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民间故事(美绘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5 20:50:54

点击下载

作者:“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 著,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湖民间故事(美绘版)

西湖民间故事(美绘版)试读:

西湖

民间故事(美绘版)作者:“西湖天下”丛书编辑部 著排版:情缘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本书由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西湖》《

三潭印月

》《断桥》《

平湖秋月

》《

放鹤亭

》《曲院风荷》《

苏堤

》《

花港观鱼

》《

柳浪闻莺

》《飞来峰》《

一线天

》《

呼猿洞

》《

韬光金莲池

》《梦泉》《运木古井》《南屏晚钟》《雷峰塔》《玉泉》《虎跑》《二老亭》《初阳台》《黄龙洞》《六和塔》《九溪十八涧》《瑞石山》《钱江潮》《水漫金山》《学士街》《东坡路》《西湖绸伞》西湖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江区,不但景色幽美,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神思飞扬的诗词歌赋存世。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很古很古的时候,在天河东边的石窟里,住着一条雪白闪亮的玉龙;在天河西边的树林里,住着一只色彩绚烂的金凤。

玉龙和金凤是邻居,每天早晨,它们一个钻出石窟,一个飞出树林,总要打个照面才分开来,忙各自的事儿去。

有一天,它俩一个在天空中飞,一个在天河里游,飞呀,游呀,不知不觉来到一座仙岛。在岛上,它们发现了一块亮闪闪的石头,金凤很喜欢,就对玉龙说:“玉龙玉龙,你看这块石头多好看呀!”玉龙也很喜欢,就对金凤说:“金凤金凤,我们来把它琢磨成一颗珠子吧!”

金凤点头答应,它俩就动工了。玉龙用爪子扒,金凤用嘴啄,一天一天、一年一年过去了,它俩真的把这块亮闪闪的石头琢磨成一颗滚圆的珠子。金凤高兴地飞到仙山上,含来许多露珠儿滴到珠子上;玉龙快活地游到天河里,吸来许多清水喷到珠子上。滴呀,喷呀,滴呀,喷呀……慢慢地,这颗珠子变得精光闪亮。

从此以后,玉龙喜欢金凤,金凤也喜欢玉龙,玉龙和金凤都喜欢明珠。玉龙不愿回到天河东边的那个石窟里去了,金凤也不愿回到天河西边的那片树林里去了,它俩就住在天河当中的仙岛上,日夜守护着自己的明珠。

这颗明珠真是一颗宝珠啊,珠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树木常青,百花齐放,山明水秀,五谷丰登。

这天,王母娘娘走出宫门,一下子见到这颗宝光闪耀的明珠,心里喜欢极了。到半夜辰光,她就派一个天兵,趁玉龙和金凤熟睡的时候,把这颗明珠偷走了。王母娘娘得到明珠,喜欢得不得了,连看也舍不得给人家看,就赶忙藏到仙宫里头,关起九重门,锁上九道锁。

玉龙和金凤一觉醒来,发觉明珠不见了,多么着急呀!玉龙找遍了天河底下的每一个石窟,没有找到;金凤寻遍了仙山上的每一个角落,也没有寻着。它俩伤心极了,可还是日日夜夜地到处寻找,一心想把心爱的明珠找回来。

王母娘娘生日的那一天,四面八方的神仙都赶到仙宫来祝寿。王母娘娘摆下盛大的蟠桃会来宴请众神仙。神仙们喝着美酒,吃着蟠桃,齐声祝贺王母娘娘:“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母娘娘一时高兴,就对众神仙说:“各位仙长,我请大家看一颗珍贵的明珠,这真是天上难找、地下难寻的宝珠啊!”说着,她就从衣带上解下九把钥匙,打开九道锁,走进九重门,到仙宫里面取出那颗明珠,放在金盘里,捧到厅堂中间。这颗明珠果真亮晶晶、光闪闪的,神仙们看了,都啧啧称奇。

这时,玉龙和金凤正在到处寻找它们的明珠呢。金凤突然发现了明珠放出的亮光,忙叫玉龙道:“玉龙玉龙,快来看,快来看,那不是我们的明珠放出来的亮光吗?”

玉龙从天河里钻出头来,看了一看,说道:“是呀,这一定是我们的那颗明珠。快,快去把它找回来!”

玉龙和金凤立刻循着明珠的亮光找去,一直找到王母娘娘的仙宫里。那些神仙正在伸头探脑围着明珠叫好呢。玉龙走上前去说道:“这颗明珠是我们的!”金凤跟着也说道:“这颗明珠是我们的!”

王母娘娘一听火了,冲着玉龙、金凤张口就骂:“胡说!我是王母,天上的宝贝都该是我的!”

玉龙、金凤一听来了气,一起向王母娘娘说道:“这颗明珠不是天上生的,也不是地下长的,是我俩辛辛苦苦,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琢磨出来的!”

王母娘娘听了,又羞又恼,伸手护住放着明珠的金盘,大声喝叫天兵天将快把玉龙和金凤赶出去。金凤见王母娘娘不讲理,扑过去就抢明珠;玉龙见王母娘娘不讲理,也冲过去抢明珠。三双手都抓住金盘,谁也不肯放松。你拉我扯,金盘一摇晃,明珠就骨碌碌滚下来,滚到阶边,从天上跌落到地下去了。

玉龙和金凤见明珠往下掉,怕摔破了,急忙翻身跟下来保护。玉龙飞着,金凤舞着,它俩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护着这颗明珠慢慢地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明珠一落地,立刻变成了晶莹碧绿的西湖。玉龙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雄伟的玉龙山来守护它;金凤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明珠,就变成青翠的凤凰山来守护它。

从此,玉龙山和凤凰山就静静地伏在西湖的旁边。直到现在,杭州还流传着这样两句古老的歌谣:“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徐飞 搜集整理)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景色清幽,有“小瀛洲”之称。湖中有岛,岛中有湖,花影迷离,步移景易。仲秋时节,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交相辉映,令人神往。

很早以前,一个千年黑鱼精逃出龙宫,闯到了钱塘江里,兴妖作怪。从此以后,钱塘江两岸常常闹水灾,堤岸被冲塌,稻田被淹没,老百姓叫苦连天。

一天,黑鱼精变成一个黑大汉,到杭州城隍庙来耍子。走到望江桥边,忽然闻到一股香气,回头一看,桥边有个点心摊,一个身穿白衣白裙的老太婆在卖馄饨面,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黑鱼精赶路赶得吃力了,一口气吃了五碗馄饨面,霎时,肚皮痛得大喊大叫,趴在地上打了十八个滚,哗的一声,吃下去的馄饨面都吐了出来。老太婆拿起拂尘朝地上一拂,馄饨面变成了一根铁锁链,把黑鱼精锁牢了。原来,这个老太婆是观音娘娘的化身。

观音娘娘把黑鱼精带到大井巷,将它镇在大井底下。黑鱼精向菩萨求饶,观音娘娘说:“你为非作歹,祸害百姓,若要出来,除非井头现天光。”原来这大井与别的露天井不同,是围在房子里的内井,终年见不到阳光。谁知有一年,杭州来了个新知府,夜里巡视街坊,提灯在大井巷里走,灯光照在大井上,突然,井底下轰隆一声闷响,黑鱼精挣脱了铁锁链,逃出大井,蹿到了西湖里。

黑鱼精怕观音娘娘再来收拾它,就在西湖中央钻了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时躲在深潭里睡懒觉,只有到了午时三刻,肚皮饿了,才从深潭里翻身出来找东西吃。这时候,湖面掀起层层波浪,湖心漩涡滚滚,渔船、游船躲避不及,有的被浪头打翻,有的被漩涡卷沉,船里的人被黑鱼精吞进肚里,当了点心。从此,那些捕鱼的渔民、划船的船工,都吓得不敢下湖了。

有一天,观音娘娘从蓬莱仙岛回南海,路过西湖上空,见湖面上突然升起一朵乌云,湖水翻滚,波浪汹涌。她按下云头一看,才知道是黑鱼精逃出了大井,在西湖里兴风作浪。观音娘娘便来到上天竺寺,向如来佛借来供桌前的一只香炉。这时候,黑鱼精正好蹿出湖面,张开巨嘴,口喷白沫,寻找食物。观音娘娘垂手抛出香炉,往黑鱼精头上罩去。黑鱼精见头顶上落下个东西来,抬头一看,是白衣白裙的观音菩萨,吓得连忙钻入潭底。香炉在空中射出万道金光,越变越大,只听得一声巨响,香炉口朝下罩住了潭口,把黑鱼精镇压在西湖底下,永远出不来了,只有三只香炉脚露在湖面上。

据说,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炉的三只脚,又因为香炉里的香灰倒翻在西湖里,从此,西湖的湖泥都成了香灰泥。(宋光甫 搜集整理)

湖心亭

湖心亭为西湖湖心岛屿,与三潭印月、阮墩环碧合称“蓬莱三岛”。环岛皆水,环水皆山,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岛南有石碑,镌刻清乾隆帝御笔“虫二”二字,是一个有趣的字谜。

湖心亭有块石碑,上面写着“虫二”二字,笔法秀媚飘逸,游人至此,莫不望而生疑,不解其意。

原来当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有一天傍晚,一时兴起,要到湖心亭去宴请大臣。上了湖心亭,只见夜幕低垂,华灯齐放,煞是好看。这天正是月半,明月当空,和风拂面,乾隆帝龙颜大悦,也想考考众臣的才智,便灵机一动,向众臣道:“朕要给这儿留下两个字,为美景增辉。”

众臣一听,齐声称好。乾隆帝说:“朕先出个题,题中有朕要题的字,请众卿猜来。”

众臣齐声答道:“请皇上出题。”

乾隆帝随口说出“风月无边”四个字,这可难坏了众大臣。只见各位大臣面面相觑,有位叫纪晓岚的官员不慌不忙地答道:“皇上,‘风(風)’‘月’都没有边,剩下的不就是‘虫’‘二’二字了?”

乾隆帝闻言大喜,称赞纪晓岚是才子,随即挥毫写就“虫二”二字,留与后人。(汪哲修 搜集整理)

断桥

断桥位于西湖白堤东端。冬日雪晴,石桥上残雪未消,远观桥面似断非断,故称“断桥”。“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传说白娘子就是断桥下西湖里修炼千年的白蛇,化身为人,一眼瞧上了蹲在断桥边大树上看戏的许仙,演绎了一出千古传奇。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烂断,游人感到十分不便。

那时候,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一对段姓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一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抓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他。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招待顾客。”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辞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甘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段家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夫妇俩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第二天老人便要告辞。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一片好心,我孤身一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了,老人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飘然而去。

段家夫妇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他临别时说的话,便用那笔银钱在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也不怕雪厚路滑桥断了。

父老乡亲感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又称作“断桥”。(莫高 搜集整理)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西端,滨外西湖。清代在此建御书楼,楼前铺筑石平台,悬挂康熙帝御题“平湖秋月”匾额。秋日望月,楼可望,岸可望,水可望,引人遐思。

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绍兴才子徐文长在天竺岣嵝山房独自饮酒赏月,几杯闷酒下肚,醉眼蒙眬。忽然,他想起诗友们说过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赏月的好地方,就趁着月色,踱着方步,向孤山走来。

徐文长行行走走,不觉已来到望湖亭前。一轮皓月当空,风清清,水碧碧,远山蒙纱,近树笼烟,恍若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

这时,忽听得望湖亭里传来一片吟诗声。徐文长一看,亭子里坐满了人,桌上红烛高照,摆满了西瓜、红菱、月饼等各色时鲜果品和酒肴,还有笔墨纸砚。看样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这里饮酒赏月,赋诗作画。徐文长就信步走了进去,想看看热闹。

望湖亭里,文人雅士正喝得兴高采烈,见有个陌生人闯进来,顿时没了声息。主持人见徐文长身穿青衫,头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虽然衣着简朴,但雅而不俗,仪态从容,觉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拱手招呼道:“今日中秋佳节,我们特在此饮酒赏月,作画吟诗。兄台如有雅兴,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说罢,将手向四壁挂着的书画一挥。

徐文长绕亭一周,将四壁诗画扫了一圈,发现多是平庸之作。主持人见他一言不发,又没有马上离开的意思,就刁难他说:“兄台文质彬彬,定是行家里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祈望作画题诗,以开我等眼界,为中秋雅集增色。”说罢,嘿嘿冷笑了几声。

徐文长看罢诗画,原想停一会儿就走,这时见他们有的面露骄矜之色,有的发出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没有纸笔抒怀,何不借此凑凑热闹,逗他们一下?”他也不谦让,趁着酒兴,来到书案前,将宣纸一铺,手执羊毫湖笔,顷刻间画好一幅平湖秋月图,水墨写意,落笔不凡,在座诸人都惊叹不已。主持人一看徐文长画得不错,想再试试他的文才,就请他在画上题诗一首。徐文长也不推辞,提起笔就写了两句:“天上一轮圆圆月,水中圆圆一轮月。”“哈哈,这也算诗吗?”文士们正议论间,只见徐文长又提笔写下两句:“一色湖光万顷秋,天堂人间共圆月。”

文士们大吃一惊。他们原以为下面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没想到徐文长这么一转一收,四句连起来一读,情景交融,禁不住同声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来自何处?我等失敬!”

徐文长朝大家一笑,又提笔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文士们一看,这首诗写得别致,每句头一个字特别大,连起来一读,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来是一首藏头诗。大家都拍手称绝,要徐文长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长并不回答,只一笑,踏着月色而去。(莫高 搜集整理)放鹤亭

放鹤亭位于孤山东北麓,最早为元人纪念林和靖而建。亭内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亭东高可参天的大树下是林和靖的墓庐。林和靖,名逋,北宋诗人,隐居孤山,“梅妻鹤子”,终身不仕,风骨卓然。

北宋诗人林和靖不满当朝皇帝昏庸腐败,不愿意做官,到处游山玩水,最后回到故乡杭州,在孤山搭了间茅屋住下来。

刚到这里,林和靖对着西湖的青山绿水,像来到了人间天堂一样,常常独自一个人喝喝酒,吟吟诗,高兴的时候,还拿起笔画画湖光山色。可是,日子一长,渐渐也感到寂寞了。有一天,他到附近转了一圈,从猎户那儿买来了一只白鹤和一只小花鹿给自己做伴。他给白鹤取了个名字叫“鸣皋”,在山脚造了一座亭子,把它养在那里。每天清晨,他把白鹤放出亭子,拍拍它雪白的羽毛,说:“鸣皋鸣皋,志冲九霄!”这白鹤好像真听得懂,叫了一声,飞上天空去了。那只小鹿呢,林和靖随它在山坡上跑。猎户有个叫五儿的孩子,天天到孤山来跟着小鹿前山后山游逛,有时还带着小鹿一块儿到酒铺去,回来时在它颈项上挂一只小篾篮,篾篮里装一壶酒。林和靖一见,知道这是五儿带来的,高兴地说:“花鹿呀花鹿,你可比得上一个家人呢!”

林和靖的一个朋友知道他在杭州隐居,特地赶来看望。好不容易找到孤山茅屋,不巧,林和靖一早出去游湖了,没有碰到。这朋友十分扫兴,只得一边沿着山径散步,一边等着林和靖回来。当他走到亭子跟前时,只听得扑棱一声,一只丹顶鹤腾空而起,直上云天。这朋友觉得新奇有趣,仰起头望着飞去的白鹤出神,忽然听到身后一阵呵呵的笑声,赶紧回过头来,只见林和靖已经站在他的面前。林和靖指着天上的白鹤说:“鸣皋冲霄,就知道有贵客临门,原来是你呀!”朋友听了,觉得真有意思,也哈哈大笑起来。林和靖又从后山坡唤来花鹿,把篾篮挂在它的颈上,花鹿就蹦蹦跳跳地沽酒去了。这朋友越发觉得新奇了,又看到花鹿身上点点梅花,对林和靖说:“跟鹤鹿做伴,倒也有趣。你不是很喜爱梅花吗,为什么不在这坡上种些,也可增添孤山的春色。”林和靖听了,一想对呀,连声说道:“你真是我的知己!你真是我的知己!”后来,他就在亭边屋后密密地栽了三百多株梅树。

林和靖死了以后,就葬在孤山北边的山脚下。那只白鹤很是伤心,绕着他的坟墓直叫了三天三夜,悲鸣而死。

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多年,眼前只有梅林一片,身边只有鹤鹿做伴,因为他一生酷爱梅花,晚年的诗画多数以梅花为题材,大家就说他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申屠奇 宋光甫 搜集整理)

苏小小墓

苏小小墓位于西湖西泠桥畔。苏小小,南朝南齐时人,虽为歌伎,却自尊自爱,年方十九便香消玉殒,葬于西泠之坞。后人在墓上建慕才亭,亭柱有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西湖的西泠桥旁边有一座坟墓。墓中是啥人呢?她就是被称为“江南名伎”的苏小小。

苏小小出身于娼妓人家,自小也不知道父亲是哪一个,母亲死掉以后,门户冷冷清清,生活贫苦。好在她就住在西泠桥旁,天天受到西湖山水的滋润,加上生性聪明,容貌如画,好比九天仙女下凡。到十二三岁,长得更加出色,而且看书过目不忘,讲的话语句句得体。她自小见识不凡,经常坐着一辆小小的香车,漫游三竺两峰,引得一班豪门公子像一群蜜蜂一样围着她飞转。但苏小小十分自重,丝毫没露出一点轻浮模样,一班豪门公子无计可施。

那些豪门公子有的是金银,都情愿出千金请人说媒,但一个个都碰了一鼻子灰。苏小小一不爱金银,二不要金屋,生性只爱西湖山水,只喜遨游两峰三竺,把荣华富贵看作粪土。

有一天,苏小小到石屋岭游玩。那时正值深秋季节,天气有点冷了。她被满山红叶吸引住,久久不想离去。正看得出神时,忽见对面冷寺前有一个书生,落落寞寞,在那里闲踱,见了苏小小的油壁香车,有点进退两难的样子。苏小小落落大方地走上去同他交谈,言谈中知他满腹文章,十分钦佩,约他日后到西泠桥旁家中细谈。那个贫寒书生叫鲍仁,见苏小小这样看重自己,十分感动,便应邀来到苏小小家里。那天,苏小小家里坐满了豪门公子,可她一听鲍仁来到,竟然像接待知心好友一样,把那些贵公子冷落在一边。一番谈话,十分投合,苏小小拿出银钱两封,资助他上京赶考。

鲍仁走了。那些豪门公子争着邀请苏小小去吃酒席,游西湖。她为了应付这些贵公子,只得硬着头皮去。她从来是卖艺不卖身,招得那些人争风吃醋,打闹拼斗,给她带来无限的烦恼,终日闷闷不乐。久而久之,苏小小病魔缠身,可是那些贵公子一点不体谅她,照样要她去赴约。苏小小因病在身,只得回绝,今天回绝这个,明天回绝那个,豪门公子们恼怒不已,天天在客堂里闹事。苏小小卧病也不安耽,毛病愈来愈重,无法医治。临死时,苏小小对周围的姐妹们说:“我苏小小生于西泠,死于西泠,但愿能埋骨西泠,不负我爱西湖山水之癖。”说完,溘然而逝。众姐妹痛哭一场,衣衾入棺收殓了。因是娼妓人家,不敢举行丧仪。

没过几天,两个差人飞马来报:“滑州鲍刺史来拜。”原来鲍刺史就是受苏小小赠银赴京赶考的贫寒书生鲍仁。大比之年,他金榜题名,放滑州刺史,今路过杭州,特地来拜谢苏小小。见苏小小去世,鲍仁不禁痛哭流涕。众姐妹见他心地纯正,就把苏小小临死时的愿望告诉了他。鲍刺史说:“苏姐姐待我不薄,为她在西泠桥畔择地建坟,我当仁不让。”下葬那天,鲍刺史白衣白冠,亲送苏小小灵柩,临别又哭祭一场,依依难舍。从此,西泠桥畔多了一座坟,那就是苏小小墓。(丁福昌 搜集整理)

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南宋时名叫“曲院”,位于西湖西侧,辟有宫廷酒坊,取金沙涧溪水造酒,湖面种养荷花,每当夏日风起时,酒香、荷香沁人心脾,令人不饮自醉。近年扩建,成为西湖环湖区域最大的公园。

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定都杭州。他终日花天酒地,特地在西湖九里松洪春桥南堍设立了一所曲院,招聘天下酿酒能手,专门酿制美酒,供宫廷享用。

曲院建造得十分讲究,前面挖了一口大池塘,引进西湖水,种植并蒂莲、重台莲、红莲、白莲等各种荷花;四周筑造曲折回廊、亭台水榭;后面是制酒、酿酒工场。每逢塘莲凝露、南风送香的初夏季节,满院红、白荷花盛开,煞是好看。

这一年六月,曲院满池荷花盛开,碧绿的荷叶像千层翠盖,鲜艳的荷花似锦绣红装。酿酒老人正忙碌地晒曲、制曲。院门开处,走进来一位五十开外、头戴方巾、身穿青衫的读书人。他一眼望见满池荷花,南风吹过,清香沁心,脱口赞道:“多好的荷花,真是一处赏荷胜地啊!”一边观赏,一边漫步来到酿酒老人面前,问道:“老大爷,请问这是什么所在?”

酿酒老人回答说:“这是曲院。”

那位读书人不胜感慨:“荷花虽好,可惜缺少美酒助兴。”

酿酒老人见他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便请他到池边荷香亭里休息,说:“先生请坐,舍下略备薄酒,待我取来,供先生助兴。”

那读书人手捋长须,微笑点头,连连道谢。不多久,酿酒老人便提着一葫芦酒,端上一只大碗,放在桌上,满满地筛上一碗,说:“先生请用。”这时,刚好一阵大风吹过,卷起满池荷瓣,恰巧有一瓣掉在酒碗之中,漂漂荡荡,阵阵荷香、酒香扑鼻。酿酒老人正要替他取掉荷瓣,那读书人连忙伸手止住:“别拿掉,别拿掉!这正是一碗荷香美酒啊!”一边端起酒饮了下去,连声赞道,“好酒,好酒,正有一股荷花香味儿呢!”

酿酒老人听客人称赞他酿制的酒好,又满满筛上一碗,说:“不瞒先生说,我们这曲院制的酒曲,常常有荷花花粉吹落进去,酿出来的酒,还真有点荷香哩!”

那读书人一连饮了三大碗,趁着酒兴招呼酿酒老人说:“多谢老大爷,请你取笔墨纸砚来!”酿酒老人取来纸笔,只见那读书人将宣纸往桌上一铺,望着满池荷花,饱蘸浓墨,向纸上一泼,唰唰添上几笔,一片水墨荷花跃然纸上。他意犹未尽,又提笔画上曲院小屋,题上“曲院风荷”四字,写上自己的名字,将画送给酿酒老人作为酬谢,告别而去。

酿酒老人虽不识字,也喜爱这幅画,将它挂在曲院里。后来有人告诉他,这是南宋四大画家之一马远的手笔哩。

从此,“曲院风荷”便大大出名,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曲院酿制的荷香酒,也成为杭州一大名酒。(莫高 搜集整理)苏堤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成苏堤。南宋以来,“苏堤春晓”一直居“西湖十景”之首。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沿堤栽花植柳,还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桥名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旧时西湖南北两岸村庄,南山百姓大都以砍柴为生,村中小伙子特别多;北山百姓大都以纺纱织布为业,大姑娘多。多年来,两边虽然有船可通,但环湖步行要走三十多里路,十分不便。

苏东坡刚到知州任上,立即贴出告示,限令湖上所有葑田之主在三个月之内将“作物”割净,并派一小队厢军去湖上试拆葑田。厢军队长接到命令,前来请示何日开始。“越早越好。”“葑泥往何处堆放?”“三天后听苏主簿吩咐。”

苏东坡心中本有两个方案:一个是主簿苏坚提议,葑田开拆后,就近向四岸堆放,节省人工;另一个是在湖上堆个小岛,倒也别有风味。想来想去,各有利弊,因而尚未决策。

这天,苏东坡和苏坚骑马环湖踏勘,商量如何处理田泥。行至大佛头,想到对岸净慈寺看看。他们将马寄放在湖边寺中,走到渡口,苏东坡对着湖喊了三声:“船家!船家!船家!”

奇怪的是,大喊之后,不像往常那样有小渡船出来,却听到一阵歌声:“北山女,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环湖要走三十三!”

苏坚说:“大人,这是一首民歌。如果用湖上的葑田之泥在湖的南北之间堆起一条长堤,岂不既可堆放田泥,又可方便南北两岸百姓往来吗?”这时,从湖里飞出一条小船,船上的一个青年朝苏东坡打躬说:“小人在此恭候多时,愿听大人吩咐!”苏东坡又喜又奇,问:“何以知道我要来湖边?”那青年说:“大人可听到渔歌?”苏东坡笑笑。

这时,湖上小船又飞起一阵歌声:“北山女,南山男,年岁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终难诉,牛郎织女把堤盼。”

苏东坡哈哈大笑:“唱得好,唱得好,也使我苏某开窍了。”

就这样,苏东坡发动了两千余民工,拆除湖里的块块葑田,将田泥运向南北岸之间,分段筑堤。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到了这年八月,湖上的葑田已全部拆除,田泥已经用完,可是还有一段堤没有连接。苏东坡本想造桥,但是银钱又不足,只好暂时停下。后来,还是两岸青年男女想出了办法,南岸的打柴青年捐了六块大木板,做成六座吊桥。多数时间,吊桥吊起,让里湖、外湖的船只通过堤孔;每当早市、午后和傍晚,吊桥就放下来让两岸的行人通行,免却渡船的麻烦。每天晚饭后,两岸男女相会,那番“鹊桥相会”的光景,被百姓赞为湖上奇景。(徐清祥 搜集整理)花港观鱼“花港观鱼”为“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以花、港、鱼为特色,景观清雅幽深。红鱼池是全园的中心区域,池上架设曲桥,数千尾金鳞红鱼泼剌戏水,添人游兴。

杭州城西有一座花家山,花家山下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溪。淙淙的溪水,沿着山脚流到西湖边,汇成了一个小池塘。这花家山上山花烂漫,碧桃花、雪李花、绣球花、杜鹃花开得满山满坡,一阵风吹来,花瓣飘落,一片片随溪水流进了小池塘,水面上姹紫嫣红,十分好看,人们就把这小池塘叫作“花港”。

且说南海龙王的女儿鱼龙公主生得端庄秀丽,可惜娘早死了,长年累月住在水晶宫里,孤单单的,只有老龙王过生日时,亲眷们走拢来祝寿,可以热热闹闹过几天,平时连个说知心话的人都没有,一个人冷冷清清,苦恼极了。听说杭州是人间天堂,她就独个儿偷偷地出了南海,经过东海,拐进钱塘江,来到了西湖。

这时清明已过,四月春光,莺啼燕舞,正是江南景色最美的时光。鱼龙公主抬头望,山青青;低头看,水粼粼;湖堤上,杨柳绿,桃花红,风送笑语一阵阵,人来人往闹盈盈。看着这一番西湖美景,鱼龙公主心花怒放,觉得这里真是千好万好,便纵身跳进西湖,准备在这里安身。

这时候,湖岸边停着一只小小的渔船,船头立着一个满脸愁容的小后生,正在撒网捕鱼。鱼龙公主贪看景色,不提防一头撞进渔网。小后生收起渔网,发现一尾赤鳍红鳞的大鲤鱼,脸上露出一丝宽慰的笑意。他收起渔网正想回家,突然看到鲤鱼的眼里挂着泪珠,昂首翘尾,像在向他求情。他于心不忍,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把鲤鱼放回湖里去了。

小后生望望西天,太阳已经衔山,只得收起渔网,心事重重地走回家去。原来这后生从小死了娘,是个苦孩子,爹给他取名叫苦哥。苦哥父子两个住在湖边,靠着打鱼过日子。前些日子,父子俩冒雨撒了一天网,爹受了风寒,病在床上。苦哥盼爹的病早些好,今天一早来到湖上,想网一条鲜鱼给爹煎汤吃。谁知清明断鱼腥,苦哥从早到晚整整撒了一天网,连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好容易网了一条红鲤鱼,却又遇见这样的奇怪事。

苦哥走不上四五步路,忽然听见身后有人招呼:“小哥哥,等一等!”他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青衣布衫,渔家人的打扮。那姑娘追上来说:“小哥哥,我来帮你撒一网吧!”说完,从苦哥手里接过渔网,走到湖边,只听得啪啦一声水响,果然网到了一条大青鱼。苦哥真是高兴极了,望着姑娘红扑扑的圆脸蛋,千恩万谢,还说他家就住在湖北岸的茅屋里,邀姑娘去坐坐,喝一杯茶。姑娘也不推辞,欢欢喜喜地一块儿去了。

老爹爹听儿子说这姑娘这么好,问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姑娘说:“我叫渔姑,家住南海渔村,跟着姨娘来到天竺敬香,失散了没处找。”父子俩就留她住在家里。老爹爹吃了鲜鱼汤,十分病去了七分,没几天,全好了。他看姑娘心地善良,手勤脚快,更加欢喜。日久天长,苦哥和渔姑待在一处,情投意合。老爹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就请邻居做媒,给他俩成了亲,一家三口欢欢喜喜地过日子。

这以后,小夫妻双双驾着小船去湖里捕鱼,苦哥在后面划桨,渔姑在船头撒网。说也奇怪,不论是酷暑天气还是寒冬腊月,他们打的鱼总是比别人多。老爹挑了鱼篓子上街去卖,换回了盐米粗布,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桃花吐蕊时节,这一天,天气晴和,小夫妻俩和渔户们一起下湖去打鱼。船到湖心,突然间,天上传来隆隆的雷声,浓云密布,罩得大地阴沉沉的,湖面上浪涛汹涌,渔船被掀得上下颠簸。苦哥紧握船桨,使劲地稳住渔船,看看渔姑,只见她已经跌倒在船头。这时候,听得天空中有人大叫:“鱼龙!鱼龙!还不回头?”一声震天的霹雳,乌云中伸下一只黄灿灿的龙爪来,抓起渔姑,抛入湖心。苦哥急忙跳下湖去救,却不见了渔姑,只见湖面上一条赤鳍红鳞的大鲤鱼对他一望三回头,依依不舍地随浪朝东而去。不一会儿,云散了,浪也平了,晴朗朗的天照得湖面碧水荡漾,镜子一般平静,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苦哥失去了渔姑,难过得不得了。为了生活,他还是天天去湖里捕鱼,可就是打不上鱼来,常常是提着网出去,空着手回来。生活苦,熬得过,心里苦,受不了。要是渔姑还在多好啊,苦哥更想念渔姑了。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湖边,望着碧波粼粼的湖面,轻轻地叫唤:“渔姑,渔姑!你在哪里?渔姑,渔姑!你快回来!”

有一天,苦哥正在湖边呼唤着渔姑,忽见湖面上漂来一张翠绿的荷叶,荷叶上跳着两条小小的红鲤鱼,一直漂到他面前,耳朵里听见渔姑的歌声:“渔姑南海不能回,不忘人间西湖美。一对儿女送回来,永留花港传后代。”

苦哥听了,伸手捧起这一对可爱的红鲤鱼,一阵心酸,两行热泪扑簌簌流了下来。以后,苦哥就在花港里精心饲养这一对红鲤鱼,一直到死。这两条红鲤鱼在花港里喝着山泉水,吞着百花瓣,年深月久,子孙繁衍,一代又一代,成了五色缤纷的金鱼。到花港来看鱼的人越来越多,“花港观鱼”成了“西湖十景”之一。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特地在这里立了个碑,碑上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花家山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宋光甫 搜集整理)柳浪闻莺“柳浪闻莺”为“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南宋时为皇帝御花园,称“聚景园”,现在扩建为大型市民公园。这里以青翠柳色和婉转莺啼为景观基调,园林布局开朗雅丽,优游其间,心旷神怡。

传说西湖原来只有九景,“柳浪闻莺”是后来加上去的,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呢。

早先,杭州有个叫柳浦的地方,满村都是密层层的杨柳,住在这里的三百来户人家都是郡王府的织锦户。他们家家织得好锦,有一手好手艺;但家家都很贫困,过的是苦日子。有一户人家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名叫柳浪,是个好后生,手艺高超,但因为穷苦,年纪不小了还没有娶媳妇。柳浪的心事,从来不向人透露,只向那柳林里的黄莺倾诉。这黄莺也真懂事,天天飞来为柳浪唱歌,陪他织锦,日子一久成了知心朋友。

有一天,柳林里转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圆眼睛,瓜子脸,一身金黄衣衫,显得十分俊秀,她就是莺姑娘。莺姑娘偷偷地在窗口看柳浪织锦,想进屋去,又有点害怕。这时,正好来了张二嫂,她是个热心人,喜欢管闲事,看到有个姑娘偷偷看柳浪,心里暗暗好笑。不料这姑娘一见二嫂,就迎上去叫声“姐姐”,还说自己是她的表妹金衣。二嫂揉揉眼睛,想:“我哪儿来的表妹呀?”但经不住姑娘连声叫唤,有点迷糊了,好像娘家真有个金衣表妹。莺姑娘又编了一些家事,最后说是投奔姐姐来的。二嫂听她这么说,又仔细瞧瞧她那模样,心里盘算一番,就高声朝屋里喊道:“柳浪,你出来见见我的表妹!”柳浪在屋里织锦,他今天听不到黄莺鸣叫,正在纳闷哩,听到喊声,出门一看莺姑娘,竟觉得十分面熟,就笑吟吟地望着她。莺姑娘红着脸,也不说一句话。二嫂见了,拍着手说:“真是天生的一对!”说罢,就进屋去找柳婆婆了。

这桩婚事,经二嫂一撮合,大家都愿意,就定下来了。柳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准备为儿子办喜事。

这一天,恰逢三六九,是缴锦的日子。柳浪定了这门亲事,心里乐滋滋的,就背起锦缎,兴冲冲地跟着乡邻到郡王府去了。

那郡王是皇帝的侄儿。这一年皇上正要过六十大寿,郡王准备选一匹最精美的锦缎贡奉,就在缴来的彩锦中挑选起来。可是看来看去,挑来挑去,都不满意,后来看到柳浪织的那匹锦,才连连说好,但一听说这锦名叫“西湖九景缎”,连忙摇头说:“九字不到头,不能庆万寿。”立刻唤进柳浪,要他在一夜之间赶织“西湖十景缎”,还规定这新添的一景要有声有色。

柳浪高高兴兴去缴锦,却带着这灾难回家来了。

莺姑娘在村口等柳浪,见他回来,喊他不应,问他不响,只听他自言自语:“有声……声……”莺姑娘告诉他,家里米不止一升,有两升,够吃三顿了!柳浪又自言自语:“有色,色彩……彩……”莺姑娘又告诉他,二嫂送来一盆鲞,门外挑来一些菜,有荤有素了!柳浪还是焦急地自言自语:“一夜织,织……织……”莺姑娘告诉他,柳婆婆已经在煮饭了,不要急!

后来把事情弄清楚了,莺姑娘说:“有色容易,一夜间织成也不难,只是有声怎么织呢?”她一边说,一边想,后来笑了起来,“有了有了,你不要急,今夜我们同织就是了。”柳浪听莺姑娘说能织,忧愁丢了一半,又怕妈妈担忧,要莺姑娘暂先瞒着。

当晚,柳婆婆听说他俩要同织一匹锦,安心去睡了。柳浪整丝上机,开始织起来。莺姑娘却推说要去烧壶滚汤,走出了机房。

这有声有色的一景,到底该怎样织,其实莺姑娘也心中无数,她想找众姐姐去商量。趁着月上柳梢的时候,她走到堤边,轻轻地叫了三声“姐姐”。

一会儿,画眉鸟、八哥鸟、百灵鸟、芙蓉鸟都飞来了。她们听说要织有声有色的美锦,也想不出好办法。画眉鸟拉着杨柳条,叫道:“好姐姐,你替我们想想办法吧。”杨柳笑笑说:“这有什么难,织上杨柳就有色,织上黄莺便有声。”

莺姑娘送别了姐姐们,急忙回到机房。这时已经是三更天了,柳浪心灵手巧,已织到第五景了。莺姑娘接过鱼梭,坐上机架,继续一梭一梭地织下去。柳浪在一边,看她织好了一景又一景,开始织第十景了,先是一条堤,再是一个旧祠堂,然后是成行的杨柳。

柳浪看得着急起来:“这倒像是我家,怎么称得上风景?”

莺姑娘笑笑说:“你的家为啥称不上风景呢?”她还是一梭接一梭地织下去。趁柳浪一转身,她拔下一根羽毛铺到锦上,又织了几只小黄莺。

柳浪越看越急,莺姑娘却故意慢吞吞地织好最后一只黄莺,剪下锦缎,卷成了一筒。“我明朝怎么讲呢?这算是什么风景?”“就叫柳浪闻莺。”“这越发不对了。”“有什么不对,风吹杨柳翻绿浪,枝头常闻莺啼唱,这不是柳浪闻莺是什么?”“有声有色……这声在哪里?郡王规定要有声音的啊!”

莺姑娘把锦展开,指着杨柳问柳浪:“有没有色?”柳浪点点头。再指着黄莺叫柳浪细听,果然,一只只黄莺呖呖地鸣唱起来。这一下,柳浪可高兴了。从此,“西湖九景缎”也就改为“西湖十景缎”了。

郡王验过这匹“西湖十景缎”,如获至宝,赶快装进锦盒,派人押送进京,还赏赐柳浪一锭元宝。

有了钱,就好张罗喜事了。乡邻们晓得这件事,也高高兴兴来帮忙。不料成亲的那一天,郡王府总管和旗牌上门来了。他们当众开读郡王之令,要柳浪的妻子进府去。

柳婆婆急忙上前去讲理,旗牌把她推倒了。

乡亲们气咻咻地指责总管,旗牌把他们赶走了。

柳浪死也不肯让莺姑娘进府去,旗牌把他绑在树上。

莺姑娘这时也真着急:展翅飞吧,怕暴露了自己的秘密;不飞吧,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正在犹豫不决,几个旗牌上前把她推进花轿抬走了。

原来,郡王打发了柳浪以后,自己也想弄一匹“西湖十景”美锦,又怀疑不一定是柳浪织的,就派旗牌去打听。去的人回禀,柳家有一个天仙般的美女。郡王是个色鬼,一听说有美女,立即下令,骗也好,抢也好,快快用彩轿把她抬来,一面就在偏殿张灯结彩,准备娶莺姑娘做第十位夫人。

就这样,旗牌抢了莺姑娘,抬着彩轿进殿来。郡王欢欢喜喜地打开轿帘一看,哪有什么美女,竟是一顶空轿。

郡王大怒,旗牌们也都慌了。正在这时,府门外传来一阵咚咚咚的鼓声,看门人来报,说是柳浪辕门击鼓。郡王哼了一声,说:“我正要找他算账呢!”要旗牌将柳浪带进来。柳浪一见郡王,据理指责他不该强抢民妻。郡王却指着空轿破口大骂,说他抗命欺王。柳浪听说是空轿,以为莺姑娘被他们害死了,一面哭喊,一面大骂,郡王就下令把他绑起来。这时,柳浦的人纷纷赶到,大家哄闹起来。郡王大怒,连声说:“斩,斩,斩,把柳浪斩了!”

郡王刚说完,莺姑娘忽地站在他面前。他一见这俊俏的姑娘,立刻变了一个模样,呵呵笑着说:“美人到了,赶快成亲!”

莺姑娘说:“慢!先放了人,再来说话。”郡王放了柳浦的乡亲,却不肯放柳浪。莺姑娘责问他:“为什么不放柳浪?”郡王说:“罪有大小,要放柳浪不难,只要你我先进洞房。”莺姑娘咬了咬牙,答应了。侍女们立即把她拥进新房去了。

当天夜里,郡王府里闹盈盈。郡王喜气洋洋地进了新房,柳浪却被绑在花园里的大槐树上。他迷迷糊糊的,忽然听见黄莺的啼声,又好像有人替自己解绳子,定睛一看,果然,莺姑娘在他的身边。莺姑娘替他松了绑,拉着他穿过假山,走上亭阁,翻出墙去。等到旗牌追上来,只见两个人影子一闪不见了。

旗牌们赶快去禀报郡王,可是在房门口一连报了几十声,都听不见回应。好不容易守到天亮,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没法子,撬开门去一看,郡王竟被几株枯杨柳压住了,翻着白眼,嘴里塞满了泥巴,发不出一点声音来。

莺姑娘和柳浪回到家里,柳婆婆正在哭泣,见他们回来了,又是喜,又是愁,说:“逃是逃出来了,郡王追来还不是……”话未说完,又伤心地哭起来。

莺姑娘说:“婆婆不要哭,我有办法。”她要柳浪将草鞋脱下来,然后带着它奔出村去。大家正在奇怪,只见天上出现了几百只黄莺,衔着一只大草鞋,慢慢地向郡王府飞去,越飞越低,砰的一声巨响,草鞋落到郡王府,变成了山岭,郡王府从此就不见了。

柳浪和莺姑娘欢欢喜喜成了亲。他们织的柳浪闻莺一景,后来出了名,这一带地方杨柳常青,黄莺常啼,春光越发好了。(陆高平 搜集整理)

灵隐寺

灵隐寺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为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相传一千六百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见此地山奇峰秀,以为是“仙灵所隐”,便在此大兴佛寺。寺前有冷泉亭、飞来峰等胜迹。

康熙帝错题云林寺

康熙皇帝下江南,来到了杭州。他在西湖四周游山玩水,吟诗题字,这一天,在地方官员的陪同下,他到灵隐来耍子。

灵隐寺里的老和尚得知消息,真是又惊又喜,连忙撞钟击鼓,把全寺三百多个和尚都召集拢来。和尚们披起崭新的袈裟,头顶檀香,手敲法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跟着老和尚,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把康熙皇帝接到灵隐来。

老和尚陪着康熙皇帝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玩一番。康熙皇帝见灵隐有高高的山峰、清清的泉水,山上绿树常青,门前红花遍地,真是一个好地方,心里一高兴,就吩咐人在寺里摆酒用膳,想多耍子一会儿。

皇帝摆下酒席,可热闹啦,吹的吹,弹的弹,唱的唱,一时间把这佛门净地变成了帝王之家!康熙皇帝一手捻着山羊胡须,一手捧着酒盏,又灌黄汤又吟诗。

老和尚早听说康熙皇帝喜欢吟诗题字,这时见他摇头晃脑的样子,便悄悄跑过去找那几个跟随皇帝的地方官商量道:“大人,我想求皇上给我们小刹题一块匾额,行不行呀?”

杭州知府听了,点点头说:“好哩!如果皇上给灵隐寺题了匾额,连我杭州府也都沾光啦!”

钱塘县令也说:“皇上酒兴正浓呢,你这辰光去求他题匾,我看一定答应。”

老和尚心里落了实,就壮壮胆子,走到康熙皇帝面前跪下磕头,说道:“皇上呀,看在灵隐寺菩萨的面上,给小刹题块匾额,也让我们风光风光吧!”

老和尚这一请求,正好搔到了康熙皇帝的痒处。他点了点头,吩咐手下人摆好纸笔,抓起笔唰唰几下,写成一个歪歪斜斜的“雨”字。这辰光,他突然发觉自己落笔太快,这个“雨”字头写得太大了,竟占了大半张纸。要晓得灵隐寺的“灵”字,按古时候的写法,“雨”字下面还有三个“口”和一个“巫”,是个“靈”字,现在只剩下这小半张纸的位置,随你怎么写也摆不下了。重新写一张?那多丢脸啊!康熙皇帝一只手抓着笔,一只手不住地捻他那撮山羊胡须,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围在旁边的官儿们知道皇帝下不了台,但是谁也不敢明说,站在旁边干着急。还好,有个名叫高江村的大学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先在自己的手掌心写了“雲(‘云’的繁体字)林”两个字,装作去磨墨的样子,挨近康熙皇帝身边,偷偷地朝着皇帝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哎呀,这两个字真是救命菩萨啊!他欢喜得连酒也醒了一半,连忙写下“云(雲)林禅寺”四个大字。写完,把手一扬,将毛笔掷出老远。

老和尚过来张张,不对呀!“灵隐寺”怎么变成“云林禅寺”了呢?他也不看看风色,就结结巴巴地问:“我们这寺院叫作‘灵隐寺’,不叫‘云林禅寺’呀,是不是皇上落笔错了?”

康熙皇帝听了,把眼睛一瞪,喝声:“放屁!”老和尚哪里还敢再开口,只好恭恭敬敬立在旁边。康熙皇帝回过头来,问官儿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下有林,你们说说,把它叫作‘云林禅寺’好不好?”“好呀,好呀,皇上圣明!”官儿们七嘴八舌地奉承起来,康熙皇帝乐得哈哈大笑,随即吩咐众人快把匾额刻起来。

皇帝一句话,官儿们忙开啦。他们一面叫人将原来的匾额换下来,一面找来工匠,把康熙皇帝写的“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刻在红木匾上,涂上漆,边上镶了二龙戏珠的花纹,挂到寺门上方。

从此以后,灵隐寺就挂着稀奇古怪的“云林禅寺”大匾额,一直挂到现在,杭州的老百姓却仍然称它“灵隐寺”。(光路 搜集整理)

飞来峰

从前,四川峨眉山有一座会飞的小山峰,它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飞到哪儿都会压坍许多房子,压死很多人。

那时,西湖灵隐寺里有个济癫和尚,他整天疯疯癫癫的,不守佛门清规,拿一把芭蕉扇子东游西荡,到处打哈哈,人们却都喜欢他。

有一天,济癫和尚算准中午辰光那座会飞的山峰要飞到灵隐寺前的村庄上来了。他担心山峰落下来会压死很多人,五更天时就爬起来,奔进村庄,挨家挨户说:“午时三刻有一座山要落到庄上来,大家赶快搬家,迟了就来不及啦!”大家听了直摇头,骂道:“你这疯和尚,又来寻开心了,谁见过会飞的山呀?”

济癫和尚这家进、那家出,全村百十户人家都关照过了。他说得嘴唇破、唾沫干,却没有一个人相信他的话。

太阳越升越高,眼看中午就要到啦,济癫和尚急得团团转。这时,忽然听到嘀嘀嗒、嘀嘀嗒的唢呐声,他循着声音奔过去一看,噢哟,原来有户人家娶媳妇,新郎新娘正磕头拜天地哩,屋子里喜气洋洋,热闹极了。济癫和尚搔搔头皮想了一想,赶忙推开众人,钻到堂前,不管三七廿一,把新娘子往肩上一背,就奔出大门朝村外飞跑。

新娘子头上的红盖头还没有揭掉,忽然稀里糊涂地叫人背走了,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吓得哇哇叫。济癫和尚抢走新娘子,这还了得!人们气得抓门闩的抓门闩,抡扁担的抡扁担,没命地追赶上去,一面追,一面大声叫喊:“抓住济癫和尚呀!抓住济癫和尚呀!”“前面快快拦住呀!”

济癫和尚背着新娘子,一个劲往前奔。大家一直追出十几里路,还没追上他。等到太阳当头,济癫和尚站住脚,不跑了。他从背上放下新娘子,自己往地上一坐,摇着扇子扇风凉。人们赶到他跟前,刚要揪住打他,霎时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大风刮得呼呼响。突然,轰隆隆一声响,人们都被震得跌了跤,爬起来一看,哟,一座山峰刚落在村庄上。大家这才明白过来,济癫和尚抢新娘,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呀。

村庄被压在山底下,大家都无家可归了,有的人急得捶胸顿足,哇哇大哭起来。济癫和尚说:“哭什么!你们不知道,村里的财主已被压死在山下啦,今后你们各人种各人的田,还怕盖不起房子?”

大家一想,对啊,这才高兴起来,欢欢喜喜正想走开,济癫和尚又说:“别走别走,大伙听我说。这座山峰能从别处飞来,也会从这儿飞走,飞到别的地方,又会压死许多人。我们在山上凿五百尊石罗汉,就能把山镇住,不让它再飞到别处去害人,你们看好不好?”

大家听了,齐声说好,马上就动起手来。一时间,锤的锤,凿的凿,叮叮当当忙了一夜,五百尊石罗汉就凿全了。山上山下布满石龛佛像,但只是凿了罗汉的身子,还来不及凿出眉毛、眼睛。济癫和尚就用他长长的手指甲到石罗汉脸上去抠,半天工夫,便给五百尊石罗汉抠出了眉毛和眼睛。

从此,这座小山峰就永远留在灵隐寺前面了。因为它是从四川飞来的,人们就叫它“飞来峰”。(余小谷 搜集整理)一线天

传说从前诸暨有个手艺出众的石匠,名叫石娃,在他住的村子里,有个姑娘叫花妹。石娃在山上凿石头,听到花妹的歌声,就有使不完的力气。石娃爱花妹,花妹爱石娃,村里人都说他俩是天生的一对。

有一天,石娃和花妹双双来到小溪边。花妹散开头上的辫子,在溪水里洗头发。石娃爬到桃树上,摘下一朵桃花,插在花妹刚刚绾起来的发髻上。两个人高高兴兴跑到石山上,放声唱起歌来。

雷神在云端看见了,心想:“人间竟有这样美丽的姑娘,我要把她弄到手!”雷神就抹了一把脸,变成一个黑脸大汉,来到他俩面前,嬉皮笑脸地拉住花妹,说:“美人儿,跟我到天上去吧!”花妹见黑脸汉如此无礼,又急又气,伸手打了他两记耳光。

雷神挨了打,恨得变了脸。他把嘴巴一张,轰隆隆发出一个响雷。石娃连忙抱住花妹,两人誓死不分离。雷神用手在他俩中间一劈,一道青光闪过,喀啦啦一声巨雷,把山头劈成了两半。雷神又吹一口气,花妹站着的这一半山头立刻飞了起来。石娃见花妹被风刮走了,连忙纵身一跳,攀住了山头上的一条树藤。

这半边山飞呀飞,愈飞愈快,愈飞愈高,飞到杭州灵隐,轰隆隆一声巨响落到地面上,石娃被震得昏了过去。

石娃醒过来,发觉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长嘴巴鸟儿,心里很难过。他隐隐约约听到花妹的歌声,立刻拍拍翅膀飞到山头,朝四周一看,一下就认出来了,这就是从家乡飞来的半边山头,歌声是从岩石底下传出来的。石娃想,花妹一定在这山头底下,便用长嘴巴在岩石上啄起来。

原来,花妹被雷神关在山洞里啦,四面黑乎乎的,一点光亮也没有,她叫石娃叫不应,就唱起歌来。这时,花妹听见洞顶上有笃笃的声音,一声比一声响亮。花妹高兴极了,心想一定是石娃在啄石头,就拔下头上的银钗,对着洞顶挖起来,好让石娃少费一点力气,早点把洞顶凿穿。石娃在山顶上啄,花妹在山洞里挖,石娃的尖嘴啄破了,花妹的银钗磨短了。不知过了多少时间,石娃一啄啄到一支银钗,石山啄穿啦!一线阳光射进了山洞。石娃飞进洞里,在花妹身边飞了三圈,花妹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鸟儿,他们双双冲出山洞,迎着太阳,向天空飞走了。

至今诸暨城外还有一座半边山。那飞走的半座山,就是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当年石娃救出花妹的地方就叫“一线天”。(蔡涉 夏惠铭 搜集整理)呼猿洞

老早老早以前,灵隐寺里有个当家长老,养了一只猴。这只猿猴跟长老同起同住,同行同坐,寸步不离,像徒弟一般。长老清闲无事的辰光,常常坐在飞来峰下,和它下围棋消遣。

有一年清明时节,杭州知府到灵隐寺来进香。他坐着八抬大轿,鸣锣开道到了灵隐。跨出轿来,看到飞来峰山脚下围了木佬佬(很多)人,挤进去一看,原来是个老和尚和一只猢狲在下围棋。

这个知府也是个棋迷,平常辰光常常同一班清客相公下棋。这些清客相公专会拍马奉承,每次对局都故意让他三分,好让他高兴,还说知府是天下无敌的国手,日子一长,知府真以为自己下棋的本事好得不得了。今朝看到棋枰,知府手就痒了,他叫手下人把猴子赶掉,自己在长老对面坐下来,说是要同长老较量较量。

长老晓得当官的顶要面子,赢得输不得,就手下留情,暗暗地让了他几个子。这知府赢了棋,心中得意,站起身来哈哈大笑,说:“想不到介大的杭州城,竟没有一个高手!”

长老听了,本来没气的也有气了,心里想:“我好意给你当官的留个面子,你倒是不识相,把杭州人看得一钱不值,今朝我要叫你出洋相。”就对知府说:“大人不要笑得介早,自古道强中自有强中手……”知府说:“和尚莫说大话,有本事的,尽管来与我对局。”长老朝飞来峰上一指,说:“若论棋艺,这猿猴胜我十倍。”知府顺着长老的手指一望,见那只猴子在山上攀着葛藤荡秋千,就对长老说:“你把它叫下来,我不相信这畜生还能下棋!”长老朝山上拍了几下巴掌,那只猴子很快就跳到山下,来到长老面前,两只眼睛骨碌碌朝着知府看。长老向它打个手势,它就在棋枰前面蹲下身子,跟知府下起棋来。

这知府自然不是猴子的对手,连下两局,连一只活眼都做不出来。围着看热闹的人见堂堂知府大人还下不过一只猴子,忍不住哄笑起来。知府在众人面前出丑,气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霍地站起身来,哗啦一声撒了棋子,大声吼道:“把这畜生抓起来,狠狠打!”

旁边的差役听知府一喊,一拥而上来捉猴。长老一看不妙,便伸手在猴头上拍了一下,说声:“去吧。”猴子一声呼啸,像箭一般蹿上飞来峰去了。等差役们追上山去,猴子早已爬上了树梢。它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又从那棵树跳到这棵树,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比松鼠还灵活。差役们东奔西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还是捉它不住。山脚下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知府气得浑身发抖,大喊大叫:“给我放火烧山,放火烧山!”

差役们刚刚想点火把,那只猴子噗地跳下树来,一声长啸,钻进半山腰的一个石洞里去了。差役们见了,急忙追进洞去,一看,这山洞不深不浅,三面石壁,前无门,后无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那只猿猴,只得下山回禀知府。

从此以后,长老身边就见不到猿猴了,只有当长老想和它下棋的时候,朝着石洞拍拍巴掌,呼唤一声,它才会从洞里走出来。后来,人们便把这个石洞叫作“呼猿洞”。(宋光甫 搜集整理)韬光金莲池

灵隐巢枸坞的韬光观里,有一口正方形的水池,叫作金莲池。池上方有一只石刻的龙头,一股泉水从龙嘴中流出来,落到金莲池里。金莲池的水据说可治百病,被人们视为仙水。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杭州城里瘟疫流行。方圆几十里内,年老体弱的人都病倒了,家家呻吟,户户叹息,到处是凄惨的哭声。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上八洞神仙吕纯阳到下界祛除瘟疫,拯救黎民百姓。

吕纯阳奉了玉帝的圣旨,来到飞来峰下。他想先试探试探下界凡人的良心如何,就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弓腰驼背的白胡须老头,躺在飞来峰山口的路边呻吟。这时,从东边大路上走来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手里拎着一只篮子,急急忙忙地赶路。这个小伙子叫阿成,父亲去世多年,家中只有一个母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近来他母亲也染上了瘟疫,卧病在床,阿成去茅家埠娘舅家里要了点大米,准备拿回家给娘烧点粥吃。到了飞来峰的山口,见路边躺着个白胡须老头,上前一问,老头说自己是外乡人,途经这里病倒了。

阿成听了,背起老头就往家走。到了家里,他把老头安置在自己的床上,连忙淘米煮粥。等到粥煮好了,先盛一碗给白胡须老头吃,再把另一碗端到母亲房中。老头吃了粥后精神好多了,对阿成说:“你是个孝子,你的孝心定会感动天庭。”说完,起身走了。

晚上,阿成做了一个梦,梦见白天的白胡须老头又来了,精神矍铄,身上背着一只药葫芦。他对阿成说:“我是上八洞神仙吕纯阳,北高峰山腰的石洞里有仙水,可治你母亲的病。”说完,飘然而去。

鸡叫头遍,阿成就起床了,拿了葫芦瓢朝北高峰走去。到了巢枸坞,果然在山洞里找到一眼泉水。他弯下身喝了两口,觉得满嘴清冽,忙用葫芦瓢舀满水,拿回家给母亲喝。说来真怪,久病的母亲喝了仙水,第二天就能下床走路了。阿成赶紧把北高峰有仙水的事告诉了村里人。不久,北高峰山腰有仙水可治瘟疫的消息传遍了杭州城,病人喝了水,果然都好了。

大家为了感谢吕纯阳祖师的大德,就在这地方盖起了一个道观,塑上吕纯阳像,取名“韬光观”;又用石板围成栏,让泉水注入池中,池中种上名贵的金莲,取名“金莲池”。(丁福昌 搜集整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