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奇迹的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5:40:51

点击下载

作者:竭宝峰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胜奇迹的故事

名胜奇迹的故事试读:

前言

我们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从古至今,我们既创造了悠久灿烂的社会历史,也创造了辉煌发达的物质文明,随着时间长河的慢慢湮没,斑驳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使得我们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和扑朔迷离。

历史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我们的过去。我们一路走来,留下了多少历史的脚印,又有多少历史的痕迹被浪花翻滚的历史冲刷了,留下了一个个如漩涡般的谜团。解开这些谜团,寻找我们的过去,才能清楚地认识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名胜奇迹是我们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天地的恩赐,使我们常感震撼,也叹为观止,是什么鬼使神工创造了如此神奇的杰作呢?因此,揭开它们蕴藏的丰富信息,便可发现人类的神秘力量,就能不断挖掘我们人类的创造力。

考古就是用科学的发掘措施和精密的实验分析来探索古代人类的物质遗留,借以了解古代的社会生活。通常没有记载,只有悬念和疑团。因此,我们要追溯人类社会的过去,还原历史的真相,只有通过考古。

宝藏是我们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库房,也是我们人类辛勤汗水的堆积。几千年的历史黄沙,尘封了多少人类巨大的宝藏呢?它们又被埋没在什么地方呢?掌握宝藏的羊也卷,叩开宝藏的芝麻门,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发现宝藏,保护宝藏,让它造福于我们人类社会,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国宝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结晶与象征,承载着民族的传统和基因,受历史的洗礼而具有珍贵的价值。国宝由于受世人的追捧往往形影迷踪,扑朔迷离,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破译国宝之谜,发扬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每一个人神圣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也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魔力。科技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也是有一定时间规律的。而许多史前文明却大大超越了当时人力之所及,就连现代科技也难以解说。是什么魔力使得史前文明具有如此高度发达呢?破译科技之谜,寻找神秘力量,就能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文化是我们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也是我们人类高度进化的象征。文化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的前进而逐步形成的,但历史上留下的许多文化现象却大大超越了人们的意料,是什么力量催生了那些灿烂的文化现象呢?破译这些文化谜团,就能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化成果。

奇闻怪事虽然不能代表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也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它的存在却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另类奇观,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或许能够发现人类存在的许多信息。破译这些密码,便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

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与无限魅力就在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使我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我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探索它。虽然今天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对于那些无限的奥秘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奥秘不断解开,并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奥秘现象,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这正如达尔文所说:“我们认识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越多,这种奇妙对于我们就更加不可思议”。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本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文章短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适合读者阅读和收藏,其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奥秘现象的同时w,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奥秘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掌握开启人类社会的金钥匙,加深历史认识,不断创造人类文明,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不断推进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第一章名胜奇迹神秘的阿苔密斯神庙

公元前21世纪,古代有位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特,他在土耳其见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月亮女神阿苔密斯神庙。

这座结构复杂、规模宏伟的神庙建于公元前560年。当时的以弗斯是吕底亚王国的工商业中心,地处交通要冲,非常繁华热闹。后来波斯王大流士一世修筑著名的驿道时,即以以弗斯为起点。以弗斯人非常崇敬月亮女神阿苔密斯。开始,这里只有一座很小的神庙,在一棵空心树干中放着一尊神像。随着以弗斯的日渐繁盛,在公元前560年修建了这座巍峨壮丽的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庙基长127米,宽73米,有10级台阶。台基四周共有127根19米高的柱子,分两行排列。柱子上面是方形的大理石屋顶。其中32根柱子的基座上还装饰着神话故事浮雕。19世纪60年代,英国考古学家在这里进行发掘时,找到了一些雕柱残片,其中有一块浮雕残片高约100米,上面的人物栩栩如生,现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

以弗斯城里有个叫埃罗斯特拉特的人,一心要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使自己名扬天下,结果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晚上,潜入月亮女神庙,放火烧毁了这座驰名全球的建筑杰作。这个纵火犯被捕获后,法官对其判处了极刑。

被烧毁的月亮女神庙很快又被重建了起来。公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将月亮女神庙里的财宝劫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以弗斯阿苔密斯月亮女神庙,就这样永远地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古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距今约有3800年的历史。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在城南,俗称南宫,面积5700平方米,由5个建筑群组成。闻名于世的空中花园就在王宫旁边,据说是座110米高的假山,依附于两堵城墙之间,层层种植花草树木,以人力引河水上山,既浇灌了花木,又制作了人造溪流和瀑布奇景。相传王后来自满目葱绿的多山之国,看到巴比伦平平荡荡,无山无林,郁郁寡欢。尼布甲尼撒二世为此特建了空中花园,以取悦爱妻。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巴比伦城的遗址,发现了一个不寻常、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由两排小屋组成,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环绕。西边那排的小屋中发现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经考古学家分析,这些小屋是原来的水房,水槽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认为这便是“空中花园”的遗址。后来,滚滚黄沙完全掩埋了昔日辉煌无比的巴比伦城。直到20世纪初这颗被掩埋了将近2600年的两河”明珠”才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重见天日。

现在我们难以见到巴比伦的原貌,巴比伦空中花园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之中了。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大灯塔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口旁的法罗斯岛上。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它是灯塔的鼻祖,曾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亚历山大灯塔建在亚历山大城附近法罗斯岛防波堤南端,颇具巴比伦风格。灯塔高达120米,分4层。塔内共有房间近300间。塔身用白色大理石砌筑,石缝之间用熔化的铝弥合。塔基则用能耐海水腐蚀的玻璃砖填实。

这座被认为是世界灯塔建筑鼻祖的亚历山大灯塔不幸在公元1302年遭到了地震的破坏。1357年亚历山大地区再次发生大地震,亚历山大灯塔也被彻底摧毁。由于没有留下图纸,塔的形状至今无人知晓。

1994年,在亚历山大灯塔旧址附近修筑防波堤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古代石料之类的东西。令世人瞩目的海底考古开始了。考察队在亚历山大灯塔旧址周围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物,仅从海底发现的狮身人面像就达12座之多。其中托勒密二世时期制作的狮身人面像的头部重达5吨,其身体和雕像的底座也在附近被发现,底座长55米,侧面刻有托勒密二世的称号。另外在海底还发现一组巨型雕像,总数达2000具以上。它们体积巨大,高度多在13米以上,单体重达数十吨。经过长时间的水下搜索,考察队终于找到了亚历山大灯塔塔身。经测量,灯塔边长大约36米。在灯塔的每个侧面,都有大量的精美巨型雕像作为装饰。不难想像,当初亚历山大灯塔是何等壮观。大雁塔和小雁塔

西安市的大、小雁塔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塔,不但在我国,在世界上也颇有名气。

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大慈恩寺内,是我国佛教名塔之一。唐王朝为了请当时名闻遐迩的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内修了翻经院。652年,玄奘上表,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朝廷欣然同意。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其特点是:砖结构体现出木结构的斗拱风格。砖墙上显出“棱柱”来,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大雁塔塔身高大,结构坚固,外观庄严、朴实、大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是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

小雁塔建于707年,共15级,约45米高。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宫人们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捐的钱建了这座塔还未用完。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古罗马庙宇奇迹

距黎巴嫩首都贝鲁特85公里,有一个草木茂盛的高原,高原上的贝尔拜克市中残存着古罗马庙宇遗迹。

庙宇原以建筑精美著称,建于公元一世纪,坐落于高台上,四周的田野景色非常秀丽,令人神往。更加引人入胜的是环绕庙宇的巨大石墙,迄今还没有人能解释这堵石墙是怎样筑成的。

墙的西端平放着三块世界上最大的石板。就算使用最先进的机械,也难以把石板搬运到那个位置,然而这些石板放在那里已将近两千年了。罗马帝国的工程技术诚然高明,但是在别处从没发现过古罗马人运用这种惊人的技术。

三块石板大得异乎寻常,合称“三巨石”。假如竖起来,每块石板都有五、六层楼高,最大的一块约长19.2米,宽4.2米,厚3.6米,重达800吨,石板从1.6公里外的采石场凿下运到贝尔拜克,再吊起7.5米左右,安放在由较小石块砌成的高台上。

即使是今天工业用的起重机,也很少能完成这么困难的工程。三块石板安放得极其准确,石板之间连刀刃也插不进去。难怪以前的人都认为,石板一定是由魔鬼劈凿好,搬到那里去的。今天仍有人认为这不是人力所为。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是俄罗斯国家权利的象征。

关于克里姆林宫最早的历史记载始自1156年。当时它只是一个刚刚建成的橡木城堡。13世纪,蒙古人占领了俄罗斯。200多年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统治者,在莫斯科定都,克里姆林宫随即成为皇家宫殿。

克里姆林宫曾经三次重建,现存的城墙和建筑多半为15世纪伊凡三世时期进一步扩建而成的。由于当时希腊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迁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响下,这里的教堂及宫殿建筑出现了拜占庭风格的金色圆顶,此外,参与扩建的建筑师均为意大利名匠,他们在原来的中古俄罗斯传统建筑上又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式样,使克里姆林宫成为独特的俄罗斯式建筑。

大克里姆林宫是克里姆林宫中的主要建筑。克里姆林宫墙内,朝向莫斯科河有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筑物就是大克里姆林宫,它于1859~1849年在旧宫原址上建造,由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厅和阿列克山德洛夫斯基大厅连通而成。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北侧城墙外的红场,长约700米,宽50术,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红场”在俄语中的意思是“美丽的广场”。红场并不是红色的,但在沙皇统治时期曾是执行极刑的地点,因此烙下血迹斑斑的历史痕迹,故称“红”场。红场周边有许多俄罗斯重要的历史古迹,其中以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最引人注目。

今天的克里姆林宫由一道全长2235米、厚6米、高约20米的砖红色围墙包围,内部面积达28万平方米,除了4座城门、19座塔楼外,里面还有许多壮观的建筑,包括教堂、皇宫及办公大楼等,规模十分庞大。爱丁古堡

爱丁古堡位于苏格兰中部,是英国著名的文化古城,也是苏格兰的省府及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爱丁古堡凭空拔地,傲立在三面均为峭壁的火山岩丘上,独留东向山脊,势如飞龙,浑然一个绝佳的军事要塞。在那战火纷争的铁血年代,把王宫置入这样的堡垒之中,自是最明智的选择。爱丁堡首先是一座堡垒,同时还是皇宫、军事要塞和国家监狱。

古堡内的玛格丽特教堂是爱丁堡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全苏格兰最古老的教堂。1130年,教堂由大卫一世建造,取名自大卫一世的母亲玛格丽特。教堂供王室专用的小礼拜堂是古堡建筑群中唯一一个遗留下来的12世纪的古迹。教堂外观虽然平实质朴,但内部却绚丽无比,是典型的诺曼底时期建筑。由于这座教堂坐落于堡丘的最高点,公元16世纪时因军事需要,曾被改建成弹药库。城堡中还有军事博物馆,馆内分兵器、军服等收藏室,收藏了从中世纪到19世纪末的各种实物,展现了欧洲兵器和军服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展品中还有苏格兰王朝的皇冠、权杖、宝剑等。古堡内其他重要的建筑还有王宫、旧议会大厅、苏格兰国家战争纪念馆等。

独特的建筑风格、众多的历史古迹以及凝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爱丁古堡无愧为欧洲文化氛围最浓的城堡之一,无愧为苏格兰的精神之堡。威斯敏斯特宫

威斯敏斯特宫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英国的议会大厦,上、下议院就设在这里。威斯敏斯特宫几经火灾,几次重建。1840年重建的宫殿保持了原有风格的完整性,并发扬了新哥特式风格,成为英国最显著的中世纪建筑和王室权力的象征。

威斯敏斯特宫主体建筑是前后三排长达287米的宫殿大楼,两端和中间由7座横楼连接。宫内共有14个大厅和数百个房间,一座圆形中央大厅将宫殿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面是上议院,北面是下议院。宫殿西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个高塔。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被用来存放议会的重要文件档案,东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钟楼,楼顶便是闻名全球的大本钟。宫殿西面是威斯敏斯特教堂,于1050年由英王爱德华一世下令修建。现存的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的。大教堂几经修复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

183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威斯敏斯特宫的绝大部分地方,只留下唯一的威斯敏斯特大厅。此后,又花费了几年时间才将宫殿恢复旧观。这座大厅已有900年的历史,可算为真正的古迹。它长72米,高20多米,以橡木为梁,修筑于11世纪末。大厅除用于国王举行盛大国宴外,还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自20世纪以来,这个大厅还被用来举行国葬典礼。1965年丘吉尔逝世后,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在这里举行。2002年4月5日,悼念英国女王的母亲王太后的盛大仪式也在威斯敏斯特大厅举行。伦敦塔

伦敦塔是英国中世纪建筑的经典,是集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古城堡。

英国国王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人的反抗并保卫伦敦城,于1078年开始动工兴建伦敦塔,历时20年。后来,历代王朝又修建了其他建筑物,使伦敦塔既有坚固的兵营堡垒,又有富丽堂皇的宫殿,还有天文台、监狱教堂、刑场、等建筑。

伦敦塔名为”塔”,实际上是英国流行罗马建筑时期的一座城堡式建筑。按最初规划,它建置在罗马时期的伦敦旧城墙内后经扩建,其边界向东延伸并越出旧城墙之外。

伦敦塔曾是英国最具历史意义的要塞。整个要塞由两道防御围墙围合,最初是一圈低矮的墙体,墙外缘以一道沟堑形成一道屏障。矮墙既可作为掩体,又不遮挡内墙后面和塔楼内的卫兵瞄准和射杀敌人。伦敦塔沿外墙设有6座碉堡,东北和西北角为圆形的棱堡,可以居高射杀壕沟外的目标;南面临河设有塔门,跨于壕沟之上,塔门有矮墙和箭孔控制着河道。伦敦塔内墙较高,沿墙设有13座碉堡,构成第二道防御屏障。碉堡凸于墙外,卫兵可居高临下俯视墙外每寸土地,并可抵御来自任何方向的攻击。这些碉堡战时用于防卫,平时则作为住房,碉楼分为两层或三层,房间都很宽敞。

伦敦塔最重要而且最古老的建筑是位于要塞中心的诺曼底塔楼,它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因其用乳白色石块建成,故又称“白塔”。当初设计伦敦塔时,并没有考虑将它作为囚禁犯人的监狱。但白塔动工后不久,伦敦的几处监狱人满为患,政府不得不将一部分犯人囚于这座白塔的地下室内,最多时里面竟关押了1700名犯人。这以后常有犯人被押解至此,伦敦塔也就逐渐成为国家监狱。卢浮宫

卢浮宫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王宫,这里曾经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

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方平万米,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右岸,整个建筑古朴端庄、精致典雅。值得一提的是,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一座21米高的玻璃金字塔拔地而起,这就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为博物馆设计的新入口。这座“金字塔”设计别致、简洁、明快,极富现代感,为巴黎市增加了耀眼的光彩。

卢浮宫内,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致的浮雕,令人叹为观止。

卢浮宫绘画部集中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的名作,如拉斐尔的《园丁圣母》、弗罗内塞的《迦拿的婚宴》、提香的《田园合奏》等等。

卢浮宫艺术馆中的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馆建成的时间最早。大约在1800年开始对外开放,其藏品最多,大约有7000件,以法国王室的收藏品为基础。

每年有500多万人拜访卢浮宫,最不能错过的自然是“卢浮三宝”:《蒙娜丽莎》、《胜利女神》、《米罗的维纳斯》,它们都是备受世人赞美的不朽作品。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多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有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以及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凡尔赛宫

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1682年至1789年是法国的王宫。

凡尔赛宫于1689年全部竣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宫殿是一座巴洛克式的四层大理石建筑,中间为主殿,南北两翼是王子及亲王居所和行政官员办公室、教堂和剧院等建筑,规模、气势均冠绝一时。

来到凡尔赛的人,站在远处遥望,立刻就会被凡尔赛宫气宇轩昂的外观所震慑。三条放射状的马路在宫前半圆形的大广场上汇拢,镶着金色国王徽记的宫门正对着广场中央路易十四的马上铜像;后方缓升的小坡上,是华美的王宫庭院。

凡尔赛宫整个建筑由层层叠叠的宫殿构成,每个宫殿都汇聚了无数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心血,其中镜厅最为突出。镜厅室内用乳白和浅紫的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再加上镀金的壁饰,尤显华贵富丽。在长廊上,人们可以看到17扇拱形巨窗面朝花园而开,而17面落地镜又与巨窗相对而立,这样一来,窗外的阴晴雨雪、春花秋月、蓝天白云,全都融进了镜子的景致里。

凡尔赛宫的御花园在现有世界皇家园林中更是首屈一指,它位于宫殿西侧,总面积达80平方千米。御花园内以对称的几何线条排列着林木、笔直的河渠、高大的喷泉塑像等,这种设计在当时是首创之举,是法国式庭园的典型。凡尔赛宫这座豪华的巴洛克式宫殿建筑成为了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集宗教、文学、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今天的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竣工。几个世纪中,圣母院屡遭战火破坏,后由建筑大师维奥来·勒杜克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修建,工程历时20年。

圣母院内整个教堂全长130米,宽47米,中部堂顶高35米。全部建筑用石头砌成,塔顶结构轻快,堂内空间宽敞给人一种秀丽、轻盈和流畅的感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正面为正方形,棱角分明,气势庄严。底层并排着的三个桃形门洞,雕刻有反映圣经故事以及天堂、地狱情景的浮雕作品。其中右侧“圣安娜门”的中框上雕有公元5世纪时巴黎主教圣马赛尔的像,拱肩是圣母和两位天使。左侧的“圣母门”中柱上雕有圣母圣婴像,拱肩画表现的是圣线生平。在门洞两侧,还有表现一年十二个月的图画以及圣徒和天使的雕像。三个门洞之上是一条长长的壁龛,人称“国王长廊”,其上排列着28尊雕像,据说是耶稣基督的28任先祖帝王。法国大革命时期,这28尊雕像曾被误认为法国国王的形象而遭难,后来又重新修复。

步入圣母院的正殿,空间异常空旷。中央巨大国格花窗的直径为96米,是这一教堂内又一令人惊叹不已的作品。

圣母院唱诗台是由国王路易十三为感谢圣母赐于而修建的,喝诗台那音域宏大宽厚的管凤琴将赞美诗美妙的乐章衬托得更加美妙。雅典卫城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位于希腊南部阿梯卡半岛的西南。

卫城是雅典的心脏,坐落在老城中心一座15.6米高的小山丘上,故也称“高城”。卫城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56米,四周以城墙围台。公元前5世纪雅典从波斯入侵的破坏中复苏过来,并展开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尤以市中心的雅典卫城建造得最为宏伟壮丽,并成为西方古典建筑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卫城修建之初是一位国王的城堡,重建后其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城堡变成宗教圣地,其上相继建造了万神庙,山门、胜利女神庙以及埃雷赫修神庙等宗教建筑。今天,卫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变迁,已不再是宗教圣地,而是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雅典卫城最著名的建筑是帕特农神庙,它是公认的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此神庙矗立在卫城的最高点,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主庙,被认为是多立克柱式建筑发展的顶峰。帕特农神庙的右侧是著名的埃雷赫修神庙,它由三部分组成:西侧是埃雷赫修工的墓室;北侧是由6根爱奥尼式柱支撑的大厅;南侧是由6位“少女”柱支撑的小厅。

卫城南面的围墙脚下有一个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剧场:酒神剧场。约公元前6世纪,一尊酒神的塑像被带到了雅典,于是,古希腊人开始供奉这位狂饮与欢乐之神,并于日后建造了酒神庙及酒神剧场。剧场于公元前330年左右建成,当时可以容纳1.7万人,是雅典城中最大的剧场。圣马可广场

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是一座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古城,坐落在市中心里阿托岛上的圣马可广场,被拿破仑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

圣马可广场长175.5米,宽57米,面积1.22公顷。地面镶嵌着彩色的光滑石板,三面是大理石建的连环拱廊,另一面是光彩夺目的圣马可王宫。圣马可王宫始建于公元8世纪,是不同风格、不同时代建筑的聚合体,号称“集西方文明大成的杰作”。

广场正中是始建于公元829年的圣马可教堂,公元11至17世纪曾补建修饰,1807年变成一个大教堂,成为威尼斯最著名的胜地。教堂的圆顶像一个洋葱,拜占庭式的尖塔,内外有500多很大理石的柱子。门顶的正中,有13世纪来自君士坦丁堡的4匹镀金奔驰骏马雕像。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墙上布满由石子、碎瓷和彩绘玻璃镶嵌的华丽壁画,光彩熠熠,美如仙宫,被称为“世界最美的教堂”。

圣马可钟楼在教堂右前方,建于公元9世纪末,1902年曾倒塌,1912年照原样复修。大部分用光滑的红砖石砌成,共9层,高99米。乘电梯登顶,可以遍览威尼斯全景。大钟两旁各站有一个铜铸的摩尔人,一老一少,手执大锤,每到时辰,自动敲击大钟,洪亮的钟声响彻全城。特别有趣的是,中午12点的时候,钟声一响,在广场觅食的一群群鸽子,骤然飞起,场面很是壮观,形成威尼斯的特有景象。比萨斜塔

意大利中部的比萨城内有一座巍峨的圆柱形高塔,塔身向一方倾斜,看上去好像马上就会倒下来的样子。其实,这座高塔像这样站在那里已经有800多年了。它就是世界闻名的奇景——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内一组古罗马建筑群的一部分,是附属于比萨大教堂的塔形钟楼。该塔建于1174年,直到1350年才完工。斜塔全部用大理石建造,总重量为1453吨。塔共分7层,从钟塔北面顶端到地表的距离为56.7米高。底层有石柱15根,上面6层各有石柱30根,钟就挂在顶层。如果沿着螺旋式的阶梯登上钟塔,要上294个台阶。由于塔身大幅度倾斜,加上各层都没有扶手栏杆,所以攀登斜塔是一件颇为冒险的事情。但是,游客登上钟塔,就可以眺望比萨城的全景。因而冒险攀登者还是络绎不绝。在1589年,这里曾发生一件轰动物理学界的事件。著名科学家在斜塔上作了自由落体试验,从而推翻了一向被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创立了他所发现的“落体定律”。

从1918年开始,每年对斜塔进行测量,发现比萨斜塔的倾斜速度正在逐步加快。1918~1958年的4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1毫米;而1959~1969年的10年间,平均每年倾斜1.26毫米。现在顶部中心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