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说服力:枯燥的道理千篇一律,生动的故事打动人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1 22:01:30

点击下载

作者:曾杰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故事说服力:枯燥的道理千篇一律,生动的故事打动人心

故事说服力:枯燥的道理千篇一律,生动的故事打动人心试读:

前 言

用故事破除你我之间的沟通阻碍

说服在沟通中难度系数最高。倘若你不能说服别人,十有八九是因为你没有主动给对方提供有用和有趣的故事。

人们所做的大多数决策并不完全依靠理性和逻辑,也会依赖情绪、立场、偏见等非理性因素,以及或正确或错误的经验。好为人师也是很多人的习惯。给别人讲道理是很爽的,但听别人讲道理就很没劲了。这导致人们很难真正听进别人的意见。

道理是枯燥抽象的,很难突破冲动情绪对大脑的包围。只会讲道理的人会被贴上“装模作样”“唱高调”“空谈家”“伪善者”之类的标签。他们的沟通对象认为道理谁都懂,没必要再听别人废话,于是内心对只会用道理说教的人越来越反感。

故事则不然。它是生动形象的,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更容易令对方接受你想表达的道理。因为,你和我的相识通常是从故事开始的。你了解我的方式,不是从别人那里听到我的故事,就是由我亲自告诉你关于我的故事。

彼此之间的交情往往也是通过分享故事来加深的。大家每一次茶余饭后的谈天说地,无非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故事。

总之,如果没有故事可分享的话,我们肯定生活得很无趣。若是没有故事做沟通的桥梁,我们很可能就聊不起来,更别提说服对方了。

故事可以启迪智慧,抒发情感,弘扬精神。人们喜欢听故事,喜欢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带来的心灵震撼。故事的各种元素越完善,大家越倾向于相信它是真的。

打个比方,枯燥的道理就像练习题加上简单的参考答案,而有故事的道理则像是练习题加上详细解题过程的答案。哪个更受大众欢迎,答案一目了然。

毫不夸张地说,讲故事是沟通高手的必备技能。为了让你的说服更有感召力,你需要学会怎样好好地讲故事。亲手为深刻的道理披上精彩感人的故事外衣,使其真正成为大家眼中光彩夺目的至宝。

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说服技巧,但并非每个人都擅长讲故事。

有的人不知道该怎样搜集故事素材,每当需要说服别人时,却发现自己肚里没货;有的人在聚会上分享自以为有意思的“趣闻”,结果反而让谈话气氛变得尴尬;有的人听到了很好的故事,也认同其中的道理,却很难把它清楚地传达给其他人;还有的人不明白怎样才能把故事加工得更加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为此,本书从十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指导读者学会怎样讲故事、怎样说服人。从培养故事思维到寻找故事素材,从增加故事的精彩度到最终完成说服任务,每个步骤都有易懂易学的技巧可用。相信本书能帮助读者成长为一个肚子里装满故事的优秀说服者。第一章  像讲故事一样讲道理,更容易说服他人

人人都喜欢给别人讲道理,却不爱听别人给自己灌输道理。这是因为道理总是枯燥抽象的,远不如生动形象的故事那么有趣和易懂。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却未必都善于讲故事。那些不会讲故事的人,即使有很多真知灼见,也很难让人真正接受。如果能像讲故事一样讲道理,你的沟通对象就更容易被说服。提高说服能力,从学会讲故事开始

如果想让对方采纳你的意见,就必须设法说服他。你可以直截了当地讲道理,也可以用一个故事来阐述道理。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因为直接说教比较省力,不太费脑子。然而,听者认为听一听故事有趣且省心,听说教乏味且费劲。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站在说的一方来设计说辞,还是以听的一方的感受为准绳?相信你在经历过多次沟通失败后,会真正意识到后一种做法的价值所在。提高说服能力应当从学会讲故事开始。这个宝贵经验凝聚了无数沟通高手的智慧。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1.讲故事是成本最低、形式最精彩的说服方式

世上只有讲不好故事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故事的人。在所有的说服方式中,讲故事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对于思想尚未成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孩子来说,知识灌输是枯燥乏味的,故事则非常有吸引力;对于具备较强思考能力、价值观相对成型的成年人而言,故事比理论更加直观易懂,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更突出。

故事之所以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是因为它更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习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包括体验、理解和感悟。单纯的理论讲解只是从“理解”的角度来增长人们的见识,故事却能同时通过这三种认识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

故事有生动的剧情,充满了画面感,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故事可以让知识更加具象化,加深人们对理论的理解;故事主要讲的是某个人的某段特殊经历,会给听故事的人带来启迪和感悟。也就是说,故事可以同时给听众带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让他们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接收你提供的信息。

更有趣的是,故事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现。不同的人在讲同一个故事时,切入角度会不同,侧重点也会大相径庭。每个人讲故事的方式都将展现其性格、价值观、作风等个性化特征。通过不断改进故事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调动沟通对象的思想感情,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2.故事思维和理性思维并重

使用故事思维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性思维。恰恰相反,理性思维和故事思维就像我们的左脑和右脑、左手和右手,完全可以和谐共存、并行不悖。因为故事思维本身是不排除客观事实和逻辑的。只不过,我们需要借助故事思维来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更好地把事实和逻辑输入对方的大脑中。

理性思维的优点是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揭示事物的规律,排除个人好恶和情绪造成的干扰。但它无法触及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不能调动人的感情。而以情动人正是故事思维的强项。

因此,我们在独自思考时,理性思维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能帮助我们抽丝剥茧、破除迷障,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当我们尝试用理性思考的结果来说服对方的时候,应该转换成故事思维。故事思维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我们的观点震撼对方的心。以理性思维输入信息,以故事思维输出观点,两种思维优势互补,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说服力。

3.让70%的听众满意就好

虽然讲故事的成本很低,但是价值很大。因为故事寄托了人们的情感,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会投入感情。不过,众口难调是常态,再高明的故事家也无法让所有的听众都感到满意。

有的听众喜欢从这个角度切入故事,而有的听众则希望你把某个次要信息作为重点来详细叙述。假如是一对一的沟通环境,你完全可以根据沟通对象的需要来调整故事,使之产生更强的影响力。倘若是一对多的沟通环境,你就不得不考虑更多人的感受,尽可能地兼顾众人的需求。

我们不该幻想让每个故事都产生效果。追求完美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但过度追求完美则会犯过犹不及的错误。假如你一味强求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就会变得疲于奔命,最终得不偿失。因此,你应该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只要让70%的听众满意就足够了。

70%的听众满意度是个合理的期望值。它既能保证你的故事对大部分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又能减少你因苛求完美而产生的焦虑感。设定这个目标将给你带来适度的压力刺激,让你在讲故事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这是使用故事说服法的一个重要经验。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沟通对象的戒心

你对别人的期待会体现在语言中,会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对方通常是顺着你提供的方向和假设的前提来进行对话的。在你开口之前,你的沟通对象会下意识地认为你是带着某种意图来的,生怕被你的话误导,因此可能对你抱有不同程度的戒心,沟通阻力由此产生。

他们会在心里默默想着你接下来会说什么话,并思考如何反驳你的说辞。这是为了掌握对话的主动权,避免自己完全被你的话牵着鼻子走。不过,如果你以问题作为开场白,沟通对象就会认为你让出了对谈话的控制权,把表达观点的机会让给了他们。此举可以消除沟通对象对你的戒心,有利于你完成说服工作。故事的魔力在于感召他人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讲述的是真知灼见,但对方并不相信,反而相信那些歪理邪说,只因为那些歪理邪说藏在富有煽动性的虚假故事当中。你刚碰上这种情况时,可能会为人们的盲从和失察感到哀叹。但我要说的是,其实你自己也很容易被故事影响,说不定会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做着与那些人相同的事情。

这是因为故事具有感召他人的魔力,每个人都会受其影响。哪怕你自认为是个冷静如冰、理智如计算机的人,照样会被故事感染。所以,与其抗拒故事,不如接纳它、了解它,并合理利用它。

1.直白的真相令人生畏

真善美是人类的至高追求。但是,真实之物不一定是善而美的,真相可能残酷得令人不忍直视。人们善于自欺欺人和逃避现实,只因内心深处明白一个道理——直白的真相往往是令人畏惧的。它会像用针戳破气球一样,摧毁你良好的自我感觉,迫使你面对一些自己不鼓足勇气就无法面对的问题。

我们说服他人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劝说对方否定自我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会让你的沟通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做出抗拒行为。因为你让他们感到难受和难堪了。

直白的真相令人生畏,所以才需要故事的外衣来包装它。只要你的故事够精彩,你的沟通对象就会领悟故事中传达出来的真相。在故事的缓冲下,真相将变得不那么伤人。人们虽然仍要做出否定自我、改变自我的行为,但抗拒心理会被故事化解。

如果说坦言真相如同用针扎气球,那么故事说服法就是解开气球的扎口,令其自然地泄出里面的空气。两种方式都能把气球里的气放光,但前者会给气球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后者则不会伤害气球本身。假如你站在气球(沟通对象)的立场上,你会希望被如何对待呢?答案不言自明。

2.故事为何能感召他人

弄清故事能感召他人的根本原因,对提升我们的说服力有极大的帮助。你将不会再抱怨人们被错误的故事误导,因为你能用正确的故事来夺回他们的注意力。接下来请牢记故事与生俱来的三种魔力:(1)故事能强化理解记忆

死记硬背和理解记忆是两种不同的记忆方式,你应该对两者的不同效果深有体会: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回忆的时候通常很难找到提示点;理解记忆则能让你把知识融会贯通,记得更加牢固,即使暂时遗忘,也比较容易重新想起。而故事的一大功能正是强化理解记忆。

故事把很多看似不相关的信息组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便于理解记忆的剧情。这将大大提高人们的记忆效率,延缓遗忘速度。只要能想起故事的剧情,相关的知识点就容易被带出来。而那些没融入故事中的信息,却很难被完整地回忆起来。所以,我们在听完一场学术讲座后,印象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演讲者传授的知识,而是穿插在其中的小故事。(2)故事能传达情感

道理中一般不会包含喜悦、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忧虑等人类情感,而故事则能很好地传递这些内容。人兼具感性和理性,而且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产生得更快。故事有传达情感的能力,故而能让人们为之动容。

一则精彩的故事,必然会调动人的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被故事调动的情感往往会很强烈。随着情感的投入,人们会出现爱屋及乌或者“恨屋及乌”的情感倾向,这将影响他们最终的选择。(3)故事能揭示意义

你的沟通对象不喜欢听冗长的说明,更倾向于你举一个例子。烦冗的说明会降低对方的理解程度,使他们搞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而用一个具体且生动的故事做例子,可以清晰地揭示问题的意义,对方还能从中看到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领悟你在冗长说明中忽略掉的有用信息。所以,为了减少彼此的工作量,你不如先讲一个对方听得懂的故事。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适度提供信息

有的人喜欢在故事中加入大量信息,以为这样能让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殊不知,此举可能会适得其反。你的沟通对象可能只需要少量的信息,从而对喋喋不休地描绘细节的你产生反感。这时候,简单明了的故事比冗长的故事更有用。

提供多少信息才合适,取决于沟通对象对相关领域了解的多少。假如他们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你在对话中就应该加入更多细节,证明你并非瞎指挥的门外汉。不给他们留下只会空谈的印象,就有望说服成功。假如他们对此一窍不通,你只需提供少量信息,说太多细节反而会让对方一头雾水,变得不耐烦。故事有时比事实更有说服力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可当我们直接陈述事实的时候,别人却不一定会买账。更可气的是,假如有个善于颠倒是非的骗子讲了一个虚假的故事,他们反而可能会盲目相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故事比事实更能给人带来“真实感”。

事实本身是客观的、冰冷的,缺乏感情色彩,天然让人感到抵触。故事就像线索一样把事实串联起来,赋予其生命。如果说事实好比构成人体的没有生气的基本化学元素,那么故事则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活生生的人。正因为如此,故事的说服力总是比事实更强。

当我们遇到以下情况时,单纯摆事实未必有好结果,倒不如讲一个包含事实的故事来打开局面。

1.塑造立体形象

别人眼中的我们往往是平面的,他们只看到了个别突出的特质,却忽略了我们其他的方面。其实每个人都是多层面、多维度的,只是存在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的差异而已。与其等别人从某些突发事件中认识到你的另一面,不如主动展示你身上的其他特质。讲故事就是最好的展示方式。

用一个故事来说明自己为何变成如今的模样。这个故事可以是你努力克服的童年阴影,也可以是你童年时许下的愿望。你的故事中包含着喜怒哀乐,把你的形象从平面扩展为立体。这将让大家更了解你,了解真实而立体的你。

2.化解空头陷阱

所谓空头陷阱,就是一个被刻意简化的、模棱两可的问题。这种问题会令人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无法正面回答“是”或者“不是”,否则会被提问者牵着鼻子走,扰乱原定的交谈节奏。如此一来,你将无法说服别人。

制造空头陷阱的人,往往是你要帮助的人。也许你是带着满腔热情去帮别人排忧解难,但是对方未必会领情。人人都有自尊心,当你试图影响他们时,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冲撞。即使明知道你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在感情上也无法接受,于是就用一个空头陷阱来刁难你。

既然正面回答会陷入两难,那么就用一个故事来代替直接回答。通过讲故事,你照顾了对方的自尊心,同时也摆脱了他们给你制造的麻烦,打消了他们想看你笑话的意图。

3.超越固定视角

人们只愿意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对自己不希望看到的东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将其斥为异端。即使是铁一般的事实,人们依然可以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逃避它、否认它,以继续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如果我们要说服别人超越自己的固定视角,从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直接呈现事实的效果是不佳的,这只会让对方加速逃避。讲故事是更合理的做法。正如摄影师通过构图来改变人们对风景的认识,我们是通过故事来让别人意识到事情的另一面。

4.不想得罪人的时候

有些问题让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把事实说出来又怕得罪人,引发更多的麻烦。一个处理办法是选择性地向当事人说一部分事实,如果对方不介意就和盘托出,如果对方不愿听就赶紧道歉,不再继续讲下去。另一个更好的处理办法是用讲故事代替讲事实。

讲一个跟事实有几分相似的故事,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事实虽然还是被隐藏了,但你的真实态度也会通过故事传达到位。这样既不会让当事人觉得被冒犯,你也能把该说的东西讲出来。生活中的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用故事来代替事实,可以为发言者保留足够的回旋余地,避免把事情弄僵。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提问与不提问的差异

按照大脑的工作方式,如果别人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无论你是否做出回答,脑子里都会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原理同样可以应用在说服上。如果你在讲完故事后增加一句简单的问话,对方被说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不少。当然,他也可能拒绝你的提议。但你不提问的话,他就不会去认真考虑你的问题,可能听完就忘。

在充分掌握对方的行为模式、个人阅历、思想倾向等信息时,你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带有倾向性的模糊问题来引导对方认真对待你的观点。这种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让你的话变得更有影响力。一个好故事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什么是烂故事,即使是偏好不同的人也可能达成共识。但什么是好故事,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故事的类型五花八门,每个人的口味也各不相同。男听众津津乐道的故事,可能在女听众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把外国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经典故事,不一定个个都能引发中国人的共鸣。虽然没有绝对标准,但相对标准还是存在的。通常而言,能满足以下条件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令人喜欢的好故事。

1.主旨鲜明

故事说服法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必须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来讲故事。故事是为主题服务的,不是仅供打发时间的消遣之物。没有主题的故事,只是瞎聊。当你的沟通对象听到这种没有主题的故事时,只会感到一头雾水,根本不明白你想表达什么。这就失去了讲故事的意义。

2.真实可信

相对于虚构的故事,真实的故事更有震撼人心的说服力。因为虚构的故事跟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较为有限。真实的故事则不然,它发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有一天就会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这会使听众不由自主地产生代入感,对你的说辞更加信服。

3.真情实感

每个故事都对应了人的一种核心情绪,比如喜悦、悲痛、忧愁、愤怒、焦虑等。当故事的核心情绪与听众的情感处于同一个频道时,就会引发共鸣。就算故事本身有瑕疵,讲故事者的表达技巧比较生硬,只要情绪对了,听众就会喜欢。因为他们有代入感,心中的滤镜会自动美化你的故事。

无论是真实故事还是虚构故事,都不可缺少真情实感,虚情假意必然会招致对方的反感。相对于情感共鸣,戳中对方的情感痛点更容易产生强烈效果。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选择更感性的方式来讲故事,不要在交谈中插入过多的逻辑分析和统计数据等不够感性的元素。

4.出乎意料

人人都有好奇心,喜欢听具有新鲜感的信息。一听开头就能猜到经过和结局的故事很难吸引人。用对方早已听烂了的故事讲道理,结果无非是自讨没趣。说不定,对方会反过来用新的视角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最终反倒是你被他说服了。

只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才能给对方意外之喜,动摇他们的现有认识。我们可以给故事设置一个充满悬念的开头,或者在中间突然来个意外转折,或者设置反转型结尾,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请牢记,故事是为你的目标服务的,为了制造意外效果而影响核心观点的表达,就本末倒置了。

5.生动具体

人不同于机器,有五感联通的能力。当我们读到生动具体的文字,或者听到生动具体的话语时,大脑会调动五感,形成一幅想象的画面。呆板乏味的故事无法调动人们的想象力,不能营造这种画面感,故而不被人喜欢。

好故事往往有很强的画面感,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角度勾勒出鲜活形象的细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尽得其中妙味。不过,我们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时也要注意删繁就简,不要让细节描述喧宾夺主,淡化了内在的主题。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导向性问题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沟通高手用导向性问题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让对方不得不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一步一步“入坑”。这是因为人们面对自认为简单的问题时通常会直接给出答案,而不去更深入地思考。

导向性问题的巧妙之处在于给对方提供了某些信息,使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你提供的现成思路。他们对事情的回忆过程会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觉得自己确实看到了你提示的东西,从而做出你所期待的行为。这个技巧多用于法庭辩论。第二章  别急着分享故事,先了解一点说服心理学

讲故事的最终目的是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意见。为了避免对话受阻,我们应该先弄清楚沟通过程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

说服是一个整合认同感的过程。只有满足对方的心理期待,消除抗阻力量,才能完成说服。我们应该用更加打动人心的方式来讲故事,并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对话,从而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人们心中有无数相互冲突的声音

每个人都体验过激烈的内心挣扎,那情形就好像有两个小人在你的耳边吵架,一个要求你那样做,另一个要求你不要那样做。你会感觉自己脑子里变得乱糟糟的,情绪越来越烦躁,仿佛身体被掏空。思想挣扎会加剧你的精神内耗,让你更容易感到疲惫。更要命的是,你会发现自己经常遭遇此类冲突,疲于应付。

没办法,这就是人,内心永远有无数相互冲突的声音。人的每一个决定,都伴随着头脑中各种意见的争论。因为这个自然之理,我们不仅受自己内心的冲突影响,还会被他人的言语影响。

1.你内心的无数声音

从你出生之日起,大脑就会不断接收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而你的大脑中有无数个“自己”,像员工一样处理这成千上万的信息。你接收的信息只是零碎的画面,但大脑会自动补全其中模棱两可的细节。

在这个过程中,你内心的各个“自己”会根据某个信念做出判断。假如你发现原先认定的信息不对,又得知了新的信息,脑海中的旧画面就会被新画面覆盖掉。大脑在综合了无数个“自己”的意见后,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自儿童时代开始,你在不同人的面前就会有不一样的行为模式。比如,你跟父母的相处方式与跟同辈人的相处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区别。这并不是因为你在伪装,而是因为人本身就具有多面性。你内心的每个“自己”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发挥作用,以此来提高你对环境的适应力。

随着不断成长,人们应对特定场景和特定的人的行为模式会趋于定型。在遇到特定要求、特定环境、特定的人时,会按照某种规律激发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是可以识别的,堪称每个人的重要特征。每个“自己”都对应了你特定的行为模式,是否将其展现出来则完全取决于你的决心。

人们经常会举棋不定,这是因为不同的“自己”会提供不同的行动方案,各个行动方案往往是相互冲突的。这些冲突无处不在,会阻碍你做出决策。你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想法被改变了,其实可能只是心中的一个或几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盖过了。

2.放大你需要的那个声音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其实什么都没想,只不过是大脑中的众多“自己”在看到了画面、听到了消息后,产生了某种被注入更高层面意识的感觉。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中的过程,一刻都不会停止。但是,如果你不是有意识地去深入思考,就会把这些信息搁置在一旁。所谓“没往心里去”,就是这么回事。

由于大脑不断接收各种信息,你头脑中的“自己”会按照固定的行为模式把某些判断和反应推到前台。尽管你并没有认真思考相关信息,但不假思索的下意识反应依然会让你产生某种情绪。你在多数时候不会怀疑这是自己的真实情绪。但就实而论,它未必是你的大脑经过思想挣扎后的产物,可能仅仅代表内心中的某个“自己”发出的声音,离真正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还相差很远。

所谓说服,实际上就是把人们心中的某个声音放大,变成那个主导决策的声音。当你试图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几个内心的声音,然后,挑选出你所期望的那个声音来施加影响。只要能成功帮助那个声音占据对方的头脑,你就能说服对方接受你的意见。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注意彼此的理解偏差

同一句话,你以为是这个意思,但对方可能理解成另一个意思。你本来想讲一个鼓励人的故事,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对方当成一个讽刺人的故事。若是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的认识说下去,很容易造成误会,削弱沟通效果。

我们要避免这种自以为是的心理陷阱。你要做的是检查对方对某个事物的定义是否与你的相同。可以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对方,避免不必要的误会。而且,你也可以根据对方的回答来引出自己的观点,让这些观点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说服的前提是满足对方的心理预期

心理预期人人都有,它是我们的信念、态度、需求、注意力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有着影响。

1.心理预期的特点

你自己不相信的事,你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都不属于心理预期。心理预期是你相信绝对会发生的事情。哪怕周围的人都说不可能发生,你还是对此深信不疑。

人的心理预期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心理预期落空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那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痛苦。所以,人对不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人和事会非常抵触,哪怕是自己的错误,有时也会不惜自欺欺人以逃避现实。有的人为了避免心理预期落空,干脆就不抱期待,以冷漠麻木的态度活着。

大多数人都有改变心理预期,努力保持健康心态的能力,但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人们很少会怀疑自己的心理预期。只要有片面的信息支持,只要它符合自己的情感需求,心理预期就会被视为必然会发生的,而不会受到理智的严格检查。这无疑是个思维盲区,但也恰恰给我们创造了说服他人的机会。

如果你想说服某个人,就必须满足他的心理预期,让他相信,按照你的建议去做就能实现愿望。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再顽固的人都会被你说服。不过在此之前,你得先确保自己讲的故事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他一开始无法确定你能不能满足其心理预期,注意力随时会分散。只有你的故事中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才会促使他专注地听和想。

2.如何获得全神贯注的听众

对于讲故事的人来说,最可怕的场景莫过于自己用尽各种方法来展现故事,听众却一言不发、无动于衷,仿佛你在演一出没有观众的独角戏。这种尴尬足以让人失去继续对话的信心。如果你不能让听众保持全神贯注,说明你未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预期。

能否持续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对讲故事的人来说是一项重大考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也绝非无章可循。通常而言,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能让听众全神贯注地听你讲话。(1)提出听众强烈支持的某种观点

此类观点不会讨所有人喜欢,但会讨一部分人喜欢。一旦提出在场众人强烈支持的意见,你就会受到热烈欢迎。他们会信任你,接受你的观点。只要在讲故事前认真调查沟通对象的喜好和价值观,就不难做到这一点。(2)提出能引起听众强烈情绪的某种争论

这种争论一般是从故事中带出来的,会让听众产生强烈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不能调动听众情绪的故事,都是乏味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只要足够强烈,就能让对话氛围变得十分活跃。(3)做与故事情节发展无关但能让人提神的事

你讲的故事本身没问题,但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就会思想溜号。你要不断赶在听众注意力涣散之前给他们提神。比如在中场休息的时候,让别人表演一个小节目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听众就能在你重新开讲时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更容易做到全神贯注。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什么样的选项更容易被接受?

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给出的最后一个选项最有可能被对方接受,其次是第一个选项,中间的选项被接受的可能性较小。当你的沟通对象心情好时,通常会接受第一个选项;如果他们心情不佳或者觉得三个选项都差不多时,选最后一个选项的概率最大。

根据这个原理,你在说服别人时,可以把自己希望对方采纳的选项放在最后一位或者第一位,千万不要把它放在最不起眼的中间位置。这样排序能增强你的说服力,更容易让对方做出对你有利的选择。说服是一个整合认同感的过程

如果双方一开始就能一拍即合,就用不着说服了。所有的说服都始于意见分歧,最终能否达成一致,则要看你的沟通对象是否认同你的观点。

从本质上说,说服就是一个整合认同感的过程。你通过讲故事来影响对方的观点,而对方根据你提供的信息不断做出分析和判断。对方会权衡利弊,确认自己能否接受你的意见。认同感的多少决定了最终的交谈结果。

1.认同感决定态度

人是需要认同感的。认同感产生信赖,信赖可以消除各种来自人际关系的阻力,促使对方最终答应你的请求。有趣的是,当两个人拥有哪怕短短几分钟的共同经历(比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面对危险),双方也会变得愿意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对方。如果你和你的沟通对象相信双方拥有共同的特性,相谈甚欢的局面将水到渠成,相见恨晚的喜悦会油然而生。

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认同就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通常是个性化的,决定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区别。如果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出现障碍,其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心理调节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都会受到影响。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多重角色,跟不同的群体共同生活。这就让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变得十分复杂。身份认同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人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模样,一切只是为了努力适应环境。

因此,想要说服一个人,就不能不设法提高对方对你的认同感。只要对方不把你当成需要高度警惕的陌生人,而是认为你跟他有共同点、能合得来,接下来的交流就必定会顺畅。所以,与其急于抛出自己的意见,不如先赢得对方的认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2.赢得初步认同的小窍门

很多口才书都强调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没有人认识你的场合,人们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你,能反映出你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中最显眼的特征。第一印象确实很重要,但它本质上不是你的个人品牌。随着接触的深入,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可能会被颠覆,但你的个人品牌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成为大家用来区别你和他们的一种身份认同。

话说回来,假如你能在第一印象中获得对方的初步认同,就有很大的胜算说服对方。你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塑造个人品牌,向人们展示你的身份认同,让对方意识到你跟他们有共同的特性,可以成为“自己人”。

为此,你的头脑中应该时刻绷紧一根弦,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造型打扮可能会给旁观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在互动交流中用你期待的方式来感知你,逐渐产生认同感。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破坏别人对你的认同感的不是欠妥的语言,而是你携带的物品,或者你无意中冒犯对方的某个行为。当你为对方精心准备故事的时候,别忘了准备跟故事相应的物品。因为物品有时能更好地传递信息,比任何语言都有效。这些都是为成功赢得人们的认同感而必须做的努力。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关键词的影响

关键词对确定交谈的框架和基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关键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比如,你打算出售一块肥瘦相间的肉,其中的70%是瘦肉,30%是肥肉。你在描述产品时可以对顾客说“只有30%是肥肉”,也可以说“70%都是瘦肉”。两者表达的意思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前一种说法的关键词是“肥肉”,后一种说法的关键词是“瘦肉”。顾客不会反复计算,而会根据第一时间听到的“瘦肉”和“肥肉”来对商品下定义。当他们需要买比较瘦的肉时,你说“70%都是瘦肉”比说“只有30%是肥肉”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影响说服的因素比你想象中更多

人可以被划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相应的沟通方式。但是,一味按照固定的套路去说服某类人群,十有八九是会碰壁的。因为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你很难一举排除所有的阻碍。

说服是一门技术活,本质上是用信息去影响别人的决策。我们讲的故事中包含了很多信息,有的信息是我们特意为对方提供的,有的信息则是我们无意中加进来的。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输出什么信息,但很难控制对方接收什么信息。这就使得我们的说服过程充满了变数。

1.寻找促成决策的影响因素

无论对方是答应还是拒绝提议,都是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的结果。有些影响因素可能超出了我们的知识储备范围,有些影响因素跟我们的直觉判断截然相反。

过多的影响因素不仅会阻碍我们的判断,还会让我们的沟通对象变得犹豫不决。他们会考虑过多的细节,包括那些原本无须考虑的问题,以防做出令自己后悔的决定。如果能弄清楚哪些影响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就能顺利地打消对方的疑虑,说服效果将会有显著提升。

美国心理学博士、公共演说家及企业训练讲师凯文·霍根建议道:“在某些情况下,太多的分析和犹豫会影响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时候,你可以问:‘假如必须现在做决定,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决定写下来。之后请他们暂时离开,去做别的事情或者和其他人聊天。一小段时间后再回来,让对方读一读自己写下的决定,问他们是否还同意刚才的想法。如果他们还同意,那么继续。如果他们不同意,请他们再做一个决定,然后重复这个过程。如果有的问题很复杂,你可以把多余的选项排除,只留下最重要的那件事。”

这个方法有助于避免双方思虑过度,每次只关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决策效率。不过,我们应当在双方经过充分沟通,进入最终决策环节时再使用该策略。因为在此之前,你还需要想办法克服对方的阻抗心理。

2.消除阻抗心理的思路

你试图影响的人总是怀疑你不会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和需求,所以会产生阻抗心理,设法阻止你对他们施加影响。有时候,你的沟通对象在听完故事后会思考一段时间,最后却给你“没兴趣”的答案。他们未必真的不接受你的意见,也可能只是单纯不想被你影响,只要想通了就会改变主意。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记住,冗长的闲聊无法挽回局面,你要做的是围绕对对方影响最大的一两个关键因素做文章。为了化解对方的阻抗心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❶取下象征你身份的东西,让对话氛围更加随意。❷尽量坐在靠墙的位置,让对方除了你之外没什么东西看,不容易因其他东西分心。❸提前到达会面地点,在等待对方的过程中再次梳理要讨论的问题和要讲的故事。❹事先了解你的沟通对象,但不要直接告诉他们你做了这件事。❺找找自己跟对方有没有什么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联系以及相似点。❻不要比对方更早地靠在椅子上,否则对方会认为你已经松懈了。❼把谈话重点放在提问题上,避免用过长时间讲解方法和介绍背景,选择的故事也不能太长。❽多问“别人都失败了,您是怎么取得突破的”之类的令对方感到自豪的问题。❾注意对方的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❿着装风格最好不要跟沟通对象的差别过大。⓫不要随便讲笑话,除非你清楚对方的笑点在哪儿。⓬避免爆粗口。⓭如果没有必要,尽可能不提别人的名字,这样对方会觉得你是个守口如瓶的人。⓮当对方评论某件事的时候,不要急于附和,可以说如果自己遇到同样的事会感到比较烦。⓯ 不要表现得吹毛求疵,得理也要让人。⓰用向对方提问题的方式来回应对方。⓱你的音量要根据现场环境来调整。⓲不要随便触碰沟通对象肩膀以上和腰部以下的部位。⓳交谈时明确告诉对方,你会怎么跟进他们关心的问题。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利用对比效应

对比效应产生的影响是可以预见的。你拿一个正面典型和一个反面教材做对比,沟通对象就会清楚地意识到不同的选择将产生多大的差别。在故事中加入对比元素,会让你讲的故事更加出彩。在说服过程中加入对比元素,更容易取得对方的认同。

如果你期望对方接受某个选项,就把它设定为A,把一个用来与之做对比的选项设为B。通过对比分析A和B各自的优劣,激活对方脑中的天平,让他主动选择相对较好的一个选项。这种做法比单独给出 A 选项更容易说服别人。讲故事的时机往往比方法更关键

要想成功施展故事说服法,内容、方法和时机三个要素缺一不可。故事内容决定了说服对象是否会感兴趣,讲故事的方法决定了你能否充分发挥故事素材的感染力,不过在有些时候,讲故事的时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能抵消你在内容和方法上积累的优势。

经验老到的搏击运动员并不急于进攻,总是看准时机后才出手。使用故事说服法同样要讲究时机。如果时机不对,你就无法以最佳状态讲故事,你的说服对象也不能以最佳状态听故事。由此结果只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高手对时机的把握正如搏击高手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绝不出招。

1.什么时候不适合讲故事

知道什么时候不适合讲故事的人,自然明白什么时候适合讲故事。通常而言,我们在以下情况下不适合讲故事。(1)时间太紧张的时候

由于故事说服法是先讲故事再谈道理,必然比开门见山地讲道理花的时间更长。在双方时间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讲个故事可以打发时间,给对方留下足够的思考余地。如果彼此的时间都很紧张,就没有条件让你从容地讲故事。此时,即使故事的内容再好,你讲故事的方法再巧妙,也来不及发挥故事的效力。(2)对方听过这个故事的时候

故事说服法必须先用故事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使其按照我们设计的思路来重新审视问题。如果对方听过你准备的故事,就会失去新鲜感,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知道你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还没等你讲完故事,就已经在心中早早做出决定了。(3)你没吃透这个故事的时候

你对故事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找到好的表现方式,增强故事的影响力。假如你自己都没弄清楚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无异于误人子弟,不如先耐着性子把故事研究透了再说。

2.自控能量:选择讲故事时机的核心依据

关于讲故事的时机,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复杂,无非是找到自己的好状态和对方的好状态罢了。良好的表现离不开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每个人进行自我调节的时候,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如果自控能量的余额不足,就无法调节自己的状态,进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失控行为。

一个自控能量耗尽的人,几乎不可能保持理智。他的说话语气会变得尖酸刻薄,会比正常的时候冷漠得多。我们不能指望在这种状态下的人能好好讲故事,他们能不乱发脾气,不制造麻烦,就谢天谢地了。

想在讲故事的时候保持精神饱满、彬彬有礼的个人形象吗?想在说服过程中对答如流、百问不倒吗?想专注于目标,坚定地完成你的说服意图吗?这些都取决于你是否有足够的自控能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天的自控能量都很有限,只能在某些场合保持一段时间的良好状态。而在另一些场合,就可能会从精明干练的人变成稀里糊涂的人。因此,聪明的沟通高手总是会有节制地分配自控能量,尽可能在重要场合保持较好的状态,这样才能在讲故事的时候给对方施加更多的影响。

总之,假如你的自控能量消耗殆尽,那就去静一静,不要急于讲故事。假如你的状态良好,但对方的自控能量所剩无几,那同样不是一个适合讲故事的时机。为了充分发挥故事说服力,我们最好把交谈的时间放在自控能量富余的时候,包括你的自控能量和对方的自控能量,当两者都处于巅峰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沟通。只要抓住这个时机,你会发现,原来说服别人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难。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说服者应有大局观

说服者在交谈中不可目光短浅,必须心存大局观念,否则可能错失说服对方的机会。如果你缺乏开放心态,在对话中拒绝倾听对方的想法,就会让沟通陷入僵局。不以大局为重,主动改变自己的消极态度,是不可能打破这个僵局的。

高明的说服者懂得判断时机,知道什么时候该竭尽全力地争取,什么时候该妥协让步。在交谈中,一旦传达出错误的信号,可能让你全程处于被动的位置,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你表现得较弱势,对方就会认为你缺乏底气,他会利用这一点在交谈中对你施加影响。如果你的态度强硬,对方可能会认为你很难缠,从而做出一些阻抗行为。第三章 搜集故事素材,避免无话题可聊的尴尬

通过阅读前面两章,大家应该已经初步了解了故事说服法的魅力。但很多朋友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知道该跟说服对象聊什么。

讲故事的人若是肚子里没有足够多的存货,听众就会懒得听下去,直接作鸟兽散。因此,要想成为沟通高手,培养故事思维,勤于搜集故事素材,都是重要的基本功。生活中处处有故事,只是缺少发现

你还在为没故事可讲而感到烦恼吗?请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的国氏非常富有,宋国的向氏非常贫穷。于是,向氏登门拜访,向国氏请教致富的秘诀。

国氏说:“我之所以富裕,是因为善于‘偷盗’。当初我也很穷,但自从开始‘偷盗’后,第一年积攒的财产就够自用,第二年生活就十分富足,第三年就家业兴旺了。如今,我不但富甲一方,还经常周济家乡父老……”

向氏一听到“偷盗”能致富,就急着回家了。他很努力地做小偷,没过多久就因盗窃罪被官府处罚,以前的积蓄也被没收了。向氏认为是国氏欺骗了自己,出狱后便去找国氏抱怨。

国氏问清原委后,感叹道:“唉!你把‘偷盗’的方法用错了。我盗取天时地利,顺应气候种植庄稼,筑起圈舍饲料养禽畜,用泥土木石搭建房屋。水中鱼鳖,陆上禽兽,凡是自然界的资源,没有我不‘偷盗’的。这些都是上天所生,并非我原本所有,所以我才说是‘偷盗’。我‘偷盗’自然之物,自然不会有什么灾祸。至于金钱珠玉都是他人积累的财富,而不是上天赐予你的资源。你不偷自然之物,却盗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因此被问罪又能怪谁呢?”

向氏听完这话,羞愧得无地自容。

故事讲完了,不知你有没有暗中嘲笑宋国的向氏是个大傻瓜。不过,我讲这个故事可不是在教大家怎么发家致富,而是想告知一个事实——我们完全可以像齐国的国氏那样去“偷盗”生活中的故事素材。

在很多人看来,自 己的生活平淡乏味,没什么可说的,就连自己周围的人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亮点。抱着这样的态度来看待生活,自然是不可能从生活中发现故事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寻找故事素材的能力。

1.更加认真地体验自己的生活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从大处看可能平凡无奇,从小处看未尝没有令人赞叹的亮点或者令人感怀的痛点。这些亮点和痛点就是独属于你的极好的故事素材。如果能将其整理出来,或许能打磨出感动众人的故事。

所以,你要养成随手记录重要感想的习惯,把身边发生的对你很重要的事都记录下来。

2.注意观察生活中发生概率较大的事件

生活中发生概率较大的事件,会形成一个相对固定且有一定热度的话题。人们会反复讨论此类事件,分享彼此的看法。随着议论的人越来越多,大众对该话题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如果你善于发现此类事件,并能将其改编成故事口口相传,就能起到相应的娱乐作用或警示作用。

3.注意故事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真实的故事在时间、地点和人物上都是具体而真实的,这样的故事更容易使人信服。典型的故事是出自生活中的发生概率较大的事件。两个人都有过同样的遭遇,但一个人漂亮地克服了难题,另一个人则被难题打倒了。显然,前者的故事更具有典型意义,适合给听众做榜样;而后者的故事既不精彩,也不能给大众带来什么启发,缺乏讲述的价值。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故意不下结论也许更好

当人们被提问时,会下意识地想给出答案,这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心理倾向。所以,你向对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影响着对方给出的答案。你在提问前提供的一系列信息,限定了对方的回答方向。

因此,我们在提出观点的时候,可以故意不下结论。只是向沟通对象提供各种各样的事实,然后提出“是什么”或“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推断出你想要的结论。他们会认为答案是自己想出来的,并未受到他人的影响,却没意识到这正是你引导的结果。培养故事思维的九种常用方法

老实说,故事思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只不过故事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习惯以单一视角和单一维度看问题的人感到不适应罢了。培养故事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九种方法来打开自己的思路,补强自己的薄弱环节,把故事思维深深地刻入自己的脑海中。

1.观察生活

一切故事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之于故事好比土地之于草木。即使是虚构故事,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能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认识水平。因此,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是培养故事思维最基本的办法。

你所见的仅仅是世界的一角,你对周围的很多人和很多事并没有真正了解。去观察,仔细观察,长时间观察,掌握更多的素材,分析更多的细节,用心体验生活中的甘苦冷暖。久而久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由一串串片段式的小故事组成的集合。你会觉得自己有很多感受不吐不快,希望分享给别人。那就是你自己找到的故事。

2.勤写日记

没经过烹调的食材索然无味,不配被称为美食。同样,未经过加工的生活素材支离破碎,根本不是一个故事。想要培养故事思维,只止步于观察是不够的。你必须迈出关键的一步——动笔写故事,以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就好。把你听到的和看到的生活素材写进日记,可以按照高兴的事、难过的事、愤怒的事、忧愁的事、疑惑的事来分类记录。

写日记不只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活动,也是一个练习写故事的过程。刚开始可以只用只言片语一笔带过,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渐把篇幅增加到一两段话,甚至一整篇。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原先总是觉得无话可说,现在却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3.学会详细描述

有些人只会讲快讯,而不懂得讲故事。故事跟快讯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具体而详细的,后者仅仅是概括。讲不好故事的人,普遍缺乏详细描述事物特征的能力,没法把自己遇到的人和事清晰地表述出来。说者缺乏生动的细节讲述,听者自然是云里雾里,无法理解,说服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要试着把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细节详细地交代清楚。可以在脑海中回想当时的情景,把画面一点一点地还原,不断提示自己“还有什么没说到的地方”。通过反复练习,你对故事的本质就会有更充分的认识,能够学会详细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

4.学会构建角色

人物是故事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故事说服法最常见的套路,就是用某个代表性人物的经历来启发对方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别人说你讲的故事没意思时,问题很可能出现在人物塑造上。假如不能塑造出一个形象丰满的故事角色,你的故事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关于塑造角色的方法,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讲解。

5.了解听者的现状

故事是说给别人听的。我们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必须牢记,讲故事只是手段,说服才是目的。不顾听者的需要来强行讲一个自己认为有趣的故事,无异于削足适履,肯定会让听者感到不舒服。他们会觉得你的故事跟他们的生活毫无关联,继续交流只是在浪费时间。

主动去了解听者的现状,也是故事思维的一种体现。自古以来善于讲故事的人,都会抓住听者的心结,对症下药地讲故事。这样才能让故事说服法真正发挥效力。为此,我们要学会倾听、询问以及换位思考。只有了解听者的心声,才能触动他们的灵魂。

6.借助脚本来加深对故事的认识

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只能算是漫无边际地聊天,而不能算是讲故事。讲故事的人必须把握好故事的主题思想、人物关系、剧情脉络、细节描写、叙事节奏等环节,否则无法讲出流畅生动的故事。遗憾的是,很多说服者没有做到这一点。讲故事时不是缺头少尾、主题模糊,就是结构和节奏双双混乱。

在讲故事前先准备一个简约的脚本,这有助于提醒我们避免这些误区。围绕脚本来练习讲故事,不要背台词,每次都顺其自然地组织语言,可以刺激你的想象力和叙述力。通过反复演练,你将会对自己要讲的故事了如指掌,知道怎样把故事讲得更有趣。

7.快速进入正题

有的人认为不把与故事有关的背景信息解释清楚,对方肯定会听不明白。于是就把时间花在解释背景上,不断追加其他信息。他们自认为是在给故事做铺垫,殊不知,听众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讲故事的人一直在说跟故事无关的信息,半天不进入正题。说到底,还是缺乏故事思维的缘故。

听众最感兴趣的是故事本身,然后才会爱屋及乌地接受故事中包含的其他信息。啰唆了半天还没进入正题,听众会因心理期望落空而很快失去兴趣,变得越来越不耐烦。这种心情跟买了门票却迟迟进不了公园一样。没人爱听冗长的背景讲解,在简要铺垫后快速进入正题,才是故事的正确讲法。

8.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效果

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戏剧性,而最能体现戏剧性的就是悬念。学会卖关子,对说书人很重要,对说服者也很重要。试想一下,对方以为你会这么说,结果你却说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容,那么他对你的认识必然有所改观,很可能会重新考虑你的意见。

想要制造具有戏剧性效果的悬念,可以采用原因倒置的技巧,即先讲事情的结果,最后再向迷惑不解的听众解释原因。听众恍然大悟,心里会生出更多快感。实践证明,原因倒置的效果比平铺直叙的效果强多了。

9.讲好第一句话

缺乏故事思维的人,可能知道故事的亮点在哪里,也知道别人哪里讲得不对,但轮到自己讲的时候,也难免会卡壳,比如不知道该怎么说开场白,没法自然流畅地引出故事来。这样的尴尬越积越多,最后干脆就失去了用故事讲道理的信心。

善于讲故事的人,没有不重视第一句话的。除了措辞之外,语音、语速、语调都十分重要。第一句话讲好了,听众才会被你吸引,你讲故事的节奏才会顺畅。若是在最初环节失误了,后面的沟通就会变得比较别扭。所以,我们一定要精心构思第一句话,保持气定神闲、挥洒自如的姿态,不可慌张忙乱地讲故事。

总之,我们通过上述九种方法,可以培养出成熟的故事思维。这将让你成功地发挥故事说服法的效力,成为更受欢迎的沟通对象。

说服心理学冷知识

故事影响思维

一般来说,我们不太容易说服别人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惯。如果我们直接讲道理,对方不仅不会马上认同我们的观点,还可能会把充满良苦用心的建议抛到脑后。但是,如果我们给他讲一个故事,即使没有马上说服他,也会在他身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包含了某种道理的故事仿佛一款App,会在听故事的人遇到类似情景时自行打开。他们触景生情,回想起我们讲的故事,会重新思考其中的道理。经过反复思考后,他们会用新的认识来覆盖以前的想法,按照我们提供的建议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寻找故事素材的六个方向

故事素材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你亲身经历的一手素材,第二类是你间接获取的二手素材。对于每个人来说,一手素材都是无可替代的。而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都是极好的二手素材。我们先来熟悉一下收集这两种故事素材的六个方向。

1.光辉时刻

请回想一下: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什么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什么时候的你“春风得意马蹄疾”?平凡的你我可能没有英雄伟人那种轰轰烈烈般的壮举,但必然有让自己感到自豪的两三件事。比如,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某个目标。这就是你的光辉时刻,代表着你最出色的一面。

讲述自己的光辉时刻,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酸甜苦辣,与人分享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好故事。此类一手故事素材充满了正能量,能激励听众的士气,同时也能有效增强你的自信心。

2.失意时刻

讲一个失败的故事,并非只会令人垂头丧气。讲一个自己亲历的失败故事,需要莫大的勇气。那意味着你要承担被耻笑、嘲讽的风险,主动跟对方分享自己的懦弱、挫折、失策,把自己失意的一面展露出来。

不过,恰恰是这样的一手素材,更能反映出你的真诚和清醒。失意时刻虽不如光辉时刻美妙,但你的品格尽显其中。对方可以看到你的善良、你的坚强、你的执着、你的诚实,以及其他令人感到希望之火并未熄灭的品质。这同样可以令听者振奋。

3.良师益友

在你的生命中,总有一些对你影响很大的,堪称良师益友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老师、上司、同学、朋友、同事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好心人。他们跟你相逢的故事是令人动容的一手素材,他们自己身上的故事往往也是个性十足的二手素材。

当我们向听众讲述这些故事时,自己心中会充满感激,而听众也会被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打动。你在分享关于良师益友的故事时,已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他们的积极影响,这使得你的故事更有人情味、感染力及说服力。

4.图书故事

读书是人们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主要形式。无论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网络平台的连载,都可以视为广义的“图书”。你在图书中看到的是二手故事素材。但对于写书人来说,这可能是从一手素材中提炼出来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在阅读别人的人生故事,这样的故事值得分享,也常常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话题。

把你从书中读到的故事,分享给说服对象。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充分提炼,不要把本来好看的故事讲得平淡乏味。这对我们的故事思维和沟通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为此努力是值得的。

5.电影故事

电影是主要的故事表现形式之一,里面的故事内容代表了编剧、导演、演员对生活的思考。你也许不喜欢某类电影,但应该不会讨厌电影本身。因为世界上的故事有千千万万,你总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类型。

分享你对某部电影的感受,向沟通对象讲述里面的故事,以及你对此的理解和评价。这是一种常用的社交聊天手段。如果你想说服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