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骂观众”,一个“讲怪诞故事”,结果他们拿了诺奖


发布时间:2020-03-27 11:06:34

点击下载

2018与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刚刚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曾多次获得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作品被翻译成27种语言。本次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叙事方式热情,充满想象力,犹如百科全书般丰富宏大,超越了人生的局限。”

托卡尔丘克善于在作品中糅杂民间传说、史诗、神话等元素,以别致的目光观照波兰的历史命运图象与现实生活景致。生于1962年的奥尔加·托卡丘克是20世纪90年代波兰文坛出现的一颗璀璨的新星,于1987年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E.E》《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受到评论界广泛赞许与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还是2018年国际布克奖的获得者,凭借作品《航班》脱颖而出。

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彼得·汉德克,他被赞扬为“以独创的语言探索了人性的边缘和界限”。彼得·汉德克是奥地利著名先锋剧作家、小说家,也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汉德克被称为“活着的经典”,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是所有戏剧史无法跳过的篇章,其中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代表作还包括剧本《骂观众》、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更成为影史经典。

彼得·汉德克的作品内蕴含作家本人的生活经验和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复杂的世界模样,被公众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

2016年,汉德克还访问过中国,当时也与诺奖有过一次交集:他在乌镇戏剧节的活动现场上表示,将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是个巨大错误。“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是不能被阅读的。”

彼得·汉德克:

每个句子都要让它陷入危险当中

出生于奥地利的彼得·汉德克历来是诺奖赔率榜上的常客,纵横文坛半个世纪的他被誉为“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汉德克既是文学作家,也是剧作家,但他自称从事的是叙事性、史诗性的创作。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前,他就已获得过霍普特曼文学奖、席勒奖、毕希纳文学奖等诸多荣誉。

汉德克以“和世界对着干”而惊世骇俗。1961年,他考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但在写作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后便退学专事文学创作。1966年,24岁的汉德克发表了引起轰动的成名剧作《骂观众》,全剧没有故事情节,在没有确定角色、布景的舞台上,只有4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他们全剧都在用喋喋不休的语言直接挑战观众,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谩骂”消除了舞台与观众间的“安全感”,以此来演绎对传统戏剧的否定。随后汉德克又发表了《自我控诉》《卡斯帕》等没有明确的故事、没有戏剧性,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人物的“说话剧”,引领了“反戏剧”风潮,被视为1960年代中反传统、反权威浪潮当中重要的声音。

进入1970年代后,他从戏剧创作中的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转变的契机在于因母亲自杀而写成的小说《无欲的悲歌》。在《无欲的悲歌》中,汉德克用一种身临其境的叙述方式表现母亲的生与死,蕴含着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语调,在当年德语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彼时,汉德克着迷于在文学中探索自我内心世界,他曾说:“我的创作都来源于我自己,还有对人类的怜悯”。虽然曾学习法律,但汉德克自称是“一个法律的违抗者”,他坦言,自己写作时更多偏向于像一个没有法律的人,像是从法的界限当中跳过去,“每个句子都要让它陷入危险当中,不管是一次还是一百次,都要允许自己打破自己的界限或规则。”

1980年代后,汉德克从巴黎回到了奥地利萨尔茨堡,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喜欢大自然,隐居时经常面对无人的原野写作,在此期间写下了“归乡”四部曲(《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孩子的故事》《关于乡村》)。在四部曲的尾声,汉德克隐约寻找到了“如何处理你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平衡”这一命题的答案:用“写作的权利”来捕捉真实。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内战……在1990年代,不太平的欧洲社会现实使汉德克将视野转向“外部世界”,从《去往第九王国》开始,他的作品到处潜藏着战争的现实和人性的灾难。汉德克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而从2013年开始,汉德克的作品被逐渐翻译成中文,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分别是《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试论疲倦》《痛苦的中国人》。

在文学创作之余,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是电影史经典,而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曾这样评价汉德克,“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彼得·汉德克部分中译作品

《去往第九王国》韩瑞祥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

《去往第九王国》:彼得·汉德克最重要的代表作,一部继承了歌德、黑塞以来的德语文学传统,具有漫游者气质的成长小说。刚结束中学的学业,20岁的奥地利青年菲利普•柯巴尔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希腊的毕业旅行,决定前往斯洛文尼亚寻找他失踪二十多年的哥哥。他随身带着哥哥留下的农学院笔记本和斯洛文尼亚语-德语词典,凭借这两样东西,柯巴尔发现了语言在叙述、转换现实中的魔力。穿越斯洛文尼亚之旅,实际上 也是柯巴尔追寻祖先踪迹,发现民族和传统,寻找自我的历程。

《缓慢的归乡》周新建 梁锡江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本书包含汉德克两个中篇小说《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前者的主人公索尔格来自中欧,是一位地质学家,在靠近北极圈的的阿拉斯加进行地质研究。在工作中,孤独笼罩了他,使他迷失了自我,他意识到欧洲才是他的精神故乡。后者继续了前者的主题,描写了第一人称“我”两次前往普罗旺斯的圣维克多山,追寻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创作足迹的朝圣之旅。200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评价这本书说:“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曹元勇谈托卡尔丘克:

她以怪诞的想象呈现对人类的反思

迟来的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稳居赔率榜单第三的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也可谓是实至名归。在托卡尔丘克的小说中,日常生活获得了少有的稠度,耐人寻味的小转折和充满张力的戏剧性在作品中俯拾皆是。马尔克斯式的历史,辛波斯卡式的时间,耶利内克式的文化身份,在托卡尔丘克的笔下融合呈现。

真正让托卡尔丘克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的,是1996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该书被波兰文学评论界誉为“当今波兰神秘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人道情怀杂呈波兰村庄的众生百相,为读者营构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日常生存景观。她在小说中虚构的世界名为太古,是一座位于宇宙中心的虚构小镇和一个蕴藏造物之谜的游戏棋盒,通过不断转换视角的叙述,以八十四块时间的裂片,拼贴出历史的斑斓大梦。

1998年,托卡尔丘克另一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出版,作品的叙述同样是介于梦与醒、现实与神话之间,以平静自然的口吻将故事铺开,将其笔下世界的希望、单调与荒谬轻松道出,被称为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大胆的小说创作尝试。

2017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被后浪出版公司译成中文版引进国内,引起读者热议。中国读者在托卡尔丘克的叙述中找到了共鸣,她从微小的人类内心看向了无垠的宇宙,在这两部作品中,人的世代更迭,仿佛都只是土地的瞬息一梦。据悉,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另两部力作《糜骨之壤》和《怪诞故事集》版权也已于数月前花落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其中长篇小说《糜骨之壤》同名电影获2017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小说集《怪诞故事集》则是托卡尔丘克的最新作品。

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在接受《晶报·深港书评》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了当初极力争取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版权主要是看重作品风格的独树一帜,“她擅长以独特怪诞的想象呈现自身对人类、对文学的思考”。二十一世纪总体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局面,欧洲小语种国家的叙述方式与英美大国文学书写方式迥异,最终文学理想却殊途同归,曹元勇认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一味迎合读者,(将奖项)颁给超级畅销书”。托卡尔丘克用波兰语向世界发出了无比纯净,摄人心魄的鸣响。正如她自言“文学像一个生命体,诞生于一种语言,然后可以在其他语言中再生”。

曹元勇还谈到,“现代社会仿佛一切都是理性清晰的、循规蹈矩的,托卡尔丘克却着意构筑了一个与当代物质文明处于对立地位的,充满浪漫奇想、边界模糊的世界。”她善于在作品中构筑神秘世界,在召唤历史幽灵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神话。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部分中译作品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易丽君 袁汉镕 译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这是一部由一百多个特写、故事、随笔片段集结而成的一部多层次、多情节的小说。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篇精致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又是一部遍布伏笔与呼应的绝妙长篇。错综复杂的叙事方法带给读者解谜一般的阅读乐趣。既易懂而又深刻,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易丽君 袁汉镕 译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成名作。小说共 84 个章节,每一个章节以“xxx的时间”命名,通过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太古之中各种人物,甚至动物、植物和东西的故事:触摸世界边界的少女、沉迷解谜游戏的地主、寂寞的家庭主妇、咒骂月亮的老太婆,乃至天使、水鬼、哈巴狗、菌丝、小咖啡磨……以三代人的人生故事,折射了波兰二十世纪动荡起伏的历史命运。

《深港书评》

作者 | 邓晓偲、余梓宏

本文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点击下载《骂观众》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