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4 18:26:30

点击下载

作者:邱沛篁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试读:

团结协作,共创川渝新闻传播教育新辉煌(代前言)

邱沛篁

2014年5月,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和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在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乐山市成功举办了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2014年年会暨首届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讨会。近60位川渝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战线的老编辑、老记者会聚一堂,共商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大计,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设想和建议。会议还一致同意由我提出的编辑出版《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一书的建议。在川渝高校各新闻院系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组稿、撰写和编辑工作,这部汇辑大家多年来创建和发展川渝新闻传播教育辛勤汗水和智慧的40余万字书稿,终于诞生。通读全书,回顾35年来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过程的实际,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和重庆市新闻传播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巨大成绩,领悟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川渝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受到未来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

从1981年9月,四川大学新闻专业30名本科生和50多名干部专科生入学算起,改革开放后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时至今日迎来了第35个年头。总结3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有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是从办学规模上看,从数量上零的突破,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到了质量上的不断提升。35年前,川渝没有一所高校办新闻专业,如今已发展到30多个新闻院系。川渝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开初招生时都只有二三十名,办一个小班,现在不只是发展到有的高校一年新闻传播类专业招生人数在100人以上,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各高校都把重心放在怎样提高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出特色上,体现了办学思想的转变和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是从办学层次上看,从招收本科、专科学生,发展到招收硕士、博士生,甚至博士后,办学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川渝高校不少新闻院系,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例如,四川大学新闻专业,在20世纪80年代办学初期,都招有一定数量的新闻学专科生,其中还有少量的专升本学生,并办有成人教育新闻专业自考、函授专科班、本科班。进入21世纪后,基本上没有再招专科班,而在1989年和2000年分别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并于近年开始招收博士后。重庆大学也在2009年开始招收“媒介管理”方向博士生。川渝高校许多新闻院系的研究生招生数量都在增加,有的与本科生数量持平,整体办学层次不断提升。

三是从办学内容上看,从比较单一的、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向涵盖面非常广泛和新兴的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不断兴起、媒介融合迅猛发展的新常态下,办学内容有了很大的创新、丰富与发展。川渝不少高校新闻院系在本科教育中传统的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版、广告学等专业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的情况下,积极筹备或新办了新媒体、媒体融合、数字出版学等新专业。研究生方面的教育内涵,则更趋广泛。不少高校招收了网络与新媒体、文化与传媒、传媒经营研究、广告研究、符号学研究、新闻法与媒介伦理等不同方向的研究生,结合学校特色培养适合新常态下新闻传播新特点的研究型新闻传播人才,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四是从办学模式上看,从开初的学校自己独立办学,比较偏重于课堂教学为主,逐步向学校与新闻传媒单位及社会结合办学,课堂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型办学模式发展。例如,四川大学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过程中,倡导并实施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于1993年和1997年先后荣获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川渝其他高校新闻院系,也在加强学校与新闻传媒单位及社会联合办学方面,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取得显著成果的新方法、新模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尤其是近几年,在中宣部和教育部决定借鉴上海经验,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以来,川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这种新型办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提升与发展。例如,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与成都大学、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重庆师范大学等相继做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决定,并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无疑为川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加强业界与学界互动,增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培养新型新闻传播合格人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开拓了更加广泛而美好的前景。

五是从办学影响上看,从开初只是一个冷门专业,办学高校不多,师生人数极少,社会影响较小,发展到成为知名度极高、影响力颇大的热门专业。川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35年来已经为国家输送了成千上万名新闻传播人才,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川渝新闻传媒单位的领导骨干、栋梁之材,在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法治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川渝各高校新闻院系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和科研成果与水平的稳步发展与提升,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回想起在35年前,川渝有志于新闻专业的学子,只得远离家乡,赴京沪等地名校攻读新闻专业;而35年后的今天,不仅是川渝学子,包括祖国东南西北许多年轻学子,都热衷于报考川渝高校新闻院系,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和影响可见一斑!

35年来,川渝新闻传播教育之所以取得这样可喜的成绩,赢得这样巨大的发展和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党的改革开放的英明政策,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带来了春天。许多过去办不了的事情,改革开放后办成了。以四川大学为例,早在1960年,学校就曾有过办新闻专业的考虑,并从复旦大学要来了两名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作为师资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情况,新闻专业没有办成,两名复旦新闻系毕业生只好改做其他工作。只有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愿望才变成了现实。新闻传播教育从开始的一个教研室,发展到一个专业,一个系,一个学院。这说明,政策具有关键的作用。正是在党的改革开放英明政策的指引和鼓舞下,川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

第二,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党委宣传部门以及高校领导的关怀与重视,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创办到发展的35年历程看,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凝聚着中共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宣传部和学校领导同志高瞻远瞩的谋略上的热心支持和在办学方针、办学方法及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的亲切关注。师生们永远不会忘记已故的中共四川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川,四川大学原党委书记赵铎,四川大学原校长康乃尔,副校长许琦之、隗瀛涛等许多领导同志,为改革开放后四川新闻传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也忘不了许多健在的各级领导同志,给予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巨大帮助。

第三,一大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学术带头人和老中青师资队伍,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了心血和力量,是川渝新闻传播教育不断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5年的兴起和发展史表明,在川渝高校新闻院系中,一批又一批热爱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努力拼搏,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学术骨干和教学与管理人才,正在迅速成长。现在,川渝高校新闻院系的正教授已有近200名。正是有了这些学术带头人和广大教师的辛勤劳动,川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这片沃土,才不断地绽放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成果。在伟大祖国教育事业的大花园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第四,新闻传媒单位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增添了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川渝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单位及各种新媒体,充分认识到发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重大意义,从一开始就热情支持川渝高校举办新闻传播教育,并且在学校建设、资金投入、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等各项工作中给予了非常重要、及时和无私的支持与帮助。不少企业界、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也伸出援助之手,扶持与推动川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正是这种新闻传媒、社会各界与高校新闻院系的紧密结合,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使其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团结协作,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添上了比翼双飞的翅膀。在35年的发展历程中,川渝各高校新闻院系之间的紧密团结,亲密合作,取长补短,互学互助,成为促进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四川省先后成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和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并且每年有活动,有讨论,在推动与加强各高校新闻院系的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重庆市与四川省高校新闻院系之间,团结协作,互通有无,交流师资,相互讲学,共同举办学术研究会议及承担重大学术研究项目等,都十分有力而有效地促进了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

35年已经过去,前景却更加广阔、美好。川渝新闻传播教育怎样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再创辉煌呢?我认为,当前应着重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注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川渝高校新闻院系在35年实践中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必须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正确的理想和抱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做一位优秀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和经济平稳发展新常态后,我们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加强新闻工作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自觉地、坚决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坚持遵纪守法,自觉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将来成为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打下坚实基础。川渝高校新闻院系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开展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扎扎实实地把这项最根本的工作做好,为培养新闻人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有较高新闻传播理论水平和修养,又有丰富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的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川渝高校新闻院系的师资力量发展较快,一大批年轻人进入教师队伍,增强了师资的活力。要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高,给他们挑重担,为他们提供到新闻传播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不断增强新闻传媒实践工作经验。要进一步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不断取得新成绩。要从新闻传媒第一线吸收中青年骨干进入新闻院系高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结构,进一步促进高校与新闻传媒单位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间各学科的不断融合与协作,努力打破各个学科自闭、互不来往的局面,形成学科融合、互惠互通的经常性学术交流与沟通,搞好教师教学经验与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制度,做到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加速师资教学与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要积极关心教师生活,协助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具体困难,让教师安心地、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新闻传播学等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与新闻传播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既能文又能武,既有较高新闻传播学理论素养,又有较强驾驭新闻传媒各种实际运作技巧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如何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始终是川渝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热心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在已经取得的一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加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具体措施,切实改变教与学“两张皮”、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不仅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坚持用大量最鲜活的新闻传播案例讲清理论上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在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安排上,增大新闻传播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要进一步认真做好学生在新闻传媒单位实习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加强教师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真正使课堂教学与传媒实践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生得到实际上的进步与提高。

第四,要进一步坚持大胆创新、不断创新和积极改革、深入改革,努力开创新闻传播教学、科研工作新局面,不断创造新成果,提高新水平。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你追我赶,不进则退,不能有丝毫怠慢和消极,不能墨守成规,停止不前。无论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学,还是科研或管理工作,我们都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认真找出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提出改进措施和对策,不断解决问题,推进新闻传播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和积极创新。无论是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教学计划的调整,都要根据当前新闻传媒的实际状况,不断提出新想法、新思路、新措施。在科研工作方面,更要大胆探索,不断攻克新问题、填补空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在管理工作、办学模式和办学方法方面,也要不断探索适应新常态的新模式,充分应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新传播方式,推动新闻院系管理工作的改革和进步。

第五,要进一步坚持与加强成渝高校新闻院系的团结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增大合作力度,努力共创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更大辉煌。川渝一家亲,川渝新闻传播教育有着多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帮助的悠久渊源。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合作和交融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先后到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等新闻院系讲学或参加研究生答辩,到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出席新闻传播教育学术会议,亲身感受到重庆高校新闻院系在发展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亲眼看到师生们在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执着精神。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重庆高校新闻院系,在发展新闻传播教育工作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样,四川高校新闻院系35年来在创建和发展新闻传播教育中的许多经历和体会,也有值得重庆高校同仁借鉴之处。两地高校新闻院系的团结协作,有着十分自然而必然的合作基础。尤其是今天,国家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部署,重庆两江新区和成都天府新区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以及重庆、成都、西安、昆明“菱形”经济圈的共同发展构想,更为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团结合作,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今年内,重庆、成都两地间的高铁即将正式通车,两城市间1小时即可到达,这无疑将为川渝两地融为一体、川渝高校紧密协作加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大好机遇,在团结合作上大做文章,共同开创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辉煌。为此,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川渝高校新闻院系在教学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过去,两地高校在建立和培养师资队伍工作中,已有了很好的合作传统,今后还要采取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两地高校新闻院系教师的往来,如开展短期互访,相互听课,相互交换上课,相互举办学术讲座,进一步互派进修教师,鼓励本科毕业生报考对方地区高校新闻传播研究生等。二是进一步加强科研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如联合举办学术讨论会,共同承担重要研究课题,合作编著与出版学术专著等。前不久,四川大学王绿萍教授主编的大型工具书《四川报刊》出版,向纯武教授主编的大型辞书《四川报业人物》也已完成,即将出版。川渝两地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人物志等方面的研究,还大有可为,其中不少选题可以合作进行。三是建立川渝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交流双方院系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研讨加强院系合作与交流中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双方合作的质量。四是逐步开展川渝高校新闻院系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如新闻实习作品展览、课堂笔记交流、学习方法研讨等,从而更深层次地推进川渝高校新闻院系的融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五是创造条件,筹备成立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研究会,并争取出版《川渝新闻传播教育通讯》刊物,使两地高校新闻院系的合作与交流制度化、经常化。

总之,在当前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新闻传播教育迎来了更加健康、持久、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时机,更加紧密地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踏实苦干,努力创造川渝新闻传播教育的新辉煌,为祖国新闻及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四川大学原新闻学院院长)第一篇四川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一、概况及发展历程(一)历史沿革

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新闻传播实践和教育历史悠久,从1898年尊经书院创办《蜀学报》算起,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这里我们重点叙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发展情形。

早在20世纪60年代,川大就考虑创建新闻专业,并从复旦大学要来了两名新闻专业毕业生作为储备师资,但由于种种原因,办学未遂。直到1979年5月18日,国家教委正式发文(79教高字第044号文)批准四川大学增设新闻专业,这一美好心愿终得以实现。1980年3月,学校安排中文系程述章和邱沛篁两位老师到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等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初步探索川大自己的办学模式。1980年5月23日,校长康乃尔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议,专题讨论新闻专业筹建工作。会上,程述章和邱沛篁介绍了当时中国新闻教育的几种模式,汇报了南北取经的见闻和收获;设立了由唐正序、邱沛篁、吴茂楠三位老师组成的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新闻专业的筹建工作进一步展开了。按照学校部署,中文系成立了新闻学教研室,由邱沛篁、张惠仁两位老师任负责人。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于1981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30人,第一批新闻干部专科生54人。这是四川高等院校在改革开放时期诞生的第一个新闻专业。四川大学新闻专业,从1981年到1984年,共招收了81级、83级、84级共三个年级94名本科生,81级、83级两届94名专科生。

1985年6月,四川大学正式建立新闻系。中文系主任唐正序兼任新闻系主任,邱沛篁任副主任。新闻系成立后,学校党委十分重视新闻系的建设和发展,包括直接为新闻系配置领导班子。1989年,川大在文艺学专业下设新闻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7月,新闻系取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1月,国家教委又批准川大设立广告专业。新闻系将创办广告专业的重任交给青年教师吴建。从此,新闻系广告专业正式建立,并在教育和科研上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1995年11月,川大将新闻系扩建为新闻学院,首任院长邱沛篁,副院长吴信训,党总支书记曾繁铭,副书记吴建。同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川大增设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这样,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有了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三个本科专业。

1998年7月,学校院系调整,组建文学与新闻学院,曾从中文系分出去的新闻学科,又与中文学科合成一个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以下简称文新学院)。1999年,广告系成立,为新闻学科的发展又开拓出一支新的生力军;学院还将原属于中文系的编辑出版专业划归新闻系,使得新闻学科拥有四个本科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2000年9月,传播学硕士点获准设立,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两个二级学科点全部齐备。

21世纪初,文新学院重新调整了系所结构,新闻学科分设了新闻系、广告系、广播电视电影系,筹建传播系,调整和新成立了新闻传播研究所、广告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报业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了“523新闻传播技能实验室”。从2000年起,在文艺学博士点下设立了文艺与传媒研究方向,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邱沛篁、李杰、蒋晓丽、欧阳宏生几位教授先后开始担任此方向博士生导师。2005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获得国务院第十批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我国西部高校中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一个博士点。2007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经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四川大学又获得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迄今为止,仍为西部地区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至此,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设有新闻系、广告系、广电系、传播系、新闻传播研究所、广告研究所、广播电视研究所、报业发展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一个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新闻传播学为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有新闻学、广电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多个本科专业,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一个四川省新闻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与博士后等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2011年10月,文新学院再次进行专业调整,新闻学科由四个系合编成两个系。新闻系和广播电影电视系合并为新闻系,系主任张小元;2013年,张小元教授退休,操慧接任系主任。广告系和传播系合并为广告与传播系,系主任杨效宏。

2011年,四川大学文新学院获得新闻与传播、出版学两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这是全国首批新闻传播类的专业硕士点,2012年两个专业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3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获批正式建立。2014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研究中心成立。

2013年12月10日,四川大学党委常委会决议,同意成立四川大学新闻学院,与文学与新闻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二)历届主要负责人及任职时间

1995年11月,学校正式批准成立新闻学院,邱沛篁教授任院长,吴信训任副院长,曾繁铭任党总支书记,吴建任副书记。新闻学院还建立了两个研究所,即新闻传播研究所,由邱沛篁任所长,向纯武任副所长;广播电视研究所,由吴信训任所长。

1998年7月,文新学院领导班子由原文学院领导班子的一部分,中文系及新闻学院三个领导班子重新组合而成,毛建华任党委书记、吴建任副书记,曹顺庆任院长,吴信训、谢谦、吴茂楠等任副院长。这届班子到2001年调整为毛建华任书记,肖薇任副书记,曹顺庆任院长,吴建、谢谦、吴茂楠任副院长。到2005年,又调整为熊兰任书记,罗梅任副书记,曹顺庆任院长,吴建、雷汉卿、杨文全任副院长。2010年学院领导再次换届调整,熊兰任书记,罗梅任副书记,曹顺庆任院长,副院长为吴建、雷汉卿和傅其林。

新闻系从1985年成立以来,系主任(教研室)先后由唐正序、邱沛篁、周啸天、张小元、操慧担任;广告系系主任(教研室)先后由吴建、李杰、杨晓明、杨效宏担任;广播电视新闻系系主任(教研室)先后由吴信训、黎风、曹峻冰、李宜篷担任;传播系系主任(教研室)先后由李苓、吴琳、白冰担任。二、教育(一)师资力量“办好教育,教师为本。”四川大学党委和新闻传播学科的各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注意引进和培养人才。经过30多年的潜心规划,目前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14年12月,川大新闻传播学科有专职教师40人。他们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5%以上。

除了专职教师,川大新闻学科历来还聘请了许多业界的骨干精英作为兼职教师,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讲学,起到拓宽学识视野,弥补实践不足的巨大作用。(二)教育层次1.本科专业

目前川大新闻传播学科有四个本科专业和两个筹建专业,分别介绍如下。(1)新闻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及熟练的新闻采访、编辑、写作、评论、摄影等专业技能的新闻学高级专业人才。就业方向;到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互联网网站担任编辑、记者工作,也可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或到新闻教学与研究部门任职。(2)编辑出版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编辑出版学基本理论素养、专业基础知识、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编辑出版人才。就业方向;到出版社、杂志社、其他传媒产业和宣传、文教部门等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出版、发行及其经营管理等实际工作。(3)广告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广告理论基础、广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广告传播学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能从事广告创意、设计制作、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广告学复合型创新人才。(4)广播电视新闻学。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电视、广播新闻传播、广播电视编导理论基础及熟练专业技能,具有较高政治水平、文学艺术修养的电视与广播记者、编辑、编导、策划、制作、播音、主持人等高级专门人才。(5)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筹)。培养目标;为应对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急需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于2014年正式筹建。(6)数字出版专业(筹)。几年来,国内外数字出版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川大文新学院于2014年开始筹建数字出版本科专业,从2014年开始招生。2.研究生(1)博士。

2000年,四川大学在文艺学博士点下招收第一届文艺与传媒博士生。2005年,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文艺与传媒、广播影视文学和文化批评等与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的博士点。

2007年,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开始招生。2011年,开始按照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的新闻学、传播学两个博士点招生。2014年,在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下增设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等博士点并开始招生。(2)硕士。

四川大学现有新闻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等五个硕士点,新闻与传播和出版两个专业硕士点。

新闻学硕士点研究方向有新闻业务研究、新闻史论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研究、传媒经营研究、国际新闻传播,主干课程有新闻与传播史论研究、大众传播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中外新闻史研究等。

传播学硕士点研究方向有传播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研究、广告研究、影视传播研究、网络传播研究、符号学研究,主干课程有新闻与传播史论、传媒文化与媒介批评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体研究等。

1989年新闻学硕士点开始招生,2002年传播学硕士点开始招生。

2011年春季,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川大增列新闻与传播、出版两个专业硕士点。2011年9月,第一届出版专业硕士、第一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共计60余人。

2015年,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学、广告与媒介经济等专业开始招生。

3.成人教育

除了新闻传播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川大新闻学院也很重视成人教育。

1981年至1988年,先后创办五届新闻干部专科班,共招生236人。

1989年、1990年创办新闻专业证书班两届,共招生152人。

1996年至2002年,创办新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七届,共招生449人。

1992年至2002年,创办新闻函授班,包括本科和专科,共招生830人。

1996年至2004年,创办新闻自考班,包括本科和专科以及专升本班、外地网络班,共招生1512人。

…………

川大新闻传播成人教育是在四川省、各市新闻传媒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创办的。它既为新闻传媒单位培养和提高了在职从业人员的理论和业务素养,又密切了学校与新闻传媒单位的关系,增强了新闻学院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新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

2014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停止了新闻传播学科的自考与函授招生。(三)专业设置

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川大新闻传播学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各种层次的办学体系;有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广告与媒介经济等博士点和硕士点,出版、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设有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四个本科专业和新媒体、数字出版两个筹建专业;新闻传播学科获省级一级重点学科,一个省级新闻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一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新闻学;两个省级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形成了富有特色且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群。(四)学生情况

1981年9月,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和干部专科生将近百人入学。到2005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累计达到了600余人(包括博士和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已经累计达到了2000余人。

目前,川大新闻传播学科在校研究生360余人,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基本为1∶2。

35年来,川大新闻学院共为国家输送和培训了各级各类新闻人才超过一万人。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川大新闻传播校友中,既有担任国内其他高校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的学界优秀人才,又有担任媒体高层领导的业务骨干,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同行高度评价,毕业生亦得到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认可。(五)办学特色

川大新闻系自新闻专业成立以来,一直不断求索,探寻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首届新闻专业本科班开始,系上就十分重视在上好专业课的同时,充分利用川大的综合优势,加强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

由于新闻学是应用型学科,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强师生与新闻实践单位的联系,新闻系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邱沛篁教授称之为“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就是邀请新闻传媒单位的老总、老编辑、老记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新闻系讲学;“走出去”,就是积极组织师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认真抓好学生的实习教学,密切学校和社会,尤其是新闻传媒单位的联系。为了使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化,川大新闻学科先后成立了新闻系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和广告学专业委员会,同时在教学课程上不断更新,教学与科研并重。不管院系和专业怎样分合变换,川大新闻传播学科始终保持并发展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特色,各个专业与业界合作,创建了一批又一批实践实习基地,学生年年都去实习锻炼。2013年年底,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川大携手共建新闻学院,其具体措施,实质上就是“请进来,走出去”的进一步发展。

2009年,川大新闻系再次因为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改革闻名全国。在新闻系系主任张小元老师的呼吁下,在四川大学和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四川大学)关于坚持“高质量、多元化”原则,进一步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补充意见》出台,“毕业论文(设计)可以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是反映学生真才实学和创新能力的与专业相关的作品、设计、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优秀文章”。顶着巨大的压力,2010年7月,川大新闻系首批三位同学以新闻作品取代传统毕业论文参加答辩,顺利毕业。川大新闻系的这一勇敢尝试,在国内高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整个新闻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得到了各界的肯定。三、科研情况(一)科研工作概况

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川大新闻传播学科素来重视科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们投身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20世纪80年代,办学伊始,新闻系就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们著书立说,逐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系统。系上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千方百计为教师提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在学校文科学报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新闻学论丛》六辑,发表本系教师论文200篇;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研究》两期,发表本系教师论文40余篇。

20世纪90年代新闻学院成立前后,科研成果更是突出。凝聚学院教师共同智慧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文科教学改革途径》荣获1993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开创密切联系社会新思路、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荣获1997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30万字的《新闻传播百科全书》于1998年出版并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五年来,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传媒与文化产业、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符号学等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91篇,出版专著43部,先后获得省部级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6年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排名全国第五。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的科研成果不仅赢得了学界的认可,还受到了业界的好评,多次被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和单位采纳或批示。

此外,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还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等在内的2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40多项省部级项目。近五年来共获得纵向、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研究经费总额近千万元。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个

欧阳宏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生新闻发展走向研究(13AXW014)30万

王炎龙;微博公益传播的机制、效果与规范研究(13BXW040)18万

赵毅衡(兼);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13&ZD123)80万

曾娅妮;我国儿童电视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12CXW012)15万

罗鹭(兼);元代印刷文化与文学研究(11CZW036)12万

赵毅衡(兼);一般叙述的符号学研究(11XWW001)12万

刘肖(兼);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研究(11XGJ008)12万

徐沛;图像与启蒙;清末民初画报研究(10CXW050)12万

黎风(兼);图像文化时代的影像诗学(10BZW034)12万

蔡尚伟;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09AZD032)20万

吴建;汶川地震重灾区灾后信息传播系统的恢复重建与发展研究(09BXW009)10万

操慧;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理论、测评与对策(09CXW005)7万

蒋晓丽;新形势下提升舆论引导力对策研究(08&ZD060)50万

蒋晓丽;中国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运用研究(08BXW002)10万

赵毅衡(兼);符号学理论研究;近年发展与模式更新(08BWW001)9万

李苓;传媒使用与西部汉藏羌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系统研究(08XXW003)10万

蒋晓丽;从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社科规划办通字 〔2008〕12号)3万

曹顺庆(兼);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07AXW003)15万

欧阳宏生;电视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07BXW015)9万

李春霞(兼);中国西部彝族新农村建设中传播系统的研究(06CMN008)7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个

黄顺铭;中国新闻从业者的“阐释共同体”;对于当前几种主要新闻话语的研究(13YJA860011)8万

李建华(兼);中国网络传播制度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13YJC860016)8万

彭虹;三网融合时代重大灾害中的科学传播及其机制建设研究(12YJA860011)10万

欧阳宏生;电视综艺节目的版权客体界定及侵权界定(11YJA760054)10万

王炎龙;公益性出版的制度化创新研究(10YJC860044)7万

张放;移动互联网应用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影响研究(10YJC860060)7万

刘肖(兼);我国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舆论表现形态、生成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10YJC860026)7万

蒋晓丽;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09JD710034)4万

杨效宏;中国文化元素与中国动漫内容产业的互动研究(06JA860007)5万

徐沛;图像与现代化;1884—1945中国画报中的视觉文化研究(06JC860004)3万

蒋晓丽;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抚慰功能在西部地区的特殊作用(05JA860009)4万

王炎龙;网络语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兼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05JC860013)3万

在学术交流方面,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近年来不仅举办了全国省级卫视战略研讨会(1995)、首届中国电视批评高端论坛(1996)、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2007年度系列报告会暨2007中国电视传媒年度报告会、第四届中国广告趋势论坛暨成都品牌峰会(2009)、纪念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危机传播与中国经验高峰论坛(2009)、首届2009中国电视传媒年度报告会等一系列高水平、高规格论坛及研讨会,还举办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世界华人传播学学术研讨会,有效地扩大了新闻传播学科在国内外学界的影响。(二)研究所、实验室设置情况新闻研究所

成立于1994年12月,其学术特色重在研究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方面的实际问题,紧密为新闻实际工作服务,并在报业研究方面颇具特色。首任所长邱沛篁,现任所长欧阳宏生。广播电视研究所

成立于1995年。它为高校师生科研、实践作品成果提供及时发表、出版的机会,在“教学、科研、实践”上开创了一条社会与高校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新路子。首任所长吴信训,现任所长蔡尚伟。广告研究所

成立于1998年。旨在形成广告学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良性发展,已初步形成实践性、文化性、前瞻性的研究特色。首任所长李杰,现任所长杨效宏。海外教育交流中心

成立于1998年。主要任务是具体联系、协调和管理学院国际学术交流及海外留学生的有关事宜,主任白冰。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创办于2003年12月,是集研究、咨询、培训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活动于一体的学术机构。中心的宗旨在于综合发挥四川大学的学科优势,联合国内外有关学术力量,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面向地方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的文化研究。承担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接受地方委托决策咨询任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中心以四川大学为依托,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由高校优秀管理专家、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共同参与,以自觉推动中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为己任,致力于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现任所长王炎龙副教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成立于2004年,是四川大学所属的从事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研究的跨学科、跨院所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心的宗旨是发挥各学科综合优势,深入研究世界文化产业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思路与方案,提供有关决策咨询服务,培养和培训有关专门人才,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现任主任为蔡尚伟教授。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2008年12月创立,由赵毅衡教授主持。该研究所系统地把符号学方法扩展至传媒学、文化研究、叙述研究以及中国典籍研究拓宽了符号学运动的“封面”。

·出版专业辑刊《符号与传媒》

·建立网站“符号学论坛”,编辑电子刊物《符号学-传媒学研究动态》

·编辑《符号学丛书》《符号学开拓丛书》

·出版《当代符号学译丛》

·开设符号学与符号叙述学课程,并招收硕士、博士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文学与音乐传播研究所

2009年,该研究所是为促进文学与音乐学科间的互动交流和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研究与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为国家培养文学与音乐专业的高级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经两校共同协商而建立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

该研究所所长为曹顺庆教授,由四川音乐学院柴永柏教授、易柯教授、敖昌群教授、宋名筑教授、甘绍成教授、胡晓教授等六位学者担任副博导工作,通过合作方式联合培养“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自2009年成立以来,该研究所围绕“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制订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开设相关课程。迄今,共培养了10余名“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从2013年起,该研究所开始招收艺术学学位“艺术与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腾讯新媒体研究所

2009年5月成立,是四川大学与著名IT公司、新媒体腾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依靠新媒体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策略等。现任所长为蒋晓丽教授。

除此之外,蒋晓丽教授还创设并担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社会舆情与信息传播中心主任。娇子创意产业研究所

该研究所是整合四川大学校外内从事文化产业、广告营销及品牌传播以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学术力量和专家队伍,进行创意产业研究、学术交流、组织合作攻关的高校学者与行业专家自由结合型的非正式编制的研究机构,也是发展四川大学对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创意产业进行适时观察与研究的机构。现任所长为杨效宏教授。

研究所的基本任务;适时观察和注视当前正在蓬勃发展的我国创意产业的动态,尤其是我国在产业领域的创新理念、创新人才和创新模式的最新进展,并依据此建立创意产业文献资料和信息档案库。同时寻求与产业领域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合作,进行相关方面的科研课题和组织学术活动。

该研究所的中长期目标是加强与产业领域内相关企事业单位与组织的合作,进行产业创新理念与实施效果的研究和创意人才的研究与评估等专业学术活动。今后的目标为扩展国家级或省部级研究课题立项,召开有国内外同行学者参加的学术讨论会,加强与国内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机构的学术联系与交流,创办学术刊物或专业网站,逐步成为在全国创意产业领域有影响的研究基地。

研究所的任务方向;为政府提供创意产业的政策咨询,为创意产业企业提供市场策略咨询,为创意产业市场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为创意产业提供原创性的内容及成果。“美丽中国”研究所

2012年12月,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发展思路,形成学术研究与战略决策的双向有效互动,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国首家“美丽中国”研究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首任所长蔡尚伟教授。

宗旨;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形成一个促进学科融合、整合文理工医人才资源,将基础性研究应用于社会应用领域,促进中国发展的重要科研交流、人才培养、“政、产、学、研”结合的基地。为此,研究所将针对国家发展中有利于建设美丽家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科学研究,为各级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数据并提出建议,为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并积极开展优势人才地区向人才相对较少的地区进行人才教学培训等活动;坚持改革开放的办所方向,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以“务实、严谨、刻苦、高效”的精神,以“大开放、大合作”的姿态,力图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美丽中国”智库,将为全国及各地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战略研究、规划策划、咨询顾问、品牌推广、教育培训等智力服务,发挥四川大学强大的理论与人才优势,为“美丽中国梦,伟大复兴路”做出最大的贡献。

除上述研究所之外,川大新闻传播学科还建设了一批教学实验室,如广告效果测试实验室、广播电视编导实验室、摄影摄像实验室、微机局域网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传播技能实验室、电视演播厅(400人规模)等。四、结语;共建迎来新机遇

2011年11月19日上午,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西五教演播厅宾朋满座,连过道和门口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此举行“四川大学新闻传播教育三十周年庆典”。30年来,经过老中青三代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川大新闻传播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成为“整个西部地区新闻传播学科当之无愧的带头兵”。

2013年,川大新闻学院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为深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中宣部、教育部决定借鉴上海经验,开展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中宣部、教育部于2013年12月20日在上海召开了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现场会,会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邹吉祥与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罗中枢签署了“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大学共建新闻学院协议”。川大新闻学院成为全国首批10个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之一。

2014年4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共建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望江校区明德楼(行政楼)320会议室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院务委员会主任吴靖平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院务委员会副主任罗中枢主持会议,院务委员会副主任邹吉祥、傅思泉、赵勇,以及院务委员会委员参加会议。会议议定了以下事项;(1)成立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由吴靖平、杨泉明任委员会主任,邹吉祥、傅思泉、朱世宏、赵勇、罗中枢任副主任,曹顺庆任执行副主任,部分中央媒体驻川机构、省直和成都市主要新闻出版单位负责同志以及新闻教育领域专家学者、资深编辑记者任委员。设立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院务委员会日常工作。(2)通过《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章程》。确定了院务委员会主要职责和议事规则。明确院务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两次,主要研究决定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精品课程共建、骨干队伍共建、实践基地共建、研究智库共建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并督促落实。(3)原则通过《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共建新闻学院2014—2018五年规划》。按照先软后硬、先易后难、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对硬件设施建设、学科建设、骨干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研究智库建设等未来五年的共建工作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新闻学院大楼建设要在望江校区选好建设用地,做好前期规划,研究多方受益的建设模式。(4)原则通过《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关于共建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的实施意见》。成立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在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力争通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建设,建成一批稳定优质的能满足新闻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

会议强调,部校共建新闻学院,要高点起步、高位谋划,以培养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新闻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于共建工作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省委宣传部要从政治上加强领导,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省教育厅要在经费上、政策上加强支持与保障;四川大学要切实担负起实施主体的责任,给予各方面大力支持,把共建的具体工作逐项落到实处;各共建新闻单位要加强协同配合,为新闻学院的建设提供支持,构建起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一流新闻学院。会议指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一项新闻人才培养的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贯穿共建工作始终,努力打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高地、理论高地和培训高地。要坚持部校互动,推进管理、课程、教学、师资、科研五个互动,培养一流新闻人才;坚持融会贯通,建立健全人员互聘交流机制和“双导师制”,推动新闻单位业务骨干到高校兼职任教,组织高校教师到新闻单位挂职锻炼,开设新闻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建设一流新闻骨干队伍;坚持双向受益,建设一流实践教学基地;坚持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坚持协同创新,建设一流新型智库。

会议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部校共建的整体合力,构建业界与学界互动、教学与科研贯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机制,确保部校共建取得实效,为推动我省新闻事业改革发展、推动党和国家新闻事业发展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按照共建新闻学院2014—2018五年规划,未来五年,部校双方将在管理机构、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共建,推动形成高等新闻传播教育与四川省新闻实践相互贯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新闻学院。“4·30”会议之后,共建工作紧锣密鼓、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了;第一,双方互派干部参与共建合作,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派出操慧老师到四川日报社、段弘老师到四川民族出版社挂职锻炼,宣传部选派从部长到各新闻单位的总编、高级记者到川大开课讲学;第二,2014年秋季,双方共同在江安校区以本科生为主要对象开设了五门核心专业课程(2014年秋季共建课程详情参见附录二),在望江校区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举行了“马列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14场(详情参见附录三),收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新闻学院大楼建设启动;第四,2014年9月24日,院务委员会组织中央和地方重要媒体导师40多人与本院研究生导师在川大文科楼阶梯教室与42位新闻传播研究生见面(详情参见附录四)。同时,四川各大媒体与川大新闻学院联合建立的实习基地纷纷启动,实习生开始到基地实习。

…………

2013年年底,国家教委、宣传部在全国推广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共建新闻学院的经验,川大作为第一批十家入选高校之一,得到四川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共建川大新闻学院,实际上就是老院长邱沛篁先生“请进来,走出去”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凭此东风,川大新闻学院必将再次扬帆远航——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努力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为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建设,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附录一;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名单主任

吴靖平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泉明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副主任

邹吉祥 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主任、省网信办主任

傅思泉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朱世宏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勇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

罗中枢 四川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执行副主任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委员

张忠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

房方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