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观法性·洗心禅4(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0 21:27:16

点击下载

作者:贤宗法师

出版社:上海市华文创意写作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善观法性·洗心禅4

善观法性·洗心禅4试读:

慈悲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困扰,都是源于内心的不慈悲。慈悲的人拥有含包太虚的宽广胸怀,他们于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世间百态、人情事故,无所不容,因而少有烦恼与痛苦。

慈悲是炎热夏日里的叮咚山泉,给人以清凉,透彻心扉;慈悲是寒冷冬天里的篝火,带给人融融的暖意。

慈悲似水,柔软无形。落入杯中,则呈杯状;流入河中,则呈河状;放之大海,则成就大海之宽广与博大。

慈悲是对一切事物的欣赏与喜悦。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都是美,春去秋来、阴晴圆缺皆欢喜。

慈悲的人,安住当下,于万事万物不抵触、不抗拒,有的只是一份自在和谐;没有人我、是非、对错之分别,有的是一份“看尽世间百态,心中了无挂碍”的清净平等。

慈悲的人,如春暖花开般让人赏心悦目,随时随地散发着从容与淡定。与其相处,就如置身于“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美妙境界。

慈悲的人,内心通明透亮,纤尘不染。放下的是忧愁与烦恼,盛满的是喜乐与悲悯。纵使历经沧桑、容颜老去,也依然有着纯真的笑容与柔和之美。

慈悲的人,魅力无限,所到之处都会生起一片祥和与安宁的氛围,让人情不自禁想要靠近。

慈悲的人,没有敌人,他的世界永远都是那么美好!

观世音菩萨之受人爱戴,源于她对众生生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

佛陀成就无上圆满果位,亦源于“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悲宏愿。

拥有了慈悲,就远离了烦恼污浊、轮回小我,收获的将是无上菩提、寂静涅槃。

在我们的圆满自性中,每个人都有慈悲之性。“时时存好念,事事存善心”,“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并不断身体力行地利益他人,那我们就融合在慈悲里了。

或者,慈悲还可以更简单,“一念心清净”即是慈悲。贤宗

幸福的人生如何打造

聪明与高明:聪明是智商,高明是智慧。聪明是向外开拓,高明是往内寻求。聪明是以头脑思考,高明是用心去感受,高明是随时随地保持云淡风清。聪明是在一杯咖啡里变化出数种花样,高明是从一盏清水中感觉出单纯的甘甜。最后重点是:联盟的人可以折服别人,高明的人却能摆平自己。

天有阴晴,月有盈亏,人生无常——所以我们不必在这无常易逝的人生中产生任何烦恼。

正面的情绪会带来福报,负面的情绪则会覆灭一切。假如你天天担忧抱怨,充满疑虑、心胸狭隘、攀援不断、睚眦必报,必将导致身心的衰弱,人生永无成功之日。

不必抱怨自己皱纹多、雀斑横生、肤色黯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两个原因造成的——心灵问题和作风问题。如果你每天熬夜,常常剑拔弩张,那怎么可能得到健康呢?

今晚我教大家几招,相信通过心态的改变,不仅能够收获成功的事业,而且家庭会和睦,身体能康健,人生会圆满,一切都能心想事成。

收获不是老师给你的,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觉醒。假如内心拒斥,就算有人天天在身边指点,也无补于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自幼爱老庄之学,对于仕途经济完全不感兴趣。对于这样一个看破红尘的人,你要教他功名利禄、八股文章,试问有何益处?

一切的捭阖操控都在内心,它可以拥抱世界,也可以远离尘嚣。所以切勿心外求法,识心达本即可。

根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

学员:事业如何成功呢?

法师:诚信、认真。

大家可能会说到资金、项目、团队、文化等等。但我发现,要把事业做好,必须把根扎牢。现在从以下几点分述:

第一,人。

事业是人的事业,不能让人为事业所转,而要人转事业。以人为本。

第二,模式。

即你所选择的成就事业的方式。比如你擅长做什么,然后怎样去做,怎样管理等等。还有,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如果选择了创业,那么你是希望劳动力集约型呢,还是以科技研发为支撑呢?要做好企业,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

第三,文化。

我在杭州华立集团讲课时,听到他们的总裁汪力成对高管们说:“未来的企业,不是人才的竞争,也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企业软实力——文化的竞争。”

打个比方,所有经过一面白墙的人都不会注意到它,但如果在白墙上挂一个靶,那么别人走过就会想用飞镖投射了。同样的,在很多寺庙,大家会见到水池中央有一个莲花或者龙头之类的雕饰,人们就纷纷把钱币投向其上,认为投中就能得好运。

就是说,当某些东西成为大众共同认可的精神象征以后,就能够聚拢人气与财富。比在上面的例子中,靶子在精神上象征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勇气;而莲花与龙头分别象征了清净与图腾,这精神层面的驱动,会引导人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推荐你们看一部韩国电视剧《商道》。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做生意并非单纯为了赚取金钱、赢得利润,而是为了获得人心。得到了人心,那么利润与名声自会接踵而来,这也就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因为消费者不单只是购买你的商品,甚至会变成你的企业展现出来的文化理念的追随者,就像现在的苹果粉、谷歌粉一样。

个人的行持也是如此。人的穿着、气质、内涵、话语、举动,这些外在的言行也是心灵的映射。人格充满魅力的人,做事就容易成功,人际交往就比较顺利。

由此可见,一切(包括事业和生活)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境界。所以,修心的重要性无可取代。心影响身,身影响言行,言行影响他人,而他人反过来会再影响你的身心。

业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当我们失败时,我们往往指责社会、制度、学校、家庭成员。而实际上呢,企业、员工、配偶、朋友,不都是自己招引来的吗?你招来了自己的先生,就自然招来了公公婆婆,也招来了孩子。那么你的父母呢?从佛教“业”的角度来看,也是自己业力感召。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成为朋友,有的却擦肩而过?成为朋友,是因为磁场相近,俗话说“气味相投”;否则话不投机,甚至无需言语,只需一眼就知道能不能相交。这些认知,不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心性吗?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改变心性不是容易的。有的人生性暴躁,比如《世说新语》中说到的王述(王蓝田)。吃鸡蛋的时候用筷子插,没插到,大怒,扔在地上,鸡蛋旋转不停,又用木屐踩它,还是不行,气得要命,就从地上拾起来放在口中,嚼碎了立即吐出来。心性如此暴躁,要改变谈何容易?

个性或心态会影响你日常的行为,也会影响你事业的成败——软弱之人容易举棋不定,暴躁之人常常忿然作怒,什么都会搞糟。

我有一个朋友,外出经常被人抢。他很迷惑为什么总是抢他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因为他的脸上写着“可以抢我”这几个字。匪徒也会观察人,当他发现你胆小怕事,或者摆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他就会来抢你。

要改变自己,就要不断修正自己,扬长补短。修正自己就要切实地努力,不落实于行动就永远无从改变。

要想身体好,就要学会排毒,而排毒的根本,就是要改善心态与生活方式:晚上尽早休息,遇到天大的坏事也不要生气。你把所有负面的情绪全部排除掉,身上的细胞就会健康,你的身体就自然会好起来。

生气时,心是拧紧的;欢笑时,心是敞开的。所以要时刻保持一颗轻松、喜悦、自在的心。即使有一个算命先生告诉你,你只能活到四十岁,你还是要快乐,用悠游的心活着,别让外境影响到内心的安宁,那么你活到八十岁也没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心性改变,身体也会改变。

中国有一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就是说祸福如影随形,一切都是自己召感的。这话听上去有一点迷信,但细细想来,却有十分的道理。万事万物,原本就有一定的运行规律,正如古话说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如果我们不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硬要凭自己的意志来改变它,那么祸事自然来临。《庄子》中有一个“倏忽凿混沌”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说南海之帝叫倏,北海之帝叫忽,二人到中央之帝混沌那里去玩。混沌很热情地招待他们,他们很想报答。由于混沌没有七窍,他们就为混沌开凿七窍,想使混沌能看能听能说。于是就每天凿一窍,七天凿完七窍,混沌却死了。万事万物皆有定律,何以妄自改变呢?

管理学也是人的教育学

现在很多企业所考虑的都是怎样更快地捞回成本,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来提高利润,那样的企业怎么可能成功呢?我们曾经讨论过某企业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如果不是把员工当作获利工具,怎么会有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呢?该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在国内还算不错的,问题就出在管理制度上。加班时间特别长,长时间人的身心疲惫,产生严重的心理负荷。

人并不是机器,不是加了油就能够持续转动的,人有感情,有血有肉,有追求快乐的需求。高压之下,公司的利润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保证,但是却不可能持久。一个对企业文化没有认同感的员工,他活在其中,感到的只是无尽的压力与痛苦。

没有人性关怀的企业,不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企业,其最终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我问过几个企业的顾问:“你们是想把企业做大,还是做长?”现在许多企业关心的都只是短期内能做大规模。似乎你的店开得越多,资产越多,价值就越大。实际上,这是一个恶性的误导。企业在高速扩张的时候,你有没有细想过管理能否跟得上,市场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的需求,员工是不是愿意在这样高速运转的企业中快乐地劳动呢?

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也许有的人才可以高薪挖来,但他既然可以为了金钱而转投于你,也就可以因同样的理由离开你。

现在许多人认为不会用银行的钱,不会去融资,似乎是愚蠢的。但是你们知道吗,在贷款和融资的过程中隐含着多少的潜在危机呢?一旦银根紧缩或者金融危机,那些依靠贷款或融资度日的企业可能会突然面临困境。如果能够用自己现有的资源或资金来做事,才是最稳妥的。

一个发狂的元帅是不能指挥战役的,一个雄心勃勃的企业家无法理智地看到成功背后的危机。产业的高速发展之下,跳动着无数浮躁的心,这浮躁就如同迅速蔓延的瘟疫。

我前几年发愿在短期内完成香海禅寺的重修,想让这个饱含使命与理想之地重新光大。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得拖欠余款。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愿景现在基本完成,但是资金的问题还没彻底解决。这就是快速发展的弊端,需要清醒的头脑来面对和解决。所以,我认为理想的生意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稳定的经营。

收获自己的一份事业,不要与他人攀比,比较是无尽头的。手指生来有短长,何苦徒增烦恼呢?这世上既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也没有十分的坏。当你认定一项事业,请再听听知己朋友的意见,权衡比较之后,就坚持去做,总会得到一份收获的。结果无论怎样,都是我们自己一手创造的,都应当坦然接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业,哪怕很微小,但只要能为别人带来福祉,那你自身也会得到福祉,事业必定成功无疑。

前几年我刚从普陀山佛学院来嘉兴时,认识了许多杭州的朋友。后来我开始重建香海禅寺,他们都不理解我,纷纷离去了。他们对我说:“师父,既然你要做普法利生、社会慈善的事业,那为何不直接去施予,却要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大的寺庙呢?”几年以后,直到寺院基本竣工、初具规模时,他们才重新出现在我身边。他们终于明白,我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假如没有这个平台,如何让别人来学习、净化、改造和提升呢?

做事业人是最关键的,而决定“人”之来去聚散的关键,在于文化。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需要一种“文化”,文化助你凝聚人心,助你明白孝悌之道。拥有了和谐文化的企业与家庭,必将得到各自所追求的福报。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这相似的幸福,便是来源于“文化”这个根。

象腿非象,攀缘不得

人活着之所以会不快乐,就是因为把一样东西看得过于重要,那就是“我”。我们最关心的是我见、我闻、我思、我想,而不会关注他人,关注自然。所以修行首先放下“我执”,不要执着于我的得失与悲欢,学会换位思考,你的智慧就会增长,思考问题会更澄澈,达到的境界自然也不一样。

人所有的错误都源于对自我的过度考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那么哪个角度才是对的?又如盲人摸象,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所摸到的那一部分就是大象,争执不休。他们可笑吗?

当我们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它,然而自己就一定掌握了真理吗?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晕轮效应”,意思是,人往往会凭借自己的第一感觉来判断他人,因为第一感觉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第一印象是聪慧,即使他做了许多愚蠢的事情,别人也会想,是不是自己看错了,他应当是一个聪明人啊,这就是“我执”的结果。一旦“我”在心里建立印象与标准后,就很难更改了。

世界是复杂的,一个问题背后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如果我们要健康、快乐地活着,心态要改变,生活环境要改变,你所追求事业的方式也要改变。当你周围的一切因素都得到改进时,那问题自然而然都能迎刃而解了。

有人问我,自信与狂妄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我回复说,当你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正道,这时候你所展现出来的叫自信;如果你不了解自己,头脑混沌,妄自尊大,就叫狂妄。

简单来说,自信跟狂妄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拥有清醒、光明的思维。你可以常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正是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使我们得以开化、睿智。

感恩每一次相遇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种“缘份”。不管你的先生、妻子好或不好,当缘未了时,你怎么抗拒和挣扎都是无用的。

我认识一个做美容的朋友,她说先生吃喝嫖赌样样沾。他们有一个孩子,孩子跟她说:“爸爸可能暂时做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你不要和他离婚,如果你们离婚了,我就会自杀。”她为了孩子,不得不接受丈夫的种种行为,她问我该怎么办。我告诉她:“当孽缘未了时,总会有种种力量牵制住你,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办法改变它。这时候就应当转变自己的观念,换一种心境去面对。这是你欠他的债,当你还清了债也就完结了。”

我们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都是因为各种缘份而来到我们身边,从因果的角度来看,都是你自己直接或间接吸引过来的。能这样想,就能消除抵触、抱怨的情绪,就能够坦然接受,学会欣赏、赞美、包容、尊重。

丈夫不好,有没有自己的原因呢?是不是你的优秀、强势给了他压力,他认为在你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到外面去喝酒,与其他女子交往,在声色犬马中寻找自己的一份尊严呢?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不能责备他,而应该赞美他的优点,他才会改变。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一无是处,你还可以想想当初在一起时彼此的欣赏与喜悦,也可以与现在的他分享当时甜蜜的感受啊。

教育孩子是终生的事业

人在世上活着,所倚重的无非几样东西。健康,它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生命活动得以延续的关键;事业,是你安身立命的保障,使你衣食无忧,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家庭,是你的身心得以依靠的港湾,是伦理得以延续的基本因子,是社会关系构成的中枢神经。

像我们的寺院虽然不大,但是图书室就有六七个,每一间客房都有十本书。就是想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让大家觉得读书是愉快的事情,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了。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家长来说,我们应当明白,要提高孩子的成绩,不是灌输给他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快乐,这就是“点燃火焰”。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学音乐,但是他又不喜欢,应当怎么做呢?就要带他去看优秀的音乐会,让他听听演奏家出神入化的演奏,看看观众的鲜花与掌声,用亲切的语言给他解说关于音乐的美丽传说。如果他心底所埋藏着的天赋被激发出来,变成一种兴趣,这个兴趣终将成为他最好的导师。

所以作为父母,要把教育孩子当成一份事业来认真对待。瑞安有一个家长叫做蔡笑晚,六个子女个个成才,五个是美国知名大学的博士,一个是中国科技大学硕士。他说他的孩子都不是天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成就了他们。他用心培养孩子,把“父亲”当作自己毕生的职业。后来撰写《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每当有朋友向我抱怨孩子难教时,我就把这本书送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在蔡笑晚的教育方法中悟到一些东西。

许多企业家花了一生的时间建立自己的事业王国,却忽视了对于子女的教育。到老了希望孩子能够接手企业时,才发现孩子很不成材,一时间觉得一生的心血全部白费了。他们有没有想过,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在孩子的教育上?有没有用心关注过孩子的成长呢?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在孩子的一生中,老师对他们的影响可能只占20%,其余的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所以应当以身作则,对孩子言传身教。想想你自己吧,你处理问题、待人接物的的方式,是不是很多都来源于上一代的言传身教呢?所以现在你想要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那么首先就要提升自己。如果你在孩子面前做出不恰当的行为,那么他们可能会把它复制下来。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该松手的时候,就松手吧

人活一世,至多不过八九十年,两三万天,这是多么短暂的时间啊!来自太空的照片,拍到了距离我们132亿光年以外的图景,这是我们几万辈子也无法到达的地方啊。前几天,我在寺院拔草,见到地上的蚂蚁,我想,它们从这里爬到万佛殿,可能就要一天的功夫。如果我开车,它粘在了我的车上,几十分钟以后所到之处,竟是它几十辈子也到不了的。而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一样呢?相对于比我们更大的周天来说,我们是多么的卑微?《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把你最讨厌的东西缩小,把自己的生命相对的拉长。把快乐放大、悲痛缩小的人,才知道人生可贵,会懂得珍惜,反之,就会“度秒如年”。

我们要“自省”。正如《论语》中所说,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要懂得审视自己,而不是把我作为宇宙的中心来苛责别人。

记住,不要认为孩子是你的。正像纪伯伦在《先知》中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能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庇荫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荫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灵魂,有他的宿业,也有他的因缘,“他是凭借你们来”而已啊,那么又何须终日挂碍,放不下呢。

有一个厦大的教授,他的孩子是流氓,整日无恶不作。他找我哭诉,我劝他说:“孩子是你宿世的业,今天他来讨还,还清了就好了。”如果能放宽心态,不再对他恶言恶语,那么他可能也会有所触动的。

家庭是亲情与友情的结合体,不要过于苛求结果。以自己的一份情,好好对待他们,就好了。

适时休憩片刻

健康包括身心两个层面。想要获得健康,最关键的就是要调整你的心。有一个台湾朋友,十五年前,他的父亲被检查出是癌症晚期,医生认为他只有三个月的寿命。他父亲就离开了家人,一个人到深山的庙里出家。过了十五年,到今天依然很健康。

这些生命的奇迹告诉我们,改变自己的心态与生活方式,健康就可以得到转机。经常要给自己一个信号,我很累了,需要放松。这时候,你就应该坐下来,放松自己的身体,松弛自己的神经。用平缓的声音告诉自己,用意念放松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从头到脚,逐渐放松它们,做三到四次深呼吸,使你的身体机能得到恢复。

我们应当随时随保任这种宁静,人自然就会显得高雅端庄。所以要放下所有负面的情绪,使自己充满正面、阳光、乐观的力量。时刻这样要求自己,自然就会充满喜悦,做任何事都不再会急躁。这就是排毒,这就是美容。

对今天的课程,我做几点总结:1、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与思维模式。2、要养成一颗豁达的心,让思想与心量像虚空一样宽广、无所依待。3、学会淡化自我,放下自我,试着从他人的角度来重新思考问题。4、时刻与自己的身体对话。5、与自己的心对话。不要目迷五色、情迷五音,反转眼耳鼻舌身意来全心感受你自己,思考“我是谁”。6、用自己的一生来奉献。

如果人只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他的眼神就充满了贪婪和欲望;而当你乐于奉献自我时,你的心自然安和,而最终也会得到福报。讲于绍兴柯桥

对职场女性的人生忠告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职业女性。职场如战场,相信各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身心方面的困惑与压力。大家能来寺院,走入这样一个场所,说明大家就是有心人,都想在这里得到一些改变,体验一种新的境界。

今天我先教大家打坐,大家把手机调成静音。

首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双腿盘起,交叉也可以。再将双手放在交叉的双腿上,如我所做的一样。

现在请大家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全身放松,断除妄想,把束缚在身上的所有压力都卸下来,把我们对工作、对家庭的一切挂碍都卸下来。放下,再放下,彻底地放下!

身体坐直,头身一条直线。

文天祥在《遣兴》诗之二中曾说:“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敛便神仙。”可见,打坐的妙处就在一个“空”字。“空”的心境可以使英雄收敛杀气,宁心修行,亲证无为。关于打坐有一些神奇传说,据杨暹《西游记》(或诏饯西行)的记载:“京师大旱,结坛场祈雨。玄奘打坐片时,大雨三日。”

呼吸的训练能够促进身体良性的改善。呼吸急促、短,生命就短。有些动物很长寿,它呼吸一下停顿一下,动作很慢,比如乌龟。想要身体健康,行动不需要怎么慢,但心一定要舒缓。坐下来,做几次深呼吸,身心的状态就会产生变化。柔和者,自然善良。大度者,自然超脱。深远者,自然开阔。有容者,自然悦乐。

仰望星空,不如行如虚空

智慧,佛经译作般若。般若不是一种特定的智慧,而是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是世间最普遍的、最究竟的智慧(佛教的般若不是研究具体的、个别物的知识,它的目标是追溯万物的本源。编者)。故用音译,称“般若”。就是要我们超越世间的高度,去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与发展。

昨天有几个人跟我聊天,说自己要成为公司里最优秀的人。我告诉他:欲得其中,必求其上。要成为公司最优秀的人,就要站在行业的高度去看待你这家公司;如果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到最优秀,就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去看待你的行业,清楚地了解国家的政策以及这个行业在国内的定位;要做到全国第一,就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要做到世界第一,要站在宇宙的高度。你一定要了解到比你自己所追求的还要更加高远的领域,你才能有正确的定位和展望。

我们要有超越凡俗的思想境界,才能明白你现在处在哪个位置。这就要解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存在的规律,就看不清楚事物的发展过程。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都在“生、住、异、灭”中流变,无一例外。

佛教的思想之所以是人类最终极的智慧,就是因为它所讲的每一件事情都超出了世间的认识,很多人觉得很玄乎,那是因为没有一个适合的梯子跟它的高度连接起来。

人存在于世间,只从自身角度看问题,是看不清楚的,不明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迷失自我。只有站在超越自我的角度,最终或许可能有所小成。如果你所属的行业能推动世界某一部分良性运转的时候,你和你所从事的行业就有意义。有些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人,是因为他所做的是普泽万物的事业。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和敬仰?因为他所感念的是众生的痛苦与欢乐。

当一个人有知见、贪执、挂碍时,身心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绳子绑住,没办法放开手脚,不能用更高远的思维去经营人生。

当我们把原本主客对立的“自我”修成“真我”时,就不会把我与他人对立起来,把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对立起来,也就能够达到“心物不二”的境界,做到“无心”、“无念”了。

我所说的“无心”、“无念”绝不是悲观郁悒的,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豁达。心境开阔了,就不会再去计较一些本来很微末的东西,不会再为一己的名利而与人争执。这时候的心是宁静的,因而是广阔的。“我”与“众生”无二,所以普度众生与自我的修行实际上也就是同一件事情了。许多先哲伟人,具有这样的胸襟,所以他们就会成就一代青史。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庄子宁可老死于荒野而不求位于庙堂,他们内心饱满,参透了“真我”的意义。

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这就是佛教的慈悲。“为人民服务”的人,心中必有大我。如果自己存在的使命就是为所有人服务的,你想不成功都难;当你把别人的梦想都实现的时候,你自己的梦想也就实现了。

计较自己得到多少,那是小聪明,不是智慧。如果我们做每件事都想着自己得到多少利益,脚步就迈不开,打不开格局,不能用高远的境界去经营自己的人生。所以要学会把心打开,打开一米有一米的宽度,打开一丈就有一丈的高度,给你多大的平台你就能成就多辉煌的人生,这都是由自己的心量决定的。自我设定就等于是自我局限,自己应当反思,在我内心当中还有多少私欲在作祟。当你以一辆名车、一座豪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时,即使你最终得到了这些东西,内心也不会得到满足。

越是不能安住,越是不安,就越是想要变化,这就是“异”(佛教心法:“生、住、异、灭”);殊不知“异”的下一步必然会“灭”的。不具大胸怀的人,不具安住的能力,他生不知为何而活,死不知何路可归,最后只能沦为外物的奴隶。在寻找小我的同时迷失了大我,这是非常可怕的。

佛教讲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就是“施空”、“受空”、“施物空”。施者不求回报,受者不生妄想,施物视为空无,以此达到清净的境界。今天布施了,就在此刻放下,不要感觉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今天帮助了谁,明天就盼望着要回报,这不叫布施。有这种心态的人格局就很小,而格局会决定你的人生。“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要把我们的心打开到没有边界,像虚空一样,这样,自我设定的局限就放开了。因为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也不是这个社会,而是自己的我见、我执。

不管什么事,都要学会去面对,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终南无捷径,巅峰自攀登

我们每天都要观想,假如明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如何去面对?假如明天最亲的人,比如先生、孩子、父母、朋友都离开了,我如何孤零零地活下去?把自己内在的贪执全部都观想一遍,看看有什么是自己不能面对的,即使哪一天真的碰到这些问题了,我也知道该如何解决,如何洒脱地面对。

智慧的人生要学会减法,用舍弃的方法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人生放不下的东西很多,诸如面子放不下、美貌放不下、金钱放不下、亲情放不下,如果统统担负着就像蝜蝂一样。

有一个喜欢收藏玉器的老人家,他说到七十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所有的收藏品全部拍卖以后捐给慈善机构。他说年纪大了就要学会舍法,不然到死的时候眼睛闭不上,对自己的玉器放不下,会死不瞑目。稻盛和夫说,当人到了六十岁就要学会去反思自己的生命,为以后离开这个世界做准备。

诗人伯莱克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许多人认为只是文人无谓的夸张罢了,又哪里能够领悟诗人微妙的心灵呢?我们的生命可以延续,下一期生命的质量就要靠今天种下的因。

我们要修什么?修的是观念、思想,思想转变了,自然行为就不会出错。菩萨的每个念头都是清净的。《论语》里说“思无邪”,“思”原来只做语音助词讲,但孔子在讲《诗经》的时候,把它引申为“思想没有邪念”的意思,教人要中正平和。

经常被外物所左右的人,他的生活、事业就容易出现问题。学会在思考和看待问题时,要把握正和邪,然后才能通达、顺畅、持续长久。如何养心,如何分别正邪呢?每天要看一些好书,不断地把各种信息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不好的排除掉,然后运用到人生当中。

事物有其存在的道理,它自身没有好坏,好坏在于你自己怎样去对待它们,怎样去努力。家庭幸福的前提是要具备幸福的条件,违背幸福存在的规律,幸福就不会出现。佛教讲“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没有了解到这一层,只想找捷径,即使得到也不长久。吃西瓜,种南瓜,种的因与期待的果就不一致。

下雨过后用手搅小水池,水就会变得混浊,沉淀一段时间就会透澈。受到扰乱的心就像那浑浊的水。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答案是“定”。内心平静,思考则会透彻。很多人由于生活的压力,身心如同不断被烈火煎熬的水,一直滚烫。记住,火旺则水很快会烧干。慢点烧,时间就会长一些,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降火和加一些凉水的方法,把温度降下来。所以我们平时要经常暗示自己,我很疲劳,我要放松一下,不要因为压力而一味的强撑。

一个人做不了那么多事,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让别人分担呢?那就必须要满足他的需求,就要把自己的金钱和价值精神施舍出去,他们就会帮你承担,你就可以免除劳役,而人往往就是被这些东西累垮的。

生活中加一些凉水,就好比修定,当我们内心烦躁的时候就坐坐禅,这样身心就平衡了,才有力量往前走。一个好的管理者不应该是最忙的人,如果忙乱,说明他没有找到方法,没有找到正确的管理模式。

勤学好问,夜光如昼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也是与人相处的黄金法则。要信任别人,凡事包容,凡事尊重,有大格局、大心量。不能怪别人,要怪的永远是自己,不断修正自己的缺陷。

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晏子不仅以“和谐”的政治理念犯颜直谏,批评齐景公,帮他改掉种种不利于国家的言行,而且要求别人也得这样对待自己。他有个老朋友叫高缭,晏子很信任他,请他当自己的大管家。高缭工作踏实认真,勤勤恳恳,可三年之后,却被晏子炒了鱿鱼。晏子左右的人认为高缭没什么过错,罢免他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晏子解释说:“我是毛病很多的人,得有大家随时批评指正才干得好。可是高缭在我身边待了三年,却从来不批评我,不帮我弥补过失,这样的人我没法用,只得辞退了他。”后来齐景公要让高缭到朝廷来做官,晏子不同意,说:“高缭做事,只是为了那顶官帽和那份工钱,连对我都不敢批评,一味唯唯诺诺,怎么可能指出您的过失,又怎么能用他治理好国家呢?”

可见,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包容,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才是“君子之和”。身边有很多不同见解和认识的人,他就是一面镜子,不断照映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指出问题,我们才能改正,人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进步。

我收到过一封邮件,关于哈佛大学的精英凌晨四点的时候都在干什么。那个人拍到好多照片,发现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围在图书馆里面读书、写计划、写报告。想想我们凌晨四点在干什么?佛教的僧侣也是每天四点起床开始一天的修行看来,不管是你想修行“成就”,还是做事业想要“成功”,这原理都是相通的。

今天在座的都是企业家和精英,你们的学习能力肯定很强,这种能力可让你们从各个方面去学到东西。我经常跟佛教界的朋友讲,如果我们佛教徒,现在开始不学习了,那佛教不到一百年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我经常讲佛教徒不仅要研习佛法,也要学社会的知识,以及其它宗教的优秀理念。除了学习,还要有自己的思考、认识和独特的见解。

交大让我去读EMBA,我说好啊,我去就是为了学习。有个人问我们寺院里为什么要买《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这本书。我说香海寺是社会的枢纽之一,很多家庭主妇、企业家来找我们答疑解惑,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不了解该如何教育孩子,不了解该如何经营企业,我们如何能给他们做心灵导师呢?所以,既然要弘法,我们的学习能力要比任何人都强,这样才能帮助别人,才能不愧做一个“师父”。

我跟寺里的每一个同修讲,你们每天都要看书,要思考,这样才能进步,每天才能得到成长。

赢得人生的九点忠告

1、大事情、大方向要非常清晰,小事情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不管你做什么,担任什么职务,都要有大格局、大方向,这样才能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大家要思考我过去做了什么?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未来要往哪里走?如果连自己的定位都不知道、不明白的时候,就不知道往哪里走。

2、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佛教里有“四摄法”,指修菩萨行者度人的四种方法。摄即摄受,意思是菩萨想要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归大乘正道。

四摄法中有一摄受是“同事”,指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做出与众生所求相同的样子,给众生想要的东西,使其各沾利益,因此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到真理。

这就像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能面对的就不要让别人去面对,将心比心才会使别人接受。用同事心、同理心,同情心去面对身边的人,我把这件事情交给他,他为什么做不好?找出那个为什么,然后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不是让他一个人承担,而是你跟他一起来完成,你要给他一个引导,他就能乐意地去做。

3、坚守承诺。答应了就一定要兑现,不能做到就千万不要承诺。诚恳是发自内心的,用心跟别人交换,自然而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像克林顿与人交谈,从始至终,看着你的眼睛,非常真诚。

4、善于学习,富于创新。奥康集团每年都会举办一个思考周,邀请我做他们的演讲嘉宾。他们人力资源总监跟我讲,他们把我们寺院每天发送的香海飞信编成了一本书,这次的思考周就要学习我们寺院出版的书刊。他们老总说一个寺院都有这么多创新,作为企业高管得到什么启发呢?当那几百个高管在一起听我介绍香海禅寺的经营理念,我当时真正地为这个领导的胸襟所折服。我们的光盘和书寄出去,很多人都不会看,我有时候打电话问他们,却说我不知道啊,我让秘书找找等等。而这个老总不但自己亲自看,还让自己的高管专门去讨论,这是什么样的学习精神呢?他一点都不会怠慢,这么小的事情他能重视,用一切有益的知识去激发员工,我很受感动。

清代文学家彭端淑在《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无止境,在老师、同事、朋友那里都可以学习,有心学习,时刻都能学习到东西。学习没有难易之分,愿意学,难也会变得容易,反之亦然。

所以学习实际上需要的就是一颗谦和的心,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很喜欢读书,买车票要排队,有10分钟时间我都会看书,哪怕看一页也行;在等车的半个小时内我可以看完好几页书。主动学习,自然不容易受到干扰。

学习像海绵挤水,比如我每天晚上坚持读完20页书再休息,给自己布置任务,然后一点点积累起来。时间像水,不挤很快会挥发、消失。

还要注意不要完全沉浸于作者的思想,哪怕他所说再有道理,我们如果只是单纯的认可作者,那就永远没办法超越他。思维被局限,再怎么学也还是在他的思想框架里。

要有创新的思维,超越别人之前先要超越自己。我在普陀山教书的时候认识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有十几个学位,现在还在继续攻读。在加拿大,每读一个科目政府都会有一定的津贴,整个国家的人都热爱学习。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我们嘉兴要打造成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城市,就应该想办法提升教育,否则文化城市永远只是一句口号罢了。

杭州一些咖啡吧每周都会请各种各样的人来开讲座,讲艺术、家庭、高考等等。把各种各样的讲座嫁接到这样的场所,受众虽然就几十个人,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和事业圈,只要他受益,他就会通过自己影响力扩散出去。

5、寸阴是金,做一个智慧的时间管理者。我们的时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管理,要把握四个字,就是轻、重、缓、急。最重要、次要的、再次要的,要分的很清楚,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去分配时间。还有要根据自己的身心调养以及学习和对家庭的关爱,去把时间做一个划分,有禅修的时间,运动的时间,看书的时间,和孩子的沟通等等。

6、如果你是女性,就要善于利用女性的优势。女性做事细腻,稳妥,比男性更懂得沟通的技巧;女性的耐力要远远强于一般的男性。那么就把女性优秀的一面发挥到淋漓尽致,劣势的一面就要学会如何去避免。

7、微笑是最好的彩妆。微笑,就说明我们的心打开了。当一个人微笑的时候内心就很柔和、善良、宽容;当你内心急躁、充满憎恨的时候,身上负面的能量就会成倍地增加。当你乐观向上的时候,正面的能量就会积累,那些有病的细胞就会被吃掉。

8、用心打扮你自己。别以为自己已经是总裁了,着装就可以很随便,要知道一个人站在别人面前就是一个品牌。甚至要学会色彩的搭配,和一些基本的礼仪。在不同场合,要学会如何打扮。比如今天王会长就告诉大家来寺院不能穿高跟鞋,不能穿领子太低的衣服,还有裤子不能太短。

9、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母亲。一个母亲的责任很大的:长辈因为你的关照,可以得到幸福的晚年;先生因为你的照顾,可以让他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孩子得到你的呵护,可以茁壮成长,富有爱心,性格不偏激,那都是母亲的功劳。所以人家说,娶一个好妻子,会影响一个家族的三代,所以你们身上的任务好重啊!讲于嘉兴爱心俱乐部

禅修 让生活回归简单

像我们今天禅修的地方,白色的墙,软软的地毯,走进来就很舒服,有一种很细心的温馨。我经常跟学员讲,你们想躺着就躺着,想坐着就坐着,想歪着就歪着,找到一个你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就行。但唯一的要求是你躺着不要打呼噜,因为打呼噜会把别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你身上来。如果要求大家工工整整坐着的话,会有一种压力感。当身体放松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身体和其它的不舒服而分散了你的专注力,思想就能集中在更重要的东西上面。所以我们身上少一点束缚,内心就能多一份快乐。

禅修并不脱离生活,而是让我们通过生活去感悟人生真谛,通过禅修,让生命更自在、更快乐、更从容。因为人的痛苦,恰恰是人生跟现实脱离了,人就活在游离的状态里。很多时候发现我们缺的不是钙,而是爱。

饿是一种病,治好就放下

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地方可以住下来,冬天可以暖和,三餐饭能吃饱,简单到仅此而已。但是很多人还是感到不快乐,衣服要穿名牌;有房子住还不够,要住别墅;别墅一栋还不够,还要天南地北到处都有。

大家知道吗?当你真正有一个家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他的房子都是多余的。实际上我们拥有的越多,心就被瓜分得越支离破碎。

简单地生活,就是用减法减去生活当中繁多的事情,减去生命的重负,学会用简单的心态去面对那些看起来很复杂的事。问题可以复杂,但是我们的心态要简单,不要纠结挂碍。

想想看,挂碍的事情那么多,还能快乐得起来吗?就像我们到某个地方去吃饭,有时候路上就要耽误两三个小时,你说这一天有几个两三个小时?所以我经常就在饭店里面叫一碗面条,很简单地把肚子填饱。佛教说“饿是一种病”,通过饮食把它填饱,把这个病治掉。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折腾那么多无谓的东西?因为这样,很多事就生出来了,堵车就抱怨,约了某某到时间还没到,心里就开始着急。本来吃饭是很开心的事情,而因为路上的烦恼,快乐就没了。

我们要通过禅修去转变,让自己的心跟自己的工作、生活、身体时刻处于和谐的状态。就像慧文师父刚才带领大家去出坡,这么冷的天气,手脚冻得僵硬,一到室外就不舒服,可能有人就会抱怨和排斥,这就是我们内在烦恼的起因。如果这件事非做不可,而且无法逃避的时候,我经常教大家用一种方法,就是接受它,你能接受,就能走出消极的情绪。

实际上生活当中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情愿的,排斥和抱怨只能增加不良的情绪。反过来讲,你可以把烦恼变成快乐,把黑暗变成光明,把染污变成清净,完全就在你的一念之间。佛教讲六道轮回,六道中间是一个心,你起哪一个心就会跟哪一道相呼应。所以一念可以上天,一念也会让你入地。

大家想想看自己是不是经常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一生当中就会经历无数轮回,或者今天很快乐在天道,明天愤怒就在修罗道。你贪婪、憎恨、愚昧的时候,就处于下三道;当你清净、宽容、喜悦的时候就在上三道。

什么叫修行?就是时刻地把握自己的念头,时刻把握自己情绪的变化。轻的东西往上升,重的东西往下沉。轻安、喜悦、光明、清净,这些就是轻的、愉悦的东西;憎恨、恐惧、愚昧之类的东西在我们心中就很沉重。修行就是往轻的方面去努力。你们看股票上涨的时候弧线往上扬,往下坠的时候你的钱就赔掉了,心也沉重了。

成功总是跟正面的东西相呼应;而失败总是跟负面的东西相呼应。既然知道一个念头就能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就应该好好地把握那个念头。

心想事成不是天降的恩赐,而是由自己内心良善的念头发散到言行举止,于是积累善缘,最终成就的。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追求幸福人生的人,首先要战胜自己内在的不足。”每天都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觉察,最后超越自己。

如果内心达不到自己善的期待,做事真的就会举步维艰。因为你的内心是负面的,那正面的人就不愿意跟你来往,而和负面的人相处,只会把你拖下水,久而久之你整个身心也会变成负面的。你想想,如果你泡在染缸里面能不黑不臭吗?

如果想让自己升华,就要把火焰点燃起来。

阿赖耶识/万法的种子,都藏在你的心间

大家每天早上要念《日颂警策文》,让你们的家人也和你一起去念,尽可能地鼓励更多的人一起来接受这样的思想。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让他们种下种子,等到种子开花结果的时候,就会产生无数个种子,那个种子又会不断地种到别人的心中。

一棵树和一片树林产生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们心中有爱就不要吝啬,尽自己的能力把爱种到别人的心里去。那样我们就能改变一个团体,改变一群人,甚至改变一个世界,同时也会有无尽的福缘会反馈到自己的身上来。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和“付出”,要学会把爱传播给别人,我们要做光明和爱的传播使者。

唯识讲“种子生现行”。第八阿赖耶识就像一个大仓库,所有的种子都存在里面,当种子碰到外缘的时候,就会生根、发芽、结果。别人骂你,你会愤怒,就是你内在的干柴刚好被点燃了。人家骂你是个穷光蛋,你肯定很不高兴;如果你是一个亿万富翁,别人骂你还会生气吗?情绪所以被别人的一两句话点燃,就说明你很在乎这件事情,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

内心不够丰足,就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当一个人内心贫穷的时候,就会极力地想依赖外在的东西去包装自己,穿好的品牌,开好的车,住好的别墅,不断地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而那些真正富有的人,简简单单的生活就觉得是最快乐的,不在乎穿什么样的衣服,也不在乎怎么打扮自己。

外表很粗暴的人,内心都很脆弱;外表看起来弱不禁风的人,内心往往却很强韧——我就是这种人,什么风都吹不倒我。所以要快乐,首先要修正内心。

禅,就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让内心丰足。心念一改变,所有的状态都会改变。觉察真的很重要,内心有烦恼的时候,如果你反思自己、觉察自己,就会发现烦恼跑得无影无踪了。

去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我到西安法门寺,从三门殿去舍利塔,要走很长时间。那天的温度是三十多度,地上的水泥板被烤得非常烫,旁边没有树,我也没戴帽子,因为是光头,感觉头皮都要被烤焦了。当我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转变心态,去感受阳光照耀身心的感觉呢?学会去接纳它。我一接纳,排斥和抵触的心就没了,身心有着一种沐浴在大光明中的喜悦。

我为什么不能把太阳下的行走当做日光浴呢?还有一些人跑去桑拿,花钱感受被蒸烤的滋味。人就是这样,花钱去蒸,即使那个环境再让你不舒服,你还是很高兴地去接受它,反而不能接受大自然免费的恩赐。

真的,一念的转变就有天壤之别。所有的烦恼都是自己的心造成的,只要你的心田里没有那个种子,别人就没办法把你点燃。所以我们要反思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所以佛教讲,内心有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你眼前所展现的就是什么样的。大家记住这句话——“眼前的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反射。”

我一个金华的朋友,企业做得很大,他任命总经理全权负责,自己天天去爬山、钓鱼,还到寺院里面去住上一段时间。人对快乐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认为回到自然当中是最快乐的、有的人通过刺激的音乐、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以获取快乐,这都是内心当中的念头在左右着我们。

如果我们对内心不足的一面没有产生警觉的时候,那接下来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坎坷。你想得到幸福,却总是擦肩而过;你想事业成功,却总是不断地遭遇挫折。这不能怪别人,不能怪这个国家,也不能怪这个世界,要怪只有怪自己,怪自己内心的那个世界。

佛教在这方面讲的很透彻,“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碰到结果的时候才会害怕。而菩萨知道这个因会产生什么结果,那么在因地,菩萨就会警觉自己,既然想吃西瓜就种西瓜,想吃南瓜就种南瓜。这个因你种得正确,果自然而然地就会达成。

菩萨戒就是修举心动念,每个心念起来,都会去审查它。大家到这里来禅修,是有福报的。幸福人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不是上帝给我们的,更不是佛陀给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规划自己,规划的前提,就是在内心中种下你的愿望。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必然的。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念头,把因调整过来,接下来所有的果就能实现。当你内心不改变的时候,你永远得不到那个结果。

中国有句俗话“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是什么呢?就是你的善念和积极向上的心。人生当中就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诱惑,人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要做出抉择。不能自我掌控,就是因为方向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要让自己有一颗非常宁静的心,告诉自己想要什么。

大家以后每天要坚持禅修,你跟别人谈话、坐公交车、写文章,任何时候都要专注一境。你的思想跟身体一定要走在一起。告诉自己身心要放松,用一种喜悦的心面对每一天。要把对生活的排斥转变成积极的接受,在接受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大家回去以后要把《日诵警策文》背下来,每天早上洗完脸以后大声地念给自己听,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自己开始新的一天。还有就是每天做十件善事,给别人一个微笑,给别人一句赞美。以前在家里从来不拖地板的,回去以后给家里拖拖地;从来不进厨房的,现在也进去尝试一下,即使做得再难吃也告诉对方:虽然不好吃,你也赞美我一句好吗?

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快乐,要自己去寻找。你没有这颗心的时候,在生活当中就很难找到快乐。看到绿树觉得它很美,看到枯树一样会觉得它有意境。有一个画家专画“残荷”,残荷就是荷花被霜打了以后枯萎的样子,他觉得这是一种美。

所以,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颗发现的心。

答疑

学员:我分享几点。第一,法师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简单,有吃、有穿、有一个住的地方就好了。这样人生即使有太大的变化,自己也不会失去什么,这是快乐的根本。第二点,法师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永远善,永远恶。第三点,法师说到自己在法门寺遭到暴晒的经历,我也体会到人要学会转变思维,外面的世界不可能改变,能变的只有自己的心。最后,我要学会怎么样去种一个善因,最后得到一个善果。问:人如果去世了,灵魂会到哪里去?怎么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免除痛苦?

师: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业力,这种业力就会铸造人的性格,性格就会影响他的生活。作为朋友,唯一能关心的就是通过自身的言行去感化对方。

人死了灵魂到哪里去了呢?实际上他前生表现出来的状态就决定了未来灵魂的走向。如果他一生都生活在非常偏激的思想里,他未来的人生肯定是下三道(地狱、饿鬼、畜生)。你们要反省自己,如果自己的身心经常很沉重,那就敲响警钟了,因为你死掉以后肯定不可能上升到上三道(天、人、阿修罗)。因为我们现在活着种下的因,就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结果。问:算命、算卦、看风水这样的东西,到底在我们人生当中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师:很神秘的东西我就不说了。我打个简单的比喻。你的床跟门对着的时候,晚上睡觉肯定会心神不安,总是担心那个门会不会被人打开,会不会有什么东西进来站在我后面看着我。长期睡在这样的床上,肯定睡不安稳。时间长了肯定会生病,这就是风水。

所以,生活当中很多东西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不要听一些人跟你乱描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直觉。问:那所谓磁场的东西,有吗?

师:有啊,你到太平间的感觉好吗?阴森森的,走在那里全身的毛孔都会竖起来,如果让你住在那种地方感觉自己能好起来吗?虽然那个地方可能没鬼,但是你自己会疑神疑鬼啊。

所以,住的地方要有阳光,适合自己的审美,那就是最好的。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静,都不一样。所以,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问:法师,我为了实现一个目标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但是发现这个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了,我还去坚持这个目标吗?

师:我经常告诉学员怎样去思考,就像我来到香海禅寺,没来之前听说濮院多么好,香海禅寺的未来肯定也很好。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濮院这边信佛的人很少。所以,在这里所做的一切事情,几乎都是靠外缘做起来的。

不理想是不是就要放弃呢?是不是选择离开呢?实际上这是可以通过我的努力而改变的,努力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达到我的目标,那我就要坚持。只有坚持,最后的那个结果就会是你所期待的。

如果你所在的工作群体、生活方式及公司宗旨跟你想象的不一样,你也可以试试看通过这个不一样的平台,能对自己有多大的提升和改变,然后慢慢地在适应和磨合中产生新的力量。

所以在生活中抱怨是没用的,只有接受,在接受的前提下你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有更大的平台去展现自己,那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放弃目前的工作,然后去选择它。但是在这个可能性没有出现的时候,你放弃现在的工作,又去抱怨现在没有更好的平台,那有什么用呢?

我们头脑当中期待的东西都是很美好的,然而现实却不是那么回事。当你幻想太多的时候,现实跟自己的期待永远是脱离的,这样就很难得到快乐。

所以,我们的期待要少一点,在现实中的付出要多一点。讲于永坤集团香海禅修班

让悠扬的禅偈 点燃智慧的光焰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有人好奇佛教是如何做到在两千多年里渊源流长,至今不息的呢?世界上所有的出家人,无论什么民族,虽然在某些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剃光头,主殿上大多供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只有个别道场供奉的佛像有所不同,比如普陀山主殿供奉观音菩萨,五台山主殿供奉文殊菩萨。

很多人都认为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佛应该是万能的。实际上这是对佛教的一种误解。释迦牟尼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他有父母,出家前也有妻子和孩子。但是他觉得继承父亲的王位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究竟生活。于是他行走求学,转益多师,最终得到了解脱。而后把自己求得解脱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传给了他的弟子,再由他的弟子传播给别人。

这样看来,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教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每一个出家人所承担的就是老师的角色,把我们所知的传播给更多的人,让这些人都能够明白至理,省察内心,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加快乐,甚至得到解脱。

佛教讲,每一个人都能够像释迦牟尼一样修成佛,当你内心清净、愉悦、自在的时候,这一刹那,你就与佛相应;当下一刹那你被烦恼所盘踞时,那么你就和地狱相应。所以天堂和地狱,菩萨与饿鬼都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清净就上升到天道,一念邪恶则下堕到地狱,一念嗔怒则成阿修罗,正是心使人沉沦于六道之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