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评论 | 这么酷的故事,干吗不再讲一遍?


发布时间:2020-03-12 09:03:58

点击下载

“有些书很伟大,比如这一本。”

《短篇小说课堂》:《巴黎评论》呈上的短篇小说盛宴

约瑟夫·麦金

时下流行的T恤上印着这样一句俏皮话:“嗨,哥们儿,这么酷的故事,干吗不再讲一遍?”这句尖锐又先声夺人的反讽,针对的正是当代两个合起伙来烦人的家伙:“自我陶醉”和“过度分享”。我们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听着什么人冗长的演讲,咬着牙根暗想怎么还不结束。这件T恤之所以如此畅销,是因为人们都明白它其中的意味。

这么酷的T恤衫,要不要来上一件?

不过字面上说来,这种情绪还是令人心怡的。又有什么,能比听到一个精妙绝伦、酣畅动人、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更妙的呢?我可以想象,在某个略显沉闷的出版招待会上,参与这本《短篇小说课堂》的编辑和作家们都穿着这件T恤——而且是极其诚挚地把它们穿在身上。

讽刺和挖苦就像是一对儿狡诈的拳击手。它们左闪右避,倚栏伺机。只有难能可贵的会心一击能够打败它们。而那些真正值得“再讲一遍”的故事就拥有这样的力量,足以将对手放倒在地。

请将我们的冠军腰带授予乔治·普林普顿、菲利普·古里维奇、布里吉德·休斯和洛林·斯坦恩吧。这些编辑们从始至终都在倾注心血,奉献精彩的故事。这种付出甚至能把一本普通的故事选集——就比如说这本书,37位参与者就像是俱乐部里的选手——变得像体育大赛一样热热闹闹、精彩非凡。

《短篇小说课堂》2012年版的英文平装封面

有些书很伟大,比如这一本。

从巴诺书店六美元出售的狄更斯,到黑白电影中弹出的彩色对话气泡,重新为“内容”寻找目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商业需求。《巴黎评论》的创新之处在于,邀请当代作家重新发掘它的存档作品,收录他们每个人挑出的使他们感动、或令他们受到影响的故事。

作家们找到的既有经典名家(博尔赫斯,当之无愧了吧?),也有些不太知名的作家:例如达拉斯·韦伯和托马斯·格林这两位,多亏了乔伊·威廉姆斯和乔纳森·勒瑟姆的分别推荐,他俩的精品才没有被遗漏。

本书集合了二十个短篇小说,并附以二十段风格截然不同的评论——在观赏作者与评者双方的文字攻防战时,一种令人不禁大呼“啊哈”的绝妙乐趣油然而生。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中文版的封底列出了本书的37位作者和评者。请留心看看哦,其中哪三位作家既有小说入选,又评论了别人的小说?

如果有人关注过最近十年间有关小说未来的论战,就应该能猜到实验小说的支持者本·马库斯会非常喜欢唐纳德·巴塞尔姆。马库斯挑选了后者的小说(《闹着玩的几个小故事》),而在他的推荐词里,他对巴塞尔姆写作方法的考察十分出彩。身为作者、教师和企业家的戴夫·艾格斯,以詹姆斯·索特的短篇小说《曼谷》展开了关于“对话”这一写作形式短小精悍(且具有针对性的)的探讨,而小说的文本本身,则成为了他最有力的论据。

毋庸置疑,大卫·米恩斯很欣赏雷蒙德·卡佛,但是具体原因你只能在这本书里看到——他甚至把卡佛与毕加索相提并论!

推荐人和被荐人之间的默契度水涨船高。虽然有人疑心莉迪亚·戴维斯是简·鲍尔斯的崇拜者(《艾米·摩尔的日记》),但是当阿莉·史密斯选取了莉迪亚·戴维斯那篇《福楼拜的十个故事》时,我们还是倍感欣喜。另外怎么能不提山姆·利普斯特对玛丽·罗比森的推荐?我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名字被双双刻在树上。(山姆简直爱上了玛丽!)

还有玛丽·盖茨基尔推荐的玛丽-贝丝·休斯(顺带说一句,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并不是为了逗趣儿);以及诺曼·拉什,他的推荐词成倍增加了阅读居伊·达文波特那独特作品的乐趣。真的,编辑们也许可以将这本合集恰如其分地命名为《倍增的乐趣》!

《短篇小说课堂》里收录了几位在中国知名度还不高的作家,比如本图中的大卫·米恩斯、居伊·达文波特、玛丽·盖茨基尔、山姆·利普斯特。

作为拥护者、爱好者而不是深思熟虑的主流从业者,有机会以一种不太习惯的身份去拥抱当代的声音——来自推荐者们的声音,那种满足感同样是难以言喻的。正是在此基础上,你才能听到自己在脑海里对威尔斯·陶尔说:“哦,我不知道你这么喜欢伊凡·S. 康奈尔,我也喜欢!”

说到威尔斯·陶尔,作为一名作家,他的短篇集《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和它那夸张的标题曾被拿来和福克纳相比。然而在《短篇小说课堂》里,陶尔回归了他的原点——一名伟大的读者。他有着非凡的理解力,准确地捕捉和放大了康奈尔《阔太布里奇的浮华生活》中安静而细微的伟大成就。

当然另一种乐趣在于,陶尔的推荐如同一个细菌培养皿,它让着迷又幸运的读者得以一窥皿中的菌丝如何逐渐生成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像,刻画出上世纪中叶美国中西部那停滞不前又不逢其时的“生活准则”。康奈尔后来的小说《布里奇先生》和《布里奇太太》就是由此生发,它们随后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约瑟夫·麦金等人建立《巴黎评论》网站后,选择了这幅巴黎协和广场的线描画作为网站的设计元素之一。现在,它几乎成为了《巴黎评论》杂志的又一张名片。

来个大曝光吧:我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短暂地混迹于《巴黎评论》的办公室里,当时我接到了乔治·普林普顿派给我的一项任务,想看看这个最先锋的新兴技术——互联网,可以用来推广什么样的文学桥段。(嘿,我们得快点儿了,据说已经有1500万人上网了!)我的一部分工作是翻查资料,寻找可以发布在新网站上的内容——这就像在丛林探险中当个动物学家一样。

每天我都要从乔治·普林普顿家中出发,前往城里办公。他家位于东区,简直是个文学宝库。我身上只有一个小背包,里面塞满了旧刊物、采访的录音磁带、有关《巴黎评论》文学圈子的报道(《时尚杂志》,盖伊·泰勒斯)以及数不清的烟雾缭绕的聚会照片,在照片上可以认出比尔·斯蒂隆正在和马里奥·普佐谈天——也许还能看到李·拉齐维尔从角落里投来的高傲一瞥。埋头于这些陈旧的墨迹和图像之中,我甚至会常常错过下车的站点。

为了网站的上线运营,我们还发布了一些切斯瓦夫·米沃什和钦努阿·阿契贝(他的声音听着特别像狮子王里的木法沙)配音的有声读物,默温和霍尔的诗歌,我想,还有不太可能坐到一块儿的理查德·普里斯和E.M. 福斯特的对谈节选。

所有这些工作都说明,在如此浩瀚的财富宝库之中进行甄选并非易事。你无法囊括一切,但也不能因为吹毛求疵就有意疏漏或武断摒弃。

令人高兴的是,《短篇小说课堂》的这一点做得相当好。它的推荐者们挑出了精彩的作品,而这本合集既有意义地回应了文学史,又精准地和当下相关。有趣(并且玄妙)的是,博尔赫斯那篇著名的《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也被收录在这本书中。显然,主人公骇人的记忆能力引发了形而上思维的混乱,这更证明就保存经典、树立文学风向标而言,有扬弃的文学记忆是多么严肃且重要。

《短篇小说课堂》里全是值得一遍又一遍讲述的故事——正如那件T恤所说的那样。

本文作者:约瑟夫·麦金(Joseph Mackin),美国作家、评论家,著有小说《假装生活》。他也是《巴黎评论》最早的互联网编辑,是上世纪90年代该杂志电子化的主力推手。他曾获得纽约大学文学硕士,在耶鲁大学、巴塞罗那北美研究院从事文学写作专项研究。

原载于:www.nyjournalofbooks.com

编译:陶里桦

本期彩蛋

欢迎大家留言告诉我们,你们最喜欢《短篇小说课堂》里的哪一篇作品,或者是哪一篇评论?我们将随机抽取5名幸运读者,寄出巴黎评论/九久读书人纪念版明信片一张~~~

这么酷的小说集,谁不会把它摆上书架?

《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

[美] 洛林·斯坦恩[美] 塞迪·斯坦恩主编

文静 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巴黎评论》5册套装

人民文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

点击下载《巴黎评论》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