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7堂职场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18:26:07

点击下载

作者:面包理想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程序员的7堂职场课

程序员的7堂职场课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面向程序员职业规划的解惑书,介绍如何应对代码之外的职业发展问题。其中,第1章总结并分析了程序员常见焦虑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第2章至第5章分别解读了程序员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职业整体规划、求职跳槽、技术提高和职业瓶颈突破等;第6章和第7章则深入剖析了程序员常有的思维怪圈和常见的职业发展的“大坑”,旨在帮助他们避开陷阱,稳步提升。

本书语言幽默,案例丰富,适合关注职业发展的程序员、IT 相关专业的学生和培训机构学员阅读,也可供想了解程序员相关职业的人士参考。

Foreword 推荐序

以前我在我的职场心愿清单上写过很多东西,但没有任何与程序员相关的职场书。我始终认为,关于技能、关于职业、关于行业,以及诸多我尚未解开的疑惑,在我没有清晰地认知之前,为何要让这些职场书来指点我的未来?

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坑多大,自己跳了才知道。只有不断地碰壁、再碰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线及轨道,才是正确对待职业的态度。甚至有段时间我还认为,这类工具书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没有看到这本书之前,我是这样想的。

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我的想法不完全对。

一个月前,作者在微信上跟我说他写了一本关于程序员的书,让我写个推荐序。开始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看完后,才发现《程序员的 7 堂职场课》这本书里关于职场上的焦虑、规划、技能、瓶颈等内容,是积极的。总会有某些片段,使人突然直面真实的自我。

本书能够引导帮助那些将要进入职场或初入职场后试图挣脱困境而不得的人建立大局观,把他们以往所感受的、经历的片段穿插起来,并不断地拓宽思考边界。它并非一副速成良药,也不是一碗心灵鸡汤,我更愿意将它定义为一份普通的蛋炒饭——看似普通,但有独特的味道和态度,你能吃得出来,也能感受得到,它具备顽强、可复制的生命力。

在这个IT技术迅速变革、有着前所未有的活力又陌生的时代,一些程序员不免陷入了在职场上寻求“一招鲜”的安稳和庇护这种饮鸩止渴的成长方式,本书则介绍了程序员们如何通过初心来寻求自我价值,以及如何在浮躁的职场里寻求内心的稳定,坚持自我价值。

读本书的每一个章节,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做程序员职业咨询过程中的深刻思考,以及不同的选择与突破。故事中那些“消极自由”产生的自嘲、孤独、焦虑,我们多少会感同身受。本书或许对还在迷茫中的你能够有一些温暖的启发,帮助你对职场和人性有更清醒的认识,从禁锢自己的力量中冲出去。

本书也许有些内容对你并不适用,但是在职场拼搏需要这些经验,它能让你对自己的职业有更清晰的规划,能让你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可以试着了解作者在程序员职业咨询过程中对不同行业的选择,对不同职场的态度,对不同规划的解读,以获得更大的前行力量。

不该跳的坑,还是别跳了,这本该是个好习惯。中国数据科技集团中数经纬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 林师授2019年10月21日

Preface 前言

每次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的回答都是 “程序员发展咨询”。

很多程序员不明白,我就接着解释:“解决程序员事业发展的所有问题,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

聊到这儿,有80%的程序员会显得很好奇:“还有这么一个职业?”

另外20%很纳闷:“您是怎么想起来做这一行的?”

这件事说来话长。

2016年的夏天,几个学生约我喝茶。他们都已经参加工作,资历最老的都已经有“5年工龄”了。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大家有说有笑很和谐,我随口问了一句:“你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啊?在外边感觉怎么样啊?”

没想到瞬间冷场了。几个大老爷们儿支支吾吾的,谁也不肯接话。

按道理说,他们几个在学习阶段表现得不错,用几年的工夫再不济也应该是2万元~3万元的月薪外加年终奖和期权吧,怎么一聊到正经事,都不说话了?

难道刚被炒鱿鱼?不至于这么尴尬吧?

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默:“老师,其实这次我们几个回来,就是想听听您的意见。毕业之后哥几个一直联系着,在公司里混得……多少有点不太顺,这不刚见面,还不知道该怎么起这个话头……”

其他人纷纷点头,我恍然大悟。

细聊后才发现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的人一毕业倒是进了一线大厂,但是职场经验少,该踩的坑他都踩了个遍,别说升职加薪,就是每年20%的薪资涨幅都难以保证;

有的人是没想好自己的定位,3年下来,平均半年换一次工作,在前端、后台,安卓、iOS,设计、测试、运营等不同类型的岗位上跑了个遍,到现在还是拿着8000元的“入门级”工资;

而有的人,吃亏在不会选平台,本来是一个挺有闯劲的小伙,进了一家“养老型”公司,结果温水煮青蛙,几年过去,技术完全废掉,骨头都酥了……

听了他们这几年的经历,我心里很难受。原本以为,程序员嘛,靠技术吃饭,当年他们毕业的时候,虽然一个个都很平凡,但我想凭他们敲代码的手艺,在这个行业、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应该能博得一席之地。

那天他们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我一个人还在喝茶的地儿多待了一小时。周围挺安静的,但我心里总觉得哪里不对。想来想去,我心里冒出一个问题:技术到底能帮他们走多远呢?

回到家里我又联系了几十个之前的学生,发现不少小有成就的人,其实在学习阶段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甚至表现得还相当差劲:有40岁才入行的,也有当初连英语单词都拼不利索的。我心想,影响一个程序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

到了后半夜,我认定了:影响职业发展的原因,反正不是单纯的技术。

从那天起,我开始留心学生向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程序员该怎么给自己定位呢?”“选公司、挑平台的时候,程序员该有什么注意的地方呢?”

……

有的人可能会纳闷:互联网现在这么发达,不能去网上找找吗?

还真不行。

有不少学生在职场上遇到问题,又不知道该找谁咨询,就在论坛或者网站上找各种“过来人”的文章参考借鉴。虽然网上的文章看着觉得道理都对,各种趋势分析满天飞,但关了电脑,这些学生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毕竟互联网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每一天都在变化。再说了,就算环境不变,怎么就能立刻找到一篇能解决自己当下问题的文章呢?

有的人还有想法:身边有那么多过来人,这些职业上的事情,请教同事,也是一条路吧?

现实证明这条路也走不通。

先不说同事跟你有没有利益上的冲突,单说他提的建议到底适不适合你,就很成问题。

有一个学生就跟我说:“老师,我身边都是技术‘大牛’,自己以后怎么发展,我问了一圈,一人一个说法。这就算了,关键是他们的建议我一个也用不上,听了半天,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向我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渐渐发现:虽然问题千变万化,情况层出不穷,但貌似存在规律性的方法,可以切实有效地解决他们的问题。

每次听到学生对我的建议表示感谢,我就很开心。倒不是因为自己敲出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代码,而是知道自己的方法管用,能够真正地帮到每一个程序员。

量变产生质变,当我把目光放在“解决程序员事业发展问题”上时,我发现好像能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我着实想了一段时间,最后决定把它作为今后事业的方向。

就在我为自己做好全新定位,开始专门解决程序员的事业发展问题时,一个让我头疼的现象出现了:“回头客”太多。

之前找我做过咨询的客户,总是不定期地“回访”,问题接连不断。虽然每次我都能给出具体的建议,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长则半年,短则3个月),他们又来找我咨询新问题了。

是我的建议没办法落地吗?但凡在我这里付费咨询的客户,我都本着“负责到底”的原则,扶上去,再送一程。可是现在看来,这得送到什么时候才能让他们走上正轨,实现职业生涯的“组件化”呢?

我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有段时间实在是太忙了,我无奈地推掉了新来咨询的客户,心想:还是把现有客户的问题解决掉吧,走还没有学会,跑起来容易摔。

随着问题的深入,我发现,程序员的事业发展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而系统性问题注定需要体系化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试想,一个刚毕业的“程序小白”,不可能一步登天成为技术大神,其职业发展的初期更需要的是自我管理(无论是时间管理、工具管理还是精力管理)。等他慢慢地适应了职场,就需要了解职场的运行规律,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巧,接着是提升团队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最后站在更高的层级,来掌控一项业务、一个部门。

只要一个程序员还想往上走,问题就会像代码里的错误一样,层出不穷。

了解到这一点,我便有了写一点东西的想法。目前在线下,虽然我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然而互联网行业那么大,有太多的程序员还在前人踩过的坑里挣扎。想到这里,我总觉得很是可惜:

有的人明明技术能力突出,却因为其他的因素,和自己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损失的不仅是那一点点薪资,还有时不再来的机会;

有的人明明是一个勤奋努力的好青年,却因为定位不清、方向不明,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在用汗水犯错的同时,还时刻感动着自己,质问世界“我到底哪儿错了”;

有的人明明想趁着年轻,多积累点项目经验,好让以后的路越走越顺,可偏偏遇到一个“坑人”的平台或者“烂领导”,让自己在事业发展上遭遇“围城”……

这些人都想着努力工作,让身边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只不过因为犯了一些“小错误”,所有的努力就付诸东流。的确是做错了,可代价,也太过沉重。一个人,一辈子,又能年轻多久,经得起多少次“从头再来”呢?

鉴于此,在朋友和学生的鼓励下,我写下这本书。书里面收集了我这些年遇到的大量程序员的真实职场案例,不管你是刚准备找工作的“准程序员”,还是已经在职场奋斗多年的“老司机”,不管你是挣扎于技术该如何发展,还是纠结于是否要转型,你都能在这里面找到想要的。

如果你在读到某个故事的时候,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读完之后有那么一点点收获,那么我为这本书的面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希望书里的内容,可以真正帮到对面的你。面包理想2019年9月

第1章 程序员都在因为什么而焦虑

首先,咱们聊聊互联网这座“围城”里程序员都有的痛苦。这种感受,圈外的人不明白,圈里的人又觉得没必要到处讲——都是“996”、都要加班,有什么好说的?

在各种论坛里,有人抹黑医生,就有医生站出来辩解;有人抹黑律师,就有律师出来辩解……目测三百六十行里,只有一种职业,别人抹黑他们的时候,他们还跟着一起“自黑”,那就是程序员——因为他们觉得其他人没有“黑”到点子上。

每个行业的人都有各自的职业病。说到程序员,我猜大家会马上吐槽:坐的时间长,缺运动,老盯着屏幕,脑袋里想事情,睡不好,所以颈椎病、眼疲劳、腰椎间盘突出和掉头发肯定跑不了……嗯,甚至还有程序员讨论痔疮算不算工伤。

不是每个程序员都脖子疼,都头发不多,但是有一种痛苦,100个程序员里,有99个都经历过——剩下的那个,因为受不了,转行了。什么痛苦这么可怕?那就是

焦虑。

你会说,哪个行业没压力?哪个出来“混”的人不焦虑?焦虑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好吧,这也值得拿出来说?没错,如果说大家都焦虑,那么互联网行业所有程序员的痛苦就是

特别焦虑。

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一个人也总有一万个理由可以焦虑:房贷车贷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但是程序员的焦虑来源很独特,以至于我也曾经劝过很多朋友不要进入这个行业,因为我了解他们,就从行为举止上看,他们也不是那种能坐下来、安心敲键盘的人。所以说打算跨过这个门槛的人,适当了解行业的“负面信息”,不是一件坏事。

那么,程序员的焦虑来源有哪些呢?在调查了所有来找我咨询的人后,我把程序员的焦虑原因分为以下几类。大家也可以看看,判断下哪一类是自己最大的焦虑。1.1 最主要的来源:迷茫

很多人还没想清楚自己是谁,以后要做什么事,只是羡慕互联网行业的高薪资就稀里糊涂地进了这行。没有主见最大的坏处,就是容易被所谓的“风口”“薪资”“财务自由”裹着走,就像进了上班高峰期的地铁站,上下车全是下意识地跟随人流。

我问过不少程序员:“为什么选这个行业啊?”他们说:“赚钱多啊,说实在的,有几个真心喜欢的?”

很多人入了行,还是迷茫。其实,程序员的焦虑,不在于没选择,而是可选的太多。

本来奔着西瓜去的,可路边老有芝麻,偏偏芝麻还散发着诱人的香油味,让人忍不住丢了西瓜捡芝麻。于是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有些程序员会为了接“私单”而耽误本职工作;有些则是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就出去创业;再或者就是跟跑马灯似的换岗位——像我之前的那位学生,虽然人是聪明,但却从前端到设计,从产品到后台,折腾了一圈。他也有三十多岁了,却没有磨炼出核心能力,最后还是很焦虑地问:“接下来,我该干点儿什么?”

解决这一问题,就在于先定好目标,再上路。路上的芝麻再多,你想想自己终点要摘的那个大西瓜,就忍住了。1.2 一个客观的来源:技术更新

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互联网硬件性能就会翻一倍,而技术的进步,按量来算的话,复合年增长率是20%。

对于这样的数字,很少有人会想:“真好,有新东西可以研究。”大部分程序员的想法是:“怎么这么快?这个框架还没学好呢!”人性本身就讨厌变化和不确定性,这无可厚非。

对于因变化太快引起的焦虑,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到那些不变的东西。一个程序员的技术水平由能力和知识组成,知识充其量占20%,而且那些经常变化的是知识当中的框架、插件,知识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职场中,能力才是通用货币,技术是学不完的,把能力这一“内功”练好了,心里多少能踏实一点儿。

况且,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要学,那些看起来很酷但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知识,就别再花工夫去学了;再结合自己要走的路,把不相干的技术、不适合当前阶段学的技术拿开,那么真正要学的其实并不多。

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也好过原地打转。1.3 人性的弱点:攀比

相对于技术进步,大家还是更害怕自己掉队。假如全球的顶尖技术只有100个科学家能掌握,那么哪怕互联网新技术每天增加50%,大家也不会怕影响自己的饭碗,怕的就是隔壁铁柱会了Vue,而自己连jQuery还用不熟。

大部分程序员还是需要通过别人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和水平,偏偏互联网行业又是一个收入差距非常大的“是非之地”——顶级程序员可名列福布斯财富排行榜,而相当一部分程序员,现如今找份月薪8000元的工作都费劲。

我有一对咨询客户,两口子一个是前端程序员,一个是产品经理。两人在北京的大兴区买了房,孩子上的也是国际幼儿园。按道理在这样的岁数,有这样的收入,在很多“北漂”程序员里算得上小康了,但两口子整天忧心忡忡。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同事,好几个出去创业,小公司做得风生水起。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看看人家,瞅瞅自己,也就混个温饱,什么时候是个头?日子过得有什么盼头?”

一个关于“幸福”的误区就是“要比身边的人幸福才是幸福”。所以身边的人越优秀,自己的焦虑就越大。1.4 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生活

程序员也不能靠西北风养家糊口,人穷志短,这句话放到一些人身上,也特别贴切。

有的程序员,确实是被客观条件所限制。他们也不是生下来就目光短浅,但现实是有房贷要还,有孩子要养。我确实在北京遇到过这样的例子:一个月1万元的工资,收支实在难以平衡,最后打道回府,回老家考公务员或者转行。

这部分人在所有程序员中,占比有多少呢?不超过2%,但为了“现实因素”焦虑的程序员,至少有20%。日子还没有惨到过不下去,却因为想着孩子的奶粉钱而痛苦不已,久久不能安心敲代码,一边写注释,一边算着这个月的交通补助;一边看着技术视频,一边盘算着下次发工资的日期,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焦虑,都是被吓出来的。

胆子越小,就越着急,太怕自己吃不上饭,以至于给自己定了一个“30岁一定要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这种想法不理智,却合情,就像一个害怕被欺负的人,迫切希望自己练3个月搏击就变成散打冠军——心情可以理解,做法不值得借鉴。

曾经有学生跟我讲:“老师,我今年27周岁,事业上还是没什么起色……”

我反问他:“27岁怎么了?”

他冲我瞪着眼睛:“怎么了?27岁啊,再过3年我可就30岁了!”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向一位60岁的老画家请教:“人怎么才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法子?”

老画家想了想:“怎么安身立命啊?我到现在,还一直考虑这个问题呢!”

一个人的发展,就像植物开花结果,总得有个过程。有的人选对了路,三五年就有眉目;有的人路走岔了,七八年才有起色。千万不要因一条路走了3个月看不见成效,就开始反思对错,也不要因半年没看到钱就开始质疑工作价值。

对于“27岁还一事无成”的那种焦虑,大家还是挥挥手说再见吧!1.5 致命的问题:过度敏感

控制情绪很重要,一旦一个人大惊小怪的习惯养成了,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能让他睡不好。

做线下演讲的时候,我经常和大家分享安慰自己的3句口诀:“没那么严重。”“这事没那么难。”“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有的人在单位里受了点儿委屈,甚至自己事情没做好,被领导说了两句,不是怨天尤人,就是玻璃心碎了一地,感慨人心不古,自己怀才不遇。老板单独找他谈一次,他就想要辞职;项目卡壳,就觉得职业遇到了瓶颈……没必要,事情没严重到那个程度。

过度推理是一种病,得治。

总的来说,提前了解程序员的诸多“痛苦”,能让你有个心理准备,而认识到这些痛苦实际上绝大部分只是妄念,就能让你心平气和地往山顶爬。

焦虑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很上进。这种错觉又让人不自觉地给自己加压,导致身上的包袱愈来愈沉重。一旦哪天想通了,把包袱扔掉,就会发现不带包袱爬山更轻松。身边那些带着大包小包的奋斗者都盯着你从他们身边弯道超车,他们始终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其实你不是比他们力气大、耐力好,只是少了负担。第2章 8个核心帮你规划职业之路2.1 互联网行业的未来在哪里

最近群里有人说:“互联网行业已经不像原来那么好找工作了,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涨工资倒是越来越费劲。好多大公司都把社招停了。”后面有人问:“互联网行业红利期已经没了,是不是已经饱和了?”

说到红利期和饱和期的问题,很多行业都有。往远了说,出租车司机曾经风光一时;近了说,外卖小哥也赚了不少。只是一大批人听到消息后都进入这个行业,利润被摊薄,于是就风光不再,今非昔比了。互联网火了这么多年,会不会也是昙花一现?2.1.1 互联网真的饱和了吗

先说说什么叫“红利期”。2013年和2014年,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到处都有公司在招人,到处招不够人。随便一个人,在培训机构学3个月的前端,会基本的切图和基础的JavaScript,就能找一份月薪至少8000元的工作。

有一位朋友的公司是做ERP系统的,曾经开12000元/月,招不到人,后来把价格调到17000元/月,勉强招了个能凑合用的。几个月之后我问他:“那个招进来的人,干得怎么样啊?”

朋友说:“项目一结束,他就走人了。”我心想:这么快!自己跳的,还是被公司开的?

他补充了一句:“说到底还是技术水平不行,被劝退的。”

所谓的红利期,就是干得人少,只要会点儿基础知识,就能被风吹到一个不错的位置。这让我想起来,公众号刚兴起的时候,只要会打字,哪怕写的内容再烂,也有人看;2015年大牛市,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13亿人民都是“股神”……

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很多人问我:“老师,互联网行业还缺人吗?饱和了吗?”

我只能说,饱和的是初级开发市场,这个行业,对于中高端人才还是渴求的。行业的门槛高了,它的未来,属于那些专业的人。2.1.2 什么样的人才算专业

1.控制得好自己情绪的人。

从个人的角度讲,工作要和生活分开,其实,公司也希望你这么干。只要身在职场而被情绪干扰,就是不专业。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程序员总的来说跟人打交道不多,有了情绪,只能跟代码较劲。甚至有的程序员跟女朋友吵了一架,就好几天没办法正常工作。我见过心事比较重的人,领导只不过跟他单独谈了谈,说:“最近出活比较慢啊,别人跟你同一天进的公司,进步都比你大。”

其实领导就是想鞭策下他,结果接下来的两周,他就睡不好了,总想着,领导是不是对自己不满意啊?团队莫非要裁人了?是不是劝退的意思?要不要主动辞职啊?

把事情想得很严重,会徒生很多不必要的情绪。情绪一旦不平稳了,工作没办法进入状态,效率自然就低了。

2.把事情做出确定结果的人。

以NBA为例,专业球员和业余球员区别不在于能不能打出好球——高中生偶尔还能献出“绝杀”呢。重要的是,专业的球星能持续高水平发挥,尤其是比赛还剩几十秒了,比分落后了,这时候就是球星体现价值的时候:只要他在场上,就大概率能把比分追平,甚至反超。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所谓专业,就是能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把不确定的需求做成确定的成果。并且只要人在职场,不管状态如何,总能保持一样的工作水准,时间一长,就能得到一个“靠谱”的评价:“这事儿交给他,准没错。”最糟糕的是,领导提起来你,哪怕让你复印一份资料都得考虑半天。

在工作中,除了保质保量地交付代码,及时沟通也能让别人觉得你靠谱。尤其是面对上级,定期向他汇报进度,反馈问题,让他知道你进行到了哪一步。不要领导布置给你一项任务,几天都没反馈,等领导主动问,才发现你没做完,一打听,才知道你遇到了什么困难。领导一生气:“你不懂倒是问啊!非要耽误了项目,让我来找你么?”

让别人对你的表现有固定的预期,个人品牌才能立起来。

3.有自己的做事逻辑的人。

有些人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很多事情没有见过,做起事来手忙脚乱,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工作了几年之后,解决业务问题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章法,不讲流程,就会被人质疑专业度了。

比如到了一家医院看病,医生会告诉你:“要想查出来病因,得先做什么,排除什么可能,再做什么,排除什么可能,最后,根据什么症状,进行确诊。”

这样有条理、有逻辑的解决方案,才让人信服。要是医生看了病历,跟你说:“要不,你先抽个血?”拿到了报告,端详半天,又说:“看起来好像不是感冒啊,这样吧,你去做个CT,算了,还是先做胸透吧!”你肯定会想:“这医生靠不靠谱啊?”

商学院有个专业名词,叫“SOP”,说白了就是把固定的东西流程化,把每一步该做什么都形成固定的流程。敲代码不像流水线,但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致的架构流程,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很多程序员拿到需求,就开始噼里啪啦地敲,网上随便找个插件,看着能用就开始搬,敲一段改一段,缝缝补补,耽误半天工夫,做起事来效率自然不高。

况且做事没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的话,解决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多少程序员习惯做插件的搬运工,如果是会写但不写,还算情有可原;如果只是单纯地不想动脑筋,随便引用一个函数交差了事,而不是去理解代码背后的逻辑,那么需求换换样子,肯定就束手无策了。掌握不了思路,遇到新问题还是没办法。

4.有成系统的知识和解决方案的人。

喜欢炒菜和成为专业厨师,完全是两码事。会炒一两个拿手菜,就可以对外宣称自己“爱好烹饪”,但是要在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解决几十甚至上百个不同口味的客户的吃饭问题,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钱,就不是一两道拿手菜能解决的问题了。

很多程序员对部分知识情有独钟,尤其喜欢热门的炫酷技术,这样做最大的坏处就是东学一点,西学一点,好像什么都会,又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就像一个川、鲁、淮扬、湘几大菜系都只会一点的厨师撑不起来一个餐馆一样。

5.寻找更好的答案,不应付交差的人。

互联网的行业逻辑很简单,所有的报酬都跟人的能力有关,而能力能否提高,在于这个人是一直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还是交差了事。两者的差别,细分到每一天,用肉眼看不出来,公司也很难在制度里写上“不能应付公事”,只是时间长了,差距会慢慢拉开。

我曾经以为,仔细琢磨敲过的代码,看看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接触了很多学生,才听到另外一种声音:“平时工作都那么忙,能交工就行了,没空想那么多。七改八改地弄完得了,活都干完了,谁闲着没事儿查旧账啊!”

算不清楚的旧账可能会变成涨不上去的工资,应付和主动成长,往往在一念之间。

所谓“专业”,不过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输出稳定的成果,形成自己的做事逻辑,有系统的知识和解决方案,在寻找更好答案的路上越走越远。

很多聪明人在做事之前,总喜欢看趋势、算概率,忍不住凑热闹,又不肯用心做,总想着成功的概率是几千分之一甚至几万分之一,有了这种心态只能是在赛道上充当不同分数的“分母”。说直白点儿,这些人就是“一将功成”后面的“万骨枯”。任何行业,过了所谓的“红利期”,进入“饱和期”,都是专业的人在赚钱。同样的行业,不同的利润,比的不过是谁更愿意“玩真的”。专业的人在这个行业,永远有未来。2.2 程序员的职业路径,真的可以规划

参加线下论坛的时候,总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不想把事情说得太复杂,就解释得通俗一点:“解决程序员事业发展上的问题。”对方理解得可能不是很全面:“是给程序员做职业规划吗?”我答道:“程序员的职业规划只是我们服务内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沟通协作、优势发展、瓶颈突破……”

对方很是不解地打断了我:“这个行业每年变化那么快,每一阵的风口都不一样,怎么规划啊?”

程序员的职业路径,真的可以规划。

那些认为程序员的事业没办法规划的人,大部分都没有意识到怎样才是真正的“规划”。

那么,程序员们怎样才能做真正的职业规划呢?2.2.1 别把规划当成了计划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网上也有很多课程,教人如何“做计划”“管理时间”。按照我的经验,计划越详细,失败的可能就越高,再有弹性的计划,也赶不上对一段时间的规划。

程序员的事业发展不是靠数据驱动的游戏,规划也不是游戏的通关攻略,详细说明每一步到哪个地方,打哪个怪兽,捡哪个装备。它也不是一个模糊的方向,而是一套抓牌的标准。即使你不知道每一张牌具体是什么样子,但是只要按照这一标准来抓,就能心里有数。

这就像在北京租房子,得参照自己的工作地点,给自己定下来一片区域,然后再添加一系列的新标准:要有独立卫生间、采光要好、离地铁要近、月租金不能超过5000元……

哪怕你一不小心,租了一个周围噪声很大的房子,那么在下一次租房子的时候,标准里再添一条就是了。这一条条的标准,就是你对找房子这件事的“规划”。

判断一个规划好不好,要看它的标准是否高级。经常有人会问:“找另一半,是找一个你爱的,还是找一个爱你的?”这个规划的标准有问题,因为无论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咱们最终的目标是组建一个幸福的家。

找工作,最终追求的是自我价值实现,所以刚开始规划的时候,大家要定下一个规划的标准,比如自己要在哪个细分行业或走什么样的路子,而不要在具体条件里添加暂时的外在因素,比如当下的工资。这些外在因素的重要性,其实跟另一半的样貌一样,都是次要因素。2.2.2 做规划,要给自己增加选项

之前有同学在一家公司做HR,时间长了,感觉自己要废掉,想出来混又不知道该做点儿什么、能做点儿什么,于是跟我打电话:“你说该怎么规划一下?”

我跟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其实刚从校门出来那一天,我也没想到自己现在会成为一个咨询师,但是每一步走得还算认真,到现在为止,还算有牌可打。‘有牌可打’的重点,在于先‘有牌’,再想后边的打法。”

现如今吃饭可以点外卖,买个药都能送到家里,哪怕是学习这件事,只要肯花钱,网上的视频随便看。但事业发展的这些牌,没人替你抓,得自己来。

程序员中聪明人居多,而聪明人有个习惯,就是用思考代替行动,在脑子里演练成败。想学一个框架,先分析一下行业背景,再看技术趋势,一会儿上论坛请教达人,去微博围观技术“大牛”,就是不肯在实际项目里先用一用,总是想着“挑一张最好的牌,压过所有人”。但是最好的牌摆在了面前,也得先伸手去拿啊。2.2.3 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种能力

大部分不会规划的程序员,总以为规划是在一段时间内思考很久,拍脑袋就能出来的方案,一次规划完,剩下的事情就是执行。其实,客观上人在不断地了解现实,主观上人的想法也不会一成不变,规划就有不断调整的必要。

我看过一篇害人不浅的“毒鸡汤”,讲的是施瓦辛格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小他就知道,将来自己要从政,并且还要从商界成功转型,达成这一切的基础,竟然是从健身开始。未来的变数太大,别说20年,2年以后的事情能看清的人,也是少数。那种一眼能规划30年的职业,基本上到老了也是那种状态,还有什么好规划的?

况且,很多东西只有去做才能有不一样的体会,唐僧不也是在取经的路上才碰见的孙悟空吗?

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手上的好牌有限,不要换牌桌,要想办法把臭牌扔掉,努力地按照一定的原则抓好牌,手上的牌才能越来越漂亮。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年轻时抓了一副烂牌:家里世代农民,高中毕业没能上大学,做了12年杂工之后,经历了一战,好不容易凭借军功去炮兵学院深造,学成归来后战争结束了;好不容易赶上美国经济大繁荣,开了一个超市苦心经营,又破产了。超市破产时他已经36岁了。

这牌够臭了吧?坏牌一张接着一张,可杜鲁门还是努力地慢慢扔掉,坚持自学法律,在42岁的时候当上了法官。

很多程序员带着完美主义的心态坐上牌桌,有看不顺眼的同事,工作中被说了几句,就要掀翻桌子,重来一把。但是即便重新开了一局,抓到手里的牌还是有好有坏,怎么办?再掀一次桌子?体力和时间都不允许啊。2.2.4 规划的每一步,必须要有理由

大部分程序员,被问到为什么做现在手上这份工作,他们的说法都大同小异:“暂时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先干着呗!”

事业上的规划虽然重要,但是经常被人忽视的原因就在于,程序员的职业生涯不像象棋,一盘下来,你来我往,稍微不注意,一个炮就没了,一个车就丢了,甚至一步走错,就直接被将死。

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更像围棋,你放一个棋子,我放一个棋子,偶尔也有吃掉对方的时候,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默默地圈地。一个阶段过后,才会发现:“唉,怎么输掉这么多地方?回想一下,具体到每一步,好像也没有明显的错误啊!”结果再来一盘,还是一样。

现在的退休年龄到了60岁,算下来我们至少要花30年的时间在职场里打拼,时间太长了。最可怕的,就是这种“稀里糊涂”地输掉的感觉,今天少写一个注释,明天少学一门技术,每一步也都无关紧要,真到了肉眼可见的境地,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一天过得不对。

在《穷查理宝典》中,作者查理·芒格说,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比早上醒来的那会儿聪明那么一点点。

而好规划最大的作用,就是把那些很多的“一点点”积累起来。能形成积累的规划,每一步都要有个理由。我有一个朋友,认准了数据可视化,无论是去游戏公司,还是去金融公司,对他的能力都是一种提升。

做咨询的这些年,我见过太多没有规划的程序员。他们不是自身不努力,也不是运气真的不好,只是少了那么点儿规划的意识,不懂得做规划的技巧。虽然他们奋斗的时间过去不少,却没培养什么核心竞争力。如果他们能趁着还有时间,好好地规划一下,哪怕慢一点,也不至于一步一步混到无路可走的境地。

毕竟,方法对了,时间就总是充裕的。2.3 怎么判断自己入对了行

我有一个学生曾在微信朋友圈感叹:“兜兜转转这几年,又回归代码老本行了。”

这位同学毕业之后做了1年程序员,后来彻底转行,去金融公司当起了销售。后来听说实在挺不下去,又打算回来干老本行。他电话里还问我:“老师,我现在想转行,可岁数不小了,有没有效率高点的办法啊?”

我问他为什么又回来了,他说:“当初觉得写代码没意思,整天对着屏幕,特没劲,感觉自己选错了行,后来干销售,发现‘行行有本难念的经’,还是敲代码更适合……”

他的心情我理解,但转行对于他来说相当于事业清零,况且他上一次清零已经失败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犯错的成本很高。

很多人都以为高考填报志愿的那一天,一辈子的行业就定了。实际上进入社会时,大多数人的工作和专业不挂钩,这时才是决定行业的关键分水岭。没有人一出来就知道自己要去哪家公司,从事哪个岗位的工作,但是大家可以先选定行业,再慢慢缩小范围。2.3.1 进行判断时的易陷误区

很多人判断自己入错了行,不见得真的是这样。尤其工作头几年,不仅是他们的跳槽高发期,更是转行高发期。大多数转行并且后悔的人,都陷入了以下3种误区。

1. 把“不适应”当成“不适合”。

很多程序员,身在职场,却带着一股“学生气”,没有把角色从“学生”转变成“职场人”,经历了各种不适应后,统统归咎为“行业有问题”。

之前有校友托我帮他的弟弟找工作,本来我以为顺利入职就算大功告成。一个月以后,我打听了下情况,校友的语气里满是不好意思:“那小子不争气,可白费你半天工夫了”。

我说:“毕竟刚开始工作,能力方面慢慢培养吧。”他说:“他还以为自己在上大学呢。一开始让他帮忙打下手,结果回来就跟我抱怨,说念了4年大学,又不是帮人来打电话、发邮件的,劳动合同里边也没写这一条啊!”

他接着说:“人家还说,‘老是让我干这干那的,又不多给钱,天天加班到晚上8点……每天晚上都是我的自由时间,老是在这个时候问我工作上的事。’你说气人不气人?”

我说:“你没让他看看,周围的人、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这样?”他说:“人家还有理呢,说那是互联网行业的问题,自己是入错了行。”

2. 我的能力暂时达不到行业要求,得准备准备。

作为一名程序员,如果只是追求“房车存款都在手,旅游说走就能走”的生活,那么既不要求有180的智商,也不用深入研究前沿科技,只需要学好、用好技能就可以了。

一个人的能力,不像血统、基因那样一辈子不能变。有的人感觉自己能力不行,就拼命补,而有的人,是换条路。

这就像打游戏,一个关卡过不去,无论是查攻略还是请教高手,要想办法通关,而不是换个游戏玩。换行业是战略行为,解决不了执行层面的事情。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你只是不喜欢工作而已”。

有人说:“我是想解决问题,那么走迂回前进的路子行不行?”这让我想起了我见过的最离谱的案例。一位客户问我:“能不能先回去找一个轻松的工作,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学好了,再重新回到互联网行业?”

当时我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干啊?一边干一边学不行吗?”

他说:“现在天天加班,晚上到家就10点了。周末虽然有双休,家里事比较多,挤不出来时间学习。要是回老家的话,我们那儿5点就下班了,自由时间充裕点儿,我有准备的余地……”

能力都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顺便锻炼出来的。你用下班每天抽出来的1~2小时的业余学习,去竞争别人每天至少8小时的勤学苦练,根本没有胜算。

还有一位学生给我留言:“老师,我们现在的领导不光让我切图,还把JavaScript的一些活交给我。我知道他在培养我,但是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能力还不够。我要不要这次先推掉,等我把基础夯实一遍之后,再去做?”

我给他的回复是:“千万别,迎难而上,哪块知识用到的时候不够就现补。这就像你玩任何一款游戏之前,不会先去背游戏说明。”

3. 我对这个行业已经没有激情了。

激情就像恋爱中的荷尔蒙,不能没有,但又不能看成唯一的动力。两个人第一次见面一点感觉都没有,最终走到一起的概率不大,但是结婚50年的老夫老妻,不可能依然只靠鲜花和巧克力维护感情。

换到工作上也一样,工作第一年都会有新鲜感,程序员普遍感觉刚入行那会儿学习效果最好,天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激情也最充足。但是,编程能力的培养不可能总是直线上升,出现瓶颈期、职业倦怠期都很正常。

我们要想的是如何调整自己,度过瓶颈期、倦怠期,而不是换一个行业。这也根本不是换一个行业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缺乏激情而转行的人,之后会像程序里的for循环一样,在激情期和瓶颈期之间不断循环往复。2.3.2 判断标准很简单:不讨厌、有期待

很多人在选行业的时候,看到的是行业“艺术照”,比如看了部电视剧,就以为现实生活中谈判官、律师就应该是电视剧中出现的样子,这完全是走了“恋爱式极端”。

所谓“恋爱式极端”,就是刚开始热恋的时候,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方全是优点,任性看成是撒娇、自我看成是单纯;结婚以后,时间一长,看到对方又都是缺点,一张嘴就是你这个人如何如何。

我有一位同事,入职后很快就做到了总监的级别,天赋和智商是一方面原因,但是他对工作的态度,更让我欣赏。刚开始到公司,他只管打杂,没有图切的时候,就帮别人复印点儿东西,跑跑腿;后来他开始上手做点儿有技术含量的活,满脑子就都是业务。有时候鼓捣了半天,也没见他弄出来什么结果,但他讲:“哪儿有一下子就能挖到矿的好事儿?”

后来他终于把文件缩小到10KB,给公司省了很多服务器的费用。虽然管理层注意到了他,但是并没有给他升职加薪。这事儿放别人身上,估计就开始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了,但是他却想:这次的事儿还不够漂亮,下次我干一票大的。

最后他还真把网站的打开时间降到50ms,让访问量上升了20%,公司也给他升了职,加了薪水。有了充足的理由,自然往上走起来就容易一些。只是这些事在他看来,不过是“要干点儿厉害的事,才能让自己觉得有意义”。

所谓的“不讨厌”,就是没有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很多时候,选行业像选另一半,为了追心中的女神可以做牛做马。如果因为岁数的压力,随便找一个人结婚,那肯定不行;但是就要找一个心目中的完美灵魂伴侣,不做一点儿妥协,那也不现实,只要在原则问题上不过线,必要的妥协是不可或缺的。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自然也没有面面俱到的行业。选行业的时候,哪些该坚持,哪些可以妥协呢?

很简单:坚持想要的愿景,对实现过程中带来的挑战适当妥协。

想不想要是一回事,怎么做到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成为一个技术‘大牛’”或者“用技术改变世界”这个愿景让自己觉得特别没劲,那么就算做到了,甚至做得比同行业80%的人都好,自己心里没有成就感、价值感,这样的行业还是趁早放弃。

但是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愿景——“用技术改变世界”,那么过程中的挑战就不是放弃这个行业的借口,比如加班、耐住寂寞钻研等。每个值得奋斗的未来,每个有价值的行业,都会有这些门槛。如果一个人敲代码嫌寂寞,做销售嫌丢脸,搞运营嫌麻烦,那么肯定没有一个适合他的行业。

所谓的“有期待”,就是不会讨厌这个行业的未来。

我有位同学在一家清闲的公司干了1年,跳出来当北漂,我问他:“你的勇气哪儿来的啊?”

他说:“我看到我们的老领导,都50多岁了,还是天天忙那些事儿,我实在不想那样,也看不到盼头……”

一眼能看到头的行业,如果那个“头”自己喜欢,或者能接受,不妨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但如果明显没办法接受,还是趁早转行。这跟个人努力、品质没什么关系。一旦天天问自己:“就算干得好又怎么样?”那么转行是迟早的事,走到了弯路,也要学会及时止损。

如果看不清一个行业的未来,这对于喜欢挑战和变化的人来讲,反倒是件好事。如果在一个行业摸爬滚打不超过5年,那么很难对趋势有准确的把握。之所以迷茫,还是经验不够,静下心好好磨炼就好。

有选择的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只要没选“死胡同”,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事。

判断一个行业的好坏,有的人总喜欢用各种行业趋势分析报告来撑场面,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自己的判断。能达到“不讨厌、有期待”,已经比很多人要幸运了,再避开明显的误区,少一些没必要的折腾,时间终究会偏向努力的人。知道了这一点,在努力的同时,自然就能多些耐心,结果也不会太差。2.4 平台对程序员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有一位程序员在后台给我留言:“老师,平台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跟自身努力比哪个更重要?是不是选择不对,努力白费啊?”

平台和努力都是必要条件。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成功学已经讲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对于平台的选择,50%的程序员是没意识,30%的人是不会选,还有15%的人头几次选不到,只有那运气极好、头脑清醒的人,才不会被平台拖累。有时候我就想,如果能把程序员选错平台的心酸找个机会讲一讲,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至少能让大家少踩一些坑。

对于刚入职场的人,不会选平台,不懂看项目,那情有可原。但如果在行业内待了5年以上、换过两三家公司的“老人”还没有确立选平台的标准,那么恐怕他的职业天花板,就会把他钉在这个位置了。

平台对程序员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有的人说,平台选不对,要跳槽找新公司,来回折腾太麻烦;也有人说,平台不行的话,自己的福利待遇没保障,就算没做错什么事,公司也有可能倒闭了,因此不稳定。

这些都没错,但是对于程序员来说,损失一两个月的薪水、耽误一两个月的时间,在职业初期还不算最严重的损失。最大的影响,往往是用具体数字无法衡量的。

告别一个平台,只要交一份辞职报告就行,消除这一平台带来的影响,恐怕是一辈子的事。我认识一个学生,毕了业就一直待在一家公司,一干就是7年,他作为一颗“螺丝”,已经严丝合缝地融入那个机器,以至于拆不下来,也配不上别的机器。

平台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2.4.1 平台影响习惯

人要改变有多难,大家心里都清楚,尤其是那些尝试过戒烟和减肥的人。人在一个地方习惯了,就会不自觉地把这块地盘列为“舒适区”,不过这块地盘不见得真舒服,毕竟很少有第一次闻烟味就如痴如醉的人。

很多程序员毕业之后没经验,进了很差的公司。福利待遇差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他养成的“坏习惯”会让他以后上路要比旁人费更多的力气。

我有个学生,上大学时凑了一个团队就开始创业,毕业之后折腾了几年,就放弃了。公司关门之后他就应聘进了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进去的第一个月,就老听见有人“打他的小报告”:“代码一点儿都不规范,我都怀疑全公司就他一个人能懂。”“连Git都没用过,分给他点儿活,他老是看心情,太耽误事儿了!”

时间不长,他就自己主动辞职了。临走之前自己还感慨:“唉,怀才不遇,哪儿都是钩心斗角啊……”

有些程序员觉得自己的代码最厉害,别人敲的都是垃圾,宁愿自己重新敲一段,也不愿意改别人的东西,但现在都是团队化运作,学会跟别人合作是职场必备技能。平台没选好导致坏习惯养成了,得吃不少亏。

不愿意改变是人的天性,轻重程度不一样而已。与其过了30岁,再在“改变”和“走人”之间痛苦地抉择,倒不如一开始就进一个好平台,把好的基础习惯培养起来。2.4.2 平台选对了,能给自己必要的约束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主管告诉我:“这人啊,年轻的时候,还是要有点儿约束才好。”

当时我想:这应该是句“鸡汤”,想忽悠我多干点儿活而已。

等经历越来越多,我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人的意志力有限,能逼自己一把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天天逼着自己玩命的人,那绝对是领袖。对于一个没那么自律的人,一个好平台,能给他合适的约束,既不会让他有钱没命花,也不会让他走肾不走心。

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我们聊起来最近的发展。我大学时对门寝室的寝室长,几年下来成就不小,周围人纷纷问他要“武功秘籍”。他两手一摊,苦笑着说:“都是被逼的,不用新技术,活就干不完;不想办法提高效率,到了截止时间就得扣绩效。”

相比很多在一线大厂“光彩照人”的程序员,他不算勤奋,但至少也是“励志”的级别。虽然说起来都是在“996”,但有的人是这么过的:礼拜六到公司打个卡,去篮球场打几小时篮球,下午再看个电影,反正公司的业务自己熟悉,公司一时半会儿又死不掉。

什么东西都需要用努力去换,能力有大有小,工资有高有低,但努力的意识一旦被毁掉,再让人早上6点起来奋斗,那就相当不现实了。谁愿意为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付出?

很多公司的稳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容易毁掉一颗21世纪的奋斗之心。2.4.3 平台还影响着人人都关心的财富

平台影响着财富,这句话出来,估计没人反对,但我估计有相当一部分程序员,会误解我的意思。

有程序员说:“干同样的活儿,人家大公司的报酬、福利待遇就是好,像我们公司,根本没法比……”

还有程序员说:“选错了平台,还得花时间换一家,这中间的时间精力,都是钱啊!”

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平台对人财富影响最大的,是能力和思维方式。

我问过一个学生,他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聊到原因,他很自豪地说:“我们公司加班给的补助多,能者多劳,多劳多得!”

赚钱水平的提高,不是在时间的维度拼汗水,而是在单位时间内看价值。习惯了用勤奋感动自己的程序员,提高收入的方式除了接私活就是加班、跳槽。要知道,从重量上讲,大概两万多个芝麻才能顶一个西瓜,最可怕的是芝麻捡习惯了,就忘了西瓜长什么样子,即便无意中看到了,也视而不见。

我经常劝身边的学生:“不要太在意最初几年的工资,无论这是你第几份工作,一切应该给能力让道。”平台带给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用钱这一个维度来衡量,否则会错失很多机会。

当你发现从好平台往其他公司跳槽,薪资能增加到2倍、3倍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开始几年多出来的那20%的薪水有什么意义。

无论是习惯、必要的约束,还是财富的积累,总的来说,平台对一个人最本质的影响,是锁定了做事的层次。天天切图都忙不过来的程序员,恐怕没多长时间规划未来、提高能力,最后只能是陷入死循环。

很多问题,在优秀人才聚集的好平台,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同样水平的两个人,一个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学,另一个总是研究从0到1的事情,成长速度肯定没法比。我有很多同事跳到小公司之后,被周围的人称为“大牛”,不是他们天资有多高,只是他们用惯了的技术,新公司的人根本没见过。让一个人去做没见过的东西,就好比让外国人描述上火的感觉。

我之前有个学生,他的老板对网页的要求很简单:字大,老年人能看清就行!想想也知道,这种情况下练不出来技术,时间一长,连琢磨其他框架的心情也没了,即便学会了公司也不给涨工资,费这个劲儿干什么?

我经常说,信息时代,人和人贡献的价值,不再是大葡萄和小葡萄之间的重量差距,而是葡萄、苹果和西瓜之间的差距。10个普通流水线工人一齐努力,制作的产品数量可能比一个优秀工人的产出多,但你把100个普通产品经理绑到一起,也做不出一款iPhone。

一颗葡萄种子无论放到哪里,长出来的都是葡萄,只是个头大小有区别,但是一个人,放在不同的环境,是会产生变化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环境。2.5 做大公司的螺丝钉还是小公司的顶梁柱

总是有程序员问我:“老师,我是去一家大公司当‘螺丝钉’,还是去一家小公司做‘顶梁柱’?”

我总是百感交集,听这口气,好像想去哪家就能去似的。这就像一个高中生纠结:“我是应该上清华,还是上北大?”

不少程序员找工作的时候,声称自己“一定要进大公司”。先不说最明智的选择是什么,单说公司的“大小”,怎么来判定呢?是规模、盈利,还是排名?2.5.1 重新认识“大公司”和“小公司”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员工数量已经不再是衡量公司“大小”的标准了。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大家都在搬砖,一个人力气再大,一天干的活很难超过2个人的量。可现在,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你把5个普通程序员绑在一起,也比不过阿里的“扫地僧”多隆。

谷歌公司在只有不到2000人的时候,就能依靠PageRank算法,冲击着拥有8万人的微软;长江后浪推前浪,Facebook发展到800人的时候,又让谷歌感到了危机。那时候谷歌旗下的Orkut已经有上亿的用户,而Facebook才有不到几百万的用户。如果单纯以用户数量来衡量的话,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奇迹,但是技术进步了,算法不一样了,效率自然就是千万倍的提高。

很多“大公司”的人数是阿里或者腾讯的好几倍,但是利润才是人家的十几分之一。前段时间朋友跟我讲,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人均产值不到200万元,基本上就没戏了。要知道,部分顶尖的一线互联网公司,人均产值是160万美元左右。这可是平均产值,“分母”里包括了很多客服、行政和后勤人员。

个人事业的发展,追求的是个人价值最大化。我有不少朋友倒是进了“一线大厂”,说起来也是“走在行业前端”,但是到手的福利包(绩效、奖金、股票)少得可怜,算得上真正的“有名无实”。

所以什么叫“大”,什么叫“小”?我们不能再按原来的思路,把公司规模当成唯一的标准,又或者想当然地认为所谓“大公司”就是好未来。单纯地追求“大公司”,会让自己走不少弯路。2.5.2 重新选择维度

单纯地以“大”和“小”来评判公司,肯定失之偏颇。评价一个人的见识,要看他做选择的标准。首先,以“赚钱”或者“不赚钱”作为标准,那是低级的标准,此处我们不讨论。

什么是“高级”的标准呢?这需要跳出本来的圈子,换个维度。

有位朋友早些年做网站的SEO,通俗点儿说,SEO的工作就是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让客户的网站排名靠前,让别人一搜就能搜到。

当别人都在为找客户发愁的时候,早就有人排着队给朋友打电话,让他帮忙优化。同行也眼红,偷偷地把他优化过的网站拿来研究,可琢磨了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做的。有一次喝茶,我问他:“你的优化技术都是怎么积累的?同行里边,是不是你的技术最好?”

他摆摆手:“那不可能,技术这玩意儿,我是真心没啥天赋。技术比我强的,有的是。”我听了就更好奇了:“你跟网站有关系,还是你发现了排名系统有错误啊?为什么你做优化效果就那么好?”

他想了想,说:“你是外行,我这么跟你说吧,所谓的网站优化,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网站对吧?”

我点了点头。

他接着说:“点的人越多,排名自然就越靠前,往后就是滚雪球了。优化的技术,我只会最基础的。最核心的,在于技术之外。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技术高手研究关键词怎么设置、发布时间怎么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