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0:48:5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导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0.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 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4)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和过渡时期的理论。(5)斯大林继承列宁的事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规律作了新的概括。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处于低潮。(6)中国的伟大实践大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创新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他也曾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1)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2)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1)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2)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有根本性区别。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抽象法就是这种科学方法论的运用。(1)马克思的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

①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

②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2)在理解科学的抽象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①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

②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2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试图在不做出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它回答所分析的经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3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且提出它们是好还是坏,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变得更好的判断。因此,规范分析包含有对所偏爱的行动路线的评判和规定,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四、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1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1)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存在于几个社会的市场经济规律,包括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

③第三层次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剩余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起作用的按劳分配规律,等等。

2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

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在旧社会,它是批判的武器;在新社会,它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有批判的作用,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建设新社会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服从于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这个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政治经济学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的任务(1)借鉴

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与先进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形式和经济组织,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借鉴,由此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赶上甚至超过资本主义国家。(2)竞争

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可以为社会主义最终在经济竞争中战胜资本主义提供对策性理论。(3)信念

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阶段,单靠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难以说明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需要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揭示其新的矛盾,从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坚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

4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分析的任务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应该以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为目标。与此相适应,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教学思路应有两个转变:①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由把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教条转向作为行动的指南。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科学体系,它仍然可以为认识和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2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我们在实践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要求时,就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测的关于替代资本主义后的未来社会的规定,而应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现实条件来研究社会主义的规定性。

3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分析,适用于一切社会大生产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南。

0.2 课后习题详解

问答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③政治经济学不只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而且,研究生产关系的目标也是要使生产关系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以社会主义社会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也要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目的是寻求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途径,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①哲学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哲学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抽象法就是这种科学方法论的运用。马克思的抽象法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科学思维过程: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在理解科学的抽象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所要说明的对象;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②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试图在不做出是好是坏的价值判断的情况下分析经济体系的行为和运行。它回答所分析的经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

③规范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是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且提出它们是好还是坏,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以变得更好的判断。因此,规范分析包含有对所偏爱的行动路线的评判和规定,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对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是要支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二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基本理论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而只有坚持不懈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原则。(3)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主要矛盾、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保障改善民生、改革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定经济增长、完善宏观调控、改善生态环境、全方位对外开放、建立新型国际经济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重大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析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和新课题,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社会科学,其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作为经济分析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提供经济建设的指南。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如下意义:①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认识;②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对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认识;③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寻求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经济理论。

0.3 考研真题详解

问答题

1试论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人民大学2007研]

答: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得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个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2)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是连续不断的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就如马克思所说,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3)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当然,政治经济学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力,而是要研究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有根本性不同。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单靠资本主义自身的力量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的,因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而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得到解决。因此,以资本主义为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寻求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动力。

2简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关系。[西南财经大学2007研]

答: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关系,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除了研究生产关系以外,还包括生产力和经济运行机制等。(3)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范围的高度概括。它确定学科研究的内容、范围、方向等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只有确立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才能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任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区别。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其研究范围有重合之处,有密切关系,但又要区别。研究对象说明是干什么的,是学科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应然”的,而研究范围则是说明这一学科涉及的领域,指明学科研究的纵深度、宽广度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界限。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贯穿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政治问题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经济基础的内容,因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在研究经济基础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包括政治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大学2015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1)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即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的使命,就是要揭示人类历史不同社会形态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的这种本质联系,以及其实现方式和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不管人们承认与否、认识与否,它们始终按照自己的要求起作用。一旦经济条件变化了,它也就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它的客观性质还在于人们不能违背它,也不能制定或任意改造它。任何人违背了或是企图臆造任何经济规律,都会受到无情的惩罚。不过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也并非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现、认识和掌握它们,并学会正确地利用它们,即应当既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又充分重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3)由经济规律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经济规律有三个层次:

①第一层次是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任何社会中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规律、消费需求上升的规律等等。这类经济规律,表现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它们作为不同社会经济形态规律系统中的构成部分,在作用的形式上,将受到不同规律系统的制约而表现出差别。

②第二层次是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在具有某种相同经济条件的几种社会形态中共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等等。这类规律,表现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内在联系,但其具体效应的发挥,还是会出现差异的。

③第三个层次是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这是只在一个特定社会形态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人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按劳分配规律。这类规律,表现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政治经济学是理论经济科学,本质上又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不仅研究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而且研究人类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以自己特有的经济规律相区别,又以共有的经济规律相联系。

第一篇 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

第1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具有相互决定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同时,生产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

b.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求会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4)消费按其内容分,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直接属于生产过程。人们的生活消费,包括消费的对象,消费品的结构、数量和消费的方式、水平等,体现人们的相互关系。

消费按其主体分,有个人消费、社会消费和集团消费。人们在各种消费方式中所占份额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也体现着人们在其中的地位。

二、所有制与产权

1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权(1)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一个社会中,可以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2)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所有权既是一个法律术语,又是一个经济术语。作为法律术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作为经济术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3)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

①区别

a.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而所有权既是一个法律术语,又是一个经济术语。

b.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②联系

a.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

b.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2产权和产权制度(1)产权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权利。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①收益分享权能;②收益支配权能。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①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②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③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③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2)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指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和,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三、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1生产力的性质及其作用(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3)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1)分工

①形式:

a.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

b.劳动职能的分工;

c.机器体系中的分工。

②作用:

a.分工使工人的劳动专门化;

b.分工使生产工具专门化。

③社会分工与个别分工的区别:

a.生产的直接结果不同;

b.劳动联系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经济基础不同;

d.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配的比例的途径不同;

e.社会分工只承认竞争的权威,而个别分工以所有者或管理者对劳动者或被管理者的权威为前提。(2)协作

①含义:协作是指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

②协作的优越性:

a.协作能使个人劳动获得平均劳动性质,抵消单个劳动者的差别;

b.协作能节省生产资料,充分发挥生产资料的效用;

c.协作能创造出一种集体力;

d.协作会引起劳动者的竞争和精神振奋,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

e.协作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

f.协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紧急任务,可以在很大空间上同时进行劳动,又能在较小空间投入大量劳动。

③协作的负效应:集体成员偷懒。因此,协作所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统一的指挥和管理。(3)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18世纪的产业革命的结果是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即用机器生产机器,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机器大生产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和技术进步。

②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③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3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1)四次科技革命

①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火车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②19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开始的以电、化学品、内燃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合成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的发展。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经历新的科技革命,其核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科技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2)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①科技进步促使一批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从而扩大了生产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②科技进步使原有的传统工业不断地得到改造,从而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其重新焕发出发展的活力;

③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④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能使人们认识世界,预见未来;

②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扩展人的劳动能力,延长人手和其他体能,甚至可替代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而且能扩大劳动的对象和内容,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

③科学技术为整个人类社会提供向前的推动力,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1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

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a.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得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

b.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有新的社会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社会生产方式,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3)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含义及其实现途径

①先进生产力的含义:先进社会生产力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先进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动态概念。

②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实现途径:一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即通过推进现代化建立起先进社会生产力;三是加快产业升级。

2制度创新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①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和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主要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②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③两者的关系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经济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经济体制是一种表层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但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

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本质经济关系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对经济运行关系所进行的调整。(2)制度创新

在经济学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是指制度上的一种新发明。随着生产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任何社会的制度发展过程都将是一个从制度创新,到制度均衡,再到制度创新的连续不断的过程。(3)制度均衡

制度均衡是指一种制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此时无论怎么样改变现存制度,都不会给从事改革的人带来追加利益,于是没有了制度创新的可能性。而一旦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如采用了新的生产技术,或有了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形式的新发明,或社会政治环境有了变化,这时又出现了获得潜在利益的机会,制度创新又可能重新出现。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2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所有制

答:所有制在本书中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是在生产中通过人与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性质。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私有制,从一种形式的私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私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一种形式的公有制到另一种形式的公有制,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呈现出的规律性变化。

4所有权

答: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者对财产依法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即法律上确认的经济主体对自身所拥有的财产的权利,是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作为法律术语,所有权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术语,所有权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5产权[中央财经大学2018研]

答: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利,即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权利。

产权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权能:①收益分享权能,即分享财产营运所带来的部分收益的权利。只有通过分享财产经营收益才能证明产权的经济存在,而且产权的经济意义也就在于收益。②收益支配权能,即在合法范围内,产权主体不受任何干扰,自主支配财产的权利,特别是对收益的支配权利。

产权的基本特征是:①产权主体具有经济实体性。作为经济实体一般必须具有这样三个特征:a.必须有一定的财产作为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前提,这项财产在法定的最终归属上并不一定必须为该实体所有;b.必须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c.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且参与社会营利性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②产权运动具有独立性。即产权一经确定,产权主体就可以在合法范围内自主地运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受同一财产上其他财产主体的随意干扰。一个主体可以拥有多项产权,但一项特定产权只能归属一个主体。③产权体系具有可分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财产的价值形态运动与使用价值形态运动因信用制度等的发展而分离,不同的主体以财产不同形态的运动为控制对象,使得单一的财产所有权分离开来,并落在不同的产权主体手中。

6产权制度[中央财经大学2014研]

答:产权制度是指以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为基础形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资者产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7生产方式[中央财经大学2017研;中央民族大学2019研]

答: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而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变革,社会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8经济制度

答: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一定(或全部)范围内,人们普遍承认并且实际共同遵守着的行为规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

经济制度有以下几个层次和几个方面的含义:①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人类社会共有五种社会经济制度,即原始社会经济制度、奴隶社会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制度。②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主要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③经济制度亦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存在与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权益规定、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④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的总和,可称为“经济体制”。按照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⑤经济制度还可指在一定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或一定的经济组织内所规定或形成的种种管理规则和行为规范。

9经济体制

答:经济体制是指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和对其成员分配利益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的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一定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结构、经济决策权力结构、经济利益和动力结构、经济管理和调控体系等基本要素。经济体制则是由这些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的有机整体。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按各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可划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10制度创新

答:制度创新是指对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各种具体规则及组织形式所进行的变革,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制度创新主要是就经济体制而言的,一般不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往往会受到许多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冲破这些制约,实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能够获得新的经济利益,是制度创新的动机和推动力量。由于新技术革命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许多制度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属于制度范畴的习惯、习俗、法律、规章、管理方式及有关的组织形式等都必然发生变革。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进。

二、问答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相关内容。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其作为经济范畴,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3)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4)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为了同自然界作斗争,人们相互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而人们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目的在于从事生产活动,获取物质资料和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否则就会影响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由一定的生产力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一定会冲破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不仅提出变革某种生产关系的要求,而且规定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不能长期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所代替。(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一种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掌握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关系的原理,自觉遵循和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简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基本关系。

答:(1)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社会经济最本质的特征。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着某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2)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反映的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其主要任务是如何组织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如何划分经济管理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设置等。(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基本关系如下:

①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

a.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要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b.经济体制在受生产力决定的同时还受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要为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服务,合理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将阻碍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系统的范畴。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关系层次,它是某一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生产关系本质属性的结合。经济体制属于经济运行关系的层次,它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a.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经济制度强调经济利益关系,经济体制强调经济组织关系。

b.二者反映的层次不同。经济制度揭示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的所有制关系,而经济体制反映的是社会经济中较为浅层次的关系。按照经济制度的规定性,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区分为封建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等;按照经济体制的规定性,可以把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区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c.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有不同样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生产要素[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生产要素一般包括土地在内的财产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源,即劳动。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不仅包括土地本身,还包括石油、煤、铁等各种矿藏、森林、野生动植物等一切自然资源。资本,是指由人类生产出来又用于生产的物质财物,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一切人造的生产辅助物。劳动,是指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人的全部体力和脑力才能,这是生产要素中的能动要素。现在,企业家才能也常常被一些经济学家当作独立的第四类生产要素,它包括组织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三要素进行生产、革新、从事企业组织和管理以及担负企业活动的风险,是一种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劳动。

尽管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相对于需求而言,各种经济资源的供给都相对稀缺和有限,所以每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为生产提供了生产要素之后,都要取得一定的报酬。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是厂商。生产要素的供求状况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厂商获得生产要素的代价构成生产成本。要素所有者得到的要素价格成为他们各自的收入,与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相对应的报酬形式,分别为地租、利息、工资和利润。

2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研]

答:劳动对象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它是构成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之一。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如开采中的矿藏,采伐中的原始森林,捕捞中的天然鱼类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料,例如磨面粉用的小麦、纺纱用的棉花、炼铁用的矿石等等。

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包括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的系统、用以发动生产工具的动力系统和能源系统、运输和辅助系统,以及为实现各种劳动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传递系统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系统。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了生产资料。

二、问答题

1你如何理解“任何生产都是社会的生产”这一论断?[浙江大学2006研]

答:(1)物质资料生产中包含生产力的方面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资料(物质财富)的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在生产力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