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着走出抑郁: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成功疗愈之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2:37:59

点击下载

作者:[德]萨比娜·魏纳尔-佐特(Sabine Wehner-Zott),胡贝图斯·希莫里希(Hubertus Himmerich)

出版社:摄影出版分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微笑着走出抑郁: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成功疗愈之路

微笑着走出抑郁:一位抑郁症患者的成功疗愈之路试读:

前言

萨比娜·魏纳尔-佐特博士是德国400万抑郁症患者中的一员。她深知抑郁症带来的痛苦有多强烈,那是种非抑郁症患者根本无法想象的痛苦。但她也深知,我们可以走出抑郁的阴霾,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她将用这本书鼓励深受抑郁之苦的人,以及他们同样饱受折磨却束手无策的家人。

精神科医生、抑郁症研究专家胡贝图斯·希莫里希教授是莱比锡大学精神疾病与精神疗法医院的主治医生,他同样深知抑郁症这种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本书中关于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部分,就是由他撰写的。他将向我们解释: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怎样产生的,又该如何治疗。他用理论和事实说明,抑郁症虽然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但同其他疾病一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这本书成功地将专业的医学知识与个人的治疗经历结合在一起,相信能够帮助所有受到抑郁症困扰的人们。乌尔里希·黑格尔教授莱比锡大学精神疾病与精神疗法医院院长

每个人都可能抑郁

没有人能肯定地说,自己不会患上抑郁症,即便是那些生活富足的人,也可能被抑郁侵袭。本书的作者萨比娜·魏纳尔-佐特博士便是例子——她的生活境遇相当不错,可仍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幸运的是,今天,像胡贝图斯·希莫里希教授这样的专家、医生和心理治疗师已经可以帮助患者很好地治疗抑郁症。

一切的开始

萨比娜·魏纳尔-佐特

大约三年前,女教师萨比娜·魏纳尔-佐特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她详细地记录并分析了自己与疾病抗争的经历,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恐惧在我心中滋长

连续几周,我每天都工作到筋疲力尽,没完没了地纠结一些小事,每天晚上都担惊受怕地认定,自己绝对完不成之前制订的工作计划了。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盘算,满心忧虑,睡得越来越少。哪怕睡着了一小会儿,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满身大汗地惊醒。我脑袋里的思虑和担忧就像旋转木马一样,一天天地越转越快。“旋转木马”转得越快,我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也就越扭曲。我总在杞人忧天,对其他事情的思考也越来越少。我的忧虑和恐惧太过强大,压抑了那些积极的东西。除了我的那些问题,没有任何事情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我经常哭泣,越来越害怕某些重要的事出现大问题。

好像把自己弄丢了

终于有一天,情况失控了。前一天晚上,我又是一夜未眠,想着该怎么解决那些在我看来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却又觉得哪个方法都不够切实有效。白天,就像之前那些天一样,我的脑子里不断冒出各种担心,做的事情漫无目的、毫无用处。我终于明白,自己的脑袋出了问题。那天天气晴朗温暖,而我的世界却一片阴暗冰冷。我骑自行车回家时,脑袋里突然响起个声音:“我们撑不下去了,全是我的错!”它不停地“循环播放”,像泛滥的洪水,迅速吞没了其他所有东西,迫不及待地寻找一个出口。我从自行车上跳下来,把它扔到路边,跌跌撞撞地往家走,嘴里嘟囔着:“我们撑不下去了,全是我的错!”除了这句话,我的脑袋里就只剩下一个可怕的想法:我的思维没办法正常运转了,而我完全无能为力!我摇摇晃晃地回到家里,像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一样在卧室来回转圈,不停重复着:“我们撑不下去了,全是我的错!”一开始只是小声念叨,后来则大声喊了出来。为了惩罚自己,我开始掐自己的胳膊。这时的我,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我觉得我把自己弄丢了。我的生活四分五裂,可我没办法改变这一切。

陷入灵魂的黑夜

抑郁症让我的生活天翻地覆,也对我周围的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我的家人觉得,我迷失在灵魂的黑夜之中,让他们再也无法触碰。而我的阴郁忧愁也给他们的生活投下阴影。周围的亲人切身感受到了抑郁症的消极影响,因为我突然就不再是那个井井有条、精明能干的主妇了。对我来说曾经易如反掌的事情,全都变得难于登天。所有亲朋都察觉到了我的脆弱无助。这真的非常糟糕!情急之下,我的丈夫带我去看了精神科医生。经医生诊断,我属于“重度抑郁”症。随后,我的丈夫立即安排我住进一家专门治疗精神和心理疾病的医院。

重获健康

这一切都是三年以前的事了。我在患抑郁症期间认为绝对不可能办到的事情,现在又一一成真。我重获健康,生活也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如果你正承受抑郁症的折磨,从我本人的例子里可以发现,情况不会向你想象得那么悲观。我相信,这本书中讲述的个人经历能够帮助饱受抑郁之苦、无比渴望康复的人们,重新过上“正常”的日子。一本让人鼓起勇气的书

走出抑郁的经历使我确信,所有我做了或者没有做的事情,都对我的健康状况产生了影响;周围人对待我的方式,也有其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康复以后,我分析记录了那段难熬的日子里,哪些东西有助于我的好转,又有哪些对我造成了阻碍。希莫里希教授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大力支持,从药物与精神疗法的角度完善了我的记录。

这不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教科书,而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指南。它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告诉读者抑郁症有多么阴沉可怕,而是鼓励读者试着在痛苦中微笑。因此,这是一本让人鼓起勇气的书。我从自己身体与灵魂的洗礼当中明白:

抑郁症是可以战胜的,而且痊愈的可能性非常高,曾经抑郁的经历也不会扭曲你的性格。

我的抑郁症研究之路

希莫里希教授

从韦斯特林山的中学生,到莱比锡大学的抑郁症研究专家——胡贝图斯·希莫里希教授简要回顾了他的学术之路:如何从刚开始接触精神疾病,到成为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疗法治疗师。

被弗洛伊德和荣格所吸引

我在韦斯特林山长大。在那里,精神疾病是个很陌生的东西。如果有谁患了癌症或是心肌梗塞,马上就会传遍全村。但我不记得听说过有人得精神疾病。高中毕业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这些疾病的确切概念。但是在亲戚、村民、我父亲的同事圈中,还有我的同学当中,都有人自杀。那些我非常喜欢的人,突然就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周围也会有人做出一些让人大吃一惊的古怪行为。

临近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读到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例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人及其象征》等。这些书深深吸引了我。同时我也知道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探究、解释,并可以采取恰当的措施帮助人们度过精神危机,这尤其让我兴奋。

了解人脑

因而,高中毕业时我决定,深入研究这方面的东西。1993年服完兵役之后,我开始了医学专业的学习。大学的课程让我了解到,我们的注意和思维都明显依赖于人脑中的生物化学过程——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也就是说:人类不正常的思维和行为不单单能通过弗洛伊德、荣格等人提出的精神疗法来进行矫正,还可以利用药物加以治疗。于是,1995年通过医科大学预科考试之后,我毛遂自荐,跟随奥托·本克特教授(他是除汉斯·希皮乌斯教授外,德国最知名的精神病药理学家)进行学习研究。在本克特教授和当时他团队中的主治医生——美因茨大学精神科诊所阿明·赛格德博士的指导下,我开始攻读精神病学专业的博士。

博士论文:关于酒精依赖和抑郁症

我曾与另外五名博士生一起,通过对患者的访谈来研究酒精依赖症。在此过程中我发现,许多酒精依赖的患者早在出现依赖症状之前,就有长期的抑郁经历。于是,我认识到这样一种可能性:患者试图用酒精“治疗”自己,短时间内起到了麻痹情绪的作用。然而从长期来看,却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危害。

1999年12月我成为了美因茨大学精神疾病诊所第三住院部的实习医生,这里专门收治抑郁症患者和酒精依赖患者。非常幸运的是,美因茨的同事们在抑郁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引导和帮助。

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进行抑郁症研究

2001年,我决定转入德国最好的抑郁症研究机构——坐落在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PI)精神病学研究中心。在那里,我结识了托马斯·波尔梅希特教授,并在他领导的研究组工作了5年;还结识了最成功的著名抑郁症专家和精神科医生之一——弗洛里安·霍尔斯伯尔教授。霍尔斯伯尔教授的私人诊所主要收治抑郁症患者。在我加入精神病学中心之后不久,他便邀请我担任该诊所的住院医生,以便我可以实地观察、学习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此外,我还跟随萨比娜·曹迪希博士接受了行为疗法的专业培训。除了开展住院医生的工作,我还进行了多项关于抑郁症患者免疫系统变化、体重及新陈代谢变化的研究,我最终的博士论文就是有关上述问题的。随后,我于马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行为疗法和抗抑郁药物

2007年,我成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亚琛工业大学精神疾病诊所精神疗法中心的主治医生,并跟随弗兰克·施奈德教授学习。在那里,我得到了极为宝贵的机会,在治疗抑郁症及其他一些精神疾病(如进食障碍、边缘人格障碍等)的过程中,实践自己行为疗法方面的知识。

2007~2009年,我完成了两年的专业培训,成为泽格·K. D.祖尔茨教授和迪特尔·施梅尔策博士领导的慕尼黑综合精神疗法中心主管,负责培训精神疗法治疗师,并与受训治疗师一起探讨其治疗的过程、优势和问题。

在亚琛,我还结识了免疫学专家洛塔尔·林克教授,与他一起开展了两项关于抗抑郁药物对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从中我愈发确定,免疫系统在抑郁症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克劳森-西蒙基金会教席教授

2009年,我获得了克劳森-西蒙基金会为神经生物学(情感障碍)研究设立的教席教授。对我来说,这是件意外之喜,它也帮助我得到了极为难得的机会——深入研究

抑郁症的病因

。同时,我与莱比锡大学精神疾病与心理疗法医院院长、知名抑郁症及自杀现象专家乌尔里希·黑格尔教授密切合作。在他的帮助下,我在医院内建立了情感障碍诊疗中心。

莱比锡抗抑郁症联盟

在莱比锡,我加入了“莱比锡抗抑郁症联盟”,与家庭医生、精神科医生、抑郁症患者家属一同工作。其中,家属的角色在我看来极为重要,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复发征兆,并采取紧急措施。因此,我非常高兴接到魏纳尔-佐特女士及GU出版社的邀请,共同编写这本书。

我认为,抑郁症是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但它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前提是,患者一定要向医生或是精神疗法治疗师寻求帮助,说出自己的病状与痛苦。这本书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鼓起勇气,积极有效地同疾病抗争。

什么是抑郁症

希莫里希教授

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是情绪低落,同时也伴随着其他一些症状。许多不同的因素都可能引发抑郁症。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能抑郁。

最重要的诊断标准

平时我们说的“抑郁”,一般是指情绪低落,这跟它的本意比较接近——“抑郁”来源于拉丁语的deprimere一词,意思就是“压抑”。不过,要想在医学上确切地诊断“抑郁症”,必须符合一系列诊断标准。比如,患者的低落情绪具有“不可转移性”,也就是说,无法通过外部影响转化为正常或是高涨的情绪。举个例子:某人失去了挚爱亲人,十分悲痛,但他(她)仍然可以感知到积极的事物,进而改善情绪。比如在葬礼上,悼念者诚挚地安慰家属、赞美逝者的高尚品德,就能够让逝者家属感到安慰,情绪也会随之有所好转。那么就不能因为他(她)曾经情绪低落,便说他(她)患上了抑郁症。

症状、程度和病程阶段

除了“情绪低落”之外,抑郁症还有三个核心症状:一是驱动力降低;二是情绪低落;三是兴趣丧失。患者很容易感到疲劳,所有事情都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几乎完全失去了行动的驱动力。此外,他们会丧失感知快乐的能力,对外界的关注和兴趣也越来越少。除了这三条“核心症状”外,抑郁症还有七条“附加症状”。在第24页的图中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 (ICD-10)给出了抑郁症的症状。患者必须至少有两条核心症状和两条附加症状,并持续超过两周,才能诊断为抑郁症。“ICD-10”中也给出了抑郁症的程度。

● 轻度抑郁症。符合两条核心症状和两条附加症状,并持续两周以上。

● 中度抑郁症。符合两条核心症状和三到四条附加症状,并持续两周以上。

● 重度抑郁症。符合三条核心症状和四条附加症状,并持续两周以上。抑郁症的三条核心症状(内圈)和七条附加症状(外圈)

一定程度以上的抑郁症通常也被称为“重度抑郁”,其依据是另一个疾病分类标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根据“DSM-Ⅳ”,如果患者的情况符合下列条目中的5条,持续14天以上,且没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释,就可以诊断为“重度抑郁”。

● 情绪低落

● 兴趣丧失

● 食欲改变

● 失眠或嗜睡

● 焦虑不安或行为迟缓

● 疲劳

● 自我评价过低或有不恰当的负罪感

● 思维或注意障碍

● 有自杀念头或行动

与此相对,所谓的“轻度抑郁症”是指,患者符合上述症状中的二到四条,持续两周以上。但学术界对“轻度抑郁”这一疾病分类始终争议不断,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很少采用这个说法。

除按程度分类之外,抑郁症还可以按病程阶段分类。如果是首次罹患抑郁症,通常叫作“抑郁发作”;如果患者之后又出现了一次或多次抑郁发作,则称作“复发性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特殊形式

抑郁症有一些特殊的形式,最主要有下面几种。

● 忧郁性抑郁症。中重度到重度抑郁发作。明显失去感知快乐的能力,情绪很难受外界影响而转变,有空虚麻木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自责自罪,睡眠障碍。

● 精神病性抑郁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明显的感知和思维障碍。可能出现妄想,例如,以为自己会穷困潦倒或犯下严重的罪错,也可能出现幻听,或听到死去亲人的召唤等。如果患者出现被迫害妄想或幻听(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评论或是听到对话),那么他(她)患上的很可能不是抑郁症,而是精神分裂。

● 非典型性抑郁症。患者在抑郁发作的同时,仍有一定程度上的情绪调节能力,食欲增加、体重上升、睡眠增多,但更容易生病。

● 季节性抑郁症。与季节紧密相关,患者在冬天抑郁发作,转年春天逐渐好转。通常用光照疗法进行治疗。

● 产后抑郁症。在产妇分娩后一周内出现,患者自杀风险很高,可能会结束自己和新生儿的生命。

● 疲劳性抑郁症。长期承受压力而产生的抑郁发作。

● 躯体性抑郁症。以躯体病痛为最显著的症状,例如背痛、头痛、恶心、疲劳、睡眠障碍等。

● 紧张性抑郁症。患有紧张性抑郁症的患者有不能控制的运动欲望,但思维和行动漫无目的。作为曾经的患者,魏纳尔-佐特女士用“无目的的动作”这个词,很恰当地描述了这种特殊的抑郁症形式。紧张性抑郁症的患者内心有强烈的焦虑不安感。有时,患者也会出现强烈的倾诉欲望,其外在表现是频繁向他人诉苦。因此,紧张性抑郁症也被一些精神科医生称为“诉苦抑郁症”。

● 老年性抑郁症。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抑郁症,受到生理疾病、脑功能退化和社会隔离的影响。较为陈旧的概念

除了上面提到的特殊抑郁症形式,还有一些较为陈旧的、现在已很少使用的概念,例如“内源性抑郁症”和“神经症性抑郁症”。“内源”表示疾病是产生于患者自身内部。“内源性抑郁症”一词会让人感到,这是一种基于生理原因的疾病。“神经官能症”是指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即由个人生活经历或特殊生活事件引发的健康问题,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如果引发患者抑郁的原因主要在社会心理方面,例如家人去世、人际或职业危机、搬家、工作变更、职位提升(需担负更大责任)、习惯被打破、压力过大等。现在,“神经性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与“心境恶劣”这一概念作为同义词使用。

过去,“内源性抑郁症”和“神经性抑郁症”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更多的是凭借精神科医生或是精神疗法治疗师的个人经验加以判断。不同的医生完全有可能就同一位患者的同一次抑郁发作给出不同的诊断。导致抑郁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当代的疾病分类系统,例如ICD-10和DSM-Ⅳ已经不再区分所谓“内源性抑郁症”和“神经症性抑郁症”。这一变化很有意义,因为抑郁症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其中既有生理因素,也会有社会心理因素。

情感障碍

抑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其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抑郁)或情绪高涨(躁狂)。如果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则叫作“双相障碍”。

如果患者身上只存在抑郁发作,从来没有出现过躁狂发作,那么就是“单相障碍”。确切地说,是“单相抑郁”。在应用中,这两个概念是等同的。

情感障碍中有一类叫作“持续性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和动机处于持续波动当中,但两种情感的强度都达不到“抑郁障碍”或是“躁狂障碍”的诊断标准。由于这种情感障碍通常持续多年,有时甚至伴随患者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对患者有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持续性情感障碍可分为环性心境障碍和心境恶劣两种。什么是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多种严重影响个人情绪和感情状态的障碍。这类疾病的首要特征是情绪状态的明显变化——或低落(抑郁)或高涨(躁狂)。情感障碍影响了患者的方方面面:注意力、思维、感觉、生活的勇气等。进而干扰了患者完成日常工作和制订生活规划,也就是说,降低了患者的整个生活质量。

环性心境障碍的患者,其情绪处于持续波动中。情绪的波动可能没有任何外界诱因,也可能存在外界诱因,但引发的情绪反应过分夸张。

心境恶劣是一种慢性的、持续多年的抑郁情绪,但又没有到“抑郁障碍”的程度,也就是说,患者不一定满足前面所说的“两条核心症状和两条附加症状”。“心境恶劣”的具体诊断标准还没有确定,通常以时间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患者出现症状超过两年,才能被诊断为“心境恶劣”。“心境恶劣”的患者虽然不像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那么严重,但经年累月的痛苦阻碍了患者过上理想的生活。患者时常感到缺少生活热情,缺乏感知快乐的能力,动力不足。

几种情感障碍示意图:左上——抑郁发作;右上——复发性抑郁障碍;左下——抑郁和躁狂交替的双相情感障碍;右下——持续性情感障碍中的心境恶劣

还有一种不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抑郁形式,叫作“反复发作性—过性抑郁症”。这类抑郁障碍的患者会反复经历抑郁发作,每次持续几天,突然发作——可能毫无征兆,也可能由使人造成压力的事件引起——而后又完全消失。由于症状持续不到两周,所以不能诊断为抑郁症。这种抑郁障碍的患者总要承受严重的情绪和行动力下降的情况,在社会心理方面受到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反复发作性——过性抑郁症分布广,据估计,总人口中约有10%-14%的人患有这种疾病。不过,关于抑郁症发病率的研究中并未纳入反复发作性——过性抑郁症,所以德国400万抑郁症患者中,不包括该病的患者。

如果情感障碍是由生理疾病导致的,例如脑损伤等,那么依据“ICD-10”,这类情感障碍被归为“器质性情感障碍”。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从来都不是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它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抑郁症可以由某个具体事件诱发,例如亲人突然生病需要照顾、至亲去世、离异、退休等,患者常常能明确说出这些诱发事件。但这类事件并不是引起抑郁症的充分条件,因为不是每一个人在面临生活变故时,都会患上抑郁症。生理、社会、人际、生活经历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引发抑郁的病因。身体素质原本非常好的人,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患上抑郁症;生活压力并不大的人,也可能受遗传因素影响,患上抑郁症。这就是说,只要诱发抑郁的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超过了一定的界限,所有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这里的“界限”是指人在生理或心理上能够承受的最大负担。身体、精神和心理

所有科学研究都表明,人的行为、感知和思维与人脑中的生物及生物化学过程紧密相连。我们一切的所见、所闻、所感,都会引发人脑的变化,也正因如此,事物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体验到强烈情绪的时候,我们大脑中的情绪中心——杏仁核会非常活跃;思考问题时,大脑皮层则非常兴奋。在这些时候,脑内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处于工作状态,并相互传递化学信息素。持续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心理过程(例如情绪变化)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观察抑郁症时,将身体、精神和心理割裂开来是毫无意义的。所有心理上的东西都有相应的生理表现,而所有身体状况也会影响到精神状态。如果用药物控制了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传导,便能治愈精神上的症状;相对应的是,精神疗法也会改变脑中的生物化学过程。

同样,我们的生理反应也和心理过程密切相关。当我们紧张时,肾上腺会分泌应激激素。于是我们开始出汗,由于血管收缩而手指冰凉,免疫系统也发生了变化。面临突发、急性的压力时,免疫系统会更加活跃;面对慢性、持久的压力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则会减弱,导致我们生病。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运动和饮食这些影响生理状态的行为,对心理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精神疗法能够给大脑中的生物化学过程和整个身体带来正面的影响。总之,身体、精神和心理始终处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当中。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风险因素

本节讨论到引起抑郁症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风险因素时,希望读者始终记住,这些因素也会引起大脑的生物学变化。

总的来说,给人造成较大压力的生活事件会提高抑郁症的发作风险。例如损失房产、失业、慢性疾病等给精神状态带来消极影响的事件。如果一个人与社会相对隔绝,或缺乏亲密、信任的伴侣,他(她)所承受的压力会特别大。离异或与伴侣分手是引发抑郁症的高危事件。如果发生了一连串给当事人造成负担的事件,中间又没有缓冲阶段,同样非常容易引发抑郁症。下面给出了几种社会心理方面的压力事件,不过这只是一部分,没有包含所有情况。“心理上”指什么

本书中所说的“心理上”,并不是与“生理上”对立的概念。而是用来描述与我们的思维和感知——也就是“心理”——关系最为密切的,但同样与生理功能,特别是脑功能息息相关的现象。

● 人际压力。第一次抑郁发作之前,患者往往已经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历过造成压力的事件了。这种情况在伴侣间或家庭中自然很常见,但也同样会出现在工作中,处理和同事、上司的关系时。并且人际压力有时并不是抑郁症的诱因,而是抑郁症开始的一种表现——恰恰是消极抑郁的生活方式、回避式的社交态度和日益降低的驱动力,导致了人际关系问题。

● 骚动议论。关于抑郁症诱因与后果的复杂关系,有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职场中的骚动议论。某个人的古怪行为常常引起同事们议论纷纷,而古怪行为的背后,很可能是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作祟。同事们的骚动议论也许会让患者的抑郁症状更加严重。

● 不良的工作条件。要想保持健康,必须规律作息。相对固定的生活节奏只能偶尔被特殊事件或节庆打破。具体而言,就是按时起床、按时开始工作、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因为每个人都有所谓的“生物钟”,每天的行动要依照这个“体内钟表”的指引,按顺序进行。遗憾的是,在当代社会,“规律作息”对很多人来讲是不可能的,比如,倒班或者上夜班,没完没了地加班,同时做多份兼职……此外,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作自主性低等,都属于易诱发抑郁的“不良工作条件”。完成工作的时间紧迫、不能反对上级的错误决策、工作氛围不和谐,也都在“不良工作条件”的范畴之内。性别差异

在抑郁症的问题上,男性与女性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每四名女性或每八名男性当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当中经历抑郁症。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能够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为什么女性当中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有一种颇有道理的解释:女性会更主动地寻求帮助,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痛苦;而男性则倾向于隐藏痛苦,自己解决问题。在社会心理风险因素方面,与工作相关的事物在男性的生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而收入低、工作不被认同、失业和退休都可能增加抑郁的风险。对男性而言,与伴侣分手或离异带来的抑郁或自杀风险,比女性高出好几倍。

对女性而言,可能引发抑郁症的压力源更为分散。除了低收入之外,还有:较低的受教育程度、童年时期被虐待、纯粹的家庭妇女身份、较少的社会支持、操心需要照料的亲人等。单身母亲罹患抑郁症的概率特别高。人格结构

另一个心理上的抑郁症风险因素是人格。比如说,抑郁症患者在患病前往往习惯于迎合他人,思维和行动都要顾虑他人的想法。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渴望和谐、害怕分歧与冲突。还有一种人也容易患上抑郁症:他们有条有理、认真严谨、效率至上,难以忍受自身和他人的缺陷。他们在工作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非常理想化,追求极高的目标——这些目标即使在身心状态很好的时候也难以达到。

还有一种曾经被弗洛伊德描述过的抑郁症风险因素——低自我评价。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价值很低,那么他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就比那些自信的人要高。这类人总试图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和认可;如果没能得到,就会失望,乃至患病。结果导致患者自我评价继续下降,陷入恶性循环。生理疾病

生理疾病会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因而也是引发抑郁症的风险因素。此外,还有一些脑部疾病,例如中风(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症等,都会导致大脑功能异常,进而引发抑郁症。如果患有炎症或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分泌出一种细胞激素,给大脑的新陈代谢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抑郁症。细胞激素有时会用于治疗某些疾病(例如慢性丙型肝炎)。那么服用这类药物也会诱发抑郁症。

反过来,抑郁症同样可能诱发心脏病、糖尿病等生理疾病。如果患有生理疾病的同时还患有抑郁症,那么患者的康复过程将更加漫长、艰难。生物学上的风险因素

生物学因素也有可能引发抑郁症。除了前面说到的生理疾病原因,激素水平变化(例如孕期或更年期)、先天基因、脑部新陈代谢、药物副作用、滥用酒精和毒品,以及生物钟紊乱,都可能导致抑郁症。

下面是近年来学术界着重研究的一些生物学因素。

● 基因。抑郁症存在“家族聚集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位家庭成员身患抑郁症,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家族中没有抑郁症患者的要高。

如果双亲中有一位抑郁症患者,那么孩子患抑郁症的概率是10%~15%;如果父母二人都是抑郁症患者,那么孩子的患病风险将达到30%~40%。不过,能够遗传的只是“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只有与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才会真正导致抑郁症。导致抑郁症的遗传物质分布在多个基因上,并不是固定在某个特定的基因上。所以,想通过“基因测试”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患上抑郁症,是不可能的。抑郁症可能由多种生物学上的因素(共同)导致

● 生物化学。我们所有的感觉印象,也就是所有看到、听到、闻到的东西,都会在大脑内进行加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用于处理这些信息。神经细胞彼此之间靠“突触”相连接。某一个神经细胞的突触会紧挨着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轴突。但它们并没有完全接触,中间还留有很小的空隙,叫作“突触间隙”。

当一个神经细胞将信息传递到与它相邻的另一个神经细胞时,它首先会通过“突触”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出神经递质的这个神经细胞叫作“突触前神经细胞”。神经递质起先储存在这个神经细胞中的球形小体,即“突触小泡”内。接收神经递质的“突触后神经细胞”能通过“突触后分子受体”识别神经递质。这样,信息就传导过去了。而后,接收到信息的神经细胞借由细胞内的神经递质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进一步加工信息。刚刚在“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会将加工后的信息“回传”给之前的那个细胞,重新在“突触小泡”中“打包”,再释放出去。因而,神经细胞不需要一直制造新的神经递质,而是可以重复利用之前的递质传递信息。神经细胞通过突触彼此联系信息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

但某些酶会部分地分解神经递质,例如单胺消化酶(MAO)。突触前神经细胞中,也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如果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过于密集,那么突触前分子受体就会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抑郁症患者缺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这三种神经递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密度偏低,也就是说,生物化学方面的新陈代谢不足。抗抑郁类药物、心理疗法以及其他治疗手段,可以弥补这种不足。(详见“精神类药物”及“心理治疗”两节。)

抑郁症患者在生物化学方面,还有其他异常。例如,抑郁症患者会分泌过多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皮质醇不仅与压力有关,也会增加血糖含量。所以,抑郁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比较高。而抑郁症患者分泌“睡眠激素”——褪黑素则过少,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他们常出现睡眠障碍。

伴侣、家庭和工作

任何一种疾病,都可能让患者在社会生活方面遇到问题,抑郁症也不例外。如果患者及家属对藏在抑郁现象背后的疾病本身不够了解,那么问题会尤其明显。

抑郁症患者会对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失去兴趣,这正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比如说:从前爱吃的食物、喜欢的音乐、热衷的业余爱好……一切有趣的东西,此时对患者而言,都失去了吸引力。

抑郁症患者工作效率降低,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这同样会导致伴侣关系和家庭生活出现裂痕。患者往往回避与人接触,因而举家出游或探亲访友等计划通常很难实现。自杀

谈到抑郁症,有一个话题无法回避,那就是自杀的危险。在德国,很大比例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行为与抑郁症有关。患者因为想摆脱痛苦,才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生命的人,通常都是由于极度的自我怀疑和绝望。几乎所有重度抑郁障碍患者都有自杀念头。重度、反复发作性抑郁障碍患者中,有15%死于自杀。

患者及其亲属越了解抑郁症,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患者自杀的风险也就越小。

抑郁症患者驱动力减退、注意力下降,明显地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患者回避社交活动,与同事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也会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消极影响。被同事们孤立、排挤以及对工作本身的畏惧,增加了患者应对职场的难度。

无论在伴侣关系中、家庭生活中,还是职场当中,尽快发现并治疗抑郁症,不仅能帮助患者本人,也能让他的亲友和同事更加轻松。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朋友正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请您一定要正视它。这本书将会为您提供帮助。

已经改变和应该改变的

抑郁症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这或许是因为,现代人在社会领域和职场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发病率的逐年增加,很有可能跟下面这两种社会领域的变化有关。

● 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传统的家庭包括父亲、母亲、一个或几个孩子。虽然这种结构在当今社会仍占据主流,但离异、单亲和重组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稳定。父母离异的孩子罹患抑郁症的概率要高于与双亲共同生活的孩子。

● 职场要求提高。上班族的节奏越来越快——人员缩减、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与此同时,失业的风险增加,仅仅一份工作的报酬常不足以养家糊口……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压力正是导致抑郁症的因素之一。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近年来“抑郁症高发”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抑郁症的正确诊断率提高了。换句话说,正确的诊断让之前被误诊或忽略的病例浮出水面,正式纳入统计。这得益于医学界和普通大众对抑郁症越来越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关于抑郁症的数字

目前在德国,约有500万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占人口总数的5%左右。如果加上在人生某一阶段患上抑郁症的人,人数还会更多。据估计,德国约有10%到20%的人一生中曾一次或多次被抑郁症侵袭。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和躁狂交替发作)的发病率大约是1%到2%。不再是禁忌话题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抑郁症渐渐摆脱了“禁忌话题”的标签。社会对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类疾病慢慢地宽容起来,不再谈病色变、讳疾忌医。因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抑郁症患者选择直面疾病、认真就医。最新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都已将抑郁症视作一种真正的疾病,并且清楚地知道,患者本人并没有过错。借助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可以治愈抑郁症,这也已经成为较普遍的观点。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抑郁症仍存在许多误解和偏见。误解依然存在

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抑郁症有一个非常普遍的错误认识,那就是“抗抑郁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纠正这种错误认识。我们不仅仅要纠正小的误解,更要对抗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抑郁症和焦虑症、精神分裂症、失智症、药物成瘾等其他精神疾病一样,属于人们眼中“不光彩”的疾病。癌症或心肌梗塞的患者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关怀,而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却总被人冷眼相看。有些人把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叫作“疯人院”,这也是一种歧视的表现。同样,能给精神病患者带来巨大帮助的精神类药物,也总会毫无理由地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所以,我们应当大力普及关于精神疾病的知识,让患者不再自责羞愧,能够及时接受恰当的治疗,早日康复。“我又没疯!”

医院里时常有其他科室的同事请我帮忙,协助治疗本身患有严重生理疾病、同时产生了抑郁症状的患者。这些患者当中,有些得了癌症,有些患有严重的炎症或是代谢类疾病。他们常常说,请个精神科医生来为他们治疗,简直是不可理喻,他们没有疯,也没有神志不清。事实上,对于患有严重生理疾病的患者来说,适当的心理治疗和精神类药物治疗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可由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这些急需帮助的患者拒绝了治疗机会,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从诊断到治疗

有些患者说,他们的抑郁症来得非常突然。一般来讲,抑郁症是逐渐形成的。不过其中也有一个时期,被称为“急性阶段”。“急性阶段”是指,如果在这个阶段尽快开始治疗,将十分有利于康复。

一起了解真相

在这一节里,我们从患者和医生的角度,分析了抑郁症的急性阶段。重要的是,无论从哪种视角来看,都必须承认抑郁症是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萨比娜·魏纳尔-佐特

我的“恶性悲伤”

跟大多数患者一样,我的抑郁症也是逐渐产生的。当时,我已经为家里的事发愁了好几周:除了上班和做家务,我还要筹划着装修新家,把以前的房子和去世的婆婆留下的房子都收拾好,卖出去。那段时间,我一直不舒服,总觉得心慌、疲劳。可慢慢地我发现,这种“不舒服”发展到了可怕的程度。我甚至还能记起来,我的情绪跌进谷底的那个时间点。就是在那一刻,我的坏心情变成了“恶性悲伤”——同为抑郁症患者的英国生物学家刘易斯·沃尔珀特(Lewis Wolpert)就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抑郁状态。我的“罪过”

我丈夫注意到,我的情绪比往常低落,而且压力很大。为了让我振作起来,他带我去芬兰散心。有一天,我们俩一起走在赫尔辛基的街上。阳光灿烂,一切都很美好。可就在那时,我的脑袋里突然跳出一个想法:我们家就要债台高筑了,而这都是我的错,因为我选的装修材料太贵了。这个想法在我脑袋里扎下根来,死死地纠缠着我。我总在想象,我的“过错”会造成哪些可怕的后果,惶惶不可终日。只有拼命地控制自己,我才能跟别人正常谈话。可谈不了多久,我就又陷到那个折磨人的想法当中了——“我们要破产了,孩子们会受苦的,这都是我的罪过。”在抑郁症的阴云下

在赫尔辛基的某天晚上,我被这个想法纠缠得彻夜未眠,在床上翻来覆去。第二天,我还能勉强压抑住自己的冲动,不把它说出口。可那之后,我就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跟我丈夫念叨。一开始,我还留意着周围,确保没有其他人听到;后来就再也顾不得这么多了——“我有罪”的念头太过强烈,已经完全占据了我的大脑,自己就会往外冒,非要找个出口不可。我必须把它说出来,而说的过程中,会有种“卸下包袱”的感觉。但是过不了多久,压力就又回来了,必须再次释放出去,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时间、地点、场合。我似乎没办法控制自己了。平时,我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可那时,我不停地对我丈夫嚷嚷,说我们家根本付不起装修费。尽管我丈夫善意地提醒我,这样不合适,可我还是停不下来。他试着安慰我,让我平静些,可无济于事。我仍然喋喋不休地说着我们的“经济危机”,声音越来越高。然而,这仅仅是开始。起初,我每天还能“正常”几个小时,来处理日常需要做的事情;到了后来,我每天反反复复想的、说的就只有那句“我们撑不下去了,这都是我的错。”工作、饮食、休息、睡眠,全都乱套了。终于,“恶性悲伤”紧紧地抓住了我,抑郁症的黑云开始笼罩我的生活。对策之一:理性分析

针对我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的丈夫、银行顾问和我们的朋友都不断地向我解释,我们家不可能出现经济问题,因为我丈夫既能干又负责,一直把家里的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听着他们这么说,可心里就是不信。好像我的理智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反而让一团乱麻代替了它的位置。朋友们理性地帮我分析,说我有些杞人忧天了,因为哪怕付不起装修新家的钱,天也不会塌下来。可所有这些,都毫无用处。典型的抑郁症

其实,我起码应该从理论上知道,应该如何预防抑郁症。因为就在患上抑郁症之前不久,我还完成了一项关于“言语疗法”的心理学培训。这种心理疗法恰恰用于治疗因缺乏生活意义而导致的抑郁症。也就是说,我实际上已经对抑郁症及其治疗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我完全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力量,用这些理论知识改善我的状况。

这是典型的抑郁症症状——拒绝一切理性论证和理论知识。精神病学家皮特·C.柯伊伯(Piet C.Kuiper)在《灵魂的暗夜》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点。柯伊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成功地帮助许多患者战胜了抑郁症。可他却对自己的抑郁症状束手无策。他的例子也告诉我们:被抑郁症困扰的人,绝对需要来自外界的帮助!对策之二: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也只有几分钟的作用。我没办法放松身心,享受眼前的美好事物,满脑子还是那些消极悲观的想法。有一天,我们受邀参加迪斯尼动画电影《赛车总动员》的首映式。来宾们把自己的车开上红毯,动画片里所有角色的配音演员也全部到场,主办方还提供了非常棒的自助餐。那天,我的孩子们高兴极了。其实,我也很喜欢这种热闹的场面,换作以前,我肯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一番。可这次不行了。我完全没心思看电影。我像一只不想让猎人发现的野兽,轻手轻脚地躲开人群,脑袋里只想着:“我们要破产了,这都是我的错。”而且,就算周围有那么多人,这句话也不受控制地脱口而出。甚至在女洗手间排队时,我都在不断念叨着这句话。一群穿着入时的人向我投来怪异的目光,可即便是这样,也没能让我停下来。我当时就意识到,我毁了这个晚上,既让我的孩子们尴尬,也给其他所有人带来困扰。然而这同样没有用。我就是停不下来。我已经不是自己的主人了。对策之三:宗教安慰

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当时我也尝试过向上帝倾诉,求得安慰。可是,这不起作用。我甚至没办法集中精力做完一次祷告。抑郁症患者不仅中断了和身边人的沟通,他与“精神寄托”的联结往往也中断了。我觉得自己被上帝抛弃了,百无一用。夜晚变得非常可怕:我彻夜难眠,而黑夜让笼罩在我灵魂上的阴影变得更大、更有压迫感。白天也不好过,我的脑海里充斥着绝望、对家庭的担忧和自责自罪。无力感让我度日如年。我没办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我本人的努力、朋友的忠告,甚至周围人的责备,都无济于事。我陷入了急性的重度抑郁发作。希莫里希教授

急性抑郁

从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的角度来看,急性抑郁是有明确抑郁症状的。与“急性”抑郁相对的,则是抑郁症的缓和期,此时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在这里,“急性”一词并没有指出患者抑郁障碍的程度是轻还是重。

就像我们在“什么是抑郁症”一节中提到的,如果至少有两条核心的抑郁症状,并且持续两周以上,就可以确定为急性抑郁,必须接受治疗。

● 长期情绪低落,且无法通过正面事件缓解,这是抑郁症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患者以消极悲观的态度看待一切,充满挫败、悲伤、绝望、疑虑的情绪,感到压力重重,而且经常哭泣。他们的脑海总是被消极想法占据,比如像魏纳尔-佐特女士这样,总觉得“我们要破产了”、“我们撑不下去了”。

● 容易疲劳、积极性下降。抑郁症患者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紧张,觉得压力巨大,而且很快就会筋疲力尽。在健康状态下易如反掌的事情,也变得难于登天。他们非常消极,缺乏动力,几乎没办法振作起来。也有些患者会呈现相反的症状:他们焦躁难耐、坐立不安,魏纳尔-佐特女士身上就有类似的现象。

● 闷闷不乐、丧失兴趣。抑郁症患者无法感受到快乐,周围没有什么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也很难去追寻某个目标。此外,处于急性抑郁阶段的患者通常会感到空虚、麻木。因而,他们并非“忧伤”,而是“心如死灰”。

除上述症状外,急性阶段的抑郁症患者往往还有两种以上的附加症状。

● 自责自罪。患者背上了沉重的负罪感,然而这些“罪过”通常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他们夸大自己的过错和责任,觉得自己会受到惩罚。比如魏纳尔-佐特女士就很恐惧,怕她的家庭会陷入贫困。这种担心、恐惧有可能发展到“抑郁性妄想”的地步:随着个人境况的恶化,不真实的想法会变成牢不可破的信念。

● 自信心、自我价值感降低。抑郁症患者往往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不再自信,总是否定自己。他们对自己确实拥有的能力视而不见,确信自己再也不能成功。于是,绝大多数患者都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也不值得被别人喜爱。

● 有自杀念头。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重度抑郁障碍的患者,常常渴望死亡,或者想要自绝,从而结束这种无法忍受的生存状态。“渴望死亡”的一种表现,患者总希望一觉睡过去,就再也不要醒来。强烈的自我怀疑和绝望情绪,促使患者精心制订自杀计划,并采取相应行动付诸实施。面对抑郁症状,该怎么办

如果您出现了一系列的抑郁症状(可参照附录中的自测表),应该向专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求助,把您的症状告诉他们。如果您有自杀念头,或致贫、负罪等不切实际的妄想,请您一定马上联系医生或心理治疗师。

急性抑郁阶段还有以下典型表现。

● 一天之中,早晨情绪最低落,晚上有所缓解。对于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来说,早晨是最难熬的。醒来之后的那段时间,他们的情绪极度低落,甚至根本起不来床。之后,情况会慢慢好转,到了晚上,患者的情绪好了很多,有些还会觉得相当不错。但这种“好转”无法持续,第二天早上,患者又重新感到生活灰暗、人生绝望。需要说明的是,也有一些抑郁症患者情况相反,即早上情绪较好,晚上低落。因而,“早晨情绪低落”虽然典型,但并不是抑郁症的必然特征。

● 不属于器质性病变的生理症状。抑郁症患者通常有睡眠障碍,最典型的是:每天很早就醒来,而后无法再入睡。此外,食欲不振以及由此产生的体重急剧下降也是常见症状。有些患者还常常感到身体疼痛。

●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注意力变得很难集中,只能完成少数的某些任务。萨比娜·魏纳尔-佐特

抑郁症不是耻辱

今天,被各种抑郁障碍困扰而无法继续职业生涯的例子越来越多。抑郁障碍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疾病。然而,仍有很多患者、患者的亲属、同事、熟人,觉得患上抑郁症是件让人羞愧的事。当我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时候,我也宁愿得其他任何一种疾病,只要不是抑郁症就行。接受住院治疗期间,每次我丈夫来看我,我都跟他抱怨:“我得的要是癌症就好了,至少那样别人还会同情我。”为什么我很难接受自己患上抑郁症这个事实呢?别人会怎么想

在患抑郁症之前,我有时也会从报纸上读到“某某名人患上抑郁症”这样的消息。当时我想:“一点儿也不奇怪,他们这些人根本不懂得生活的真正价值,当然会得抑郁症了。”可没想到,我一向认为自己价值体系稳固、生活尽在掌控,居然也会患上抑郁症。这太尴尬了,就好像是否定了我整个人一样。癌症也好,骨折也罢,都是能用肉眼或者从X光片上直接看到的,而且它们是所谓的“天灾”,跟你自己的所作所为没关系。可抑郁症呢?许多人都很难承认抑郁症是种疾病,他们觉得:从外表看不出什么身体上的问题,当然就不会有多严重。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想法消极,“只”需要重新振作精神就行了。以前,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患病以后,我常常担心:“现在,别人会怎么看我呢?”抑郁症状让我苦不堪言,可对“抑郁症”这个概念的错误认识同样折磨着我。公开,还是隐瞒

一些知名人士的亲身经历,让抑郁症走进了公众的视野,使大家对它有了基本的了解。例如曾效力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足球运动员塞巴斯蒂安·巴斯勒,他公开讲述了自己的抑郁症经历,巴伐利亚广播电台借这个契机做了关于抑郁症症状及治疗的节目。在德国足球国家队门将罗伯特·恩克因抑郁症自杀后,媒体也把关注的焦点对准了这一疾病。一时之间,“抑郁症”似乎成了个有趣的谈资。然而,如果自己或者身边近亲好友患上了抑郁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肯定会想,最好还是隐瞒下来。因为谁也不知道,坦白自己患上抑郁症的事实,会给个人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成熟理性地面对抑郁症

亲爱的读者们,我要说的是:周围的人怎么想,真的不重要。如果您认为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或者已经确诊,请您试着坦率勇敢地面对它。您应当详细地了解医生的诊断说明;即便身处疾病造成的困境当中,也要成熟理性地面对它,有目的地寻求帮助。这既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前提,也是痊愈后重建生活的必备条件。这本书将帮助您采取必要的步骤,并且告诉您,抑郁症不是耻辱,而是一种可以得到很好治疗的疾病。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其他辅助手段。按照病情从轻到重,应由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专科医院负责治疗。希莫里希教授[1]

专业人士及其专业领域

抑郁症患者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员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在德国,大多数患者由其家庭医生(全科医生)负责治疗。不过,当家庭医生觉得力所不能及,便会建议患者去精神科诊所、心身科诊所、专做心理治疗的机构就诊,抑或交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负责。非专业人士常常被上面这些概念搞得一头雾水。因为本书的读者大多是抑郁症患者或者他们的亲朋好友,那么在这里,我就先为您说明,哪些专业人士能够帮助治疗抑郁症,他们各自的专业领域又有哪些。有哪些专业人士

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在大学中完成了医学专业的学习、通过结业考试,并取得了国家承认的执业许可。此后,他们还接受了精神疾病方面的专业培训,通过一系列考试,成为“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与“神经科医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接受的专业培训首先是关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例如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神经病等。也就是说,神经科医生并不是治疗抑郁症的专业人士,而精神科医生大多接受过心理疗法的专业培训。

如果想成为精神科医生,在通过医生执业考试后,还必须参加关于心理治疗的培训。这些医生在结业以后称作“精神科及心理治疗医生”。“精神科医生”和“精神科及心理治疗医生”拥有处方权,可以给患者开具对治疗起重要作用的抗抑郁药物。此外,因为某些生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也会引起抑郁症状,所以这类医生还有权给患者验血,或进行其他生理检查,以查清病状成因,使诊断更加精确。

心理学家。人们经常把“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他们的区别很大:心理学家的专业并不是医学,而是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行为和体验,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不是医学的分支。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通过国家考试才能执业,而心理学家如果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方面的培训,是不能够诊疗患者的。

心理治疗师。无论是医生还是心理学家,都可以通过培训成为心理治疗师。经过培训后的心理学家叫作“心理学家型心理治疗师”,可以独立接诊。但由于他们不是医生,所以不能给患者开具处方。医生——无论是哪个专业方向——同样可以经过培训成为心理治疗师,叫作“医生型心理治疗师”。比如说,内科医生和全科医生都可以经由培训,成为心理治疗师。如果一位医生完成了心理治疗方面的一系列专业培训,就可以称作“心身医学及心理治疗医生”。

临床心理学家。与“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型心理治疗师”不同,“临床心理学家”不是正规的专业概念,也没有对它的清晰描述。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心理学家的工作地点一般是医院、康复中心、自己的诊所、咨询中心等。可以说,临床心理学家是从事诊断和治疗的心理学家。有哪些相关领域

精神病学。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涵盖了对精神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和治疗。精神疾病一般由生理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导致,患者在身体和精神上都会出现外显症状。

心身医学。心身医学也是医学的分支之一。心身医学的治疗师致力于分析、解释精神或生理疾病形成及发展的精神过程。心身医学的医生还会研究生理疾病所引发的精神问题,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癌症患者身上的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手段来治疗精神疾病。心理治疗师可以帮助患者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患病原因,或有目的地训练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来战胜疾病。在德国,只有医生、心理学家型的心理治疗师以及专门从事心理治疗的康复师,才能从事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又分为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在精神科或心身科诊所,通常两种治疗形式都有。许多患者都希望能进行个体治疗,但实际上,团体治疗有许多优点。在团体治疗中您会发现,您不是唯一被抑郁症困扰的人。此外,团体治疗还提供了多种疗法,例如通过多人角色扮演,模拟工作或家庭生活中的场景来分析病况。

不过,并非每一位患者都能深入参与到团体治疗当中;团体小组的氛围也不适合患者说出重要的私密细节。因而,在大多数诊所中,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都是同时存在的。希莫里希教授

急性抑郁阶段的治疗要点

如果在急性抑郁阶段寻求医生或治疗师的帮助,那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与对方建立一种充满信任的关系。因为治疗抑郁症的基础就在于,医生要善于体察患者的情绪与思想,医患之间关系稳固,共同为患者的康复而努力。这种关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

● 医生、治疗师要能体会到您的焦虑和恐惧,并通过谈话使您释放这些情绪,特别是其中的自责自罪和低自我价值感。

● 医生、治疗师应给您康复的信心,强调抑郁症是种可以治疗、且愈后良好的疾病。

● 医生、治疗师还应告诉您,抑郁症是种和其他生理疾病类似的疾病。心肌梗塞这类生理疾病与抑郁症一样,也有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症状。这样就消除了人们对抑郁症的误解和偏见,让您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这样有助于您放下日常工作,专心接受治疗。

● 医生、治疗师应向您的家人普及抑郁症的基本知识,请他们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