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新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2 12:36:28

点击下载

作者:司马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荀子新解

荀子新解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荀子新解作者:司马志排版:吱吱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9-01ISBN:9787506487788本书由北京创品世纪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1)劝学:学问有道,改变人生一、学不可以已【原文】(2)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3)(4)(5)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6)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7)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8)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9)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10)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1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12)(13)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14)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15),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16)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17)(18)(19)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注释】(1)劝学:本篇鼓励人们应勤奋学习。强调教育可以培养人的美德。学习应该“锲而不舍”,专心一致。同时也告诫人们应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2)已:停止。(3)木直中绳:木材挺直,合于木工的墨线。中(zhòng),适合;恰好对上。(4)輮:通“揉”。拗使直成曲。(5)有:通“又”。槁(gǎo):枯干。暴(pù):“曝”的古字。(6)砺:磨刀石。(7)参省(xǐng):检验考察。(8)干越:皆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夷貉:是当时居住在东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9)靖:安定。共:通“供”。供奉。(10)介:助。景福:大福。(11)跂(qǐ):通“企”。踮起脚尖。(12)疾:急速;猛烈。(13)假:凭借。(14)生:同“性”。天赋,资质。(15)苕(tiáo):苇花,可作苕帚。(16)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17)芷:香草名,即白芷。(18)其:若。渐:浸渍。滫(xiǔ):小便。(19)服:佩带。【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能够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寒冷。木材挺直,符合木工的墨线,经火烘烤弯曲做成车轮,它的曲度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能再伸直了,这是因为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经过墨斗画线加工后变直了,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之后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动上不会犯错误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不知道天的高度;不亲临深溪,就不知道大地的厚度;不聆听前代圣王的遗言,则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哭声都相同,长大后习俗却不同,这是由于后天的教育的不同才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呵哟,你们君子啊,不要老是贪图安逸、歇息,要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的德行。天神知道了这些会赐与你极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久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但不及学习片刻所获得的教益;我曾经踮起脚跟瞭望,但比不上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外出的人,并不是双脚善于走路,但能够一日行千里;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横渡江河。君子的生性并不是与别人有所不同,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名叫蒙鸠的鸟,它用羽毛做窝,再用毛发编织起来,系结在芦苇穗子上,大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跌破,幼鸟摔死。它做的窝不是不完善,而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长在高山上,面对百丈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这么高,而是它生长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生在丛麻当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白沙混入黑土中,会变得跟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若把它浸在尿液中,君子不愿接近它,普通老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只因为被浸在尿液中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要选择乡里,交游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延伸阅读】

常言道:“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你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需要具有坚毅的意志,才能获得成果。

俗语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让我们看看一些大学者及大政治家是怎样磨练意志,痛下苦功来求取真知识的。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可以称为学习的典范,当他得知晋国乐师襄子的琴艺高超,便不惜千里迢迢到晋国向襄子求教。襄子教孔子弹奏一首乐曲,十多天后,襄子认为孔子已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和技法,可以学其它新曲了。然而,孔子却要求继续练习原曲,直至能明白乐曲的主题和深刻意义。又练了一段时间,襄子认为可以了,但孔子认为自己还没理解乐曲所刻划的主人翁,所以要求继续练习这乐曲。孔子不断地练习,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像,渐渐在乐韵中显现出来……“这不正是施行德政的周文王吗?”两人兴奋地叫了起来。原来这首曲正是歌颂周文王的《文王操》!

苏秦,大家也不会陌生,他是战国时代著名的谋略家和外交家。在他功成名就之前,也有过一段感人肺腑的奋斗故事。苏秦早年曾经读了不少书,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便向各国君主推介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是没有君主愿意采纳他的建议。失意潦倒的苏秦回家后,亲人认为他没出息,对他很冷淡。苏秦大受刺激,发誓从此要好好读书,充实自己。他精心挑选了一本兵书,日夜钻研,可是读到深夜时,就会不由自主的睡着了。苏秦为了驱去睡意,就在书桌上放一把锥子,困意来时就抓起锥子,刺向自己大腿,剧烈的疼痛立即驱走睡意,使他又精神百倍的读书。苦读一年后,他终于学有所成,得到了六国君主的重用。

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从小就很聪慧机警,他年幼时破缸救友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的聪慧与喜爱读书的个性是分不开的。即使他当了官,仍保持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司马光白天忙于公事,只好在晚上念书,直至深夜才到卧室睡一会儿,五更时又起来读书或写文章。为免自己睡得太久,他用一段圆木头来代替枕头。圆木枕很坚硬,与脑袋接触面小,睡久了便会觉得不舒服,想翻个身,但当头一离开圆木枕,圆木枕就滚开,头便会碰撞到床板上。这时司马光就会清醒过来,回到书房继续读书。日子一久,他跟圆木枕产生了感情,还亲切地称它为“警枕”呢!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对学习抱有“虎头蛇尾”的心态,一开始满有新鲜感,劲头也很大,但是没过多久就懒散下来,不愿意再付出努力了;还有一些人在学习上意志薄弱,遇上外界的引诱便会半途而废。这些态度都是学习的主要障碍,一定要加以克服才行。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原文】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1)(2)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3)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4)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螨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5)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6)(7)(8)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9)(10)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姣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11)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12)(13)(14)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15)(16)(17)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1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媵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19)(20)(21)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22)(23);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24)(25)

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26)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注释】(1)构:造成,结成。(2)畴:通“俦”,同类;伴侣。(3)质:箭靶。的:箭靶的中心。(4)醯(xī):醋。蜹(ruì):同“蚋”,蚊子一类的昆虫。(5)跬(kuǐ):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叫“跬”。(6)骐骥:良马。(7)十驾:十天的行程。(8)锲(qiè):刻。舍:放弃。(9)镂:雕刻。(10)螾:同“蚓”。(11)跪:脚。(12)蟺(shàn):同“鳝”。(13)冥冥:专默精诚。(14)昭昭:谓明辨事理。(15)惛惛:谓专心一致。(16)赫赫:形容显著。(17)衢道:指歧路。(18)螣(téng)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19)鼫(shí)鼠:即“梧鼠”。据说这种鼠有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爬树不能爬到树顶,能游泳不能渡谷,能走不能追过人,能挖洞但不能藏身,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困窘。(20)尸鸠:布谷鸟。据说这种鸟哺育七只小鸟,早晨从上而下。傍晚从下而上,轮流反复,平均如一。(21)淑人:善良的人。(22)仪:法度,标准。一:专一。(23)心如结兮:指用心专一,像结扎起来那样坚定。(24)瓠(hù)巴:人名,楚国人,善于弹瑟。(25)伯牙:古代传说人物,善弹琴。六马:古代帝王的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的马。仰秣:形容马仰首而听琴声的样子。(26)形:显露。【译文】

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根由;荣誉和耻辱的来临,必定和他德行的好坏相适应。肉腐烂了就生蛆,鱼枯死了就生虫。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灾祸就要发生。坚强的东西自然被用作支柱,柔软的东西自然被用来做绳子捆束东西。邪恶污秽的东西存在于自身,是怨恨集结的原因。放上好像是同样的柴,火总是朝着干燥的一方烧去;平整的土地好像一样,水总是向低湿的一边流淌。草木按类生长,禽兽同类的聚居在一起,万物都各自依附它们的同类。所以箭靶张设了,箭就向这里射来;森林的树木茂盛了,伐木者就拿着斧头来砍伐了;树木成荫,群鸟就来这里栖息;醋发酸了,蚊子就飞来聚集。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灾祸,做事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要谨慎地立身处世啊!

土堆积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水汇积起来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成了有道德的人,自会心智澄明,而圣人的思想境界也就具备了。所以不半步半步的积累,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众多的小溪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一跃,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十天也可以达到千里。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停顿地向前走。雕刻东西,如果半途放弃,即使是腐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就连金属和石头都能雕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但它能吃到地上的泥土,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但如果没有蛇或鳝所居住的洞穴就无处栖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所以一个人要是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能明辨事理,洞察一切;不专心致志地工作,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徘徊于歧路上的人不能够到达目的,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在道义上不能宽容。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不能同时把两种声音全都听明白。媵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虽有五种技能,但能飞不能上屋,能爬树不能爬到树顶,能游泳不能渡谷,能走不能追过人,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而总是陷于困境。《诗》云:“布谷鸟居住在桑树上,专心哺育它的七只小雏;那些善人君子啊,始终坚持道义;坚持道义真专一,心像结扎起来那样坚定。”所以君子学习或办事总是把心志集中在一点上。

从前瓠巴弹瑟时,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伯牙弹琴时,马破琴声所吸引,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声音无论怎样小,没有不被听到的,行为无论怎样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边的崖岸不显得干枯。总是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哪有不被世人知道的呢?【延伸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仅对人的文化和智能水平以及心理性格的成长成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与人的身心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今凡立大志者,皆有他们独特的治学方法,今列举几个,与大家共勉!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的“五之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朱熹的“单一反三”法:单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鲁迅的“摹仿法”:会摹仿绝不是劣点,我们正应该学飞这“会摹仿”的。“会慕仿”又加以有创造不是更好的吗?

梁启超的“分类法”:每日所读之书,最好两类:一类是最熟的,一类是涉览的。

胡适的“四到法”:读书要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郑板桥的“好问法”: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进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邓拓的“积累法”: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

顾炎武的“新旧法”: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知识,其余时间学新书。

常言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文化与历史的承传是不可割断的,我们向来以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自豪,所以更应该博学、审问、慎思。只有在读书时对万事万物认识研究和获得知识,才能无形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提高德行和才能之后就会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获得的一切了,英雄何患无用武之地?只怕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那不是很可悲吗?三、学莫便乎近其人【原文】(1)(2)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3)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4)(5)《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6)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7)(8)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

(9)(10)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1)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12)(13)(14)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15)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令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6)(17)(18),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19)非也;君子如向矣。(20)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21)(22)(23)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

(24)矣回,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25)(26)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27)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28)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29)(30)(31)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飡(32)(同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注释】(1)恶(wū):疑问词,哪。(2)赦:指学习的具体科目。(3)没:同“殁”,死。(4)《书》:《尚书》的简称,是春秋、战国以前的政治文告和历史资料的汇编。(5)《诗》:《诗经》的简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声:和谐的乐律。止:存。(6)大分:总纲。类:依礼法条文类推出来的具体律例。(7)敬文:恭敬而有节文。敬。指周旋揖让仪式。文,指车服等级制度。(8)《乐》:即《乐经》,六经之一。(9)《春秋》: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按年记载当时历史的书。微:此指微言大义。(10)毕:网罗无遗之意。引申为尽,全。(11)箸(zhù):同“著”,明晓。布:分布。四体:四肢。(12)端:通“喘”,微言。(13)螟(rú):“蠕”的异体字,微动。(14)一:一概。(15)则:才。(16)禽犊:禽和犊。古时常用作馈赠的礼物。(17)傲:急躁。(18)喷(zàn):讲话没有节制。(19)如向:指对答有节,像音响相应。向,同“响”,应声。(20)法:法则,法度,规章。说:解说,详细说明原理。(21)故:前代的掌故。切:贴近,接近。(22)约:隐微。速:此指迅速了解。(23)方:仿效。第一个“之”:而。(24)以:而。(25)经:通“径”。(26)隆:尊重。(27)安:语助词。特:只。杂识志:杂家的书。(28)经纬:指道路。南北为“经”,东西为“纬”。这里指四通八达。蹊(xī)径:途径。(29)挈:提,拎。(30)诎:屈。顿:抖擞使整齐。(31)道:实践。宪:法令。(32)飡:同“餐”。壶:古器名。用以盛酒浆或粮食。【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回答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诗》、《书》开始,到读《礼》为止;论做学问的意义,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真心诚意日日积累,力行而能持久,才能学而有成,学到老死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连片刻也不能停止。做到了这样,是堂堂正正的人;半途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尚书》是记载古代政事的书;《诗经》是收集了有和谐乐律的诗歌编辑而成的;礼是礼法的总纲,也是依礼法条文类推出来的具体律例准则的纲要,所以学习要是达到礼的要求才算到了终点。这可以叫做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的恭敬而有节文,《乐》的中正而又和谐,《诗》、《书》内容的广博,《春秋》的微言大义的道理,这些典籍把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包括殆尽了。

君子的学习,要把所学的东西听入耳中,牢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并表现在举止上;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又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从而使自己变得完美呢?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自己进德修业,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为了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取悦于人。所以别人不问,自己却去告诉别人,这叫做急躁;别人只问一件事而却回答两件事,这叫做罗嗦。急躁不对,罗嗦也不对,君子回答别人,问一答一,如同回响应声一样。

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礼》、《乐》记载了法度、规章而未详细说明原理,《诗》、《书》记载了前代的掌故而不切近现实,《春秋》词旨隐约而难于使人迅速理解。只有仿效良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就周知世事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向良师请教更有效更迅速的了,其次是尊崇礼法。如果上不能请教良师,下又不能尊崇礼法,只学些杂家的书,死板地记诵《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一个学识浅陋的读书人罢了。如果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找仁义的根本,那么学习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这就像提起皮衣的领子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被理顺的绒毛就数不清了。不遵循礼法,只空谈《诗》、《书》,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的深浅,用长矛之类的兵器舂米,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一样,是不可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法,即使不能够透彻领会、理解其精义,也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读书人;不遵崇礼法,即使能够明察善辨,也不过是一个散漫而不自检束的读书人。【延伸阅读】

一味地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而不读书是陷入玄虚的空想家。书呆子和空想家都不是我们想做到的。所以我们既要读书又要思考。孔子说得好:“朝闻道,夕死可以。”一定要有一种探索真理的态度和精神。明代人陈鎏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成也。如果只为读书而读书,不求甚解,不如不读。读其文,明其理。此则求知的精神,亦是做人的学问。

我国古代学习理论的集大成者,当首推朱熹。他在读者、著书、讲学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全面而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读书方法,即《读书之要》,其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朱熹作为一位大教育家、大学问家,对读书犹为重视。他曾说:“为学之道,莫先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这句话阐述了做学问首先要弄清道理,而弄清道理的关键在于读书。朱熹不仅重视读书,而且,犹为重视读书方法,即在有效的时间里如何才能提高读书效率。

朱熹继承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认为思考是读书治学之根本,读与思是读书学习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朱熹曾强调:“学与思须相连,才学这事,须使思量这事合如何。”(语出《朱熹语类》)因此,读书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能记住,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只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将会一事无成。

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学习掌握了知识后又要去干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便道出了你的“学习观”。

不论在什么时代,不论是什么人,学习,总会有一个目的性。“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广为流传的“座右铭”是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学习观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受到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不谓不朽”观点的影响,形成了“为立言而学习”的“学习观”。他们博览群书、四处寻访、通宵达旦阅读,为了实现以“立言”求“不朽”的宿愿,著书立说,流芳千古。不论人们学习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人们无可否认的,学习都是为了求知。确切地说,学习是为了积累知识,为了开阔视野,为了增长才干,这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所在。四、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原文】(1)

问楛者,勿告也;告栲者,勿问也;说梏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2)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3)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4)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5)(6)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7)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8)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9)(10)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11)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12)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13)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14)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贡其全也。【注释】(1)楛(kǔ):比喻事情的不正当或态度的恶劣。(2)色从:容色表现出乐于听从。(3)致:尽;极。(4)瞽(gǔ):目盲。顺:通“慎”。(5)匪:通“非”,不。交:通“绞”,急。舒:迟缓。(6)予:通“与”,赞许。(7)御:驾驶车马。(8)伦:道理,次序。类:法。(9)涂:通“途”。道路。(10)桀: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残酷剥削,暴虐荒淫。纣:商代最后的君王。跖(zhí):春秋战国之际人,传统的典籍中都把他当作是贪婪的典型,称他为“盗跖”。(11)诵数:反复朗读。贯:全部透彻地了解。(12)处:立身处世。(13)致:尽;极。(14)见:同“现”,显现。光:通“广”。【译文】

问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告诉他;告诉你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追问他;谈论不正当事情的人,不要去听他;态度蛮横的人,不要和他争辩。所以必须是按照礼义之道前来请教的人,然后才接待他,不按照礼义之道而来的人,就回避他。所以来请教的人礼貌恭敬,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义的学习方法;他的言辞和顺,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义的原理;他的容色表现出乐于听从,然后才可以和他谈论道义的最精深含义。所以对那些不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你和他谈了,这叫做浮躁;对那些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你又不和他谈,这叫做隐瞒;不观察对方的表情而与他交谈,这叫做眼瞎。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不目盲,而是谨慎地对待前来请教的人。《诗》云:“不过于急切,也不有意怠缓,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射出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叫做善于射箭;赶车千里,只要半步不到,就不能叫做善于驾车;伦理法规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这件事,本来就应该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一会儿学,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他们之中不好的多,好的少,桀、纣、盗跖就是这样的人;完全彻底,尽心尽力地学习,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君子知道,做学问不全面、不纯正是不能够称之为完美的,所以要反复朗读以求全部透彻地了解。用心思索以求领会通晓,效法贤师良友,设身处地去实践。除掉有害的东西,保持优良的品德。对于不正确的东西,使自己的眼睛不想去看,使自己的耳朵不想去听,使自己的嘴巴不想去说。使自己的内心不想去思考。等到极其爱好学习时,就像眼睛喜爱看五色,耳朵喜爱听五声,嘴巴喜爱吃五味,心里追求拥有天下一样。因此权势不能压倒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的决心,天下任何事情不能动摇他。活着循着这条道路,就是到死也坚持这样,这叫做道德操守。具备了这样的道德操守,才能够坚定不够,能够坚定不移,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正确对待事物,对时代作出贡献。只有这样做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有成就的人。天显现出它的明亮,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德行的完美无缺。【延伸阅读】

学习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由于人们通过学习可以树立良好的品德,增加自己的智慧。

人的品德、性格从生下来就各有各的缺陷。有学问、修养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用加强学习的办法来弥补,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具有完美品德的人了。普通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被这种不足支配着任意作为、随性行事,所以会造成许多过失。

梁元帝当年在会稽时,只有十二岁,便好学。当时他患皮肤病,手足都不能自如伸屈,在书斋里张起一葛帏防蝇,独自坐在帐内,银瓯内藏着绍兴酒,不时喝一点,来解除痛楚。随心地读史书,一天二十卷,没有老师传授,有时遇不识的字、不懂的话,只是自己反复地读,不知道厌倦。他有皇子的尊贵地位,又在好逸乐的童年时候,还能这样努力学习,何况其他希望通过学习找到自己位置的普通人呢!

有大的志向没有大的才干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而大的才干只能从学习和实践中得来。学习不是仅停留在记诵上面,而是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一出山就做军师,淮阴侯韩信一出道就被任命为大将,这固然是因为他们有盖世雄才,但他们的才干都是平时善于学习和实践的结果,有远大抱负的人读书就应当如此。现在有些人刚成年没学就说老了,其实学习是一生的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孔子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曹操年纪老了更努力学习;曾子七十岁才学,后来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到齐国游学,也成了硕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竟做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论语》和《易》,而他后来也成了大儒。这些人都是大器晚成之人。

禀赋最优良、精力最旺盛、最有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不能接受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只能成为无用的人。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通达事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益,种种品行能从学习中得到进步。第二章(1)修身:人性改造,治气养心一、以治气养生,以修身自强【原文】(2)(3)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善在身,(4)(5)(6)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7)(8)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9)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已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10)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嗡嗡呰呰,(11)(12)(13)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14)(15)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以修身自强,则名配(16)(17)(18)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19)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侵;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20)(21)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22)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23)语卒获。”此之谓也。(24)(25)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26)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27)(28)(29)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30)(31)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日陋。难进曰偍,易忘(32)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耗。【注释】(1)修身:本篇阐述了修养身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方法,并着重指出要想迅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遵循礼义。(2)修然:整饬的样子。存:省问。(3)愀(qiǎo)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4)介然:坚贞;坚固的样子。好:笃好。(5)蕾(zāi):同“灾”。灾害。(6)非:责怪;责难。(7)致恶:极端厌恶。致,极。(8)厌:同“餍”,满足。(9)不肖:不才,不正派。(10)嗡嗡(xī):同“吸吸”,吸取。酱砦(zǐ):通“訾訾”,诋毁。(11)孔:甚。(12)臧(zāng):善。(13)具:通“俱”,都;完全。(14)扁:通“遍”,普遍;到处。度:法度;法则。(15)彭祖:传说故事中长寿的人。(16)配:匹敌;媲美。尧:陶唐氏,名放勋,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帝王。禹:夏代第一个君主,传说曾治平洪水。在治水的十三年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17)时:意同“处”。(18)信:真,确。(19)勃:通“悖”,谬误。提侵:弛缓怠惰。慢,通“慢”,怠慢;怠惰。(20)夷固僻违:倨傲乖邪。(21)庸众:庸俗。野:粗鲁;鄙野。(22)卒度:完全符合法度。卒,尽。(23)获:得时,得当。(24)先:先导;引导。(25)和:和谐;协调。(26)是是、非非:是所当是,非所当非。知:通“智”。(27)匿行:隐瞒掩盖自己的行为。(28)易言:轻率不诚实的言谈。(29)趣舍:进取或退止。趣,通“趋”。(30)闲:通“娴”,熟习。此指见识广博。(31)偍(tí):行动迟缓。(32)耗(mào):通“眊”,昏乱不明。【译文】

看见了善事要很整饬地以此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善事;看见了不善的事一定要严肃地拿它来反省自己;自己身上有了好的德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倍加珍惜和保持;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一定要像被玷污一样感到厌恶。所以指出我的缺点和错误而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巴结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老师,亲近朋友,极端厌恶那些陷害自己的贼人。爱好好的德行而永远不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的人,即使不想进步,能不进步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己极其放荡,却憎恶别人对自己的责备;自己极不正派,却想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像虎狼般的狠毒,行为像禽兽般的无耻,却又厌恶别人说自已坏。对阿谀奉承自己的人亲近,对直言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疏远,把指正自己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最忠诚当作损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能不灭亡吗?诗云:“乱加吸取,相互诋毁,真是莫大的悲哀。良谋善策本很完美,却偏偏全都遭到严加拒绝,谋划本来不好,反而一一照着办理。”就是说的这种小人。

无所往而不善的法则是:调理血气,保养身体。那么自己的寿命会仅次于彭祖;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自立自强,那么自己的名声可与尧、禹媲美。适宜于处显达的顺境,也有利于处困窘的环境,全靠的是礼法和信义。凡是动用情感、意志,运用智慧及思考处理问题时,遵循礼义就和顺通达,不遵循礼义就颠倒错乱,迟缓怠惰;饮食、衣服、居处及一举一动,遵循礼义就会和谐有节奏,不遵循礼义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容貌、态度、进退、行走,遵循礼义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义就会倨傲乖邪,庸俗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干事没有礼义,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义则无宁日。诗云:“礼仪完全符合法则,言笑完全得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用善行引导别人叫做教导,用善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顺应,用不行的言行引导别人叫做谄媚,用不好的言行去附和别人叫做阿谀奉承。是所当是,非所当非叫做明智,把正确的当作错误的,把错误的当作正确的叫做愚蠢。中伤良士叫做谗言,陷害良士叫做虐害。正确的就说正确,不正确的就说不正确叫做正直。窃取财物叫做偷窃,隐瞒掩盖自己的行为叫做欺骗,轻率不诚实的言谈叫做虚妄,进取或退止没有定规叫做变化无定,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叫做最大的贼。听到的事情多叫做广博,听到的事情少叫做浅薄,见到的事情多叫做娴,见到的事情少叫做浅陋。难于进取叫做迟缓,容易忘事叫做遗漏。处理事务简明扼要而有条理叫做治理、管理。措施繁多而又杂乱无章叫做昏乱不明。【延伸阅读】

修身养性,指的是对性格的修炼。现代健康观已从以往的身体无病,扩展到精神、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等诸方面。换言之,良好的性格也是考查你的健康质量的一大指标。人们总是对佛道医武等养生之法津津乐道,而对儒家养生之法却很少道及,陌生的很。其实,儒家养生法最贴近生活,而且直指人心,与佛道医武有同有异,有其独特之处。今就儒家的修身养性方法作如下诠释。

儒家养生首重修心养德,认为具备仁德之心的人一定会长寿。即所谓“仁者寿”。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说“爱人”。就是说只有内心充满爱人之心的人才会达到“仁”的境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也进一步证实道:“仁,人心也”。看来儒家的“仁”即人之本性,是爱心,是人心。

只有真正具备了爱心和真心的人,才会具备“仁”的美德。那么,什么又是“德”呢?儒家把人比作一棵大树,德即树之根,做人之根本,而财富只是树的枝梢。“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根深才会叶茂,树才会生长旺盛。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赞许,世人的尊崇,才会获得真正的财富,健康长寿。所以儒家认为“仁”为德本,德为人之本,这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有钱的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装饰豪华的房屋,住得舒舒服服,但他们的内心却是空虚的,而往往又为钱财而忧虑。而道德高尚的人心胸宽广,性格开朗,做事光明正大从不做违心的事,自然心情愉悦,吃得下睡得着,所以身体自然就好。“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水有载物包容之德,所以德行高尚的人往往以水为鉴,经常勉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胸怀大志兼善天下。山岳岿然巍立气势雄伟,往往为具有大仁大德的人所钟爱,只有大山那样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够审时夺势立于不败之地。聪明的人经常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大脑智慧,淡泊名利的君子都喜欢过恬静悠闲的生活,无欲无求从不做有违道德的事,也不让世俗烦忧的事来束缚自己。所以聪明的人总会心情愉快舒畅,没有烦恼。

凡是胸中充满爱心的人,能为社会和大众作出贡献的人,多做善事的人,一定会长寿。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者爱人”之心而又能长寿呢?孟子说:一个人要努力保存自己的性善之心,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多干一些有益的事,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正确对待天命即自然发展规律,无论寿命长短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态才是修身立命的方法。“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又说:一个人的祸福不是无端而来的,是由于自己的作为而来的。善者自会多福,恶者多有祸事。所以一个人的祸福无不是自己招来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儒家不但重视自身修养,而且还提醒人们在交友和生活方面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因为这些方面的负作用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身体健康。对于交友方面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知识渊博见闻广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反之,与虚伪做作的人交朋友,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巧嘴利舌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对于生活方面孔子也提出: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把能够经常得到调节生活的乐趣作为快乐。心胸开阔,不妒嫉别人的成功,把赞扬别人的长处作为快乐。把多交能辨是非、肯助人为乐的贤良朋友作为快乐。这是有益的。把喜欢骄纵放肆,不顾社会公德,任性妄为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纵情游荡,游手好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行为视为快乐的;把喜欢彻夜宴饮,姿情纵欲,花天酒地,丧失道德的行为视为快乐的。

这些都是既损害于社会又损害于己身的行为。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不但赞扬了一些有益社会,有益健康的优良作风。也痛斥了一些自私自利、虚伪狡诈的人和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不良行为。警示人们那些该作,那些不该作。只有懂得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儒家不但重修心也重修身,修心为养性,修身为立命,有了健康的身体才会发挥聪明才智,所以修身养性二者不可缺一。因此,孔子认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爱护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不要为一些小事就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向,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常怀平常心,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为什么古代得道的人能够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注重养生,因而长寿,能够长久地享受人间快乐和美味。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能早树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二、治气、养心之术【原文】(1)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2)(3)(4)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5)(6)(7)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8)(9)(10)(11);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傈弃,则炤之以祸灾;愚(12)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

(13)(14)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15)(16)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17)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18)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19)(20)(21)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22)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23)(24)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势诈,(25)(26)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27)(28)(29)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

(30)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注释】(1)知:通“智”。渐深:深沉隐伏。渐,通“潜”,潜伏。(2)一:归于一致,共尊一说。易良:平易和悦。(3)道顺:疏导,不越轨。道,通“导”,引导,疏通。(4)齐给:迅速,敏捷。便利:敏捷。(5)褊(biǎn):狭小。(6)廓:开展;扩张。(7)卑湿:志意浮薄卑下。重迟:迟缓;不敏捷。(8)抗:举起,提高。(9)驽散:才质鲁钝懒散。(10)僄(piào):轻薄。(11)熠:同“昭”,使明白。(12)愚款:愚钝诚实。悫(què):诚笃;忠厚。(13)径:捷速,直接。(14)一:专一。(15)修:善;美好。(16)内省:儒家的修养方法,即内心的省察。(17)通:旧谓处境顺利,做官显达。(18)贾:商人。折:亏损。闲:本钱。不市:不做买卖。(19)恭敬:端庄而有礼貌。(20)术:通“述”,遵循。(21)横行:广行,遍行。(22)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旧时统称四夷。此指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23)拘守:谨守法度。详:审慎。此指明察事理。(24)倨固:傲慢固执。势诈:势利狡诈。(25)顺墨:即慎到和墨翟,慎到是战国时法家,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26)达:显贵。(27)偷儒:苟且偷安。偷,苟且。儒,通“懦”,懦弱。转脱:逃避脱离。(28)佞(nìng):用花言巧语谄媚人。兑:通“锐”,迅速。不曲:不转弯。此指不肯谦让。(29)辟:通“僻”,不诚实;邪僻。违:邪恶。(30)程役:通“逞欲”。录:检束。【译文】

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是:对血气刚强的,就用平心静气的方法去安抚他;对于思想深沉隐伏的,就用平易和悦的方法去同化他;对于勇猛、刚毅、暴戾的,就用疏导不越轨的方式从旁帮助他;对于行动敏捷迅速的,就用动静相辅相成的方式去节制他;对于心胸狭窄气量很小的,就用宽宏大量去扩展他;对于志意浮薄卑下、迟钝、贪图小利的,就用高尚的志向去促进他;对于庸庸碌碌、鲁钝懒散的,就用良师益友去约束他;对怠慢、轻薄、自暴自弃的,就用会招致灾祸的后果使他明了;对于愚钝诚实、端庄、忠厚的,就用礼仪音乐去协调他,用思考探求去开通他。凡是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义而捷速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更重要的了,没有比所好专一,思虑不杂更玄妙神奇的了。这就是所说的调理血气、修养思想的方法。

志向完美就能傲视富贵,看重道义就能鄙薄王公贵族,内心省祭自己,就觉得外来的财物轻微了。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则被外物所役使。”就是说的这个。身体劳累但内心感到安适的事,就去做它;利益少但意义重大的事,就去做它;侍奉淫乱的君主而显达不如侍奉陷于困窘的君主而顺行道义。所以好的农民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再耕种,好的商人不因为亏本就不再做买卖,有志节之士不因为贫穷而怠慢道义。

体貌恭敬谨慎,内心忠诚守信,遵循礼义而又有仁爱之心,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抢先去做,享乐的事却能让给别人,端庄、忠厚、诚实、守信,谨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处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也没有不信任他的。外表看上去傲慢固执而内心又势利狡诈,遵循慎到和墨翟的学说但又精于驳杂污秽,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人们没有不轻视他的;劳累辛苦的事就苟且偷安,趁机逃避脱离,享乐的事就用花言巧语谄媚剐人,毫不谦让地迅速去争夺,邪僻、恶劣又不忠厚,肆意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检束,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贵四方,人们也没有不摒弃他的。【延伸阅读】

人和大自然都是息息相通的,虽然万物形态各有不同但它们都和人类是相互感应沟通的,是相互倚持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所以,古代修身养性的人和治理天下的人都效法天地。“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孔夫子不但注重精神修养和形体修养,而且对起居饮食也非常重视。他喜欢做工精细的食品,对菜肴要求刀工严格,肉丝要切得细而匀称,一是要达到形、色、味俱佳。这样能增加食欲,使人看得满意吃得香。

对于放久而腐败变质的食物绝对不吃,对变了色有异味的食物不吃,对烹饪不得法达不到食用要求的不吃,对过了时降低了菜肴质量的不吃,对不按规格要求胡乱取用的肉不吃,对主菜和调味品不配套的不吃,在宴席上要少吃肉多吃主食,能饮酒但不可喝醉,从集市上随便买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虽然席上佐料还有但不贪吃以适度为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他还认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与养生有关的地方,不但要对饮食提出高要求,而且对睡觉姿势和衣着梳妆也要符合保健要求。如睡觉时不要长时间仰面朝天躺着像死人一般,这样对内脏运化活动和呼吸都有障碍,会造成不良后果。正确的姿势应以侧卧为宜而且以右侧卧为佳。这样不会使心脏受压,呼吸也正常。再者在家中应全身心放松,给自己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健康。“寝不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