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全24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5 06:02:19

点击下载

作者:主编:徐耀新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全24卷)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丛书(全24卷)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南京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无锡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常州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南通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宜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常熟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镇江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周庄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甪直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锦溪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东山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凤凰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震泽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孟河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长泾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千灯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大桥镇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杨柳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礼社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杨湾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陆巷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明月湾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三山村

目录

CONTENTS

“精彩江苏”丛书总序

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

引言

第一章 金陵自古帝王州 第一节 建城初始第二节 六代豪华第三节 南唐风采第四节 大明一统第五节 天京风雨第六节 民国肇始

第二章 遗珍遍地承文明 第一节 先民遗迹第二节 都城遗址第三节 古刹梵音第四节 民国建筑第五节 红色遗产

第三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 第一节 政治人物第二节 文人骚客第三节 书画名家第四节 科技人物

第四章 民间风物灿若锦 第一节 民间文学第二节 传统舞蹈第三节 传统技艺第四节 传统美术第五节 音乐曲艺

第五章 习俗风味贯古今 第一节 庙会民俗第二节 时节习俗第三节 民间游艺第四节 金陵风味

第六章 虎踞龙蟠今胜昔 第一节 山水藏文第二节 街区传文第三节 博物致文第四节 旅游兴文

参考书目

后记返回总目录“精彩江苏”丛书总序江苏省省长 吴政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汇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无论是诸多自然景观还是各类古迹遗存,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纵观楚汉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以及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无一不因精彩而得以世代传承,无一不是我们讲好江苏故事的生动素材。

江苏多出文化精品。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创造了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刺绣、惠山泥人、江南丝竹等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精品和精湛技艺。源于江苏的中国最古老剧种——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集诗、乐、歌、舞、戏之美于一身,被誉为“百戏之祖”。目前,我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4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江苏多产文化名家。历史上名人辈出、名篇纷呈,孙武的《孙子兵法》、枚乘的《七发》、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三言”、曹雪芹的《红楼梦》、刘鹗的《老残游记》等众多鸿篇巨著均在中华文化典藏中熠熠生辉,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新金陵画派各呈风神,顾恺之、张旭、沈周、龚贤、郑板桥等古代书画家,以及徐悲鸿、刘海粟、陈之佛、李可染、傅抱石、林散之等现当代书画家均享誉世界。

江苏多有文化遗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各级各类博物馆292家,不可移动文物超过2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近百万件(套)。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大运河江苏段是沿线文化遗产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河段。江苏还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很多革命先辈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形成了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等具有江苏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省文化厅组织编写“精彩江苏”丛书,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地方戏曲、书画艺术、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延展千年文脉、推动文化建设、凝聚精神力量的创新实践。希望“精彩江苏”丛书高水平讲好江苏故事,让小小“口袋书”发挥大作用,让一代一代江苏人更好地品味缕缕书香、延续文化记忆,让江苏的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精彩,为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江苏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留住“乡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序徐耀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杜的这两句千古名诗,表达了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乡愁是对故乡永远的思念和情愫,是割不断的文化记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城镇化历史巨变中要努力留住“乡愁”的方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彰显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

作为华夏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孕育并保存了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它们的历史和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数量领先。江苏现有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2016年,高邮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省第13个、全国第13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0个,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名镇13个、名村8个。

文化多元。从地域上来看,江苏历史文化总体上南秀北雄、吴楚分明,使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例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是上善若水、柔中蓄劲、人巧天工,赋予了中华儿女“杏花春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楚汉文化的中心城市,其文化特质则迥异于苏州,表现为刚强雄浑、尚武崇文、勇于竞争。

风貌各异。江苏境内山水平原交错,河流湖泊纵横,临水建城,倚山建乡,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古镇古村风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苏州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风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京杭大运河流经我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沿线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苏州的古典园林、镇江的宋元古街、扬州的明清老巷、泰州的明清民居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

类型多样。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古都型(南京)、传统风貌型(苏州)、风景名胜型(无锡、扬州、镇江、常熟)、一般史迹型(徐州、常州)、近代史迹型(南通)、特殊职能型(淮安、泰州、宜兴、高邮);名镇名村也可分为五种类型:乡土民俗型(周庄、淳溪等)、传统文化型(溱潼、凤凰等)、革命历史型(黄桥、沙家浜等)、商贸交通型(孟河、礼社等)、名人故里型(陆巷等)。

保护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特色,延续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就能为我们的家园情怀留下栖息之所。只有留住“乡愁”,才能“记得住乡愁”。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利用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最重要的是传承历史文化、保持自身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千篇一律,杜绝盲目破坏性开发建设。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提炼传统文化符号;尊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发掘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彰显城乡传统建筑、城镇历史街区和乡村农耕水利、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

编撰“精彩江苏”丛书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是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符号的切实举措,是创新开展江苏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的具体实践,对于充分展示江苏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本系列共50本,涵盖我省5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兼具文学性与史学性,展现了江苏历史演变中岁月累积的文化智慧与古物风貌,彰显了江苏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丛书采用“口袋本”的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便携易读。

期待通过丛书的传播与利用,进一步宣传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激发江苏人民群众爱国爱乡情怀,让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焕发新春!2017年秋于南京(本序作者系江苏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博士、教授)引言

南京简称“宁”,别名“金陵”,现为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南京是一座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滨江城市。南京位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河谷盆地之中,在南北分裂时期成为割据政权的建都场所,故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称。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厚重,各类遗存众多,历史名人辈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南京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十朝都会”之美誉。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佳丽的南京,赢得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的赞誉。相传诸葛亮曾赞叹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赞美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第一章金陵自古帝王州“金陵自古帝王州”。在2500年的建城史中,从中古到近现代,先后有东吴、东晋与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后又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建都于南京,故南京有“十朝都会”之称。第一节 建城初始

南京城邑的雏形大体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献中有“冶城”“越城”“金陵邑”“秣陵”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南京行政建制为“邑”,相当于县级建制,时称“棠邑”“濑渚邑”“金陵邑”,先后隶属楚国、吴国、楚江东郡。此时出现了“冶城”“越城”“金陵邑城”(亦称“石头城”)等城池。

冶城传说中南京最早建立的城市。相传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所在的冶山地区设冶炼作坊以铸造兵器,其山被称为“冶山”,又叫“冶城”(图1)。图1 冶城

越城南京地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古城,因此也被认为是“南京第一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令范蠡在古长干里(遗址位于今中华门外雨花西路一侧高地)筑城,史称“越城”,又名“范蠡城”。越城属军事性城堡,规模很小,城周仅有“二里八十步”,相当于现在的942米,占地面积仅6万多平方米。今人将越城视为南京城市发展的原点。

金陵邑南京行政建置的源头。公元前333年,楚国于今清凉山西麓石头山上设立金陵邑,统辖江东。金陵邑是南京历史上可考的第二座古城,它标志着南京设置行政区划的开始,从此南京又称“金陵”。第二节 六代豪华

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合称“六朝”。南京“六朝古都”的称谓也由此而来。从东吴孙权称帝到陈后主被俘,历时333年。东吴拉开了南京都城(史称建业)建设的序幕,东晋、南朝在吴建业城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形成了南京城市建设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史称“六代豪华”。一、宏开建业——东吴

三国时期的吴国,史称孙吴或东吴,是第一个定都南京的封建王朝。东汉建安十六年(221),孙权自京口(今镇江)迁治于秣陵,次年,改名建业(今南京)。在石头山建城,时称“石头城”。石头城是由楚金陵邑旧址扩建而成,据史料记载,城市建设模仿了春秋时期吴国都城吴(今苏州)。石头城位于石头山与马鞍山之间。古时这里地势开阔,是淮水入江之处,形势险要,势若虎踞江岸。《建康实录》云:“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今镇江),因观秣陵山阜,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黄龙元年(229),孙权于武昌(今湖北)称帝,以吴为国号,同年九月,迁都建业,是为吴大帝,“一代宏图开建业”。自此,三国鼎立形成。

东吴历四帝王,凡五十九年。252年,孙权驾崩。其子孙亮即位,改元建兴。257年,孙休为帝,在位六年。元兴元年(264),孙皓即位。咸宁五年(280),晋武帝下令分六路大军伐吴,孙皓投降,吴亡。二、衣冠南渡——东晋

永嘉年间,为逃避北方战火,中原士族携百姓纷纷南渡长江,史称“衣冠南渡”,又称“永嘉南渡”。“衣冠南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南北文化大融合,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南京地域文化的基础。

建武元年(317),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王朝,自立为晋王,次年称帝,是为晋元帝,同年改元太兴,史称东晋。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420年,东晋被刘裕建立的宋取代。东晋历十一帝,凡一百又四年。疆域北以今淮河流域为界,西至云南,南至越南中部。三、元嘉之治——刘宋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是为宋武帝,定都建康。因皇室姓刘,史称刘宋,历八帝,凡六十年。刘宋强盛时北抵今秦岭及黄河以北,西至四川大雪山,南至云南南部和越南中部,是南朝疆域最大的王朝。顺帝刘凖昇明三年(479),为齐萧道成所取代。

422年,刘裕病死,其长子刘义符继位,称为少帝,随即被辅臣傅亮、徐羡之废黜。424年,傅亮、徐羡之迎立刘裕的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年号元嘉,在位三十年。在位期间,政权日益稳固,经济也稳步发展,社会较为安定,是刘宋最为兴盛安定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昇明三年(479),中领军萧道成取而代之,建立南齐。刘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转折点,出现了很多重要的诗人、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四、永明之治——南齐

宋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代宋称帝,国号齐,是为齐高帝,定都建康。为了与北朝之齐区别,史称南齐,又称萧齐。南齐疆域与刘宋后期一致。502年,南齐为萧衍建立的梁所取代,历七帝,凡二十四年。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

萧赜统治的永明时代政局比较安定,被史家称为“永明之治”。南齐统治时期虽然时间短暂,但在文学方面有突出成就:永明体诗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律诗(近体诗)的基础,成书于南齐时期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五、举国兴佛——萧梁

齐中兴二年(502),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定都建康。因皇室姓萧,史称萧梁。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557),梁为陈所代,历七帝,凡五十六年。

梁武帝(464-549)在南朝诸帝中在位时间最久,达48年,为建康城市发展的鼎盛期。梁武帝大倡佛教,举国兴佛。梁朝继承并发扬了前朝的文化之风,上承两汉魏晋宋齐,下启隋唐,成为繁荣昌盛的隋唐王朝各项重要制度的来源之一。梁朝的皇帝,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重视文化尤其是佛教,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萧统的《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品评诗歌的一部作品;唯物主义哲学家范缜的《神灭论》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六、玉台新咏——陈

梁太平二年(557),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是为陈武帝,定都建康。疆域东、南至海,北临长江,西抵湖南、广西,是南朝版图最小的王朝。祯明三年(589),陈为隋所灭,魏晋南北朝长达369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始告结束。陈朝历五帝,凡三十三年。

陈朝虽然比较短暂,但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陈朝各种体裁的诗文都已经出现,诗词歌赋百花盛开。尤其是陈朝的诗赋在声律上的发展和词句的对仗,奠定了唐诗繁盛的基础,《玉台新咏》中收录的《孔雀东南飞》为后世广为流传。“六朝旧事随流水”。六朝建康城在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等的不断扩充修建下,成就了南京都城建设史上的第一次辉煌。遗憾的是,梁末“侯景之乱”把一座繁华的建康城糟蹋得残破不堪,后又被隋朝军队荡平耕垦。建康都城、皇宫、官署、军营、庙宇均被彻底摧毁,六朝繁华荡然无存。晚唐诗人韦庄感叹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第三节 南唐风采

自六朝建康城被隋军平毁之后,南京城市地位一直受到中央的压制。隋开皇九年(589)置蒋州,隶属尚书省。大业三年(607)改蒋州置为丹阳郡。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隋朝至唐朝三百余年时间,是南京城市建设的低潮期。五代十国期间,南京的城市地位有所上升,后成为南唐国都,城市建设一度出现“复兴”局面。

杨吴天祐六年(909),徐知诰(即徐诰)任昇州(即南京)防遏兼楼船副使,开始经营南京。他将南京城池向南迁移,把秦淮河圈进城内,并在城内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楼堞,使南京具备了建都的条件。920年,南京由昇州大都督府改为金陵府。937年,李昪(原名徐知诰)代吴称帝,国号齐,建都金陵(今南京)。昇元三年(939)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958年,中主李璟割江北十四州,“去帝号,称国主,奉周正朔”,与后周划江为界。宋开宝八年(975),宋将曹彬攻克江宁,后主李煜投降,南唐为宋军所灭。

南唐时期,金陵重新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作为南唐国都的金陵城,是南京城市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六朝时建康都城将政治区与工商业区、居民区分离的状况。南唐建都金陵,打破了六朝建康都城的格局,将秦淮河一带繁华的商业区和人烟稠密的居住区围进城内,形成近代南京城的南部框架。今中华路——洪武路为南唐都城中轴线。南唐都城被宋元所继承,并为明代的南京城奠定了基础。

南唐极盛时据有今江苏、安徽淮南地区和福建、江西、湖南及湖北东部,有35个州,在五代十国政权中成就卓著。史家言:南唐“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风采”。南唐上承唐末风流,下开北宋风气之先,尤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享誉后世,南唐词人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以及冯延巳等最为有名;顾闳中、周文矩、曹仲玄、王齐翰、徐熙、董源等书画名家共同组成了一个缤纷瑰丽的南唐画坛。第四节 大明一统

宋元时期,南京的行政建制又落到“行省”一级。宋灭南唐后,改江宁府为昇州。宋景祐元年(1034),宋建夫子庙(文宣庙)于南京城南秦淮河北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江南行御史移治建康,以后又改为江南诸道御史台。元天历二年(1329)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宋元基本沿袭南唐旧城,城市整体面貌无大的改观。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明,以应天府为南京,作为都城。这是南京命名之始,也是第一次成为全国性统一政权的都城。从明王朝的建立,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均以南京为都,计53年(1368-1421)。自永乐十九年(1421)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作为“留都”,保留了皇宫和中央六部等机构,为时223年(1421-1644)。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强化了中央集权,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权于六部。在地方上改革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政务、司法和军事。1370年,明代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并延续下来。

明代开创了新的城市建设规制,以独特的不规则的城市布局(葫芦形)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366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始了长达20年(1366-1386)的筑城工程,这就是至今尚大部留存、闻名世界的明南京城。南京城市建设体现了大一统京城的恢宏气势。明南京城垣建设在南京建都史上规模最大且最具特色,堪称世界第一。今天南京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在明朝奠定的。为充实南京人口和建设南京、拱卫首都的需要,朱元璋迁徙了数十万的外地人口来京。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南京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第五节 天京风雨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咸丰三年(1853)二月十一日,攻占南京,以其为都城,改称天京,建立省、郡、县三级地方政权。但随即发生的“天京事变”使其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天京再度被围。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天京陷落。清政府在南京恢复了原来的统治机构,南京仍为江宁府治,下属上元、江宁二县。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衙署亦继续设在南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期间,修建了天朝宫殿(天王府)、九重天府(东王府)和干王府等,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个纲领,提出学习西方“长技”的主张,制定了效法西方改革中国社会的施政方案以及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有关政策措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清代南京城市沿袭旧城格局,并无大的建设。南京在清朝曾为两江总督衙署、江宁府衙。据记载,当时的知府衙署建筑气势恢宏,康熙、乾隆南巡时均曾驻跸于此。两江总督衙署位于今长江路292号,即今日的总统府。第六节 民国肇始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1年武昌起义后,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商议建立总统共和制的临时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同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至此结束。4月2日,临时政府迁都北京,民国政权为北洋政府所控制。在北洋军阀执政期间,南京改称江宁县,为江苏省省会。1927年,中华民国复都南京,在南京改组成立新的国民政府。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于1937年西迁重庆。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孙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文化教育的法令,内容包括:保护工商业,废除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回国投资,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民主权利,禁止贩卖华工、掠卖人口、蓄奴、蓄辫、缠足、赌博和吸食鸦片等陋习,实行新式学校教育等。

民国是西风东渐和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南京作为民国政府的政治中心,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激荡之地,在城市建筑风貌、政治经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教体育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布局突破了自明清以来的格局,开启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大门。南京从传统的旧城初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大城市,奠定了现代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第二章遗珍遍地承文明

近2500多年的城市史,折射着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极不寻常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古老都城文化底蕴的丰饶和深厚。南京文化遗产无论在数量、类型,还是在区域特色方面,在全国都首屈一指。南京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在六大古都中位列第二,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10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516处587点。南京的城市发展轨迹和历史文化遗存反映了南京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南京城市的历史文化地位。第一节 先民遗迹

南京是我国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有汤山葫芦洞、薛城遗址、固城遗址等众多古人类遗址,大都分布在城市外围地区,以高淳、浦口、江宁等地为主。一、汤山葫芦洞

1993年,南京市博物馆与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对葫芦洞进行了发掘,发现了距今35万年前的南京人头骨化石和一批古生物化石。因为南京人头骨化石在考古人类学上的重要价值,对南京人化石遗址的考古发掘被评为1994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其发现地葫芦洞(图2)也在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 葫芦洞二、薛城遗址

1997年发现的南京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薛城遗址(图3)位于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境内。它是南京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距今5500年至6300年,是南京现有文化遗存中年代最久远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遗址被确定为“南京原始人发源地”。2013年,高淳薛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3 薛城遗址三、固城遗址

固城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城邑之一,位于高淳区固城镇。城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垣土筑,高一丈五尺。城内外留下了上自西周、下至唐宋的许多历史文物,以两汉文物最为丰富。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有一柄西周早期的铜直内戈、两件春秋时期的甬钟,以及青铜剑、铜镞等。城内汉代陶片、砖瓦等俯拾皆是。今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光和四年(181)的《校官之碑》得于固城湖滨,是目前江苏保存时代最早的一通汉碑。此外还有汉代瓦当、筒瓦、板瓦等,表明固城在汉代已有比较讲究的建筑物。2013年,固城遗址(图4)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4 固城遗址第二节 都城遗址

由于南京历史上战乱频仍,越城、金陵邑已经难觅踪迹,六朝建康城遗址随城市建设和考古发掘而有所发现;南唐都城、宫城尚存遗迹;明都城大部分尚存,明外郭、皇城和宫城仅存遗迹;民国中山大道大部分风貌尚存。一、石头城遗迹

石头城遗址(图5)位于清凉山一带。最早楚在此设金陵邑。孙权建都建业,筑石头城。因地理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头虎踞”之称。石头城规模不大,实际是一个军事要塞。据史书记载,石头城以今清凉山为范围,周边七里一百步,主要依清凉山岩壁的自然形势筑成。此城南建有二门,东面一门,西、北两面因邻近大江,又为天然石壁,故而不设城门。唐以后逐渐废弃,文人多借此发思古之幽情。明将石头城作为城墙一部分围入城内。今存遗址南北长约300余米,亦称“鬼脸城”,是南京现存最古老的城垣之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图5 石头城遗址二、明故宫遗址

明故宫遗址(图6)位于中山东路南北两侧。明故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宫城又称“大内”,俗称“紫禁城”,约1公里见方,周长约4公里。皇城周长9公里,呈凸字形。皇城和宫城的主要建筑是中轴线上的前朝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和后廷二宫(乾清宫、坤宁宫)。北京故宫以明故宫为蓝本建造。

明故宫建于1366年,作为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皇宫达54年。明初建文年间,奉天殿等宫殿在“靖难之役”中被焚毁。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自然损坏严重。到了明末,连金銮宝殿都荡然无存。清军平定江南后,将明故宫改为八旗兵驻防城,并从太平门至通济门加筑城墙予以隔离,明故宫建筑遭到很大破坏。康熙首次南巡时,明故宫已是“宫阙无一存者”。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争使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的废墟。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中山东路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6 明故宫公园三、南京城墙

皇城外的圈城,即现存明城墙(图7)。南京城城墙总长度为35.267公里,现存21.351公里,为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的砖石城墙。城垣建筑打破了我国古代都城历来取方形的古制。南京明城墙建设依山随岗,整体呈蜿蜒曲折、非方非圆、多角不等边的葫芦形状。这不是规划者标新立异的创制,而是一切从务实利战出发的具体表现。

南京城墙的修建自元至正廿六年(1366)朱元璋改筑应天府城开始,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成。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为确保城砖质量,每块砖都刻有铭文,侧面打印所属州、府、县造砖人和监制官员的姓名及年月日。凡砖交缝处,皆浇灌夹浆(石灰、糯米汁或高梁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全城共13个城门,现存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在城墙的外围,还建有外郭城,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京师的防卫。南京城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7 南京明城墙四、南唐二陵

南唐二陵(图8)位于牛首山南祖堂山下。李昪陵为南唐烈祖李昪与皇后宋氏的合葬墓,称“钦陵”,周围约170米,高出地面约12米,当地人称作“太子墩”。李璟陵在李昪陵的西面,稍偏北,为南唐中主李璟与皇后钟氏的合葬墓,称“顺陵”。

1950年至1951年,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会同江宁县有关单位发掘南唐二陵,出土有陶俑、陶兽、陶禽以及铜铁、漆、木器和玉哀册等文物640余件。“二陵”为解放后在江南地区最早发掘的帝王陵墓。“二陵”的发现,对于研究唐宋之际的建筑、绘画、雕刻、陶瓷、服饰以及帝王陵寝制度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南唐二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8 南唐二陵五、明孝陵

明孝陵(图9)是我国古代占地面积最大的帝陵之一。据康熙《江宁府志》载,围绕明孝陵的红墙(外郭垣)长达22.5公里,是明初南京城垣33.4公里的2/3.从1369年开始筹划至1413年明成祖朱棣营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为止,工程前后延续44年。在空间布局上,明孝陵分四个部分:下马坊到大金门导引区,大金门和碑楼区,神道石刻区和陵宫主体建筑区。明孝陵陵址为朱元璋和刘基、徐达、汤和等人郊游钟山时共同选定的。东有龙山为“青龙象”,西有虎山为“白虎象”,南有南湖(燕雀湖的一部分)作“朱雀象”,北凭紫金三峰作“玄武象”。正对陵址的梅花山可作“近案”,远处江宁的方山正是“远朝”。这些风水地貌符合“华盖三台,尊极帝座”的择陵要求。图9 明孝陵遗址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其设计理念、文化思想仍可通过现有建筑遗存得到彰显。“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建制是首创。明孝陵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价值和地位。2003年7月,明孝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第三节 古刹梵音

南京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城市,拥有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发展史。它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研究中心。南京不仅以弘扬佛教文化而隆盛于中国,而且在东方乃至世界佛教史上亦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一、大报恩寺遗址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该寺原址有建于吴赤乌三年(240)的长干寺及阿育王塔,后多有兴废。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为报答其父母的“罔极之恩”,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宣德三年(1428)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1854年,清军攻克雨花台后,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对城内造成威胁,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仅存一青铜色塔刹(1930年代后失踪)和8米高的石碑。

2008年7月17日,南京文物部门在原址考古时发现石函,石函北壁石板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铭。石函顶部盖板吊运出地宫后,露出了内部安置的铁函。2008年8月6日,千年铁函正式开启。旷世珍宝“七宝阿育王塔”(图10)崭露真容。长干寺地宫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深的地宫”,出土的铁函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瘗藏舍利的铁函”。铁函中的“七宝阿育王塔”是“国内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实物阿育王塔,其高度和底宽都在雷峰塔出土的阿育王塔的三倍以上,其文物和佛教艺术价值无可估量”。图10 七宝阿育王塔二、栖霞寺

栖霞寺(图11)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寺院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图11 栖霞寺

栖霞寺历史上曾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军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1979年修复一新,并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体量虽不大,但造型端庄雄伟,比例适度匀称,加之全塔上下精雕细镂,工艺精湛,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千佛崖”(图12),是南京地区唯一的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存。三、鸡鸣寺

鸡鸣寺(图13),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在鸡笼山创建寺院。寺与台城(梁宫城)隔路相对,名“同泰寺”。“侯景之乱”后同泰寺毁于战火。图12 千佛岩图13 鸡鸣寺远眺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在完成明孝陵工程后,又命崇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上重建寺院,亲自题额为“鸡鸣寺”。据传皇后马娘娘及各大臣眷属也常来鸡鸣寺敬香,并为此特开启了一条进香河,直至山门,鸡鸣寺由此名声大振,威名四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鸡鸣寺进行了保护和维修。1958年改为尼众道场。“文化大革命”期间,鸡鸣寺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政府为了保护名胜古迹,重建古鸡鸣寺。四、毗卢寺

毗卢寺(图14)位于南京市汉府街4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因寺中供奉毗卢遮那佛,故初名“毗卢庵”。清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曾下榻毗卢庵。清光绪十年(1884),曾国荃任两江总督,在原毗卢庵址建毗卢寺。民国时期,毗卢寺为南京名刹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僧众被赶出庙门,房屋殿堂被江苏无线电厂占用。1998年,恢复正常宗教活动。2004年,建成万佛楼。图14 毗卢寺五、达摩遗存

在众多佛教人物中,达摩无疑是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他一苇渡江、面壁五年、创立禅宗,成为佛教文化中神话般的人物。南京现存与达摩相关的遗迹,就有多处。

达摩古洞位于南京幕府山夹萝峰山腰之间,陡崖之上,岩洞深邃,曲径缭绕,可俯瞰长江。相传达摩受怠慢后北上的途中曾在此休息。洞壁上有两石碑遗痕,碑已被挖走,还有“达摩古洞”四字。

崇福禅寺简称长芦寺,地处南京市六合区长芦镇,始建于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年间(520-526),和隔江的栖霞寺遥遥相对。相传达摩与梁武帝萧衍“语多不契”,乃“一苇渡江”,来到江北的长芦寺。该寺(图15)构造宏伟,规模庞大,有“跑马出山门”之说,是六合最大的古刹,也是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图15 崇福禅寺

定山寺位于今浦口区大顶山狮子峰下一箕形山坳里,背山面江,远望如群山之大门。定山寺(图16)系南北朝时崇尚佛教的梁武帝在原六合山下为高僧法定而建,敕名“定山寺”。定山寺是禅宗始祖达摩驻锡之地,现存达摩岩、一苇渡江碑等遗迹。定山寺被誉为“达摩第一道场”,也是中国禅宗发祥地和最初祖庭之一。图16 定山寺第四节 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是民国时期(1912-1949)官方和民间在南京兴建的各类建筑的总称。南京是民国政府的首都,民国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建筑风格、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变迁,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南京民国建筑无论从现存面积、数量,还是从种类、特色和品位上来讲,在全国同时期的建筑中都是无与伦比的。一、行政办公类建筑

江苏咨议局位于湖南路10号,是一幢仿西洋风格的建筑,建于1909年,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光绪年间,全国仿效西方民主,纷纷发起立宪运动,各地相继设立咨议局,南通实业家张謇为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江苏省咨议局大楼由孙支厦设计,为法国古典形式建筑。

总统府位于长江路292号,坐北面南,原为清代两江总督衙署所在。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改为天朝宫殿(天王府)。1864年,清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后,全组建筑悉遭火焚,仅存石舫、望亭等建筑物。现存建筑物大都是1865年以后陆续复建。1912年初,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曾在西花园西侧一幢西式平房内设大总统办公处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择此处为国民政府办公所在地,后不断加以扩建,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图17)图17 总统府

国民政府国防部位于太平门内黄浦路,为清代陆军学校遗址,占地面积261000平方米。(图18)其建筑大多数是黄埔军校1928年迁来南京时所建,计有西式平房62幢、西式楼房17幢,其中,国防部具有代表性的办公用房和会议活动场所有蒋介石憩庐、122号楼、一字楼、大礼堂四处。图18 国民政府国防部

国民政府教育部位于成贤街43号。该处为一矩形庭院,正门朝东,立柱式大门,砖石结构木垛,中门宽敞,两旁边门略窄。立面南北对称,中部门面由水涮石装饰,外墙由窗间柱自然分隔。木制大窗水涮石双边窗套。柱间墙用耐火面砖镶贴。1949年以后,原教育部办公用房尚保留4幢西式楼房,30余间中式平房。1983年将青砖小瓦、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全部拆除重建,西式旧楼依然保存。(图19)图19 国民政府教育部二、使馆类建筑

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位于鼓楼区虎踞北路185号,是外国在南京最早建立的一座使馆。建于1922年,由英国建筑师设计,原建筑共有6幢,由2-3层的楼房组成。1949年以后,因拓宽马路和新建中日友好大厦拆除了原有4幢建筑,现仅存1座使馆办公楼和1座公寓楼。(图20)图20 英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

日本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位于鼓楼山坡西南角,北京西路1号和3号。现为南京武警支队和武警消防支队所在地。日本大使馆建于20世纪20年代,现仅存3号院内的一幢点式楼。该楼原为日本外交人员寓所,砖混结构,高四层,有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法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位于高云岭56-1号,高楼门56号,金银街17号(原为10号)以及宁夏路4号(原为4-1号)等处。抗战前,法国在南京设有公使馆,馆址为高云岭56-1号。其建筑(图21)高二层,砖木结构,法式风格。抗战爆发后,被迫关闭。1946年1月,法国政府任命梅里霭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梅里霭大使先后租用南京高楼门56号、金银街17号以及宁夏路4号为大使馆馆舍。图21 法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高云岭)

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位于鼓楼区西康路33号院内后部西山坡上,该建筑由3幢造型一致、尺寸相同的西式楼和3幢西式平房组成。使馆(图22)楼房依山坡地势而建,并排而立,横轴位置相对略偏,建于1946年。正立面中部为门廊,四面坡屋顶,屋脊两侧及后部竖有采暖烟囱。房屋平面呈“凹”字形,底层正面和侧面为起居通廊,中部为客厅和办公室,后部为厨房、餐厅。卧室、盥洗间布置在楼上。三、文教科研建筑

金陵大学建筑群位于汉口路22号。其代表性建筑有东大楼、北大楼(图23)、西大楼、东北大楼、图书馆、礼拜堂和学生宿舍等10余幢建筑。这些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多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大屋顶,四合院布局。建筑群一律采用青砖墙面,歇山顶,上覆灰色筒瓦,建筑造型严谨对称,进深较大,窗户较小,体现了中国北方宫殿式建筑的特征。建筑施工基本由中国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建筑材料除砖、瓦外,水泥、木材、玻璃等大多从国外进口。图22 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馆图23 金陵大学北大楼旧址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位于宁海路122号。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开学时设在南京绣花巷,此后校长德本康夫人筹划在宁海路随园一带建造新校园。随园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群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中国建筑师吕彦直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图24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建筑

1922年开工建设,1923年校舍落成。建筑造型采用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图24),建筑材料和结构采用西方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之间以中国古典式外廊相连接,为中西合璧的东方建筑群,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四、公共性建筑

中央医院位于中山东路303号,建于1929年。现存代表性建筑为医院的一座四层主楼,筹建于1930年1月,由杨廷宝设计,1933年主楼竣工。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楼板、砖承重外墙、平屋顶。建筑力求用西方建筑构造并融以中国民族格调的装饰,成功地体现了早期近代建筑的特征,当时被称为“现代式的中国建筑”。1949年后,原中央医院(图25)改作南京军区总医院。图25 中央医院旧址

南京中国银行位于白下路23号。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3年建成。建筑外部墙面采用淡黄泰山面砖,彩色水泥嵌缝,勒脚及柱础用苏州磨光花岗岩饰面,屋顶为青瓦屋面,屋脊采用人造脊饰漆金色,门楣为古铜制金字标牌,门沿采用镀古铜色金字短栅,立面简朴、素雅。房内采用西方现代豪华装饰,门厅及大厅均采用彩色水磨石地面,花纹奇特,做工精细。(图26)

中央商场位于新街口中山南路东侧商业闹市区,建于1935年,是南京最早、规模最大的商场。1934年冬,由国民党中央委员张静江、曾养甫等32人发起筹建。中央商场(图27)初期工程在1935年底告竣,1936年1月开张营业。新建商户铺户计160余间,全国有90多家厂商分别在商场内租赁铺面,设立商号,经营各类商品,还开设了茶座、酒吧间、跳舞厅。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商场被日军烧毁,曾作过日军的养马场,1940年10月,商场经修缮重新开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商场股东收回产权,开始对商场进行扩建。新中国成立后,商场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商场曾改名“人民商场”,1990年又恢复原名。图26 南京中国银行旧址图27 中央商场今貌

大华大戏院位于中山南路67号,建于1935年。戏院(图28)坐东面西,门面迎街,是一座中西合壁式的建筑。戏院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局部采用砖墙承重,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观众厅上部是型钢屋架,轻质屋面。整个建筑装有冷暖空调设备,是当时南京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家戏院。图28 大华大戏院

国立美术馆位于长江路266号,建于1935年,今为江苏美术馆(图29)。美术馆建筑平面呈“凸”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主体四层,左右对称。建筑迎面为宽阔的庭院,周围设置半铁栅围墙,围墙大门迎向长江路。建筑形体及材料运用,按照西方现代手法处理。而在立面檐口、雨棚等细部仿额花纹装饰中又体现了中国古典风格,为南京早期西方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风格交融一体的典型实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