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病的活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2 14:56:22

点击下载

作者:李锦清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生病的活法

不生病的活法试读:

由内而外的健康生活宝典

——全面保健不生病的红宝书

疾病是身体的大敌,是健康的杀手。面对疾病的侵袭,人们常常无处可避。如果采取了错误的治疗方法,不仅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还会使病情继续恶化。这显然与养生保健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掌握驱除病痛的科学方法。

生活中的很多小方法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忽视。其实,人们只要用心留意就会发现生活中一些充满智慧的小方法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古代医学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有的通过文字记载保存下来,有的则通过口头流传至今。这些养生经验和方法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们隶属于中华文明,更因为它们的神奇功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保健方法和养生观念,不论古代流传还是现代流行,不论是民间秘方还是官方经验,只要被证明是科学而健康的,就应该吸取并利用。

古代中医理论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到如今依然为世人所重视,其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和医家智慧,为现代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们养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及实施方法。独树一帜的中医学以其神奇的经络学理论为基础,揭开了人体内在的奥秘,而其按摩推拿之术更是久经不衰的养生保健秘法。

自古以来,养生家们都对按摩这一“手上功夫”推崇备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分布着众多神经反射区,即古人所讲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疏通经络,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不生病、少生病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健康应该是全面的,这就决定了养生保健观念的整体性。只有全面健康才是养生保健的终极目标。

除了全面健康观念之外,还需要具备由内而外的养生态度。引起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中医理论认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其中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由此可以看出,情志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少生病、不生病,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本书不仅语言通俗易懂、清晰流畅,而且实用性很强。全书立足于生活,采取多角度、全方位的方式,介绍了生活中一些极为实用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养生方法。

书中的方法不但涉及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的养生重点,也考虑到了普通大众的经济状况,这些方法都是以中医理论为先导,以实际效果为基础,并经过实践的验证总结出来的,因此,对科学养生具有指导意义。——橡树国际健康机构

第一章 千方易得,一诀难求

道家叩齿健齿养生诀

叩齿,亦称“叩天钟”,即上下牙齿相击打,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家葛洪曾把叩齿作为道家的修炼之法,从此叩齿流行于世。后世有很多人用此法来养生,如颜之推曾经以叩齿之法健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常以叩齿健身,年过八旬,仍齿坚完好。北宋文坛巨匠兼书画家苏轼亦以叩齿之法健身,每至半夜则披衣盘腿而坐,面向东南,叩齿36下。清朝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更是以“齿宜常叩”作为养生之诀。

对于叩齿的修炼之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有反映。唐朝韦渠牟在其《步虚词》之十七中有:“叩齿端金简,焚香检玉经。”宋朝梅尧臣的《题刘道士奉真亭》也写道:“降真沉水生炉烟,叩齿晓漱华池泉。”元朝柯丹邱《荆钗记·荐亡》曲中也有言:“揑诀惊三界,叩齿动百神。”前人的这些描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叩齿养生时的环境要求以及其对身体保健的重要作用。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了,身体也越来越强健。尽管如此,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人们也总会有老化的表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牙齿。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什么都好,就是牙齿开始松动了。牙口不好的人咀嚼食物时多有不便,不仅不利于肠胃消化、吸收,而且也无缘享用很多美食,比如一些坚果,这样就会影响营养的全面摄入。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牙齿的保健非常重要。

事实上,老人脱牙并非因为年迈或自然衰老,其主要的原因是牙病。如龋齿、牙周病等,常常会导致牙痛齿摇、牙龈出血、牙周酸软、咀嚼无力等。牙齿疾病的发作不仅让患者吃不香、睡不好,还会诱发心脏病、动脉硬化、细菌性肺炎、脑中风等一些重大疾病。尽管可以吃些止痛消炎药去除疾病,但是长此以往会对牙齿造成极大的伤害。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平时牙齿酸痛无力、松动摇晃只是小毛病,大不了换上假牙。然而,尽管假牙能够帮助咀嚼,但却很容易造成继发性牙周病以及牙龈不适,还是不利于健康。

叩齿是健牙固齿的保健操之一,也是使牙齿延长寿命的传统养生方法,据史料记载,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曾患牙病,经常疼痛不已,这使他苦闷不堪,吃了不少方剂,但总不能根治。后来,他看了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养生之作《抱朴子》,其中有用叩齿之法防治牙病的记述。于是,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叩齿,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牙痛竟消失了。后来,他坚持叩齿,牙痛再也没有复发过。为了让这个防治牙病的良方得以流传,颜之推还特意记载了下来。

叩齿之法主要有3种,即轻叩、重叩、轻重交替叩。牙齿好的,可重叩;牙齿不好的,可轻叩或轻重交替叩。叩齿时,最好采取端坐位或卧位,闭口闭目,舌头轻抵上腭,全身放松,心静神凝,意守丹田,双手叠放于肚脐处,自然呼吸,先叩臼齿,再叩门齿,各36下,反复3次。叩毕,将口中津液鼓漱12次,分3次咽下,切记不可吐掉。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了叩齿法,提醒叩齿应注意三点:一是叩齿的时间,以起床后为好。二是叩齿的次数,以300下为宜。三是叩齿的效果,以天天叩为佳。这是经验之谈,可以借鉴。平时叩齿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每日早晨和晚上,以上牙对下牙空口咬撞20次,这样有利于促进牙槽骨及牙骨质新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叩齿可以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良性刺激,并促进牙床、牙龈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龈组织的不良症状,使牙齿变得坚固而有光泽,并能改善老年人牙齿松动和脱落的症状。同时,对牙病患者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疗法。

另外,专家还发现,叩齿还有调节脑部血流量的作用,使脑血流量增加14%左右,因此,叩齿不仅有利于健齿,还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津液常咽不生病

唾液,俗称口水,在中医上称为“津液”、“甘露”、“玉泉”、“天河水”等。唾液是十分宝贵的液体营养物质,对养生保健益处颇多。据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口水除含有水分以外,还含有人体健康必需的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蛋白、乳酸铁、磷酸钙、氨基酸,以及钾、钙、氯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唾液不仅能稀释和溶解食物,帮助胃消化吸收,还能杀灭进入口腔内的细菌,为人体健康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医学者们向来就对唾液的养生作用非常重视,认为唾液充盈的人必定体质强,他们常常根据唾液的盛衰状况来判断健康的状况。由此可见唾液之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虽然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但是很多现代人都认为它不干净。尽管人们对于唾液有不洁不雅之感,但却不可否认唾液对于人体机能的健康运转具有多种促进作用。

首先,唾液具有清洁洗刷功能。由于唾液常在口腔流动,能把食物残渣冲洗掉,起到清洗作用,可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口腔内的污物和致病因子,利于防病。根据临床观察,但凡唾液分泌量大的人,其患龋齿的几率较低,而很多有龋齿的人则常伴有唾液分泌过少。

其次,唾液具有止血治伤的功能。唾液可以促进血液凝固,当口腔出血时,唾液能够帮助止血。另外,唾液中还有一种神经生长素,它能够显著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有治伤的作用。

再次,唾液具有抗菌的功能。医学家发现,口腔里存在着大量细菌,而伤口却往往不会发生细菌感染的问题。这是因为唾液不仅含有溶菌酶等物质,还含有其他抗菌因子,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能阻抑空气或水中多种细菌的生长,它还能杀灭细菌,对于口腔、咽喉和牙龈发炎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此外,唾液还具有助消化和润滑的作用,其中的淀粉酶有助于人体对淀粉的吸收,而且有了唾液的帮助,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吞咽食物。更让人称奇的是,唾液还有抗衰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唾液腮腺激素”,不仅能使人保持年轻,还能使人聪明、齿坚、肌强。如果唾液丰富,即使人到老年也能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

由此可见,“口水”是宝贵的,不能随意浪费,平时人们还应该有意识地促进口水的分泌,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咽唾液应该得法,这样才能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每天清晨醒来后起身端坐,也可以卧着或站着,先凝神息虑片刻,轻轻吐气3口,再闭口咬牙,口内如含食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三十余次,漱口时口内将生唾液,待唾液满口时,用意念分三次送入丹田。初练时可能唾液不多,久练后便会自增。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有助于补充精力、强壮体格。经常吞咽唾液至丹田,不仅有助于唾液的分泌,还能助消化、除心火,而且具有抗癌的效果。

谨记饭后“八不急”

民间有俗语: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错误的习惯与观念,它们往往使人疾病缠身。对于饭后的养生保健,应该注意“八不急”,这是经典的保健常识。

1.不急于吸烟

吃饭之后,消化道的血液循环量就会增多,这时烟中的有害成分会被大量吸收,从而损害肝、脑及心脏血管。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饭后吸烟的害处显而易见。当人进食后,消化系统就会立刻运动起来,进行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活动,肠胃蠕动频繁,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如果此时吸烟,肺部吸收烟雾的力度就会大大加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大量进入人体,并对呼吸道、消化道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医学研究表明,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要大10倍。所以,如果你有吸烟的习惯,最好不要选择饭后吸烟。假如能够戒烟的话,那就更好了。

2.不急于饮茶

饭后不宜饮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饭后立即饮茶,茶水会冲淡胃液,从而影响胃内食物的正常消化。其次,茶水中含有的大量鞣酸,可与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致使食物中的铁、锌白白丢失。第三,茶水中含有的单宁酸会使胃内的物质凝固,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增加胃的负担。因此,在饭后1小时内最好不要饮茶。

3.不急于洗澡

俗话说:饱不剃头,饿不洗澡。于是有人就把饭后作为洗澡的最佳时间,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刚吃完饭时,大量血液就会集中于胃部,以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而如果此时洗澡,则会使周身的皮肤和肌肉血管扩张,使供给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这样就不利于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因此,饭后不宜马上洗澡,而应该先休息1~2小时。

4.不急于上床

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这句俗语说得非常有道理。饭后立即上床睡觉容易发胖,除此之外,饭后立即上床还容易引起中风。这是因为饭后人体胃、肠的血流量会增加,而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减少,血压因此下降。假如在这时睡觉,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增加中风发生的几率。很多人都有“饭困”的现象,吃完饭后就感觉困,于是想乘此机会睡个好觉,而事实上,饭后立即上床睡觉,脑部会因为缺少血液而睡不好。另外,饭后立即上床睡觉也会使肠胃蠕动减慢,继而引发肠胃病,而且也会使钙积聚,很容易形成结石。因此,饭后不要立即上床,而应该至少休息20分钟再上床睡觉,午睡也应该如此。

5.不急于散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成了很多人在饭后做的一项运动,而且一直以来被人们当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饭后,人的胃处于充盈状态,即使是轻微的运动也会使胃受到震动,从而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功能。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心肌功能减退、血管硬化以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如果急于出去散步,就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很容易引发中风。因此,饭后应该休息30分钟,等食物适当消化之后再活动。

6.不急于开车

事实证明,饭后立即开车容易发生车祸。这是因为胃肠消化食物需要大量血液,从而使大脑暂时性缺血,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且,开车会造成轻度脱水,对于消化系统的运作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饭后应该休息半小时左右再开车。

7.不急于吃水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随之增强,许多人认为饭后吃点水果是既科学又健康的生活习惯,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食物进入胃之后,必须经过1~2小时的消化过程才能缓慢排出。而如果此时吃水果,它就会被阻滞在胃内,致使其不能正常消化。如果水果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这种生活习惯如果长期保持,将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饭后1~2小时再吃水果较为适宜。

8.不急于松裤带

刚吃完饭,胃部饱胀,如果此时松裤带,就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而胃部的负荷量就要增加,这样很容易引起胃下垂或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因此,饭中、饭后都不要急于松裤带,最重要的是要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分饥和寒,容易保平安

古人的养生经验和方法有不少都可以为现代人所用,比如“三分饥和寒,容易保平安”。节制饮食以及调节体温,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抵抗衰老、延长寿命。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认为,节制饮食可以长寿,而饱食会损害健康,他在《养性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而国内外病理学研究也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且还会引起体内脂肪堆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由于吃得过饱,胃肠道内循环的血流量就会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饱食会诱发人脑内的纤维芽细胞生长,而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诱发脑动脉硬化的元凶。由此,学者还发现一个事实:约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经常饱食的“美食家”。可见,长期饱食对于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吃七分饱,通过调节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人过中年以后可以保持“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饿了就吃点,每次不多吃,让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美国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轻微饥饿有助于防治一些常见病,从而可延长寿命。因为细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轻微饥饿会激发人体的潜能,这与中医“三分饥和寒”的饮食养生经验不谋而合。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说:“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佛家也有言:“吃得多是吃得少,吃得少是吃得多。”意思是平时每顿饭少吃就会长寿,就可以多吃十几年的饭或者几十年的饭,而每顿饭都多吃就会伤身短寿,当然也就吃不多了。

在节制饮食时,应该针对时间进行具体分析。白天能量消耗大,可以适当多吃一些,保持八分饱。而晚间休息前就应当少吃,六七分饱就可以了。很多人晚上吃得多,热能消耗不了,就储存在体内形成脂肪,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正如民间的谚语:“晚上少吃一口,睡觉舒服一宿。”

除了饮食上的“三分饥”,身体的“三分寒”也是一个不生病的保健方法。天气转凉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因为适当的低温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和抵抗伤风感冒的能力。因此,中国北方有“春捂秋冻”的说法。当然,天气非常冷时,添衣是非常必要的,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循序渐进地添加衣服。

“自找苦吃”有利养生

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意思是说良药一般都很苦,难以入口。虽然现代医学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可以在苦味药丸表面贴上糖衣,这样就让药物变得像糖果一样。然而,有些药物却不适合添加糖分,因此,依然苦味浓厚。但是,药虽然苦,却有利于解除疾病的困扰,因此我们不能拒绝吃“苦”。为了不生病,有时我们还应该“自找苦吃”,因为有些苦的食物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在南方的蔬果中,有不少“苦果”、“苦菜”,这些“苦味”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像橘柚、广柑、柠檬、苦瓜、瞿麦、芥蓝等,都有很好的“降火”作用。到了夏天,不少南方家庭的餐桌上都会有一些“苦果”、“苦菜”,而且随着养生保健观念的普及,这些“苦味”也逐渐被其他地方的人们所接受。

古人和现代人在生活习惯上的最大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是鱼、肉、蛋、奶摄入量大量增加,另一个是运动量减少。而在医学上,这两点却是引起现代人热量过剩的重要原因。虽然现代人吃的量减少了,但是品种多了,质量也精了,每天摄入的热量远远超过了从前,特别一些高脂肪类食物,消化起来比较困难,很容易引起“上火”。

在摄入热量过多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保证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那就很难把过剩的热量消耗掉。很显然,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的运动量已经大不如前了。因此,体内热量过剩自然也就成了一种常见现象。事实上,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已经成为各种疾病的基础。换言之,“上火”非小事。

一些苦味的食品往往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消耗热量,比如常见蔬菜苦瓜就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天吃苦瓜能祛心火、补气益精,对于暑天感冒非常有好处。从中医“清火”的角度来讲,“苦菜”、“苦果”的养生价值非常高。

除了“苦菜”、“苦果”,苦茶也有很好的养生作用。体内的脂肪过多是健康的大敌,现在有很多减肥药品,但是往往采取泻下的方法,这对于身体健康并没有好处,而且很容易反弹。其实,某些食品就有很好的减肥效果,而且还非常健康,如茶叶就能够减少脂肪吸收和加强脂肪排泄。坚持喝茶可以明显地减去过多脂肪,降低体内胆固醇水平,不仅可以收到减肥的效果,还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味道越苦的茶减肥作用就越大,如果吃得东西太油腻了,不妨喝杯浓茶,这样就能很好地清理肠胃,使营养恢复平衡。

过去人们的保健观念一般都以补为主,一提到买保健品,都会首选鹿茸、人参、蜂王浆。而现在,人们最看好的却是带有“排毒”、“去邪”、“消滞”作用的保健品,这也是一个健康观念的转变。同样,过去的人们想着吃饱吃好,现在则愿意“吃苦”,因为“吃苦”有利于健康。

中医一直就有“以攻为补”的理论,提倡排除体内毒素以调遣自身潜能。在古代的治疗中,往往采取令病人腹泻、出汗,甚至呕吐等方法来治疗疾病,其目的就是驱除体内废物,恢复健康。对于现代人而言,虽不至于如此,但经常吃“苦”,的确不失为养生的好办法。

长吁短叹也健康

叹气是人们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表现出的一种生理现象,而这种生理现象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往往与悲伤、忧虑、哀思、痛苦等心理现象有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长吁短叹是一种有碍身心健康的情绪活动,但是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吁短叹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事实上,长吁短叹是人们对情绪的自我调整,它有益于人体健康。当人们悲哀惆怅的时候,如果长吁短叹两次,就能获得安神解郁的坦然感,倘若在工作、学习紧张疲劳之时,长吁短叹一番,就会感到心宽神定,即便是心满意足、愉快兴奋之时,长吁短叹一次,也能让人拥有轻松愉快之感。

心理学家和医学家曾对进入考场前的考生进行血压检验,发现如果考生在紧张时刻长吁短叹几声,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有所下降,而呼吸、心跳也会减慢,心理紧张状态亦得到改善。也就是说,长吁短叹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对此,生理卫生学家建议,每天进行体育运动之前先长吁短叹几次,以便更好地强健呼吸肌以及改善呼吸功能。可见,适当的长吁短叹不仅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反而能强精益神。

关于长吁短叹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原理,医学专家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吁短叹可以使人体内横膈上升,从而促使肺部气体排出,增加肺活量,这样血液就会得到充足的氧气。氧气的补足加快了血液循环,并使身体处于松弛状态,强化迷走神经,改善大脑兴奋和抑制失调的状况,最终达到消除悲伤痛苦、紧张焦虑以及精神压抑感的目的。长吁短叹是机体脏腑功能充分发挥的结果,有益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实际上,长吁短叹的养生法古已有之,那便是呼吸吐纳六字诀。六字诀是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正式提出的,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咝,皆出气也。”六字诀能达到锻炼内脏、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长吁短叹中,可以利用六字吐音不同,而收到不同的健身效果。过去的养生家认为,“咝”可润肺,“呵”可补心,“呼”可健脾,“嘘”可养肝,“吹”可固肾,“嘻”可理气。依据六字音不同,可以以不同的呼吸吐纳方式强壮五脏、治疗疾病。总之,六字诀是个很好的祛病工具,能够强健身体。

当心情不好或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感到紧张、疲劳时,不妨长吁短叹一番,那样就能排解烦恼、缓解压力,从而感觉到心宽神定、豁达舒畅、精神饱满。这对于健康而言极有益处。

长寿的秘诀:细嚼慢咽

饮食是养生保健中的重要一环,生不生病不仅要看营养的全面与否,还要看饮食习惯,需要细嚼慢咽。

由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很多人吃饭都养成了“快”的习惯,不仅如此,就连餐饮行业也形成了一股“快餐风暴”。某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进行了一项调查显示,八成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七成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而这个“加急时代”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的冲突。

为此,不少专家呼吁人们要静下心来慢慢享受生活。与此同时,一场“慢生活”的革命也在全球悄然兴起,其中,打响“第一枪”的便是慢饮食。在国际慢餐协会《慢餐宣言》中这样写道:“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正以生产力的名义扭曲我们的生命和环境,我们要从慢慢吃饭开始反抗快节奏的生活。”当“快餐”与“垃圾食品”越来越严重地威胁人类健康的时候,慢餐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饮食文化。

细嚼慢咽是一种有助于长寿的饮食方法,不仅有利于肠胃的消化以及营养的吸收,而且还有利于体内垃圾的清除。

在我们吃饭过程中,食物是需要经过多方面处理的。当食物从口腔经过时,口腔会分泌出适量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处理,之后食物才进入胃部,经胃酸的分解再送入小肠,经胆汁和各种消化酶的分解之后,部分食物呈电解性的液体状态,部分呈固体的状态。其中只有液体的部分才能渗透进入小肠壁被小肠吸收,固体的部分则流向大肠,在大肠中,身体进一步把剩下的液体吸收干净,固体的残渣就成了大便排出体外。

在整个过程中,进入体内的食物只有转化成液体的部分才有机会被人体吸收,固体食物是不容易被身体吸收的。而我们所吃的食物大多数是固体的,因此需要通过牙齿的咀嚼将之磨碎,嚼得越碎的食物到了小肠时成为液态的比例就越高,同时在细嚼过程中,唾液的大量分泌能将食物进行充分处理,使食物进入肠胃后更容易被吸收,从而提高食物被吸收的比例。有助于身体吸收营养,这样就不需要摄入过多的食物。就能减少食物的摄入量,使得肠道中的食物残渣大量减少,也让整个消化系统的负荷大幅减轻,不仅新增的宿便减少了,而且身体也开始有能量和机会清理长期积存在肠胃中的垃圾。而囫囵吞枣式的饮食习惯,则会使人体的消化系统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使得体内垃圾越来越多,长期如此很容易引起严重的肠胃问题。“快速”的饮食方式使得身体没有机会处理肠胃问题,导致脾脏的负担也越来越重,最终孳生疾病。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脏的能力越来越弱的时候,身体的垃圾也就会在体内慢慢地堆积起来,而体内垃圾的增多则会引发疾病。有人饭后会出现呃逆的症状,这是食道痉挛收缩的表现,其重要原因就是在吃饭时狼吞虎咽,使食道没有充分准备。而细嚼慢咽则能够在反复细嚼时,使胃、肠、胰、胆产生条件反射而进入活动状态,待一切准备就绪,食物咽下后,胃、肠、胰、胆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工作之中,这保证了消化过程的顺利进行,而如果吃得太快,就很容易产生嗳气、吐酸水、胆汁逆流等症状。

生活“慢”字诀,养生助长寿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往往很少有时间静心下来享受生活,而且忙碌的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琐事,经常让现代人有身心疲惫之感,这就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在生活中注重一个“慢”字,寿命就能自然延长。学会“慢”生活并不是懒惰,也不是指生活上的拖沓,而是把生活的节奏放慢,这对长寿是至关重要的。

进食放慢

放慢饮食的节奏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人到老年,由于各种腺体机能的退化以及胃液、唾液及胆汁分泌的相对减少,进食就要讲究细慢,以改善因吞咽反射迟钝而带来的机能不协调。而年轻人如果长期处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很容易引发一些肠胃疾病。营养学专家建议用15~20分钟吃早餐,中、晚餐则用半小时左右。对于老年人而言,每口饭菜应咀嚼25~50次,每顿饭吃30分钟左右,这样才能给饮食中枢足够的兴奋时间。

呼吸放慢

呼吸放慢是延长寿命的关键所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呼吸频率与寿命的长短密切相关。呼吸过于急促会造成心理压力,使心脏处于受压迫的状态,而放慢呼吸可以放松心情,同时缓解心脏所承受的压力,而且放慢呼吸还有助于稳定心神,对于大脑的健康有一定好处。放慢呼吸、平稳心神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人们只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体质状况,把呼吸放慢到生理能够承受的极限,就可延长寿命(注:正常成年人每分钟呼吸频率为12~18次)。

排便稳慢

受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影响,便秘症状渐渐普及起来。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弱,便秘现象常常不请自来。出现便秘后,排便时过于用力是非常危险的,很可能造成一些意外,比如脱肛、血压升高等。因此,排便时一定要悠着点,不能过分用力。

工作节奏放慢

八十几岁高龄的金庸先生曾经道出了自己的养生秘诀——“乐观豁达养天年”。他认为人的生活要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尤其是在工作中,不能过于着急,做什么都要徐徐缓缓,这对健康很有好处。而很多现代人陷入紧张的工作环境中,常常把工作带到了家里,这不仅对身体不利,而且也不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因此,把工作节奏放慢才是健康正道,这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

运动节奏放慢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由于保健意识增强,慢生活已经流行起来了,游泳、瑜伽、太极拳等慢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慢运动能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生活中的慢,其实是一种固本之道。一般来说,“快”体现的是外在的速度,而“慢”体现的是内在的效率。在运动过程中不求速度,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精彩。“慢式”休闲

不必扎堆,但求情调。休闲就是放松,让平时劳碌的身体停歇,让紧张的神经彻底放松,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钓鱼、画画、书法、跳舞、登山、园艺、出海、打高尔夫球等方式是比较合适的“慢式”休闲活动。它们能消除疲劳、舒缓神经、解除抑郁、增进食欲、增强自信,并能辅助治疗疾病。

慢睡眠

睡眠有快慢之分,有的人习惯累到筋疲力尽后立即睡觉。尽管看上去睡得很香,但是睡眠质量并不好,第二天醒来依旧会感到睡眠不足。而如果能够在睡前松弛神经,调匀呼吸,慢条斯理地入睡,一夜安眠,第二天起来就会容光焕发、精力充沛。因为人体的神经脉络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状态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神经脉络就会受到损伤,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神经衰弱。这也是很多人每天睡足了时间而依然困乏的原因,因此,睡觉之前应该先静静头脑,不妨采取吐纳的方法调匀呼吸,让心情放松下来,然后入眠。

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有句谚语道:“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事实上,控制饮食确是养生保健的一大关键。少吃能让人身体健康,曾经有医学家用相同年龄的小白鼠做试验,饱食终日的小白鼠只活了一年,而那只喂七八分饱的白鼠却活了两年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节制饮食可以延年益寿。

控制饮食能够提高疾病防御能力,让人少得病、不得病。医学专家曾选择17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妇女,让她们逐渐减少饮食量,但不减少盐的摄入量,然后观察其血压的变化。在没有使用任何减肥药物的情况下,前两周内将她们每日摄取的热量控制在6270~7100千焦,以后两周中再降至3340千焦耳。结果发现减少饮食量以后,她们的血压平均下降了88Pa。

一般来说,对于高血压患者,医生会建议其降低饮食中盐的含量。而事实上,如果平时注意节制饮食,不吃得过饱,即使不减少盐分的摄入,也可以收到理想的降压效果。因为过量地进食美味佳肴,导致热量过剩,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变成脂肪在体内堆积,使人肥胖,并成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发病的温床。很显然,如果从年轻时就养成少食的良好习惯,就能有效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原本棘手的疾病都被征服了,但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等仍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这些难以治愈的疾病均与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有关,而过量饮食正是导致高脂肪、高热量的主要原因。科学研究表明:假如不患病或者无意外伤害,人们一般都可以活到110岁,而如果限制热量的摄入,则有望活到170岁。也就是说少食者多寿,多食者短命。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即大便增多、小便增多、干扰睡眠、身体困重、食难消化。在这五种困扰之下,不生病是不可能的。

很多养生法中都有“适当节食”这一条。当然,节食不能简单从事,而要在满足人体必需营养的前提下进行,关键就是一句话:“什么都吃,但要适量。”须知,进食过量,寿命难长,进食限量,寿命延长。

要想减肥防病,要想健康长寿,务必节食,绝不能敞开肚皮大吃特吃,有道是:“饮食有节少而精,身心健康少生病,七八分饱成习惯,减肥少病寿自延。”

饭后保健不如饭前养生

谈到保健,人们往往会把目光投向各种运动,比如打太极拳、练瑜伽等,其实这些都是保健方式,是形式上的保健,而深层次的保健养生往往是一些科学的生活习惯与观念。有些人十分注意饭后保健,事实上很多保健措施在饭后施行并不科学,而如果把这些保健方法从饭后移到饭前,效果会更好。

在饭前进行运动比较安全,对于健康非常有利。由于饭前腹中空空,脂肪细胞内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而此时运动就能将这些脂肪细胞“动员”出来,并转化为热量消耗掉,这样也就不会造成脂肪堆积了,而且饭前运动后,能够提高食欲以及进餐的心情。饭前1小时快步走或30~45分钟慢跑,其健身效果要比饭后运动好得多。

除了运动之外,饭后的饮食添加也可以调到饭前,比如进食水果。如果饭后进食水果,吃进的水果就会被先吃下去的食物阻滞于胃中,在胃部堆积时间延长并发酵,使人出现胀气、便秘等症状,对消化系统非常不利,甚至影响消化功能。如果在饭前吃水果,不仅可以使其顺利地被消化掉,而且还对免疫系统有益。另外,很多人有饭后喝汤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好,因为饭后喝汤会干扰胃的工作,应该把喝汤的时间调到饭前,这样可以润滑口腔、食管、胃、肠等食物的必经之道,使食物顺利下咽,从而减少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一直以来,人们都提倡午睡,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养生之道,对于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然而,大多数人午睡都是在进餐后进行的,这是不健康的。这是因为人进餐后血液涌向肠道,致使流向大脑和四肢的血液减少,大脑和肢体便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给,此时睡觉不仅睡眠质量不好,还会影响肠胃的工作。而饭前睡觉能够有效地消除疲劳,让人恢复充沛的精力。在午睡之前先吃点水果或喝杯牛奶后上床午睡半小时到1小时,然后再进午餐,可以让人神清气爽。

饭前先喝汤,胜过开药方

俗话说:饭前先喝汤,胜过开药方。饭前喝汤乃是一条科学的养生之道。

吃饭前喝几口汤可以润滑肠道,能使食物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吃饭中途不时进点汤,有助于食物的搅拌,加强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饭前不喝汤,吃饭时也不进汤水,则饭后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而口渴,此时再喝水,就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所以,应该养成饭前喝汤或吃饭时不时进点汤水的习惯,这一习惯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虽然提倡进餐时喝点汤,但是不能采取汤泡饭的吃法。有一句俗语:“汤泡饭,嚼不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汤泡饭不好消化,长期吃汤泡饭会导致消化机能减退,引起各种疾病。科学研究表明,人的食物首先会在口腔内初步的处理。同时,食物会刺激舌的味觉神经,然后通过大脑“通知”胃、肠、胰腺等部位做好接受食物的准备,接到“命令”后,胃液、肠液、胰液相继分泌,从而可以加速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汤泡饭则不然。由于饭和汤水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内尚未嚼烂就滑到胃里去了,不仅没有经过充分咀嚼,而且也缺少足够的唾液处理,再加上淀粉酶也会被汤水稀释,这样食物在第一道关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而且味觉神经没有受到应有的刺激,胃肠道反射性的消化液分泌也减少了。这样,食物的消化就会受到不利影响,而营养也不能完全被吸收。因为汤泡饭不容易被咀嚼,因而饭粒被整粒吞下必将加重胃肠道负担。长期如此,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胃肠消化不良等疾病,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

对于孩子来说,吃汤泡饭危害更明显,除了妨碍胃肠的消化吸收以外,还会造成孩子的咀嚼肌萎缩,咀嚼功能减退,甚至影响其成年后的脸型。医学研究发现,咀嚼可使大脑血液循环加速,从而增强大脑皮质的活化,有利于预防脑萎缩和老年痴呆。如果老年人缺牙齿,应该及早镶上,以恢复咀嚼功能,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不能因缺牙而长期吃汤泡饭。

大家必须注意的是,饭前喝汤和吃泡饭是两回事。饭前少量喝汤,不但能润滑口腔和食道,还能刺激口腔和胃产生唾液和胃液,有助于食物的消化。稀饭也和汤泡饭不同,这是因为稀饭比较细软,而且经水煮后淀粉已分解为糊精,而糊精很容易被胃肠吸收。

除了汤泡饭之外,饭后喝汤也是一种有损健康的习惯。因为饭后喝下的汤会稀释被消化液混合好的食糜,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到影响,加重肠胃的负担。正确的吃法应该是饭前先喝几口汤,把口腔、食道润滑一下,以减少干食物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并促进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

当然,饭前喝汤有益健康,并不是说喝得越多就越好,而应该从进餐时间上去把握,一般中晚餐前喝半碗汤比较好,而早餐前可适当多喝一些,这是因为经过一夜睡眠,体内水分流失比较多,因此可以喝一碗汤。喝汤最好在饭前20分钟左右,在吃饭的过程中也可少量喝汤,润滑食道。总之,喝汤应适量,饭前饭后都不宜“狂饮”。

饭后漱口有益健康

饭后口腔会有很多残留物,如果这些残留物在口腔里停留过长时间就会发酵,从而刺激牙龈,引起口腔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清除饭后口腔残留物是养生保健的重要问题。饭后,人们可以采取漱口的方式清除口腔中的残留物,但是要注意漱口时的水温要掌握好,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烫,以免引起牙龈红肿出血,影响牙齿的新陈代谢,一般都用温水漱口。

饭后漱口是个好习惯,但是现代人都喜欢采用一些药物性漱口水,尤其是一些酒店,常常会为客人提供一些漱口水。事实上,清水就是最好的漱口水,也可以用茶水漱口,这些都是天然而健康的漱口水,而药物性漱口水应该慎重使用,以免给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经常使用药物性漱口水很容易导致口腔疾病、牙病。有很多人认为药物性漱口水能保持口腔清洁和口气清新。尽管表面上药物性漱口水能够给人特别清洁的感觉,但是其中含有的药物性成分会对口腔肌肉产生刺激,并对牙齿产生腐蚀作用,经常使用有害无益,很容易造成口干、牙痛等症状。长期使用会造成口腔正常菌群失调,不利健康。

如果口腔有异味,就用茶水漱口,不仅可以去除口中的异味,而且还能够解油去腻,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漱口除了可以除去口腔内食物残渣和部分软垢外,还能暂时减少口腔内细菌的数量,自然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有些人认为漱口还是不够清洁,于是采取饭后刷牙的方式清除口内的残留物。其实,这样是不科学的。口腔专家认为,饭后立即刷牙会对牙齿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在牙冠的表面有一层珐琅质,刚吃过饭后,珐琅质会变松软。而饭后刷牙,势必造成珐琅质流失。如果长期采取在饭后刷牙的方式清洁口腔,牙齿的珐琅质就会逐渐减少,这样就很容易患上牙齿本质过敏症,吃东西时牙齿会出现酸痛症状。因此,进食后最好先用清水漱口,待1~2个小时后再刷牙。

饭后漱口有利于人体健康,不仅能预防疾病,还能够稳固牙齿,因而应该提倡。

饭后“三鞠躬”,好习惯利健康

过量饮食很容易出现饭后胃部发胀、食欲大减的现象,尤其在一些老年人中更是常见,由于饭后很少活动,食物积存在胃底部位,加上老年人消化功能本来就已经开始衰减,胃动力较差,因此会感觉胃胀、胃痛,这样很容易引起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对健康产生威胁。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那就是饭后“三鞠躬”。

饭后“三鞠躬”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促进胃动力,帮助消化系统正常运行。具体的做法是,在吃完饭后,先休息20~30分钟,然后直立弯腰达到90度,以缓慢的节奏做三次,如果能够再配合散步,效果就更好了。暖和时可到户外进行弯腰以及散步活动,天冷时也可在房内,散步以10~30分钟为宜。饭后的弯腰动作,可以使食物进入胃窦,而其他的轻松运动,则可帮助胃部蠕动,促进食物消化。

老年人消化功能不太好,因此膳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能酗酒。每餐吃得不要太多,最好是少食多餐,如果进食过量,肠胃大受刺激,容易造成急性胃扩张,消化吸收不良,甚至有人在饭后突然出现头昏脑涨、心慌气喘、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增高等症状。也有很多人会在假期睡懒觉,殊不知这种早晨赖床不起的习惯很容易打乱胃肠的规律,久而久之,易造成胃肠黏膜受损,并会由此诱发胃炎、溃疡病及消化不良等症,影响消化功能的发挥,从而不利于健康。

如果过量饮食,感觉胃部发胀、食欲大减,就可以每天饭后“三鞠躬”,同时,在饭后半小时还要适当地活动,千万不要饭后就上床睡觉或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样对胃的工作十分不利。

清晨一杯救命水

历代养生家对于早晨的第一杯水都非常重视,甚至把它称之为救命水,古代人认为晨起第一杯水如同滋补身体的“玉液琼浆”,而现代人则借助这第一杯水给身体排毒。

人体经过一夜的代谢之后,身体的所有垃圾都需要冲洗,这个洗刷过程需要一个外力,就是一杯清澈的水,而且在经过很长时间的睡眠后,细胞也已经像一个干燥的海绵,处于缺水的状态,这也是早晨起来微觉口渴的原因。早晨喝一杯水不仅能让细胞重新进入快速活动的阶段,同时也能促进体内的代谢活动,将身体中的垃圾排出体外。由此可见,早晨这杯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早晨喝水有益健康大部分人都会表示认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早晨喝水是否有益健康,而在于早晨应该喝什么水,怎么喝水。

有人选择在早晨刚醒的时候喝蜂蜜水,也有人选择喝盐水,这都是不科学的。

因为如果早晨第一杯水中有了糖分,体内代谢活动就不得不对糖分进行转化,这样就不能急速地把体内的垃圾带走。而喝盐水就更加不妥了,有研究表明,人在整夜睡眠中未饮滴水,而呼吸、排汗、泌尿这些生理活动都在消耗水分,造成高渗性脱水,而喝盐水则会加重高渗性脱水,令人产生口干、头晕等不良症状,而且早晨是人体血压的第一个高峰,喝盐水会直接导致血压增高。也有人选择喝果汁、饮料,这也不是好办法。有些果汁中含有柠檬酸,而柠檬酸在代谢中会加速钙的排泄,降低血液中钙的含量,长期饮用会导致缺钙。而另一些饮料有利尿作用,清晨饮用非但不能有效补充肌体缺少的水分,还会增加肌体对水的需求,反而造成体内缺水。因此,早晨第一杯水也不能是果汁、饮料。

事实上,早晨起来最好饮用清澈的白开水,300毫升为佳,温度最好与室温相同,天冷时可喝温开水,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研究发现,煮沸后冷却至20~25℃的白开水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它比较容易透过细胞膜,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凡是习惯喝温、凉开水的人,体内脱氧酶的活性都较高,新陈代谢状态较好,肌肉组织中的乳酸积累减少,不易感到疲劳。这样一杯清澈的水对于人体而言,不仅可以补充身体的水分,而且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几率,还可以美容养颜,让人保持青春活力。

清晨喝水必须空腹,如果是吃早餐后喝,就收不到促进血液循环、冲刷肠胃的效果。喝水时不要太快,而应该小口喝,以免引起血压降低和脑水肿,导致头痛、恶心、呕吐。

多“养神”,身心健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总称,“神”对身心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对于人的重要性,因此,人应该对“神”多加养护。而人的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在中医理论中又被认为是传“神”的灵机。也就是说,眼睛是作为“神”的传递者,也是心神外耗的重要门户,而适时闭目则能达到养护心神的效果。

闭目养神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常言道:“眼不见,心不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闭上眼睛可以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闭目养神可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同时又使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无负荷或少负荷,进而积蓄精力,复苏体力。闭目养神对于老年人以及终日劳心用脑或用眼的人是大有裨益的,不仅可以保护眼睛,长期坚持下去,对于改善视力也非常有好处。平时闭目养神还可以预防头晕眼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眼肌疲劳等。双目微合可以切断摄入眼睛的景象,让大脑得到净化。老年人长期坚持闭目养神,可促进心、脑神经和细胞的活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大脑会分泌类似于吗啡的荷尔蒙,可使人产生心情愉快的感觉,提高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自然人就不容易得病。而要产生这种荷尔蒙,就必须养护好大脑,闭目养神无疑是保持大脑健康的一条极为重要的“静养”方式。每天坚持闭目养神2~3次,每次10~20分钟,大脑中就会分泌出大量可增强免疫力的荷尔蒙类,即使原先身体有病,随着闭目养神的习惯的养成,也能慢慢恢复健康。

常言道,闭目养神就是药,确非虚言。经研究证实,白天有打盹习惯的人,晚上更容易入睡,睡眠质量也高,很少做噩梦。从现代科学视角观察,闭目养神起码有五个好处:①节省了脑能。②放松了神经。③使脑电波频率回归到与日地空间“休曼波”相和谐的自然状态。④催生“快乐物质”内啡肽。⑤增强和优化脑功能。

闭目养神不仅是脑力劳动者的小憩充电之法,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养生之道。虽然闭目养神说起来容易,但是要坚持做好却并不容易。闭目养生有一个“八字要求”:放松、入静、顺其自然。放松,能使全身经络畅通、气血流畅;入静,能让大脑产生大量荷尔蒙,从而抵抗各种疾病;顺其自然则是放松和入静的基础要点。

闭目养神的保健方法备受古今养生家推崇,不仅具有极好的养生效果,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大便时闭目养神能促使全身放松,有助于大便排出;洗澡时闭目养神可以让眼肌和大脑都得到休息;洗脚时闭目养神能够使筋络畅通,松弛神经。

热水泡足,生活常安

在中医保健理论中,关于“一年四季沐足”的相关记载,认为“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这正是对中药足疗功能的形象概括。医学专家认为,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即穴位,如果刺激这些反射区,就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并调理内分泌,增强人体器官机能与活力,从而获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

俗话说:“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指的就是晨起喝水和睡前洗脚的养生保健办法。睡前如果能够常用热水泡脚,就可以让双脚上的神经反射区得到柔和适度的刺激,对身体的脏腑器官具有良好的按摩作用,有利于身体的保健和免疫力的提高。古语有云:“热水洗脚,胜吃补药。”如果每天都能够泡脚15分钟,对身体的保健作用就自不待言了。

如果经常有头痛症状,可将双脚浸入到40℃左右的热水中,约15~20分钟后,头痛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这是因为温水可以使双脚的血管扩张,让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从而适当减少脑充血,缓解头痛。

在泡脚的同时,可以用手按摩脚底的涌泉穴,按压大脚趾后方偏外侧足背的太冲穴等,这样有助于降低血压。经常坚持热水泡脚,对于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坚持热水泡脚是一个简单又有效的养生法,尤其可以防治现代城市人群易发的各种职业病。

健康生活要三“平”

不少养生专家以日常生活为根据,提出了“三平”的健康观念,包括平常饭菜、平和心态以及平均身材。“三平”的健康观点主要是为了更正一些人不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养生观念。

1.平常饭菜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21世纪最合理的膳食结构就是一荤一素一菇。首先,一定要有个荤菜。因为人不能完全吃素,如果缺少荤菜,那么体内就会缺少蛋白质,这是不利于健康的。适当的补充荤腥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摄取足够的蛋白质,保证营养的全面;第二,一定要有素菜。一般来说,人体所需的各种纤维素、矿物质都主要来自植物食物,因此,素食不可缺少。吃素菜还能使大便通畅;第三,还得有菇。菇就是食用菌,蘑菇、木耳或者其他食用菌类都可以。研究发现,食用菌所含营养特别全面,它能使血脂下降,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血黏度下降,延缓动脉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这是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香菇多糖,有提高免疫力、抗癌等多种作用。

2.平和心态

科学研究表明,心态好,“快乐物质”内啡肽释放就多,人体微循环也会得到改善,免疫力就能得到提高。好心态使人快乐,也让人健康美丽。而平和乐观的心态则对健康大有裨益,可以说是超级保健药。如果一个人缺少健康的心态,即便拥有强壮的体魄也不可能健康起来,因为不良的心态往往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心态所具有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据调查,北京市200例猝死者中,有50%在死亡以前经常生气、着急、情绪激动的现象,20%~25%在死亡之前半小时曾经有喝酒、激动、生气的现象。也就是说,心态对于生老病死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3.平均身材

肥胖对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统计结果表明,超重1公斤,少活8个月。肥胖不仅是疾病的象征,也是衰老的象征。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很容易诱发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脂肪肝等疾病,从而造成人的提前死亡。而且肥胖对人们心理、生活、自信心、自我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超过任何一种疾病,人们花在治疗肥胖上的时间与金钱几乎无法统计,肥胖已成为公认的健康大敌。从根本上说,吃得偏多、动得偏少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越精越美,含热卡越高。而同时,汽车、电梯使人们的运动减少,肥胖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成了诸多疾病的祸根。与其耗费成百上千元治疗肥胖,不如不用花钱去预防肥胖。对肥胖而言,预防是最好的治疗,但必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生活中的好习惯是拥有健康身体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态度,才能让健康一路同行,远离疾病的困扰。

寒头暖足益健康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脉法》中记载:“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作为中医一条重要的治疗原则,它不仅利于临床治疗,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寒头暖足”实际遵循的是中医中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

其实,对于寒头暖足的看法,《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记载:“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嗅),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汉代医典《难经》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认为人体诸阴经均至颈部或胸部为止,唯有诸阳经全都上升至头部,故头面部位所凝聚的阳气最为充足,因而不怕寒冷。这与《黄帝内经》所言如出一辙。

中医认为,头部乃诸阳之会,不能温度过高,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但对健康不利,甚至会成为致病因素。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曾经说过:“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又说:“冬日冻脑……圣人之常法也。”由此可见,寒头确有其理。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长年坚持用冷水洗脸有预防感冒的作用。这是由于冬季气温低,人最易患感冒,而坚持将脸和双手浸泡入冷水中,此时整个头面、上肢及上身因受冷水刺激而使皮肤和血管收缩,血流加快,不久皮肤便会发热,可以大大提高御寒与耐寒能力,这对预防伤风感冒等外感疾病很有帮助。不仅如此,保持头部寒凉还有助于安眠。到了冬天,有些人怕冷,就用被子覆盖头面睡眠,这样既妨碍呼吸新鲜空气,又会使头部温度过高,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应当遵循“寒头”的原则,尽早改变这种不良的睡眠习惯。

除了“寒头”的原则之外,“暖足”的说法也对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的足部是距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而民间有“人的寒气脚上起”的说法。《黄帝内经》中曾说:“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猝)寒或手足懈惰。”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详细记载:“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由此可见暖足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每天晚上就寝之前,坚持用温水泡足,特别是冬季,有些中老年人两足冷似冰霜,更宜用温水泡足一二十分钟,可以驱除寒气,促进血液循环,既能帮助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又有利于预防风寒感冒等外感疾病。在此应当指出,泡脚的热水温度不可太高,一般以42℃左右为宜,最高不要超过45℃,以防造成烫伤。

其实,最好的暖足方法是用热水洗足,这样既可以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又具有健脑强身、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特别要提醒糖尿病患者注意的是,不要用热水泡脚,只能用略微高于体温的温水泡脚。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末梢往往因受到血糖过高的损害而对水温不敏感,若用热水泡脚就很容易造成烫伤。

弹舌养生健脑法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舌头既是消化食物的“搅拌器”,又是说话发声的“调节器”。舌头上有很多神经都连着大脑,不管是咀嚼食物也好,说话、唱歌也好,大脑都会准确地指挥舌头不停地运动。当人体衰老时,尤其是大脑衰老时,首先出现的症状就是舌头僵硬,活动不灵活,说话时舌头不转弯,故又有“人老先从舌上老”的说法。因此,运动舌头能够起到保健的效果,古代就以弹舌之法用于养心健脑。

要想防止大脑衰老,经常活动舌头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舌头的活动通过神经反射间接刺激大脑,使大脑的思维活动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防止脑细胞萎缩退化及逐渐衰老,增强身体机能和延长人的寿命。

比较简单的舌头运动方法有如下4种:(1)用舌头来回舔上腭30~50次。(2)用舌头舔左颊部30次,右颊部30次。(3)用舌头舔上下牙齿、牙龈各30次。(4)半张开口,用力弹动舌头发出“哒哒”响声30~50次。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

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运动舌头时,唾液腺受到刺激而增加分泌,此时将唾液慢慢咽下,对身体大有裨益。

另外,还有一套专门的舌头运动保健方法,共分为4步,常做可以收到健脑、降压的功效,具体练习方法如下:(1)每天早晨起床刷牙的时候,对着镜子将舌头伸出与缩进,各做10次,然后舌头在嘴巴外面向左右各摆动5次。(2)坐在椅子上,双手十指张开,放在膝盖上,上半身稍微前倾。先由鼻孔吸气,接着嘴巴大大地张开,舌头伸出并且呼气,同时睁大双眼,平视前方,反复操练3~5次。(3)嘴巴张开,舌头伸出并缩进,同时用右手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指尖在左下颌至咽喉处,上下搓擦30次。接着在舌头伸出与缩进时,用左手三指的指尖在右下颌至咽喉处,上下搓擦30次。(4)对着镜子,嘴巴张开,舌头轻轻地伸出,停留2~3秒钟,反复操练5次。

这一套舌头运动方法是很好的自我保健操,不仅可以缓解咽喉炎、肩周炎、失眠、便秘、哮喘、近视、老花眼、耳鸣,而且对于高血压、脑中风等疾病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第二章 不生病的手上功夫

拉拉耳朵,保健肾脏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中医认为肾脏是先天之本。肾脏功能是否正常,对健康长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朵的孔窍是肾气的代表,而耳朵是肾的一个外现。因此,中医治疗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在此,可以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让双耳得到适当锻炼,即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利用耳朵穴位按摩从而让人体的阴阳气机协调的方法。

1.提拉耳垂法

双手的食指放在双耳的耳屏内侧,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这个按摩手法可以治疗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2.手摩耳轮法

双手握空拳,以拇指和食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摩擦,至耳轮充血发热为止。这个方法可以健脑、强肾、聪耳、明目,能够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3.提拉耳尖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夹捏耳郭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下,使局部发热发红。这个按摩方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以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4.搓弹双耳法

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2~3次,每次20下。这个方法可以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达到健肾壮腰之功效。

5.双手拉耳法

左手举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15~20下,然后右手牵拉左耳15~20下。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能够减轻喉咙疼痛,对于慢性咽喉炎也有疗效。

6.双手掩耳法

两手掌掩两耳郭,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此法又称为“击天鼓”,能够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7.全耳按摩法

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耳的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耳朵背面,反复按摩5~6次。这个方法可以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8.双手扫耳法

用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能够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4次。长期坚持可以强肾健身。

以上八个按摩的方法,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锻炼,既可进行单项锻炼,也可以几项配合进行,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梳头除烦恼,健康自然来

烦恼可导致多种疾病,因此,要去除烦恼、维护健康,可从头部入手。烦恼的“烦”字为“火”字边加“页”,而“页”是象形字,本字意思为“人头”。因此,“烦”字原有虚火上炎、生出烦恼之意。而头发古有别称“烦恼丝”,说明头发与烦恼有所关联。

中医有言,头发为肾之华、血之余。也就是说,头发跟人体内两条经脉的气血相关,尤其是肾气和肝血。头发是肾的外现,而肾又是“神”的基础,因此,头发的健康润泽也就成了反映精气神的一面镜子。肾又主收敛,如果肾气的收藏能力强,头发就滋润而不易脱落。反之,如果肾虚的话,肾精收藏的力量不够,就容易脱发,这也表明其健康状况堪忧了。头发和肝血的关联也非常大,如果肝血不足,头发就会变白、干枯。

因此,头部按摩运动不仅可以除烦恼,还可以维护健康。头部按摩的方法中最为简单而实用的莫过于用手梳头了。用手指代替梳子梳头,从前额的发际处向后梳到颈部,然后呈弧形梳到耳上及耳后。这种梳头方式,可改善大脑的血液供应状况,健脑爽神,降低血压。

脑力劳动者由于伏案久坐,易出现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经常用手指梳头皮,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压力,而且对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腹胀、便秘等疾病也会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不仅如此,经常用手梳理按摩头部,对缓解失眠症状也有不错的效果。如果患有失眠症,可在睡前用热水泡脚后静坐一会儿,排除杂念,然后用双手指腹从头前发际起,边紧贴头皮按摩边向后推,主要按摩双发际鬓角附近。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50遍。长期坚持这样做,对失眠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在进行头部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手法。先从前额开始,自前发际紧贴头皮梳向后枕部,先中间后两边,先轻后重,以舒适为度。自前向后为一拍,次数不限,多多益善。一般都采取五指梳的方法,梳的时候可以稍微重一点,这样才能通过指尖来按摩头皮,可以清热祛风、活血安神,对于防治头痛、感冒、头发早白、脱发都有良好的效果。用手指进行梳头按摩的时候,应剪除指甲。

适度刺激不仅可以让身体更健康,而且还可以让头发变得有韧性、有光泽,真可谓美丽健康一举两得。但也要防止过度刺激头皮,所以在进行按摩的时候,要先用分开的五指大体梳开纠缠在一起的头发,这样效果会更好。

面操常做,病痛无踪

中医流传至今的“望诊”之中,就有关于察面的诊断法。《史记》记载了战国名医扁鹊见齐桓公察面诊疾的故事,由此可见,面部往往能够反映人体内在的健康。望面察病不仅要仔细观察病人的面部神态,还要端详其面色、面容。另外,在人的面部还分布很多穴位,比如印堂、人中等,都是常见的穴位,这些穴位对于健康来说相当重要,也是按摩保健中常取的关键穴位。

对面部穴位进行适当的刺激,有益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因此,可以通过面部按摩来健身强体。

1.适合青年人做的面操

推、拉额头运动:双手手掌按住左右脸颊,然后用左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腹放在额头中间,并向发际两边用力推送。30下为宜。

按揉印堂:左手的大拇指按住两眉之间,其余四指放在右脸上,用左手大拇指指腹在眉宇间用力上下揉擦。40下为宜。

拿、捏鼻子: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两眼间的鼻凹处,并用力揉捏,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并拢拿捏整个鼻墩。30下为宜。

刮、揉眼角:双手握拳,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将拇指指腹和食指指腹一起放在眼角肌肉处,左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分别用力向上向下刮动40下,再用左右手的拇指按住眼角肌肉轻轻揉动40下。

抚脸:双手成掌形紧贴脸部,从鼻梁到耳根用力擦送。30下为宜。

瘦脸:把嘴巴张成“O”形,双手握拳,用拳头指节在掌握好力度的情况下,从上到下擂推整个脸膛。30下为宜。

弹脸:分别用左右手的手指弹打前额、整个脸膛和下巴。30下为宜。

拍脸:在掌握好力度的情况下,用双手手掌拍打前额和整个脸部。30下为宜。

2.适合中老年人的面操

搓脸运动:用双手手掌在前额、整个脸部和下巴用力擦揉。30下为宜。

梳额运动:用双手食指弯成弧状,放在额头下方,然后向头部用力抓送,可到后脑勺。再用十指从太阳穴到后脑勺推抓。30下为宜。

刮脸运动:分别用左右手的食指,先把食指弯成“7”状,从额头到整个脸部进行轮刮。30下为宜。

打脸运动:用左右手成掌形在前额和整个脸部进行轻轻拍打。30下为宜。

3.适合坐班族的面操

运目:端坐好后,眼睛从左到右运动30下,再把眼睛按顺时针的方向转动30下。

擦脸:闭上眼睛,左右手成掌形紧贴脸部,上、下、左、右来回搓动,30下为宜。

转脖、提颈:顺时针转动脖子,左右摆动脖子各20下,然后把颈部往前推动20下。

抓、拿、捏头部:双手十指弯成弧状,从前额至后脑勺用力抓捏30下。

指腹刮脸:用双手的十指指腹放在前额上方,从上到下来回捏、揉推动,30下为宜。

磕脸运动:用左右手手掌轻轻拍打额头和整个脸部,30下为宜。“O”形嘴运动:张开嘴巴,嘴巴从小“O”到大“O”来回拉动30下,可锻炼脸部肌肉。

总之,面操要常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脸部的按摩不仅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脸面红润,头脑清醒,还能够刺激脸部的各个穴位,并通过与全身相连的脉络改善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神奇的摩腹减肥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病人逐渐增多。肥胖者不仅容易工作疲劳,还常会伴有腰、背、腿疼,不能耐受高温。不仅如此,肥胖还会通过机体的代谢作用,引起全身各个系统的异常,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肥胖甚至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成为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不仅增加了糖尿病、高血压、脂质异常、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胆石症、骨关节病、多囊性卵巢综合征以及癌症的发生几率,还会使肥胖者因为脑部缺氧而猝死。

中医认为,肥胖症主要是由于水湿代谢失常、水谷律液不能平衡输布全身而导致痰、水、湿、淤积聚而形成的。在中医看来,肥胖关键在于气虚。因此,调节水湿代谢平衡以及补充元气成为治疗肥胖的重点。事实上,通过一些按摩手法,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其中摩腹就是极为有效的一种减肥方法。

摩腹是众多按摩健身手法中的一种,主要是补法。明代著名医家及按摩家周于蕃有言:“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摩腹正是轻柔缓和、顺应呼吸的补法,可以补充元气虚亏不足之症。由于足三阴经脉直接行于腹部,故摩腹可以通过对足三阴脉的刺激,以达到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的作用,设若三脏功能得以康健,则水湿代谢就会趋于正常,水谷律液会平衡输布,痰、水、湿、淤之积聚就自然散去了。摩腹的按摩方法简单易行,便于病人掌握,并且疗效显著,有肥胖症或者有减肥需求的人们不妨一试。

摩腹的具体方法:首先采取仰卧姿势,全身放松,闭目,舌顶上腭,右手全掌按腹上,以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盘绕,力量均匀,呼吸平稳,每次10分钟。摩腹的时候,最好按摩的节奏与呼吸同步,即吸气时,手摩腹右上半圈;呼气时,摩腹左下半圈,这样疗效更佳。每天按摩6次,每12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期间可以休息3~5天。

经过一个疗程治疗,便有明显的效果,血脂以及胆固醇就能够降至正常,体重也随之下降。第二个疗程后体重会逐步下降,同时感觉精力也逐渐充沛。

大多数病人在摩腹后都有明显排气、排尿、排便次数增多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根据推拿作用的原理,按摩推拿有利于调整全身各个系统及机能的平衡,而摩腹运动能够直接加强胃肠功能,促进排便,起到促进代谢功能的作用。因此,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现象不必紧张。

现代医学证实,坚持摩腹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胃肠功能,有利于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胃的纳谷和消化。而且,摩腹可以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肌体代谢,能够防止和减少腹部脂肪的形成、堆积,是减肥的一剂良方。

足部保健九法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能在脚上找到相对应的穴位,人的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不仅是脚底,脚背、脚趾间也汇集了很多穴位。有人还把脚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现代医学也指出,脚掌上有无数个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是人体的保健“特区”。由此可见,足部保健的意义是巨大的。事实上,做好足部保健不仅能够预防一些疾病,还能保证身体其他器官的健康。足部的保健方法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九种:(1)浴足养生法。很多人以为浴足就是通常的洗脚,其实二者不尽相同。足浴时,水不宜过多,浸过脚趾即可,水温保持在40℃~50℃即可。把双足放入温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60℃左右。这时,双足应该不停地相互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身上感到微热为度。也可采用冷热水交替浴足的方法,这样可以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痛等症。(2)晒足强体法。有保健专家将晒脚称之为“脚部日光浴”,具体做法是:在早晨或傍晚时脱掉鞋袜,将两脚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这个保健方法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脚心,从而促进全身代谢,并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内脏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助于治疗佝偻病、鼻炎、贫血、低血压等疾病。(3)摩足祛病法。有些人的面部皮肤常会由于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及系统功能的紊乱而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症状,比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事实上,利用足部穴位的反射作用,采取全足按摩的方法对体液调节及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进行适当地促进,可以使机体的内部环境达到平衡,不仅可以有效地袪除面部的疾患,同时还能够收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具体做法: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5遍,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按摩,比如生痤疮,可以按摩足外侧的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就可以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湿疹则按摩足背部的面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足部按摩每日做1次,每次30~40分钟,长期坚持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4)赤脚保健法。在家的时候,可以脱掉鞋袜赤脚行走,这样可以锻炼脚心不能着地的“部分”,改善人体的平衡功能,使得体内各部位负担均衡、协调,提高身体健康质量。赤脚可使五个脚趾保持一定间隔以供自由运动,使得脚趾之间动作更协调。经常进行赤脚行走锻炼不仅可以强身,还可以健美形体。(5)动趾健胃法。有医学家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养胃。中医经络理论认为胃的经络经过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间,胃经的原穴就在脚趾的关节部位。一般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更加牢固。因此,胃肠功能不足的人应该经常锻炼脚趾,可以每天抽空进行一些练习,比如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者在坐卧时活动脚趾,总之,经常做类似的练习可以使胃肠功能逐渐增强。(6)捶脚健身法。用一根小木棒轻轻捶击脚心至有酸、麻、热、胀感即可,每次50~100下,左右脚各做一遍。这一方法可以刺激脚底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健身防病非常有效。(7)晃脚解乏运动。采取仰卧位,双脚抬起悬空,然后摇晃双脚,接着像蹬自行车那样有节奏地转动,每次做5~6分钟,每日1次。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地解除疲乏感,同时能够聚精还神。(8)足部舒筋法。脱掉鞋子,将网球大小的球状物置于脚心并来回滚动1~2分钟,可以防止足弓抽筋或者过度疲劳。(9)修脚去病法。脚趾甲只要略微与甲床脱离,就容易受到真菌的感染,因此,应该勤剪趾甲。剪趾甲不要留得太尖锐,两个边角处也不要剪得太短,以免趾甲穿破皮肤而向肉里生长。

保健万能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全身的主要补穴,因此对足三里的保健能够起到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足三里于髌骨下缘3寸处(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约为3寸)。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刺激足三里穴可以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可以增进食欲并且帮助消化,还能够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同时能调节心律,改善心脏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而且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也有双向性的良性调节作用。因此,从提高机体防御疾病能力的角度来说,足三里堪称保健的万能穴。

按摩足三里穴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的一些常见病,比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急性胃痛的缓解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此外,按摩足三里,还可作为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症的辅助治疗方法。

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不仅效果良好,而且简单易行。最为普遍的按摩方法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1次,每次按压5~10分钟,直至穴位有酸胀、发热感为止,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力充沛。另外,点按和掐按两种方法也比较常用。

具体方法:端坐凳上,四指并拢,放在小腿外侧,将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处,作按掐(点按)活动,一掐(点)一松,连做36次,两侧交替进行。

在休息的时候,不妨经常按摩足三里,持之以恒,这样可以起到调节胃肠功能、补肾强筋、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作用,对各种常见的老年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除了按摩,还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对足三里进行刺激。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对准足三里穴位,悬灸10分钟,以穴位皮肤潮红为度,隔1天艾灸1次,2个月为1个疗程。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不可灼伤皮肤,应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限。1个疗程过后,能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

按摩刺激足三里穴,可补脾健胃,增强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消除疲劳,延年益寿,故该穴又被称为强壮要穴。若经常拍打此处,可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由此可见,民间“常常拍打足三里,胜过食用老母鸡”的说法确有其科学根据。

搓手搓出健康来

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劳宫穴、鱼际穴、少府穴、合谷穴、神门穴等,如果经常进行按摩,对身体非常有益处。手掌按摩非常方便,自己平时可以经常做。按摩时可以用大拇指找准穴位和压痛点,顺时针揉一刻钟,直至发热为止;也可以把手掌来回搓热后,再按摩手上的具体穴位;还可以用木头滚轴、保健球等来刺激手掌穴位。按摩前最好先洗手,再搽点护肤品,以起到润滑作用。按摩时力度宜稍轻,动作和缓。按摩后最好饮一两杯清水,以促进新陈代谢。

平时进行手掌按摩的时候,要认清穴位。以下是手上常用按摩穴位的取穴方法以及对该穴位按摩的功效。

劳宫穴:处于掌心横纹处,一般的取穴部位为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的部位。按摩劳宫穴能够起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作用(如图2-1)。

鱼际穴:在手掌面第一掌骨中点,拇指下隆起的位置,按摩此穴有泄热宣肺、散淤润肤的作用(如图2-2)。

少府穴:一般此穴位置是在屈指握拳时小指指尖所点处。按摩此穴有清心泄火、活血润肤的作用,常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通络。平时经常合掌搓擦,对改善上呼吸道的功能及新陈代谢颇有效果(如图2-3)。图2-1图2-2图2-3

神门穴:位于手腕和手掌关节处小指那一侧的腕横纹中,按摩此处能够促进面部血液循环、解除疲乏、振作精神、提神醒脑(如图2-4)。

合谷穴: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时,两指延长线的交点即是此穴。按摩此穴可以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对于牙痛、中风、偏瘫、头痛、鼻炎、耳聋、耳鸣等都有效果(如图2-5)。图2-4图2-5

除了取穴按摩,也可以经常搓手来保健,尤其是冬季不宜进行剧烈运动时,搓手就是不错的小幅度健身活动。

具体方法:双手抱拳,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双手从虎口处接合捏紧。接着转动双手,以左手的凸起指关节充分按摩右手手掌。然后换手做此动作,使双手在转动过程中互相摩擦。

搓手的时间可长可短,只要两只手闲着就可以进行。搓手的时间稍长,两只手就会感到暖烘烘的。经常将双手在一起摩擦,可以温经活血,预防冻疮。而且手指上遍布着神经,常搓能使手指更加灵活自如,同时能对大脑产生反射作用,从而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双手互搓可对鱼际穴产生刺激,能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加速新陈代谢,从而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五种简易按摩

在按摩的方法中,有很多按摩虽然简易,但效果极为明显。以下五种按摩方法不仅简单易行,其健身效果也经过了前人的验证,能够强身健体,是顺应自然的防病养生之道。

运动脚趾:强健肠胃(1)脚趾抓地。赤脚或穿柔软平底鞋站立,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连续做脚趾抓地动作60~90次。每日可重复多次。(2)脚趾取物。洗脚时可在盆里放一些椭圆形且大小适中的鹅卵石或其他物体。在泡脚的时候,练习用第二、三脚趾反复夹取物体。在温水环境下,脚趾夹取鹅卵石或其他物体不仅可以刺激胃经的穴位,而且还能够平衡循环,使按摩效果显著提高。坚持以此法练习,对胃病患者大有裨益。(3)扳脚趾。将脚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时按摩第二、三脚趾趾缝间。如果消化不良及口臭、便秘,应该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可以泻胃火;如果是脾胃虚弱、腹泻,应该采取内补的按摩方法,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

搓擦双足:清肝明目

经常摩擦两脚,可以使身体中的浊气下降,能清肝明目,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效,不仅对神经衰弱、失眠、耳鸣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均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捶按劳宫:强肾壮腰

劳宫穴位于手掌正中,可以每天早晚握拳,相互敲打左右手劳宫穴各36下,再按摩整个手掌,能够有效地疏通气血津液、调节脏腑,以达到强身保健的目的。

拍打手背:疏通经络

中医经络学认为,手背乃手之阴阳两经汇聚交接之处。如果每天早晚各拍打手背36下,可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

敲击背部:调节脏腑

通过对背部穴位的刺激,可达到疏通经脉、调和脏腑之目的,能防治腰背酸痛、腰膝无力、阳痿等症。可双手握拳,用拳的虎口部敲击腰部脊柱两侧。

捏小腿“捏”出胃健康

中医认为,小腿肚内侧乃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循环经过的地方,如果加以刺激,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比如对膝盖以下的远端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起到保护颈部的效果,能够治疗落枕。除此之外,按摩小腿上的其他经络,还可以治疗脏器的病痛,比如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对应,故而捏按小腿可以治疗胃部的疾患。如果有胃部疾病或者经常胃痛者,不妨采取按摩内小腿的方法治疗。

按摩部位: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腓肠肌内侧缘)。

具体方法:用手捏住上述部位肌肉,拇指与四指相对,稍用力按捏,以自觉酸痛为度。自上而下按捏,再自下而上按捏,一般以各15~30次为宜,也可根据疼痛情况,酌情加减。每日可进行1~3次,如此坚持一段时间,胃痛就可以止住。

在按捏过程中,应该多有揉的动作,这样酸痛感强,止痛效果也更好,不可因怕有酸痛感而不用力。这个按摩方法对于急性发作的胃痛效果很好,对于慢性胃病能够起到逐步缓解和治疗的效果。注意,如果有胃溃疡或急性胰腺炎等急性剧烈疼痛的患者,应该前往医院及时诊治。

另外,还有一种按摩小腿的方法,不仅可以调理肠胃,还能够起到消除腿部赘肉的作用。具体按摩方法如下:(1)坐在地上,弯曲需要按摩的腿。(2)两手交替上下反复捏小腿,捏拿2~3分钟,使小腿的肌肉放松。(3)在小腿上涂上精油。如果按摩的是右腿的右侧,右手握拳;如果按摩的是右腿左侧,左手握拳。用拇指以外的四根手指根部突出的部位,由下往上用力推按小腿的每一个部位。直到感觉小腿放松、肌肉的紧度有所舒缓为止。(4)双手握住小腿根部(与脚连接处),大拇指按住小腿背部的中心位置,接着由下往上用大拇指推按小腿背部1~2分钟。(5)掌心握住小腿背部,双手交替,由下往上按摩小腿背部。此按摩能让小腿血液流通得更顺畅。

小腿拿捏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如果身体疲乏,按揉小腿肌肉可以放松肌体、疏通经络,从而恢复体力。经常捏小腿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应该时常进行。

益寿延年按摩十法

利用经络穴位按摩法进行抗衰老、葆青春,不仅能益寿延年,还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强健身体。

1.十指梳头皮法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神髓之海”,是诸阳经气的汇聚处。又认为,体衰先从脑衰,因此,经常疏通头脑的经络,可以收到抗衰老的效果。其实,疏通头脑部经络的方法很简单。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就可以收到不错的功效。这个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

2.搓掌揉脸法

到了老年,人的经脉气血都会出现不足的现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然后揉面部各60次,可以活跃面部的气血循环,面部自然能充盈红润,面肌也会富有弹性。此法的防老祛皱、焕发精神之效极为显著。

3.搓揉耳郭法

中医有言道:“耳为肾之窍”,认为肾开窍于耳,耳是六条阳经经脉的所聚之处。一个人如果肾气不足,往往会衰老得很快,身体机能也会衰退得更快,因此,通过揉耳强肾可以抵抗衰老。每日早晚搓揉耳郭各60次,使耳部发热直至有灼烧感。此法不仅可以预防一些衰老症状,还能够防治耳聋、耳鸣和其他耳源性疾病。但需要注意的是,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不可采用此法。

4.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连接头部与肢体的重要通道,人体经脉都需要经过这里。因此,经常按摩颈部可以疏通经络,缓解颈部所承受的压力,同时能够刺激血液流通,这不仅能够缓解疲乏、重振精神,还能够对全身各部位起到保健作用。每日早晚按摩颈部各60次,能够对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变等产生直接的防治作用。

5.肩胛部按摩法

中医经络学认为,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其中一些穴位对人体健康来说非常重要。每日早晚按摩肩胛部位各60次,可以有效防治肩周炎、颈椎病。

6.上肢部按摩法

经络学指出,上肢部位为手三阴和手三阳之脉的交会处,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经络要道,有不少保健按摩的要穴。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反复揉搓。此法可以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因此,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都能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同时对这些系统的疾患及上肢病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7.胁肋部按摩法

经络学认为,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揉胁肋部位各60次,可以起到舒肝理气、清肝利胆的效果。此法可以治疗肝胆疾病、岔气和肋间神经痛等症。

8.腹部穴位按摩法

中医认为,腹为任脉经过之地。每日早晚双手重叠放在脐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顺时针方向按揉60次,然后再以同样手法逆时针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的功能,对消化不良、便秘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具有防治之效。

9.骶尾部按摩法

中医认为,骶尾部为人体“大树之根”。骶尾部有八骨穴和长强穴,此二穴对性功能障碍有疗效。每日早晚按摩八骨穴和长强穴各60次,能够治疗腰骶痛以及性功能衰退。

10.下肢部按摩法

经络学认为,下肢部位为足三阴和足三阳之脉的要道。每日早晚由下往上拍打,从三阴交穴至悬中穴,从足三里至阴陵泉,再从梁丘穴至血海穴、风市穴、环跳穴,如此反复拍打大约60次,可以活血理气、舒筋通络、调理脾胃。此外,晚睡前用温水泡脚30分钟,两足晾干后反复搓脚底涌泉穴60次,对温肾补肾、健脑、改善血液循环非常有效。

腰部动作给你精气神儿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强弱有关。寒冬到来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热量以御守,倘若肾功能虚弱,就会因“火力不足”而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酸软、乏力、小便失禁或尿闭等症状,这是肾阳虚;还有的人由于体内津液亏少,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盗汗、小便短黄等,此为肾阴虚。现代医学指出,肾脏是为人体提供活力的关键器官。因此,强肾是身体保健的重要一节。

养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多晒太阳,多食温补肾阳的食品等。从中医人体经络学来看,疏通经络进行肾保养是一种自然的方法,它能够有效地调理身体的机能,从而激发起人体本身的自疗机能,这是值得提倡的养生保健法。

中医的观点,认为“腰者肾之府”,因此,腰部的按摩自然也就成了强肾的主要方法了。每日早晨起床时,可以按摩腰部(肾俞穴、命门穴等),使腰部发热,每天入睡前,也应该按摩自己的腰部。长期坚持腰部按摩可以强肾壮腰,对治疗肾虚腰痛、风湿腰痛、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患具有不错的效果。

1.腰部按摩的几种方法(1)按揉腰眼法。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手拇指的指掌关节突出部位按于腰眼穴(在第四腰椎旁约2寸的凹陷中)。然后向内逐渐用力做环形旋转按摩,以有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揉10分钟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可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腰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2)刺激腰椎法。取直立位,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拇指紧按第二腰椎、第三腰椎两侧,每次约5分钟,每天数次。本法可促进性腺的内分泌功能,提高性反应能力。(3)捶腰背。通过对背部穴位的刺激,可达到疏通经脉、调和脏腑气血之目的,可防治腰背酸痛、腰膝无力、阳痿等症。

具体方法为双手握拳,用拳的虎口部敲击腰部脊柱的两侧。(4)温肾纳气法。端坐,松开腰带,宽衣,将双手搓热,置于腰间,上下搓磨,直至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早晚各1次,每次约200下。此法可温肾、健腰、纳气、舒筋活血。

2.配合其他动作的腰部运动操(1)端坐,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肋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后复原。此动作连续做3~5遍,每日可做3~5次。需要注意的是,做这个运动操时,应该保持全身放松,双手上举时吸气,复原时呼气,呼吸以及手部的动作都应该缓慢,不宜过猛。此活动可以强筋骨、畅经脉,对年老、体弱、气短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2)端坐,两腿自然下垂,先左右转动身体3~5次。然后两脚向前摆动10余次,可根据个人体力酌情增减。本运动操的动作要求自然、缓和,转动身体时,躯干保持正直,不可俯仰。此操可以强壮腰膝,且有益于肾。(3)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默念“吹”但不发出声音。所有动作连做10遍,早晚各1次,长期坚持可以壮腰膝、强筋骨。

以上的按摩以及运动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练习。长期坚持可以收到补肾、固精、壮腰膝、通经络的效果。

拍手法降压强身

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机能也随之衰退,各种疾病乘隙而入,诸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也开始侵扰人们的身体,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大敌。为此,养生专家建议利用拍手运动进行保健降压,台湾名医侯秋东也曾经说过:“拍手疗法治百病”,此话并非虚言。拍手疗法类似推拿、按摩。它通过刺激双手掌的经络穴位和手反射区,达到疏通经络、排除体内寒气、提高人体免疫功能的目的。拍手疗法对许多慢性病都有改善作用,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胃病等。

具体方法:将双手十指张开,手掌对手掌,手指对手指,进行均匀拍击。开始时,两手可轻拍,以后逐渐增大力度。拍击时,意念专注于两掌之间,心情保持轻松愉快。每天起床后拍手10分钟,晚上一边散步一边拍手半小时。平时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加强训练,甚至可以拍手拍到手掌肿胀(这种肿胀现象会自行消失)。

长期进行拍手运动,能够促使血压逐渐稳定在正常水平,对于嗳气、打嗝等消化不良现象也有很好的疗效。拍手法还能够帮助人们提高睡眠质量,防治打鼾以及夜尿频多等症,而且对于双手掌和手指的皮肤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长期坚持此法,可使手部皮肤变得细嫩。

另外,手部的一些按摩也能起到很好的降压效果。以下是手部穴位按摩降压法,可供大家参考与练习:(1)如图2-6、2-7所示,捏拿手部的生殖腺区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如图2-8、2-9所示,捏拿手部血压区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如图2-10、2-11所示,捏拿手部合谷穴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图2-6图2-7图2-8图2-9图2-10图2-11(2)如图2-12、2-13所示,用一手推摩另一手的肝对应穴位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如图2-14、2-15所示,用一手推摩另一手的肾对应穴位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图2-12图2-13图2-14图2-15(3)如图2-16、2-17所示,用一只手按揉另一只手的肺对应穴位2~3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如图2-18、2-19所示,用一只手按揉另一只手心的对应穴位2~3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如图2-20、2-21所示,用一只手按揉另一只手的肾对应穴位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如图2-22、2-23所示,用一只手按揉另一只手的肾上腺对应穴位3~5分钟,两手交替进行。图2-16图2-17图2-18图2-19图2-20图2-21图2-22图2-23图2-24(4)如图2-24所示,双手来回沿着手中线搓掌,直到手掌发热为止。

以上手掌按摩方法应该长期坚持。

神奇有效的“捏指法”

常言道:“十指连心”,指的就是手指上的穴位经络与全身相连。《黄帝内经》记载,人体有十二正经,从人体的手、脚运行到全身,所以又称为手六经(三阴三阳)、足六经(三阴三阳)。手上有三根经脉从胸开始发出,然后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走,一直走到手指,因为此三根经脉在手之内侧,是为“手三阴”;而这三根经脉到了手指后,又往手背开始循行,是为“手三阳”;三根经脉从手一直走到头,然后由头往下,循着人体外侧往下一直走到脚,所以称为“足三阳”;足三阳脉到了脚趾以后又往上走,沿着内侧由小腿大腿往上行,此为“足三阴”;三根经脉往上走到腹又走到胸,与手三阴脉交接到一起。由此可见,手部经脉贯通全身。

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通过刺激手部的经络可以治疗身体上的疾患。现代医学的脊髓神经反射理论也认为,人体的手部与足部存在着各个器官的反射区,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反射区进行刺激疗法。由此,医学专家开发出了简易的捏指疗法用以养生保健。这种神经反射保健方法主要是通过刺激手指的经络以治疗相应疾病,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以下是针对各种疾病辨证施治的捏指方法。

肝痛:揿捏右手拇指的两个关节。此法缓解疼痛,以达到健肝护肝的目的。

耳鸣:揿捏双手无名指的3个关节。此法可以使耳鸣之症立消,若能长期运用,可以使听力聪敏。

膝痛:揿捏左手小指3个关节的外侧。此法对膝关节具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可以预防膝关节炎,缓解膝盖疼痛。

糖尿病:揿捏左手拇指的两个关节。此法可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对糖尿病也有不错的预防效果。

高血压:揿捏左手小指根部。经常这样做,可以很好地预防高血压,并且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逐渐稳定。

心脏病:揿捏左手小指3个关节的内侧。此法对心脏病具有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经常进行此运动,可以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皮炎:揿捏双手食指根部。如果患有皮炎,可以利用此法进行治疗。

眼睛疲劳:揿捏右手中指的3个关节。对一些上班族而言,此法非常实用且有效。即便不用上班,平时用眼过度或者眼睛感到疲劳时,也可以利用此法进行缓解。

增强体力:揿捏左手中指的3个关节。体力不支、精神不振时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此法对于恢复体力与精神具有很好的效果。

以上方法每次操作3分钟,每天1~2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身体发热或手指受伤,暂时不要进行按摩,以免损伤手指。

每天揉耳朵,防病又健身

耳被称为“采听官”,负责采集及判断所听到的声音。中医有言:“耳者,肾之官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由此可见,耳朵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对于耳朵与身体健康的联系,不仅中医学有专门的理论阐述,外国也有相似的理论成果。在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诺吉曾经对耳郭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形如胚胎倒影的较为完整的耳穴图,并记载耳穴四十多个。通过这些穴位图可以看到,耳朵不只是一个听觉器官,它也与内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与中医学认为的先天之本——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肾功能的强弱又会直接影响到寿命的长短。

关于听力的强弱与肾气的充沛与否的关联性,中医曾经有“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的叙述。中医认为,耳朵主贯脑而通于心胸,为人心之主管,人的肾气旺则耳清而聪,肾气虚则耳昏而浊。现代医学证明,耳朵的大小和人的寿命长短有关联,如果耳朵的轮廓分明,色泽鲜艳红润,一般都可长寿,而耳朵的轮廓分明且色泽鲜艳红润往往是肾气足的表现。

曾有医家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硬耳朵的人不如软耳朵的人长寿,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来说,凡是患了重病,例如患癌症、肾衰、高血压、中风等病的人,耳朵都会发硬。因此,经常揉搓耳朵,保持其柔软度很有必要。另外,经常揉搓耳朵可以令人神清气爽、精神振奋,对于消除疲劳非常有效。以下是一套“耳朵按摩保健操”:(1)如图2-25、2-26所示,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耳尖部位,按压50~60次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另一耳尖;如图2-27、2-28所示,用食指在耳部的心脏反射区,按压50~60次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另一耳;如图2-29、2-30所示,用食指在耳部的内分泌反射区,按压50~60次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按压另一耳。图2-25图2-26图2-27图2-28图2-29图2-30(2)如图2-31、2-32所示,用食指在耳部的肾上腺反射区,推摩30~50次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推摩另一耳;如图2-33、2-34所示,用食指在耳背沟部位,推摩30~50次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推摩另一耳的同样部位。图2-31图2-32图2-33图2-34(3)如图2-35、2-36所示,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轮,沿着轮1、轮2、轮3、轮4、轮5、轮6的顺序一次揉捏。两只耳朵各揉捏20~30次。图2-35图2-36(4)如图2-37、2-38所示,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轮部的肝阳穴,轻轻点掐30~50次,在另一耳同样部位点掐30~50次;如图2-39、2-40所示,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部的屏尖穴,轻轻点掐20~30次,在另一耳同样部位点掐20~30次;如图2-41、2-42所示,用食指和拇指捏住耳部的皮质下,轻轻点掐30~50次,在另一耳同样部位点掐30~50次;如图2-43、2-44所示,用食指按住耳部的肝反射区,轻轻点掐30~50次,另一耳同样部位点掐30~50次;如图2-45、2-46所示,用食指按住耳部的肾反射区,轻轻点掐30~50次,在另一耳同样部位点掐30~50次。图2-37图2-38图2-39图2-40图2-41图2-42图2-43图2-44图2-45图2-46图2-47(5)如图2-47所示,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耳郭,上下来回搓动耳郭,直至耳郭发热为止;在另一耳重复同样的动作。

以上“耳朵保健操”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能使神气聚集不散,起到增强听力、健肾的作用,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除此之外,耳朵的按摩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如,针对耳鸣、暴聋,明代名医张介宾曾有一法:用双手中指在耳窍中轻轻按压,随压随放,然后压住耳孔轻轻摇动。这个方法可以引导精气通达到耳,每日做数遍,暴聋、耳鸣之症便能够得到很好的缓解。如果情绪急躁或身有病痛,可以用拇指、食指向上提拉耳顶端十余次,以达到镇静、止痛、退热、清脑的目的。如果有眼花、近视、耳鸣、痤疮、黄褐斑等问题,可以用拇指、食指夹捏耳垂部向下向外揪拉,并摩擦耳垂十余次。

若以拇指、食指揉捏耳屏至有胀痛感,可以预防头痛、头晕、失眠等脑血管、脑神经病症。若以食指指腹按摩耳前根部,可防治感冒、鼻炎、咽炎、心慌、头痛、头昏等症。而用食指指腹摩擦耳背沟到发热,可以降血压、清脑、明目。如果用中指插入耳孔,指腹向前按压,摩擦至生热,对于咽炎、鼻炎、感冒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上班族可以经常摩擦耳郭,缓解诸如颈、肩、腰、腿痛以及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具体方法是:掌心前后摩擦耳郭正反面十余次,可以疏通经络、振奋脏腑;接着用拇指、食指上下摩擦耳轮部十余次,即可舒缓疼痛与不适。

总之,揉耳朵对健康是有益的,因此应该经常进行,这样才能起到防病健身的养生效果。

要健康,睡前揉揉身体四部位

在中医养生家的眼中,背、脊、腋、腹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特区。如果能够经常按揉此四个部位进行保健,可以促进血脉流畅、调节气息、滋养全身器官。尤其是在睡前按揉这四个部位,可以强健体魄、祛病延年。这个保健方法既简单又十分有效,非常适合在夫妻间进行,长期坚持就能够轻轻松松地达到健身的目的。

1.推背按摩

准备工作:俯卧在床,头侧向一方,全身放松。按摩者立于床边,面向俯卧者头部,双腿拉开小弓字步,双手五指展伸,并列平放于俯卧者背上部,手掌与背部一定要贴紧。

推拿方法:①将腰腿部的力量集中在前臂和手掌上,以松劲之力向前推出,使背部肌肉在瞬间随手掌迅速推移,自上而下推至腰部,推10次左右。②然后,让俯卧者将头侧向另一方,仍按上法推10次左右。③最后,按摩者右手握拳,用腕力捶背,力量适中,自上而下捶打数遍。

功效:医学证实,人的背部皮下蕴藏大量免疫细胞,通过推背可以激活这些免疫细胞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达到少生病的目的。同时,此法可以疏通经络、流畅气血,能够有效地调和脏腑、祛寒止痛。

2.捏脊按摩

准备工作:与推背按摩相同,可夫妻双方合作进行。

具体方法:①俯卧在床,裸露脊背。按摩者沿脊椎两旁二指处,用双手食指和拇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然后将皮肤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捏拿到颈下最高的脊椎部位,此为第1遍。②从第二或第三遍开始,每捏三下须将皮肤斜向上方提起,如提法得当,可在第二至五腰椎处听到轻微的响声。由下而上连续捏拿4~6遍。③最后,用双手拇指在腰部两侧的肾俞穴上(位于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旁开4.5厘米处)揉按一会儿。

功效:每晚1次,长期坚持,可以健脾养胃,使人胃口好转、面色红润,并可以帮助胃部消化,从而防治营养不良。

3.触腋养生

养生原理:腋窝部蕴藏着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结,如他人用手触摸,被触者就会大笑。触腋又被医学专家称为“腋窝运动”,历来被养生家推崇。此法可以在夫妻间进行。

具体方法:轻触对方的腋窝,使其发笑,或经常轻抚、轻挠腋窝部,保持笑口常开。

功效:此法的强身奥秘主要有两点:①刺激腋窝部位的神经、血管、淋巴结,可以加速体液循环,使全身其他器官获得更多养分,从而达到健身的效果。②触腋致笑,笑能带动身体所有器官得到运动,有益于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的分泌,从而提高肌体的抵抗力。触腋发笑可以预防多种疾病,尤其对于脑、心、肺的健康非常有利。

4.摩腹运动

按摩方法:此法既可以两人一起进行,也可以一人自我保健。①睡前平卧于床,搓热双手,手在脐腹周围,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20圈,需要注意力量应保持适中。②接着,以肚脐为中心,再按逆时针方向摩腹20圈即可。

功效:医学证明,坚持摩腹可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不仅可以改善胃肠功能,有利于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能够帮助胃部的纳谷和消化,而且,摩腹还可以刺激末梢神经,通过促进肌体代谢以防止和减少腹部脂肪的形成、堆积,因此也是减肥的一个好方法。

手部小动作,成就大健康

本节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很多手部按摩保健法,此外,在生活中有许多我们常常会忽略的小动作,也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现介绍如下:

1.常旋拇指,畅心情

当感到体力不足时,采取旋转大拇指的方法,可振奋精神。经常让拇指作360°旋转,可以让人的心情舒畅,恢复体力。在旋转拇指的过程中,一定要让拇指的指尖尽量画圆形。开始的时候,可能做起来有些困难,经过反复的练习就可以有节奏地进行拇指旋转了。此法不仅可以缓解体力不足,对于心情的调适也非常有益。按顺时针的方向及逆时针的方向各旋转1~2分钟即可。

2.自我握手,润肌肤

自我握手简单易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方法,平时可以加以练习。左右手掌靠拢在一起交替对握,关键在于右手拇指要有意识地用力抓住左手的小鱼际,左手拇指抓住右手的小鱼际,紧握3秒钟后双手分开,左右相互紧握5~6次。此法可以起到泄热宣肺、散淤润肤的作用,对于内热及内疾有很好的疗效。

3.手指交叉,凝心神

当大脑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采取手指交叉法以凝聚心神。把双手手指交叉地扭在一起,一只手的拇指在上交叉一会儿后,再换成另一只手拇指在上。然后将手指尖朝向自己,并使双手腕的内侧尽量紧靠在一起。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对心神不宁、内心烦闷有很好的疗效。经常利用此法进行养生,可以收到稳定心神、凝聚元气的效果。

4.温风吹手,促循环

很多人在洗发后都用电吹风吹头发,其实也可以用电吹风来吹手进行保健。使用电吹风对手掌进行刺激,只需3~4分钟,就能起到养生作用。用电吹风向手掌送去温风,感到稍热时,就把电吹风移开,然后再靠近手掌吹风。这样反复进行6~7次,全身都会暖融融的,这就是手掌经络被温风刺激产生的效果。

5.旋转网球,清心和胃

有人平时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尤其是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比如网球、乒乓球等。其实,这些活动的器材除了用于全身活动,还可以用于手部按摩,比如利用网球进行旋转保健。可用双手夹住网球,缓慢而有力地旋转,通过网球对整个手掌进行刺激,可以促进循环、疏通经络。也可以把双手手指叉起来,夹住网球按3秒钟后分开,然后再度掀按,可对手心劳宫穴进行刺激。经常进行这一运动可以达到清心和胃、消除面疮的效果。

对于养生而言,方法不在于新奇与否,而在于效果如何。健康来自生活,一些小动作往往可以造就大健康。以上的手部小动作,其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建议经常进行。

五大穴位按摩法解除疲劳

人体的经络穴位和人体的器官都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对于身体上的一些不适,可以对某些穴位进行刺激加以治疗,这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些外出旅游的人回来后,往往十分疲乏,很多中老年人更是会有腰酸腿痛的感觉,也有些人由于用力不当造成腰背及四肢肌肉的扭挫伤。这时,通过对某些穴位的按摩,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治疗效果。

按揉小腿后面的承山穴和外踝后方的昆仑穴,就可消除腰背的疼痛。承山穴和昆仑穴(如图2-48)是专门治疗腰背疼痛的穴位,进行正确的按摩,不仅可以缓解腰背的伤痛,同时还可以壮腰健背。图2-48

这两个穴位按起来人们都会觉得比较酸痛,但按摩后却会感觉很轻松。按摩这两个穴位的手法不难掌握,首先应该找准穴位的位置,承山穴在小腿后方的正中间,由上方肌肉丰厚处向下滑移,至肌肉较平处即是,用手指按住此穴,坚持1~2分钟,或揉此穴5分钟亦可。昆仑穴取穴比较简便,就在外踝的凹陷处,按摩此穴时可用手指按住外踝后的凹陷处,向后面的大筋拨动1~2分钟。

此外,现代的生活节奏紧张,有很多人通宵赶工作进程,一晚上下来,头脑昏昏沉沉的,眼睛酸胀不适,记忆力也下降了许多,这对于身体健康是十分不利的。对此,中医一般采用艾灸或按摩百会穴、揉风池穴以及掐按中冲穴的方法,帮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里恢复精神。(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凹陷的位置(如图2-49)。中医认为此穴为百脉之会,如果能在此做艾灸,可以有效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使精力快速恢复。百会穴被头发遮盖,因此做艾灸时应该用一片厚纸盖住,以免头发被艾火烧到。平时头晕、精神不振时,按摩百会穴也可以达到缓解疲劳的效果。(2)风池穴在颈后两侧大筋间的凹陷处(如图2-49),每天按摩10分钟,对脑部、颈部的疲劳恢复非常有益。具体方法是:先按住风池穴所在的陷窝,坚持不动30秒~1分钟,然后缓慢地按揉此处。经常按摩风池穴能够促进脑部和颈部的强健,对于脑部与颈部的疾患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图2-49图2-50(3)中冲穴位于中指末端(如图2-50)。按摩此穴位可以排解体内的郁气,使气血畅通,能够有效地消除头脑昏沉的现象。此法可以不拘时间,随时操作。经常对本穴位进行刺激,能够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

除了对以上五个穴位的刺激可消除疲劳、增长精神之外,常用热水泡脚,并按摩足心的涌泉穴也是不错的保健办法。

胃肠不适按胸背

中医认为,郁怒、紧张、焦虑的情绪会造成肝气郁结、肝木克脾,以致脾胃受损。因此,如果遭遇到情绪性的肠胃疼痛,可以采取按揉胸腹的方法以理顺身体内的燥气,尤其是在生气时,第一时间进行按揉,可以防止肝脏以及肠胃受损。

除了按揉胸腹部的理气之法外,还可以采取按压背部的方法进行顺气。按压背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点穴,一种是推擦。(1)点穴。用手指点按膻中、天突、背部的膈俞、脾俞、胃俞,每穴按压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以下是取穴的位置: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凹陷处,膈俞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处,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处,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寸处。(2)推擦。推擦背部的方法,就好像搓澡一样,可以让人代为操作。具体方法为:俯卧在床上,另一个人用手掌根部沿脊柱两侧由上向下推擦,左右各推36次,感觉到皮肤透热即可。

以上的这些按摩方法对于缓解情绪性的肠胃不适极为有效,同时对于身体器官比如肝脏、肠胃等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调理与保护作用,因此,可以将这些方法用于长期的自我保健。

“指针法”与简易穴位按摩

古代中医多采用按摩推拿的方法以刺激穴位,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其实,刺激穴位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取穴准确,无论是点按还是推拿,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过去有医家所采用的“指针法”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穴位刺激方法。所谓“指针法”就是用大拇指或食指的指尖点按穴位,现在,我们也可以采用“指针法”来进行穴位的点按,以治疗一些小毛病,并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施行“指针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指甲不宜过长,指甲边缘应该光滑,这是施行“指针法”的准备工作。其次,“指针法”还有不同的手法,对此应该有所了解,比如可将食、中指屈曲,以突出的指间关节作为点穴工具,为了加强穴位的刺激作用并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在点按时可以小幅度地上下震颤用力,使穴位处产生酸、麻、沉、胀之感。“指针法”需要在实践中练习,才能够逐渐熟练。

此外,利用“指针法”来进行养生保健,还要注意取穴的准确。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穴位及其作用,可以牢记并灵活运用。(1)曲池。位于曲肘90°、桡侧肘横纹消失处。刺激这个穴位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如果患有高血压,可以经常点按此穴,能够使血压趋于稳定。另外,点按此穴位对治疗皮肤病、肘臂挛痛也有不错的效果。(2)合谷。位于五指自然并拢、虎口附近肌肉隆起最高处。如果有牙痛、流鼻血、感冒头痛的症状时,按掐此穴可以缓解疼痛,止血散淤。(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处。此穴不仅对胃肠不适,如胃痛、呕吐、腹泻、便秘有治疗作用,还是保健强身的一大要穴。点按此穴可以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如果能够艾灸此穴,则效果更好。(4)后溪。位于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后方,微握拳,小鱼际上部突出的尖部即是此穴。点按此穴可以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等症。在刺激穴位的同时,腰或颈部可以配合向疾患一侧扭转,这样能更快地打通经脉,松解粘连,帮助机体恢复健康。(5)睛明。位于内眼角稍内上方凹陷处。近视、用眼疲劳的人可以闭目点按此穴并按摩眼周,可以养眼明目,缓解视觉疲劳。(6)委中。位于腿窝正中凹陷处。如果腿部疼痛,或者腰酸背痛,可以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1~3分钟,能够使腰背顿觉轻松,腿脚也可以活动自如。倘若流鼻血,用蘸了凉水的手掌拍打此穴,可以止住鼻血外流。(7)涌泉。位于足前部凹陷、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涌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健穴位。倘若有中暑、昏厥的病人,可以强刺激此穴进行急救。点按此穴对于治疗头晕、目眩、失眠等症,也有非常好的效果。(8)内关。位于手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内关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选穴位,刺激此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心动过速及过缓、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都有很好的效果。如果有晕车、晕船的现象,可以刺激此穴缓解不适症状。(9)关元。位于脐下3寸。刺激此穴对治疗男性遗精、阳痿、早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都有很好的效果。对此穴的刺激多用灸法,但是孕妇最好不要刺激此穴位,以免发生意外。(10)水沟。即人们常说的“人中”,该穴位位于鼻沟中2/3处。对于昏迷、呼吸衰竭者,可以强刺激此穴进行急救。强刺激此穴须用大拇指指尖,方可奏效。(11)阿是。又名不定穴、天应穴,此穴没有固定的位置,随病而定,实际为身体上的疼痛点。中医认为,痛则不通,点按阿是穴并按揉其附近的肌肉组织,可以舒筋活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12)百会。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即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上。百会是人体的大穴,刺激此穴有集中精力、增强记忆力的效果。当有困倦感或者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能使人神清气爽。

对以上这些穴位进行刺激,不仅可以治疗身体的疾病,还能够强身健体。总之,“指针法”不失为一种简便的保健方法。

点按拿捏治疗旅途失眠

有不少人在旅游或者出远门时,会因环境改变而遭遇失眠的困扰,这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其实,通过穴位按摩,就能够很好地治疗失眠,让人睡眠香甜、精力充沛。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穴位推拿法:①失眠者采取俯卧位,按摩者取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诸穴位,依次用推、揉、按手法进行按摩。②失眠者采取仰卧位,按摩者先以推、按、摩手法刺激膻中、中脘、气海诸穴位以及两侧胁部,再按摩足三里。③接着,按摩太阳、印堂、上星、头维、百会诸穴位。④最后,失眠者采取坐位,按摩者可以按拿风池、肩井、合谷,搓两肩至两胁。

如果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可以此法进行治疗,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应该坚持每天按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经穴自我按摩法:①每晚临睡前,取热水,水温38~45℃,用热水泡脚30分钟。②然后向足趾方向推搓双侧涌泉、三阴交穴各360次。③侧卧,用足背足心分别推、搓、摩、擦对侧涌泉、三阴交穴各100次。④推、搓、揉、按对侧的足背向足趾间的皮肤,以局部皮肤热胀舒适为宜。

额三线法:前额及头顶前半部上的印堂至百会为一线,眉中(双侧)至百会穴为二线。采取坐位,先用左手拇指指腹点按一线,然后再点按二线,每线反复进行3遍,点按时要点点相连,不留空隙,力由轻到重,每线点按时速均为1分钟左右。此法对于治疗神经衰弱而致的失眠症有不错的效果,可以在每天睡前进行按摩。

简易按摩催眠法:①用中指指端轻轻按揉印堂穴2分钟。②用食、中指两指指端轻轻按揉攒竹穴1分钟。③用双手中指指端轻轻按揉太阳穴1分钟。④用双手中指指端轻轻按揉安眠穴2分钟。

⑤用双手拇指指腹紧贴在两眉头处,然后在眉的上方同时做左右来回抹动30秒。⑥用双手食、中、无名、小指指端分别放在率谷穴,前后来回推动30秒。⑦用拇指指腹轻轻按揉内关穴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按摩。⑧用拇指指端轻轻按揉神门穴1分钟,双手交替进行按摩。此法每天操作1次,在临睡前进行,能起到清肝明目、镇静助眠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头、面部按摩时,手的力量不能太重,因为过强的刺激对助眠无益。

被失眠困扰的人应该多参加体育活动,避免情绪紧张;而且改变一些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比如临睡前不宜喝浓茶和咖啡等,这样才能真正地保证身体的健康。

第三章 人体器官保养,从细处着手

人体脏器每天的生息

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人体就仿佛是一个小星球,随着每天12个时辰、每月30天而月盈月亏,每年的24节气而潮动汐平。这是一套中医体系,被称为“时间医学”。时间医学认为,人体各器官的活动与时间的推移、日月的运转有呼应关系,各器官依照时序的更迭而此消彼长,随着日月的变化而起承转合。中医学家认为,如果人体能够顺应内在的时钟规律,薄弱时则拾遗补缺,强盛时则适时宣泄,身体机能就能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对于人体的器官来说,在一天之中的每个时辰都有主脏器,即该时辰最活跃的器官。中医指出,人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随时间的变化而活动,总是处于一个循环往复的活跃过程中。以下是身体脏器活跃与薄弱的时间、养护方法以及主要作用:

1.肝

最强的时间:凌晨1~3时。

此时建议:我们能做的就是睡眠,给肝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最弱的时间:13~17时。

此时建议:建议把辛苦工作尽量堆在上午。肝怕劳累,虽然一天中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休息,但13~17时这段时间更重要。肝脏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