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3:40:24

点击下载

作者:罗朝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提问的秘密

提问的秘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提问的秘密作者:罗朝平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8-01ISBN:9787121347061本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这是一本关于提问技巧的工具书。

关于提问,我们能够读到很多形而上的方法论,也能找到很多支离破碎的资料,或者能看到在销售和管理领域专门的提问书籍,但是——

如何系统地构建问题?

如何利用问题去思考?

如何精准地控制问题?

如何有效地组织问题?

如何将提问技巧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这些似乎没有人专门去阐述。每次学员问到有无提问的相关书籍推荐,我都哑然无言,因为确实没有系统介绍提问技巧的书籍。在沟通中,提问的意义与价值已经毋庸置疑,既然如此,为何我不帮大家总结一下呢?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从两年前开始决定动笔,到现在的完稿出版,整本书实在是曲折“难产”。一方面归因于自己的惰性,另一方面确实也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本书究竟是写给谁看的?

坦率来说,本书开始的定位是给销售从业人员阅读的,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发现受众面可以非常广,于是我也努力在书中加入了很多非销售人员的案例。虽然我无法写得面面俱到,但方法论是相通的,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到自身的领域。通过本书,管理人员可以在教练员工时更深刻地提问,父母也可以从中学到启发孩子思维的提问技巧,员工在和同事沟通时也可以通过提问进行更高效的沟通,当然销售人员将从本书中获益最多。

所以,我把这本书定位成“关于提问技巧的非常系统全面的工具书”。之所以说是“非常系统全面”,是因为本书中确实有上千个问题分享给读者。

作为一个从业十年的职业讲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大家“解惑”,帮助读者拨开提问技巧的面纱,掌握提问的精髓。但学习之道,知易行难。所以在本书中,我尽量多地帮助读者设计一些情景对白,帮助大家在感悟提问技巧的同时,能够通过情景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提问,作为一种沟通技巧,本不像数学与逻辑学,有着绝对的对错是非。提问之道,往往需要根据环境、关系、目的来灵活运用,所以我更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善于思辨,才是真正懂得了提问的真谛。

实践与思考,这是我给读者的两个建议。罗朝平2018年7月于深圳第1章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有天清晨,在结束了连续十几天的授课后,原本计划在家睡个懒觉,偷得浮生半日闲。结果被楼下孩子外婆的声音吵醒了。外婆是个急性子,而早上叫小朋友起床上学又偏偏是个世界难题,于是我就听到了外婆对孩子的催促声:“快点起来了!不要再赖床。”“动作快点,赶紧刷牙洗脸,不要磨磨蹭蹭了!”“一会儿要快点吃早饭,鸡蛋和牛奶都要吃完啊!”“不要发呆了,一会儿又要迟到了!”懒觉计划看来“流产”,索性起床下楼。当我走到客厅时,发现孩子还坐在沙发上发呆,双眼蒙胧,估计还沉浸在睡梦中,而转眼一看,外婆又准备催促了。“妈,我起来了,一会儿我送孩子去幼儿园吧。”我赶紧回应外婆。由于前一晚半夜才回到家,孩子突然看到我,异常惊喜。我就趁机问道:“宝宝,要不要和爸爸一起刷牙洗脸呢?”孩子高兴地答应了,翻身下了沙发。到了洗手间,我又继续问道:“宝宝,你自己会不会挤牙膏啊?”孩子骄傲地回答:“我早就会了。”然后动作麻利地挤了牙膏,开始刷牙洗脸。洗漱完毕后,我带着孩子坐在餐桌边:“宝宝,今天早上这个鸡蛋看起来不大啊,你估计你要几口才能吃完?”孩子评估了下,回答道:“我觉得要四口。”“啊?四口?不可能吧?你什么时候这么厉害的?”我赶紧趁热打铁地追问。孩子一听,好胜心顿生:“爸爸,那我现在就吃给你看!”于是孩子狼吞虎咽般,四口就把鸡蛋消灭了。“那你喝牛奶可以像蓝鲸一样,一口气喝完吗?”“当然可以啊!爸爸,我就是大蓝鲸。”“宝宝,那一会儿你想让爸爸还是外公送你去幼儿园呢?”“还是爸爸吧!”在我不停地提问引导下,一切进展顺利,孩子也兴高采烈。想到孩子最近一直迷恋变形金刚,我最后又问了他一个问题:“擎天柱,现在我们可以出发去幼儿园了吗?路上肯定有很多霸天虎需要我们消灭!”孩子振臂高呼:“汽车人,全体待命,现在出发!”一个忙碌的早晨,在提问中结束了。在越来越多的沟通场合中,我们都需要进行提问。在过去的很多年,提问在沟通中的力量被严重低估。如果你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像上面的故事中那样,尝试用提问替代指令,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能执行力更强。你还可以用提问去开拓孩子的思维,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学习能力,用问题去帮助孩子成长。如果你是一位销售人员,你应该学会用提问挖掘客户需求,用提问收集客户的信息,用提问侧面打听竞争对手的情况,用提问引导客户的思维,用提问最终实现商品的销售。美国有个知名的咨询公司曾经跟踪过几千位销售人员,对比优秀的销售与一般的销售在行为上的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结论是:优秀的销售都比较善于提问,而一般的销售总爱自己滔滔不绝。如果你是一位管理者,你可能面对的是“90后”甚至“95后”的员工。传统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往往是各种指令的下达,可能你的员工会对此充耳不闻。当你在不停地下达指令让你的员工服从的时候,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欲望,这在管理上称为“除法领导”。员工越来越依赖你,甚至越来越笨,而你却疲惫不堪。但如果你善于通过提问去刺激对方思考,引导对方寻找工作问题的答案,这在管理上称为“乘法领导”,你的员工也会用进步与独立回报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员工结果不如给员工方法;而给员工方法,不如通过提问让员工自己找方法。这样的话,当一个方法失效时,员工才能自己主动找到其他方法,这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如果你今天需要和领导沟通,更加应该善于提问,否则你怎么知道领导的意图与想法。如果你去逛街买衣服,可以用提问的技巧讨价还价与谈判。如果你要进行一个演讲,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排比问句作为你的开场,一定气势如虹,抓人眼球。总之,提问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意识到提问的力量与魅力,不管你做什么职业,无论你和谁沟通,提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很多时候提问的技巧还是有所缺失。有时候甚至只需一个问题的改变或优化,就会让原本无效的沟通顺畅起来。

在一次培训结束后,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的梁总监邀请我去他办公室喝茶,他一边喝茶一边对我说:“罗老师,我们公司最近在做培训计划,所以现在想做个调研,收集下员工在工作中有什么问题,这样便于我们后续设计培训课程。”“这是好事情啊!”我理所当然地捧场回应。“但是有个问题,之前我们做了几次调研,效果都不理想。今天过会儿正好还有三个员工的调研,罗老师,您既然来了,能不能在旁边帮我们看看出了什么问题?”面对梁总监的邀请,我欣然答应了。

员工调研开始了,三个员工依次进行,第一个进来的是一个女员工。梁总监在请她坐下后,开口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着实吓我一跳:“小李,你说说看,你目前工作中存在着什么问题?”

不仅是吓我一跳,那个女员工小李也一头雾水,面对这样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犹豫片刻后,小李小声地回答:“我觉得都挺好的,没有什么问题。”不管梁总监如何追问,小李在回答的时候明显都战战兢兢,谨慎小心,或者回答不知道,或者歌功颂德,一团和气。第一个员工的调研,就在这样怪异的气氛中结束了。“罗老师,之前调研过几个员工,都差不多,大家都说没有什么问题。”梁总监终于忍不住开始抱怨了,我却忍俊不禁。“梁总,哪个员工愿意当着你的面承认自己有问题啊?”我笑着说道:“你不妨考虑在提问的时候换个方式,可能效果会不一样呢!”“那应该怎么问呢?”梁总监好奇地问。“你想让员工配合你的提问,首先,你应该告诉他们今天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其次,你可以考虑换个角度来提问……”于是我和梁总监简单解释了一下相关的提问技巧。很快,梁总监把下一个员工叫了进来。“小胡,今天请你来主要是想帮大家看看工作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这样我们好设计培训课程来帮助大家,之前你也参加过我们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培训吧?感觉怎么样?”这次梁总监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开始迂回地提问。“去年参加过啊,课程非常好啊。”小胡回答道。“那就好!不过虽然我们聘请的外部老师很专业,但毕竟还是对我们公司可能有点不完全了解,所以你对以后的培训课程有什么建议呢?”梁总没有直接询问小胡工作中的问题,而是问小胡对未来的课程有何期望,更重要的是在提问前做了强烈的心理暗示与引导。

果不其然,小胡稍加思考后说:“如果培训老师能够结合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就更好了!”“看来我今天找你来真是找对人了!”看着慢慢入彀的小胡,梁总监赶紧送上赞扬,然后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小胡,你来公司都四年了,所以请你帮我想想,你觉得身边的同事,尤其是新员工,他们在工作中有什么技能有待提高呢?”

小胡开始以老员工自居,滔滔不绝地讲了他的同事在工作中的技能与方法的不足,最后主宾相谈甚欢,顺利完成了调研工作。梁总监一开始的调研工作之所以遇到阻力,主要是因为从错误的角度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当我们将问题优化后,困难自然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提问的魅力所在。无论是面对客户,还是面对领导、朋友、家人甚至孩子,当你在沟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如下的烦恼:

·对方为什么对我的指令置若罔闻?

·为什么我滔滔不绝地介绍产品,客户就是不买?

·为什么和别人聊天总是聊不下去?

·我问了问题,对方为什么不配合回答?

·沟通时,如果场面失控怎么办?

·别人问了我尖锐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回答时,怎么应对?

……其实很多沟通中的问题,往往来源于没问对问题,没控制好问题。而在本书中,我们将详细全面地揭示提问的秘密,分析提问的技巧,但首先我们需要具备的是提问的意识。所谓“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意思是说喜欢提出问题向别人请教的人,知识就会丰富;主观武断又不虚心的人,就难成大事。“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提出问题罢了。”爱因斯坦如是说。在本章中,我们将从六个方面分享提问的价值,明白提问到底有什么用。第  1  节用提问替代指令,改善关系“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美国作家 弗格森

我有位姓胡的朋友,虽为女性但为人热情仗义,做事有责任心。但问题就出在太有责任心了,但凡她负责的事情,她会不停地啰唆,唯恐大家不知。最后,朋友们送绰号“胡说八道”,意思就是她每件事情都要说八遍。她的这种秉性,作为朋友相处本无所谓,甚至会觉得古道侠肠。但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她向我吐苦水,说她的同事,包括下属,都和她抱怨过一个问题:你太啰唆了!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问她:“那你觉得自己啰唆吗?”

胡女士不好意思地回答:“其实是有一点儿,但我就是感觉有点儿强迫症,我不多叮嘱几次,总是不放心啊。”

我又好奇地问她:“那你平时都会和同事或下属叮嘱什么事情呢?”“什么都有啊,例如员工该几点去拜访客户,出差别忘了提前订好酒店,酒店离客户单位不要太远,3点开会别忘了,周五交报告别忘了,等等。”

我听完后心想,你的员工不嫌你啰唆才怪!

最后我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

多用提问去替代指令!

例如,员工出差订酒店,不一定要告知员工:“记得订的酒店不要离客户单位太远,否则不方便啊!”这样的语言容易让员工觉得:“难道我是个小孩?”倒不如直接用提问的方式:“我上次去住的那个酒店条件很好,离客户单位走路只要2分钟,要不要我把酒店信息给你?”这样的提问,既让员工感觉你在关心他,同时又善意提醒了员工,一举两得。

提问的第一大作用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用提问替代指令,既能实现自己的沟通目标,又不至于让对方反感。

其实很多人在沟通中的一个习惯就是不停地发号施令,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给对方的感觉也不好。我们在发号施令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以下问题:

·你是以什么身份在发号施令?

·对方认可你这个身份吗?

·你要求对方做的事情,是你的建议,还是对方的想法?

·发号施令时,沟通双方的亲和力够不够?

·对方听到你的指令,会是什么感受?

当我们在发号施令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给自己一个高高在上的身份,我们的潜意识可能是“我是你妈妈”或“我是你领导”。在这样的身份下,我们很容易有个假设:你应该听我的!

这种状态很容易伤害沟通的亲和力。每当对方听到我们的指令时,如果对方认可我们的指令,内心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早就知道了,还要你说”!如果对方不认可我们的指令,第一反应可能是“真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所以,不管对方是否认可你的指令,当他觉得你的角色或身份有问题时,多半就会产生对抗情绪。

当我们在发号施令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好为人师的立场,而我们发布指令的对象明显都已经清楚或者明白时,对方不仅不觉得你是在提醒,还会觉得你很啰唆或者你不放心他。要知道,没人喜欢被别人说服,每个人最喜欢被自己说服。当我们好为人师地发号施令时,对方的感受是:“难道我不知道?还要你说?”对方感觉到不信任。很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爱唠唠叨叨、喋喋不休,但如果孩子正处在叛逆期,他的感受可能就是:还把我当小孩子看,不信任我!

总之,当我们像强迫症一样去下达指令时,对方可能对你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角色认知,因此很难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好感,就更谈不上亲和力的建立了。

所以,提问有时候可以替代指令,产生沟通亲和力。

提问能够帮你降低位置、改变角色,由指导者变成请教者,由老师变成学生,由管理者变成协商者。角色的改变,才能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获得对方从心理上同等的尊重和认同。

在管理员工的时候,用提问替代指令,既可以起到提醒作用,又能够激发员工的好为人师的欲望。甚至很多时候,管理者可以利用提问引导员工自己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员工进行培养,促发对方思考。当员工寻找到自己信服的答案后,往往能够将积极的想法付诸行动,最终提高执行力。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把指令变成提问,可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和表现的欲望,孩子往往会积极又大声地告诉你想要的答案。很多家长其实也都深谙此道,有时自己明明知道答案,但在孩子面前假装无知般地提问,孩子会非常自豪地告诉你答案。

既然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指令,那在什么情况下用提问替代指令的效果会更好呢?我帮大家总结了以下三种常用情景。

↘  重复话题或善意提醒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很多时候发指令的人的动机是好的,可能想提醒对方或者表达自己的担心,但凡事过犹不及,有责任心和过于啰唆可能只是一念之差。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我们的担心或提醒时,有没有想过对方的感受是什么?对方心里可能在想:

·“她为什么又要说一遍?真是太啰唆了!”

·“讲这么多次,看起来就是不信任我啊!”

·“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说这么多次?真是烦人!”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你的指令可能不仅无法得到执行,甚至还会让对方产生对立情绪。所以我们可以采用非常简单的方式——使用“明知故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来替代发指令。这样,双方的角色就不是对立了,而是变成提问者去请教对方,或者请求对方协助。

假设明天下午三点,有个既正式又重要的会议需要召开,虽然你已经提醒了你的同事要准时参加,但如果你还想再次提醒他,你会怎么做呢?如果继续用发指令的方式,可能你的同事会觉得你很啰唆,这时不妨随便找个借口,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善意的提醒:“小李,明天下午三点的会议是在哪个会议室?我都糊涂了。”

还有类似的场景,假设你是领导,需要提醒员工周五的时候提交一份重要的市场报告。但如果只是重复的指令提醒,可能让你的员工觉得你不信任他,所以可以同样明知故问地询问递交报告的截止时间。但为了控制问题,避免对方回答下周一交报告,可以做个封闭式的确认:“小张,之前你说什么时候可以把你的市场报告给我?周四还是周五?”

在很多家庭中,夫妻双方可能总有一方凡事比较操心,但有时太多的担心可能适得其反,让对方烦躁。例如,太太想再次提醒先生明天早上八点起床赶飞机,未必需要像下面这样,生硬而粗暴地提醒:“你明天八点记得起床啊,赶不上飞机别找我。”

为了避免对方觉得你喋喋不休,可以通过提问来掩饰提醒指令。例如,可以在善意提醒完毕后,通过给对方提供帮助的提问来转移焦点,这样感觉可能会好很多:“你明天要八点起床赶飞机,需要我帮你定个闹钟吗?”

↘  提出管理要求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对于产品的设计一直以来都秉承着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这也是他即使去世了,仍在全球拥有无数粉丝的重要原因。据说,在苹果公司的产品研发过程中,乔布斯总在督促产品开发人员“继续改进,好还要更好”。当开发人员把产品拿给乔布斯汇报时,乔布斯经常会问开发人员几个问题:

·“你最多只能做到这样吗?”

·“你能做得更好吗?”

·“这个方案是你能做得最好的版本吗?”

开发人员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往往大受刺激,进而继续追求产品的极致,而这样的问题往往比单纯的指令效果更好。

在管理员工时,有时用提问的方式去替代行政指令,一方面能够刺激对方的好胜心,起到激将法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员工自己说出答案,最终提升执行力。

为什么员工自己说的答案会比你强加给他的答案执行力更高呢?

因为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承诺和一致”(Promise and Consistency)法则。所谓“承诺和一致”法则,是指当你决定了一件事情之后,你以后的行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这件事情来进行。在日常生活中,“承诺和一致”常常是和坚强、执着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会被人们认为两面三刀、表里不一。这种社会行为常常导致了人们对于自己的承诺,一般总会付出更多的行为去执行。“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于是我们经常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给你做出承诺,以影响对方的行为。

假如你的员工总是迟到,“这个月你不要再迟到了”这样的指令语言可能你已经说了好几遍,依然效果不佳,那么管理者不妨考虑尝试以下提问的方式进行:

·“为了避免迟到,你需要我找个同事每天提醒你吗?”

·“你以后打算怎么做来避免迟到?”

·“如果你再迟到,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处罚你?”

上述问题其实都会引导员工给出明确的承诺或者答案,基于“承诺和一致”法则,这种情况下员工后继迟到的概率就会下降。这种承诺虽然不能杜绝对方的迟到行为,但一定比你的指令更有刺激作用。

其实对员工的管理如此,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存在逆反心理,有时候他会对你的指令充耳不闻,这时不妨考虑多用提问的方式。我记得我的孩子小时候有段时间吃饭总是小口小口地细嚼慢咽,吃饭花费的时间有时让父母抓狂,最后忍不住冲他大喊:“你快点吃啊!”但很多时候效果一般。后来我改用提问的方式,利用孩子的好胜心——遣将不如激将,虽然简单但确实卓有成效:

·“宝宝,你能像大老虎那样大口大口地吃饭吗?”

·“儿子,听说你吃饭嘴巴能张得很大是吗?爸爸有点不信啊!”

↘  员工辅导或教练引导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现在很多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已经是“90后”甚至“95后”了,如果用传统的指导式管理往往会导致沟通双方的对立或不信任。教练式管理与传统的管理之间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教练式管理的焦点是帮助下属实现自我成长,管理者既是下属的搭档又是他的教练,而不是发号施令者。

20世纪90年代,教练的技术从体育场训练运动员的方式移植到企业管理领域,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把企业管理者和体育教练做一个对比,就会发现两者在各自组织中所担任的角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企业管理者无法做到事必躬亲,而教练水平再高也不可能代替队员上场比赛。教练只是对运动员进行理念引导、技术指导、纪律训导,而最终的运动成绩要靠运动员取得。

相比而言,传统管理人员往往发号施令的时间多,和员工保持距离,向员工传达公司发展的方向和工作考核的标准要求。这是典型的“你为我工作”的思维方式——分配任务,适当授权,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式。

而教练式管理者,懂得用提问替代指令,聆听的时间多,和员工关系密切,并通过提问帮助下属思考他们如何实现个人的工作目标。这是一种“我怎样来帮你”的思维方式——帮助下属挖掘潜力、探索新的工作策略,培养下属的独立精神和思维能力。

·你有什么建议呢?

·你觉得该如何去做呢?

·如果要完成这个工作,你觉得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你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你之前是如何做的?

·你的期望是什么?

·你希望有什么改变呢?

·你觉得做什么可以让改变发生呢?

·你觉得什么是马上要做的?

这些问题都是教练式管理经常会涉及的问题,后面的章节会详细阐述具体的应用方法。当然不是简单地用提问替代指令后,就会有好的效果,还需要优化提问技巧,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本节小结 

本节阐述了提问的第一个作用:替代指令,改善关系。当我们用陈述句下达指令的时候,可能好心办坏事,原因在于立场和角色的不同;当我们用提问替代指令的时候,往往效果更好。当然不是所有时候都鼓励用提问替代指令,本节总结了三种常见的情景,在这三种情景中提问的效果一般更好:

1.重复话题或善意提醒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2.提出管理要求时,用提问替代指令。

3.员工辅导或教练引导时,用提问替代指令。第  2  节用提问收集信息,挖掘需求销售专业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博恩·崔西

有一次我在香港的某品牌珠宝店,一进门就受到销售人员的热情接待:“先生您好!请问您要看点什么?也许我能够帮到您!”我回答道:“我想买个黄金项链吊坠。”

销售人员很热情地把我引导到项链柜台,拿出了一款今年流行的项链,开始向我滔滔不绝地介绍:“先生,这款项链的吊坠是今年的流行款,由我店知名设计师设计,特别适合像您这样的商务人士,戴上后给人感觉又时尚又有品位,而且现在还有专门的特价优惠,只需要4 998元港币!您看怎么样?”

我默不作声地继续看,销售人员看我无动于衷,忍不住问:“您买吊坠是自己戴还是送人呢?”“送人。”销售人员又迫不及待地拿出另外一款吊坠:“这款吊坠特别适合女性,如果您要送给您太太的话,这款就是非常好的选择!”“我不是送给我太太,而是要送给朋友的小孩!”销售人员恍然大悟,终于没有盲目地再拿出第三款吊坠,而是问我:“那您送人,打算送什么价位的吊坠呢?小朋友的生肖是什么呢?”在获取了我的需求之后,销售人员最终顺利地完成了销售。

当一个销售人员善于提问时,往往能够更全面地挖掘客户需求与信息,对应的销售成功率势必较高。如果销售人员总是喜欢用陈述句去说服客户购买,则往往把焦点放在自己的产品介绍而不是客户身上,很容易给客户造成强烈的推销感知,销售的成功率自然相对较低。

销售人员为什么要挖掘客户需求呢?

这个问题貌似简单,但是很多销售人员并没有做深度的思考。所谓销售的目的,当然是以商品成交为导向,但是当我们在给对方介绍产品的时候,如何才能够用产品打动客户呢?我们首先要向图1-1中所展示的那样厘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图1-1 销售人员介绍产品时的逻辑

在我们引导客户购买时,当然需要针对性地介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问题是什么是客户的需求呢?所谓客户需求(Customer Demand)是指客户的目标、需要、愿望及期望,而这种需求是有重要与非重要、必需与非必需、主要与次要的差别的,因此我们说客户的需求是有排序的。当我们不了解客户的需求排序时,自然无法准确地利用产品来打动客户。

同样是买衣服,有些客户认为款式是最重要的,而有些客户认为价格是最重要的,但还有些客户认为品牌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客户的需求排序,无法知道对其而言什么是重要的,而什么是不重要的,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产品,更加无法打动客户。在本节开篇的故事中,当我进入一家珠宝店买珠宝时,我的需求是“送给朋友孩子的礼物”,在这种需求之下首要的是匹配的款式,其次是价位,最后是包装,至于是否时尚,对我而言根本不重要。

所以,在销售中要通过提问来收集信息与挖掘需求,简单来说,销售人员需要了解两个问题:

·对方的需求有哪些?

·对方的需求排序是什么?

但由于客户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甚至连客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何需求,因此需要销售人员去分析和引导。甚至有些客户需求,由于涉及隐私或者面子问题,客户未必愿意直接告诉你。例如,当你囊中羞涩地去逛商场时,看中了一件很时尚的衣服,老板问你:“是不是想买?可以先试穿下。”即便你的预算不够,但你还是有可能试穿,毕竟你也不愿意直接告诉老板:“我没钱,算了。”

所以,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客户的需求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这里面涉及很多客户认知或者隐私,我们只有通过高明的提问技巧才能够深入地了解,而粗暴地直接询问往往效果不好。

不单单是销售,其实在所有的沟通中,我们都可以用提问了解对方的需求或动机,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效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的领导让你写一份市场报告,在接到任务的同时,你有没有向领导了解以下信息:

·领导的报告呈现需要什么格式?Word还是PPT?

·领导的报告是做什么用的?

·领导的报告是给谁看的?

·领导需要报告的截止时间是什么?

·关于这份报告,领导有什么重点的内容需要阐述?

·领导有无其他意见或者建议?

如果你写的文案经常被领导要求返工,那你多半没有了解清楚领导的需求;如果你觉得产品很好,但介绍完毕后客户无动于衷,那你很有可能没有了解清楚客户的需求。

当然,在收集信息和挖掘需求的过程中,对方未必会积极配合你的提问,这样的话,你只需要直接问你的客户:

·你有什么具体的需求?

·你的预算到底是多少?

·你对于选择供应商的标准与倾向是什么?

在现实工作中,对方一般是不会配合回答上述这些问题的,这就对提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会提问,还要问对问题。究竟应如何收集敏感信息?如何问对问题?如何让对方更愿意配合你的提问?这些内容在接下来将逐一展开阐述。在这里先预留一些问题给读者思考:

·平时你在什么场合提问比较多?

·你的问题对方都愿意回答吗?

·你觉得对方为什么不配合你的提问?

·你觉得你的问题可以如何优化?

本节小结 

本节阐述了提问的第二个作用:收集信息,挖掘需求。作为销售人员,不懂得挖掘需求,产品介绍往往苍白无力;作为沟通者,不了解对方需求,往往答非所问。在需求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提问不单单是为了收集信息,还需要了解对方的需求排序。当然,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提问技巧,尤其是在询问一些敏感和关键信息的时候。第  3  节用提问刺激思考,拒绝“猴子”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韩非子

假设有一天,你正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你的员工小李满怀心事地走进办公室,开口问你:“领导,这次的营销活动应该怎么开展?”你考虑到这个营销活动对公司非常重要,于是思考片刻后回答:“小李,这个事情我今晚先想想,你明天上午来找我,我再给你意见吧!”

小李听罢后欣喜地离开了,一身轻松,因为你答应了帮他想办法。

但是你今天晚上非常忙碌,除了小李的问题,还有其他几个员工的问题等你解决,甚至你自己的工作也很多。你忙到晚上十一点多,终于抽时间帮小李想了解决办法。当你躺在床上,不由长叹:又是忙碌的一天!

第二天,小李满怀期待地来到你的办公室,当你把你的想法告知小李后,他一脸欣喜地回应:“领导,你真厉害!这个营销活动就按照你的建议去开展了。”

你看到小李兴高采烈地离开后,虽然有了一丝成就感,但又想起还有很多其余的工作要做:小张的报告还在等你提修改意见,小胡有个投诉客户还等你回复,答应给行政部做的培训教材还没有着落……

最后,你忍不住一声长叹:为什么总是这么忙?难道我真是劳碌命?

上面的故事虽然是个假设,但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不能从中找到你的影子呢?当员工到领导的办公室,开始“请教”领导各种问题的时候,作为领导的你,务必要小心又谨慎。如果你直接给出你的建议或指令,貌似工作效率高,但可能带来了更加严重的问题。

首先,如果你给的建议最终执行的效果很好,试想一下,员工以后有类似的问题是不是会继续找你?于是,员工对你产生了依赖感,产生了托付心态,失去了独立和自主思考的意愿。从某个角度讲,领导变成了员工,员工变成了领导。

其次,如果你给的建议最终执行的效果不好,员工内心可能会想:“都是领导给我出的馊主意!”他对你的信任感会下降。所以不管你的建议是好还是不好,作为领导都容易陷入“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僵局。

问题出在哪里呢?

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姆翁肯(William Oncken)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理论:猴子管理理论。他所谓的“猴子”,是指“本属于员工的问题或责任”,其与唐纳德·L.沃斯(Donald L. Wass)在1999年共同创作并出版了介绍该理论的书籍《时间管理:“猴子”给了谁?》(Management Time: Who’s Got the Monkey?)。“这个营销方案应该怎么做?”这原本是小李的职责和问题,是他的“猴子”。小李因为自身思维受限,或者想要逃避责任,通过一个简单提问——“领导你看该怎么办”——就把“猴子”交由上司处理了。如果上级在这个时候,用陈述句将答案说出来,则这只“猴子”这次和以后可能都归上司“养”了。每个下属都有自己的“猴子”,如果都交由上司管理,显然,管理者自己的时间将变得不够用。更可怕的是,管理者自己的“猴子”怎么办?于是,很多领导整天都很忙,一问忙什么,答案都是“瞎忙”。

员工的问题 = “猴子”

你可能是一个处理问题的高手,或者你一贯喜欢仗义地帮助员工,也可能你性格急躁,很多事情想要亲力亲为。你今天帮小李解决了问题,以后是否打算一直帮下去?你是否会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了,并因此开始检查自己的管理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你的员工的成长空间和进步动力又在哪里呢?

所以,要善于拒绝别人的“猴子”,同时“养”好自己的“猴子”。

拒绝“猴子”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问。

我们把本节开篇那个假设的故事重现一下,看看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如何通过提问来拒绝员工的“猴子”。

小李:“领导,你觉得这个营销方案该怎么做呢?”

领导:“我很高兴你来请教我,你自己有什么建议呢?”

小李:“我就是没有什么想法才来找你的啊,领导,你帮我想想呗。”

领导:“这样吧,我一会儿有个会,不过明天上午十点有空,你到时候来找我,不过你今晚至少先想出两个解决办法来,我们明天再一块儿讨论一下。对了,这种事情你可以和有经验的同事一块儿头脑风暴一下啊……”(“猴子”还在小李那儿,领导今晚可以休息。)

第二天上午十点。

领导:“小李,你昨天的问题考虑得怎么样了?”

小李:“我昨天和几个同事碰了一下,还是挺有启发的。”

领导:“很好啊!说来听听。”

小李:“我们可以在所有门店策划一个营销活动,大致方案是这样的……”

领导:“小李,你说得非常好!说到门店销售,你觉得这次活动的目标客户是什么人呢?我们的活动如何吸引他们过来呢?过来之后,我们的销售人员该如何识别呢?”

小李:“嗯,领导,你提的问题我再回去考虑下……”

领导:“没问题,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好,考虑周全后你出个具体的营销方案,审批后,就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执行了!”

在上述整个管理沟通过程中,管理者通过提问,始终把“猴子”交由员工继续背着。这样不仅可以刺激员工思考,促进员工进步,同时也能让管理者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规划、学习、思考和创新等重要工作。在拒绝员工“猴子”的过程中,以下问题会经常用得上:

·“你自己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如果你是我,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这么多方案中,你认为,相比较而言哪一个方案更好?”

·“你需要我在哪些方面给你支持?”

·“如果我全力支持你,你还有什么办法?”

·“除了这个,还有呢?”

·“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同时你有没有考虑……情况呢?”

·“如果发生了……情况,你打算如何应对?”

可能有些管理人员会觉得,与其花时间煞费苦心地培养员工,不如自己做效率高。确实,单打独斗、亲力亲为可以在单一任务中体现出高效率,但长此以往呢?所以,管理者需要平衡短期效率和长期效能的关系。如果你希望未来员工能够有成长,独当一面,那确实值得你短期付出精力,多提问来引导和培养你的员工。

管理员工如此,管理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其实也如此。如果你曾经或现在总在抱怨:

·为什么孩子有点娇生惯养?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要大人帮忙?

·为什么家里的事情总是我在操心?

那么也请你思考以下问题:

·孩子在家的时候,是不是总有人在帮他做很多事情?

·你是不是总在担心孩子这不会或者那不行?

·在孩子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家长是不是习惯性地帮他背书包?

·当别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你是否总是觉得别人做得不好?

·当你交代事情给别人做的时候,你是否总有各种叮嘱和不放心?

假设上述问题你回答了“是”,那么你经常在帮家人或孩子“养猴子”。如果你享受在工作或家庭中那种“为人师”的感觉,或者你特别喜欢沉浸在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当中,那你可能真的是天生的“养猴专业户”。如果你有抱怨,也希望改变,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开始提问。

如果你尝试这种拒绝“猴子”的提问方式,那么在初期一定要控制自己“养猴”的欲望,甚至要做好死掉几只“猴子”的心理准备。但是从长期来看,当对方尝试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负责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感到欣慰与高兴吗?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孩子的娇生惯养是个焦点问题,这里面固然有独生子女的原因,但更多还是因为家长太喜欢帮孩子“养猴子”了。想想以下情景,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曾经遇到过:

·孩子一放学,家长马上主动帮他把书包拿下来。

·孩子遇到困难,家长第一时间帮他解决。

·孩子回到家,家长主动安排或要求他写作业。

·孩子做事情,家长喜欢帮他规划好。

并不是说上述行为一定不对,但或多或少是在帮孩子“养猴子”。作为家长,有时最简单的启发孩子思考、训练自主能力的方法就是提问,让孩子自己“养猴子”。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除了问妈妈,你觉得还有什么办法呢?”

·“你自己有什么建议吗?”

·“今天的作业,你估计要多久做完?”

·“今天的作业,你计划先做什么?”

父母对孩子多提问,能够更好地刺激孩子思考,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探索世界,同时让孩子多为自己的事情负责,自己的“猴子”自己养。

本节小结 

本节阐述了提问的第三个作用:刺激思考,拒绝“猴子”。如果你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学习、锻炼、规划、创新,并拥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你可以通过提问将工作和生活中那些本属于员工、家人、孩子的“猴子”还给他们自己。

当然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很多人之所以总是帮别人“养猴子”,究其根源要么是自己乐在其中,因为充满“为人师”的成就感,要么是缺乏对他人的信任。这个时候,你必须问自己两个问题:

1.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是自己想要的吗?

2.自己期待的工作(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

所以,自己的“猴子”自己“养”,别人的“猴子”别人“养”;学会放手,员工和孩子才会有成长与进步。用提问拒绝“猴子”!第  4  节用提问控制局面,引导方向

有位高僧被邀请到一个村庄讲佛法。讲台上,高僧问村民:“你们知道什么叫佛法吗?”村民回答:“不知道!”高僧说:“既然你们什么都不知道,那我暂时没什么好讲了。”于是他走了。

第二次,这位高僧又被请到这个村庄讲佛法,高僧问了同样的问题,村民们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就回答说:“我们知道。”高僧说:“既然你们知道了,那还请我干什么?”于是又走了。

第三次,高僧又被请来讲佛法。这次村主任先做了一个安排,他猜想高僧这次又会问同样一个问题,于是要求一半的村民回答不知道,另外一半村民回答知道。高僧第三次被请来后,果然问了同样的问题:“你们知道什么叫佛法吗?”于是下面的村民一半说知道,另一半说不知道。高僧说:“知道的告诉不知道的就可以了。”于是又走了。

到了第四次,高僧又被邀请来,同样提问:“你们知道什么叫佛法了吗?”终于有个年轻人尝试着反问高僧:“大师,您说什么叫佛法呢?”高僧微微一笑,于是开始坐下讲佛法。

我第一次看到上述故事的时候,忍俊不禁,这是哪门子的高僧?但转念一想,高僧何尝不是在用这个方法传递一种智慧?平时我们经常会遇见一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情景、让我们左右为难的问题,或者让我们被动尴尬的场面,但是我们能否像最后那位年轻人一样用提问的方式去控制局面呢?

足球比赛中,有种非常有效又犀利的战术叫作“防守反击”。实力较弱的足球队伍,遇见强队如果去对攻,基本上是自寻死路;但如果仅仅是防守,再好的防守如果碰见了犀利的进攻,终归是城门难保。于是,“防守反击”战术是很多相对弱小球队的制胜法宝,其核心在于当对方大举进攻的时候,你可以利用对方的懈怠或找到对方的弱点,通过组织一两次有效的反击战术,一举突破对方的防线。

在上面的故事中,高僧开始一直通过提问在“进攻”,不管如何回答,防守终究是有漏洞的。但当年轻人开始懂得通过提问来进行的时候,防守反击战术则开始生效。这就是提问的作用:我们可以用问题打败问题,这也是沟通中的防守反击。

当你面对让你又爱又恨的刁蛮女友时,你会发现不管怎么回答她的问题,对方都可能会找到你的漏洞,你可以尝试用提问转移焦点。当你在谈判桌上,面对强势的谈判对手时,如果总感觉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你可以考虑用提问进行局面控制。当你不知道如何回答对方的问题时,或者你不知道对方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时,你同样可以利用提问来进行缓冲,赢得时间来思考。

提问,就是最好的防守反击战术,能够帮你控制局面,引导方向。

↘  面对沟通目的不明时,用提问控制风险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般都比较含蓄,这种含蓄带来了一个中国式沟通的难题:不知道对方找你想干什么。

试想一个场景,你在办公室工作时,你的同事突然跑过来问你:“你现在忙不忙?”

如果你盲目回答“不忙”,可能对方紧接着会说:“既然你不忙,那你帮我一个忙呗!”这便是作茧自缚。如果你草率回答“现在忙死了”,可能对方会无奈地回答:“那算了,本来打算请你出去吃海鲜的!”这会让你欲哭无泪。当我们面对别人来意不明的沟通或提问时,就要特别小心了,一般方法就是用提问替代直接回答,用问题打败问题。

当我们无法明确对方目的的时候,就要注意沟通有风险,问答须谨慎。同样想象一下,女人突然问男人:“亲爱的,你爱我吗?”作为男人一定要了解沟通的上下文和情景。

如果女人是一边看韩剧一边这么问,你当然可以直接理直气壮地大声回答:“我爱你!”但如果女人是一边在网上购物,一边这么问你,则要小心,因为你的回答之后可能就是她的购物请求。所以最安全的答案是,大声回答“我爱你”,然后马上反问女人:“那你爱我吗?”言下之意是“老公没钱,如果你还爱我,就不要让我买礼物了!我们拥抱一下就好了”。

总之,当面对对方沟通目的不明确时,为了降低风险,最安全的做法往往是不正面回答问题。所以当同事问你“今天忙不忙”的时候,不要盲目回答,而是小心翼翼地问对方:“有什么事情吗?”伺机而动,用问题控制风险。

用提问去控制风险,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方的沟通目的不明确,它还可以调整节奏,赢得思考时间。在辩论比赛的自由辩论阶段,当你遇见一个尖锐的问题无法回答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反问的方式拖延时间,给自己思考的空间。

·“你这个问题和我们刚才讨论的事情,有什么逻辑关系吗?”

·“你觉得你这个问题和我们刚才讨论的,是一个概念吗?”

·“对方辩友的这个问题到底想表达什么?”

通过这样的提问,不仅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还可以从对方的回答中寻找逻辑漏洞进行反驳。

↘  面对沟通对象提要求时,用问题控制局面

有一次在商务谈判的培训课程中,一位学员问我,作为供应商,经常被采购方在谈判时追问一个问题:“合同签署后,你们七天之内能不能交货?”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我当时问这位学员以前是怎么处理的,这位学员说实际上七天是可以勉强交货的,但需要组织员工加班,非常辛苦。但为了能够把合同拿下,他以前一般都会回答:“我们尽量在七天内交货!”

听到学员的这个答案,我继续询问:“那采购方听到了你的答案,一般会如何处理呢?”此时,这位学员就一脸苦闷:“对方都会说,那如果七天内没有交货,你们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我们需要写进采购合同中,我们要求如果没有按时交货,你们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最后在谈判时,他们总是比较被动。

如果面对这样的谈判情景,你会如何应对呢?

其实在谈判桌上,对方的任何问题都可能隐藏着对应的利益动机。面对七天交货的要求,如果直接回答可以,往往会被谈判对手继续穷追猛打;如果直接拒绝,又似乎容易陷入谈判僵局。尤其是在谈判地位相对弱势的乙方谈判中,这类问题就愈发突出。所以这个时候,一般建议的答案是:用问题打败问题。如果你下次遇见类似情景,不妨考虑问问以下类型的问题:

·“张总,一般来说我们供货时间都需要十天左右,如果要七天完成,势必要加班,这会增加人工成本。所以想问下您,您一定要求七天内交货吗?”

·“张总,如果您要求七天内供货,那我们的人工成本就要增加,您能不能把采购价格再提高点呢?”

·“张总,七天交货确实很困难,但如果我组织员工加班来实现七天交货,那我们这个合同是不是可以马上签了?毕竟时间紧迫啊。”

在面对沟通对象提出各种要求时,我们其实可以通过提问,无形中把问题的“绣球”抛给对方,或者进行利益交换。例如,上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对方提出一定要七天交货,那么你可以提出我方的谈判条件或要求;如果对方不一定要求,那么你就“控制”了对方的期望,降低了自身成本。

所以,提问在很多时候可以帮你控制局面、引导方向。在沟通的过程中,一般有两种做法:其一是反问,其二是假设性提问。

◆帮助控制沟通局面的反问

假设你在销售谈判中,客户说:“针对你们公司的产品,你们能给我什么样的折扣?”这个时候直接回答未必是个好的选择:如果给了好的折扣,对方可能会进一步采取滚雪球策略进行打压;如果给了较高的折扣,可能导致谈判关系的紧张。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反问来进行局面的控制。

反问,是一种有效控制沟通局面的技巧。不过有趣的是,中国很多公司因为害怕反问可能给客户造成不愉快的感知,因此禁止员工对客户用反问的技巧,尤其在服务行业中。

其实完全禁止使用反问有点因噎废食,因为影响沟通氛围的还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表情、肢体语言等。在反问的时候除了要关注语音、语调之外,还可以把提问给对方带来的利益强化,或者把反问的内容做一些柔性的处理。

例如,在上述的情景中,客户问:“针对你们公司的产品,你们能给我什么样的折扣?”最直接的反问就是:“你想要什么样的折扣?”或者:“你为什么想要打折呢?”简单而粗暴,但同时问题容易失控,最后可能失去客户。我们可以换一些相对柔性的反问,同时配合“林志玲式”的语音、语调,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冒昧地问下,您说打折是因为其他公司跟您说过可以打折吗?”

·“您也对比过其他公司的产品,我们的价格其实已经很优惠了,您说呢?”

你并没有回答能否打折,还间接地了解了客户之前接触过什么样的竞争对手,最终决定你的让步策略。帮助控制沟通局面的反问,有时候如果不用考虑沟通时的尖锐性,其实是可以大量使用的。

当我们遇到尴尬或隐私的问题,我们可以直接反问,控制沟通局面。

单身的人,最讨厌被问为什么还不结婚的问题,这时你可以反对对方:那你又为什么要结婚呢?聚会上,当被别人问到你一个月收入多少时,同样可以反问对方:你觉得我的收入有多少呢?女孩子如果遇见别人问你的体重是多少,你同样可以反问对方:难道你问别的女孩这种问题,她会回答你吗?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沟通局面的反问句:“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几乎是万能型的反问句,可以很好地帮你把问题抛给对方,然后以静制动。如果你在参加辩论或者授课,当别人问了一些尖锐或者较难的问题时,“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还可以帮你赢得缓冲和思考的时间,然后从容应对。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得思考时间,你还可以反问:不太懂你的问题,可以再说具体一点儿吗?

如果不怕破坏沟通氛围,以下的反问句也是很好的控制沟通局面的利器:

·“你有什么资格问这个问题?”

·“你现在是以什么身份问这个问题?”

·“你凭什么问我这个问题?”

·“你问这样的问题,有什么用意吗?”

·“你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这个问题的?”

·“你希望我怎么回答你的问题?”

◆利用假设性提问来控制局面

如果客户提出:“针对你们公司的产品,你们能给我什么样的折扣?”面对这样的问题,除了用反问去控制局面之外,还可以用假设性提问来进行利益交换:

·“如果我能找领导申请到折扣,您是不是确定可以购买呢?”

·“如果您需要我去申请折扣,您能不能多买一点儿呢?”

这类假设性提问的格式一般都是“如果……那么……”。你所提的附加条件,其实既可以在“如果”之后,也可以在“那么”之后,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灵活组织即可。关于假设性提问在后面章节会做详细阐述。

↘  面对质疑批评时,用提问转移方向

面对对方的质疑或批评时,如果用柔性的提问技巧,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在沟通矛盾出现时,对方可能用以下的提问句式来质疑或批评你:

·“你能不能……?”

·“为什么不……?”

·“凭什么……?”“你能不能平时应酬时少喝点酒?”“你为什么不能多陪陪孩子?”“凭什么我们排队排了这么久,你可以这样随便敷衍?”当我们面对这类质疑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对方可能带着强烈的负面情绪在和你沟通。此时,你就需要防守反击的技巧:用问题打败问题。

应对负面情绪的提问时,经常用到“向上提问”的技巧。向上提问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针对其负面情绪中的正面动机进行提问,尤其有效。

例如,客户质问服务人员:“这么多客户排队,你们能不能多开几个窗口啊?”这时候你无论怎么回答或默默地干活,可能都容易引发客户不满。那可以针对对方的动机来进行向上提问:“先生,我理解您的意思,您赶时间,希望我快点帮您处理,是吧?”客户回答了“是”之后,你就可以不用做任何解释了。言下之意是“越解释越浪费您的时间”,但客户一般能够接受,因为你满足了他的动机。

用问题打败问题,尤其是“向上”式的反问技巧,有时在家人之间也是很好用的。丈夫大醉而归,太太质问:“你以后能不能少喝一点?”丈夫比较安全的答复可以是:“好的!其实我知道你让我少喝点,主要是关心我的身体,对吧?”太太感到对方的认同后,可能基于对身体的关心,会一边和你唠叨,一边默默帮你准备醒酒茶和毛巾。

关于“向上”提问的技巧,可阅读本书相关章节。

本节小结 

本节阐述了提问的第四个作用:当面对不好回答的问题时,可以利用反问,用问题来打败问题。在以下常见的三种情景中,用问题打败问题,往往是很好的防守反击的沟通技巧。

1.面对沟通目的不明时,用提问控制风险。

2.面对沟通对象提要求时,用问题控制局面。

3.面对质疑批评时,用提问转移方向。第  5  节用提问投石问路,降低风险

有一次和一群朋友吃饭,饭桌上有位朋友说起了他和太太的沟通趣事。当时朋友太太问了他一个问题:“老公,有件事我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朋友回答:“说吧!什么事?”“说了你不许生气啊?”“好的,我不生气。到底什么事情?”这时他太太才不好意思地揭晓谜底:“我今天买了一个一万多块的包包……”朋友只好装作大度地回应:“买了就买了吧,没事。”

朋友当时把经过讲完后,我们其他人都在笑。有好事者出主意说,那以后女人问“有件事情不知道该不该说”的时候,回答“那就不说吧”这样总行吧?结果当事人说试过了,完全无用,因为当时他太太回答:“你不让我说,我偏要说!”

众人皆无语。“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这句台词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基本上变成了提建议,甚至出馊主意、讲坏话之前的标准开场,几乎所有的当事人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是回答“讲”。然后对方开始滔滔不绝地提意见、讲坏话。虽然当事人可能听了不高兴,但说话者振振有词:“你看,我不想讲,是你非让我讲的!”

这类问题实际上在各种场合可以频繁使用,这也是提问的作用之一:投石问路,降低风险。沟通毕竟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做好的,因为沟通顺畅与否涉及当事人、沟通对象、沟通渠道和环境等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有时候直接表达沟通信息,可能最终效果不甚理想,于是我们在正式开始之前,往往需要投石问路或者降低风险。

为什么用问句而不是陈述句来投石问路呢?我们可以在正式开始沟通前,通过提问让对方事先有说话或表态的机会,然后我们可以根据对方的回答或表态来选择后继的沟通方式,正所谓“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甚至很多投石问路或降低风险的试探性提问,可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问题,甚至废话,但是这些试探性问题确实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在正式沟通开始之前,通过提问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实现预留后路、激发好奇或测试反应等作用。

↘  用提问预留后路,降低风险

在正式沟通开始之前,考虑到即将到来的沟通可能导致对方不舒服、不高兴或反对,以及需要问些敏感问题或需要对方配合,于是很多沟通者会通过提问来预留后路。以下就是典型的预留后路或降低风险的问题:

·“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有个事情说了怕你不高兴,不说又觉得对不起你,你说我要不要说?”

·“先生,介不介意问你一个问题?”

·“有件事情挺麻烦的,不知道方不方便找你呢?”

·“有个问题,我纠结了很久,但不知道你有没有兴趣了解?”

在对方没有说具体的内容之前,极少有人会回答“不要讲”“我介意”“不方便”,除非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同学。深究其中原因,其一,每个人都有好奇心,这类问题往往利用对方的好奇心,以赢得深入沟通的机会;其二,这类试探性问题在提问时,往往会用到一些特别的语言,“介不介意”“方不方便”“能不能够”等,如果对方直接拒绝这类词语,往往会有较大的社交压力。基于上述两个理由,这类试探性问题提出后,对方都容易配合地回答“什么事情”或者“你说吧”。

在得到对方的肯定性答复后,提问的人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由“我自己想说”,变成了“你让我说的”,于是可以义正词严地提意见或者说坏话了。就算对方听完之后不高兴,但退路已经找好了:“开始的时候我问你了要不要说,是你让我说的,不能怪我。”

用提问预留后路、降低风险,不仅仅用于沟通的开场,在沟通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事先的提问,来降低对方的期望,最终降低沟通风险。

有天在我陪孩子睡觉时,在讲完故事后,要求孩子赶紧睡觉。结果孩子突然问我:“爸爸,如果我努力地闭上眼睛,结果还是没睡着,你会不会怪我呢?”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回答:“只要努力了,爸爸是不会怪你的。”孩子通过提问有效地降低了风险。

很多销售人员经常会面临客户的各类要求,如果你直接同意,可能存在万一无法达到客户期望对方生气的风险;但如果直接拒绝,可能又容易得罪客户。所以,我们在平时沟通时可以设计类似的控制期望,降低风险的问题:

·“这么低的价格就算我找领导估计也批不下来,您说我怎么办?”

·“万一我们领导最终不同意,您不会怪我吧?”

·“如果您要的价格优惠我申请不下来,您希望我申请其他什么优惠呢?”

↘  用提问测试反应,投石问路

很多时候沟通效果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沟通者自身的技巧,另一方面还和对方的情绪与状态有密切关系,但是我们不能直接询问对方:“你心情好吗?”这不符合国人的习惯。于是在展开正式沟通之前,测试对方的反应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你吃了吗?”

这个问题恐怕是我们一生中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了,也是中国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