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7 07:40:55

点击下载

作者:陈万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与治理试读:

摘要

近几年,围绕东盟展开的东亚经济合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7年11月,东盟首脑会议签署《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东盟一体化进程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东盟组织化程度将逐渐提高,共同体目标更加明确。围绕东盟展开的“10+6”(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合作机制将要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与中国、东盟有关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都会对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自贸区及一体化建设产生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研究这些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影响,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战略问题,以及中国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区域中的地位和治理问题,并探索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模式。

本书关于东盟及其有关经贸合作机制对中国影响的研究,首先,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问题。以东盟经济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共同体蓝图为基础,通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东盟共同体比较分析,探寻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组织机制建设、合作方向和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具体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实现新目标的机制框架。其次,运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分析东盟形成的组织制度演进机理,并探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机制和模式。鉴于“东盟方式”的松散型、无主导国、成员国差异性和层次性明显等问题,把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归纳为“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或联盟”合作模式,指出中国与东盟合作实质上以东盟为核心和东盟主导无力的现状,存在缺乏主导国、合作松散、进展缓慢等问题。再次,运用博弈论分析参与经贸竞争的中国与东盟合作机理,阐述了中国与东盟通过长期的、多次重复的博弈,最终走向“合作”,达成博弈均衡,建立合作组织,形成协议和制度,建立政府协调机制;通过“智猪”博弈模型分析“大国与小国集团合作”机理,展示主权国家与小国联盟的合作模型;也通过博弈分析说明区域合作的“信誉机制”约束,解释“平等互信、合作共赢”方针的可信性及其机理,以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推进互利互惠的全方位合作。最后,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效应,比较准确地分析了经贸合作机制对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效应,说明其对各方的影响效果。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以下内容:导论篇安排了导论一章,阐明了本书选题依据,提出了研究的问题,说明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篇是战略定位篇,描述东盟经贸合作,探索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战略问题,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展示东盟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机理及启示。从东盟经济发展状况、东盟经济一体化过程,预示《东盟宪章》与《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所描绘的一体化构想,说明东盟一体化组织演化和制度创新,阐述东盟机制演进的启示。第二章是关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及效应分析。阐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历程,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与经济合作的状况,还阐述了双方经贸合作对各自的影响,并对其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第三章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东盟合作进行比较。此章主要从合作方向和目标、合作基础、动力机制、合作方式与形式、合作领域与途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战略问题与选择。阐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框架,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背景、面临的问题以及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中长期目标和提升一体化水平的战略方向。第五章内容是提升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对策。从完善合作规则和政策的实施、自贸区治理机制、促进合作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第二篇为理论探索与展望篇。此篇既是前两篇现实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提炼,又是前述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还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此篇安排了三章。第六章简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框架,梳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归纳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模式,探讨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的理论框架。第七章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治理的理论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一个经贸合作区治理的理论框架,揭示国际经贸合作机理,包括经贸合作区治理机制的形成,经贸合作区大国主导权与责任,国际经贸合作规则的实施机制和国际经贸合作的信誉约束机制。第八章阐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及其CAFTA升级版,包括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框架、强化中国与东盟政治合作机制的功能、增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和民间合作机制等。

根据这些研究内容,可以总结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从东盟形成与演进的过程可知,东盟组织是一个弱组织化和弱机制化的国际组织,实质是一个东南亚国家间的互动会议。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东盟方式及其开放的地区主义值得借鉴。以磋商为主的“东盟方式”,即所谓“先同意后协商”方式,强调“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以“东盟”为核心形成若干开放式机制,特别是“东盟地区论坛”机制广泛吸纳各个地区参与探讨区域政治和经济的合作,值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其一体化深化、东亚一体化建设借鉴。(3)东盟最终得以成型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东盟各国对东南亚的“区域认同感”,这是合作顺利的基础;其动力在于“共同利益”,至少不能损害合作者利益。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必须拓宽、加深合作的利益基础,与东盟共同培育“共同利益”,增强进一步合作的动力。(4)一个完整的合作机制必须包括:最高决策机制,即领导人会议;日常磋商决策机制,即部长级会议;议事机制,即高官会议;专业工作机制,即专业委员会和工作组;常设办公机制,即秘书处;对话机制,即与合作区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对话会、论坛和峰会等。以此看来,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值得借鉴的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建设项目。(5)中国对东盟出口无论是对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对东盟经济增长都有正效应;但是,东盟对中国出口与东盟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明显。从中国角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每增加1%,将促进中国经济0.38%的增长;从东盟进口每增加1%,将滞后一期促进中国经济0.20%的增长;来自东盟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贸易,每增加1%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为0.55%。从东盟角度来看,东盟从中国进口每增加1%,将促进东盟经济增长0.33%,而来自中国的直接投资每增加1%,会滞后二期促进东盟经济增长0.15%。

根据本书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构成还不完善。首先,日常磋商决策机制还缺乏相关职能的“部长级会议”。现有的东盟地区论坛及外长会议、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东盟-中日韩(10+3)外长会议、东盟与中国(10+1)对话会等机制,主要是担任政治职能的外交部部长参加,还缺乏担任经济职能的商务(外贸)部长参与的决策会议。其次,专业工作机制不足,中国缺乏有效参与“10+1”机制的组织机构,仅有“商务理事会”职能,似乎还不够,缺乏专业委员会和必要的工作机制。二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政府层面的合作不稳定,受政治动荡不安和治安混乱等因素的影响,实业界企业并不热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总体发展缓慢。其次,“东盟合作进程”缓慢,影响中国与东盟合作目标的确定,不能有效引导企业加强对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再次,国际因素复杂,美国、日本等大国纷纷与东盟合作,不仅对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东盟独立治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是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公共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复杂因素,南中国海问题、“中国威胁论”思潮、双方经济关系的调整,已经成为影响双方合作顺利发展的障碍和困难。合作规制及其治理机制的形成也是一个公共问题。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形势不足以持续满足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中的制度需求。中国是大国,东盟是小国集团,相互难以形成一致行动和制度创新。这个问题需要初级行动集团的制度创新和次级行动集团的配合与支持,创新制度才能落地实施。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还存在海洋问题、陆地流域问题、危机与安全问题等公共问题。这些公共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参与,通过一些规制来治理。

关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问题。经过研究发现,东盟形成了明确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即创建东盟经济共同体。相对而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缺乏战略指引,必须尽快提出长远的战略目标,才能有助于统一中国与东盟各方的建设行动。对此,本书提出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以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一体化水平为战略方向,以实现“关税同盟”与“共同市场”为战略目标。为实现此战略目标,应着手打造CAFTA升级版,即完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治理机制框架体系,完善组织机构、决策机制,制定和完善规则,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完善对话机制等,把重点放在稳定和完善政治合作机制、经贸合作机制和民间治理机制上。对中国而言,强化国家行动战略意识,坚持互利共赢和包容性贸易的理念,在“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增进与东盟贸易伙伴国的对话与了解,友好协调,共同推进服务贸易、深化投资领域;在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平台”上,争取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对东盟各国经贸合作的主导地位;争取在中国与东盟一体化市场建设方面的定价话语权。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战略目标和构想,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1)强化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意识,充分准备肩负“大国责任”,勇挑地区事务的重担。一是坚持互利共赢和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增强大国的责任意识,树立大国的风范,承担增进合作各方利益的责任,关注和照顾东盟各方的经济发展,让东盟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加强对东盟各有关国家,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二是担负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规制修订的重任,满足其他国家对经贸合作的“制度”需求。及时修订“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各项规则,加强研究和制定中国与东盟“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协议和规则,包括合作原则、总的协议、各项规则和制度、便利化措施、产业开放条件等政策的细致调整和完善。三是基于“让利”和“担责”原则,针对各国的合作进度和开放领域,确立双边合作领域及其时间进度与差别政策的规划。(2)完善中国与东盟自贸区治理机制的主导战略。中国“大国责任”需要积极调整经济外交对策,抓住机遇,完善“小国集团与大国合作”模式。一是构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规则的中国主导机制,增强中国在与东盟经贸合作中规则制定的主导地位,建立各项规则实施的反馈机制,强化经贸规则的完善和政策的实施,落实各类机制和平台建设;加强前期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效果评估,与东盟各国合作研究,共同计算经贸合作各国的合作成本和利益;通过模拟未来经贸合作规制修订及其效应测算,引导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二是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中国必须让合作各方明白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战略方向是不断提升其一体化水平,为了解决近期现实问题和战略“瓶颈”,必须共同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这也是实现中国-东盟合作新的战略突破的有效策略。三是及时动员各方力量,积极构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愿景目标,参与中国与东盟“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的研究和草拟合作规制,主动承担各项规则的前期研究和起草任务;并通过“一个框架、分层分期完成”的合作策略,主导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进程。四是树立国家经济外交战略意识,构建“全民外交”战略行动,加强国家对东盟经济外交活动,扭转中国“输出革命”“中国威胁”的不良印象,在各种场合树立中国友好合作的形象,提升中国互利合作的信誉。五是完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治理机制,稳定和完善政治合作机制,提升经贸合作机制的运行效率并强化其治理功能,培育民间治理机制,从而完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治理机制,确保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和升级。六是加强实施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政策及措施,深化规制和政策的实施和引导;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协议,使企业在东盟的贸易与投资更顺畅;完善“走出去”政策支持体系,加大“走出去”支持力度;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3)提升中国-东盟合作水平的经贸战略。为了“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的战略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提升中国-东盟合作水平的经贸战略,促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顺利发展。一是加强分工和协调,促进制造业产品互补性贸易。二是切实扩大双向投资规模,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积极实施中国“走出去”战略并参与东盟建设投资,培育和壮大“走出去”经营主体,鼓励跨国企业投资东盟,积极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承包的合作;积极引进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来华投资,促进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开发区建设。三是扩大服务业领域合作,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积极与东盟行业中介组织对接。四是充实次区域经贸合作内涵,重点加强中国与东盟陆地国家地缘经济区资源、农业的互补性开发利用,并注重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加强海洋经济合作,建立健全海上合作机制,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关系。五是强化金融领域合作战略。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金融机构及业务合作,构建金融信息的共享机制,加强金融体系的规则和制度的协调,加强保险服务业合作。(4)增强中国对东盟影响的文化战略。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是从文化产业角度加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构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培训、对外文化对接、现代文化信息交流、文化研究等平台。二是加快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东盟下一代青年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三是发挥华商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增进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四是构建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的开展。五是构建中国与东盟文化论坛,动员中国与东盟文化领域的政府部门和民间参与,增加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机会。(5)提升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人才战略。人才培育是一项长远战略,需要政府与企业长期共同努力,拥有一批高层次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需要一批高层次人才,必须培养一批跨国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一是通过政府人才战略,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熟练掌握东盟各国语言,懂金融、经济、外贸、法律和财务,而且对东盟各国的国情、法律、政策、文化、习惯有深刻了解的高级人才。二是推行企业本土化战略。鼓励企业建立“区域人才”制度,选派了解东盟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的人才,到东盟各国和地区进行“自我成长”,把他们培养成名副其实的“本土专家”后,再回国委以重任,从事本土适应性的新产品开发和战略营销活动。三是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促进企业经营国际化。导论篇问题与研究概况导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问题及研究状况一 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新形势与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欧洲和北美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不断发展,东亚区域经济则一直缺乏代表自己利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直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才打破这种被动状态。在这次区域金融危机中,东亚及东南亚各国都受到重创。在危机关键时刻,中国保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东南亚一些国家渡过了金融危机难关,使东南亚各国从金融危机创伤中缓慢恢复。这使东南亚各国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性。于是,东亚出现了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以及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10+3”的合作框架。这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动力和雏形。“10+3”合作框架原本只是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威胁而仓促搭建的一个领导人磋商平台,主要为了开展金融领域的功能性合作。后来,“10+3”合作框架逐渐从对话机制向制度化方向发展。东盟作为中国的近邻,在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有着地缘、民族渊源和历史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基础,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日、韩、东盟等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增强东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从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了面向新世纪的双边合作的框架协议;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达成共识,双方一致同意在未来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4日,中国国务院朱镕基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2004年11月29日,中国商务部部长与东盟10国的经济部长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2009年中国-东盟自贸易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经济一体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如何参与东盟区域经济治理,加强与东盟各国区域的经济合作,这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显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双方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促进了经贸合作的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给双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与东盟服务业相互开放与合作,不仅能实现双赢,而且能带动亚洲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亚洲经济走向一体化。虽然看似一个区域金融危机的偶然因素促成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建立,实际上,中国与东盟存在某种必然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把世界各国连在一起,也必然会促成具有一定地缘关系的中国与东盟的紧密合作。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建立和运作实质上也是中国主动参与一个区域组织经济治理的模式。其中的合作过程演进和经验值得总结和探讨。

近几年,东盟一体化进程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2005年12月,《吉隆坡宣言》宣布了制定东盟宪章和勾画经济共同体蓝图的计划。特别是2007年11月20日,第十三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的签署,推动了东盟机制化和法制化建设,为新时期东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和建立东盟共同体的目标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东盟宪章》的签署是东盟首度正式签署的法律文件,使东盟发展迈出重要一步,将把东盟一体化建设推向更高水平。《东盟宪章》作为东盟第一部对各成员国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将使东盟从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向具有法律机制约束的组织转化。该宪章首次明确提出了提升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并就东盟发展的地位、目标、原则以及框架等做出了明确规定,确立了东盟成为统一市场或经济共同体的未来走向。该宪章提出东盟要致力于维护并加强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货物、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增强东盟会员国合作互助;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鼓励社会各部门参与区域治理,促进区域共同繁荣。《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以下简称为《东盟蓝图》)作为签署的另一份重要文书,确立东盟的发展目标:2015年在东盟地区内“创造一个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形成一个竞争力强的经济区域”“确保本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同时,“推动本地区与国际经济体系的融合”,在其框架下实现货物、服务、投资和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以及更自由的资本往来。同时,确保经济平衡发展、消除贫困和社会经济差距。该蓝图的主要内容包括东盟经济一体化相关措施及其实施时间表,即原来六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和泰国宣称将在2010年之前大幅削减关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四国将在2015年之前实施类似措施。此外,《东盟蓝图》还规定了一套监督措施,以确保各成员国遵守相关自由贸易协议。这份蓝图,将引领东盟在2015年之前建设成为一个东盟共同体。《东盟宪章》和《东盟蓝图》是促进东盟内部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同时,也对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东盟宪章》和《东盟蓝图》的鼓励下,东盟内部在旅游、空运、纺织和汽车制造四个领域合作取得了一致意见,实现了取消非关税壁垒、统一商品标准和促进快速通关的目标。2010年2月第16次东盟经济部长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举行,与会的东盟各国经贸部长肯定,将于2015年成立东盟经济共同体(AEC)。

在《东盟宪章》和《东盟蓝图》建设过程中,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已从部分领域合作上升到经济一体化阶段,并于2010年建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近几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出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是双边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亿美元,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双边贸易下降了7.8%,2010年与2011年大幅度恢复增长,分别增长37.5%和23.9%,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628.54亿美元,2007~2011年年均增长15.70%。2011年,中国连续第3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二是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快速增长。中国利用东盟企业资本从2007年的43.9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0.05亿美元,年均增长12.33%。反过来,东盟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2007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6.84亿美元,2011年达到42.80亿美元,年均增长58.16%。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东盟累计的非金融类投资近150亿美元,双边投资累计800多亿美元。三是中国对东盟承包工程业务数量稳步增长。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从2007年的56.09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65.85亿美元,年均增长31.13%。四是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劳务合作关系,双方企业正在不断深入开展业务。东盟成为中国重要的劳务合作市场,2011年派出8.66万人,当年底通过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在外人数达到14.77万人,截至2011年底,中国向东盟10国共派出劳务人员达90多万人。

随着东南亚组织化和内部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东盟宪章的实施和经济共同体蓝图建设、围绕东盟展开的“10 + 6”合作倡议及其有关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等,都会对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自贸区及一体化建设产生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影响?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地位及经贸形势的变化,也会对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产生影响。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刚启动,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印尼等国要求和中国重新谈判,担心国内企业受到来自中国产品的剧烈冲击,要求放缓相关产品关税降低速度,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面临上述一系列问题,中国如何应对和治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的问题?最近,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上的致辞中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倡议,希望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并就此明确指出双方可以考虑深入讨论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积极开展新一批服务贸易承诺谈判,从准入条件、人员往来等方面推动投资领域的实质性开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使中国-东盟自贸区与时俱进,在更广领域、更高质量上打造升级版,而且表示中国愿意与东盟一道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那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是一个什么目标,会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上述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一些战略层面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研究和谋划。

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向何方发展?目标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方式和路径?因此,有必要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的战略问题,以及中国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区域中的地位和治理问题,并探索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模式和治理机制。二 研究文献述评

近年来,关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相关研究大体上有三个方面研究:一是从较大范围的角度探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二是从东盟角度探讨东盟与中国经贸合作机制。三是从中国角度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演变。(1)从亚太区域、东亚、南亚等较大范围,以第三者的视角探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一般认为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在东亚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且对中国东亚战略也有重要意义(赵晋平,2003;曹云华,2004;孙东方,2010)。韦红(2006)探讨了美国因素的影响及其东亚政策的调整、中美关系等对中国-东盟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抑制作用。在整个东亚经贸关系建设中,有的文献对东盟、中国、日本与韩国掌握主导权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陆建人,1999;佟福全,2002),认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应以中日为核心,与欧盟建设之德法两国的地位一样,发挥两国互补的核心领导作用(张海冰,2004)。也有不同观点认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中国难以担当此重任(李罗力,2003;芒德尔,2002)。(2)从东盟角度探讨东盟与中国经贸合作机制。这方面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有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的国家,其差异性和利益冲突较大。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其组织性比较松散。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对东盟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探讨。主要从东盟各国历史、政治、文化及其经济发展过程,探讨东南亚各国共同目标、东盟组织性质、一体化进程的困境和障碍,说明东盟组织化、制度演变及至宪章的出现过程(张锡镇,2007;鲁道夫·塞贝里诺,2007;杜勒斯·塔姆布南,2008)。二是以东盟为核心的研究。一些文献主要研究东盟与中国经贸合作机制,主要是基于东盟“10+1”“10+3”合作机制的研究(陈霜华,2003;邝国良,2003;宫占奎,李文韬,2004;臧秀玲,2004)。东盟、日本、韩国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东盟对东亚合作影响有限。东盟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将发挥重要作用,其经贸合作机制将引领东盟、东亚经贸合作(陆建人,1999,2005,2008)。三是围绕东盟的组织化和一体化进程及其对中国影响展开了大量研究。2004年东盟首脑会议提出了组织建设目标,决定制订具有法律效率的“宪章”,增进东盟内部的凝聚力和组织性,并确定东盟发展目标,规划了经济共同体“蓝图”,提出了东盟经济一体化相关措施及实施时间表。因此,围绕《东盟宪章》《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建设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东盟宪章及其经济共同体蓝图只会间接影响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能够降低与东盟各国分别谈判的难度,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李鸿阶、廖萌,2008;杨清源、蒋海勇、雷裕春,2008)。(3)从中国角度探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演变及其发展状况,特别对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建设及其次区域合作问题进行重点探讨。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方面的研究,从早期探讨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必要性开始,对建立双方自贸区的条件、路径和进程、障碍和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邝小燕、尹翔硕,2004;张建平、李肖祎,2008)。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和生效后,在2010年如期建立了自贸区,近两年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现状、效应及前景展望(许宁宁,2010),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问题。关于中国与东盟内部次区域问题,重点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投资和开发(洪昆辉,2004;吴太轩,2009;李欣广,2011),推动了湄公河流域、新-柔-廖增长三角、黄金四角等各国合作机制建立和次区域经济发展,促使中国-东盟次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了东盟组织建设和经济一体化建设,也促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总体认为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和安全合作不断增强,战略伙伴关系走向成熟,经贸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中国在亚洲、东亚及其东盟经贸合作机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双方关系的脆弱性和障碍因素(廖少廉,2008;保建云,2008;欧阳欢子,2008;姜志达,2010)。

上述大量研究成果及其实践促使中国积极参与东盟政治、安全、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合作机制,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关于《东盟宪章》及《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两份文件的研究还比较少,尽管其在获批前已经有一些预示性讨论(马元柱,2006;塞贝里诺,2007)。张锡镇(2008)仅对“宪章”和“蓝图”内容进行了解读,还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当然受到时间局限,还有待于未来观察。二是围绕“宪章”和“蓝图”生效后,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影响预期的研究比较缺乏。对东盟、亚洲、中国-东盟FTA及其经贸合作机制影响方面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对于东盟宪章和蓝图的现实性和战略影响,以及《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实施后的中国对策,采取的经贸合作新机制这方面研究不够。三是理论基础研究不够。大部分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化,经济学理论研究比较少。大部分研究采取了国际政治理论和方法,片面地、静止地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夸大了中国与东盟各国过去的领土和政治恩怨,出现“经贸关系政治化”,缺乏经济学的理性分析,一些“中国威胁论”把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当作威胁,忽视了中国经济发展是区域和平与稳定发展的保障。少部分文献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其研究也不够细化和深入。出现的研究成果夸大中国-东盟竞争关系和未来挑战,关注中国与东盟资源及其产业结构相似性,忽视其差异与互补关系,更忽视中国与东盟各国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及其经贸合作的现实性。四是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的文献比较少,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更是少有研究。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创新

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本书基于东盟“宪章”和“蓝图”及其制度演进的背景,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这两个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的战略与治理。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运用经贸合作理论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运用经济治理理论探析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的运行机理、合作机制及其治理机制。

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发展来看。东盟“宪章”和“蓝图”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的影响实际上是两个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相互影响。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对两个经济体进行比较分析,参照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目标和路径,探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目标和路径。基本思路是:运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比较分析方法,构建分析框架(见图0-1)。基于东盟“宪章”和“蓝图”的指引,分析东盟兴起、发展及其共同体的建设目标和实现路径;探讨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发展过程、合作方向和目标;并从合作基础、动力机制、合作方式与形式、合作领域与途径等方面,探寻实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目标的路径,以及实现新目标的合作机制。图0-1 研究思路框架

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区治理来看。确定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目标和路径,必须以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基于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区,探讨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模式和治理机制。采取了博弈论分析方法,分析国际经贸合作的机理,探讨了经贸合作区治理机制的形成、大国主导权与责任、合作规则的实施机制和信誉约束机制。基于经贸合作制度和机制的分析,提出了提升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对策,包括强化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意识和主导意识,完善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区治理机制及其各项政策的实施机制。

比较已有的研究,本书的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探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战略体系或框架。运用经贸合作理论和方法,构建了经贸合作框架,探索经贸合作模式问题,提出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长远目标是“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及其建设框架,比“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更具有战略性。二是国际经济治理角度,探讨了国际经贸合作区治理的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博弈理论和方法,对东盟经贸合作模式、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及其治理实践进行理论分析,指出了中国的选择困境,提出了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水平的中国对策及其治理机制。阐述了中国必须树立作为大国的责任意识,承担建设经贸合作区治理机制的责任,在战略引导、合作机制构建、治理机制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引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方向。四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本书内在逻辑安排如下:首先,简述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梳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归纳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规模,探讨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的理论框架。据此从东盟经济发展状况、东盟经济一体化过程,预示东盟宪章与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所描绘的一体化构想,说明东盟一体化组织演化和制度创新,阐述东盟机制演进的启示。然后,阐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历程,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与经济合作的状况,阐述了双方经贸合作对各自的影响,并对其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再次,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东盟合作进行比较。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东盟合作进行比较,主要从合作基础、动力机制、合作方式与形式、合作领域与途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基于前述实践描述,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一个经贸合作区治理的理论框架,揭示国际经贸合作机理,包括自由贸易区治理机制的形成,大国主导权与责任的理论基础,经贸合作规则的实施机制和进一步合作的信誉约束机制。综合前述,指出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方向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合作的问题,提出保障自由贸易区运行的机制,包括政治合作、经贸合作和民间治理机制等。最后,从完善合作规则和政策、自贸区治理机制、提升合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

为了照顾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研究内容安排如下:一是导论篇,根据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形势,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明确本书研究的问题;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说明先前的研究贡献及其不足,展示本书研究的选题依据;进一步说明本书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二是战略定位篇,对东盟经贸合作、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实践进行分析,探索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问题。第一章展示东盟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机理及启示,从东盟经济发展状况、东盟经济一体化过程,预示东盟宪章与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所描绘的一体化构想,说明东盟一体化组织演化和制度创新,阐述东盟机制演进的启示。第二章阐述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状况及效应,阐述了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与经济合作的状况,双方经贸合作对各自的影响,并对其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第三章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东盟合作进行比较,主要从合作基础、动力机制、合作方式与形式、合作领域与途径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问题与战略选择,对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背景、面临的问题以及战略选择进行分析,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中长期目标和提升一体化水平的战略方向。第五章是提升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中国对策。从完善合作规则和政策的实施、自贸区治理机制、促进合作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三是理论探索与展望篇,这篇安排的内容是为有理论研究倾向的读者准备,既是前两篇现实问题的理论总结和提炼,又是前述分析的理论框架,同时提出了一些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前景展望。第六章为国际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框架,此章梳理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归纳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模式,探讨主权国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经贸合作的理论框架。第七章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区治理的理论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一个自由贸易区治理的理论框架,揭示国际经贸合作机理,包括自由贸易区治理机制的形成,大国主导权与责任的理论基础,经贸合作规则的实施机制和进一步合作的信誉约束机制。第八章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机制及其CAFTA升级版的概览,内容包括国际合作机制框架、政治合作机制、经贸合作机制和民间合作机制等。第一篇战略定位第一章东盟形成与发展的制度机理及启示一 东盟形成的简介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简称东盟或ASEAN)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8日,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即东盟)成立。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属于东盟创始成员国。1976年2月,东盟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东盟5国首脑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文莱于1984年加入东盟,成为东盟老成员国。1987年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附加议定书》,以此作为其吸收新成员的依据。1995年7月,东盟正式接纳越南为第七个成员国。

1995年12月东盟第五次首脑会议上,邀请了缅甸、柬埔寨、老挝3国总理出席会议,这是东盟10国领导人历史性的第一次聚会,签署了许多重要文件,包括《曼谷宣言》《东南亚无核区条约》等,旨在促进相互间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加强合作,为东盟未来发展定位。明确提出将在2000年努力实现将东盟扩大为10国的目标——1997年7月老挝、缅甸加入东盟;因国内政治原因,柬埔寨推迟至1999年4月加入东盟,完成了“大东盟”的目标。现在东盟10国总面积约4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18亿(2013年底)。另外,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东帝汶为候选成员国。东盟秘书处设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东盟诞生于冷战的严峻背景之下,其性质基本上是一个安全组织,或者更应该被称为“安全认知共同体”,尽管《曼谷宣言》显示东南亚国家希望通过地区经济合作来实现地区安全和平图景。在一定时期,东盟经贸合作并不是其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只是从属于“安全”目标,所以,经贸合作及其自贸区建设比较缓慢。二 东盟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东盟经济一体化也加快建设步伐,朝向经济共同体方向发展,推动东盟经济快速发展。东盟各国从20世纪末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外部的影响不断增强。(一)东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东盟各国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差异较大,近年来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从总量来看,东盟10国的GDP从2001年的5776.31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1781.4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2.82%。1.东盟经济的国家分布状况

从东盟成员2011年的GDP比重看,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的经济量较大,三国合计占东盟总量约2/3;东盟5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经济总量占整个东盟的90%以上;老挝、柬埔寨和文莱所占比重均不超过1%;新加坡、文莱较为富裕,人均GDP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达到东盟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而柬埔寨和缅甸人均GDP最低,不到900美元;马来西亚对外贸易最为活跃,进出口总额居东盟成员国之首。表1-1 2011年东盟主要经济指标值2.东盟经济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快速发展期、稳定发展期和经济衰退期(见图1-1)。图1-1 2000~2011年东盟GDP增长率变化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数据库 www.aseansec.org。

第一阶段:快速发展期(2000~2004年)。2000年以来,东盟经济在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后,逐步走出阴影,总体经济从2001年的低谷开始稳步上升。2002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整个东盟经济绽放勃勃生机,从2001年的2.9%的增长率上升到2002年的5.0%,2004年增速达到6.4%,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第二阶段:稳定发展期(2004~2007年)。从2004年后,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东盟GDP年增长率保持在5%以上的水平,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2007年GDP增长率达到了历史高峰,为6.7%,此阶段为东盟国家加快经贸合作步伐,并取得较大实质进展的阶段。2005年底通过了关于制定《东盟宪章》的《吉隆坡宣言》,2007年制定了《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为加快实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第三阶段: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波动期(2008~2011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和影响,东盟经济在经历了2007年的高峰增长后,2008年出现了经济低迷,GDP增长率降至4.4%,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东盟的GDP增长率降至21世纪以来最低点,仅为1.5%。国际金融危机后,东盟经济经历低迷之后,在2010年进入了经济的复苏期,2010年整个东盟的GDP增长速度恢复到了危机之前的水平,达到了7.1%,2011年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再次下降到4.7%。(二)东盟产业结构

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在各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见表1-2、图1-2~图1-10)。(1)农业方面。总体上整个东盟各个成员国农业比重都呈现逐[1]年下降的趋势。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属于传统农业国,农业在保持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发挥了支柱作用。2002年,老挝和柬埔寨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分别为50.2%和35.6%。相比之下,其他东盟国家的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其中,新加坡和文莱几乎没有农业。随着东盟经济合作的加速,近年来,柬埔寨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从2003年的36.8%下降至2008年的27.5%。老挝的农业比重也明显呈现下降趋势。总体而言,整个东盟各个成员国农业比重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1-2 2000~2008年东盟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图1-2 印度尼西亚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3 马来西亚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4 菲律宾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5 新加坡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6 文莱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7 泰国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8 越南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9 柬埔寨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图1-10 老挝2000~2008年三大产业占比(2)工业方面。东盟总体上正在进行工业化,但是,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同。新加坡工业化水平高,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文莱国土面积较小,能源工业占有重要地位,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对经济贡献较大,占GDP值的一半,其产品90%出口,为政府提供了80%的财政收入,在东盟10国工业中的比重占73%,其他几个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以及泰国和越南的纺织业分别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支柱。其他几个农业国家工业体系不健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较低,工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10%,其中缅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3)服务业方面。东盟服务业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服务业得到顺利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高,进入服务经济主导的高级经济形态。2000~2008年,所占比重均达到68%以上,为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运枢纽。另外,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服务业对经济发展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2008年占各自GDP比值为53.5%、49.2%、43.2%、44.3%和40.7%。菲律宾的劳务输出取得了大量的外汇收入,泰国和柬埔寨的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文莱、老挝和缅甸的服务业比较落后。总体来看,东盟各国随着内部合作的步伐加快,服务业整体呈现比重上升的趋势。(三)东盟内部经贸合作状况1.东盟成员贸易状况

在遭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内部经贸合作愿望日益强烈。东盟内部的相互贸易在东盟各成员的对外贸易中比重不断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东盟内部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1年年均增长14.54%。2001年为1503.20亿美元,2008年增长到4701.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7.25%,2003年增速达到一个高点,为29.28%。2009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贸易总额有所回落,出现负增长,为-19.98 %;2010年金融危机后东盟内部贸易规模强势回弹,增长率上升到45.78%,2011年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增长率下降,为6.53%(参见表1-3、图1-11)。图1-11 2001~2011年东盟内部贸易及其对外贸易规模数据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库www.aseansec.org 数据计算整理。表1-3 2001~2011年东盟成员国间贸易状况2.东盟成员相互投资

东盟内部的产业合作领域涉及面广。2005年东盟对1996年《东盟工业合作计划》(ASEA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Scheme,AICS)进一步修订,经过多年努力,东盟内部的经济合作现已涵盖许多领域。据东盟秘书处统计,包括贸易、投资、工业、服务、金融、农业、林业、能源、交通、通信、知识产权、中小企业、旅游等。东盟相互投资总额和比重不断增加,2001~2011年年均增长26.38%。2001~2008年,相互投资总额从25.26亿美元增长至104.62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负增长,2009年降低了39.78%,2010~2011年东盟内部相互投资又恢复了较快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127.34%和83.42%,2001~2011年年均增长26.38%(参见表1-4、图1-12)。表1-4 2001~2011年东盟各国接受成员国投资的变化图1-12 2000~2011年东盟各国利用外资的情况数据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库www.aseansec.org/asean stats 2008 数据计算整理。3.东盟成员经济合作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加强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始终是东盟各国考虑的重点。东盟经济合作领域广泛,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再到相互投资,从全区域合作到次区域合作,从经济到社会管理等,合作内容日趋多元化,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工程合作、资源开发的合作、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合作、教育合作等。近几年,东盟内部成员国间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上升(参见表1-4和图1-12)。

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建设方面,东盟各国进行了广泛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工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教育等方面。截至2007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跨境贸易与投资、私营部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战略重点,共开展了包括交通、能源、电信、环境、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旅游、贸易便利化与投资[2]九大领域180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100多亿美元。

近年来,东盟有关国家还积极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包括东盟南增长三角、北增长三角和东部增长区以及跨区域的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东盟南增长三角是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较为成功的范例。1990年正式建立,最初只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1996年和1997年,马来西亚南部的马六甲、森美兰、彭亨和印尼的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占碑、明古鲁、西加里曼丹等省相继加入南增长三角,利用新加坡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结合马来西亚柔佛州和印尼廖内省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在次区域南增长三角经济合作成功的激励下,1992年,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提出再建立东盟北增长三角,覆盖地区包括组成印尼苏门答腊岛的10个省、泰国南部的14个府和马来西亚半岛的8个州,区域内人口接近7000万,具有地理位置邻近和经济互补的特点,如印尼的北苏门答腊和亚齐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出口原油、成品油和液化天然气,这些正是马来西亚北部和泰国南部所缺乏的资源。近年来,北增长三角发展迅速,区域优势已初步显现。东盟东部增长区包含马来西亚东部的沙捞越州、沙巴州和纳闽岛,印尼东部的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查亚和马鲁古群岛,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和巴拉望岛,以及文莱全部地区,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500万,增长区的成立促进了区域内国家相关地区在航空、海运、电信、旅游等领域进行合作。(四)东盟对外贸易与对外经济合作1.东盟对外贸易

进入21世纪,东盟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货物贸易总额为6909.91亿美元,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增速下降,2009年为负增长-10.15%,2010年迅速反弹,增速达到33.11%,2011年基本恢复以前增速,达到16.76%。在国际金融危机前,东盟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1~2007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5.15%。即使在危机影响下,2001~2011年年均增速也达到了13.21%。这几年货物贸易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货物贸易顺差达1088.20亿美元,为近10年贸易的峰值(见表1-5)。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2007年在世界投资和需求的强劲拉动下,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各项贸易指标,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规模都达到了历史的峰值,使贸易收支顺差有所扩大,外汇储备扩大。泰国从2005年起进出口贸易从逆差转为顺差,2007年贸易顺差124.7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近11倍;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加,菲律宾的贸易逆差趋于缩小。贸易促使东盟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东盟共同体的建设迈出重要步伐,也是促成东盟《东盟宪章》和《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签署的重要激励因素。表1-5 2001~2011年东盟对外货物贸易状况

东盟服务贸易近年来发展快速,服务贸易输入输出总值从2001年的1572.9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852.22亿美元,2009年为负增长,降低到3521.28亿美元。2001~2011年年均增速达到12.66%,其中出口快速增长14.14%。但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前几年一直保持稳定的逆差规模,近两年有所缩小(见表1-6)。2.东盟利用外资

随着东盟经贸合作步伐加快,东盟再次成为外国投资的热点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