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19 02:42:09

点击下载

作者:裴晓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

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试读:

前言

企业文化之魅

在2010年全球经济持续回暖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也为人们寻求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启迪。而这一年,恰逢英特尔中国二十五周年。人所共知,二十五年来,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成功得益于其发展的每一步都紧扣政府的区域发展战略。投资上海,配合“浦东崛起”,投资成都,呼应“开发西部”,投资大连,紧跟“振兴东北”,创造了与中国IT产业,乃至社会经济进步的双赢。回望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芯”路历程,英特尔在中国从摸索、探路到融入中国共同发展这一宏阔篇章的背后,有诸多的未解之谜催人去探究,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也值得人们去挖掘和总结。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英特尔在华员工鲜活、生动的故事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不仅展示了英特尔中国的发展历程、战略投资、本土化、产业合作等鲜为人知的多个侧面,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透视了中国IT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的诸多根根节节。从所展示出来的或者恢弘的产业发展历程,或者流水润物般的员工关怀,或者树人兴教等推动社会变革的企业责任,抑或激情奔放的研发创新等背后的故事,更能令人深刻领悟到英特尔蓬勃发展的基础力量-即英特尔一视同仁、按数据说话、接受创新,以及遵守规则和发展市场营销等理念和独特企业文化。用时下流行的话,可以说,是企业文化这一看不着、摸不到的软实力,创造了英特尔中国二十五年的发展奇迹,打造出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深入植根中国,融入中国这一新兴市场,是英特尔在中国发展的核心主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跨国企业不断涌入,大多数在国内的经营都或多或少遭遇了水土不服,运营得顺风顺水的虽然不少,但能切实贯彻本土化战略的应该说是凤毛麟角,而英特尔在此方面堪称典范。二十五年来,其不但在中国创建了包括中国研究院、亚太研发中心等大型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机构,而且通过在上海、成都、大连的数以亿计、十亿计的投资和增资,将尖端技术带入中国,并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不遗余力,除了配置专职部门、专门人员和专项资金之外,还早已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实施多个教育、环保、社区等看似与企业经营“不搭界”的项目,通过倡导和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社会创新,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急迫问题……其植入中国之深、领域之广、志向之坚让人侧目。

除了实实在在地履行本土化承诺之外,英特尔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其独特的运营理念和相应策略。这一理念,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英特尔不是做企业而是做产业,不是卖产品而是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帮助人们用信息技术改善生活,最终实现自身业务发展。在此理念指导下,在中国运行的二十五年中,英特尔中国的员工们不但急产业伙伴之所急,而且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和求解产业发展的难题,借助英特尔强大的技术储备、研发实力、产业引领地位等有形与无形资源,携手本土伙伴共建和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挖掘和释放新兴市场的影响力。在这过程中,英特尔中国也日益本土化,同时与本土伙伴、本土产业实现了共赢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英特尔视员工为企业的重要财富,建立完善的机制,把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利于创新,以及生活与工作平衡的“愉快工作环境”落在实处,通过“一对一”交流、多元化培训,以及管理人员亲自推动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与实现职业发展等举措,让员工在心情愉悦、激清创新的氛围中成长。正是如此宽松的人文环境,使英特尔不仅吸引了大批偏执于创新的优秀人才与其同行,同时让员工们安心工作、平衡生活而无后顾之忧。最终实现了员工与企业溶为一体、目标一处,成就了英特尔技术创新和一贯领先的产业地位。

作为创新引领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典范,在中国已经走过的二十五年中,英特尔中国的员工书写出用激情应对挑战的篇章,所带给人的感触其实也远非本书中的故事所能表达。除了这些触及内心的感受,这本书还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在英特尔中国员工们踏踏实实的工作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这本故事集全方位呈现出英特尔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的特殊作用,但是英特尔公司非常西式的企业文化,是如何完整地复制到中国?又是如何与中国的产业发展、乃至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融合呢?本书采用了金木水火土这一中国文化最基础的结构,来统领英特尔中国二十五年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一“统领”表现出来的两种文化之一致性是巧合,还是必然?但无论怎样,英特尔的企业文化通过这一架构,似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得天衣无缝,由此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英特尔找到了融入中国的机缘,并使得这一融入成为了必然。

在2008年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使得人们对东方文化进行着深刻思考。在危机过后全球多方寻求经济、社会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又将目光逐渐聚焦于为经济学找回文化灵魂,也更多关注企业、产业、乃至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更让人振奋的是奥利弗·威廉姆森也因揭示了“企业内部是如何发展成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克服冲突”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前提下,这本处处彰显着英特尔企业文化精髓,以及其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的故事集之出版,必然也会引发人们对企业本质的思考、对企业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并为寻求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生动的素材。金『芯』融中国“越是危机,越要投资创新”——保罗·欧德宁(Paul S.Otellini),英特尔公司总裁兼CEO

英特尔认为,在危急时刻,投资创新不但有助于企业获得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机会,而且在危机持续的过程中,也可能为公司找到新的增长点,从而化“危”为“机”。英特尔在成都、大连的两次战略投资分别恰逢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2008年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给欧德宁的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周易》有语说“系于全棍,柔道牵也”意思是说,柔刚相互作用,无往而不利。英特尔在成都、大连,以及之前在上海浦东工厂的战咯投资决策紧密契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针大略,恰如"金" 一般坚定,不仅使成都的封装测试厂和大连芯片厂成为英特尔全球制造体系的重要节点,也使中国成为英特尔公司在美国以外投资最大、职能最完善的战略中枢。同时,英特尔将诸如“精确复制”、绿色制造等先进的工艺理念、技术带到了中国,并高度重视环境、社区发展的和谐,实现了“刚”投资与“柔”理念的相依相济,体现出英特尔独特的“本地化”运营观和深邃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傅则钟

2007年,在美国的一次经理人员领导力培训中,我第一次听到培训所用的案例是以讨论是否在中国投资建厂为主题的,内心颇感惊奇也深受触动。

我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77级)大学生,大学及硕士毕业后到美国继续深造,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英特尔[1]并工作至今。从RCG(应届毕业生)成长为英特尔为数不多的女性首席工程师,我在自己喜欢的这个岗位上已工作了17年,美国的工作与生活都按部就班,恬淡舒适。

与此同时,我也时时能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这种飞速甚至看似有些“疯狂”的变化,让我在倍感自豪之余也心生艳羡。在美国学习工作的早期,没有人真正了解China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每天都在发生些什么。慢慢的,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超市里的“Made in China”从无到有直至随处可见,美国乃至世界开始真正用心关注中国。

随后,英特尔封装工厂开始进驻中国,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无限未来的国度一起成长。这个历久弥新的国家,让英特尔以及世界不断刮目相看,我也从中感到了中国影响力的迅速。2007年,在美国的一次经理人员领导力培训中,我第一次听到培训所用的案例是以讨论是否在中国投资建厂为主题的,内心颇感惊奇也深受触动。

后来,耳边一次次响起“China”,我总会感到由衷的欣慰。要知道,以前日本团队被提及的次数要比中国团队多得多。再后来,更多的人讲中文、讨论英特尔中国的发展战略,甚至有了中文的新闻发布会和公司代表发言稿。越来越多地听到中国声音,自己心中也越来越多地为祖国骄傲……这些都像催化剂,加速了我回家的渴望。

在与英特尔成都工厂深入沟通后,我终于飞越大洋,回归魂牵梦萦的祖国。

对于我来说,做出这个发自内心的决定并不艰难。一是要为培养自己的祖国做些贡献,二是成全自己一份挥之不去的心愿。再者,英特尔文化多年的熏陶,鼓励员工挑战自我,激情工作——再也没有比回到自己的祖国、站在令人振奋的事业新起点,更让我斗志昂扬,激情澎湃了!

2010年1月底,我开始了在成都基地新一轮的工作历程,这也是我与英特尔中国共成长的旅程。在美国,我主要从事封装技术研发,在成都则转为负责技术转化与封装生产——我们要不断提高产量及成品率,严把质量关,绝不让一件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换句话说,虽然成都厂的技术能力很强,成品率也很高,但是在生产中,大家还是不肯放过任何问题,绝对不会降低质量要求。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英特尔始终是行业的领跑者与行业标准的制定者,永不满足广受赞誉的品牌名声,不断接近与聆听终端消费者的需求。除了极致过硬的先进技术,我负责的产品团队更重视产品的综合性能与用户体验。我们要不停思考产品如何能够更为易用、方便、精致,甚至漂亮,我们在乎用户的使用习惯与细微的感受。

亲身感觉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置身于工作热情高昂的成都厂,自己也激情满怀,像一个陀螺一样高速旋转——除日常工作外,我还热衷于下班后参加公司与四川大学及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专题讲座与科研项目合作探讨、参与“小学生作文准则征集评选”活动,参与近300篇稿件的几轮审阅、评比……

回到祖国工作和生活,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

傅则钟 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首席工程师

从美国到中国,从英特尔封装研发总部到英特尔成都封装厂,对傅则钟来说,绝不仅仅是几千公里漫长的里程或一个职位的转变,她认为如果自己没有尝试回国工作,亲身体验祖国的飞速发展,一辈子都会后悔。“与‘China’有关的一切,我都深感义不容辞,这五个字母组成的名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挑战十三年卞成刚

作为管理者,我得告诉员工,虽然他们即将没有岗位,但眼下还得继续工作。这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些优秀的员工,成为那段时间萦绕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

刚加入英特尔的时候,好多人都预言我做不了六个月就会走。因为这工作对自己确实是不小的挑战。但到今年,我已在英特尔工作了十三个年头。

1998年,在国外生活了八年后,我在上海英特尔找到了自己在国内的第一份工作。自此,从上海到成都,我始终在坚持——这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也是自己不断挑战现状的过程。

·从被规则约束到制定规则·

记得当年刚到英特尔工作,我马上就感到自己在企业文化上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工作的强度和遇到的挑战也都非常大。那时我任IT经理,做出的第一份计划就受到“挑战”,老板要求将投资回报率、回收期等指标明确写在规划中,并要列出清晰的路线图。按我以往的经验,这些要求对IT经理来说都不过是次要因素。

当然面对新环境、新工作,我也能感觉到英特尔规则的独特性:不同于我原已熟悉的欧洲企业,英特尔是美国文化中的典型,它希望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拿出最好的方案和最创新的想法。

接下来几个月,我开始用心了解英特尔的游戏规则,这花去了我很多的时间,但非常有用。等领会这些游戏规则后,我能够感受到它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我看来,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修改的地方。

懂得规则,才能“玩”得开心。熟悉规则后,我渐渐地觉得自己能够如鱼得水了,即使面临挑战,也能准确应对,而且我会思考并改善规则,甚至提出制定新规则。

在我加入英特尔第六个月的时候,我当时所在的浦东工厂大部分员工平时都用中文,甚至上海方言沟通,很少讲英文。但是否能用英文交流,却直接关系到中国员工能否融入英特尔全球体系。有时,就因为中国工程师的英文水平有限,在参加国际会议,无法顺利参与交流和讨论。这绝对不行!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员工用英文交流。在我负责的IT部门开例会时,讲中文的人会被罚请大家一轮冰激凌,如果讲上海话,则要请两轮。对于一线工人,我鼓励他们去外面进修英文,并建议全公司对员工学外语给予支持。大概两年多以后,英特尔CEO来到上海,在和他的交流中,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大家英语的流利程度、以及使用英语交流时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深刻理解了英特尔文化中蕴涵的思想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思想会影响每个人的工作和事业,甚至家庭生活。

·感受心灵震撼·

英特尔的员工们非常优秀,在从事管理的过程中,员工们也给了我两次心灵震撼,这种震撼在我的记忆中已不可磨灭。

2007年,已是我加入英特尔的第十年。这时,我担任英特尔上海闪存工厂厂长。正是在这一年,英特尔决定剥离闪存业务,并决定在2008年年中宣布关闭上海闪存工厂以及与其相关的研发业务。对于员工而言,这无疑是个残酷的事实,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作为管理者,我得告诉员工,虽然他们即将没有岗位,但眼下还得继续工作。这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如何面对这些优秀的员工,成为那段时间萦绕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困惑。

最后的结果是,大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勤勤恳恳工作到了最后一天。当最后时刻到来的时候,我和每位员工握手,亲口道一声“再见”,向他们表达我由衷的尊重。两年前的这个场景,至今仍令我感动。

同样的故事,后来又在浦东工厂与成都基地整合时上演,这是我的第二次“震撼”。

浦东工厂的很多员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而且是在公司告诉他以后没有其他工作的前提下,大家仍然坚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了最好。有些员工对我说:“哪怕自己要离开工厂了,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样,在离开公司的时候,自己才感到问心无愧。”

对我个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个时期。但在面对挑战与动荡的过程中,能够有这样卓越的员工伴我左右,共同面对,我又无疑是幸运的。大家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员工的综合素质——不管什么情况,都认真工作到最后一刻,这是最令人触动的!

·挑战老板极限·

英特尔文化中有个明显的特性就是挑战现状。作为英特尔文化的践行者,我被大家公认为是在平时工作中热爱挑战的人。因为很多时候,即便是面对老板,我也要挑战到底。

在英特尔成都工厂,人们可以看到篮球场、羽毛球场,以及正在修建中的足球场。除此之外,网球场、儿童乐园、室内乒乓球室等设施也在筹建中。齐全的体育设施极大地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而这都是“挑战老板”的成果。“老板,我想建一个高尔夫练习球场,您有没有意见?”一次老板来巡视成都基地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想法。果然,老板的反应正如我所料。“这个有点太极端了吧。”他吃惊不小。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提出了一个所谓“折中”的办法——造一个足球场。对于这个建议,我有十足的把握。虽然过程有些曲折、有些戏剧性,但最终,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团队的协作,这一建议获得了总部的批准。2010年国庆后,英特尔成都工厂的足球场就投入使用了,这可是英特尔全球工厂中唯一的一块足球场,而且是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

我们的理念是以五星级标准,服务五星级员工。除了齐全的运动设施,英特尔成都的许多设计,也都能体现对员工无微不至的体贴。比如办公楼小小的茶水间,我也颇费了番心思,将其打造为展现各个国家传统文化,兼顾外籍员工的“风情馆”。马来西亚文化、美国文化、越南文化在这小小的一间屋子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挑战老板,在普通人看来,需要莫大的勇气与自信。我觉得,其前提是“你要做出成绩来”。这几年来,成都基地一路前行,发展迅速。英特尔全球芯片组总产量的60%以及50%的笔记本电脑的微处理器都是从成都厂封装后运往全球各地的。而且,随着工作环境的不断美化和优化,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创新和潜力,不断提高着工作效率和产量。现在,我制定了新的计划,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继续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我们计划在2011年底实现最低成本这个目标。这其实也是我对自己的挑战。

我自己也知道,有些时候我已经快把老板挑战到不能忍受的地步了。而挑战自我,恰是能够“挑战老板”的必要前提。

卞成刚 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生就是一场挑战,如果你从不接受挑战,也许永远感受不到胜利的喜悦,也无法走得坚定,行得长远。在职场中,“玻璃天花板”让无数人感到迷茫。经常有人说,虽然跨国公司高层职位并非遥不可及,国人却永远难以接近。回首在英特尔的十余年,卞成刚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几年前,有人曾告诉他,中国人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有几个工厂的基地总经理。对此,卞成刚很不服气。“我在工厂管理、生产运营上有很多业绩和创新。逐渐把这个‘玻璃顶’不断往上顶,事实证明,打破这一定律也不是不可能的。”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样可以把一个国际型的企业做得非常好!”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陈伟

在加入英特尔的第四年,我做出了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国!那时候,我已在美国居住了十八个年头,早已熟悉了美国生活的我,为何突发奇想要回国呢?

我始终认为,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只要抓住机会,转变就在一瞬之间。因此,六年前,我毅然挥别在英特尔美国总部的职位以及即将升职的机会,来到了上海。也许是好机缘的垂青,在上海的六年间,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寻求创新,我和团队在所经历的每个岗位上都创造出了不错的业绩。

·艰难的抉择·

我的英特尔之旅是从美国开始的。高中毕业时,我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四年后,我成功申请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知名的固体物理实验室攻读物理学博士的机会。拿到博士学位后,先是在凤凰城的Motorola做半导体材料研发。随后在2000年,加入了英特尔,负责晶体管技术和工艺集成方面的工作。

在加入英特尔的第四年,我做出了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国!那时我已在美国居住了十八个年头。早已熟悉了美国生活的我,为何突发奇想要回国呢?其实这归结于一次机缘巧合的聊天。那次聊天中朋友提到英特尔在上海浦东的工厂正在招一名产品工程经理(product engineering manager),并告诉我这个职位的相关要求和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情况。听着朋友的介绍,我惊喜地发现,这一职位特别适合我,而且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早已对我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番对话让我的心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

当时,我面临着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凭借四年的努力和业绩,我被选中担任合格率总监(yield manager)。这是芯片厂中难度最高、技术最综合的职位。可以说,除了仪器管理之外,其他各个技术层面的工作和工艺集成都属于其职责范围。在我心目中,这也是很富有挑战性的职位,因此,做一名合格的yield manager也是我的职业梦想。现在,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一机会就在眼前。我的老板在得知我回国的想法后,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个职位的竞争是相当激烈。如果你回中国,即使将来有一天再到美国来,做yield manager的可能性也很小。”

老板的这句话让我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中。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国,选择去上海封装厂任产品事业部总监,选择带领本土年轻有活力的工程师们干出一番事业。对我来说,回国后的全新挑战似乎更具无穷的吸引力。

临行之前,我的老板语重心长地和我谈了一次话,并很郑重地送给我了三个词:Learn(学习)、accomplish(做事)和share(分享)。他叮嘱我一定要向本土团队认真学习怎么在中国做事情、学习如何带领团队走向更高的层面,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英特尔总部的技术、运作方法,以及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传递给中国团队。

就这样,2004年下半年,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也登上了未知的新征程。我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外派”变“本土”·

一如在国外工作一样,回国后挑战也是无处不在。记得我刚到上海工厂赴任不久,工作上就遭遇了一次严峻的问题。那一年,英特尔芯片生产遇到了一个普遍性的技术难题,芯片和基板焊接不合格,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时,很多技术高手都投入到了这场全球性的攻坚战里。我也带领上海封装厂的几位本地同事共同参与其中。

在工作的过程中,本地科研人才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认真严谨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也发现,与美国员工不同的是,很多国内的技术人员在带领团队有效解决问题和顺畅交流方面都相对薄弱。然而,多年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在英特尔没有一件工作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因此,怎样改变本土工程师的这一工作方式,使他们把最新的创建在最短时间内分享给团队其他人员?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引导整个团队通过协作达到一个新的技术高度?都成为当时我焦虑和疑惑的问题。

困惑中,我想到了回国前老板的话,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开始有意识地建立人与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文化。为了推进团队合作,我提醒他们每人每天想一想,怎样通过做一件事使得同事的工作更容易开展起来。在日常做实验等各项工作中,我也都会及时地与整个团队保持沟通,并让工程师们彼此分享经验和见解,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彼此交流,每个人的视野都能得到拓展,思想也能得以深化。很快,我发现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全球每个封装厂在每周向总部直接汇报焊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中,我们浦东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工程师们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了很大提高。

通过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浦东工厂被英特尔生产总部认为是全球封装测试工厂中最有工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团队。这给刚回国成为浦东工程师团队新成员的我注入了饱满的信心,更加催生了我的热情。

除了极强的专业性,本土团队严明的纪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9年2月,浦东封装厂宣布将业务整合到成都工厂,员工面临转岗甚至重新择业的问题。就在这个非常时刻,我们接到一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八周的时间内,我们小尺寸的产品产量要增加800%!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多年来建立的责任心与严明的纪律性让所有人员都选择了坚持到最后一刻,浦东厂圆满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为业务调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当时身为厂长的我,对浦东全体员工的职业精神肃然起敬。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够带领这样的团队,与这样的员工一起携手共进、一起迎接挑战,是我的幸运,我也因此更坚定根植祖国的信心,并在2010年3月,从总部“外派”的人员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本土雇员,领导新成立的嵌入式和通讯产品事业部,负责除手机和智能电视以外的所有非PC 行业。对这一职业变化,我很感动,很兴奋,也有些许不安,因为自己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改变才是硬道理·

从2004年到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国内工作了六年。六年来,我体会最深的是从在美国对技术的热衷转变为在国内对团队文化和团队建设的热情。同时,也为自己对国内本土员工的成长做出了贡献,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而欣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言传身教,我所带领的团队掌握了符合英特尔文化的做事方法,能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们更顺畅的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了员工个人和公司的双赢发展。

回国工作之初,我发现本土员工在与美国、马来西亚等其他地区的员工们展开国际合作时,面临着诸多障碍,在交流方式、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无形的障碍使我们的本土员工无法和其他员工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团队尽快突破这一瓶颈,使他们能够和国外工厂的同行一起演绎精彩?

和美国不同,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少说话、多做事。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着手从美国同事和本土工程师双方入手,来调整彼此的交流方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美国工厂的工程师沟通,请他们尝试改变过去的方式,以激发中国团队交流的热情。随后,我开始着眼于本土团队“软实力”的提高,并将重点放在加强自身的交流能力之上,很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带领团队提高核心能力的过程中,我也欣喜地发现,本土工厂的这群年轻员工们都积极向上,满怀激情,工作都做得很好。自己作为经理人员,看到这些也深受感染,工作起来更充满了干劲儿。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共事几年后,我感觉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回想起曾经执著和迷恋于技术的自己,我实在是不敢相信自己在团队建设、项目合作方面也存在如此大的潜力。是中国团队的年轻人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能更全面地发展与进步。

最近我试图总结自己十几年来在国内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职业发展历程,与年轻人分享。机遇这个东西真的很奇妙,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遇到很多机会,需要做出抉择。在这时,很多人只会伸手去接住那些足够明朗化的机会,而对“前途未卜”的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患得患失,担心获得这些机会的同时,也会失去原有的许多东西。但有时,未知的恰恰才是最有魅力、最值得期待的,才能带来人生路上无法预知的惊喜和飞跃。当然,抓住这些机会与平时的苦练内功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只有平时重视积累,在面临机会才能时厚积薄发。否则即使机遇到来,也会从指尖悄然溜走。

基于这一经验和想法,我期待在未来继续和团队一起去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机会!

陈伟 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嵌入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从美国到中国,从美国Motorola的研发实验室总监到美国英特尔芯片生产的合格率总监,从中国的生产部封装测试工厂总经理,再到中国嵌入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一路走来,陈伟的职业生涯可谓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然而,陈伟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他心目中,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第一位的。他始终坚信,机会总会格外眷顾那些时刻做好准备的有心人。或许就是这份朴素的信念,伴随着陈伟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也实现了人生道路上一次次转变和飞跃。『老猴子』的雕刻时光赵柔刚

在英特尔,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老猴子的故事:笼子里挂着香蕉,一只老猴子看到了很想吃,于是它钻进笼子里拿香蕉,但是只要它一拿,笼子就会通电……

虽然我到成都厂的日子不长,但我在英特尔却已经算是地地道道的老员工了,到2010年,已经十三年半。

我是1996年加入英特尔的。当时英特尔在中国开设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不久,为了工厂能够顺利运作,公司把许多新员工派往菲律宾工厂培训学习,我是其中的一员。

为了接待这些来自中国的受训人员,英特尔在菲律宾专门租赁了一栋大楼,安排了全面细致的一条龙服务,为员工提供无忧、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每天都有好几辆大巴来接我们去工厂,非常热闹。那时,在我们眼中,国外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有趣,在1996年,出国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自己也觉得很自豪。

在菲律宾,我学习了九个月,还有比我学习时间更长的,待了近两年。四五十人的培训,为期两年,这该是多大的一笔花销啊!

曾有人和我说,英特尔应该和我们这些员工签署相关协议,以保证如此高额的培训真正发挥价值,避免员工培训后离开公司造成损失。但实际上,英特尔当时并未要求我们签订任何协议,维系大家和公司之间关系的,就是信任!

当时还有一件好玩的事,那时我们一行四五十个人,刚踏上菲律宾的土地,就被当地海关拦下,全部“请”进一间小屋子里谈话。原来中国跟菲律宾建交还没多长时间,在菲律宾人的印象中,中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他们怀疑我们有偷渡的可能。在小房间里,大家非常诚恳地解释,被盘问了大概半个多小时后,海关人员也许听明白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也许了解了英特尔在当地的影响,最终放行了。

而现在,菲律宾的许多人都愿意来中国工作。在我们成都工厂中,就有多位来自菲律宾的员工。从这样的经历中,我可以体会出中国在世界上日渐加重的分量。

英特尔是一家让人一进来,就能让你心生好感的公司,她能给人激情、活力,甚至信念。1997年,我回到上海,带着从菲律宾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投入到开发上海浦东工厂的建设和运营中。

在英特尔上海工厂的这些年里,我历经了从技术到管理的多个岗位。今天,我在成都运营的岗位上,开始致力于完善工厂的整体运营系统,充分挖掘开发公司的运营潜力,使公司运营更加高效。

就在不久前,我刚告别浦东工厂时,本已买好了飞往加拿大的单程机票,因为家人们已定居加拿大。这时,成都工厂的邀请恰好到了,希望我到成都去做卓越运营的工作。经过一番考虑,我把机票改为往返机票,在加拿大短暂探亲后,来到成都就职,继续坚持与英特尔共有的信念。家人为了支持我的工作,也回到了家乡上海。

从菲律宾到上海,再到成都,跟着英特尔,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每座城市,也融入到城市里。每到一座新的城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融入”,融入每个城市,感受每个城市的文化和氛围,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去发展,去超越。

从上海到成都,工作似是进入了佳境。仿佛感觉在上海实践取得的经验,在成都都可以“光荣绽放”。这些经验与英特尔的创新精神不仅不相悖,而且成为继续创新的基础。在英特尔,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老猴子的故事:一个笼子里面挂着香蕉,一只老猴子看到了很想吃,于是它钻进笼子里拿香蕉,但只要它一拿,笼子就会通电。老猴子被电击几次后,意识到了危险,就不敢再去拿香蕉。接下来,又有新的小猴子被放进来,看到香蕉自然会去拿。但是小猴子还没有拿到的时候,老猴子就会拍拍小猴子的头,警示它,拿香蕉会吃亏。

作为一个在英特尔工作了十三年之久的“老猴子”,在我看来,只有先学习才有可能有发展甚至超越。英特尔未来的路需要“小猴子们”不断去挑战去超越,但在此之前,“老猴子”们也会向他们提出必要的警示,以避免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

在时光的流逝中,有的人随着时光的消磨,日渐失去激情和本色;而有的人却雕刻了时光,并历经着打磨,散发出日益迷人的光彩。我希望自己,能够是时光雕刻者中的一员。赵柔刚 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基地管理部卓越运作经理

作为一只“老猴子”,赵柔刚在英特尔经历了不少次“电击”。在他看来,英特尔的工作,会让人遭受挫折(“电击”),但更会给人以相应的空间。不断积累并由此获得经验,提高自己。十三年半的时间,足以使他成为英特尔当之无愧的老员工。如今,老员工也有了新平台。在新平台上,“老猴子”一样要继续面对“电击”,继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成长的过程。

[1]精确复制:英特尔最佳实践方法,覆盖了对生产流程会产生影响的每一个方面,包括:设备、安装、化学品、程序、规范、维护以及流程控制等。这一方法,不仅保障了半导体制造的效率,以及产品的高质量和一致性,而且,保证了英特尔从芯片的设计到再操作,到运行环节的节能环保、到废弃处理都符合了环保的标准,切实体现了英特尔“为环境而设计”的理念。在英特尔封装测试、晶圆工厂的建设和运营中,精确复制一直被严格地贯彻,并与时俱进,不断采用更高的标准在全球推广。成都与大连的诱惑孙彦斌

实地查看时,有一幢低矮的房舍。一名从总部来考察的同事好奇地问大连政府随行人员:“小房子是做什么的?”随行人员答:“一所小学。”

就是这个答案,让英特尔差点儿将投资计划全盘推翻……

英特尔在成都、大连两所城市的投资项目给我留下的记忆,实在是太多太多……

·花落成都·

成都,是英特尔在中国西部开设第一家工厂的地方。后来很多人都问我:如此多的备选城市,为何最后会选择成都?从英特尔工厂的全球选址来看,说实话,从成本上成都绝不是最低的,但是它有让我们青睐的许多理由。

首先,成都虽是一个西部的城市,但开放程度很高。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与美国总部同事到成都考察时,酒店、街头、会议场所均有地道的英语标识,令外国同事惊讶。

一开始,我并没有想太多,但当我发现同事们看到英文,脸上露出惊异而贴心的表情时,我就明白了这所城市独特的吸引力。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小语系国家,抬头看到中文时,心中也一定会顿生亲切,感觉与这所城市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

除了“体贴”,成都还是一个热情的都市。这样的热情曾直接感染了英特尔前任CEO贝瑞特。1998年贝瑞特第一次到成都访问,恰逢英特尔与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合办第一届电脑节。我还记得,电脑节上有一个活动,叫做“万人千机学电脑”。在那次活动里,英特尔总部的同事们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轰轰烈烈”——十几万的民众自发前来参与活动,整个城市如节日般沸腾、热烈(英特尔成都电脑节的故事,详见《李咪咪:我周身沸腾着蓝色的热血》)。

包括贝瑞特在内的英特尔总部高层目睹这一盛况,都万分惊喜。他们亲身感受到成都市民对电脑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热切追求。应该说,这初见的美好为后来英特尔选址成都埋下了最直接的伏笔。

其实,选址成都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国内外使用的环保标准单位不同,产生了歧义。紧接着中国的几个备选城市也被解读为不达标,即将失去选址资格。正当我们陷入苦恼时,收到了来自总部最高层的声音:“对一些问题再去考察、核实。”这个声音,挽救了一次数据解读偏差带来的决策影响。

在接下来的接洽中,我感受到了来自成都市政府的极大诚意。成都政府部门不仅对英特尔表示由衷欢迎,对项目的关心也细致入微,甚至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致。

在一次与成都政府部门的接触中,一位外国同事随意地感叹了一句:“这里如果有一家星巴克该多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成都政府有关部门马上联络这家世界闻名的咖啡店。不久之后,成都有了星巴克。

还有一次,英特尔美国总部的一位高层因为签证问题不能顺利入境,眼看就要延误之后的项目洽谈会议。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成都一位领导站了出来,说:“没关系,让他过来吧!剩下的问题由我来解决。”

于是,市领导电话通知在香港的成都官员,与香港机场方面取得联系,向对方保证将给予这位英特尔投资项目“重要工作人员”落地签证,并由政府工作人员协助其直接转机成都,最后按时出席了那次会议。

站在英特尔人的角度,有时候,政府给多少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跨国公司,我们更需要的是开诚布公的协作精神。在成都政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一可贵的精神。

从最初的谈判到最终的签字,两年半后,封装厂项目终于“花落”成都。我见证了整个过程。其实我和公司一样,对成都情有独钟,每次到成都都觉得亲切无比。

·梦圆大连·

成都项目后,我们接到总部消息:美国本土外的英特尔晶圆厂将选址中国大连。总部的决定让大家又惊又喜:惊的是,相比于成都的封装厂,晶圆厂在技术要求上更高,投资额度更大;喜的是,总部如此部署,显然是对中国市场颇具信心。

那次让总部高层数次讨论的选址,我至今记忆犹新。毕竟,若项目最终确立,大连将成为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家晶圆厂所在地。经过认真的选址考察,英特尔晶圆厂终于“梦圆”大连。

项目设立之初,晶圆厂所在区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片荒凉的丘陵地。大连的人们也还并不知晓——这片荒芜中正在酝酿着高科技的盛景。

还记得实地查看时,有一幢低矮的房舍。一个从总部来考察的同事问大连政府随行人员:“小房子是做什么的?”随行人员答:“一所小学。”

就是这个答案,却让英特尔差点儿将投资计划全盘推翻——在此建厂,学校就得搬迁,这会给孩子上学带来很大的麻烦。英特尔认为,科技是让人生活更美好、更便利,我们没有理由给人们制造不便。就这个问题,我们项目组与政府又进行了细致的沟通。当得知政府在项目考察初期已经对附近的村庄和学校做了搬迁安排后,方才消除顾虑。

数年后,等我重回大连,大连厂已是另一番天地。我走进开发区时,基本都不认识这里了。为了第二天能准时到达工厂,省下途中找寻工厂的时间,我还一度考虑提前订一辆出租车。于是在去酒店的路上,我随口问司机:“师傅,您知道英特尔的大连工厂吗?”“当然知道。”司机的回答无比干脆,“这么有名的地方,大连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