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读诗词】元宵节!唐诗宋词中的元宵节!


发布时间:2020-03-11 23:03:02

点击下载

微信搜索【baimabuyi2017】

爆料身边事,倾诉你衷肠!欢迎来稿!

来稿邮箱:52950747@QQ.com

这是一篇迟到文字,原本计划在正月十五写好推送的,但是由于俗事繁忙,没有完成。今日有雨。虽有空闲,方得完成计划。

读诗词系列好久没写了,以前说过的话言犹在耳。但是,李杜还是在筹备中,找不到切入点。蝶梦水云乡,只是写了一部分停了,卡在哪里了。原本想写袁枚的,已经读了好多袁枚的资料,啃了十几篇关于袁枚的论文,但一直没有动笔。这次的文字只是一个应时应景的文字。写的仓促了一点,准备稍显不足。还是一直说的那句话,这是我逼自己学习的一个方法,写这些文字也只是我学习的一个附属的东西,或许对大家无益,但对我有益。所以你可以选择放弃阅读,因为我不敢保证你能有所得。

元宵节!唐诗宋词中的元宵节!

唐诗中元宵

诗词世界的元宵节,大唐诗人卢照邻在朋友圈写了一首《十五夜观灯》,诗云: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名霎,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此诗描摹了一番初唐元宵时的夜灯胜景。无尽的灯光如流星,如明月依楼。五彩缤纷的彩灯把大地装点的异彩纷呈。灯海如昼,远远延伸到天际。十分的壮观和美丽,令人神往。

卢照邻作为初唐诗坛四杰之一,一首《长安古意》名冠一时。其朋友圈,文人骚客自是无数。特别是在诗词世界里,自三皇五帝以来的诗人们扎堆而居,日日夜夜,赛诗斗文,不亦乐乎。所以也赢得无数个点赞,

作为后辈的盛唐诗人,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的苏味道隔空合了一首《正月十五夜》。

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此诗一出,轰动诗词世界,成为唐诗中吟咏元宵节的佳作,收到了无数真心实意的点赞。火树银花,星桥,写尽花灯盛况,暗尘随马、明月逐人来,可见游人如织影响了许多后人关于元宵节诗词的创作,包括苏轼周邦彦等都化用过此句。盛装的歌姬,边走边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夜不禁,莫相催,彻夜狂欢。让人极尽想象之能,不由得身心而向往之。

高产的大唐诗人张祜,也在朋友圈写元宵。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震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身在帝京的大唐诗人们,高调宣扬着京都元宵盛况。晒着各种现场图画,欣欣然,飘飘然,惹得不在帝都的诗人李商隐的羡慕嫉妒恨,其赋诗《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然而虽无灯可观,紫姑社火热热闹闹,也别有一番意味。

不过从李商隐的诗句来看,大唐元宵节燃灯是有地域限制的,或许只在京都等少数地方才有灯可观,否则,就不会有“恨不得观”之语了。

元宵由来

之所以写大唐诗人笔下的元宵是有原因的。元宵节虽然唐以前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大唐之时才开始发展并兴盛起来。其实元宵节的来历是很悠久的。其源头有三。

其一,汉武帝祭祀太一神说。太一神为汉代朝廷崇拜的主神、天帝。起初由汉武帝开始祭祀。《史记·乐书》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个应该是元宵节源头的最早记载。但是,当时只是把正月十五当作是祭祀太一神的日期,并没有当作节日固定下来。

其二,东汉燃灯礼佛说。汉明帝时期,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自此,正月十五张灯成为一种习俗。隋炀帝曾做了一首《元夕于通衢灯夜升南楼》的诗中有“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琉璃台”等句词。唐诗人崔夜也在《上元夜》六首中有一句“神灯佛火白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或许就是来源于燃灯礼佛之说的佐证。

其三,道教的三元说。道教把一年的正月十五作为上元节,张灯结彩,祭祀天官。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之辰。我是比较支持这一说法的。因为在我的家乡,每年元宵节前后,迎神送神都是一种比较庄重的仪式。财神、火神,关公,城隍,都跟道教有关。

但是元宵节的演变应该是一个渐变过程,应该不是来自于一个单独的源头。上述三种说法都说明,元宵节来源于神灵祭祀活动,由官方逐渐到民间演变,最终,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元宵节作为节日固定下来。特别是唐朝时期,政治比较安稳,经济得到了发展,物质财富日益充足,统治者开明,要与民同乐,在元夕之夜,解除宵禁,张灯结彩,迎神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彰显盛世气象。所以在大唐之后,元宵节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到宋时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业发达,民间文艺繁盛,使元宵节摆脱了单独祭祀的活动范畴,形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日。

所以元宵节意象在诗词中出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元宵节形成发展之时,恰逢中国诗词最为蓬勃发展的时候,可以说,元宵节这一意象在诗词世界是生逢其时,必有一番作为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以元宵节为意象的诗词,不可胜数。

宋词和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也身体力行,与民同乐。上有所好,士大夫文人们岂有不投其所好的。这一场轰轰烈烈赏灯盛宴红红火火开展开来。

华灯初上,火树银花,人群熙熙,热闹异常,是日,诸多不曾下得秀楼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粗布钗裙的怀春少女们少妇们盛装出门,花枝招展,融入汹涌的元宵人潮之中。正是:小桃枝上春来早,初试薄罗衣。年年此夜,花灯盛照,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夜轻永,纤手同携。更阑人静。千门笑语,声在帘帷。(李持正)真是一段繁华,羽衣霓裳,温香满路。男人们是花边把酒,醉舞元宵。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有一词说,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得归?无论男女,在古代时候都是喜欢元宵灯市的。

更有一词说是夫妻二人上街赏灯,贪看鹤阵笙歌举,竟然鸳鸯失群彼此分散。为了怕被翁姑责怪,竟然窃取金杯为凭。可见元宵夜灯市的繁华人群的熙攘。其词云: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所以才子佳人,因元宵产生了多少爱恨情愫,分分合合,有很多元宵意象的诗词多是痴男狂女的情爱之作。欧阳修,人约黄昏后,多美,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梦似幻!

中国文人早就有过节赋诗弄词的传统。就像我们现在,过节之时,在朋友圈中各种晒,各种炫一样。在唐特别是宋及以后,元宵节越来月超脱出宗教性质,成为全民参与的具有一种狂欢性质的节日。文人骚客们在元宵节谈元宵,晒感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普通人就各种炫,美食,美景,华服,美人,而诗人词客,理所应当的是在这样的日子,招三五好友,喝酒撸串,赏美人,人约黄昏后,痴想能在元宵夜捡一个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小美女,一见倾心,灯前月下,海誓山盟,情定三生。遇到孟浪的或者直接作了某美人的入幕之宾,一夜春宵苦短,被翻红浪软语。

宋词中元宵节的爱情浪漫因子

元宵夜里才子佳人的桥段,或许在每个诗人骚客的潜意识里都隐隐约约存在过。元宵节意象就产生了一种爱情和浪漫的含义。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其中的代表。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语句清新,情感浓郁。一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这样在一首词中诞生了。

当然也少不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当然这首词很多词评者说是稼轩别有怀抱,绝非字面的意思。但是就字面的意思已经很美了。上阙所有的光鲜场面,都是为了衬托一个灯火阑珊之处,让人蓦然明白,千万次寻觅的,自己心爱的人儿啊,安静的地方等着你发现。

我是俗人,我不能体会这首词之中隐含意义,我个人还是喜欢这首词的字面意思的。

欧阳修和辛弃疾在元宵之夜发生的情感故事固然让人唏嘘,但是有一个大词人的爱情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柔肠百转了。这位大词人就是姜夔。姜夔多才多艺,诗词歌赋书画音律,俱皆精通,可以说是一个全才的人物,惊才绝艳,然而却考场屡屡失利,家又贫寒,一生转徙江湖中,靠卖字为生。其在宋词中的成就被后人和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并称宋词四大家。但是有一首词确是一生之痛。

就是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这首词严格上来说不算是元夕词的,但是,确实是元夕所做。或许,姜夔就是见了元宵之夜的繁华和热闹,从而有所梦。这首词,柔婉软媚,却写了刻骨铭心的一段爱情。

这段爱情故事真的是令人肝肠寸断的。据说,姜夔命运多舛,六岁丧母,十六岁丧父,家又贫寒,投奔姐姐。十九岁游历在外,客居合肥赤栏桥,结识了弹琵琶的柳潇潇姐妹。姜夔善作词,惊才绝艳,在频繁的交往中,互生情愫,暗许终生。可惜的是,当时姜夔穷困潦倒,养活自己尚无余力,怎能与柳潇潇成婚,虽是热恋,最终还是黯然离别。许下的诺言,姜夔牢记心间。但是空有满腹才华,却是屡试不第,不得其志。二十八岁之时,娶了父亲故友的一个侄女为妻。如果故事到此结束,顶多让人发一声叹息而已。痴情人不得成眷属罢了。然而这个故事还没有完。姜夔的妻子萧氏十分深爱姜夔。当他知道姜夔的往事之后,看到丈夫郁郁寡欢的样子,知道是对以前的恋情念念不忘。为了成全姜夔,萧氏竟然瞒着姜夔到了合肥见到柳潇潇,希望柳潇潇和自己一同归去,共侍一夫。然而痴情的柳潇潇听闻姜夔已经娶了他人为妻,前尘往事,海誓山盟,历历在目,竟然从赤栏桥上跳河自尽了。这段爱情悲剧,伴随了姜夔的一生。既然不能相伴终老,为什么要种相思啊!这锥心的感情,在元夕之夜的繁华面前更显凄然。人间别久不成悲。缱绻深情,无可奈何之苦,割股剜心。

但是,元宵节的爱情含义不是来自诗词,虽然有关系。

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源自宋代的话本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如果看过明清时期的艳情小说的话,就会明白我所言非虚。在那些话本和世情演绎中,男主人公的艳遇很多都发生在元宵之夜。少男少女明着看灯,暗着看人。游赏之际,肩儿厮挨,手儿厮把,男爱俏,女爱貌,痴男怨女,暗通款曲,私自苟合。然后中间分分合合,最后主人公抱得三五娇娘归,大团圆谢幕。为什么会是元宵节?因为元宵节是驰禁之日。只有在当天或当晚,闺楼的姑娘们才可以光明正大的出外赏灯,“倾城仕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所以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佳话和许许多多恩怨情仇。

当然,我这篇文字是讲跟元宵节有关的诗词的。不讲话本,不讲明清艳情小说。

咱们言归正传。

宋词中元宵节词的代表作

元宵诗词属于节序类作品。很多评论者将元宵诗词,特别是宋词以北南两宋分开。理由是南渡之前,元宵诗词描摹的内容多是灯市繁华,太平景象。当时的民俗传统着笔较多。“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逐余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登高远望,美丽夜景,仕女如云,游人如织,杂耍百艺,青楼歌舞,花街柳巷的轻唱,元宵盛况空前。诗庄词艳。元宵节在盛唐时,还多写盛况和街灯,到宋词以后除了描写元宵之夜的盛况外,为了适应世俗多了些浓艳语,艳情事。

而到南宋,元宵诗词中开始有国丧之痛,黍离之悲,感伤之苦,故园之思,家国之意。这个大体是没有错。但是,布衣认为,节序类诗词,节序的性质不会因为朝代的变更,节日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我认为,元宵节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为诗人词客们提供了一个舞台,繁华欢乐,个人感慨,丧国之痛,黍离之悲,爱情痴缠,相思乡愁等等情感都是诗人的自我感慨。元宵夜一直没有变,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狂欢的节日,一个繁华热闹的节日。那些伤痛感慨都是诗人们赋予的,和节日无关!即使到南宋,诗人们的笔下的元宵节也是一派繁华热闹景象,就是那些表达个人感慨感伤悲痛的作品,也是从元夕的繁华入手,在热闹喧哗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元宵诗词初始确实多为太平景象,蕴含了太平盛世的含义。元宵节在大唐和宋代的时候发展成熟,官方重视,全民参与,节日的狂欢因子被激发,表现在诗词上,都是一番繁华豪奢豪狂意。这一点应该一直没有变,变的只是诗人的观感和所生活的时代不同。

唐诗对元宵节的描述开篇的几首可谓代表,不在赘述。让我们看看,唐以后的诗词。

柳永《倾杯乐·禁漏花深》:禁漏花深,绣工日永,蕙风布暖。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鳌抃。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这首词据说是有确切历史记载的第一首以元夕为题的宋词。这首词,写尽大宋繁华盛世,太平景象,绝无忧愁感慨意。元夕风物习俗,一一展现。元夕词中不得不提的一首。

但是宋词中以元宵节为题的代表作是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周邦彦的《解语花·风销绛蜡》、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这首词虽然有感伤时光流逝之感,但在整体上依然是描摹元宵灯夜的繁华。不过据评论者说,自这首词后,诗人们才开始逐渐的在元宵诗词中蕴含个体的感慨。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周邦彦《解语花·风销绛蜡》。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依然是写元宵,不同的是与自己所在地节日盛况同都城汴京的盛况做了一个对比“因念都城放夜”然后有了年光是也的身世感慨。清漏移,舞休歌罢,有淡淡的感伤意,令人回味。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上面已经说过,可以说是元夕诗词中之冠。布衣喜欢他的字面意思,其中评论者们说此词别有怀抱,写辛弃疾孤高自赏,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理念,了解就罢了。或者辛弃疾根本就没有此意,只是营造了一个美妙的相逢而已,蓦然的一相逢,惊艳千古,令人贪羡。那些做其他解读的都是个人观感,与稼轩无涉。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确实是感伤制作晚年时光,回忆其旧日元宵的欢乐日子,是多么的美妙和快乐,而今此时非昔时,今人亦非旧人。丧国之痛,流离之苦,身世之悲,让人不由悲从中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依然是从繁华处着笔,辞藻艳丽,色彩明亮。但是今昔亦非往昔。往昔的人已经没有了,往昔的国,往昔的家,往昔的挚爱,往昔的欢乐统统都不见了,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夜间出去。风烛残年,家国之悲,身世之苦,流离之哀, 真的令人神伤。难怪宋遗民刘辰翁会说“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当然宋词中除了这四首代表作之外还有很多元宵诗词。据统计有349首之多,虽然自苏轼后,此类诗词开始赋予作者的个人感受,到南宋,家国之思,故园之念,黍离之悲,多有体现,但是元宵节之夜在作者的笔下还多是繁华景象,不过今昔对比而已。大词人刘辰翁作为宋亡之后的遗民,亲自经历了亡国之痛,其写元宵词也从繁华入手。《宝鼎现·春月》这首词,布衣本来想放到浪漫爱情元宵节中,因为其中“约彩鸾归去”一语中也是有一段爱情故事的,说是一名叫彩鸾的绝世美女,与一书生在元宵节赏灯时相遇,结为夫妇,但是词后末段,肠断、春不归、暗滴鲛珠坠、天上人间梦里之语,写尽无限哀愁、亡国之痛,遂放弃。

词云: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阒且止。听得念奴歌起。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不知道起什么标题

元明以后到清,元宵类诗词依然繁多,但是诗词多从繁华出着笔,寄予个人感受,篇幅所限,不在一一评述了。

布衣码这么多字,原本也是一个应时应景的文字。原本计划是在正月十五完成,由于俗事繁忙,延宕到现在。

布衣文笔浅陋,写这类文字,纯粹是为了给一个学习的动力,如果令你有所获益,实是意外之喜。

其实,上面的都是废话,我告诉你们实话吧,布衣见朋友圈各种“贱人”各种晒,各种炫,忌妒的心发狂,眼晴流血,而又不能参与其中,遂惮精思虑,吐血三升,要捻几句酸诗,吟几阙骚词,然后轻描淡写的发朋友圈,企图群嘲:尔等真庸俗,人约黄昏后什么的俗透了,看我清风明月,写诗弄词,岂是尔等所能为的。是想装逼来的。

我希望说实话没有人打我,就是打我也别打脸,否则我这穷挫丑怎么去勾搭妹子啊。

哎哟,别打我,我闪!

上面的话也是废话,这样的文字岂能装逼呀,只是惹大家一笑罢了!都是布衣为了逼自己学习,才有这样的文字出现。无论好坏,我确实在这种有选择的阅读和文字书写中被迫学习了一些东西,对我有益,但对大家是否有益不敢保证。因为其中一些乱语出自我手,而非大家之手,所以请一笑而过。如果你能耐心读完,我真的佩服你,五体投地,我自己就读了两遍,第三遍都没读完。就是读,也是在检查错别字和漏字。希望读完的你还没有吐出来,就是对我最大的赞赏了!

猜您喜欢

往期精选▼

◆【布衣自留地】聆听经典系列之梅花三弄

◆【大美滑州】在滑县老城的历史和现实中行走

◆【老城春秋】1938年的明福寺塔

◆【布衣自留地】祭灶·印象

◆【布衣自留地】真的羡慕你,鸟儿!

◆【溯源】欧阳书院之前世今生

◆【关注】一位网友对滑县发展旅游业大放厥词,看看都说了啥?

【大美滑州】城关干渠群贤集,悠悠千年诵滑台!

◆【布衣自留地】咏明福寺塔诗文二首

◆【大美滑州】明福寺塔立千载,繁华盛世绘华章!

◆恍惚,一场恐怖的大梦!

◆【大美滑州】梦里龙虎堤,悠悠思乡情!

◆【布衣读诗词】蝉蜕尘埃外, 蝶梦水云乡!蝉、蝴蝶,诗词意象中生命嬗变的奇迹!(上)

◆【布衣读诗词】菊花,篱笆,惊艳了时光的爱情!

◆如何将滑县打造一个旅游城市?

◆葵坚强的传说

◆丧尽天良!极端无耻!滑县养生保健市场针对老年人的骗局

点击下载《唐诗宋词十五讲》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