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2 14:24:32

点击下载

作者:于涛 阿不都卡迪尔艾海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试读: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也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面对自我冲突的“内忧”和社会适应的“外患”,大学生们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索,才能一步步地成长、成熟和进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和谐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其人生价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集合国内从事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和教师,我们共同编写了这本教材。参编人员既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本书结合大学生的成长阶段性特点,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发展与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为切入点,分别对新生适应、自我认识、人格完善、学习成才、创造能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交友等基本问题进行指导,同时也对新形势下的性心理、网络依赖、职业规划等新问题进行了阐述。本书在编写中借鉴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力求突破传统,有所创新,实现理论内容的严谨性和形式结构的新颖性的结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手册。与目前教材市场上的其他同类教材相比,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全面。本书内容从开学之初的新生适应直至毕业之前的职业辅导,跨越了整个大学阶段。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可以使大学生能够认识自身心理活动与个性品质,让大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一般理论,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树立心理健康意识。(2)实践性强。书中设计了心理训练的环节,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个心理游戏和训练,进行体验和探索,完成从知到行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水平,教师也可以借助这些训练实现教学的互动性。(3)案例翔实。教材的每个章节都收录了多个心理案例和咨询手记,这些案例典型、真实,贴近大学生活实际,通过对案例的翔实描述和深入分析,可以让大学生对该章节内容认识得更加深刻,对如何自我调适有所启示。(4)形式活泼。本书打破了传统教材严肃的说教面孔,具有语言活泼、结构新颖、形式多样的特点,不仅有重点提示、阅读材料等文字,还配有插图和表格,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方面的通识教育教材,而且可以作为高校相关教职人员了解大学生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手册和青年人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自学用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编者2014年12月第1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1.1 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游戏:请根据自己今天的身体状态,标出自己在坐标上的位置,然后与同学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与同学相比,自己坐标的位置是更偏于健康状态还是更偏于疾病状态呢?事实上,我们每人每天的身体状态在这个坐标上的位置总是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如果今天头很痛,还略有一些咳嗽,自己的位置可能就会偏右一些,而精力充沛的状态下则会使位置偏左一些。

美国哲学家欧文曾经说过“健康是富人们的幸福,穷人们的财富”,人生必须要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有一个“五子登科”的故事,说的是假如人一生的幸福是由“1”和后面的“0”组成,那么“1”就代表着健康身体,后面的“0”代表着“妻子,儿子,房子,车子,票子……”,代表着你所拥有的一切。然而只有当“1”存在的时候,后面的“0”才会有意义,才会越多越好,如果“1”不存在了,则后面的“0”再多也只是“0”而已。1.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曾经从不同角度阐述过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内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对心理健康是这样定义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之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要正确地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要注意以下3点。

1. 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健康的统一体

心理健康包括健康的身体、正常的智能以及良好的情绪状态,缺失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说是达到心理健康。同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

2. 自身心理健康状态不能与他人的健康相矛盾

自身心理健康不能以损害他人的健康作为成就自己的前提。心理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自身与他人和谐共处的双赢状态。

3.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而并非完美的境界

也就是说,心理是否健康是要基于自身的条件,以自身作为参照系;同时,也不可以苛求完美,否则就是与健康之路背道而驰了。1.1.2 心理健康的状态

在前面的小游戏中,坐标两侧可以同时加上“心理”二字。即除了身体状态可以呈现从疾病到健康的动态变化,同样,人的心理状态也会呈现健康、疾病的两极化现象。

比如:在考试过程中,有的同学一进考场就会出现头晕、出汗、频繁地去卫生间的现象,而且面对答题时,甚至出现“思维狭窄”的现象,什么也想不起了。严重的还伴有腹泻的症状。而一旦出了考场,这些所有的症状就都不治而愈了。

上述现象尽管出现了一些身体上的症状,但用“考试焦虑”要比“病”描述这一现象更为准确。由此可知,人的心理也会呈现“不健康”的状态。那么,如何鉴定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呢?

阅读材料心理常识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以其是否有良好的生活适应作为标准。这种标准也非常重视个人的心理感受。可以说,这种标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不仅为众多的专家学者所倡导,也越来越为民众普遍接受。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看作黑白分明的事情:要么是个正常的人,无论思想和行为有多大的变化和异常现象;要么就是一个疯子,无论疾患有多大的好转。这种将人的精神正常与否作为非白即黑的判断标准,未免太过简单化。国内学者张小乔提出心理健康的“灰色理论”的概念,如图1-1和表1-1所示,即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没有明显的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灰色区域又可划分为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处于浅灰色区域的人只有心理冲突而没有人格的变态,其突出表现为诸如失恋、丧亲、工作学习不顺心、人际关系不和睦等生活矛盾所带来的心理不平衡与精神压抑。深灰色区域的人则患有某种异常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等。一般而言,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之间无明确界限,后者往往包含前者。图1-1 心理健康“灰色理论”概念图表1-1 心理健康“灰色理论”概念表1.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个体的心理怎样才是健康的?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是相当困难的。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8个。

赵民说他曾经精神崩溃过一次,起因是什么呢?是忧虑。他说:“我对什么事情都发愁。我现在太胖了,而且我的头发好像也在掉。我怕我永远没办法赚钱来养活自己。我很喜欢那个女孩。”

1.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也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能通过高考的选拔足以表明大学生的智商是正常的,且总体水平会高于同龄人。

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大学生智力正常且充分发挥效能的标准是: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智力结构中各要素在其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都能协调地参与,并能积极地发挥作用,乐于学习。

2. 接纳他人,适应环境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所谓合乎常理地认识客观现实,是指对一些人人皆知的东西,不要有悖于常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和未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这里所讲的适应,不是被动、一味地迎合,甚至与不良风气、落后习俗同流合污,而是在认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不逃避现实,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孔子曰:“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并对自己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是在与现实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以及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自己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应比较接近实际,有“自知之明”,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立、自律,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了解自己的长处,才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对自己的优点感到欣慰,但又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做到善于接纳自我。

4. 具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大学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标准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能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其行为表现出一贯性或统一性;反之,其人格缺乏统一性,行为表现出不连贯,变化无常,比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5.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对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其认知、情感、言行、举止应与其所处的年龄段相符合。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就意味着心理有问题。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的。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交往动机端正,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具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宽以待人,乐于助人。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7. 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

社会角色,通俗地讲就是“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或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都充当着不同角色,即有不同的身份,社会对各种角色有相应的要求或规范。如果个体的行为与其充当角色的规范基本一致,则说明其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8. 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情绪健康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分,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通过对照,同学们很容易了解赵民同学符合哪些心理异常的标准,自然也就了解了他烦恼的原因。1.2 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马上要到假期了,漫长的两个多月,该怎么过呀!我与几位好朋友商量好了,决定一起去打工,因为打工会带来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可是,爸妈听了以后,却不同意,说‘家里不缺那几个钱,把重点放在学习上才是最重要的’。怎样说都不管用,我很是烦恼,因为已经和朋友说定了……”1.2.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

1. 身心发展

目前大学生入学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青年初期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期,从其心理发展的水平角度来讲,其心理发展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

从心理发展所依赖的两个条件,即生物属性和环境属性条件来看,大学生时期,生理除了在有些方面还继续保持着缓慢的发展,总体来讲已基本成熟。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总体表现出成人心理的某些特征。然而,由于大学生所处环境的特点,心理发展阶段的局限性,环境因素对心理的影响作用受到了局限。

阅读材料长大未成年

在向成人角色的转变这方面,当今许多青年人的生活追求和主观判断正在变得非常滞后与漫长,这便孕育产生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从十几岁末期开始到二十几岁中期结束的始成年期(Emerging Adulthood)。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Jeffery Jensen Arnett)教授,2000年在心理学权威刊物《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的《始成年期——18~20多岁一种新的发展理论》一文中,始成年期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始成年期具体指青少年晚期到二十几岁(18~25岁)这一个时期。这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时期,在此期间,年轻人已经脱离了青少年阶段,然而多数人却没有担负起作为一个成年人所应承担的持久的责任,即“长大未成年”的状态。这个时期个人的未来还不确定,在恋爱、职业、世界观三个方面探索各种各样的人生可能性,与人生的任何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独立探索生命可能性的范围最大。

始成年期主要有5大特征:1. 是自我同一性探索的时期;2. 是一个不稳定的时期;3. 是一个自我关注的时期;4. 是一个处于夹层中的时期;5. 是存在各种可能性的时期。

通过对美国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个体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得出成年的三个重要标准是:1. 独立承担责任;2. 独立做决定;3. 经济独立。

2.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的心理功能随着生理功能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但总的来说,心理的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大学生的观察范围进一步扩大,但容易忽略细节;大学生的记忆力以逻辑记忆为主,并且已经达到高峰;大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而且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工作、事业和家庭都有较全面地考虑;大学生的思维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创造能力有所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情感活动的发展,表现为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开始趋于平衡,但还不成熟、不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情感的动摇不定。

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较好的发展,表现为能够主动地制定目标,自觉地完成计划,对事物能够独立地做出判断,并能较好地坚持完成任务,但意志的控制性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表现为遇事比较冲动。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逐步分化,但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往往分不清,容易形成矛盾而不能达到同一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与能力显著增强,但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自卑、自负、逆反、封闭和依赖心理严重。

大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表现为性格不断完善和成熟,动机和需要逐渐稳定下来,兴趣广泛而稳定,并且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加深,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逐步确立下来。

目前的高校已经迎来了90后大学生,他们作为新一代的“新新人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当这一代人走进大学校园时,他们会以其特有的生活与行为方式为大学注入怎样的新鲜血液?已经到来的大学生活又会为他们带来什么?

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民主、渴望平等。但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90后大学生也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优越的一代,早熟的一代,叛逆的一代,需要大人们更多了解、更多关心的一代”。可以相信,大学教育的引领,大学制度的陶冶,大学文化的积淀,大学精神的洗礼,大学思想的孕育会让90后大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变得更加稳健和成熟。1.2.2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有关的研究发现,近年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比例逐年上升,常见的表现主要有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焦虑等。北京地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抑郁症患病率已经达到23.66%。据此估计,北京地区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

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占被试者的6.4%。据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分别占总的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精神疾病在不少高校中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常见心理问题如下。

1. 怯懦

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与失败;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

2. 自卑

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常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如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等。自卑感强的学生,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3. 狭隘

受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就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极易受外界暗示,特别是那些与自己有关的暗示,极容易引起内心心理冲突。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

4. 嫉妒

看见别人某些方面(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高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羡慕,也是不甘心自己无条件赶上别人而恼怒的情感及相应的行为。

5. 敌对

遇到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抗态度。往往把老师、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

6. 猜疑

极度的神经过敏,遇事好疑神疑鬼。例如,有些同学看到其他同学背着自己讲话,就疑心人家在说自己的坏话;看到老师有时对自己的态度冷淡一些,就会怀疑老师对自己的看法等。成天提心吊胆地生活,自己也感到痛苦万分。

案例分析猜疑的苦恼

1.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钱某,女,19岁,某工学院二年级学生。觉得周围的人都讨厌自己,不喜欢和自己交往,想孤立自己。

2. 主诉及主要内容

来访者是系书记带来的,原因是来访者与男朋友分手了,怀疑是同宿舍同学的挑拨,对同学指桑骂槐,引发纠纷。来访者入学已经一年半了,但和周围的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特别是与宿舍同学的关系处不好。“我总是觉得她们5个合伙要孤立我。有一次,她们几个在宿舍,我在外面听到她们谈得很热闹,但我一进门,她们马上就停止了,她们肯定在议论我。还有她们干什么都不叫我。仅仅是宿舍的人还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的同学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见我就掉头走开,像躲瘟疫一样。她们为什么都跟我作对?”

经过进一步咨询,我们知道其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性格懦弱,其小时候常受邻居的欺辱,而且不敢据理力争,只是忍气吞声。还有自己上高一刚住校不久,一位舍友丢了钱,自己拙嘴笨舌,不会像别人那样表达自己,一紧张,就更说不出话来。舍友就说:“你没拿,紧张什么?肯定心里有鬼。”从此她就不能听到谁丢钱,也不断提示自己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能动。于是每天都很小心,尽量少跟别人接触,免得惹上是非。所以和别人交往时,总是不能真心地投入,怀有戒备之心,别人看起来,好像拒人千里之外。

3. 分析诊断和指导

这是一个由心理创伤事件而引发的猜疑性社交心理障碍的案件。来访者之所以产生好猜疑的个性以及由猜疑个性导致的同学交往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父母及家庭氛围,使其从小常常感到紧张和不安,这种不安全和紧张情绪极易使个体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而变得敏感和多疑。再加上青春期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特别关注自我评价的时期,这种低自我价值感就更加增加了来访者不确定和猜疑的个性形式。二是创伤事件带来的心理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猜疑,使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人是不可信的,由不被人信而不信人,人际交往中没有真诚信任,其人际交往肯定会出问题。

为帮助来访者摆脱苦恼,我们采取以下指导措施。

第一,认清症源(即症状来源),消除错误认知。我们让来访者充分认识到:环境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但它不可能决定一个人。决定和影响人的主要方式是自己的认识方式和思想基础。我们出生和以前的成长环境是无法选择和更改的,但是我们现在长大了,要认识到哪些是我们成长的助力,哪些是我们成长的阻力。对于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东西,要通过改变认知,调整状态,走向正常的适应道路。使来访者从深层次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树立摆脱猜疑的苦恼的信心。

第二,正确看待问题,冷静分析原因。觉得自己不受欢迎,或是别人想孤立自己。这可能是自己敏感的多疑所致,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就要消除猜疑和偏见,以获得良好的人际交往。但是,如果事实上自己真的是不受同学欢迎,也不要紧张和焦虑,应该冷静地从自己为人态度、性格特征、思想和方法方面找原因。但是要相信:“没人存心跟别人过不去”。

第三,学会全面看问题,加强沟通。任何事物都会有其多面性,既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好的一面,发展变化的一面。千万不要戴上有色的眼睛看人。要用坦荡的胸怀待人接物。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没有充足的证据,绝不做推论,更不要疑神疑鬼。

第四,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多读一些品味高雅的图书,看看书画展,欣赏欣赏音乐,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努力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有了良好的身心素质,就会彻底地摆脱无谓的穷思竭虑,从根本上排除猜疑心。

7. 抑郁

鲜言寡语,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悔,遇事总往坏事处去想,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和被遗弃的人。

8. 人际交往障碍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大学生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心理的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些异常心理,造成人际交往障碍。(1)自我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的自我性,即我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即我想获得什么利益就应获得什么利益。(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即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为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而苦恼焦虑。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常常会为一些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挑起争端,自伤和气。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容易意气用事,情绪激动,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将事情引向极端,做出对人对己都十分不利的傻事。1.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因为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独立又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所以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寻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1.3.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 个体内在原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个人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其着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意识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具有突出特色的方面,他们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浓厚的兴趣,但却常常缺乏客观性和正确性。有时自我感觉太好而自负骄傲,自我期望值过高,偏离实际水平,而一旦遇到挫折和不幸时,又因偏离而出现逆转,走向对立面,产生自卑情绪,自我评价过低,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2)个体的人格缺陷。对于同样的环境和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形式,这关系到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问题。健全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良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格的健康发展,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缺陷。

近年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我们发现,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导致固执、多疑,好嫉妒,难与同学相处;强迫型人格障碍具体表现为过分的自我束缚,自我怀疑,常常紧张、苦恼和焦虑;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则是自负,不接受批评和建议,人际关系困难。(3)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有的大学生则以自我为中心,在交往中忽视平等、尊重、互助、互谅的基本交往原则,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从而感到失落、冷漠、孤独;有的则过于自卑,凡事期望值过高,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畏首畏尾,恐惧交往。(4)缺乏科学的社会认知。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传统文化体系开始衰落,人们所推崇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又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人们普遍感到困惑焦虑、无所适从,出现价值失落、道德滑坡和人格扭曲现象。社会行为中短期行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非理性行为,也比比皆是。这使处于敏感期的大学生出现种种心理不适应,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科学、全面、正确的认知,受社会消极面影响较多,而产生悲观、失望、消沉、偏激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攻击型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性格特征、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的病态心理常常会引起子女的心理病态,父母心理不健康也成为家庭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不正常的家庭内部关系会造成一个人不适当的心理行为。父母关系恶劣,家庭气氛紧张,尤其是父母离异,往往会使孩子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如冷漠、孤僻、自卑、多疑等。这些不良特征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障碍,表现为缺乏生活热情、缺乏爱心、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羞怯、恐惧等心理问题。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文化程度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明,教养方式越民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少,而父母文化程度越低,思想观念越封闭,教养方式越专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越多。

3. 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选拔任用人才、升学等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因而学生为追求高分而疲于奔命的现象仍然存在。

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学生感到一种巨大无形的压力。而“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课余生活又不能缓解这种压力,因而不少学生都觉得大学生活太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压抑、烦躁、缺乏生活乐趣、性格不开朗等不良心理倾向。

大学生进入学校后普遍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对所上学校、所学专业不满意,环境的变迁不适应,加上恋爱问题的困扰,学习的压力,毕业择业的迷茫等,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同学之间仅限于生活上相互来往和学习上的一些交流,而缺乏深层次的沟通。

因此,大学生感到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他们又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内心矛盾冲突,不善于自我调节情绪,心理问题就会产生并影响其学习效率与生活的质量。

4. 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社会流动要求提高,人际交往需求高涨,人类竞争空前加剧,这些都影响到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造成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化。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这都要求人们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以便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处于不稳定阶段,难免感到困惑、彷徨,难以适应。

在一定社会中,当存在着多种相互冲突的价值时,就会产生价值冲突压力。由于缺乏某种稳定的参考结构,这些冲突会导致心理不确定性和混乱。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生活、成长起来的一代,改革开放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具体的社会变革形式,它给大学生所带来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价值观念的变迁。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地与现代价值观碰撞,新旧价值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

在价值观的这种碰撞和冲突过程中,大学生一方面要适应新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还要对新的价值体系进行整合,增强其开放性和应变能力。由于大学生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选择和判断仍缺乏稳定而统一的发展阶段,他们在处理价值冲突问题上就会显得紧张甚至是困惑,也就相应地要产生较多的适应障碍。

大学生所面临的另一种压力是生活事变压力。生活事变是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件或变故,这些事件可以是一些平常的小事,也可以是一些重大的事故,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由于它们的出现,引起了个体的应激性反应,打乱了本来已经建立的适应平衡,改变了有效的调节模式,因而使得个体产生应付压力。1.3.2 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

1. 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更值得关注。当我们的心理“感冒”的时候,就会悄悄侵蚀我们的心理健康。为了身体的健康,我们要锻炼身体,预防为主;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我们也应当关心自我、锻炼自我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心理免疫力”。(1)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2)直面挫折,在风雨中变得坚强。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3)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2. 自我调节秘诀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要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自我心理调适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阅读材料关于幸福的联想

假如将全世界各种族的人口按一个100人的村庄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个村庄将有:

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

30名白人和70名非白人;

89名异性恋和11名同性恋;

6人拥有全村财富的89%,而这6人均来自美国;80人住房条件不好;

70人为文盲;50人营养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拥有电脑;1人拥有大学文凭。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认识世界,那么忍耐与理解则变得再明显不过了。

也请记住下列信息:

如果今天早上你起床时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百万人更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阳了;

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酷刑的折磨和饥饿的滋味,那么你的处境比其他5亿人更好;

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有衣可穿、有房可住、有床可睡,那么你比世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你在银行里有存款,钱包里有票子,口袋里有零钱,那么你属于世上8%最幸运之人;

如果你读了这封来信,那么你刚刚得到了一个双重的祝福,因为有人想到了你,而你并不属于那另外20亿文盲。

所以,去工作而不要以挣钱为目的;去爱而忘记所有别人对你的不是;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他人关注;去唱歌而不要想着有人在听;去生活就像这世界是天堂。

3. 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应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大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4.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和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小结

1.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和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智力正常;接纳他人,适应环境;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与社会角色相一致;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不同的年龄特征阶段,这一过程是连续的,又是有阶段性的。大学阶段所处的时期是青年中期,是青少年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期。

3. 在大学阶段,由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大学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的种种作用,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与困惑之中,这主要是一般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有学习心理障碍、情绪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障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个体自身、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4. 为了更好地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对心理障碍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帮助大学生通过积极有益的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第2章大学生适应能力培养——新生活 新起点

当意气风发地告别父母,从“两点一线”的中学生活进入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神清气爽地徜徉在大学的校园里时,胸佩大学校徽的你,是否意识到今天的自己已不是昨天的自己?蓦然从初入校门的新奇与激动中苏醒过来,面对着崭新生活的困惑与迷惘时,大学的新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大学生活可谓是荆棘与鲜花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任何人进入新的环境,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应,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突然面对许许多多的变化,自然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大学,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重新评价自己与他人、重新确立对自己看法的过程。要让自己在这个大熔炉里锻造成钢,就必须尽快适应大学生生活,完成从“旧状态”向“新状态”的转变。2.1 我的大学我的家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一年级是整个大学生活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大学新生们要经历很多的转变、适应和成长。2.1.1 由个人成长到共同生活——集体生活的适应

学会独立生活,学会过集体生活是迈开人生道路的第一步。在大学,一个彼此关心、相互谅解的集体,会给每一个同学带来开朗的心境和愉快的气氛,而一个人心离散、感情淡漠的集体,就会使人觉得压抑、难受,而且人也会变得自私。生活在一个温暖的班集体、寝室集体中,是每个大学生的愿望,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1. 尽快提升集体凝聚力

从群体的角度来说,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和寝室集体,就是增加群体的凝聚力。新生刚入校,相互没有成见,都有新鲜感,老师、学生干部和每位同学都要趁此时机树立良好的班风、寝室风气,共同建设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新集体。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活跃大家的思想,丰富大家的生活;设法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作用,树立班级成员的主人翁感;还应注意体察同学的疾苦,尽力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使大家感到集体的温暖,增加集体对同学的吸引力。

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个体对群体的意义上来说,大学新生从一开始就要养成符合大学集体生活特点的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1)要有集体作息制度的观念。学校作息制度的制定,是根据学生年龄的心理特点和学校多年进行教学活动规律的经验总结来制定的。如果大家都违反作息制度,就不称其为集体。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不能合理安排,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可能的。从学校的教学秩序上看,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学校也不能高效运转。因此,每个同学都应自觉地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2)要有集体生活的观念。集体生活是由无数繁琐的生活小事组成的。从统一的作息时间到轮流值日,保持室内清洁与开水供应;从个人衣物的放置到狭小的空间整洁优雅,大家在言谈笑语中互相尊重与礼让,不同个性的互相兼容,相得益彰……也许看起来是平凡的一些小事,却是集体生活赋予每个人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是对每个大学生待人处事、品德修养的检验,是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风气的重要基础。(3)要多为别人想一想。由于大学生集体生活,饮食起居、学习娱乐都在一起,因此,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别人想一想,要以尊重去换取尊重,以关怀去赢得关怀,以快乐去换取快乐。为了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不应等待别人的努力,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要学会关心集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林红的案例在大学新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受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影响,大学新生与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以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加以衡量,因此常常会觉得新面孔不太合意,宁愿采取被动接受的态度,从而阻碍了互相间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在高中阶段,上大学几乎是所有高中生最迫切的目标,在这个统一的目标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但是进入大学以后,个人的目标和志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找到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进入大学后,宿舍卫生要自己打扫,衣服要自己去洗,生活用品要自己买,日常开支需要自己计划,学习时间要靠自己安排,太多太复杂的生活适应问题等待着大学的新生们。由于大学是一个集体式的大家庭,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走入一所大学,同住一个宿舍,生活习惯也不同,只有积极主动地与大家交流、相互理解,才能共同维护和适应新的环境。能迅速融入环境、接受他人,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感到孤独时,主动地走出去看一看、聊一聊、玩一玩,心情会改变,世界就会改变。2.1.2 由严格监管到自主自律——管理方式的适应

大学管理制度与中学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公寓管理与学生管理方面。从教学管理上看,大学已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习时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从学生公寓管理上看,大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从学生管理系统上看,大学的管理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学生组织和社团管理等。

在中学,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学习指导都比较具体,校规严格,学生自由支配的项目和时间不多。相比而言,大学的管理制度较为宽松,大学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科目、时间支配、生活安排等方面的自由空间相对较多,但也会使人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而产生困惑感。有的学生甚至因为过度放松导致学业荒废,这样的情况在高校中也时有发生。

大学生活对大学生的自主自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绝大多数大学新生都是远离自己的亲人和家长,孤身一人到异地求学,其中大多数同学是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在大学,衣、食、住、行全靠自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同寝室五六个人,有些同学也会很不习惯。大学新生要尽快进入角色,尝试用更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学会有计划地分配自己的消费支出;随着季节的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在集体中生活,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乐于助人,团结友爱。2.1.3 由应试教育到专业教育——学习模式的转变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结合,一方面,课程门类多,内容深入新颖,教学节奏快、自学时间增加;另一方面,在一个班级授课的教师较多,与学生在课后的沟通较少,学习效果及其知识的巩固全靠自觉。

从中学到大学,是从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大学已经不可能再像中学那样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监管得那么具体、细致;在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学习计划的安排上、学习潜能的发挥上,大学新生都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因此,应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一个大学学习生活的真正主人。(1)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定向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大学新生必须调整自己对大学学习的认识,尽快适应学习内容上的重大改变。(2)在学习方法上,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要求提高了。此外,大学生还必须把课内的知识与课外的学习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这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新生要尽快调整学习方法,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学会查阅各种专业资料,学会记笔记、写摘要、作综述,学会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不盲目崇拜学术权威,要相信自己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所得到的正确结论。(3)大学新生还要注重实践环节,积极参加一些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工作,争取一些暑期打工的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己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阅读材料雄鹰PK蜗牛——俞敏洪北大演讲摘录

有一个故事说,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了上去。我们这儿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很多同学可能很轻松地就能在北大毕业以后进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这样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我的班长王强,他的模仿能力就是超群的,到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句话听一遍模仿出来的绝对不会两样,所以他在北大广播站当了整整四年播音员。我每天听着他的声音,心头咬牙切齿充满“仇恨”。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另外一种动物,也到了金字塔的顶端,那就是蜗牛。蜗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从底下爬到上面可能要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一年、两年。我相信蜗牛绝对不是一帆风顺地爬上去的,一定会掉下来、再爬,掉下来、再爬。

但是,同学们所要知道的是,蜗牛只要爬到金字塔顶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获的成就,跟雄鹰是一模一样的。也许我们在座的同学,有的是雄鹰,有的是蜗牛。我在北大的时候,包括到今天为止,一直认为我是一只蜗牛,但是我一直在爬,也许还没有爬到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给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动的日子。2.1.4 由简单单调到丰富多彩——课余生活的适应

高校一般地处繁华的都市,城市的文化环境和各种信息对大学新生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安排好课余生活也是摆在新生面前的一个问题。

成为大学生后,接触的社会面加宽,精神领域扩大,同时放下了高考包袱,兴趣压抑得到消除。相对于中学生活的简单单调,大学的业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异常丰富,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任意参与各种文艺、体育、社交等活动。然而,从高考压力中解脱出来的大学新生在思想、精神及行为上都有轻松感,有的学生抱着“中学用了功,大学松一松”,“中学吃了苦,大学补一补”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懈怠,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学习之外的其他活动(个别学生一进校就加入多个社团或兴趣小组,当几个学生会或团委的干事)。其实大学里仍然充满竞争,学习仍是自己在大学的主要任务。学习、生活及其他精神文化领域都需要自己有新的更高的能力去适应,面对多样的选项,大学生应当学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案例分析适应中的迷茫

小李有时会突然感到迷茫,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甚至没有头绪,觉得昏昏沉沉,无精打采,但晚上还睡不好觉,做恶梦,有时失眠,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出现许多画面,瞬间即逝,模模糊糊的,甚至还有些稀奇古怪的念头闪过。小李以前一向自控能力很强,这种状态并不经常发生,而且一会儿也就消失了,但现在小李却心烦意乱。特别是进入大学后的半年来,遇到许多迷茫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跟老师交往,不知道怎么获得同学们的信任,既想自己好好表现,但又怕抢了其他同学的风头,惹得同学疏远他这个刚上任的班长。

像小李这样的同学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像是进入了相对“宽松”的“象牙塔”,突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知道该重视什么,学习什么,不知道如何与舍友朝夕相处,如何与老师交流谈心,感到无所事事,甚至不知所措。2.2 适应新环境 迎接新挑战

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是一个包含生理、心理、社会等几个不同方面的复杂现象。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新生常见的适应不良主要有失落、迷惘、孤独和边缘感,通过对自我正确定位、确定适当目标、积极主动交往、融入集体之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缓解直至最终适应大学生活。2.2.1 失落感——自我定位

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考上大学的新生无疑是命运的幸运儿。经过多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可以松口气了,这是大多数新生的心态。但许多学生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自己期待已久、梦寐以求的大学差距很大,由此导致心理失落。特别许多高分的同学因填报志愿等原因,被录取在并不如意的学校,造成心理上极大的反差,有的学生甚至心灰意冷、意气消沉、对立情绪增强。

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的是受老师器重的学生干部,入学后在人才荟萃的大学中却显得平平常常,内心不服气;也有的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认为“走对了路,进错了门”,心里失落感油然而生。这种消极的情绪对新生的适应极为不利,长此以往会陷入一种悲观失望、压抑、消沉的心境。

新生的这种失落感,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能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

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总留恋于过去;遭遇了挫折,总沉浸在失败的回忆之中,那是毫无意义的。今天,无论愿意不愿意接受,它已实实在在地来到自己的面前。你只能接受,不能逃避,因为逃避的不仅仅是今天客观存在的一切,也包括你自己。当接受了现实之后,你就可以平心静气地分析环境,客观地审视自己,进行自我定位,从新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点,就会适应生活和发展自己。“过去”只能带给自己回忆,当选择了现实中的行动时,将会体会到“今天”带给你的充实、欢乐和自由。2.2.2 迷茫感——确定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奋斗的动力、生活的支柱,没有目标时,会感到迷茫和空虚。如果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地发展,那么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个合乎实际的目标。当人们没有目标时,会感到迷茫和空虚;当人们的目标过低时,会缺乏动力;当人们的目标过高时,又常因为达不到理想而失落。很多新生的适应困难来自于个人目标确定不当。(1)应当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己人生发展的需要,为自己制定一个远程目标,它是人生所要达到的主要理想。同时,还要制定一个为实现目标所设立的近程目标,即短期内要完成的事。远程目标要靠一个个近程目标的积累来实现。如果只有远程目标,没有近程目标,人生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时间一久,就会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反之,只有近程目标,没有远程目标,就不能保持一种永恒的动力。(2)目标的确立,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和客观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个性特点、能力以及客观所提供的条件,一味盲目地追随别人或社会时尚,不但不会获得成功,还会影响心理的平衡。(3)应该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免因为目标脱离实际而不能实现目标。只要能确立一个合适的目标,就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人生就会充满信心与活力。

阅读材料给自己一个合适的高度

假如你看到体重达8600千克的大鲸鱼跃出水面6.6米高度,并为你表演各种动作时,我想你一定会叹为观止,而事实上确有这么一条创造奇迹的鲸鱼。

这条鲸鱼的训练师向我们揭示了训练的奥秘: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并迫使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鲸鱼每次成功经过绳子上方,训练师就会对这条鲸鱼表示鼓励,或者是喂它几条鱼吃,或者是拍拍它并和它玩耍。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训练师就会把绳子提高一些,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很慢,不至于让鲸鱼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感到沮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