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5 06:54:55

点击下载

作者:盛巽昌编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试读:

地名文化篇

前记

毛泽东指点江山,如示诸掌,他在地名文化方面有很多精辟、幽默的言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地,都要索取地方志阅读。阅读地方志、读地图是他最大的嗜好。

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遇到初识的同志,通常会问其贵乡何处,有时还会将此乡来源和典故作一番解释。

地名文化是一门学问。毛泽东与地名文化结下了深深的缘。

古今中外,还很少有一个领袖能像毛泽东那样,地名知识那么渊博;且善于因地、因时制宜,运用自如。虽然他所谈及的多是片言断语,却是中华民族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毛泽东为人类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地名文化篇”采撷、编录了国家公开出版图书报刊所登载的有关毛泽东和人文地理、地名文化的若干文字。为便利阅读,本书将它们按年月顺序排列,梳理成册,并作了丰富的注释。虽然这只是他的一生经历里很小的一部分。但也足以让人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认知。相信能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个了解伟人的全新视野!其中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批评指正!1912年

首次见到世界大地图

青年时期毛泽东常在湖南长沙定王台的省立图书馆读书。

在图书馆的墙壁上,挂有一张大的《世界坤舆大地图》。毛泽东每过这里时,一定要在它前面站立许久,以极大的兴趣仔细地察看它。他觉得天下人世真大,他的眼界开阔了。[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9页。]

1951年7月最后一个周末的夜晚。毛泽东在和周世钊、蒋竹如的一次谈话中说:“我最大的收获还是在湖南图书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看了世界地图以后,我才知道世界有这么大。在这以前,世界究竟有多大,我是不大明白的。当时,我认为我们湘潭县不算小,湖南省就更大,全中国古称天下,更是大得不得了。而那天我在世界地图上一看,我们中国只占世界的一部分,小了,湖南就更小了,湘潭县和韶山冲连影子都难找了。世界真大呀!”[陈明新:《领袖情:毛泽东与周世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1月版]1913年《讲堂录》所记:“游之为益大矣哉”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翌年春,该校并入湖南一师)。在学校时的课堂笔记《讲堂录》先后记有:“郡县有时不以山水为界。”“胜景、古迹、险隘、民风及通商之步岸、游程之所必记。”“大地以经度言。每相距15度之地,必差一时。以自转故也(相距15分则差一分,时相距15秒则差一分)。”“英京伦敦之天文台,为经度东西之标准。”“北京在东经116度30分,日本在东经139度40分。”“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读《游五姓湖记》,则见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吾人读其文,恍惚与之交矣。游者岂徒览山水而已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钞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民(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81、585、591页。]1914年

看报的时候,他带着地图去,对着看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

据萧三称,自从毛泽东到了长沙,看到报纸以后,他就是一个最勤奋最忠实的读报者。在第一师范的自修室里,楼上楼下灯光之下,人们都在咿呀念书的时候,谁只要到那时学校里设在楼房一头的阅报室里去,总可以遇到毛泽东同志在那里看报。他注重的是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看报的时候,他总是带着地图去,对着看。

第一师范订了上海和长沙的两份报纸,人多,报纸少。毛泽东同志于是自己订阅了一份。他把新闻从头到尾看了之后。还裁下报纸两边或四周的白纸条,用绳线钉好。在那些不宽的、长长的纸条上,他把在报上所见到的地理名字一个个都写上去,然后对着地图看。写的是英文。同学问他:“你这是作什么呢?”

毛泽东同志回答说:“我学着写英文:再则,我把世界各国所有的城市、港口、海洋。江河、山岳的名称都记熟。还有,最重要的,报纸是活的历史,读它可以增长许多知识。”

的确,在上井冈山以前,毛泽东同志从没有间断过看上海、北京、长沙的报纸,而且看得都很仔细。有时一张报,他可以看几个小时。报纸旁边一本中国地图、一本世界各国地图,每个地名他都查得很清楚,并且牢牢地记住。

有一个时期,毛泽东同志是在专门研究地理,和专门研究历史时一样的办法——抓住中心,旁征博引,不离其宗,一直到有了相当的成绩,才告一个段落。[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51、52页。]

看得过细而有心得的是《读史方舆纪要》

毛泽东在图书馆借得一些史地书籍看。看得过细而有心得的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周世钊:《第一师范时代的毛主席》,《新观察》第2卷第3期。]《资治通鉴》,宋朝司马光主撰,294卷,内容以政治、军事斗争为主体,记述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始,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的史事。《读史方舆纪要》,清初顾祖禹撰,130卷,记述中国地域形势、城镇关隘、山川险易,以及古今战守、攻取、得失之事。按此书撰者原稿,民国初为叶景葵收藏,今存上海图书馆。据说,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到上海,特地从该馆(当时为未并人该馆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调阅了这部手稿。1915年“我们这样走是有意义的”

据毛泽东少年时的同学罗章龙回忆:对于旅行游学,他也有一种特别的爱好。读书之外,他很少坐着不动,总是到外面走一走。我没有看见他坐过车子,总是步行。他提倡步行,并要求新民学会的会员也都不要坐人力车。步行很费鞋子,他就提倡穿草鞋。

在长沙,我陪他到过许多地方。长沙附近有个拖船埠,那里有块禹王碑,传说禹王曾在那拖过船。他对此很有兴趣。古史说:大禹治水,栉风沐雨,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禹王是个劳动人民,毛泽东对他怀有好感。对于湖南历史上先进人物的遗迹,我们常去访问。楚国屈原住过的玉笥山,汉朝贾太傅祠,岳麓山上的崇德寺(唐朝诗人杜甫流浪时曾在此寺住过),长沙的飞虎营(南宋文学家、将军辛稼轩在长沙练兵的地方)以及王夫之的家乡衡阳等地。我们都同去过。此外,长沙郊区的妙高峰,相传太平天国萧朝贵攻打长沙时曾到过这里,这是一个重要的古迹胜地。毛泽东同志也去看过。

他曾对我说:“我们这样走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向前代英雄人物学习,使自己的思想丰富、意志坚强起来。”[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峥嵘岁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研究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手填最切”

1915年9月6日,毛泽东写信与萧子升,将借助地图和读报刊相联系。他说:“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历史及百科莫不根此。研究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手填最切。地理,采通识之最多者也。报章杂志皆归之。报章杂志言教育,而地理有教育之篇;报章杂志言风俗,而地理有风俗之章;政治军事产业交通宗教等等,无一不在地理范围之内。今之学者多不解此,泛泛然阅报章杂志,而不知其所归,此所谓无系统者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1917年

参观了宁乡沩山密印寺

1917年7月,毛泽东和同学萧子升、萧蔚然等外出游学。他们行至宁乡沩山密印寺,拜访了老方丈,参观了佛殿,翻阅了寺藏的各种佛经和《老子》、《庄子》等书籍,与方丈讨论了佛家的经义和理论。此后,毛泽东和萧子升又来到安化县城——梅城,在梅城游览了孔圣庙、培英堂、东华阁、北宝塔等名胜古迹,观赏了祭祀用的“铜壶滴漏”(又叫铜钟滴水);并在北宝塔第七层塔壁上用墨笔题词:“伊水拖蓝,紫云反照,铜钟滴水,梅岭寒泉。”[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97~98页。]

查阅《安化县志》

在梅城,毛泽东查阅了《安化县志》,到东华山观看了农民起义烈士墓,就地调查了清代黄国旭领导的农民起义,走访了一些贫困的农民。[王以平:《走出韶山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19页。]

登上南岳祝融峰

据罗章龙回忆,是年毛泽东游览了南岳,登上了祝融峰。下山归途中,走到衡阳南边的中伙铺,在路边的一个小饭店里给我写的信。他用的是湖南草纸,有两三张。信写得很详细,说他看到了南岳,第一句话就是:“诚大山也!”意思是说果真是座大山。他对南岳的风光描绘了一番,文风同《海赋》格调相仿。他还谈到了古今名人志士笔下的南岳,特别提到了唐朝韩愈宿南岳庙的诗,这首诗刻在南岳庙的石板上。这些内容谈了一大段。信的最后说:为了给你写这封信,整整花了我大半天的时间,因此今日不能登程了。信中还寄给我一首他游南岳写的诗。[罗章龙:《椿园载记》,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版]1918年

在洞庭湖畔读《岳阳楼记》

1918年3—4月间,毛泽东和蔡和森在洞庭湖畔游学,他们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欣赏刻在木板上的《岳阳楼记》书法艺术。毛泽东说:这“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刘汉民:《诗人毛泽东》,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70页。]

参观许昌魏都旧墟

8月,毛泽东和李维汉、罗章龙等人离长沙赴北京,为赴法国勤工俭学进行活动。据罗章龙回忆:我们由毛泽东率领,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当火车到达河南郾城县境时,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便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泽东、陈绍休和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了一二天。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经荒凉。毛泽东对此很感兴趣,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峥嵘岁月》(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一14页。]“萧条异代西田墓。铜雀荒沦落夕阳”

另据《中共党史资料》第51辑中载:毛泽东对别人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指毛泽东、陈绍休、罗章龙)到许昌老城去看看。”老城离许昌一二十里,是三国时的魏都。曹操是毛主席心目中最喜欢的、认为最有才能的人,诗文颇佳。魏都还有一些遗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并作了几首诗。在游览魏都旧墟时,我们朗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怀古今,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宇),《自明本志》好文章(润)。

萧条异代西田墓(润),铜雀荒沦落夕阳(宇)。

回来后,在许昌上车,前往北京。[《中共党史资料》第51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200页。]

在大沽找“蓬莱仙岛”

1918年冬,毛泽东到天津附近大沽口。据萧二三回忆:

冬天到了,我和毛主席都想到此生还没有见过大海是一大憾事。因此我们决定到天津附近大沽口去看看。我们乘火车到了天津,然后又转车去大沽口。但下车后走到海滨一看:哪里有万顷波涛,连水都没有!只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一个冰的世界!我们于是相约:两人各向一方走去,绕它一周,然后回到原地来集合。毛主席向西,我往东。但毛主席回来的迟,我等了许久许久,觉得脚都冻了。他笑道,我有意找“蓬莱仙岛”的,谁知什么也没找到……[《天津日报》1981年12月23日。]1919年

初次到上海

1919年3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到上海。

据《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载: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说:(1919年初)我曾沿着洞庭湖做了徒步旅行。到保定时,我沿着城墙走了一圈。我曾在北海的冰上散步。《三国演义》里有名的徐州府城墙,和历史上也享有盛名的南京城,我都徒步环行过一次。最后,我登上了泰山绝顶,又游览了孔墓。这些事情,在我当时看来都是可以同我在湖南的经历和徒步旅行相比美的成就。[《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毛泽东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回忆这次旅行是在1919年初,看来时间上有些出入。据《毛泽东年谱》,毛泽东是1919年3月12日离开北京,14日即抵达上海,似乎没有时间中途下车做这么多参观、游览。因而应是他1920年4月11日离京,经天津、济南、泰山、南京,5月5日方抵沪,时间很宽裕,见后述。1920年“我登了山东的神岳泰山”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京去上海,途中游览了天津、泰山、曲阜、南京等地。毛泽东1936年回忆此事时说:“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我在曲阜下车,去看了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濯足的那条小溪,看到了圣人幼年所住的小镇。在历史性的孔庙附近那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我还在孔子的一个有名的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在这次旅行中,我登了山东的神岳泰山,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隐居,并且写了些爱国的对联。”[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28页。]“自有中国。就有湖南”

1920年9月6日、9月7日两天,湖南《大公报》连载毛泽东的文章《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文章写道:“自有中国,就有湖南。湖南在古为蛮地,在周为楚围,在汉为长沙国,唐为节度使地,宋为荆湖南道,至元建为行省,明清仍之,迄今不变。莽莽四千年,人类总是进化的,而湖南进化的地方在哪里?春秋时,荆楚崛兴,几欲和中原大国挈长较短。其时则上无中央政府,诸国并立,各得遂其发展。虽迷于竞争侵略,用事者野心英雄的君臣而无与于小百姓,然声光赫濯,得发展部分之特性,较之奴隶于专制黑暗的总组织者,胜得多多。不过所谓荆楚,其中心不在湖南而在湖北。潇湘片土,对于江汉,犹是卑职之于上司。所以湖南在当时之中国,仍算不得什么。长沙国,以小弱见全,可怜的国,非自立自治的国。节度使地,荆湖南道,一言蔽之,被治的奴隶耳。五代曾为马殷割据,陋懦殊不足道。至于行省,乃皇帝行巡宫府,举湖南而为一王之奴隶。元明历清,长夜漫漫,所得的只是至痛极惨。由此以观,四千年历史中,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过气。湖南的历史,只是黑暗的历史。湖南的文明,只是灰色的文明。这是四千年来湖南受中国之累,不能遂其自然发展的结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13~514页。]1927年

他指着一张大地图说:我们有一个罗霄山脉可以休养生息

1927年10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湖南酃县的水口。他决定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他指着一张大地图说:我们有一座罗霄山脉可以休养生息。地图上像眉毛一样浓的这个地方(指井冈山),我们可以去。[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18页。]“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

1927年10月21日,秋收起义的红军离开水口圩,向遂川县大汾圩前进。在行军休息时,毛泽东走到张宗逊跟前,让张宗逊坐到他身边。随后他亲切地问张宗逊是什么地方人,怎样参加革命的。张宗逊一—作了回答。毛泽东听了幽默地说:“啊!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呀。姜太公钓鱼于渭水嘛。”[《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1928年“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很关心南昌起义的队伍。他找到了七师负责人蔡协民。毛泽东说:“长工同志回来说了,他能顺利地同朱德接上头,还要感谢你呢!”

蔡协民谦虚地摆了一下手,说:“我跟他是华容县老乡,我在华容县当过农民协会的委员长。”

毛泽东马上插了一句:“关云长在你们那里放走曹操,你们那里也出了名。”[韶阳:《红墙内的夫人们》,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17页。]1929年

读《汀州府志》

1929年3月,红军占领福建长汀。

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阅读《汀州府志》。[舒龙、凌步机:《岁岁重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1页。]

从图书馆搬来《龙岩州志》

1929年6月,红四军“七大”散会后,毛泽东回到福建龙岩新邱厝。

前几天因为忙,他虽住进了这个地方,却还没有仔细看看整幢古老的房子。这天他突然觉得清闲,便转悠起来。毛泽东正仰头欣赏中厅天花板上的飞禽走兽图,前厅传来话声:“党代表,你看什么呀?”毛泽东回头一看。是邓子恢怀中抱着一大捆书报进来,忙说:“子恢,你来得好早!”

邓子恢送来的。有近几个月的国民党《中央日报》、上海《申报》和福建《民国日报》,还有一本线装《龙岩州志》,都是邓子恢按毛泽东的要求,从县图书馆搬来的。

毛泽东拿起《龙岩州志》,边翻边问:“子恢,听说龙岩城和这一大片房子都有不少传说,是吗?”邓子恢回答:“是的!”[舒龙、凌步机:《岁岁重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9页。]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1930年

在兴国看《兴国县志》

1930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江西兴国。

据萧华回忆,当时他是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一天上午。毛主席的警卫员小王忽然到团县委来找我说:你就是萧华吗?毛委员要找你去谈谈。我来到书院的拜亭(平川中学图书室),见毛委员正坐在一张长条靠椅上,仔细地看一本《兴国县志》。[萧华:《艰苦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9页。]“此地是分界要地,是古代战场”

1930年4月1日,毛泽东率红军越梅岭关,向广东南雄进军。在广东与江两交界处的梅岭关上有个石碑,碑上刻有很好的碑文书法。毛泽东便向随行人员指出:此地是分界要地,是古代战场,因而立有石碑,刻有碑文。[李树谦:《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84页。]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五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七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1931年“这龙珠塔是把水口用的”

1931年10月19日,秋高气爽。正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毛泽东偕毛泽民、毛泽覃三兄弟各骑一匹马,去登瑞金城西的龙珠塔。三人登上了塔。毛泽覃发问:“大哥,修这么高的塔,有什么用?这么多砖石,拿来造座大房子,多实用。”

毛泽东说:“这里离城5里,岭下是绵江。这龙珠塔是把水口用的。”远处一景为“笔架凌霄”,城郊南片山之龙峰塔、鹏图塔和风鸣塔,三座塔真好似笔架凌霄。毛泽东拊掌叫绝:“三支巨笔,以天当纸,将绘出锦绣江山,写出万古文章。”[舒龙、凌步机:《岁岁重阳》,海南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269页。]“你很有胆识,敢从子午谷走出来”

1931年12月,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会见国民党二十六路军派往中央苏区和红军总部联络的中共地下党员袁血卒。据袁血卒回忆:

毛泽东在谈话中问他:“你是哪里人?”我说:“陕西宁陕人。”“噢,宁陕是个军事要地。县内有个子午谷,你知道吗?”我笑着答道:“知道,我家就在子午谷。”毛主席颇有兴趣地说:“《三国演义》里描写诸葛亮从汉中伐魏,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兵,奔袭长安。诸葛亮批评那是冒险,没有采纳。司马懿就比诸葛亮高明些。他认为,孔明先生要是从子午谷出兵,长安早就被汉家占领了。你很有胆识,敢从子午谷走出来。”一段话又把大家说笑了。[《我和毛泽东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全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1933年

读《瑞金县志》

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和瞿秋白同读清《瑞金县志》。[《中国的地方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4页。]1934年“有大城就应该有小城。才对称呀”

1934年6月底,毛泽东被开除出中央政治局后,身着便装,来到站塘李官山红二十二师驻地视察。

他和师参谋长孙毅作了谈话。“你是什么地方人,多大年纪?”毛泽东问。“籍贯河北,今年30岁!”有些拘谨的孙毅出语简洁而规范。“哦,河北,好地方哇。山川粗犷,人杰辈出。河北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渤海,西连太行山,南接广阔平原,北有万里长城。历史上,人们把河北称作燕赵大地,古人说燕赵多慷慨之士。”毛泽东赞美河北这块土地,触及到历史,谈锋稳健。他点燃一支烟,接着说:“有一出戏叫《荆轲刺秦王》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起来使人感到悲壮慷慨。易水这个地方你去过吗?”

面部略显愧色的孙毅回答:“没有去过。我的家乡在河北东部大城县。是个穷地方。”

眉宇间透着诚恳的毛泽东淡淡一笑,说:“噢,大城,为什么叫大城?有大城就应该有小城才对称呀!”

稍加思索的孙毅,想了想,回答说:“我上小学的时候,国文老师说,大城古称平舒,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以城防坚固之寓意,改名大城县。”[赵勇田、全玉林:《名将孙胡子》,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09~110页。]

虽无装可轻,却带上地方志

红军渡过湘江后,在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油榨坪休整。根据总部的命令轻装,王稼祥把一时用不上的东西都扔掉了。他问毛泽东:“老毛。你都轻什么装啦?”毛泽东眼睛不离开书本:“我已无装可轻了。过湘江前,我连饭锅、牙刷、牙粉都轻装了。”王稼祥望望毛泽东的铁皮箱,问道:“你铁皮箱里还有那么多古书,都是必要的吗?”毛泽东放下书本,认真地说:“《三国演义》、《水浒》,还有一些唐宋诗词、路上拣来的地方志,都是必要的,比饭锅、牙刷还必要。”[郭晨:《万水千山只等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每看地方志就是大半夜

据黄有凤将军回忆毛泽东:

长征途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条件多么困难,他都始终没有忘记作社会调查。那时,我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当机要秘书。每攻下一个县城或是每到一个重镇,他都让我们这些身边的同志为他收集县志和地方志看,一看就是大半夜。他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民俗风情、社会情况,并把这些新得来的知识运用到了革命斗争中。[喜民:《璀璨的星系》,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第21页。]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1935年“知道吗?附近就是夜郎国”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贵州遵义城。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幽默地说:“知道吗?附近就是夜郎国,有个夜郎自大的人物就出在这里。到了夜郎国了,我们胜利了。红军将士可不能夜郎自大啊!”[《中央警卫团团长回忆毛泽东》,群众出版社2001年8月,第22页。]

1935年1月上旬,遵义会议第二天正式开会前,毛泽东对先到者讲着夜郎国的故事。他说遵义北面的桐梓一带,就是现在一军团所在的地方,古代从战国到西汉时期叫做夜郎国。那个国家四周都是高山。交通运输极为不便,人们也就很少外出,结果弄得孤陋寡闻,不知道外头还有多大的天下。有一回,从大汉王朝进去了几个人。可能是几个外交使节或者贸易代表吧。夜郎国的大臣们就问他:你们汉朝的地方有我们夜郎国大吗?这就为后人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他正说着,周恩来见参加会议的人已到齐,便向博古说可以开会了。[卢弘:《解谜李德与长征》,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74页。]“娄山关刻碑干什么”

1935年1月20日,毛泽东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都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又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李树谦:《毛泽东的文艺世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284页。]

讲解纪念石达开全军覆灭的碑文

1935年5月。红军来到离四川安顺场约五六里的一个大山脚下歇脚时,发现了一块石碑。大家围拢过去看碑文,半文半白的,不甚明白。毛泽东也挤过来看碑文,一目了然。毛泽东指着碑文说:“同志们,这块石碑是为纪念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灭而刻立的,这石碑给我们红军竖起了一个教训!”

史书典故烂熟于胸的毛泽东,夹叙夹议地给指战员们讲开了石达开在安顺场被困失败的故事。战略家毛泽东站在石碑前,为石达开惋惜不已。他向石达开也向自己发问:“石达开如果是一个很有才干的战略家的话。既然渡不过大渡河,为什么不沿着左岸直上,进入西康?为什么不向下走,到大树堡拐回西昌坝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凉山以东的岷江沿岸去呢?那里的机动地区不是很大吗?”毛泽东紧接着向红军指战员发问:“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也来到了石达开失败的地方。蒋介石和四川军阀抱着很大的幻想,他们以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石达开的命运,这已是注定了的。因此,他们幻想把红军也消灭在安顺场。你们说,我们能走石达开的老路吗?”指战员们齐声回答:“不能!红军不是石达开!”统帅毛泽东做结论了:“同志们说得对!石达开没有走通的路,我们一定能走通!”[郭晨:《万水千山只等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283、285页。]

看了“分水岭”碑阴的文字

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吴起镇马梁山指挥战斗。

山顶上有一块高大的界碑,碑的正面刻着“分水岭”三个大字,作为甘肃、陕西两省的分界线。毛泽东看了碑阴(碑的背面)的文字,兴奋地对大家说:“我们已经走过了10个省,走下山去就进入第11个省——陕西省了,那里就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的家。”[马泰泉:《拥抱与决裂》,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页。]“保安。真是保证安全呀”

1935年12月7日,毛泽东在陕西保安。

这天,蒋介石下令轰炸保安。敌机找到目标后,轮番俯冲、扫射、投弹,火光四起,弹片飞溅,尘土硝烟滚滚,窑洞被震得直掉砂土。警卫战士见毛泽东还在安然地批阅文件,焦急地说:“主席,太危险了,赶快避一避。”毛泽东说:“它投它的弹,我办我的公。”

敌人的第二轮轰炸又开始了。毛泽东的窑洞被震得发出隆隆响声,砂石泥土掉满了桌子。毛泽东拂去桌上的泥土,照样批阅电文。警卫人员再次劝说:“主席,请到窑洞里面去,前面有危险。”毛泽东笑着说:“不要怕,保安的石窑洞,敌人的飞机对它没办法。”

敌机扔完炸弹后,悻悻地溜走了。毛泽东看着来看他的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听到各机关及当地群众没有伤亡的报告,高兴地说:“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挖下这么多、这么好的防空洞。保安,真是保证安全呀!”[王伯福:《毛泽东轶事大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0页。]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念奴娇《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融,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1937年

侯马是一个好地方

1937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初见来自白区的彭真。当彭真介绍自己是山西侯马人时,毛泽东说:侯马是—个好地方,春秋晋国在那里建都,汉朝周勃封绛侯于此。[盛巽昌:《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版。]“这个清凉山。知道么”

人秋后的一天上午,毛泽东来到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的院子里,这时全校同学正集合欢送二期的部分同学到前线去。毛泽东向大家分析了当前的抗战形势,对二期的同学作了许多指示。最后,他向三大队这边走了几步,对大家说:“你们来到了延安,很好,我们欢迎你们。”毛泽东扬起手,笑着向四周指了指,说:“你们别瞧不起延安城这个清凉山,知道么,宋朝杨六郎还曾经在这里‘坚持抗战’呢!”会场顿时活跃起来了。[牛克伦:《熔炉》,《回忆毛主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9月版,第243~244页。]“你们岳阳有名,同岳阳楼很有关系”毛泽东在延安他的住所,和当时在《新中华报》任编辑的左漠野作了谈话。据左漠野回忆:主席问我是湖南哪一县人?我说是岳阳。主席以赞美的口吻说道:啊,岳阳是一个好地方。我在大革命的时候去武汉,经过岳阳,还去游览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楼。你们岳阳有名,同岳阳楼很有关系。因为范仲淹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主席问我背诵过《岳阳楼记》没有?我说:小时候读过,现在还记得一些。主席又问:岳阳楼上的几块木刻的《岳阳楼记》,现在还在吗?我说还在。主席特别赞赏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两句,认为“先忧后乐”的思想,较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徐新民:《在毛泽东身边》,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10页。]

附:《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938年“井冈山、鄂豫皖的山、陕北的山、四川通南巴的山”

1938年5月3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二大队讲话时说:“我们被逼上梁山,所谓官逼民反,井冈山、鄂豫皖的山、陕北的山、四川通南巴的山,并且来了游击队。”[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6页。]

五台山就在晋察冀

1938年6月,加拿大胸外科医生白求恩来到晋察冀,聂荣臻在五台山金刚庵迎接他。白求恩告诉聂荣臻,他离开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专门同他谈了话。毛泽东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毛泽东还风趣地对他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白求恩到了后,曾对聂荣臻说,你这个鲁智深,同那个鲁智深可不一样哟!鲁智深醉打山门,把寺庙破坏了,你却保护了五台山的庙宇。[《聂荣臻回忆录》(中),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487页。]

和臧云远谈胶东

1938年秋,毛泽东在延安接见臧云远。

据臧云远回忆:毛主席问我,你是哪里人?我回答是山东蓬莱。毛主席问那里地势怎样?有山吗?我说胶东像个牛头。蓬莱是牛角,突出在渤海。海里一串岛屿是渤海南端的门户。陆上丘陵起伏,东南在青岛以北有崂山,面对太平洋。西面是泰山,算是顶高的。当中无数小山,一片片松林。我们在家就是靠烧松树毛做饭的。毛主席点点头。当时我不知道,毛主席问胶东地势怎样,是早有打算派八路军支队去那里打游击。后来许世友将军就是毛主席派他到胶东锯齿牙山,建立了敌后革命根据地。[苏扬:《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

经常和警卫员谈济源

翟作军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警卫员。据官祥《记毛泽东主席抗战初期的警卫员老红军翟作军》一文称:“毛主席知道他是河南济源人,所以主席经常与他谈济源。因为主席博览群书,知识面非常广,所以主席一谈起济源,就是从今到古、从人文风情到自然地理,以至与之相连的一些典故。而翟作军虽为河南济源人,但从小就离开了故土;加之文化不高,阅读书籍少,所以对济源没有深人的了解,许多关于济源的知识还是从主席那里知道、学来的。”[《中州今古》1995年第1期,第9页。]1940年“噢。你和司马迁是同乡”

1940年3月,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见到和周恩来同来的师哲。

据师哲回忆:主席见我有些紧张,便风趣地说:你的面容像某某,风度像某某。但我因为对国内干部的情况一无所知,完全不知所云,傻呆呆地看着他。

恩来见我拘谨,急忙解释:“这些人他(指我)都不认识,自然不能理解。”

主席话锋一转,问道:“你是哪里人?”“韩城人。”“噢,你和司马迁是同乡。”这句话像一只灵巧的金手,一下子就找到了我们交谈的话题,激起了我万千思绪。

接着,毛主席谈到龙门在韩城县境内,“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出处;讲了黄龙山脉自西向东,绵延到韩城县境内;解释了黄龙山命名的起因,它的山势、土壤、物产,并指出延安以南的崂山也属黄龙山脉。

我说:“小的时候听年长的人说过,‘黄龙山是土匪窝子。’”

主席笑了笑,诙谐地说:“杨虎城将军也是黄龙山上毕业的。”[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增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155~156页。]

对照地图询问晋察冀边区

1940年7月,毛泽东接见参加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晋察冀代表团。毛泽东很快便问起了晋察冀边区的情况,如问边区有多大?人口有多少?问到边界的地理位置时,他还拿出一本中国地图,边问边看地图。[蒋振云主编:《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党建读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72页。]1941年“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

1941年8月1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这个《决定》的办法(三)“关于收集材料的方法”中,第七例就是“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62页。]1942年“你是云南人。是宣威火腿吧”

1942年初,毛泽东和前来担任警卫员的何开文谈话。据何开文回忆:

毛主席看到我有些拘谨,就风趣地说:“你是云南人,是宣威火腿吧?长征过云南时,我吃过几次,那个宣威火腿倒是不错哩!”我说:“我是云南会泽人,不是宣威火腿。”毛主席笑了,接着又说:“你同宣威火腿还是有点关系嘛,你那个会泽离宣威很近,你们是近邻哕。”随后,毛主席又兴致勃勃地说:“你们云南是个好地方,不然诸葛亮跑到那个地方干什么去呢?这是千多年前的事哕!云南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条件比井冈山、陕北都好。地下资源又很丰富,个旧的锡、东川的铜,都是有名的,现在还操在中外资本家手里。将来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跑了其他帝国主义,推翻了剥削、压迫制度,云南的进步和发展是会很快的。”[《云南日报》1977年10月11日。]“中国有两个嘉定”

1942年4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为召开文艺座谈会做准备,曾邀请作家曹葆华等人谈话。“你是什么地方人?”毛泽东在询问了姚时晓之后,又问曹葆华。“四川嘉定人。”

毛泽东点点头,说:“中国有两个嘉定,一个在四川,一个在江苏。四川的嘉定是一个水陆码头。”“是的。”曹葆华睁大了眼睛,有点惊奇了。他没想到,毛泽东对他的家乡居然还知道得这样清楚。

由于谈到了四川的嘉定,很自然地又谈到了成都。曹葆华饶有兴趣地对毛泽东说:“成都有几个有名望的士绅,叫‘五老七贤’。”

这时毛泽东举起右手来,伸开手指,饶有兴趣地问道:“哪‘五老’?哪‘七贤’?”

曹葆华说了一个名字,毛泽东就弯下一个指头,又说出一个名字,他又弯一个指头。但毛泽东弯了两三个,就不动了。因为曹葆华支支吾吾,已经说不出更多的名字来了。[孙琴安等:《毛泽东与名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778页。]“你知道‘九江’这个地名的来源吗”

1942年夏天,毛泽东在延安邀请几个漫画家到枣园他的住处谈话。

在有几棵高高的枣树的院子里,围着一张桌子。摆了几把椅子。毛泽东就在这里接见他们。毛泽东这天穿着洗得很干净的蓝布制服,戴着八角帽。同他们一一握手以后,毛泽东首先问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一个漫画家说是九江人。毛泽东就问:“你知道‘九江’这个地名的来源吗?”这个漫画家小时候听到过这样的传说——有九条龙原来在地下,后来变成了九条江。他以为这是封建迷信,毛主席不会是指它,就说他不知道。想不到毛泽东讲的正是这个传说。使他感到惊异的是,毛泽东把手指举起来,说了一条江就弯下一个手指,一条江一条江的名字他都记得很清楚。[《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1页。]“三秦健儿,关中大汉”

1942年12月,在国民党三十八军中任中共地下党工委委员的范明,奉命赴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和他初见面。据范明回忆:“毛主席望了望我,问:‘你是哪里人?’我说是临潼栎阳镇人。‘啊!是不是那个三秦中的“中秦”?’我说是的。‘啊!三秦健儿,关中大汉!’说到这里,毛主席忽然问我:‘你认得张宗逊吗?’我说知道,他是渭南人,在红军里,但没有见过面。主席转向杨清(即欧阳钦)同志,笑着说:“‘关西将军,关东相”,名不虚传。’”[范明:《枣园初见毛主席》,《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第60页。]“你们县里还出了个女皇帝呀”

1942年12月,张稼夫奉调赴晋绥分局工作。临行前的一天,毛泽东约他谈话。毛泽东问张稼夫是哪里人,张稼夫回答是山西文水县人。毛泽东说:“噢,你们县里还出了个女皇帝呀!”[《难忘的回忆——怀念毛泽东同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页。]1943年“建都在你们山西中部”

1943年春,毛泽东在延安见到薄一波时,问薄是哪里人。薄说是山西定襄人。毛泽东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被立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中部。”[张贻玖:《毛泽东读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8页。]“那是古杞国。‘杞人忧天’的地方”

毛泽东在延安枣园,接见前来采访的《解放日报》记者穆青。

毛泽东问道:“你是哪里人啊?”

穆青答道:“河南杞县人。”

毛泽东说:“那是古杞国,‘杞人忧天’的地方。”然后又看着穆青幽默地加上一句:“你也忧天吗?”

穆青说:“我不忧天。”

毛泽东笑了。[蒋振云主编:《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党建读物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72页。]1945年“定为邯郸起义,如何”

1945年11月,国民党新八军在邯郸起义,反对内战。消息传到延安总部。

毛泽东说:“攻心者为上,古来经验。邯郸系历史名城。我看。就把高树勋的这次起义定为邯郸起义,如何?”“好啊!是不是立即去电嘉勉?”“当然!”

说话间,毛泽东顺手拿起纸笔,沉吟片刻,一挥而就:“健侯吾兄勋鉴: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闻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领戎绥。”[傅建文:《大倒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1946年“你的地理知识不错啊”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钟灵等人。

毛泽东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并询问大家的籍贯。当有位同志回答说是“云南”时,毛泽东又问:“你知道云南省为什么叫云南吗?”那位同志一时未答上来。钟灵便回答说:“可能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云梦泽以南而得名吧?”毛泽东又问:“钟灵。你是山东人,你说为什么山东省叫山东?”“因为它在太行山以东。”钟灵答道。毛泽东满意地说:“钟灵,你的地理知识不错啊!”[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1947年“真龙天子住过的地方。我们也去住住”

毛泽东等由小河村到达天赐湾。

毛泽东站在山崖上,看到这村子像个盆,坐落在四山环抱的中间,便向曹九林打听起这名字的由来。曹九林说,不知是哪朝哪代,有个皇上御驾亲征时走到天赐湾落脚,看这里山青水蓝,一片好景致,便信口说了句:“真是上天所赐呀!”便给这地方取了个名叫天赐湾。这地方经过这位真龙天子一点化,山也好看了,水也充足了,五谷也年年丰收。毛泽东听了介绍,说:“走,真龙天子住过的地方,我们也去住住。”[高树等:《历史巨人毛泽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706页。]

地图上项羽破釜沉舟之处

1947年7月中旬,毛泽东又回到小河村,见到由晋西南赶来的陈赓。他决定命陈赓兵团出师豫西,抄敌后路。“主席的意思是……”陈赓的手指在“潼关”徘徊,目光沿“黄河”移动。“这里!”毛泽东将他的手指按在地图上的陕州和洛阳之间,“项羽破釜沉舟之处。”

陈赓望着地图略作估量。脱口叫出一声:“好棋!”他将手在地图上作扫荡势,说:“东可以威胁洛阳,支援刘邓大军南下;西可以威胁西安,牵制陕北的敌人。主席这一着棋一下,全局都活了!”毛泽东说话历来是言简意约,只要下面理解了他的意图。他便再不多解释一句,剩下的只是提出要求:“当年项羽很坚决,过河之前把河北岸的军锅都捣烂了,过河以后又把渡船凿沉,这是何等坚决壮烈的决心!你们这次过河,也要有这种无比坚决的精神……”[李银桥:《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3月版,第51页。]“你说这座寺庙为什么叫白云山庙”

1948年10月23日,毛泽东转移到陕北神泉堡。

毛泽东对李银桥说:“银桥,这里有座白云山庙,我想去看看。”“那好啊!”在李银桥看来,这只是一个休息、动脑筋的好机会。而此时,毛泽东躺在炕上,自言自语地感叹道:“古代灿烂的文化都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哟!”

这天,天气晴朗,毛泽东一早醒来,精神振奋,连报纸也不看,便急着要去看寺庙。当李银桥牵来老青马,准备让毛泽东骑马上山时,毛泽东却抓起根柳木棍,手腕一旋,半认真地说:“不骑马了,看庙嘛,走去才显得虔诚。”沿着盘山的松柏林荫道上山时,毛泽东问陪他来看庙的当地县长:“你是父母官,你说这座寺庙为什么叫白云山庙?”县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既然山叫白云,那么庙当然就叫白云山庙了。”毛泽东摇摇头,说:“我听老百姓讲,这山顶常有白云缭绕,依山建了50多座殿庑亭阁楼台,重叠连云,远望似飘浮于白云之中,所以叫白云山庙。”县长对毛泽东了解寺庙如此细致深感惊讶和叹服,连说:“还是主席调查得仔细。”[晓峰、明军:《毛泽东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3页。]1948年“岢岚的‘岢’字,恐怕除了用在这个地名以外。

再没有用的地方了”

1948年4月4日,毛泽东到达山西岢岚县城。

毛泽东说:“岢岚的‘岢’字,恐怕除了用在这个地名以外,再没有用的地方了。”[高树等:《历史巨人毛泽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789页。]“你们山西有个岢岚山”

1948年4月5日,毛泽东由山西岢岚到神池。

毛泽东问郑林:“你是哪里人?”郑林说:“我是山西永济人。”毛泽东又说:“听说你们山西人不爱吃鱼,你呢?”郑林说:“我爱吃。”毛泽东幽默地说:“那你就叛降南方人了!”两人相视而笑。

毛泽东又和郑林说了“你们山西有个岢岚山”,并解释了岢岚山起名的原因。[《山西文史资料》第3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7页。]

参观五台山

1948年4月初,毛泽东一行在途经山西五台县的台怀镇时,不仅在此住宿了一夜,还参观了寺庙。参观过程中,毛泽东等看望了这里的住庙僧尼,同他们谈了话。他不仅详细询问了五台山寺庙的建筑史,而且还颇有兴趣地向他们打听鲁智深和杨五郎,问他们在哪个寺庙当和尚。[王兴国:《毛泽东与佛教》,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256—257页。]

在雁门关看石碑

1948年4月6日,中央机关转移途经雁门关。关外有一大片开阔地带,据介绍是古代经常打仗的地方。在关内,牌楼、石碑林立,不少碑文上记载着古代英雄们杀敌立功的战绩。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首长对这些文字很感兴趣,边看边朗读着。毛泽东看完后,感慨地对大家说:“我们中国人民历来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中国人民不受外国的侵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和侵略者拼杀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雁门关外古战场上。杨家将几代人的战绩最大,贡献最大。”[刘学琦:《毛泽东风范词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我听说过,阜平县不富,平山县不平”

1948年4月,毛泽东到达河北阜平县的下关村。

毛泽东在和当地农民谈话时说:“我听说过,阜平县不富,平山县不平。你们这一带的土地不是很好吗?又有水渠灌溉,不是可以旱涝保收吗?”老汉说:“我们这里的地。如果都是平地就好了。能浇上水的好地,全村人平均不到半亩。别的都是山坡沙土地,不好长庄稼,打粮全靠这点水浇地。”毛泽东说:“你们应该想办法,把这每人半亩地深耕细作,多施肥,又有水,也能打很多粮食。山上也应想办法多种果树,种经济作物。有了粮食,再能多收入点钱,生活一定会逐渐好起来的。”

第二天,毛泽东乘汽车出了村子,顺着一条山涧往东跑去,越走沟越宽,不多时,一个小平原就出现在面前。毛泽东望着车外说:人们都说平山不平,阜平不富。这里有山有水,为什么不能富呢?一个是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更重要的是农民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今后土地改革了,多打粮食,就有饭吃了。在山上多种树,造果木林,几年之后,收入也会很多的。在山区多种草,发展牛羊畜牧业生产,农民是可以富起来的。以后应当把阜平不富的名声改过来,把阜平改成富平县。[高树等:《历史巨人毛泽东》(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第829、831页。]“你们尧山县以前叫百人县,你知道吗”

毛泽东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阜平县的城南庄。

据阎长林回忆,毛泽东在一次散步时和警卫人员聊天。毛主席问我们:“你们河北人,总说你们河北好。咱们现在坐的地方就是河北,你们说,这里比延安好在哪里?你们再说说,咱们坐在这里,这里周围远的、近的,都是些什么地方?”我说:“河北比延安就是好,河北有大平原,延安就没有大平原。我是顺德府尧山县人,在石家庄南边180里。我小的时候,到过石家庄,也到过平山县,再往北就没有去过了。也没有听说过阜平县。”毛主席说:“阎排长是尧山县的。我问你,你们尧山县以前叫百人县,你知道吗?”我说:“我们那里有百乡县,没有百人县。”毛主席笑着说:“那你连你们县的历史都不知道吗?以后有机会了,你可以查一下你们尧山县的县志,上边会有的。”[阎长林:《在大决战的日子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6月版,第89页。]“南阳为古宛县”

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起草新闻稿《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文章开头说:“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28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85页。]1949年

起草电报《对部队进行地理

常识教育极为重要》

1949年2月10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各野战军首长的电报《对部队进行地理常识教育极为重要》:“林罗,刘陈邓,粟谭,彭张赵,徐周:

据杨罗耿潘丑鱼电称,华北第二兵团一九三师干部学习感到重要。读文件已深入一步,普遍感到越学越有好货。特别是在此次时局与任务传达后,情绪很高涨,都说好像打了清血针。同时,并发现干部水平很低。营连干部中有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全国人都成共产党员,过了长江还过黄河,故今后对地理与名词常识的教育很重要等语。关于地理常识的教育极为重要。请你们考虑,是否可以制印长江以南及西北、西南的简明地图一张。图上有大的河流、山脉,有省界,有大城市及中等城市的名称。在省名及大城市名的旁边注明该省该市的人口总数。在各野战军自己担任占领和工作的区域内,标注重要县镇的名称。图幅不要太大,以纵横一公尺左右为适宜。除发给营部以上各级机关每处一张外,如能每个连队有一张,使一切识字的连排长及战士都能阅看,则极为有益。我们认为,此种地图常识的教育,将使指战员们增加勇气和对于任务的明确性。望酌量办理为要。军委。”[《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55~256页。]

不用人名起地名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不做寿,不请客,不送礼,不用人名起地名。这四条自觉的约法,都是谦虚谨慎,永葆无产阶级本色的具体体现。[萧克:《永铭在心的亲切教诲》,《怀念毛泽东同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版,第21页。]“风萧萧兮易水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