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3-13 02:43:5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习定势

2替代强化

3文纳特卡计划

4国防教育法

5有教无类

6苏湖教法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基本要素。

2简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养。

3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4例举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五个方向的问题。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试联系实际谈谈“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对教育的启示。

2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3简要论述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所看到的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的教学理论,概括出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二方面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两条思路或两个对策。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概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变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摘自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文)

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5×6=30分)

1学习迁移

2元认知

3道尔顿制

4四段教学法

5监生历事制

6六艺

二、简答题(10×2=20分)

1简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养。

2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是哪些?

三、分析论述题(20×5=100分)

1试析奥苏贝尔意义学习及其对课堂教授教学的启示。

2论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3简要比较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4有人说,现代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有人则说,不!现在的青年一代是生气勃勃、大有希望的一代。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论述当前德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52007年领到毕业证书的比尔·盖茨在母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说到:“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请针对以上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特点,论述教育所应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5×6=30分)

1学习迁移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前者为正迁移或简称迁移,后者为负迁移或干扰。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其形成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概括化、系统化。

2元认知

答:元认知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其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的对象是内在的、抽象的,是主体自身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活动的内容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监控;元认知只能通过对认知活动的调控,间接地影响主体的认知活动;元认知落后于认知的发展。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3道尔顿制

答:道尔顿制是指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又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具体做法是:

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

②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

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自由和师生合作,注重照顾个别差异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此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以发展其个性。道尔顿制对20世纪的中国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

4四段教学法

答:四段教学法是指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①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②联合: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③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④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此方法使得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第一次正式地获得了形式化的思维步骤以及相应的教学程序。

5监生历事制

答:监生历事制度是指明代国子监的实习制度。始行于洪武五年。国子监生学习至一定年限后分拨至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除中央政府各部门之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有的三个月,半年,有的则长达一年,甚至还有更长的。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不过,此制实行到后来,监生日增,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6六艺

答: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简答题(10×2=20分)

1简述现代教师的基本素养。

答: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指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1)高尚的师德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重要的是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

①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②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

③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4)健康的心理素养

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才能对别人进行教育,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碍。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应该具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认为:随着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一系列新的能力将成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更好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是哪些?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几种联系有如下几种:(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的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要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能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倾向。(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其积极地学习知识;要防止只专注知识传授或搞纯思想教育的倾向。(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智力因素主要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需要、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因素。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教学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即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教学活动需要由专门的教师来设计和组织,以便实现社会价值、合乎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教学必须由教师来领导。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就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从教学认识的意义上说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注意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三、分析论述题(20×5=100分)

1试析奥苏贝尔意义学习及其对课堂教授教学的启示。

答: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注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知识获得中的重要作用,对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条件、类型等作了精细的分析。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为此,他仔细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①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②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而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以无意义音节的学习只可能是机械学习。

①外部条件即指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②内部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a.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其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有意义学习可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三种类型。

①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③命题学习即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类命题是概括性陈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这类命题的学习就是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4)对课堂教授的教学的启示

①讲授法与课件演示法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讲授法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存在形式单一、思维速度慢等不足,而适当地使用课件恰好可以弥补这些问题。课件可以提供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对学习者形成感官刺激,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注意,加强记忆;直观性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有意义的学习;速度快,能够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更多的信息,实现高效的、最优化的学习。

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元学习教学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只注重具体知识的迁移,而忽视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与此相似。而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控制的知识则是元学习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渗透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责任心。

2论述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答: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他以下教育成就上:(1)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①在教育目的上

他对教育目的的看法是矛盾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因此,教育目的也应是使人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但另一方面,在他的《大教学论》等著作中又渗透着现实性的教育目的,认为人既是上帝“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创造物,人就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要主宰万物,并利用万物来过好现实生活。

②在教育作用上

他把教育看作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强调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意义,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他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认为人的天赋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教育。(2)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这一原则是贯穿他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秩序”,即普遍规律。因此,人的活动应该遵循这些自然的、普遍的“秩序”或规律,他把遵循这一法则称之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据此把学校划分为四个阶段:母育学校相当于春季;国语学校相当于夏季;拉丁语学校相当于秋季;大学相当于冬季。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育,是他的适应自然原则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这一原则的中心思想是“普遍的秩序”,即客观规律。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

①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遵循这些规律;

②既然教育工作是有规律的,那么应该努力探明、发现这些规律。他的这一贡献使以往零散的教育经验加以理论化,引导人们注意遵循教育规律,使教学理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人们以教育思想的解放。(3)论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

从他的民主主义“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这一主张无疑是进步的。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提出这一主张。他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婴儿期(1~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8岁)、青年期(18~24岁),并主张按这种年龄分期设立相应的学校。(4)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他在《泛智学校》中根据学年制度,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中世纪学习的教学组织工作十分松散,为改变这种状况,他总结各教派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初步经验,提出全面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他主张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的班级。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又分成许多小组,每组10人,选出一个组长,帮助教师管理小组同学。采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5)论教学原则

他的有关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其中他将直观性原则视为教育中的金科玉律。(6)论道德教育

①他的道德教育理论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模式,把世俗道德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分;

②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上,他也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束缚,不以基督教教义为理论基础,而是以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

③在道德教育内容上,他把勇敢、智慧、节制、公正,还有劳动教育作为内容;

④德育方法上,采用正面教育、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等方法。(7)教育管理思想

认为国家应重视教育,拥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权力。因此,应设置督学,对全国进行监督。督学的职责是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对各级学校人员进行管理、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监督各级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对家长和监护人员加以指导。他是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倡设置督学的教育家。

3简要比较儒墨两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儒”由孔子最早提出,泛指掌管教育和文化的职业,后来作为文化的通称。后人把孔子创立的,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学派称为“儒家”。综合儒家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以德为本,积极入世”。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曾入儒门,但他不满儒家烦琐扰人的“礼”和弦歌鼓舞的声乐,不赞同儒家的厚葬和久丧,反对儒家的命定说,从而另立新说,聚徒讲学。墨家学派不仅是学术上独树一帜的派别,而且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治团体。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因此,儒墨两家教育思想必然存在着异同点:(1)相同点

儒墨两家教育思想都是遵从教育、道德、政治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其中教育皆为基础。都重视实践和联系实际,强调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说到做到。(2)不同点

①阶级立场

a.儒家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墨家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

②社会政治思想

a.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

b.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

c.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

d.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如此等等。

③教育作用

a.儒家认为教育是一种统治手段,能产生一种道德信念的力量,从而收到“德礼为治”的效果;

b.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④教育目的

a.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b.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⑤教育对象

a.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教育播向平民的人,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限,开辟了“学在四夷”的先河。儒家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墨家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但墨家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则说明墨家的教育对象又具有全社会性。

⑥教育内容

a.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和文化知识两方面,其中以政治道德教育为重点;

b.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⑦教育方法

a.“学而知之”是儒家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从学开始,由学而思而行。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与实事求是也是儒家在进行教育时常用的教育方法。

b.墨家在教学上则表现出很大差异,关于知识的来源,墨家提出:“亲知、闻知、说知。”这三种知识来源中,以“亲知”及“闻知”中的“亲闻”为一切知识的根本,由于“亲知”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传闻”又多不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墨翟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地上门去教。墨翟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墨翟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⑧道德教育

a.在儒家的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并把劳动的地位放得很低;

b.墨家则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他重视劳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一些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4有人说,现代的青年是垮掉的一代;有人则说,不!现在的青年一代是生气勃勃、大有希望的一代。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论述当前德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答:(1)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对现代青年心理特征及表现的论断,但二者都有些偏颇。前者只看到了现代青年情绪不稳定、抗压性弱等问题,而后者只看到了现代青年上进心强、使命感强等优点。这种分歧是由现代青年矛盾的心理特征导致的。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融入和发展,现代青年呈现出了矛盾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六强六弱”:

①历史使命感强而具体责任意识弱;

②政治上进心强而辨析问题能力弱;

③人生进取精神强而集体主义观念弱;

④成才立业愿望强而抗挫折意识弱;

⑤社会道德认同感强而基础文明素质弱;

⑥自立自足意识强而自律自强能力弱。

这种矛盾的心理特征,说明现代青年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但实现其发展的前提,在于通过德育等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发展方向。(2)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他来自德育的实践,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学校德育经验的积累和对德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深化而发展、充实。所以,我们要注重总结德育的现实经验,根据当代青年的性格特征,当前德育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①方向性原则

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理论教育,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知行统一。要求务实,提高教育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③继承和创新的原则

高等学校德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思想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成果;要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不断创造新经验。

④整体性原则

高等学校德育,要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德育功能,协调一致,形成卓有实效的德育合力。

⑤层次性原则

坚持德育目标,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进行教育。

⑥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要注重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坚持灌输与疏导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引导学生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⑦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管理是强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各项管理、服务中要贯彻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应以敬业精神与良好作风去影响学生,并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⑧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原则

教育者要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怀,积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要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两个积极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相互学习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52007年领到毕业证书的比尔·盖茨在母校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这样说到:“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民主制度、健全的公共教育体系、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还是广泛的经济机会——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请针对以上内容,结合当今社会特点,论述教育所应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答:(1)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当今社会节奏快、竞争强,经济、科技全球化风起云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管理等要素。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从这些要素入手,改革管理体制,以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而言,教育现代化要达成以下发展目标:

①教育的普及化,即达到较高的教育普及率和较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②教育的终身化,即创造终身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③教育的个性化,即培养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④教育的国际化,即加强与各国的教育交流,提高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⑤教育的信息化,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扩大教育规模,为教育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和国际化提供技术保证。(2)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①人才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具有突出才能、才干的人;具有某种特长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而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会完全相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社交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而学校教育的人才选拔机制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方式,只能考出学生的数理能力,考出学生的记忆能力等。此外,很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误区。传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当然就是长于数理能力和死记硬背能力了。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看出,教育和社会的人才供需出现了明显的矛盾。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我们不可能让社会来适应教育,而应该是改革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②现代人才的要求如下

a.授以“渔”,而不是授以“鱼”

着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普遍方法。也许很多人都会说到教育就是学知识嘛,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使人掌握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第一,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知识的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断更新,人、知识都必须要“与时俱进”。因此大学生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自我学习的能力,等于一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必然就会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b.欲做事先做人

第一,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第二,培养怎样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同事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前者是人的本质,后者是适应社会、胜任工作的基本元素。很多企业用人都是首选人品好的,能力差点可以培养,人品差了却可能出大事。特别是财经类商业人才,决定其成功的因素,绝对不是简单的考试分数,良好的社交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更是其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

c.培养做事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做事,就是指完成自己岗位的具体工作。不少人,说理论可能会有一整套,一旦需要做具体事情时,却无从下手,或者动手能力极差。社会需要的是要能动手,而不仅仅是能动口。

d.培养较强生存能力

第一,要让自己具备比别人更强的技能,比如教学实践中强调的英语和计算机这两个“工具”,它就是在社会生存生存竞争中优于别人的两块敲门砖。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在社会上面对挫折的时候,乐观坚韧的心理素质。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现在的人心理素质很多都是很脆弱的,有的人面对失败,把它看成是成功之母,有的人面对失败,就一蹶不振。所以,我们把“关爱心灵,历练心智”作为一个重要的创新改革内容来抓。

第三,我们还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要求老师要学会欣赏、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发挥所长,让学生在学校倍觉充实和振奋,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昂首挺胸、满怀信心地踏入社会。

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科举

2苏湖教法

3导生制

4苏格拉底法

5算法式策略

6成就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性质。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论述陈鹤琴“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论。

2论述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3试析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条件。

4试论为什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5有人主张教育回归生活,也有人认为实际生活中鱼龙混杂,教育不应回归生活。结合这些看法,谈谈你对教育与生活的看法。

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科举

答:科举又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考试的形式主要有贴经、墨义、策问和杂文等。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都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的思想,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2苏湖教法

答:苏湖教法又称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及教学管理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旨在培养具有专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胡瑗讲习解经,联系实际,提倡实地考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这是首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把一些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的教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并开创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河。

3导生制

答:导生制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先由教师对学生中间年龄较大、成绩较好者施教,而后由他们担任“导生”,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的一种教学方式。导生制节省师资、花费较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但它不能给学生以系统、充分的知识,有机械和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还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后来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4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法,又称问答法或产婆术,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方法。它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苏格拉底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是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下定义就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上,建立在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但是这种方法只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万能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有其局限性。

5算法式策略

答:算法式策略是问题解决的策略之一,是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算法是有规则的,有固定的运演步骤。采用算法式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得到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并且算法式策略只适用于解决简单的问题,如数学题的解答和证明等。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式策略将是无效的。

6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的心理倾向。如:具有这种动机因素的学生﹐就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成绩。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在学校里,一方面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如可以通过改变课题的难度使课题对学生的意义(即诱因值)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成就动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下:(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个性化一般指个体在社会适应和社会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个性。社会化一般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并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

①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个性化的主要体现

a.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b.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c.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②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的主要体现

a.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b.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c.教育促进个体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d.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能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人进行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②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身体、精神、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等各个方面。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系统地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这就避免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片段性和偶然性等缺陷,使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有效。

③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更加有效。

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既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也保证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校教育有系统的学习内容,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性质。

答: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客观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其基本性质主要如下:(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这一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成年人的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把人类社会历史经验转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认识活动为主,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的制约,但学生的个体认识活动又有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学生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的认识对象,间接认识现实世界。

②认识方式的引导性。学生的认知过程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③认识过程的简洁性。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知识。(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最初的学习与认识,例如对实物及其名词概念的认识就是在交往中发生与发展的。人们对语言的掌握,对通过语言文字授受的经验、知识的掌握,均有赖于人们交往与沟通的共同生活经验。所以,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也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并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

教学还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运用交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认知,而且还运用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感染与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智慧与志趣的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100分)

1论述陈鹤琴“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论。

答: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要“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关于体德智三育都从小好好学起”。经过长期的探讨与实践,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他认为,“活教育”的教育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这个看似简单直白的命题,却有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和时代内涵。有感于民族存亡,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失,他曾痛切地说:生而为人、生而在中国、生而在现代中国,究竟有几个人真正明白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呢?“做‘人’不易做,做‘中国人’不易做,做‘现代中国人’更不易做。”陈鹤琴从抽象到具体三个逐一递进,逐一包含的层次,论述其“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论(1)“做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教育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作为一个人,他必须热爱人类,不论国籍、种族、阶级和宗教;他必须热爱真理,以真理为至高无上,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前者体现了对人类所有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和珍惜,后者体现了对人类共同生活准则的确认和维护,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形成上述方面的意识,学会“做人”就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增进人类全体,同时也是个体幸福的基础。(2)“做中国人”

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因此,陈鹤琴进而提出活教育的深一层次目的是“做中国人”。他说:“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何处呢?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里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块国土上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他要懂得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并且,拥有这份情感的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3)“做现代中国人”“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目的的民族特征,而陈鹤琴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则使活教育目的体现时代精神,因此更为具体。直至“活教育”提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华民族经历一个世纪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非但未能摆脱列强的欺辱和压迫,反而蹂躏更甚;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并实行现代学校教育数十年,但社会和民众的落后状况仍未改观。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依旧是中华民族求得自新的奋斗内容,而这又需由“现代中国人”来承担。针对中华民族所面对的严峻使命,反思中华民族的优点与缺点,陈鹤琴赋予“现代中国人”五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有健全的身体

为了改变身体羸弱,缺乏活力的民族传统身心面貌,摘除“病夫”的帽子,变只重心的教育为身心并重的教育,以健全的身体为道德实现,学问追求和美满人生的基础和保证,并应付“现代中国艰巨的事业”。

②要有建设能力

长期的外辱和内乱,造成中国破坏多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建设。学校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建设观念和建设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各种校内外活动和劳动中亲自动手,学习建设本领,体会建设的艰难和必须,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③要有创造的能力

近数百年的专制统治和以科举为中心的教育,扼制了民族素有的创造力,造成因循守旧的习惯。教育固需珍惜和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④要能够合作

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是近代社会中国国民性表现出的严重弱点,以致为人逐一击破。教育即需训练人自小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舍小我成全大我,舍一己之个体成全国家民族之大体。尤其要紧的是,团体的形成不是靠专制力量的强聚,而是通过民主力量,靠个体内的高度的自觉认同。

⑤要服务

基于对人社会性的认识,通过教育,克服人的利己本能,养成儿童服务社会的崇高德性,懂得服务,善于服务,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也使人与动物相去不远。“活教育”的教育目的论从普遍而抽象的人类情感和认识理性出发,逐层赋予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和现实需求等涵义,使教育目标逐步具体,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论述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答: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是新兴资产阶级教育的先驱,是最早试图探索教育规律的教育家,他以《大教学论》不朽的思想,占据着“教育发展史上的哥白尼”的地位。该书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夸美纽斯认为,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活动中存在着普遍的规律,一切好的教育教学原则、法则和方法都需要受这种普遍规律的支配,必须服从这种普遍规律,即“自然适应性”。根据“适应自然”的原理,夸美纽斯创立了他自己的整套教育体系。他认为,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教育还应区别对待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基础

①从教育思想史上追溯,自然教育思想萌芽于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事物运动的法则和人的天性,把德、智、体结合起来促使人的多方面发展,其思想开创了西方教育史上“教育遵循自然”理论的先河。而真正提出并论证了自然教育理论的教育家,首先当属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提出了培养身体、智力、道德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从这一要求出发,他批评了中世纪经验主义性质的学校的种种弊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此原则贯穿着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

②17世纪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对夸美纽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在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秩序,这种秩序对整个生物界都发生着支配作用。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的活动更应该遵循自然法则。(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涵义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既是指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教育要依据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夸美纽斯正是从这些角度阐述他的教育主张。

①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即“秩序”)来进行教育。夸美纽斯认为,在宇宙万物和人的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秩序”,这一秩序保证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和谐发展,旨在以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去类比教育,从而寻找理论依据。

②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在夸美纽斯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法则。人类的自然本性应该成为安排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按照人的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反对强制性教学。在《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中,他详细地研究了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过程及条件,认为人类儿童的教育应当以其自然素质为起点,不应该违背儿童的自然发展。教育要依照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要培养心智和谐发展的“自然人”。

③学校及教科书的设置更应该遵循自然的原则

学校必须有效地安排作息时间、合理的设置教科书以及巧妙的运用教学方法。

此外,我们对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理解应做到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夸美纽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思想并不完全是从“自然原理”中引申出的,而是他以丰富的教育实践为根基,又运用了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结果,而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又得自于他丰富的教育实践和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认识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反映了他力求摆脱神学、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的良好愿望。(3)“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启示

①教育要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突出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a.教育要尊重儿童生命的独特性。一个儿童就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独特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教育要尊重儿童生命个体的差异性,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要依据学生的自然本性,善待每一个学生。

b.教育要尊重儿童生命的整体性。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体,他不仅有认知,而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认知体,而要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

c.教育要尊重儿童生命的自主性。任何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和创造的欲望,都有自主选择和决策的需要。任何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教师在内,都不能代替学生的自主性,否则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②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

a.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接近儿童的生活。由于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教育不可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充分的准备,教育必须成为儿童通向未来美好生活的桥梁,课程的设置必须关照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融入人类生活经验,联系儿童的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成为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未来可能生活的纽带。

b.课程的实施要建构儿童的美好生活。儿童的生活除了以认知为主体的理性生活外,还应有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其生活方式除了认知以外,还应有交往、体验、理解、感悟、反思等等。课程的实施要把儿童从单一的学科生活和理性生活中解脱出来,着眼于建构儿童多样的、丰富的、完整的可能生活。从而使教育真正的“贴近生活”“回归生活”。(4)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评价

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虽非首次,但他对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作的全新解释,赋予其丰富内涵则是创新。他的许多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原则和思想经过三百多年历史的检验,已经被吸收到现代的教学论体系中,并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产生的影响是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它对人类教育做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夸美纽斯的“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的地位,使得夸美纽斯成为了西方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尽管他的引证有牵强附会之嫌,以及他的思想深处依然没能摆脱宗教神学的阴影,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但这一行动本身却有着超时空的意义。

总之,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教育原则不仅对旧教育进行了批判,同时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也有它的影子。尤其是“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客观规律”更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

3试析品德形成的过程及其条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