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医案笔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2-10 17:10:46

点击下载

作者:清·吴箎辑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临证医案笔记

临证医案笔记试读:

校注说明

《临证医案笔记》,清代吴篪著。吴篪,字简菴,号渭泉,出生年不可考,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或稍早,江苏如皋人。因年少多病,遂废科举之业,精究医道,能按脉自治,并为人治病。曾任金溪县丞、太和知县等职,官至山东都转盐运使。年七旬时以足疾告退,整理所治病案,著成《临证医案笔记》六卷。

全书载案九百余则,

方四百余首。卷一列中风、伤寒等五门,卷二列肿胀、反胃噎膈等八门,卷三列头痛、心腹诸痛等九门,卷四列虚损、血证等七门,卷五列妇人经脉类、胎孕类等六门,卷六列杂证及小儿诸证门二门。各门先列医案,后附所用方药,各方在方名下叙功用主治、组成、制法、服法等。书后附有种痘法、人参真伪辨。

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树滋堂藏板)为底本,以1919年上海集古阁石印本(简称“集古阁本”)为主校本。

具体校注方法如下:

1.采用简体横排形式,对原文加新式标点。

2.原书中“右”、“左”表示前文后文者,径改为“上”、“下”。

3.凡底本中繁体字、俗字、异体字,予以径改,不出注。人名中的异体字予以保留。底本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原文不改,于首见处出注说明。底本中避讳字,不影响文义者不改,影响文义者改为原字,并出校说明。难字、生僻字加以注释。

4.凡底本中有脱误衍倒之处,信而有征者,予以改正,并出校说明;无确切证据者,出校存疑。

5.凡底本与校本文字有异,义皆可通者,原文不改,出注说明;而校本明显有误者,不再出校注。

6.原书眉批移于相应正文下,用另体小字,前加[批]字。

7.原书凡例各条前及正文方前原有“—”,今一并删去。

8.原书卷题下原有“如皋吴篪渭泉著男炳辉燮堂恩照耿斋校刊”题署,今一并删去。原书各卷末有“临证医案笔记卷之某终”字样,今一并删去。

9.原书各卷有分卷目录,今一并提出,与总目合并后置于文前。

10.原文中所涉人名、地名、书名、药名及专业术语等,较为生疏者出注说明。

11.原文中引用前代文献者,出注说明。其中引用与原文无差者,用“语出”;引用与原文有出入者,用“语本”;凡称引自某书而某书不见反见于他书者,用“语见”。

12.原文中的典故,出注说明其出处,较为生疏者简注其义。叙

夫有非常之际遇者,必有非常之艺能,其嵚嵜(1)磊落倜傥瑰玮之才发为事业者,为文章必能方轨(2)往哲,垂训来兹。如我叔外祖渭泉先生,洵当代伟人也。方其由大令(3)晋阶司马(4),循声藉甚(5),乃不数月而特擢监司,洊升(6)鹾使(7)。人知先生遭遇之隆,而不知其奇才异能,实有度越侪辈者,出为名臣,处为名医,兼而有之矣。忆嘉庆丁卯、戊辰间,先生需次(8)都门,与岐往来最密,稔知先生岐黄之学冠绝一时,辇下名公卿造庐求请者冠盖相望。即后宦皖省,观察(9)闽疆,有自彼中来者,咸啧啧称先生之政绩与医理均臻绝顶,非其伟抱宏敷,奇才出众,能若是之脍炙人口耶?读是篇,分肌擘理,井井有条,因叹先生学之富,艺之精,用心之勤,毕生精力荟萃是书。由是推此心以活民而民活,推此心以治国而国治,岂仅挟青囊(10)一卷,肘后奇方,自号为专门名家也哉?岐知先生最久,故深信其名实之相符,而书其梗概如此。道光丙申年花朝(11)前三日愚再甥(12)沈岐(13)拜序【注释】

(1)嵚嵜(qīnqí钦齐):山石怪异貌。

(2)方轨:取法。

(3)大令:对知县的尊称。

(4)司马:清代分守道与分巡道多加兵备衔。吴篪曾任“皖北道”,因称“司马”。

(5)循声藉甚:谓声名远播。

(6)洊(jiàn见)升:再被提拔。洊,同“荐”,再的意思。《集韵·霰韵》:“荐,再也,通作‘洊’。”

(7)鹾(cuó痤)使:都转盐运使的简称。鹾,盐之别称。

(8)需次:官员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

(9)观察:清代对道员的尊称。

(10)青囊:古时医家包裹医书的布袋,因以为医书之称。

(11)花朝:古时以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花朝节”。

(12)再甥:甥孙。

(13)沈岐:江苏如皋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序

昔宋名臣范文正公(1)有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相可以济天下,良医可以济一方,于此见公之素所抱负早已超越寻常,故公卒为良相。调元尝观古来鸿儒硕彦伟人长德类,皆精于医理,以抒其闳济(2)之怀,然以良臣而兼为良医者盖寡。夫医之为道,通阴阳,参造化,消息微茫,贯于神明,其书如《灵枢》《素问》,意蕴闳深,《难经》《金匮》,意旨深奥。仲景而后,诸家撰论,醇疵互见,未易折衷,非明于道,邃于学,胞与为怀(3),沉思研究者,鲜能得其精而诣其极。粤稽龙门(4)所传仓公、扁鹊,蔚宗(5)所传郭玉、华佗,邈矣寡俦,敻虖(6)难企。降至唐宋,下逮元明,如思邈、叔和、丹溪、濒湖、景岳、立斋、抱一(7)、沧州(8),皆有撰箸(9),后先相传,方轨匪(10)易。我朝名家著述,如缪仲醇之《经疏》《笔记》,喻嘉言(11)之《医律》《尚论》,叶香岩之《医案指南》,徐洄溪之《经注》《轨范》,皆能辨析毫茫,津梁来学。自时厥后,能接踵前哲者,未易多觏,以斯知良医之难能而可贵也。如皋吴渭泉先生,学探五际(12),才擅九能(13),由宰官洊擢至转运使。顾先生于医理甚精,平时对症发药,靡不奏效如神,海内翕然(14)称之。当先生扬历皖江(15)时,调元适守濠州,幸得亲炙其休光(16),渥邀知奖,燕坐(17)追陪,时承指示,因得稍窥灵兰奥旨,识其按病处方之微意。嗣先生擢山左(18),未几即以疾乞归,槃娱薖轴(19),射雉(20)城边,堂开绿野(21),德星辉里,道广太邱(22)。课孙余闲,著其生平临证医案,凡六卷。殁后,其哲嗣燮堂邮寄来皖,俾序之以付梓人。调元幸得观厥成书,追想音徽,弥深景黯。于虖!若先生者,殆夙具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素志,其夙所抱负早已超越寻常,故能出则为良臣,处则为良医,以大展其闳济之怀。其所撰箸,足与仲醇、嘉言、香岩、洄溪诸名宿并传不朽,无疑矣。用是不揣梼昧(23),勉缀一言,以志景仰,亟为刊布,嘉惠杏林。至先生政猷治绩,伟略丰功,已照耀榑桑(24),声施海岱(25),人皆能道(26)之,兹不赘述云。时龙飞道光(27)岁在强圉作噩(28)日月会于鹑尾之月(29)佛生之前一日(30)受业长汀胡调元谨撰【注释】

(1)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参与“庆历新政”,去世后谥号“文正”,因称。

(2)闳(hóng宏)济:博济天下。闳,宏大。

(3)胞与为怀:谓泛爱一切人与物。

(4)龙门:指司马迁。

(5)蔚宗:即范晔,南朝顺阳(今属河南)人,字蔚宗,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

(6)敻虖(xiònghū):悠远。

(7)抱一:即项昕,元代永嘉(今属浙江)人,字彦章,晚号抱一翁,著有《脾胃后论》等。

(8)沧州:即吕复,元明间鄞(今属浙江)人,字元膺,晚号沧州翁,著有《群经古方论》《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等。

(9)箸:通“著”。《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稍定汉诸仪法,皆叔孙生为太常所论箸也。”

(10)匪:非。《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11)喻嘉言:“喻”原作“俞”,误,今改。

(12)五际:汉代翼奉以阴阳五行之说附会《诗经》,认为每当卯、酉、午、戌、亥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必有重大变故。此指阴阳五行变化之奥秘。

(13)九能:古时大夫应当具备的九种才能。见《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毛传)。

(14)翕(xī希)然:一致貌。

(15)扬历皖江:谓在安徽任职。

(16)休光:对人美德之称。

(17)燕坐:闲坐。

(18)山左:即山东。山,指太行山。

(19)槃娱薖(kē科)轴:形容自在的隐逸生活。典出《诗经·卫风·考槃》。

(20)射雉:形容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典出晋代潘岳《射雉赋》。

(21)堂开绿野:形容退休后的闲散生活。绿野,指绿野堂,唐代裴度在东都洛阳所筑别墅。

(22)道广太邱:形容交游广泛。典出《后汉书·许劭传》。

(23)梼(táo桃)昧:愚昧无知。

(24)榑(fú扶)桑:扶桑。

(25)海岱:泰山至渤海的广大地区。

(26)能道: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27)龙飞道光:“道光”为清宣宗年号,1821~1850年。又,明清时常喜在年号前加“龙飞”二字。

(28)岁在强圉作噩:即丁酉年,亦即道光十七年(1837)。岁,岁星。强圉,十干中“丁”的别称。作噩,十二地支中的“酉”的别称。

(29)日月会于鹑尾之月:即七月。

(30)佛生之前一日:即七月二十九日。佛,指地藏王菩萨。汉地以七月三十日为地藏王菩萨生日。自 序

余禀赋最薄,少多病,每下帷(1)辄作数日苦。同舍友有劝余习长桑书以自求导养之术者。余深韪(2)其言,因取家藏《灵枢》《素问》暨李濒湖《纲目》各书读之,时有心得,遂废举子业,博求各大家经方辨证诸书,专心研习,句梳字栉(3)。阅数年,得古人处方用意之妙,按脉自治,积痼顿痊,而肤体充实,营卫亦固。既里闬(4)中遇险异证,为之一治,十奏九效。洎(5)游燕赵,至京师,乡前辈以余知医,每一证辄延视,亦往往应手愈,于是公卿士大夫家车马往来,几于突不黔而席不暖(6)。迨匏系一官(7),簿领(8)丛杂,由令而牧而丞,而监司(9)榷史(10),兼三陈臬事(11),权方岳(12),吏事孔亟(13),无暇及此,且亦不敢以此旷职。己丑春,擢任山东都转(14),年已七旬,以足疾告退,戢影田庐(15),萧然无事,因思数十年来辛苦备尝,所临之证既多,所拟之方亦众。其有疾已(16)危殆,余投一二剂而若失者,当时用心处□□(17),方多湮(18)没,缘箧中有《临证医案笔记》数卷(19),友人力劝行世(20),乃为(21)一一检出,区别门类,择其得心应手者,类录数则以付梓。非敢如庞安时之自言心解也,海内高明之士如匡予以不逮,则幸甚。时道光十六年二月雉皋(22)吴篪渭泉氏识于退耕思补之轩【注释】

(1)下帷:谓闭门苦读。

(2)韪(wěi伟):是。

(3)句梳字栉(zhì志):谓逐字逐句研读。栉,梳子、篦子的总称。

(4)里闬(hàn汉):乡里。闬,闾里的门。

(5)洎(jì既):等到。

(6)突不黔而席不暖:突,烟囱。黔,黑色。烟囱没有熏黑,坐席不曾坐暖,形容忙碌。

(7)匏系一官:谓被官职所羁绊。

(8)簿领:官府文书簿册的统称。

(9)监司:清代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对所属府、州、县有监察权,称“监司”。

(10)榷(què确)史:主管专卖及税收的官员。

(11)臬(niè孽)事:司法刑名之事。

(12)权方岳:谓代理一方长官。

(13)孔亟(jí及):紧急。

(14)山东都转:即“山东都转盐运使”。

(15)戢(jí及)影田庐:退休居家。戢,敛、匿的意思。

(16)已: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17)当时用心处□□:集古阁本作“当时因公务烦劳”。

(18)方多湮: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19)记数卷: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20)友人力劝行世: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21)乃为: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22)雉皋:即“如皋”,古属扬州,今属江苏。凡 例

笔记中所用诸方,有开明药味者,有只写某方加减某药者,恐阅者难查,故开载于某类之后,如前类已载,只写某方见于某类,以免重复。

所开之方,有只开药品,其分量、炮制并加减服法以及治证俱未证明者,盖人受病有新久,年岁有老少,禀赋有厚薄,风气有柔强,全在临证问切,因病施药,以方合证,故不冗载。

集中自中风至杂证及妇人、小儿病,分三十七门,间附录简易数方,以备舟次旅邸及穷乡僻邑仓卒苦乏医药之需。

每看证候,先察其病情、病状、脉象,然后论证,立法用方,皆宗前贤方法,而略参己见,稍为加减之,盖缘近今知医者甚夥(1),故须剖辩(2)明析,以免猜疑。至用方用药,旨中正和平,人所共识,凡隐僻罕见难觅非治所病专药(3),概不采(4)录。

霍乱案(5)后附略张景岳刮沙新按,并宗林药樵治沙症(6)诸法,而其要尤在焠、刮、刺三字手法,庶令不知医者知之,以备不虞。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也。六气相杂而为病,最宜细辩。若阴虚内伤,恶寒发热头痛,概指为伤寒,投以散剂,为害匪浅,不可不慎之于初。

杂症如有内伤外感及老幼强弱元气虚实之不同,须详细分别,至当不易,则治法不至混淆,而取效更速。

女人之病,多于男子,其性情多郁,尤易生病。凡与男子同病者,皆列本门。其经脉、胎孕、产育、产后、乳病、杂证,俱另立一门,特载其不同,以便分析稽考。其隐疾,概不存录。

小儿之病,古人谓之哑科,以其言语不能通,病情不易测,故曰愿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愿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此甚言小儿之难治也。兹集中所临之证,如初(7)感风寒,则内伤饮食,以至惊风吐泻及寒热疳痫之类,不过数种。但治小儿,当审察虚实,虚者固宜培元,实者亦不宜攻伐太峻,故有余常虑为不足,思患预防,斯少失矣。

有讳疾不言,或隐情难告,甚而隐病状,试医以脉者,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之理。即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但京城内外士大夫延视之家,往往不说病源,即烦诊脉,妇女间以绸帕蒙其手,只凭切脉,然后询系何脉何病,当用何药开方立案,以试医之优劣,故笔记中间有先论脉次论证后言方之条。

笔记有姓氏有名号者,据实录之。其有不列名号姓氏者,缘京师各省人杂居甚众,暨妇女小儿,尤难缕记,故只载姓氏、病证、方药。至其人当讳,及妇女之隐疾,尤不可不讳。

余遨(8)游京都各省四十年来,所治奇中者广,箧中积稿颇多,而以岁久遗失者亦夥,今所梓仅十之二三,聊以明一生之苦心耳。至证同治同者删之,概不存录。【注释】

(1)夥(huǒ火):众多。

(2)辩:通“辨”。《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假借为‘辨’。”

(3)病专药: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4)概不采: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5)霍乱案: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6)症: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7)如初: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

(8)余遨:原字漫漶,据集古阁本补。卷一中 风

宗室(1)相国(2)禄迪园,久任盛京(3),暑热露体贪凉,冬令辄于火酒内加生姜汁,饮以御冬,遂常患遍体疼痛,嗣偶然遭凉及忧虑劳役,痼疾即发,发时壮热大渴,面赤自汗,手足痛如刀刺,四肢必挨次疼到方止。余曰:脉浮弦数,缘寒暑不慎,过饮不节,风寒湿热著于筋骨肢节,《内经》所谓行痹、痛痹也。随进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加减服之,乃愈。后伊病偶发,即用前方,余参用伤寒治法,邪在某经即以某经之药为引,先治其标,次以利湿导滞、养血舒筋之药收功,并为开药酒方饮之,旧恙悉除矣。熟地八两,枸杞四两,沉香一钱,干桑椹、女贞子、五加皮各三两,松节、黄菊花各一两,上约每药一斤,用高粱干烧酒十斤,以夏布袋盛,浸半月,不必煮,即可用矣。黄酒浸亦可。桂圆肉、荸荠随宜加之。

明相国,昏迷不语,口眼歪斜,痰喘气促,遗尿不禁,脉息坚大急疾。乃高年气血败竭,真元耗散,神魂失守之象。急用人参五钱,熟附三钱,煎汤,加姜汁灌之,以冀万一。

大司寇(4)姜度香,述中风半年,手足不能运掉,且遍体皮肤瘙痒,暑热露体,令人重抓为快,每日抓下皮肤甚多,形如麦麸而臭。凡祛风活血润燥之药,遍尝不效。余曰:六脉不过浮迟而虚,此素受风湿,因气衰血燥,乘虚而发,可服二味消风散。用薄荷、蝉蜕等分,为末,以当归煎汤调下。后伊说服之无效。想久管刑曹(5),虽办案无不留心从宽,然无心之错恐不能免,今患此(6)孽病,唯有悔叹而已。

王兰圃少寇(7),自降郎官(8)后,胸多郁结,肝气时发,卒然昏愦语涩,痰涎壅盛,手足不随,诊肝脉弦急,脾部沉滑。此火衰气弱,脾虚不能运化,血虚不能营养筋骨,东垣所谓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当用六君子加熟附、姜汁、竹沥,以温中豁痰。

金筠庄中丞,自山西镌级(9)入都,途间感寒,手足麻木,抵京,忽右半身作痛,口眼㖞斜,神志恍惚。余曰:脉弱迟细,由于真阴肝肾不足,火衰气怯,忧思耗伤心脾,故致风邪乘虚中于血脉,当用大补元煎加桂、附峻补元阳,使精气渐旺,从缓调养,尚可奏效。越旬,余复视,脉证俱剧。询知另延医者,云此中风之症,切忌温补,倘误服人参、熟地,补滞经络,恐难收功,乃与以追风化痰之属,故困惫至此,惟有束手而已。

丘道长,卒然心神恍惚,不省人事,口不能言,四肢不收,痰涎壅塞,按脉浮弦数滑。系痰饮积热,阴虚火旺,痰随火涌,复招外风所致,当宗喻嘉言用竹沥汤,消风清热开痰,其神自安,此方可频服也。

竹沥 生葛汁 生姜汁各半酒杯

上三汁和匀,隔汤炖热,陆续温服。

瞿工部(10),右体麻木不仁,四肢不随,语言蹇涩,气急痰喘。余曰:上部浮迟而软,足脉沉细,此年衰气血虚损,阴亏于前,阳损于后,所谓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而成偏枯痿废也。即用参附汤二帖,易服六君子加桂、附、当归,甚效。继以十全大补汤并八味地黄丸加减调治,始愈。

农部陈琴山太翁(11),卒倒昏迷,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按(12)脉浮大滑疾。是元阳亏损,神机耗散,脾胃虚衰,痰生气壅使然,当用六君子加附子、当归、姜汁。惟老年得此中证,殊难见功耳。

温工部,面赤,汗多恶风,心神颠倒,语言蹇涩,舌强口干,忪悸恍惚,左寸脉浮洪。此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体虚腠疏,风邪乘袭,中于胞络,兼中心也。宜用二阴煎加天竺黄、石菖蒲、薄荷、牛黄,以清心解热、散风利痰,则诸症自瘥。

景驾部(13),忽昏迷,口噤舌强,不能言语,痰壅气急,诊两关浮滑弦劲。此缘食后触怒,复感外邪,气食相乘,壅滞中脘,胃气不能运行,故有中气厥逆之疾,古云中气因怒而得者尤多是也,当先行吐法。即以砂仁、陈皮、生姜、炒盐煎汤,以指探吐,吐出宿食数碗。随与乌药顺气散灌之,以先解表气而兼顺里气,次日脉缓气顺,神苏能言。更以温经祛痰、调气养营之剂,乃愈。

海廉访(14),神昏痰盛,舌强言蹇,口角流涎,四肢不随,诊脉虚浮滑。乃心脾不足,风中经络,痰涎乘虚闭其脉道而然,宜服涤痰汤,使痰消火降,则经通而舌柔矣。

雷观察,昏冒不语,口眼㖞僻,四肢战掉,身体强直无汗,脉沉迟细。此气体虚弱,腠理不密,故寒邪乘虚而入,是寒毒所中,非中风也,当投附子麻黄汤,以温经祛寒、益气回阳治法。

麻黄 白术 人参 炙草 熟附 干姜

水煎,乘热灌之。

赣州修太守(15),因年老无嗣,多病时忧,晚间乘凉,忽昏倒不语,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脉浮迟涩。由于忧思耗神,肝肾不足,血脉不周,风邪乘虚袭之而气不匀也。即服顺风匀气散加当归,以顺气活血,服之甚效。惟气虚痰多,用六君子加石菖蒲、当归、竹沥、姜汁,服数帖,脉缓,神清能言。复以温补气血之品调治,始瘥。

曹江庐,署夔州郡篆(16),立秋日,忽中风昏愦,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掉,痰涎上壅。余曰:脉虚浮大,此缘军务倥偬,忧虑劳伤心神,真气先虚,营卫空疏,致外邪乘虚而入,经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先宜用大秦艽汤搜风活血降火。服二剂,神苏能言。易服六君子,加熟附、当归、竹沥、姜汁,颇效。予云:治已半月,客邪尽退,惟气血虚极,且命火阳衰,非用人参、桂、附、熟地之类温补元阳,难望速愈。奈渠(17)无亲丁在署,有戚云:人参峻补热药,断不可服。改延数医,不云风,即云痰,无非攻克之药,病日增,神日败,不久而逝。余宾主最契(18),虽欲救之而不能专主,惜哉!

运同(19)杨米人太翁,中风昏愦,语言蹇涩,手足不遂。服疏风化痰之剂,无效。余曰:脉浮洪大,按之搏指,系老年命火阳衰,脾胃虚败,气血不周,至虚反有盛候也,宜用三生饮加人参,先治其急。遂服二帖,神气稍苏,而脉变细微,防有阴阳将脱之势,亟服六味回阳饮,加五味子、肉桂,速救元阳,以冀回生,叠进数剂,甚效。后用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汤、大补元煎,重加参、附而愈。

大尹(20)顾蕉吟,因冒暑赴省,夜行遭凉,忽然昏倒,口㖞不能言,手足不能动。服祛风化痰之剂,无效。余曰:诊上中两部浮大而软,尺脉迟细,乃肝肾亏损,阳衰气血不周,风邪乘虚而中。兹客邪虽除,惟真阴失守,孤阳发越之象,亟投地黄饮子温之,尚可望痊。遂连服数帖,甚效。仍以前方按证加减,服至半月,神志渐清,病减思食。惟嘴㖞语涩,用酒煎桂枝,软布浸搨,以鳝(21)鱼血涂口,龟尿点舌,一月后诸证悉退。第舌微强,言微涩,事多遗忘,右手足软短而拘,再用气血并补之药,加茯神、菖蒲、远志以开窍清心,威灵仙、桑枝、续断以舒筋活络,随证调治。四月后用右归丸加紫河车、虎胫骨、人参、远志、茯神,服数料,起居办公如常。

明府(22)吴瑞峰,口㖞言蹇,手足不随,肌体瘦弱,腰膝冷痛无力。按左关弦急,尺部沉细,乃肝肾虚损,风湿内攻,气虚则寒湿之邪凑之,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经曰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也,宜服独活寄生汤以补正驱邪,则诸证可退。

甘道长,述前患左体偏枯,口眼㖞斜,手指麻木,肢缓骨痛。医以中风及温补之剂,不效反增,彻夜不寐,神志恍惚,事多遗忘。余曰:心脉小而坚急,两关弦滑,尺部沉细,由于真阴气血俱虚,不能滋养百骸,分务操劳,心神虚耗,皆属内伤,精血颓败使然,非外中风邪也,当宗喻嘉言用二丹丸,原文治风邪健忘,和血养神定志,内安心神,外华腠理,服之得睡,自效。

方酉堂方伯(23),风热心烦,四肢酸麻,脾胃热壅,饮食不下,痰涎上逆,诊脉弱弦数。乃真脏内虚,肝火上冲,升腾不息。经曰风淫于内,治以甘寒(24),昔人谓风从火出,河间谓热甚生风(25)是也,当用千金地黄汤,盖风行必燥,按古人治风必用润药,乃真诀也,今人反以刚燥辛热之品治之,是益其疾矣。

嘉庆丙子年,余得荐举并卓异赴部,重九抵京。给谏(26)赵芸浦枉顾话旧,兼邀既望日(27)同人赏菊。乃渠望日赴银库监兑,骤然中风昏扑。余闻信即往,视其口开眼合,手撒遗尿,汗出如珠,诊六脉似有若无,如虾游水中忽一跃。此绝证既见,决无生理,勉用参附姜汤,药(28)不入口,越日而逝。与伊久离,只能一□(29),竟成永别,足征人生离合饮酌,皆有定数,非可强也,□□嗟叹。

尚书(30)茹古香,嘉庆丙子秋间,缘风虚多□,□(31)昏,□□□(32),言语蹇涩,四肢麻木不随,时欲悲泣,诊脉滑大而软。此脾肺气虚,风在经络,宜进六君子加秦艽、防风、天麻。服四剂,稍效。仍以六君子加当归、石菖蒲、竹沥、姜汁,倍用人参,证减过半。兼与八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月余而安。

董小池,肩膊酸痛,臂指麻木,腰膝冷疼,足软无力,按脉(33)沉迟细。系老年气体衰颓,真元耗散,风寒湿邪乘虚侵于肢节所致,当服独活寄生汤,预为调补,否则防有中风之虞。外用椒艾药囊,加祛风行气药,裹足套膊捏手以治之。

艾叶揉绒代絮,半斤 川椒一斤 草乌二两 蚕砂一两 羌活 独活 荆芥 防风 桂枝 川芎 姜黄 天麻 乌药 白芷 秦艽 苍术 香附 木瓜 海桐皮 蛇床子 豨莶草各一两

上共为粗末,用布袱铺如绵褥,裹足底及膝胫,即用(34)火踏,下加微火烘,踏于上,使椒艾药气得行于手足(35),自然寒湿风毒诸气皆得消散,立能止痛,或夜卧包(36)之,达旦去之。如膊腕臂痛麻木,用红布做夹套一个,以艾绒作绵絮,将药末撒匀盛之,烤极热,套患处过宿,冷则轮流换热。如手指麻痛,亦以布做小袋数个,分盛烤热,频换频捏,自效。

亦以布做小袋数个,分盛烤热,频换频捏,自效。相国彭文勤公夫人,中风,神昏不语,牙关紧急,气促痰喘,筋脉拘挛,六脉浮大躁疾,有表无里。此年迈气血败竭,孤阳将脱之象,急用参附汤灌之,以尽人事而已。

大京兆阎墨园太夫人,年逾八旬,冬至日猝倒昏沉,口㖞语涩,汗出如珠,右半身不遂。众皆以高年中风,脉证已见败象,束手无方。余曰:六脉似有若无,缘年纪衰败,气血将离,厥逆气脱之候,而非真中风也。所幸尺脉重按有根。《难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即宜重用参、附峻补元阳。遂用人参五钱,熟附三钱,煎汤,加姜汁,频频灌下,次晨脉稍复,汗亦减。仍煎人参七钱,熟附、当归、白术、炮姜各四钱,连进五日,神清能言,身稍能动。嗣以附子理中汤、六君子、大补元煎调养,三月而安。

祝京卿云:老母月前中风,神昏语涩,痰涎壅塞,治总无效。余曰:寸关脉虚浮滑,尺部细微,此命火阳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痰生气壅,是虚中而实,非中虚(37)也。即用人参三钱,熟附二钱,煎浓,加生姜汁灌之,次(38)日形气略苏。复进前方,痰减能言,更用六君子,加熟附、姜汁、竹沥及附子理中汤,乃痊。

太仆卿施铁如夫人,左体偏枯,四肢拘急,烦热不寐,大便燥结,脉虚弦数。乃营卫亏损,不能滋养百骸,肝血虚少,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故偏废筋急津短烦躁之证生焉,当用加味三阴煎。服一月甚效,后定此丸方,调摄半年,乃愈。

制首乌四两 当归 芍药 丹参各二两 威灵仙 牛膝 黑胡麻 五加皮 黄甘菊各两半 枸杞 阿胶各二两

上为末,用桑枝、石斛、玉竹各四两共熬膏,杵为丸。

周比部(39)太夫人,年逾八十,冬至之际,卒然昏愦不语,手足不遂,寒战汗泄。余曰:脉息细微,此高年营卫败竭,真气元阳虚脱之象。年纪脉证俱逆,法在难治,如服四味回阳饮,煎浓,徐徐灌下,或冀万一。遂服两剂,神气脉象似有生机。更用六味回阳饮,汗收能言,神清脉旺。仍以原方加白术、肉桂,连服数帖,四肢身体稍能动。易服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大补元煎,相间服之,调理百日而瘥。

观察张尊五太夫人,卒然晕倒,口㖞语涩,昏冒痰盛,右手麻木不仁,足软不能行。俱作中风治之,不效。余诊两关弦滑,尺脉迟细,此肝虚血燥,不能养筋,脾湿阴(40)衰,痰生气壅,以致气血不周,肝脾虚损,乃类乎中风,非真中风也,宜用六君子加归、芍、熟附、姜汁、竹沥。连服数帖,甚效,继以温补气血之剂调养而愈。

中风诸剂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丹溪 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血之不同,此治痛风之通剂也。

黄柏 苍术 南星 神曲 川芎 桃仁 龙胆草下行 防己下行 白芷 羌活 威灵仙上下行 桂枝横行 红花

或面糊为丸。

二味消风散 治皮肤搔痒不能忍。

苏薄荷叶 蝉蜕

为末,食远温酒调下。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加姜三片,枣二枚,煎。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六君子汤。

大补元煎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证。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人参 山药 熟地 杜仲 当归 山茱萸 枸杞 炙甘草

水煎,食远温服。

参附汤 治真阳不足,上气喘急,呃逆自利,脐腹疼痛,手足厥冷,呕恶不食,自汗盗汗,气短头运等证。

人参 附子

用须参倍于附,或等分,不拘五钱或一两,酌宜用姜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 治诸虚劳伤,饮食不进,久病尪羸,潮热背痛,梦遗脚软,喘嗽烦闷。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黄芪 肉桂

水二钟,加姜、枣煎。

六味地黄汤

熟地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八味丸(41);本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八味丸;本方加肉桂,名七(42)味地黄丸;本方加五味,名都气丸;本方加五味、麦冬,名八仙长寿丸。

二阴煎 此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阴,凡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疡疹烦热失血等证,宜此服之。

生地 麦冬 枣仁 生甘草 元参 黄连 茯苓 木通

水二钟,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如痰盛热甚者,加九制胆星一钱,或花粉一钱五分。

乌药顺气散严用和 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㖞斜,喉中气急有痰。

乌药 橘红 麻黄去节 川芎 白芷 桔梗(43) 枳壳 僵蚕去嘴丝,炒 炮姜 炙甘草

加姜枣煎。

涤痰汤

半夏 胆星 橘红 枳实 茯苓 人参 菖蒲 竹茹 甘草

加姜煎。

顺气匀气散 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㖞斜。

白术 乌药 人参 天麻 白芷 苏叶 木瓜 青皮 甘草 沉香

加姜煎。

大秦艽汤 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艽 石膏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黄芩 防风 羌活 白芷 独活 细辛

每服一两。

三生饮 治中风,卒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等症。

生南星一两 生附子去皮 生川乌去皮,各(44)五钱 木香二钱

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 制附子 炮干姜 熟地 炙甘草 当归身

水二钟,武火煎八分,温服。

地黄饮子 治中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至,名曰风痱。

熟地黄 巴戟 山茱萸 附子 肉苁蓉 官桂 石菖蒲 石斛 茯苓 远志 五味子 麦冬

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煎服。

右归丸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熟地八两 山药炒,四两 山茱萸三两,微炒(45) 枸杞四两,炒(46) 鹿角胶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 杜仲姜制,四两(47) 当归炒,三两(48)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制附子自三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上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钱,以滚水或淡盐汤送下(49)。

独活寄生汤 治肝肾虚热,风湿内攻,腰膝(50)作疼,冷痹(51)无力,屈伸不便。

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 芍药 川芎 熟地 杜仲 牛膝 人参 茯苓 甘草 桂心

理中汤

白术 人参 干姜 甘草

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三阴煎 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等病,故曰三阴。

当归 熟地 炙甘草 芍药 枣仁 人参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四味回阳饮 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 制附子 炙甘草 炮干姜

水煎服。

人参养荣汤 薛立斋曰:气血两虚而变现诸证,莫能名状,勿论其病,勿论其脉,但用此汤,诸证悉退(52)。

人参 白术 黄芪 甘草 陈皮 桂心 当归 熟地 五味子 茯苓 远志 白芍

加姜枣煎。

二丹丸

丹参两半 丹砂五钱 天冬去心(53) 熟地黄各一两半(54) 麦冬 茯神 甘草(55) 人参(56) 远志 石菖蒲各五钱(57)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食前服。喻氏(58)曰:按中风证,心神一虚,百骸无主,风邪扰乱,莫繇(59)驱逐使出,此方安神,益虚养血,清热息风,服之安睡,功见一斑矣。相传用愈风汤吞下,殊失立方之意(60)。

千金地黄汤

生地黄汁 枸杞子汁各二升半 生姜汁 真酥各半升 荆沥 竹沥各二升 天门冬 人参各四两 茯苓三两 大黄 栀子各二两

上十一味,以后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成膏,内末药,调服方寸匙,再渐加服,以利为度。喻嘉言曰:按此方补虚,清热润燥,涤痰除风,开通瘀壅,美善俱备,诚足贵也(61)。伤 寒

相国戴莲士(62),发热头痛,干呕烦躁。众皆以冬月伤寒,当用麻黄汤发汗。余曰:脉浮大而滑,此外感风邪,内停痰饮,且脉浮而不紧,邪尚轻浅,非伤寒邪甚而深也,宜进参苏饮,去枣,加杏仁、葱白,以解表和中,则邪散而痰消矣。次日,客邪悉退,脉静身凉,惟心部虚涩,乃思虑劳心,故虚烦不寐,易服归脾汤,数帖而愈。

大司寇金兰畦,冬月发热恶寒,头痛恶风,身痛腰疼,按脉浮紧数。乃阳衰气弱,感受风寒,邪在足太阳经,即服桂麻各半汤以解肌表,有门下士(63)知医者云:病者年逾六旬,岂可大剂发散?只用补中益气汤足矣。又有议用参苏饮者。余曰:此冬月伤寒如疟状,当及其在表而汗散之,使不至传经入里,则病易已,否则恐有传变深重之虞。伊家信以为然,违众服之,越日寒热俱退,惟呕逆痰多,以二陈汤加生姜二帖,乃愈。后庚午嘉平(64),晚餐罢忽头运神昏,恶心欲吐不出,夜半延治。诊其脉,甚和缓,惟右关滑大,予思脉中无疾,何形气困备若是?时房中列煤炉一,火盆二,薰(65)蒸之气满室,因悟必中煤炭毒无疑,即令扶病者坐于风凉处,用咸菜酸水灌之,以水萝卜使食之,少顷即得大吐,吐后熟睡,次早其病如失。

大银台(66)秦荻江,伤寒第二日,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而喘,诊脉浮紧。系风寒所伤,寒邪外束,正在太阳,宜用麻黄汤。伊戚云:年衰,恐麻黄猛烈,用荆、防、芎、苏何如?予曰:冬令严寒,必须麻、桂发汗。若服荆、防,不但不得汗,即使得汗,必致传经变证。遂以麻黄汤热饮之,更于室内多笼火盆熏之,密覆厚被,半日即得透汗,次晨邪退神清。

制府(67)倭泽圃,自塞外回旗,感冒风邪,寒热往来,胃脘胀痛,治已半月,无效。余视其舌苔黄厚,口干唇燥,肝脉弦数,脾部沉滑,由于真气衰弱,内停饮食,外感风寒,邪气客于少阳,宜用加味小柴胡汤和解之。服二剂,甚效。惟胸满积滞痰盛,以原方加厚朴、青皮、白芥子,服数帖,诸证悉退。独大便闭结不通,以济川煎下燥粪少许,又加大黄、元明粉,服后大便欲下不下,烦躁,腹疼甚急,以手按腹则呻吟叫痛,方悟积滞已入广肠,缘津少,难以传送,即用蜜煎导法,少顷下黑粪长尺许,神气昏乱,以独参汤灌之而苏,后以人参养荣汤、五福饮、六君子汤培补而安。

工部晁棨门,感冒寒邪,头痛腰疼,恶寒无汗。服参苏饮而鼻干目赤,发热烦躁反盛,按脉浮大而长。此太阳阳明二经同受寒邪,证名合病,故邪气甚也,急投葛根汤以发汗解肌。

王上舍(68),伤寒七日,四肢厥冷,恶寒昏乱。群医皆曰:伤寒传变阴证,即投回阳救急汤,方有生理。合家疑惧。余视其神迷不言,面赤唇裂,舌苔黑燥,大小便秘,脉皆沉伏,此伤寒失于汗解,以致上中二焦郁火蕴热亢极,阳证似阴也。若投桂、附,阳炽即毙。□□凉膈□,服后半日,果外寒除而内热始著,再剂而神气清,口能言。更以调胃承气汤,下燥屎甚多,乃愈。

李屏山观察,恶寒发热,头痛时作时止,腹疼粪溏,口渴而不喜冷饮。服解表之剂,无效。余曰:脉浮大无力,乃感受寒邪,元阳大虚,邪气不能外达,正不胜邪之故(69)。即用大温中饮,温中自可散寒。第三日,乃郎来说老人惧服温补,改延数医,不曰三黄、白虎,则曰凉膈、竹叶石膏,今病势日增,复乞决之。予云:脉虽如昨而面赤烦躁,已有传变阴阳之象,用温剂即愈,用凉剂必坏。适张臯闻太史至,卜之吉,遂服前方,盖以厚被,即得战汗而痊。夫病证百出之时,有是病即宜是药,切勿胶执,使随众投以苦寒攻下重剂,几速其危。

刺史师禹门,发热头疼,干呕咳逆,小便不利,少腹满,不能卧,按脉浮数大。此伤寒表邪不解,水停心下,则水寒相搏,水气内溃,所传不一而然,当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以外发汗、内行水,则表里之邪散矣。

柳,伤寒至六日,下利不止,烦躁懊,治无效。有虑其久泻滑脱,当用香连丸,以固涩之药煎汤送下。余视其舌苔黄燥,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也。即投小承气汤两剂,得燥粪数枚,诸证悉退。

孟用滋,患伤寒,发热头痛,口中不和,心烦躁乱,语言谵妄,腹满身重。有医云:表里俱有热邪,宜以大柴胡汤下之。予曰:脉浮洪滑,此三阳合病,不可汗下,急用白虎汤以清肺胃之热。主家信服,两剂诸证大减,更加花粉、麦冬、竹叶,三帖霍然矣。

安,伤寒,狂言欲走,面赤目胀,口渴唇裂,大热烦躁,诊脉洪数大。系阳邪传入胃府,热结不解,因而发狂,是为热邪已极。急投凉膈散以清膈上实热,使肠胃宣通,则阳狂诸病自已。

范,四肢发斑,细如蚊迹,舌燥(70)胎黄,口渴唇焦,鼻如烟煤,脉浮大弦数。此伤寒当汗失汗,表邪不解,热邪传里,里实表虚,以致阳毒发斑也。亟用消斑青黛饮去人参,以解诸经郁热之毒。幸色淡而隐,且胸腹无斑,尚易痊耳,遂连服两剂,甚效。更以犀角地黄汤加黄芩、栀子、柴胡,通身即得大汗,热邪顿解,调理乃安。

钱,身目俱黄,腹满口渴,二便不利,按脉沉实有力。系伤寒阳明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故瘀热在里,湿热相搏,郁而为黄也。当用茵陈蒿汤分泄前后,则腹得利而黄自退。茵陈蒿三钱,大黄五钱,栀子三枚,水二钟,煎一钟,服。

朱,伤寒下后,心下痞鞕,按之则痛,诊脉浮滑数。此痰热塞胸,膈上结热,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故致小结胸也。即投小陷胸汤,以除痰去热。黄连钱半,制半夏二钱,瓜蒌实三钱,水二钟,煎八分,温服。

皖抚康兰臯(71)太夫人,八十有二,素禀强健,因感冒春寒,骤然形神昏乱,声唤不眠,手足厥冷,恶寒头疼。适余在省垣,诊脉沉迟细,独肺部无脉,以指□而探之,斜向左处一指许,按之似有若无。系高年气血衰颓,感伤阴寒,幸邪未深入,尚在肌表,急进理阴煎加人参、柴胡以温补阴分、托散寒邪,迟则恐有暴脱之虞。及服药后,忽烦躁大热,按肺脉已复,余脉变为浮数,中丞(72)甚忧。予曰:脉虽浮数而不洪,且两尺有根,舌润无胎,乃云腾致雨,阳回作汗之兆。但寒甚阳虚,以原方加熟附,温中自能散寒,毋过虑也。服之半日,即得津津微汗,安睡一夜,明日脉缓神爽,食粥如常。

祥太史(73)夫人,怀妊四月,月前感冒寒邪,曾经表散,尚觉往来寒热,心烦口苦,胸胁胀满,腹痛,胎气不安,诊脉数弦滑。此妊娠伤寒,汗后余热不解,邪气传入少阳,系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瓜蒌、青皮,和解之中兼养营血,使邪热退而胎自安。

保定宗明府述:小女年已十八,体素虚羸,前因食后烦热脱衣,即憎寒发热。诸医皆作伤寒,治之兼旬,无效,且病势日沉,似为所误,特此远迓(74),乞拯全之。予视其形瘦气怯,呼吸促急,懒言手冷,脉息微细,乃阴虚感冒,误用表散克伐,以致营卫亏损,真元耗散,子午不交,气脱证也。急投贞元饮加人参、肉桂,速济本元,尚可望痊。连进数服,甚效。惟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易以六味回阳饮,间用附子理中汤,病日减,饮食进,脉亦旺,后以峻补气血之剂收功。

马氏,怀孕五月,患头痛项强,身热恶寒。服解表之剂,反汗出无时,诊脉浮而弱。系感冒风寒,因发散太过,致伤营卫,故表虚自汗也。用四物汤加桂枝、地骨皮,以解肌实表,则退热止汗,而胎自安。

席存濂说:内人体素虚寒,前缘感冒,发热头痛,舌干烦躁,时索水饮而不纳,服发散及凉解药,均不应。余曰:神昏不语,额手俱冷,脉浮大无力,系经迟血滞,脾肾中虚,内阴寒而外假热,非伤寒热病也,速与附子理阴煎以温补阴分。伊骇曰:证见烦热,尚堪温补耶?予云:温可立生,寒凉攻下必毙。次日欢笑来云:昨惧温补,另延某诊,令服三黄石膏汤,与尊方大相霄壤,无所适从,遂将两方卜之,忽风起将凉方飘去,即以温方煎服,甫及半日,病减能言矣。余复视,其神苏病退,六脉变为细弱,乃气血虚寒,更以六味回阳饮,数帖而愈。

恩氏,患寒热往来,腹胁胀痛,心烦喜呕,脉弦滑数。此感伤风寒,失于解散,邪当传里,值经水适来,则邪不入腑,乘虚而热入血室,以致寒热如疟,发作无定时也。宜用小柴胡汤和其表里,则诸症自已。

永氏,头痛发热,七日后身见红点。众皆以伤寒发斑,即用升麻犀角等汤,无效。余询其头目昏痛,项背拘急,红点轻细而色淡,右寸浮数,此风热上攻,表邪未解,客于肺经,郁而成疹,非阳明火毒斑证也。宜用消风散去人参,每服三钱,清茶调下。遂服四帖而痊。

伤寒诸剂

参苏饮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茯苓 陈皮 甘草 枳壳 半夏 桔梗 木香

加姜枣煎。本方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

归脾汤

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 龙眼肉 黄芪 当归 远志 木香 甘草

加姜枣煎。

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先煎麻黄数沸,去沫,内诸药,煎热服。

桂枝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本方合麻黄汤,名桂麻各半汤,治太阳症如疟状,热多寒少。

二陈汤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加姜煎。

小柴胡汤

柴胡 半夏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 大枣

加枳壳、牡蛎,名加味小柴胡汤。

济川煎 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最妙。

当归 牛膝肉 苁蓉 泽泻 升麻 枳壳

水煎,食前服。

蜜煎导法

蜂蜜,用铜器微火熬,频搅勿令焦,候凝如饴,捺(75)作挺子,头锐如指,掺皂角末少许,乘热纳谷道中,用手抱住,欲大便时去之。加盐少许亦可,盐能润燥软坚。

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 熟地 当归 白术 炙甘草

本方加枣仁、远志,名七福饮,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生姜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凉膈散《局方》

连翘 大黄 芒硝 甘草 栀子 黄芩 薄荷

加竹叶、生蜜,煎服。

调胃承气汤

大黄 芒硝 甘草

少少温服。

大温中饮 凡患阳虚伤寒,及一切四时劳倦,寒疫阴暑之气,身虽炽热,时有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76)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恶泄泻,但六脉无力,肩背怯寒,邪气不能外达等证,此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若非峻补托散,则寒邪日深,必致不救,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服后畏寒悉除,觉有燥热,乃阳回作汗佳兆,不必疑畏。

熟地 冬白术 当归 人参 柴胡 炙甘草 麻黄 肉桂 干姜

水煎,去浮沫,温服。

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细辛 干姜 半夏 五味子

小承气汤

大黄 厚朴 枳实

白虎汤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石膏味淡难出,先煎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消斑青黛饮

青黛 黄连 犀角 石膏 知母 元参 栀子 生地黄 柴胡 人参 甘草

加姜枣煎,入苦酒醋也一匙,和服。

犀角地黄汤

生地黄 白芍 丹皮 犀角

理阴煎 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饮,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

熟地 当归 炙甘草 干姜

或加肉桂,水煎,热服。

四物汤

当归 生地黄 芍药 川芎

贞元饮

熟地黄 炙甘草 当归

水煎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三五片。

消风散

荆芥 陈皮 厚朴 甘草 防风 羌活 藿香 僵蚕 蝉蜕 川芎 茯苓 人参

为末,茶汤调下。

人参养荣汤

六君子汤

六味回阳饮

理中汤俱见中风瘟 疫

阿少寇,头疼身痛,憎寒发热,诊脉紧洪数。此感春瘟,时气疫邪客于伏脊之前,肠胃之后,盘踞膜原而然,当进达原饮,以除伏邪而清燥热,所喜舌上白苔甚薄,热亦不重,可以不致传里,服两剂自解。

那宫詹(77),面赤唇裂,壮热烦躁,舌燥苔黄,二便不通,谵语欲狂,诊脉长洪实。系感受疫气,既失疏利清解,应下又迟,以致毒邪表里分传膜原,尚有余结使然。当用三消饮,三消者,消内、消外、消不内外也。

中丞恒体斋,任江西盐道时,头疼发热,肩背恶寒。视其神倦气怯,面赤舌焦,烦热作渴,脉虚数无力,乃感时疫,脾肾中虚,正不胜邪,疫气乘虚深入阴中,阳气不足,邪不能解所致。即用理阴煎加柴胡,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邪不攻而自散矣。

吉京卿述:前病瘟疫,即服凉解攻下之剂,今热邪已退,惟胃脘饱胀吞酸,不思饮食。余诊脉弱迟细,乃禀赋素怯,因下益虚,脾寒失其健运,疫气留于心胸,故令痞满。宜服参附养荣汤,加茯苓、陈皮。如再投消导行气之品,未能许其痊期也。

松农部,患时疫七日,壮热大渴,治不得汗,反加烦躁发斑,诊脉洪紧数。此温热毒盛,邪留血分,里气壅闭,则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急投三黄石膏汤,以发表清里,使内外一通,则营卫疏畅,而斑毒邪热亦从而外解矣。

洪比部云:小子年已十六,质体素弱,前感冒时气,医以表散及凉解药,反发热烦躁,面赤口渴,病势日沉。余按脉,浮大无力,此肾水不足,阴虚发热。虽染时气尚浅,无须再表,宜用六味地黄汤滋阴壮水,其烦渴自止。

承仪部(78)述:内子(79)素患肝气痰饮,前感时气,治未全愈,又增胸膈烦满,气逆,食不纳,不得卧,有时呓语喃喃,忽哭忽笑,恐成癫疾。余曰:脉弦数滑,疫邪已解,惟余热未尽,脾胃不和耳。至语言错乱,乃肝郁痰迷,旧恙复发,非癫疾也。即投服蛮煎,加羚羊角、胆星、郁金以清热化痰,兼解心肝郁结,则诸疾自可渐退。

□长周静溪,瘟疫愈后偶伤饮食,即胸满腹胀,吞酸多痰,发热不眠。视其舌燥胎厚,右关滑大,此新愈之后胃气初醒,饮食不节,脾虚不能胜谷,所谓纵食则食复(80)也。宜用温胆汤加神曲、山楂、瓜蒌,以温胆和胃、消导豁痰。

池州何太守,发热困倦,肩背畏寒,躁扰不安,面赤烦渴,而不喜冷饮,六脉浮数无力。系年衰体弱,元阳大虚,感受阴邪时疫,邪气不能外达,正不胜邪之候。即服大温中饮峻补托散,则假热诸证自已。

寺丞(81)桑丽臯云:赴通仓(82)盘粮,觉受暑热,归时发热头疼、烦躁作渴,余诊脉浮洪数。此感暑月时行瘟热,故表里俱热,而实非伤暑也,宜用羌活升麻汤以清热解毒,兼治内外。遂服两剂而痊。

荣给谏,患头面俱肿,目不能开。询其初则恶寒壮热,继而头面肿浮,兼之咽(83)喉紧涩,舌燥口渴,诊脉浮大洪数。此染天行时疫,热毒积于上焦,以致头面俱肿,即大头瘟也。亟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石膏,以散肿消毒,兼泻诸经之火。

玉内翰(84)述:因饱食贪凉,得时疫热病。服解散药,不效。又以大黄丸下之,反觉精神散失,时有脱象,且胸中嘈杂,腹泻盗汗。余视其形气恍惚,手足逆冷,脉沉细无力,此心肾亏损,阴虚发热,错服解散攻剂,以致五脏气血皆伤。亟投人参三钱,附子二钱,五味子五分,以固阳气而免暴脱,服二帖,神清病减。更用五福饮加附子、干姜,数剂而瘥。

武明府,患憎寒壮热,舌燥口渴,咽喉不利,脉洪数滑。此感受时行瘟疫,热毒上浮,客于三阳之经,故头目颈项咽喉俱肿,腮面红赤,俗云大头瘟病是也。急服普济消毒饮,并取侧柏叶自然汁,调蚯蚓泥,敷肿痛处,自消。

艾佩兰,感受瘟疫,身目发黄,烦热作渴,按脉洪数。系疫邪传里,遗热下焦,故小便不利,邪无疏泄,经气郁滞,传而为疸。即服茵陈三物汤,使疫热除,则湿热黄病自退。

张庭栋述:前患时疫,始而发汗,继服凉解及攻下之剂,反为目涩,舌燥唇焦,昼夜烦躁不安。诊脉虚细数,缘数下亡阴,重伤津液,以致阴亏血燥,正气虚弱。虽脉证俱虚,而忌参、术骤补,反助其壅郁,宜服清燥养荣汤。大抵时疫愈后,调理之剂投之不当,莫如静养节饮食为第一。

徐□,头痛壮热,脉浮洪数,此染天行瘟疫,郁热自内达外。即用肘后水解散,表里两解。虽一二日之浅可以汗下兼行,不必同于伤寒之治法也。

王,初病恶寒(85)发热,烦躁吐蛔,诊脉洪数大。系疫邪传里,郁热如沸(86),故蛔动不安,下既不通,必反于上,因呕出蛔,成蛔厥也。急投白虎汤加苦楝根、雷丸、贯众、黄芩,以治(87)胃热,则伏邪除而蛔自安。

比部方茶山云:日前壮热烦躁,口舌干渴,今忽头面俱肿,项强睛暗,咽喉肿涩,医以荆防败毒散及白虎汤,俱莫能愈。余曰:脉洪紧数,此染时疫疠气,邪热客于心肺之间,上攻头面而为肿盛,乃大头天行之疾。亟用普济消毒饮加大黄,以泻诸经之热,则肿毒自然消散矣。

侍御(88)宋小坡云:日前感冒风邪,发热身痛,即服表散之剂,无效,已六日不解,转增头眩火盛,烦躁口渴,胸中胀闷,大小便秘。余曰:脉洪数大,此感春瘟时疫,邪毒陷于膈间,以上诸症皆上中二焦之火为患也。亟投凉膈散推荡其中,以去胸膈实热。

同里薛藜樵大尹,乾隆癸丑初夏奉差抵京,患烦躁壮热,鼻血面赤,舌燥唇裂,大小便秘。余视其神迷言涩,脉浮洪数,系染瘟疫,热积三焦,闭塞经络,津液耗烁,营卫不通而然,即用三黄石膏汤以发表清里,次日病势稍缓。原方减豆豉、麻黄,加犀角,第三日病如故,乃心火上盛,中焦燥实,更用凉膈散加石膏,第四日病略减。原方以芦根煎汤代水,第五日神苏能言,鼻衄止,舌刺退。惟脉弦,口苦而渴,以柴胡清燥汤,第六日烦躁更甚,舌复生刺,脉数而实,用承气养荣汤,第七日病少退。第八日,原方倍加大黄,下燥屎甚多,第九日下后热病始除。惟胸膈不清,咳嗽有痰,以蒌贝养荣汤数剂。计用大黄七两,石膏十三两,静养一月,乃痊。伊祖茂园先生,医名最重,尤长于伤寒时疫,迎养在直(89)。嗣乃翁吟轩太守来都,述其老人言此孙之病,如在署必误药(90),得失心重,不敢放手用药。且到七八日间复用峻下重剂,若非京居多年,常临瘟疫,确有把握者,断难捷如桴鼓也。

□□□小山如君,夏患热病,始以羌、防解表,继以三黄□□(91)攻里,均无效。余诊六脉浮洪滑大,此水亏火盛,少阴(92)不足,阳明有余也,固不宜发表,亦不必凉攻,只用玉女煎加栀子、地骨皮、茯苓、竹叶、灯心,以清热壮水。午前服之,至夜半烦渴顿止,再剂而瘳。

□工部,发热头眩,因素怕服药,只吃神曲葱姜茶,淹缠旬日,方来延治。余视其神迷困惫,肢体振战,筋惕肉,循衣撮空,脉见细微,由于瘟疫初染,不即清解,火邪壅闭,气血虚耗,精神迨(93)尽,邪火独存,故邪热一毫未除,而元气时有脱象。补之则邪毒愈甚,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其攻,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补泻兼施,或可回生于万一。

农部柳宜斋如君,感冒风寒,昼夜神魂不安,按脉浮弦数。询知时疫所干,经水适来,疫邪不入于胃,乘势入于血室,热与血搏,结而不行,故夜则发热,心烦谵语,胸胁痞满也。即投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川芎、当归、石膏、竹叶,以和解之。

张西崖刺史夫人,年已六旬,感冒发热。医以时疫治之,令服败毒散,讵(94)病势反沉。余视其神昏气促,烦热多汗,两手揉胸,脉浮虚数,乃禀赋素弱,感受暑热,误作风邪表散,致肺金津液耗涸而伤元气。亟先服生脉散保肺生脉,再论调摄之方。

驾部吴黼亭夫人,头痛壮热,心烦躁乱,舌燥口渴,时欲饮水,按脉洪大而长。此感春瘟时疫,失于凉解,误服香燥之剂,致热伤肺胃,邪毒炽盛,津液内烁。亟用白虎汤加花粉、淡竹叶,以清肺胃实热,服之稍效。以原方重用石膏,加麦冬、山栀、黄芩,越日烦渴减而目赤唇裂,胸膈不利,易用凉膈散,服二剂,诸症渐退。惟大便闭结,更以承气养荣汤,下胶滞甚多,旋用清燥养营汤,数帖而瘥。

张氏,发热神昏,声哑喉痛,口干舌赤,脉虚浮数。此缘禀赋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