实社会,实录世俗人群,对于北魏女性,不仅限于对胡太后的关注,上至公主、贵妇,下至婢女、乐伎,都有涉及,记载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北魏洛阳的妇女群像。

胡统寺,太后从姑所立也。

入道为尼,遂居此寺。【译文】胡统寺,是胡太后从姑所建造的。她笃信佛教,入佛门出家为尼,并长居于此寺内。

在永宁南一里许。宝塔五重,金刹高耸。洞房周匝,对户交疏。朱柱素壁,甚为佳丽。其寺诸尼,帝城名德,善于开导,工谈义理。常入宫与太后说法,其资养缁流,从无比也。【译文】位于永宁寺南一里左右处。寺里有五层宝塔,上面有塔刹高高耸立。周围有幽深的房子回绕,门对门,彼此交接。朱漆的楹柱白粉的墙壁,很是赏心悦目。寺里众尼,除了胡太后的从姑外,很多是京城中有德行的尼姑,她们善于开示劝导,能谈佛教教义教理。经常进宫为胡太后宣讲佛法,因此关系密切,胡太后对胡统寺的资助供养,其丰厚程度是其他寺院无法相较的。

修梵寺 嵩明寺

【题解】本节着重介绍修梵寺。其位于洛阳城青阳门内皇家大道北面。西边有座建筑形制相似的嵩明寺。修梵寺门殿内塑有四大金刚菩萨作为护法神,之后修建寺庙塑造金刚菩萨的规范,就是从这座寺开始的。寺北面的永和里,是整个北魏时代贵族大家居住的地方。

修梵寺,在青阳门内御道北。嵩明寺,复在修梵寺西。并雕墙峻宇,比屋连甍,亦是名寺也。【译文】修梵寺,位于洛阳城青阳门内御道北面。嵩明寺,又在修梵寺的西面。两寺都宏伟壮丽,墙壁布满雕刻,屋宇高大峻拔,屋屋相靠,屋脊相连,蔚然成势,这两处都堪称是有名的大寺。

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磨云得其真相也。【译文】修梵寺有金刚力士塑像,怒目威严,因而鸠鸽不敢飞入,燕雀也不筑巢栖息于此。菩提达磨当年来到该寺,见此清幽景象,认为修梵寺具有佛门修行道场的本来面貌。

寺北有永和里,汉太师董卓之宅也。

里南北皆有池,卓之所造。今犹有水,冬夏不竭。【译文】修梵寺的北面有永和里,是汉朝太师董卓的宅邸。永和里的南面和北面都有水池,是董卓开凿的。至今还碧水盈盈,冬夏两季也不干涸。

里中有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峦、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

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掘此地者,辄得金玉宝物。时邢峦家常掘得丹砂及钱数十万,铭云:“董太师之物。”后卓夜中随峦索此物,峦不与之,经年峦遂卒矣。【译文】永和里中有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尚书右仆射郭祚、吏部尚书邢峦、廷尉卿元洪超、卫尉卿许伯桃、凉州刺史尉成兴等六人的住宅。这些宅邸都是高门华屋,宽敞宏丽,楸树槐树浓荫遮蔽着大路,桐树杨树间隔着种植。当时被称为贵里。在这里挖掘兴修者,往往可以得到金玉宝玩的器物。当时邢峦家里就曾掘得丹砂和几十万钱,钱上的铭文说:“这些都是董太师的东西。”据说后来董卓夜里向邢峦讨这些东西,邢峦不给他,次年邢峦就死了。

景林寺

【题解】本节介绍了位于开阳门内的皇家大道以东的景林寺。该寺规模庞大,建筑宏伟,堪称当时京城的一处名胜。建春门是洛阳城东三门中最靠北的一道门,门内皇家大道南段有句盾、典农、籍田三个衙门。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也写到了其周边众多的园林景观和与这些景观相关的历史故实。

景林寺,在开阳门内御道东。讲殿叠起,房庑连属。丹槛炫日,绣桷迎风,实为胜地。【译文】景林寺,在开阳门内的御路东面。经殿讲堂重叠而起,屋舍廊宇依次相连。朱漆的木柱映日发光,描彩屋椽迎送流风,实在是一个绝佳的地方。

寺西有园,多饶奇果。春鸟秋蝉,鸣声相续。中有禅房一所,内置祗洹精舍,形制虽小,巧构难比。加以禅阁虚静,隐室凝邃,嘉树夹牖,芳杜匝阶,虽云朝市,想同岩谷。净行之僧,绳坐其内,餐风服道,结跏数息。【译文】景林寺的西面有处园林,盛产很多奇异的果实。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蝉声,相续不断。园中有禅房一处,里面设立祗洹精舍,形状规模虽然小,设计构造却精巧无比。加上禅房安静清幽,隐蔽的房屋显出深邃的气氛,长势良好的树木围着窗户,馨香的杜若草铺满台阶,这里虽说是朝廷市集,但如同在山谷里一般幽静。清修的僧人,直坐在里面,食气并潜心修道,静坐调息。

有石铭一所,国子博士卢白头为其文。

白头一字景裕,范阳人也。性爱恬静,丘园放敖。学极六经,说通百氏。普泰初,起家为国子博士,虽在朱门,以注述为事,注《周易》行之于世也。【译文】有石铭一处,刻着国子博士卢白头做的文章。卢白头,一字景裕,范阳人。性格恬静,在丘园里自在清赏。学问穷极六经,讲说通贯百家。普泰初,被启用为国子博士,虽在国子监,仍以著述为事,注解的《周易》在当时很通行。

建春门内御道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署。籍田南有司农寺。御道北有空地,拟作东宫,晋中朝时太仓处也。太仓西南有翟泉,周回三里,即《春秋》所谓“王子虎、晋狐偃盟于翟泉”也。

水犹澄清,洞底明净,鳞甲潜藏,辨其鱼鳖。【译文】建春门内御路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个衙署。籍田署南有司农寺。御路北有一块空地,准备要造东宫,此处是晋中朝太仓的处所。太仓西南有翟泉,周回三里,即是《春秋》上所说的“王子虎和晋国狐偃在翟泉结盟”的地方了。水还是澄清的,清彻明净,可以洞察见底,看见水中潜游的鱼虾,可以辨别鱼和鳖。

高祖于泉北置河南尹。

中朝时步广里也。【译文】高祖在翟泉北面设立河南尹。这就是晋中朝时的步广里。

泉西有华林园。高祖以泉在园东,因名苍龙海。华林园中有大海,即汉天渊池。

池中犹有魏文帝九华台。高祖于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山上有仙人馆,台上有钓台殿。并作虹蜺阁,乘虚来往。至于三月禊日,季秋巳辰,皇帝驾龙舟鹢首游于其上。【译文】泉西面有华林园。高祖因为泉水在园东,因此取名为“苍龙海”。华林园中有大湖泊,即汉朝的天渊池。池中还有魏文帝建造的九华台。高祖在台上造清凉殿。世宗在湖泊内作蓬莱山。蓬莱山上有仙人馆。台上有钓台殿。并在殿台楼台间造虹蜺阁,往来其间,如同乘空而行。到了三月修禊日,或是暮秋巳辰之时,皇帝乘坐着船头画有鹢鸟的龙舟游览于池中。

海西有藏冰室。六月出冰,以给百官。海西南有景阳山。山东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西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飞阁相通,凌山跨谷。山北有玄武池,山南有清暑殿。殿东有临涧亭,殿西有临危台。【译文】大湖泊的西面有藏冰室。到了六月将冰取出,赐给百官。大湖泊的西南有景阳山。山的东面有羲和岭,岭上有温风室。山的西面有姮娥峰,峰上有露寒馆。并且有横空的阁道相通,驾凌山上跨过山谷。山的北面有玄武池,山的南面有清暑殿。殿的东面有临涧亭,殿的西面有临危台。

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别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枣,长五寸,把之两头俱出,核细如针,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传云出崑山,一曰西王母枣。又有仙人桃,其色赤,表里照彻,得霜乃熟。亦出崑山,一曰王母桃也。【译文】景阳山南有百果园。果物以类分别,各自为林,林内各有一堂。有仙人枣,长五寸,一抓,果肉就从两头溢出,内核细小如针,霜降后才成熟,很好吃。世人相传出自崑山,一说叫西王母枣。又有仙人桃,它的颜色是红色的,里外透明,经霜打后才成熟。也出自崑山,又说叫王母桃。

柰林南有石碑一所,魏文帝所立也,题云“苗茨之碑”。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

永安年中,庄帝马射于华林园,百官皆来读碑,疑“苗”字误。国子博士李同轨曰:“魏文英才,世称三祖。公幹仲宣,为其羽翼。但未知本意如何,不得言误也。”衒之时为奉朝请,因即释曰:“以蒿覆之,故言苗茨,何误之有?”众咸称善,以为得其旨归。【译文】柰林南有石碑一处,魏文帝所立,题称“苗茨之碑”。高祖于碑的北面修建苗茨堂。永安年间,庄帝在华林园骑马射箭,随从百官都来读碑,有怀疑“苗”字讹误的。国子博士李同轨说:“魏文英才,世称三祖。公幹、仲宣,为其羽翼。只不过不知道它的本意是什么,不应该轻易说它有误。”我当时为奉朝请,因此解释道:“用蒿草盖屋,所以叫苗茨。有什么错呢?”众人都说好,认为这样的解释可以表明它的意旨。

柰林西有都堂,有流觞池。堂东有扶桑海。凡此诸海,皆有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