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2:00:2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9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篇 导 言

第1章 宏观经济学科学

一、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东南大学2005研)

答: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二、简答题

宏观经济学常用的分析方法是什么?(西安交大2004研)

答:相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具体而言,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以下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的实质就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经验实证和逻辑实证两种方法。作为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主要采用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逻辑实证的方法也被称为演绎的方法,或抽象分析的方法。逻辑实证对因果联系的把握是从建立假设开始的,排除一切无关和次要的因素,保留少数有关的重要因素,从而能够在一种“纯粹”的环境中观察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逻辑实证的第二步是在建立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等手段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有关结论以描述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均衡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均衡概念是经济学从自然科学中借用来的。在力学中,均衡指在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两个力的作用下,物体的位置保持不变。在经济学中,均衡的这层意思基本上保留下来了。对均衡状态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运动趋势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于揭示经济现象发生的前因后果是很有益的。(3)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均衡的研究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这三个角度。静态分析方法是一种初步的、比较简单的分析方法。它着重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假设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的调整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比较静态分析是从静态分析发展而来的。它着重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状态必定沿着哪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把经济变量的调整放到时间这一维度中考察。在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等经济现象的研究都是按动态的视角展开的。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动态的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高级宏观经济学几乎完全建立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之上。(4)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总量分析是宏观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总量分析就是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显然,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是与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认识的基本倾向分不开的。这些总量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等一类宏观经济现象。宏观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又称为部门分析或总量分解,这种方法把国民经济总量分解为具有不同特点的部门来进行分析。这些部门相对于单个经济主体来说是总量,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又不是总量。结构分析常常被用来分析各类市场、产业和地区经济。(5)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

研究宏观经济离不开需求分析和供给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并列地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例如对总产出的研究,在萧条经济场合,侧重于需求分析;在通货膨胀经济场合,侧重于供给分析。在短期,侧重于需求分析;在长期,侧重于供给分析。(6)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存量和流量是对经济变量的一种区分。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称为流量。宏观经济学侧重于流量分析。例如,宏观经济学不去研究一国总财富的决定,而着重研究一国一年新增财富即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在研究上的这种侧重是由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决定的。

第2章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厦门大学2014、2008研;北大2011研)

答: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用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和折旧之和。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四川师范大学2015研;武汉理工大学2013研;北京理工大学2012研)

答: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与GNP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GDP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国民所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NP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是指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获得:GDP=GNP-NFP。

3.潜在的GDP(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研;南京财经大学2015研;浙江大学2013研)

答:目前学术界对于潜在的GDP的界定还不尽一致:有的按凯恩斯理论来定义,有的按新古典理论来界定。学术界一般采用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利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时所给出的定义,即潜在的GDP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佳可利用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潜在的GDP不是一个实际产出量。一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产出。而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口。潜在产出由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状况决定,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以及实现技术进步。

潜在的GDP的估算方法较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类:①从现实产出的时间序列性质出发,借助一些计量分析工具对现实产出直接进行处理从而给出潜在产出的估算,如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②生产函数法。前一类方法估算过程简便,考虑的因素较少,但主要缺点是没有体现潜在产出的供给面特征。而生产函数法则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但估算过程较为复杂。

4.国民收入(西安交大2001研)

答: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故前者应扣除,后者应加入。

5.转移支付(北师大2013研;北邮2010研)

答:转移支付是指政府或企业的一种并非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它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消费者呆账、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项不计算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作转让性支付。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6.GDP价格调整指数(GDP平减指数)(山东财经大学2013研;厦门大学2012研)

答: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期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用公式表示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用来衡量在基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间发生的价格变化,该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不同,因为它的权数随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额的改变而改变。由于GDP平减指数是以涉及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计算为基础的,所以它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的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状况的价格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因而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7.支出法(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

答:支出法是指根据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GDP=C+I+G+NX,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并且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则不计入GDP之中;最后,NX为净出口,可正可负。

8.消费物价指数(CPI)(厦门大学2007研)

答:消费物价指数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物价指数是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程度的指标之一。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例如,品质的改善可能带来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而非商品劳务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消费物价指数不能准确地表明这一点,因而有夸大物价上涨幅度的可能。

二、简答题

1.简述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上海大学2003研)

答:目前,核算国民收入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产出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获得GDP等相关指标,用这种方法统计出来的价值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这一时期所有新创造的价值。(2)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角度核算GDP。GDP等于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资本所有者的利息收入、土地所有者的地租收入、企业的利润收入和政府的税收收入等。(3)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支出的角度核算GDP。GDP等于家庭的消费支出、企业的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之和。

家庭消费支出是本国居民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它构成一个国家总需求的一个最主要的部分。家庭消费支出进一步可以划分为耐用品消费支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和服务支出三个方面。

投资支出包括新资本品购买支出和存货投资支出。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商业固定资产投资和住宅投资。

政府购买指政府对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不是对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所以不应该计入GDP。

净出口表示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2.政府给穷人发放的救济金能否列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为什么?(东南大学2002研)

答:政府给穷人发放的救济金不能列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分析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是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转移支付是指人们不需要提供本期劳务进行交换就能得到的支付,它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政府给穷人发放的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这些获得救济金的穷人并没有相应地提供服务或生产商品。因此,政府给穷人发放的救济金不能列入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

3.区别GDP与GNP,并说明GN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

答:(1)GDP与GNP的区别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其领土范围内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国民”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

②两者在数量上一般不相等。封闭经济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开放经济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2)GNP、NNP、NI、PI、DPI之间的关系

①NNP即国民净产值,是指GNP扣除资本折旧,即NNP=GNP-折旧。在实物形态上,国民净产值是社会总产品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增加后备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态上,国民净产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本折旧之差。

②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的货币值之和。它与NNP的关系为:NNP≈NI,两者的差别只有被称为统计出入的小校正。

③个人收入(PI)。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国民收入经过一系列调整就得到个人收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个人收入=国民收入-间接企业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④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减去个人对政府的税收支付和某些对政府的非税收支付就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有: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收+非税收支付)。

4.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

答: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都是物价指数,其区别主要在于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1)消费物价指数是反映消费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状况的一种价格指数,一般用加权平均法来编制。它根据若干种主要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服务费用而编制,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物价指数的优点是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关系,资料容易搜集,且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其缺点是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的这一部分,因而不足以反映全貌。(2)生产者物价指数也称为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企业而不是家庭购买的典型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生产者物价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生产者物价指数包括原材料和中间产品。(3)GDP平减指数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了经济中物价总水平所发生的变动。用公式表示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的优点是范围广泛,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向。缺点是资料较难搜集,需要对未在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换算,并且可能受到价格结构因素的影响。

5.试比较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中央财大2007研)

答:消费物价指数(CPI)和GDP平减指数都是反映物价水平变动的指标,通常差别不大,但这两个指标提供的有关经济中物价总水平变动是有差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而不反映在CPI上。(2)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但却反映在CPI上。因此,进口品价格的上升会影响本国CPI,但并不影响GDP平减指数。(3)CPI和GDP平减指数对经济中价格加总的方法存在差异。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换言之,CPI是用固定的一篮子产品来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允许当GDP组成成分变动时,一篮子产品随时间变动。

6.宏观经济学中为什么用GDP为主要核算指标,但又不能搞GDP崇拜?(上海大学2006研)

答:(1)GDP是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工资、利息、租金、企业税前利润、政府税收、折旧等部分,它是核算一个经济体在一年内产出的重要指标。从国家之间的角度来看,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按照GDP总量的顺序可以大致测度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GDP还是观测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能帮助决策者判断经济处于低迷还是膨胀状态,应该采取何种宏观经济政策。因此,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是非常重要的。(2)但是,GDP本身是有缺陷的,不可盲目崇拜。①非市场交易得不到反映。例如许多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像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难以在GDP中统计反映出来。又如,不少地下交易,只是为了逃避税收,经济活动发生了,却没有在GDP中反映出来;②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例如,GDP核算无法说明人们享受了多少闲暇,它也无法说明一个国家环境污染的程度;③有些在GDP中反映的市场交易活动,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赌博和黄色活动在一些国家GDP中得到反映,却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④由于GDP含劳务活动,两国可以拥有相同的GDP,但一国生产粮食,一国只生产歌曲,显然,这两国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大不一样的。

7.请说明CPI与GDP平减指数的区别(拉斯派尔指数与帕氏指数的影响)。这两种价格指数哪一个倾向于高估通胀,原因是什么?(南开大学2009研)

答:(1)CPI是消费物价指数,表示的是不同时期为购买一篮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价格指数。这一篮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运输、学费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物价指数的公式为:

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用公式表示为: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GDP平减指数可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一种重要指标。(2)CPI与GDP平减指数这两种衡量指标之间有三点关键的差别:

①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而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因此,企业或政府购买的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将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而并不反映在CPI上。

②GDP平减指数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进口品并不是GDP的一部分,也不反映在GDP平减指数上。

③最微妙的差别产生于这两个指数对经济中许多价格加总的方法。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而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换言之,CPI是用固定的一篮子产品来计算的,而GDP平减指数允许当GDP组成部分变动时,一篮子产品随时间变动。(3)这两种价格指数中,CPI更倾向于高估通胀。在现实中,由于以下多种原因,CPI倾向于高估通胀:

①替代偏差:由于CPI衡量固定的一篮子产品的价格,所以,它没有反映出消费者用相对价格下降的产品进行替代的能力,所以相对价格变动时,其真实生活费用的上升比CPI慢。

②新产品的引进:当一种新产品进入市场时,消费者的状况变好了,因为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产品。实际上,新产品的引进提高了本币的实际价值,但本币购买力的提高并没有体现在CPI的下降上。

③无法衡量的质量变化:当一个企业改善自己出售产品的质量时,产品的价格全部变化并不是对生活费用变化的反应,如果无法衡量的质量改变是有代表性的,衡量的CPI的上升就比应该的CPI上升快。

因而,在这两种价格指数中,CPI更倾向于高估通胀。

8.支出法GDP由哪些部分构成?什么是最终消费率?中国最终消费率为什么偏低?(华南理工大学2012研)

答:(1)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消费支出(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投资(用字母I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用字母G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净出口(用字母NX表示)指进口与出口的差额。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写成:Y=C+I+G+NX。(2)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3)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过慢,多年来均低于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直接影响消费总额。

②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也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逐年增加,影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抑制了消费增长。

③物价上涨降低了实际消费水平,房价高涨更是拉低了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近年来,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居民实际购买能力下降,房价畸高捆绑整个国民经济,扭曲资金配置,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④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以及跨期消费选择。教育支出大,医疗支出多,养老金制度也不健全,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挤占了正常消费支出。

⑤城镇化进程较快,但质量偏低,许多城镇人口都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其权益未得到切实保护,享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消费水平也远低于一般市民。

三、计算题

1.假设某政府花钱10000修路,其中给工人支付工资5000,给水泥厂支付5000,水泥厂用5000来购买设备,而工人用2000来买大米,用2000来买电脑,另外1000存入银行。电脑店用收入获得的2000中的1000还之前电脑厂家货款的欠款,又从银行借了1000,加上剩下的1000总共2000从电脑厂进了2000元的电脑(就是说作为存货)。给出下表中的GDP、个人消费支出、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个人服务支出、国民投资、国民投资中的存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以及政府采购支出,并给出计算过程。(上海财大2011研)

解:(1)用支出法计算三部门的GDP=C+I+G,这里个人消费C=2000+2000=4000,企业投资I=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5000+2000=7000。注意,还款不是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也不是存货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G=10000,所以GDP=4000+7000+10000=21000。(2)个人消费支出一共是4000,其中2000用于个人耐用品消费支出,2000用于个人非耐用品消费支出,服务支出为0。(3)国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存货投资,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为5000,而存货投资为2000,因此国民投资一共为7000。(4)政府购买支出就是10000。

2.某经济体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显示(单位:亿美元):净出口150、净投资1250、储蓄1600、资本折旧500、政府转移支付1000、企业间接税750、政府购买支出2000、社会保险金1500、个人消费支出5000、公司未分配利润1000、公司所得税为500、个人所得税为800。请计算:GDP、NDP、NI、PI和DPI。(武汉大学2014、2008研)

解:(1)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总投资(净投资+折旧)+政府购买+净出口=5000+(1250+500)+2000+150=8900(亿美元)。(2)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资本折旧=8900-500=8400(亿美元)。(3)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8400(亿美元)。(4)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企业间接税-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政府转移支付=8400-750-1000-500-1500+1000=5650(亿美元)。(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5650-800=4850(亿美元)。

3.假设一个橘子岛国只有两个公司:橘子公司生产橘子;橘子汁公司生产橘子汁。这两家公司在2013年收支表如下:(1)请用产出法来计算橘子岛国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2)请用支出法来计算橘子岛国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3)请用收入法来计算橘子岛国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4)假设在以上经济活动之外,橘子公司还从中国进口了¥10000的橘子,通过产出法、支出法、收入法三个方法来计算该国新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清华大学2015研)

解:(1)用产出法计算GDP,有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故GDP=(100+200)+(350-200)=450(万元)。(2)用支出法计算GDP,有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净出口。故GDP=(100+350)+0+0+0=450(万元)。(3)用收入法计算GDP,有国内生产总值=工资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利润+税收。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0+200-100-5-10)+(350-20-8-20-200)=185+102=287(万元),故GDP=(100+20)+(5+8)+0+287+(10+20)=450(万元)。(4)用产出法、支出法、收入法计算GDP,GDP仍然等于450万,这是因为橘子公司进口橘子对于产出法、收入法都没有任何影响,对于支出法,在减少净出口的同时增加了消费。

四、论述题

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中山大学2012研;华中科大2006研)

答:GDP是现代国际社会用来衡量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指标。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时,却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指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GDP有以下几个缺点:(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因为GDP的统计数据基本是根据市场交换而获得的,对那些虽没有经过市场交换,但却对人们生活水平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就不能通过GDP反映出来。例如,在一个自给自足程度较高的经济社会,其GDP数据一定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所以,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不同,GDP便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衡量指标加以比较。另外,人们的休息、娱乐也是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DP对此却没有反映。假如GDP的下降幅度不至于严重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当减少劳动时间造成GDP这种下降时,人们可能会因获得更充足的休息时间而感到幸福。(2)GDP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结构

比如两个国家的GDP相同,其中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主要在于制造导弹、武器等军用品;另外一个国家却主要在于建立学校教育设施、文化体育中心以及公园等娱乐场所,则GDP无法对两者的差别作出反映。而这两个国家在产品和服务上结构的不同,对各自国家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3)GDP不能反映产品和服务的进步

由于GDP的数据是根据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统计而得,而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可能会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因而GDP不能反映出这种技术水平的进步。例如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要比半个世纪以前生产的小汽车质量、性能都好得多,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现在的生产成本可能比过去低得多,而GDP对此却无法反映出来。(4)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

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有些是根据人们的申报得出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申报时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此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具体的政策规定不同,故统计出来的GDP并不基于同样的标准。

第2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

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一、名词解释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上海财大2008研;厦门大学2006研)

答: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从美国经济增长发展过程的历史数据中总结出来的,并经受了无数的统计验证。该生产函数是最常见的一种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αβ为:Q=ALK(0<α,β<1),式中,Q为产量;A表示技术系数;L和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投入量;α和β为参数。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该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为:

①α和β分别揭示了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即:e=(∂Q/∂L)·L(L/Q)=α,e=(∂Q/∂K)·(K/Q)=β。Kαβα+βαβ

②A(λL)(λK)=λALK,其中λ>1。

如果α+β>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如果α+β=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如果α+β<1,则此时为规模报酬递减的生产。

2.边际消费倾向(财政部财科所2015研;东北财经大学2011、2006研)

答: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其公式为:MPC=∆C/∆Y。式中,∆C表示增加的消费,∆Y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凯恩斯的观点,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一条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3.边际储蓄倾向(东北财大2011、2006研;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

答:边际储蓄倾向是指收入增加一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变化率。边际储蓄倾向可以表示为:MPS=∆s/∆y。其中,∆y表示收入的变化量,∆s表示储蓄的变化量。一般而言,边际储蓄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因为全部新增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储蓄,所以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之和恒为1。边际消费倾向可以说成是国民收入的储蓄倾向,也可以说成是可支配收入储蓄倾向。

4.利率(西安交大2006研)

答:利息是为了使用一段时间的资金而进行的支付,单位时间内付出的利息数量作为资金余额的一个分数就称之为利率。

在经济学中,利率被视为货币的价格或借入货币的价格。到底什么决定利率的结构和变化,可以说这一直是经济学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资本的价格,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利率水平;凯恩斯则把利率看做是“使用货币的代价”,在他的理论中,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利率水平。

5.欧拉定理(中南财大2017研;武汉大学2016研;厦门大学2013研)

答:欧拉定理又称为产量分配净尽定理,指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假设长期中规模报酬不变,则全部产品正好足够分配给各个要素。假设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产函数为Q=Q(L,K),若生产规模不变,则有:Q=L·∂Q/∂L+K·∂Q/∂K。

这就是欧拉定理,它表明在所给条件下,全部产品Q恰好足够分配给劳动要素L和资本要素K。其中,∂Q/∂K为资本的边际产品MPK,∂Q/∂L为劳动的边际产品MPL,因而欧拉定理也可以表示为:Q=K·MPK+L·MPL。

6.挤出效应(清华大学2017研;厦门大学2017、2009研;中央财大2015、2012研;中国社科院2014研)

答: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正相关。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二、简答题

1.实现经济中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机制是什么?(上海大学2005研)

答:(1)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机制是储蓄等于投资。在两部门经济中,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厂商两个经济行为主体。从收入的去向看,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从支出看,一个经济有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因此总支出Y=C+I。由于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储蓄也全部转化为投资,否则就会用于消费。因此I=S,从而经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2)在三部门经济中,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从收入去向看,在交纳政府税收后,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Y=C+S+I。从支出看,家庭有消费支出,企业有投资支出,政府有政府支出,因此总支出Y=C+I+G。T-G为政府储蓄,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政府储蓄和私人储蓄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T-G+S=I,从而总收入等于总支出。(3)在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际部门储蓄,并且与投资相等,因此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说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投资需求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1研)

答:(1)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指增加单位资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衡量的是资本的边际产出能力。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越高,说明资本效率越高。假设生产函数为Y=F(K,L),其中K为资本,则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K=F(K+1,L)-F(K,L)。(2)经济学中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存量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新住宅的建造等,其中主要是厂房、设备的增加。(3)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资本是能够带来利润的生产要素,因此厂商对资本资产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厂商对投资的需求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生产力MPK和产品价格P之积)必须不低于边际成本(资本的租金R),即P×MPK≥R,而在P×MPK=R处,资本所带来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换言之,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大于资本成本时,企业倾向于增加资本存量即增加投资;反之,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小于资本成本时,企业倾向于减少资本存量即减少投资;只有当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资本成本时,企业的投资需求才会处于静止状态。(4)投资需求的增加会导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资本也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遵循着边际生产力递减原则,即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连续增加投入资本要素所带来的收益是递减的。

3.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个猜测是什么?(厦门大学2011研)

答:(1)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边际消费倾向就是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支出部分。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和1之间就意味着人们不会把所有的收入进行消费,而是拿出收入中的一部分进行消费,另一部分进行储蓄。(2)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平均消费倾向等于消费与收入之比。凯恩斯认为,储蓄是奢侈品,因此他认为富人中用于储蓄的比例要高于穷人。(3)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而利率对储蓄并没有重要作用。这种猜测和他之前的古典经济学的信念正好相反。

根据这三个猜测,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通常可以写成如下形式:C=α+βY,α>0,0<β<1。

三、计算题

1.在两部门经济里,假定消费函数为C=20+0.75Y,投资I=20,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多少?如果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80,投资应该增加多少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如果投资增加10,将会产生多大的通货膨胀缺口?(北师大2005研)

解:(1)由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可知:Y=C+I=20+0.75Y+20,解得均衡的国民收入Y=160。(2)当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80时,由恒等式Y=C+I可知:20+0.75×180+20+∆I=180。

解得∆I=5,即投资应该增加5才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3)当投资增加10时,恒等式变为:Y=C+I=20+0.75Y+20+10。

解得Y=200,此时的国民收入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相差20单位,所以当投资增加10时,通货膨胀缺口是20。

2.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总产出为Y,总消费为C,政府一揽子税收为T,政府支出为G,消费边际倾向为MPC。考虑如下两种政策:(1)政府开支增加ΔG;(2)政府一揽子税收减少ΔT。假设|∆G|=|∆T|。试分析如下观点:如果政府将提高总产出作为政策目标,政策(1)比政策(2)更有效。(中央财大2007研)

解: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分析如下:

设自发消费为α,边际消费倾向为β,β=MPC,0<β<1。

在封闭经济中有:Y=C+I+G=α+β(Y-T)+I+G,因而Y=(α-βT+I+G)/(1-β)。(1)当政府支出增加ΔG时,总产出增加为:∆Y=[1/(1-1MPC)]∆G。(2)当税收减少ΔT时,总产出增加为:∆Y=[MPC/(1-2MPC)]∆T。

因为|∆G|=|∆T|且MPC<1,所以∆Y>∆Y,政策(1)比政策12(2)更有效。

3.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政府决定将税收减少1200,同时减少1200的政府支出。如果经济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为75%,如下的变量将如何变化:(1)公共储蓄;(2)私人储蓄;(3)总投资。(中央财大2008研)

解:(1)因为政府税收减少与支出减少的数量相等,所以公共储蓄(T-G)不发生变化。(2)政府收入和支出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即平衡预算乘数是1。

因此,ΔY/ΔG=ΔY/ΔT=1,ΔY=-1200。边际消费倾向为0.75,从而消费的变化量ΔC=-1200×0.75=-900,储蓄变化量ΔS=-300。(3)投资乘数k=ΔY/ΔI=1/(1-0.75)=4,因此ΔI=-300,t总投资会减少300。

4.假设生产函数是参数α=0.3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资本和劳动得到的收入比例是多少?(2)假设移民使劳动力增加了10%,总产出会发生什么变动?资本的租赁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动?实际工资会发生什么变动?(3)假设来自国外的资本赠予使资本存量增加了10%,总产出会发生什么变动?资本的租赁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动?实际工资会发生什么变动?(4)假设技术进步使参数A的值提高了10%。总产出会发生什么变动?资本的租赁价格会发生什么变动?实际工资会发生什么变动?(厦门大学2004研)

解:(1)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性质,资本收入为αY,劳动收入为(1-α)Y。因此,资本和劳动得到的收入比例为α/(1-α)=0.3/(1-0.3)=3/7。0.30.7(2)对应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Y=AKL。令Y表110.30.70.3示最初产出,Y为最后产出,则Y=AKL,Y=AK[(1+2120.710%)L],所以

即产出增加6.9%。α1-α-1

资本租赁价格R/P=MPK=αAKL,则资本租赁价格增加的百分比为

因此资本租赁价格上升了6.9%。α-α

实际工资W/P=MPL=(1-α)AKL,则实际工资增加的百分比为

因此实际工资下降了2.8%。(3)利用与(2)中相同的步骤,得出当资本存量增加10%时,总产出会增加2.9%,资本租赁价格下降6.5%,实际工资增加2.9%。计算如下:

即产出增加2.9%。

即资本实际租赁价格下降了6.5%。

即实际工资上升了2.9%。(4)利用同样的公式,产出的变化是:

表明产出增长10%。

同样的,

5.假设一个国家的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0.250.50.25KLH,其中K、L、H是三种投入要素。(1)证明该国的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2)求各个要素产出占总产出的份额。(西安交大2011研)

解:(1)因为对于任何大于1的t,都有:F(tK,tL,tH)=0.250.50.250.250.50.25(tK)(tL)(tH)=tKLH=tF(K,L,H),所以,该国家的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的生产函数,因此该国家的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2)该国的经济既然是规模报酬不变的,那么根据竞争性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将要素需求量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的实际价格的水平上),要素的边际产量乘以要素数量就等于要素的收益,从而表达式分别是生产要素K、L、H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于是有:

四、论述题

在2012年召开的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同时报告指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的意义。(2)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在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及意义。(3)结合你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论述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有关政策手段。(南开大学2013研)

答:(1)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于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的意义可结合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进行分析。

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当人们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不断下降,用来增加储蓄的比例越来越大。按照该理论,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②凯恩斯关于消费函数的三大猜测之一是平均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意味着穷人的平均消费倾向比富人高,当富人和穷人的收入都增加一单位时,富人比穷人将更大部分的收入用于储蓄。按照该理论,由于中低收入者具有更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可以促进我国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

③社会消费函数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国民收入分配情况会影响社会总体的消费情况。人们越是富有,越有能力储蓄,因此,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更加注重公平性,这样就会使得消费曲线向上移动,有助于扩大国内需求,拉动居民消费。

综上所述,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2)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①GDP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用GDP衡量国民经济活动存在很多缺陷。GDP指标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a.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例如GDP水平很高的地方如果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社会成本较高,但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并不能反映出来;

b.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例如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经济增长就反映不出来;

c.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例如高能耗、低效率、粗放式增长方式就反映不出来;

d.它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不能反映人们在精神上的满足程度,不能反映闲暇给人们带来的享受等;

e.不能衡量社会财富分配情况和社会公正程度。

另外,GDP的统计有一定的误差。GDP许多数据是根据抽样调查得出来的,其中包含一定的误差。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并不反映真实情况,因而统计出来的数字存在一定程度的虚假成分。

②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看,可能会存在“GDP快速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却增长缓慢”的可能性,我国近年的情况正说明了这一点。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GDP增长虽快,但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却落后于GDP的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a.生产要素报酬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例如,利润收入中要给政府缴纳公司所得税,公司还要留下一部分利润不分配给个人,个人收入也不能全归个人支配,因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个人收入的增长很有可能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

b.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更多的是建立在固定资产投资超常规增长的基础上,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在我国,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大致稳定在50%,所占比重较低,经济增长过程中民众并没有获得同等的福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国内消费支出的扩大等。

我国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同时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