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谁说我是“洋场恶少”?我写了《唐诗百话》


发布时间:2020-03-26 10:29:58

点击下载

孤独的“洋场恶少”

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亦是中国现代文学“新感觉派”的早期代表;他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亦是任教过多所高校的教育家;他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家,亦是文学杂志的编辑——他就是施蛰存。

对于许多文学爱好者来说,初次获知“施蛰存”这个名字,并不是读了他新感觉派的短篇小说,而是源于鲁迅先生大斥他为“洋场恶少”的那次关于“荐书”的文坛风波。

1933年秋,上海《大晚报》的编辑崔万秋给时任《现代》杂志主编的施蛰存寄来一张表格,请他在表格上填写自己在读的书目以及向青年介绍的书目。施蛰存就在第二项中推荐了《庄子》和《文选》,并附加一句“为青年文学修养之助”。没想到,正是这两本书目的推荐把平日低调谦逊的施蛰存置于文坛伐异的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十月,鲁迅以“丰之余”的笔名对这种向青年推荐古书的行为发起了猛烈的抨击,随即施蛰存撰写《<庄子>与<文选>》一文进行辩驳,万没想到鲁迅并不买账,恰是这篇想要平息论争的文章却致风波愈演愈烈,次日鲁迅就发表一篇《扑空》对其进行狂轰滥炸的一番痛批:“几部古书的名目一撕下,‘遗少’的肢节也就跟着渺渺茫茫,到底是现出本相:明明白白的变了‘洋场恶少’了。”

在这场革命文豪制造的误会中,首次“出场”的施蛰存虽然只扮演了一个被抨击的“弱者”角色,但他却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捍卫了自己的颜面,心胸坦荡超然:“我以前对于丰先生,虽然文字上有点太闹意气,但的确还是表示尊敬的,但看到《扑空》这一篇,他竟骂我为‘洋场恶少’了,切齿之声可闻,我虽‘恶’,却也不敢再恶到以相当的恶声相报了。”

学者朱大可在追忆施蛰存先生的文章中,这样评价道:“他不是顾准式的文化英雄,他并未直接批判专制,却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气节;他虽不能‘大济苍生’,却做到了‘独善其生’。他的学识直逼钱钟书,而气质则近乎陈寅恪和沈从文……施蛰存在1950年到1958年从事文学翻译,被戴上右派帽子之后,他便开始把玩金石碑刻,文革后又专治古典诗词,在那里默守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尊严。他毕生洁净,没有那些遍及整个知识群体的道德污迹。”

文学史上的“遗珠”

相较于文学史上的其他所谓“大家”,施蛰存先生则被学界置于历史的角落,其文学成就也未受到足够的学术重视,甚至被长时间遮蔽在历史的尘埃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许多大陆作家纷纷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追赶时代的潮流,据说那时的小说家,几乎每两个里就有一个在赶意识流这个时髦。然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施蛰存就在对外国文艺的译介中慢慢潜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内部,选择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鸠摩罗什》和《将军底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新感觉派”的奠基人,掀起了我国文艺界现代主义运动的第一波浪潮。

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施蛰存先生的文学创作才重又进入大众的视线,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当时中国文坛出现了翻案风潮,胡适、周作人和林语堂等“反动作家”被重新阐释,而“新感觉派”小说也得以翻身,成为出版社竞相再版的文化资源。他的都市心理小说,与沈从文的乡情小说,是中国文坛对称的两大支柱,共同完成了现代短篇小说的话语建构。他的《追》《梅雨之夕》《春阳》《鸠摩罗什》等等,都是其短篇中的杰出佳作,却难得在现代文学作品教材里现身。近两千种“现代文学史”,充斥着各种政治偏见和文学谬见,唯独没有关于施蛰存的正确估价。

这位世纪老人“蛰”而“存”之,在文化的深冬秉持着对文学的执着追求,面对形色意识形态的清洗,孑然一身,保持着灵与肉的自由,在缄默中暗自守护内在的正直,将写作一直延续到岁月的尽头。尽管他晚年患有严重耳疾,几乎失聪,却并未阻挡施老倾听尘世喧嚣的欲望,他的心境变得更加恬淡而阔大。也许,文学史上的他是孤独的,但究其一生,施蛰存先生的生命却颇为厚重并熠熠生辉。

“不上不下”的学术著作

很多年前,在华东师大任教的施蛰存先生,在招考研究生时出了这样一道问题:“什么是唐诗?”这是一个有意味且意味深远的问题。施先生正是在探寻这一命题的道路上,写下了《唐诗百话》这部自谦道“算不上学术研究”的学术著作。

他设想选取100首自认为能代表唐代三百年来诗风的唐诗,结合自己在多所高校讲学的经验,用串讲的方法逐篇进行讲解或介绍,不仅讲诗也带着介绍诗人。但在写书的过程中,他碰到了许多诗以外的事情,原本设想建立在自己个人理解基础之上的唐诗串讲集子,却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渐渐揭开了唐诗“谁知不看尤可,一看却常常大吃一惊”的一面——原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从宋、元、明、清以来,就有许多距离极远的理解。这也让原本坚定的施蛰存先生犯了难,原来唐诗的意义并不是自己单向理解的存在。

在动摇的过程中,施蛰存先生又钻进了史学的园林里去,做了大量的校勘、考证工作。在两年多的写作过程中,他对唐诗的认识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过去认为的从诗的文学意义本身去理解到后来用研究的方法去鉴赏,这位学界举足轻重的古代文学专家在实践中探索出他眼中关于“唐诗”的定义,这也是为什么《唐诗百话》这本书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风格迥异的原因。最终《唐诗百话》于1985年完稿出版。

尽管施蛰存先生自我评价这本学术著作“不上不下”,但《唐诗百话》却在上市后大获好评,被耶鲁大学列入中国文化学习指定教材,凡是做唐诗研究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更为难得的是,这本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即便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也可以很容易读懂。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不仅顺应了当今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而且具有很强的普及性。

古人讲“立功立德立言”,这位被鲁迅先生当年误读定性为“洋场恶少”的施蛰存先生,在他一生近百年的人生旅程中,除了著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著作之外,还为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宝贵的唐诗通识著作——《唐诗百话》。对于施蛰存先生而言,这样的功业善莫大焉;对于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来说,能够读到《唐诗百话》,幸甚至哉。

编辑:水 杉

美编:水 杉 张 林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读者读书会

欢迎关注读者读书会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下载《唐诗百话》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