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评析(二十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0-03-12 09:18:14

点击下载

《人间词话》原文: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评析:

王国维的三境界讲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讲的是做事的道理,实际上还包含着做人的道理。王氏的三境界说借用了古人的三句话,第一境借用晏殊《蝶恋花》名句;第二境借用柳永《蝶恋花》名句;第三境借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名句。

李广田在《谈文艺欣赏》中对王氏三境界作了简练的概述,现引文:照他的意思(按指王国维的意思),第一首是说眼光远大,立定目标;第二首是说锲而不舍,虽败不馁;第三首是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是成功的愉快。

笔者以为,王国维的三境界说饱含了一种悲壮意味,不独第一境如此(关于第一境的悲壮意味,在前面的讲评中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枝蔓),第二境、第三境同样都是悲壮的。第一境的悲壮是由孤独、彷徨的心境转而放眼四方、一觅前程(不要只用功利的眼光看待),奈何天涯路终究是多歧途,况且所谓能独上高楼者,自古及今,寥寥几人而已,故而上得高楼者,又如何不独!

第二境讲的是意志,此时经过第一境的彷徨、孤独、纠结,终于有了一个明晰的目标,开始为此一目标不断追寻,不断奋进,乃至于废寝忘食、形容凋敝也决然不肯退缩,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一往情深的坚决,也多半带有一种大无畏的悲壮情怀,此为王氏第二境。

第三境讲的是成功,此一成功是以第一境以及第二境的勤恳探索换来的成果,这一成果是经过前期的不断修炼得来的,前期是知识的储存、融合阶段,这一时期是知识的升华与凝练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是对第一境与第二境修炼过程的一个总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是突然而至的成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为做学问之人共知之至真名言,不明于此者,绝不能称为有真知者,第三境的内容就包含了这一层意思。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我们也不能忽略,即此处的成功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必然的原因我们已经述及(概括的说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偶然的成功也是很明显的,笔者试论如下:王氏的三境界是针对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言的,而历史上真正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又有几人呢?仅此一点看,成功的偶然性已是不言而喻,另外,王氏所言的成功者有不少是因为在成功之前都有一次蓦然回首(回首一瞥),如果没有那一次蓦然回首,成功者是否又会少去一大半呢?现实中,很多人是不懂得回首,不知道回首,因此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这也是成功的偶然性表现的一个方面。由此看来,成功者终究是少之又少啊,历史上那些前仆后继者又何其多也,人人都想获得一个圆满的、成功的结局,只是真正能达到王氏所说的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真寥寥无几矣!真是可感可叹,可悲可怜。笔者以为,王氏三境界中,尤其这最后一境中的悲壮气氛最为浓重,真是几人成功几人败,都付春风枉嗟叹!

金德万先生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阐释王氏三境界,颇为有趣,笔者引文:我以为三境界乃知之、好之、乐之。第一境界,西风扫清落叶,登高远望,一览众山小,理解无所阻隔,无所障碍,界限分明,是为知之。第二境界,废寝忘食,流连忘返,即使日渐消瘦,沉迷而无怨言,自是所谓“好之”。第三境界,道出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在说出了读书做学问之三种境界的关系。是读书有至乐也。(引文见金德万《研究生课程讲义》)

金先生所说的知之、好之、乐之的确可与王氏三境界作对比参照,第一阶段是有了想知的欲望冲动,故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阶段则完全沉迷于求知的过程而无所畏惧,故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阶段乃是获得真知以后感受到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故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笔者以为,金先生的知之、好之、乐之对于王氏的三境界而言,不失为一种趣解。然而,笔者以为,金先生关于第三境的解说似乎尚显牵强一些,内容也不是很全面。笔者以为,乐之是一个方面,然而终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笔者以为,王氏的原意本非将此“乐之”看做第三境之关键)。而王氏在第三境中真正想要表达的一个关键是成功之必然性与偶然性,具体内容请参看笔者在上文中的评析,此处不再枝蔓。金先生的问题就在于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说法的生搬硬套,所以有些时候看起来难免要生硬一些,不能处处与王氏三境界做到合若符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还有一点也须要注意,按照金先生的解读方法,似乎将王氏三境界中的悲壮意味完全撇开了,这一点恐怕也不符合王氏的本意,也许是金先生的评论角度不同所导致吧。

谭佛雏对王氏的三境界也有自己的感悟,角度也较一般人不同,现引文以飨众人:就文艺,“三境”说讲的是艺术家修养与创作的阶段性与艰苦性,它涉及形象思维中的质的飞跃问题。它借用三种诗“境”,形象地表述了一切艺术意境从最初酝酿、中经反复艰苦地艺术实践,以至最后飞跃地圆满达成这一创作过程。“三境”说的特点在于:把顿悟与渐修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而这种顿悟或妙悟本身总跟某种玄学体系不能完全分开。(引文见佛雏《评王国维的“三境”说》)

佛雏在此处提出了“顿悟”与“渐修”,很显然,第一境和第二境为“渐修”,第三境为“顿悟”,佛雏的贡献在于他将王氏三境界的辩证关系讲的十分清楚透彻,并且提出了“渐修”与“顿悟”这样一个对立的概念。其实,在笔者看来,“顿悟”与“渐修”虽然对立,但“顿悟”又何尝不是“渐修”的必然结果呢?关于此一点,笔者在前面的论述中也有提及,此处亦不再枝蔓。

另外,还有人用佛家禅宗来解释王氏三境界,也颇可注意,此处由于行文的关系,笔者不再敷衍,读者可参看王苏的《王国维“境界”的禅宗意蕴》。

诗词赏析

《蝶恋花》·柳永

独(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人会得(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柳永的这首《蝶恋花》看起来是写“春愁”(至少作者如此交代),实际上是写“相思”,除相思外还有一层隐含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现逐句赏析,上阙第一句为实写,词人独自伫立高楼,此时风声细细,背景略显凄凉,伫立高楼是为了“望极春愁”,春愁在哪里,春愁是什么,这一句不交代,不留痕迹,“黯黯生天际”,春愁似乎在远方。下一句“草色烟光残照里”写了春日夕阳参照下的春草,春草在夕阳的映照下有一种烟草迷离的情致,“无人会得凭栏意”交代了词人的内心状况,谁能解我(词人自己)心中意,词人的内心是无奈的,孤独的。

下阙第一句,词人想要借酒浇愁,苦中作乐,于是对酒当歌,然而终究还是不能洒脱的看待一切,无法抑制内心的“春愁”,写出了“春愁”的浓重缠绵。最后一句,作者终于将自己的“春愁”交代清楚,“春愁”即“相思”!这最后一句直接表明心意,没有丝毫遮掩,感情全泻,写的尤为动人缠绵,尤是感人至深的佳句!

往期回顾

01期:词以境界为最高?

02期: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

03期:有我、无我之境实为两种审美客体

04期:动静皆是相对而言,非绝对对立

05期:直观感受的取舍裁剪

06期:真情、真景、真境界

07期:生气与通感

08期:阳刚与阴柔,美是多样化的

09期:境界、兴趣与神韵

10期:太白最上,希文次之,子侨再次

11期:惊艳绝人与深美闳约

12期: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13期:情景并重,还是有所侧重?

14期:诗词三境界——句秀,骨秀,神秀

15期:李后主——千古第一流词人

16期:究竟何为赤子之心

17期: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都摆脱不了主、客观的影响

18期:以血书者自有血的经历

19期:有继承、有发展

20期:同一风格,些许差别

21期:诗词虽有所本,然贵在能各尽其妙

22期:只有站在巨人之上,才能看的更高更远

23期:同为咏草,各有其妙!

24期:一洒脱,一悲壮

25期:凡忧生者必忧世,凡忧世者必忧生

……

64篇长期连载,本平台原创首发,敬请期待

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背后一以贯之的精神链条,即道统

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扫码关注获取课件,点击经典名称参加学习

道德经|易经|孔子家语|管子四篇

点击下载《人间词话》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