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活化石:池州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4-23 17:31:07

点击下载

作者:何建民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戏曲活化石:池州傩

戏曲活化石:池州傩试读:

前言

“傩”是一种请神敬祖、驱邪纳福的世界性文化现象,在安徽、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山西、江西、四川、陕西、西藏、内蒙古等诸多省(区)都存有其遗踪。安徽池州傩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贵池、石台、东至和青阳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梅街、棠溪、墩上等乡镇,史载“无傩不成村”。池州傩是以“社”为单位,以“宗族”为载体,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为目的的一种古老民间文化,包括傩仪、傩舞、傩戏等主要内容。池州古为吴头楚尾之地,深受吴、楚巫风影响,以歌舞事鬼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圣的傩祭缓慢吸收世俗娱乐因素,由逐疫、除邪、驱鬼、敬神开始向敬神、娱神、消灾、纳福的方向转变。在傩祭、傩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既有戏剧情节、表演程式,又有角色行当和舞台砌末等戏曲特征的池州傩。

池州傩有着特定的仪式,要遵循“祖制”,严格执行。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首先要从“迎神下架”开始。正月初六夜至初七凌晨,执事人等“净身”悄悄地去祠堂或庙宇(免惊动列祖列宗),燃灯,点香烛,作揖朝拜,击鼓鸣锣,将面具(傩神)从阁楼的神龛上请出,将神伞覆荫其上,自此,锣鼓不停地鸣响(至正月十五送神上架)。接着“请阳神”,即在演出之日傍晚,将傩神(面具)迎进祠堂,各家各户准备三牲供品、酒、香烛,摆在面具(傩神)前,听候号令,由族长带领本族男丁跪拜,读《请神文告》,酹酒礼拜,敬请天上、地下、人间及艺术作品中各路神祇莅临,甚至为村民做过贡献的人,也被列入神灵的行列。在“请阳神”的同时,举行“社坛起圣”仪式,族长提灯引路,仪仗簇拥着面具箱(或“龙亭”)和“五色伞”静悄悄地到本族社坛迎接众神。神降后,依附于面具上,挑面具箱者要不断抖动肩上扁担,表示神已莅临。顿时,人们欢呼四起,锣鼓齐鸣,爆竹响彻云霄。起圣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在家门口鞭炮相迎。接着搬演整台傩戏,傩戏演毕,最后是“逐疫送神”。各村逐疫形式不一,有的关羽驱疫,有的钟馗捉鬼,有的关索踏马,有的狮子扫台。正月十五演出的村子,在族长的带领下,将面具依固定的摆位放进“日”“月”面具箱或龙亭里,称“送神上架”。其间,还举行特色鲜明的“仪式性表演”,有模仿邻近九华山佛事活动形式的“新年斋”,有族长向土地询问年景的“打社公”或“问土地”,有扮演福禄寿三星的“三星拱照”或福禄寿喜财五星的“五星会”,有驱邪逐疫仪式的“关公斩妖”(或称“煞关”“圣帝登殿”“周仓舞大刀”),还有送瘟神仪式的“放河灯”,等等。

池州傩融会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化信仰。池州傩蕴藏着许多原始古老的文化信息,其演出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风貌。池州傩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池州傩具有浓郁的社祭色彩。池州傩事都在“社”的范围内活动,以“社”为单位组织起来,不仅设置社树、社坛、社神,设立社树、社坛标志,而且傩戏会多以“社”得名。各宗族傩事活动在本社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由“年首”执管,演出之前,须先至社坛或社树下“起圣”,迎请诸位神灵降临,结束时又必须去社坛“送神”,“社祭”始终贯穿于傩事活动中。

二是池州傩具有强烈的祈子观念。池州傩事活动中,祈子习俗形式多样,仪式隆重,这类的傩舞有《抢灯伞》《舞伞钱》《接马杯》《张仙送子》以及《和尚采花》等。贵池梅街镇源溪曹宗族,傩事活动当天,有人不断敲锣打鼓向傩神会送“灯伞”。灯伞呈T形,形如罗伞状,“天形如张盖”,共两层,每层上挂12盏卵形、竹丝扎制、纸糊、内燃明烛的灯笼。下午二时许,村民开始朝社。当朝社队伍簇拥着灯笼,浩浩荡荡来到社树下,人们一拥而上,哄抢灯伞上的灯笼。据说,将灯笼抢回家挂在新婚或久婚不育夫妇的房里,夫妇便会生子;贵池梅街镇源溪曹、源溪金宗族,在社树下,举行“舞钱伞”。舞者二人,一人戴天帝面具,手执五色纸伞,一人戴土地面具,手执木制的古铜钱。古铜钱呈圆形,内有方孔。舞蹈在锣鼓声中开始,天帝手中的伞对着土地手中的钱孔,按方位不停地旋转。据神话传说,古时阴阳二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阴阳相交,孕育了一切生命;而在贵池墩山街道山湖村的“骑马逐疫”活动中,以踩竹马和踩高跷马的方式,扮演花关索与鲍三娘的故事来表达对孕育生命的祈盼。表演前,先进行“献马杯”(也称“献马子”“献马盃”)即将已生育子女的人家所献红蛋,用托盘一一捧献给“头马”花关索,头马接蛋传递给鲍三娘,鲍三娘将红蛋从马腹下穿过(意为已产生生育的灵应),递给其他几匹马,后再交给专人,装进竹篮,供上神案,以备晚上“踩马”后分给接马盃乞子的人家。据说,将求得的红蛋带回家让青年夫妇分吃,便会生儿育女。

三是池州傩保存大量的原始文化信息。从文化发生学角度来看,傩舞也是一种用于祭神的特定仪式,傩舞与傩仪之间的文化功能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只是傩仪的程序仪式性更强,也更具祭祀指向性和直接性。池州东南山区的宗族以《舞伞》为主,先由香首(又称年首或执事人)引戴童子面具的伞童上场,舞四方,演绎春耕、夏种、秋收和冬藏的农序,一般平年演十二段,闰年演十三段,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伞,呈穹窿状,用竹杆和竹篾扎制而成,用纸糊密,并绘有蝙蝠等图案,再镶上金色纸边,垂直贴彩色纸条,纸条上书“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这种舞系古代春祈秋报的舞蹈,其雏形是在社坛前手执黍穰而舞,先秦称“绂舞”,汉代称“灵星舞”,隋代称“拂舞”,宋代称“竹竿拂子”。傩舞《打赤鸟》由两人扮演,一人手拿木制的鸟,意为一只危害禾苗的鸟,一人手执弓箭,作追逐射击状,最后鸟被射中。傩专家王兆乾先生认为,其是楚文化遗存,本为楚人祝国之舞。楚人认为赤鸟乃不祥之兆,以桃弓棘矢射之,可驱除凶邪。傩舞《舞古老钱》(又名“鲍老钱”),表演者边舞边唱,唱词为“古老钱,古老钱,里面方来外面圆,古老钱上八个字,风调雨顺太平年”。其原型是一种厌胜钱,又名罗汉钱,民间常作为避邪之物或信物,在宋代瓦舍中即已流行,被误认为“抱锣”。池州傩舞证实其为“鲍老”之讹,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各宗族还举行“问土地”、“跳土地公婆”、“打(打,扮演之意)社公”等专门祭祀土地神或社神的仪式。如《问土地》,一人戴土地神面具,扶杖登台。本族村民跪在地上询问他年景、人丁、五谷、六畜以及生意买卖、读书进取、种麻植桑和儿童麻疹如何等情况。当然仪式中土地神说的尽是吉祥言语,村民听到土地美言,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

四是池州傩表演中具有戏仪结合的特征。池州各宗族正戏演出前必有形似“艳段”的傩仪、傩舞,正戏后还有如同“杂扮”的《新年斋》《问社公》《舞判》等表演。演出剧目《刘文龙》《孟姜女》等,其题材多与宋元南戏旧篇相同,剧本结构一本十数出(亦作回)或数十出,篇首有“报台”,即以几句诗概括全剧故事情节,颇似古南戏的结构,具有宋杂剧的诸多特征。

五是池州傩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也深受其他艺术之影响,其所蕴含的学术性价值广泛。民间信仰方面,因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人们信奉佛法,朝拜地藏王菩萨,有意无意地将佛教思想潜移默化于池州傩之中。池州各宗族傩事活动中,要做“新年斋”仪式(类似宋代“乔三教”),即三个假面僧模仿佛事做斋,村民则扮成信士弟子,手捧信香,随和尚绕桌环行。民间音乐方面,池州傩声腔有高腔、傩腔两大类。高腔属曲牌体,曲调高亢、激昂,音域宽,旋律跳动大,节奏富于变化。曲牌有[新水令][四朝元][天下乐][马不行][驻云飞]等几十种。唱词多以长短句为主,间用五、七言韵文或四、六骈语(多用于“滚唱”),词腔结合“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其板式有散板、一板几眼、有板无眼等,与“徽池雅调”青阳腔和目连戏的唱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傩腔属花腔小调,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俗曲(包括山歌、号子、采茶歌等),傩戏《孟姜女》中就有民歌《十二月送寒衣》《杵墙季歌》《十二月贤人歌》《十二月花开歌》以及《采茶歌》《私采茶》《官采茶》等。民间艺术方面,池州傩砌末道具继承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吸收明清时代娴熟的镂空、浅浮雕和刺绣等技法,制作精致,汇集民间工艺之大成。如傩面具的雕刻,注重人物形象,夸张有度,讲求布局的均衡、色彩的对比和整体上的统一,刀法流畅,显示出很强的古朴、粗犷美;再如“滚灯”的制作,内外两个交错的圆球,同时360°旋转、滚动,而中心点燃的烛火不灭,工艺极为巧妙;又如迎神、朝庙仪仗中锡制的十八般兵器“銮驾”,有无数锦缎刺绣的莲花瓣连缀起来的百代伞、黄龙伞、万民伞和香盘锦垫上绣作的“八仙图”。民谚云:“南边的旗,荡里的伞,刘锣戴铳汪扎板,山里山外齐呐喊。”贵池梅街镇荡里姚的“孝伞”将古代“二十四孝”中24个人物故事,用刺绣的方法,将其绣在伞的围幛上。特别是“龙亭”,玲珑剔透,华丽精巧,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池州各宗族迎神、朝庙时,都举行出巡仪式,其仪仗争奇斗艳。如贵池刘街姚村的傩神会仪仗队,有开锣1对、高灯1对、肃静牌2块、回避牌2块、傩戏会牌2块、提炉4个、香盘4个、宫灯4盏、鸾驾2副,还有彩旗队、伞队、细乐队,这与古代朝廷官员出巡仪式没有两样。

亘古以来,古老的池州傩承载着乡民们朴实美好的愿望,一直在池州的深山远村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它原始古朴,粗犷豪放,神秘奇特,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多层积淀。池州傩内涵丰富的田野文本和宽博深邃的文化内涵,包含了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生殖崇拜和多种巫术巫仪等原始文化意识,这些原始古朴的宗教信仰与文化意识大多隐藏在宗族虔诚的傩祭傩仪之中。

第一章 池州历史地理概述

一、地理位置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唐武德四年(621)设置池州伊始,池州境域多有变迁,至明清时期,基本定型。据明嘉靖《池州府志》载:“池州东以青阳金山为界,一百五十里接宁国府之南陵,西以东流(今属东至县)方家庄为界,二百四十里接江西九江府之彭泽,南以贵池兴孝乡(今属石台县仙寓镇)为界,二百二十里接徽州府之祁门,北以贵池江北岸为界,十五里接安庆府之桐城(后分桐城、枞阳二县,今与枞阳隔江相望),东南以石埭(今石台县)售口铺为界,二百里接宁国府之太平(今黄山区),西南以建德(今属东至县)昭潭为界,三百二十里接江西饶州府之鄱阳,东北以铜陵荻港(今属繁昌县)为界,二百里接太平府之繁昌,西北与北同,广三百九十里,袤四百里。自府达江宁省(治今江苏省南京市),陆行五百里,水程五百五十里;达安徽安庆府,陆行一百二十里,水程一百二十里;北上京师,陆行二千八百里,水程四千零五十里。”1988年池州复建,2000年撤地建市,辖贵池、东至、石台、青阳和九华山风景区,面积8272平方公里,东邻金陵,与铜陵、芜湖两市毗邻;西眺匡庐,分别与江西省彭泽、鄱阳两县接壤;南接雄奇黄山,北临浩荡长江,与安庆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东经116°33′—118°05′,(1)北纬29°33′—30°31′ ,系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旅游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人口165万。市府所在地贵池,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二、历史沿革

池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夏商周时期,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九州,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池州大部区域属鄣郡(治所在今浙江省安吉县安城镇),小部区域属九江郡(治所寿春);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更鄣郡为丹阳郡,治所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领宛陵、石城、陵阳诸县);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又废石城;隋开皇十九年(599),析南陵县五乡并石城故城,置秋浦县(治所石城),属宣州。

唐代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领秋浦、南陵二县,州治石城(今贵池殷汇镇石城村),相继置青阳、石埭、至德诸县。明·丁绍轼《荒政碑记》云:“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池州”由来于此;唐贞观元年(627)撤池州,废州还县,隶属宣州;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地称秋浦郡;唐永泰元年(765)池州复置,领秋浦、青阳、石埭、至德四县,治所从石城迁至贵口(今池州市城区);唐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相续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宁国军节度使。按古代的阴阳观念,山南为阳,水北也为阳,池州建城于大池之北,所以旧时又名池阳;五代十国时期,南吴顺义六年(926),秋浦改名贵池。《舆地志》云“梁昭明太子,以其水出鱼美,名为贵池。”“秋浦,亦以秋浦河而得名”;宋开宝七年(974)、太平兴国三年(978),先后将升州(江宁县)铜陵、东流归属池州,池州领贵池、铜陵、青阳、石埭、建德、东流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为池州路,隶属江浙行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池州路为九华府,又改华阳府,后定为池州府,直隶南京(南直隶);清顺治二年(1645)设江南省(治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池州隶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池太道(治贵池),后改属安池太道;江南省一分为二后,池州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左布政使改为安徽布政使(治安庆),池州府为安徽八府之一,领地如前;民国三年(1914)撤池州府,附属县划归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废芜湖道,池州附属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设皖南行署池州专区,辖铜陵、贵池、青阳、石台、东流、至德六县;1952年皖南皖北合并,安徽省建制恢复,池州与安庆专区合并成立新安庆地区专员公署,池州诸县或废或置或分或并,分别划入安庆专区、徽州专区、芜湖专区;1965年成立池州地区行政公署,辖贵池、青阳、铜陵、东至、太平、石台六县;1980年撤池州地区,辖区各县分别并入安庆专区、宣城专区、徽州专区;1988年池州建制恢复,辖贵池、东至、石台、青阳和九华山风景区;2000年撤地建市。

三、自然概况

池州依山面江,地势南高北低,地理环境优越。地质构造大部分(2)属扬子台坳。境域东南部为山区,系黄山山脉与九华山脉结合地带,由花岗岩、石灰岩等构成,高峰耸立,有十王峰、天台峰、莲花峰、仙姑尖、杨山与老山诸峰,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中部为低山、丘陵区,海拔在50—200米之间,山川相间,有大嶂山、鸡头岭、红旗岭、太朴山、来龙尖等黄山、九华山支脉低山,有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青通河、龙泉河等河流,流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地貌错综复杂。北部沿江一带为湖泊、圩区,有升金湖、太白湖、平天湖等,地势平坦、低洼,多为沿江冲积平原。所以,池州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池州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境域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最高温度38.1℃,最低温度-8.5℃;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

池州襟江带湖,山多林茂水秀,自然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30%,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金钱松、香榧、杉木及柏类,其中重点保护树种20多种,毛竹、桂竹、苦竹等广为分布,有中药材280余科1300多种。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中亚热带生物群落面貌,被誉为“华东植物基因宝库”。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适宜场所,现有陆生脊椎动物430余种,其中珍贵野生动物50余种,属一类保护的有白鳍豚、梅花鹿、云豹、朱鹮、丹顶鹤、长尾雉等。境内江河纵横,湖泊众多,有升金湖、太白湖(与江西彭泽共有)、七里湖、东南湖、白沙湖、暖水湖等,其中升金湖是我国著名的水禽保护区,每年越冬水禽70余种30多万只(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候鸟14种),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列入国际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有“中国鹤湖”之誉。

池州土地类型多样,宜种性强,适宜于农林作物生长,自古便被誉为“鱼米之乡”。据统计,1993年池州利用土地总面积1256.1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20.26万亩(水田地163.61万亩,旱地52.18万亩,菜地4.4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分布在沿江平原及丘陵地区;园地面积31.65万亩(茶园25.32万亩,桑园3.39万亩,果园0.6万亩,等),占土地总面积的2.52%,分布在丘陵地区;林地面积514.75万亩(林地346.04万亩,灌木林67.51万亩,疏林地75.98万亩,等),占土地总面积的40.98%;牧草地(天然草地)面积44.53万亩,(3)占土地总面积的3.54%。主要农作物及产品有水稻、棉花、油料、木竹、茶叶、蚕桑、芝麻、果类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红茶、蚕桑绸、水产品及速丰林生产基地。池州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种以上,主要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钼等,其中铅锌矿占安徽省的70%;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岗石等,其中石灰石储量达360亿吨。

池州自古以渔猎田耕、种烟制茶、栽桑养蚕、采樵烧炭为主,不仅盛产稻米鱼虾、蚕桑林茶,而且铜、铅、锌等矿产资源成矿带分布,开采历史悠久,年代跨度长,选矿、冶炼作业已具规模,铸造工艺、风格位居全国前列,有梅埂冶、百炉庄、铜山牌等一批铜铅锌矿冶炼遗址,有徽家冲春秋青铜器窖藏和出土的秦“半两”钱铜范等。诗仙李白的诗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形象地描绘了池州青铜文化兴盛的情景,池州青铜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人文环境

池州文明上溯远古,下追近代,源远流长。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证(4)实了早在更新世中期,距今约四十万年前,先民们便在这片沃土上从事渔业、狩猎和农耕生活,刀耕火种,繁衍生息。相传尧帝南巡尧渡,舜帝曾耕历山。千百年来,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汇聚,道家、儒家和佛教文化在这里融合,孕育了辉煌的地域文化。楚辞名家屈原,山水诗宗陶潜,昭明太子萧统,唐代诗仙李白,晚唐诗人杜牧与杜荀鹤,北宋名臣范仲淹、包拯,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近代实业家周学熙,佛学大师杨文会等历代名士仰慕池州山水,追寻圣贤足迹,或造访或隐逸或镇守或任职,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华章,创造、遗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池州 “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名播远扬。

池州境内有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九华山既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又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名胜。“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信仰是九华山佛文化形成之源,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最终形成了理念高尚、个性突出和系统完整的九华山佛教文化。东至华龙洞遗址及出土的东至人头盖骨化石

池州是黄梅戏的重要流行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池州的池州傩、青阳腔、东至花灯、九华山庙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连戏、文南词、鸡公调、罗城民歌、石台唱曲、福主庙会、平安草龙灯、青阳农民画、酉华唱经锣鼓等27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形成了池州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并孕育了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池州傩,池州因傩事兴盛而被誉为“中国傩戏之乡”。近些年来,池州傩在“百花齐放”政策指引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从僻寂山区里走了出来,带着各宗族古朴粗犷原始的泥土芳香,堂皇地步入了艺术舞台和学术殿堂。

 ————————————————————(1) 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页1。(2) 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页90。(3) 池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池州地区志.北京:方志出版社.页268。(4) 2015年11月20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东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持的华龙洞遗址古人类头骨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新闻通稿》,华龙洞古人类与安徽和县猿人(距今约40万年前)时代接近或更早。

第二章 池州傩的起源、历程和分布

一、起源

(一)傩的源生“傩”,《说文》作“”,本义为“行有节也。从人,难声”(1),即行为有节度、有节奏之义。作驱逐疫鬼意义的“傩”本字为(2)“()”,《说文》“见鬼惊词,从鬼,难省声”《说文通训定声》“见鬼惊貌,从鬼,难省声。按:叹省声读若傩,此驱逐疫鬼正(3)字,击鼓大呼似见鬼而逐之,故曰。经传皆以傩为之”。

远古鸿蒙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对周围世界进行奇特和虚幻的加工,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主宰的各种(4)神灵”,即“万物有灵”,主神、众神、祖先灵魂等超自然物被人格化,被认为是实际存在的,不仅直接参与人类的各项活动,一个人的生与死、祸与福、姻缘轮回、命运前程等,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甚至整个社会,均由这些神灵掌控统治着。这些神灵中,不仅有超自然力的传统自然神,有儒、释、道等宗教众位神,有半人半仙半道的各类“文化英雄”,还有各关节、水口、桥梁、道路、庙塔、树石等仙化神,总的说来,凡是对人们生活有一些影响和作用的,都被尊奉为神灵。萨满、祭司等巫师则是人和神灵的中介人,借助工具或法物主持特定的程式进行“驱灾纳福”活动,迎神逐疫意义的“傩”便应运而生。傩或傩祭是驱鬼逐疫,是古代傩俗的主题。根据文献记载,商周时期,这种活动在广大地区不仅十分盛行,且以一种固定的模式代代相传。

由此可见,“傩”系原始社会逐疫活动的产物,源于原始古朴的宗教意识与宗教信仰,既有超自然力崇拜、上古动物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的原始观念,又有高禖之祭、社祭、生殖崇拜和众多巫术巫仪等原始意识。这些意识也是世界共通的文化现象。(二)池州傩的渊源

池州古为吴、楚之地,吴人、楚人均信巫鬼,以歌舞事神,所以,长江以南保持着久远的巫傩信仰,池州是傩文化的源生地之一。按照分类,池州傩属于民间傩,即孔子所称的“乡人傩”。

在池州,傩有很多称谓。地方志书称为“杂戏”或“杂剧”,有些乡村称“嚎啕神戏”,有些乡村称“地戏”,通称傩戏。对包括傩戏在内的全部祭祀活动,池州则称为“傩神大会”“嚎啕戏会”。

池州傩事活动始于何时,尚无定论。目前发现最早记载池州傩的史料为晚唐流寓池州的罗隐诗作《文孝庙》,曰:“秋浦昭明庙,乾坤一白眉。神通高学识,天下神鬼师。”这说明了池州傩事活动至少在晚唐时期就已经盛行。明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俗尚》曰:“祀社毕饮,执手踏歌。”其“时序·逐疫”条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群饮毕,返社神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另外,“二月社日祀社神”条记载:“乡市同社者偕社众送社神(即面具)于轮社者之庭,祭以祈年。祭毕,馂其余而返。”池州有的宗族家谱对傩戏稍事勾勒,如光绪甲申年(1884)重镌《梨园章氏宗谱·风土篇》“新年蛋茶相馈,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光绪三年(1877)重修《姚氏宗谱》“信仰篇·傩戏”载“每年正月元日、元宵两夜演之……”这些简单的记录,证明池州傩有着久远的传承。里山街道元四梨村《章氏宗谱》

池州傩事活动与祭祀昭明太子有着密切关系。池州曾盛行“春祭”(正月初七至正月十六日)和“秋祭”(农历九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春祈年而秋报实”,在傩戏祭祀中,梁昭明太子是一位享祀规格很高的傩神,池州城乡秋祭的主要对象是昭明太子。“昭明”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萧统(501~531)的谥号。南北朝之梁朝,贵池是他的封邑。由于他品德贤孝仁爱,又才华学识兼备,遇灾年能体恤百姓,放粮济民,因此,深得池州民间百姓的爱戴。可惜“天不假年”,梁中大通三年(531)31岁的他,却英年早逝。昭明太子逝世后,人们把他的荫灵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建祠、设坛祭祀以示怀念。清代,官府为防止抗清暴乱,禁止府城秋祭,乡间的春祭也限制在正月初七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致使秋祭活动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断。太和章融儒、道、释于一体的傩事活动

因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再加上受徽州理学大师朱熹思想之影响,池州各宗族傩神会有意无意地将儒、释、道等宗教思想潜移默化于池州傩之中,并进一步仪式化,如傩仪“新年斋”。斋,本是古人祭祀时表示虔诚的自我约束,如沐浴洁身、节制行为和饮食等。傩乡百姓延请佛教僧徒“设斋”“打醮”,通过祈祷、超度等仪式,人们相信佛教中的众多菩萨、各路神仙、每位先贤都会为人们驱逐各种天灾人祸,带给人们安康、幸福。同时,池州民间信仰天、地、水三宫之神灵,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相信三宫为人间善恶之神,能负责将人间善恶定期上奏玉帝,作为玉帝实施赏罚的依据。清光绪戊寅年(1878)贵池刘街桑林坑汪为善写本《请洋(阳)神簿》的请神词:“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凡有祷祈,必蒙感应。有劳今年今月今日今时,传奏功曹,值符使者,转奏天地三界、十方万灵,满空真宰,天下胡公,正乙总管,殿前打参十大元帅,行祠文孝昭明圣帝,二郎七圣贤神。再运真香,一心拜请。”

千百年来,池州先民们依托地利,聚族而居,通过祭神祭祖、朝拜仙姑洞、抢送灯伞、花仙送子、三星拱照、舞钱伞、舞和合、接马杯、放河灯等方式方法,借助神灵的力量与先祖的灵验,驱逐阴霾与病疾,达到繁衍生息、人丁兴旺、邻里和睦相处的目的,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他们以社为基础,精耕细作,通过朝社敬社、舞土地、打社公、打赤鸟、关公登殿、斩余娘子等手段形式,排除旱涝等各种自然灾害与其他人为因素,祈求一方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现出对土地与农耕的尊重,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致力于天与人的双赢。先民们以和为贵,约律成章,通过朝青山庙、祭茅镰、祭猎户、吃邀台、舞回回、祭祖等方式,包容约束,应时、取宜、守则、姌和,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与乡村管理制度等。这种聚族而居、渔樵耕读、自我约律的生活方式,正是农耕文化的结晶,是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的具体表现,孕育出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池州傩是在农耕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萌生、发展的,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祖先崇拜与社坛崇拜的产物,是农业文明发展的成果。

二、历程

池州傩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由逐疫除邪、驱鬼敬神逐步向敬神娱神、消灾纳福和娱神娱祖娱人的方向转变,保存得相当完整,见证了中国傩的发展史。上:明嘉靖《池州府志》;下:清光绪重刊本《贵池县志》

先秦时期为池州傩的萌发阶段,举行傩祭仪式,但无舞、无戏。唐宋时期为池州傩的发展阶段,将祭祀南北朝昭明太子活动融合起来,不仅举行傩祭,还有跳傩活动(傩舞),但无戏,如晚唐罗隐《文孝庙》诗,说明了池州傩事活动在晚唐时期傩祭和傩舞已同时进行了。明清时期为池州傩鼎盛阶段。据《四库全书》列目收录的《杏花村志·卷九》中的《池州昭明会记》载:“池故事八月十五为梁昭明千秋。……是日,诸家扮会迎神者,所扮为关壮缪,为城隍,为七圣、二郎,为玄坛。其扮也,则各骑乘,奉面具……薄暮而毕,脱面具以交于明年之扮者。”据明嘉靖《池州府志》“时序·逐疫”记载:“凡村落自(正月)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妆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群饮毕,返社神于庙(昭明庙),盖周礼逐疫遗意。”却反映了在池州傩,已将具有表现人物、敷衍故事的杂戏,串缀于傩活动中不晚于明嘉靖年间。官方真正以“傩戏”相称,则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马世永亲手修成的《池州府志》中。而民间以“作傩戏”相称则是光绪甲申(1884),贵池原解放乡元四村章氏重镌的《梨村章氏宗谱·风土篇》中载有:“新年蛋茶相迎,开筵请亲邻,作傩戏。初六七择吉戏神下架,至十六日止,乃上架。每年有神首轮管。或骑竹马,或踹高跷,周礼所谓‘执戈扬盾’‘黄金四目’者,犹仿佛有之。鸣金跳号,谓之逐疫。”明末清初诗人刘城隐居池州乡间,曾写有数首在池州乡间观傩的诗作,如作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的《上元曲》有“七人八谷期尚遥,九陌三衡欢已足”“高鼻黄须日逐雄,金目文皮猛兽扑”,清顺治三年(1646)《上元即事效俳体》有“面具登场鼗鼓挝,蜡辞傩舞共讴哑”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正月初七(人日)与正(5)月十五有傩事活动。这种“扮会迎神”的傩祭、傩舞,至明末清初发展到既有傩仪、傩舞,同时又具备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戏曲特征的傩戏。1987年在贵池召开的全国首届傩戏学研讨会会场(王兆乾 摄)

三、分布

池州傩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池州市的贵池、青阳和石台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原刘街、梅街、茅坦、棠溪、解放、墩上、涓桥和里山等乡镇的山村和圩区的姚、刘、章、唐、柯、金、曹、李、姜、杜、吴、韩等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其中源头李、渚湖姜、茅坦杜与元四章四大宗族名声尤为显赫。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池州尚有30多个宗族傩神会近80个自然村从事傩事活动。由于时世的发展、民间传承者的辞世以及“文革”等因素,池州至今有10多个宗族40余个自然村正常开展傩事活动(详见“池州各宗族傩神会一览表”)。傩艺传承人(从左至右分别为:杜万余、刘臣瑜、章洪恩)

贵池曾是无傩不成村的地方,傩的分布遍及城乡。现在一些家族举行傩仪宣读的“请阳神词”中,要把从秋浦河注入长江的池口开始直至本村沿途的社神、桥梁之神、水口之神、庙宇之神及沿路有傩戏面具的大社的嚎啕戏神都迎请莅临。从这些神的名单中可以找到很多演傩戏的古老家族,如刘街茶溪汪村的请神词中即有“苦竹畈嚎啕戏会耍戏龙神”“邱村畈嚎啕戏会耍戏龙神”,还有“虾湖社”“东山社”“姚村社”“灵田社”“汪村畈”的嚎啕戏会耍戏龙神以及“瓦窑塘老郎师傅(老郎为戏神,说明该村有演唱目连戏或青阳腔的戏班)”等等。这些古老的地名、社名,在今日的地图上多已不见,根据实地考察的情况,池州傩流布区域图示如下(见第16页)。(6)池州各宗族傩神会一览表池州傩分布示意图(一)傩神会

池州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池州各乡村的傩都在“社”的范围内活动,原贵池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均以宗族为演出单位。活动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也就是从春节后的“人日”(初七)开始,到“元宵”结束。在傩事活动时间里,各家族或自然村按照所属傩神会约定的日期,将面具迎接到本村,一般一个村庄只活动一天。轮值在正月十五日的村庄,则更为隆重,要演出全部剧目,并负责保管面具至第二年春节。如果一个自然村拥有一堂面具,也要在正月初七将面具从神龛中取下,供奉在堂前,演出的日期则各村有所不同。如太和章村在十五日,缟溪曹村、缟溪金村则在十三日。池州各宗族傩神会多冠以社名,很多村庄傩神会仍然以“社”作为自己的组织单元,并称之为“××大社傩神大会”或“××大社嚎啕戏会”或“××大社二郎会”或“××大社昭明会”等。池州傩老艺人(右上:唐茂华,右下:姚秉琦)池州各宗族傩神会搬演时间表(二)社祭祀圈

池州各乡村的傩戏都在“社”的范围内活动,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社名、社坛、社树,从前有些村庄外还有社庙(或称社公庙)。每年一度的傩事活动从正月初七开始,必须先抬面具或戴面具前往社坛,在社树下举行请神仪式或祈谷与祈子仪式,称“社坛启圣”或“朝社”。现对原贵池县刘街、梅街与棠溪三乡宗族傩神会相关自然村社祭情况列表如下:原贵池县刘街、梅街与棠溪三乡宗族傩神会相关自然村社祭情况一览表

池州各宗家族由于家族的大小不一,地望不同,社会地位差别,社与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一个家族有几个傩神会。一个家族支系庞大,分居多个自然村,多按支系分为多个大社,组成多个傩神会。原贵池刘街乡的姚氏家族、刘氏家族,清代便有“九刘十三姚”之称,即刘姓分居九个自然村,姚姓分居十三个自然村。据光绪三年重修《姚氏宗谱》记载:“姚祥七……由豫章而迁秋浦开元乡,见山水毓秀,携子令公遂家焉。建业灵田(祖田),立宅西山,负兑向卯,卒葬西山卯向。娶何氏,生子令……子令,生开宝七年甲戌(974)七月十二日午时,卒北宋明道二年癸酉(1033)四月十九日。”可见,姚祥七从今江西迁安徽贵池是在五代之南唐后期,至今已一千多年了。后来,又有姚清源之后裔自皖南绩溪迁来,因为同宗,所以同修家谱,这一支称西华姚。千余年来,姚姓人丁繁衍,至清代,据《姚氏家谱》载,已分为霞湖南边、霞湖坎上、西华、虾湖、姚村、太和、宋村六支,分别组成姚村大社、虾湖大社、霞湖永兴大社、西华大社等;另外,宋村因地理位置的关系,与戴姓共一社,称半社,号称五社半。这五社半各自雕刻面具,组成傩神会。

2.一个家族聚居一个自然村为一大社,有一个傩神会。这类组织形式较多,现已恢复活动的有太和章、东山吴、缟溪曹、缟溪金等。以太和章为例:太和章位于原刘街乡南侧,系明代自徽州绩溪(今划归宣城市)迁居贵池,以其入迁贵池的保三公为第一代,已传23代,全村共112户,人口505人。除彭、汪、刘、曹、鲁四姓为近四十年迁入外,其余均为章姓。据《章氏宗谱》记载,章姓原居福建浦城,后迁安徽泾县,有保三公者生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卒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史料记载,明代初期,朱元璋曾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移民。章姓大约也是这一时期迁来,以后人丁繁衍,分作金兰公、玉兰公两大支系。两大支系下又分成容公、祖志公、业祥公、守祥公、尧祥公、显志公等小支系。总祠堂和所有支系从前都设公堂,各有土地数亩,专供常年祭祀之用。章氏家族称“太和大社”,在进村的路口,原有社公庙,现仅存柏树一棵和石板一块。而社坛却在距村更近的地方,原有一棵大枫树为社树,今已不存。每年的傩事活动便到树下迎神。傩神会则由两大支系的“中公堂”负担经济,一年一轮。傩神会的组织由两大支系各推选一名长辈为正副香首,再推出若干人为执事,负责保管、账目、写画、纸札、演出等事宜。上:傩戏之乡姚街;中:傩戏之乡太和章;下:太和章傩祭活动

3.几个不同姓氏家族共组成一个傩神会。如山湖村傩神会,唐、王、项等宗族组成。池州1950年以前曾是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人口增长率低,而且山多田少,家族外迁者亦不少。所以尽管名门望族,也少有像中原地区那样的巨大村庄。一些家族人口不多,经济能力不足,或者因有姻亲关系、地缘关系(如一条水系,生产上互相依赖)、旧的行政区划关系,常数姓联合组成一傩神会或二郎会,并且有共同的社坛或庙宇,共同置办面具服装,依商定的日期轮流迎面具回村。

4.池州各个傩神会具有独特的宗族演出体系。十几个宗族傩神会均无职业的班社,各家族各自为戏,互不交流,众推宗族长者为“年首”或执事(策划、统辖兼主持者),负责牵头和率领、安排当年的傩事活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乡村社会的变化,一些傩神会的“年首”或执事多为自然村中有一定组织能力、拥有良好人脉关系或威望、又热心傩事活动的人担当,至于“年首”或执事的姓氏如何,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梅街镇刘街村南山刘傩事活动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台北市:黎明文化,1974年9月初版,页372。(2) 同上注,页440。(3)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台北市:艺文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页729。(4) [美]凯西·F·奥特拜因.比较文化分析——文化人类学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8).(5) 孟凡玉:《假面真情》,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6) 一个傩神会共尊“一堂菩萨”(即一套面具)。两个以上异姓宗族组成的傩神会,通常轮流在各自宗族的祠堂举行傩事活动,搬演傩戏时,扮演剧中的角色,也为各宗族的男丁。

第三章 傩祭傩仪与傩俗

一、概述

池州各宗族认为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神”与“灵”,“神灵”主宰着世界,也主宰着宗族前程、吉凶。他们期望借助“神”“灵”的力量驱邪逐疫,祈求全宗族幸福安康。同时,各宗族把祖先看成木之本、水之源,认为祖先本身就是一种神灵。祖先显灵既可以庇护子孙,福祇绵延,但也可降祸于后人,甚至断子绝孙,因此,对祖灵的信仰与崇拜十分隆重。在傩事活动中,从正月初七第一阶段“迎神下架”“社坛起圣”开始,直至“送神上架”一年一度傩事活动结束,各宗族傩神会一直围绕“傩神”来进行,主要表现在“请神”—“娱神”—“送神”三个过程。在娱神时,他们运用各种手段,迎请、取悦神灵,目的在于利用神灵的力量驱邪斩妖,求财赐福,预告吉凶,保佑一方水土平安。在送神时,要把各路神灵送归居所,防止留恋村庄、连累村民。他们既尊重神灵,又惧怕神灵,即所谓“敬畏神灵”,因而在傩事活动中要特别慎重行事。在请神、娱神与送神等傩事活动中,各宗族傩神会分别对应举行个性鲜明、形式独特的仪式活动。池州傩祭活动中,娱神娱祖又娱人,蕴含着各氏族社会的文化特征,展示着各村社的民俗信仰。

二、仪式

(一)迎神下架“迎神下架”,指将面具(傩神)从祠堂里阁楼上神幔日月箱中迎请下来。这一仪式每个傩村均有,是每年各宗族傩戏会开展傩活动的第一个程序,标志着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正式开始。

这一仪式一般只由傩戏会会首(或称“年首”)或家族长辈和几个执事人举行。正月初六半夜子时或初七凌晨,会首提灯进入祠堂,亮烛、燃香纸,向面具神龛礼拜。二人上阁楼抬下面具箱,安置在戏台正中。会首舞动新制的五色伞,执事人将面具箱打开,使面具露出。两箱盖相靠,箱两侧的“日”“月”两字面向台口,并将“嚎啕戏神”的牌位放在箱前,点上两支长明烛和一炷香。再把五色伞靠立在两箱内侧,形同天穹之覆盖。此际,一锣一鼓便不断奏出“咚、咚、嘡”的单调声响(击奏者一炷香一轮换),有的村庄要直至正月十五整个傩事活动结束。贵池各宗族傩神会“迎神下架”的内容和程式基本相同,但各有特点。

荡里姚村的“迎神下架”,是从正月初七凌晨开始,在“姚氏宗祠”举行。按照该村惯例,放铳是召集众人的信号。在火铳声的召唤下,事先安排好的几位村民陆续到场,参加该仪式。这时,祠堂大门内第二进摆一祭桌,两侧的一应卤簿执事呈左右对称陈列。再往里,祠堂的中心位置摆放着雕刻精美的盛放面具的龙亭。整个场面,雍容华贵,气象森严。迎神下架的区域在祠堂左侧,本区域集中了龙床、面具、祭桌、烛台、肃静牌、回避牌、兵器架等很多仪式中的重要物品。锣鼓演奏者的位置在舞台的左前方,兵器架上插握笔的拳头、偃月刀、双戟、蛇矛、矛、戟等木制“武器”,配合“肃静”“回避”“傩神大会”牌,显得庄严肃穆、神威十足。上:荡里姚“迎神下架”;下:荡里姚祭坛

先是准备工作,参与人员从燃点起烟的稻草把子上迈过、熏手,然后用热水洗手。接着,“迎神下架”仪式开始,几位村民把装有面具的木箱小心地抬下来,放在长条凳子上。这两只箱子上分别写有“日”“月”字样,称为“日月箱”。一名艺人用钥匙打开箱子上的铁锁。这时,执事的年首手持神伞,一边转动,一边“喊段”。舞动神伞的方式是一边转动伞柄让彩纸飘动,一边向上举起、向下收回,状若引接。“喊段”的方式为一人喊,众人和。年首开始喊“迎神下架段:都来呀!”众:“贺!”年首:“新年上七接神明。”众:“贺!”年首:“顶礼躬身品物亨。”众:“贺!”年首:“庆贺良辰佳节景呐。”众:“贺!”年首:“名成利就万年春喽。”众:“贺!”

一段喊完之后,鞭炮大作,乐器奏响。在锣鼓和喊段声中,几个人打开日月箱,在喊段结束时,开始把面具从箱子里取出来,擦拭好,按照固定的位置将面具一一摆放在龙床上,不可胡乱摆放。

完毕后,年首再一次喊段,段词为:“年首:都来呀!(众)贺!年首:祖宗传留数百年。(众)贺!年首:子孙遵守庆新年。(众)贺!年首:日间暂且权息驾。(众)贺!年首:夜来灯烛闹喧天。(众)贺!”

待喊段声一结束,锣鼓节奏骤然急促,同时鞭炮炸得更响,年首不停地上下舞动神伞,气氛顿时十分热烈。

最后,日月箱暂时置于龙床之下,龙床周围的布帘放下,五彩神伞靠在龙床右前方放好。摆好供品后,参与仪式的人员开始行礼、祭神。参加演出的人必须在家沐浴更衣,已婚者还要在前三天禁绝房事,临打开面具箱之前必须洗手、在点燃的稻草把子上熏烟除秽。

举行傩仪式时,戴面具的演员要先向面具行礼。乐舞、戏曲只能由男性演出,戏曲中的女性角色要由男子扮演。除了专门参加活动的人员,其他闲杂人等不能随便触摸面具,妇女更不能接触,过去甚至还有规定,妇女看傩戏不准越过祠堂天井,只能在天井以外的区域观看。还有,在面具面前、在祠堂里面、在傩活动期间,禁止人们说污秽不净、亵渎神明的言辞,也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许跟已戴上面具的演员谈论无关演出的话语。(二)社坛启圣“社坛启圣”(亦称“社坛起圣”),是池州傩事活动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该仪式于正月初七晚上(或正月首次举行傩事活动日的当晚)在村中水口、社坛、宗祠之间举行,意在恭敬地邀请各路神圣来村中观看傩戏,以祈求神灵赐福、除灾。此仪式所有傩戏会均举行,仪式程序和内容各村基本相同,少数地方略有差异。

1.荡里姚“社坛启圣”

荡里姚傩神会“社坛启圣”仪式由六七个村民参与。先是准备祭祀用品,将香、纸马、蜡烛、鞭炮等盛放在一个竹篮中,点燃一个四面有罩的方形灯笼,两个照明用的火把(暂不点燃),在两个有长柄的铁兜子内各放一团布条,浇上油以备使用。在一阵猛烈的鞭炮声中,接神人员在灯笼的引领下向村外的社坛出发,黑暗中可见点亮的灯笼上的“姚”“傩”字样。众人来到社坛,可看见社坛上面是一块水泥板,三面封闭,一面敞开,呈一个祭桌形。原有一棵老社树,现只见一棵新植的小树。社坛两侧分别写有两行字:“傩神在此启圣,社坛大显威灵”。荡里姚社坛启圣

众人到达社坛前面,半圈围住社坛站定,一人蹲身在社坛下面点燃两支红烛,年首手持五色伞站在后面,另一人点燃纸马并引燃火把,其他人焚香、燃放鞭炮,持香向社坛三鞠躬,一人开始念诵“接神词”——“伏以,爆竹除旧,桃符更新,正迎神赛会之

日,请神下界之期,至临圣会神期,姚街阖门人等,

老者敬立于前,少者世守于后,望在于社令之上,迎

接二十四位嚎啕神圣,驾临祠堂之中,播演戏文,伏

乞诸神,来降来临,谨此上申,不敢多读。”

念毕,喊段:“都来呀!”众人呼应:“贺!”

念接神词时,年首不时上下舞动神伞,似作迎接状。众人“贺”字音还未落,锣声骤然敲响,在夜空中响彻四方。同时,接神人转身返回,人们在灯笼、火把的引领下,快步返回祠堂,在接近祠堂时,人们一起大声呐喊。此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村人点燃鞭炮、焰火,烟花之中,接神的人一边齐声喊叫,一边快步跑入祠堂。此刻,祠堂里早已是灯火通明,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正对着大门的供桌前,点燃着一排粗大的红蜡烛,桌前地上,有一个供人跪拜的垫子,人们在火盆前点燃香纸马,迎接神灵驾临。

2.山里姚、山外姚“启圣”

山里姚、山外姚“启圣”的时间是正月初七(上七)下午二点左右开始到七点左右结束,地点在村口社坛和村中祠堂。

祠堂里,当会首读完“请阳神表”最后一句“谢劳尊重,不敢奉送”后即鸣锣鼓。接着由执事人拿灯笼(燃烛)、高灯、开锣(二面)、三牲(含沿途庙宇所需蜡烛、鞭炮)大牌、龙架、彩旗、低灯及锣、鼓、钹等乐器。四人穿彩衣裤抬龙亭,执彩伞一人,组成一列长行队伍缓步走出祠堂,走向村口。

沿途经过旧庙宇遗址均点烛,陈列三牲,直至到达社坛(即“石回头”),再次陈列三牲,烧黄表,鸣炮、响铳,停乐器。一人拿彩伞站在指定位置(龙亭仍抬在肩上)喊社坛段,每喊一句后,抬者将龙亭上下颠动,并大声呼应“贺!”(其他人同样呼应“贺”,锣鼓响应一次)喊完十三句吉祥段(含前面一句“都来”在内)。

完毕,锣鼓不停,启圣队伍折回,往村中祠堂进发,所经村庄人家门口均烧香纸、鸣炮,有的还在院内摆上供品以示拜敬菩萨。当龙亭抬进祠堂,执伞者先上台(龙亭仍抬着在台下上下颠动),龙亭到达指定位置后再停止一切声音,执伞者拿伞向上舞动喊“进门伞段”(面向外),台下台上同应“贺”(每句如此,也是十三句),喊完伞段,龙亭落圣(地),锣鼓不停,一直等到人们洗手,把龙亭内面具传进“龙床”,龙亭关门后才停息锣鼓。至此,“社坛启圣”仪式结束。(三)请阳神“请阳神”,是表示族人虔诚向阳神发出邀请,所以也称“投词”“投文”。所谓“阳神”,是指“阳坛”诸神,而“阴坛”则为地府诸神,不在迎请之列。各傩神会所行“请阳神”仪式基本相同,但少数傩村做法略有不同。请阳神

1.姚村“请阳神”

正月初七下午二时左右,一名村人站在村中制高点燃放三响火铳,意在告知村民们要准备做晚餐了,到下午四时又放三声响铳(在原地点),告知村民们该吃晚饭了。五时左右,村民们陆续将三牲(鲤鱼、肉、公鸡),还有糯米粑、发糕、黄花菜、香菇、木耳等年饭菜及茶、酒、果点端至祠堂的戏台前,点亮蜡烛。不一会,鸣炮,这时,祠堂里香烟缥缈,灯烛辉煌,在锣鼓声中,各户成年男子和儿童各捧香一支,面向祠堂门口,献供者依次斟酒、跪拜,开始“请阳神”。

首先,由族中长辈或会首念“请阳神词”,每当念至“一心拜请”,跪在地上的众人便望空叩拜、作揖。所请的神,是沿着从池州府(现贵池区)长江边至本村一路的山川、桥梁、庙宇、社坛、土地之神,还有各门伎艺之神,如“清音童子”“鼓板郎君”等。

有的村落还请戏中角色之神,如“孟姜贤女”“刘公文龙”等等。姚村的“请阳神表”,从“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凡有香烟,必蒙感应,谨运真香,虔诚拜请……”开始,到“……请神上马,各回龙宫宝殿,谢劳尊重,不敢奉送”结束。

2.缟溪曹“请阳神”

时间为正月十三、十五晚上,地点在村中队屋。与其他傩村的请阳神不同的是,缟溪曹请阳神时是要戴上傩面具的,但龙床上仅留下土地(面具)不动,其余面具(23尊)全部戴上出场,出场后,众人团团围住屋中央一烛台,由一老先生照本唱读“请阳神表”,即恭请村庄周边及沿河十数里内每个山头、山凹、山岗、山冲等能叫上名的山神、土地、五猖、桥梁使者、洞主、药师等各路菩萨,每唱一路,大家统统跪拜一次,同时有专人烧香纸马和放鞭炮,每一个神祇要烧一副香纸马,所唱读之后,全部陆续入场,锣鼓停息。

3.山湖村“请阳神”

正月十四日早饭后,以土铳声为号,所有人家男丁和执事、装扮人员均集中于神堂(现在队屋)。四名“踩地马”的童子先向供奉的面具朝拜,然后是四名踩高跷马的青年向神礼拜。拜毕,四童子一字排列于神案前或者神堂门外,由执事人为他们穿上靠甲,戴上头盔,三人戴大额子,一人戴凤冠。待一切就绪,会首命令鸣炮放铳,烧香纸,与会男丁手拈香向面具下跪。

会首朗读“请神词”,词云:“……礼毕,神通浩浩,圣德昭昭,凡有祈祷,必

蒙感应。有劳今年、今月、今日、今时,……虔诚敬

香,一心拜请:天元天官,地元地官,水元水官,三

元三品三官大帝,昊昊天尊,圣德地君,列列阳间众

神,冥冥地府一切总会神祇,本境当方土地、和合神

仙、插花娘娘、戏舞郎君、九天圣母娘娘。一心拜请:

中一、中二、中三之神,末东末西,里拉外拦儿郎,

呼风唤雨儿郎,筛锣打鼓(儿郎),上不属天五猖,

下不属地五猖,东方红旗五猖、南方赤旗五猖、西方

青旗五猖、北方黑旗五猖、中央黄旗五猖,五五二十

五猖,六六三十六猖。池州府府主城隍,贵池县县主

城隍,大通庙水府龙王,上至源流,下至水口,沿江

一十九庙之神,九江都督大元帅,徐大将军、梓潼帝

君,一圣二圣,草野之圣,一郎二郎,草里之郎。左

家桥桥梁之神,月头镇水府龙王,中官坛伽蓝土地。

香花满足,列位高尊,请神到此,从此敬香,一心拜

请:保佑唐氏门中男臻百福,女纳千祥,老者康健,

少者关煞消除。再保读书者毕业高升,荣宗耀祖,增

辉门庭。再保种田者斗子下土,万担归仓,苗无白穗,

谷似黄金,天灾地祸,远去他方,蝗虫鼠耗尽皆埋藏。

再保鸟毛六畜,低头吃水,抬头长膘。日长千斤,夜

长万两。早放湖泊,夜归栏圈,不得患病,决不生灾。

来有香烟,去有纸钱,一心拜请……”。老屋唐“请阳神”词

请神词读完,众人起身,仪式结束。

4.茶溪汪“请阳神”

茶溪汪宗族举行傩事活动第一天的薄暮时分,三声铳响后,年首举着“神伞”在灯笼的引导和火把的照耀下,带领6人左右的接神队伍,悄无声响地走出祠堂,前往社坛。抵达社坛后,便有条不紊地在供桌上摆放供品,然后点香,焚黄表,叩拜,燃鞭,接着诵读“接神疏文”。程序结束,锣声急促响起,接神队伍迅速原路返回,临近祠堂鞭炮大作,接神队伍跑步进入,祠堂内族人肃立相迎。请阳神词云:(1)“□□□,江南池州府贵池开元乡,元二保茶溪

大社,将军殿社公社母之神,嚎啕戏会耍戏敬神。三

皇五帝,文孝昭明圣帝,五显灵官大帝,霞官上大菩

萨妙极如来,千金小姐银花小娘,伽蓝土地之神,和

合利市仙官,康庐二大将军,正乙龙虎玄坛赵大元帅,

二郎大神,下坛五猖军马,青苗会上五谷丰登,田公

地母,山神土地之神。表明不尽,普请来临。备有茶

酒开壶上献;一献、二献、三献,献以毕,理不再斟。

酒前不说,酒后通知。每年正月上七,信士弟子,汪

氏合门人等,迎请嚎啕戏会耍戏龙神,铁板桥上二十

四位老郎师傅。汪氏门中,全仗众位神祈阴中保佑,

暗里扶持,男臻百福,女纳千祥。一年十二月,月月

保平安;一日十二时,时时多吉庆。神圣总明,不敢

多言再奏。来有香烟奉请,去有纸锞钱财。登坛用凭

火化,钱财虽少,火化成多。多则多分,少则少漂。

汪氏门中迎请众位神祈,有车驾车,无车驾马,驾雾

腾云,普请来临。都来爆竹三声响,请神上马来。”(四)请三官“请三官”,即恭请“天官、地官、水官”的仪式。该仪式唯姚村大社傩神会(今山里姚、山外姚村)保留。“请三官”于正月初七晚上七时左右在祠堂举行,一般被安排在“请阳神”之后,形式与“请阳神”相同,只是增加一段“请三官词”,词曰:“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昭,谨运真香,虔诚

拜:拜请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家奉长生香火,满

堂列位高尊。请神安位,茶酒开壶上献:茶酒初献,

亚献,三献。三献已毕,理不再斟。今有口词,谨当

宣读:今据大□国江南池州府贵池县开元乡元二保姚

村大社居住奉神信士弟子□□合门人等,照依常规迎

请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监看戏文,自监看以后,祈

保家门清吉,人口平安,男臻百福,女纳千祥,老者

精神康泰,少者寿命延长,孩童种天花麻痘稀稀朗朗,

个个均匀隐薄过,关煞消除。再保弟子耕种田地山场,

春来一粒下地,秋来万担归仓,红花大熟,百倍全收。

再保弟子读书者小考场场得胜,大考金榜标名,求官

及第,告老还乡。再保弟子出外营谋生意,开张铺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