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学理论2015(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0:28:53

点击下载

作者:东方治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党员干部学理论2015

党员干部学理论2015试读:

写在前面的话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也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干部面前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在增多。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还会不断出现。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四个全面”,如期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视野、增强工作本领。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党员干部加强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虽勇气可嘉,却是鲁莽和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在工作中打开新局面,而且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读书学习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必然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古今中外历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的现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现在,我们的党员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要认清科学发展大势、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统领科学发展全局、创造科学发展业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读书学习。

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需要的知识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热点,也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既要敢于直面疑点,也要善于攻克难点。“党员干部学理论”系列丛书就是为党员干部量身打造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重点品牌书,“聚焦重点、回应热点、直面疑点、解析难点”也是这本书存在的价值。在《党员干部学理论2015》中,我们精心为大家梳理了如下理论热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构建科学管用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和党员管理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四个全面”托起中国梦;等等。这些理论热点,反映了2014年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会议、文件的最新精神,是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必学必知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依靠学习带领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新时期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要论摘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是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是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迫切需要。

——《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班在京举办 刘云山出席开班式并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1月5日

要着力在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前进方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定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着力在全面系统掌握科学理论上下功夫,把学习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准确把握党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增强对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着力在指导实践、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服务科学决策、提升工作本领,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发展,切实把讲话精神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要通过扎实深入的学习,更好地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思想保证。

——刘奇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学习时报》2014年4月2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围绕从严管党治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贯穿着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科学思想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的集中反映,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各方面。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努力推动实际工作。(一)突出重点,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全面深入把握讲话精神,有一个怎么学、如何学好的问题。原文是最权威的,精髓都蕴含在原著里。可以说,学习讲话精神,最直接、最管用的方法是读原文。要坚持原原本本地学,细细品读、如琢如磨,做到学深学透、把握真谛、入脑入心。

第一,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多次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二,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中国梦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必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第三,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他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第四,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面对当前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稳中求好、稳中求优。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第五,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六,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第七,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八,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要倡导世界命运共同体意识,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九,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从严管党治党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必须把从严治党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要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防止得“软骨病”。要严明政治纪律,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解决好“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的问题,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条标准,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要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从严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要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二)把握精髓,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必须在全面把握、突出重点的同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学深学透、弄懂弄通,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榜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这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住实事求是精髓,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说明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系列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辩证法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他反复强调要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唯物史观的远见卓识科学地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论述;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关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论述;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论述;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提高从严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新思想、新对策,讲新话,有新意,创新和发展了党的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性阶段,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理论彻底,旗帜鲜明,方向明确,是非清楚,态度坚决,文风质朴实在,道理明白易懂,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做出了十分肯定的政治结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发出了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更加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第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科学判断实践发展面临的复杂环境,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实践深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全面规划党和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目标与任务,为抓住发展机遇、增强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赢得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把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向联系于一体,明确提出了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既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共同努力的方向,也为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提供了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讲话精神,意义非凡。(一)时代和实践的呼唤

善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全面体现和贯彻十八大精神,又结合新的实践作出进一步阐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完成好十八大提出的历史任务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既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丰富和拓展,同时又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集中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形成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事业开拓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重大风险与挑战。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比较突出,一些干部的信念、素质、能力和作风与形势任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实现思想意志和行动步调的统一,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是对我国新阶段治国理政方略的最新阐释,回答的都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解决的都是关乎时代发展进步的现实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是纯主观行为,而是时代和实践的呼唤,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问题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革命理想高于天”“永不动摇信仰”的思想红线,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当代共产党人肩负着三个“重大责任”,即“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和“对党的责任”。我们要学习讲话中“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埋头干好我们应该干、有条件干、能够干的事。

只有深刻把握系列讲话中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这个灵魂和强烈历史担当这个品格,才能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强烈的历史纵深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勇担历史责任,勇当时代先锋,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三)更好地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充满着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的思想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永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等等,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同时,系列重要讲话反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个根本的思想武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一点、再实一点,接地气、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等等,深刻诠释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不断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是一个持续推进、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全党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们要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向纵深发展。(一)抓好理论学习,不断拓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广度和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博大精深,全面深入把握讲话精神,首先需要抓好理论学习,原文是最权威的,精髓都蕴含在原著里。可以说,学习讲话精神,最直接、最管用的方法是读原文。要逐篇精研细读,做到读懂、读透、读通,从整体上理解讲话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内涵、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在联系和科学体系,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追求、历史担当意识、真挚为民情怀、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想方法。

理论学习也需要有层次和境界。首先,学习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其次,学习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学习贵在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只有这样,各级领导干部才能做到带头学、深入学、持久学,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二)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营造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浓厚氛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宣传阐释是推动理论走进群众、赢得群众的重要途径,是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思想舆论态势总体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信心不足、不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就是要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要开展好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在全面系统宣传报道讲话精神的同时,着重在分领域、分专题解读上深化,重点围绕讲话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推出一批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特色报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要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宣讲活动,推动讲话精神进机关、农村、企业、社区、学校,不断扩大学习宣传的覆盖面。要创新宣传阐释的方式方法,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和群众接受习惯,采取富有时代特色、体现实践要求的方法,切实改进文风话风,增强宣传阐释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要积极运用各种网络传播方式,加强网上宣传解读,引导广大网民增进对讲话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力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改革发展稳定实践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应用的过程既促进学习深化,也检验学习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又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本身就是良好学风的典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以良好的学风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做好结合、转化、提升的文章。

要联系工作实际抓学习,在推动改革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要带着问题抓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思想实际抓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锤炼;把学习成效体现到促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改造上,使思想真正有所提高,使工作切实得到改进和加强。要让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把学到的思想理论、形成的观念认识付诸具体的实践,才能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做主动的学习者、自觉的实践者、模范的贯彻者。(四)融会贯通、拓展学习,把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拓展学习、融会贯通是不可或缺的步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讲话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来把握,在学习原文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学习、专题研究、深入思考,努力把零散变为系统、把孤立变为联系、把粗浅变为精深、把感性变为理性,更加准确地把握讲话中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理解讲话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所以,各级领导干部要注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对历史的学习。这就告诉我们,在重点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要分散拓展,抓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抓好党史、国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的学习,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把党史、国史的学习作为必修课,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推动领导干部不断增强理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精神境界。

2.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要论摘编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

“第五个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后,党和政府所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第五个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中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在同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界定。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在实践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认识基础。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作为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要素,一方面相互区别:前者指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后者指国家治理的本领和水平;前者为国家治理提供保障,后者决定国家治理的成效。另一方面相互联系: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服务于公共利益最优化;两者相辅相成,治理体系完善,治理能力就会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体系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效能;两者统一于国家治理之中,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中。

通常来说,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至少有五个标准:首先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其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其三是法治,即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其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其五是协调,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制度系统,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二)“第五个现代化”提出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实践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自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相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还有许多亟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完成,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制度层面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文明层面、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还应包括制度层面、治理层面的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民主思维和法治思维来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来,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表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起点上,从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解决和改善民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的所在。民生是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更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严格按照“依法治国”原则,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惠民力度,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制度问题,是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在执政60多年来的治理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过弯路,更积累了丰富经验,开辟了新路、找到了正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到今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形成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从主观上看,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基础;从客观上看,这是改革进程向前拓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形成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治理的显著特点,也是保持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解决转型期中国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的迫切需要。党的领导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应通过改革,完善民主集中制、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干部考核评价制度、领导干部问责制、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选人用人机制、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制度机制,形成完善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第二,形成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组成。形成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民主政治制度体系,应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任务部署,形成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完善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系、完善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为民主政治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第三,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要建立在法治之上。法治是制度体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没有法治就没有善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在治理上具有其他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无论是国家治理、政府治理还是社会治理,其基本方式必然是法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其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建设法治化,即各方面制度的法治化。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的重要目的是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这种效应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的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二是人民幸福安康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幸福安康。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社会和谐稳定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其重要目的。四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总体效应、总体效果。国家长治久安是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完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追求。总之,总体效应、总体效果是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完善制度体系的目的,也是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完善制度体系的标准。

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一)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党是国家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党的治理能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本领和水平。

科学执政,就是要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新的胜利。科学执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科学执政涉及许多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制度保证和方法运用。首先,要有科学的执政理论。一个执政党要想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的执政理论的指导。其次,要遵循执政的规律和经验。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国际经验证明,认识客观规律不容易,驾驭客观规律更不容易。遵循规律,主要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遵循经验,主要是遵循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再次,要有科学的执政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科学的执政制度,能够有效地防止执政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民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提高党的治理能力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难以有党的治理能力的提高。民主执政体现了党执政的本质。做到民主执政,首先要发扬民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其次,要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制度体系,为增强党内民主提供保证。再次,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以制度的力量集中人民智慧,提高党的治理能力。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保证党自身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执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具体部署,其中坚持依法执政是极为重要的方面。坚持依法执政,首先是要做到依宪执政,要善于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法治化、规范化。(二)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

国家机构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在我国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机构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国家机构的治理能力,集中表现为履职能力。

第一,深化改革,合理划分国家机构各自的职责。这是提升国家机构治理能力的前提。要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深化国家机构改革,并根据其职能,科学确定各级、各类国家机构的具体职责,奠定提升国家机构履职能力的制度基础。

第二,准确站位,认真履职。这是提升国家机构治理能力的中心。认真履职是制度功能的实现过程,是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的职权主要包括: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等等。国务院履行这些职能的过程,就是进行国家治理的过程,因而,履职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的过程。

第三,关键在人,提高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国家机构履职,归根到底是国家机构工作人员在履职,干部在履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就要确保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在人,就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必须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的民主政治意识。要教育群众,帮助他们提高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和参与能力,学会运用民主的、自治的方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同时,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和支持也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组织法、工会法等有关法律的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自治活动和民主实践中明确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明白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必须正确处理好加强党的领导与实行群众自治的关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的基本政治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领导下的自治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要调整好党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保障法律法规赋予自治组织的权力机制得以顺利运行。对群众自治组织来讲,既要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又要依照法律法规行使好自己的自治权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管理好自己的事情。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还权于民。村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或居委会是群众实现自治的组织形式,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组织。要改变把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当作一级政权对其发号施令,实行行政领导,剥夺、肢解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权的做法。各级政府要尽快转变职能,将对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行政管理转向指导服务,真正还权于基层,还权于民。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国家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治理和服务,社会治理要落实到人身上,以人为本。因而,加强社会建设,创新国家治理,其实质就是要顺应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贯彻这一理念,必须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参与权放给群众,把知情权还给群众,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把监督权赋予群众,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要更加自觉地关注民生、增进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安定、公平正义的新期待,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

3.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要论摘编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人民日报》2014年4月16日

各地区各部门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为实现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人民日报》2014年4月27日

保证国家安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头等大事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国家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保持了我国社会大局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从国内来说,不安全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腐败、执法不严等,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不安全因素。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各种矛盾易发多发,政治腐败、法治欠彰、以权代法、分配不公等问题,在国内不少地方都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再加上国内台独、疆独、藏独分子以及邪教势力乘机煽动闹事,维护政治安全的压力相当大。二是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安全问题。中国经济转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经济转型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复杂影响。三是空气、水和土地污染等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很大,尤其是出现了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同时水资源污染、地表的污染也很严重。这不仅大大加大了资源环境保护的成本,更对国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也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从国外来看,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一是美国因素。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有意愿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的大国,美国一直通过各种途径“重返亚太”。二是主权安全及南海争端等。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受到日本的挑衅;在南海的众多岛礁被周边国家侵占,中国的海上权益受到严重侵犯。三是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外部因素。中国的经济是开放经济,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深;等等。

从历史、现实两个维度和国内、国际两大视角来看,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国家安全,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