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7:43:02

点击下载

作者:吴兆文,朱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试读:

前言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传统图书馆正向数字图书馆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传统图书馆文化也随之向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的方向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缘由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管理学者通过比较和研究美国企业的日渐衰落和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情况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20 世纪末、21 世纪初,各个领域、各个组织将很多问题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组织及其管理,分析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各种文化表现,将文化的概念引入到各个方面,并从狭义向广义演进。为此,某些图书馆学者提出了 “图书馆文化” 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图书馆界的高度认可,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1. 从图书馆学的范畴来说。

图书馆文化并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定义。从狭义上讲,是指以图书馆价值观为核心的图书馆意识形态。从广义上讲,图书馆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及组织文化等。图书馆源于文化、惠及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图书馆文化的价值追求呈现出以下六个特点:

(1) 尊重作为主体的人,即图书馆全体管理人员;

(2) 注重培养图书馆全体管理人员的图书馆精神、价值和道德意识;

(3) 注重环境氛围,培养团队精神;

(4) 领导与管理人员共命运,重视管理人员的参与性;

(5) 开发人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达到最优组合;

(6) 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从而达到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

2. 从哲学的范畴来说。

现代图书馆已逐渐摒弃了传统及近代西方哲学关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纯粹形而上的玄思,而回归富于物质与精神内涵的生活世界。对由数字化引起的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到文化、从技术到思想及从学习到沟通的变革,以理性体验这种新变革,反思这一变革所带来的图书馆价值观。

二、研究的学术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 “科层制” 为代表的应用管理实践的 “理性经济人” 的假设。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及非正式群体等因素构成的 “霍桑实验”,提出了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用 “社会人” 的概念来代替 “经济人” 的假设。组织文化已得到了社会各个领域及行业的普遍关注,社会各个组织管理的重心逐步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也就是说,从注重刚性制度管理转向尊重人性与个性的柔性管理。图书馆文化在图书馆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图书馆虽然不是经济实体,没有量化的图书馆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但它是文化实体。

1. 企业文化研究的传统。

20世纪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量化管理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需要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1981年,威廉·大内的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管理与文化关系的 “Z型文化” 和 “Z型组织” 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在其合作出版的 《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五要素的观点,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仪式和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托马斯·彼德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 《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一书中,对三家优秀的创新型公司的管理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公司都是以公司文化作为公司的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并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Z理论》、《企业文化》、《寻求优势》 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 《日本的管理艺术》 被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的兴起。

1984年,罗伯特·奎恩和肯伯雷对用于分析组织内部冲突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进行了扩展,用于对组织文化的测查,以测试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与组织的价值、领导、决策及组织发展策略有关的基本假设。竞争价值理论模型具有两个维度: 一是反映竞争需要的维度,即变化与稳定性; 另一个是产生冲突的维度,即组织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在这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下,出现了四种类型的组织文化: 群体性文化、发展型文化、理性化文化和官僚式文化。竞争价值理论模型为后来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同年,爱德加·沙因发表了 “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 一文。1985年,他在 《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中,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存在三种层次观:组织的明显品质与物理特征、组织的价值观和组织的危机处理方式。

1991年,英国JAI公司出版的 《组织变革与发展》 的第五卷中刊出了五篇关于组织文化的论文,其中有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论文有以下三篇:

(1) 密歇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组织文化与组织发展: 竞争价值的方法》,主要介绍了竞争价值框架,描述在此框架下所定义的四种文化指向,其目的在于探讨竞争价值模型对组织文化的用途。

(2) 科罗拉多大学工商研究生院与美国医学院学会联合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的 《组织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3) 密歇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 《竞争价值文化心理测验和关于组织文化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表明不同文化类型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与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先进性和实例的丰富性相比,我国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的辩证关系上,缺乏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缺乏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定位和变革的研究,企业文化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走一条具有理论与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道路,主要侧重于以下三方面内容:

(1)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探讨我国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

(2) 研究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等要素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现状;

(3) 跟踪国外企业文化理论发展和应用变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探索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且具有可操作化和定量化的理论框架。

2. 图书馆文化研究的传统。

图书馆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需要先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需要注重文化因素。国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并对图书馆文化的定义、构成和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和持续的研究。但是,图书馆文化研究无论是从其深度还是广度,仍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深层问题。

图书馆文化是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借助于文献信息、图书馆资源及网络数字技术,从事图书馆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广义的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由图书馆人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精神成果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内容。狭义的图书馆文化是建立在图书馆实践基础上及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非物质的特征。良好的图书馆文化能为读者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图书馆人的工作责任感,增强凝聚向心力和竞争创造力。

3. 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对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探讨,主要有以下五种代表性观点;

(1) 图书馆文化的形式之分: 有形的是物质文化,无形的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3) 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中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

(4) 图书馆文化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由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的,具有图书馆特色的观念形态和群体意识的哲学体系;

(5) 图书馆组织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观: 第一层是 “人工制品与创造物”的物质层面观,包括建筑、设备、装饰和环境等创造出来的,反映图书馆物质形象方面的文化; 第二层是 “标榜的价值” 行为观,包括目标、道德准则、制度、人际关系、传统和习惯等外显价值观; 第三层是 “组织文化” 核心观,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次文化,反映追求志向和决心及行为的总体倾向。

4. 图书馆文化的功能。

图书馆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其承载了多种功能,主要有以下六种:

(1) 教育功能: 图书馆以丰富的馆藏文献为主要手段,但是文献是静态的,必须通过图书馆人和读者的劳作,把静态的文献激活为动态性的文献知识,使其起到教育作用。

(2) 情报功能: 图书馆作为集文献资料收、藏、管、用于一体的机构,其具有的重要功能就是做好情报服务工作,加强文献情报收集整理工作、用户教育和用户调查; 努力提高图书馆人的素质,提高情报服务的能力。

(3) 组织功能: 图书馆文化的组织功能体现在它能够通过自身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来稳定和约束员工队伍,并建立和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职业操守,对员工的思想与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4) 优化功能: 图书馆文化的优化功能,既可对图书馆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又可对图书馆人素质结构进行优化。

(5) 文化娱乐功能: 图书馆文化的娱乐职能主要是通过文献的娱乐作用而得以具体体现。图书馆有目的地收藏、组织与提供娱乐型文献来满足读者的娱乐需求,读者可通过阅读与欣赏娱乐型文献来达到娱乐的目的。

(6) 创新功能: 社会与图书馆共同参与和分享着建设图书馆文化所创造的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同时又在这种创新活动中创造和发展着主体本身。

5. 图书馆文化的建设。

图书馆文化的建设是指在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具有图书馆特征的文化形态。目前,国内图书馆学者对以下四项研究认识较认同:

(1) 建立和培育面向本世纪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分别为: 图书馆文化的建立和培育,从根本上看是一个决策的问题; 图书馆文化建立和培育要以人为对象; 图书馆文化的塑造是一个长期过程; 建立和培育图书馆文化不可从众。

(2) 图书馆文化三个层面的重构,即物化基础、运行模式和精神气质的重构。

(3) 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图书馆文化观: 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挖掘自身特色; 从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文化的新成果; 摆脱旧观念的束缚; 决策是关键;提高图书馆人的文化素质。

(4) 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创新: 图书馆文化的创新环境; 确立图书馆文化的创新价值观; 树立图书馆文化的创新精神; 塑造创新进取的图书馆形象。

①依靠全体员工,而员工的行为是由员工的心理来调节和支配的,所以,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因素,激发其内在的主观因素发生作用,引导其改变行为,以符合图书馆管理目标的需要。

②价值观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应更多的注重图书馆文化的激励功能。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图书馆文化,在此过程中领导是关键。

③发展图书馆文化,关键在于把传播和发展人类先进文化作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提高图书馆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服务。

④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核心。创建学习型图书馆,提高馆员素质。保持图书馆本色,强化文化职能。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图书馆文化。

⑤图书馆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与评价、图书馆文化理念的设计、图书馆文化的传播、推广与实践巩固。

三、理论建构思路

本书的理论建构思路可归纳为:

首先,是关注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与传统图书馆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图书馆文化传统与现代理论的差异反映到实践层面上,则表现为操作差异。理论与实践差异存在着相互映照的关系,深刻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是分析、解释操作实践之间差异的基础。对比分析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话语方式,可以解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价值观、社会制度、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独特内涵。基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做出 “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 的论断预设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即数字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文化是同构的,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影响并构建图书馆文化。为此,本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为什么数字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文化是同构的? 解答的方案是,探寻图书馆、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内在联系决定着数字信息技术对图书馆文化的结构与向度、要素与特性、功能与机制。这是本书第一章所要完成的主题。

其次,解决的是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如何实现的问题。本书其次,解决的是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如何实现的问题。本书在第二、三、四章中,分别从物化基础、运行方式和精神气质三个层面,探索数字化变革环境下图书馆文化的信息构建,体现了文化理念、数字媒介整合与图书馆文化;符号化、虚拟化与在线化和精神超越等新现象和新持征,它们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文化的现实基础。

再次,任何文化都有制度规范的内涵,在对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的运行方式的分析中,也将同时探讨图书馆文化制度规范和制度安排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特点。这是维持图书馆文化运行方式、规范主体行为、维持数字信息技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最后,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文化的主体,既是图书馆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图书馆文化的受益者。数字技术等现代新技术的出现重构了图书馆文化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从物质结构、运行方式、制度规范到精神气质都形成了新的背景,面对新的境遇,图书馆员面对一个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的问题,这是本书第五章所要面对的问题。

四、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个民族的文化,其灵魂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 研究的是具有创新性的选题,是基于现实环境的思考,既有实践上的意义,也有理论上的价值。从实践的层面解读: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不仅重构了社会政治、经济的物质基础,建构了伸延的物质世界,同时也重构了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建构了伸延的精神世界。图书馆文化特别是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是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利用和服务方式的转变,突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其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诠释和具体应用,更加显示出建设图书馆文化的重要性,也使得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更丰富,更有研究价值。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管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的灵魂和无形资产,它渗透在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为读者营造健康向上、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感、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向心凝聚力。

从理论的层面解读: 图书馆文化源于文化,惠及文化,特别是在数字化变革环境下,它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价值。图书馆文化犹如图书馆的灵魂,但它作为一种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是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提出来的,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提出来的。图书馆文化是伴随着图书馆的历史存在着的,是图书馆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建立的有着自身特点的文化概念。图书馆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图书馆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网络技术不是 “技术” 意义上的单纯概念,它重构图书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具有超技术特征。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技术理性与人文价值的交错与融合的现实中,对图书馆文化的解读已不仅仅是技术专家的事,更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共同关注与探究。

图书馆文化是一个传统概念,而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由于作者学识水平有限,难免存在许多不足和不当之处,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可能不足,为此,恳请相关专家和学者以及广大同仁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由吴兆文同志负责构思、策划并提出初步的撰写大纲,经与朱林同志多次商讨,最终确定整体框架,并按照计划进行分工,分头撰写,最后由吴兆文同志统稿、审校。其中: 第一、二、五章由吴兆文撰写,第三、四章由朱林撰写。此书是汇集了二位作者多年来从事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的众多科研和工作成果的一部专著,其中本书很多内容源于作者在国家、省级相关刊物发表的论文,并经过工作实践的检验,最终得以完稿。数字信息资源管理还是一个新概念,而数字网络资源管理又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我们将持续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予以深入研究下去,书中所提观点因作者水平还存在斟酌之处,尚需继续学习和研究。吴兆文 朱林2013年11月于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

第一章 图书馆文化的历史回顾

图书馆文化属于历史范畴,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图书馆文化的形成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本书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追溯图书馆文化的发展之路。

第一节 图书馆文化的认识

“图书馆” 是一个外来语,在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894 年的 《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是指一个知识聚集与流转之地。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与收藏人类不同时期的文献典籍,供人们阅览和参考,成为社会的大脑,是知识创造所必需的知识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的神庙中就有刻在胶泥板上的各种记载; 最早的图书馆是希腊神庙的藏书之所和附属于希腊哲学书院 (公元前4 世纪) 的藏书之所。我国古代将图书馆称为 “府” “阁” “观” “台” “殿” “院”“堂” “斋” “楼”,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及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

一、图书馆文化研究综述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 《原始文化》 中提出: “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表示对文化问题的理解,他认为文化是 “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宗教之中”。也许是因为诗人的敏感和细致,艾略特第一次采用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比喻,那就是树。他说: “你不能制造出一棵树来,你只能栽种一棵树苗,精心加以照料,等待它长大成树; 当它长成之时,如果你发现,一颗橡籽长成了橡树而不是榆树,那么对此你是不能抱怨的。”

我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缔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之道,不偏不移” 的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中,成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关于 “和” 的思想,孔子把对待 “和” 的态度作为区分 “小人”与 “君子” 的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 “和” 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构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对我国和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以 “和” 为贵的精神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性格。以 “和”为贵的精神是我们的祖先能以纳百川成江河的襟胸,广泛地吸收各民族与各地域的文化,通过 “消化” 而融入各民族文化因素,形成中华文化体系。与 “贵和”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 “尚中”。“和” 是一种状态,一种理想境界,而达到“和” 的手段的途径则是 “持中”。这个 “中”,是指事物的 “度” 和 “人”,恰如其分,既不要过,又不要不及,不走极端,避免两极而取中。当然中庸并非折中。就其本意而言,中庸之道是排斥折中主义的,它强调的是适度和适中,无及与无不及。儒家思想把 “中” 与 “和” 之道看得很重。“中” 与 “和” 相辅相成,运用得当,就能实现万事万物的理想状态。“贵和”、“尚中” 的思想既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对我国图书馆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殷商晚期到西周时期,《周易》 中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的说法。与之相适应的是这个时期的文化典籍载体多为甲骨,内容多为占卜等祭祀事件,注重收藏,并以口授的方式进行传播; 随着文献载体的不断变更,文献的印刷技艺也不断提高,流传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化的传播方式已逐渐以图书形式传播为主,图书馆文化的功能也由重藏轻用转变为藏用结合。封建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与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 “家国同构” 的社会组织结构,这种社会组织结构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文化。当时,人们对文献典籍的需求相对局限,多是作为宫廷或者上层政治经济利益集团财富和地位的炫耀,专供统治者使用,普通大众难以觅得。盟府文化就是一种代表,它从发展之初就表征着一种特殊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盟府文化的存在是上层社会一种荣耀的体现。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地主、帝王等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一脉相承,尤其是地主阶级的专制,不但延续时间长,而且存在着日益强化的趋势。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造纸业的兴起和印刷术的应用,因此强烈要求须有一种职能机构来承担文献保存、留存社会记忆的作用。当时皇家藏书虽规模较大,但民间却无法使用,因而兴起了私家藏书的热潮,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及明代的澹生堂等一批私人藏书楼及各类型书院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当时的私家藏书制度。但历代藏书楼 (图书馆) 天生而来的地位与荣耀的表征特色,依然没有摆脱远离公众化的道路,如明代著名的天一阁藏书万卷,却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 的规定,对珍贵的图书用锁链系在桌子上,称为 “锁藏图书”,只有在皇帝的特批之下,仅有少数学者和特权阶层人物才有资格登阁阅读。那个时期的藏书楼、书院等除了具有藏书、讲学的功能外,在作为地位和荣耀的表征之外还兼备了一定的宗教奉祀的功能,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强化藏书楼、书院等作为特殊身份代表的文化属性。这种典型的儒家文化核心价值观及以此为理念的制度设计,几千年来传承绵延,成为当时人们的思维范式,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心理,影响着图书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惯性。

在近代社会,早期改良主义者在维新派的影响下,新式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技术观念动摇了古代藏书楼的思想根基,客观上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开启了古代藏书楼走向近代图书馆的进程。在受到西方近代图书馆发展模式、实践与作用等理念的影响下,维新改良者将图书馆作为 “教育救国”的工具,要求开设图书馆 “以开民智”。这种主张当时得到了清政府中开明人士的响应,便以政府名义开办公共图书馆,由于教会藏书楼和教会大学图书馆均采用了西方新式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先进技术,因此我国图书馆界人士积极效仿西方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1909 年,清政府颁布的 《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章程》 中提出了 “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人士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之宗旨”。从这项章程可以看出,图书馆开始在收集保存文献的功能之外增加了社会教育的功能,但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对象上依旧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是一种文化从产生之后在发展中必然具备的历史继承性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到了强化和发扬,尤其是在五四时期,图书馆真正实现了普及新文化与新知识,向社会民众进行教育的目的,将图书馆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使用图书馆的人们须具有初步文化知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民众,这是图书馆在服务对象上做的自动筛选的结果,由于这种自动筛选,使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得以继承和维持下去。

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图书馆的影响和“新图书馆运动”的开展,随着20世纪10年代的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图书馆在内容和性质上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近代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建设了多所省市图书馆、通俗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方便读者使用。解放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图书馆馆藏只限于以纸质文献为主的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能力和发展由其拥有的纸质文献收藏量来体现,扩大收藏与馆舍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外在表征。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由于受古代藏书楼思想的影响,重藏轻用思想观念始终在束缚着人们,即便是有了某些图书馆实行对公众开放,也并不是完全彻底地开放,只限于部分公众使用,大部分公众难以获得使用图书馆的权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尤其是90年代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也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通信技能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全球化实现,使客观距离逐步缩小,世界正因为知识的需要和网络的高速作用而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自然村,以服务为主导,以收藏为基本,以数字为载体、以网络为媒介的一个全新图书馆时代——数字图书馆悄然来临。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昭示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结合在一起,是未来图书馆的合理走向。这样的发展理想潜藏着一个传统的心理,那就是树立并保持图书馆传统的文化气质,虽然数字化世界因为其虚拟化、普遍性和透明度而显示出平民的气度,但图书馆试图透过其原有的文献收藏职能,维持着文化保存者的角色,使传统意义下图书馆深层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国的图书馆经历了从藏书楼到现代化资讯中介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功能所涵盖的整体观念、价值取向、方法论特征、思维意境和伦理追求现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却不因载体形态和技术的革新而有所减弱,甚至是越来越深厚。某些图书馆学研究者将文化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提出了图书馆文化概念,并对图书馆文化的定义、构成和特征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和持续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使图书馆文化能呈现在人们面前并引起较多地关注。

综上所述,目前人们对什么是图书馆文化,虽未有权威或成熟的定论,仍存在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况,但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解读: 一方面是本体论层面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的本体论解读,是从纯客观的角度来解读图书馆文化,就是图书馆文化所呈现出来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是认识论层面的图书馆文化。从认识论的角度解读图书馆文化,是从认识主体的立场上来解读图书馆文化,就是对图书馆文化主体所能感知到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本质的认识。

在数字环境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无限扩展和信息科学的进步,研究者对图书馆文化的研究与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既有历史发展的理解,也有社会学、语言学与经济学方面的考察; 既有神精学、心理学与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有通信技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研究; 对其进行历史性的哲学反思和感性生动的体悟也不断深入。围绕图书馆文化,研究者开展了多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

1. 对图书馆文化历史发展作用的研究

文化有自己的组成要素,如哲学、史学、文艺与宗教等。图书馆文化孕育于社会文化之中,是图书馆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逐步形成的,并经过历史的认同,由图书馆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服务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综观历史发展,图书馆文化在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构建图书馆内部和谐一致、推动图书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发挥着文化特有的影响优势,增强了图书馆的集体凝聚力,承担着终身教育和输出文明的窗口作用,体现出收集、加工和传递文献信息的集散地职能,它也是连通外部世界并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哲学体系。

2. 对图书馆文化精神的研究

图书馆精神是指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事物的共同认识和态度,是一种对传统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等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行为风尚,包括图书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面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抑恶扬善与追求崇高的思想品质,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美好的情操。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是治馆之魂、合力之源。

3. 对图书馆文化价值的研究

我国图书馆从传统意义的藏书楼到各种类型的现代图书馆建制,都非常注重外在形象的塑造和内在修为的凝练,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并在收藏环节、流通环节及阅览环节的各个方面烙印着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图书馆特色。

4. 对图书馆规章制度的研究

图书馆规章制度是指图书馆的馆纪与馆规,包括日常行为规范、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及图书借阅保护规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合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管理科学化、图书馆工作得以稳定而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制度文化在图书馆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保障图书馆文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条件。

5. 对图书馆文化形象的研究

图书馆形象是指读者对图书馆及其所提供的服务给予的评价和认同,具体来说,就是对图书馆建立的 “一体四元” 多维文化观和综合发展机制的评价和认同。一体是指图书馆 “全方位开放式、高效率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的价值系统;四元是指信息技术、行为方式、制度体系和意识形态有机构成的图书馆文化系统。以现代图书馆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培育为核心,以由表及里的现代图书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内容结构,塑造着彼此之间有机结合、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古今融合、中外互补的具有创新功能和充满活力的图书馆形象。

6. 对图书馆职业操守的研究

职业操守是图书馆员的基本职责,图书馆员应具备敬畏职业的图书馆精神,以大局为重,坚定不移地奉行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职业精神,努力提高图书馆在知识信息服务中的作用,遵循以价值为导向,用以规范图书馆职业行为和调节图书馆职业关系的系列原则: 包括图书馆职业操守关系、图书馆职业操守价值、图书馆职业操守规范和图书馆职业操守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7. 对图书馆管理方法的研究

图书馆管理方法是指协调图书馆运作机制和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对服务传统、藏用习惯、人员素质及读者感觉的一切活动背后的认识和规定。管理文化的本质在于激励、引导人们达到预期的目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管理成功的条件和标志。人际合作是图书馆管理的基本要求,领导与群众、馆员与读者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的管理文化需要决策者具有明确的文化战略。

8. 对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研究

图书馆组织文化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人工制品与创造物” 是组织文化的物质层面。对图书馆来说,它是由图书馆建筑、设备、装饰和环境等创造出来的,反映图书馆物质形象方面的文化,是一种表层的、显而易见的文化。

(2) “标榜的价值观” 是中层文化层次。就图书馆来说,指图书馆在管理、服务活动和人际关系中产生的行为观念,包括图书馆目标、道德准则、图书馆制度、人际关系、图书馆传统和习惯,它是以行为为形态的中层组织文化,是一种外显的价值观。

(3) 组织文化的核心层,为组织的基本假定。它是一种以意识为形态的深层次文化,反映追求志向和决心及行为的总体倾向。表层和中层文化受核心层文化所决定。核心层文化又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人类活动的本质、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人性的本质、与环境的关系、人际关系的本质。

9. 对图书馆设施文化的研究

图书馆设施文化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设备、资源、馆舍布局与美化、标识艺术的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环境氛围。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启迪人们聪明才智的神圣殿堂,图书馆设施应有目的、有意识、有特色地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内涵和文化风韵。图书馆设施包括有形的设施和无形的设施。前者是指图书馆馆舍外形及装修程度、图书馆标识等,后者则是指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在读者中产生的影响。

10. 对图书馆行为文化的研究

图书馆行为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读者,以及周围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是围绕图书馆开展业务的全过程而生成、发展起来的,相对图书馆制度而言,它不带有强制性,且不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但它是图书馆规章制度的有效补充,指导着整个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实现图书馆文化的约束功能起到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总结出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维系或推动着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由多种要素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包括: 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形象、图书馆道德规范及图书馆管理方法。

二、图书馆文化的形态与特征

图书馆是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其产生与发展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文化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是影响和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直接和重要原因。综观历史发展,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运行中所积聚的、为图书馆全体人员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蕴含于图书馆有形的物质载体中。它的构成有无形与有形之分: 有形的是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是图书馆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图书馆文化的物质要素是图书馆文化的基础,是形成图书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是展现图书馆整体外貌和水平的外在器物文化,包括图书馆物质资源投入、馆藏规模、图书馆设施的时代性和外在性特点,往往能体现图书馆的价值目标与审美意向,是一种文化内涵浓厚的人文环境; 无形的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媒介或一定的符号标识,才能表现出来,媒介与符号构成了无形的图书馆文化形态。图书馆制度文化由规章制度、部门岗位职责、业务工作细则、奖惩制度、行为道德规范及借阅保护规程准则等组成,是调节图书馆内外关系和行为方式的规范性文化,是联结其他图书馆文化层次的关键,是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目的,是图书馆工作得以稳定而有秩序进行的重要保证。精神文化深藏于图书馆内部,是图书馆全体人员的图书馆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包括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与气质、意识与信念以及价值观、职业道德、礼仪等,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层,也是图书馆文化的灵魂。概而言之,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集中地表现出了图书馆独特的风格或精神,是联系和协调图书馆所有成员行为的牢固纽带,是图书馆的灵魂所在。

尽管图书馆文化有有形和无形之分,但也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知识性特征

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收藏知识,还担负着社会赋予的教育义务,通过所珍藏的知识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开发和教育传播,以达到知识授予的目的,因此,知识性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特征。人们通过图书馆这个知识中心,既可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又可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体系。图书馆这个具有很高知识品位的文化因素通过自己的服务,直接辐射到社会中的所有成员,使公民都能受到图书馆文化的教育和启迪,给他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图书馆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向前人、向社会乃至外来文化索取知识,又通过知识传播与社会进行交流。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图书馆既是文化选择、接受和加工者,又是文化的贮存、延续和传播者,这种积淀、内化的观念、意识对弘扬民族文化和继承民族精神起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并引导人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更新和再塑造。

2. 人本性特征

人本性即以人为本,是指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促进人身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方向,是人类文明现代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图书馆在自身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了两个人本思想: 一是 “以读者为本”,是图书馆的立足点和核心价值体现。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均要体现 “心系读者”、“尊重、关心、爱护读者”、“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的人本理念,要把 “一切为读者服务”、“满足读者的一切合理要求” 作为自身工作的主要诉求,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图书馆所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图书馆的建筑和设计,环境的布置和美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代化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服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改进等,都是围绕着提高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进行的; 二是“以图书馆员为本”,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图书馆读者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是图书馆员,图书馆员的敬业精神与科学文化素质都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以图书馆员为本”是图书馆文化人本性的重要特征。通过改善图书馆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培育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落实图书馆员培训学习制度的措施,把图书馆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发展和提高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全体图书馆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组建出一支充满活力、具有较强战斗力和创新精神的馆员队伍。

3. 动态性特征

图书馆文化具有动态性。从马恒通的 “危机说、革命说、常规说、不成熟说、走向成熟说、发展说、前科学说、潜科学说” 共八种 “学说” 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学的认识,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统一。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以及组成图书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图书馆文化内涵处在动态与不稳定状态中。这种动态的图书馆文化给予人们一种神秘色彩,使图书馆同仁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图书馆文化内涵因而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图书馆文化的载体形态和使用方法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从原始的竹木、丝布到纸张作为知识载体,再向包括磁盘存储、光盘存储、硬盘存储及网络存储等介质的使用,使得图书馆的信息容量空前增大,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信息的流通速度不断提高,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方式从原来受时空限制到现在的跨越时间、地点的不受限制,使图书馆的工作模式与方法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图书馆文化的动态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4. 社会化特征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图书馆文化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图书馆文化是体现特定时期人类社会中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变化等心理状态的社会文化; 同时,图书馆文化本身也从属于社会文化系统,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及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图书馆文化的社会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服务来体现,是以资料传递、文献加工、情报咨询及信息传播等为主体的文献信息服务向社会提供知识信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反过来,社会的进步又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使图书馆功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升级。

5. 实与虚特征

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构成图书馆文化的实与虚特征。一座座富丽堂皇、典雅幽静、内涵充实的图书馆,以其设计新颖、建筑宏伟而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地文化建设水平的标志。实体图书馆以其幽雅的人文环境、良好的内部设施、丰富的知识资源为广大读者所称道,是学习与提升自我的最佳场所,而这些正是图书馆物质文化中的有形部分。另外,图书馆还具有自身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以及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行为文化,使读者在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感受实体图书馆文化的感化和教育功能,成为读者离不开的学习场所。与此同时,在当今网络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概念存在于网络之中,空间及资源均被虚拟化,通过电脑终端即可享受到与实体图书馆一样的资源服务,尤其是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中,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已开始转向以网络为传导方式的数字化资源为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途径也逐渐在由实物的获取转变为在线虚拟阅读或远程网络获取,形成目前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并存共用的局面,呈现出图书馆文化实与虚并存的特征。

6. 多载体特征

图书馆文化承载于图书馆的物质载体中,特别是其所历经多年甄选、加工的有序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文化最重要的表现特征。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收藏的信息资源在不同年代所呈现的载体形态也有所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特别是承载文字信息的载体材料的生产技术水平。现在,在图书馆所收藏的信息资源中,最主要的还是以纸质材料为主的图书文献,并兼顾收藏有电子磁性材料的唱片、软盘和幻灯片; 光学材料的光盘、可移动磁盘及硬盘所存储的电子信息资源等。随着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革命,导致半导体技术、信息传递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的涌现,给图书馆收集、保存与利用信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馆藏中数字资源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出现了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兼容并蓄的局面。电磁材料所承载的电子信息资源与传统纸质图书文献资源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占用空间小、存储密度大、易于检索利用、可多人同时阅读与复制、传输速度快及时空限制小等优点,但它也存在着损坏不易修复,技术升级后需更新数据、阅读受终端和网络限制等缺点。

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得多载体的各类文献资料并存于图书馆,共同发挥着为读者服务的职能,丰富了图书馆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文化具有更加多样的内涵和特征。多载体信息资源可同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及不同方式的读者需求,读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及所处地点,选择需要的资源,图书馆的影响和辐射作用更加广泛,社会对图书馆的认同也逐渐提高,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及知识性也在现代社会里更加突显。图书馆文化的多载体性已成为当今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工具。

7. 开放性特征

图书馆具有开放性特征,作为图书馆系统核心的图书馆文化,同样具有开放性特点。根据图书馆文化所表现出的开放性特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图书馆的基本理念或服务原则具有开放性。近现代图书馆自19世纪中叶创建之时,就倡导 “对全社会开放” 或 “对社会普遍开放” 的理念,标志就是公共图书馆的建立。近年来,IFLA的正式文件中及世界各国图书馆组织所提出的 “图书馆核心价值”,表达和强化了图书馆开放性理念和服务原则。2008年,我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了 《图书馆服务宣言》,遵循了这一基本理念与服务原则。因此,开放性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图书馆界公认的核心理念; 二是数字信息资源的开放性。数字图书馆的本质是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快捷服务,实现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也就是面向读者提供开放式远程查询、科研跟踪及网络互动交流等信息服务,使不同机构、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与人员实现开放的、互动的、相互可获取的、公平对等的资源检索和信息交流,图书馆资源的这一开放性必然反映于图书馆文化中,在不断开放中实现数字资源的互补与完善,逐渐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特色资源与服务; 三是服务设施的开放性。现代图书馆所崇尚的普遍开放理念,倡导的是敞开大门,全面接纳社会读者,实现全民均等服务,而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就是图书馆所拥有的设施设备的对外开放,并在开放利用中发挥和创造图书馆的自身价值; 四是服务对象的开放性。传统图书馆或因地理位置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服务对象可能受到局限,某个图书馆可能只是为部分特定人群或区域人群服务,服务对象相对封闭。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数字资源因其自身的特点,服务范围得以扩展。这种在数字环境下的开放性、互动性图书馆服务文化将在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和价值取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8. 个性化特征

图书馆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过图书馆人长期的理论探讨、管理实践、服务实践和审美实践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理、教育、政治、经济、语言、种族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图书馆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及民族性格等蕴含有自身的文化特殊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图书馆工作中,数字图书馆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发展壮大,使图书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化和外界的交流局限,更能体现出 “以人为本、服务创新” 的图书馆文化精髓,形成独特的新图书馆文化,使图书馆文化更具有个性化。

三、图书馆文化与服务

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之受益的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实物形式而以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的某种需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行为。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或群体,而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总是受文化支配的,因而服务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文化交流过程。服务活动与文化相生相伴,并在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内涵的服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受社会文化的支配。在服务活动中,服务者的文化品位、文化层次、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等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服务活动,而服务者的服务理念、服务战略、服务机制、服务创新及服务艺术等无不在折射、传播着这个组织的文化。服务文化的创始人陈步峰教授在 《金融企业服务文化》、《现代企业服务文化》、《服务文化理论与实践》、《成败大扫描——中国服务文化案例启示录》 及 《服务文化建设》 等著作中,提出了 “服务是一种文化”、“现代企业应率先把服务提升到文化层面”、“服务文化是具有创新性、协调性、经营性、社会性、特色性、效益性等鲜明特点的文化” 等一系列独创性观点。服务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概念起缘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对客户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与职业观念的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

图书馆在开展读者服务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书馆服务文化,服务与文化融为一体,受社会文化的的影响和支配。在这里,“文化” 是指某个群体的特征或价值观,并由此衍生出共同的行为方式。根据这一定义,图书馆服务文化可概括为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在服务层面上的反映,其内涵主要表现为观念形式,它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推动力。马克斯·韦伯说过: “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在其背后发现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任何工作方式都受事物观念的支配。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和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它的主要职能是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这其中贯穿了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图书馆是因读者而存在,服务读者是图书馆的根本,只有服务才能体现出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应以人为本,围绕亲情、关爱来进行,一切活动都应表达出真诚、满意的内涵,有利于对读者进行思想品德、开拓视野及培养创新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有助于培养图书馆人的奋进精神和高尚品格,增强图书馆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组织文化的具体体现,组织文化最初来源于企业文化。最早提出图书馆服务文化概念的曲晓玮女士认为: 服务文化是管理型文化,它是图书馆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形成的理论观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与组织架构的总和。关于图书馆服务文化,此后有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也提出了以下五种不同的看法:

1.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组织文化在服务层面上的反映,是一种精神文化;

2.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创造读者满意的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与职业观念的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

3. 图书馆的服务文化是读者工作的服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它推崇和追求服务的高品质和高境界;

4. 图书馆服务受文化的支配,服务与文化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合;

5. 图书馆的服务是一种生存竞争、一个品牌、一类文化。

对图书馆服务文化概念的不同表述,其中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图书馆服务文化来源于服务实践过程; 二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或称价值取向)。随着数字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使部分原本属于图书馆的工作职能进入了数字信息产业市场,图书馆正面临被 “边缘化” 的危机,为传统图书馆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带来了严重冲击。服务工作具有的无形性、突变性、随机性及不可恢复性都需要图书馆随机处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服务发展趋势的需要,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驱动力,读者期待先进的服务文化,现代图书馆需要先进的服务文化。在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及检查监督等都被认为是有效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都是需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单纯依靠 “硬” 的手段是达不到管理目的的。将图书馆各生产力要素、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励作用、社会辐射作用和作为管理要素的控制功能进行整合,这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有利于形成团队精神,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肖希明教授曾说过: “和谐图书馆的服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图书馆的软实力,是一种柔性管理,强调无为的自我管理,强调创新和发展,是图书馆文化精神的创新发展动力,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先进文化。

由于文化定义的宽泛性,因此图书馆服务文化要素既有精神观念又有物质成分,包括价值观念、服务理念、职业道德、制度规范、习惯方式、组织机构、环境布置、馆舍设施、馆藏特色及管理模式等服务文化要素。图书馆服务文化要素可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 读者满意目标要素

读者满意是评价图书馆服务的首要标准,是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可从理念满意、行为满意和视觉满意三个方面来衡量。

(1) 理念满意。理念满意是指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带给读者的心理满意状态,包括读者对图书馆所确立的服务宗旨、战略、精神、理念及方式的满意状态。

(2) 行为满意。行为满意是指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带给读者的心理满意状态,包括读者对行为规则满意、行为效率满意、行为方式满意及行为语言满意。

(3) 视觉满意。视觉满意是指在图书馆服务中,可视性的外在形象留给读者的心理满意状态,包括读者对服务名称、导航系统、环境美化、文字规范、馆舍设施、建筑标志、物品陈列、装饰色彩及人员服饰的满意状态。

2. 读者满意度指标

读者满意度是一种心理状态,是读者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读者对图书馆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满足度,即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包括文献保障率与借阅率的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存取及其链接的能力。

(2) 便利度,即图书馆为读者利用文献资源提供方便的程度,包括馆址的适中性,交通的便捷性,馆藏布局的合理性,标识系统的完备性,检索系统的高效性及参考咨询系统的应时性。

(3) 关心度,即图书馆对读者给予的关爱程度。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员在提供服务时情感的投入程度,如对待读者的热情、诚恳、耐心、周到服务程度,以及对弱势读者的关切与关怀程度。

(4) 满意度,即读者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在总体上满意的程度,是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全面评价,是满足度、关心度及便利度等评价指标的综合体现。以读者满意作为图书馆服务文化的目标,需要我们在观念上有以下三个转变: 把“读者是图书馆的读者” 转变为 “图书馆是读者的图书馆”; 把 “读者应适应图书馆的要求” 转变为 “图书馆应适应读者的要求”; 把 “图书馆提供什么服务,读者就接受什么服务” 转变为 “读者需要什么服务,图书馆就应提供什么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原则。

3. 特征要素——读者人文关怀

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象是读者,对读者施以人文关怀,是图书馆服务须体现的一个基本内涵。在图书馆服务中实施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人类的知识自由命运,营造具有图书馆特色的人文意境。图书馆服务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具有知识性、人文性和服务性相结合的特点,因而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中的人文关怀, 体现出了图书馆服务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平等对待读者。“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是图书馆界的 “人权宣言”。平等意味着无贵贱之分,无高低之别,无特权之规定。孔子的 “有教无类” 思想应成为图书馆服务中平等对待读者的最好注脚。国际图联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 《公共图书馆宣言》 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和社会地位的限制”。在现实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平等对待读者主要体现在尊重读者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根据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相关法律规定,把读者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细分为以下十个方面:

①平等获得读者资格的权利;

②平等获取文献资源的权利;

③平等享受阅读的权利;

④平等享有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

⑤平等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权利;

⑥平等享有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批评的权利;

⑦平等享有提出咨询问题的权利;

⑧平等享有对图书馆服务进行评价的权利;

⑨平等享有对侵犯个人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举报和提出诉讼的权利;

⑩平等享有拒绝某种服务的权利。

(2) 宽容对待读者。所谓宽容,就是 “宽以待人”。爱因斯坦对 “宽容” 的理解是: “宽容就是对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人际关系中,宽容是和谐与友谊的基础。在图书馆服务中,宽容对待读者,并不是图书馆给予读者的一种施舍,而是图书馆对待读者必须如此的要求所决定的。作为 “上帝” 的读者,理应得到宽容的待遇,尤其对那些无意过失、潜意识犯错误和初犯错误的读者,图书馆员工不应随意训斥或惩罚,而应以宽和的态度对其进行教育和劝导。然而,在我国图书馆服务中,不宽待读者的现象是较严重的,程焕文先生对此批评道: 对待读者禁忌多于诱导,惩罚多于教育,用户通常被设定为 “潜在的贼”,出入有电子检测,借阅有电视监控,馆员以蓄意捉拿 “偷书贼” 为荣,而不以善意劝导为乐。黄俊贵先生也批评道: 图书馆员工在文献与信息的采编上,以个人主观爱好、意愿操作,在服务态度上颐指气使、随意训斥,在服务规章制度上俨然我就是 “政府”,就是 “法律”,把规章制度作为对付读者的武器,而不在于规范自己的服务行为。凡此种种,都有悖于图书馆服务的宽容原则。

(3) 关爱读者。图书馆员应是爱的使者,图书馆应是充满爱的人间 “天堂”,正如阿根廷当代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所赞美的那样: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只有关心和爱护读者,才能取悦和取信于读者,也只有关心和爱护读者,才能体现出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图书馆服务中,不仅要去关爱所有的读者,还要关心、体贴、帮助和爱护弱势读者。给予弱势读者以爱的关怀和帮助,是图书馆服务必须体现的原则和精神,也是图书馆员必须具有的职业信条和道德信念。关爱弱势读者,应设法做到: 在服务态度上,必须热情、细心、耐心和周到; 在服务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 “把麻烦给自己,把方便给读者” 的思想; 在建筑设计上,要设有残疾人通道和相关设施,方便残疾人行走; 在服务设施上,应设有残疾人服务处和阅览室,并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 在资源建设上,应收藏有专门供残疾人阅读的资源; 在服务政策上,应为特定的弱势读者提供优惠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应为特定的弱势读者提供诸如针对视障读者的文字放大服务、面对面朗读服务,针对肢残读者提供代取、代写服务,针对边远读者或老年读者提供预约或送书上门服务等。

4. 载体要素——职业修养

图书馆服务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它的表现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之上。构成图书馆活动的各种要素,都可承载和传递图书馆服务文化的信息,但最能集中体现图书馆服务文化的载体是图书馆员职业修养。也就是说,图书馆服务文化主要是通过图书馆员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图书馆员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其修养,而图书馆员职业修养的综合表现实际上就是传递或显现图书馆服务文化信息的直接或间接媒介。优秀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必须建立在优秀的图书馆员职业修养的基础之上。职业修养一般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1) 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图书馆员的思想道德,一般表现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职业精神包括五个方面: 强烈的民族自尊、自信与自强精神; 强烈的自爱、自豪与牺牲精神; 大胆的吸收、探索、改革与创新精神; 读者至上精神; 嗜书如命精神。它也可以概括为爱国、爱馆、爱人与爱书精神。职业道德规范包括五个方面: 对工作,忠于职守,精益求精; 对文献,爱护备至,积极利用; 对读者,满腔热情,服务至上; 对同事,友爱为先,团结为重;对外部,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2) 图书馆员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图书馆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管理与组织能力、语言与社交能力等。在现代图书馆服务中,信息能力是图书馆员必备的能力。信息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识别能力、收集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及评价能力。检验图书馆员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验其信息知识能力。美国学者Bandar认为 “信息知识能力是在解决问题和决定时具有有效地找到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包括在现代信息环境中求生存,谋求发展的能力,迅速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解决问题时能把合适的信息找出来的能力,还包括熟练操作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在图书馆员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知识能力时,就能在服务工作中根据读者需求对相关信息作出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评价选择、收集组织和存取提供,从而提供优质的服务。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一个体系,在具有了以上要素后,这个体系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①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 图书馆职业价值观是图书馆员对事物进行判断的原则、标准和信念。现代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包括: 注重服务和人文关怀; 尊重理性、知识与真理,尊重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热爱图书、倡导阅读; 主张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权利; 倡导合作与技术创新; 倡导宽容与公正。

②以职业道德为准则: 职业道德规范是图书馆职业团体或政府部门制定的,为图书馆职业提供行为准则的成文规定。职业道德规范应体现出图书馆职业秉承的价值观,但它比价值观更具体、更具有约束力。我国图书馆学会于2002年11月公布的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 (试行)》 是规范和指导图书馆职业实践中的行为,帮助图书馆员明确职责范围,确保服务质量,从而维护图书馆职业的信誉和地位的指导性文件,它也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重要准则。

③以服务机制为保证: 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服务付诸实施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包括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品牌、服务特色及服务管理。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承载体,是服务文化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是构建和谐图书馆服务文化的重要保证。

④以服务创新为动力: 服务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只有不断注入新内容,它才能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就要求图书馆要积极研究服务的内在规律,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包括服务观念创新、服务制度创新、服务管理创新、服务技术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文化品位。

⑤以读者满意为依归: 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图书馆服务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读者满意包括理念满意,即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带给读者的心理满意状态; 行为满意,即图书馆的服务行为带给读者的心理满意状态; 视觉满意,即在图书馆服务中可视性的外在形象带给读者的心理满意状态。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从而又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的和谐图书馆服务文化,在推动图书馆变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能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①促进人际关系平等、融洽: 平等地对待读者,就是要尊重读者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包括平等获得读者资格的权利。平等获取文献资源的权利、平等阅读的权利、平等享受图书馆服务的权利及平等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权利。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也包括图书馆员间的和谐人际关系。

②妥善协调各方权益: 图书馆服务活动往往涉及各方权益关系,如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员与读者及读者与读者的关系,体现在诸如借阅规则、超期罚款、丢书赔偿、有偿服务等方面。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应能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权益,尤其要重视和维护读者的权益。图书馆须建立健全各种权益协调机制,利用沟通、疏导及制度的方式来解决各种权益矛盾,从而使各方权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③规范有序管理: 图书馆服务涉及面广,复杂多变,随机性强。因此,图书馆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使各项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制定制度前,图书馆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做好调查研究、宣传、解释和沟通的工作。

④充满创造活力: 图书馆服务文化应具有创造活力。图书馆文化能极大地激发图书馆员的主观能动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引导和促进图书馆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图书馆服务文化对读者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主动建言献策,支持并理解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养成文明的阅读习惯。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文化与文明是一对孪生兄弟,文化促使社会文明发展与进步,社会文化的品位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图书馆服务文化是一个体系,构建这样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必须引起政府、读者及图书馆界的重视。图书馆服务文化是竞争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神圣使命,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图书馆人对服务社会热切呼唤的回应。图书馆规章制度的设计要体现 “以人为本,读者第一” 的原则,通过制度协调图书馆与读者、图书馆员与读者、管理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良好关系。在图书馆管理中既要尊重科学和理性,重视科学方法与科学手段的运用,又要讲求管理艺术,体现人文关怀,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观念和情感的作用。图书馆应关心和尊重员工,满足员工的社交、自尊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精神需求,确保个人目标和图书馆整体目标的一致。使图书馆员对图书馆的服务目标、服务观念及规章制度形成认同感,并能自觉地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践行。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员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只有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全面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需要。培养图书馆员工的团队精神,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保证图书馆整体业务的顺利开展,才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面对读者,向读者展示图书馆员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的群体形象。实施 “顾客满意” 管理方式是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互动活动,因此,和谐的图书馆服务文化,需要读者的参与、配合与支持。“硬件” 的支持其本身也体现着服务文化,如图书馆在外观造型、功能设计、装饰格调、设施布局等方面匠心独运,使图书馆蕴含的服务文化韵味得到酣畅淋漓地展现。文献资源对图书馆服务文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满足文献资源数量丰富的同时,体现其馆藏特色和实用性,能适合不同类型读者的需要。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也要体现在具体的服务过程中关心读者、感染读者,使读者重视图书馆,善于利用图书馆,养成文明的读书习惯,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第二节 图书馆文化的发展历程

数字技术不仅影响了人类文化的整体和层次,而且还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形式,它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应用、改进和发展而形成,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一、图书馆文化的概念辨别

图书馆是文化的集散地。典籍珍藏与传承的观念,辨章学术与考镜源流的学术思想等都曾是支撑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任何一个社会上存在的、由人组成的、具有特定目标和结构的集合体,都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图书馆文化也是一种微观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图书馆文化理念和意识的确立,使图书馆管理从硬的管理转变为软硬兼备的管理,即由制度管理转变为兼备有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人员素质等精神的管理。软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硬管理相结合。图书馆所特有的富于文化气息的环境、建筑风格、布局设计,印刷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等文献资料的采集、积累和流通使用,均起着积累、传播和交流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图书馆管理,是以 “人—机系统结合” 为特征的新型文化雏形。

现代图书馆所面临的竞争不仅是科技、信息方面的竞争,还是图书馆文化的竞争,更是适应时代需要的竞争。目前,我国学者对图书馆文化主要持有两种观点: “意识形态说” 和 “综合说”。

1. 意识形态说

意识形态说的观点有以下五点:

(1)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为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非物质特征的总和,即增强全体人员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意识形态的总和;

(2) 图书馆文化是指在图书馆文献情报活动中形成的,为全体图书馆员工特有的价值观念、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社会心理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3) 图书馆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全体图书馆员工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各种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

(4)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思想作风的总和;

(5)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实践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并指导图书馆实践进一步发展的、为全体图书馆员工共同遵循的群体共有意识的总和。

2. 综合说

综合说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点:

(1)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能够长期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及其他管理特征的总和。图书馆文化是观念和物质手段的历史性沉淀、积累和凝聚;

(2) 图书馆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环境影响下,通过图书馆学家的培育和倡导,由图书馆员在长期管理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表现形态的总和;

(3)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员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4)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的观念、理论、形态、法律、制度、规范、组织、管理、习惯、传统及以上这些赖以建立的物质技术条件的总和。

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源于文化,为发展文化服务,并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文化。上述意识形态的 “图书馆文化” 是建立在图书馆实践基础上、随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非物质的特征。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全体成员的行为产生凝聚、导向、激励和规范的作用。这种从意识领域来涵盖图书馆文化,对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发挥图书馆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果片面追求其精神文化的作用,而忽视图书馆文化的物质特征,那么是一种狭义的图书馆文化认识。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是图书馆人的行为,以及在此行为下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见解、观点、情感、知识和技能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物质层是图书馆文化的表层,是形成图书馆文化制度层和精神层的基础,包括图书馆的馆舍设施、技术设备及文献资料等,它往往能折射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制度层是图书馆文化的里层,是指对图书馆员行为产生规范性与约束性的作用,在图书馆管理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及奖惩制度等,它起着规范和制约物质层和精神层的作用; 精神层是图书馆文化的深层,是指图书馆员应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是图书馆文化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图书馆文化物质层和制度层的思想基础,也是衡量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要标志和基本标准。因此,图书馆文化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伴之以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构成的整体。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图书馆文化也是构成图书馆组织机构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和成功的核心,所以深入研究它就成为现代图书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数字化革命与图书馆文化的转型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我们发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取向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和适应。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质的飞跃。近几十年来,信息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人类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曾有人估算过,人类社会迄今为止获得的全部知识,90%以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的,特别是信息科技、生物科技、海洋科技、能源科技及航天科技等领域。

1945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问世,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其性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超级计算机、光计算机和云计算机地研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第一次可利用极为简洁的 “0” 和 “1” 编码技术,来实现对声音、文字、图像和数据的编码与解码,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贮存和传输实现了标准化和高速处理。这种与 “知识爆炸” 相伴而来的是信息的 “形式革命”,通称为数字化革命,又称第三次工业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包含了科技与社会的变革,时常特指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后所产生的某些争论。与其相伴而来的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名词,如 “数字地球”、“数字经济”、“数字鸿沟”、“数字图书馆”、“数字电视” 等证明了信息形式革命的深刻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 “集中式计算时代” 和 “以客户机/服务器为代表的分布式计算时代” 后,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开创了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它把设置在全球各个角落的数亿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构成巨大的、高速的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消除了时空的阻隔,跨越国界把全球连为一体,使我们生存的地球变成一个无比庞大的数字地球。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到3.2亿。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术上的单纯进步和成长,而是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其他行业,逐步涉足和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加速的作用。全球经济网络化与一体化、知识创新与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美国商务部曾公布一项研究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报告—— 《崛起中的数字经济》,介绍了美国政府关于数字经济的理论,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对国家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对人民生活方式和质量的深远影响。美国商务部部长高度概括了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即数字技术及其普及应用使美国经济从低谷走向顶峰,并在数字 (知识) 经济时代称霸全球。因此,数字经济必将成为21世纪信息经济学,成为真正的时代特征,无论发展中国家能否接受这一事实,都必须要跟上数字时代的步伐。21 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数字化是当今信息技术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正像铁器使用于农业时代,蒸汽机、电气化把人类引入工业社会一样,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它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有关电子信息技术的行业与部门都在经历数字化革命的历程,数字化革命导致出现了数字汇聚现象。数字汇聚打乱了通信业、计算机业及影视传媒等行业之间的原有分工,其经营方向与业务内容出现了汇聚融合的现象及新的市场机会,建立了新产业,这将对人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作为社会知识储存中心的图书馆,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数字化的影响,尤其是图书馆理念在数字环境下发生了根本转变,成为了我们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吴建中在 《世纪图书馆新论》 一书中,曾指出“图书馆理念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图书馆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坚定不移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黄宗忠在 《20 世纪100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展望及其评价》 一文中,就各种学术流派对图书馆理念的研究与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马恒通在 《再论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一文中,归纳了八个学说观点。从他们分析中可以看出,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理念的认识,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统一。概括地说,图书馆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图书馆事物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有何种价值、如何更好地来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本性判断与看法,具有一定的个性,它的形成与内容受制于不同图书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图书馆经验、思考能力及看问题的角度,甚至他们的语言风格也影响了对图书馆理念的表达。在数字环境下,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图书馆理念产生了根本改变,并对其产生了以下四点影响。

1. 图书馆理念揭示了社会发展趋势在图书馆的表现,反映了图书馆的发展趋势。现代化、信息化与数字化等时代因素融入了图书馆的发展变化中,成为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理念的新内容,也将成为图书馆理念的主要部分。

2. 图书馆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中心,也是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心。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工作过程中,形成新的图书馆网络文化,打破了世界间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界限,图书馆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世界性交流成为现实,使传统的图书馆文化与网络的图书馆文化发生了冲突和融合。通过对传统的图书馆文化进行反思,重新评价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来形成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理念。

3.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理念应具有指向性作用。这种指向性表现在图书馆文献资源上,就是打破封闭服务模式的文化氛围,从狭隘的图书馆馆藏理念,转向虚与实并存的图书馆文化现象,使图书馆文化走向大图书馆体系。实体图书馆是图书馆文化个性的具体体现,虚拟图书馆通过网络使世界所有图书馆联系成为大图书馆中的一个信息点,只要点击任何一个信息点,就可以查阅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这种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自由化,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化,说明网络具有跨文化性。

4. 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理念应体现出数字化特征。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资源建设模式、读者服务模式及信息传递模式都发生了变化,采用各种数字化手段进行,如数字信息的主动推送服务、数字化借书和还书服务及用户数字信息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无不与数字化有关,体现出数字化的特征,使图书馆文化贴上了数字化的标签。

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图书馆文化随着图书馆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充实与改变,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传统图书馆文化中出现了数字化的因素,使数字图书馆文化得以出现并不断发展,从而在数字环境下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的建设。对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而言,除了对传统图书馆文化的继承外,还有它自身的独特之处:

(1)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沟通机制的创新,为图书馆文化注入了新内容,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网络沟通文化。管理者应积极鼓励并致力于网络沟通文化理念的构建,并组建具有高度信息化的馆员队伍,促使图书馆在适应数字环境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在服务读者方面,管理者应构建具有数字化特征的 “开放、分享” 的图书馆沟通文化,并以 “即尊重的心、合作的心、服务的心、赏识的心、分享的心” 作为沟通的前提。此外,全面的、民主的沟通文化意味着所有图书馆员的直接参与,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每个馆员都愿意主动地、随意地和其他同事或领导进行有效的网络沟通,基层部门的主管理应成为这种沟通文化最直接的推动者与实践者。而就物质基础而言,图书馆应多配置数字化设备,提高图书馆自身数字化技术,搭建高速网络通道与无线网络覆盖,实现网络的通畅与无障碍。

(2) 虚拟网络数字化环境的建立是图书馆进行各种用户信息服务和科学管理的物质基础。这一虚拟环境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检索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建立起来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是对各类信息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障不同流向的信息能顺利流通。

(3) 数字环境下对依赖现代技术的图书馆而言,技术因素对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到底有哪些影响,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以 “服务为宗旨,主动为要求,参与为形式,定题为内容,跟踪为手段” 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与读者主动地互动机制所带来的信息控制与开放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要求人们充分提高自身的素质来理解这样一种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并把这一文化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变为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为自己服务的动力。

在数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不断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大胆创新,使传统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不断充实与改变。伴随着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的信息需求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网络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的读者需求,明显有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趋势。读者越来越重视事实和数据信息,全文检索和获取,他们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及全文的文字信息,还包括声音、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还要求拓展多种检索途径供其使用,同时对图书馆进行咨询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的数字化正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提出来的,而具有这一时代特征的图书馆文化,也正是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环境下,读者需求具有多变性,要求图书馆人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我国的传统图书馆受体制、科学文化水平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表现出典型的 “由内而外” 的风格特征,即完全由图书馆制定规则并向外推销,导致了供求信息间的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而网络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流通则具有双向沟通性,为图书馆实现 “由外而内” 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在这个用户制定规则的社会里,图书馆须从传统模式转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从坐等行为转向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发展,以实现帮助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形式获取适当信息的终极目标。这概括了用户需求、服务品质及总成本 (包括价格、风险和付出的精力) 三方面的因素,用最优化的配置来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供求双方实现共同创造价值的行为变成了可能,尤其是对图书馆以提供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吸引用户参与创造价值正成为主要的行为模式。目前,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已将这一理念融入软件的开发设计中,在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和传递的过程中,用户可提出意见、发布信息,并随时了解特定信息流的进程。建立基于用户参与的开放式目录或分布式文件交换模式的构造,降低了信息传播、网上检索与处理信息的成本,选择专家服务及个性化服务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 “软实力”,即图书馆能准确预测、分析和把握读者需求,并通过对智力、知识、技术、信息产品、管理、文化及人员进行整合,数字环境下的整合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目标,利用并行的方式把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整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创新机制,实现由分散、分工及低效的传统管理模式向集成、智能、高效的多功能保障跨越,从而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法。整合创新不同于技术创新,它以用户的需求作为推动力,而不是只关注技术本身。在技术不断加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整合创新关键在于建立 “采、管、用” 的集成服务体系,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序化。从而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从单一的纸质文献收藏为主转向海量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载体并存体系跨越; 在服务方式上,实现由被动跟踪、接纳式服务向自主创新、参与式服务跨越,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及技术领先的持续融合创新,通过并行的方法,将横向和纵向乃至图书馆和知识生命周期各个组成部分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与创新能力整合在一起,形成开放、交互的创新系统,并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集约体系。图书馆文化是一种无形的 “软文化”,通过引导、沟通及交流的方式,将图书馆的整体价值观、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及行为规范逐步渗透到与图书馆员的个人目标和图书馆的整体目标中,从而塑造图书馆的形象力。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及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又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软实力没有硬实力的明显和直接的力量,但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 一是它的文化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具有吸引力; 二是在国内外努力实践某种政治价值观; 三是它的外交政策须被认为合法且具有道德权威。软实力的内涵基本上和我们讨论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只不过约瑟夫·奈是针对一个国家来讨论文化,我们是针对一个图书馆来讨论文化。我国在2007 年1 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是 “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 因素。他特别推崇另一位学者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观点: “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文化对图书馆的作用是在实现图书馆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是图书馆全体员工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图书馆哲学、行为规范、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它以图书馆员工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其目的是发挥图书馆员工的最大积极性、自觉性和开创能力,其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和图书馆价值观。程焕文先生将图书馆精神概括为 “爱国、爱馆、爱人、爱书” 及“服务与智慧”,是一种 “文化精神”,“智慧与服务乃知行合一之完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分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创新、自强不息是智慧之要义,忠诚事业、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牺牲奉献是服务之旨趣。智慧是知识技能的结晶,服务是人生价值的升华。智慧因服务而无穷无尽,服务以智慧而光彩照人”。图书馆文化将图书馆精神与价值观作为核心和基石,强调图书馆员工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同,并愿意在图书馆内部创造和谐一致、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实现从强调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到强调文化管理的重要过渡。图书馆管理文化作为组织文化,是图书馆管理活动过程中一系列文化观念的总和。图书馆管理文化对图书馆的业务和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增强图书馆员工的凝聚力; 增强图书馆整体管理的导向力、纽带力、控制力、竞争力和创新力。管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不断扩大图书馆资源和服务范围,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图书馆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的馆藏结构、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手段及服务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馆文化作为图书馆管理理念,图书馆科学管理模式的建立要靠高层次管理思想的指导,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靠员工的参与及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图书馆文化建设正是尊重员工、关心员工、重视员工、理解员工,实现 “以员工为中心” 的整体优化管理。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及协调功能,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增强图书馆竞争力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的构建,塑造员工与时俱进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生命线和图书馆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数字技术能不断赋予图书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而且在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能使图书馆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依靠图书馆宏观的战略管理和员工微观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来完善与创新图书馆的宗旨、信念和战略目标。

三、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文化的研究向度

图书馆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关注图书馆文化的历史是一种历时性的分析框架,而关注图书馆文化的构成则是以共时性的视觉来分析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根据作者对所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在本章第二节对图书馆文化进行了阐述: 图书馆文化经历了三个时代的文化发展,第一时代的文化即农业文化 (史前文化、古代文化),又称 “井圈文化”,由于受到当时传播媒介的制约,文献来源和活动视野都被禁锢在狭小的权贵圈子里; 第二时代的文化即工业文化 (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可用 “河流文化” 来表征,尽管它蜿蜒流长,但仍带有 “界河” 性的分野特征; 第三时代的文化即数字网络文化 (当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可用 “海洋文化” 来表征,它四通八达、海纳百川,把整个人类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它跨越时空,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既可以同步,也可以异步; 它虚实相间,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我们无法用过去的经验去体验在数字环境下的、特别是基于Web 2.0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它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标志着图书馆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史诗般的革命性变革。

在信息社会、知识社会与数字化社会下,图书馆文化的理论研究多是将图书馆文化作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相等地位来研究其内容特征,一般为概括性地描述,不同的理论学派有不同的研究向度。媒介理论研究的传统有三个向度: 一是研究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对用户和社会公众的影响,这是传播学理论在图书馆学领域根深蒂固的传统烙印; 二是研究媒介本身,其代表人物是英尼斯和麦克卢汉; 三是在社会制度和图书馆文化的关系中考察大众传媒,以文化社会学的角度透视大众传播,注重图书馆文化的社会根源。

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的传统是将工业时代印刷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研究与人本身的发展相结合。西方传播学研究通常将印刷时代界定在14~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 “手抄新闻” 可以说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萌芽,尤其是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字活版印刷,极大地提高了文字印刷的速度,为以大量生产为标志的近代纸质文献提供了重要条件。17世纪初,在尼德兰地区出现了欧洲最早的定期报纸 《新闻报》。1814年,蒸汽机动力印刷技术诞生,使文献的印刷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在19 世纪30年代以前,印刷媒介尤其是报纸已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为报纸提供大量新闻信息的通讯社应运而生。1835年,所创立的法国哈瓦斯社是世界最早的通讯社,在此之后,美国的美联社、德国的沃尔夫社和英国的路透社相继诞生。通讯社的出现,促进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节奏,使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更明确,信息生产逐渐形成一项系统工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信息产业的垄断现象先后在美国、英国及德国出现,以此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信息垄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此,信息的市场化运作体制也相应的形成和确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信息传媒时代也因此宣告到来。与社会传播的发展相适应,图书馆文化传播时代,也是由近代印刷术开启,由草民文化循序渐进演化而来,以刊刻印刷书籍在社会民众中广泛流传、文化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与认同为主要标志。

如果说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是文化的开创时代,是工业复制技术和大众传媒对文化、艺术与人类的发展的影响,那么,数字网络时代则可以称为整体化趋势与去中心化、分散化、碎片化和多元化趋势。它们均与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使用息息相关,关于 “后现代工业社会文化”、“传媒文化”、“电子文化”、“网络文化” 及 “消费文化” 等新型文化形式的研究,也是对传统信息文化的现代描述。在早期的历史中,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电子技术的发展一度停顿,但战后的大发展使电子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网络迅速成长为这个时代最主要的公众传播媒介。让·鲍德里亚尔的电子媒介的模拟、超现实的研究,马克·波斯特对 “信息方式” 和 “第二媒介时代” 批判性的研究各具特色。这些研究从文化或哲学层面分析,并探讨由媒介变迁所引发的文化变革。目前,数字化变革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研究的热点是多姿多彩的赛博空间、网络的博客文化和新兴的手机短信文化,这些都构成了图书馆文化在数字化环境下的新内涵。

我国图书界学者主张对应于图书馆文化构成的分析方法,从不同层面分析图书馆文化。在本章第一节的第一部分我们曾指出,对什么是图书馆文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一是本体论层面的图书馆文化; 二是认识论层面的图书馆文化。前者是从纯客观的角度来解读图书馆文化,后者是从认识主体的立场上来解读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的本体论解读,就是图书馆文化所呈现出来的运动状态,以及其变化方式的客观反映; 从图书馆文化的认识论角度解读图书馆文化,则是对图书馆文化主体所能感知到的该事物运动状态,以及其变化方式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具体的人和物而异。在数字环境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无限扩展和信息科学的进步,学者对图书馆文化的研究与认识不断深化,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既有历史发展的理解,也有社会学、语言学及经济学方面的考察; 既有神精学、心理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也有通信技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及系统科学的研究; 对其进行历史性的哲学反思和感性生动的体悟也不断深入。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研究:

(1) 图书馆文化历史发展作用的研究;

(2) 图书馆文化精神的研究;

(3) 图书馆文化价值观的研究;

(4) 图书馆规章制度的研究;

(5) 图书馆文化形象的研究;

(6) 图书馆职业操守的研究;

(7) 图书馆管理方法的研究;

(8)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研究;

(9) 图书馆设施文化的研究;

(10) 图书馆行为文化的研究。

通过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的,由多种要素相互辐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包括图书馆精神、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馆形象、图书馆道德规范及图书馆管理方法等。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新机遇,对现代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图书馆事业数字化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提出来的。而具有这一时代特征的图书馆文化也正是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图书馆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的四个层次的划分在图书馆界已得到了广泛认同,我们对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的研究也是持这些观点而展开分析。但由于图书馆制度、规范方面的研究,往往是与行为研究相结合,以制度、规则来规范行为,因此,我们把制度与行为研究结合在一起,作为 “运行方式” 的内容来综合分析。同时,由于文化是人化的活动,人类是文化活动与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我们将增加 “主体分析” 的内容,探讨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的主体特征。由此,在分析图书馆文化的要素与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图书馆文化的物化基础、运行方式、精神气质和主体特征四个向度来展开,揭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文化的多层面特征。

第三节 图书馆文化的要素与功能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城市的文化象征,它为社会提供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直接交流的自由空间。图书馆所进行传播知识的工作能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它的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社会文化,同时又受整个社会的影响,具有绝对独立、贯彻始终的特点。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社会的文化水平越高,就越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事业就越生机勃勃。

一、图书馆文化的要素分解

图书馆文化的基本内涵,即图书馆文化的构成要素,其构成要素广泛涉及思想理论、道理规范、服务艺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风貌、制度、组织及行为模式等各个方面,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将它们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语言和象征符号。图书馆文化是具有层次结构的理论体系,是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伴之以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而构成的整体。各层次之间以一定的规律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结构体系。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灵魂,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保障,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统一,才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1. 图书馆物质文化

图书馆物质文化是指图书馆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它处于图书馆文化体系中的最表层,是图书馆文化的第一个层次。图书馆文化的物质要素是图书馆文化的基础,是形成图书馆文化之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及语言和象征符号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是整个图书馆文化的外在标志。它能体现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并能体现出图书馆文化的价值目标与审美意向,是文化内涵浓厚的人文环境。图书馆物质文化具有时代性及外显性特点。它包括馆藏文化、馆舍文化和环境文化。

(1) 馆藏文化

图书馆的馆藏文化体现在它从古至今作为知识源泉的特性,以及它具有浓郁的知识文化气息。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发展趋势,以及区域内科研整体发展规划变化、信息资源整体布局状况、已形成的馆藏格局、资源建设经费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在重视馆藏体系建设的同时,在文献布局上还需反映出本馆的特色,丰富的特色化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服务之本。面对古往今来各种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及道德标准的社会精神文化的信息流,把好各种信息资源采访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馆资源建设,通过有选择的吸收适合图书馆文化稳定有序发展的社会精神文化成果,在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文化。尤其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文献信息以数字化和电子化的方式呈现且数量日益激增,因此,建设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藏文化须注意电子出版物、网络资源、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和传统印刷出版物的收藏与管理,并加强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序和加工,实现传统资源与网上资源的统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使图书馆馆藏文化体现出时代特色。

(2) 馆舍文化

馆舍是指图书馆收藏文献、服务读者的物质空间载体。它不仅要求图书馆馆舍贯彻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总体规划和个体建筑的设计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同时代的图书馆建筑风格不同,功能不同,其文化底蕴也不尽相同。

古代的藏书楼 (或阁、观、院),以其小巧玲珑的结构、古色古香的雕饰、峰徊路转的庭院,成为我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是人们流连忘返的观光游览胜地。现代图书馆建筑则以其雄伟的结构、强大的功能吸引人们驻足,具有藏用结合,以用为主的特点,大开间、全流通及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建筑风格与过去完全不同,大都融入了具有现代建筑的元素,同时又兼顾图书馆的实用性,如宽大的书库,明亮的阅览室,以及具有现代特征的多媒体或网络微机室、音像视听室等,无论是建筑还是配套设备,都有其特殊要求。许多现代化图书馆建筑将地域特色、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及各馆对图书馆文化特征的理解融为一体,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谱写了一曲现代图书馆建筑“凝固的音乐” 篇章,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3) 环境文化

环境文化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的布局、美化、园林艺术及厅堂装饰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出的环境氛围。图书馆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无不讲究馆址的选择,即物质环境的打造,那些既贴近自然又方便读者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图书馆的福地,如闹中取静的上海图书馆、湖光山色的深圳图书馆。与馆外环境相同,馆内环境也备受重视,一幅幅字画、一件件物品陈设、一间间窗明几净的阅览室,还有花草点缀、灯光应用,无不显示匠心独具及其对图书馆文化特征的理解与诠释。在人文环境构造上,精心布置的橱窗展示了人类的知识与文明,路标、导牌体现了对读者的关爱,馆训作为了图书馆员的行为准则,“读者第一、服务第一” 成为了图书馆员的共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启迪人们聪明才智的神圣殿堂,其馆容馆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内涵和风采。典雅的布局和便捷的服务能使读者沉迷于对知识的无比敬仰之中,能够充分享受图书馆的文化感染和熏陶。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使人有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的感受,能起到净化与陶”作用,潜在地向读者及图书馆员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道德标准。

2. 图书馆制度文化

图书馆制度是指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对图书馆的本质、行为、功能及意义的规则的规范性确认。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在规则的制定、实施、完善的确认过程中,实现规则合理、和谐和统一所形成的人文现象,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规则支撑和根本保障,是图书馆文化发展的深层依据及图书馆文明的具体体现。图书馆制度文化是图书馆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图书馆文化的第二层次,它处在图书馆文化的中间层。图书馆员的行为受精神因素的支配,并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规则与管理制度。图书馆员的精神因素通过具体的图书馆制度因素转化成为图书馆服务成果,形成和产生某个历史时期图书馆制度文化。因此,图书馆制度文化既构成了图书馆员行为的习惯和规范,又制约或主导了图书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变迁。它主要包括:

(1) 综合性制度: 包括国家对图书馆制定的相关章程、规程及条例等;

(2) 行政管理制度: 包括图书馆组织管理、岗位责任制、人员管理制度、设备的管理与使用制度、经费的管理与使用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及统计制度等;

(3) 业务管理制度: 包括文献入藏制度、文献分类细则、文献阅览工作制度及文献库房管理规则等。

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是图书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经之路。图书馆制度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它强调要把图书馆建成一种所有人都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有价值观。而共有价值观包括中心要素、催化要素、物质化要素、品质化要素和习俗化要素,从微观生成的角度共同构成图书馆制度文化系统中的要素。图书馆制度文化强调的是图书馆管理中非正式规则和规范化产生的人员精神力量,强调员工的自觉。精神激励和非正式规则的约束要比制度约束及物资奖惩更有效,产生这种效果主要不是依靠执行严格制度的硬性规定,而是靠制度规范下的群体自觉意识,靠图书馆制度文化的暗示,是通过员工对图书馆共同价值标准的认同来实现的。合理的规章、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及图书馆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图书馆制度对每个图书馆员和读者的行为都具有约束作用,为评定图书馆员和读者的品格和行为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尺度,也为维护图书馆正常工作秩序、借阅秩序,促进图书馆员和读者在制度的约束下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发挥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使个人行为符合群体利益、集体利益和图书馆整体利益。

3. 图书馆精神文化

图书馆精神文化处于图书馆文化的里层,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深层要素,它集中地反映了图书馆的本质和个性特色。图书馆精神文化由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服务文化、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形象、图书馆员工文化和图书馆读者文化共同构成。

(1) 图书馆哲学

图书馆哲学是图书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指导图书馆管理、信息交流、读者服务等活动,指导员工处理人际关系等。图书馆哲学是对贯穿于图书馆各种活动的统一规律的认识,是图书馆最高层次的文化,它主导、制约着图书馆文化的其他内容和发展方向,是形成图书馆独特风格的源泉、灵魂和中枢,是图书馆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图书馆哲学是图书馆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和指导思想,是图书馆员的工作指南,它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图书馆员的思想和行为,它指导着图书馆的运行管理、信息交流及读者服务等活动。

(2) 图书馆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价值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及可行不可行的价值认识。无价值观的图书馆文化是低层次的,是经不起竞争磨砺的短视文化。价值观是图书馆文化的精髓,是体现活动目的的群体意识,从意识形态深层对图书馆生存竞争产生着影响,在图书馆文化内容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是图书馆活动的行动准则和指导思想。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员在创造价值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评价趋于一致时形成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定势和行为取向的总和,它深藏于图书馆员的心理深层,表现于图书馆员的社会行为。其正确与否决定了组织文化的优劣,能否被图书馆员认同,关系着图书馆文化创新建设的成败。图书馆价值因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不同而具有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

①图书馆领导要在管理实践中结合图书馆发展的长远规划,借鉴和吸收国外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有意识地培养图书馆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②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使之成为全体图书馆员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并坚守的共同理念;

③图书馆应通过提炼、宣传核心价值观,使图书馆员和图书馆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图书馆员的价值观、行为取向和个人目标逐渐趋同于图书馆整体的价值观、发展规划和最终目标,从而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实现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不同图书馆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一切为了读者、服务奉献、资源共享、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成为现代图书馆基本价值观的内容。员工的价值观并非与生俱来的,要想使员工接受、认同并内化为个人的信念与追求,还需要领导层不断的灌输、宣传和提供,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抽象、内涵丰富的价值观并不是经宣传和倡导后,就可被全体员工认可并深入人心的,还需要借助各种具体、生动的仪式、活动来加以强化。图书馆可组织多种活动来宣扬图书馆的价值观,以加深员工的认识、理解和印象。

(3) 图书馆服务文化

图书馆服务文化是指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 (服务的提供者) 与读者 (服务的接受者) 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行为互动,由此,形成独特的图书馆服务文化。和谐则是图书馆服务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某些人类学家把文化归结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这足以证明行为规范和模式对文化的重要性。当然这里论及的规范体系是指图书馆在特定的社会、区域环境中,图书馆对特定读者的长期服务中积累而成的,是图书馆的管理规章体系及图书馆行业规范体系的总称,主要包括对内与对外两个部分: 对内规范体系是指图书馆对所属各业务部门及各岗位的业务工作制度,如采访部、编目部的书刊采访制度、编目规则等,涉及某类岗位的制度有图书出纳规则、阅览室管理规则、计算机操作管理规则等; 对外规范体系是指读者服务规范。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是采访、编目、典藏工作的归宿——为读者所用。服务也是一种文化,它包括服务礼仪、服务艺术、服务品牌和服务创新。因此,图书馆员要具备不断更新专业技能、管理与组织、语言社交的综合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思想素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4)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文化的核心,也是价值观的进一步形象化和明确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完整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科学精神是指崇尚科学的真理性与技术的效用性,主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指在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的图书馆人文宗旨。无科学精神的图书馆精神是没有生机的、愚昧的图书馆精神;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图书馆精神,则是少了人情味的、冰冷的图书馆精神。在当代图书馆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体现出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之路。图书馆精神的培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图书馆精神的确认阶段、图书馆精神的倡导阶段和图书馆精神的深化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逐步递进的。图书馆精神确认阶段的任务是明确它的名称、内涵及其外延,对图书馆精神进行确认,应在图书馆领导的倡导下,采用上下结合、反复筛选概括的方法,并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用简洁、感染力强、催人奋进的文字把图书馆精神表达出来,如 “敬业、奉献、参与、协作、竞争”的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作为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基础,是图书馆人共同拥有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的体现,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概括出群体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并以馆训、馆歌及馆徽的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

(5) 图书馆形象

图书馆形象是读者和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及其活动成果予以肯定的综合评价与一般认定,是图书馆文化的综合体现和外在反映,它从整体上体现着图书馆的声望。数字网络环境下,信息竞争和市场竞争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局部的信息产品竞争、人才竞争及技术竞争发展到总体性竞争,即产生了信息机构与图书馆之间的形象竞争。良好的图书馆形象须通过加强图书馆的公共关系活动和服务形象的塑造活动来树立,是图书馆文化的外显,也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形象的外在表现即外部形象,表现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馆内布局、馆藏文献数量与特色、服务手段及技术条件等。图书馆形象的内在表现即内部形象,寓于图书馆员的心灵、语言及行为等因素上。图书馆须重视不断地改善物化环境,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迫切需要,应改变过去依靠经验和手工的管理方式,逐步走上科学化与现代化管理的发展道路,从过去那种 “以物为中心” 的管理转变为 “以人为中心” 的管理上来。

塑造创新进取的图书馆形象须从确认图书馆的创新理念开始,即首先明确图书馆的创新目标、创新精神体系及创新行为规范等内容。图书馆创新理念的完美与坚定是塑造创新进取的图书馆形象的原动力,图书馆创新理念的树立和传递需要图书馆全体员工通过理性的动力,转化为在创新过程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规范运作,由此营造出图书馆内部积极向上的创新环境。图书馆形象的整体性可通过图书馆内部的制度创新、创意训练及员工创新行为等表现出来:

①信息产品形象: 信息产品是指图书馆员对信息收集、整理及加工,向读者提供服务所开展的由无序到有序的一系列活动的工作成果;

②服务形象: 服务形象是指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为满足读者需求所表现出来的服务措施、方式和态度;

③图书馆员工形象: 通过图书馆员工的仪表、举止、谈吐及服饰等表现出来;

④环境形象: 环境形象是指通过图书馆建筑物的造型、结构、装潢,以及图书馆内外的环境布置与绿化等各种物化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环境氛围。

(6) 图书馆员工文化

员工文化是指图书馆员在图书馆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及特定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准则、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知识体系及服务准则,它是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曾经说过: “即使是世界第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未能够充分挖掘馆藏优势、效率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有效的读者服务。”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长期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图书馆得以不断创新的核心因素,在长期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员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战斗集体,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图书馆的科学发展。由于图书馆是知识的集散地,因此,管理知识的员工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图书馆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以适应不同读者需求而逐渐形成的。这些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图书馆在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建立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的员工队伍时,营造着一种文化,能使图书馆员不自觉地、无形地形成学习向上、服务规范、热情主动的文化氛围,还能使图书馆员热爱图书馆,积极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尽力发挥自身潜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让读者满意。同时,随着人类进入新世纪,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图书馆得到普遍应用,图书馆的管理与业务从工作内容到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营造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氛围和环境,为优秀员工提供展示其才能的平台,使图书馆文化产生亲合力,实现人馆合一。

(7) 图书馆读者文化

读者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与读者是鱼与水的关系,只有有了读者,图书馆才能充满无限生机,这体现出了生存的价值与发展的必要。读者文化是由读者自身拥有。例如读者对图书馆博大精深的神往,对其所蕴藏的无限知识的迷恋; 他们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第二课堂、无声的导师、成功的阶梯; 那一张张目录卡片上留下了他们索求知识的指纹,电脑键盘上跳动着他们那一颗颗对知识的渴求之心,阅览室的灯光照亮了他们前进的航向,这一切都融进了读者文化之中。读者文化也是由图书馆创造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及趣味性的活动,吸引并服务于读者,教育读者。这些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又培养了读者的志趣,陶”读者的情操,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了解和情谊。

二、图书馆文化的特性分析

图书馆文化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发展越来越重要。社会各领域及行业普遍都很注重从刚性制度管理转向尊重人性的柔性管理。图书馆虽然不是经济实体,但它是文化实体,它源于文化,惠及文化。图书馆文化受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综合作用而逐步形成的,由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仰的,维系或推动图书馆生存或发展的,具有图书馆特色的观念形态和群体意识,是指导从事文献情报员工工作的哲学体系。图书馆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大文化的共性和亚文化的特征。在传播文化中发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图书馆文化。

1. 服务性

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机构,为读者提供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责,因此,服务性是图书馆文化的首要特性。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确立了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这个公认的价值观、服务宗旨,从而让读者满意成为图书馆服务追求的价值目标。正因为有着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才能让层次不一、能力各异的图书馆员以实现图书馆宗旨为最高追求的目标,精诚合作、齐心协力,通过更新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及革新服务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从而使图书馆文化因其服务性而达到 “内聚人气”、“外树形象”的目的,让图书馆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文化的服务性还具有区别于商业信息服务机构的特质,它所倡导的是平等、无价值交换、终极人文关怀的一种服务,而且这种服务不是纯粹的你付费、我服务或你有需求、我满足你的简单化的服务行为,而是以服务育人、促进公民素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既定目标的一种服务。可见,图书馆因其文化服务性所彰显的特质而让图书馆拥有势不可挡的核心竞争力。

2. 时代性

图书馆是社会内的一个细胞,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图书馆文化具有强烈的制约作用。反过来,图书馆的发展目标、群体意识及价值取向则往往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图书馆文化寓于图书馆物质文化之中,反映在图书馆业务管理工作的全部活动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性。从这一点来看,图书馆文化是某个时代图书馆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它作为员工的共识形成了一种同心齐力、奋发向上的图书馆精神,以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正是图书馆文化的作用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文化不断总结新实践成果来充实自己,使其沿着历史的进程逐步丰富和发展。由于图书馆文化的这种新陈代谢,使人们逐渐接受和分享这种先进的现代文化意识和文化成果,并根据各地域文化背景的特点将其融为自身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使其具有时代特征。

3. 地域性

图书馆文化作为一定人群共同追求的价值标准,其最初形成和表现完全是以地域为基点而展开的,是自然、社会和特定人群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因自身的生存环境和人文素质创造出了具有自身社会特性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各类文化,在人们不断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斗争中所伴生出来的文化,因此,带有强烈的地域性色彩。图书馆作为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国家民族文化的衍生产物,其文化也同样继承和延续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图书馆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可从中西方图书馆的不同得到反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西图书馆因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文化背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态,以及民族地域特性等的差异,使图书馆在萌芽阶段就蕴含地域性基因; 中西方图书馆建筑文化也表现出图书馆文化的地域性: 古代中国藏书楼常以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峰回路转的建筑特色使人流连忘返,而西方图书馆则以 “柱式”、“男女人体式” 为特点,地域差异明显; 二是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建筑形状基本上呈现出 “T”、“工” 的形状,式样雷同,方便管理,而西方图书馆建筑则重视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活动空间,一般装饰豪华,外观庄严,室内装饰与学术研究氛围吻合。特别是信息技术给现代图书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图书馆出现模数式建筑风格,我国图书馆建筑也置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建筑风格、平面布局极具新意,创造了许多交叉错落、变化有序的学习空间; 三是中西方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因政治、经济的制度不同,中西方图书馆在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不同,西方图书馆是向下负责的制度设计,而我国图书馆受专制制度的影响,具有自上而下的特征。因此,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生产工具及科技工艺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图书馆文化作为人类广义文化的组成特例,也继承了这样的民族文化传统。

4. 全球性

图书馆具有的价值标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环境与设施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图书馆文化体系。在图书馆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地的图书馆,由于它们所处历史阶段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因此会创造出具有不同特点的图书馆文化体系结构和文化形态,这是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域图书馆文化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但是,图书馆文化所信奉的信念、价值观、知识服务与创新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全世界各类图书馆,不论大国与小国、穷国与富国,图书馆均信奉同一理念,坚守同一原则,公共性、公益性及开放性理念是全球各国图书馆所遵循和执行的,它们已融合于各国图书馆文化,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图书馆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图书馆所遵崇的服务性、创新性及开放性逐步成为图书馆的共识,融合于图书馆文化之中,因此,不论你走到哪里都能亲身感受到图书馆文化的全球性和共同性。

5. 兼容性

图书馆文化所倡导的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价值取向,指引着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读者的需求来开展。当人们不断地把新知识、新观念融入已有的图书馆文化中时,其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特征,这进一步促进了图书馆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和服务手段的创新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知识、新观念,而这些新的因素不断加入图书馆文化,就会使原有的图书馆文化发生改变,迫使人们修改或放弃原有图书馆文化,摒弃原有的图书馆文化结构,使图书馆文化的发展进入革新飞跃阶段。正因为图书馆文化的兼容性与发展性,让图书馆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体现出了图书馆文化的融通古今、中西合璧、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景观,使图书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荟萃之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窗口。图书馆自觉地实现了传统图书馆向复合图书馆的转变,在服务上努力突显出一站式、一体化的特色,追求最快的存取速度、最大地域内的资源共享,其目的只是为了让读者满意。可见,图书馆文化的兼容性将使图书馆因合力的作用而拥有更大、更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6. 迟效性

图书馆服务类型可分为长效性、速效性和迟效性三种。图书馆服务的长效性是指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可反复利用,长时期提供对外服务,持续产生效益; 速效性是指图书馆服务过程中的某个具体目标,如检索某一知识点或阅读某一文献资料,图书馆需要快速、有效地提供,以满足快速服务需求; 迟效性是指图书馆服务产生的文化整体效能,如读者的知识积累、社会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图书馆无形资产的积聚,不是速成所能奏效的,都是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有所体现。从图书馆文化效能的角度来看,图书馆文化的迟效性显示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图书馆文化的标志符号所蕴含的迟效性; 二是图书馆文化的运行模式显示管理效能的迟效性; 三是图书馆文化载体的构建显示其形象的迟效性; 四是图书馆文化的无形资产积聚所显示的价值精神的迟效性。图书馆文化是需要迟效评价的文化,迟效性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因此,作为图书馆人,尤其是上级文化决策部门、图书馆的领导,要高度、全面地理解图书馆文化的迟效性、速效性和长效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7. 创新性

图书馆文化因图书馆服务活动而形成,势必因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整合、发展及推陈出新,创新活动是图书馆服务活动对图书馆文化的客观要求。图书馆文化本质上是观念形态,图书馆文化创新的本质也可看作是观念形态的创新,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创新,是能够引起行为规则的创新及管理方式的创新。图书馆在资源创新、服务创新中常走在信息服务业的前列,得风气之先,最能接受新生事物,最先开创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项目。从图书馆多层面、全方位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从图书馆存取速度的变化中,可感知创新是图书馆文化的本质特性,是图书馆形成文化力、显示强大的个性化特征、保持强劲生命力的源泉。图书馆文化的创新性,势必引领图书馆不断更新现有的技术与革新现有的服务,树立新形象,构筑自身的 “知识要塞”,创造出知识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服务,从而保持自身的领先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在高度竞争的信息服务环境中始终处于优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