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4 03:54: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试读:

第一编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①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②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不论基于善良的人性还是同类意识的发现抑或宗教教义的宣示,对处于困境者和弱者的帮助是早就存在的。在其中,宗教对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尤其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

b.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这对以后世界各国的社会救济法规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

c.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d.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之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和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等。

e.美国的公共救济曾受英国的影响。在国内战争时期,美国就出现了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社会工作是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首先是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其次是人们采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适用的方法去应付这些问题,然后是人们不断探究更加有效、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

③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

社会工作发展的历程和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表明,社会工作需要明确的价值观和理论指导,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技巧,需要有应付新问题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工作的特点。

3.社会工作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时间,社会工作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发展,这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专业发展阶段,它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发展及社会工作的科学化。

①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Mary E.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此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

②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③社区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工作方法也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它只是一种服务于个案工作的间接方法。到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④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①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的,即它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任务是诊治受助者的问题。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明显。

②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

传统的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文化价值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生活文化。我国人民囿于较为封闭的亲友圈子之中,对他人无多求助,因此不可能产生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2)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①20世纪初,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教学并从事服务实践活动。

②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其中以晏阳初倡导并极力推行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最为典型。这是中国知识界施行的、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活动。(3)1949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体制下,政府通过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行政程序和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这样,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排除了专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

②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一些学校随即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开始起步。

③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此后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二、社会工作的领域

1.社会工作领域的逐渐扩大(1)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社会工作领域可以分为理想的和实际的两种。

①理想的社会工作领域是按照人类理想应该进行干预并对之进行改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领域。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的和由于社会工作者在认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暂时未能进行干预者。

②与之相对应,可以把社会工作者已经涉入其中者称为实际的社会工作领域。(2)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有两种:

①社会学认为社会问题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遇到某种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因而需要改变的社会状况。它强调了该问题较大的影响范围和对人们正常生活的较深程度的不利影响。

②社会工作认为,社会问题是指那些非纯生理性的问题,即与社会因素有关的问题。这样社会问题就是社会性问题,它包括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等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问题。同时,社会工作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不像社会学那样看重受影响的人群范围。(3)社会问题的产生使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认识到的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就向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作为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社会工作的领域也就不断扩展。可以说,社会工作领域与社会问题发生和影响的领域是相同的。

2.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1)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是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状态和过程。人类素有社会进步的理想并对之有执著的追求。对于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们都承认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们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改变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也就在实际上推进着社会进步。(2)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促使人们思考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开始用新的发展观来看待社会进步,即不但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这个价值体系中,所有伤害人、漠视人的尊严和平等、压抑人的发展的现象都将被社会工作者所反对,并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

3.社会工作的领域(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3)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从社会工作内容的特点这一角度着眼,社会工作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①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舍此,受助者就可能陷入深刻危机,如贫困、无家可归、犯罪、吸毒等。

②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服务。

③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包括知识的增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三、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1.社会工作的定义(1)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在我国,社会工作是一个较为普通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人们在本职工作之外所做的不取报酬的工作,包括当学生干部,做工会委员等。

本书中介绍的社会工作是专业性社会工作,它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在一些国家,这类事业又称作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或社会福利服务(social welfare service)。尽管不同国家使用的概念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2)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

①联合国于1960年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

②弗瑞德兰德(w.A.Friedlander)则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以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和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这些界定都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受助者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具有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与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

④贝斯提克(Biestek)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而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不具有独特的哲学和严密的知识逻辑。(3)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这个定义还指出,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4)几个相关概念

①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②社会福利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我国传统上对社会福利一般作狭义理解。狭义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工作在涵义上基本吻合。

③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

2.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1)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按照韦伯的理论,可以把社会工作看作社会行动,即它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人的活动。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实际上,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这样,社会工作过程可以用如下结构来表示(见图1-1):图1-1 社会工作过程示意图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一般说来,社会工作者启动这一互动过程,而受助者的反应使这一过程真正开展起来。这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循环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而相互理解与合理的行动是社会工作过程有效运行的深层结构。(2)社会工作的要素

①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②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④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3.社会工作的类型(1)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综观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社会工作曾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其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业化,而现代形态则是理性化、组织化、职业化和专业化。二者之间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2)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①普通社会工作

普通社会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是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包括教师兼任的班主任、学生兼任的团支部书记、职工兼任的党支部委员和工会委员等。它基本上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②实际社会工作

在我国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以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它们承担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职能。如民政部门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工会、妇联等,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这类工作当前是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

③专业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的人员,遵照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的服务。其工作人员系非政府官员,服务组织多是社会团体或民间机构。这类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联系(1)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是一套助人方法和技巧;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学科。从其理论建构、实践工作的科学性等角度看,社会工作应该算作一门科学,它属于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如同医学之于自然科学。(2)社会工作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关系

社会工作涉及的是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由于社会工作要处理与人相关的问题,因此它与众多社会科学学科就发生了密切联系,这些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社会工作同这些学科关系的特点是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工作任务的性质运用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然后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去解决问题。

2.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1)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与基本问题

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即人们怎样组成社会,社会又如何运行以满足其成员的需要,并由于二者之间的张力而导致社会变迁。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同社会工作有着直接联系。(2)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特殊关系

社会工作的发展表明,它与社会学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大量社会问题导致社会工作诞生的时候,正值社会学的繁盛时期。人们在分析问题时自然而然地采取了社会学的方法。他们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找问题的症结,同样从制度建设等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社会学就成了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的最牢靠的知识背景。(3)与社会工作关系密切的社会学领域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之问具有普遍联系,如下一些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①与儿童成长、老年人赡养及家庭关系调适相关的家庭问题;

②与社区服务、社区关怀、社区建设相关的社区问题;

③与贫困、利益分配不公相关的阶层问题及社会制度问题;

④与失业、福利保障相联系的劳动就业问题;

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以及社会规划等问题;

⑥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人的发展相关的社会现代化问题等。

3.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条件及规律的科学。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有:个体社会化及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人的态度形成的机制及其改变的规律,社会知觉的形成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精神压力与人的心理健康,群体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文化与人的行为,等等。(2)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对以个体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的贡献是直接的和明显的。当受助者的问题主要是个人性的,并与他的意识和认识密切相关时,社会工作者就会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和帮助他解决问题。由于社会工作的任务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和态度有关,由于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细致、复杂的互动过程,所以社会心理学必然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柱。(3)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学领域

社会心理学在总体上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尤以如下方面更为突出:人的社会化理论、人格理论、人类成长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学、社会学习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知理论、民族性格理论等。

4.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工作与政治学和管理学

①社会工作与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权力关系的科学,它不但指国家政治体制,也研究行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运作过程。社会工作与政治学有密切关系。在一些社会工作学者看来,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社会工作就是要维护社会弱者的权利,使其享受公平。

②社会工作与管理学

a.管理学知识对社会工作的贡献,集中反映于社会行政之中。社会行政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一整套管理方法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管理以有效地达致社会工作目标,是管理学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突出体现。

b.现代社会工作也开始将管理学知识运用于其他社会工作领域,如进行个案工作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c.新管理主义的盛行也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复杂影响。(2)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所倡导的是对贫困群体给予更多的物质支持,这正是社会工作所需要的。除此之外,劳动就业、人力资源开发、社会救济等社会工作任务也与经济学有直接关系。(3)社会工作与伦理学

①伦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之对错、善恶的科学。西方社会工作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旗帜,强调博爱、平等,强调对社会弱者的同情,这就是伦理思想在社会工作理念层面的反映。

②社会工作过程本身也反映出浓厚的伦理色彩。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特别注意遵守专业伦理,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无私奉献,全心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尊重受助者,保护受助者,帮助受助者。这无不体现了社会工作者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精神。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就它的主要方面做初步分类主要有:(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3)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从社会工作内容的特点这一角度着眼,社会工作可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①救助是救人于危难的活动,舍此,受助者就可能陷入深刻危机,如贫困、无家可归、犯罪、吸毒等。

②帮助是就一般困难而言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服务。

③发展则是在受助人自认为面对未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给予的帮助,包括知识的增长、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3.什么是社会工作?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答:(1)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翻译过来的。在一些国家,这类事业又称作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或社会福利服务(social welfare service)。尽管不同国家使用的概念有些不同,但其内涵基本上是一致的: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2)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

不同学者对于社会工作重点的强调是有差别的。

①联合国于1960年出版的《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以使其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

②弗瑞德兰德(w.A.Friedlander)则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以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和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这些界定都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受助者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和科学,它具有通过提供助人的服务来增强个人与团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技巧或艺术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如贝斯提克(Biestek)强调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而不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因为它不具有独特的哲学和严密的知识逻辑。

不同学者对社会工作的强调说明它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3)一般性定义

可以将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概括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

4.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答:(1)社会工作的要素

①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工作方法。

②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

③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它借助于助人活动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工作区别开来。

④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2)对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按照韦伯的理论,可以把社会工作看作社会行动,即它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人的活动。在这个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行动的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人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或客体。实际上,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也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理解带入接受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这样,社会工作过程可以用如下结构来表示:

图1-2 社会工作过程示意图

在这个结构模式中,一般说来,社会工作者启动这一互动过程,而受助者的反应使这一过程真正开展起来。这是一个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循环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而相互理解与合理的行动是社会工作过程有效运行的深层结构。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2.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1.社会工作者的特征(1)什么是社会工作者

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这些人一般受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并获得社会工作的硕士或学士学位,他们在社会福利机构或设施中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并被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所认可,被雇主认为是社会工作者。

在我国,根据我国社会工作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可以对社会工作者作出如下初步界定: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2)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①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

②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他们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是其职业或社会生活的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偶尔为之。

③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这些专业方法可能是由国际通则所确定的,也可能是根据本地经验发展出来的。

2.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1)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①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②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受助者的需要表达和有力配合与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行为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助人过程。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与服务对象一同工作”。

③助人过程是不对称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

a.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多知识,了解获取受助者所需对象的方式和手段,而受助者则信息缺乏。

b.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为了受助者获利,他不求回报,而只有使命感或实现感。

c.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虽然社会工作过程强调受助者的主动参与,但由于诸多原因,受助者常显得被动,而社会工作者则处于主动地位,他要积极地去推动合作过程。(2)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是助人活动的发动者。在助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职能是推进合作过程并向求助人提供服务。另外,社会工作者要控制整个过程,并期望更有效地实现最佳助人效果。由此看来,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

3.社会工作者的角色(1)社会角色的涵义

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或者说,它是反映社会位置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一般是成对存在的,即只有两个社会位置上的人相互关联时,它们之间才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也有可能一个人处于与他人的多种联系之中,即一个人可能担当多种角色,社会学称这种现象为复式角色。(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①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②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人自立或自我发展。

③倡导者

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④管理者

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他必须对与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以实现该过程的高效率,特别是不出现意外问题。

⑤资源获取者

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

⑥政策影响人

社会工作者应该将其工作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以避免社会问题的再次发生或减缓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还承担咨询服务、转介服务和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责任。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1.功能的涵义与类型(1)功能的涵义

功能是一个用来表示一个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的概念。功能指的是某种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它既表现为过程,也表现为结果,即有多重涵义。(2)功能的类型

①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

部分对于其他部分和整体的功能是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以自己的行动和与对方的互动逐渐去达到设计目标。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设计目标是靠一系列中间目标或过程状态的积累实现的。这样,这一行动对其他部分和整体的最终影响是终极功能,而其中间状态即是中间功能。

②正功能与反功能

在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帕森斯那里,功能只被赋予积极的涵义,即部分对于整体的作用肯定是正面的、支持性的、整合性的,这样的功能就是指正功能。当这一假设遭到批评之后,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反功能的概念。反功能是指部分对其他部分和整体的作用并非具有建设性,而是相反的情况。

③显功能与潜功能

默顿认为,某一行动的功能有直接表现的一面,也可能有潜在的一面。那种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显功能,与此相反,那种未被预期也未被认识到的后果是潜功能。

2.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1)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人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对于受助者,社会工作有救难、解困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多种功能。(2)救难

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危难涉及的是人的正常生活乃至基本生存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把这项任务放在自己的肩上。(3)解困

当受助者遇到困难但尚未达到危及生存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对其提供的帮助,我们可视为解困。解困是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4)发展

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发展不但发生于人们尚未遇到困难而进行预防性增能之时,也发生于遇到困难但靠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难以克服之时。

3.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1)社会秩序的涵义

孔德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按照这一说法,社会秩序至少包括两层涵义: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社会运行的有序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是对这些关系的静态描述。社会运行的有序性则从动态的角度,在过程之中考察关系的协调状态。(2)社会秩序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①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

稳定的社会秩序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满足着人们安全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福利。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共福利,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来说,秩序常常显得更为重要。

②社会秩序为获取福利提供了制度化的途径

社会秩序在宏观上表现为社会局势的稳定,在微观上则表现为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制度化,即人们可以按照既定的规范行动并达到自己的目标。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社会秩序向人们提供了获取福利的正常渠道,提高了人们获取福利行为的效率。(3)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①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通过帮助人们解决问题不但可以使当事人过上正常生活,而且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②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

社会工作者从预防问题的角度开展工作,不但使社会成员免遭痛苦,也避免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从而社会处于持续稳定状态。

③通过实施和修订社会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是在社会政策的框架下开展工作的,贯彻实施正确的社会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团结。在社会政策不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往往通过建议修改原有政策来追求社会公平,并在客观上达到真正维持社会秩序的效果。

4.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1)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性与相悖性

①帮助有困难者走出困境会产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对有困难者的救助,这种一致性是就一般状况或者总体而言的。

②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之间可能互相冲突。在社会政策不尽合理的情况下,简单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可能会贻误对有困难者的救助,甚至会酿成重大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只强调助人的至上性可能会冲击社会秩序,因为有时原有秩序并不一定能向有困难者提供制度化的帮助。这样就会发生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本位观同强调助人的个人本位观之间的冲突。(2)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在社会制度并不能合理地向有困难的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合理援助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向原有政策的挑战也是可能的。在不得不改变原有政策从而触动社会秩序时,社会工作者也不应回避。他们对原有政策或秩序的触动又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其后果也将有利于建立更加协调的社会秩序。

三、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1.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1)社会工作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社会工作是运用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它是一种经过设计的目标导向活动。对于社会工作来说,助人所需要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收集和传递这些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和服务传递系统,这是社会工作的工具性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积极组织和有效运用这些资源为受助人服务。(2)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

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它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一般说来,实施社会工作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

①接触问题

接触问题是通过各种途径初步了解可能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家庭、社区等)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其途径有两种:服务对象的求助和社会工作者的主动发现。

②调查和确认问题

调查和确认问题是对所遇到的可能的服务对象的问题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背景和所遇问题的性质、程度等。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把对方所遇到的困难作为双方合作解决的问题。

③分析和诊断

分析和诊断是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里包括将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可运用资源相比较,从而把服务放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④提供服务

服务也称对问题的干预,即在制定服务计划的基础上,有效组织和配置资源,对服务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对服务对象的有效支持,使其摆脱困境,满足其需求。

⑤评估

评估是对整个服务活动进行评价,包括效果评估和过程评估。

⑥终结

2.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1)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何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去实施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组织模式是从制度层面着眼,它是指一个社会中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包括:

①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即服务提供者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去回应社会的需求,服务的提供是由政府组织还是由民间组织。

②受助者求助模式即有困难者怎样向福利服务提供者请求帮助,是主动求助还是被动,抑或他们并不表达自己的需要。

③资源获取模式即福利服务提供者如何获得提供服务所必需的资源,他们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和如何获得这些资源,资源来自于政府还是来自于民间,是由政府拨付还是需要募集。

④服务提供模式是指服务提供者如何将资源传递给服务对象,是通过政府组织系统还是专业服务体系,抑或民间自然系统。(2)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组织模式

①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有政府提供、民间机构提供和社区共同体提供三种方式。然而由于社会活动的频繁和社会分化的加剧,其服务提供一般以民间社会福利机构为主,虽然政府并不完全放弃服务的责任。

②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福利国家”,这种情况有所不同,政府操办的福利服务机构在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正面临着改革,即向市场体制转化。

③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是人们的明确的权利、义务意识和完整的社会政策。社会成员以一种权利意识向政府提出获得服务的要求,也以契约的方式希望得到福利机构的帮助。

④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有困难的人常常采取主动求助的行为方式。

⑤提供服务所需要的资源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但来自民间的支持也占有相当地位。来自民间的支持使服务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从事服务活动的机会,同时它们也就必须向社会负责。

⑥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比较发达,服务提供更多地采用专业化模式,即由专业机构中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方法提供服务。服务过程的设计、实施多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或受过一定训练的人员提供,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专业化的。(3)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在典型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几乎控制了全部社会资源,同时也承担了全部责任。专业社会福利机构没有发育,社会成员在比较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中生活,其所遇困难也大多在这种组织体系内解决。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依靠其行政体系解决社会成员所遇到的问题,所需服务由相应部门提供,所需资源由政府拨付。有困难的人以一种权利意识向工作组织即向政府提出帮助的要求,政府则通过各种正式组织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行政化的。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采取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这表现为:

①国家将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所需资金没有其他来源。

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

③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众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

④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作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

⑤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他们有本行业的经验,特别是思想工作的经验,而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训练。所以,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性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⑥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国家在农村实行了不同于城市的社会服务制度,除了在遭受灾害时政府组织实施救灾工作之外,农民所遇到的困难基本上由社区性生产集体和自然系统帮助解决,其制度性的服务相当薄弱。

3.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1)经济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般说来在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会采取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福利的政策。在政府对市场经济有较多干预的情况下,政府则会通过利益再分配来减少贫富差距,缓解因分配不均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这样,不同的经济制度就会对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2)政治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政府的社会政策较能反映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就获得了一个支持性的实施环境,并成为社会政策的执行者。相反,当社会政策不能反映社会公平及社会进步的要求时,社会工作的环境是约束性的,社会工作者就会扮演一个压力群体的角色,他们会以自己的工作去试图改变政策环境。(3)社会救助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组成部分。一般说来,专业社会工作功能的发挥与民间互助制度和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的功能范围及强度有关,即它们给社会工作提供了补充服务的活动空间。民间互助制度的衰退和功能不足,政府的福利服务体系让渡的空间加大,都会增加社会工作存在的必要性,并使得其功能范围扩展。

四、中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1.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特点(1)中国体制改革的内容

1978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首先是由农村启动并逐渐推展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后是逐渐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解放社会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则通过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发展基层民主等方式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②我国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③在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经营体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给农村带来了摆脱贫困的机遇,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④在城市,改革则要给企业以经营自主权,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减轻企业压力,把企业变为真正的经营主体并将其推向市场。

⑤精简机构、“财政包干”也激发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场体制改革内容的集中表述。(2)中国体制改革的特点

①整体性。这场变革不但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政治体制、科学教育体制、社会福利制度的变迁,它不但直接表现于经济活动之中,也深入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层次。这些不同的层面的变化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整体性变迁的局面。

②渐进性。我国的改革以探索性改革为前导,获得经验后再推广经验,是以群众性创新为基础的,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的改革。

③非同步性。从总体设计的角度看,我国的体制改革采取了如下的时序模式:先农村后城市,先经济后政治,先体制外围后体制核心。

④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在宏观方向和策略上,我国的改革是有计划性的,就具体的局部改革而言,它常由自下而上的群众创新活动所推动而带有自发性。有计划的改革积累了改革成果,自发性的改革则使各种亚体制之间出现不协调。

2.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1)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加上某些政策带来的影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已十分突出。这些问题要靠适当的社会政策来化解,靠体制改革来解决。(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要也在提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发展社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被提上日程。(3)为了缓解“企业办社会”给企业造成的压力,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要,政府首先推出“社会服务社会化”的策略,即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设施面向社会提供服务。(4)针对城市居民的多重需要和下岗、退休职工回归社区的现实,民政部门倡导和推动了城市社区服务。(5)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政府转变职能的号召,一些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也相继淡化管理职能而强化服务意识。

3.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