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奇的世界之谜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4:10:37

点击下载

作者:同人阁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神奇的世界之谜大全集

最神奇的世界之谜大全集试读:

第一章 神秘莫测宇宙之谜

浩瀚宇宙来自何方

宇宙是怎么来的?这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大问题!宇宙大爆炸就是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设想,且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承认和肯定,现在几乎所有的宇宙物理学研究都是以宇宙大爆炸理论为基础或者是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的。按照这种理论,在大爆炸发生前,宇宙中没有物质,没有能量,没有生命,一切都是“无”;而所在的宇宙是在若干万亿年前,从一个极小的点诞生的。人们是如何判断遥远的若干万亿年前是否发生过宇宙大爆炸呢?而这场开天辟地的巨变距今有多久?作为大爆炸的产物,我们的宇宙会是稳定生存下来,还是有朝一日也会遭遇这种种灭顶危机呢?

宇宙“大爆炸”是一种猜想——

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心说”主宰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今天我们知道,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的2000亿颗恒星中平平凡凡的一个,而和我们银河系同等类型、同等级别甚至规模更大的恒星系,还有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就是这些星系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宇宙。宇宙大爆炸模拟图

在开始的时候,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是呈常态的。但是随着科学观察的深入,科学家却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20世纪20年代,许多天文学者都观测到大多数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谱线相比,都有波长变化。通俗地说,就是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规律,于是上述的现象就被命名为“哈勃红移”。哈勃指出,如果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应的结果的话,则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离开我们,向远方退行,距离地球越远,退行的速度就越快——这种理论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宇宙膨胀的图像。

1932年,在哈勃理论的基础上,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于一点。这一点极度致密,温度极高,因而发生了大爆炸。然后,物质、能量开始向外膨胀、散逸,就开始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从物质的高度密集到最后承受不住瞬间爆发,也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漫长的上亿年之后,我们只能以理论研究、描绘远古的宇宙发端。在这150亿年中,物质散逸,相互之间受到吸引或排斥,同时又先后经历了无数次小规模的爆炸,于是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和卫星,包括我们的银河系、太阳系、太阳、地球和我们心中无限美好的月亮等。现在由我们科技感知的范围之内和之外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而人类自己也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的进程中诞生和发展的。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学模型:

在爆炸1/100秒时,温度为1000亿℃,宇宙处于最简单的热平衡状态。爆炸1秒后,温度降到100亿℃。在如此的高温下,没有任何物质能够顽强地保持着固有的姿态,连原子核也被高温撕成了碎片。这个时候的宇宙,就只是“一锅”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浓汤”。连如幻影般难以捉摸的中微子也泡在其中。随着温度慢慢变冷,中微子开始抽身逃离热平衡,而其他的物质之间开始发生反应,两个中子和两个质子聚合在了一起,产生了氢核——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三分钟。这三分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被称为“宇宙最初的三分钟”。三分钟之后,温度陡降,只有10亿℃,正负电子的湮灭完成。此后70万年没有大事发生,直至温度降到3000℃,自由电子渐渐各有其主,与核结成了氢和氦。最初三分钟内形成的氢和氦,构成了以后宇宙中99%的物质。在温度慢慢降低的漫长岁月中,物质开始脱离辐射的热平衡,宇宙开始透明。

宇宙怎么产生的?《易经·系辞》所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宇宙万物的起源。从道中衍生出世间万物,万物有没有终点?宇宙究竟有没有终点呢?也就是说:宇宙往哪里去?“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不但有“始”,而且有“终”。学界关于宇宙的未来,主要存在三种推论:

第一种,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情况,就是高质量星体和膨胀力之间相互抵消,宇宙一直保持着现在的状态。潜意识里,大家都愿意相信,宇宙是永恒的,是稳定的。

第二种,是闭合的宇宙。如果宇宙物质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即宇宙物质产生的吸力足够强,把物质吸附过来,造成有限空间中物质质量的无限增加,密度无限增大。宇宙的体积膨胀到一定程度之后,又会开始慢慢收缩,宇宙的密度和温度都会再次升高,最后终结于同爆炸开始相似的状态——一个至密至热的小球。随后宇宙的生命在一场可怕的“大坍缩”中归于原始,是毁灭还是新生,都不得而知。也许终点也就成为下一次宇宙新生的起点。

第三种,可能是变为“开放的宇宙”,也就是暗能量将是宇宙的终结者。如果宇宙物质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就是有限的物质不断地散逸到无限的空间之中去。膨胀会逐渐减速,但永远不会停止。星系之间不断远离,宇宙密度减小,造星运动也随之逐渐停止。由于缺少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宇宙的温度也将趋近于绝对零度。黑洞被气化,宇宙的熵(宇宙生命系统或热力系统机能效率衰减的自衰落自死亡的过程)会增加到极点,再也不会有有组织的能量形式产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将转化成热,这叫做热寂说。如果质子衰变存在,宇宙最后甚至连氢原子这种最基本最多的中子物质都会消失,而只剩下辐射。

除了维持现状,在另外两种情况下,人类都是要随着宇宙一起灭亡的。而人类的未来也归结为一点,即:宇宙的临界密度是多少?临界密度,就是一个坎儿,宇宙密度小于临界值,它将永远膨胀,走向热寂,如果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将走向收缩,而后坍塌。时间和空间也将消失或者重生。

但现在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之后,人们有了新的推测:现今可观测的宇宙,终有一天将离开我们的时间视界,同我们失去联系,而最终这些物质会怎样,湮灭或是静静地存在于某个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我们都不清楚。有的理论认为,宇宙的暗能量以宇宙常数形式存在,不会随着宇宙形态的收缩或者膨胀而改变,并提出只有诸如星系等引力支配系统的物质会聚集,进而推论出宇宙膨胀和冷却到最后也将归于一片混沌,这一理论最终的落脚点却还是热寂说。对暗能量的其他解释,例如幻影能量理论则认为星系群甚至星系都会在大分离过程中被“撕”开。

大爆炸还在继续吗?

自从100多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之后,星体和各星系一直各自向外散逸。理论上讲,各个星系之间,由于存在相互维系的引力,彼此牵扯,进而减慢膨胀的速度。但是事实上,膨胀还在继续进行。

科学家猜测,宇宙中有某种力量把星体和各星系拉开。至于这只“神奇之手”的真面目,科学家们不清楚,但都自信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描绘这个现象。

宇宙新论的提出者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斯坦哈特教授说,根据宇宙数学模型预测,宇宙无始无终,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将会不断发生,永不止息。

他说:“现在社会所熟知的这次大爆炸,并非时间和空间的开端,而只是宇宙一连串爆炸循环当中最新的一次而已。在这一连串的爆炸过程中,宇宙不断经历着加热、膨胀、冷却、停滞、空虚,然后再度膨胀的循环。”

根据这个理论,宇宙将会继续膨胀大约1万亿年。而1万亿年之后呢?膨胀停止还是催生新的宇宙巨变?根据这个模型,在这1万亿年间,神秘的反重力力量的特性改变了,那个时候,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另一次大爆炸发生了——一切重新开始。

斯坦哈特的说法是否正确?相信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等到1万亿年之后的那一天,来见证这是真理或者是谬论。根据现在的科学水平,不必等1万亿年,对错很快就可以定夺。每一次大爆炸都会产生重力波,从爆炸源向周围扩散。在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一定释放出惊人的重力波,充斥整个宇宙。只要我们能够测量出重力波的能量范围、强度、幅度等参数,相信不止宇宙的起源,连宇宙的末日也都尽在掌握之中。

科学家正在努力,在地球上和太空中建造新一代的仪器,来采集这些重力波参数并对之进行科学的研究测量。第一个探测结果将会在几年内出现。较之1万亿年,几年的时间确实只是弹指一挥间。我们相信,我们还有是机会证实或者否定宇宙无始无终的说法。

时光隧道真假难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既不能强留,又怎能倒流?当观众为《回到1872年》的主人公回到过去拯救芝加哥市民的义举而击节赞叹的同时,大家都明白,这只是科幻家的幻想。然而,大千世界时时刻刻创造着奇迹。在20世纪,穿越事件一再发生,不可思议。前苏联飞行员在飞行中看到金字塔的施工场面;百慕大失踪游艇8年后再度现身;美国尚未发行的银币居然“跑到”4000年前古埃及庙宇的石柱之下……那么时间真可以倒流或前行吗?世界上真有所谓的时光隧道吗?世界总是难以捉摸,每当人们感叹“时光难倒回”的时候,自然却总给人们开着善意的玩笑,提醒着“穿越时空”的可能。穿越时空可以回到过去或到达未来,见到人所未见的事物。1934年,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戈达德,一次在苏格兰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遇到风暴而迷失了方向。戈达德降低飞行速度和高度,贴着云层低飞,以便能看到记忆中的德兰姆机场。德兰姆机场是英国皇家空军以前的一个机场,现在已经废弃。他没有记错,德兰姆机场就在他的脚下。然而,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种废旧的机场竟然变成了一所空军学校。

事后他回忆说:“在风暴中,本来一片迷茫,突然间明亮起来。原来的德兰姆机场,看起来一幅非常繁忙的景象,穿着蓝色工作服的机械人员,正在阳光下修理黄色的飞机。但是很奇怪,我飞行高度很低,离地大约只有50英尺,而下面的人竟然没有抬头,也根本注意不到飞机发出的巨大声响。”

惊愕之后,戈达德返回云层之中。可是几年后,戈达德又吃了一惊。

因为战争,政府将弃置的德兰姆机场再度开放,并将其开辟为空军训练学校。旋即英国空军的训练飞机也由银色改为黄色。原来,戈达德竟然在无意中闯入未来,见到了1937年,即4年后的景象。

穿越时空也可以回到过去,见到只能在书籍中温习的奇景。

1971年8月的一天,前苏联飞行员亚历山大斯诺夫,在驾驶着米格-21做例行飞行时,无意“闯入”了古埃及,居然见到了4000多年前的金字塔建造场面: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座金字塔巍然矗立,而另一座却刚刚开始动工。

1982年,一位北约飞行员,在一次的飞行训练中,竟然有数百只恐龙闯入视野。而那些恐龙是非洲大陆才有的稀有品种。

1986年,一位美国飞行员驾驶SR71型高空侦察机飞越佛罗里达州中心城区时,突破“时空屏障”,见到了一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他在递交给军方的报告中这样说,当飞机掠过树梢时,可以感受到篝火发出的热浪,篝火旁边,成堆的尸体触目惊心。百慕大三角洲诡异事件

专家们调查后指出:这位空军飞行员穿越时空所看到的是中世纪欧洲著名的“黑死病”的情景。“黑死病”是一场由鼠疫引发的瘟疫,很短的时间就迅速波及整个欧洲大陆。成千上万的人倒毙街头,尸横遍野,臭气熏天。为了防止病毒在尸体和人群之间蔓延,政府决定焚烧尸体,断绝传染源。那真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灾难,是人类史上悲惨的一页,而飞行员却离奇地见证了这一惨剧。

穿越时空,可以让物体离奇消失,然后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再将它送还给人类世界。

1970年,一架波音727喷气式客机在飞往美国迈阿密国际机场的旅途中,无故“失踪”了10分钟,客机和地面控制塔台完全失去了联系。10分钟以后,客机在消失的地方出现,接着飞完了全程,安全抵达目的地。客机上的所有人对于这10分钟完全没有知觉,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最终使他们相信这一神奇际遇的,是每一位乘客的手表都慢了10分钟。

相同的事情20多年后再次上演。1994年年初,一架意大利客机在非洲海岸上空飞行时,突然消失了。正当地面上的工作人员焦急搜寻之际,雷达又在原来的空域追踪到了它的讯号。而后,这架客机安全降落。

工作人员焦急地询问事情原委,然而机组人员和315名乘客,对曾经“失踪”过一无所知。机长巴达里疑惑地说:“我们的飞机一切正常。”工作人员根据20年前的事件核对了每个人的手表。果然,每个乘客的手表,都比正常的时间慢了20分钟。

百慕大地区是个“黑洞”,吞噬了无数经过的飞机、轮船,但是后来居然有失踪的船只重新出现了。

1981年8月,“海风号”英国游艇在百慕大三角区突然失踪,船上6人随之不见了。在百慕大,这种事情时常发生。不料8年之后,这艘船居然奇迹般的在失踪的那片海域出现了,船上6人安然无恙。工作人员询问事件经过的时候,这6人都表示对已逝去的8年时光毫无所觉,以为仅过了一瞬间。调查人员反复强调,他们这一去,已经过了8年,他们才不得不勉强接受这个事实。至于为什么会失踪然后再出现,没有人能弄明白。

穿越时空,把今天的物件放回历史,如果有一天再被当代的人发现,可能会有一番特别的感触。

1994年,一支考古工作队对尼罗河畔最早出现人类活动的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座距今已有4000年历史的太阳神庙。由于人迹罕至,庙宇早已破败不堪,仅存废墟一座,十分荒凉、破败。考古学家随后开始对废墟进行发掘,找寻一些原始人类活动遗迹。终于在一块古老的石碑下,发现了一枚深埋在地下的银币。

当考古学家细细赏鉴银币的时候,惊呆了。这不是一枚古埃及银币,而是一枚美国银币;它还不是一枚美国古银币,而是一枚现代银币。而最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枚面值25美分、政府已经铸造好、尚在美国金库中“等待”、准备在1997年进入市场的银币。是埃及人穿梭时空几千年?还是他们有预知几千年后的超能力?

专家们认为,这些事件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在事件发生的一刹那,这些飞机或者轮船进入“时光隧道”,或者说出现了时光倒流。然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匆匆,怎能倒流?

从现实条件来说,以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阻挡时间的飞进。

但从理论上来说,时光倒流绝非不可能。广义相对论说,如果一个物体以光速(30万千米/秒)飞行,理论上,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空间可以缩短,天涯近在咫尺,时间可以变慢,瞬间成为永恒。这时候,回溯到过去或者穿越到未来,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这些都还仅仅是说说而已,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能力,尚无操作的条件,一切都还是纸上谈兵。况且,上面的案例中,飞机轮船的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和光速相比差之甚远。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打开时空大门的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还好,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地研究和考察。经过研究发现,当飞行器经过重力场时,只要把拉力转换成推力,飞行器便可以实现短时间的光速行驶甚至超光速飞行。

为此,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专家们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统一场论”为基础,已经创立了“时空场共振理论”,主要针对如何借助电磁、重力、光速和时空共同演变的伸缩性,瞬间跨越恒星际空间。只要这个理论能步入试验和操作阶段,那么时光倒流将成为可能。

地球形成之谜

厚德载物的地球,生生不息养育着人类祖祖辈辈的生命和希望。然而,关于这个人类之家,却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地球的成因,先是从一个神话开始,西方人认为是耶和华神为了打发时间,在西边创造的一个天地。而我们却认为是人类的始祖伏羲在东方开辟的天地。于是,古时人们认为,天有四极,地有八荒。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视野不断扩大。到了19世纪后半叶,人们经过对地震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提出“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的结论。随后,关于地壳如何运动的问题,在地质学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人认为,地球应该是一团热物质冷却后凝结而成。地球在整个冷却过程中,地球体积逐渐缩小,首先形成一个壳子,且到处发生褶皱、断裂,最终导致了地壳运动。如果,这种推测合理的话,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褶皱和断裂应该是杂乱无章的,然而,现实中的断裂都有一定的方向。另外,地球内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随着这些元素不断蜕变产生大量的热量,完全可以抵消地球失去的热量。由此可见,这种由于地球冷却收缩而引起地壳运动的论点在理论上是没有说服力的。

另外有些人认为,地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膨胀,重力迫使地球物质趋向集中,而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物质便拼命抵抗这种集中的趋向,是集中与反集中剧烈斗争的结果,引发了地壳运动。按照这种理论可总结为:地球的不断膨胀而引起的。这种理论也很快被否定了。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初,大陆漂移一说红极一时。有人认为,当大陆移动时,前缘如果受到阻力就可发生褶皱。就好像船在水上行驶时,在船头前面产生波浪那样。向西推进的南北美大陆,一方面在其东面形成了大西洋,另一方面在其西岸形成连绵不断的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在一片争论声中,本世纪70年代,地质学家们提出“板块构造”学说。他们强调,全球岩石圈并非一块整体,而是由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驮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上,随着地幔的对流而不停漂移。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带;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是几个巨大的岩石层板块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由于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表现之一,所以板块的相互作用也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构造说是综合许多学科的最新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学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的又一次革命,它为地震成因和矿产资源富集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当今地学界占有统治地位。但如果想得到地球成因的确定答案,地质学家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月球形成之谜

月亮在中国劳动人民心中极其神秘,最早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后来延伸到中秋赏月。千百年来,它一直受到文学爱好者的青睐。早在唐代,张若虚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佳句。宋代文化名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将月亮美化到了极处。地球人这样关心热爱的月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月亮真的是传说中的月神吗?它真的是传说中嫦娥和她的宠物——玉兔的别墅吗?望远镜的诞生,使人类第一次有幸目睹了月球“庐山真面目”,人类首次看到月球表面上的山峰和凹地。尤其是后来人造卫星上天,宇宙飞船的研制成功,打开了从地球通向月球的路,开始了天文研究的新纪元。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千百年来人们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生动的现实,当时的宇航员用了3分钟走完了9个梯级,从此迈开人类登月的历史性一步。随后,人类又先后多次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设置了科学站,进行各种考察试验。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月球至少过了45亿年个生日了。关于月球的成因,至今众说纷纭。

有些想象力比较丰富的人认为,月球、地球本是一体的,起初,地球处于熔融状态,由于旋转太快,便不小心甩出了一部分,这便形成了月球。

另外有些人认为,月球原是一个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但是靠地球太近,最终被地球引力俘获,成了地球的一颗卫星。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更离奇的说法,认为月球原本是外星人飞行的交通工具,它一直守候在我们地球人身边,主要是为了帮助外星人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科学家一致认为,月球的形成,应该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因行星相撞而产生。他们提出,曾有个火星一般大的行星撞向地球,当时两个星球都处于熔融状态,各有一个高密度的岩石核心,核心外包着一层较轻的岩石,一旦相撞,熔融的岩石就迸射而出,后来聚拢成为月球。但是许多天文家对于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这种发生几率微乎其微。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开始借助超级先进的电脑对这种推测进行计算,他们首先假设当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月球会有些什么成分。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计算结果竟与事实相吻合。因此,这个月球形成假说,从某一角度能解答月球的形成原因,但是仍旧有很多客观现象,至今谁也无法提出确凿的证据,要想给月亮的形成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这就有待子子孙孙们继续探索了。

宇宙风暴之谜

所谓风暴就是空间中的粒子突然变得比平时多。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诸如雷暴、飑线、龙卷风(海上的称为龙吸水)、台风、热带气旋、热带风暴等风暴现象已足够让我们惊叹,宇宙中风暴的威力更是不可想象。由放射性的带电粒子所组成的威力强大的宇宙风暴,将定期席卷整个宇宙,结果将导致电子设备破坏,甚至烧毁。如果能量很大,会引起磁暴或破坏行星,甚至会使所有星系之间的界限模糊,距离缩短。

早年在为庆祝“哈勃”太空望远镜在轨道上运行13年时,科学家们发布过一张照片,照片上呈现的是编号为M17恒星形成范围内的一个很小区域,像天鹅星云一样。M17位于离开地球约5500光年的人马星座中。这图像便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成功拍摄到的完全形成的宇宙风暴,在涡流气体与辐射相互作用区域产生的风暴看上去很像汹涌的大海。宇宙风暴的颜色取决于不同的气体,红色表示硫,绿色表示氢气,而蓝色表示氧气。

虽然宇宙风暴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是宇宙风暴到底是什么?宇宙风暴是怎样形成的?目前为止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结论。

有的学者认为宇宙风暴与太阳风暴类似。太阳风即恒星粒子风暴,在恒星耀斑的时候抛出大量等离子,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它是一种连续存在的来自太阳并以200~800km/s的速度运动的等离子体流。在不是太阳的情况下,这种带电粒子流也常称为“恒星风”。恒星风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宇宙中存在许多像太阳一样的恒星,一般恒星都会释放高速的电子流。有一些还会释放高频的脉冲,即所谓脉冲星,脉冲星的脉冲形成的高功率微波辐射能量很大。由于电子流分布的不均匀,在某一处如果强大电子流交叉碰撞后形成漩涡,便会像台风一样形成电子风暴。

持有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则认为,宇宙风暴是宇宙形成的必要环节:爆炸产生后空间从无到有并急剧猛增,10-32秒后,便会暴胀到大约1光年的直径。在1秒钟时,由于大爆炸产生的极强高能辐射均匀地充满整个空间,宇宙成为100亿k高温的熔炉,所有物质被熬成一锅基本粒子汤。之后,原始宇宙风暴便开始了,基本粒子之间发生猛烈撞击,中子熔入质子形成了氦核。这个过程历时约三分钟,直至所有的中子消耗殆尽。有约22%质量的物质聚合成氦核,余下的物质几乎为没有聚合的质子,即氢核,仅有十万分之几属于同位素氦3和氘,百亿分之几归之于锂。下一步便是原始星云的形成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宇宙风暴又称曼斯克帝斯之风,它和宇宙黑洞并称为宇宙的两大杀手,因为是德国人曼斯克帝斯首先发现的,所以命名为曼斯克帝斯之风。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宇宙风暴的发生起因于巨大的恒星死亡塌缩,此时会产生巨大的吸力,但恒星的质量又不足以形成黑洞,便会形成一个旋涡状的风暴眼,类似于地球上的龙卷风。相对黑洞来说,黑洞可以探测到它的位置而避开,但宇宙风暴却神出鬼没,极难探测到,它会不断漂移,还会吞噬附近质量较小的星体,甚至所发出的磁场还会影响宇宙飞船的导航系统使飞船无法航行,可以称得上是空间航行的头号杀手。

宇宙就是这样充满神秘,有许多现象对我们来说还是未知的,关于宇宙风暴的谜团,还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的探索。

登月骗局之谜

对于人类来说,1969年是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年份,因为那一年美国航天员踏上了月球。但一直以来都有人怀疑人类从来没有登陆月球,那些航天员在月球漫步、插美国旗的照片和影像,全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搞出来的“登月骗局”。甚至连那个月球也是“道具”。有人甚至为此专门出版了几本书,指出一切有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登陆月球的场面都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为政治需要发布出来的“登月骗局”。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约2500万美国人认为:所谓美国人先后6次登上月球,是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制造的又一科技发展史上空前的大骗局。2009国际在线专稿:据《真理报》5月25日报道,美国传奇般的太空登月壮举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许多人认为美国宇航员根本从未登上过月球。日前,登月舱与月球车在一起日本“月女神”号月球探测器发回美国阿波罗15号和阿波罗17号登月点的照片,日本科学家称,没有发现任何人类停留过的迹象。

广为人知的“登月骗局”四大论据是:航天员放手后,国旗仍在飘动;在电视传送画面中,两个航天员同时入镜;航天员JohnYoung站在月球上向国旗敬礼时,他居然没有影子;有张照片中近景的一块石头上面似乎有一个C字,阿波罗14号和17号的传送画面中,航天员遮光面罩反射了很大的强光,太阳光不可能造成那样的效果,那只能是射灯的反射,证明现场只是一个布景。

有关人员认为,美国阿波罗登月是造假的主要代表是美国学术界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其依据有:第一,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他根据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在月面时所拍摄照片上的阴影计算的太阳入射角和公布的宇航员在月面活动时间、坐标点与月相周期比较发现有明显不符之处。第二,对阿波罗登月的录像带进行重力、速度的分析认为这是在地球上摄制的。第三,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第四,从阿波罗飞船研制到登月成功这段历史来看最大的疑点是工程进展的神速,这以美国当时的国力来说绝不可能。登月用的土星五火箭,远超过现代的任何火箭和现代航天飞机,现在反而弃而不用,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这便非常可疑。第五,登月舱也很成问题,阿波罗飞船从发射到回程的时间约为五到八天,在这段时间内如何使,作为登月舱燃料的液氢始终保持在超冷状态,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技术问题,可美国宇航局从来没有讲该怎么解决这一难题。

当然也有否定登月是骗局的人,主要以在美国攻读生化博士的方舟子先生代表。他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他说,首先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当年美国的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时,是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实况转播。如果是一次骗局,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来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一些照片即可。第二,新闻舆论报道监督相当有力,但事隔二十多年,有几万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大规模计划,竟无比较多的当事者出来指认这场骗局,这在有新闻自由的国度是难以想像的。一般来说,美国宇航局的项目都有成千上万的学术界和工程界的人士参与,并且都会保持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若要让几万人守着谎言几十年,非强权约束可为。第三,揭露证据还不充分,从几张照片和录像来判断登月计划是骗局,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一类性质的问题。

争论没有休止,事实到底如何,只有等待更强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了。

四维空间有谜团

科学家们将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怪事,归结为四维空间惹的祸,他们一致认为:地球和某种神秘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捉摸的通道,通道的两边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世界。这就是神秘的四维空间。

1934年,一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在美国菲拉狄尔菲亚港上行驶时,一阵汹涌的波涛袭来,这艘船在转眼间便到了弗台尼亚洲东南部的诺福克海港了。当时,船上的人员个个都睁大了眼睛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菲拉狄尔菲亚港和诺福克港之间距离500多公里,这么远的距离,是什么力量将一个军舰瞬间从一个港口送到了另一个港口?

1956年5月10日,美国西部俄克拉荷马州一个八岁的小孩在和小伙伴玩游戏的时候,在众多小伙伴的眼前,神秘消失;一个月后,小男孩的母亲也神秘失踪了。他们至今去向不明。

1968年6月1日,南美洲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郊外,两辆汽车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他们打算去150公里外的麦布市。然而,其中一辆车子却在途中神秘失踪。后来,神秘失踪的车竟到了墨西哥。据当事人会议说他们的车子行驶途中,在午夜12点10分时刻,他们忽然被一层白雾笼罩着,随后,他们便昏迷过去了。醒来之后,他们已经开车到了墨西哥了。而他们手表上的时间均同时停在了12点10分。阿根廷与墨西哥相距6000公里,他们怎么会把车子从阿根廷开到墨西哥的呢?

另外,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他们的表针会停在12点10分,实际上,这天已是两天后了。世界上相继发生的这些怪事,很快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

爱因斯坦也曾在他的作品《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到过“四维空间”的概念,他指出,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多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这里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四维空间”里物质的能量会随着速度的改变而改变。

然而,截至目前,“四维空间”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对四维空间的探索将更深入,相信有一天,科学家们能帮我们揭开“四维空间”里的神秘世界之谜。

彗星蛋难解之谜

所谓的“天文蛋”,就是指家禽在发生某些天文现象时所生的一种“特殊的蛋”,其特殊性表现在蛋壳表面有一些天文图案,如彗星、日偏食、北斗七星等。而在家禽所生出的千奇百怪的“天文蛋”里,“彗星蛋”是最常见的一种。

最早发现的“天文蛋”是在1682年,当哈雷彗星对地球进行周期性的“访问”时,德国的马尔堡有一只母鸡下了一只异乎寻常的蛋,那只蛋的蛋壳上布满了星辰花纹;而后,在1758年,英国霍伊克附近乡村的一只母鸡生下一个蛋壳上清晰地描有彗星图案的蛋;其后的1834年,当哈雷彗星再次在苍穹出现时,希腊科扎尼一个名叫齐西斯·卡拉齐斯的人家里,有只母鸡生下一个壳上有彗星图的蛋;在那之后,每隔76年,哈雷彗星访问地球时,世界各地总会有带有彗星图案的奇异鸡蛋出现,屡见不鲜。

也许会有人怀疑这种神奇鸡蛋的真实性,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带有星辰图案的怪蛋,每一个痕迹都犹如雕刻一般,不论如何擦拭都不会改变。

为什么在哈雷彗星访问地球时,就会出现蛋壳上描有彗星图案的鸡蛋呢?彗星在太空中遨游,而母鸡只是存在于地球上小小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必然的联系吗?这难道就是哈雷彗星对于地球影响的表现?

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在这二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样的现象也许跟生物免疫系统的效应原则有关。对此,苏维的生物学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肯定地说:“这二者之间肯定具有某种因果关系,这种现象不仅仅跟生物免疫系统的效应原则有关,甚至和生物的进化也是相关的。”除了“彗星蛋”以外,天文蛋中比较常见的还有“日食蛋”和“太阳蛋”两种,它们同样是在天体发生异常情况时被产下的。距今最近的“太阳蛋”在2007年2月6日产于庙子镇黄鹿井村村民家中,蛋的一侧呈圆形平面,周围均匀分布数个尖角,就好像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有的专家认为,它是受太阳黑子异常爆炸影响而形成的天文蛋,对研究太阳黑子活动等天体自然力对生物的影响有着独特的科学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天文蛋的出现,科学界普遍认为,遥远天体的运行会对地球生物产生相当微妙的作用,尤其是彗星光临地球,日食月食、九星联珠等特别的天文现象发生时,就会有相应的“天文蛋”产生。

只是,对于这种论点,持反对意见的科学家也不在少数。从事天体化学研究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徐伟彪就认为:“天文蛋”一说根本没有科学道理,鸡蛋上的图案与天文现象再相似,也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与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同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程灼副研究员,他表示:在日食或是其他天文现象发生时,太阳辐射源被遮挡,会对生物活动产生一些影响,而体型较小的生物相较于人体来说感知会更敏锐一些,但是,这种细微的感知并不能作为“天文蛋”形成的科学依据,而蛋壳上的图案也很难与天文现象之间找到必然联系,所以说这一切纯属巧合。

这两种观点究竟孰是孰非?天体与生物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这些谜题围绕着神秘的“天文蛋”展开,至今仍未有解答,对于它的答案,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依旧要翘首以待。

古人怎知小天狼

天狼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距离我们不到9光年。在古埃及,天狼星和尼罗河的泛滥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廷巴克图以南山区的多贡族也有关于天狼星的古老传说。而苏轼这样说:“西北望,射天狼!”在古代中西方文献中,天狼星都被描述为红色,而现在天狼星闪着耀眼的白光!短短几百年,天狼星是如何实现星体颜色转变的呢?

天狼星是位于大犬座的一等星,学名大犬座α,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之一,距离不到9光年。在人们能用肉眼分辨的2000颗恒星中,天狼星是唯一一颗与太阳同时升起,并精确的以365.25日为周期的恒星。

在世界古文明中,有很多关于天狼星的记载。

在中国,天狼星被认为是主“侵略征兆”的恶星,象征着侵扰。战国时代,群雄逐鹿中原,南方士子以“天狼”来象征好战善战的秦国。屈原在《九歌·东君》中有“举长矢兮射天狼”之语;北宋,中原政权孱弱,少数民族雄起,中原文人又以“天狼”来形容频频袭扰中原的北方民族。

在古埃及,天狼星则被命名为“新年之名”。在金字塔的经文中有提到:在固定的季节中,天狼星自天空中消失,然后在黎明时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正好是尼罗河三角洲开始泛滥的时候。古埃及人就开始了他们的耕作。天狼星两次偕日升起的间隔,从时间上计算这个周期则为365.25日,而不是埃及年的365日。因此古埃及人将天狼星比太阳早升空的那天,定为元旦日。所以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拜天狼星所赐。

多贡族居住在廷巴克图以南山区,是非洲至今仍然保持着原始丛林生活方式的土著民族之一。有传说是这样的:天狼星有一颗黑暗的、致密的、肉眼看不见的伙伴,那里有着世界上最重的物质,还包含着生命的种子。这颗小小的星体,自转及围绕天狼星的公转支撑着宇宙所有的创造活动,它的轨道决定宇宙的时间和空间。它是宇宙一切创造活动的出发点。于是他们唤这颗“黑暗的伙伴”作“波托罗”,“托罗”是星的意思,“波”是一种细小的谷物,意思即细小若谷物的星星。

多贡族之外,其他的民族都没有敏感地观察到天狼星还有伙伴的存在,难道这真的是古老民族的幻想?而传说中的“波托罗”有着主宰宇宙的力量,为什么又没有人着力观测研究呢?难道只是传说?

可是到了19世纪,人们却发现这个“神秘伴侣”——

1844年,天文学家贝塞尔注意到,天狼星有着不同于一般恒星的直线匀速运动,其运动路径波浪起伏。由此断言,天狼星确实有一颗“看不见的”伴星存在,这颗伴星就是古人口中的“波托罗”。波浪起伏的路线,正是天狼星一边移动一边被伴星“波托罗”围绕旋转天狼星位置的结果。

后来其他的天文学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算出了这颗“伴星”的位置。

将近20年后,1862年,美国的科学家终于在浩瀚的星空中里找到了这颗“看不见”的天狼伴星。同耀眼的天狼星相比,这颗星实在是太暗了,看起来就像是由于望远镜的缺陷而引起的假象一样。人们亲切地称这颗伴星为“小狼”,倒是许多人忘记了它最初的名字叫“天狼星β”。

1915年,亚当斯观察“小狼”的光谱时,发现它是一颗星光暗淡的白色恒星。于是最终确定了天狼伴星为“白矮星”,是死亡中的星球。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现的第2颗“白矮星”。

到了2005年左右,人们对于“小狼”,即“天狼星β”的研究才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小狼”的直径和地球相差无几,约为1.2万千米,只有太阳的1/50。但是它的质量差不多达到了太阳的98%,因为它的密度比太阳大得多,平均密度为30千克/立方厘米。“天狼星β”的观测有了这样的进展,可喜可贺。然而早在1200年前,多贡部落就开始祭祀这颗星,并且把一些重要的参数,如体积、密度、轨道形状和它围绕天狼星运行的周期,记载到木刻、壁画和纺织品上。那么古老的多贡族人,为什么在1000多年前就知道了这粒肉眼看不到的天狼伴星呢?

在古罗马,每年7月,人们总要献上红毛的狗祭祀天狼星。古罗马的诗人写道:“火星闪烁着温和的红光,而天狗星的红色却比它更强。”天狗星就是现在的天狼星。

公元前1000年,巴比伦人也用他们的楔形文字记录下这颗星的颜色是红色的。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著名人物的著作中,也都曾找到这类描述。

然而,众所周知,天狼星是颗比太阳还亮23倍的蓝白星,闪着耀眼的白光。人们感叹,在天狼星的周围究竟有没有多贡人所描述的“波托罗”呢?它究竟是不是宇宙一切活动的本原?而从古至今,天狼星的颜色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对天狼星颜色巨变的问题,争论了几个世纪,但是仍没有定论,关注也仍在继续中。

曾经有科学家认为,由于习惯的原因,无论是古代天文学家还是古时候的诗人文人,都喜欢在天狼星接近地平线时观察它。正如落日一样,因地球大气的折射,天狼星于是呈现红色。

1985年,联邦德国天文学家施洛夏和柏格文宣布他们在一部中世纪早期手稿中,发现了图尔(在今法国)的主教Gregory写于公元6世纪的游记。这篇拉丁文稿是教导人们如何从星辰的位置来确定睡前祈祷的时刻,其中提到天狼星仍弥散着红色。因而断定天狼星直到公元6世纪末仍呈红色。

然而在大约400年之后,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苏菲所作的星表中,天狼星并没有被列入红色星一类。所以普遍认为,天狼星就是在这大约400年的时间中改变了颜色的。400年的时间如何让一颗星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两位联邦德国科学家说,古代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是当时已变成红巨星的天狼伴星。年老的星球在变成白矮星之前,都会膨胀成为红巨星。红巨星体积膨胀时,外围离中心越远,温度越低,发的光也越来越红。天狼星因为古代天文学家是用肉眼观察的,很难把天狼星从天狼伴星的耀眼红光中分辨出来。同时两颗星光芒相加,所以当时的天狼星特别明亮,古代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记载,当时白天都可以看见天狼星。

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红巨星不断内缩变热,演变成白矮星,这个阶段大约需要10万年。天狼伴星要在400年间从红巨星变成白矮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说天狼伴星突然坍缩,那么那一瞬间应伴随一次大爆炸。“小狼”将会在那一瞬间抛出大部分物质到星际空间中去。我们应该观测到围绕着天狼伴星,有一个向外扩张的气体云环,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而且,“天狼星β”爆发,肯定会使天狼星好几个月的时间里十分耀眼,就像太阳耀斑一样。但是目前为止,我们也找不出任何类似的文字记载。

几百上千年的演变过程太短,而且坍缩推论的证据也找不到。用恒星演化过程来解释天狼星颜色的转变,也已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所推翻。此路不通,难道就真的走不下去了?就永远无法解释天狼星由通红到白亮的原因?

或许,有一条线索还有追寻下去的价值。科学家在对天狼星进行光谱分析后指出,天狼星的金属含量比同类星球的正常含量要高。怀抱“恒星演变”想法的科学家随即猜测,这多出来的金属成分,很有可能是在天狼伴星爆发时喷发到天狼星上,为天狼星所吸收的。天狼星的存在,限制了天狼伴星的爆发,所以证据难寻。因为证据几乎都转移到天狼星身上去了。

虽然无证可寻,但人们不是没有希望。不管怎样,联邦德国的那位天文学家施洛夏说:“由于对天狼星的研究,我们可能要改写天体演化的理论。”这倒是一句大实话。

月里嫦娥多疑问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虽然反射着别人的光芒,却照亮了人间千万年,也成就了许多人间情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对家园无尽的思念;“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对大自然造物的赞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对美好爱情的期待。那片溶溶的月光见证了人们所有的爱恨情仇,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同时月光也承载了许多人对生活的追求,所以“嫦娥奔月”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或者说月球充满了猜想和假设。当科研条件成熟之后,月球也就自然成为人类空间探测的第一站。几十年来,随着人类探月行动的不断深入,不仅探测到大量的月球信息,也留下了种种疑问。

1966年11月20日,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运行在既定轨道,执行探测任务,并用相机记录着月球表面的地貌和情景。在距月球表面46千米拍摄的图片中,意外发现静海处有7座清晰可见的塔状建筑物,高度相当于15层大楼,其形其貌与埃及开罗郊外的法老金字塔群极其相似。

另外,塔状建筑物外观色泽比其周围月面的颜色明快得多。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它们的建筑材料不是取自于月球本身的天然材料,而是来自外星球的物质,或是将月球上的原生物质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较之塔状物的高度、形状、颜色,更有研究价值的是它们的排列方式。这片宏大的建筑群屹立于月面静海处,其西边正好有一片洼地。若以月面阿巴卡地区的塔状物为中心,四面发散,这月球上的建筑物样的排列与埃及金字塔的顶点排列毫无差别。

这一惊人的发现引起了各个领域专家们的关注。美国波音公司的专家威廉·布莱亚与前苏联工程专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各自研究照片,并运用几何学仔细分析后,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是精心建造的而不是自然生成的。”学术界历来是群雄并起,谁也不服谁,但是此刻却如此这般地“英雄所见略同”,而且还来自两个曾经因意识形态而对立的国家,我们只能感叹一句:“科学无国界!”

月球从来就是一个充满秘密的地方,在几十年的探月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悬而未决的“疑案”,我们截取几个极具代表性的事例,与朋友们分享。

疑惑难解的白色闪光:月球,表面积如非洲一般大小,但是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到处是沙漠、山地和深谷,没有空气,也没有水,满目荒凉。但在这沉寂而荒芜的世界里,居然接连不断地发生闪光现象。

1955年5月24日,著名科学家费尔荒夫观察月球南极边缘时观察到了不明的发光物;1967年9月11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对月球的观测有了新发现,蒙特利尔一个科学小组在人类首次在月面驻足的静海处观察到一片云雾。

屡屡出现的白色闪光引起了天文学家的高度重视。有人猜测是火山喷发的火光,有人说可能是陨石坠落产生的光和热,也有人说是极光,还有人认为这些不过是类似闪电的自然现象。但是后来经过研究,这些猜想都被一一否决了。

尽管月球表面上类似火山喷发遗留下的环形山口不计其数,但研究表明,30亿年来月球上从未发生过火山活动,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一些不会喷发的死火山。同时也不可能是下落的陨石照亮了坚硬的月面,由于月球表面没有空气,所以更不可能有雷鸣电闪了。

为此,英国科学家进行了3年特别研究,最后风趣地形容:“月面上像开展览会一样,连续不断地发生闪光,次数之多,形态之多变,令人叹为观止。三角形的、线形的,有时单个出现,有时几个同时出现;闪光还有动静之分、强弱之别,千奇百怪,各不相同。这些频繁出现的月面闪光,似乎是一些活泼俏皮的外星人在月面上进行紧张的工作。”

难以置信的不明飞行物:1968年12月27日,美国宇航局“阿波罗8号”接近月球,准备着陆。宇航员在预先观察未来着陆点时,一个巨大的地外物体出现在了他的眼前,直径足足有15~16千米。“阿波罗10号”也同样遭遇了这样的事情。1969年5月22日,“阿波罗10号”飞临月球上空,准备降落执行月球探测任务。当登月舱下降到距地面只有7.3千米时,忽然一个不明飞行物垂直上升,并不停向飞船内的宇航员塞尔南、斯塔福德和约翰杨3人“致意”,这三位宇航员不仅有幸亲眼目睹了不明飞行物的垂直升降,还成功地拍下几张照片,但迫于压力,从未公布于众。

1969年7月19日下午6点,“阿波罗10号”再次临近月球表面,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正用16mm电影摄影机拍摄月面。此时,两个不明飞行物进入摄影镜头,然后迅速消失。不过几秒钟后,它们又回到飞船上空并降低其高度。

阿姆斯特朗清楚地看见,其中一个明显要比另一个大得多。而当阿姆斯特朗和另一位宇航员小奥尔德林在月面采集岩石样品时,他们竟惊奇地看到,前方环形山下整齐地排列着别的宇宙飞船。

无巧不成书,驾驶“阿波罗12号”、“阿波罗15号”、“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执行探月任务的宇航员们,多多少少都亲眼目睹过月球上空的不明飞行物。而这些不明飞行物来自何处,为什么对月球如此感兴趣?我们一切都不得而知。

神秘的教堂钟声: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进入太空已经第四天了,航天员阿姆斯特朗与小奥尔德林转入登月舱休息,也是为第五天逼近月面的探测工作储备精力。

当离月面还有180米时,登月舱的速度由5.8米/秒降至2.75米/秒,在到离地面95米时再减至1米/秒,这当然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这时一种奇怪的声音响起,像发自遥远的教堂,悠扬回旋,不绝于耳。等到第二天阿姆斯特朗与小奥尔德林踏上月球表面的时候,那类似教堂钟声的奇怪声音又响了几次,而且更加清晰。

事后,当新闻记者追问阿姆斯特朗“你真认为那是发自教堂的钟声吗”时,阿姆斯特朗笑着回答:“我不能肯定那是否是钟声,但我敢断言那是一种金属撞击的声音。”

即便是如此含糊的回答,他已经违背了上司要求宇航员们守口如瓶的规定。正是由于这样严苛的规定,在接触月球最多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没有多少第一手的资料被泄露出来。这也客观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上为月球增加了许多的神秘。

长满青苔的美制轰炸机:月球上不只有那些来自自然的景象和奇怪的声音,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其中很多是不曾被带入太空空间的人类文明的产物。

1987年3月,前苏联太空科学家在拍摄月球背面图像时,意外地发现一架服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重型轰炸机。

传回的一组卫星照片清楚地显示,这架中型轰炸机处于一座火山口旁,机身上布满青苔,一些部位已经残破了,估计是被陨石击坏的,机身和机翼上有明显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标志。根据飞机机身青苔的形状、生长特性和分布位置,科学家判断,此种青苔为深海水藻。

这架美军轰炸机,可能是二战时期坠落海底,而后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或者依靠某种神奇的力量,从地球海底转移到月球上的。

更让科学家们大惑不解的是,正当他们调兵遣将,准备深入研究一番的时候,在1988年7月22日那一天,这架飞机却在众目睽睽之下,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人造卫星在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搜索,均一无所获,甚至连一丝搬运的痕迹都没有发现。

月球上的物品杂乱无章,除了未知的物质和神奇的建筑以外,还有很多是人类探索太空进程中留下的足迹,是人类文明在月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月球风暴洋西部地区,“月球九号”正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是前苏联于1966年2月3日发射的自动月球考察站,它为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它,人类飞行器首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实现了软着陆。但是现在它就静静地躺在这里,一切的繁忙和功绩都与它无关,它只是静静地等待铁锈腐蚀它的身体……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与它相距仅几百千米的是美国的“勘测一号”。这些所谓的文物,真可谓烈士暮年,不同的出身,相同的命运。

美国“阿波罗号”6次登月后遗留下的登月舱,在月球上众多的“文物古迹”中可算是最宏大最壮观的。其中最庞大的“文物”——第一个登月舱“鹰”,高达7米,重14.7吨,外形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蜘蛛。它的制造者似乎很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阿波罗号”终老于此的结局,为了让后来的“考古”专家更加清楚地了解它的情况,“鹰”的外壳上还镶着一块不锈钢铭牌,上写“1969年7月,人类第一次登上了月球”。更具纪念价值的是,在这个登月舱内,还存放着73位国家元首撰写的亲笔信和宇航员纪念章等“文物”。

可以想像,在遥远的未来,人们在月面上看见“阿波罗”的残骸,还有那么多保存完好的、极具纪念意义的物品,是不是特别有感触?

另外,还有1959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二号”不幸爆炸后的残片。月球包容了它,哪怕在它的身上,钉着耻辱和失败。

在月球上还有6辆“月球车”,其中只有1辆用过了,其余5辆还是崭新的。最古老的是前苏联的“月球17号”飞船送去的“月球车一号”,底部有8个轮子,可以爬坡过河,拍摄到较为真实的月球表面图像,同时进行一些样品采集。其余的“月球车”都是“阿波罗号”登月时带去的。

其余的“文物”就是“阿波罗”行动中宇航员特意保留在太空中的私人纪念品。比如说奥尔德林的“圣杯”,高尔夫的狂热球迷谢泼德的球杆上的铁头及球,此外还有照相机、靴子和钢笔等。

他们将这些物品遗留在太空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应该严厉批评,但是从人情上来讲,又无可厚非。地球60亿人中,能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天资和条件,能够登上月球探索太空的奥妙呢?既然他们成为这样的“天之骄子”,自然要留下一些所谓的“某某到此一游”的证据了。

当某日年华老去,这些“天之骄子”晒着太阳哼着歌,抚着儿孙的头说:“爷爷可厉害了,当年把我最喜欢的高尔夫球和球杆都留在了月球,所以现在只能打太极了。”这样也是一段值得炫耀和记忆的历史。

火星女人多困惑

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至今仍没有定论。可是,在火星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让许多人浮想联翩。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在火星表面拍摄到一个神秘的女人。难道火星上真的有生命的存在?难道“火星人”不仅仅是我们的科学幻想?

近年来,在太阳系所有的行星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火星了。这颗体积比地球小的行星,因为也有一层和地球类似的大气层而一向充满了神秘色彩,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议论。

火星是太阳系中第七大行星,距太阳第四远。由于鲜红的色彩,火星有时也被称为“红色行星”。火星被希腊人称为“战神”,善于农耕的古罗马人将它作为劝课农桑的神灵供奉。而在中国,由于火星呈亮红色,闪闪烁烁,明明灭灭,中国古人称之为“荧惑”。

火星比地球小得多,表面积与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差不多,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4。火星上的平均温度大约为-55℃,但温度却具有十分惊人的跨度,从冬天的-133℃到夏天白天的将近27℃。

火星的轨道是显著的椭圆形,离心率比较大。因此,即使是能在接受太阳照射的一面,近日点和远日点之间的温差也将近30℃。这对火星的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位于近日点时,南半球处于夏季,比北半球远日点造成的夏季升温更快更强,同时北半球的冬季也比南半球更冷。

火星形成的早期,与地球十分相似。和地球一样,火星上几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转化为了含碳的岩石。但由于火星缺少类似于地球的板块运动,使二氧化碳无法再次循环到大气中,进而无法规模性地产生意义重大的温室效应,即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因此,即使把火星拉到与地球同等位置上,火星表面的温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温差也大得多。

火星薄薄的大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气(2.7%)、氩气(1.6%)、微量的氧气(0.15%)和水汽(0.03%)组成的。可见,火星那层薄薄的大气层,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构成,虽然也能制造温室效应,但那些效应不大,比地球微弱得多。

火星表面的大气压强平均起来仅为大约7毫巴(比地球上的1%还小),并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盆地的最深处可高达9毫巴,而在被誉为“太阳系最高峰”的奥林匹斯山的顶端却只有1毫巴。气压虽小,但是也足以支撑偶尔会持续整月的席卷整颗行星的飓风和大风暴。

在史前时代,火星就已经为人类所知。人类对火星的第一次探测是在1965年由“水手4号”飞行器实现的。而后人们接连又做了几次尝试,包括1976年的两艘“海盗号”飞行器。“海盗号”曾经尝试过用实验来判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实验结果是否定的。但乐观派们在不太理想的结果中还是找到了曙光,他们指出,虽说实验只有两个小样本是合格的,但是这两个样本又不是来自火星生命条件最好的地方,火星生命的存在还是大有可能的。

1903年5月,美国天文学家洛威尔用望远镜观测火星,发现上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