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年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2:47:01

点击下载

作者:殷伟,殷斐然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节令年画

节令年画试读:

1 欢欢喜喜过大年

过大年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也是潜藏在人们心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过大年是人们难以割舍的亲情文化。从民俗学视角来看,年文化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人一种伟大的创造。出于对生活切实又强烈的热望,老百姓把理想现实化,将过年营造成一个既特殊又美好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种用理想的色彩调和的缤纷生活,因为过年祈福是普遍存在的年文化心理,祈福与风俗融合在一起,其中蕴含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年文化心理。一家人欢聚一堂,坐到一起吃年饭,共享家庭团聚的和睦幸福,给人们带来精神快乐的享受。在民族众多的文化记忆中,虽然很多传统仪式渐渐被人们忘记了,但过大年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记忆却被保存下来,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成为一种惯性行为。年末则是中国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

中国人过大年十分讲究,时间跨度很长:从腊八节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这期间有一系列的预热活动,民间歌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前活动的时间节点、内容安排。清代山东新成顺画店年画《同乐新年》就撷取了老百姓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八个经典民俗场面:风调雨顺,描绘老人们礼拜天地三界众神;辞皂(灶)王,描绘一老一少跪在灶前礼拜灶王;国泰民安,描绘全家在跪拜增福财神;年夜饭,描绘一家人在吃团圆饭、喝屠苏酒、放鞭炮;敬祖先,描绘夫妇和一儿童在祖宗牌位前祭拜;花炮连天,描绘全家老少过年放焰火;兄友弟恭,描绘兄弟二人同贺新年,相互拜年;夫妇拜节,描绘年初二夫妇回娘家拜年。八个场面组合起来,就是一组活生生的过大年民俗生活图像。清代山东潍县新成顺画店彩印年画《同乐新年》

大过新年一直是过去民间年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将家家户户过大年的喜庆热烈场面巧妙地浓缩在一户连三间的大户人家民居场景之中,厅堂内外张灯结彩,门扉上贴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春联,门梁上悬挂彩色门笺,大门两旁为灶,各连里间的火炕,东灶锅里煮饺子,灶台上点红烛,大盘盛着鱼,西灶锅里蒸馒头,灶上方供放灶神神龛;东炕上男女在推骨牌,西炕上大人带着孩子玩掷骰子游戏;厅堂里四个女子围桌包饺子,男子在恭贺新禧互相拜年,孩子在尽情玩鱼灯,装满金银财宝的围囤贴有“福”字,门外有人提酒壶、搬火锅进来,一头肥猪忽扇着两只大耳朵,快乐地拱进门来,肥猪拱门实为财神上门,预示来年发财……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庆祥和气氛和大年三十团圆的年味,尽收眼底。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清代山东杨家埠年画《庆贺新年》也描绘了新年祭祀天地祖宗、迎接财神、放鞭炮、玩花灯等过年习俗。清代山东杨家埠年画《庆贺新年》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财神过新年》描绘了一户人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场景。大堂设有摆满供品的财神供桌,供奉着财神像,财神神位上方祭出刘海撒金钱,堂中间一个孩子在玩抖空竹,一个孩子手举大金钱,上写“福寿双全”字样,几个大人在看着孩子们嬉戏,院子里,一个孩子在放鞭炮;左边厨房灶火正旺,锅里煮着饺子;右边卧房里,两个女子在包饺子;左有满囤金银财宝,囤上贴“福”字斗方和“金银满囤”红纸,右边有聚宝盆,财神身着红袍手托金元宝出现在堂中,满地都是金元宝、马蹄金、金钱、银锭、珊瑚、蕉叶、方胜等吉祥宝物,画上题诗说:“五谷丰登庆有年,发福生财占当先,荣华富贵同欢乐,石崇献宝在堂前。哈哈祥云金钱洒,寿比南山万代传。”真可谓财气冲天,财宝盈门。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财神过新年》(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山东潍县(今潍坊)年画《欢度新年》描绘20世纪50年代,人们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喜庆场景。大红灯笼高高挂,堂中的桌子上摆着自鸣钟,两旁是插着鲜花的花瓶,女人们在忙着剪窗花、包饺子,男人们依然不忘读书学习,老人抱着孙子其乐融融,孩子们放鞭炮、玩花灯……上方六个孩子分别抱举着荷花、桃花、牡丹花、桂花和春字牌,簇拥着梅花相拥的“新春”二字,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人们欢度春节的真实情景。山东潍县年画《欢度新年》

2 初一放开门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炮仗,过年燃放鞭炮由来已久。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驱邪的色彩。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就出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一到除夕,人们就要躲避“年”的伤害。后来人们发现了“年”的弱点,那就是害怕爆竹声。因此人们在火中燃烧竹子,使之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年”听到这种竹子爆裂声就立即逃去。传说从此以后,每年到除夕家家都要燃放爆竹,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除旧迎新。

民间素有燃放开门鞭炮的习俗,所谓“开门鞭炮”,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正月初一子夜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到处都是热烈火爆的鞭炮声,声震天宇,寓意驱散一年的疫病和晦气,喜迎新年,鞭炮越洪亮、清脆,就越吉祥。

天津杨柳青年画中对燃放开门鞭炮这一习俗多有表现,很多反映过大年的年画中都有燃放爆竹烟花的生动画面和场景。如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正初一放鞭炮》(局部)描绘的就是正月初一子时一到,家家户户抢先燃放开门鞭炮的情景。

山东潍坊年画《过新年》则是直接刻绘儿童欢快地放鞭炮烟花的场景来体现鞭炮迎年的喜庆气氛。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正初一放鞭炮》山东潍坊年画《过新年》

3 正月初一贴画鸡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鸡被视为灵物。鸡鸣报晓,鬼怪避之,鸡吃毒虫,剪除五毒,古人将农历正月初一这个最大的日子定为鸡日。古代最早在门户上挂一只鸡,目的是驱鬼辟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提到,除夕,把鸡挂在门上,以和阴阳。魏晋时开始出现了大年初一贴画鸡风俗,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贴画鸡……百鬼畏之。”在门上贴画鸡,一是为新春吉祥瑞;二为避邪驱凶,保佑一家平安。这种风俗在全国许多地方一直流传下来,至今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每至除夕夜,贴大公鸡画在门户上以求避邪除凶、驱恶趋吉的古俗。

大江南北都有以鸡为题材的传统年画,清代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鸡王镇宅》画面上大公鸡一身正气,昂首衔虫,表示辟邪,地上有牡丹花、菊花和如意、银锭、珊瑚、蕉叶等吉祥物。《金鸡报晓》则描绘一只大红公鸡叼着一条蜈蚣,眼睛炯炯有神,一副疾恶如仇的样子。蜈蚣被认为是百毒之王,代表着邪恶,邪恶可被光明之鸟捉走。当金鸡啼鸣,光明就来临了;金鸡的两个爪子上都带着财宝,旁边还画着一朵牡丹花,牡丹花是百花中最能代表富贵的,金鸡驱走了邪恶,还带来了富贵。清代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鸡王镇宅》《金鸡报晓》清代陕西凤翔年画《大吉利》“鸡”又与“吉”谐音。在众多民俗事项中,鸡带给人们一个好字眼“吉”。这就在用鸡辟邪的基础上,附加了吉祥的意义。辞旧迎新之际,民俗年画除了要画《鸡王镇宅》,还要画《石上大鸡》以驱邪纳吉,希望有个好运气。清代陕西凤翔年画《大吉利》以大公鸡、牡丹花和大石组合构图,大公鸡叼着蜈蚣站立在大石上,寓意辟邪,牡丹花象征富贵,谐音取意,“大鸡”即“大吉”, “石上”即“室上”,鸡与牡丹花与石的构图,读出新年的吉祥话语:“鸡年吉,吉年利,富贵花开满门第;此贴屋,大吉利,子贵孙荣传百世。”

河北武强年画《大吉大利,功名富贵》以公鸡、石榴、佛手、牡丹、梅花等吉祥元素构成,表达大吉大利、功名富贵的寓意。河北武强年画《大吉大利,功名富贵》

清末山西新绛年画《新春大吉》是描绘童子戴太子冠,手捧吉祥花卉,或一手抱如意,一手举着花卉,骑在大公鸡上,鸡脚下是各种吉祥物,寓意新年大吉大利。清末山西新绛年画《新春大吉》

4 恭贺新禧互拜年

拜年与除夕年夜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就是向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一般大年初一清早,穿戴一新的晚辈要给家中的长辈叩首拜年,以尽孝礼,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还包含着感恩意识的培养。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富贵长春》描绘大年初一一家老少共贺新年的场景,其中两个年轻人正向一个老人作揖拜年。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富贵长春》

给家人拜年,对增强亲密程度十分重要,抱一抱拳,拱一拱手,互道一句“恭喜发财”等吉祥语,一切都很简单,事实上却是一种仪式。在这种简单的仪式中,平日里的误会、不满都会化作祝福、赞美,舒缓了过往的矛盾,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不体现出对新一年的祈盼和祝福。拜年既是提升亲情密切度的民间礼规,也是民间社会人文教化、道德修养的自治活动。清代山东潍县新成顺画店彩印年画《同乐新年》第七幅《兄友弟恭》描绘了大年初一兄弟二人同贺新年、相互拜年、互道恭贺新禧的情景。清代山东潍县新成顺画店彩印年画《同乐新年》第七幅《兄友弟恭》

一般的拜年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新年快乐”等吉祥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也相互登门相互拜年,拜年的真正意图是重建一个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年画运动,催生了大批优秀新年画作品,许多专业画家都投入到这一普及运动之中,其中吴衍休1959年作新年画《拜年》主题鲜明,具有浓烈的时代特色。画面着重描绘一群孩子载歌载舞给老人拜年,体现了一派祥和欢乐的过年喜庆气氛,让人充分感受到民俗节日的魅力。吴衍休1959年作新年画《拜年》

5 初一出行迎喜神

喜神就是吉祥神,能给人们带来吉利喜庆。人们的愿望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因此臆造出一个心目中的喜神来。浙江溪口人崇尚财神、喜神,有对联云:“财神常进勤俭宅,喜神长伴善良人。”然而,喜神不同于其他民间俗神,没有专设的庙宇。最初的喜神是很抽象的,并无具体的形象可言,与其他民间俗神相比,显得有些空洞。后来喜神有了自己的尊容,但模样却没有什么显著特点,完全是人们心目中天官的翻版,如清代北京纸马《喜神大吉》、清代纸马《迎喜仙官》中的喜神都是戴官帽着官袍、五绺(或三绺)长须、双手捧圭,或站立或端坐,就是天官模样,画面上题署“迎喜神、进福禄”则点明了初一出行迎喜神的主旨。清代北京纸马《喜神大吉》(日本泽田瑞穗旧藏,现藏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清代北京纸马《迎喜仙官》(台北历史博物馆藏)

喜神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产生,已经无法考证,只知道喜神不像福、禄、寿三神那样由星宿衍变而来,也没有神形可辨,这是喜神的最大特点。民间传说喜神原本是长拜北斗星君修炼的一个女子,修真成道时,北斗星君因其虔诚显形在女子面前,询问她有何所求。女子只是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这个女子是在祈讨胡须,遂赐长须,并以其发笑时呈喜像而封为喜神,只因有长须,不再令凡人再见到她真实的面貌。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河北内丘、云南纸马《喜神》就是高鼻大眼、梳着发髻、怀抱琵琶、笑容可掬的女子。山东莱州纸马《喜神》刻绘的喜神是花冠宫装、骑凤翱翔在祥云中的女仙,有侍女扛旗拱卫。河北内丘、山东莱州等地纸马《喜神》

迎喜神是过年广为流行的民俗活动,正月初一,从凌晨起就开始迎喜神,按照喜神所在方位,由家长主祭焚香后,出门向着喜神所在的方向迎喜神,祈得一年康宁和好运。相传喜神是和其他诸神一起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升天去汇报人间的事情,正月初一返回来过年。如果谁家迎来喜神,这一年里就会事事顺利,处处有喜,不遇灾病。但喜神并不是凭空想象出的一位神灵,而是按干支和八卦计算出的一种方位。清乾隆皇帝曾下旨编撰过一本有关寻找喜神的方位的书《协纪辨方书》,有了这辨别喜神方位的专业书,就知道什么日子什么时辰喜神在什么方位了,迎喜神时也就按书查到喜神方位,祈神更加方便了。《长沙新年纪俗诗》说:“出行都向喜神方,翎顶官靴奔走忙。”

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桃花坞年画《迎喜图》为长方幅,分上、下二段。上段约占全幅的五分之二,题“大清乾隆卅一年(1766)迎春图”及大小月节气、流郎诗、喜神方位、嫁娶周堂图、地亩经等;下段占全幅的五分之三,中央绘迎喜图。图中一龙半隐云气中,口向下面的聚宝盆吐出珊瑚、金钱等财物,文武财神,分坐聚宝盆左右,分别有“金山”“银山”,聚宝盆前一黑虎昂首上视,左二文官,手托元宝,右和合二仙侍立,一捧宝盒,一执莲花,配有地坡、山石、树木。图左有“百忌日”“太白游方避之吉”;图右又有“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太岁神出游日”等文字。清代乾隆年间苏州桃花坞年画《迎喜图》

喜神究竟是什么模样,并无固定形象。民间年画中,喜神有似天官的,也有似财神的。清代北京年画《喜神门官》表现了赐福天官率童子赐福的情景。绘天官穿一品朝服,袍上有“福”“寿”图案,一手持朝笏,一手托锦盒,盒上有“囍”字,寓意双喜临门,身后有童子手举宫灯,宫灯上分别有“富贵吉祥”“双喜临门”字样。

和合二仙也是民间喜神,清代芜湖斗方《喜神》绘的就是“喜”字中嵌入和合二仙图像,充满喜庆、吉祥气氛,是新婚人家喜贴的门画。清代北京年画《喜神门官》清代芜湖斗方《喜神》

6 新正初二敬财神

老百姓祈盼家多财富,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于是就产生了财神崇拜的信仰,正月里有了许多崇拜财神的民俗。农历正月初二有敬财神风俗,由来已久,迄今犹流传民间。北方过年时,正月初二家家请回财神爷,供奉财神爷像,焚香上供品,清晨祭焚财神爷像,祭祀场面非常隆重。往往边行礼,边诵祝词。如清代俗曲唱道:“新正初二,大祭财神爷。点上香烛把酒斟,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一家老幼行礼毕,鞭炮一响惊天地。”南方正月初二敬祭财神供品内容特别讲究,供品共分三桌,第一桌为果品,表示生意广阔;第二桌为糕点,多用年糕,意为年年高,糕上插有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猪头、全鸡、全鸭、全鱼等,有招财进宝、鱼跃的吉意。祭祀时,主人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祈愿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正月初二敬财神,鞭炮声昼夜不休,而商家尤重视,大多供奉三个财神:关圣大帝、玄坛赵元帅和增福财神。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正初二敬财神》描绘一户人家正月初二敬财神的场面,财神像前供桌上有一尾活鲤鱼、一盘鲜羊肉、一整只公鸡和其他干鲜供品,香烛高烧。一位家中老者在财神供桌前,对着财神神像虔诚地拱手礼拜,反映了人们求财致富的思想。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年吉庆,大发财源》分地下与天上两部分,表现的是正月初二敬财神风俗。天上左边是五路财神,赵公明率领着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到来,中间是偏财神刘海正在向人间投下金钱,右边是和合二仙送来吉利;地下是一户人家的庭院,设立了敬财神的祭桌,供奉有财神牌位,祭桌上摆满各种祭品,琳琅满目,一个老人在祭桌前,焚香作揖,顶礼膜拜,一家人在敬祖、点灯、贴对联、贴窗花等。上有戴廉增题诗:“新正二日敬财神,一家五代顶荣身;拈香高举朝天祝,祥云四布吉星临;招财童子来献宝,利市仙官降德门;上方刘海金钱洒,虔心应发万年春。”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正初二敬财神》(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新年吉庆,大发财源》

7 初二开门迎财神

正月里的民俗活动大多与财神有关,正月初二是家家户户开门迎财神的日子,相传赵公元帅被姜子牙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财神,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赵公元帅性格懒散,一年中仅在正月初二那天走下龙虎玄坛一次,而且走动十分随意,从来没有既定的目标,说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家家都在此日赶早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抢在前头,迎接财神赵公元帅的光临家门。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正月初二迎接财神》描绘一户人家正月初二迎接财神的情景,在正对大门的厅堂设置祭桌,香烛高烧,男主人拱手恭迎财神的到来,财神身着大红官服在手展“利市仙官来”卷轴的小财神利市仙官的簇拥下,来到这户人家,送财童子肩扛巨大的金元宝紧随其后,满地是红珊瑚、马蹄金、金元宝等宝物,祭桌左右分别是一只公鸡和一条狗,寓意“鸡犬宁家”;画面两边栽种有摇钱树、芭蕉树,大门口一个水夫担水进门,表现了送财水的风俗。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正月初二迎接财神》(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民国天津年画《财神推开黄大门》描绘了一个殷实的天津大户人家正月初二迎财神的年俗。过去正月初二,天津贫富人家都要开门接财神。这一天,全家人高高兴兴地过年,圆桌旁女人们包着饺子,有和面的,有擀面皮的,有包饺子的,女主人抱着孩子在一边观看;大门旁边是灶头,灶上方灶神神龛里供奉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画像,一个女人在往灶里进柴火,一个女人在煮饺子;里屋两个小少爷在炕上下着围棋,男主人带着小女孩正在接财神,黄大门打开,两扇门书写着“天赐吉祥,人希福禄”春联,财神爷捧着如意与肩扛聚宝盆的招宝天尊推开大门,性急的白马驹驮着元宝兴冲冲飞进门来,男主人双手相拜,全家一脸的喜气。天津民居门都是以桐油油之,故而这种年画中的大门都染成黄色,民间称这幅年画为“黄大门”。民国天津年画《财神推开黄大门》

民国月份牌年画金梅生绘《迎接财神》描绘一户人家在庭院设四方供桌,摆有香炉灯烛、各种供品和鲜花,供桌帷帐上写有“迎接财神”字样,两个时髦女子带着一群孩子在迎接财神,天上祥云中财神率童子推车送宝从天而降,表现的是正月初二迎接财神的场景。同样表现正月初二接财神习俗的还有民国年画天津华中印刷局出品《正月初二接财神》。民国月份牌年画金梅生绘《迎接财神》民国年画天津华中印刷局出品《正月初二接财神》

8 正月初二送财水

旧时,在华北地区民间流行送财水的习俗,因为那个年代城里的居民吃水全靠挑水夫挑担挨家送水,所以,正月初二,在清晨街头上就会看到有挑水的水夫为每家送一担水,并在门前大声吆喝:“进财进水来了!”于是,接财水的人家热情地接待水夫,连忙笑着大声应道:“接财水,接财水!”意思是从这一担水开始,新年中的财富就会如流水一般源源流进家门。一般当时都不给钱,须待初五之后再算账,以此讨全年财运亨通的吉利。

正月初二清晨,水夫送水一担和柴一捆,名为“进柴水”, “柴”与“财”谐音,寓意“财源如水源一般”的吉利,表示“送财”,寓意主人家新年大发财源;还有的水夫把一束束用红绳捆扎的贴有“真正大金条”纸条的柴禾投掷到住户家院里或站立在门前,口中还喊道:“进柴进水!”表示主人家“进财”,接财水的人家要笑着连声说:“发财!发财!”冯问田《丙寅天津竹枝词》对此情景曾有这样的描绘:“一声进水进柴来,初二家家竞祀财。”

在四川、陕西一带,也有“担水进财”的风俗,但时间不是正月初二,而是正月初一;不是水夫上门送水,而是人人抢先担水。流传于这一地区的一首民谣对这一民俗现象作有描述:“正月初一起五更,迎喜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挑金银水,一年兴旺不受贫。”这首民谣阐释了“担水进财”的丰富内涵,表明了世人期盼发财致富的愿望。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年年得财进喜》描绘正月初二清晨,一户人家在庭院中央设置敬财神的供桌,上面摆满供品,香烛高烧,男主人恭敬地拱手祭拜,这时,水夫担水来到大门口,口中似乎在大声喊道:“送财水来了!”预祝主家新年大发财源、一年遂愿,表现的是担水进财的风俗。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年年得财进喜》(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正月初二迎接财神》也表现了担水进财的风俗。(原画见第22页)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正月初二迎接财神》局部“担水进财”(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9 送财神来到咱家

中国民间春节传统风俗,每年正月,街面上出现了一种专门走街串户为各家送财神的专业队伍。这些人多出自贫寒之家,他们成群结队,走乡串户送财神上门,民间称作“财神叫门”,有“发财生福”的寓意。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一拨又一拨,因此,一个家庭要接到许多送财神的人送来的财神神祃,即使再多,也都乐于接受,没有一家说不要的,毕竟谁也不会拒绝财神的到来。户主还要热情迎接,还要当场送上喜钱酬谢。这种送财神民俗活动,为过年生活增添了不少额外的情趣。“开门发大财,元宝滚进来。”这是为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真是活财神来到咱家》描绘送财神的队伍来到家门口的情景,财神头戴官帽,身着红袍,怀抱如意,坐在轿子上,前有侍者高举幡幛,童子鸣锣开道,一家男女老少三代人都走出家门迎接,家中有巨大的聚宝盆,满地都是金元宝、红珊瑚、马蹄金、金钱、方胜等宝物,更是为画面平添几分财气。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真是活财神来到咱家》(现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清代山东杨家埠年画《活财神来到咱家》也是描绘“活财神”登门来送财,一家老少三代出门恭迎“活财神”的到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