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商大幸福:你回家时的表情,决定全家人的心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30 00:55:1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宁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情商大幸福:你回家时的表情,决定全家人的心情

小情商大幸福:你回家时的表情,决定全家人的心情试读:

前言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踢猫效应”,说的是一种因为坏情绪的传染而导致的恶性循环。故事是这样的:丈夫在公司挨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后,心情不好的他对着还没做好晚饭的妻子一顿抱怨。妻子不敢和丈夫争吵,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的气无处可撒,就狠狠踹了一脚身边打滚的小猫。受惊的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卡车司机赶紧避让,却撞伤了路边的行人……

于是,一个原本平静的家庭,顿时变得山雨欲来风满楼。从丈夫进门的那一刻起,一家人当天的幸福,就因为他的表情被毁了。为什么进家门那一刻的情绪会产生如此大的“威力”?

我们可以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首因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首因效应”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会在对方的脑海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家人之间虽然不是第一次见面,但“首因效应”同样会起作用。因为回家,是你与家人的“再一次见面”,在这次见面中,家人会根据你的表情来判断你这一天的状态,并且在接下来的整个晚上,这个判断都会在脑海里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影响着家人的情绪和行为。

有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家庭中,丈夫大方和善,孩子彬彬有礼,整个家庭都充斥着温馨、和谐的气氛。表面上看起来,她的家跟别人的家并没有什么区别,除了门口挂着的一个写有“进门前,请抛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的牌子。“你用这个牌子提醒爷儿俩真的有用吗?”有朋友好奇地问。

她笑着解释道:“我并不是提醒他们,而是为了提醒我自己。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我这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时,会有什么感觉?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我原来认为都是他们不对,其实,我自己也有原因!第二天,我就写了一块牌子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换了一种情绪进家门,把垃圾情绪留在家门之外,留在家里的,自然只剩下一片平和与温馨了。由此可见,在这块小小的牌子后面,隐藏着大大的“面孔管理”学问。我们每一个人在进家门之前,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卸掉脸上疲惫、愠怒、忧愁的表情,更换为轻松、愉悦与舒展的脸庞。哪怕只是刻意地嘴角上扬,也会给家人的情绪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给家庭带来积极的力量。

一天,儿子刚收到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上面昂贵的学费却让人发愁。这时,父亲回家,像往常一样笑着跟妻儿打招呼,并笑着说:“我下岗了。”之后,父亲出去找工作总是碰壁,但每天回家,他都会笑着跟家人说“差不多了”。

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时又受了伤,但他回家依然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父亲的微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正能量,家人的心情也很放松。后来,一家人苦中作乐地靠着一辆三轮车在集市上摆地摊,终于解决了家里的经济问题。

所以说,无论遭遇多么不好的事情,也别忘记向自己的家人微笑。如果发现自己的面孔很糟糕,又笑不出来,不如先别着急回家。我们可以在小区的椅子上坐一会儿,嚼一块口香糖,或是把车停好,听一下电台的节目……

以令你感到舒适和放松的方式休息片刻,补充一些快乐的能量。先让自己的情绪变得“OK”,才能带领全家人一起“OK”!然后,关心一下家人的面孔。人心情不好,自然就会写在脸上,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如果发现家人的面孔不小心带了坏情绪,我们不能要求对方“你要笑啊”,而是应该放下手头的事,及时地给予关怀,这样许多大事都会变小。

总之,只要我们能意识到回家时的表情对全家人的影响,从而换一种方式走进家门,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第一章“家”为什么越来越冷漠工作快节奏催生“奈特尔家庭”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伯纳德·索尔特研究发现,在生活和工作节奏越发提速的今天,由于生活成本增加、工作压力变大,很多家庭中,夫妻二人必须都从事全职工作才能赚到足够的钱,甚至有不少人会选择牺牲节假日或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去工作,导致人们的家庭收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没有多少时间享受生活,从而形成了“奈特尔家庭”。“奈特尔家庭”(NETTEL Family),就是指那些收入增加,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家庭(Not Enough Time to Enjoy Life)。但是,很多“奈特尔家庭”似乎对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反感,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这是显示他们成功的“勋章”。但仔细想想,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成功”的吗?从小职员到大主管,职位高了,薪水涨了,但与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中国有句俗语“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如今明明已经脱离了“贫贱”之列,家却越来越冷漠,幸福感不升反降了。

安琳是某公司高管,年过四十的她衣着时尚,出入有豪华座驾代步,举手投足间品位尽显,是众人眼中值得羡慕的成功人士。而这位成功人士身边站着的,则是她更为成功的丈夫。她和丈夫结婚多年,两人都是高薪厚职人士,但为了工作却常年分居两地,孩子基本都是由老人带大,是“奈特尔家庭”的典型代表。

安琳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而且两人都是计划性很强的人,他们善于排日程、列计划,记录着如何高效完成第二天的工作。对此,他们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很享受这种日程堆积的状态。说起自家的生活水平,安琳道:“家庭厚实的经济基础能支持孩子去读最好的学校,给孩子请最好的私教。这一切看上去仿佛天衣无缝,我们甚至从没有为了钱的事情争吵过。”

在被事业和金钱的成功感包围的背后,安琳的内心也充斥着无奈和遗憾。她也想要每天按时回家陪伴丈夫和孩子,但身居要职的她更多时候都身不由己。“我们结婚将近二十年了,却越发觉得对方陌生。现在我们之间的话题好像越来越少,坐在一起除了探讨老人和孩子的话题外,几乎再没什么可聊的。”安琳说。

出于某些怪异扭曲的逻辑,很多“奈特尔家庭”的夫妻都沉迷于制订每天的日程,他们认为这样代表自己将工作和生活处理得井井有条,并且坚信,在这个物欲至上的社会,只有挣得多才是成功的代表。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别人与妻儿、父母享受家庭生活的时候,你在职场上一路搏杀到金领的位子,转过头来,孩子已长大,父母已老去,而你与丈夫(妻子)的感情也越来越远,他们的生活过程你没有时间参与。尤其是你的下一辈——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更将因为父母的忽略而深受影响。

张女士是一家大型企业的业务主管,事业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一提到17岁的儿子,她的眼眶就红了。“我现在真想用我的事业去换回我原来的儿子。”她告诉朋友,她原本听话懂事的儿子如今深陷网络游戏,不但荒废了学业,身体也因为缺少运动变得越来越差。

面对这种情况,刘女士一直觉得自己需要负很大责任。“他中考前那段时间,我因为公司业务繁忙经常加班,有时连续四十多天都不能在晚上十二点前回家。儿子就是在那段时间迷上了网络游戏。”她说,如果再给她一次机会,她宁愿放弃工作也要陪在儿子身边。

刘女士的案例不是个例,有很多家长都有同样“悔不当初”的经历。一个人无论在事业上多成功,如果很少与家人共同进餐,不仅会减少家人间相互沟通的机会,更会疏远了亲情,当发展到孩子认为你只是回家来“住店”时,那问题就严重了。

在很多人眼中,也许觉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物质环境,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给孩子请最贵的保姆,这便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给孩子的童年埋下深深的阴影,他们潜意识或者已上升到觉得自己是被轻视的,在精神上是被抛弃的,而童年的创伤又最难以愈合,于是这种感受就会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如影随形。苹果公司联合创办人乔布斯为何至死都不认他的父亲呢?就是这种被“遗弃”的感受从小便进入他的大脑皮层,形成终身印记,无法磨灭。

除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奈特尔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一般也会存在问题。成功人士或者预备成功人士觉得生命中的某些阶段是可以后期弥补的,先趁年轻拼好事业才是关键。于是,夫妻双方沟通少,理解少,而当问题开始显著影响生活,他们想停下来面对自己的爱人时,却发现彼此之间只剩下无言、冷漠,甚至是婚姻的破裂。

因此,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对“奈特尔家庭”保持警惕之心,避免让自己的家庭陷入其中。对此,我们可以看看下边的情况,有几项是符合你的?

1.夫妻双方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包括上下班时间)。

2.下班回家后的基本活动:上网、看电视或者倒头睡觉。

3.夫妻双方几乎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4.父母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5.孩子基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看护。

6.全家人聚一块儿吃晚饭的时间一周三次以下。

7.全家人难得去一次附近的公园或者郊外踏青。

8.长期不间歇地工作导致自己出现紧张、焦虑、疲劳、头昏脑涨、失眠、不思饮食等症状。

如果你的家庭已有至少五项同时符合以上特征,那么请你警觉起来,因为你的家庭已经离“奈特尔家庭”不远了!

诗人纪伯伦曾在一首诗中这样描绘他所向往的完美婚姻:“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中间舞动。彼此相爱,但不要制造爱的枷锁,在你们灵魂的两岸之间,让爱成为涌动的海洋……一起欢笑,载歌载舞,但容许对方的独处,就像琵琶的弦,虽然在同一首音乐中颤动,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独立……”因此,美满的婚姻关系是找到“独立”和“依赖”的平衡点,而选择平衡点的原则,是家庭利益最大化。

婚姻关系是这样,家庭关系更是如此,不是麦芽糖一样的“过分依赖”,也不是“奈特尔家庭”的“过分独立”。家庭成员中的每一分子都应该结伴前行,相互扶持,让对方的生命历程中有你的亲密参与,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完美家庭。

所以,请不要继续催生“奈特尔家庭”了!关心你的孩子,关心你的父母,关心你的爱人,让家庭充满温馨和幸福。幸福总在大脑里而非生活里

有一个流浪汉,日夜盼望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一天晚上,他梦见了上帝。上帝告诉他说:“有件大事就要发生在你的身上了,你将有机会发一笔大财,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并且娶到一位漂亮的妻子。”流浪汉很高兴,以后的日子,他每天都在等待着这个奇异的承诺变为现实,可是却一直没有什么事情发生,最后他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了一生,孤独终老。

临死前,他又看见上帝了,他十分委屈地对上帝说:“你说过要给我财富、很高的地位和漂亮的妻子。为此,我等了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上帝答道:“我没有说过那种话。我只是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你只是原地等待,而不去为幸福做任何的付出和努力,我给了你很多次的机会,但你都没有把握,你只是活在自己想象的幸福中,却忽略了现实中获得幸福的机会。”

任何时候,一个人过得幸福或不幸福,全在自己。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和权利,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幸福是“车子、房子、票子”;有人认为幸福是“吃喝玩乐”;有人认为幸福是“跟所爱的人一起到老”……但不管幸福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去追求幸福的自由,这也是我们人生的支撑。

然而,有些人总是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他们所追求的幸福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望,每天幻想着假如这样的美梦能实现的话,那该是多么幸福的场景,而对于周围的一切,却漠不关心。到头来,那些想象中的幸福永远都不会到来,因为任何梦想都不会因为你的幻想而实现,而生活中那些点滴的幸福也因为你的忽视逐渐消散。

闫妍结婚了,朋友都说她真幸福,嫁给了一个帅气、温柔且多金的丈夫。她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感到甜蜜极了。结婚前男朋友有时间就会接送她上下班,会在每个节日送她惊喜,甚至会在她每个月的生理期提醒她多喝红糖水……和这样一个男人结婚,以后的生活定然会幸福无比,丈夫温柔体贴,自己一定也是个贤妻良母。

但是,现实却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婚后的生活与想象中相差太远了。丈夫没有婚前那么温柔体贴了,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柴米油盐的生活也让她烦躁不已,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保姆。心里的怨气越来越大,她和丈夫开始整日吵架,昨天因为“煤气用完了,你也不知道换一下”吵到深夜,今天又因为“公司又加班,你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吵到现在。

与此同时,她的丈夫也因为闫妍的整日吵闹心烦不已,不明白为什么婚前善解人意的妻子,现在竟然成了这副模样。心里烦闷的他,宁愿整日待在公司加班也不想回家。

想要拥有幸福的家庭,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并为之付出持续的努力,不能只是一味地羡慕别人的老婆是多么温柔,也不能期待嫁个老公就能对自己体贴入微,更不能憧憬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乖巧听话。要知道爱是相互的,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

有时候幸福只是踮起脚跟的距离,往前一步是幸福,后退一步便是孤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抱怨者,他们抱怨命运、抱怨社会,习惯于冷眼旁观,把自己隐匿在自我的角落里,把生命消耗在“坐而论道”的空谈和想象中。他们往往与时代的主流背道而驰,自然也远离了幸福。追寻幸福的你,当然不会与这样的旁观者为伍,而更愿意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马丁·瑟里格曼给幸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幸福=快乐+意图+参与。他告诉人们,幸福不是空等来的,不是被动地期盼来的,而是需要你具有快乐的能力,获取幸福的意图,并能积极地参与。幸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动词,一种行动中的状态,一个没有终点却在此时此刻迸发光芒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把幸福目标化、步骤化、动作化。否则,即便是到手的幸福,也会悄悄地溜走。

把握成功与收获幸福,需要我们在机会面前采取更多的行动,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发现幸福。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不要再躲在想象中,而是要打开门去迎接它,进而紧紧地抓住它。过度放大自己的感受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枚鸡蛋,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农妇却想: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小鸡长大后成了母鸡,母鸡又可下很多蛋,蛋又可孵化很多母鸡。最后,农妇痛苦地大叫了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

和这个农妇一样,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过度放大自己的感受,觉得别人在伤害自己,比如有些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有些妻子觉得丈夫冷落自己,有些丈夫总是觉得家人不够理解自己等。其实,这都源于我们错误且不必要地放大了自己的感受。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过度放大自己的感受,对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关注,就会本能地将其理解为“是他们在伤害我”。殊不知,这其实是我们自己在伤害自己。因为当一个人经常想起烦心事时,他就会一直生活在苦恼之中。

卢梭曾说过:“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以外,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来的。”事实确实如此,很多烦恼和痛苦都是人瞎琢磨出来的。尤其很多人总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把自己引入一个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比如退休金没隔壁老刘多,痛苦;住房没同事张三家宽敞,痛苦;孩子的工作没侄女好,痛苦……痛苦没个头,结果自然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有这样情绪的人,在处理家庭矛盾的时候,自然也不能游刃有余,总认为其他人在欺负自己。

有一个女孩曾在博客上说:

我觉得永远不能原谅我的母亲,在我最需要母爱的时候,她把我送给了别人,对我漠不关心,无论我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她都不管我。于是我只有靠我自己去努力,去弥补心灵上的创伤。当我渴求母亲关爱的时候,我不知道妈妈在哪里;当我摔倒痛哭的时候,我不知道妈妈在哪里;当我迷茫时,当我不知所措时,我不知道妈妈在哪里。都是因为妈妈的遗弃,让我觉得卑微,处处被人看不起。

当我经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懂得了很多事情会身不由己。妈妈当初把我送给他人也是因为身不由己,妈妈还要照顾弟弟,忙不过来,才把我交给别人养。她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别人能给我带来更好的生活。确实,领养我的妈妈对我很好。但因为我扩大了母亲遗弃我所带来的伤害,所以我痛恨我的母亲。

现在想想,也没有必要,因为我过得很好,只是内心中母爱的缺失,才让我的情绪有些不能自控。

出于对自我的保护,谁都会有这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很敏感,一旦我们的防御系统开启了,即便是别人无意的言行,也会让我们倍受伤害。此时我们要内心强大,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当然,我们也要懂得保护自己,并在保护自己的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比如说失恋或婚姻失败了,有人感觉自己的天都塌下来了,“再不相信爱情了”“对世界上的男人都绝望了”“好女人都是别人的”……然后觉得自己想死的心都有了。但仔细想想,那个离你而去的人真的那么重要吗?没有了他(她),你就活得没有意义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知道,生活中通向爱情和幸福的门有许多扇,此时无情向你关闭的,只是其中一扇罢了。

这个世上大部分人都会遇到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并与之组建家庭。当你认为自己遇到的这个人是“天底下最坏的人”时,可能也会有人认为这个人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如此一来,我们有什么理由走极端,又有什么必要放大自己的痛苦呢?

其实,生活中幸福并不少,痛苦也没那么多,只是我们总是记着那些不顺、不开心,牢记的总是自己还有什么没得到,而不是想着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想得越多就会越不开心、愈加烦恼,痛苦的感觉也会被不断放大、扩散,结果只能得到一个结论:痛苦无处不在。所以,当你不开心时,不妨想想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那你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了。被家庭冷暴力侵蚀

在家庭中有一种“暴力”,它造成的伤害要远远超过肉体上的伤害,造成的家庭压力也更令人恐惧,这就是“冷暴力”!

2010年,CCTV的一档调查节目《历程》,做了一个关于城市家庭婚姻遭遇“冷暴力”的问卷调查。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刘博士历时16个月,足迹遍及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大城市的2000多个家庭。结果表明,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都有过或正处于不同程度的“冷暴力”中,而“冷暴力”出现频率最高的家庭,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家庭。

陈晓琳大学毕业后就和丈夫结婚,如今已有十年了。两人相敬如宾,女儿聪慧懂事,朋友羡慕有加。但是,陈晓琳却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丈夫已经不是从前那个热情洋溢、对自己和女儿充满疼爱的男人了。

他时常早出晚归,回到家后也是少言寡语,夜里还总听到他隐约的叹息声。对于陈晓琳和女儿的一些小毛病,如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他也越来越看不顺眼,并因此与妻儿越来越疏离。面对这种家庭冷暴力,陈晓琳觉得很痛苦,却又不知该如何解决。

冷暴力包括冷淡、轻视、放任和疏远,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漠不关心、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婚姻是由双方共同维系的,如果其中任何一方对家庭表现出冷淡和疏远,另一方就会感到极大的压力。

中国人有句古话:“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这就是说,夫妻之间是不记仇的,如果真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对方表现出冷淡、轻视,那就表明双方的感情开始出现某些问题。婚姻的常态虽说不可能是永远的相敬如宾、琴瑟和谐,但也绝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般漫长苦涩。

对此,“中国离婚网”创办人柯直律师认为,冷暴力对于家庭的危害在于它直接破坏了家庭成员的亲情联系,它的破坏力虽有别于身体暴力,但对于受害人的影响却远超过肉体的直接伤害。而受害人因为长期的压抑,轻者导致心理畸变,患上抑郁症;重者造成精神分裂。对于化解办法,他认为,一旦出现冷暴力,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由“冷”返“热”。即从冷的方面,如言语冷淡、神情冷淡等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将两人的情感激活(加热),拉近关系。

邓冉最近发现丈夫变了很多,比如回家不怎么说话了,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也只是强硬地回一句“别多管闲事”。邓冉被丈夫气到,胡思乱想之下,她开始怀疑丈夫在外面有了情人。于是,她偷偷查看了丈夫的手机。通过微信里的信息,她才知道丈夫翻天覆地的情感变化来源于工作。公司某领导辞职后,被众人很是看好的他没有顺理成章地得到提拔,而一些同事对于他的落选反而幸灾乐祸,他觉得自己很失败。

邓冉反思一阵后,决定要化解丈夫的冷暴力。她的方法就是找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然后适时送上夸赞,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接着,她又找出两本记录着两人恋爱和结婚之初美满生活的相册,丈夫翻看着相册,回忆起了很多快乐的往事。每个周末,邓冉还会鼓动女儿缠着丈夫一起出去走走,让他尽可能多地感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同时想尽办法让老公展示他优秀的一面,使他充满自信。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丈夫开始向邓冉袒露自己的心声……就这样,一场“家庭冷暴力”被化解了。邓冉感慨,当初自己要是像个怨妇似的跟丈夫大吵大闹,肯定不会有好结局。

每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家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和包容,而不是由小小的矛盾演变成家庭冷战,甚至最后反目成仇,导致家庭无法继续维持下去。防止和解决家庭中的冷暴力,最重要的点在于家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要消除家庭“冷暴力”,就要家人共同努力,彼此之间互相沟通,调整生活,通过增加家庭集体活动等方式来逐步消除,重新建立起家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关系。

另外,对于家庭冷暴力,有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为大家支了几招:

1.夫妻双方不愿说话,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交流,比如发个短信、写封邮件。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写在纸上,把想对对方说的话写下来。

2.如果家里有孩子,可以从孩子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如果没有孩子,可以考虑增加一个新成员。

3.如果有两人都不愿提的话题,可以暂时不说,转而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逐步进行真诚的沟通。

4.妻子在丈夫的眼中永远都是弱者,即使你再有能力,丈夫也有保护你的想法。去迎合他,每天要求他抱你一会儿,只要坚持,两个人的感情会大有改观。

5.把家里冷色调的灯换成暖色调的,在丈夫回家前将灯光调暗,回家后他会觉得非常温馨。

总之,千万不要对“冷暴力”听之任之,让其“自由发展”。面对冷暴力,家人之间应当正视问题、敞开心扉,从生活中、思想上或感情方面选择适当的办法,以彼此都能接受的轻松话题来交流,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让彼此在对方那里感受到快乐、安慰,受到鼓励和得到休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付出的爱总是不被接受案例一:“囡囡啊,昨天你张阿姨给我介绍了一个小伙儿,对方刚从国外留学回来,一表人才,你去看看,合适就定下来。”“妈,我现在还不想结婚。”“女孩子不结婚怎么成?妈这是为你好,女孩子再优秀,赚的钱再多,也不如找个好老公……”“行了行了,别跟我念叨您那一套老思想,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案例二:“儿子啊,大学毕业后直接到爸爸的公司上班吧。”“不要,我想自己创业。”“自己创办公司不是那么容易的,爸爸都给你安排好了,你先在咱家的公司熟悉一段时间,然后直接接爸爸的班,会少走很多弯路,爸爸那会儿……”“行了行了,别跟我念叨你那会儿多么不容易,我自己的路自己走。”“我是为你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

这样的情景处处可见:父母明明付出了许多,用尽所有办法去关爱子女,结果却遭到了孩子的埋怨。是孩子不懂事、不孝顺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在孩子眼中,父母对自己的这份关爱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才导致这份爱被孩子冷冰冰地搁置,而不是被他们所接受。时间一长,父母心里受伤的同时还可能会觉得自己“简直养了只白眼狼”,孩子也会觉得父母“整天瞎操心”,彼此之间不理解,家自然越来越冷漠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在付出关爱的同时,其实许多时候是在享受那种被需要、被感激的满足感,而非真正在意子女是否需要;另一方面,父母多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并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所需要的是哪一种关怀。

很多父母因为自己小时候生活艰难,当有了孩子后,就会想方设法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觉得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但真正的爱不是无原则的爱,过分关心、过分保护、无条件的爱也不是真爱。尤其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溺爱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孩子习惯了这样的家庭环境,也会觉得父母并不是真的爱自己,只是在不断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因此,父母在给予孩子关爱的时候,不妨只给孩子一个建议。既然是建议,就不是强制的。孩子可以选择采纳,也可以选择不采纳,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既给了孩子必要的指导,又尊重了孩子的主动性,不至于让家庭教育陷入教条主义。

儿子大学毕业了,想和同学一起创业,爸爸说:“你刚毕业,关于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有些欠缺。所以我建议你先去学习,如果你非要去做的话,也可以,但后果自负。”

很多人都认为爸爸对孩子真是纵容,这么大的事竟然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实际上,爸爸是在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让他学会承担后果。

试想一下,如果儿子创业失败,真真切切地知道了创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相信他以后就不会好高骛远了。

爱的表达有很多种形式,最关键的是要采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你帮孩子报钢琴课外培训班,但孩子的兴趣可能不在这方面,所以对你的安排非常不满,结果钱没少花却达不到预期效果;你选择了送礼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但孩子可能只想让你陪他吃一顿晚饭,其他什么也不要;你看孩子单身一人就催着他尽快恋爱结婚,但孩子可能更享受单身的自由。

所以,父母在表达爱意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是否愿意接受并认同这种方式。如果孩子没法接受,那就换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或是在不同场合及情况下,运用不同方式,只要你的孩子能感受到并喜欢,那就对了。

一个沐浴着父母真爱的孩子,一个热爱父母也对别人抱有爱心的孩子,永远不会悲观,也不会觉得孤独、寂寞、彷徨,他们将会以更好的状态去适应社会、适应人际间的交往,他们能造就和谐快乐的气氛,给家庭带来幸福。和家人缺乏有效的沟通

曾经有一个电视广告,把一个三口之家晚上的生活描绘得形象至极:

傍晚时分,妻子把晚餐准备好了,正在看电视的丈夫和玩电子游戏的儿子各自停下手中的活动,来到餐桌旁用餐。整顿晚饭三个人都沉默无语,自顾自吃饭。

晚饭结束后,妻子一如既往收拾碗筷,丈夫继续看没看完的球赛,儿子继续玩没结束的电子游戏。这一晚就这样过去了,三个人一起说的话也不过十句。

这个电视广告真实地反映出,现在社会中很多家庭成员之间严重缺乏交流的状况,相互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与融洽。

不得不说,现代家庭成员之间在一起交流的时间确实越来越少了。孩子抱怨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但是谁也不主动想办法去改变这种现状,以至于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也许你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兴致勃勃地跟家人讲述的时候,却发现没有谁对此感兴趣。一次两次你也许还能接受,但每次都这样,你也就不乐意去讲了。

这种情况我们也不难理解,由于年龄、性格上的差异,日常所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不妨多了解一下家人的兴趣爱好,多找一些大家都喜欢的话题,这样家人坐在一起才能有话说。

李瑶是一个不喜欢辩论、不喜欢解释的人。就算和家人在一起,她永远也是倾听多于诉说,点头、微笑、安慰,她觉得这是为了让家人在和她说话的时候能够畅所欲言。慢慢地,她却发现自己和家人的交流越来越少了,甚至家里一些需要商量的事情家人也不再告诉她,觉得她反正只是听听,没必要跟她说。

她很疑惑,开始反思自己,并决定要改变这种情况。之后,她开始主动参与家庭中的各种话题,并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会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说出来,让家人提一些意见或建议,才逐渐改变了这种状态。

与家人亲密相处,需要彼此经常沟通,经常交换各自的心灵感受和对家庭的意见,确认并分享彼此的情感。另外,恰当的表达方式也非常重要,平和的态度、温柔的语气、理性的评判、幽默的表达,可以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交流,避免产生误会;而命令、责备、埋怨的语气,常常难以达到沟通效果,反而会使事情和家庭关系更加糟糕。

想要与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周末的固定时间里,让家庭成员坐下来一起聊天,聊聊最近发生的事情,分享彼此最近的工作、生活感受,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够了解彼此的想法、个性志趣、价值取向等动态,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应该习惯主动向家人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耐心倾听家人的感受,偶尔赞美一下身边的人。通过这种情感上的互动来促进家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深厚。当家中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或者有需要家人共同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大家坐在一起出谋划策,更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家庭成员的爱心和责任感,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总而言之,美满家庭,是需要用心并花时间去经营的,其中,家庭中的有效沟通是家庭和睦的关键。每天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家人,分享、倾诉当天的事情,同时多聆听家人的感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从家庭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受童年生活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但是,当你回想你的童年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也许有些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幸福;有些人已经不记得自己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了;还有些人的心里可能会“咯噔”一下,然后不禁泛起一身鸡皮疙瘩。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每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对自身的心理建构起到主体性的作用,以至于童年留下的阴影,影响着自己一生的幸福。

江华有个性格奇怪的同事,她话不多,也不喜欢和别人接触,并且独立得惊人,好像生活里不需要任何人帮忙。她外表很文静,内心却总是暴躁不安。比如一次快递运送出了些问题,她和快递小哥打电话交流的声音吵到楼下的同事都上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比如当别人不经意间靠近她或递给她东西时,她都会下意识躲闪,好像别人会打她一样。

后来,江华偶然了解到她的这些奇怪行为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那天,江华远远看到她在一个角落里打电话,情绪并不好,隐约听到她对电话里的人说:“你直接报警吧,我真希望他去死!”挂了电话之后,她就坐在楼梯上发呆。江华想了一下,安静地走到她旁边坐下,陪她发呆。不知道坐了多久,她开口说话了,其中两句话给江华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从小我爸妈感情不好,经常吵架,砸东西。我爸是酒鬼,一喝醉就发疯一样打我和我妈,手里有什么就拿什么打,皮带、擀面杖、小板凳……“我从小就好强,想保护我妈,强大到好像什么都能做,其实我也很无助、很害怕……我不信任这个世界,更没安全感,甚至别人不经意的动作,我都以为是要打我……真希望结婚的人都想清楚,不要祸害孩子。”

因为从小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因为想要保护妈妈,因为经常被喝醉酒的爸爸打,所以这个女孩在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就开始承担家庭的烦恼,学会了面对现实。她恨家人,甚至恨婚姻。童年时的那些伤害就像影子一样,随时跟着她,甚至影响着她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情绪管理……

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成人的情感是对以往经历的再编辑。”与我们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正好相对应。可能你会以为,这只是一句口耳相传的经验之谈,毫无科学根据,其实并非如此。

美国俄勒冈大学等机构的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人的性格在最初的童年时期就能形成,我们可以从六七岁孩子身上预测出他成年后的一些行为。英国诗人弥尔敦曾在他的名著《复乐园》中说:“童年中预示了成年,就像清晨预示了白天。”说明了童年对人生的重要。医学心理专家在对大量精神心理方面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同样发现,很多青少年或成年人的心理病态,大多起源于儿童时期甚至婴儿时期。

一个人从呱呱落地的时刻起,便和父母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三角关系:父、母、孩子。在那些接触人际往来的最初岁月里,孩子感觉父母之间的互动,分别学习和父亲、母亲建立关系:有亲密、有疏离,有接受、有拒绝,有愉悦、有沮丧。孩子也开始学习建立面对不开心和脆弱的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孩子在最初的家庭关系中,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而习得的,并没有好坏之分。

比如一个小孩子发现讨好父母、顺从大人可以得到赞赏,可以赢得别人的喜爱,那这种方式就会深深地印在他的意识和行为里,一直到成人,无论是在自己建立的家庭里,还是在工作中,他都会采用讨好的方式。而他也许没有意识到,这种方式也要付出代价:永远把对方放在第一位的态度,就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当讨好不成时,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而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我们的消化系统出现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等问题。

再比如一些孩子总是用大哭或者大声指责让别人害怕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都是你的错”“要不是你,我会过得更好。”但这种爆发性的态度很可能会阻隔孩子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总而言之,当一个人的反应模式在幼年的家庭生活中被培养起来以后,就会一再地在不同的情境下重复出现。因为人们在熟悉了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后,就会反复使用,所以不管是童年,还是成年,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很多方面,这种反应模式都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可见,童年时期的家庭幸福感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幸福的童年,感受不到家庭的幸福,他很可能就无法获得幸福的人生。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

所谓“原生家庭”,指的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组成。在人的一生中,对我们影响最早、最大、最久的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个人情感经验与两性相处方式学习的最初场所。一出生,我们就开始受到原生家庭成员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方式、夫妻关系、教养方式等,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相关研究表明,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其婚姻生活大多也会不顺利,离婚率较高。这也许是父母离异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产生的影响,使他们对婚姻产生了怀疑。研究还发现,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中,子女成年后也很容易离婚,极易放弃本可挽回的婚姻。

李先生今年40岁,前段时间,与他共同生活了12年的妻子向法院起诉离婚,要求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即使到现在,李先生也不明白妻子为什么非要离婚。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先生是个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异,只有一个姐姐,在这个家庭中,他是母亲的希望,在母亲和姐姐的娇惯下长大的他,从不知道该怎样疼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他把妻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经常打骂妻子,更不知道妻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对于女儿的要求,他也不屑一顾,他不会做丈夫,也不会做父亲。而他的妻子也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觉得离婚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根本没有挽回的必要。于是,这段婚姻就这样结束了。

大多数不幸的婚姻都有一个共同原因,就是走不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复制父母的婚姻模式,无力摆脱婚姻中遇到的困境,甚至重演父母的悲剧。人一生一般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原生家庭,另一个是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建立的家庭,也就是可以自己“当家”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文化氛围是平等还是控制、完美主义还是顺其自然、公平交流还是指责谩骂、畅所欲言还是不准表达,这些都影响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对他们的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另外,原生家庭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长期的,有时候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原生家庭的阴影对我们的婚姻模式或者家庭的影响和破坏,结果就有可能由我们把父母不良的婚姻模式,在自己的家庭里重演,然后继续传给下一代。阴影就这样一代代传递着。

父母亲的身教示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时每刻。我们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学会了怎样看待、解释事物,怎样体会、表达情绪,怎样与别人互动。家庭的文化环境熏陶着每个成员,原生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影响着新生家庭的生活。

阿铭和苏玲都是“90后”。阿铭从小顽皮,他的父母因为忙于做生意,对他疏于管教,如果他做错了事,必定会被暴打一顿。而苏玲的父母一直很恩爱,对她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比如每天早晨,妈妈在替苏玲把窗帘拉开之前,都会轻吻一下她的额头,然后告诉她,“妈妈要拉窗帘啦”。

长大后,独立的阿铭遇到了温柔的苏玲,两人恋爱后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恋爱时,阿铭很喜欢苏玲的温柔可爱,觉得她是这个世界上最阳光的女孩儿。苏玲则喜欢阿铭的独立,觉得他非常有魄力、有想法。

但是,当他们结婚后,苏玲却发现阿铭变得很粗暴,每天早上连说都不说一声就把窗帘给拉开了,也从不像父母那样天天亲吻对方。而阿铭却觉得苏玲好麻烦,对自己的要求太多。于是苏玲觉得阿铭不爱她了,阿铭也觉得苏玲不如之前那样善解人意了,彼此间渐渐出现了很多矛盾……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因为吸引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开。案例中的苏玲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所以她渴望独立,这点她从阿铭身上看到了。而阿铭从小缺失父母之爱,他也从苏玲身上找到了,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有着“处理问题简单粗暴”这个父亲留给他的烙印。很多人和恋人结婚后可能都会抱怨,“我的爱人不如以前那样爱我了”或者“我的爱人不如我爱他那样爱着我了”。可是,我们对自己是否真的很了解,还是个很大的问号。

如果在我们情绪、认知、行为发展的过程中,原生家庭没有让我们学到情绪的辨识以及适度表达的方法,没有学会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事物,没有学会良好的行为模式,长大以后也许我们依旧会偏激、任性、缺少弹性,自我觉察和感同身受的能力会离我们很远。

不同的原生家庭,家庭文化、关系模式、家庭规则自然不同,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人,带着各自家庭的影子组成新的家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也处理不好这种差异的话,就会演变成心力交瘁的生活悲剧。心灵回溯,在婚姻中成长,了解彼此过去的心理历史,有利于为新生家庭开创一个美好的未来。

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所以我们不应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责。请记得:每对父母都正在为自己的子女创造原生家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幸福,所有父母都应努力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庭环境。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少温情

在阿兰·摩尔的《守望者》中,守望者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秘气质,隐身现实之中,却不被重视。对于成年的守望者,守望可以当作是一种享受孤独和自由的过程,但是当这个词用在孩子的身上时,却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守望的孩子们,眼中经常闪烁的是一种可怜的、渴望父爱和母爱的孤独感。

留守儿童都是家的守望者,守望着爸爸妈妈,守望着一年中难得团聚的那几天。而今天的留守儿童早已不再局限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很多大城市中也涌现出了大批“城市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在外地或者出国深造,将孩子留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或者丢给爷爷奶奶看管。孩子们只能早早地习惯孤独,习惯没有父母陪伴的守望生活。

有这么一个孩子,他从6岁起便进了当地顶尖的贵族寄宿学校,一周5天,在学校里吃穿住用。这所学校师资力量不算顶级肯定也是非常棒了,但孩子每次见了父母都不是很亲近,总觉得有些隔阂。孩子的性格很刚毅,自己的事情从来都是自己解决,不和父母商量,好像父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亲人,并不会给自己以生活上的帮助。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孩子也不错,性格独立,能早早在现代社会上立足。但长期的寄宿生活使得孩子无法及时感受到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情的温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是最主要的,父母只是自己的‘周末亲人’”这样的认知,进而养成一种面对亲情冷漠的习惯。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孩子长期的寄宿生活造就的亲情疏离,孩子在学校里从来只需要考虑自己,而周末回家的时候父母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又很少,如此导致父母与孩子情感交流时间越发减少。长此以往,处于性格塑型期的孩子,就会将家人看作是每到周末才出现一次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对“家”或者是“家人”的意义,孩子一无所知。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把孩子送进全寄宿制学校,有同学、老师的陪伴,他们应该不会孤独了吧,还能培养社交能力。然而学校师生的交流不能代替父母的陪伴,缺少了一个由家庭走向学校再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其后果是让孩子缺少自我认知能力。同时,缺少父母鼓励和批评的他们,很可能会导致自卑或自负的心理。

徐果的父母长年在外工作,有一次独自过完儿童节后,他在日记本中写道:“我多希望有妈妈天天嘘寒问暖,委屈时可以扑向父母的怀抱大哭一场,生病时有父母陪我一起渡过难关。很多人抱怨自己的爸爸妈妈唠叨个没完,而我却觉得,如果能有父母的随时陪伴即使挨打受骂也甘之如饴。”

短短的几句话让人看了扎心,在其他孩子看来极其正常的要求,对他而言却是奢望。在这个需要父母呵护的年纪里,因为他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了一种父爱、母爱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第一大原因。要知道,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如果孩子缺乏这一关键性角色的关爱,将对他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是,基于现实状况,有的父母可能必须离开家庭。假如你不得不让你的孩子做一名留守儿童,那请做好你与孩子的沟通工作,就算不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至少利用其他途径给予孩子最基本的照顾和心理满足。而沟通是“重质不重量”的,你可以在出差时,不时发个短信或者打个电话给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

敬业的父母形象在孩子眼中亦是非常正面的,当你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时,将你的成就与孩子分享,让他知道这是父母辛苦的结果。不要总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心更是透亮的,他们明白父母的辛苦,你以身作则,他们也会在今后人生里以你为榜样。

除了父母的关爱和沟通之外,学校的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对孩子来说,学校是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是孩子心目中的“第二家庭”。因此,学校也要肩负更多的教育责任,尽可能满足孩子对家庭温暖的心理需求。教育孩子的同时为孩子营造家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第二章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怎么破改变应对态度,打消婚姻焦虑

陈锋和女朋友的感情很好,他很爱她,非她不娶,女孩也表示非他不嫁。但是,一谈到结婚,女孩便开始敷衍,什么“我最近忙”“过两年吧”“今年不适合结婚”……

陈锋知道女朋友对婚姻有点紧张,担心以后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他愿意给她一些时间。但两年时间过去了,陈锋依然没有打消女朋友对婚姻的焦虑,他所预想的幸福生活在女朋友眼中都没什么意思。比如他觉得结婚后两人可以一起去买菜做饭,或者生一个可爱的宝宝,或者一起与家人团聚,都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女朋友却认为这不是幸福,也不愿意去面对以后家庭中的烦琐事务以及在家庭中应尽的义务。

陈锋真的很爱他的女朋友,想要和她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然后两人携手走过一生。但看到她眼底的抵触,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一般情况下,女性更容易产生婚姻焦虑。婚前,女人总是对婚姻充满期待和憧憬,婚姻对她们来说拥有无尽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但是,当婚姻来临的时候,她们又有些犹豫不决,甚至担心、害怕。如何应对以下可能产生的婚姻焦虑症呢?准备迈入新婚生活的朋友可以参考以下应对策略。担心婚后没有自由

应对策略:克服心理障碍,不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婚姻上。

怎样克服心理障碍,关键要看你自己是否想改变。在一段爱情生活的初期,单身惯了的人可能会有许多的不习惯,比如讨厌两人天天相对,讨厌生活琐事,等等,但无论如何,都不要轻言放弃。

心理学家给我们诠释了一种积极、光明的方向——改变是可能的。当我们处理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事或老板的关系等时,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从不如意到如意的改变,虽然有来自外在环境的变迁,但更多的是来自内在感受、应对态度的改变。所以,在婚前产生焦虑时,不妨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真的准备好改变了吗?如果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预先接受了最坏的结果,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应对策略:与其整日担心婚后爱情热度不在,不如多做浪漫的事情增进夫妻感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是大多数刚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最担心的事情,要想消除这个顾虑,需要了解婚姻和恋爱的区别。婚姻生活和恋爱不同,恋爱的时候可以不问柴米油盐只谈风花雪月,结婚后却要共同面对平淡的家庭琐事,自然不可能每天都追求浪漫。

想要避免婚后对平淡生活产生的厌倦感,需要降低你对婚姻生活的心理预期,不要天真地认为蜜月真的比蜜还甜,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家庭诞生的同时,也意味着负担的加重,意味着双方要为家庭尽力尽责,尽自己做丈夫(妻子)的义务。担心对另一半不够了解

应对策略:男女双方需要不断地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感情,这是最重要的婚前心理准备。

这项准备如果不充分,其他准备再完备也不能保证婚后生活美满幸福,纵然婚前物质准备充足,亦难以维持夫妻间的恩爱关系。建议准备结婚的双方应多了解一下再结婚,或者婚前长谈一次,尽可能多地增进了解,这样或许可以消除对未来婚姻的恐惧感。担心结婚后会影响工作和前途

应对策略:多看一些辣妈女强人案例中,学会有效的时间管理,消除顾虑。

生子是一个女人的必经阶段,如果说22岁的女子是靠青春和活泼博得好感的话,一个28岁的女人则需要体现稳重和能干。一个大龄女子为了工作而不结婚是完全没必要的,正常的婚育应该是公司和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消除婚姻焦虑关键还在自身,应主动改变自己对婚姻的态度,然后根据自身的情况,克服心理障碍,才能迎来甜蜜的婚姻。建立情感账户,避免情绪冲动“跟你亲近我就受伤,不跟你亲近我又孤单。”这一现象被婚姻专家、华裔心理学家黄维仁称作“现代人的两难”。两个人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却又因为了解而分离。正如《广岛之恋》中唱的那样,“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眼睁睁看着爱从指缝中溜走……愿被你抛弃,就算了解而分离……”

对于这种恋爱通病,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建立两个人的情感账户,不断地进行爱情“存款”,丰富你的“爱情银行”,这些局面就可以扭转。因为丰富的“存款”足以帮助你安定情绪。这样,你在解决矛盾的时候,就不太容易情绪冲动,而是更愿意为对方改变、调整,并主动做些有建设性的事情,也就是说用一个“存款”带动更多的“存款”。“情感账户”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提出来的。他认为,我们在银行存款时,总是会根据实际财政状况和存款数目的多寡,很有针对性地选择存款的方式,做到准确又高效。情感存款也应如此。根据对方的需要准确合理地选择双赢的存款模式。存款的过程是一个重新点亮自我的过程。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只有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体会别人。“情感账户”中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存款:让对方开心,感觉被欣赏、被肯定,或是做了一些让对方高兴的事。

提款:让对方哭、受挫折、受痛苦,觉得被误解、被批评、被伤害。

存款丰厚:很多小问题可以被原谅。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债台高筑:如果银行里已经赤字连篇、债台高筑,任何一点儿小事,都可以变成大事。

精心的安排:不虚度跟对方在一起的时光。比如一起聊天、看电影、做公益、做饭。

精心的礼物:重点是在精心,而不在于花多少钱。下班回来,顺路买他经常看的杂志或是她喜欢吃的甜点。

服务的行动:喜欢为对方做这做那,比如看到他(她)累了,你会很体贴地帮他(她)倒杯茶。

身体的接触:美国一位著名的情感专栏作家曾经针对一万名美国女性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女性非常需要而且喜欢亲密的拥抱,也就是说非性的拥抱让女人更加容易感受到爱意。

肯定的言语:就是赞美的话。看到对方的优点,就称赞他(她)。

其中,语言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中国人表达爱意最弱的一环。因为很多人在表达爱的时候,都习惯用行动。但是,光用行动,对方可能没有办法感受到。所以,除了行动之外,我们还需要语言上爱的表达。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我们习惯借着批评改变对方,但努力批评的结果往往是对方努力叛逆。对此,有心理学家曾说:“唯有当一个人感受到爱的时候,他才会努力超越自己的习性,去做发自内心的、持久性的改变。”

丈夫和妻子约定要建立情感账户,一开始彼此都很不习惯,后来渐渐发现情感账户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今天妻子给丈夫买了条新领带,于是情感账户又增加了一笔收入,丈夫因为工作不顺回来发了脾气,于是情感账户就会有一笔支出。年底的时候,夫妻俩把“情感账本”拿出来“对账”,发现之前好多生气的理由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记录下的动人的小细节倒是让彼此都很感动。最后算下来,情感账户里存款不少,夫妻俩都很开心。

因为情感账户,妻子开始意识到,当对方做错事情的时候,他已经觉得很心虚、理亏。如果不谈这件事,原谅他,这就是一笔大存款。

丈夫也意识到:“当她向我抱怨时,我知道她需要的是鼓励。以前,我肯定会说,你做得都这样糟糕了,我找不到什么可以称赞的地方。但是现在我会先用鼓励的方式客观地谈一谈这件事,然后帮她一起想办法。有了这个存款的练习后,我不再关注对方不好的地方。当你捕捉到那些曾经忽略掉的美好时,你的生活也会变得很美好。”

大部分夫妻相处时间长了,并不是没了感情,而是失去了亲密感。而情感账户中的存款练习则是帮你找回亲密感很好的方式,把存款和取款都记录下来,你会发现情感账户中的许多取款都可以尽量避免,从而减少取款,增加存款。这种方式看似不起眼,但经过不知不觉的积累,就会变成意义深远的巨额存款,许你一个踏实幸福的未来。发现对方的优点,让感情保鲜如初

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毕欧和白蒂玖住在围着白篱笆、有青草地和鲜花怒放的房子里,看上去宁静宜人。但是,进了房子以后才发现,他们的婚姻生活一团糟。结婚十二年,有两个孩子,他们却总是奇怪当初他们为什么会结婚。

他们似乎总是意见不合,唯一相同的就是两人都爱孩子。毕欧是个工作狂,他只留给白蒂玖一点点的时间;而白蒂玖上半天班,主要目的是不想闷在家里。他们应付问题的方法是退缩、试着保持距离,所以他们的冲突不会显得太激烈。但在两个人的爱情仪表箱上,却都标示着空竭。

后来,心理咨询师给了他们一个建议,就是将对方身上一些你喜欢的部分口头表达出来;同时,对不喜欢的事,抑制住抱怨;并教了一遍那些他们曾经说过的夸赞对方的话,还分别帮助他们为那些优点列了一张单子。毕欧的单子集中在白蒂玖做母亲、管家和厨师的活动上;白蒂玖的单子则集中在毕欧的努力工作和对家庭的财物供应上,他们的单子都写得尽可能地明确。心理咨询师建议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中,继续在单子上添加他们注意到的其他事。

两个月以后,心理咨询师发现,他们在相处的态度上前进了一大步。白蒂玖夸赞毕欧努力工作和供应家用,让毕欧觉得自己又像个男人了;而毕欧给妻子的口头夸赞也让对方感受到了他的真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