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心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04:50:33

点击下载

作者:孟昭强,赵淑云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呵护孩子的心智

呵护孩子的心智试读:

代前言

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亲爱的读者朋友:

大家好!

在《呵护孩子的心智——送给青少年的珍贵礼物》出版发行之际,有些心里话想与大家说一说。这些心里话就是——现代社会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健康、健美的身体,更要有健康、健美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IQ),还要有良好的情商(EQ)。

2004年4月2日,由共青团中央、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和中国青年报社共同启动了促进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心理阳光工程”。该项工程,旨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致力于提高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和精神健康水平。

这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因为中国目前有3000多万17岁以下的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解决,导致许多不该出现的困难和悲剧发生……

比如——

2004年3月15日,被公安部发A级通缉令缉捕归案的云南大学生化学院学生马加爵,仅仅是为了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小摩擦,而报复泄愤,连续杀害了4位同学;

一位13岁女孩在连看8遍电视剧《流星花园》后,听说剧中的偶像即将到成都,竟独自离家出走“追星”;

清华学子刘海洋为满足好奇心用硫酸泼向黑熊;

17岁的辽宁少年张某想见赵薇不成就在温州服毒自杀;

还有本书中所载的——银川多名少年服毒自杀;小玉因一张卷子导致自杀;感觉爸妈对自己不关怀,五位小学生集体自杀;少女为情自杀,遗书写给“110”;沉溺网吧遭父母打骂,初中生写下“遗书”自杀;遇到一小点事情时就承受不了,女大学生煤气自杀获救;广州一大学生自杀留下遗书:“其实你们不理解我”功课不好被学校劝退,北京一大学生竟杀死父亲和奶奶;因感情纠葛,湖南一大学生杀害同班女友并肢解……

还有青少年的“性早练”问题,青少年嫖娼问题……

这些匪夷所思而又让人心惊的事件频发,给我们拉响了警报,让人无法不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有位一直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的“人大代表”说,不少家长向他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好理解,难以沟通:有的对父母、老师的话充耳不闻,却为某个明星的一句话狂热不已;有的看起来富有主见,却在人生的关键路口走向极端;有的动辄埋怨父母对自己不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大陆3.67亿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多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北京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90%以上身体处于有持续疲劳感、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问题也与“心理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小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自身与家庭,对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将构成威胁。

人类愈来愈认识到,健康的概念已不仅仅是躯体本身,还包括心理在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即:身、心两个方面。而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心理养生与保健就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与之相应的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

据美国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成功80%取决于EQ(情商),20%归属于IQ(智商)。这种概念现已引起广泛重视,并成为21世纪的热门话题。

我国的专家也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作为每个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当前及今后对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指针是心理健康。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孩子的娇气、自卑、孤僻、经不起挫折等,学生的厌学、逃学、甚至自杀和杀父母、杀他人等严重现象,无不反映出孩子、学生心理品质的脆弱、怪异和畸形,其中有的已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其实不是孩子们太难理解和教育,而是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对孩子所思所想知之甚少,孩子们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爱,而是精神上平等的理解和关怀。尽管学校和家长们经常会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但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却非常缺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在缺乏“心理资助”的情形下,一些心理障碍严重的孩子势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正确估计行为的后果。同时也反映出了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们自身心理学知识的贫乏,他(她)们不懂得、更不善于对孩子和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保健、心理问题预防与调治和心理品质培养等。

现在人们常说成人压力大,其实孩子的心理压力也不小,也该给孩子们减减压。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除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课,也可以由老师就学生的心理负担或忧虑进行专门的咨询,解开他们的“心结”。

家长要改变要么一味溺爱,要么管教孩子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多和孩子平等地交流,了解他们的愿望、喜好,再因势利导;社会也要担当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逐渐改善社会风气,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重视这个问题。特别要重视的是——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呵护孩子的心智——送给青少年的珍贵礼物》的出版发行,是我们应时代之所需、人们之所急、国家之倡导而所做的一个努力和尝试,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使该书达到应有的水平,在编撰过程中我们参考借鉴了众多专家、学者和心理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引用了他(她)们的诸多真知灼见,也正因为凝结了他(她)们的成就和智慧,从而铸就了该书应有的质量和应有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因时间和条件所限,未能与诸君一一联系致谢,故在此出版之际,特向诸君致以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因时间关系和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的欠妥甚或失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朋友们指正,以利于我们今后工作的改善提高,以利于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在此,祝愿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和读者朋友们:

——心身更健康,学习、生活更美好,明媚的心理阳光伴您锦绣前程!《呵护孩子的心智》编委会2004年(农历甲申年)北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第一章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只要家长能与孩子无障碍地交流,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品学双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差,是因为学习上存在障碍,而学习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因其自身存在的自卑心理所致。矫正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信心,是帮助孩子进步的关键。

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需要花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但却有许多心理教育和调治的原则和技巧。

孩子为何想轻生

明明今年13岁,在初中一年级学习,他曾经有过幸福的童年,在父母的爱抚下无忧无虑地成长,他聪明、活泼、可爱。但时间不长,这样的日子不存在了,在明明上小学后,父母常因家庭琐事争吵,甚至相互殴打。父母每次吵架,明明都躲在墙角,用手捂住脸不敢观望,有时常在睡梦中惊醒哭喊,从此明明变得胆小、寡言少语。上课时父母吵架的场面常在脑海中萦绕浮现。在明明10岁时父母离了婚,从此随父亲生活,明明忍受着失去母爱的痛苦,时常想起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为此常独自流泪。从此变得更加孤独、寡言少语、厌学、学习成绩下降,最终在某晚吞服安眠药欲结束自己幼小的生命。明明的母亲含泪叙述了以上情况。

明明所表现的症状是较严重的抑郁状态,主要原因是父母关系长期不合、离婚造成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长期不合及分离,对孩子的心理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国内外不少研究表明,离婚对儿童的学习成绩、认知发展和个性发展都有消极的影响,家庭气氛不融洽,夫妻陷入彼此感情纠葛,无暇顾及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使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加之同伴的讥笑也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国内曾报道父母离婚,孩子的心理问题占14.1%。心理学家马卡连柯曾说,缺乏母爱的儿童是有缺陷的儿童,完全没有母爱或缺乏母爱,会使孩子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会产生情绪、人格障碍,这些孩子多表现孤僻、冷漠、自杀、离家出走、学习成绩差、多动、说谎等。

如何改善明明目前的抑郁状态呢?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安抚,帮助孩子理解父母离婚的处境,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仍然深爱着自己。此外应在医生指导下给孩子服用小剂量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

长期不良暗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一个暖融融的下午,小亮又一次被妈妈带进了医院,破天荒第一次坐在了心理医生的面前。刚刚坐定,小亮妈妈就开始了诉说:“我在生他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妈妈叹了一口气,“他今年9岁了,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先天不足,脑子不正常,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位于班里的后10名,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已经带他看了七八家医院,也做了很多检查,就是没查出什么毛病。”“他主要是脑子有问题,是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妈妈反复强调。

当医生将目光转向了小亮,小亮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我也挺着急的,不知怎么办好。”小亮妈妈又说:“每一次看病我都将他脑子受过伤的事情,还有影响学习的事情给医生说一遍。”“哦。”小亮的“病情”医生已经了然于胸。果不其然,经测定,小亮智力水平正常,根本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完全是由于妈妈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而妈妈又是接受了医生的“这孩子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的不良心理暗示。种种不良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造成了小亮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扰。

解放军空军总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董燕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则是消极的。而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就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对人的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情绪受到波动,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健康。小亮就是由于长期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学习困难。而往往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身边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母亲。董主任说,如果长期对某人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人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和老师,对于孩子的正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发展起到促进或限制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要尽量多的给予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以及实际的帮助和引导。此外,让孩子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更重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认知,更利于他们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

独生子女易出现5种心理偏异

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宽裕,有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但孩子在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再加上教育不得法,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偏异。

1.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也缺少劳动自觉性。

5.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如何克服孩子的依赖心理

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不能自立自给。我们每一个人在小时候,由于不可能具备自立自给的能力与条件,自然要依赖于人,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等的关照。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能力的增强,就应逐渐摆脱依赖,走向独立。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社会化过程。

然而,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如今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有的已长大成人了,却仍然未能摆脱依赖心理。比如上中学了,生活上基本的自理能力却不具备,仍像个小孩那样,什么都等着别人给他安排好。有个同学上初中了,住在学校里,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为了应付检查,经常要其母亲从家里赶来帮其叠被洗衣。也有的心理上不及时断乳,不敢独立思考、处理问题,一点芝麻小事也得依赖别人帮助。曾有报道一个孩子面对没有剥壳的鸡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为平时都是父母剥好壳送到嘴边的。这正是溺爱导致过度依赖的典型例子。

人应该是独立的。独立行走,使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万物之灵。当跨进青春之门的时候,就开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意识,但对别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恋常常使其感到困惑。

依赖,是心理断乳期的最大障碍。当你跨进青春之门,你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随着身心的发展,你一方面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面却担负起比以前更多的责任,面对这些责任,有些人感到胆怯,无法跨越依赖别人的心理障碍。依赖别人,这其实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积极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易产生从众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主要表现如下:

1.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个决定。

2.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

3.具有依赖性格的学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一)导致依赖思想过重的原因

导致依赖思想过重的原因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不应有的宠爱。依赖的产生同父母过分照顾或过分专制有关。对子女过度保护的家长,一切为子女代劳,他们给予子女的都是现成的东西,孩子头脑中没有问题,没有矛盾,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时时处处依靠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害怕累坏、苦了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加区分地全包揽下来。将孩子长期置于温室、摇篮里,使孩子缺少锻炼,没有培养独立意识与自理、自立能力的机会。尽管这些长辈的主观动机无可厚非,但由此导致的后果却是他们不愿看到的。这样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常是四体不勤、能力欠缺的公子、小姐。到头来,必然会费力不讨好,害了自己的孩子。当他必须离开父母这棵荫凉的大树时,却常因不能独立生活而懊悔痛苦,转而会埋怨于父母的。

2.对孩子有太多的否定。对子女过度专制的家长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时间一长,孩子容易形成“父母对,自己错”的思维模式,走上社会也觉得“别人对,自己错”。这两种教育方式都剥夺了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行动、增长能力、增长经验的机会,妨碍了子女独立性的发展。

3.自身的懒惰性作怪,不珍惜良好的锻炼机会。有些家长也常交给孩子一些任务,以期培养其自理能力。但这些同学却被懒惰性捆住了手脚,懒得动,不愿学或懒得动脑筋,图一时愉快舒服,总寄希望于别人。使许多学习机会错过,以致好多自理、独立生活的本领没及时掌握,只能长期依赖于人。其实这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工作将十分不利,是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干出大事业的。

4.畏难思想作怪。本来许多东西是完全可以自己独立承担的,但有的孩子却害怕困难,或担心干不好而承担责任,丢了面子,以致畏首畏尾,缺乏独立完成的信心,干脆依赖别人。这样下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就永远难以提高,迟早会后悔的。(二)克服依赖心理的办法

可见,依赖心理危害不浅,根据其原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2.努力从现在学起,从自己做起,增强独立意识。对于已经形成了依赖心理、又想矫正的孩子来说,就要在充分意识到其严重的不良后果后,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抓紧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战胜懒惰、依赖思想,从小事做起,尽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3.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4.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其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不要做“小皇帝”。

5.建议家长给予配合、指导。宜从孩子的长远需要着眼,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并支持其去摔打、磨炼、学习。尽量为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切忌溺爱、包揽。需看到这一点,身为父母者不可能包揽孩子一辈子。人生之路迟早得靠孩子自己去走、去闯。与其给孩子留下后患,害了孩子终生,不如现在狠点心,做出点努力,传授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本领,以便为孩子将来的幸福与发展奠定好必需的基础。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

问:我的孩子今年14岁,在初中二年级读书,在小学时是非常听话的孩子,上初中后完全变了,无论做何事都要自己拿主意,让他好好学习,他偏看武侠小说或打电子游戏机,有时我们说多了,他就发脾气,甚至想离家出走,还口口声声说:“我长大了,我的事,我自己处理。”我们感到困惑,孩子为什么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了,这正常吗?

答:你所反映孩子存在的情况,是孩子在心理发育中的正常现象,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的必经途径,作为父母应给予正确的认识。孩子在小学阶段,往往需要依从于父母,以父母为典范,进入初中阶段后,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生理迅速发育,而产生了“成人感”;另外在心理上,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使孩子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求自己独立,要求父母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他们讨厌过分的关心、监护、说教,对父母的说教十分反感,常视为唠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父母面前易出现情绪失控,在受到挫折时,又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而影响学习。

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呢?

首先父母要转变观念,尊重孩子的权利,承认他们是一个独立成员,平等相待;对孩子评价要做到恰如其分,切不要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在与孩子相处时,要与孩子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尊重他们的自主权与隐私权,应尊重、理解、信任、爱护他们,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助少干涉。

另外父母要正确地处理好亲子关系,对他们的言行要容忍,尊重他们的意愿与选择,遇事多与孩子协商,倾听孩子的心声;如果孩子存在某些偏异,父母应耐心说教,积极引导,使他们改变认识。

此外,父母应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顺利度过人生中特殊的“心理断乳期”。

让孩子学会独立

一个娇生惯养,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要想迅速地成熟起来,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远离父母,去过独立的生活。正如一个婴儿,只有当他挣脱了双亲扶持的双手,自己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时,我们才会惊喜地叫道:宝宝会走了。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社会的进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每个人都充满了智慧,又都有一副适应自己人生经验的“如意算盘”。于是,对于他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一颗掩盖得十分巧妙的地雷,我们若想穿过这片危险的雷区,到达理想的高峰,光有十二分的勇气和更高的机智是不够的。

然而,谁也无法在课堂上、书本中和家庭里教会那些少男少女们如何自如地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利害关系,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弱点,以一个成熟者的目光来审视世界上的一切,并且能在待人接物方面,适时地展开进攻或防守,于是崎岖而黑暗的道路,就成了他们成熟的惟一途径。正如一位先哲所说,若想让小鸟学会飞,就让它飞吧。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验,被一位朋友领着穿过几条不曾到过的小巷,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第二次自己再来时,竟然无法辨认上次走过的路线;只有按图索骥,走一路问一路,下次再走时我们才能十分肯定地找到要找的目标——这就是独立的境界。

在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中国学者,为了16岁的儿子能够成才,狠下心来,送他到一所远离家庭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需要转三次公共汽车,换两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两个街区,历时3个多小时。而纽约的地铁又是世界上最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经常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为什么这位学者要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而冒那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那危险的路中呢?一方面固然为了儿子能考上世界级的名校;另一方面更是由于美国人的观念使然。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是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的。那位学者接受了美国人的观念,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这错综复杂、险象环生的环境中生存下去。

这位学者告诉儿子说,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险的,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个人生都将遭到打击或挫折。所以那位学者在给儿子的信中着重写道:“年轻人,你渐渐地会发现,当你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母。”

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八法

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品学双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之所以差,是因为学习上存在障碍,而学习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因其自身存在的自卑心理所致。矫正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信心,是帮助孩子进步的关键。(一)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有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

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也能提高自己的信心。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二)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三)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四)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而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五)储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六)洗刷阴影法

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七)逆向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做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八)降低追求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式要一致,经常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不断告诉孩子有能力把该做的事做好。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他们应该做的事,如:扫地、擦桌子、洗碗筷等。

2.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时,父母不要指责挖苦孩子,要平心静气地与孩子坐在一起,柔声细语询问孩子,帮助孩子寻找原因,要鼓励孩子说:“这次考不好,以后多加努力就会考好的。”

3.父母要经常对孩子倾注温暖和爱抚,这样不但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而且可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4.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父母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言行一致,努力工作学习,使孩子从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立志成才。

5.父母要经常帮助孩子度过学习的难关。要善于与孩子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孩子建立友情,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不懂的知识要耐心讲解、辅导;如果家长自己不懂,可鼓励孩子善于向老师请教。

6.父母应时时注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较前稍有进步则应表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了,有了自信心,在各方面就会有更大的进步。

孩子的学习障碍有哪些

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它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构成的。(一)书写障碍

这类孩子的一个突出困难就是写字多一撇少一划,经常把答案写错;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睛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考试时竟然可以把整个题丢掉。这是儿童的视知觉分辨力和视知觉记忆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易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误解,认为他们学习态度不好,必须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二)阅读障碍

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提笔忘字,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巴,阅读速度特别慢。他们认字时将字当做一个没有意义和语音的图形来记,死记硬背,阅读时不能自动地将字转换为语音,所以阅读速度和耗费的精力极大,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地阅读,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上都出现困难。(三)数学障碍

这类孩子在数学计算和数量概念的理解上有困难,空间推理较差,遇到计算题和复杂一些的数学或物理题就不会解了。对于这种孩子,家长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像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四)注意力障碍

家长通常怀疑这样的孩子有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力障碍。他们上课不能认真听讲,集中注意力时间很短,经常搞小动作,学习时经常疲倦,下了课则很兴奋。这种孩子自控力差,经常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显得十分幼稚。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应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克服孩子的学习障碍,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孩子为何学习成绩下降

一天,王伟的母亲焦急地来到心理咨询室,对心理医师哭诉说:孩子今年15岁,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自幼聪明活泼,上小学期间,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上初中后,性格变得内向,平时不愿与父母交流,但学习成绩优秀,初一时,期末考试成绩为全年级20名。可是自从上初中二年级后,孩子变了,每天放学回家后,常低头不语,有时唉声叹气,或独自流泪,饭量较前明显减少,最近期中考试成绩下降到全年级300名。孩子为何变得这样,是何原因呢?

心理医师安慰了王伟的母亲,耐心地与王伟进行了心理交流。

王伟对咨询师讲:我上初中后,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初中毕业后,争取考入省重点高中。初一时,心情很好,每天总是无忧无虑学习,学习成绩很好。上初二后,任课老师换了,我不习惯老师的教学方法,每次上课先提问,答不对我感到无法面对同学和老师。一次数学题没做对,老师让我写10遍,我想不通,自小学到现在,老师从没有让我重写过作业,我感到十分委屈,数学老师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落千丈,从此我不愿学习数学,上数学课时,不愿听讲、作业不完成,数学成绩明显下降。以后变得情绪低沉,每天早上醒后,不愿起床,不愿面对同学及老师;勉强去上学,到学校里,感到心烦、恶心、呕吐,坐在教室里头昏昏沉沉,老师讲课一点也听不进去,对学习不感兴趣,感到学习太累,并产生过轻生念头,有一次还想吃安眠药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渴望心理医师给予帮助。

王伟目前存在的情况为情绪问题,在初中生中较常见,约有40%的学生存在此问题。这些学生在家中表现很乖巧,在学校很听话,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但这些孩子往往比一般孩子心理脆弱,当孩子进入初中后,对学习的渴求增加,对学习成绩看得十分重要,加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初中毕业后考入省重点高中,当孩子某次考试失利后,就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孩子进入初中后,由于课程较多,不适应初中的学习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孩子经不住老师的批评,对批评他的老师的课程,产生消极心理,不愿听课,而使学习成绩下降,久之,产生恶性循环,即越是心情不好,学习成绩越是不好。

最主要的是,目前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六位成人的呵护下长大,经不住人生的风风雨雨,加之家庭教育的缺陷,重养轻教、只养不教的情况较为普遍,而使孩子易形成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任性、只能适应顺利的情境,受不得委屈和挫折,当在学校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而易出现情绪波动,表现情绪低沉,对学习不感兴趣,使学习成绩下降。

如何纠正存在的情绪问题呢?

作为初中生,应端正对学习的态度,不要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即使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也要相信自己能赶上来,树立起自信心,就会逐渐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另外要树立起自己心目中的学习榜样,唤起自己的上进心,激发斗志,这样就会使自己潜在的能量发挥出来。此外,要不断培养自己的情商,心理学家指出,成功的人,靠智力因素仅占20%,而主要靠非智力因素,即情商。每一位学生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他人要理解和宽容、能耐受各种挫折。

作为父母要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孩子心理脆弱,要有意识地安排“逆境”场面创造磨炼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锻炼,使他们慢慢地坚强起来。另外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矫正。对予情绪问题较严重的孩子,父母应及早带孩子找心理医师进行心理疏导及矫治。

孩子为何听课不专心

问:我的孩子今年10岁,上小学三年级,脑子很聪明,但就是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上课时不专心听讲,玩橡皮、铅笔盒,在家做作业边做边玩,有时发愣、走神,为此影响学习成绩,作为父母,我该如何培养孩子集中精力呢?

答:你所讲的以上情况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在小学生中较常出现此问题。孩子年龄越小注意力就越不易集中,这是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大脑的抑制功能还不强的缘故。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注意力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就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小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个特点,就是无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出现新颖的事物时,就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孩子显得好奇、好动、好问等。另外,小学生开始时能注意听老师讲课,但时间一长则东张西望,开始“走神”。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5岁~7岁的儿童有意注意可集中15分钟左右,7岁~10岁注意力可集中20分钟左右,10岁~12岁可集中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方可集中半小时左右。可见让小学生全神贯注地坐40分钟听课是极不现实的。

如何培养孩子集中精力呢?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孩子入学前就应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养成仔细、耐心、专注的习惯,教育他们做每件事情不管有趣还是无趣,不管是难还是易都应专心致志有始有终做好。

2.孩子的学习环境力求固定,不要在孩子周围设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如电视、录音机等。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应在孩子面前出出进进,更不应在孩子面前聊天、打扑克、看电视等。

3.给孩子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让他们学习十几分钟后适当地活动,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休息,然后再继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集中精力。

孩子从小学外语有必要吗?

语言是孩子思维的窗口,代表了孩子心理发育的水平,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加上如今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大家更加关注孩子英语的学习,例如,双语幼儿园、剑桥英语学校、阶梯英语教学等等,一时间全民学英语,从娃娃开始学英语,效果到底好不好,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什么利弊呢?

从小学习语言对掌握该语言无疑是好的,但关键是孩子应该在早期主要掌握什么语言?当然是首先掌握好母语。语言专家研究表明:当孩子的大脑忙于掌握语言时,如果训练过度,必然会压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语言能力强、外语好的孩子,数学、物理学习往往却很吃力,学习成绩偏科。所以,不能一味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从而限制了其他能力的发展。

家长认为语言训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然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儿童在进行智力活动时,这几种能力都在发挥着作用。而每种能力的发展水平又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整个智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智力的最佳表现,也是衡量智力水平和发展前途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一个欧洲国家,国人自小就会至少3种语言,相当多的人会7种语言,但是,这个国家很少出科学家、发明家等创造性人才,因为语言的过度训练把人的大脑格式化了。那么,现在的家长就要注意,莫让语言训练阻碍了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语言学习和掌握是需要必要的环境的,现在这么小就学外语,但又没有机会去练习,语言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但是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锻炼说外语的机会,只有使用语言才能使孩子有兴趣学习。所以,很多孩子觉得学外词单调乏味,有的孩子学得快忘得快,如果这么早学习的语言最终是要因为很少使用而被忘记,那为什么还要牺牲孩子宝贵的玩耍时间呢?

语言学习很重要,但是要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来选择主学什么,辅学什么。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

天赋高的孩子压力大

美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院第47届年会上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极为聪明的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由于他们的“鹤立鸡群”而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负责这项研究的密歇根大学医疗中心的莱斯利普雷斯博士说,这些儿童反而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特殊关照。她说:“这些天赋极高的儿童由于本身过于出色而受到来自外界的一些压力,但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和社会却没能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压力。”研究人员对52名智商出众的小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发现,一共有19种不同的外界压力正在对这些天分非凡的儿童构成心理压力,主要包括经常受到同伴的嘲弄、总有孤立感以及大多数老师对他们参加课程提高班的学习不予以支持等等。例如,这些小学生由于每周都要参加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提高课程,有时会落下一些课内作业,这时老师不是将作业留在黑板上等他们回来后记在作业本上,而是立即擦掉。

对此,普雷斯博士表示,不让这些儿童参加提高课程将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虽然这些儿童如果能够始终在普通班级里上课当然有利于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但是只有在提高班上,他们才能真正学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相关知识。普雷斯博士建议说,“高智商儿童的家长应该与儿童所在的学校管理人员一起,帮助这些儿童针对面临的各种压力采取应对措施。”另外,她还呼吁社会各界为这些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

学习好,非智力因素很重要

一位神色焦虑的中学生,名叫刘璐,17岁,是高中二年级学生。

她诉说道:我以前性格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高中后,父母相继下岗,需要摆地摊挣钱来维持家庭生活。两年来,我一直在想,要为父母争口气,将来要考上重点大学,所以平时很努力学习,晚上很晚才睡。尽管这样刻苦学习,但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上不去;而有的同学平时很轻松,有时看电视,每次考试成绩却都比我好。遇到这些事我就心烦、消沉、沮丧,夜间睡眠不好,渐渐地产生厌学情绪。最近两周我不愿上学,期末考试马上来临,我怕考试,怕考不好,怕同学老师看不起我。我心中的苦闷不敢向父母讲,怕他们错怪、埋怨我,有时看见父母劳累一天的身影,我感到不安、心里不好受。

刘璐的心理状态,是目前中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家都知道,学习活动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要成功地完成智力活动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力因素,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性格、气质等各种心理活动领域。非智力因素能支持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提高学习质量,并促进智力的发展。

学习优秀的学生其非智力因素的特征是:积极好强、独立果断、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广泛的兴趣,情绪稳定、沉着、自信心强,有坚韧的意志、丰富的想象,所有这些都可提高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质量。

作为刘璐,应不断培养自己豁达开朗的性格,善于用脑,树立自信心,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找自己在学习上与同学之间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作为刘璐的父母,平时应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消除孩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假期可陪孩子进行郊游,借机可与孩子进行交谈,鼓励孩子战胜困难,增强自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此外,孩子如存在睡眠不足、失眠及焦虑、抑郁情绪,则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药物,辅助调治。

总之,只要认识清楚了,并采取一定的调治措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学习上也会取得好成绩。

高智商≠个性优良

阿涛17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某名牌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他就读博士期间,多次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导师争吵不休。刚开始的时候,导师还觉得这孩子有个性,可到了后来才觉得这孩子有问题,不久他便辍学回国。回国之后,他到某高校任教。他在教学时经常讲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如对某某领导人的不满,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等。学生们很是反感,强烈要求换老师。校方无奈,将他调到另一所大学教书。可是,他认为是领导在背后搞鬼,多次到教育部上告。后来经医院会诊得知,阿涛患了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心理分析

阿涛从大学到博士,可谓一帆风顺,正是这种一帆风顺造就了他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个性特征,对自己评价过高,拒绝接受批评;对别人则敏感多疑,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种个性特征的人整天处在戒备与紧张的状态之中,直接影响其交友、学习、事业以及各种社会功能的发挥。

心理辅导

一般来说,人格障碍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心理治疗。预防得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优良个性。由于这种不良的个性大多是在儿童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形成的,因此家长们在宠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形成优良的个性习惯,如勇敢、善良、果断、独立自主、兴趣广泛、富有爱心等等。

第二,改善不良个性。人的个性是可以改善的,特别是在不良个性形成的初期。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自私、敏感多疑、缺乏爱心、目中无人等不良个性时,应马上予以纠正。当孩子的坏习惯、坏行为表现得相当恶劣时,应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时候如果还是一味地溺爱,那就会任其不良发展。治疗应采取剖析式的心理暴露疗法,有什么不对,就指出什么。比如直言不讳地指出:你的个性不良,请马上予以纠正!

允许孩子“异想天开”

老师问小学生:“砖头可以干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道:“盖房子。”教师笑了。显然,这是她认可的正确答案。然而,偏偏有一个男孩子举起了小手说:“可以打狗!”孩子们笑着嚷嚷开来,老师的脸色有些不好,她不大喜欢这个淘气的男孩子,这孩子常有怪点子,还常常爱捣乱。但打狗并没有错,老师示意孩子们静下来,不再提这件事了。

一位教育专家听到这事时,心里想:多聪明的孩子呀,如果我是这个学生的老师,我一定要赞扬他,并让其他小同学一起再想想,能不能举出砖头的其他用途,使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我们常采用的教育形式中,死记硬背占了很大的比例。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时提出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尽管事实上学生是对的,但卷面上他的分数往往要被扣掉;反之,书背得好,却很少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却可能会得到高分。这种教育方法,不能不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其实,敢于求异思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精神是一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动脑筋,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不同的答案,而不要限制孩子和阻碍孩子开阔视野。成人在考虑问题时,常常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限制,但孩子却不同,他们可以让思维插上翅膀尽情驰骋,他们常常会想出出乎人意料的答案,这是很可贵的!

亚洲某地区在训练大象时,为了防止大象跑散,有时会用绳围出一个圈。按说,这个“障碍”对于大象是毫无阻拦作用的,但奇怪的是,大象却将之视为不可逾越的阻隔,从来不设想去跨出樊篱,因为大象从小就被这样圈惯了。听这事时,讲述者是笑着当趣闻说的,然而由大象而联想到我们人类自己又何况不是这样。在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实际上并不具有障碍作用的障碍使我们望而却步啊。所以,我们不仅自己要设法突破思想的牢笼,就是对孩子,也是少设障碍为好。当我们看到孩子思想的火花闪光之际,一定要及时表扬,而不要视而不见,更不能带着偏见去压制。

要鼓励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意识,就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平时,要支持孩子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尝试,玩玩具和做游戏时,不一定非要孩子照一成不变的模式去做,不妨出点新花样。有些事情,孩子因“异想天开”而出了差错,不要急于去责备孩子,而最好帮助孩子分析一下,找到更妥当的方法,并告诉孩子什么是可行的,给他适当的提示,让他换个方法再试试。做对了就要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便会从成功中获得喜悦、获得自信,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就习惯去用脑筋想一想了。

此外。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知识就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让孩子具有一些“怀疑”精神,对他扩展思路是有益的。要知道,没有科学家的大胆想象和艰苦验证,也许今天我们还会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大胆的设想,也离不开对现有模式的“怀疑”,如果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按老师和家长给的答案去回答问题、思考问题,就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了。

训练孩子多动脑子,可以常给孩子出些智力题,还可以同孩子一起猜谜语、玩插拼玩具。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孩子多动脑筋,遇事多想办法,他就一定会成为聪明的有所创新的孩子。

智力和社会性哪个更重要

关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很多问题,包括社会技能、自我概念、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攻击性、气质(如胆子大小)、道德品质(如诚实)、父母和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等等,话题当然远远不止这些,人的社会性发展涉及的问题太广泛,不像人的智力那样相对比较单纯。篇幅所限,我们不能对所有问题都去涉及,在此想和家长们探讨的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究竟是智力更重要,还是社会性发展更重要?

有人曾经问我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您一生的科学道路上,聪明才智和意志力哪个更重要?”他回答:“聪明才智占15%,而意志力占85%。”

1935年11月23日,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举行的悼念会上的讲演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知觉,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这就是世界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另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评价。爱因斯坦的话,毫无疑问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价值观念。我们每一位做家长的,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不妨仔细地琢磨琢磨这位科学巨匠的发人深省的话。

结合实际来说,我们不妨举每年升学考试的例子。每年能由初中升入高中和由高中考上大学的学生,只占应届考生的少数,但在考上的学生中,究竟是非常聪明的孩子多,还是非常努力的孩子多,我们没有办法得出准确的数字,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智力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前提下,机会将会更多地提供给那些学习努力、有毅力、善于克服困难的孩子。聪明而不努力的学生,将有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根据多年来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结果,人群中大约有3%的人智力是非常优秀的,这种非常优秀的智力,进入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应该毫无问题。以每年北京市18岁的人口16万人为基数,3%即为4800人,但每年实际考入北大、清华的北京学生只有600人左右。假设这些学生的智力全部属于非常优秀者,他们也仅占同年龄智力非常优秀者的1/8。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有机会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那种既聪明、又努力的学生。

如果说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要求孩子有非常优秀的智力条件,那么,很多普通大学,对智力条件的要求就不那么高,至于其他的大专、中专、职业高中,对智力的要求就更不是升学竞争的最主要问题了,对这些学校来说,只要具有中等偏上或中等智力,就足以有条件参与其入学竞争。关键看非智力因素,即是否努力、刻苦、自信,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专家们认为,非常努力的人一定会有所作为,而非常聪明的人可能会无所作为。如果一个孩子智力条件不好,他进入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的机会可能比较小,但是,他完全有机会在社会上的其他各种竞争中取胜,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反之,一个智力条件非常优越的儿童,如果他的社会性发展不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娇生惯养,害怕困难,要么骄纵自大,要么自卑赢弱,他终归会在社会竞争中败下阵来。

意志坚强,严于律己,客观公正,甘作公仆,谦虚谨慎,热忱,顽强,勇于克服困难,这是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社会性”品质的概括,正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居里夫人才从千百万具备和她同等智力的妇女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任何一个具备居里夫人那样品质的人,即使没有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也可能在其他的社会事业中做出成绩,成为对社会和人类有贡献的人。

做父母者在给自己的孩子规划未来的蓝图时,您是否充分地考虑到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您是否应该把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性”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从一点一滴的事情上,注意对孩子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关于“代沟”的调查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最棘手的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

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选择较为集中,具体表现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有76%的同学表示在穿衣问题上与父母发生过争执,其中两位女生在“备注栏”内的补充回答颇具代表性。一位女生这样写道:我喜欢打扮得前卫时尚些,可父母总是看不惯;另一位女生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我说穿这么多一活动就会感到热,可妈妈说穿这么少出门会冻着。

在“选择课外读物”的调查中,有超过70%的同学回答与父母之间存在矛盾。家长们常常禁止孩子阅读与功课无关的课外读物,或者最多能放宽到允许孩子阅读名著。许多同学则认为阅读各类杂志报刊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放松精神、利于学习。

有超过半数的女生回答,在支配零用钱时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父母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最好不要买,而有用的东西花多少钱买都可以。“业余爱好”是男性与父母较易产生摩擦的选项,有超过5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矛盾。虽然大多数家长同意子女有业余爱好,但在其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很多男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而父母却不太支持他们。原因是虽然体育锻炼有助身体健康,但父母的观点仍是学习为重,“没有用的最好少玩!”

在“父母唠叨”一栏中,大多数同学都划上了“√”,这令父母们颇为伤心。有75%的学生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不领情,甚至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