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的军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5:52:43

点击下载

作者:《飘扬的军旗》编写组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飘扬的军旗

飘扬的军旗试读:

前 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腥风血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高举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天翻地覆慨而慷,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军队又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跨过鸭绿江,打败了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震惊了全世界,不仅保卫了兄弟国家的安全,更为祖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建设的日子里,人民军队不仅百倍警惕地驻守边防,而且在防洪、抗震、救灾、修复公路铁路等各项工作中,无一不是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作全国人民的表率。

学习和继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就是要学习他们不怕牺牲、不畏难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革命传统、革命理想和革命信念的教育深入开展起来,增强国防意识和敌情观念,为我们祖国的和平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捍卫祖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贡献最大的力量。

本书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奋斗历史为线索,选取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通过生动感人、影响深远的军史故事,宣传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和英雄楷模,赞颂钢铁长城的光辉成就。这是一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史和革命精神,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好读物。编 者2011年8月版权信息书名:飘扬的军旗作者:《飘扬的军旗》编写组排版:燕子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04-01ISBN:9787205070816本书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历程篇

凌晨第一枪

——南昌起义

这是凌晨的一声枪响。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沉寂的南昌城,就这样在决然的枪声中被唤醒,整座城市骤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和动容。那一刻,睡意惺忪的南昌,还不知道即将到来的黎明会预示着一个怎样的新的一天。是一如既往,还是翻天覆地?

凌晨的一声枪响,唤醒了暗淡的心灵和苦难的土地。多年以后,我们必将永远记得那个瞬间——

我们的第一枪

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3000多人,起义军占领了整座南昌城。

这就是历史上的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南昌,自古以来文化昌盛,经济繁荣,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那一天,枪声响起在黎明之前,古老的南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四个多小时的激战结束了,起义取得了胜利。

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

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任命贺龙为方面军代总指挥。不久,因为敌人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敌委员会决议,依照中央的原定方针转兵广东,择机夺取广州,再次北伐。

南昌改变了。这座城市必将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成为一个记忆的路标。

枪声背后

这第一枪的背后,深藏着一个时代的苦难。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1927年7月下旬,起义的领导人到南昌,包租下一座灰色五层大楼,也就是江西大旅社。他们就在喜庆厅召开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江西大旅社成为领导起义指挥中心。

危难之时,已是箭在弦上。

经过缜密的策划,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的第二十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和十师一部、第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五方面军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共两万余人。起义原定7月30日夜发动,后因张国焘的阻挠而延期。

时间就这样延迟了一天,因此改在了8月1日的凌晨。

历史就这样,在1927年8月1日,成了一个永世纪念的日子。

建军纪念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而发动的武装起义。

起义军自8月3日起先后撤离南昌,取道临川(抚州)、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于9月下旬到达广东潮州、汕头地区。随即被优势敌军击散,一部分退至海丰、陆丰地区,加入了东江地区农民的武装斗争;另一部分

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粤赣湘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4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革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保存下来的起义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规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多年以后,南昌城中那一声凌晨的枪声,仿若黎明的号角,成为军史上的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记忆路标

1.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山路西端洗马池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内。旧址建成于1924年,共96个房间。现在,旧址门首悬挂着陈毅手书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鎏金横匾,大楼的二三层已辟为4个陈列室和一个题词纪念室,以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图表、照片、文物以及参加南昌起义的老同志题词,生动地再现了南昌起义的光辉历史篇章。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 朱德南昌旧居

朱德南昌旧居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民德路东段花园角2号。1926年底,朱德受党的委派来南昌开展革命活动,主要居住在此。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自鄂抵昌,首先到此与朱德商谈起义大计,并住宿一夜。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并撰写了许多著名文章。现已按原貌恢复了朱德卧室及周恩来住过的厅堂。

3. 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

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子固路85号。院内有两幢楼房,一幢是二十军军部办公室,另一幢是贺龙的办公室兼卧室,以及刘伯承、恽代英等的住房。

起义时,贺龙等冒着枪林弹雨,在小楼的台阶上指挥战斗。临街的门楼上,至今弹痕犹在。这里陈列了大部分珍贵文物和小部分复制品。

红色链接

载于1927年8月1日南昌《民国日报》的《中央委员宣言》

就在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当天,也就是8月1日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

这是宣言结尾的政治主张:(一)反对武汉少数中央委员假借中央党部所发布之训令决议。(二)拥护总理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社会的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农工三大政策,反对一切曲解或背叛主义政策之主张。(三)共同努力为革命获一新根据地以便在新旧军阀势力之外,召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集中革命势力继续革命工作问题。(四)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由各省党部代表,推举全党信任之领袖组织临时的革命领导机关。(五)继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奋斗,一洗武汉少数中央委员妥协迁就之怯弱态度,须正确而勇猛的以此种革命主张□号天下,唤起民众。(六)尽力可能,以废除苛捐杂税,革去一切粃政弊端,以实现本党代表平民利益之主张。(七)积极预备实力以扫除蒋冯唐等新式军阀为国内□切帝国主义北洋军阀与封建社会之势力。

……

以下则是宣言的署名:

孙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彭泽民、林祖涵、吴玉章、于树德、恽代英、恩克巴图、杨匏安、柳亚子、高语罕、谢晋、白云梯、毛泽东、董用威、江浩、韩麟符、夏曦、许甦魂、邓颖超、屈武。

南昌起义时朱德用过的手枪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朱德南昌旧居

贺龙率领的第二十军指挥部旧址

暗夜里的燎原星火

——建立红色政权

1927年8月7日,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为鄱阳街139号),正在秘密地召开着一个重要的会议。

交通不便,时局紧张,出席会议的人员并不多,仅仅一天的时间,他们就匆匆离开了。

这是一次特殊的紧急会议。

大革命失败了,为了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教训,确定党在新时期的斗争方针和任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这次重要的会议。白色恐怖,形势紧迫,出席的中央委员不到半数,会议也只召开了一天,历史上称为“八七会议”。

一次短暂的会议,给正处在危难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后,经过一系列的武装斗争,一个燎原星火一般的红色政权,在当时那个贫弱的中国,逐渐强大起来——

秋收时节,霹雳一声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派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彭公达前往湖南省,传达八七会议精神,改组湖南省委,发动秋收起义,并指定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彭公达为省委书记。经过反复讨论和精密部署,接受了毛泽东提出的缩小暴动范围的主张。认为根据湖南省的主客观条件,并决定,毛泽东到湘赣边界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秋收起义。

9月初,毛泽东在江西安源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

根据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由叶挺独

立团的新兵组建的),另一部分是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军、鄂南通城和崇阳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武装等,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卢德铭(原警卫团团长、共产党员)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共产党员,后叛变投敌)任师长。起义的目标是夺取长沙。

这次起义必将成为一声响彻云天的霹雳,震撼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平江的龙门厂、浏阳的白沙、东门市等地。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但是,挫折并没有挫败革命的斗志。

9月14日,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以保存革命力量。可是,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屡遇险情,在江西省萍乡县芦溪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

不久,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由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即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一阙《西江月》,描绘出一条与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人们把它称之为“井冈山道路”。

穗城风云

革命风云很快席卷了穗城广州,一场洗礼让这座古老的城市烙上了一个崭新的革命印记。

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两广的国民党反动势力也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了广州城乡。

就在此时,从武汉等地撤退的共产党员陆续聚集广州。1927年9月,彭湃领导的海丰、陆丰农民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部队进入广东的消息,也点燃了穗城人民的斗志。广东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1月28日作出以教导团和工人赤卫队为骨干,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成立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省委书记张太雷为委员长,立即加紧起义的组织和准备工作。12月7日,中共广东省委秘密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了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执行委员会,决定12月13日举行起义。

就在此时,远离广州的反动军队,也开始向广州调动集结,危险正在慢慢逼近。

在此情况下,广东省委决定把起义时间提前到11日,并下达了战斗命令。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按照统一部署,教导团、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分别对驻扎在市内各处的敌人发起了猛烈攻击。

12月11日3时许,教导团全部、一部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兵分几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了突然袭击。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参加了起义。

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的1个步兵团打垮,俘600余人,缴获武器一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兵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等地……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

激烈战斗仍在进行。

广州起义部队一共歼敌一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警卫团一部和武装警察1000余人。市郊和附近一些县的农民群众也组织暴动,响应起义。12月12日,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苏兆征任主席(因病未到职,由张太雷代理),叶挺任起义军总司令,并颁布了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策。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我们党领导的又一次震动世界的武装暴动,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又一次积极而英勇的反击,也是中共广东省委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导下领导广州地区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暴力革命,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和工农群众的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壮丽的一页。

井冈山会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外,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在汝城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的敌军,4月在酃县(今炎陵县)的十都与朱德见面。在毛泽东率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砻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

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

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

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推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农民掌握了农村政权,政治上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他们有了土地,积极生产,改善了生活,支援前线,积极参军参战,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有了根本保证。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也纷纷建立起来。

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加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推动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继续向纵深发展。

这就是闪烁在中国历史上的那点点星火,步履艰难而又勇毅明亮,暗夜里,它的光芒格外动人,它就要以燎原的气势,照亮整个大地。

记忆路标

革命摇篮与自然奇景并存的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烂漫的杜鹃、奇异的溶洞构成了井冈山优美的自然景观。

郭沫若同志在游览井冈山后,曾赞咏道“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

红色链接

三湾改编

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从湖南浏阳文家市,经萍乡、莲花到达三湾村,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湾改编。将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称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决定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组织上奠定了新型革命军队的基础。

秋收起义

井冈山会师(油画)

万水千山走遍

——二万五千里长征

两年。

二万五千里。

一个传世奇迹。

雪山,草地,从那个愁云惨淡的岁月开始,一路传唱。走过那么多路,翻过那么多山,生命与理想,在这段历程中化为英雄的史诗。

长征,这一个响亮的声音,在中国的上空回响——

一九三四年,我们出发!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由于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所以,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湘赣革命根据地红军反“围剿”作战的处境,也十分困难。

这是一段异常艰难的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给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探索战略转移的道路,命令红军第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同红军第三军取得联系。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突围西移,经两个多月转战,于10月下旬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三军会师。接着,两军向湘西发起攻势作战,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红军出发,开始了一次创造奇迹的长征。

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

长征开始的一段时间里,红军连续突破了国民党的三道封锁线,然而

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地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未能摆脱不利地位。

那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就好比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也就是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是红军人数却锐减。12月中旬,红军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军事指挥。从此,他们开始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四渡赤水,奇兵神出

就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同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是东出湖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逼进,企图“围剿”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川黔两省边境地区。

在敌人各路大军分进合击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宜宾、泸州之间北渡长江,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新苏区。1935年1月20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26日,毛泽东在向土城行军途中,同朱德、周恩来等察看地形,建议在土城以东青杠坡山谷地带,围歼尾追的川军。

28日,红三、红五军团对川军两个旅经过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朱德要求到前线直接指挥,毛泽东不同意。朱德把帽子一摔说:“老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

第二天,毛泽东等鉴于川军已加强长江沿岸防御,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挥师西进至川滇边的扎西地区集中,这时,川军潘文华部、滇军孙渡部从南北两个方向逼近扎西,毛泽东等又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

中共中央通告全军,为了取得胜利,红军必须经常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乘敌大部尚未到达之际,迅速击破黔敌的阻拦,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战役中,红军在敌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

为了对付蒋介石新的围攻,中革军委于3月4日决定组织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3月16日至17日,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声称若再不歼灭红军,“何颜再立于斯世”,“剿匪成功,在此一

举”。而毛泽东等决定以一个团伪装主力,大张旗鼓向古蔺前进,诱敌向西。红军主力则在此时突然折向东北。这就是三渡赤水河。

3月21日晚至22日,红军主力分别经二郎滩、九溪口、太平渡四渡赤水河,从敌重兵集团右翼分路向南疾进,令红九军团暂留马鬃岭地区向长干山佯攻,以吸引敌军向北。红军主力继续南进,突破敌鸭溪、白腊坎封锁线,于31日渡过乌江,巧妙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把敌人几十万大军甩在乌江北岸。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强渡大渡河

天险大渡河,是摆在红军面前的又一个巨大难关。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100多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则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经7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两个连驻守,渡口由川军第二十四军第五旅第七团1个营筑堡防守。当晚,红一团由团政治委

员黎林率第二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一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两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一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军先头部队第一师第一团终于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两个旅增援泸定桥。而红军主力则决定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这座传奇的泸定桥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而守城的川军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悬空的铁索。

红军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座铁索泸定桥。

就在当天的16时,红四团22名突击队员,在全

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

就在红军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一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四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7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14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记忆路标

长征会师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是为了纪念1936年10月22日红军长征及三大主力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于1996年10月修建的。碑高19.36米,表示1936年;台基分三个方向通向碑座,象征红军三大主力在此会师;台基的台阶60个,表示纪念碑建于三大主力会师60周年。纪念碑记录了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宏伟历史。

红色链接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遵义会议会址

当年红军就是乘坐这种渡船在安顺场渡口抢渡大渡河的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长征会师纪念碑

我们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东北抗联

他们是白山黑水的儿子;他们是一群无所畏惧的民族英雄。他们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岁月里,挺起一个中国人的脊梁;他们经历过无法想象的艰难和困苦,却有着无穷无尽的斗志。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他们是日本侵略者心中最恐惧的对手。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他们的名字,叫做“东北抗联”——

英雄奋起在白山黑水间

白山黑水的东北,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也是一个曾经蒙受屈辱的地方。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东北的土地,美丽富饶的东北开始了长达14年的黑暗岁月。

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的罪恶,指出日本要变

东北为其殖民地,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者。20日,又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斥责国民党政府卖国不抵抗的政策,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流亡到北平的东北籍学生3000余人成立“东北学生抗日会”,组织“敢死队”,决心“与倭贼拼争”。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

不久,《红旗周报》第20期发表了周恩来的文章《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与我们党当前任务》。文章指出,救国义勇军的组织已成为工农劳苦群众的普遍要求,我们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众自己组织武装的救国义勇军。随即,中共满洲省委作出在各地创建反日游击队和开展游击战争的决定。

白山黑水之间,抗日的热潮已经滚滚而来。在装备、训练等方面相形见绌的情况下,在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和不援助的打击下,在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压迫和包围下,自发地组织起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各种名称的抗日队伍(统称为抗日义勇军),不顾一切,揭竿而起,杀向抗日疆场。

1931年10月初,邓铁梅在凤城县四区小汤沟顾家堡子创建东北民众自卫军,并担任司令。以马占山为首的东北义勇军首当其冲,率先于1931年11月与日本关东军主力多门师团和张海鹏伪军进行战斗,毙敌甚多,博得全国人民的喝彩和援助,成为一时的抗日民族英雄。义勇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决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义勇军的队伍随之扩大。

在孤悬敌后的种种困难条件下,东北抗日义勇军勇敢顽强地阻击日军进犯。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曾在可能的条件下给予领导和帮助,东北各地党组织不仅发动群众支援义勇军的斗争,动员工农参加义勇军,而且派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工作,对义勇军的抗日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以后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领导与协助义勇军斗争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从1932年1月到1933年9月,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以崭新的思想风貌和战斗风格,活跃在抗日的战场上,它以抗日救国为宗旨,密切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英勇顽强、勇于献身,使在日本侵略军铁蹄践踏下的东北人民,从抗日游击队的斗争中得到了鼓舞,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之所在。

东北人民联合抗战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民族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全面抗战。东北党的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立即响应,积极筹组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将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部队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吸收其他抗日武装参加这一联合军队组织,扩大抗日统一战线。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其英勇斗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东北抗联,这个后来载入史册的队伍从此诞生,并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敌之路。

1936年初至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陆续编成了11个军。其中,第一、二、三、六、七等军是在共产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四、五两军是在王德林的救国军、李杜的抗日自卫军余部的基础上建立的;第八、九、十、十一军是在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的基础上建立的。后来,又在11个军基础上陆续改编成三路军。1936年7月末,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军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1937年10月,由东北抗日联军第四、第五、七、八、十路军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1940年2月任),崔石泉任参谋长。1939年5月,由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六、九、十一路军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挽臂投江,决然壮烈

在抗联的故事里,有这样八位不朽的壮烈身影。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四、第五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

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

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8人,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十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10月10日拂晓,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

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得更加猖狂。

此时,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

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

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集体投江,壮烈殉国。

这就是著名的“八女投江”。

她们的身影很快就沉入了江堤,至今我们无从知晓她们的遗体在何方。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决然而壮烈,她们的故事宛如诗篇,在江水中绵绵不绝。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敌人的噩梦

东北抗联,一直都是日本侵略者心中的“噩梦”。

这是因为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之后,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动摇了侵略者的大后方,日本帝国主义称东北抗日联军是伪满洲国的“治安之癌”。日本侵略者不得不调集大批部队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疯狂“讨伐”;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加之抗日联军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许多优秀的指战员壮烈牺牲,部队损失惨重。

就这样,从1939年到1940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争转入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但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意志没有被打垮,抗联部队缩编,开展小型游击战争,保存了一部分精华和骨干力量,进入苏联境内整训。1942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李光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任副参谋长。

在苏联整训期间,东北抗联不断派小部队深入中国抗联游击区进行游击战,直到1945年8月,他们配合苏军重新进入东北,在解放东北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支处境艰难的抗日队伍,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成为抗击日本侵略

者的民族英雄的化身。

中共中央对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斗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38年11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东北同胞的电文中,称赞东北抗日军队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作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文中再次指出,抗联斗争是光荣的,称“此种光荣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记忆路标

东北烈士纪念馆

东北烈士纪念馆坐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性博物馆之一。这座西欧古典主义建筑,是日伪时期伪满警察厅旧址,许多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曾在此被关押和刑讯,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就曾在这里受到敌人的酷刑摧残。哈尔滨解放后,人民政府决定将这个伪警察厅旧址改建为东北烈士纪念馆,于1948年正式开馆。从抗日怒潮、地下烽火、血染沙场、黑土英魂等方面,展示了抗日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及解放战争时期的朱瑞、董存瑞、杨子荣等147位英烈及两组集体烈士的英雄事迹。

八女投江纪念碑

八女投江纪念碑屹立在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乌斯浑河岸边,是为纪念抗联八名女战士英勇抗击日军、集体殉难的英雄业绩而修建的。初建于1982年,现碑为1995年重建。

碑的左面是革命烈士纪念馆,陈列着烈士简介及画像,以及刀枪和遗物。同时还展出刁翎地区的抗日史实及抗联将领的遗像及遗物等。

红色链接

莲花泡战役歌(一)

江水映斜辉,

黑山云雾飞。

镜泊湖上,

涛光苍茫,

白昼起寒微。

山麓到青,

湖畔碧野共蒿蓬,

英雄去不回。

天涯芳草系忠魂,

旌旗伟。

义士轻生死,

英风永世垂。

壮志未酬啼遍野,

寞夜惊闻,

雁泣西风悲。(二)

二月二十八,

追恨志无涯;

血溅青石,

尸陈遍野。

白骨沉黄沙,

慷慨奋捐生;

同志四十又二名,

浩气贯长虹。

壮志长铭齐行,

永震敌胆惊。

回首江山依,

强奴肆纵横。

深仇积恨何时了,

墟芜千里,

遍地起悲声。

东北抗联战士

八女投江纪念碑

怒吼吧,黄河

——全面抗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这是一场旷世的劫难,觊觎中国已久的日本侵略者把铁蹄踏上了我们的国土,山河暗淡的悲惨阴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背负着国仇家恨,中国军民以惊人的意志和决心,慨然奔赴沙场,以血肉之躯和民族赋予的精神和责任,誓死保卫我们的河山——“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觊觎由来已久。早在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就确定以武力侵占我国东北的方针,并炮制了“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勃勃野心。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日本将之视为“生命线”,是其侵略扩张政策的大陆跳板,是关键性的第一步。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阴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秘密策划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不容中方有任何解释和行动,便突然聚集军队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下,19日晨日军占领沈阳。接着又分兵进占辽阳、海城、营口、长春、抚顺、安东(今丹东)等地。不到五

天,几乎全部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千里河山。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黑龙江,1932年1月初占领锦州,蒋介石命令几十万东北军一枪不放地完全退入关内。总共不过三个多月,整个东北79万平方公里领土和3000余万人民、4000多公里铁路和无尽的宝藏,就被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所断送了。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原清朝逊位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建立“满洲国”。“满洲国”完全置于日本政府与军队的控制之下,各部、县等“政府”机构均安排有日本人担任“副”职,掌握实权;甚至“皇宫”中的事务也必须听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安排。

东北三省完全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奴役下的殖民地。

七七事变

卢沟桥横跨北平(今北京)西南永定河,为北平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桥北连接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平汉铁路穿河而过,桥东为宛平城,日军据此即可切断北平中国驻军。

当时针对日军的不断挑衅,第二十九军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防守。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部又赴卢沟桥地区演习。深夜零时许,日军借口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落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日方以武力威胁。中方为防事态扩大,同意日方派员进城调查。同时,驻丰台日军一营开赴卢沟桥。不久,日方“失踪”士兵自行归队,但日方隐瞒不报,反而提出城内驻军必须向西门外撤退,日军进至城内再行谈判,

复遭中方拒绝。

8日晨5时,日军不及日方谈判代表出城便向宛平城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展开反击。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据守不退。8日,日军三次进攻宛平城。当晚,二十九军作出让步,与日方达成协议,同意撤兵,日方则停战。然而,其后两日,日军又一次背信弃义,进攻中国守军,中国守军被迫展开反击,10日夜,经十余次争夺,将宛平城附近要地铁路桥和回龙庙夺回。

七七事变发生后,在全中国激起强烈反响,11日和23日,中国共产党两次发表宣言,指出“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放弃任何妥协立即实行抗战,并致电宋哲元和蒋介石要求共同抗日。南京国民政府则在幻想“和平”解决的同时,做好了抗战准备,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表示抗战的“最后关头”已经到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进行全国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的爆发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促进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为了迅速开赴抗日战场,国共两党合作谈判中最困难的军事问题也迅速得以解决,红军实现改编,开赴抗日战场。

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通电,提出“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并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再次与国民党谈判。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向国民党作出四项基本保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团结抗日

的迫切要求。

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由于国民党未能提出两党合作的具体方针,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实际上就成为两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随着日本侵华的全面扩大和加深,尤其是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中国抗战局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此,国民党政府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两党终于达成协议。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国共合作抗日的正式建立受到了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宣言发表之前,国共已就军队问题达成一致。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但习惯统称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编陆军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后又组建新四军华南游击(支)队。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向红军发出改编命令。可是由于战场形势危急,不等改编完成,八路军就立即出师抗日前线……

红军改编,实现了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御侮战争的伟大转变,从军事上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胜利实现,全国军队形成一致合力,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平型关大捷

为配合第二战区友军防守平型关至茹越口和雁门关的内长城一线,八路军总部令第一一五师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待命。林彪、聂荣臻等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狭窄谷道伏击歼敌。

1937年9月23日夜,第一一五师师部进至平型关以东之冉庄、东长城村地域。

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及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第一一五师之伏击圈,第一一五师

乘机全线突然开火,予敌以大量杀伤,并发起冲锋。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急从蔚县、涞源调兵增援,被第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及以东地区,并于腰站毙伤其300余人。

战斗持续到13时,被围日军全部被歼灭。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于平型关首战告捷。平型关战役中,一一五师共歼日军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我军伤亡600余人。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各地纷纷电贺这次重大的胜利,从此也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夜,晋察冀军区、第一二九、第一二○师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三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历时3个多月。从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达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自动携械投诚者日军47人,伪军1845人。同时,缴获各种枪支5942挺,各种炮53门;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2

公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破坏煤矿5个,仓库11个。此外,还缴获和破坏了其他大量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推迟了日军的南进步伐,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战略反攻

1944年,抗日战争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相继发动了大规模攻势,整个战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命令,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抗日力量向日伪发动了全面大反攻,不断取得胜利,扩大了解放区的面积,增强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拔掉了许多敌人防守力量相对薄弱的中小城镇,进一步将日伪军压缩到大城市。并切断了各交通要线,割裂了日军之间的联系,积极准备进一步歼灭所有顽抗之敌。同时,中共中央抽调大批干部和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配合苏军消灭关东军。

由于中国等各主要盟国对日一致展开全面打击,日本法西斯已经走投无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就在眼前。

中国军民的战略大反攻,最后完成了毛泽东在抗战初期就科学预言的抗日战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

全面胜利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加入《波茨坦公告》国),日本先负隅顽抗,表示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但在盟国一致坚决的打击下,以日本天皇为代表的最高当局不得不决定投降,以“天皇圣裁”的方式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10日,日本发出乞降照会,当晚,消息即传遍全世界。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向全日本和世界宣读《终战诏书》,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17日,发出饬谕,令世界各地所有日军缴械投降。9月2日,反法西斯同盟国与日本举行签降仪式,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长期被日本侵占、割裂的台湾、东北等一系列领土,重新交还中国。9月3日,被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终于和世界

人民一道,迎来了最后胜利的光辉时刻。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复杂斗争并付出极大代价获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在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忆路标“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是在原残历碑和地下展厅的基础上于1997年9月开始扩建的,1999年9月18日正式落成开馆。新馆总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博物馆共设有包括序厅在内的8个展厅,10余个大型场景。新馆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配备有分区广播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影视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多媒体电脑系统及国际互联网系统等设施,是一座大型的现代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博物馆通过大量文物、史料及多种展示手段反映了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14年遭受奴役、奋起抗争、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教育人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红色链接

延安精神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我们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延安也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它在缔造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

日本侵略者进攻沈阳

卢沟桥事变

平型关大捷

指挥百团大战的彭德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我们的东北,我们的根据地

——建立东北根据地“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这种根据地的时间,需要三四年。但是在一九四六年一年内,必须完成初步的可靠的创建工作。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站不住脚。”

这是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

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已经胜利。历经苦难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大转折的紧要关头。东北,这片饱经风霜,刚刚从日本侵略者奴役和压迫中解放的土地,也就在这个时候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格外引人注目的地方——

暗含阴谋的谈判

1945年,蒋介石在发动内战之前,向全国人民摆出和平的姿态,接连向延安发出三份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当然,这是一场暗含阴谋的谈判。

抗战胜利后,由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已经被逐出中国,国共之争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人们担心内战在中国重演。此时的蒋介石仍未放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意图,但蒋介石对全面内战也有顾忌:一是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二是虽然美国支持内战,扶蒋反共,但英、苏两国都表示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三是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

于是,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在调兵遣将的同时,决定发动和平

攻势。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目的在于尽一切可能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

蒋介石的诡计是:如果毛泽东不去谈判,他就可以把内战的责任加到中国共产党的头上;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在谈判桌上对其施加压力,逼迫中国共产党交出武装。另一面,如果两计都不成,蒋介石也可利用谈判之机麻痹人民,争取时间,以便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将在大后方的精锐部队抓紧运往华东、华北、东北等地,进行内战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