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火调理吃什么禁什么特效食物速查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6:56:00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明

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去火调理吃什么禁什么特效食物速查全书

去火调理吃什么禁什么特效食物速查全书试读:

前言

口气重,没人愿意跟你说话;牙龈肿痛,吃不下去饭;口干舌燥,喝多少水都缓解不了……现在的人总是会出现这些情况,人们就说上火了。人们往往因为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或是吃错了东西或过度进补,会引起身体阴阳失衡,导致上火。别看这小症状算不上是病,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不小。

人们总是在说上火,上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上火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及体征,一旦上火,人们吃不香、睡不着。西医把所谓上火的症状,看作炎症反应;而中医认为,它们与人体不同脏腑的“火热之邪”有关。

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它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推动生命的进程,中医学称这种“火”为“命门之火”。在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维持着人体的正常工作,但如果失去制约,火性上炎,表现出病症,便会损害身体,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就是“上火”了。中医学还借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并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实火如发热头痛、便秘、小便发黄、舌红苔黄干或鼻出血等。虚火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此外,脏腑机能失调、精神过度刺激、生活没有规律,也能引起上火。

上火的原因很多,其中多和饮食有关,因此人们可以利用饮食来调节去火。如一个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人,应该相应地吃一些凉性的、可以清降的食物如苦瓜、梨,来消降身体内本就旺盛的阳气,以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如果总想吃一些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这些食物无疑是在“火上浇油”,使人容易受火邪的侵犯。又如夏季天气较为炎热,人本来就容易感受热邪,这时候需要吃一些清凉祛暑的食物,如苦瓜、绿豆等;如果再吃过多的热性食物,比如辣椒、胡椒、大蒜、大葱等,肯定会“引火上身”。

治病防上火,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对于不同原因、不同部位、不同季节所引起的上火,应该辩证而治。因此,人们必须知道哪些食物可以去火,哪些食物会导致上火。本书从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选取了对大家有益的去火知识,深入浅出地为读者介绍人体内的火是如何产生的,预防上火的良好习惯等内容。不仅彻底说清楚了什么是上火,为什么会上火,还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去火食物禁忌食物、五脏和四季去火的对症吃法等内容,让读者可以对去火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方便地查找相关内容。论男女老少,都能在书中找到合适的降火方案,是一本适合全家人去火的健康指导书。第一章认识人体内的火中医的“火”与“热”

火为热的来源,热为火的性质。火和热,其本质都有阳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将火、热混淆。但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热只属于邪气,没有正气的一面。而火有两种,一是指人体的正气,称为“少火”;二是指病邪,称为“壮火”,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

一般认为,热多属于外感,如温热、风热、暑热之类病邪。而火则常自内生,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炽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1)热为阳邪,其性暴烈,主红、肿、热、动。火热邪气为病,其病症多急迫严重,表现为红、肿、热、动症状。如面红目赤、咽红肿痛、肌肤红肿痈疡、发热、恶热、舌质红绛、糜烂等。(2)火热燔灼,水液浑浊色黄。火热病症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其性状多呈现秽浊、色黄、稠厚而黏的特征。如涕泪色黄黏稠秽浊,唾液黏而少,咳痰黏稠色黄,呕吐黏液黄水,大便色酱而黏、秘结腐臭,小便赤涩短少,带下秽浊色黄,其味秽臭,脓汁黄绿黏稠、浑浊不清,苔黄等,均属火热之证。(3)火热耗气,既耗伤人体阳气,也耗伤人体阴气。阳气包括少火之气和动气;阴气包括精气、血气和津液之气。(4)火热炎上,迫令气机冲逆。火热为患,其性炎上,多见头面上焦症状,如面赤、目赤肿痛、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眩晕耳鸣、神昏谵语、烦躁癫狂等火热上扰之证。辣椒吃多了,人容易上火(5)火热动血。火热之邪,迫血妄行,又能灼伤脉络,血气溢于脉外,导致出血诸证。可见吐血、发斑、便血、崩漏等,此皆火热动血之象。(6)热极生风。火热邪气,其性属阳邪,阳主动,动极生风,即热极生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风火相扇,可见高热神昏、惊厥抽搐、目吊口歪等证。

根据中医的三焦来划分,火可以分为三种,将头晕、咽喉肿痛等偏上部位的火热症状叫“上焦火”;将烦热口渴、胃脘痛等中间部位的叫“中焦火”;将便秘、尿赤等偏下部位的叫“下焦火”。根据各个不同脏腑的症状来分,又可大致将上火的类型分为以下五种:心火

1.心火

有虚火和实火之分,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舌尖痛、口舌糜烂、尿黄灼热等。实火多由邪热内蕴、痰火内郁或情志所伤而致。若劳累过度,耗伤心之阴血,形成阴阳失衡,阳气偏亢则会出现虚火。

2.胃火

表现为牙龈肿痛、口臭、易饥、便秘等,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等。

3.肝火肝火

可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舌边尖红,甚至昏厥、发狂、呕血等,有时还会感到心烦易怒、睡眠欠佳。常因肝气郁结日久,或过食辛温食物,或热内蕴化火上逆所致。

4.肺火

常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5.肾火

一般多因为肾阴不足导致阳火偏亢,出现火迫精泄的病机。一般会出现阳强易举、遗精、早泄等症。先天之火与后天之火

先天之火即是肾阳之火,肾阳寓于命门之中,为先天之火,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也可以说是人体热量的源泉。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都需命门之火的温养,才能发挥其滋养体内各部组织器官和繁殖后代的作用。

肾属水,命门之火为水中之火,乃先天之元气化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和维持生命的要素。此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脾胃之气相接,由此而生生不息。

肾中之火有温养脏腑和推动新陈代谢的功能。人体内的“火”同样是人体所有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动力和能量的源泉。后天之火即脾胃之火。脾胃之“火”,可以转化为消化饮食所需要的热量,但整个消化过程还需要“先天之火”(即“命门之火”)的帮助。

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之中属土,属于中焦,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所以说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认为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脾胃在五行之中属土

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因此说脾胃是人生存的根本。火有内火与外火之分

内火也叫内热,中医称为“火热内生”,是由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产热过多,对人体而言有两种情况,一是绝对过多,是指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导致产热量超过正常的散热能力所导致的疾病;二是相对过多,则是指人体散热能力下降而导致产热相对过剩所导致的疾病。产热过多引起的为“内火”,也叫“实火”,既然是火,它的主要临床症状当然就是发热,“实火”引起的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发热,往往表现为体温升高,如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就属于中医“内火”中的“实火”范畴。局部发热,如胃的烧灼感、心的烘热感、头面的烘热感、小便时尿道的热烫感、大便时肛门的灼热感等,这些情况是过多的热量聚集在某一脏腑所引起。

外火多由感受温热之邪或风寒暑湿燥五气化火所致,临床上有比较明显的外感病演变过程。内火则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五志化火而致,其病变通过各脏腑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

但外火和内火又相互影响,内生之火可招致外火。如阴虚火旺或阳热亢盛者,受到六淫之后,内外交迫,常致五气从火而化。而外火亦可引动内火,如外火灼伤津血、引动肝阳、化火生风等。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分

中医认为,上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

实火多指阳热亢盛实热证,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所致,此外,精神受刺激过度、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也可引起。有实火的人多表现为面红目赤、口苦燥渴、口唇干裂、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牙龈出血、鼻衄出血、耳鸣耳聋、身热烦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红苔黄、脉实滑数。在治疗上宜采用苦寒灭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

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阴虚火旺都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搏细数。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气虚火旺者表现为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在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强肾兴阳、甘温除热为原则。

以下是区分实火和虚火的方法:

1.看大便

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2.看小便

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3.看发热

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超过37.5℃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观察大便可以判断实火虚火

实火和虚火不仅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不同,而且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也有所不同。如果不管上火是实是虚,而一律用同一方法清热败火,则有可能非但治病不成,反而加重病情。“实火”需要清热泻火,牛黄类药物可降实火。“虚火”则应该以“养阴”为主,可服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养阴润燥的药物。如果不分“虚实”,而简单地让“虚火”患者也服用牛黄类药物来降火,反而会使阴虚更甚。因此,上火时,首先分清实火还是虚火,再决定怎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火”,就没有生命《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意思是说阳气对于人体本身来说,如同太阳之于自然,人失去阳气,寿命就不能长久了。

天地万物,有阴阳之分,中医认为“阴”是指有形的、冷的、暗的、静的东西,具体到人体,就是血、精、津等。而“阳”是指无形的、热的、明亮的、动的,具体到身体,则是器官、组织的功能,也称为“阳气”。

在阴和阳之间,中医更重视阳,也就是更关注人体的火力。正常之火是人之生命必需,不可缺少的。这正常之火就是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有“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的定论,即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火力。人体的“火”,就是各个器官的功能,就是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

人体的“火”,就是各个器官的功能,就是生命活动所需的动力。人活着必须有能量做保证,各个器官组织才能行使自己的功能,这就是火的作用。中医对火更正规的叫法是“元阳”“阳气”。“元”是最初、最根本的意思,“阳”是人体的能量,元阳、阳气就是人体最根本的能量、最根本的动力,是它推动着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运转。中医时常提起的“心气”“肺气”“脾气”“肾气”就是人体的正常之火,就是分配在各个功能系统中的火力。抗生素会伤人正常火力

中医认为实火为患,去之不难,虚火最忌寒凉,若妄用之,无不致死。意思是说治疗实火不难,但治虚火就复杂了,虚火最忌讳寒凉过度,如果寒凉药物使用过度,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例如,老年人如果得了大叶性肺炎,用青霉素治疗可能效果不好,因为青霉素是苦寒的,用了青霉素相当于用了去火药,病入膏肓的老年人多为气血双亏、阴阳俱虚之体,这样既不能去火,还有可能伤了病人。

在感染性疾病里,如气管炎、肺炎、肠炎,在初期,年轻人患病,属于热性的,上火的可能性大;若是老年人得病,又由急性转为慢性时,一般都已虚得没火了。因此,此时有经验的临床医生不会使用苦寒性质的青霉素,用青霉素只会对老年人有害无利。肾是代谢产物排泄的重要器官

不单是青霉素,红霉素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使用这种抗生素之后,即便炎症消退,病好了,病人也会觉得胃口不振,胃部发凉,隐隐约约地不舒服,这就是药物的寒凉伤到了胃气。

肾脏是代谢产物排泄的重要器官,药物的肾毒性程度不仅与药物毒性有关,而且与药物在肾脏的摄取、转运、分布、代谢以及排出的过程有关。可能引起肾脏损伤的药物还有很多,所以患者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慎重,遵从医嘱,不然不仅去不了火,还会伤身。

滥用抗生素会损伤肝肾等器官,导致听力、抵抗力下降,造成人体产生耐药性以及菌群失调等,会损害正常的“肾火”“肝火”。百病皆由火作祟

中医的病因学说中,把病因归为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六大类。“六淫”是中医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也称作“外邪”。火可因直接感受湿热三邪热极化火引起,也可由风、寒、暑、湿、燥五邪在一定条件下入里化火。内火由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壅寒不通、郁而化火所致,如肝火、胆火、心火、胃火等。“六淫”本来是自然界中正常的六种气候变化特征,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或过于急骤时,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淫”。“六淫”之中,以“火邪”的形成和发病机理最为复杂。《黄帝内经》认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火、热为阳盛所生,其本质皆为阳盛,所以火、热也往往混称。但火与温热也有不同的地方,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二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火”可以代表人体阳气,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等作用,是人体的正气,《黄帝内经》中称为“少火”。只有亢烈之火才成为病邪,《黄帝内经》中称为“壮火”,即所说的“火”邪。而热只是邪气,没有属于人体正气的说法,这是火与热的主要区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之类病变。但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内热和五气化火的说法。肾火不足,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等症“上火”不仅会引起眼干眼涩、小便发黄、头痛等症,令人身体不舒服,而且还可能引发或加重某些疾病。临床观察表明,常见的急性结膜炎、鼻炎、鼻出血、扁桃体炎、牙周炎、粉刺痤疮、便秘、胃脘热痛、尿道感染等疾病,常与火邪或热毒太盛有关。“火热之邪”易竭耗阴液,导致血液浓稠,造成循环功能障碍或血流不畅。老年人(或心脑血管疾病者)上火,还可能引起高血压、脑中风等病发作。此外,“火邪”致病,还可能会使人体内有毒代谢物,如乳酸、肌酸、肌酐、尿酸及含氮的有机化学物积滞在体中,损害肝、肾等脏器。及时清除体内的热毒之邪,有助于避免相应的并发症发生。

中医认为,“有病于内,必有形于外”,也就是说身体内部有了问题,一定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因此,为了及时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细心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身体出现某些上火预警,就要及时“灭火”,以免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少火让人长寿,壮火损害健康

中医认为,正常的火为阳气,阳气为人身的生命基础,能温养煦育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运行气血,蒸津化液,抵御阴寒,为生发之根本。人身之火,要在暖脏腑而煦气血,具有生发活泼之机。《类经·阴阳类》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火和平则气乃壮”。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所以保火和去火要适度,才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中医学的《黄帝内经》中有个经典理论——“少火壮火”说。“少火”是指身体里温柔的阳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不是很旺盛的生理功能,能够帮助体质更趋于稳定和壮实。其源于饮食水谷,化于气血。“壮火”是指身体里亢盛的火热之气,是过于强旺、十分亢盛的生理功能。这类功能状态每每“食气”,大量地消耗着“气”,从而使得功能日益趋于虚弱、失调和病态。两者同源而生,“少火”平和,“壮火”亢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温和的阳气可以使正气壮盛,亢盛的火邪使正气衰退;温和的阳气能够滋养正气,亢盛的火邪消损正气;温和的阳气能够生发正气,亢盛的火邪耗散正气。对身体而言,温和的阳气能够温煦机体,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亢盛的火热之气则会消散人体的正气,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保护好身体的“少火”可以使人长寿,“壮火”则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五脏之火各不同

五脏之火是不同的,所以去火要选对方法。如针对肺火的泻白散(肺在五行中对应白色)、针对脾胃有火的泻黄散(脾在五行中对应黄色)、针对肝火的泻青散(肝在五行中对应青色)、针对心火的泻赤散(心在五行中对应红色),等等。

下面介绍一些引起五脏上火的原因,以及调理方法:

1.生气容易生肝火

情志是肝火产生的重要原因。肝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压不住火、爱生气,这其实就叫“肝火旺”。有调查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特别是老年女性,上火后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这和女性心思细腻、敏感,一旦愿望不能实现,往往闷闷不乐有关。此外,外感火热之邪,也容易上肝火。比如春天,风热之邪容易侵犯肝脏,导致上火;夏天和冬天则分别有暑热和寒邪侵犯。

2.夏天容易上胃火养护肝脏日常生活中应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多吃些水果和蔬菜

胃火属于脏腑之火中唯一的腑火,主要由三个原因形成:一是肝火犯胃。由情绪引起的火,容易造成肝胃不和,所以很多人一生气就胃疼。二是热邪犯胃。热得过度称为“邪”,这种上火在夏天,特别是“桑拿天”更易犯。三是吃得过于辛辣、湿热。像羊肉、狗肉等大鱼大肉吃多了就会产生湿热。

3.补多了容易上心火

中医认为喜怒伤心,“范进中举”就是个典型的“喜伤心”的例子。反之,忧愁思虑、激烈的情绪刺激,也可能引发心火。此外,天气炎热和过食辛热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容易上心火。还有鹿茸、人参等温热的补品吃得过多,都会导致心火。肺是肺气循环的重要场所,它可以把人的气机肃降到全身

4.咳声大一般是肺火

中医把肺火也叫肺热,受外邪侵染最容易上这种火。体质越好、阳气越盛的人,感染风寒后,越容易瘀结在体内,导致上火。

5.所有肾火都是虚火

肾火一般都是由肾阴虚引起的,所以没有实火,全部为虚火。主要表现是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脱发、腰酸疼、咽干口燥,男性容易遗精,女性火大了则有可能导致闭经。

上火的人,无论是身体什么部位的火,都应该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少抽烟喝酒;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葱、姜、蒜、韭菜、椒等辛味食物应少吃。绝大部分水果蔬菜都是凉性的,也不妨多吃点儿。情绪上应该注意遇事不急躁,安静豁达。人体的三焦火

人体有三焦之分,三焦并非是一个独立的脏腑器官,而是依据人体不同部位及五脏六腑的不同功能划分的。根据三焦有上焦、中焦、下焦之别,把人体划分成上、中、下三个生理区域,人体重要内脏器官分别辖于这三个区域之中。

1.从部位划分

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膈下、脐部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下焦指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2.以功能划分

三焦的功能是主持体内诸气,疏通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焦的功能各有不同,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将胸中的“宗气”输送至全身,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食物,蒸化津液,把营养物质通过肺气的转化作用,以化生营气。下焦的功能是把人体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泌别清浊,食物残渣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剩余部分经过气化由肾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内几个脏腑在消化、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方面功能的总和,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中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因此,三焦的病理变化也就大多表现在胸腹部位,以及输送水谷营养和排泄废料等方面。一般来讲,上焦病表现在心肺上,中焦病表现在脾胃上,下焦病表现在肝肾上。由此可见,三焦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它使得其他脏腑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协调一致,从而保证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那么三焦上火会有哪些不同症状呢?

1.上焦火

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现为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微咳。儿童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喝水,说话时口腔疼痛。起病时可有发热,多数为高热,在口腔内可见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易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分泌物覆盖。口唇、舌及颊黏膜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疱疹和糜烂或溃疡。

2.中焦火

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孩子则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诉说腹部饱胀不适,或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3.下焦火

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混浊有味、阴部时痒、女性白带增多色黄。宝宝则眼屎多、头面部长红色疹子。

以上三焦之火为实火,另外还有虚火,也就是阴虚而热,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失眠、干咳气短、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潮热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咽喉诸病,皆属于火

中医有“咽喉口齿诸病皆属于火”之说,咽喉、口腔的主要病理变化——红肿、疼痛、化脓等归为“火”的表现。日常生活中,上火引起的咽喉、口腔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牙痛

上火易引起“风火牙痛”,主要症状为淋巴肿痛、牙根钻心痛,远远超过蛀牙和牙周炎引起的牙痛,一般伴有舌苔黄厚、口苦、发热、便秘或大便不畅等症状。

2.牙龈肿痛

常见患者一侧面颊肿胀,甚至不能咀嚼。因为空气干燥,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呼吸道干燥,血管的脆性增强,易感染细菌。如果再吃补品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加速血液的运行,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引发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

3.咽喉肿痛

咽连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如外感风热之邪而致咽喉肿痛,属于实热证;如肾阴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升,也可造成咽喉肿痛,属阴虚证。一般来说,表现出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咳嗽、头痛、发热等症状,为外感风热;咽干、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为肺胃实热。

4.口腔溃疡外感风热之邪而致咽喉肿痛,属于实热证

口腔溃疡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浅表性溃疡,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主要由“心火旺盛”“脾胃积热”等因素引起,多发于青壮年,一年四季都会发生,特别是春夏时节,气温升高,人们比较晚睡、熬夜,加上现代人喜欢吃烧烤等油腻的食品,使热性体质的口腔溃疡更容易发生。火大会损害身体的防御能力

少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壮火则会损耗人的正气,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病邪。它会直接侵犯人体,使脏腑功能紊乱,同时“过火”也会伤及机体免疫力,使人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是由阳气所保证的。阳气发散而温煦,散布于体表,为人体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来对抗外邪的侵袭。而人体内的阴液则濡养脏腑和筋肉,与之共同构成屏障,帮助人体抵御内邪的伤害。所以说,“火”对于阳气的生成和体表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火力过旺,超出人体所受的正常范围,导致阳盛阴衰,阴液不足而火旺灼烧,那么脏腑和人体将失去濡养,脏腑则容易受到病邪的侵入,容易产生疾病。

如中耳炎患者在初期通常有感冒症状,如咽喉疼痛、眼睛红肿等,都是“上火”的表现,如不加以治疗,任由“火”灼烧,则鼻咽部的免疫力会整体下降,致病菌容易通过咽鼓管侵犯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这就是“上火”后免疫力受到损伤,引发疾病的原理。

如此看来,“过火”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上火的危害,还会直接地损害我们健康,使我们的免疫防线变得脆弱。如果不注意“过火”的危害,就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火旺易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也就是所说的“消渴症”。中医认为,消渴症多因肾阴不足、虚劳血热所致。而导致人体出现这些症候的原因,多与上火有关。这是因为:(1)人在上火的时候,火热之邪容易侵犯脏腑,导致体内津液因消耗过快而至人体所需不足,会出现形瘦肉脱、毛发枯槁、尿频喜饮等一系列糖尿病的典型症状。(2)人体内火入中焦,如果长期火邪旺盛,燥热损伤肝阴,致使肝阳上亢,传变伤及肺、胃之阴,就会使人出现口渴多饮、消谷善饥等一系列糖尿病症状。(3)当体内火邪向下蔓延,导致人体下焦火热绵延时,就会严重影响肾和膀胱的正常生理功能,火邪一旦伤及肾阴,使得肾阴阳失调——肾阴亏虚而肾阳过亢,就会出现小便频数、味甜等糖尿病症状。

想要避免因火旺而诱发糖尿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肝益肾、饮食均衡、劳逸结合。要做到规律生活,尽量不要熬夜;适当锻炼,例如晨起或傍晚时散步、慢跑、做体操等。火大会引起血压升高

高血压是现在常见的病症,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很多,其中上火也会引起血压升高。在传统的医学中,并没有对高血压病这种疾病的记载,但经常出现的“头风”“头痛”“眩晕”“肝阳”等症状与高血压病有关。其中,“肝阳”症状,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最为吻合。血压高的人应该少吃酸菜等腌制食物高血压有时候可能是因为人体火大引起的“肝阳”,也称为“肝阳上亢”,“肝阳”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失眠、胸闷、身体麻木等。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的症状非常类似。中医认为“肝阳”的致病原因是人体由于肝火过于旺盛,肝火向上“灼烧”到头部,随后引起头痛、头晕、失眠、心悸、项强、舌麻等不适症状;同时,因为肝经经过胸胁部位,肝火还会沿着经络蔓延,所以往往还伴有胸闷、胸胁痛、腰痛、身体麻木等肢体病症。

为了避免由于“上火”所导致的血压升高,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降肝火。在饮食中,除了要避免吃一些油腻、高盐的食物之外,还要吃一些能降火降压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茄子、黄瓜等;多吃一些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梨、苹果等。

另外,通过喝一些有降火作用的茶,可以帮助缓解和稳定血压,如决明子茶、桑叶茶、菊花茶、夏枯草茶、槐花茶等,饮用时非常方便,而且天然纯净,不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能在“去火”的同时,帮助你轻松降压。火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火邪侵犯人体时,肝脏就最容易受到影响。另外还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甚至形成疮痈。

如果火热之邪过盛,就会导致人体血液因缺少津液而过度黏稠,严重时血液会在血管内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如果阻塞了脑血管内的正常血液循环,就会造成脑梗塞;如果结块较大,阻塞心血管,严重时就会引起心肌梗死。

此外,过于亢盛的火邪在损伤血液、耗气伤津的同时,也会使人体阴阳失衡。并且火邪损伤肝阴,导致肝阳过亢、肝统血功能受损,造成内出血。如果出血部位是脑部,就会发生脑出血。

因此要想避免“火”对于心脏的影响,应该做到三个方面:一是静心,二是静养,三是静胃,以此来扑灭身体和外界的“火”。

1.静心

静心,就是要防止情绪“上火”,让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避免“心火内生”,致使情绪失控,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2.静养

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以静养为主,不宜大动,运动应适量。特别是在夏、冬两季,使用空调的家庭越来越多,而温差的急剧变化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因此,在出门或者回家的时候,要给身体一个适应温差的过程,以免因为外界气候而染受“外火”,继而引发“内火”,最终由环境问题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清淡饮食可有效去火

3.静胃

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减少盐油摄入量,增加饮水量,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免上火而加速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突发的可能,从而损害身体健康。大火会引发吐血

胃火过旺是引发吐血的原因之一。火旺则破血妄行,血液在火热的灼烧下溢出脉外,导致吐血。除此之外,肺中有痰热淤积,久而不散,化为火热,也会引起吐血。其他引起吐血的脏腑病因也多由肺火、胃火所致。

1.胃火大引发吐血

胃火过大是导致吐血的最大的原因。饮食不当、过度饮酒都可能引起胃火。吃多了油腻、辛辣的食物,没能及时地消化和排解,那么毒素会堆积在胃肠之中,即“火热”蓄积,严重之时就会引起吐血。

2.肺火大引发吐血肺部有火

肺部染受风热邪毒,火热“烧灼”肺部,气管与肺之间的通道受阻,肺中的痰就没办法顺利排出气管,又因为火热同时煎熬血液,使血液溢出,最后痰和血便会同时经由气管,从口中涌出。外感风热邪毒会导致肺火之外,人体自身也会产生“内火”。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胸痛、痰少而黏、呼吸不利、口干咽燥、咳吐脓痰、气味腥臭、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一般病情发展初期痰中带血,若不加以控制,则会发展为咯血、吐血。五脏火大,易引发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上火诱发的常见疾病之一。

火大会引起热毒在体内堆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尤其是对原有的慢性炎症来说,容易诱使其复发。入夏后,因尿路感染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虽然上火与尿路感染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体内湿毒热盛,确实容易导致尿路感染复发。如果治疗不当,“火气”还会继续在身体内肆意损害,让患者饱受其苦。

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群体来说,更要当心在夏天“惹火上身”。

1.慢性病患者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腹泻等病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尿路感染的风险增高。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内分泌紊乱,机体抵抗力下降,多种感染的风险都会增加,患尿路感染的概率会增加15%~35%。

2.久坐不动者

长期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长时间开车的司机等,由于长时间处于静坐状态,造成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的代谢产物堆积,毒素无法顺利排出,易引发炎症,导致尿路感染。

3.应酬较多者久坐不同的办公室白领,火大的情况下容易诱发尿路感染

在一些社交场合,难免吸烟喝酒。烟酒的刺激容易导致上火,对防治尿路感染不利。芬兰一项研究发现,与从来都不吸烟的人相比,吸烟的人出现尿路感染的概率是不吸烟的2~3倍。实火需清泻,虚火需清养

很多人对于上火之后的调理有所误解,认为既然上火了就要注意清热泻火,所以会自作主张吃些泻火的药物,如牛黄解毒片、三黄片等。这些药物都是寒凉之物,对于实火有不错的改善作用,可如果是虚火,用这些药物反而会让身体更加虚弱。中医治疗讲究“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对上火后的调理也是如此。

1.实火的调理

实火多是外在原因造成的,往往来势很猛。要调理这种火,就要注意清泻火气,让阴阳恢复平衡。饮食上要避免生热助火的食物,再配合能够清热泻火的药物,此外,不要在燥热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2.虚火的调理

虚火往往来势很慢,因为很多阴虚火旺的人往往是久病或长时间气血不足造成的。因为气血虚弱、津液不足才使得脏腑失于滋养,虚热内生。要调理这种情况,就要注意“补”而不是“泻”,补足身体亏虚的精血和津液,才能够制约住亢奋的阳气,以防阳气外露。但对于虚火的调补也不能随意乱补。如果乱用温热的食物来补,反而会加重身体的燥热,让阳气更亢奋,火上浇油。所以,对于虚火的补养要注意“清养”,也就是选择滋阴的食物来补足身体的阴气,把身体缺乏的阴补上来。很多性味微凉的食物都有很好的滋阴功效,如梨、荸荠、银耳、百合等。莲子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但是也不能不分虚实就吃正常的“火”是新陈代谢的保证

上火是中医的说法,意思是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但是,人体也不能没有火,因为火是我们新陈代谢的保证。

阳气是推动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也就是新陈代谢的根本保证。中医认为生命是靠体内的阳气来推动的,它是人体的热能,也是推动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在中医里面称为“少火”。

对于人体来说,少火充旺,身体各方面的功能就较为强盛,抵抗力也较强。火力壮的人大多身体强壮,不容易生病,但如果火过旺,超过正常范围,就变成了“邪火”,会引起红、肿、热、痛等不适,出现上火现象。如果火力不足,就会畏寒怕冷、身体虚弱、抵抗力弱。

中医理论中,很早就存在“新陈代谢”的概念,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食入于胃,散精于肝……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之类的理论阐述。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所摄入的食物和水进入脾胃后,会化生为精气和水液分布全身,其中的精气和津液被各个脏腑和骨肉所吸收,而浊气和浊液秽物则被排出体外。正常的火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保证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精气的推行,还是津液的输出,都离不开“火”的温煦、推动力量。火的性质升散炎上,这也是它有助于新陈代谢的最大原因。如果火力虚衰,无力推动津液的输布,水液潴留于体内,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产生水肿、瘀滞等病症。

在人体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肾,更是离不开“火”的作用。中医理论认为肾主水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两者共同主宰着水液的代谢和浊液的排出。同时,肾主藏精,也主大便的排泄。并且,肾阳又为“先天之本”,是一身之“元阳”。如果火力不足,导致肾阳衰弱,则会同时影响人的排尿和排便。这也是许多身体虚弱的老年人容易便秘的原因——缺乏火力。

生命之火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只有生命之火正常地运行,身体才能健康,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水火平衡才能长寿《黄帝内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平衡犹如阴阳平衡,人体由阴阳两个方面组成,阴阳平衡是人身最健康、舒服的状态,但是阴阳偏盛或偏虚时,就会产生疾病。

阴阳不调即是水火不调。人体的五脏分属五行,土木火金水,分别对应脾肝心肺肾,而这里面的水由肾来主管,火由心来主管。人体的肾水和心火的升降,同大自然的阴阳二气升降一样,是既互相制约而又统一的。水性寒,火性热,在生理上心火下降来温肾水,防肾寒,肾水上升制心火,心过热会灼伤脏腑,这样水火互用的过程,称为心肾相交,叫作“水火既济”,也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后,生命才稳定到最佳状态。多吃热食可以有效补充肾阴

人体内的水火也是相生相克,水火的相互制约是为了平衡,只有平衡的状态才能持久。平衡并不是要求每时每刻都像天平一样,只是总体的一个状态。

因此,在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上,除了有对立的治疗,例如清火以治疗上火之外,还有火郁发之,以补阳发散来治疗上火的,就是利用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观点。

水火的关系非常复杂,只有平衡,身体才能健康,才能长寿。第二章特效去火调理食材小米——养肾气,滋阴养肺《本草纲目》记载,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其他用名:粟米、白粱粟、粢米、黄粟、稞子、谷子。

为单子叶植物,株高60~120厘米,茎细直,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形,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性,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籽实极小,直径约0.1厘米。

养生功效

滋阴养肺

小米中所含的类雌激素物质,有滋阴养肺的功效。

维护生殖健康

小米中所含的锰,能维持性功能,有利于性欲,精子数量、交配能力、生殖功能健康正常。

维持甲状腺功能,优生

妊娠期妇女经常食用小米可维持甲状腺功能正常,避免胎儿痴呆或智力低下或骨骼发育延缓或成为侏儒症患者。

预防炎症

小米中所含的维生素B2,能防止男性阴囊皮肤出现渗液、糜烂、脱屑等现象;防止女性会阴瘙痒、阴唇皮炎和白带过多。【营养档案】

100克小米中含有:注:1千卡=4.186千焦。

食用宜忌

选购与储存

选购优质小米米粒大小均匀、颜色呈乳白色、黄色或金黄色,有光泽,很少有碎米,无虫,无杂质。取少量待测小米放于软白纸上,用嘴哈气使其润湿,然后用纸捻搓小米数次,观察纸上是否有轻微的黄色,如有黄色,说明待测小米中染有黄色素。

储存通常将小米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较好的地方。储藏前水分过大时,不能曝晒,可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日常养生食谱

桂圆芝麻小米粥

◎材料 桂圆5枚,黑芝麻50克,小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 ①桂圆去皮去核取肉,冲洗干净,切成小块;②小米淘洗干净;黑芝麻拣去杂质,入干锅炒香;③锅中加入清水,先下入小米,上火煮至小米半熟,再下入桂圆肉和炒香的黑芝麻,继续煮至米熟粥成时,加入白糖即可。

◎功效 补肝肾,养心神,健脑益智。

小米红糖粥

◎材料 小米45克,红糖适量。

◎做法 ①将小米洗净,泡半个小时;②将小米加水煮粥,快熟时加入红糖。

◎功效 开肠胃,补虚损,益丹田,适于产妇乳少,产后虚损而引起的乏力倦怠。

鲢鱼小米粥

◎材料 活鲢鱼1条,丝瓜仁10克,小米100克,葱花、姜片、香油、味精、精盐各适量。

◎做法 ①将鱼去鳞、鳃及内脏,洗净,去刺,切成片,放入盆中,加葱、姜、香油、精盐拌匀,腌渍片刻;②小米淘洗干净;丝瓜仁洗净;③锅置火上,放入小米、丝瓜仁、适量清水煮粥,等粥将熟时,加入鱼片再煮片刻,鱼熟加入味精即可。

◎功效 通经下乳,适于产后乳少者食用。小麦——活血化瘀,养护子宫《本草纲目》记载:“小麦面敷痈肿损伤,散血止痛。生食利大肠,水调服止鼻衄、吐血。”

其他用名:麸麦、浮麦、浮小麦、空空麦、麦子软。

颖果长圆形,两端略尖,长至6毫米,直径1.5~2.5毫米。表面浅黄棕色或黄色,稍皱缩,腹面中央有一纵行深沟,顶端具黄白色柔毛。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

养生功效

防治乳腺癌

小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

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补充营养

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补虚、养肠胃

面粉主治补虚,长时间食用使人肌肉结实、养肠胃、增强气力。它可以养气、补不足,有助于五脏。

活血化瘀

麦麸主治瘟疫和热疮,汤疮溃疡,跌伤、折伤的瘀血,用醋和麦麸炒后贴于患处即可。将它醋蒸后用来熨手脚,可治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交替使用直到出汗,效果很好。将它研成末服用,能止虚汗。【营养档案】

100克小麦中含有:

食用宜忌

选购与储存

选购正常的小麦粉是白中带有浅黄色,无酸、霉等异味。不正常的小麦粉为灰白色或青灰色。忌选颜色特别白的小麦粉。

储存干燥通风处。

日常养生食谱

拔丝苹果

◎材料 苹果2个,面粉400克,白糖250克,水淀粉100克,色拉油适量。

◎做法 ①苹果去核、去皮,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先用水淀粉滚拌,再沾上干面粉,反复滚粘2遍;②将锅置于火上,加油烧至七成熟,下入苹果块,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控油;③锅内留底油,加入白糖熬至黏稠状,下入苹果块快速颠翻,使糖汁裹匀苹果,装盘即可。

◎功效 此菜甜糯可口,有缓解精神紧张的作用。绿豆——解毒,抗菌抑菌《本草纲目》云:“绿豆,消肿治痘之功虽同于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并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

其他用名:青小豆、菉豆、植豆。

干燥种子呈矩圆形,长4~6毫米,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种脐位于一侧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皮薄而韧,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子叶2枚,肥厚,质坚硬。

养生功效

抗过敏

绿豆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辅助治疗荨麻疹等过敏反应。绿豆对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护肝养肾

绿豆中所含蛋白质、磷脂均有兴奋神经,增进食欲的功能。绿豆含丰富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保护肝脏,减少蛋白分解,减少氮质血症,因而保护肾脏。

抗菌抑菌

绿豆所含的单宁能凝固微生物原生质,可产生抗菌活性。绿豆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植物甾醇等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抑菌抗病毒作用。【营养档案】

100克绿豆中含有:

食用宜忌

选购与储存

选购新鲜绿豆颗粒饱满,颜色鲜艳。颜色发暗或干瘪表示存放过久。

储存或放入冰箱冷冻;或防御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日常养生食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