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2.0(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31 18:42:57

点击下载

作者:谭磊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区块链2.0

区块链2.0试读:

作者简介

全球互联网技术、数据运营、数据分析挖掘领域的资深专家。复旦大学计算机学士,美国杜克大学计算机硕士。中国工业设计协会CIO,曾经在美国微软总部服务13年。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云计算、产品研发及管理、互联网广告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New Internet:大数据挖掘》、《数据掘金:电商数据运营》等七本专业书的作者和译谭磊者。英文名Jerry,昵称:金融大叔。资深财经媒体人,高戎汇资本创始人、盖事总经理,多家创业公司顾问。曾经效力于第一财经、东方财富网和中金在线。陈刚内容简介

区块链是脱胎于比特币协议的分布式技术,它同时又是一个完美的信用系统。区块链的原理和特性决定其先天肩负着重构金融在内的各行业未来形态的使命,更有甚者寄希望于由其来创造更理想的世界。鉴于很多人对区块链的认识还停留在“币时代”,本书旨在通过推出区块链2.0这一全新概念,真实呈现区块链的缘由和本质,通俗讲解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和奥义,完整描绘区块链的应用和趋势。书中既有真实案例,又有严谨推导,更有原创设计,对相关决策者、从业者、学术研究者及普罗大众而言,都是极具新意与实用价值的绝佳资料。总序区块链与互联网秩序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遇到了麻烦,它从颠覆者变成了有些破坏性的熊孩子。不是插上互联网的标签就会显灵,金融行业最基本的诚信和风险控制问题仍然在那里:行业在创新,骗子也在创新。

在欧美,从来没有人用“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如果大家讲的是一回事儿,则他们的说法是“金融科技”(FinTech)。虽然欧美等国的政府没有支持“互联网金融”,但已经有多个国家的政府在积极研究、尝试推广区块链技术,其不仅能用于金融、银行、保险、物流、能源等领域,也能用于社保、医保、知识产权保护等政府服务本身。

区块链源自P2P。P2P就是把需要下载的文件分成无数碎块,并扩散到不同的电脑中,这些电脑之间可以分别承担一些碎块的下载任务,同时彼此传输已经获得的碎块,最终各台电脑都可以根据需要合成一个完整的文件。网络视频公司是最早大量使用P2P技术的行业,因而它们也是最早对区块链技术感兴趣的行业。P2P技术实现了众多电脑之间点对点的计算、存储、传输,开辟了分布式的存储。

正如网络中的电脑共同维护一个视频文件的完整性一样,人们在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时,一件数字资产的整个交易过程会被记录在“账本”上,这个“账本”是由网络中的电脑共同维护的,不掌握在某个机构或者个人手中,它是分布式账本。R3公司CTO布朗(Richard G Brown)说过:“当账本中加入一批条目时,也加入了上一个批次的索引值,让所有参与者都可以验证账本上所有条目的出处。这些批次就被称为‘区块’,而所有区块在一起则被称为‘区块链’”。

P2P因为最初被广泛用于盗版音乐及影视的下载与传播而饱受非议,而区域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因为“丝绸之路”事件而被一些货币监管机构视为洪水猛兽。但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谁用以及怎么用。区块链技术符合开源与分布的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的大趋势。这些技术带来的分享、高效、民主化、去中心化、基于透明的信任,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这些应用是非机构化、去中心化、分散化的,那么秩序在哪儿?

集权式的秩序不需要高度的信任,而分布式的秩序则需要高度的信任。信任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由理念、规则、法律、治理等长期积累而成。区块链有助于建立非人格化的信任,为演变出新型的数字经济和网络秩序提供了一种可能。

区块链技术产生的一个前提是人们面临传递信息和建立信任的困境,这被分布式计算数学家称为“拜占庭将军”问题(书中自有精彩处,此处删去300字)。区块链技术是“无须信任”(trustless)的,但区块链技术通过对网络上的每一笔交易建立集体核查的完整数据库,从而建立起算法式信任,解决了陌生人之间不信任的问题。

这种摆脱人格的信任关系是由代码、协议、规则建立起来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诚信度不高、金融监管水平不高、金融风险高的经济环境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其被许多金融技术专家热捧为金融业的下一个大事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不仅限于金融,信任是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石,而区块链令人兴奋之处,正是其可能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治疗中国经济中的两个顽疾:消费中的假货和金融中的欺诈。

分布式账本技术也可以用来清晰界定和保护财产权,例如数字货币、房地产交易、证券交易等都是所有权频繁变化的领域。那些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作品,原创者的权益如何得到保护?区块链技术可行!法治、监管、权利、效率、诚信是服务经济的内在要求,如果把法律与代码有效地结合起来,则区块链可以帮助补上中国经济的这些“短板”。《区块链2.0》从技术、应用、产业等方面对区块链2.0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展示了创业创新的机会,但令我脑洞大开的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一种新的可能——给互联网带来秩序。周健工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福布斯中文版前总编辑推荐序一金融的天 信任的石来补

我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来到一家珠宝商店,店主殷勤地向你推销一枚一克拉的钻戒,并且拿出了一张精美的钻石证书。你会信任他吗?一张证书能够证明钻石的品质和来源吗?你一定充满了疑问。无论买与不买,交易双方都付出了因为信任不足带来的交易成本。

你也许在想,在你的生意中似乎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你从事金融工作,则这样的问题几乎出现在所有的交易中,尽管今天整个行业投入了惊人的成本搭建起了各种清算设施;如果你从事投资工作,则一定熟悉严肃的股权工商登记流程,这是纳税人在为一个中心化公证机构埋单;如果你从事招聘工作,则一定会发现大规模的简历验真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如果你从事销售工作,则每天一定会重复着繁重的商品盘点工作;如果你从事慈善工作,则一定知道大量的行政成本花在开支的透明记录和审计上,因为必须要让资助人保持信任。

你会发现,几乎所有商业问题的本质都是信任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发达的基础设施,每个行业背后都有无数的人在努力和投入,但依然有大量的信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使解决了,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同时伴随着可能出现差错、交易流失的遗憾。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比特币应用,区块链2.0就是指在虚拟货币领域之外的应用,而金融行业当然首当其冲,所以本书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介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包括数据挖掘、征信和信用、超级账本、证券和支付等。但是我鼓励读者读完本书的第8章和第9章。尽管今天我们无法足够具象地描述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之外的应用实现方案、商业模式,但从技术原理上来说,通过算法和P2P网络来建立的互信机制毫无疑问是可靠和低成本的,本书中也详细介绍了5个来自非金融行业的具体案例。

利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商业信任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扩充交易机会,是商业科技领域在未来10年的一大命题。这当中当然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才,只有理解和熟悉区块链技术原理,并且了解特定行业具体问题和运作模式的创业者才有可能在新领域中有所建树。所以,我要热情地向有志在这个领域创业的人推荐这本谭磊先生和陈刚先生合著的《区块链2.0》,它从发展沿革、技术原理和商业图景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丰富的蓝图,定能启发你的思路。任向晖梅花网和明道创始人推荐序二对未知世界保持谨慎的狂热

人类重新发现世界的速度常常超出自身的想象。从理论设想到科学验证,再到技术应用,这3个阶段的间隔正在被缩短,甚至合而为一。比特币和区块链概念的出现正是对这一判断的完美阐释。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大数据共享理论而存在的基础技术,其对于各个传统行业的改造尚处在早期试探阶段。未来,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互联网业务、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等领域。从远期来看,它对传统世界的改造甚至可能触及经济领域之外。

不过,金融业因为具备信用、杠杆和风险三大关键要素,对于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安全性有着超出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金融业对于处在风口之中的区块链技术有着更强烈的呼唤。

全球各国央行系统普遍对比特币这种去中心化的金融产品持谨慎态度,不过其基础架构——区块链却正春风得意。

截至2015年年底,有媒介信息显示,包括纳斯达克、纽约证券交易所、花旗银行在内的数十个金融机构都在开展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创新。

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罕见地表示,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

把时钟拨回到十余年前,彼时P2P技术刚刚应用于金融业,方兴未艾。这是信息行业中的“对等计算”对传统银行业的系统性改造。

区块链技术和P2P技术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基于去中心化的共享思想。

去中心化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有效率地调配资源,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当然,这需要基于信息中介是一个完善甚至完美的工作平台。去中心化不意味着去中介化,数字信息生成、存储、流转的部分流程仍需要物理空间和真实载体。一旦这些载体因人类对于技术的认知有缺陷而产生风险,就会伤及人类本身,有些伤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时至今日,早已被证明如天降甘霖般拯救了人类的网络传输都偶有失灵。在大量交易集中提交之时,交易所的网络“宕机”便是信息传导失灵造成的金融恶果,这当然有悖于网络技术为全民服务的初衷。

在2000年之后,科技与金融业的融合呈狂飙突进之势。中国科技金融界的同仁们也正呼唤并参与到这一趋势中来。

谭磊先生和陈刚先生所著的《区块链2.0》恰逢其时,这本书既讲解了技术演进思想,又说明了“掌控风险”与“掌控未来”两者之间应处理好平衡关系。在技术再改造的大背景下,本书应得到读者和社会的关注,处在技术改造阶段的我们也应不断回到书中,寻找沉淀的思想。

可以想象,在有生之年,我们无法见到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最终形态,未来似乎也不会有,因为我们一直在路上。对于科技的呼唤,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我们始终保持谨慎的狂热,既不错过美好的时代,又不贪功冒进让它伤害到我们本身。董骏积木盒子创始人兼CEO推荐序三金融创新众生相背后的不变初心

收到陈刚兄弟的《区块链2.0》一书的内容介绍,欣然同意为其写序,是因为作为互联网金融从业者,我特别清楚新思维和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过程中意义重大,而让更多的人更早地了解这些,是一件有点儿功业的事情。

我从2003年开始从事第三方支付工作,直到前几年开始执掌拍拍贷的业务,亲眼看到和参与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很多发展,其中有一个感受颇为强烈。从懵懵懂懂地作为银行支付的补充手段开始,金融和互联网在悄无声息中开始了相互结合与渗透,这种结合就像是一个质量巨大的球体开始滚动,在初期很困难,因为要克服自身巨大的质量,但随着技术与业务在底层快速地衔接与融合,这个巨大的球体逐渐开始加速滚动,前两年伴随着余额宝和P2P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感受到了它的威力。但不幸的是,当巨大的风刮起后,率先击中人们的不是球体本身,而是顺势卷起的飞沙走石。很多人似乎脱离了价值起源,也忽略了技术创新背后的初心。

而事实上,在这场犹如川剧变脸一般,陆续以不同表现形式包装着业务扑面而来的金融技术革命的背后,是一个质朴而不变的初衷:金融的去中介化和去中心化。前者是通路上的变革,后者是思维和组织结构上的变革。从最初的以物易物,到货币的诞生,金融首先围绕和服务的就是如何更高效地进行价值转移这个目的,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世界里,在以物易物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其实是没有中介,也没有中心的,我用我的一头牛置换你的三匹布,如此而已。后来为了提高价值交换的效率,拓展其时空局限,于是有了货币,进而有了结算的要求;而货币一旦开始标注价值,货币发行的信用就是一个首要问题。传统上有两种挂靠和衡量方式,一种是挂靠一个具体资产,另一种是相信政府的信用。现在来讲,当代社会就是建立在相信政府信用发行的货币与社会资产价值——对应基础上形成的法币体系基础上的。但区块链技术和思维讲的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把这种信任建立在对货币背后的发行的算法和程序基础上,这是一种可以被任何人审视的算法,这种算法就是一种协议,被大家公认之后,价值就在这个协议的标准上进行传递,犹如信息的传递,即时而成本最低。同时,算法本身要保证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不被随意“制造”和“篡改”。如此,价值转换所依赖的核心就是协议本身,而不是通过中心计算和分配来进行。在一个中心化的世界中,有了中心,也就有了各种成本,而一旦处理量上去,中心处理的效率就会下降。在这两年风生水起的P2P金融,就是一个典型的去中心化的金融形式,它是依赖大数据的风控技术建设撮合平台完成融资的去中心化,当然我指的是真正的P2P金融;而区块链则更具有颠覆性,其直接通过分布式计算方式和创建价值交换的协议,完成价值转移的去中心化。而这两者的诞生,又有着不太相同的“背景”。P2P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可以真正有机会发展起来,不是因为这个思维方式刚刚发展起来,而是因为处理大数据的技术能力和硬件基础在最近几年大幅度发展,从而使其关键能力大数据风控有实现的前提;不管是区块链1.0、2.0还是3.0,其依赖的协议技术和编程能力不是今天才有的,但是伴随着数据爆炸、物联网发展、即时交易等发展要求,我们逐渐会发现现有的中心化体系和结构问题会越来越大,当然区块链所依赖的庞大的数据库记录和计算的技术,也和现在的技术发展有关。

区块链的大幕已经逐渐拉开,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行关注和一起研究、推动它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如此我想陈刚兄弟之心也满足了。佛陀说,万象归一。在各种风起云涌的金融潮汐背后,只要站稳立场,面对那份不变的简单初心就好。周浩恒大互联网集团首席市场官,拍拍贷前执行副总裁序言互联网金融第二弹

2013年,互联网金融大潮兴起,在几位来自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金融一线同学的撺掇下,我和宋海旭同学合作了一本书:《盛宴背后:互联网金融揭秘》。和其他描绘互联网金融美好前景的书不一样,该书花了更多的篇幅为读者介绍互联网金融背后的原理,而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基于数据做决定”同样也会成为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

自2015年起,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了一轮深度的洗牌,在乱象背后,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真正的创新,有些趋于理想化的故事在两年之后成了现实或者即将成为现实。

同样地,从2015年开始,“区块链”作为一项实现“共享经济”的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最初,这个概念只不过是作为比特币的同义词出现的,不过大家很快发现,区块链技术及其理念可以用在金融领域的其他地方,甚至应用到其他的各行各业中。

区块链系统能够实现去中心化,整个系统上的节点是对等的,每个节点可以自由加入和离开,并且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没有影响;区块链系统不需要一个中心的管理机构,所有的节点都是按照一个规则在行事;区块链系统上所有的交易和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或合约执行的,所有的交易都是可追溯且不可逆的。这种方式颠覆了以往的中心化系统的理念,即便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够覆盖全球的系统,它依然是有中心的。在2015年发生的多起因光缆被挖断导致互联网公司服务中断的事件,其原因也正是如此。

笔者当年在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的Fuqua School of Business商学院蹭课的时候,最感兴趣的课程是“Futures and Options”(期货和期权)。金融衍生品的操作可能是金融领域中最有趣的,它们提供了无限可能。从理论上讲,这个领域应该能实现完全的自动化;不过事实上,今天的系统仍然需要不少人工操作和干预。一旦发现问题,可能就需要人工重复对账,其混乱和复杂程度让人难以想象。

金融是一个很严谨的话题,区块链是一个很技术的话题,共享经济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我们的观点是:“一切不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技术都是耍流氓”。

2015年的区块链领域很热闹,2016年会更加热闹。我们看到有很多企业都在做各种创新和尝试,相信在这个领域中会出现不止一家“独角兽”公司。我们认为,最终胜出的这些企业拥有的能力不只是对比特币的了如指掌,不只是懂得构建具有某些特性的区块链。他们更需要有对行业的丰富经验,需要知道如何把区块链系统应用到某一个行业中,甚至原先他们可能和比特币领域并没有任何关系,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能够创建新的应用来颠覆某一个行业的能力。

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区块链这项技术,而是它的底层算法和设计理念。我在研读这项技术的时候,查阅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博客上的争辩,也读了很多人写的文章,包括Melanie Swan的《区块链:新经济蓝图》。说实话,虽然我硬着头皮从头到尾研读了原文,却很怀疑抱着想了解区块链技术目的的同学在看完之后是否会变得更加糊涂。为了不犯同样的错误,在本书中我们尽量少用晦涩的技术用语和哲学词汇,而是用读者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讲述区块链技术、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以及相关应用的概念。

如果亲爱的读者看完本书之后知道了区块链究竟是什么,能够从书中找到一些灵感,从而对区块链有更深的理解,想到在他们身处领域里可以如何应用区块链,甚至加入我们的行列一起来研究区块链的实际应用,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本书不是一个人战斗的成果。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建议。感谢迅雷的刘智聪同学、挖财的顾晨炜同学、顺丰金融的张慧同学、宝丽晋阳的邵腾同学和金官丁同学在写作过程中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感谢区块链社区的巨蟹、咕噜、达叔、初夏虎、Hitters、孙铭、Leo给予我们的启发。感谢联讯证券的唐一端给予的鼓励。特别感谢在区块链技术应用领域做深度研究的栾绍春和于滨同学,没有他们的帮助是不会有这本书的。当然最需要感谢的是我的父亲谭教授,当我在码字的时候,他为我做好后勤服务,让我过了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春节。

如果书中哪个部分写得不够好,或者读者认为我们的某些观点有失偏颇,则请务必不吝赐教,让我们共同进步。谭磊Raymond技术大叔,多家互联网公司的联合创始人Facebook.com/tanlei/tanleibooks2016年春节前言金融大叔的梦想

国际权威杂志《经济学人》《福布斯》等相继报道区块链技术将影响世界。如今区块链正如风暴一般,席卷全球的金融科技界。

区块链承载自由与平等的梦想

这些自由与平等的愿望,在从桌面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的二十几年时间里,愈演愈烈。虽说海量的互联网能自由地传递信息,但它无法区分信息的真假,也无法证明信息的真假。互联网巨头带给网络用户良好的用户体验,可是本质上,它还是中央集权的。于是来自前沿的金融科技学者们正在思考,未来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建立去中心化、信息可信任、依靠广大网民自主建立的全球性基础协议。

换句话说,这次要改变的是互联网的治理规则。

区块链可以不依赖任何中心,独立建立一个不能重复支付的系统,它规定每10分钟进行一次全网记账簿的同步,每个节点都记账,每一笔账都要盖上时间戳,全网核实见证,由时间戳和全网数以万计的网民做公证,其造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好东西,得用,才有价值。

显而易见,区块链的首席应用领域应该是金融行业。西班牙的Santander银行认为,到2022年,区块链技术能够帮助金融行业降低200亿美元的记账成本。现今,无论是银联还是支付宝都是中心化机构运营,货币转移要通过第三方机构,这使得跨境交易、货币汇率、内部核算等成本过高,并给资本带来了风险。

今天,全球的金融科技界基本都认可了区块链全网分布式记账的特点,那么,毫无疑问,这将是区块链向世界讲述的第一个商业故事。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我们对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一些商业应用的介绍和设想。

区块链思想的探究

任何技术的创想首先来自于思想体系的建设,而思想体系的建设来自于意识形态的联结。

在建立商务关系的合作时,我们会选择签订一份合同——纸质合同或电子合同。这些合同基本都是建立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新的合约可以真正追溯信任?在金融的世界里到底有没有公平、民主与自由?

区块链技术是思维模式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倒转,是社会生态平衡最后的涅槃,是金融体系与社会体系的无缝衔接,是自由世界平等主义的召唤与运动。社会信用体系的终结不是完善再完善,而是将信用体系放置在计算机的算法和程序里。中国如火如荼的征信业态的建设永远无法完美,一直停留在改良和机构约束阶段,依旧是机构信任的传统思路。

唯有算法的信任,才是终结模式的完美收官。

之后,人类将进入人机文明的共存时代。算法与程序主导的新文明让人类进入一段忧伤的时光,人类进入强人工智能的世界,万物相联,一切的价值资产皆为代码,以算法存在万物之中。不要阻止文明的进化,更不要阻止趋势。

区块链技术重新定义:信任

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二十多年的光辉好景已经迎来夕阳的最后日照。科技的进步将我们带入物物相联的新世界。这个全新的智能世界将由数据和算法驱动。金融科技是商业社会变革的基础力量,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思想在理论体系上逐渐成熟,接下来就是实现商业场景的应用。

金融的交易源于信任。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高昂的时间成本与心智的高频磨合上的,这样的信任,脆弱不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稳定。

科技的发展并不是人类的需求,而是早已存在于那里。人类并不存在所谓的发明与创造,只是在应该发现的时候发现了,正如任何事情的发生,你在某个时候遇到某一个人,绝对没有偶然。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于那里。

信任的原理是点与点的链接,存在于物理和数字空间中,存在于真实与虚拟世界中,它或许在某一个空间中,或许存在于两个不同的空间中,这两个空间有着天然的链接,是分布式的,没有中心化的存在。信任关系链条里活动的是信用代码,而每一个信用代码代表对应的数字资产。资产通过算法转化为代码,代码形成程序,程序驱动着链接,而信任的链接是在一个系统里,经历注册、登记、交易,一切都在程序里进行,一切都在0和1之间转化。这里没有权威,没有意见领袖。这是一个纯天然的社区,一个去中心化的社区,是协作式的,而其基础架构就是区块链技术。这就是算法式信任的原理。

算法式信任是机构式信任天然的敌人。正如草根金融发动的互联网金融革命是对权贵金融的挑战一样,这会引起后者的不安,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引发后者思考,继而进行自我变革。

作为金融科技的终极模式,区块链技术必然先从金融领域实现突破。

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笔者预测,人类“发现”的人工智能最终会打败人类。请注意,这里用的词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发现是看到了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而发明是发现文明。当每个人都在说趋势时,趋势已经发生了。你所说的未来,其实已经到来。伟大的心灵学者告诉你,要活在当下,其实是说要相信未来。因为当下即未来。所谓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保持一颗未来心。

即将开启的新的文明本质是自由和意志。这个新文明与强人工智能的发现将是同步的。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是与超级人工智能相匹配的。人工智能时代的金融将被定义为物联网金融。人类正在脑洞大开。这就是进化的力量!爱因斯坦和霍金早已开启“发现”,而“证明”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如果2045年奇点时刻可以来临,那么我们将是这个文明时代最幸运的人。

相信未来是一种能力

在过去,我们写一封信,要通过邮递员或者飞鸽传送。我们看上了街上的一个姑娘,要通过媒婆去上门提亲。我们想把家里的鸡卖了换成棉被,于是我们到集市上去。我们想学习知识,于是家长们把我们送到了学校。我们拿着央行发行的法币,可以自由地买卖。我们发现身上的现金不够了,于是我们到ATM上取款。从社会文明的形态发展中不难看出介质的重要性。我们将这个介质定义为“中心化”。似乎失去了“中心”,我们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追求梦想的道路,坎坷但光明,任何新技术、新事物都是规律在驱动,并不取决于任何人的意志。与其过度关注政府的态度,不如将重心放到技术本身,挖掘技术的价值,将技术应用于时代的需要,契合于行业的应用。

让我们追溯事物的本源

宗教、哲学、数学、物理、法学、计算机、易学、材料学等几乎所有的学科都在研究同一个问题。易经是古老而神秘的学科,和西方的玄学一脉相承,其研究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

物理学研究的是正极与负极,一切物理世界全部围绕着正极与负极;计算机学说的研究围绕着0和1的关系;哲学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3个问题;法学要解决的是公平与正义、罪与罚、权利与义务、自由与约束;灵性学追溯本我与小我;宗教的教义是关于生与死、有和无的。

任何文明的进化都藏匿于趋势与规律中。对于真理的探究,其逻辑是先有念头才有理念,然后形成理论体系,最后是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必须有一个想象的过程。

信任是一种协议。那么信任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信”,顾名思义就是相信,包括两个元素,一是人,二是沟通。“任”,顾名思义就是连接与到达,包括两个元素,一是人,二是连接。

信任是一种协议,存在于潜意识里,但潜意识多变,故信任关系不稳定。在商业社会中,协议可能表现为合同。协议是人和人、人和物的连接。中央银行通过中心化权力驱动法币的地位;民政部门执行法律的意志,让婚姻合法,为夫妻关系建立了协议。由于人性的弱点和劣根性,统治阶级不能放任被统治阶级的自由主义,必须圈养,以维护规则,于是诞生了法律。宗教的统治,要借助教义。教义是什么?同样是协议。协议促成信任,协议无处不在。笔者将历史长河中以及在当下的种种协议下而约定的信任,定义为“机构式信任”。机构式信任,其中心思想是“中心化的人的规则”,规则的制定者是人。机构式信任破坏了信任主体之间的平等性。

那么问题来了,你一定会问,世界上有没有无懈可击的信任机制?答案是有!这个信任也同样是一种协议,这个协议的连接主体不再是人和物,而是物与物。协议的规则是:将物与物替换成代码,将代码储存在算法里。

区块链技术:金融风控的终结者

让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会有风控这件事情。中国有一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还有一句话:凡事要“防患于未然”。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平衡之道,制衡之说。金融业,同理可证!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是资金的融通。资金在融通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的基本因子。根据文化的教义,平衡才具有可持续性,和谐才健康。从文化出发,延伸到政治经济学,统治阶层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关系微妙,谁决定谁都难逃“极端”的质疑,脱离不了“屁股决定脑袋”的固有思维。而这也正是权力文化在金融市场的蔓延。

风控体系就是关于动机及过程管理的体系。而动机和过程管理正是风控体系的基本逻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都是人的设计。人的设计,是基于知识结构和经验判断的。基于案例和统计学的原理,产生了尽职调查。调查的根源是空间和时间的不确定性。调查的动机是为了使得未来和现在达成共识。请注意,这还是人的设计。正如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是人写的,人参考的资料和数据还是人写的。那么,重点来了,人设定的程序,能不能被技术所取代?这个问题的答案在过去可能是无解的,如今答案有了。这个答案可能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重塑交易结构,重塑信任

去中心化的通俗含义是,不要中央集权就能够成功地在多方之间处理交易。显而易见,金融业的风控体系正是中央集权的表现,一切的金融活动如果失去了风控,则是不合法、不合规、不被支持的。金融机构赋予了风控部门独立而巨大的权力。这个权力是中心化的集权,以控制作为信任机制的出发和归宿,管理着所有金融活动的运行。

风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交易中的欺诈。区块链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它能够通过一个分布式电脑网络来自动处理交易,通过加密手段来保障交易安全,让交易欺诈变得难以实现。区块链通过把现有解决方案重新加以利用并且赋予许多创新,使它变得极具革命性。在一个技术中,很难可以看到有这么多创新的理念被放置在一个框架内。

一切交易行为的背后都是协议,协议和协议组成了程序。安全、收益、流动性管理这3个要素全部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弱化人为的操作。这就是物联网金融的基本理念。

当然,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当前,金融的世界依然还是人的世界,人是金融世界中最宝贵的资产,风控是金融世界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人依然是风控的主力军。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文明进化的使者。技术可以被大量应用取决于真理的探索者对于真理的普及。互联网在诞生前夜走的路,区块链技术同样要走上一遍。陈刚,金融大叔高戎汇资本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多家创业公司顾问引言

感谢亲爱的读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从众多可选的书籍中选择了我们这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你真正了解什么是区块链技术,用这项技术能够做些什么,以及区块链技术最佳实践应该是怎样的。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互联网的变化本身就很大,而本书讲述的区块链技术又是互联网领域中一个新兴的技术,其变化必然非常快。在本书写作的时候提到的理念和方法,很有可能在书出版的时候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有疏漏之处,还请读者们见谅。

让我们用陈刚同学在2016年1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来作为本书的开篇。区块链技术商业应用杂谈

昨天晚上和“魔都”的几位区块链技术研究领域的朋友把酒言欢,畅谈区块链的当下及未来。几位同学大多从“矿工”开始,对比特币深有感情。笔者当年也做过“矿工”,因为没有预测好电力因素,比特币没有挖出,倒是烧坏了服务器以及一些电器。

昨天大家共同的观点是,“挖矿”不仅不环保,而且是破坏生态。不知道各位“矿工”朋友是否认可?

区块链研究领域的三个流派

从当前区块链领域的研究者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第一个流派是技术派,其大多在翻译国外区块链技术的文章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技术派的问题是文章阅读难度较大,笔者习惯性把技术派的语言定位为“不说人话”。

第二个流派属于实践派,并非技术出身,可能因为在2012年或2013年开始接触了比特币,参与了其投资,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之后就开始研究这个领域,从加密货币的研究到对于区块链的关注和研究。这个流派的同学已经在特定的应用场景创业,公司账上的钱不敢多花,对行业前景踌躇满志又小心翼翼。其创业的感受是既兴奋又孤独。

第三个流派属于趋势派。趋势派又可以被细分为两个派别,第一类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行业定位,发动技术和商业应用场景的运动和尝试。比如风险投资机构凯鹏华盈(KPCG)是全球第一家应用区块链来奖励有重大贡献的伙伴及其合伙人的企业;再比如德勤比较早就投入区块链在审计领域的应用,并在2016年元旦后和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合作推出了应用场景黑马大赛,吸引到来自世界各地二十几支队伍报名参赛;全球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软银也启动了区块链技术在项目投融资领域的商业应用。第二类在商业应用场景上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弱化技术,强调洞察区块链的商业价值。笔者属于这一类人。

笔者曾经说过,2015年是区块链的理论元年,透过技术本身,区块链理论已经越来越成熟,研究者之间大多可以达成共识,并经常性展开讨论和互动,以及积极探讨技术的商业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爆发,预示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退幕。

不过,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研究学者中也出现了一些流派,主要体现在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的研究学者在理论体系方面的见解差异。北京的有些研究学者将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原理和观点应用到区块链的理论研究中。而上海的研究学者不太认可这一类观点。笔者认为百家争鸣是行业的利好,只要逻辑行得通,自圆其说即可。

毫无疑问,区块链的研究,需要诸多学科和行业融合的知识。它贯通的是数学、物理学、哲学、计算机学、密码学、金融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区块链技术是当前知识认知领域最复杂的技术之一,本身蕴含的价值是以上所有学科相联通的升华。区块链技术的爆发,预示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退幕。IT的概念也随之消失,一种叫BT(blockchain technology)的概念可能会引领未来10年的新浪潮。

笔者预测,只有基于BT谈云计算和大数据才不是空谈。区块链技术可能就是大数据领域的“无门之门”。

新的信任体系诞生自分布式算法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商业模式是价值载体,创新是根本,而在智能万物网的新世界里,商业模式和创新不再重要。一切都服务于最根本的场景,一切都围绕着应用。服务不是附带的需求,因为其本身就是服务。blockchain就是服务。

在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定式思维将无法适应新技术的颠覆。请记住,区块链不是互联网的产物,而是万物网的存在基因,一项肩负着创造“完美世界”使命的技术。在去中心化的智能合约世界中,新的信任体系完美存在于分布式的算法里。

不同的学科都可以在顿悟中找到端倪和研究的入口。这是一个实验室距离商业世界最近的研究科目。当下,也许正是其即将爆发的黎明。

每一个行业都可能会诞生一家“独角兽”公司。区块链领域中未来这家伟大的公司,会弱化商业模式的概念,把痛点放大,直到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设计并交互。

笔者建议每一家区块链技术应用公司的首席战略官最好邀请从事哲学研究的同学来担任。当然,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不是由精通算法的同学来担任。笔者认为,精于算法的同学应该担任CEO。因为算法将贯穿应用的所有环节。

没有资本驱动任何新概念可能都会胎死腹中

网络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对于区块链的投资规模在10亿美元左右,但是大多包括了对于比特币创业公司的投资,纯粹的对于区块链技术的投资金额应该不会超过1亿美元,中国市场对于纯粹区块链技术的投资金额不会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所以投资井喷只是时间的问题。

国内的金融机构设立的区块链实验室尚处于早期。肖风大侠领导的万向区块链实验室更有全球化的视野,以更大的格局促进区块链新经济的革命,令人尊敬。笔者所领导的高戎汇资本区块链实验室,旨在聚焦于行业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商业探索。很高兴,笔者之前发布的“区块链在50大场景应用”的预测,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并且已经看到一些创业公司计划进军这些领域。

2016年区块链作为行业新宠已势不可挡

最近京沪两地的VC和PE圈的朋友频繁在朋友圈中问笔者区块链投资事宜。各家机构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没有资本的驱动,任何新的概念可能都会胎死腹中。比如2015年风靡全球的工业4.0,如今几乎也是偃旗息鼓,“浪”了一时,无法“浪”得一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资本不感冒。希望区块链不要发生这样的悲剧。(1)

圈内同学关注比较多的是R3公司的动静。笔者的观点是,R3模式在中国走不通,根本原因中国的金融环境不允许。所以,区块链创业应该还是一场草根革命,不出意外可能和2013年爆发的互联网金融创业浪潮有点相似。区块链的第一应用场景应该还是发生在金融行业,最有可能的还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笔者建议,如果路走得更稳健一点,建议在讲区块链时要少谈比特币,少谈加密货币。用虚拟货币颠覆法币是伟大的初心,可是路途艰辛!就技术本身谈应用,更直接也更有力量。

至于未来公有链和私有链谁跑得更快、更远,不得而知,凡事先易后难,终归没有错。大胆试错,拥抱未来,就算牺牲了也光荣。

希望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案例发生。从各种迹象来看,2016年区块链作为行业新宠已经是势不可挡了。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平台、机构、人员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区块链》这部跨世纪大片,票房多少,还无法预测,但前景一定相当乐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陈刚Jerry2016年1月18日

比特币仅仅是区块链的开始。

本书会介绍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会讲述一些区块链的实际应用。作为读者,你并不需要有太多计算机或者密码学的背景。如果你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和领域比较了解,那么希望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能有启发,在你所处的领域中做出自己独特的应用。

在本书中有不少案例,专注于执行细节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说我们写得不够具体。不过事实上是这样的,区块链技术本身正在高速发展,各种开源的代码每天都有更新。在实施的时候,我们可以选(2)择的方向有三个,其一是用类似以太坊的方式,基于比特币区块链衍生出来的代码做二次开发;其二是借鉴区块链的思路,不过用全新的代码来构建系统,比如在第8章最后提到的OpenChain;其三是做一个整合,以开源的区块链代码为基础来实现整个系统中需要保证数据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的部分,而用原有的或者是重新构建的混合云或私有云的方式来实现完整系统的其他部分。

————————————————————

(1) 分布式账本初创公司R3CEV,采用金融机构联盟的方式实施区块链技术。

(2) 一种开源协议,供开发者发布区块链应用。第1章从理想到现实,区块链的前世今生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花旗银行和德勤公司的数字货币研究专家分别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货币演进中的国家数字货币、国家发行的加密货币等专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会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主持会议。有关国内外科研机构、重要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在我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我国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央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在未来,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还有助于我国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当上面这条消息被传开之后,在比特币圈、互联网金融圈和投资圈中都引发了热议。一时间,关于“比特币合法化”的消息满天飞。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个会议的重点可能不在比特币,而在于货币电子化的应用,更加重要的是,区块链技术已经被密切关注了。果然,在20天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这样说道:

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体现这么几个原则:一是提供便利性和安全性。二是上面提到的,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手段。三是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四是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为此,我们认为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必须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都应当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实施同样原则的管理。

从表面看,纸币的防伪要让消费者易于掌握;从内涵看,关健性技术是重要的国家秘密,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同样是如此。我们将运用包括密码算法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保障数字货币的不可伪造性。未来的技术也会有升级换代,我们会提前将技术升级考虑在内,从最初就引入长期演进的发展理念。

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是一项可选的技术,其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被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则可选用区块链技术,中国人民银行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但是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都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未来能不能解决,还要看。

除了区块链技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还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我们会与金融界、科技界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各种新型创新技术的研究和合理利用,优化完善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技术框架,并充分预见、及时反应、有效解决在应用推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殷切希望有关各界大力支持、参与,取得成果,作出贡献。

对于周行长的采访,我们的解读是这样的:● 法定货币包括纸币和数字货币,并且只有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才

是合法的货币。央行迟早会发行数字货币,不过这和比特币一毛

钱关系都没有。● 数字货币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这

两种动机的平衡点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因为区块链技术本

身就能对隐私进行保护,同时区块链系统又具有可追溯性。● 区块链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技术,不过央行不会用它作为数字货币

的底层技术。区块链目前还不能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恰恰说

明央行已经对区块链技术非常关注了。

当普罗大众听到“区块链”这个词时,它往往都是和比特币联系在一起的。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需要同时出现,而区块链可以应用的范围也绝不是只有比特币或者虚拟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能够部署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说明这项技术确实是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在本书中,我们不仅会解释什么是区块链,更会为读者介绍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和独特性,以及如何在金融行业及其他行业中实现其应用。

在2015年10月3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封面上首次正式介绍了区块链。

在《经济学人》封面上关于区块链是这样说的:

信任机器:这个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可以改变经济的运作方式。2015年10月31日《经济学人》的封面就是区块链(来源:《经济学人》杂志)

互联网浏览器的发明者Marc Andreessen,对区块链技术兴奋不已,他是这么描述区块链的:“区块链为金融系统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和应该怎样工作提供了无数的想象空间,并让系统转型,为个人和企业变得更加强大提供了催化剂。”

2016年1月21日和22日,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北美比特币大会上,多位比特币和区块链行业资深的人员和机构一起参与发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2015年白皮书》。当笔者听到这个白皮书的名字时,就有点儿犯嘀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元挑战英镑、成功作为国际通用货币的结果,难道比特币也是以此为目的?让比特币成为主导或者主流货币本来就不应该是虚拟货币应有的目的,区块链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比特币能否被各家政府所接受其实是毫无关系的,区块链的应用和发展也和比特币能否有更大的市场价值无关。

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的原因在于区块链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和价值,而这就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要着重讨论的。

在本章,我们会为读者解读以下问题:● 究竟什么是区块链?● 中本聪是谁?● 区块链系统有哪些特性?● 什么是智能合约?● 区块链和比特币究竟有什么关系?● 区块链除了比特币还能有哪些应用?● 区块链和共享经济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区块链领域在过去发生过哪些值得一提的事儿?1.1 区块链究竟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区块链在维基百科上被大家公认的官方定义:

一个区块链是一个基于比特币协议的不需要许可的分布式数据库,它维护了一个持续增长的不可被篡改和修改的数据记录列表,即使对于数据库节点的运营者们也是如此。

区块链究竟是什么?说得笼统一点,区块链实现的是一种全新的信用系统。另外一个同义的说法是,区块链系统是一个“Trustless”(无须信用)的系统,无须信用的系统本身就实现了自己的信用。这个信用系统不基于任何法律法规,是用机器语言来实现的。在系统运作时,这种信用不受使用者的影响,也无法被破坏。借助互联网的传播,这个区块链系统能覆盖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并且是简单易用的。

简而言之,区块链(blockchain)说的是由区块(block)用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链条(chain)。

在本书中,我们说的区块链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区块链中,信息或者记录被放在一个个的区块(block)中,然后用密码签名的方式“链接”(chain)到下一个区块。这些区块链在系统的每一个节点上都有完整的拷贝,所有的信息都带有时间戳,是可追溯的。

在区块链概念创建之初,谈的主要是比特币底层的实现方式,所以很多人会把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概念互换。在本书中,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区块链技术,比特币并不是我们的重点,这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不过在第2章介绍技术原理和第3章讲述比特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借力于最初的算法,所以在这两章中,比特币和区块链的概念是合在一起讨论的。寻找中本聪

2008年,神秘人物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在一家隐秘的密码论坛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货币设计方案——比特币。该技术别具匠心地使用了P2P技术(点到点技术)和不对称加密技术,使得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金融意义的互联网货币得以诞生。

基于区块链的比特币拥有四大跨时代的显著特点:(1)去中心化。比特币使用点到点网络技术,发行机制不依赖于特定的中心机构,不管是银行还是大型公司,都无法掌控比特币的发行。(2)总量有限。比特币以一种递减的、可预测的速率产生,直到预计在2140年达到2100万枚的发行上限。由于上限固定,增速递减,所以从设计上来说,比特币具有通缩倾向。(3)匿名性。比特币依靠加密技术,实现了完全匿名的自由使用。(4)流通无界限。互联网的无界特征和比特币的开源特性决定了比特币交易活动的无界。它让跨国交易不再受到国家或者银行的限制。

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是一个有着神秘色彩的人物。在密码学论坛贴出他的研究报告之前,没有人知道他是谁。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密码学功底的人显然不可能是随便冒出来的,但是中本聪非常注意保护隐私——简介显示他住在日本,他的电子邮箱来自德国的一个免费服务站点,而他熟练的英语又让人觉得他是一个美国人,不过他写的某些单词又使用着英式的拼法。美国《新闻周刊》2014年3月13日的封面(来源:《新闻周刊》)

在一次对于比特币发展的争吵后,中本聪从社区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管中本聪到底是谁,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追踪中本聪了,因为极客们有这样的惯常说法:“不管是谁写了代码,重要的是代码本身。就算有人在比特币交易中偷窃、欺骗,有人放弃了比特币,但是,代码就在这里”。

其实比特币的思想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冒出来的。在很早之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就提出过废除中央银行、去国家化、非主权货币的构想。1998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肆虐时,戴伟首次阐述了一种新的货币形态,建议通过采用加密学原理控制货币发行和交易,而不是依赖于中央权威机构。

比特币从技术上实现了这一构想。区块链的DACT特性

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和以往的其他系统有很多不同。我们认为,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系统有以下三大最主要的特点:● 去中心化● 不需要一个管理机构● 不需要第三方仲裁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指的是整个系统上的节点是对等的,每个节点可以自由加入和离开,而且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没有影响;不需要管理机构的另外一个词是autonomous(自治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节点都是按照一个规则来行事并达成共识的;而不需要第三方仲裁指的是系统上所有的交易和过程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或合约来进行的,所有的交易都是可追溯的和不可逆的。

区块链系统是全球化的,系统上的节点是运行在太平洋上某个小岛的笔记本电脑上,还是运行在美国西部某个小镇的服务器上,对系统本身来说都是一样的,除网络连接速度外,没有任何区别。

区块链系统的底层是开源的软件,对于所有的人都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这些代码,不过如果他们想要对代码加以修改,就得通过开源社区上其他程序员的审核。

虽然区块链的节点遍布全球,不过这并不会影响它的执行效率,因为系统的分布式设计意味着应用并不需要连接到所有的节点,只需要连接到最近的节点就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用四个词来描述区块链的特点:● Distributed(分布式的)● Autonomous(自治的,共同约定的)● Contractual(按照合约执行的)● Trackable(可追溯的)

在本书中,我们就用Distributed、Autonomous、Contractual和Trackable这四个单词的英文首字母DACT来代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有一种说法提到互联网的四大特点是“公平、分享、公开、透明”。DACT的四个特性正好对应这四大特点。● Distributed——分享● Autonomous——透明● Contractual——公平● Trackable——公开区块链技术的DACT特性

区块链技术是完全符合互联网特点的一项技术,而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系统恰巧也都符合互联网的四个特点。

在后文中我们会看到,当数据存放在区块链系统中之后,所有的交易都是可追溯的,在系统的每个节点上都有所有附带时间戳交易的完整拷贝,添加交易信息需要得到系统的共识,因而系统上的数据是不可被篡改的。

当我们的应用是基于区块链的时候,我们不用担心数据会被篡改或者丢失,不用担心交易的结果会有错误,因为所有的操作都是由系统自动完成的。事实上,当使用基于区块链的系统时,人们对中心机构的信任转而被对数学的信任所取代。

数据是公开的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可以随意访问基于区块链系统上的数据。恰恰相反,基于区块链的系统可以有最严格的权限设置。在一个共同约定的协议被写入代码之后,系统的Contractual(按照合约执行的)特性使得只有确定权限的用户才能访问加密的数据,即使是参与系统运营的节点也无法访问数据。因而,基于区块链的系统是安全的。区块链系统是不可篡改的(来源:http://dcebrief.com/)

关于区块链的社区和讨论非常多,在第2章我们会为读者整理出一些相关的社区资源,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多看看百家争鸣的说法。从根本上看,笔者认为关于区块链主要有两大流派:(1)区块链就是为比特币或者其他虚拟货币服务的技术。(2)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在金融和其他领域。

在比特币圈子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使得币圈逐渐变得泾渭分明起来,一边是看不惯区块链的比特币死守派,另一边是不带比特币玩的新区块链派。

如果必须二选一,那么笔者属于后者。不过我们并没有把自己归类于比特币圈子,所以想法可能更加激进一些,因而不见得能被区块链主流社区所接受。我们看中和研究的是区块链技术及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我们是对比特币持中立态度,却对区块链技术倍感兴趣的第三派。或者按照我们在前言中的说法,我们是趋势派,认为区块链技术(Blockchain Technology)会在未来的10年中引领信息技术的潮流。如果我们能够用区块链设计思想来改造一个行业系统,那么我们认为这才是区块链对行业的贡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