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与中国道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5-18 00:53:58

点击下载

作者:周天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作者:周天勇排版:SEYUE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6-01ISBN:9787509722862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一解决民生问题的战略思路和综合方案的积极探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

2009年,周天勇教授用了一年的时间,写了一部《中国向何处去》,在该书中,他论述了中国前3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及其原因,也谈到了中国过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问题,未来面临的风险和陷阱,并且,还比较了中国、印度、拉美和东亚日韩等四种发展模式。我看了他的稿样后,很有收获,为书作了序。一年多以后,他的另一本《中国梦与中国道路》样稿放在我的案头,对前一本书中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作了问答,包括未来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难题如何解决等。30余万字看下来,从提出中国梦,到讨论中国道路,再到转变发展模式和调整结构,协调人口资源生态环境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和缩小贫富差距,推进资源价格、财政税收、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国有经济等改革,最后提出了中国道路路线图和时间表。周天勇教授实际做了一项考虑未来30年中国发展、改革和民生综合、宏大和长远的战略和方案,是一本未来30年中国具体怎么办的书,也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中国国策论著中,具有顶级水平的一部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开创了新的境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我们抓住了机遇,战胜了种种困难,实现了化危为机,做到了科学发展,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展望“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实现崛起,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但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经济领域问题与社会民生问题、体制改革问题和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解决的难度。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2012年将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在这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过去的发展成绩、经验,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理性系统的思考,应是学界、政界、产业界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和引领更多学者,积极投身于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在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未来的发展,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更具有凝聚力、更给人希望、更具有竞争力的发展共识。这个发展共识应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的具体化。让老百姓通过辛勤劳动,摆脱饥饿、贫穷和勤劳致富,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重要社会共识。也正是这一社会共识,成为老百姓相信、响应和参与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在目前的转型时期,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居民过上了新的生活,老百姓的利益诉求发生较大的改变。准确把握老百姓利益诉求的变化,尊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和提炼新的社会发展共识,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的基础。周天勇教授提出了“中国梦”,并较为系统地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梦”主要包括进城梦、安居和乐业梦、社会保障梦、平等的公共服务梦、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精神生活梦等。这些方面,总体上体现了过上小康生活的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要方向,体现了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民生问题。

发展实践表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外对中国过去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大都持肯定、赞同的态度。事实上,过去30多年来,我们强调发展生产力,改革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等,走了一条富有成效的发展道路,国民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从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发展道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的,比如经济结构过度扭曲,城市化相对滞后,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资源环境消耗过大等。面对新的发展环境、新的发展任务,特别是老百姓新的利益诉求,发展道路应该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向什么方向调整,如何调整,特别是如何破除已有的利益格局对调整的掣肘,是一个涉及面广、关系错综复杂的重大课题。周天勇教授在该书中,在总结过去发展道路成绩、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对中国道路的调整和完善思路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发展道路的选择要重点调整城乡结构,走人口自由居住和迁移、城市所有人口享受同一公共服务、迁移人口有体面安居住房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扩张第三产业;重点调整企业结构,大力发展小企业;实施科技赶超战略,提升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改革是选择走中国道路的最大动力。为此,坚决推进改革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最紧迫改革的是放宽对创业就业的限制。最核心改革的是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这是第二次改革的重点。

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经济继续发展,而且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持续进步。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环境的约束和缩小贫富差距日益成为影响中国道路选择的关键因素。周天勇教授认为,我国发展模式不转型,资源环境方面无路可走。要通过技术进步、调整城乡及产业结构与生活消费方式,建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的市场机制与治理体制等多种手段,来化解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消除两极分化与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走老路,要从“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计划要多一些,市场要少一些”等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科学和全面地认识收入分配不平衡的原因,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动、地区人口流动等这样一些经济规律和趋势的大的角度和大的格局来思考问题,鼓励创业、增加就业、调整结构,防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基尼系数的攀升,积极调动社会自我平衡收入分配的机制和力量,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周天勇教授多年来以学者的良心和责任感、巨大的学术勇气、坚实的理论功底和持续的高强度脑力投入,对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很多对决策制定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我们经常强调,术业要有专攻。其实,研究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这样的宏大课题,没有宽广的研究视野,扎实的理论知识,专注的研究投入,是很难驾驭这一课题研究的。看完样稿后,我觉得,这样一本书,仅仅熟悉经济学理论,是完不成的;如果对中国发展、改革和民生的实践熟悉,但没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包括不掌握许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情况,也难以成此大著。我相信,周天勇教授的这部著作,不仅会给决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其精神和研究方法也会给当前的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并且也是所有关心中国未来30年命运和前景的人们值得一读的好书。2011年3月6日序二道路选择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课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我欣然读完了周天勇教授给我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样稿,非常吃惊,又非常高兴。

这是我第二次为天勇同志的著作作序。第一次是为他纵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著作《攻坚》作序,当时我很惊讶,一个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怎么去触及那么敏感的政治体制问题了?这次他又让我吃了一惊,一个长期注重实证研究的学者,怎么谈论起这么宏观的“中国梦与中国道路”问题了?天勇同志就是这么一个可以经常让我们吃惊的学者。

与此同时,我也很高兴。因为关于“中国梦”这个话题,我们党的大思想家郑必坚谈过,我在他之后也谈过,还在2006年用中、英、法、西等多种语言出版了《中国梦》一书。不过,必坚同志和我都是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相统一的角度,讲中国坚持不懈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现代化之梦;天勇同志则更多地是在对中国道路的具体考察中,阐述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追求和梦想。

显然,天勇同志与我的研究角度和着力点不同,但我们的思路是一样的,都希望“中国梦”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都希望“中国道路”成为中国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

我们都认为,“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天勇同志则进一步将这个“中国梦”具体化为成为城里人梦、住房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优美梦等国民个人愿望与精神诉求。这样,就把中国人的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联系了起来,很实在。正如天勇同志在书中所述,中国人21世纪再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于中国人对21世纪生活和发展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中国人对未来自己、自己家庭、所处社会和这个国家的责任和信任、希望和梦想,来源于对这种中国愿景和理想的追求。

同时,我们都坚信能够实现“中国梦”,是因为我们经过长期探索,历经曲折,终于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从国内与国外两个大局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将坚持不懈地走的和平发展道路。在这条具有开创性的现代化之路上,中国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又独立自主地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既学习借鉴利用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努力弘扬中国文明传统优势;既和世界各国进行积极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又体谅别国困难,着重依靠自己解决困难和问题。中国人民决心通过这样的和平发展道路去实现“中国梦”。从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统一的角度来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具有开创性的现代化之路上,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沿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行进,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总体布局,达到具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现代化目标。天勇同志则在这个大框架内,进一步运用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道路的具体要求,即:调整城乡、产业和企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赶超型科技进步战略;克服利益梗阻,坚定地推进改革,形成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深入推进政治、社会和文化等体制改革。他在书中还重点围绕我们应该怎么走21世纪的中国道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并针对发展中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若干颇具实践意义的思路和战略。这些意见怎么样,可以由实践去验证,但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方向的确立或动态调整,确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还将继续告诉我们,除非中国人自己不争气,世界上谁也阻挡不了“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的实现。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这个“中国梦”,经历了两个100年奋斗历程。前一个100年,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以创造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社会环境;后一个100年,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以实现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梦。第一个100年的历史证明,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任何强权能够阻挡中国人站起来;第二个100年已经走过近60年,历史特别是最近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再次证明,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强权能阻挡中国人强大起来。

在当前我国节奏偏快和短期见效导向突出的学术氛围中,周天勇教授能静下心来就如此宏伟的主题作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充分彰显一个经济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感情,体现了一名有良心良知的学者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感受到本书蕴涵的澎湃激情和思想力量。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为体现公民共识的“中国梦”和中国精神的形成作出贡献,并为我国重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和逻辑支撑。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家能够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因取得伟大成就而盲目陶醉,也不因面临各种挑战而盲目悲观。为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唯有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勇敢应对各种挑战,才能将美好的希望变为美好的现实。2011年3月10日前言公正地看待过去30多年发展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距今已60多年。在这60多年中,前30年,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没有从一个从事革命斗争的党转变为执政搞经济建设的党,新中国成立后仍然以“阶级斗争”为党的中心工作,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之路,虽然中国人民在经济发展方面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事实表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整整耽误了30年,使中国30年前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排在世界各国和经济体的倒数几位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从一个革命和斗争的党,转变成了一个执政和发展经济的党,将经济搞上去,成为党的毫不动摇的中心工作。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人均GDP从200美元左右增加到了2010年的近4000美元,从当年中国人均GDP是印度的2/3,变成了今天印度人均GDP为中国的1/3,中国人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这30多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30多年来,中国将城市化的水平,从改革开放初的不足18%,推进到2010年的49%,使中国从结构上已经初步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和城市社会,发展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

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快速和良性的推进,已经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体系日益壮大,重化工业基础在装备和技术水平方面,包括规模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家电、手机和计算机、汽车等工业及设施,供给着13亿多人日益增长的需要;包括在华的外资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技术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和升级。

30多年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交通体系。铁路、高铁、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和轻轨超常规和跨越式发展,输电输油气等网络形成体系,高速信息天地网络系统也全面铺开和提高等级,成为中国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深化第二次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30多年来,中国人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也努力追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当初的50年左右,缩小到今天的10年左右。并且在移动通信技术、高铁综合技术、大型计算机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技术、大型水电和燃气发电机技术、粮食育种等许多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当多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国际上领先。

30多年前,国外一些学者、政治家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不了近10亿人口的吃饭难题。然而,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解决了10余亿中国人吃饱肚子的难题,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内容、质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家务劳动如劈柴、生炉子、擀面条、手洗衣服、挑水、做衣服等,都消失了;家庭财产和用品,从过去的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等,变成了手机、彩电、计算机、洗衣机、冰箱等,许多家庭购买了小汽车;用电、用水、用燃气、用网络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绝对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的2.5亿人,减少到了今天的2000万人左右。

30多年来,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99%以上的商品供求和价格由市场调节,形成了商品、资金、技术、房地产、外汇等市场体系;我们也将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和调整为不同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今天在个体、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外资企业等领域中就业的劳动力达到了75%以上;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虽然还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但是总体上调整了财政税收体制,形成了既有中央集中调控,又有地方发展活力的局面,各省地之间的经济竞相发展,成了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对外关系上,我们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中走了出来,转向了向世界开放的,正在大踏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从内向的进口替代式的发展战略,转向了出口导向和出口替代的发展战略;从允许外商投资,到建立特区,到沿海沿边内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单边合作,到多边合作、共同发展的经济区域合作;从管制汇率,到形成有管理的汇率市场。这30多年,我们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出口国内剩余劳动力创造产品获得收入等,在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今天,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地位,与1978年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关系发展势头良好。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虽然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的冲击,但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使其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限制,而且更加具有活力。大陆和台湾两岸通商、通旅,开展文化和亲情交流,形成了更紧密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合作及来往。我们同属中华民族,都是一家人,越来越成为两岸各界和人民的共识。

3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公共服务和民生,力争建立起一个具有现代保障和福利体系的社会。我们的财政从过去纯吃饭建设型的支出,通过多年来调整支出结构,逐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我们建立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低保体系,基本消除了城镇零就业家庭;我们免除了农民的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并给农民在种粮、购买农机具和购买良种方面给予补贴;我们在农村建立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我们在城市对学龄前儿童、上学学生、无单位人员等,也建立了医疗保险体系,并且正在探索其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建设,力争做到社会保障的全覆盖;我们对革命老区,对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以及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并且用特殊的政策,促进这些地区快速发展;我们还在城市努力控制房价,并建立保障住房体系,以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安居问题。虽然我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还很薄弱,覆盖面还不尽如人意,还达不到城乡人民的要求,但是,党和政府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局面正在改善,我们正在建立一个富有创业激情和工作活力,民众分享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国家,这个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我们的这些成就,无论是与世界上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都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由于我们人口众多的国情,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有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新的问题,以局部而论全局,以新出现的问题而不见过去艰苦的努力,从而去否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奋斗,看不见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朝着现代化的巨大变化。看待过去,要客观和公正。[第一章]21世纪的中国梦

什么是未来13.4亿到15.5亿中国人21世纪的中国梦呢?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通过在创业和就业中的奋斗,实现自己安居乐业的需要,以及所追求事业的成功;就是数亿向往城市的人,到城市里工作、居住和生活,成为新市民,并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每一个中国人诚实合理纳税,政府提供满意的公共服务;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工作和生活在环境优美并安全的环境之中;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工作和生活在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公正、正义和有秩序的和谐社会之中;就是中国人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凭着根植于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再经过30~40年的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在本书中,我主要就未来10年、20年,甚至是30年中,发展结构如何调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如何解决,财政税收体制如何改革,怎样才能真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土地、金融、国有经济如何进一步改革等,进行研究。总的想法是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改革和开放,提供一个路线图,筹划和设计一个务实、可供操作的路线和整体及综合性方案。

开篇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21世纪的中国梦,在论述中国梦之前,我们先简述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依靠根植于中国发展和现代化之梦的改革开放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斗30多年而获得的辉煌成就。引言 为什么要提出和讨论中国梦

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经过不懈的持续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1]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这是我在有关文献中摘录的“美国梦”的解释。

那么,有中国梦,有源之于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吗?我们认为,是有的,也应当有。

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依靠骨子里的物竞天择、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力量悬殊的艰苦条件下,浴血奋斗,抗击了外来势力的侵略,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1949年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又在经济发展远落后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格局下,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果断改革开放,一心一意搞建设,经过30多年不懈的努力,克服了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将人均GDP从1978年的200美元提升到了2010年的4100美元,使1977年发展排在全球各国居倒数第二、三位的中国,进入了中下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21世纪的头10年过去了,未来我们要根据中国和世界新的格局、新的情况、新遇到的问题,调整过去我们走过的道路,走一条新的社会和谐和科学发展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如何走中国人自己发展的道路,需要调整结构,需要改革,这都需要从党和政府,到公民达成共识。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干一些大事,需要精气神,也即21世纪的中国精神。同样,这种中国精神,也根植于占世界总人口约20%的中国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中。一个对未来没有憧憬和企盼的民族,也就没有它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它的精气神,即民族之魂。那么,中国人21世纪再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源于哪里?我认为,来源于中国人对21世纪生活和发展的憧憬和企盼,来源于中国人对未来自己、自己家庭、所处社会和这个国家的责任、信任、希望和梦想,来源于对这种中国愿景和理想的追求。一 成为城里人:数亿中国农民之梦

中国正处于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城市和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数亿农民,他们中的中老年人,倾其所有,供其子女上学改变身份;农村中的青年和少年期盼到城市里去,成为新市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城市中的家庭,也倾其所有,从出生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以及送子女出国,前辈期望,后辈奋斗,想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获得成功。城乡不同,年龄不同,每个人的期望和梦想也是不同的。

成为城里人,是数亿农村人的梦想。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城市化势不可挡。纵观世界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也就是从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向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目前已经在城市中的两亿农民工,以及还要向城市转移的4亿~5亿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呢?他们的梦想是:在城市中能找到有合理收入的工作,或者能够自己创业谋生;能租一个较体面的安居之处,并且奋斗数年后,能买得起城市中的一套房子,夫妻子女能在城市中团聚;自己和子女能在城市中接受与城里人一样和平等的教育,能有与城里人一样和平等的医疗保障,并且能平等地进入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即上得了和上得起学,看得起病,老了无后顾之忧;不受城里人和体制方面的歧视,与城里人一样,有平等和一样的各方面权利。这样一个8亿左右人口,在未来的20~30年中,想成为城里人,中国农民的这种城市人梦想,规模之巨大,流动性之强,势头之猛烈,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农村中的许多家庭,他们中的中老年人,倾其所有,供子女上学,他们把更好的希望留给了后代,他们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他们的后代身上,梦想他们成为城里人,梦想他们过上好日子。留下的这些中老年人自己有什么梦想呢?从事农林牧渔并有满意的收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也能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的交通、供气、供水、供电、通信、医疗、教育、垃圾污水处理、治安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中的子女在电话中经常交流,希望每年子女们都回来看看,保留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老来无忧,没有村霸,公平正义,邻里和谐,村庄宁静,传承先人的文化。这就是留守农村的数亿人之梦。从时间的长河看,10年,30年,50年,这是一个数量从7亿人,到后来可能是3亿人,2亿人的梦想。我将其称之为现代化过程中的新村民梦。虽然有这种梦想的人口规模在逐步地缩小,但是,总和起来,规模之巨大,要求之强烈,需求之巨额,成本之高昂,负担之沉重,在世界各国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二 安居和乐业梦

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的30%计算,现在有4亿人口规模的城市居民;并且随着转移的常住人口不断变成定居人口,城市居民人口的规模在2040年时,有可能达到80%,城市固定居住人口的规模可能达到12亿左右。这样一个从4亿到未来规模越来越大的12亿左右人口的理想,也是世界各国发展史上罕见的。

作为城市人,他们的梦是多重的,是丰富多彩的,4亿到12亿人,他们的梦想,是未来中国3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劲的动力。那么,他们有什么希望和梦想呢?(一)住房梦:舒适、体面并属于自己

在城市中拥有属于自己的舒适而体面的一套房屋,是每一个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重要梦想。许多人已经实现了,但是,相当多的城市居民还居住在条件较差、面积较小、环境不佳的居所里,他们梦想着拥有一套理想的房屋;相当多,并且越来越多的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和军队复转的学生和复员军人在就业后多年中,在租住的条件不是太好的居室中每天都为支付不堪重负的租金而担忧奔波,省吃俭用,苦苦攒钱,梦想能买得起属于自己的房屋。特别是那些在鸽屋、集箱屋、蜗居、蛋居、笼格、斗室中群租栖身,在城中村、郊区农户家租住,在城郊和工作地之间每天路途上通勤几小时的人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宅,有一个自己的家,会是他们在城市中的头一个,并且可能是毕生奋斗的梦想。

就目前来看,城镇住宅供给与需要的缺口巨大。2010年城镇住宅面积约112亿平方米,如果2010年底城镇人口达到6.4亿人,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仅为17.5平方米。估计城镇中2亿为进城农民人口,按照农民人口每人20平方米和城市居民每人30平方米的标准衡量,城镇总共需要住宅172亿平方米住宅,即使平均计算,不考虑多套房和住宅面积较大的家庭因素,目前的住宅需要缺口也为60亿平方米之巨。

住宅资产分布不平衡。我经过小范围调查和估计,住宅资产的分布状况为:2亿进城市农民人口和城镇中原有的7520万人口,即估计这部分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43%,他们没有自己在城镇中的住房,属于城镇无房和租房住人口;据保守估计,6.4亿城镇人口中,1%的居民自有住宅面积平均为130平方米,小计为8.32亿平方米;2%的城镇居民自有住宅平均面积约为65平方米,小计为8.32亿平方米;5%的城镇居民其自有住宅面积平均在40平方米左右,小计为12.8亿平方米;有25%的居民平均面积为30平方米,小计48亿平方米;有20%的居民平均面积为20平方米,小计25.6亿平方米;有10%的居民平均面积为14平方米,小计为8.96亿平方米。平均住宅面积30平方米及以上的33%的城镇居民拥有69.14%的城镇房产。当然,这只是我根据各地不同社区现有资料研究的估计,真正比较准确地搞清多大比例的城镇房产在各类城镇居民中的占比关系,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房屋普查。

如上所述,目前城镇住房缺口高达60亿平方米之巨。这是一个惊人的缺口,考虑其分布不均等因素,估计可能在100亿平方米左右。面对这个独特而又严峻的民生现实,我们的相关理念和制度、财力和房价、土地资源等要素,能够在几年内填补如此巨额的缺口吗?在未来的30年,能够实现即将达到12亿的城市居民所需360亿平方米之巨住房梦吗?

这样的民生问题,仅仅政府建设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能满足这样庞大的住宅需求吗?需要想出最为经济,调动人们积极性,并且不会使政府财政破产的途径。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完全由市场调节解决。绝大部分中等收入人群由市场解决,政府要控制住房价收入比,控制住房价增长速度,使之不超过收入增长速度,并且,鼓励农村的宅地林地耕地流转,使农村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形成在城市中买房的一部分支付能力。一小部分低收入人群,则由政府保障房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需求。我认为,只要思路正确,理顺有关体制和机制,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居住问题并不难解决。(二)就业和创业梦:生活和成就

就业是绝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之源,生活之本;而创业则是城市人,特别是一部分城市中青年人的富裕之道,成就之路。相当多的城里人,特别是毕业的大学生,复转的退役军人,向往有一份安稳、收入较丰和交纳足够社保费用的工作;其中的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自己投资一家工厂,开办一家公司,注册一个诊所等,他们想创业,通过敢冒投资风险,开拓市场,成就商业事业,获得人生奋斗的成就;还有一部分城里人,他们想成为投资人、企业合伙人、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公务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等,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甚至是终身的学习和实践,在自己的领域中拼搏,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是未来4亿到12亿中国城里人之就业和创业之梦。中国城里人对这些梦锲而不舍的追求,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之时,满足着他们的生活需要,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富裕,同时也促进着国家的强盛。

欧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破产,工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也遭遇了人口严重过剩的局面。然而,他们当时依靠向外侵略和发现新大陆,对外转移人口,不论是留在国内的人,还是转移到本土以外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大多都实现了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梦。“美国梦”,就是欧洲转移人口在北美的就业和创业之梦。

中国人的就业创业之梦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从劳动力供给趋势看,一是由于劳均耕地相比世界他国太少,由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较快,由于在农业中劳动的生产率太低,农业中现存的劳动力过剩异常严重,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中流动,未来的5年中,年转移压力在1000万人左右;二是城镇中高中毕业、大中专学生毕业,复员军人,新增的劳动力,企业破产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再就业的劳动力,其劳动力供给也在1000万人左右;30年后,城市中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3亿人左右增加到7亿人,在城市中,我们未来平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就业供给压力为1330万人。

而从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看,一是中国公务员和事业领域供职的规模已经太大,税费之沉重已经不能再供养更多的就业人口了;二是工业内部,由于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社保养老、医疗等保险的规范,劳动成本上升,也推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整体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越来越弱,甚至未来一些衰落的产业还要挤出劳动力;三是农村和农业领域不仅不能再吸收劳动力就业,每年还要向城市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四是由于城镇化滞后,包括原有和目前体制对服务业发展的歧视,第三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如与我们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五是从地方政府GDP和增加税收的取向看,更愿意发展相对吸收劳动力就业弱的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而忽视能大量容纳劳动力就业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并且由于城市管理和建设与小商小贩小店的现实冲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在客观上还受到损害和限制,注册登记准入、税费负担、繁多的检查和罚款、融不到资等都是小型和微型企业在目前的中国难以正常发展的体制障碍。

与欧美国家工业化过程不一样的是,在现在的世界格局下,中国不可能大规模向外输出人口,中国注定要在自己的国土上解决数亿人的就业和创业需要。也就是说,中国人,要在自己的国家里实现自己的就业和创业梦。我们在这样大的世界罕见的劳动力供给压力下,在目前极不利于就业和创业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政策环境中,众所周知,没有就业就没有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没有体制政策条件就没有创业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数亿城里人能乐业吗?未来将近12亿的中国城里人,能通过就业和创业,过上富足和富裕的生活,以及成就他们的事业吗?他们能实现他们的就业和创业之梦吗?

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人口密度要比大陆大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二元结构转型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很长时期中,其失业率都很低。关键是,在对外关系上,他们采取能大量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在企业规模上他们采取了能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立国立岛的举措,在产业结构上采取了不抑制,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过的解决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道路,应当成为中国未来学习的模式。中国完全有能力不走欧洲侵略别国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劳动力过剩问题的老路,也完全有能力在不向世界大规模输出人口和劳动力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来实现中国人的充分就业。三 生活的社会保障梦

人们在基本的生活需要被满足之后,生活、工作及环境的安全与祥和,是人们高一个层次的需求。我们在前面新村民梦中讨论了农村留守农民的安全和祥和梦,在一个复杂环境下的城市中,城里人,更有他们的安全与祥和之梦。

中国历史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未来的生活安全讲,土地和儿子就是他们将来的保障,自己给自己储蓄,是防范未来生活风险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我们企图用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办法,来防范年老、生病和伤残等风险,同时我们强调生产,将应当提取的诸如此类的社会风险基金没有提取,社员和职工的养老金变成了扩大再生产的厂房、机器和马路。只有在20世纪最后10年中,我们才开始着手学习和建立城乡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什么是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呢?概括起来,基本的生活安全,就是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贫有所济。现代城市生活,从家庭的人口结构、资产积累、工作方式、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等,与传统的农村家庭已经大不一样。需要建立与这种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养老、医疗、失业、伤残、贫困等救助和保障模式。即能工作时、健康时,努力工作,在个人收入和工作单位方提取各种保障资金,建立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到生病、老年、意外和需要帮助时,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支付其需要。从土地养老、养儿防老,自我储蓄,计划公有低效率保障,到国家建立和形成社会保障网,健康、青壮年、有能力时,依靠自己;生病、伤残、老年、失业、就业前、无助时,依靠国家和社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老来和弱势时无忧,这就是现代中国城里人的生活安全之梦。

有专业人士估算,即使不计失业保障,窄口径的保障资金需求也至少在10万亿元,截至2008年底审计署审计的数据,全国各类社保基金积累额仅为2.5万亿元。有人士指出,“过去主要是企业养老,低工资高就业是资金缺口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有低工资、无社保,不以人为本,将劳动者的再生产投资,挪用在了固定资产的扩大再生产上,这是问题形成的根本。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下,各地社保部门均调用个人账户资金用于当期支付,个人账户有[2]名无实,长年“空转”。挪用个人账户造成的新债,远未偿还的“隐性负债”旧债,以及还要继续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加之还要提高水平,增加和完善险种等,潜在的资金缺口,我估计在30万亿元以上。

中国城乡13.4亿到未来15.5亿人的各种生活安全之梦,即一个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我们拿什么去建立呢?

当然,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要扩大,要应保尽保;但是,社会保障的水平,要量力而行。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越来越大,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国有资产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资金的欠账和缺口,会逐步得到弥补,社会保障的水平也会逐步得到提高。四 公共服务梦

一个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转向开放的城市社会和现代经济,其家庭和个人越来越多的家需和劳务被社会化了,非公共物品,如家电、汽车等,由市场提供;而路灯、公路、供排水、警察、燃气、教育等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像政府、军队、外交、司法、警察、教育、医疗、交通、供排水等这样的机构和事务,需要每个家庭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交一定的税收,由集中的公共机构去解决。其优点是,公共服务规模化、专业化,降低了人们满足这些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交易成本。举例来说,一个家庭,教育方面自己聘请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聘请保安,保证自己家庭的安全;聘请自己的私人医生,为家人治病;邻里之间有纠纷,或者以双方谈判和解解决,或者诉诸武力,分出强弱胜败来解决;要出行,自己从自己家门口修一条路等,无论是每一个家庭的内部成本,还是其造成的外部负效应,代价都非常高昂,损失非常巨大。于是,每个家庭聚集在一起,选出公共机构,成立政府,办学校,成立警察局和法院、医院,还有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替纳税人修路。这就是国家、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产生和形成的经济学原因。因此,在现代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中,人们生活在公共的基础服务、关系之中。中国城市的居民也不例外。

那么,在中国城市中,居民对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有什么样的梦想呢?

首先,是教育成才梦。历史上看,中国几乎大多数家庭都有学而优则仕,望子成龙,封妻荫子,荣华富贵的愿望。这样一种文化,传承到现在,虽然有所变迁,但也经久不衰。无论是在中国的农村,还是在中国的城市,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大学毕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30年前是进工厂,当军人,当司机,吃公家饭;后来是当医生,当工程师,当艺术家等;再后来是当科学家,进银行,进证券公司等;现在是当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进大型和垄断型的国企,进金融机构,当律师等。家庭及自己的职业理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变化,但是,每一个家庭,上一代人希望下一代比自己强,有丰厚的收入,有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敬。相当多农村的家庭,许多低收入的城市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而背负债务,甚至因学而致贫。这就是中国人的教育和成才梦。这种梦想形成的巨大的公共服务需求,要求政府建设更多的学校,提供良好的教育,扩大义务教育从幼儿到高中,农业、师范和军校等高中等教育免费,非义务教育降低学费,每一个家庭都能公平地拥有和享受教育机会和资源。

其次,是看病便利和便宜梦。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城乡的医疗条件很差,人口因病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较高,人均寿命不长。人们看不起西医,大多数人无钱看病,许多病人由乡中“土方”和走乡郎中治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了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得到了城镇医疗体系和乡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服务,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费用低、覆盖广,是当时的一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医疗服务体系解体,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没有及时建立起来,甚至在医疗资源行政垄断的格局下,又推进医疗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改革,使得许多农村没有完善的医疗服务机构,看病要往县城跑,城市里的医疗机构也很拥挤,城市居民看病也越来越不便利,看病越来越贵,相当多的农村居民、许多城镇居民,因病而生活水平下降,甚至成为贫困家庭。

除了上述在生活安全中所述的,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外,政府出资或者引导建立更多的大型、中型、社区医院,提供更多的医疗机构资源,改变就医难,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局面;政府控制医疗价格和药物价格,进行医疗和药物管制,特别是严厉打击假药假医,使人们不因供给方信息不对称和强势而造成小病大医,普通病贵治,甚至因假药假医而害命。总之,病能及时所治,医疗费用较低,看病安全,这就是人们的看病便利和便宜之梦,也是人们对政府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方面的希望。

再次,出行和通信便利梦。农村社会和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经济和社会的封闭性,使人们劳作和交往的地域范围很小,出行的时距都很短。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使人们工作、购物和交往的出行时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出行的便捷与否,教育、购物和看病等出行是不是快速和便利,成为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当年,美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每个美国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汽车。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家庭拥有自己的轿车,似乎真是一种遥远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但是,进入21世纪的10年中,中国人的轿车之梦开始成为现实,轿车开始进入中国平常百姓的家庭,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内道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等飞速发展,给中国家庭轿车的行车梦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然而,美国是在人口相对较少和国土面积较大,人均能源资源比中国要多得多,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要比中国小得多等这样国情下实现的轿车梦,中国能吗?中国未来15.5亿人口,如果每个家庭都有两到三辆汽车,再加上党政、事业、社团、企业等非家庭用车,还需要占用2亿亩,甚至更多的耕地来修建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未来全球新增石油的60%,甚至更多,需要分配给中国使用,城市中轿车尾气排放形成的污染将越来越严重,城市的阴霾天气将成为常态;而且在一些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城市中,轿车出行速度将比步行还要慢,市内道路将成为巨大的停车场,人们花在居住地到工作地的通行时间将会平均长达两个小时左右。

因此,美国式的轿车梦,在中国必定会受到人口众多、空间狭小、能源短缺等国情的限制。各城市政府应提供组合的公共交通体系,使人们成本较低和便捷地出行;大大缩短了的通行时间,可以用来休息和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中国城里人的出行梦。

20世纪50年代时,人们曾经将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比喻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时至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电气化实现了,而且大规模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视转播接收等技术的应用,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过去的有线固定电话在很大程度上被无线移动电话所替代,平面媒体,声讯、网络、电视等,爆炸式地普及。今天,无论是老少男女,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几乎每人一部手机,计算机在城乡普及,电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捷的通信和网络及视频资讯,甚至中国人都还没有梦想就提前实现了。对此,人们的企盼是,移动通信、网络和电视等的资费再便宜一些。五 生态环境优美和家庭平安梦

曾几何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憧憬是:炼钢厂和高大的烟囱,冒着蒸汽的火车,化肥和农药,草原、湿地、湖泊和森林被开垦为良田,进入布满钢筋、水泥、柏油和火柴盒式的城市居住领域等。而工业化过程中的石油农业,工业化生产,以及化学等制品的生活用品,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威胁着人们生活的安全。并且,城市人口的集中,以及失业问题,使社会矛盾增多;机动交通发展,也使居民的个人及家庭财产和人身不安全因素增多。

资讯便利还没有来得及做梦就实现了,而刚刚开始实现的传统现代化梦,时间也就20~30年,就催生了人们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有一个优美和安全的生活工作的生态环境,有一个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社会环境。

第一,饮水和食品安全梦。希望饮水时,水没有被污染,矿泉水中没有有害的物质;希望喝饮料时,没有更多的化学物品放进其中;喝牛奶和酒水时,希望不要喝到假酒和有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的奶;吃面时,希望不要吃到有增白剂的面粉;希望食粮和蔬菜中最好没有农药、化肥和添加剂的残留。安全的水和食品,是现代城里人生活梦的一部分。

第二,空气清洁富氧梦。希望天是蓝的,云是白的;很少有或者没有沙尘和飞扬的尘土;工业废气烟尘排放达标,并且气体和粉尘排放多的工业远离城市,并且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而大量地减少排放;城市中公共交通发达,轿车尾气达标排放,并日益减少;开展倡导禁烟活动,促使吸烟人数减少,降低被动吸烟概率;空气清洁,能见度很高,并且由于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中富有氧气,使肺病发生率大大下降。

第三,环境安详宁静梦。传统农业社会时,人们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畜力耕作和运输,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村落和田园生活和工作总处在宁静安详之中。而在城市和工业社会中,机动车的发动机声,刹车声,鸣笛声;建筑工地和工厂的作业声;警车、消防车、医疗车和公务车的警示声;集市街道上的广告声和社区中人声鼎沸;白天在喧嚣之中,晚上可能还有嘈杂声。因而,人们梦想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中,机动车的发动机和鸣笛声小一些,工地和工厂离住地远一些,夜晚不要施工,林荫和树木多一些,大街、社区和工作地点尽可能宁静,生活和工作在安详之中。

第四,社区、街道和工作场所环境卫生整洁梦。传统农业社会时,生态肥料,人力和畜力劳作,自然浇灌,用品大多是土质、木质、陶瓷等,可能有传统的环境不清洁问题,但是没有城市和工业社会不容易降解的纸质、玻璃、塑料、金属、化纤、矿物质建筑材料等垃圾的污染。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希望街道、社区和工作场所清洁一些,污水走地下管网并得到处理,城市工业和生活污水不要流到农村,城市中水系和湖泊水质没有臭气并保持在一类状态,工业和生活垃圾集中及时得到清运,垃圾场远离社区并得到封闭式处理,运送垃圾和粪便的保洁车辆密封运输并且不要在街道和道路上到处扬撒。这就是现代城市人盼望生活和工作在清洁环境之中的梦想。

第五,园林、湿地、山水生态梦。虽然在城市中,人们生活和工作在多是钢筋、水泥、玻璃、柏油等道路和建筑的环境中,然而他们更向往的是,城市中有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人们的工作之余,在清晨和傍晚,可以在公共的河边林荫下,在免费的公园里,在免费的湿地之中,看到树木,看到草坪,甚至看到青山,看到绿水,看到各种飞鸟、昆虫和奔跑的动物,看到春天的叶嫩和花艳,夏天茂盛的青翠碧绿,秋天的果香,在北方的冬天还能闻到枯木草叶的生态气味。生活在一个生态宜居的城市之中,是现代城市人的梦想。

第六,家庭生活和工作安全梦。传统中国农业很多的村庄中,人们曾经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城市和工业社会改变了这一切,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多了起来。因此,人们生活在城市中,希望大人和孩子们在上学、工作和购物等途中,避免交通意外,平安回家;希望上学的孩子们,在学校和上学及回家途中不发生人身伤害;希望孩子和自己不被拐卖、绑架、盗窃、抢劫和被遭勒索;希望自己的住宅不发生火灾和被盗,并且住宅的建筑质量达到安全居住的标准;人们希望自己,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们不被电话、短信和网络等虚假资讯所诈骗,不被不法商家所欺骗;当他们跌倒或者遇到危险时,能得到路人的帮助。人们希望安全地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这也是现代城市人之梦想。六 精神生活之梦

中国人除了物质生活梦以外,实际上也有着内容极为丰富的精神生活之梦。由于城乡、教育、地区、民族等差异,中国居民的精神生活之梦有所区别。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也有共同的精神生活之梦。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渊源流长,其文明的进展呈现多民族、多地域、多时段交替等多元化的特点。从中原农耕文化发育发展并扩散,到北方和西部游牧狩猎文明的进入,南北交流,东西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的华夏文化;从诸子百家,到孔孟为主的儒家文化;从中国本土的道教,到与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后来进入的基督教、天主教的融合和共存;从孔孟之道,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的被破坏和断层,到20世纪70年代末意识形态方面的解放思想,再到西方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进入,以及近年来国学的兴起;从过去传统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公平分配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文化,到改革开放后鼓励个人和私营创业,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各种要素都参与分配的观念和文化;从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化,到核心小家庭,以及独生子女,单身家庭的兴起。而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交通通信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人际交往扩大等,中国文明和精神也在不断的传承过程中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文化和精神,与世界许多国家不一样的是,更加呈现多元性、变化性和融合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性。

那么,在现代世界文明格局中,中国文化以及内含的中国精神,也就是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是什么,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梦是什么?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梦看,一生中能体面和有尊严地生活,在事业上获得成就,并奉献社会,得到家人、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尊敬;自由地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关系之中,合理和合法的行为不受到限制;人们在人格上平等,在机会上公平,在财富的分配上尽量公正,实现共同富裕;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工作和生活方式;科学和创新条件宽松,个人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能得到自由的施展;在人生不如意时,能得到鼓励,得到安慰,得到关怀,甚至是得到信仰方面的精神宽慰,在合法的宗教信仰中找到独特的精神依托;能帮助别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行政、司法、媒体和社会舆论公正和正义,扬善抑恶;传承中国文化精华中勤劳节俭、尊老爱幼、诚信自立、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优良传统,学习外来文化的先进之处,形成现代先进的中国文化和文明;社会和谐,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帮助、理解和包容,政治层稳定,人们生活和工作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和工作在自由、民主、公平、正义、互助和和谐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中,这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