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9 16:03:39

点击下载

作者:郭镇之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

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和经验为主要内容,分“外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两大部分。上篇从广播电视的科技进步、体制发展、节目类型及未来趋势等方面作了宏观阐述,以翔实的材料和凝练的笔法对英、美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广播电视体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总结;下篇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作为主线,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以时为经,以事为纬”,融史料和论述为一体,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完备框架。

本书紧跟时代步伐,侧重于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史料选择丰富精当,观点阐述深刻新颖。不仅适用于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学习使用,对广播电视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也颇有启发。

总序

“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终于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掠过心头的是阵阵的喜悦!

不断演进的社会、飞速发展的科技,引发了传播内容与形式的深刻变革,也推动了媒介领域的巨大革命。其间,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媒介化社会的形成”。广播电视(当然我们注意到了网络出现对媒体间壁垒的消融和整合),作为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现代传媒族群中极为重要的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特征和方式,建构了当今社会交往的特殊形态,酿就了人类新型的思维方式,催生了当代社会崭新的生存方式。

应当说,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有一批有志于此的人士在广播电视的教学和科研领域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其间,最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研究目标已逐步明晰起来,并开始为之倾注气力。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的研究,至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将“广播与电视”列为“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范围的二级学科,下设“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理论”、“广播电视业务”等三级学科。1997年3月出版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编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中称“90年代以来,广播电视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97年颁布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有“广播电视艺术学”;1998年颁布的本科生专业目录中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2002年出版的复旦大学徐培汀教授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前言中称“本书视广播电视学为独立学科”,并在第六章“广播电视学研究”中作了专门论述……

我们之所以“津津乐道”于广播电视“学”,其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既然已经看到了“广播电视的出现和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形成着独特的文化社会现象”,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尽快地将广播电视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也就是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学科的壁垒,真正竖立起来!在这方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做了不懈努力。2003年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率先申报“广播电视学”博士点获得成功。这一勇于突破新闻传播学原有学科目录,打破广播电视学科建设中条块分割状况,将广播电视新闻与广播电视艺术多个一级学科按照学科群进行大整合的举措,在新闻传播教育界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在广播电视教育领域的影响更大。

也正是在这重要的时代背景和学科背景下,有着我国新闻传播教育最悠久历史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复旦大学百年华诞之际,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紧密携手合作,将编辑出版一套具有较为完整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广播电视丛书的重任担当了起来。经过为时两年的努力,这套丛书终于问世了。这对于新闻传播院系的师生,对于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士,都是一个福音。

如果说“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有什么最显著的特点,首先,这套丛书是从努力构建中国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的高度来进行整套丛书的创意、企划和构建的。这整套丛书的整体出版思路是:在厘定构建中国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实务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宏观(意识与理念)、中观(体制与机制)、微观(运作与技巧)来进行丛书完整架构设计和资源配置的。

在宏观层面,丛书充分注重了广播电视本体论的基础研究和创新理论,如《当代广播电视论纲》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体系的框架,并科学、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广播电视学的理论;《中外广播电视史》突破了传统写作思路,引入广播电视传播思想史的视角,将相关的体制、管理、节目等作为史的脉络进行梳理贯通。而《电视文化的观念》则在文化学研究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了广播电视作为特有文化传播现象的发生机理、传播规律和审美特征。如在中观层面,丛书充分注重了广播电视体制和机制的开拓性研究,如堪称我国第一部的《影视法导论: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人须知》,即从法学研究的角度审视了广播电视机制运行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既有理论的完整性,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又如《广播电视节目营销》、《电视制片管理学》、《世界电视产业新论》,则在我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广播电视产业特性研究,努力在广播电视的市场营销和广播电视制片管理特别是广播电视产业进程等领域进行拓展,其重要性和创新性十分突出。体现在微观层面,这套丛书一方面十分注重了现代广播电视的实务理念、实务操作(包括新技术支持)的全面创新,如《当代广播实务教程》、《当代电视实务教程》、《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广播电视评论教程》、《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等著作,每本著作都可以说是一个全新体系的范例。而另一方面,这套丛书则又大大拓宽了广播电视实务领域,如《电视节目策划学》、《电视节目形态学》、《电视纪录片教程》,甚至《视听率教程》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显然,这在国内是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的又一个特点是注重了“与时俱进”。一方面,这套丛书紧紧追踪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密切关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前行;另一方面,又极为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新闻传播格局的快速嬗变,特别是广播电视业界的前沿发展。当然,在这套丛书每本著作都尽可能好地体现上述想法的同时,我们还在丛书中专列了一本《当代广播电视前沿》,以充分体现出这套丛书紧逼前沿、全面概览、透彻评析的特点。我们设想,《当代广播电视前沿》每年都修订再版,以跟上飞速发展的广播电视事业的需要。“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该丛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活跃在广播电视教学、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这么多专家、学者在百忙中参加到该丛书的编撰中来,亲自撰稿,本身就说明了许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这支专家队伍,不但在他们的研究领域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近年来常到海外讲学、研究。正是这样,才能保证这套丛书拓展了广阔的国际背景。“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这套丛书第四个特点是其浓郁的精品意识。平心而论,我们现在广播电视方面的书已出版了许多,但是,其质量状况令人堪忧。正因为如此,复旦大学出版社破例让这套丛书进入了复旦大学“博学”出版精品系列。其目的,就是要打造出我国广播电视界的一套名牌丛书,特别是要推出一套真正为诸多高等院校认可并具有权威性的教材。

有人感言,讲“感谢”两字最多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中的获奖答词。2004年,一位奥斯卡电影获奖者上台领奖前首先发誓说:“今天,我站在这里决不讲‘感谢’二字了……”可是,一开口,又“感谢”连篇了。既然“感谢”出自内心,来自肺腑,就不必回避!因此,对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要借作序的机会说些感谢的话:首先要衷心感谢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特别是感谢总编辑高若海先生和编辑章永宏,是他们在诸多广播电视书籍纷至沓来的时刻,选择了我作为主编来组织这套丛书,并为这套丛书的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其次要衷心感谢的是,参加丛书写作的各位专家学者,有了他们投入、专注的耕耘,才有了这套高水平的丛书。感谢所有帮助了这套丛书出版的人们!

今年是中国农历的鸡年,在众多咏鸡的诗歌中,明代诗人的“平时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是我最喜欢的。但愿这套酝酿、筹划、积累良久的丛书,像唤开千门万户的雄鸡报晓,叩开读者的心扉,唤起读者的共鸣。孟建2005年2月28日于复旦大学

上篇 外国广播电视事业

第一章 广播电视的科技与事业

广播电视是电子传播媒介。从技术上说,广播电视是将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连续的电子信号,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传播出去,供视听者收听收看的传收媒介。英文broadcasting包括广播和电视,中文的广播通常指音频广播,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大众媒介,广播电视具有一些独特的交流性质。首先,是广播电视传播的即时性,广播电视传受双方的活动是同时进行的,这种即时性所带来的,是交流“场”的直接感受,它较之延时的、因而间接的感受,要更有影响力。其次,是广播电视传播的直感性,广播电视是通过视听感官的直接刺激进行传播的,较之抽象的符号,例如文字、数字,生动形象的广播电视更具有情感的感染力。第三,是由以上特点而来的广播电视传播对象的广泛性,较之印刷媒介,广播电视没有文字阅读的“门槛”,它本性上是通俗的、大众的。规模巨大、成分各异的人群在同一时间接受直观通俗的相同视听信息,使这种传播产生极为明显的动员效果。

广播电视的这些传播特征来自电子媒介的技术特质,涉及多种方面和多个层次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曲折的过程。当然,在网络时代,网上广播电视的性质和特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节 广播电视科技的发明

广播电视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在广播电视科技发展的历程中,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和众多的业余发明者为此作出了贡献,其中一些最杰出的代表以他们的名字标志着早期电子科技一步步的前进足迹。广播电视科技是全人类的财富。

一、电子媒介的科技基础

电子传播需要三个基本条件:首先,它需要有推动远距离传送的动力来源;其次,它需要有进行传播的发射和接收渠道;此外,借助电波传递声音、图像和其他信息,需要有附载在电波上的编码解码方式。动力、渠道、编码这三项基本要素,既有硬件,又有软件,缺一不可,没有其中任何一项,电子传播便不可能实现。

电子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重要的方式进行。第一种是传导,即电流通过导线直接传递的过程,有线传播一般通过直接传导的方式进行;第二种是感应,即通过磁力场间接产生的电流产生同样的电磁波,电磁感应是无线接收的工作原理;第三种是辐射,即透过空气直接发射,广播电视台的发射机通过天线发射强大的无线电波,将信号即节目播发出去。世界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有线传播到无线传播,再从无线传播到有线—无线相互结合、综合立体式传播这样的发展轨迹。

1.电能的发现及应用

自然界中的电,首先是以“磁力”的形式被人类发现的。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发现了电磁现象,并利用这种现象发明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即指南针。公元前800年,在欧洲的小城镇Magnesia,希腊人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并用该城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现象,即今天的“磁”(magnetism)一词。随着中国指南针向西方世界的流传,到中世纪,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电磁现象和磁铁的简单应用方法。

人类是通过“静电”开始发现电的产生方式的。古代的人发现,琥珀经摩擦后可以吸附微粒,即产生静电。公元前600年,希腊人根据这种发现,首先为静电取名。英文的“电”(electricity)一词来自希腊语,便是“琥珀”(elektron)的意思。

电的应用开始于1745年,那一年,两位欧洲科学家各自生产出可用于做功的强电流。在荷兰的莱顿,用“莱顿瓶”产生的电流可以传过两英里长的导线。意大利科学家伏特于1790年发明了蓄电池,即用化学方式产生电流并储存起来的方法。今天人们用“伏特”来计量电压。

人们还发现了自然界中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发现在这两种力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法国人安培据此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今天,人们用“安培”来表示电流强度。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根据“磁”可以产生“电”的效应,发明了发电机。从此,电被人类制造出来,并逐步由科学技术引进人们的生活。19世纪后半期,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迈进电器和电子时代,电子传媒应运而生。

电子科技的发明对大众传媒产生的革命性变化最初表现在无线电领域,广播电视起初主要指无线广播电视。

2.无线电通信的发现与发明

无线电的发现和发明得益于许多人的贡献。领导无线电领域科技发明的第一位理论家是苏格兰数学家马克斯韦尔,1864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波存在的理论,据此,后人发明了无线电和雷达。

电磁波理论的发现导致了技术和设备的发明。其中,贡献最突出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兹。1887年,他首先验证了马克斯韦尔关于电磁波发生和接收的理论,1888年,他测量了电磁波的速度和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参数,从而为电磁学的发展和无线电广播的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今天,电磁波振动频率的单位是以“赫兹”(周波/秒)命名的。

检波仪器也得到发展和改良。1891年,法国物理学家布兰利发明了金属屑检波器,这是一种玻璃管,里面填满金属碎屑。一旦接触电磁波,金属碎屑便聚集起来。这种原本粗陋的检波器经英国人洛奇加以改进,产生的1894年型号可以更好地“拾取”电磁波了。加拿大人费辛顿于1902年发明了电子检波器,不用金属屑,而用液体传导,从而降低了噪音。1906年,美国人皮卡德和邓伍迪发明了更便宜的晶体检波器。晶体材料的采用,后来引起整个媒介科技的革命性变化。

1895年,俄国喀琅施塔得大学教授波波夫和意大利青年发明家马可尼同年宣告发明了无线电传送技术。然而,波波夫专注于研究可以预告雷雨的检测装置,并非通讯系统;他的发明也主要用于俄国海军的军事用途,而非商业市场。旧俄时代沙皇制度的腐败使波波夫的发明缺少世界影响。因此,在无线电技术发明和设备应用的推广过程中,马可尼无疑占有更为重要的一席。

马可尼出身于富有的意大利商人家庭,在学校时功课不好,却对无线电通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可尼在父亲的菜园里进行试验,当他从家中的阁楼上发出无线电信号时,竖立在菜园中一棵树上的小旗便应声倒下。21岁的时候,马可尼完成了无线电器材的发明,信号可以传送几英里的距离。马可尼向意大利政府建议开发无线电事业,但昏庸的官僚却对他的发明不感兴趣。马可尼的母亲是爱尔兰人,于是,1896年,马可尼来到英国。当时的大英帝国是海上强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并正在努力寻找加强通讯联络的方法。英国邮政部总工程师本人也是无线电爱好者,他支持了马可尼的事业。

1896年,马可尼在英国取得了他的第一个专利权,获准到世界各地推广他的无线电报系统。马可尼通过加高天线的方法,使无线电信号传送的距离越来越远。

1899年,信号通过了英吉利海峡。1901年12月,27岁的马可尼带着一个拴着无线电盒子的风筝,来到纽芬兰的圣约翰港口。初次尝试失败了,因为线绳断了,风筝消失在大海中。12月12日,试验成功。莫尔斯电码“S”越过大西洋波涛汹涌的浪头,从英国最西端的康沃尔市传送到北美洲的东端。全球无线电通讯的可能性终于得到证实。1909年,没有大学文凭的马可尼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广播电视科技的发明

马可尼的发射方法是让发电产生的火花从一端跳到另一端,因而电波是断续的。那种“火花塞”式的电波用于传送时断时续的莫尔斯电码正合适,却不适于传递人声。传递人声的广播电波必须是连续的。

起初,发明家也没有“调谐”的概念,无法选择收听内容。所有声波同时在空中出现,相互干扰,一片混乱,达不到有效传送信息的目的。1898年,洛奇运用共鸣原理,生产了第一部调谐器。1906年,邓伍迪发明的晶体检波器,经皮卡德加上一根“猫须”,即天线,就可以接收清晰的声波了。

1.(音频)广播的发明

电子工程教授费辛顿在加拿大出生,曾在爱迪生的实验室和美国气象局工作,研制用于气象预报的无线电发射系统。为了传递人声,他提议制造一种新型的发射机。1900年,费辛顿得到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帮助,与总工程师亚历山德森合作研制这种能够产生高频连续电波的交流电发射机。他们的设计经过一系列错误的开端和数不清的修改,最终于1911年完成。到1915年,他们生产出当时最好的交流电发射机,经改进的“亚历山德森发射机”成为早期的标准无线电广播设备。

费辛顿虽然是一名富有才华的科技专家,但其商业经营能力很低,脾气又古怪,多次与投资者发生纠纷,还导致专利权争议和法律诉讼。结果,费辛顿的公司被迫出售给西屋电气公司。由于加拿大政府将本国的无线电经营特许权交给了马可尼公司,费辛顿一直颇为气愤;他对马可尼在商业上的成功也耿耿于怀,因而心情郁闷。

但费辛顿也有闪光耀眼的时刻。1906年圣诞前夜,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兰特罗克镇首次播放歌曲和圣经,据说他是唯一的“演员”。演播前,他在报纸上作了预告,并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信号,通告报界和大西洋上的来往船只。他的广播产生了回应,成为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广播试验活动。

对早期的无线电广播而言,真空管的诞生比其他任何改进都有意义。爱迪生于1883年发明了真空管白炽灯。科学家发现,连续电流使得受热的灯丝产生电子——这被称为“爱迪生效应”。1904年,在马可尼公司工作的英国科学家弗莱明用真空管中的两样东西——阴极和阳极——控制电流方向,发明了二极管,即直流检波器。1906年,美国人德佛雷斯特在弗莱明的装置上仅仅做了个小小的改动,增加了第三样东西——栅极,就产生了“三极管”。在德佛雷斯特之前,矿石收音机一度风行;但它的弱点是不能放大信号,微弱的声音只能用耳机收听;而且,摇动“猫须”寻找想要听的频率也是相当困难的。三极管可以极大地增益电信号的强度,增大了真空管的检波效益。不仅如此,三极管还可以产生连续的高频电磁波,用于声音和音乐的广播。德佛雷斯特意识到,他的发明对无线电广播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已经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1906—1907年间,他取得了三极管的专利权,德佛雷斯特将其命名为“音频管”,这是德佛雷斯特对广播的主要发明和最大贡献。

1908年,德佛雷斯特在法国艾菲尔铁塔上广播唱片节目,被25英里外的法国军事电台收到。两年后,他又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实况播出了由世界著名歌唱家卡卢索演出的歌剧。尽管有信号干扰,大约50名观众还是听到了清晰的节目。他偶尔举办音乐和谈话广播节目,以促进销售。1916年,他曾定期播出新闻简报和唱片。在其自传中,德佛雷斯特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位唱片骑师。

然而,尽管德佛雷斯特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也遇到了麻烦。马可尼公司起诉德佛雷斯特剽窃弗莱明的二极管专利,德佛雷斯特被逮捕,接受审讯。他虽然勉强逃脱了“假冒”罪名的指控,但法官却劝告他放弃发明生涯,去找一份“普普通通园艺一类的工作”做。面对巨大的财政危机,德佛雷斯特以极其低廉的5万美元价格,将他的音频管专利权出售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后者用这项专利技术放大长途电话的声音,获利无数。

1918年,另一位美国的少年发明家阿姆斯特朗以反馈电路改进了扬声器,可以省去接收天线,而且不影响接收效果。最终,笨重和耗电的真空管为更轻巧的晶体管所取代。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布莱顿、肖克利和巴丁发明了晶体管。晶体管不仅体积更小,耗电更少,效果更佳,而且具有抗电击作用,为此,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最初的载波调制方法都是调幅制(AM)的,音波受静电和空中杂波干扰大,音质欠佳。1933年,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调频制(FM)方法。调频方法的最大优势是抗静电干扰,可以避免声音失真。同时,调频广播覆盖的区域有限,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使用同一波段进行广播。1941年,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电视伴音采用调频方法。

由于调频立体声广播音质优美,不失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调频广播逐渐占据广播业主导地位,迫使调幅制广播电台逐步放弃了音乐节目,而以谈话节目为主。

2.电视(广播)的发明

带有视听双重感染力的电视具有特别的魅力,但是,电视涉及的技术也要复杂得多。电视除了音频广播传递的一切因素(从远距离传来的连续声波)之外,还加上了一项关键的要素——活动图像,在广播的基础上,电视的发明主要与图像技术有关。

远距离传送图像是人类长期的愿望。早在19世纪70年代,富有想象力的人们就对“电视”作了逼真的描述,表达了人类对电视的憧憬。由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和1877年爱迪生发明唱机,1878年,英国的《笨拙》杂志登载了一幅漫画,预言爱迪生将很快发明新的“电话镜”。根据想象,这幅漫画描绘了一种双向的、可视的音像系统:通过一面宽阔的银幕和一套隐藏式镜头及电话,在伦敦的父母正与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女儿讲话。而实际的情况是,直到1889年,爱迪生才申请了电影(而不是“电话镜”)的专利权。(1)视觉原理的发现和视觉器具的发明

电视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视觉原理的发现。长期的生活经验使人们发现了视觉暂留现象:当物体在人们眼前消失后,视网膜上会短暂地保留物体的影像,因此,将系列静止图像作快速运动,可以产生连续动感。例如,描绘奔马连续动作的不同位置产生了多幅图画,在视者面前快速拉动这些图画,看起来就好像是马在奔跑一样。

发展视觉的各种装置也被一一发明出来,这是些模拟和扩大眼功能的器具。13世纪,眼镜被发明,改善了有缺陷的视觉。其后,显微镜、望远镜、幻灯一步步开掘着、扩大着人们的视野。

电视的史前时期开始于照相术和电影。照相术使人类经历的图像被保留下来。1829年,法国人达古埃尔发明了可以长期保留的相片,这种相片需要长时间的曝光。1884年,美国人伊斯曼发明了活卷胶片。起初,照相机又大又笨重,1888年,名为“柯达”的简易照相机问世,野外摄影风行起来。

视觉暂留现象的发现产生了电影。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技术。19世纪90年代发明的一种街头娱乐“西洋景”也流传到中国,被称为“拉洋片”,它可以让观众通过一个小孔观赏盒子里的活动影像。当广播事业于1920年正式诞生时,无声电影正是欧美各国时髦的大众娱乐。1926年,电影胶片携带声音的技术难题解决了,30年代,有声电影取代了无声电影。电影是与电视关系最密切的技术艺术媒介。(2)光电效应和荧光效应的发现与应用“光电效应”所指的现象是,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其电力强弱取决于光线强弱,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的。1873年,英国工程师梅和史密斯发现,非金属物质硒是一种发电体,其产生电流的能力随光线照射的强度而变化。据此,1888年,光电池问世了。

荧光效应的原理与光电效应正好相反。当电流冲击荧光物质时,会导致其发光,而发光的强弱也与电流强弱成正比。1839年,法国科学家白克勒尔发现,给某种化学物质充电,可以使其发光。荧光屏的闪烁正是电流冲击屏幕荧光物质的结果。(3)图像分解与扫描技术的发明

图形传送的关键技术是图像分解与扫描技术。美国人凯瑞发明了图像分解的方法,1875年,他制成了一个模拟人眼的装置。1880年,法国人勒布朗等人发现了眼睛扫描的原理,于是,人们只要将图像分解成许多像素,用一根电线,就可以将它们顺序传送出去,图像同时展示的空间方式就变为像素线性传递的时间方式了。当然,这种电流传送的连续过程非常迅速,是在瞬间完成的,人们的肉眼甚至不能分辨。

不久,机械扫描的方法发明出来。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普可夫用一个布满螺旋状一系列小洞的圆盘传送活动图像成功。尼普可夫转盘后来被用于机械电视。德国人威勒发明了镜鼓,一种镜像技术,后来也用于早期电视。(4)机械电视的发明

在研制机械电视最有贡献的国家中,除了德国,还有英国和美国。在英国,早期电视的试验活动是与贝尔德的名字分不开的。在英国,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这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苏格兰人,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1925年4月,贝尔德在伦敦的塞尔弗里奇百货商店首先向公众展示了一台根据尼普可夫原理制造的机械电视机。1926年1月26日,他向英国皇家学会的40多位成员及新闻界作了演示,映出一个办公室勤杂工的活动影像。从此,贝尔德确立了电视发明家的地位。他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发展公司,源源不断地产生许多发明,并获得大大小小的专利,还推出轰动一时的表演:1927年,他将电视信号从伦敦传至格拉斯哥;1928年,他用漂浮在大西洋上的汽船作中继站,将图像从伦敦送到纽约;1941年,他发明了三个螺旋孔加上红绿蓝滤色器的机械电视系统,可以播出彩色电视。但是,贝尔德发明的机械电视设备性能却比较差,他的发明成果最终被英国广播公司淘汰。

美国发明家詹金斯则不太走运。他的电视研究几乎一直与贝尔德并驾齐驱,但他从未得到贝尔德式的荣誉。詹金斯1895年曾与人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后来,在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公司的支持下,他的研究从电影领域转向电视。1922年,他申请了一项专利,是用两个棱镜分解图像的仪器,将分解的信号分别传送到终端,然后再合成图像,投射到荧光屏上。1923年12月,他向《无线电新闻》和《流行无线电》杂志的编辑分别演示了他的发明,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文献记载的电视演示。1923年,詹金斯将美国总统哈定的肖像从华盛顿传到费城,1925年6月,将一个风车转动的图像从位于马里兰州的海军无线电台传送到他在华盛顿的实验室,距离5英里之遥。詹金斯的机械电视系统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扫描线早早便达到了60行。

在AT&T,贝尔实验室的艾夫斯充分利用大公司的资源进行实验。1923—1924年,他试验发送传真成功。1925年1月,贝尔实验室开始研制机械电视。1927年4月7日,AT&T的试验电视系统将美国商业部长胡佛发表的演讲从华盛顿传送到纽约。这是首次美国官方政要出现在电视上。

虽然机械电视的研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它的缺点也是十分突出的。首先,机械电视太笨重,贝尔德的机械电视在一次转播中把地板都压塌了;其次,机械噪音大,震耳欲聋,这对演播节目也是不适宜的;而且,机械电视还不易操作,工作中极易“抛锚”。机械电视的弊端导致了全电子电视的发明。(5)全电子电视的发明

1878年,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发明了阴极射线管。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布劳恩据此于1897年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电子显像管,这种观察电信号的视觉仪器后来被称为“布劳恩管”。

1904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技术学院的物理学教授罗辛开始将“布劳恩管”用于影像的传递,1908年试制出实用的阴极射线管,罗辛对电视的贡献使他获得了俄罗斯技术学会的金奖。1911年,罗辛选择了一名学工程的学生来帮助自己。这个学生名叫佐里金。“十月革命”后,罗辛不知所终;佐里金却于1919年移民美国,1920年加入西屋公司的研究机构。1923年,佐里金发明了光电显像装置,这是全电子电视的关键部分。佐里金为这个新发明取名映像管(iconoscope)。这个自造的词是根据希腊语的“形象”(eikon)和“看见”(skopein)两个词变形组合而成的。1925年,佐里金展示了他的映像管,却不受西屋公司重视。最后,他从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副总经理、同是俄罗斯移民的萨尔诺夫那里得到了他需要的鼓励和财政支持。

萨尔诺夫是最早看到机械电视走下坡路并认识到它的局限性的一个人。虽然他明白,将电视送回实验室将延迟它的诞生,而且会拖许多年,但他选择了这条路。

当佐里金与萨尔诺夫讨论研制全电子电视系统的计划时,佐里金提出的预算是10万美元;但最后,RCA的总投资额是5000万。1928年,第一台光电显像管研制成功,佐里金为它命名显像管[1](kinescope),kine是“运动”的意思,scope是“观察仪器”的意思。1929年5月9日,佐里金的小组进行了首次展示,用一架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作为节目来源,接收装置是全电动的,没有一点机械的部分,图像在光线昏暗的房间里非常清晰。在提出设计7年、研制产品经过两年改进后,1930年11月9日,摄像机正式露面,摄取的图像质量与图像来源一样好。1935年,电子电视24帧画面的扫描线改进为343行。此时,机械电视系统的扫描线虽然达到200行,但显然已经走到了事业的尽头。

对电子电视的发明作出贡献的还有美国少年发明家方斯沃兹。1921年,当方斯沃兹只有15岁的时候,便产生了关于电视的设想。当他向科学课老师解释自己的设想时,在黑板上画满了电子电视的示意图,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还记忆犹新。1927年,方斯沃兹展示了他的发明:一种每秒30帧图像、扫描线为100行的电子电视,名为“图像分解仪”。由于佐里金与方斯沃兹对全电子电视的想法接近,方斯沃兹曾指控佐里金剽窃了他的设计。法院最终判决不存在侵权。1941年,在与RCA、AT&T的另一次专利权诉讼中,当年科学课老师的证词和他在学校时的笔记成为有力的证据,方斯沃兹因而胜诉。但是,虽然方斯沃兹赢得了一系列专利权诉讼,但他的资金仍然十分紧缺。在广播电视领域里,合群的人比较有利,可以得到大公司、政治家和大学的资助和支持。但方斯沃兹是孤独的发明家,尽管他的科技造诣特别高,却很难与人相处,也不善于将成果投入商业开发。

萨尔诺夫承认,方斯沃兹是“除RCA之外,对电视的贡献比任何美国人都大”的人。当然,萨尔诺夫本人在电子电视研制过程中的组织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承认。广播电视制造者联合会赞扬他为“美国电视之父”。

在电子传播和广播电视历史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没有或很少有技术背景的非科学家的贡献。他们的故事说明,技术发明不一定是职业行为,而很可能与兴趣、好奇心与钻研精神有关。是业余爱好者的活动推动了无线电和广播电视的创新。

此外,在科学史上也有很多事例,表明科学发明来自不谋而合的思想。独立研究的科学家几乎是在同时分别推出了相似的伟大发明,说明科学技术发明是社会需求和时代条件的产物,那些伟大的发明家不仅是许多先驱者的突出代表,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幸运儿。当然,他们需要经济的支持,才可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本节重点

广播电视是在高科技基础上产生的大众传播事业,是由各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发明的,是一步步发展的。广播电视是人类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了解广播电视科学发明的梗概和技术交流在其中的作用。

在广播电视技术发明和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的。注意科学家的故事,培育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气。

理解电子媒介技术发明和专利权之间的互动关系。

思考题

1.电子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是怎样一步步发明的?描绘一下大致的轮廓。

2.对早期广播电视技术发明的历史,你有何见解?[1]Kinescope这个词原来指显像设备,后来也称影视转换节目,特别是拍摄电视播出的节目后转制的影片,叫做“电视屏幕纪录片”(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纪录片”)。

第二节 广播电视事业的诞生

广播电视的进步,既依赖于硬件的发明与创造,又得益于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近代电子传播事业的来源之一是信息符码系统的发展,符号及其含义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近代以来,电子媒介是最引人注目的传播发明。人类最初是通过有线的形式认识电子媒介的,电报和电话是有线广播的史前期;无线电的发明和应用是广播的史前期,在无线电基础上产生了音频广播,又派生出视听兼备的电视。

一、近代电子传播事业的发展

自古代以来,人们就使用人和动物传递信息。早期远程传播有各种方式。中国古代便建立了驿站系统,由驿马接力传送信息。公元前776年,希腊人首次派鸽子携带获胜者的名字从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飞往各地。公元前490年,希腊士兵从马拉松跑到雅典,传送希腊战胜波斯的战争消息。用于传递信息的其他工具还有镜子、旗帜、钟鸣、火光、鼓角等。据说,中国长城的烽火狼烟印第安人也会使用。从罗马帝国到电话时代,旗语都曾是海上通讯的主要手段。

1844年,伴随一次成功的有线电信息传送,电报诞生了。电报是点对点的传播,点对点传播是广播的先驱。最初,“空间和时间的消灭者”是用来形容电报的,后来,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电话,形容广播,又用来形容电视。

1.电动的文字传播——电报

电报是以文字传递消息的传媒。“电报”(telegraph)一词来自希腊文,graph是“书写”的意思,tele是“从远处传来”的意思。在电报发明之前,信息的延误造成许多误解。前一天的友军也许已经成了敌人,属于刚刚交战的敌国。在美国1812年战争期间,血腥的奥尔良之战实际发生于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停战的消息尚未传达到南方的时候。

美国肖像画家莫尔斯首先发明了实用型电报。“莫尔斯电码”就是近代电报的基础。1832年,在从欧洲返回美国的轮船上,一位物理学家向画家莫尔斯谈起电力用于通讯的前景,启发了莫尔斯的灵感。1837年,电报试验基本成功。莫尔斯发明的,实际上是一种用电流传送字母信号的编码方法。在此之前发明的电报系统,是用单独的一条线来代表每一个英文字母,类似打字机,系统相当复杂。莫尔斯尝试用一条电线传送各种文字信息。起先,他用电流停顿“长”和“短”的间隔来代表不同的字母;后来,他加上了“点”和“划”的区别。例如,英文字母“E”最常用,因此,用最容易的“点”(·)来代表。

1840年,在许多同时进行电报发明的人中,莫尔斯幸运地首先取得了专利权。美国国会拨款资助他3万美元,让他进行公开展示。莫尔斯在相距40英里的美国首都华盛顿和巴尔的摩市之间拉了一条电线。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用电报传送了一句话: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创造了什么?)于是,这个日子被认为是电报的诞生日。

从技术角度讲,莫尔斯的发明实在太简单了,很难保障其不遭模仿和侵权,因此,莫尔斯希望政府购买他的专利,由政府统一经营电报业。但按照美国的习惯,企业应由私人经营,政府对购买莫尔斯的专利不感兴趣。1847年,第一根电报专线卖给了莫尔斯。紧接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报公司纷纷涌现。到1851年,穿越美国全境的电报线开通了。1856年,西联公司兼并了大多数小公司。

传送电报的海底电缆及时铺设起来。几经失败,1866年,横穿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最终铺设成功,从此天堑变通途。从欧洲的爱尔兰到北美的纽芬兰,海底电缆每分钟可传递6个词,虽然按今天的标准看来这种速度实在太慢,但在当时,仍有效地促进了商业消息的传递和外交信息的沟通。

电报发明后,欧美各国都纷纷采用。1865年,在巴黎召开的电讯会议规定,按政府第一、电信部门第二、商业第三、私人第四的顺序,安排电报轻重缓急的排序。这次会议后来产生了国际电报联盟,在国际范围内协调电讯领域的秩序。这一机构现在是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

电报不受风雪、迷雾等恶劣气候的影响,可以长距离便捷地传送信息,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电报也加剧了行业之间的竞争,1860年,美国曾在密苏里到加利福尼亚州之间建立了定期的邮政传递服务——“快马邮递”,电报网开通之后,仅仅存在16个月的“快马邮递”便于1861年消亡了。

同一时期,通讯社发展起来。1840年,为了传递墨西哥战役的消息,位于纽约的五家美国报纸组成美联社。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路透社从信鸽邮递经济信息开始,扩展到用电报报道一般新闻消息,特别是国际新闻消息。

2.声音的有线传播——电话

电报虽然解决了远距离传送文字信息的问题,但它也有缺陷。一个是早期的电报速度很慢,线路常出故障;其次,电报必须由经过训练的报务员来操作,对个人而言并不方便;此外,电报是通过抽象的简练文字来传送的,很难表达感情和语气;而且,电报还是单向的,缺乏即时的反馈与交流。人类力求完美和永不知足的天性促使电话的诞生。

苏格兰裔的电话发明者贝尔来自加拿大,1870年移居美国。他原本是从事聋人教育的语言教师,精于发声现象,但对其他科学所知甚少。他在电机工程师华生的帮助下,经过了无数次失败,攻克了数不清的难题,终于完成了电传声音的实验。1876年2月14日,在庆祝美国建国百年的费城博览会上,贝尔展示了他的电话系统,这个日子后来被认为是电话的发明日。从此,人类开始了电传声音的时代。

1878年,贝尔公司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建立了第一个电话系统,仅有21个用户。但电话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电话专利也受到侵权者的袭扰,不仅小公司仿冒产品,像西联公司这样财大气粗的电报业巨头也在竞争市场。1879年,一位富翁提议与贝尔公司合作,以廉价收购股票的方式挤垮西联公司,于是,西联公司马上放弃了在电话领域的竞争,以换取贝尔公司不染指自己的领域——电报。但贝尔公司仍然在1881年吞并了西联公司;只不过,因为违反了《反垄断法》,又于1914年被迫将其出售。城市间的电话线也是1881年开始联网的。1885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在贝尔公司的基础上成立。1915年,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电话干线建成。不久,整个北美大陆都被电话网覆盖了。

AT&T在美国和世界电讯传播行业一直居于领先的地位,后来在美国广播电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过,最初的电报和电话并未用作大众传播媒介,而是从事点对点的传播,即个体交流(或称人际传播)。人们常说的作为传媒的广播电视最初主要指无线广播电视。

3.电磁波传播文字信息——无线电报

电报和电话是通过电线和电缆传送的,出了故障未免麻烦,维修起来也不方便。电磁波的发现为传播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无线电传播的时代到来了。

在无线电技术应用方面最重要的发明家、创新者和推广者是马可尼。1897年,马可尼在英国邮电部的支持下,建立了生产无线电器材的英国马可尼公司,其后又建立了子公司美国马可尼公司,接下来的,是马可尼公司向全球的推广和无线电工业的大笔盈利。到1910年,无线电报不仅建立了广泛迅捷的通讯网络,从经济上说,也已经比电缆电报便宜了。(1)无线电用于消息传递

无线电首先被用于岸对船、船对岸、船对船的通讯联络。应用无线电通讯最多的是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无线电通讯的情报作用格外引人注目。

在公众中,无线电最有影响的用途是海上救险。1912年4月,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驶往美国的处女航中,遭遇冰山,发生了灾难性的沉船事故。3小时后,706人获救,因为在58海里之外有一艘轮船接到了求救信号,赶来了;而停泊在仅仅10海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人”号轮船却因船上唯一的无线电报务员下班睡觉,没有收到无线电信号。这次惨剧最终导致1517人遇难。“泰坦尼克”海难是所有灾难事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产生了数百本(篇)书籍和文章、好几部电影。1985年,“泰坦尼克”号轮船被打捞起来,还演绎出一部新的好莱坞大片。如果没有无线电,这次灾难无人可以幸免;而后来人们也可能永远找不到“泰坦尼克”的踪影了。

在报告“泰坦尼克”海难消息的过程中,美国马可尼公司年轻的报务员萨尔诺夫因连续播发幸存者的姓名及其他消息而名声大震。不久,他便被提拔为美国马可尼公司的商务经理,后来成为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总经理、董事长。(2)电子工业的权力之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无线电技术的开发导致了几大世界级电气公司的技术纷争。巨头之一是英国马可尼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马可尼通过无线电推销事业赢得了很多的声誉和极大的财富,他的公司掌握着一些关键技术的发明专利权,资金雄厚,经营有方,是国际无线电领域无可争议的领袖。在这一领域里还有另外几个巨头:一个是1886年建立的美国西屋公司;一个是1892年由两个重要的公司合并而成的通用电气公司;还有一个便是1885年成立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每一个公司手中都握有一些重要的专利权,而且个个都想垄断这一领域。通用电气公司掌握着费辛顿交流电发射机的专利权,西屋公司则得到了费辛顿的接收机专利权,德佛雷斯特的音频管专利权出售给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于是,几个公司各自拥有一部分缺少了其他公司的部分就不能工作的技术,没有哪一个公司可以独立制造出一套最先进的无线电发射和接收系统,同时却不侵犯他人的领地。几大巨头互不相让,在早期美国电子工业史上演出了一场权力争夺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以“国防利益”为理由,接管了马可尼公司散在各地的高功率无线电台。美国参战后,也照章办理,命令全国所有无线电台(包括商业电台)都归海军管辖。于是便产生了两个重要的后果:第一是,美国海军快刀斩乱麻,以简单迅速的方法解决了专利权的纠纷:所有美国公司和实验室的发明都必须无偿地为军队所用,改进其无线电系统;第二是,海军接管了45座沿海商业无线电台,包括马可尼公司的8座高功率电台,而且在战争结束后仍不愿意归还。

已经强大起来的美国不能忍受二等国家的地位。美国海军认为,无线电这种重要的国际通讯工具不应由外国(英国)的一家子公司(美国马可尼公司)来掌握。所以,战争后期通用电气公司曾准备向马可尼公司出售亚历山德森发电机,被海军阻止。战争结束后,在美国海军及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国马可尼公司不得不退出了美国市场。1919年10月17日,通用电气公司斥资成立RCA,购并了英国资本的美国马可尼公司。西屋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纷纷入股。新一轮的角逐开始了。

二、广播事业的诞生

正如有线电报引出了电话一样,无线电报自然引发人们对无线电话的向往。于是,在用无线电进行远距离文字信号传送试验的同时,人们也发明了声音信息的载波方式,借助电波频率和振幅的调制技术,可以让电波与声波一致,并用电波将声音广播出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有少数人预见到无线电的其他用途,其中一个就是萨尔诺夫。1916年,他曾给马可尼公司的总经理写下一份著名的备忘录,提议公司开发一种名为“无线电音乐盒”的产品,将无线电变为大众媒介,向家庭传送信息和娱乐。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精确性,描绘了未来广播服务的内容。可惜就整体而言,马可尼公司对广播并不感兴趣,因此,萨尔诺夫的建议未能得到重视和采纳,但此举奠定了他后来的地位。

1.试验性广播电台出现

在马可尼时代,人们只使用“无线电”(wireless)一词。在“泰坦尼克”号惨剧发生后不久,“无线电”(radio)一词开始使用,这个词来自拉丁语radius,是“射线”的意思。“广播”(broadcasting)一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使用,最重要的概念是:这种传播的接收者不止一个。

加拿大人费辛顿和美国人德佛雷斯特是早期试验广播电台的突出代表。1906年圣诞之夜,费辛顿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镇广播的圣诞歌曲和路德圣经被认为是广播时代的开端。但是,费辛顿和德佛雷斯特都没有建立一个播出定期节目的真正广播电台,他们广播的用意主要是试验技术和宣传“产品”。

在美国其他地方出现了一些定期播出的私人电台。190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市,工程和无线电学院的赫罗德开始播出预订节目,每周一次,内容有音乐和新闻,还在一些旅馆的大厅为公众安置了接收机。在欧美许多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业余电台。早期电台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试验性的,缺乏持续有力的财政支持,电台功率很小,业余电台的主人互相认识,相互收听和通过无线电交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广播媒介再次蓬勃发展,并获得了新的便利条件。首先,数千名业余爱好者在战争期间经过军队无线电通讯的训练,有可能也有热情用矿石晶体制作自用的收音机,他们成了基本的听众群体;其次,在战争中,通讯技术获得长足进步,接收效果更好,传播范围更广;再者,无线电工业界开始认识到,广播是可以赚钱的事业。

2.第一批广播电台诞生

西屋电气公司的工程师康拉德是一位无线电爱好者,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便在自家的汽车房里安装了一套小型的广播设备。1920年4月,他用原有的业余电台呼号8XK试验播放自制的节目,又因为对连续不停地讲话感到厌倦,就用唱片取而代之。没想到,他开始收到其他无线电爱好者的来信,评论播音的质量,并请他播出某一唱片,或在某一特定时间播出节目。于是,为了满足这些“听众”的“点播”要求,康拉德开始定期播出节目。

因为需要许多新出的唱片,于是康拉德便向当地的唱片商店借用,并答应在广播中提一下该商店的名字,作为报答。商店主人倒是发现,播出过的唱片销售量超过了其他唱片;但这种“广告”经验却被唱片行业忽略多年,未能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康拉德的广播被百货商店注意到,于是在当地报纸刊登广告,宣传康拉德的广播,并出售用以接收康拉德节目的大众化收音机。后来,康拉德所在的西屋公司决定将广播电台永久化,作为维持收音机销售的先决条件。1920年10月27日,负责颁发电台执照的美国商业部分配给西屋公司一个商业性海岸电台的呼号——KDKA。

1920年11月2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西屋电气公司创办的KDKA电台利用美国总统竞选的大好时机,围绕选情通报这一公众关注的焦点,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定期广播。由于宣传广泛、影响重大,KDKA成为历史记载的美国第一家正式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这一天也被认为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但是,当时的西屋公司尚未认识到广播电台本身的商业作用,而仅仅将它当作刺激收音机需求的一种手段。果然,有了广播电台所制造的节目需求,西屋公司售价25美元的小矿石收音机相当畅销。其后,西屋公司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费尔德市和新泽西州的纽华克市也开办了广播电台。与此同时,竞争迫使RCA开始生产萨尔诺夫提议的“无线电音乐盒”,并在离纽约不远的新泽西州建立了广播电台;通用电气公司在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市的厂区开办了广播电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也在纽约市开办了后来著名的WEAF电台。1922年年初,有28家电台活跃在广播领域;半年后,是378家;年底,是570家。收音机销售极快,20年代末,已有半数美国家庭拥有至少一架收音机。

在与美国毗邻的加拿大,马可尼公司所有的蒙特利尔XWAF电台与美国KDKA电台差不多同时创办。到1923年,加拿大已经有30多座广播电台在播出了。英国于1922年12月开办了正式的商营广播电台——英国广播公司。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将原先的试验电台纳入正式的法规管理。法国和苏联于1922年,德国于1923年分别开办了广播。在中国的上海,1923年年初,一位美国人奥斯邦利用一位张姓华侨的资本开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XRO)广播电台。日本于1925年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开办了广播电台。澳大利亚于1923年开办了广播。一个新兴的事业开始了。

3.无线电行业的利益纠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从控制通讯工具中吃到了甜头,战后,它还想继续垄断无线电行业。但是,军事垄断意味着独裁和军国主义,而美国刚刚打完一场反对轴心国独裁和军国主义的战争,似不应混同一类;此外,无线电是一项赚钱的商业,这已被马可尼公司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美国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反对政府对自由企业实施任何限制的,是保护商业利益和自由竞争的,因此,海军的建议未被政府和公众认可。但海军关于购买马可尼公司的建议却被美国政府接受,并由海军幕后支持,通用电气公司出面谈判。最终,马可尼公司明白,它实际上已别无选择:海军还占用着它的电台设备,无意归还;美国政府反对英国独霸无线电事业的企图,明确地支持本国企业;通用电气公司拒绝向马可尼公司出售它的新式发电机,而这是无线电的关键设备。于是,马可尼公司被连锅端走,通用电气公司的子公司RCA取而代之。

RCA与通用电气公司订立了相互准许使用专利权的协定。但是仅仅几个月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的强劲对手西屋公司就分别以专利权折算的方式入股RCA。于是,RCA拥有几大巨头的2000项共同专利,成为无线电和广播工业的中心。

几大巨头这样划分它们的势力范围: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公司生产各种无线电设备,由RCA出售,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过它的子公司西部电气公司制造广播发射机。然而,相互准许协定在实施中产生了矛盾: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积极地在自己的电台之间建设优质的联营网,却让其同盟者的各大电台使用较差的电话线联网;通用电气公司、西屋公司和RCA则认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作为一家电话公司,其实是没有资格介入广播事业的。于是,紧张、摩擦与冲突便产生了。

此时,广播事业的利润已明显高于无线电事业。1923年,RCA靠出售无线电器材获利仅300万美元;而借发售收音机获利1100万。1925年,争执不休的合同各方决定申请仲裁。1926年,仲裁决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应拥有对电台间网络设施的垄断权,同时,退出广播业务领域。在各方的压力下,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售出了它在RCA中的股份,它的“旗舰”WEAF电台则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给RCA。

4.广播广告的发明

起初,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并不买收音机,购买收音机的,是不懂技术的普通人。广播最初也未用来播发广告,其节目只是促销收音机的手段。早期广播节目也很简单,有些电台只是播放旧唱片。但随着听众越来越多,对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听众不像无线电爱好者那样,只满足于听到清晰的声音效果,而要求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而此前仅仅为满足表现欲而参与演播的演员,此时却不再热心于免费的义务劳动,而要求付演出费了。唱片商也开始索求播放音乐的版税。广播节目的费用日益增长。高额的经济负担迫使实力弱的一些广播电台退出了这个领域。萨尔诺夫建议由公共经费资助广播节目,但无人理睬他的呼声。一些广播电台向听众征收捐款,也不很成功。

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首先设法解决了经费的难题。它依照付费公用电话的惯例,动员客户到WEAF广播电台播发消息,同时收取费用,称之为“付费广播”。第一个广告于1922年8月28日晚间播放,是昆斯堡公司促销房产的10分钟广告,宣传纽约附近某乡村公寓的种种优越性,连播5天,效果甚佳;为此,它仅付费100美元。在纽约WEAF电台的门口立刻排起了等待做广告的长队。尽管最著名的业余者杂志《无线电广播》谴责付费广播,国会甚至开始讨论禁止所有广播广告的一项提案,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低调周旋,以守为攻。同时,WEAF的广告做法获得了商业部长胡佛的鼓励,许多广播电台也纷纷效法。而听众只要广播节目有所改进,似乎并不反对播出广告。

早期广告仅限于播出赞助公司的名称。其后,广播电台将广播栏目与娱乐团体的名称挂起钩来。再后来,出现了广告歌曲、情节性广告。到1929年,美国的广播广告费已增至2000万美元,广播事业立足于牢固的经济基础上了。

很快,美国的商业广告方法便被许多国家所仿效。但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在最初的商业电台时期,都借鉴美国的经验,只播出非直接广告,即通报工商企业名称的广告。

5.商营广播网的建立

美国商营广播网在世界上是首创。它的出现基于三个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广播者的愿望,因为从经济角度考虑,联播节目更为便宜;第二是听众的愿望,因为边远地区缺乏上佳的演员,他们希望由中心城市的明星来改进节目;第三是广告者的愿望,因为联播有利于远距离、大范围的商品推销。

这回,又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领了头。1922年,它用电话线将纽约的WEAF电台和波士顿的WNAC电台连接起来,联播了一次萨克斯管演奏会。1923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华盛顿建立了它的第二家广播电台WCAP,还铺设了一条连接两地的优质电缆,以便进行永久性的“联网广播”。到1923年年底,6个最大城市的广播电台连接起来;1924年,横贯美国大陆的26家电台连成了一个网。

根据合同规定,RCA等联盟单位是不得擅自联网的。RCA有时租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较差的电话线路播出临时节目,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后来,巨头们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售广播电台同时取得联播网独家所有权的做法解决了争端。于是,RCA成立了专事广播的子公司——全国广播公司(NBC),并由经理人员在地图上勾勾画画用的彩笔区分,成立了两个广播网。红网由过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各地的骨干电台组成,商业上最成功,节目也非常大众化;蓝网由过去RCA、西屋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各自建立的电台组成,主要播出高雅节目。

一年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开办的另一家广播网(稍后改名CBS)加入了竞争。

6.国际广播出现

随着短波广播技术的发展,声音传播的距离越来越远。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是最早利用短波广播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的侨民进行广播的国家。193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用英语对全世界进行广播,当年12月25日,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成为第一个向其全球臣民发表讲话的君主。法国对非洲开办了主要针对殖民者的广播。

由于国土广大,苏联很早就开始利用短波进行国内广播,并逐步推广到国际广播。早期,苏联是唯一真正理解外语在国际广播中的意义并认真加以利用的国家。1927年,苏联电台隆重播出了“十月革命”10周年莫斯科庆祝活动的外语节目,并从1929年开始对东北亚地区播出汉语、朝鲜语和英语节目。不久,莫斯科国际广播电台成立,开始连续提供德语、法语和英语节目。

20世纪30年代中期,人们逐渐认识到广播的宣传作用。1933年,德国的希特勒掌权后,任命戈培尔为宣传部长,开始以外语进行国际广播宣传。1934年,意大利开始用阿拉伯语对阿拉伯世界进行广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广播发挥了巨大的“心理战”作用,美国也于1941年年底卷入战争,并于1942年开始广播《美国之音》。

三、电视事业的诞生

1900年8月25日,法国人波斯基在巴黎国际电子大会上宣读论文,首次使用了television的英文名称。英文的“电视”名称来自希腊语,是“远处”(tele)和“景象”(vision)两个部分的结合。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电视的开发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电视的研究和试验最有贡献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德国,电视事业也是首先在这几个国家诞生的。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事件在电视上得到了最初的反映,其中最著名的,有1936年8月第11届德国柏林奥运会,1937年5月12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还有1939年对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实况报道。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试播电视,最初采用的是贝尔德的机械电视系统,播出的是无声图像。1930年,BBC播出了声像俱全的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男人》,但是图像质量不好,扫描线只有30行。1932年,在英国传统的“达比”赛马期间,有4000人聚集在伦敦,观看了用贝尔德系统进行的电视转播。

1935年,BBC建立了电视节目机构。

在合作试验机械电视的过程中,贝尔德与BBC不断发生冲突。支持贝尔德的人说,BBC的官僚主义作风正在消灭一个孤独的天才。而谨慎的BBC也有自己的道理,它认为,贝尔德的装置系统过于简陋,没有发展前途。

1931年4月,一个媒介行业的新巨头电器音乐公司(EMI,中国称“百代公司”)在英国诞生了。EMI是由几家唱片公司与电气公司合并组成的,RCA悄悄地在其中占了27%的股份。EMI的电视设备中采用了佐里金的部分系统,每秒25帧画面,扫描线是405行,用于BBC的电视试验广播,画面质量远远高于贝尔德204行扫描线的机械电视系统。

1936年11月2日,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认为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节日。在最初的播出中,交替使用贝尔德和EMI的机器,但简陋的贝尔德系统实在无法与EMI的产品媲美。尽管贝尔德使劲攻击带有美国技术和股份的EMI,指责RCA妄图垄断英国电视市场,仍无济于事。他的设备还经常发生故障。1937年2月,BBC最终决定停止使用贝尔德的机械电视系统。

BBC以相当正规的形式开始播出节目:有游戏、音乐、戏剧、拳击和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户外转播,从加冕典礼到板球比赛。美中不足的是接收机价格昂贵,从75畿尼到170畿尼不等。因此,在当时的伦敦,电视机不足3000架。常常有世界各地的人到BBC来参观,其中美国人最多。他们对英国高质量的电视画面和规范有序的节目播出,特别是室外活动报道十分惊奇。1938年9月30日,BBC的伦敦电视台播出了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谈判归来的事件,节目的名称叫做“我们时代的和平”。这次直播的事件由三架摄像机拍摄,用电缆传回亚历山大宫,实时播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况转播的新闻报道。

德国也于1935年成立了电视节目机构,并于当年3月22日开始在柏林正式播出定期节目。纳粹德国在电视诞生的仪式上宣布:“今天我们迈出了全球电视节目的第一步,我们将完成最伟大、最神圣的使命:把领袖的形象深植于每一个德国人心中。”在柏林奥运会期间,德国以极大的力量进行了电视报道,仅柏林一地便设立了28个集体收看点,每台电视机前平均有360人;还通过电话线向莱比锡等城市传送。10多天的运动会电视观众达16万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体育电视直播。从宣布正式播出的时间来看,德国比英国早。但是,在世界上,没有人把纳粹政府的电视诞生日作为世界电视的纪念日。

美国的机械电视试验活动本来是开展得最早的。1927年,通用电气公司在纽约附近的斯克内克塔迪市建立了一座试验电视台,于1928年1月13日采用机械电视系统开始试播节目,电视机的屏幕只有4×3英寸。9月11日,试验中的电视台试播了第一部情节剧《女王的信使》,声音部分是由通用电气公司的广播电台播出的,画面由试验电视台播出。三部摄像机在拍摄中都是不动的,只用特写镜头。

只有资金雄厚的原有广播行业,才是电视发展的主要力量。1930年,萨尔诺夫成为RCA的总经理,并领导着美国电视转向全电子系统。但是,经济萧条使电视研制陷于停顿。看到英国电视蓬勃兴旺的发展景象,萨尔诺夫深感美国已经落后。在萨尔诺夫的敦促下,1939年4月1日,RCA的全电子电视新系统在实验室完成。

1939年4月30日,世界博览会在美国纽约举行。NBC试验电视台转播了博览会的实况。在博览会上,罗斯福总统致开幕词,成为有史以来在电视上出现的第一位美国总统;RCA的总经理萨尔诺夫也通过电视讲了话,风头很健。但当时美国的电视制式标准尚未确定,电视台不能提供正规的节目,因此,大众对这个新的技术玩意儿反应冷淡。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电视试验也在进行之中。1931年4月29日,苏联首次试播电视,1939年3月10日,莫斯科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节目。1932年,法国在巴黎建立了试验性的电视台,1935年开始不定期播放节目。意大利也于1939年开始了电视试验播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仅有的几个电视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视事业的挫折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新生的电视事业是一次极大的挫折。英国、法国和苏联的电视台在战争中先后停播。美国和德国的电视虽然在战争期间维持播出,但美国电视处于停滞状态;而德国的柏林电视台也在纳粹覆灭前的最后时刻被盟军炸毁。

德国对波兰的突然袭击打断了英国的电视事业。1939年9月1日,BBC中断正在播放的米老鼠动画片,开始了延续7年的停播。由于事发突然,电视台甚至来不及向观众说明,便径直关机,将机器都封存起来。

战争期间,美国广播业界对电视的技术标准还在争论不休,NBC的电视播出时断时续,质量甚差。1940年,负责电讯和广播管理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成立了一个各方均可接受的全国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以建立统一的电视标准。1941年1月,委员会提出了新的NTSC制式标准。据此,FCC规定自1941年7月1日起实施。当时美国全电子电视采用的制式是黑白颜色,525行扫描线,每秒30帧画面,图像采用调幅制,伴音采用调频制,在甚高频段播出。接着,NBC、CBS获准开始商营播出,亦即播出带有广告的常规电视节目。不到半年,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发生。战争打断了电视事业的进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电视的建立

世界电视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富有生机的电视便再度活跃起来。原有电视而在战争期间停播或陷于停顿的国家纷纷重新推动和发展电视事业。动作最快的是苏联,1945年5月7日,苏联在“无线电节”开始恢复电视播出,1949年6月,改建后的莫斯科电视中心正式播出。1945年11月8日,法国政府颁布法令,成立法国广播电视公司,从10月起,法国广播电视公司已经从艾菲尔铁塔播出电视节目。

英国恢复电视播出的仪式颇有戏剧性。1946年6月7日,BBC从7年前停播的米老鼠节目的中断处开始,恢复了电视播出。原本领先的英国,由于战争的破坏,实力已大不如前。其后,西欧、北欧、南欧国家纷纷开办电视。

德国在战后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西部的联邦德国在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监督下于1952年开始电视广播,东部的民主德国于1955年开办电视广播。东欧国家中,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纷纷播出电视,并推动了中国电视的发展。

美国战后电视台迅速发展,从战争期间的6家电视台一下子猛增到1946年的108家。为了控制规模,美国于1948年实行了暂停批准电视台的政策。1952年“冻结”政策解除后,美国电视事业在全球率先走向繁荣兴旺。在北美,加拿大人是从收看美国电视开始接触这个新媒介的。1952年9月,公营的加拿大广播公司开始独家经营电视广播。

早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由于受美国的影响,拉丁美洲最先发展电视。1950年,墨西哥、巴西和古巴正式引进电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于1956年开办了电视。1954年,在非洲、摩洛哥最早开办了电视。在伊斯兰世界,宗教习俗不那么严格的伊拉克、阿尔及利亚、黎巴嫩于50年代开办了电视。亚洲的菲律宾于1953年最早开办电视。20世纪50—60年代,亚洲、非洲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电视台。

20世纪60年代,电视技术日趋成熟,电视媒介蓬勃发展,电视节目日益繁荣。电视逐步进入黄金时期,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疆域。在许多地方,电视成为众多大众传播媒介中首屈一指的交流工具。

本节重点

广播电视是在许多大众传播媒介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各种传播媒介有继承、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与广播电视直接有关的电子传播媒介主要有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与广播电视事业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广播电视的早期发展对后期事业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包括组织结构、经济机制和节目取向。

广播电视事业与其他事业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发展道路也是不平坦的。注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因素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思考题

1.在广播电视的史前时期,近代电子媒介及其传播有哪些明显的进步?

2.广播事业的早期实践为后来广播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哪些条件?

3.简述广播电视事业诞生的经过。

第三节 广播电视科技的革新

广播电视科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改进,至今仍在变革之中。这种变革的过程凝聚着许多民族知识精英的心血,也是国际竞争的产物。同时,随着科技和事业的发展,团队合作明显,个人的作用不像早期那么突出了。

迄今,广播电视的巨大进步不能不归功于与视听传播有直接关系的纪录媒介(主要是录音录像)的发明,彩色电视的发展,特别是通讯卫星和有线传送事业的兴旺发达。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技术发明则集中于数字化及其广泛应用。

一、纪录媒介

即时传播的“场”效应是广播电视传媒的极大优势。但是,直播又是非常艰苦的劳动。直播极易出错,而且最初的广播电视节目难以保存。相对于蒙太奇化的电影,原生态的直播电视时间感冗长,技艺手段也嫌单调。于是,人们力求采用综合性的传播方式。纪录媒介改变了整个广播电视的传播形态,实现了艺术时空的大解放。

1.录音设备的改进

最先发明的声音存储方法是滚筒和唱盘录音法。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采用竖行唱针在锡箔或石蜡上记录声音痕迹的手摇滚筒式机械唱机。从此,人类的声音留下了痕迹。唱机的英语名词(Phonograph)来自希腊语,是“写下”“声音”的意思。1887年,美国人伯里纳获得两项重要的发明:唱盘和横行唱针,从此,录下的声音可以长期保存并进行复制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发展起来。

在广播出现的早期,唱片成为广播节目的主要来源,此后,录音材料也一直是填充广播大块时间的内容。1947年和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工程师分别发明了33 1/3rpm(每分钟转动圈数)和45rpm的微型针头密纹唱片,从而结束了78rpm唱片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每分钟33 1/3转速的长时唱片用于储存多个曲目的唱片集非常合适,而每分钟45转速的唱片,则更适于一支支的单放曲。新唱片音质好,放时长,很适合广播采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家用收录机出现,唱片的流行才被取而代之。

与唱机加唱盘相比较,磁式录音方式更加简便。20世纪20年代,钢丝录音机首先在欧洲采用,并逐渐流行开来。1929年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开始采用钢丝式录音机进行长时间的录音广播。但钢丝录音机的保真度不好:钢丝常被拉长,导致音调失真,不适用于音乐录音;而且钢丝又难于整理和剪辑,使用并不方便。于是,更持久、更可靠的复制手段被发明出来,那便是磁带录音机。3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并开始使用磁带式录音机。40年代后期,美国流行歌手宾·克劳斯比常到广播电台作演播,为照顾不同的时区,通常的做法是在一晚上做两次实况演播,克劳斯比嫌麻烦。他战时曾到欧洲作劳军演出,见到过刚刚发明的磁带录音机,于是他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专门搜集磁带录音专利,并委托安培克斯公司进行研制,逐步改进了技术和设备。1948年,安培克斯公司推出“卷轴式”(轴对轴)录音方法。到50年代初期,磁带录音机已成为大多数广播电台的标准设备,不同时区的广播只需在播音间重放磁带即可实现。1958年,立体声录音方式发明,从此记录的音质更加优美动听。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激光唱盘(CD),从理论上说,激光唱盘是永不磨损的,它可以反复地用于音乐广播。1987年,CD的销售量首次超过了录音带。现在,世界上先进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使用各种数字式高保真度录音设备。

2.录像设备的发明

最初电视中采用的纪录媒介是电影。稍后的视听存储技术方式是电视屏幕纪录设备,然后才是磁带录像、激光视盘。

早期电视转播映在银幕上的电影。后来,用一部电影放映机,加上一个指向镜头的特殊开关,就能把每秒放映24格画面的光学机械媒介转变为每秒播放30幅图像的电子媒介,用于电视了。利用某种分隔装置,甚至可以把多部电影放映机的活动画面投入一个电视镜头。

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难以保留电视播出的图像。1947—1948年,电视屏幕录像机问世了,它可以用胶片同步记录电视播出的声音和图像,产生电视屏幕纪录影片。到1953年,美国用于记录电视节目的胶片每年达一亿英尺。但是,屏幕录像机拍摄的质量赶不上电视直播画面的质量。而且,这种综合电视和电影两种手段的机器价格昂贵,效率不高,且难于操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磁带录音机的出现启发了人们用同样技术保存图像的愿望。然而,采用电子方法记录图像技术复杂,需要的带宽也大,同步传送的速度必须更高。美国在录像技术领域是领先者。50年代初期,由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对节目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又由于美国分为多个时区,直播电视覆盖不易,磁带录像技术便发展起来。最初进行拓荒的还是克劳斯比的公司。为克劳斯比研制录像设备的安培克斯公司采用旋转磁头的横切录制方式大大减少了磁带的消耗量,使整个工艺流程发生了革命。1956年4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全美广播业者会议上,安培克斯公司展示了使用4个旋转磁鼓的2英寸磁带录像机。这种录像机画面效果与直播电视相比,几可乱真。较之电视屏幕纪录影片,录像带优势很多:它无需冲印,省工省时;图像还可以即时倒放,并可反复使用。这个发明顿时引起轰动。

录像机结束了大多数演播室的直播节目。电视变成以录制节目为主的媒介了。1956年11月,CBS首先播出第一个录像节目——《爱德华兹新闻评论》。到60年代初,美国各大电视网均已使用磁带录像机,而淘汰了电视屏幕录像机。从此,地方电视台不必实时转播电视网的节目,电视节目实现了表演时间和播出时间的区别,制播分离开始了。

轻型摄像机和可移动式录像机的结合便是电子新闻采集设备(ENG)。ENG使所有采用胶片方式的电视新闻都过时了。ENG和卫星通讯设备相结合,又产生了卫星新闻采集设备(SNG)。20世纪80年代以来,ENG和SNG被广泛应用于对新闻和重大事件的同步报道。借助卫星,新闻实现了全球的即时传播。

日本在录像机的研制方面后来居上。1959年9月,东芝公司发明了螺旋式录像技术。其实,安培克斯公司也早就发明了斜切线的方式,但为了保护其原有的横切线录像工艺的市场,安培克斯公司决定将发明秘而不宣。然而最终,日本发明的双磁头斜切线的方式取代了美国的旧方法,成为普遍的专业录像机的标准。

在录像机市场上,日本并非唯一的赢家,它遇到一个强劲的对手——荷兰的飞利浦公司。1972年,飞利浦公司推出了可录制1小时节目的卡式录像带,还发明了可以随时录制电视机中正在播放节目的录像机,从而敲开了家庭市场的大门。1976年,日本胜利公司也推出了家用型录像机,一卷卡带可录两小时节目,正合乎录制1.5小时电影的要求。70年代,盒式磁带录像机进入家庭。1986年,世界电影业从盒式录像带获得的收入首次超过了影院票房收入。1980年,索尼公司推出8毫米磁带摄录像机,摄像机开始走入家庭。

新一代录像技术和设备是激光视盘(VCD)和数字式激光视盘(DVD)。它们是大工业企业的产物,为人们带来了近乎完美的视听享受。纪录媒介的参与改变了广播电视播出的形态,悄悄改变着媒介传播的基本格局。录音录像设备进入家庭也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

二、彩色电视

如果说,录像改变了电视传播的时空格局的话,色彩的引进则大大改进了电视画面的质量,提高了电视的传播效果。彩色电视的图像更为逼真,表现力更为丰富,能给人造成巨大的情感冲击。不仅如此,彩色电视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市场的变化和生产者的利益。

1.美国彩色电视制式的确定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的广播网CBS和NBC分别完成了彩色电视的研制,并先后投入试验播出。NBC及其母公司RCA准备开发彩色全电子电视,但技术尚不成熟。CBS研制的“场描制”方法图像清晰,但采用的是机械系统。1950年9月,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原则上认可了CBS开发的彩色机械电视系统。然而,CBS的系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不能与业已形成市场的黑白颜色全电子电视设备兼容。于是,在RCA、NBC及其他无线电制造商的说服下,FCC又改变了主意,决定再次成立全国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确定美国彩色电视的技术标准。1953年,委员会建议采用RCA、NBC开发的“点描制”系统,作为美国彩色电视的技术标准,这个可以兼容原有黑白电视标准的彩色全电子电视制式的全名是“正交平衡调幅制”,后来也称NTSC制。它于1953年12月17日获得FCC的确认,1954年,NBC正式播放彩色电视节目。此后,彩色电视制式之争由美国国内转向国际范围。

美国的彩色电视制式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美国还劝说它的一些追随者采用了美国彩色电视制式。但美国制式出于兼容的需要,技术上过于迁就黑白电视,其色彩并不令人满意。于是,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发彩色电视,先后研制出的制式有20多种,尤其是在美国技术基础上改进的法国和德国制式,研究进展神速,优势非常明显。

2.彩色电视制式的全球竞争

1958年,法国在美国NTSC制式的基础上开发出SECAM制式,即“顺序传送和彩色存储制”,它在防止高山和建筑物对图像色彩的干扰方面大有改进,但对黑白电视的兼容性能却有所下降;此外,它需要占用较宽的14兆赫频带。1963年,德国也在NTSC制式的基础上研制成PAL制式,即“相位逐行交变制”,这种制式的优点是传送范围广,传真度高。

彩色电视设备拥有广阔的市场,谁的制式能在世界上通用,谁就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经多方淘汰最后剩下的美、法、德三家具有竞争力的彩电制式在全球范围展开了激烈的市场争夺,大队人马带着各种机器,到世界各地现场表演,竭力兜售。1965年,在国际无线电传播咨询委员会维也纳会议上,彩电之争达到高潮。美、法两国总统都亲自过问会议情况。会后,美国制式在欧洲处于劣势,法、德两国继续竞争。法国拉到了苏联加盟,并加紧在东欧等地推行SECAM制式。由于政治和外交因素的介入,法国制式曾一度占据上风,在1966年7月国际无线电传播咨询委员会奥斯陆会议上,赞成法国制式的有37票,联邦德国制式得16票,美国制式仅获8票。其后三方各行其是。1967年,PAL制和SECAM制先后在欧洲投入实际应用,最终形成彩电制式“三分天下”的既成事实:苏联和东欧国家采用了SECAM制式;西欧、北欧、大洋洲和非洲部分、亚洲大部分国家(包括中国)采用了PAL制式;美洲国家,还有日本、菲律宾、台湾等地采用了NTSC制式。

随着全球传播时代的到来,世界人民越来越不满于“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尤其是在欧洲,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彩电制式的藩篱势必要被打破。1982年,英国首先提出复用模拟分量(MAC)制式,得到欧洲各国的支持和采用。这是一种适用于卫星等新媒介的通用彩电制式。目前,世界上各种制式的彩电节目都可通过电视制式转换装置相互转播。

三、卫星传播

在改进电视内容的同时,科学技术专家也在探索信号的传送方式,孜孜不倦地寻求远距离通讯的途径。1945年,英国科普作家克拉克在一份专业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星际转播》的文章,最早提出了卫星传播的思想,因而被称为“通讯卫星之父”。克拉克的想法是由人们对微波特性的认识激发的。由于微波是直线传送的,因此在弧形的地球表面传播的范围有限。如果将微波发射台的位置尽量提高,所覆盖的面积便相应扩大;如果将微波站建在太空,其涵盖能力就将超过任何地球表面的转播站。克拉克设想,将人造卫星射入太空22300英里(约35860公里)处,由于此处地球的吸引力与卫星绕轨道运行时的离心力相等,就可以将卫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距离固定下来。而如果让卫星以同样的方向和速度与地球一道运转,卫星就可以悬在地球上空,处于相对静止的动态位置,从而成为一座空中转播站。用三颗这样的卫星就能够覆盖整个地表,形成全球性的通讯网。克拉克的文章只为他挣得40美元的稿费,但其后却为业界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商业价值,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10多年后,克拉克的构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早在1946年,美国海军无意中发现,他们打到月球去的一个雷达信号竟然被反射了回来。从1959年开始,美国海军干脆利用月球作为华盛顿与夏威夷之间通讯的中继工具。单纯反射而无控制能力的卫星被称作“被动式卫星”,月球成了最原始的被动式通讯卫星。但是,如果用人类可以自由控制的人造球体传播信息,岂不更好?太空竞赛的时代来临了。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这是人类征服太空的伟大创举。但“斯普特尼克1号”的政治宣传影响远远大于实用经济价值。1960年8月,美国发射了一个被称作“回声1号”的大气球。与普通气球不同的是,“回声1号”的周身被包上了一层铝壳,可以将声音和信号清晰地由一个地区反射到另一个地区。“回声1号”是被动式人造通讯卫星的始祖。同年10月4日,美国第一次成功地发射了主动式通讯卫星“信使2号”,这颗实验性卫星既能接收,又能播发无线电讯号,引起举世瞩目。

主动式卫星实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远程传播。1962年6月1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合作发射了“电星1号”,这颗位于600英里低空椭圆形轨道上的卫星首次成功地转播了电视信号。7月10日,反映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12城市居民生活的电视节目被传送到欧洲的巴黎和伦敦,再经欧洲电视网传送各国,估计约有1亿欧洲人观看了这个历时22分钟的越洋转播电视节目。此后,巴黎和伦敦又向美国回传了节目。不过,由于这个卫星与地球运行不同步,相对位置时时改变,美洲和欧洲每天最多只能通讯102分钟。1962年12月13日发射的另一颗非同步卫星“转播1号”原准备转播一次肯尼迪总统向日本人民的演讲,但他于1963年11月22日被刺身亡,日本人民首先看到的是关于这次悲剧的实况报道。

美国“同步2号”卫星于1963年7月26日升空,因当年2月发射的“同步1号”卫星失败而成为世界上第一颗同步卫星。1964年8月发射的“同步3号”是第一个圆满进入轨道的同步卫星。由于它位于太平洋国际换日线和赤道的上空,地理位置特别优越,因而成为第一颗固定的可以从事洲际电视转播的通讯卫星。1964年10月在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便是经“同步3号”卫星将实况转播至美洲和欧洲各地的。这次奥运会是第一次用卫星转播实况的奥运会。

1964年8月20日,国际通讯卫星组织正式成立。第二年的4月6日,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第一颗国际商用同步卫星升空,名为“国际电讯卫星1号”,又称“晨鸟”卫星。“国际电讯卫星1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世界进入国际卫星传播的新时代。过去,国际新闻影片必须利用飞机传送,手续既繁,时效又差。有了“晨鸟”之后,重大新闻即可进行实况转播了。1965年,在启用当年,“晨鸟”卫星便转播了72小时节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学生史密森与美国副总统汉弗莱关于越南战争的越洋电视辩论;有在基辅举办的世界田径锦标赛;有美国的重量级拳王卫冕战等。1966年,电视转播增加到186小时,但使用“晨鸟”卫星的国家还只有5个,每个国家只有一个地面站。1967年7月25日,欧美亚和大洋洲的14个国家利用卫星作了一次全球性的电视转播,节目名称是《我们的世界》,延续2小时,观众人数达3.5亿,这次全球电视转播使世界人民大饱眼福。此后,系列配套的“国际电讯卫星”陆续问世,通讯能力百倍增强,转播价格大幅度下降。

通讯卫星最初是用于国际传播的。但是,随着卫星传播的技术不断改进,效益极大提高,成本日益低廉,在一些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分布不均的国家和部分地区,国内卫星也逐步成为一种普遍的电视覆盖方式。这种大面积覆盖的方式较之地波接力的方式更为简便、经济、可靠。此外,国际威望、政治影响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于是,一些地域大国,例如苏联、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都积极建设国内的卫星通讯网。

苏联是第一个发射国内通讯卫星的国家。但是,1965年发射的“闪电1号”后来成为覆盖东欧国家的国际卫星系统。加拿大于197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内卫星传播网,1972年发射的“阿尼克1号”卫星成功地将12条彩色电视线路及一万多条电话线路传送到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各个角落。“阿尼克”一词是加拿大北部因纽特人语言中“兄弟”的意思。1976年8月,印度尼西亚委托美国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帕拉帕1号”,从而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中第一个拥有国内通讯卫星的国家。在澳大利亚,1985年发射了国内通讯卫星“澳星1号”,此后,几乎全部电视节目和某些广播节目都使用卫星播出了。美国最早发射的国内通讯卫星是1974年4月13日由西联公司发射的“威斯塔1号”。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已经使用着30多颗国内通讯卫星了,其中最著名的是休斯公司的“银河”卫星系统。

通讯卫星频道传送的节目一般需要通过地面线缆进行发行分配。在直播卫星技术尚未完善和卫星设备价格高昂的时期,卫星和线缆相互结合的有线电视形式,是卫星电视重要的传播方式。

四、线缆传播

最初人们认为,线缆(在当时,主要是电话线)只是一种向私人住户提供服务的技术方式。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完成了对同轴电缆的技术改进,可以在同一条线缆上传送好几套不同的信号,特别是可以传送双向信号。于是,广播网开始用电缆连接附属广播电台,这就是有线广播。

在历史上,有线广播技术比较简单,大多是以电话线连接基层民众的单通道网络,不利于听众选择节目,却有利于政府动员群众。有线广播在社会主义国家使用比较广泛。

有线电视是以同轴电缆或光导纤维传送节目并进行放大分配的电视系统。它最初的功用是改善收视状况,扩大收视范围,这种电缆系统被称为社区天线电视(CATV)。此后,有线电视的功能大大扩展。与单纯转播节目的早期共用天线系统不同,有线电视台是提供节目服务的,内容包括直播节目和音像制品,传送的渠道则有地面微波、卫星、线缆等。提供有线电视节目服务的多系统运营机构(MSO)常常被称为“超级电视台”,以区别于传统类型的电视台。

随着有线电视技术的成熟和分工的明晰,有线电视的从业者现在主要分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所有者、频道节目的经营者和传送者、各类节目的制作者和提供者,它们有的是合并的,有的是分离的,越来越多的有线电视台采用卫星作为节目的主要发送渠道。

有线电视服务系统主要分用户每月缴纳少量接线费的“基本级”节目服务和用户缴纳基本费和某些频道专用费的付费电视节目服务。基本级节目常常带有广告。付费频道又分多个频道搭配订阅的打包节目、单个频道付费的整套节目和看一次节目付一次费的计次付费频道(PPV)等多种。

1.有线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1949年,有线电视最初出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与俄勒冈州之间的多山地区。经营者在高山顶上设立天线,接收节目,然后将节目信号用电线传送至当地的各家各户。由于美国当时处于电视台的“冻结”时期,新台不允许设立,于是将远处信号引进本地的共用天线系统(CATV)广受欢迎。

英国早在20年代就出现了有线广播。1936年电视诞生后,有些地区因为位置偏远,经济效益不被电视开发商看好,迟迟看不到电视。于是,50年代初期,有人尝试沿用广播的办法兴办有线电视。加拿大的有线电视系统开办较早,目的是转播距离不远的美国电视台的节目。为了保护无线播放的电视,早期各国法令大多规定,有线电视仅限于转播,禁止自行制作和播出节目。由于超高频电视、微波传送和转播台的大量发展逐渐改善了地面传送手段,长期以来,有线电视的发展一直处于低潮。

然而,随着电视制作和播出设备操作的简化和价格的低落,随着录像机等纪录媒介逐步进入社会和家庭,有线电视的优势日益突出。首先,它不受空中电波的干扰,具有清晰的传播效果;其次,它的频带宽,频道多,选择范围大;再次,它可以设计用来进行双向交流,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服务。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线电视迅速发展。

各国在发展有线电视事业时经历了各不相同然而大体一致的过程。美国由60年代的限制政策转变为70年代的开放政策和80年代的鼓励政策。联邦德国于1976年制定政策,开始让邮电系统按部就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日本是世界上电缆技术系统最为先进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多的有线电视系统用户主要分散在乡村和边远地区,但大都采用光导纤维和星型分配系统,可以发展双向交流节目和各种专项服务。法国政府以国家力量推动有线电视计划的发展,并建立了高科技示范点。英国也逐步调整市场政策,允许有线电视引进外资,自主经营。

然而,在世界各国中,有线电视最发达的国家,却并非电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反而是那些地理或人口小国——它们往往与电视文化先进的国家为邻。加拿大是地理大国、人口小国。比利时、荷兰是人口较少的地理小国。这三个国家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接壤,越境电波不请自来。于是,它们以先进的技术设施从邻国引进节目,既方便,又经济。然而,便利的接收条件却抑制了本国电视行业的发展,并面临着失去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危险。

2.欧洲国家有线电视的发展

芬兰的有线电视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赫尔辛基电视台成立于1973年。1975年,它成为欧洲地区第一个全天播出定期节目的有线电视台。赫尔辛基电视台于1982年3月开始转播试播阶段的空中电视台节目,在欧洲是第一家。空中电视台是由媒介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创办的第一个立足欧洲跨国播出的商业卫星电视机构。

比利时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有线电视最为普及的国家,早在1989年,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拥有电视机家庭的90%,有线电视网主要转播邻国的荷兰语、法语和德语节目。

荷兰不仅电视技术先进、工业发达,有飞利浦等国际著名的电子工业公司,而且也是欧洲有线电视最为普及的国家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荷兰有线电视网大多可以播出30套以上的节目,并具备播出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和数字广播节目的能力。

相比之下,欧洲几个大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反而要缓慢一些,其中原因,除了人口较多、地理范围更广、投资大、见效慢之外,主要由于本国的无线电视事业发达,市场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无论是原有的电视广播媒介,还是政府,起初均反对有线电视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电视台,更是将有线电视视为经济威胁,千方百计阻挠其成长。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国政策开始改变。法国和联邦德国大致同时制订了有线电视发展计划。德国的有线电视规划完全由政府一手独揽,通过邮电系统加以推进,发展步骤也是照章执行,因而得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至1990年,注重效率的德国人已将有线电视网扩展到60%的电视家庭,1995年,德国的有线电视用户绝对数量在国际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法国的情况则相距甚远。1990年,有线电视覆盖率仅达13%,用户总数不到40万。法国有线电视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80年代中期法国电视体制进行的改革使得节目频道大增,节目质量提高,而有线电视网节目贫乏,费用却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英国情况起初与法国大同小异。英国1984年颁布《有线广播电视法》。1992年公布的修订案正式允许有线电视经营电话业务,同时引进外资,充实因资金不足而陷于疲软的有线电视市场。此时,美国和加拿大的有线电视经营者正因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转而将资金投入国际市场,外资的进入有效地推动了英国有线电视的发展。至1990年7月,英国各大城市的有线电视经营许可证均各有得主,有线电视网站开始加速扩展。但90%的资金依赖大洋彼岸的英国有线电视业受到美国经济形势的极大制约。

3.美国有线电视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有线电视政策经历了由限制到开放的过程。早在1968年,FCC曾通过《收费电视条例》,但条件很苛刻,规定不得播出公开上映2—10年内的影片,不得播出连续节目,10%以上的节目必须是电影和体育以外的内容,等等。1970年2月2日,FCC公布了全面的《有线电视条例》,将有线电视正式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该条例规定,有线电视系统在转播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和完成地方和社区规定的提供交流渠道的义务之后,如仍有空余频道,可以开办收费节目。但是,为了保护空中播放的电视,这个条例限制的意图仍然大于鼓励的政策。1972年6月16日,FCC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内卫星通讯网络的第二次报告和命令》,明确提出了“多数参与政策”,即,只要拥有提供从事卫星通讯业务所必需的财政资格和技术条件,并且其申请符合公共利益,国内所有申办卫星频道的申请者均可获得批准。这项政策是FCC的7名委员以4:3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的,后来被称为“天空开放政策”,它是美国卫星电视的基本决策之一。1974年,美国国内通讯卫星发射。从此,美国开始进入卫星和有线电视传播的新时代。到1996年,美国已有11600个有线电视网,覆盖全国人口的95.57%。全国有线电视的订户已达6223万户,占全国电视家庭的65.3%了。

卫星与有线电视相互结合,完全改变了人类的传播环境,带来了节目的丰富,也带来了内容互相重复、竞争异常激烈等问题。各国电视都力求办出独家的特色,也随时准备模仿他人的成功之道。电视传播开始国际化了。

本节重点

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是长期的、多方面的。许多相关技术在电视事业的进步和改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了电视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人类永不满足的天性为发展和改良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空间。

传播媒介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卫星和线缆扩大了电视的传送范围和节目容量。了解有线电视发展的主要梗概和技术的传播特点。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诸多方面的改变。注意政策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

1.电视科技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2.试评述纪录媒介、彩色电视、卫星和线缆传播的发展。

第二章 广播电视体制

从社会特征来看,广播电视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广播电视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持续变迁,也受到国家制度和法规政策的重大影响。

第一节 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广播电视体制是一国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方法。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度”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广播电视体制主要取决于国家对广播电视事业进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规定,特别是广播电视事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它也包括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线、方针、政策。

广播电视是综合性的媒介,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和功能。它们既是新闻传播媒介,又是文化教育媒介,更是娱乐消闲媒介。广播电视既可作为政治宣传的武器,又可作为大众沟通的渠道,它还是强烈依赖技术的传输工具。广播电视这种综合性的特征,使得对它的管理非常复杂,与传统的报业有很大的不同。

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电视(television)广播与音频广播(radio)一道,属于共同的广播事业(broadcasting)的组成部分,广播体制和电视体制通常也是合二为一的。广播电视体制是在广播时代逐渐形成的;到了电视时代,广播电视体制逐步完备。后来,有线电视和卫星传播参与进来,形成与早期广播电视有很大差别的新型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与基础

自音频广播诞生以来,各国政府一直在仔细地研究新的传播媒介的特性,思考着对待它们的方法,包括法律规范、赋税征收、内容的检查控制和管理机构的设立。

无线电爱好者广泛参与的开发过程奠定了广播的“民主”基础,规范广播的法制机器则在试验中完备。

在广播诞生的初期,任何一个国家的广播体制和政策都面临着这样的法律问题:广播应当对社会承担哪些使命,提供哪些服务?一般公众如何能够利用这个新媒介,又怎样介入传媒的活动?传媒机构享有的自由有多宽泛,其限度在哪里?等等。广播管理的问题也面临多种的抉择:广播对人民的服务究竟应该由资本进行市场运作,还是由国家监督赋税支持?是由私人投资者作为商业经营,还是由一个特许的公共机构实行独家垄断?传媒的权力是由国家直接操纵,还是由公众团体共同分享?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当广播传媒过分活跃时,政府要有压制它的手段;在它不够积极时,要考虑推进它的途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广播持续发展,必须有支持它的经济机制和相应的传媒政策才行,必须使经营它的机构得以生存或有利可图才行。各个国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多数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选择的是公共资金承担公共服务的广播体制;美国则做出了另类的商营选择。

电视体制是在广播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电视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运作时,广播早已颇具规模。因此,电视体制从一开始便带有许多广播遗传的因素。然而,电视与广播又有很大的不同。广播开始出现时,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天地,技术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便宜。而电视技术复杂,耗资巨大,一开始便在政府和大工业的财政和技术支持下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开发。比较而言,广播更侧重文化教育;而新生的电视更偏向娱乐。因此,欧洲公共广播的理念首先就是在电视中突破的。

生产方式与社会性质不同,传媒体制便不一样。因此,对广播电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集中在经济机制上。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政治意识形态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确定广播体制的,还有许多客观的或偶发的因素。

1.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先决条件

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先决条件。这些影响广播电视体制的因素有幅员、人口、语言、地理(地形地貌)、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许多种,且相互作用。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巴西等国的广播电视传媒在长时期内都是地方性的,因为这些地理大国无法保证广播电视以同等的方式覆盖整个国土。在俄罗斯和印度,统一的全国性广播电视传媒在不同时区重复广播是理想的方法,因为这两个领土大国横跨多个时区。而在边界参差的奥地利,广播若要为全体人口服务,电波势必溢出到周边8个国家。蕞尔小国卢森堡从一开始便认识到,广播节目不可避免地会越境传播,因而它采取了跨国广播的政策——送货上门,向周边国家提供娱乐节目;同时,也靠播出广告获取利润。

人口稠密的较小国家用于广播电视覆盖的费用很低,例如新加坡、荷兰。英国则由于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地形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因而很难用统一的电视频道覆盖全国;但是英国采用等额的统一收费制度,尽管边远山区的覆盖成本大大高于从当地获得的视听费收入,但这些亏损可望通过覆盖大城市受众的财政盈余来补贴。

美国人口分布不均,所以产生了地方主义的广播政策:没有哪一个广播电视网拥有覆盖全国人口的执照。而且,按照个人主义的哲学信条,美国也不可能实行英国式的统一收费制度;因此,是由商营广播网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在收费协议的基础上连接成网。卫星时代到来之前,在美国人口密集、资源丰富的地方,观众可获得数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线电视频道的服务。而在边远地区,只有少量的节目来源。

语言既是传播的利器,也是传播的障碍。欧洲以语言的多样化著称,特别是在一些小国家,人民精通多种语言的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卢森堡的官方语言有法语和德语;比利时通行佛兰芒语、法语和德语;荷兰人大多懂得荷兰语、英语、德语和法语,而分布在北欧不同语言地区的小小的拉普民族,广播电视播出的信号若要到达它的所有人口,就得覆盖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尼日利亚,只有英语,才能成为这个国家传媒的通用语言;而所有土著居民,则另外使用几十种部落语言。采用不同语言的广播电视,既可以是一个文化象征,成为民族的黏合剂;也可能是分裂力量,导致国家支离破碎。

加拿大除了幅员辽阔和地形复杂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由两种官方语言形成的社会障碍。加拿大政府早就认识到,在一个内部有裂痕,又深受强大邻国美国影响的国家,广播电视是将人民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统一民族的最佳工具。此外,在地域广大、人口稀少的偏远北部,分散的印第安部落和接近北极的因纽特人还需要特殊服务。因此,加拿大将传播政策置于维持国家统一的首要地位。

在国际上,只有政府才能代表某个国家得到参与制定国际政策和分配各国频道的管理职责,于是在早期,建立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机构,向人民提供统一服务的思想应运而生。

2.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概念

与传统的报业不同,从广播初创阶段起,人们就认为广播是“公共”的媒介,是应当严格管理和规范的事业。这和电波频率的有限性与电子传播范围的无边界特点有关。无线电和广播初创阶段电波信号相互干扰的历史将频率管理的需要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后来人们发现,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极为明显。

从自然属性上讲,广播电视是技术性的通讯媒介。有人曾将电报、电话包括广播电视与汽车、火车等专事运输的交通工具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只不过是传送消息或节目内容的运载方式而已。这些运载工具在现代社会被称为“公用事业”,它们所从事的活动被称为“公共服务”。于是,广播的“公共服务”概念便根据对它的“公用事业”的界定产生了。

然而,作为大众传媒,一旦进入人类的交流活动,广播电视事业便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因此,各国也一致认为:广播电视不仅仅是一种物质载体式的公用事业,还是一种媒介与人密切互动的文化行为,广播电视作用于广泛的社会领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沟通与整合的功能,对它们的文化影响不能放任自流。于是,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便依其对广播电视形形色色的认识、观念、关系和权益,对广播电视及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做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解、界定、应用和评价。

各国的精英人士认为:广播电视频率为公共资源,是公民人人皆可享有的普遍权利;不过,由于电子资源有限,实施广播电视服务的便只能是被选中从事传播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接受社会的委托,向人民提供广播电视服务。于是,“公共传媒”和“公众信托者”的概念便发展起来了。这些见解逐步流行,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

然而,怎样进行这种公共服务呢?谁是这个“公共信托者”呢?答案产生了分歧。

起初,英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选择是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独占式公共广播体制,代表国家从事全国性的普遍公共服务广播;美国对“公众信托者”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与操作,它认为商业经营也是一种普遍的服务方式,因而建立的是在广告基础上运作的商营广播体制。

在广播早期,美国便选择了广播电台的私人所有制。按照自由主义和民粹主义的传统,美国国会认为,广播不应当由政府经营。1922年第一次华盛顿无线电会议对广播确立了三个基本的信条:第一,频率资源属于大众,属于全体人民;第二,由于广播频率有限,联邦政府应该在广播频带中建立秩序,管理和约束广播行为;第三,私人所有的电台也可以为公众利益广播,它们应该而且必须提供公共服务。这便是《1927年无线电法》及此后所有美国广播电视法规所根据的美国“信托制”模式的来源。

美国广播体制的法制基础是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1934年通讯法案》及其后修订的《1996年电讯法案》,其中都规定了“公众的利益、便利和必需”的准则。同时,广告这种“人人有权进入,有钱便可进入”的操作方式,后来成为美国广播事业的经济基础。

尽管美国法律对商营广播服务于公众利益的可能性有着种种美好的设想,但在实践中,情况却是另外一样。对于使用公共频道资源“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广播者来说,广播执照实际上是一种经济和技术特权,而不是一种人人皆可享有的权利。执照制度确立并保护着电台、电视台私人所有者的产权,但对广播电视网的运作方式和节目内容,法规监督却极其有限。因此,私人所有的美国商营广播电视业实际上是由少数人支配着公众权利。

二、广播电视体制的分类及特点

广播电视体制是传媒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不同国家采取的广播电视体制,往往是由历史形成并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

在世界广播电视历史上,曾出现过几种以民族国家为单位大致区分的广播电视体制类型,一种是私营商业占主导地位的体制,以美国为典型;一种是公共服务体制,以早期的英国和“二战”后的德国为标本,可分为英国式全国独占的广播体制和德国式地区分散的广播体制;还有一类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国营体制。几种体制各有利弊,没有一个国家的广播电视堪称完美。因此,几十年来,各种体制既互相竞争,又相互借鉴,融合、演变的结果便是各国体制都已不属“纯粹”,而具有多种异己的成分在内。其中,后期英国式的公共服务与商业经营大体平衡的“公商并营”体制成为新的体制模式,在世界上流行起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的兼并、融合,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多种体制杂然纷陈已是常规的现象。

从本质上区分,广播电视体制可以分为公法制(公共服务传媒)、商营制(私营商业传媒)和国营制(公有国营传媒)三种不同的体制。

1.私营商业制(商营制)

在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广播在起源时期都经历过短暂的无政府状态。从技术方面说,由于广播来自电报、电话和无线电,又因为电气公司在行业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早期各国广播大多采用了公司经营、促销产品的商业模式。那时广播节目是副业,是为推销收音机而附带经营的。其后,广告的采用使广播事业立足于稳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名副其实的商营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在世界广播电视领域始终坚持商营体制的是美国。在美国,虽然也有少量非商营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但它们在社会上影响不大,属于非主流的现象。私营商业体制是美国广播电视的主流,这种制度将广播电视的经营看作纯粹的市场行为。

美国广播制度基于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渊源来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英国。自由主义思想是一种崇尚个人自由的意识形态,这种理论认为,个人不是受他人主宰的附属品,而是能够在矛盾的事实面前分辨真伪、选择好坏的有理性的动物。正如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权利一样,追求真理也是人类不能放弃的天赋权利之一。大众传播媒介被视为人们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的伙伴,是传播消息(事实)与观点(思想)的自由市场。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理论是在反抗封建君主制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理论忽略甚至认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财富的不平等而导致的人的权利并不平等这一基本事实。

在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了美国独特的商营广播电视体制及其实践。传媒的频道资源虽然属于公共所有,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却属于私人财产。媒体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换取使用频率的特权。然而,物质财富的差异导致经济机会的不平等。由于广播电视事业所费不赀,拥有传媒资产、享有传播权利的,只能是大工业和资产阶级。

在“信托制”的名义下,美国广播电视自称服务于整个社会,服务于全体“消费者”。“消费者”是商业社会对人民的根本界定。商营广播电视的节目以娱乐为主,通过吸引大量受众注意的方式为广告客户提供商业宣传的机会,从而赚取高额广告费。

美国广播电视体系遵循典型的商业经营思路,基本是按商业公司的方法来运作的。因此,就经营而言,它的方法反而是最单纯的:那就是市场取向,利润驱动。商营传媒通过服务获取利润,它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向广告主提供大规模的受众;而为了吸引和保持受众,又要向消费者提供娱乐性强的节目。因此,商营广播电视传媒的服务是间接的,也就是说,它是通过服务受众(提供节目)来服务广告主(提供消费信息接受者)的。“计算人头”的商营需要产生了专门的调查统计行业,以确认广播者与广告者之间买卖商品(受众)的资质和数量,商品价格(广告费)就建立在这些资质和数量上。广播网与附属台的交易、广播公司与节目提供者的交易,也完全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以商业合同的方式运作的。

广播电视是美国市场利润丰厚的商营行业,也是美国社会中影响巨大的传播力量。当然,美国的商营广播电视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它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在获取商业执照,即获得频道资源时,传媒公司必须承诺公共服务的义务,并接受资格审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虽然不受美国政府的管辖,但必须接受法律的监管和规制的裁判。广播电视的经济自由度低于一般的商品生产。独立法规机构联邦通讯委员会(FCC)依法对广播电视及其他电子传播媒介实行行业管理。但这种管理是相当有限的,例如,对于最重要的节目内容,FCC无权干涉,只能在公众投诉后由有关部门处理。

由于商营广播电视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基本遵循“利润第一”的原则,极力追求高收视率,因此节目内容只能针对最大多数人的较低趣味,娱乐漫无节制,具有表现“性”和“暴力”的“天然”倾向;加以广告成灾,因而受到很多批评。这种批评来自公众,来自各种利益团体,来自政府部门——亦即传媒的所有使用者和消费者。

2004年2月1日,在橄榄球超级杯赛文艺演出的压轴节目中,男歌星贾斯汀突然扯掉了女歌星珍妮·杰克逊的右侧上衣,使其右胸外露。CBS虽然紧急卡掉镜头,但也出现了限制级画面。亿万美国观众大哗,FCC在短期内收到50多万份投诉信件。3月11日,美国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广播净化执法法案》,经总统签署后成为法律。但另一方面,事件的两位歌手表面上声名狼藉,实际上名利双收。珍妮·杰克逊名声大噪,演出日进斗金;一周之后,贾斯汀捧回了格莱美“最佳男歌手”奖。同时,几乎所有电视台都以播报新闻的方式不断播放这个露胸画面。

即使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美国传媒追逐利润的纯自由经济做法也常常招致忧虑和不满。长期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没有照搬美国的体制,而认为它的经验是独特的,是无法奉行的。不过,商营电视的节目娱乐性强,生动活泼,吸引力大,富有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媒介全球化、经济混合化的进程,广播电视私营商业化的浪潮呈上升趋势。

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广播电视受到美国的长期影响,它们大多是实行营商体制的。不过,在这些国家中,政府的控制较美国要有力得多。

2.公共服务制(公法制)

公共服务性广播电视体制可以以西欧,特别是英国和德国为代表。英国对世界广播电视体制有两个最大的贡献,其一是创立了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楷模的公共服务广播体制;其二是树立了公共服务和商业经营并举的广播电视经营典范。而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德国,二战后则以最为彻底和分散的形式,实践了公共服务的目标。然而,公共广播体制有一些内在的矛盾,它被规定的“非商业”和“非政府”性质为广播电视的资金来源带来疑问,并使公共传媒处于两难境地。

欧洲公共服务广播体制的基础来源于两个明显的传统:一个传统是电子传播事业的公用事业起源及其政策。自从16世纪以来,公用事业(例如邮政交通)一向遵循国家垄断的政策,并保持了丰厚的垄断利润。在电子媒介经历了初期短暂的自由发展以后,欧洲国家大多将电子传媒纳入公共服务的国家垄断体系,予以限制。另一个传统是对印刷传媒的自由主义政策,亦即“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这种自由政策的特点是文化的开放性。广播电视具有电子媒介和文化事业的双重身份,因此受制于两种反复交替的政策趋势,在“开放”与“限制”的两极之间左右摇摆。

长期以来,西欧各国虽然情况不尽相同,但相似之处甚多,政策具有趋同性。在这些国家,通常有一个主导性的公共广播体系,由2—3个频道组成,播出全国性的节目。公共体系一般不由政府直接控制,而由政府任命或批准一个半独立的传媒机构从事具体的广播活动,并处于立法机构的常规监督之下。由于政府一般是由几个主要的政党轮流执政的,所以,这种体制保证了执政党对传媒的控制权和主要的反对党对传媒的参与权。在这种体制下,公共体系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国民征收的使用接收机的税款(视听费)。与其他文化机构相比,欧洲国家的广播电视体系长期以来在财政上是稳固的,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总的说来,欧洲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加强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促进了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高质量文化的非常成功的范例。由于成功,它长期被认为是天然合理的模式,很少有其他体制的选择被提上社会的议事日程。

但是,商营电视的“榜样”首先在英国打破了公营广播体系的一统天下。随着高新科技的突破和传播媒介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统一性全国公共体系赖以建立的“频道资源有限”的状况已不复存在,要求向新的参与者开放广播电视市场的呼声日益强烈。80年代末,或者由于国家内部对传媒体制的解放,或者由于国家外部越境节目的涌入,公共体系的垄断已被打破。结果,欧洲国家单一公共体系的一统天下纷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更复杂的方式组合的传媒机构和代表社会更广泛兴趣和多样化需求的节目内容。(1)英国公共体制的变迁

英国公营广播的实践集中体现了公共服务的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理想。英国的公营广播事业发轫很早。根据“社会公器”的界定,1922年成立的私营合资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27年改组成为从事公共服务的传媒机构,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次创举。BBC是获得国家法律特许的,国王的特许状赋予BBC崇高的地位。BBC在政治上相对独立,它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向议会负责。长期以来,BBC在运作上是完全非商营的,它不播广告,费用来自视听接收费,接收费则根据BBC的需要和公众支付的可能逐步增加。BBC的节目一向以格调高雅和制作精良著称,是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BBC的对外广播更是为它赢得“客观公正”的美誉。但BBC高高在上的文化优越感和训诫说教式的说话方式也引来受众的不满,特别是早期BBC的电视节目延续广播传统,过于庄重严肃,娱乐性较差,导致社会各界对商营电视的呼唤。

出于打破垄断、倡导竞争的动机,英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放商营电视,建立了独立电视(ITV)系统。70年代早期,终于开放商业广播。从此,商营的独立广播电视体系与专注公共服务的BBC系统平分秋色,形成“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并存格局。

英国的独立体系与美国式的商营广播电视并不一样。作为管理机构的独立电视局(ITA)及其接替者独立广播电视局(IBA)和独立电视委员会(ITC)等是准官方的公共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私营商业传媒的运作。它拥有发射设备,负责技术操作,向商营节目公司有偿提供使用权。管理机构还对商营广播电视的节目和广告进行审查。商营节目公司则租用频道,编制节目,招徕广告,赚取广告费。

在公共体系BBC与商营独立体系的竞争中,英国议会一方面保护和扶持注重文化教育的BBC,另一方面批评它的墨守成规和裹足不前;对独立系统,则一方面鼓励它在市场上的活跃表现,但同时抑制它对商业利润的过分追逐,以此求取竞争的平衡和社会的公益。这种政策既刺激了公共广播体系的内部活力,又形成了对商营体系的外部制约。(2)德国公共体制的变化

德国采用的是更为分散的地方公营的广播电视体制。德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产生于对希特勒政权极权主义历史的拨乱反正,它吸取了英国公共广播体制的经验,并采取了最为分散的各州联邦形式。各州政府拥有广播管理权,联邦政府对广播电视则一点也不能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因为,盟军占领时期的英美诸国希望广播成为独立于国家本身的因素,以免法西斯主义卷土重来。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的经费来自视听接收费和少量的广告费,虽允许播放广告,但严格控制其商业性。长期以来,广告时长固定,在每天的某个时间集中播放;而且,绝对不得中断节目播出。

在西欧、南欧和北欧,许多国家效仿英国广播公司的全国性体制,并长期维持公营机构独占经营的地位。在商业主义操作方式泛滥之前,欧洲的公共广播电视具有一些十分醒目的特点:

首先,就广播电视内容而言,公共广播电视的节目是面面俱到的。美国公共广播电视说它自己是商业主义大洋中的孤岛:商营电视播出娱乐性强的电视连续剧《达拉斯》;公共电视却要播出帕瓦罗蒂的高雅歌剧。而在西欧,公共广播电视既要播出《达拉斯》,又要播出帕瓦罗蒂的歌剧。因为公共广播电视的财政支持来自全民的税收,所以它必须为全民服务。当然,这种服务有时是分别进行的,例如BBC1是大众文化频道,BBC2是高雅文化频道。

其次,就传播功能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自治的。它所接受的,只是非常一般化的规定,对它的限制和指令极少。长期以来,BBC借以立足的法律基础只是空洞的文件:特许状及与政府的协议,也就是说,公共广播电视对自己的使命和服务可以有灵活的自我解释和巨大的活动空间。

第三,就社会舆论表达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应该具有多样化、普遍性的特点。它发表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组织的声音:政府的、产业界的、工会的、各种社团的,等等,它不是按人们在市场上的份额,而是以他们在社会中平等的地位来体现和表达意见和看法的。同时,公共广播电视的普遍性表现在受众、节目、趣味、价值观和特色诸多方面和层次。

第四,就文化角色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民族语言、精神、美学的体现,总体格调偏向高雅。公共广播电视负有崇高的文化整合使命,是将社会、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权威角色。例如,法国人便称广播电视为“法国的声音”。

第五,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在政治生活中位置独特。传统上,公共广播机构都是高度政治化的组织;同时,在所有国家,都是政府的意愿决定公共广播电视的执照、拨款和法律限制,因而显示出政治控制与传媒独立的博弈现象。

第六,就经济机制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具有非商业主义的传统。欧洲人充分认识到商业与文化的冲突,所以有意识地避免商业精神压倒和扭曲文化品格。在美国,广告是需要拼命讨好的“尊贵客人”;而在欧洲,广告是“不受欢迎的来访者”,在餐桌上居于比较卑微的位置。

公共广播电视是理想的精神与世俗的权力之间斗争的场所。在理想主义的信念与现实主义的选择之间,在不偏不倚的传统与有组织的社会利益之间,在传媒的自我期许与政府的政治控制之间,在所有这些矛盾相遇的地方,公共广播机构一直在经历着激烈的“内心冲突”。在新的形势下,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弱点也变得十分明显:

首先,传统上对公共广播电视有必须面向所有人的要求,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主张使它陷入尴尬。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盛行,经济因素的制约变得越来越强烈了,财政标准成为衡量公共广播电视节目的中心议题,人们希望公共广播电视“惠而不费”,而多少带有行政弊端和官僚习气的公共机构则与人们的期待大相径庭。第三,反对迎合低级趣味的要求使公共广播电视拒绝平庸;而与受众密切互动及接受评估的要求使它追求大众趣味,屈服于商业主义的流行文化又使它失去了平衡社会和引导文化的独特作用,公共广播电视存在的需要本身也成为疑问。最终,决定公共机构使命和地位的是政治意愿和公共决策,由于欧洲各国政府越来越不情愿负担公共广播电视的费用,将它推入与私营传媒竞争的恶劣商业环境,导致了公共广播电视的根本困境。

3.公有国营制(国营制)

虽然集体主义与威权主义在本质上并不相同,但西方学者常常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与历史上英国等君主国家实行的威权主义(甚至与德国纳粹的极权主义)相提并论。这是因为,在将团体利益置于个人权利之上的某个方面,这些思想体系有相通的地方。两种思想都认为,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的稳定比个人的自由更重要。社会是应该协调一致的,不仅在行动方面应该一致,在思想方面也应该统一。事实上,产生于封建时代的威权主义思想是其后时代的基础。后来的所有理论都是对它的回答:或批判,或修正,或推进。社会责任理论也被认为是传统自由主义理论与威权主义理论的“合题”。在这里,我们对历史上存在的思想源流的探讨都是历史诠释性的,而不是道德评判式的。

公有国营的广播体制规定,广播电视事业为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在历史上,公有国营式的广播电视体制以苏联为代表,社会主义国家与许多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这种体制。采用公有国营制的国家认为,广播电视是民族国家的宣传工具,旨在推行政府的政令,并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实行这种体制的国家以较严格的意识形态尺度对广播电视事业实行比公共服务广播电视更为直接和十分有力的政治控制和行政干预。

苏联曾是采用公有国营体制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苏联主管广播电视的机构是苏联国家电视和广播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直属苏联部长会议,其职能和权限相当于政府的部。该委员会领导全苏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对外广播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统管全国广播电视的对外联络事宜,向国内外派驻记者,并领导地方电视和广播委员会及全国广播电视事业。苏联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办有数套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分不同时区,由各地转播或重播,传媒财政来自计划经济和国家拨款。

东欧国家的情况与苏联的大同小异。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东欧国家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点,最重要的是:传媒追随它所从属的政治体制,传媒的活动服从于政府控制社会的目标。在改革前的东欧,均实行国家所有制和政府对传媒的垄断,并有严格的纪律,禁止传媒独立或自治。传媒管理机构(一般是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服从执政党的领导,媒体则接受广播电视委员会对节目内容的指令性安排,一般由电信部门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射。执政党以直接的方式控制媒介的传播内容,政府的教育、文化、宣传和信息部门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节目的传播。广播与电视体系平行地操作,节目侧重于政治宣传,对儿童的教育、体育、文学艺术、民歌等文化内容,对来自西方的节目产品则以严格的政治标准加以限制。

以上介绍的,只是对历史上广播电视体制大致的几种分类,不可能囊括千差万别的个别现象。此外,广播电视体制也绝非一成不变,各种成分会随着情况的改变而不断调整,并逐渐融合。

本节重点

广播电视体制是涉及多方面内容的复杂现象。决定广播电视体制起源的,有本质的必然的因素,也有外在的偶然的条件。了解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注意其中多种因素所起的作用。

观的本质的特点;体系指的是组织结构方式,通常是实践的结果,比较灵活多变。“公共利益”是几乎所有国家对广播电视的共同要求。但同时,对“公共利益”和“公共信托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有大相径庭的要求。注意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普遍要求和在各个国家中的不同含义。

从本质上区分,广播电视体制可以分为公法制、商营制和国营制三种不同的体制。注意三种体制的异同,及其相互融合的趋势。对不同体制做出分析和评价。

思考题

1.广播电视体制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有哪些主要的因素?

2.从实质上说,世界历史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很少有国家在广播电视传媒的商业性质方面体现得像美国那样彻底。但是,对于商业化的美国社会来说,传媒制度又是非常具有共性的,它类似所有其他的工商产业,而较少强调广播电视作为文化事业的独特性。美国模式以商业经营的好坏来定义文化表现的优劣。在它由“消费者决定”的传媒“民主”中,受教育最少的人的趣味占据统治地位,因为他们人数最多。

然而,这种体制的发展又是那么繁荣,那么兴旺。它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不管是从好的方面还是从坏的方面,美国广播电视都影响着世界。

一、美国商营广播体制的建立

与一般人道听途说的印象不同,美国早期的广播,是原本意义上的公共广播,也就是大家都可以自由使用的广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广播传媒的商业潜力被充分认识之前,1000多名业余爱好者、院校教育者在发展广播这种新的通讯技术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频率的相互干扰导致1912年《无线电法》的颁布,此法规定的内容限于无线电报务,责成美国商业部向申请者颁发无线电使用执照。

1.商营与非商营广播的早期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于1919年成立。RCA是通讯工业巨头通用电气公司(GE)、西屋电气公司和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合资企业,并成为美国国际通讯政策“被选中的”私营工具。起初,RCA并不打算进入赔钱的广播节目领域。

1920年11月2日,西屋公司在匹兹堡开办的广播电台KDKA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定期广播,标志着美国广播事业的诞生。其他电气大公司纷纷跟上。同时,业余者的通讯电台发展迅速。到1923年,70多家院校办的教育电台也获得了商业部的执照。非商营广播电台还包括教会和政府电台。对广播的主要期望是文化——它促进相互了解和社会交往,是填平阶级鸿沟和消除文化机会差异的工具。

起初,在400多家电台中,没有任何一家采用“出售时间”的商业资助形式。对广播经费的来源,人们建议从各州税收中支付,由市政拨款或建立公共基金。然而,1922年,AT&T在纽约市建立的WEAF电台创造了广告经济的新形式。

WEAF电台将广播视为另一种形式的公用电话,发现广播拥有一种可供出售的商品——时间,于是率先就空中广播的时间收费。不过,WEAF的新举措在1922年第一届华盛顿无线电会议上遭到了尖锐的批评,与会者一致谴责这种利用公共资源追求私人利益的行径。AT&T谨慎地对待批评,将广告限制在只提及商家名称的非直接广告范围内,商品价格、商店地址是禁止提及的。

管理广播的美国商业部长胡佛在第二届华盛顿无线电会议上鼓励了WEAF电台的做法。为了减少新增电台造成的混乱,他还采取了三级分类的电台体制:具有最大发射电力和播出范围的清晰频率电台和中等区域电台,以及服务于小地区、被限定在日间播出的地方电台。WEAF说,它服务于最广大的公众,所以应得到清晰频率。结果,清晰频率大都给了商业电台,而“播出特定兴趣节目的”教育电台和其他非商业电台只获得了最低一级的地方频率。

然而,电讯集团和广播集团20年代中期的激烈争执导致人们对几个相互勾结的行业巨头意欲垄断无线电和广播事业的警惕,联邦贸易委员会威胁要进行《反垄断法》的案例听证。于是巨头之间达成妥协,AT&T在获得可观的补偿后,出售了它在纽约和华盛顿的电台,退出了广播领域。1926年9月,RCA组建了全国广播公司(NBC),在付费使用AT&T电话线路的基础上于11月15日开始全国性联播。这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网,被NBC称为“红网”。1927年1月,NBC的第二个广播网(蓝网)开始播出。1927年9月25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广播网诞生。商营广播进入播放全国性节目的新阶段。

此时,美国国会突然发现,根据《1912年无线电法案》,原来一直负责颁发无线电执照的商业部其实是无权管理广播的,必须紧急立法,建立一个专门管理广播的机构。结果,便产生了适用期一年的《1927年无线电法案》,建立了联邦无线电委员会(FRC)。1929年,国会批准该法无限期延长,直至1934年的新法案诞生。《1927年无线电法案》是商业电台院外游说活动取得的一个成功。商营电台希望由一个独立的联邦管理机构,而不是由国会来掌握批发执照的标准,因为它们担心,由选举产生的国会可能会更多考虑一般公众的呼声,而不是行业的利益。果然,FRC负责重新分配广播执照后,马上减少了电台的数目,从而巩固了业已建立的商营广播网的地位。

在国会通告无线电立法前后,教育广播者也在积极活动。高等院校广播电台联合会(ACUBS)游说国会为公立大学保留一批频率,但没有成功,因为国会担心,此举会为其他“特殊利益集团”纷纷提出类似要求造成先例。于是,国会只是责成FRC必须在“公众利益、便利和必需”的基础上规范广播。这种从19世纪公用事业立法中借用的空洞词句根本无法平衡公共广播和私营广播的地位,然而它始终是美国广播电视立法的基础。

1928年,FRC发布“第40号总命令”,大规模地分配广播频率,它宣布:空中没有足够的地盘分配给各自独立的每一种特定思想、宗教、政治、社会和经济学派的广播电台,以建立它们在空中的喉舌。FRC说,如果公众需要某一团体的信息,他们会通过意见市场表达出来,然后,“普遍公众服务”广播者——也就是商营广播者——便可以在全方位的节目中以播出部分意见的形式提供这种材料。FRC的频率分配指令极大地加强了商营广播网的地位。40个清晰频率中,除3个以外,都分配给了NBC和CBS的附属台。1932年,两个商营广播网的附属台数目上升到全部电台的30%,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占到美国广播事业的70%。

广告这种原先被认为试验性的操作方式成了美国广播事业的经济基础。起初商营广播播放广告还是有节制的。全国广播业者联合会于1928年公布了第一个行业规范,限制直接广告,并将商业信息限定在日间播出,因为人们认为,晚间7:00—11:00是不容侵犯的家庭时间。但在1929年股市大崩溃后,地位较弱的CBS采取了激进的广告措施,率先播放烟草公司的广告。于是,NBC也于1933年放弃了原先对直接广告的限制。

2.1930年代广播体制非商营改革的失败

在非商营广播的统一阵线中,中坚力量是数目最多的教育广播电台。当商营广播大举扩张的时候,教育广播却日渐萎缩。对它们来说,独立于商营体系,还是与商营电台合作,是两种不同方向的选择。

1930年,高等院校广播电台联合会(ACUBS)成立了全国广播教育委员会(NCER),要求FRC为教育电台保留频率。NCER得到了位于俄亥俄州的佩恩基金会5年期2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成为国会游说斗争的中坚力量。NCER和佩恩基金会矢志于公共教育,主张建立一个分离的非商营广播体系。

位于纽约的卡内基基金会支持的全国教育广播咨询委员会(NACRE)则不主张建立单独的非商营广播体系,而主张在商营广播上播出教育节目。20世纪20年代末期,在卡内基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财政支持下,NACRE开始与NBC合作播出教育节目。当时在英国,对广播商业主义和垄断行为的批评刚刚导致英国广播公司(BBC)由私营组织改为公共广播。NBC之所以参与教育节目,是担心美国政府会遵循英国的榜样,将广播公营化。

FRC也像商营广播者一样,更欣赏合作广播的信念。由于商营广播者的院外活动,NCER要求为非商营广播至少保留15%频率的几项提案陆续流产。《1934年通讯法案》的制定过程,为非商营广播提供了又一次斗争机会。但是,NCER向往一个类似于BBC的主导性全国广播网,因此,它没有充分支持对新法案要求较低的“瓦格纳哈特菲尔德”提案,从而导致提案的失败。那个提案要求建立一个仅拥有全国四分之一最好频率的非商营广播体系,在当时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由于提案的失败,从法律方面挑战美国商营广播的时代便结束了。

根据《1934年通讯法案》的要求,FCC于1934年年底—1935年年初召集听证会,讨论分配非商营广播频率的建议。这次听证会对非商营广播又是一次失败。偏向商营广播的FCC也像其前任FRC一样,欣赏广播网玩弄的教育合作计划。商营广播者有备而来,信誓旦旦地一致表示,它们具有满足美国公众全部需要的能力。而非商营广播阵线则提出了相互歧异的各种方案,对教育广播的前景各说各的。于是,FCC搁置了保留非商营广播频率的建议,劝说非商营广播者与商营广播者合作,利用商业频率播出教育节目。

NACRE倡导的教育广播者与商营广播者的合作模式是击败“瓦格纳哈特菲尔德”提案和FCC搁置保留非商营广播频率建议的重要因素。而其实,经过1931—1932年度短暂的高峰时期,这一合作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1934年以后,随着广播网逐步缩短教育广播时间、削减教育节目经费,人们对合作的幻想也开始破灭。1941年,主张与商营广播合作的NACRE完全停止了活动。积极主张保留非商营广播频率的ACUBS的奋斗目标也大大缩小了,它将自己的使命归结为代表教育广播者的专业兴趣,而不是改革美国广播的商营体制。轰轰烈烈的广播改革烟消云散,从30年代起,美国商营广播垄断的局面便一直延续下来。

二、美国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

商营广播体制的频道分配原则使得极为富有的工业界控制了广播电视传媒。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商营广播电视网制度是由两个强有力的人物塑造的。一位是大卫·萨尔诺夫,NBC的缔造者;另一位是威廉·佩利,CBS的长期领袖。美国广播电视网的历史充满了这两位领导人统率他们的公司进行竞争的生动故事。

1.塑造商营广播电视网的人物

萨尔诺夫有时被称为“美国广播之父”。1926年,在他担任美国无线电公司总经理时缔造了美国第一个广播网NBC,1940年,他又缔造了同名的第一个电视网,成为推动电视进入消费者市场的第一人。萨尔诺夫敢于在节目上花大钱。在广播时代,他聘请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领衔NBC交响乐团,使收音机成为地位尊贵的象征。彩色电视开播后,萨尔诺夫吸引迪斯尼公司在星期日晚间家庭娱乐时间设立了家庭栏目《沃尔特·迪斯尼彩色神奇世界》,导致彩色电视机销售量大幅度上升。

在起初阻止电视发展受挫之后,与萨尔诺夫分庭抗礼的对手佩利成为电视行业的精神领袖,直到1990年以90岁高龄去世。佩利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是广播电视传媒无师自通的指挥家。佩利非常熟悉文艺圈,对即将成名的大众娱乐形式有惊人的直觉,还具有笼络明星艺员的极大本领。佩利曾网罗美国著名歌星克劳斯比,使其成为在电台上手持麦克风演唱轻缓抒情歌曲的第一个歌手。结果,在节目广受欢迎和持续热门方面,CBS超越了电视初期领先的NBC,引导潮流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萨尔诺夫和佩利都是俄罗斯裔犹太人。于是,他们的神奇故事成为人们比较的对象。萨尔诺夫生于俄罗斯,9岁时来到美国,当时不名一文。他的经历富有传奇色彩,是“穷小子变富翁”的典型。佩利的家庭背景要高贵得多,他的父亲在费城拥有一家雪茄烟厂。1928年9月,佩利以不足4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了哥伦比亚唱片广播公司那个摇摇欲坠的广播网,成为CBS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他27岁。初期CBS的财政十分匮乏,精明的佩利挑选了同样精明强干的斯坦顿作为副手,一年后便扭亏为盈。萨尔诺夫具有世袭思想,后来他安排自己的儿子罗伯特·萨尔诺夫接替自己的位置,结果证明小萨尔诺夫不能胜任。

2.巩固广播网,建立电视网(1)CBS与NBC的广播竞争

1929年,佩利将公司50%的股权卖给派拉蒙影片公司,使CBS获得了与银行、广播电台和好莱坞明星打交道的信用。1932年,派拉蒙决定允许财政地位已经巩固的CBS购回它的股权,这一失策令派拉蒙公司几十年后仍痛悔不已。

佩利是敢于创新的企业家。他吸引全国各地附属台的办法十分简单,就是付费购买它们的广播时间,所需费用根据市场的规模来计算。不久之后,NBC也不得不向自己的附属台付费了。这种被称为“电台补偿费”的方法将广播网与附属台以经济合同的方式绑在一起。

技术工业出身的NBC很少插手节目事宜,放手让广告赞助者带着节目来台播出,既省心又省力。而CBS由于缺少赞助者,却要创作自己的节目,然后寻找资金播出。于是,到了电视年代,CBS拥有更为活跃的节目部门,佩利常常亲自参与节目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CBS建立了一个新闻通讯员网,由新闻记者的偶像默罗担任首领,CBS每天的《世界新闻综述》成为最可信的新闻来源。NBC则相反。它主要委托好莱坞的影片公司为其策划和提供大部头的戏剧影视节目。

1948年,利用萨尔诺夫倾心开发新生电视的机会,佩利的CBS开始进入广播前列。此时,佩利发起了一次勇敢的偷袭,挖走了NBC一连串的明星。他让明星以自己的才华为资本入股CBS,于是明星们赢得一大笔意外之财,同时减免了大笔的税款。佩利还请年轻的新星吃饭,笼络人心。萨尔诺夫是不会来这一套的,他高高在上,目中无人。广播听众随着明星转移到CBS的旗下,而佩利将明星制度一直带到电视传媒。

1943年,出于反垄断的立场,政府命令NBC放弃“红”“蓝”两个网中的一个。NBC抗争无效,最终以800万美元的代价出售了不那么热门的蓝网,买主是爱德华·诺贝尔,他将新网命名为美国广播公司(ABC)。ABC的成立削弱了NBC的实力。长期以来,这个建立最晚的广播网被牢牢地固定在第三的位置上。(2)电视网的市场分配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萨尔诺夫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电视。他正确地预见到,电视发射机和面向家庭观众销售的电视机将是RCA的又一富矿,会带来无尽的财源。而佩利则没有那样的远见。1939年,NBC在纽约帝国大厦顶部开始播出电视节目,从4月30日世界博览会起,开始定期的电视试验广播。然而,大出风头的电视根本销不动。在大萧条中,电影票价仅有几角,而电视机的价格却在200—600美元之间,评论家们认为它缺乏实用价值。

此时,CBS有意放慢电视前进的速度。佩利的广播事业发达,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如日中天的事业,转向昂贵而不牢靠的新媒介,更何况CBS与硬件及其利润无关。所以,当RCA请求FCC允许它在电视上出售广告时间时,CBS竭力反对。CBS得到了FCC的支持。

可能因为一个极偶然的因素,佩利也转向了电视:CBS的研究室发明了一种制式,采用机械转盘可以传送色彩极佳的电视图像。于是,CBS向FCC申请采用这种彩色新制式,放弃试播中的NBC黑白制式。但是,因为CBS的机器与原有的黑白电视不兼容,会使正在使用的电视机全部报废,FCC因此犹豫不决。萨尔诺夫劝FCC不必忙于作决定,他保证,RCA将在半年的时间里研制出全电动的彩色电视系统,可以兼容黑白电视。结果,在彩色电视制式的问题上,争斗延续了10年。

此时,全国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为美国的电视技术设定了标准:525行扫描线、调频伴音的NTSC制式。1941年春天,FCC终于批准试验中的电视台于7月正式播出节目及广告了。不料美国随即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媒介的发展无限期地停顿下来。

萨尔诺夫和佩利都作为非战斗人员应征入伍。佩利在战争情报部,获得了上校军衔。萨尔诺夫成为艾森豪威尔将军的传播顾问,当他于1944年离去时,被晋升为陆军准将。萨尔诺夫太喜欢那个“将军”头衔了,于是乎,他将这个头衔一直沿用到和平生涯。在他的公司,人人都称他“将军”。

战时的经历影响了萨尔诺夫和佩利两人,他们都认识到新闻的特殊重要性。于是,一回到纽约,他们便增加了新闻节目。战争也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新闻记者。战争还从几个方面为电视带来了好处:雷达技术使画面质量极大地改善了,RCA的技术人员还发明了一种显像管,大大降低了对光线的要求,从而使电视摄像易于在昏暗的条件下进行。

从1944年起,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开始在大城市间铺设同轴电缆,于是人们认识到,电视联播其实与广播联播一样容易。1946年,纽约、费城、华盛顿首次联播,内容是重量级拳击比赛,到1951年,默罗在庆祝东海岸和西海岸终于联网的庆贺节目中同时向观众显示出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岸的景象。

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急遽增加。1948年,典型的纽约电视家庭是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小企业家;但是到了1949年,电视已经进入工人阶级家庭,事实最终证明——电视是供大众交流的通俗媒介。从1941年到1951年,10年之间,电视从一种似乎失败的主张变成一种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再过5年,它就成为美国最大的和最有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了。

起初,美国有4个打算成立的电视网:NBC、CBS、ABC和杜芒特网。杜芒特网由一位制造电视机和显像管的发明家杜芒特创办,由派拉蒙影片公司投资,杜芒特在纽约的电视台是这个网的旗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坚持播出的美国6个电视台之一。杜芒特电视网的弱点是它没有广播事业的根基,缺少附属台去招徕家庭观众。杜芒特计划与派拉蒙公司在新成立的电视台中拉起一支队伍,但是,战后FCC的政策阻止了这一进程。由于FCC对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电视台缺乏管理的经验和措施,1948年秋,它宣布停止审核新电视台的建台申请。“冻结”政策实行了4年,在结束“冻结”时,FCC决定,电视只在甚高频(VHF)频道播出。由于VHF频道有限,每个城市只能获得3个频道,这个决定意味着,每个城市最多只能有三个网(台)。

到1952年,NBC和CBS已经在最大的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间联了网,增加了附属台的数目,扩大了观众市场。ABC也得到了一些残余的电视台。而杜芒特则严重受挫——1953年,ABC与派拉蒙联合院线的合并大大加强了ABC的实力,最终结束了“谁是第三”的竞争。1955年,杜芒特终于放弃了联网的打算,它自己所有的电视台都改称“都市传媒”,并组成了一个独立电视台集团。30多年它们一直兴旺。1985年,默多克成立第四网——福克斯广播公司,它的基础便是这些独立电视台。

与派拉蒙院线的合并使财政拮据的ABC起死回生。此时ABC的新董事长是戈登森,他在美国娱乐界前后驰骋60年。戈登森曾是派拉蒙影院公司的律师,1949年成为派拉蒙影院系统的老板。他劝说董事会的同事购买了濒于破产的ABC,并说服董事会投资迪斯尼乐园,以换取迪斯尼公司为ABC制作节目;他说服敌视电视的好莱坞巨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创建了电视剧部,并最终说服了曾称他为“叛徒”的米高梅公司改变立场。擅长西部片的华纳兄弟公司为ABC拍摄冒险片,以卡通片著称的迪斯尼公司为ABC拍摄动画片,结果,好莱坞在其后40年内从电视获利数十亿美元。所以,也有人说,是戈登森拯救了好莱坞。

1954年,戈登森决定连续36天现场直播参议院的听证会,使美国公众有机会对反共参议员麦卡锡的表演做出判断。此举扭转了舆论潮流,也提高了财政拮据的ABC的收视率。戈登森还将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费尔德请来,为公司确定了收视者的年龄模式,使ABC在后来的若干年内将主要的目标观众锁定为18—49岁的中青年,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属于购买力最强的消费群体。戈登森在三大电视网中率先从广告商处夺回了对节目的控制权。在戈登森鼓励创新、提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政策下,ABC于1961年创办了《体育大世界》节目,这个栏目率先采用慢镜头、小型摄像机、变焦距镜头和即录重放技术。重视体育节目的传统在ABC延续下来。1976年,ABC的电视连续剧《富人,穷人》使它首次荣登电视收视率榜首。

三、电视网的黄金时

法律规定,美国广播电视主要是地方性的,经营执照颁发给各个地方电台和电视台,让它们在各个地方为所有美国人服务。然而很快地,这种体制就变成以广播网为中心的集中模式了。因为只有全国广播网才能吸引大把花钱的全国性广告客商;同时,也只有全国网才能提供最丰富的节目和第一流的明星以吸引受众。规模经营的特点使广播网与附属台相互需要、紧密结合。

1.推进传媒经济

私人商业电视网专心制造利润的体制将广告及广告客户的需求置于首位。广告客户需要尽可能多的观众,于是,电视网的唯一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为了竞争的需要,电视台迅速结成集团。由于每个城市只能有3个甚高频频道,在那些最有利可图的大城市,NBC和CBS迅速组成了两个最大的电视集团,各自占据了一个频道。杜芒特竞争失利退出后,由于ABC地位虚弱,在50年代,产生了“两个半网”的说法。

在早期,广告客户沿用广播时期的做法,单独赞助某一电视节目或者栏目,自行组织一档或数档节目,制定内容,聘请演员,购买时间,以厂商挂牌赞助的方式在电视上播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好莱坞开始进入电视领域。然而,昂贵的好莱坞节目不是一般公司可以独力负担的,每个节目必须寻找多个赞助者。随着电视市场风险增大,广告承包商也开始退缩,逐步采用联合赞助节目的体制:广告客户只购买少量的广告时间,而将广告交由电视网在各类电视节目中插播。这种方式将节目规划和审查的主要责任赋予电视网。于是,以1分钟为计算单位的广告大量采用。60年代中期以后,承包节目的赞助体制已经基本消失,只有洗涤剂商P&G公司仍牢牢抓住白天的广播肥皂剧时间不放。

电视节目的发行起初也是由电视网垄断的,不过发行的节目并不都是自己制作或属于电视网所有的,而大多来自独立制片人。电视网通过播放节目取得这些节目的全部或部分版权,借助发行获得大笔收入。在与制片方签订的合同中,电视网付出的播出费往往低于节目的制作成本,为了弥补亏欠,大制片公司一般再将节目向国内外发行;而独立制片人发行能力有限,则大多出让版权和发行权。这样,电视网不仅权力极大增强,而且利润成倍增加。

在电视大发展的第一个10年,即20世纪50年代,美国电视网“搞定”了本国观众。在第二个10年,即60年代,美国电视网用电视征服了世界。

冷战促使美国建立了许多海外军事基地。于是,为海外军事人员服务的电视台和电视节目也漂洋过海,并使人们看到了电视超越国界的极大市场潜力。美国的政治势力说服日本、中国台湾和菲律宾采用了与美国一样的电视制式。美国的商业公司帮助泰国、土耳其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建立了电视台。美国政府资助的电视宣传片在各种交易会和博览会上展览出售。

世界电视发展的情况很不平衡,美国电视的迅速膨胀与各地电视的缓慢进展形成了鲜明对比。50年代中期,正当美国电视市场走向饱和之际,其他国家的电视事业才开始兴起。起初,美国仅仅向别的国家推销电视台的设备和电视机。其后,美国电视网从欧洲、拉丁美洲、亚洲陆续开发了海外节目市场。

2.保卫商营制度

尽管美国商营电视网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但它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和攻击。这些批评和攻击有的来自利害相关的其他产业;有的来自理想不同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方面,商营电视的一个主要“敌人”是公共广播电视,它批评商营电视唯利是图、不讲公德;另一个主要“敌人”是电影业,它攻击商营电视垄断经营,要求利益均沾。

商营电视的代表人物奋起保卫商营原则。对于公共广播电视的批评,1946年,CBS的老板佩利为商营电视辩护说,另外形式的广播只可能是政府的广播。于是,正是利用美国人民特别担心政治控制的心理,私营广播者保住了他们的广播电视特权和商业性操作方法。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电影界在关注三维影片、大银幕影片和其他一些影视技术的同时也想插足电视事业,好莱坞便提出了自己对付费电视的设想:在电视电影节目信号中增加扰频信息,收费后解除密码,供付过费的电视观众收看。在FCC的支持下,一些公司开始试验各种技术,这可以视为后来付费电视的雏形。

收费的动议遭到电视网的竭力反对。它们以“权利”和“正义”为号召,发动公众舆论和政治运动予以抵制。CBS向观众描述道:收费电视会使原来的电视机作废,而且让观众为收看“自己家的电视机”而付费。NBC和CBS都模仿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反对奴隶制的雄辩语言,说电视不能“半免费半收费(Half free, halffee)”。尽管商营电视业一方面肯定观众对收费电视不感兴趣;另一方面又说,批准收费电视开办就将毁灭免费电视业,这样的逻辑似乎十分混乱,但由于它们积极地进行院外活动,反对收费电视的运动终于大获成功。

20世纪50年代是电影业的多事之秋,它麻烦缠身,焦头烂额:与司法部关于制片厂对电影院所有权展开诉讼,电影院受电视冲击票房骤减,再加上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政治黑名单。此外,电影界加入电视节目提供者的队伍,开始在电视中播放原来准备用于收费电视的库存影片,并获得可观利润,于是,电影界收费电视的尝试偃旗息鼓,直到70年代才在有线电视中旧话重提。

3.收视率竞争加剧

然而,电视业刚刚击退外部的反对声浪,内部收视率的战争却加剧起来。由于广告时间的价格是根据观看节目时的人数估算确定的,一个季度平均收视率高出一个百分点,即可多得2—3千万美元。同时,华尔街股票市场将电视网的股票价格也与尼尔森公司的收视率统计挂上钩,所以,收视率也影响到公司的上市资产。于是,对商营电视网来说,判定节目成功的最终标准,是看节目是否吸引观众,吸引多少观众及吸引哪些观众,但与节目的质量不成正比。对于节目热门与否的测量方法,是由调查收听收视率的专门机构提供的调查数据,由于商业的需要,收听收视率的统计方法日益精确,日益科学。

电视网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网中,实际上失去了大胆进行节目试验和冒险的能力。每年都有几十个系列剧的一个个样本集在等待评审,它们大多模仿已经成功的节目。这些变种是根据大同小异并且相互可以兼容的因素编排的,提供给大致一样的口味。只要有一点迹象表明该剧在那个时间段收视率不稳定,它就可能被取消。提前取消播出计划不仅会影响该剧本身,而且会影响到已经制作、尚未播出的其余节目的命运。

电视观众无意中为电视网的节目编排作出了贡献,他们以收视习惯的方式成为电视网预测节目成功与否及决定节目如何安排的标准。例如,长期以来,在任何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在黄金时间的8时,都有7500万观众坐在屏幕前;9时,是9000万;10时以后又变成了7000万。如果NBC在9时安排的节目观众不满意,他们并不关机,只是转向其他频道。这意味着,某个网在某一个时间段的节目失败,不仅降低了自己的收视率,而且增加了对手的收视率。

4.电视网的极大权力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电视网大肆扩张其商业利益的同时,社会和公众对美国商营广播电视传媒日益不满,对其节目和广告的批评日益强烈。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节目不仅对公众的思想,而且对几乎所有社会机构的运作方式都发生着影响。电视不仅改变了政治家活动的方式,也改变了职业体育竞赛的面貌。电视的权力过大,使许多人产生了忧虑。

由于电视的出现,政治掮客在烟雾腾腾的小房间里挑选和决定政治候选人的历史结束了。尼克松—肯尼迪的大辩论使电视成为全国政治的公开舞台,改变了政治排名的顺序。本来,在1960年,尼克松是很可能当选总统的,作为极获好评的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副总统,他在电视上常常露面,比不太著名的肯尼迪竞选条件优越。但事实证明,电视是一种十分看重外表的传媒,电视形象比实质更重要。年轻英俊的肯尼迪战胜了无精打采的尼克松,以极微弱的多数当选。从此,人们不再怀疑电视一夜之间制造明星的能力。

自从黑人民权运动蓬勃开展以来,娱乐节目的角色已不再由白人垄断了。电视上大量反映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者的活动。电视还成为60年代政治抗议的中心。

电视不是以发表社论的方式,而是以每日报道战事进程的方式对停止越南战争起了关键作用。虽然著名的CBS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确实在某次报道中指出,越南战争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但真正改变人们态度的,是报道中显示的军队士气的极度低落。

60年代,在总统肯尼迪等一系列重要人物的遇刺事件中,在美国人的民族精神遭到创伤的时候,电视团结了人民,抚慰了人心。但这个传媒也遭到怨恨和不信任。人民不喜欢它:父母亲的组织控诉电视诱惑儿童,腐蚀他们的灵魂,将他们变为市场;教育人士谴责电视很少播出教育类的节目和教养性的内容;妇女抗议电视的偏见;社会学者无情地批评电视的商业性,揭露它将公民变为消费者市场的偷天换日之举。它的敌人似乎比朋友多。

政治敌人也从“左”、“右”两个方面攻击电视。来自左的方面的批评说,电视是军事工业联合体的工具,RCA就是五角大楼采购的合同方。来自右的方面的批评说,电视中的自由主义是东方的意识形态工具。尼克松于1969年当上总统后,成为右翼势力攻击电视的主攻手。“水门事件”多年之后,尼克松的忠实门徒依然相信,是痛恨尼克松的电视网将他逐出白宫的。

一方面,电视遭到人民的嫌恶,不免令人同情;另一方面,电视的确权力过大,实在令人反感。电视网傲慢、贪婪,它向附属台要求越来越多的播出时间,小附属台害怕得罪电视网,不得不答应。电视网还控制着节目销售和发行公司,电影公司也怕电视网“枪毙”它们的系列节目,不得不在利益上做出妥协。

由于电视网权力过大,对电视网的投诉日益增多。于是,FCC于1970年发布了重新规范电视市场、遏制电视网权力的规定。根据《黄金时间进入规则》,在每天晚间7:00—11:00的4小时黄金时间里,电视网只得使用3个小时;只有在星期日,电视网才可使用另外的那一个小时,而且只能播出儿童节目、新闻节目、时事节目。《财政利益和节目发行公司规则》禁止电视网介入节目发行公司;禁止电视网拥有有线电视;除了新闻节目和时事节目之外,禁止电视网全部地或部分地拥有节目版权。《财政利益和节目发行公司规则》对电影公司来说是个福音。拥有电影版权的发行公司可以一箭双雕:一方面,在电视网的黄金时间播出它们的节目;另一方面,将节目卖给独立电视台重播。从此,节目发行公司日益兴旺,小公司和独立制片人也可以制作节目并提供给它们发行了。按照法规要求,CBS放弃了它的节目制作、发行和有线电视部分,使之成为独立的维尔柯姆公司。ABC将电影制片厂卖给自己的一批经理。

但是,电视网依然兴旺。而且,市场变动有时对它们也有利。由于需求多,供给少,广告时间收费始终维持在高价位上,每年提高10%。这样,即使收视率最低的节目也有赚头。

四、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建立

美国电视广播的历史主要是商营传媒的历史。但是,在普遍认为纯商业化的美国广播电视领域,还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那就是公共广播电视。从广播初期便出现了高等院校的教育广播具有体制上的延续性,在对商营电视的批评中,教育电视的反衬作用相当明显。

全国教育广播者联合会(NAEB)领导的教育广播活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延续到了战后。由于社会对商营广播的批评日益增多,1938年,FCC作出了一种姿态,宣布将调频(FM)频率的特殊广播执照颁发给教育电台。此时,占据了技术成熟的调幅(AM)频段的商营广播者对尚未开发的调频广播毫无兴趣——使用这些频率,听众需要买新的收音机。况且,那时商营广播者的注意力被更有商业前景的电视所吸引,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保留频道的措施给教育广播带来了战后第二次发展的机遇,但大多数教育广播电台却因为经费问题无法申请电视执照。此时,福特基金会伸出援手。1952年,福特基金会成立了全国教育电视和广播中心,以开发广播电视教育节目。不过,虽然名称上有“广播”的字样,该中心的操作却几乎完全以教育电视为目标。

1.福特基金会的开创之功

1951年,当福特基金会介入公共电视领域时,空中还没有非商营电视台播出。福特基金会不希望非商营广播失去AM频段的历史重演。为此,它在各个方面开展了卓越的斗争。

首先,福特基金会资助了一系列对电视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后来产生了儿童电视制作公司和《芝麻街》节目。其次,在FCC解除对电视的“冻结”政策时,福特基金会游说FCC通过了一项有利于教育电视的政策——预留教育电视频道。此外,福特基金会资助一些教育电视台成立,促成了全国教育电视台(NET)的诞生。《1934年通讯法案》听证会上公共广播的失败,是因为缺少策略计划。吸取了这个历史教训后,在准备1950年末—1951年初FCC关于电视政策的听证会时,教育广播电视界聘请了一位有力的法律顾问——泰勒。泰勒原是FCC的政策顾问,他极仔细地为教育电视听证案组织了各个方面的发言。

在听证时,证人们提供了教育广播者的历史经验。各州大学联合会的代表敦促FCC根据为公立院校提供土地的法律先例,为公共和非商业用途保留电视频道。有证人列举文件证明,商营广播电台1934年向FCC保证它们将承担教育节目的播出,但其后食言自肥,毫无作为。还有一项研究证明,商营电视在信息、教育和文化节目方面多有不足。相互配合的70多名各界证人的发言,加上60多件展示的证据,使代表商业利益的全美广播业者联合会(NAB)、NBC和CBS陷入了极大的被动。舆论将它们完全压倒了。

福特基金会发起和资助的狂风暴雨般的非商营电视运动得到了回报。1952年,FCC发布《第六号命令和报告》,结束了长达4年之久的电视执照冻结政策。在这个命令中,FCC为非商用电视保留了242个频道——甚高频(VHF)80个、超高频(UHF)162个。这一举措预示着非商营电视在美国电视领域获得了一席之地和发展机会。

2.卡内基基金会的突破之劳

另一个以纽约为基地、在教育和广播政策制定方面颇具影响力的私人基金会是卡内基基金会。1965年,它建立了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

卡内基基金会的创始人卡内基认为,改良社会的高尚工作应该由一系列非营利性的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教育机构和慈善团体)承担起来。这样的机构有助于保持社会组织的健全,使国家免于两方面的罪恶:来自下层的无秩序大众运动与来自上层的国家官僚控制。他劝告那些主要是从自由经济制度获得利益的人们以慈善行为去减轻社会的不平等。根据这种更新了的清教徒的道德观,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启蒙教育来解决,科学技术被看作连接贫富鸿沟的桥梁。

卡内基基金会显示了设立公共议程和在政治圈内操作实施的娴熟技巧。1967年,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发表报告——《公共电视:行动纲领》,将福特基金会支持的“教育电视”的含义推广开来,成为“公共电视”的意义,并流行起来。《公共电视:行动纲领》为美国公共电视的立法和建构体系绘出了蓝图。报告指出,电视作为公共启蒙和社会教化的工具具有许多潜在的功能,一是超越传统教育的范围,弥补美国教育制度的不足;二是在更普遍的意义上,用公共事务节目帮助美国人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世界公民;三是有助于戏剧、音乐、电影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试验,使先锋派的美国艺术家获得承认。公共电视的远大目标被确定为加强一个“以开放和多元为骄傲”的社会,它将成为“未被听到的声音”的讲坛,成为“辩论和争论”的讲坛,成为“美国多样化的清晰体现”。卡内基教育电视委员会的活动最终催生了《1967年公共广播(电视)法案》。

3.建立公共体系

借助电视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十分了解电视的重要性,从而担当起推广教育电视的传媒改革任务。在肯尼迪时代,大多数美国人开始以电视取代报纸作为新闻来源。商营广播网的电视新闻从15分钟增加到30分钟。电视开始直播总统记者招待会。那一时代的许多重大事件,从总统就职演说到总统的葬礼,都将电视与公众的意识紧密连接在一起。

肯尼迪任命了FCC的新主席米诺。他的形象,是商营电视的批评者和非商营电视的奋勇斗士。米诺批评商营电视为“巨大的荒地”。在商营电视因竞赛节目的作弊丑闻狼狈不堪时,报纸对非商营电视的报道都是赞扬性的。

不过,肯尼迪时期对自由主义的乐观信心很快便让位于60年代中后期因黑人民权、反越南战争和激进反文化运动导致的尖锐分裂。在动荡的约翰逊时代,正是在国家精英荟萃的大学校园里发起了对政府的尖锐批评。

尽管卡内基电视教育委员会名义上是独立的,但它其实是由白宫控制的。卡内基公司更像政府和学术界之间的经纪人,是它影响了非商营电视从教育电视向公共电视的转变。卡内基委员会利用的是法律战场。新提出的公共广播法案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资助机制,一个是组织方式。卡内基委员会曾建议从电视机税收中拨款2%作为资助,以确保新体系对政府的独立性。但是国会否定了这个建议,而采用了国会直接拨款的方式,导致后来公共广播电视在经济上对政府的依赖。关于组织结构,卡内基委员会建议成立一个公共广播公司,其人员的组成应代表不同的文化、专业和地区;但又规定,其15名成员在国会提议后,要由总统任命。

1967年11月,约翰逊总统签署了公共广播法案。在法案的基础上,诞生了一个非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的实体——公共广播电视公司(CPB)。CPB被设计为公共广播电视与政府之间的政治绝缘体,它为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支付资金,以免媒体因接受政府资助而受到政治控制。法律禁止CPB制作和发行节目,以及经营联网体系,而是建立了分离的节目机构——全国公共广播公司(NPR)和公共电视广播公司(PBS),作为整个体系的分中心。在一个叠床架屋的体系中,官僚化、低效率和管理的混乱自不可免;同时,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在国会拨款、总统任命和它自身的内部纷争中举步维艰。尽管这个体系的运作还有许多问题,但非营利的、非政府的公共广播电视网为多元化的不同意见打开了大门。

五、三大电视网黄金时代的结束

20世纪60年代,由于有线电视和卫星的出现,美国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3年,美国公布了《超高频(UHF)频道接收法案》,大大增加了电视频道,并将一部分UHF频道拨给了非商营广播电视。政策的调整带来了市场的变化,从70年代开始,三个电视网的观众总数持续减少,以前一直维持在90%左右,到90年代,总数只有60%了。商营电视网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了。

1.电视网运气的转移

70年代是ABC崛起的10年。它开始与另两个电视网齐头并进,1976年首次名列前茅。这一时期,ABC一向看重的青年一代(18—34岁)地位逐步上升,成为广告界的新目标。他们更喜欢追逐新品牌,也比年长的一代更善于适应消费主义的新潮流。

70年代,CBS的佩利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接班人。由于他规定了65岁这个退休年龄,因而没有选择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斯坦顿作为接班人。他的几次选择后来证明都是错误的。他选择的第一个接班人在上任几个月后便死于心脏病。佩利又雇用了两个人,都是没有电视经验、对节目缺少直觉和天分的人,CBS开始滑坡。1980年,他选定的怀曼最终把佩利本人甩开,自己担任了CBS的董事长。

于是,在CBS演出了一场夺权戏剧。怀曼决策屡屡失误,CBS内部人心动荡。年迈的佩利为了挽救自己亲手建立的公司,作出了最后的努力。1986年,他策动亿万富翁、食品公司厂主蒂施购得了控股权,使蒂施取代了怀曼。

NBC的母公司RCA也正陷入一系列危机。1970年,萨尔诺夫退休,第二年他便去世了。他的儿子小萨尔诺夫接替他担任了RCA的董事长。但是很快,小萨尔诺夫便面临日本公司的竞争,RCA的接收机市场份额一降再降。1975年,公司终于发现,他决策的100亿美元项目是个错误,于是董事会迫使小萨尔诺夫去职。其后,董事会又任命了两位总经理,同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RCA面临解体的危险。

NBC自己的麻烦也不小,由于经营失误,它已经落到电视网第三的位置上去了。1978年。为了挽回颓势,NBC将ABC的节目总监西尔弗曼挖到了门下,担任总经理。西尔弗曼是在担任CBS节目经理时赢得名声的,他创造了几种节目形式,制造了一连串轰动效应。1975年,ABC突然将他挖走,一年后,ABC的收视率升为第一。人们说,西尔弗曼有点石成金的本事。

但是,这种点石成金的本事在NBC却失效了。也许他管事过多,也许他试图在过短的时间里解决过多的问题,总之,西尔弗曼发疯似地努力工作,三年后的结果却是丢脸的失败:他策划的所有节目都未能成功;由于收视率持续下降,几个附属台在失望之余改换了门庭;几十名经理人员离开了NBC,许多人是被西尔弗曼解雇的。到1981年他自己被解雇的时候,NBC已经元气大伤。接替西尔弗曼担任总经理的廷克是著名的好莱坞制片人,他性格安静,待人彬彬有礼,与西尔弗曼的歇斯底里大相径庭。在廷克的5年任期内,NBC稳步上升,主要靠高质量的节目使收视率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NBC公司内的士气也恢复了。

2.新传播媒介兴起

美国的有线电视政策经历了由限制到开放的过程。由于有线电视最初是作为辅助接收手段出现的,因而长期处于“身份不明”、无人管理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和FCC卫星政策的放宽,有线电视频道大幅度增加。

美国第一家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家庭影院》(HBO)是在FCC发布《有线电视条例》后于1972年创办于纽约的。当时美国尚无通讯卫星,HBO通过地面微波线路向用户传送节目,开播时用户数仅为365个,入不敷出。1973年,HBO被传播业巨头时代公司购并,1974年,纽约等地较大的有线电视网开始接收HBO的节目,它的事业才蒸蒸日上。

HBO采取了几项营业方针,事后证明是行之有效的:(1)以每个节目,而不是整套节目为收费单元,这就是后来被称为“计次付费”的方式;(2)同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签订合同,向它们提供服务信息和节目内容,由网络服务商将节目传送到户。也就是说,HBO只是节目的提供者,而不是频道的经营者;(3)以电影为节目的中心内容,兼顾娱乐、体育等。这些方针HBO贯彻始终,并被许多收费节目公司所仿效。

1974年美国国内通讯卫星的发射,解决了HBO以微波传送节目的客观限制。1975年9月30日,HBO以播送在马尼拉举行的世界重量级拳王比赛开启了美国卫星传播的新时期。然而,依靠地波传送的无线电视台日益担心付费电视节目“侵入”自己的传统领域,于是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抵制活动,耗资超过百万美元。于是,FCC规定了“反虹吸”政策,禁止有线电视从地面电视手中夺走电影和体育节目的播放权。HBO联合最大的6家有线电视公司,于1975年11月向联邦最高法院起诉,要求FCC修改关于有线电视的规定。1977年3月,最高法院判决FCC的规定全部无效,理由是违反了宪法第一条修正案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FCC不服判决,但上诉后却被驳回。HBO从此得以无限制地接近节目来源并自由地编排节目了。

1976年,特纳广播集团(TBS)开办的超级电视台成为美国第一家基本级有线电视频道。特纳公司的基础原是设在亚特兰大市的独立电视台WTBS,老板特纳拥有以亚特兰大为基地的职业棒球队和篮球队,体育节目资源非常丰富,后来他又买进了大量的影片,因此,WTBS电视台每天24小时轮流不停地播放体育节目和电影。1976年11月,TBS开始通过国内卫星向美国全境传送,使广告收入大增。1980年6月1日,特纳创办了全球第一家全天24小时播出新闻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很快占领了现场直播的新闻时空。

1979年,美国有线电视业建立了报道美国国会活动的公共事务网(C-Span)。C-Span从属于盈利的有线电视商业,却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存在。在任何有C-Span标志的地方,都标上了一句话:“一个全部由有线电视业资助的公共服务机构。”C-Span不仅报道公开的听证会和新闻记者招待会,报道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活动,还报道政策制定会议以及联邦最高法院的合议庭审判。C-Span的新闻方式是展示而不是告知,它明确禁止对直播的内容进行编辑、评论或分析,努力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C-Span每年从有线电视业获得的预算经费如果按用户数平均计算是很廉价的,但它提供了公众了解政治活动的一种方法。有线电视业则从这种公共服务中获益,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3.新成分加入

在有线电视系统中,甚高频和超高频的电视频道并无区别。1986年,都市传媒集团多数采用超高频播出的独立电视台在福克斯广播公司的大旗下集结起来,组成了第四电视网。

逐步衰落的三个传统电视网都已易手。1986年,ABC以35亿美元的代价卖给了都市传媒公司(1995年又出售给迪斯尼公司);RCA以63亿美元卖给了通用电气公司(GE),GE立刻出售了NBC的线路网络,并关闭了RCA公司;CBS屡经购并,1995年出售给西屋电气公司,1999年又并入维亚康姆集团。新的所有者用管理工业生产的方式管理广播电视业,大刀阔斧地减员增效,首当其冲的是新闻部门——因为新闻节目是电视台唯一可控制资金的部分,而且一向是亏损大户。资本家要求所有节目部门都生产利润,于是,新闻节目只能在紧缩的经费中苟延残喘。不过,电视网也变得更加节约:鲜花取消了,豪华车取消了,公司的飞机取消了,奢侈的客房也取消了,公司不再召开浪费很大的附属台会议,关闭了经理部的美食餐厅和其他大把花钱的项目——这些在过去,几乎每一样都象征着为电视网工作的特殊荣耀。

1996年2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1996年电讯法》,这是自马可尼时代起第一次对电讯法所作的重大修改。新电讯法放松了对经营广播电视的限制。关于所有权问题,废除了此前1992年规定的一个公司最多只能在全国范围拥有12家广播电台、12家电视台和12家有线电视台的规定。新法责成FCC放松对“双重垄断”的限制,允许在50个最大的城市中可以同时拥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时拥有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关于广播电视执照的期限,由原来规定电视执照的5年、广播电台的7年一律延长为8年,并可以更新。新法还允许电话公司与有线电视公司相互拥有少量股权。这是风行世界的“取消规则”潮流最突出的体现。

不过,新法在文化方面并未完全“松绑”,对无线电视和有线电视中有伤风化的节目,罚款数额从1万美元提高到10万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法规引进了在新电视机上安装“防暴力芯片”的规定。这种装置可以让家长锁住那些他们认为“儿童不宜”的节目。电视经营者必须建立一个节目自动分级系统,以便用户的电视机识别。

美国新通讯法为传播媒介搭起了一个环境宽松、各方皆可参与竞争的大舞台,掀起了美国传播历史上空前的兼并、合并、买断产权、合作经营和合资经营的高潮,越来越集中的媒体彻底改变了美国传播界的面貌。

美国电视在世界各地仍然受到广泛欢迎,这是因为,美国节目制作巧妙、娱乐性强,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观众。购买美国节目的经济理由也很充分,因为它们通常是便宜的。这些节目在美国兴旺的国内市场上已经收回了成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压低价格售出。同时,美国电视的商业精神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被追捧和模仿。美国文化借助广播电视的力量在世界各地传播。

本节重点

美国广播电视体制的起源,特别注意“公众的利益、便利和必需”及“信托制”的含义,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讨论美国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出现及其原因。

了解非商营广播和商营广播在体制领域内的长期斗争,分析其中必然的因素和偶然的情况。

了解商营广播电视体制巩固和发展的经过。注意:它的崛起有社会、政治、经济的复杂因素,也是多种势力斗争的结果。

了解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美国整个广播电视领域所起的作用。注意美国公共广播电视与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区别。

思考题

1.作为美国商营体制基础的“公众的利益、便利和必需”理念及“信托制”原则的含义及其来源是什么?

2.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建立经历了哪些斗争?

3.美国商营电视网的成功之路及其批评。

4.思考个人的偶然作用和历史规律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英国广播电视体制

在早期,历史文化昌盛的英国为世界广播事业树立了一个标杆式的类型——公营广播制度和体系。在电视时代到来的时候,这种制度顺应潮流,改变为公共服务与商业经营并行不悖的“双重”体制。随着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的崛起,英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及其政策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原来“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传统格局,而变成“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场面了。英国的广播电视制度,在世界上成为许多国家仿效的榜样,例如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

一、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沿革

在英国,马可尼公司首先获得从事国际无线电商业活动的专利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战争期间的军事报务员成为热心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并开始将无线电用于平民和广播,例如播放音乐等。1919年,马可尼公司获准建立试验性的广播电台。于是,英国开始了非正规的广播节目和非正式的收听活动,并出现了一批自制设备的听众。但是,军方和邮电系统反对民间广播,说它是“儿童逗乐的玩具”,而非“人类的仆人”。于是,任何未经批准的接收和传送活动都被禁止。直到消息传来,说美国广播大发展,已经超过曾经领先的英国了,出于担心落后的考虑,英国才于1922年恢复天空的开放。

1.早期商营体制的创设

在设立广播体系时,英国既不想重复无线电领域由马可尼公司一家独霸的历史,又担心美国式的频率混乱,于是征询试验广播中的几家公司的意见,构思出一种英国式的统一收费的广播体系。

当时,英国经营无线电器材的主要有6家公司,它们办广播节目的目的不过是促销收音机,因此,合作广播体现了最大的优势和便利:它将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劳动,并消灭自由竞争者;它还可以建立一个生产和销售的联合组织,实行配额经营;更重要的是,只有一个垄断组织才能通过邮电部统一向听众征收接收费。商营广播垄断经营的传统可以追溯到都铎王朝时代,那时候,获得特许的文具商对出版物实行的就是垄断经营。

1922年12月15日,经过邮电大臣的授权,6家大电器制造商及数家小电气公司联合组建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BBC)开始广播。商营BBC的广播经营权是独家的,收音机要由官方盖章方得销售,这笔税收成为邮电局的意外之财。政府也特许BBC收取收听许可费。按照规定,BBC不得播出广告,但可以播出厂商赞助的节目。早期BBC独占广播市场的利润很高。

2.公共广播体制的确立和发展

然而,商营BBC招致广泛的敌意。出版商担心新媒介会侵犯他们的广告利益,便大肆攻击BBC的行业垄断和国家的政治控制。公众对私人企业独占广播也日益不满。于是,1923年4月,政府成立了由赛克斯爵士领衔的咨询委员会,检查商营BBC经营的合理性。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重视专业委员会在决策过程中的咨询和建议作用,这种法定程序也影响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的前殖民地和附属国。(1)公营BBC的建立

赛克斯委员会认为,电波频率是公共资源,在授权时应慎重考虑公共利益。广播是对民意、对公众生活具有极大潜在影响力的媒介,应由国家授权的公益法团(corporation)经营。这种法团性质的公司与商业性的公司(company)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公营,一个是私营;一个是非营利性的,一个以营利为目标。

此时,BBC的总经理是里思,他代表了广播机构的独立要求,开始制造舆论,宣传他的观点:应使广播免于制造商和邮电部的控制,建立一个全国性、社会性、宗教性和民主性的节目体系,使广播服务超越利润和娱乐的狭窄视野。他给这个理想起名“公共服务广播”,并获得广泛支持。

1925年,另一个研究广播政策的委员会成立了。这个由克劳佛德伯爵领衔的委员会进一步建议,由议会立法,成立一家公共广播公司,为全民的利益制作和播出广播节目,这一公共广播公司对新闻时事节目的内容应有独立自主权。英国政府基本接受了克劳佛德委员会的建议。1926年12月31日,商营的BBC改组成为公营的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不变,并仍由里思担任总经理。

根据议会通过、国王批准的第一个皇家特许状,新的BBC首次获得10年特许权。公营BBC于1927年开始广播,其后垄断英国广播业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2)BBC延伸到电视

英国广播体制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新生的电视事业。1934年5月,英国成立了第一个电视委员会——塞尔斯登委员会。塞尔斯登委员会提议,由BBC依照经营公共广播的思想和方式负责第一个电视频道的服务。此时,新闻出版业因为公营的BBC不播广告,也开始喜欢上了它,所以支持BBC的电视事业。1935年4月成立的伍尔斯沃特委员会是为了评估BBC第一个十年的表现,以决定是否继续授予它独占经营广播事业的特权。伍尔斯沃特委员会赞赏BBC的表现,附议了塞尔斯登委员会的提议。据此,BBC于1937年获得第二个十年的广播电视特许状,并于1936年11月开办电视。到1939年,英国已有2万架电视机。

由于英国殖民地广阔,公营BBC早于1932年12月便开始经营对外广播,1937年开始播出英语的《帝国之声》节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BBC的黄金时代。首相丘吉尔的广播演说鼓舞了全国的士气,BBC还开辟了第二频道,为军中士兵服务,BBC2后来演变为BBC的轻松广播节目。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BBC表现出色,声誉日隆,因此,1943年9月成立的汉基委员会在探讨战后恢复电视的计划时指出:应责成BBC立即发展电视,并普及全国。1946年6月,BBC恢复电视播出,并逐步建立起全国电视网。然而,就在那一年,工党政府未举行任何例行的审核程序,便迅速更新了BBC的特许状,为期5年,招致保守党批评。

BBC独家经营电视的主张也不那么受欢迎。电视开办之初,“重广播、轻电视”的BBC照搬经验,仍以广播式的训导和教育为主,生硬呆板的方式引起电视工作者对“外行”做法和“门外汉”们的不满。战后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生动活泼的美国商业性节目使BBC电视相形见绌。在体制问题上,美国的经验也受到重视,上下两院的一些议员,特别是保守党议员,纷纷批评BBC的独占体制缺少竞争,积极鼓吹开办第二个商业性电视频道。

但保守党提出的商业计划只包括电视,不包括广播。因为在当时,广播被认为是重要而成功的传媒,是更不容易搬动的障碍。根据民意调查,多数英国人赞成广播事业仍由BBC独占,但在电视问题上,拥护商业经营的人却占优势。此时,电视观众的人数已经超过广播听众。一时间,开放商业电视与否的问题成为社会争议的焦点。(3)探讨双重体制

参加这场广播电视体制讨论的英国精英人士是有史以来最多的,议会对商营电视的关心似乎超过了总罢工、经济萧条、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世界大战和冷战问题。甚至连坎特伯雷大主教也放弃休假,赶来反对商业电视。几乎所有报纸都反对商业广播的概念,也担心商营电视对报纸的广告竞争——虽然后来他们中的一部分恰恰成了商业电视的经营者和新政策的主要受惠者。最强烈地支持垄断的人是前BBC总经理,如今已是爵士的里思。他说,虽然人们指责BBC垄断,但“正是这种蛮横的垄断造就了BBC,使其可能采取道德自律的政策”。他不慎使用了“蛮横的垄断”(brute monopoly)一词,从此,“蛮横的垄断”成为人们指责BBC时常用的语句。

在关于电视商业竞争的讨论中,正方反方壁垒分明。保守党上层、工商界人士及劳工阶级赞成开放商业电视,虽然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保守党认为BBC倾向于工党,“左”倾、激进,希望对其有所制约;工商界希望利用传媒推销产品,扩大市场;而劳工阶级则希望有更多的娱乐消遣。反对商业电视的主要是工党上层人士及知识分子,因为工党倾向社会主义,主张传媒的集中制和公有制;而知识分子则认为商业电视浅薄无聊,毫无文化价值。

1949年6月,在工党政府统治下成立了贝佛里奇委员会,讨论是否开放商业电视的问题。该委员会反对商业电视。于是,工党政府于1951年7月宣布,由BBC独占经营的模式是最佳方式,这个行业将维持现状。然而,工党当年在大选中败北,政策为之改变。

3.商营电视广播的创办

新上台的保守党立即开始考虑整个传媒政策,而BBC的皇家特许状也行将期满。1952年,政府发布立法白皮书,主张允许竞争性成分加入电视。下议院在讨论法案时争论激烈,反对商业电视的意见最终以87对157票的比分败北。其后,议会又连续讨论了4个多月,提出了200多项修订意见,1954年7月30日,《独立电视法案》终于通过了。该法案规定,成立一个与BBC性质相近的公共机构,管理商营电视广播。采用“独立”一词,一则显示各电视台互不相连的地方性,一则因为“独立”比“商业”好听。从此,英国开始了商营广播电视历史的篇章;同时,出现公商并营的广播电视体制。

根据《独立电视法案》,独立电视局(ITA)于1954年8月4日建立。这是一个管理商营电视的公共机构。ITA的各委员均由邮电大臣任命,任期五年。法律规定ITA负责监督独立电视公司的业务,特别强调,独立电视台均应严格遵守对广告播出时间、数量和内容的规定,节目应与广告明显分开,不得以广告影响节目内容,等等。ITA的主要职责除了审查播出内容之外,还包括提供设备和发射节目。

经过一年的筹办,1955年9月,“联合电视”和“联合播映”两家独立电视公司(ITV)首先在伦敦开播。随后,一批商业电视机构纷纷建立。到1962年,共有15个公司得到了除苏格兰和威尔士地区以外的全部执照。其后,各地区独立电视公司逐步联合起来,组成联合节目组织,并在联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电视广播网,于1963年完成了全国覆盖。

独立电视网的节目来源除了15家ITV提供给全国联播和区域联播的节目之外,还有这15家公司共同拥有的独立新闻公司(ITN)向各电视台提供的新闻节目、国外进口节目和购自独立制片人及制片公司的节目。在15个电视节目公司中,泰晤士、伦敦周末、中部、格兰纳达和约克郡等电视节目公司为全国提供大多数节目。

ITV一成立,立刻夺走了BBC的大部分观众。伦敦的独立电视台开播当天,刚过5分钟,65%的观众便转向了它。到1957年,商营电视已经稳固地掌握了70%的观众。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观众渐渐回流到BBC,并稳定下来,但ITV仍然稍微领先。

尽管在游说建立商业电视的活动中,院外团体一再宣称,它们所主张的商营电视决不是美国式的低俗节目,但实际上,追逐利润的竞争使得节目水平不断下降。此外,独占广告经营的商营电视利润极为丰厚。所以,世界报业大王汤姆森曾实话实说:拥有一张电视执照,就等于拥有印钞票的执照。汤姆森之所以能买下《泰晤士报》等历史悠久的英国大报,并创立报业集团,与他早期经营独立系统的苏格兰电视公司从而财源茂盛关系很大。1964年以前,各个独立电视公司只需向ITA缴纳少量的电视设备使用租金,便可通过提供节目加广告发财了。更换执照的工作都是幕后进行的,因此,商业公司尽力讨好ITA。

4.双重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

1956年,议会文件披露了商业电视惊人的高额利润。在社会舆论对商营电视的批评声中,1960年7月,议会任命皮尔金顿委员会调查、评估商营电视的影响,并研究下一步的电视政策。1962年,皮尔金顿委员会在其报告中极其尖锐地批评ITA,而表扬了BBC,并说ITA对ITV更像一个撑腰者,而不是一个管理者。它批评ITV的节目充斥暴力和偏见,对广告无节制,以及出版商在商业电视中的过分优势。政府修改公布了1963年独立电视法,加强了ITV的控制力度,并建立了针对商业电视暴利的税捐制度。

为了平衡双重体制,皮尔金顿委员会还建议,由BBC尽快开办英国第三个电视频道,为了加强BBC电视的竞争力,让BBC率先采用彩色电视制式,以吸引观众。1964年4月,偏重高雅娱乐的电视频道BBC2开播;1967年7月,BBC2首先播出彩色电视节目。BBC1和ITV则是1969年才转为彩色的。

双重体制从电视扩展到了广播。英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开放商业广播,第二年,批准开办商营广播的《无线电广播法》生效,ITA改名独立广播(电视)局(IBA),着手审批地方性商营独立广播公司,统一管理独立广播与独立电视系统。1973年10月,两家地方独立广播电台开播。从此,英国也有了商营广播,“公商并营”的整个体制乃定。

公商并营的双重体制导致人们对平衡的期望,公共服务与商业经营似乎应该平分秋色。鉴于BBC已经拥有第二频道,英国各界掀起了是否开放商营的“第四频道”的辩论。经过反复讨论,长期拖延,还经过安南委员会将近三年的调查,召集了44次会议,审核了1500份提案,提交了一册厚达522页的报告,第四频道的开办才有了眉目。1980年议会通过《广播电视法案》,批准第四频道(C4)成立。两年后,1982年11月,C4才开播。

随着观众看电视习惯的改变,到了1980年代,日间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观众。1983年2月,属于“独立”系统的晨间电视公司(TV-am)获准利用ITV早晨的时间播出3个多小时的《早安英国》节目。BBC也于早些时候获准播出《早餐时间》节目。于是,两大系统再一次取得平衡。公商并营、旗鼓相当的传播新格局完全形成。英国公商两种电视体制的竞争以及政府在其间的协调与修补,使英国广播电视沿着一条稳健的道路有条不紊地发展多年。

二、英国广播电视体系的特点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广播电视体制是按公商两大系统分别组织的。虽然人们对BBC是“世界公共广播电视的旗舰”这一说法有争议,但它多年来成就卓著,有目共睹。英国商业联合组织独立系统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通常也是高质量的。总体而言,英国的双重广播电视体制稳定而有效。

1.英国广播公司(BBC)

BBC是一个独立自治、自成体系的完整系统,根据皇家特许状及附属的《许可协议》的规定,BBC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理事会(根据2006年的新协议改为BBC信托委员会)、总经理及管理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三方面组成,BBC理事会负责大政方针,总经理及管理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BBC还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就不同问题分别设立了多个咨询委员会,代表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它们的作用相当于社会监督机构。

BBC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接收费。广播执照费从商营时代的1922年便开始了。1946年,BBC开始收取电视机执照费,而收音机的执照费于1971年废除了。接收费的征收标准由议会决定,若干年进行一次调整。BBC还发行印刷品、音像制品,获得经营性收入,并外销广播电视节目,也获得可观利润。此外,英国开放大学成立于1971年,从此委托BBC为其制作用于广播电视教学的节目,BBC由此也可得到大量收入。从1988年4月开始,英国电视收视费随物价指数自然增长或浮动。BBC的国际广播费用则来自政府资金。

英国公众喜欢没有广告的BBC节目,但不喜欢它的收费制度:不管观众是否接收BBC的节目,也不管他们收入多少,每个家庭都要缴纳费用。于是不少家庭逃避缴纳接收费。

由于BBC不播广告,因而能够独立于商业;但它必须定期向内政部及议会申请,要求提高接收费,以维持日益上涨的节目费用,并跟上物价上升的幅度,这便为政治控制留下了余地。在1927—1946年,英国的接收费从未提高,这是因为广播电视市场的扩大导致收支平衡。后来,彩色电视机的引进也曾增加过税款收入,缓解了矛盾。但是,随着电视机市场的饱和,BBC越来越依赖于接收费的增加,也必须依靠国内外节目销售和出售书籍、磁带来维持收支平衡。

80年代,BBC的收入上升明显,但制作费用也在上升。1980—1985年,每集节目的制作费从3.4万英镑升为5.2万英镑。1985年,BBC亏损8千万英镑。为此,政府对BBC领导人的选择方法也改变了。担任总经理的人选大多从会计、审计部门提拔,而不是传统地从节目和业务主管人员中挑选了。1985年,自称为“削减开支者”的总经理是在与优秀的纪录片制片人竞争胜出后当选的。

早就有人建议BBC开办广告。1977年,安南委员会在其500页的报告中曾考虑让BBC播出广告,但随后以16行的文字予以否定。政府则一方面缓慢地增加收视费的数额,另一方面,于1986年任命了皮考克委员会重新调查BBC开办广告的可行性。结果,是独立电视广播者,以雄辩的逻辑论证了保持BBC非商业地位对其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意义。当然,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独家广告特权。有人则指出,除了新闻节目之外,BBC的其他节目均可商业化。他们认为,在BBC的节目中其实早已充斥着商业成分——例如在谈话节目中,常常采访刚刚出版新书的作者,这实际是促销手段。1980年,BBC在一次调查中,全体被访问者中49%的人、劳工阶级中60%的人是赞同广告的;但在上层阶级中,赞同者只有25%。皮考克本人是市场经济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反对BBC播出广告,而主张广播电视朝着消费者自主选择和直接交易的方向发展。皮考克委员会的意见没有被充分采纳,但它对商营电视的一些建议反映在1990年的《广播电视法案》中。

BBC拥有两个全国性的电视频道(BBC-1和BBC-2),采取高雅和通俗彼此互补的文化政策;办有5套全国性的广播节目,分别侧重各种类型的音乐、体育、教育和时事节目。

BBC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帝国。在体制发生变化之前的1987年,它有3万名职工,数不清的自由撰稿人,仅伦敦电视中心便有1万雇员,每年签约的艺术家有15万。1980年,全职的音乐家有500名。英国许多剧作家是靠给BBC撰写广播剧起家的。BBC年产广播剧800部。BBC在制作高质量节目方面世界无匹。它制作的许多通俗节目也不同凡响。

BBC员工是专业化的、富有经验和献身精神的。长期以来,它的领导成员大多来自节目部门而非经营部门或政界。控制BBC的,是BBC自己而非上级的董事会。但BBC倾向于认为,它自己的趣味就是英国社会的文化取向,凡是批评这种做法的人,它一概斥之为“市侩作风的鼓吹者”。

BBC的文化特征是倾向精英的。BBC理事中许多人来自牛津、剑桥、伊顿公学、哈罗公学或温彻斯特公学。各界名人都认为,BBC是比议会和教堂更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机构。长期以来,BBC的新闻播音员要身着正餐时的礼服,操英国南部受过教育的人使用的标准语音。这种口音在英国只有不足5%的人使用,对95%的人来说,这种英语是带有贬义的所谓“BBC英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发音慢慢地也有了一些变化;然而在对外广播中,它仍是一种可识别的、标志式的语言。

在名义上,BBC是政治独立的,但政府利用它掌握着BBC的经济命脉这个特权,根据BBC的表现,采用不予讨论、拖延提价或及时提价的方法,制造出奖惩BBC的机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有对英国政府的批评都遭到压制,而由首相张伯伦的助手一天两次给予BBC宣传方面的指示。反对派丘吉尔则被排斥于广播之外。1929年,他曾与BBC总经理里思发生争执。丘吉尔对里思提议说,“我可否从自己腰包里给你100英镑,换取半小时的广播时间?几年来,你们这么捂住广播的声音,羞也不羞!”里思讥讽地说他是美国作派。丘吉尔答道,他宁愿选美国的那种广播制度,而不是英国的这种——将政府与想要了解政治情况的公众隔绝开来。

BBC的广播活动立足于皇家特许状及其与政府签订的阶段性协议的基础上,所以,不能完全免除政府的干预。根据协议,政府可以随意撤销广播执照,可以否决节目的播出计划——更准确说,是要求BBC自己不播出特定的材料。任何内阁大臣都可以要求BBC承担对国家而言重要的宣传任务,协议还要求BBC每日报道议会讨论的进程,反对潜在的广告,禁止在时事节目中表达与广播电视无关的BBC对公共政策的观点。政治广告不得播出,但在选举期间,各政党可以自己制作节目,在分配的时间内播出,分配时间的比例根据上一次选举中各党获得的票数决定。内阁大臣有权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利用广播与公众交流,有时,持反对意见的一方有权答复。内政部也负责从法律方面监管BBC。

多年来,BBC奉行“14天规则”——即禁止在两周内报道议会正在讨论的议题。据说,这是早期BBC自己的规定,用以摆脱政府要求它做的宣传。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BBC变得不安分起来,无法忍受自己制定的这条清规戒律。结果,在全国公民自由权委员会的帮助下,停止了这一限制。

BBC名义上是政治独立的。在历史上,BBC曾因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报道与政府发生争议,也在福克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爱尔兰共和军和美国轰炸利比亚等事件的问题上与政府的检查和限制发生冲突。1985年,BBC准备播出人物专题节目,介绍两个爱尔兰极端主义的领导人。内政大臣抗议说,这是为恐怖主义者提供讲坛。为此,BBC董事会砍掉了这个节目,导致电视工作者罢工一天,取消了国内新闻和世界新闻节目。被停播的节目后来增加了少量素材,并播出了,再度引起BBC与撒切尔政府的争议。BBC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被称为“巴格达广播公司”;在1999的科索沃战争中又被称为“贝尔格莱德广播公司”。

2006年,BBC延续了80年的皇家特许状又一次到期。从2003年起,英国文化部对BBC特许状的审议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对BBC的评估是在一种敏感的政治气氛中进行的。那一年,正是BBC对英国政府追随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批评达到高峰的一年,还发生了与传媒报道有关的国防部武器专家凯利自杀身亡的事件。BBC受到政府弹压,董事长和总经理于2004年双双辞职。2005年3月,文化部发表了对BBC特许状的评估报告。出乎意料的是,评估报告肯定了BBC的政治独立性。一年之后,文化部向议会提交政策建议白皮书,正式提议英国政府延续BBC特许状。至此,BBC不可撼动的“神话”再一次得到证实。2006年年底,BBC如愿获得第八次皇家特许状(2007—2016)。英国公商并存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格局延续下来。

2.独立广播电视系统(ITA/IBA)

独立广播电视局(ITA/IBA)管辖下的商营广播电视系统是一个各自为政的松散联盟。但是管理商业广播电视的ITA/IBA也是公共机构,性质与BBC大同小异,只不过一为联邦制,一为集中制而已。ITA/IBA经营所有广播电视发射设备,但由各公司支付费用,同时也替政府向商业公司征收各种税费。

在很长时期,除非在圣诞节期间,英国商业电视播出故事影片每周不超过5部,黄金时间播出带奖品的游戏节目每周不得超过4个,赞助节目只在C4播出,电视节目广告时间限定每小时7分钟,广播节目9分钟,广告在播出前须经检查,并符合标准。在宗教仪式、皇家场合、教育、儿童和时事节目中,广告不得出现。节目主要有戏剧、电影、艺术表演、新闻、时事、纪录片、体育、科学和儿童等种类,并且也播出教学节目,包括学校教学、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节目。收视率很低的C4的节目,则以严肃的政治性问题和多元化的文化观点为主,每晚有长达一两小时的新闻节目,经常报道妇女解放、少数族群的权利等消息。它还注重扶植民族文化和本国独立制片人的创作,经常播出非大众化的影视节目,其中不少是价格低廉的独立制片人节目。

商营C4与BBC第二频道作用相似,都是提供“可供选择的”较高水平另类节目,为大众节目作补充。由于C4有ITV的大宗税捐作为财源,而且无权经营广告,节目与利润不挂钩,因此它并不关心收视率的高低,也无需刻意追求娱乐节目,被称为英国商业电视的“良心”,在世界电视史上树立了一种奇特的典型。

公共机构主导的英国商业广播电视事业不是一种漫无节制的体制,而是受到许多制约和监督的商业性传播活动。它不能避免商业电视追求收视率、追求广告、追求娱乐性的缺点,但在英国,由于工党和保守党政府之间的相互制约,由于政府采取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维持平衡及适当倾斜的政策,大体维护了两类传媒的公平竞争和各种传播活动的平衡发展。因此,有人称英国广播电视体制是世界上“缺点最少”的体制。

但是,在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在传媒市场化、商业化和私有化的世界性潮流中,英国的公商并营体制似乎无力抵制美国式的私营商业体制的侵袭。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的成分加入竞争,逐渐改变了传播格局。新的成分便是线缆和卫星。

三、英国有线电视的发展历史

在英国电视出现之前,广播便采用线缆了。20世纪20年代,用电话线转播广播节目的做法非常流行,因其声音效果更佳,扩音器也比收音机更便宜。当境外商业性的卢森堡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后,有线广播纷纷转播。1937年,英国制定了规则,要求有线广播无条件转播BBC节目,并不得自制内容,类似美国后来对有线电视“必须转播”无线电视的规定。

20世纪50年代,英国城镇有100万户有线广播的订户。广播系统逐步升级为有线电视。设立共用天线系统的目的是防止天线林立,有碍观瞻。对这些系统的主要限制是不得制作节目,只得同步转播BBC和ITV的节目。

1979年,保守党又一次上台,实行激进市场走向的撒切尔主义。高科技领域被认为是英国复兴的关键。1982年,政府任命亨特委员会讨论有线电视的问题。亨特委员会没有讨论“可否”的余地,它的任务仅仅是提出以某种途径实现既定目标的建议。亨特委员会指出了让有线电视提供更高级服务的重要性,建议优待有线电视。亨特报告厘清了有线电视网的所有者及经营者、节目提供者与节目制作者之间的区别,建议批准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而通过开放频道出租时间,则可以避免有线电视网的经营者垄断节目。

BBC和ITV均强烈反对亨特报告。BBC竭力维护垄断的立场并不奇怪;但ITV尽管出生时经历了挫折,但它对新加入者的处境也毫不同情。亨特报告的观点却与政府一拍即合。1983年4月,政府发布了关于有线电视政策的白皮书,建议有线电视的法规机构给经营者颁发特许状,但数量要有所控制,语调显然比亨特报告中庸一些。同时,政府将电讯传播的地位置于有线电视之上。白皮书宣布,将批准颁发12个特许执照,从事先进技术和互动节目的试验。

1984年,英国在白皮书的基础上修订并通过了《有线电视和广播法案》,由新成立的有线电视局实施对有线电视的管理。当年政府颁发了11个特许执照。1984年10月,英国第一个实时的宽频线缆系统在斯温顿开通,有32个频道,开办时仅启用了13个,其中4个转播BBC和ITV的电视广播频道,还有“音乐盒”、“银幕与体育”、“儿童”频道和“首映电影”等付费频道,此外还提供地方新闻、图文服务和立体声音乐节目。1990年广播法颁布后,有线电视局成为新成立的独立电视委员会的一个部——有线电视部。

有线电视的经营者需要两个执照——节目执照来自有线电视局,电讯执照来自邮电部。邮电部只考察技术标准;而有线电视局负责对节目内容的考察,考虑因素包括是否英国原创节目,是否符合对欧洲节目的比例要求,还有对接受赞助节目、教育节目、地方和社区服务、为聋人服务的规定。有线电视局听取对节目的申诉,抽样检查节目,看其是否合乎标准。获得执照的经营者根据用户数目每年缴纳执照费,并更新执照。非英国和欧洲人员不得获取执照,但可入股(不得控股)。地方政府、政党和宗教团体与独立电视经营者被排除于持照者之列。

英国有线电视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1984年批准的11个有线电视网络,有许多迟迟没有开办。英国政府让企业经营,由私人投资有线电视和电子传播这一耗资巨大和风险极多的市场,投资者很不情愿。英国起初规定的星状有线电视系统在技术上虽然先进,适于双向互动传播,但价格昂贵,回报缓慢,导致投资者犹豫。于是,英国政府不得不降低了技术要求,同时,积极鼓励外资进入。几十家北美公司蜂拥而入,通过与英国控股公司建立信托基金的方式绕过法规对非欧洲共同体国家投资的限制。1992年,作为优惠政策,英国政府允许有线电视公司经营电话业务。

与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缓慢相反,英国的节目包装制作业却非常活跃。1988年,有线电视局公布,向有线电视提供节目者不需要执照,不需要与政府签订合同,也不需要官方批准,进入这一市场是完全免费的。

英国的一个电视新频道是默多克的空中电视台(Sky TV)。这个频道于1982年开办,在好几个欧洲国家播出。1990年,英国卫星广播公司(BSB)开办,与之竞争,但不成功。不久,Sky公司与BSB合并,成立了新的英国卫星空中广播公司(BSkyB),拥有5个频道。初期的竞争使两个公司分别损失了6亿和9亿美元。

付费电视在80年代后期也慢慢发展起来,家用录像机则备受观众欢迎。由于性和暴力内容泛滥,1984年,英国政府发布《视频录像法》,开始强制进行节目检查。这一法律的制定是由保守党人和女权主义者联合促成的,他们一向并非盟友,甚至相互敌视,因此这种合作显得奇怪。依据这一法规,对节目检查的力度超过历来的电影检查委员会的规则。

四、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多元格局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英国政治精英对BBC的支持降低,由于政府的产业优先政策,也由于直播卫星、线缆和节目市场的兴起,特别是伦敦作为欧洲和北美之间节目市场的门户作用,英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商业广播电视走向多元市场

撒切尔首相对英国广播事业的贡献,除了降低BBC的费用和建立C4之外,似乎很少建树。直到80年代末期,保守党政府才成立了一个最高级的内阁委员会,由撒切尔夫人自任主席,集中讨论广播电视的问题。委员会认为,商营独立电视经营者享受了过多的垄断权利,受到过度保护,环境也过于舒适,因而管理低下。

改革先从广播开始。英国原有4个全国性的广播频道,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各有一个地区性频道,地方还有广播电台。1987年2月,政府发布名为《广播:选择和机会》的绿皮书,提议在90年代建立三个私营的全国性广播网,几百个地方私营广播电台和社区电台。

1988年10月,政府发表政策白皮书,名为《90年代的广播电视:竞争、选择和质量》,这是计划中的“取消规则”运动最突出的表现。白皮书建议,采取市场导向模式,在双重模式中加入新的竞争因素,以提高效率。根据白皮书的建议,ITV颁发的特许执照将在1992年通过招标的方式竞争获得。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将取代独立广播电视局和有线电视局的相关管理职责。C4与各独立电视公司脱离关系,也直接进入市场竞争。BBC的直播卫星频道纳入商业管理。在法律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广播标准委员会,受理投诉。

这些意见大多为1990年新的广播电视法所采纳。ITV的频道被命名为第三频道(C3)和第四频道(C4),C4在获得最低收入保证的基础上,可以自行销售广告时间,还建立了新的地区性第五频道(C5)。法律规定,所有电视节目中至少要有25%的节目来自独立制片公司。对此BBC和ITV两家都很不乐意。尤其是BBC,它行动迟缓,并终于说服政府将新闻和时事节目排除在比例之外。使原有的两大公司稍感欣慰的是,法律强调了节目质量——而它们虽然机构臃肿,但节目质量较好。

根据法规成立了新的独立广播局和独立电视委员会。独立电视委员会不再负责发射节目,而将它委托给一个私营公司。1990年,英国女王批准了广播电视法,英国从此朝一个市场开放的广播电视体系前进。

1990年广播法带来的基本变革,是商业广播电视结构的全面调整。1991年2月,ITC开始对第三套节目(独立电视台)公开招标;1993年1月,ITV在新体制下开始运营。1997年3月30日,英国新成立的商业性第五套电视节目正式播出,由国际财团联合投资。

伯特1993年出任BBC总裁。此后他把BBC分拆为负责节目播出的BBC广播部和制作节目的BBC制作部。1994年,英国政府又通过了广播白皮书——《英国广播公司的未来》,再次确认BBC在英国广播电视领域的核心地位。同时,政府支持BBC增加商业业务。在数字化和市场经济的新时代,BBC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并开始进行机构改革,扩大收费服务项目。BBC希望在不危及公共目标的同时采取适度推进的商业化战略。BBC的商业性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BBC现有的“无形资产”,亦即多年以来积累的丰富音像资料,在国内开办各种类别的专业化收费频道。1995年11月,英国政府发布新的BBC“特许状”和“协议”草案,有效期到2006年12月。1996年,BBC宣布机构调整。11月,BBC首次向视听者作出承诺,表示将“服务于国民,竞争于世界”,即一方面,BBC在国内将继续保持公共服务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海外则积极开展商业活动,扩大商业市场。BBC还与商业电视联手发展地面数字电视,积极迎接新技术挑战。

2.BBC引导英国的数字时代

在新的世纪,英国广播电视面临技术革命的重大历史时刻,正从模拟制式向全面数字化转换。在1988年,英国只有4个电视频道;而在BBC第七次特许状时期(1996—2006)却达到400多个,增加百倍。在群雄逐鹿的广播电视市场,需要有稳定的平衡力量。在英国数字转换的关键时期(2008—2012),政府需要BBC作为公共服务的基石,在多频道和多元服务的环境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为了突出BBC的特色,新的协议为BBC增加了一项新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建立数字英国。

英国数字电视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但是英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也走过了一个因付费经营失败转向免费模式的转换过程。在数字革命开始的时候,欧洲国家普遍认为,付费模式是推广数字电视的主要手段。英国政府最初也决定以商业方式实现数字化转换。经过竞标,商业(独立)电视系统集资成立的付费电视公司On digital获得数字地面电视执照,1998年启动了独家经营的地面付费数字服务。但居于弱势地位的独立电视数字服务与老牌商业卫星电视——默多克的空中电视台——在付费电视市场进行的是实力悬殊的竞争,结果负债累累,翻身无望,不得不于2002年4月宣布倒闭。

此时,英国政府担心英国的数字电视落后,极力劝说各电视机构接手地面数字电视执照,以恢复民众对数字电视的信心,但是乏人问津。于是,BBC联合其他伙伴,成立了Freeview公司,申请执照;但请求政府允许它免费经营,避免与支配付费电视市场的空中电视台正面竞争。BBC竭力让政府相信,数字电视并不只有付费电视一种,免费的数字电视更能吸引用户。BBC提出的口号是“更多,更好,免费收视”。在政府的支持下,从2002年10月起,BBC建立了一个囊括全部公私营电视服务的免费数字化平台,包括空中电视台在内的所有电视频道都加入了。到2006年2月,英国的免费数字电视用户已覆盖全部人口的73%,迫使空中电视台也开办了免费服务。

正是电视接收费这个雄厚财政资源的支持保证了BBC免费平台的成功。BBC的电视接收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奠定“数字英国”的基础起到了关键作用。事实证明,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转换是一个涉及全民的公共政策问题,单凭市场努力,要么无法顺利实现;要么使数字化成为少数富有者的专利。BBC的贡献使英国公众重新认识了公共广播机构在数字时代的地位和作用,对BBC一度下降的信心恢复了。

本节重点

了解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沿革及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掌握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的理想和实践准则。

分析英国双重电视体制的建立及其原因。了解公商并营事业的体系结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讨论竞争与合作的可能性,注意平衡发展与政策扶植的关系。

分析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广播电视局的制度安排。比较英国情况与美国经验。

探讨英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经验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注意新的市场化、公私合营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

1.英国广播电视体制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

2.英国公商并营的双重体制有哪些特点?

3.英国广播公司的历史和经验。

4.英国独立电视系统的发展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第四节 苏联及俄罗斯广播电视体制

自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苏联的广播和电视先后诞生以来,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一直实行国营广播电视制度。苏联广播电视体制分为三级:中央级、加盟共和国级和地方级,每一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接受同级广播电视部门的领导;而每一级广播电视部门又都接受同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广播电视被视为推行各项政策的重要宣传鼓动工具、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强大武器。长期以来,苏联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比较单调,宣传性强,新闻报道时效性较差。1991年后,俄罗斯的广播电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仍处于制度转型的过程之中。

一、苏维埃广播电视的历史状况

苏联认为,俄罗斯科学家波波夫是无线电的发明人。波波夫于1895年5月7日进行了首次无线电接收信息的展示,所以,苏联政府将每年的5月7日定为“无线电日”。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广播的发展

虽然在旧俄时代无线电通讯便已发明,但苏联的广播事业却是从苏维埃俄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列宁对无线电事业寄予厚望,曾指出,无线电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1921年,苏维埃政府决定由邮电委员会负责管理无线电和广播媒介,1922年,苏维埃俄国采用世界上功率最强大的1.2千瓦发射机,于5月7日“无线电日”开始试验播出无线电广播。但是,由于国内战争的破坏,加上经济困难等原因,直到1924年列宁逝世,收音机的数量还是极少。于是,政府致力于发展供集体收听的扩音器和设在工作单位的有线广播,以满足人民收听广播的需要。“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起初将电影、而不是广播作为主要的宣传鼓动工具。这意味着,政府给予电影的关注和优惠较多,但同时控制也更严;而对萌芽中的广播较少理会,极少加以干预。因此,最初广播事业得到较多的自由发展机会。但是,随着广播事业影响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广播宣传的控制也逐渐加紧。1933年,苏联广播事业的领导权从邮电部转到人民委员会(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并由富有宣传经验的报纸机构负责组织每日的广播节目。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苏联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有线广播网进行节目传送,广播喇叭设于家庭和公共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全国只有500万架收音机,而其中又只有五分之一属于私人所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与英国和美国结为同盟之后,在40年代后期,政府才允许人民收听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新闻和音乐节目,收听《美国之音》的短波广播;其后,在长期的冷战中,由于担心西方思想对人民产生有害影响,苏联又对来自西方的短波广播加以干扰。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有线广播的听众仍然多于收音机的用户。但在60年代,调频广播开始进入苏联人民的生活。1972年,苏联开始播放调频立体声广播节目。

苏联的国际广播开始于1929年,从30年代开始发展电视。试验性的电视广播开始于1931年。列宁格勒电视台1938年开始播出。1939年3月10日,从苏联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莫斯科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的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一半以上的苏联广播设施曾被德军占领,广播电视技术却有所发展。1945年5月,苏联恢复了电视广播。1949年6月,经过改进的电视台开始播放节目,扫描线从420行变为625行。1951年3月,莫斯科电视台开始定期播出正规节目。1955年3月22日,莫斯科电视台改名苏联中央电视台,它是苏联的国家电视台。

苏联中央电视台主要播放四套节目,除一、二套节目面向全国、在不同时区多次重播之外,还有一套面向莫斯科及附近地区的节目和一套电视教学节目。

电视起初只在五六个城市试播。苏联总理赫鲁晓夫执政后,开始与西方在经济技术方面开展“和平竞赛”。赫鲁晓夫想要建立一个消费者社会,他认为电视机是这个消费社会的拳头产品,所以大力发展电视。但由于苏联长期的发展政策是重视生产,轻视生活,所以,直到赫鲁晓夫1964年下台,苏联电视仍未普及。到70年代中期,苏联出售的电视机仍质量粗劣,并且大多是黑白颜色的。

在彩色电视方面,苏联与法国结为同盟,采用了法国的SECAM制式。1967年,苏联广播电视委员会在莫斯科建成高530多米的电视发射塔,从1967年10月1日起开始播放彩色电视节目。1982年开始对全苏播放第二套彩色电视节目。第一套节目主要是为大众编排的;第二套节目则针对有较高知识文化水平的阶层,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了。两套节目经复制和转播,分别在不同时区,按当地时间依次播放。

苏联是地理大国,横跨欧亚大陆11个时区,人口成分异质性强,地区之间的差异甚至超过欧洲许多国家之间的差异。为了向全国传达来自莫斯科的声音,苏联建立了全国性的广播电视网。1965年,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电视传送网,起先用于国内传送,后来成为东欧国家之间的国际卫星网。1978年,所有电视中心台都改为彩色电视播出。80年代初期,苏联采用68种民族语言,通过100多家电视中心和复杂的卫星、地面联网系统,也采用录像带转播,向国内进行电视广播,可以到达80%的人民。1985年,苏联开始生产家用录像机,采用的是西方技术。

苏联的电视节目较沉闷,甚至连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敦促电视节目在对时事的报道中要提高时效,并生动活泼一些。在政治方面,苏联的变化比东欧国家慢。

二、苏联广播电视的国营体制和传统特点

苏联的广播电视媒介都归国家所有,由国家有关部门实施管理和经营。

1.苏联广播电视的国营体制

最初,对无线电广播的管理归苏联邮电委员会,主要任务是收取收音机执照费。1933年,转由人民委员会下属的全苏无线电委员会具体负责推动广播电视这一新兴事业。1957年,苏联部长会议广播电视委员会成立,这是一个直属最高政府的权威性管理机构,对广播电视的管理再度易手。1962年,苏联政府取消对收音机的接收费制度,由每年的牌照收费改为购买收音机时的一次性附加税费。从此,广播电视的运营经费全部由国家拨款供给。

1970年7月,全苏电视与广播委员会成立,并升格为部长会议中的一员。全苏电视与广播委员会管理全国的广播电视机构,并负责安排全国性节目。在地区和地方一级,也建有职责类似的电视与广播委员会。1971年,苏联全国有200个城市电视台,1976年发展到500多个。新成立的管理机构对发射技术要求更高,于是地区和地方节目的空间更加萎缩。但在15个加盟共和国和各个地区和地方,始终保留着一定的当地节目时间。各个地区和地方的电视与广播委员会既要向本地政府负责,又要向上级广播电视部门负责。党的各级委员会对节目有政治控制权;政府则提供财政经费,并规定管理原则。

国家电视与广播委员会的职能和权限相当于政府的部,领导全苏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国际广播电台——莫斯科广播电台,以及全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它领导地方电视与广播委员会,统管全国广播电视的对外联络和交流工作,派出驻国外的记者,出版广播电视刊物。

电视与广播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设有一名主席、几名副主席和一个监督委员会。1988年后改由最高苏维埃(即苏联议会)任命主席。苏联解体前夕的20世纪90年代初,全苏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有8.3万名职工,每年预算20亿卢布。经费来自国家,外加广告的补贴。发射由通讯委员会负责,该委员会还负责管理电子传播和邮政通讯。

到80年代末期,苏联的全体加盟共和国共有120个电视中心台,有900多座电视发射台,电视转播站和卫星地面站各有4000多个,通过卫星通讯网已能覆盖全国,并与世界各地开展节目交流。

2.苏联广播电视的传统特点

苏联的广播电视是苏联整个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它的表现及对它的规定,与整个新闻事业大同小异。苏联的大众传播媒介被称为“大众新闻和宣传体系”。这种体系的特征是权力集中,纪律严格,步调一致,活动一律。苏联的广播电视属于这个体系,是它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特点是:(1)国家所有和独占的体制。

苏联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介都属国家所有,并为党和政府所控制,私人不准创办报刊,更不必说广播电视。由国家独占制派生出苏联媒介的其他特点,如媒介工具化,报道宣传化,言论统一化,等等。(2)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

广播电视并不单纯是新闻传播机构,而主要是整个党和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新闻媒介的基本职能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和集体的组织者”,它必须忠实地为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服务,为提高劳动人民的思想觉悟服务,这是苏联新闻媒介的根本任务。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新闻事业发展迅速,地位突出。但新闻机构对党和政府没有丝毫独立的可能性,因此,它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党的活动进行监督批评的功能大大减弱。

苏联共产党是新闻机构的主要领导者。新闻机构也在国家具体的直接的控制之下。主管新闻活动的,是苏共中央的国内宣传部和国际宣传部,它们分别主管苏联的国内宣传与国际宣传。部长会议通过国家电视与广播委员会领导全苏的广播电视事业。对新闻机构和新闻活动的管理是通过党的政策进行的,是随情况而变动的。长期以来,苏联没有成文的新闻和广播电视法律。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和特点,党中央对新闻宣传进行思想方面的领导,具体体现在制定新闻宣传方针、政策和任务,并以党的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各级新闻宣传单位。这被称为“指导性”的领导;在组织方面,各级党的委员会确定自己领导的新闻机构的方向、任务,选择、配备和培养新闻干部,并随时进行检查督促,这被称为“监督性”的领导。

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十分具体,包括事前对报道计划的安排、审查、批准和事后的汇报、评价等。党依靠领导机关自上而下的批评对新闻事业进行监督,党的领导还亲自为宣传机构撰稿,他们相信,对大众媒介的控制就等同于对公众舆论的控制。(3)国家财政的经济来源。

苏联广播电视的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国家财政,广播电视均为国有国营的机构。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没有商业广告的市场。因此,苏联的广播电视很长时期也没有商业广告。苏联新闻媒介不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它们之间很少有经济竞争的现象,统一行动的特点比较突出。(4)传播媒介的宣传功能。

苏联新闻媒介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党性原则。新闻宣传机构的首要任务不是提供新闻信息,而是进行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因此,在报道的内容方面,政治说教较多,就连一些影视节目也充斥着冗长的政治训导,新闻节目则要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才能播出。选择新闻的标准要摒弃抢新闻、人情味等西方的新闻价值观,看它是否有利于党的利益和政治需要。新闻报道的宣传味道浓厚,关于事件的信息很少。由于所有的新闻宣传机构都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配合形势进行宣传,甚至刊登播发相同的文件、指示,因而内容往往惊人地一致。特别是,苏联广播电视很少报道国内生活中的消极面,报喜不报忧,对于缺点错误、事故或灾难等一切不利于鼓舞人民的消息,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轻描淡写。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都在禁止之列;而对西方世界,则着力攻击它的阴暗面。节目形式不强调娱乐,往往失之于单调枯燥。(5)封闭式的管理机制。

苏联的广播电视是以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手段进行管理的。苏联政府采用封闭式的控制方法,禁止外国报刊在苏联发行,禁止人民收听、收看外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尤其是严格禁止接收敌对的信息。为此,苏联修建了大量的干扰电台,试图封锁西方的影响。长期以来,这种封闭的方式很有效。

苏联的媒介体制被西方新闻和传播理论批评为极权主义。它们指出,文艺节目在苏联的广播电视中虽然占有较多的时间,“娱乐”概念却没有正当的地位。广播电视的功能是狭隘的,是高度功利性的。广播电视是为改造社会而工作的,是为解释共产主义的教义和庆祝社会主义的胜利而运作的。媒介必须确保党的理想和革命事业的成功,为此,它要让群众理解,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必须奉献个人利益,并做出很大牺牲,包括忍受经济上的贫穷和服从对个人自由的限制。苏联的广播电视也面对社会问题,如酗酒、吸毒、犯罪等,但只是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才加以报道,以此证明制度的伟大正确。然而,苏联的广播电视总体上说来是不成功的。苏联媒介的宣[1]传效果不佳,并未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当然,在这些评述中,既有正确的事实,也有简单化的理解。

时至今日,一些俄罗斯学者仍坚持传统的观点,但也提出了新的见解。他们认为:大众传播事业没有国家的统一领导是不行的,或者说,尽管媒介不应由国家垄断,但不能不由国家统一调控,这种集中制的体制是可行的,不能动摇的。这个系统应根据统一的原则和任务开展活动,而对整个系统实行领导的根本原则,应该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大众传播媒介法。广播电视应该是多功能的,大众传媒系统要大力[2]发挥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整合功能。这种认识,与苏联体制变动中媒介所起的消极作用有关。俄罗斯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戈尔巴乔夫时代获得“解放”;在叶利钦时代曾经相当自由化;但在今日的普京领导下仍是国家积极干预的系统。对苏联广播电视几十年的经验教训,需[3]要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大力推行“公开性”的“新思维”。1989年7月14日,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总统的身份发布“关于电视和广播民主化的命令”,准许其他政党和社会团体开办电视和广播,苏联传媒开始出现变革的趋势。1990年2月,苏共中央以决议形式主动放弃对国家的“法定领导地位”,开始实行“多党制”。同年6月,苏联通过了《出版及大众传媒法》,以法律形式终止了“新闻检查制度”。1990年7月,在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叶利钦的支持下,俄罗斯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成立。1991年2月8日,戈尔巴乔夫发布命令,成立全苏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取代原国家电视与广播委员会,变官僚机构为经营实体,员工实行聘用合同制。半年之后,1991年8月,苏联解体,其广播电视的历史主要由俄罗斯广播电视延续下来。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俄罗斯通过了《大众传播媒介法》。[1]Smith, A,Television: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p.73—76.[2]洪沫:《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当代广播》,《世界广播电视参考》,1998年第6期,第35—40页。[3]关于苏联和俄罗斯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和变化,可参阅吴非、胡逢瑛著:《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三、俄罗斯广播电视体制结构的发展变化

苏联解体前,全苏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拥有4个全国性的电视频道,52个加盟共和国广播电视台和78个地区性的广播电视台。1991年2月改组成立的全苏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由苏联中央电视台、全苏广播电台、对外广播电台(莫斯科电台)以及莫斯科、列宁格勒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组成。苏联解体后,该公司改而为独联体各国服务,因其位于莫斯科附近的奥斯坦基诺市,公司及其广播电台、电视台又称“奥斯坦基诺”公司或者“奥斯坦基诺”电台。奥斯坦基诺现在是一个大型节目制作和播出中心。

在此之前,随着苏联境内“民主派”势力的不断增强,在苏共反对派、俄罗斯总理叶利钦的主管下,俄罗斯另搞了一套广播电视机构——俄罗斯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下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这样,在苏联解体时,留下了两套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机构。

在转型中的俄罗斯,国家经费已经不足以支持广播电视事业。在叶利钦时代,广播电视传媒除一部分由国家控股外,大多数小媒体被推向市场,自谋生路。在20世纪90年代前尚不知广告市场为何物的俄罗斯,2002年的广告收入已达17.3亿美元。严峻的生存问题使赔钱的媒体不得不投靠财团。随着一批俄罗斯新贵的出现,他们或亲自出马,或寻求代理人,充分利用传媒影响舆论的功能,进行经济上的垄断与政治上的渗透,进而影响社会生活。大财团控制广播电视这类社会公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新上任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大众传播媒介实行了强硬措施。2001年夏天,外国资本介入媒介产业成为辩论的热门话题,导致传媒法中对外国投资项目的修改,禁止外国拥有50%以上的股份,禁止非俄罗斯公民及双重国籍者办广播电视。修订还包括禁止外资公司和外资超过股份50%的公司向超过50%的国土和人口播出的规定。此后,俄罗斯传媒经历了新的变动。

1.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第一频道)的改组

俄罗斯公共电视台是从原奥斯坦基诺公司改组而来的。奥斯坦基诺公司在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设有广播电视记者站,广播电视节目覆盖俄罗斯和波罗的海以及独联体的15个国家。但是,自1991年至1995年,公司总经理三易其人,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政府拨款严重不足,电视台负债累累,陷于全面困境。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政府既想控制电视媒介,又不愿背上经济包袱。1993年12月,叶利钦发布总统令,宣布将从事国际广播的“莫斯科电台”从奥斯坦基诺公司分离出来,成立完全国营的“俄罗斯之声”对外广播公司。除此之外,对奥斯坦基诺其他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实行股份制改造。资产的51%划归国家所有,其余49%的股份售出,后归12家大型私有化企业所有。实行股份制之后,奥斯坦基诺公司改组为俄罗斯公共广播公司,新电视台易名为“俄罗斯公共电视台”,广播电台仍为国家所有。

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实行股份制的做法遭到该台职员的强烈反对。他们联名致函总统,指出原总经理将国有资产廉价出卖,是苏联电视历史上最大的盗窃行为。国家议会也通过决议,反对将其股份制化,但代表大金融资本利益的叶利钦总统否定了决议。1994年11月,公共电视台在一片反对声中诞生。与国家政治经济的混乱状况一样,传媒的变动也伴随着暴力和血腥。1995年3月1日,刚被任命、尚未就职的公共电视台总经理李斯季耶夫突然被暗杀,引起全国震动。他原来是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家喻户晓。1995年4月1日,俄罗斯公共电视台面向全国的第一频道正式开播。到1996年年底,4大私营商业银行已经占据了公共电视台38%的股份,主要股东是俄罗斯联合银行的老板、叶利钦第二任期竞选的主要财政支持者别列佐夫斯基。别列佐夫斯基对公共电视台及公司的控制直到2000年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

俄罗斯公共电视台曾经支持普京。但普京立志重建一个强大的国家,他采取了一系列削弱和打击金融寡头的措施。其后,别列佐夫斯基成为克里姆林宫的反对派,第一频道则成为政治斗争的中心。2001年,别列佐夫斯基遭通缉,后流亡英国。其股份出售给另一家亲政府的私人银行。10年间,奥斯坦基诺电视台由国家所有变为准私营的电视台,又重新变为国家控制的公司,其间充满了政府与商界的合谋与冲突。

2002年,第一频道的管理层认为,“俄罗斯公共电视台”的名称已经不符合现实,因而重新采取了能够反映其舆论中心地位的“第一频道”的称呼。第一频道以新闻时事节目、特别是调查性新闻报道为其特色,《时代》、《晚间》、《早安》节目在俄罗斯颇具影响力。电视广告占有最大份额。

2.全俄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的变化

由于奥斯坦基诺公司改变体制及撤销机构,全俄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一度获得了俄罗斯国家广播电视唯一的代表地位。公司下设俄罗斯广播电台、俄罗斯电视台、教育性的“俄罗斯大学”电视台,在俄罗斯和世界各地有62个记者站,通过全俄80个地方性电视台和96个广播电台播出广播电视节目,节目不仅覆盖俄罗斯全境,而且发射到西欧、中东和北美。该公司代表俄罗斯,是“欧洲广播联盟”的成员,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的几大广播电视网和日本广播协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俄罗斯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是全额的国营机构,每年由俄罗斯政府从预算中拨款。

全俄国家广播电台于1990年12月10日正式开播。俄罗斯电视台于1991年5月13日开播,立足于原奥斯坦基诺电视台第二频道的基础,逐步覆盖了俄罗斯90%以上的领土和苏联80%的疆域,经营上也逐步商业化。

全俄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是在叶利钦一手扶植下建立起来的,起初在所有重大问题上均持支持叶利钦和政府的立场。但在发展过程中,它却越来越显示出作为新闻传媒的独立性。在面对一次次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在对车臣战争的报道中,电视台与总统和政府发生了分歧,这使叶利钦大为恼火。叶利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控制国营传播媒介了。于是,他转向私营商业大亨。

1997年,根据叶利钦发布的总统令,全俄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新增加两个广播电台和一个电视频道(“文化”频道)。2002年,所有俄罗斯的地区广播电视公司都不再是独立的,而附属于全俄国家电视与广播公司。从2003年开始,全俄电视广播公司宣布,它已经不再需要国家的拨款,而全部由广告经费支持了。

3.“独立广播公司”的浮沉

俄罗斯第一家私营广播电台“莫斯科回声”创建于1990年苏联时代。其后,俄罗斯出现了一批私营广播电台和私营电视台、有线电视台、私营电视节目制作单位。

俄罗斯金融和商业寡头古辛斯基及其“桥”商业银行集团于1993年10月开办独立电视台(NTV)。NTV起初与教育性的“俄罗斯大学”电视台分享第四个频道的节目时间。1996年总统竞选期间,叶利钦居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支持率已经降至1%。而以独立电视台为首的俄罗斯寡头拥有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则大力支持叶利钦,使他最终得以当选。当选后,叶利钦立刻投桃报李,以1996年11月的总统令将第四频道的节目时间全数授予独立电视台。1996年9月1日,独立广播公司开办俄罗斯第一座卫星电视台,名为“独立电视台新频道”,提供电影、体育、音乐和晚间成人等5套节目,1997年2月起加密收费播出。独立电视台自己只制作新闻节目,它的新闻报道和评论非常尖锐,经常不留情面地批评俄罗斯政府。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古辛斯基积极支持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结果,在卢日科夫的竞争者普京当选后,古辛斯基失去了克里姆林宫的欢心。普京刚刚就任总统,古辛斯基便因经济问题被曝光和逮捕。取保候审后,犹太人古辛斯基逃到以色列躲藏起来。

独立电视台改组之后,一大部分独立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转到独立广播公司参股的“第六电视台”,使第六电视台又成为影响最大的私营电视台。第六电视台成立于1991年,是俄罗斯第一家私营电视台,1993年1月1日开播。第六电视台维持到2002年初,后所有权被转让,改名为TVS。

4.俄罗斯电子媒介的管理和规范

根据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3年12月22日颁发的一项法令,俄罗斯“联邦电视和广播服务机构”(FSTR)成立,它是俄罗斯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负责监督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证的发放,负责对国营机构分配国家经费,负责管理国家广播电视台的播出业务。从1996年起,FSTR还接替前俄罗斯新闻出版与信息部对广播电视进行登记管理的职权,负责颁发执照。

从1996年到1999年以前,广播电视台需要从两个部门得到两个执照:从通信部获得通信执照和从FSTR获得广播执照。1999年以后,只要有广播执照,便自动获得通信执照了。根据1999年的885号总统令,俄罗斯媒介管理机构发生重大改变。政府决定撤销原来的“国家印刷媒介委员会”和“联邦电视和广播服务机构”两个媒介管理部门,代之以“俄罗斯联邦印刷和广播媒介部”。新成立的这个机构统管印刷和电子媒介,从2000年3月1日开展工作。

1993年12月12日,俄罗斯通过了新的宪法,在其29条“关于个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中规定了“寻求、接受、发送、生产和散布信息”的自由,亦即新闻自由。1995年1月25日,俄罗斯通过了《信息和信息保护联邦法》,其中特别规定公民和各类组织机构有权了解关于自己的信息;根据他们的要求,掌握信息的政府部门必须免费提供有关文件。此外,俄罗斯还制订了《广告法》、《行政许可法》等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法规。但与许多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一样,法律的规定与实际的操作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俄罗斯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并不完全认同西方的专业主义准则,他们的自由权利及获得的保护也是非常有限的。

早在1991年12月俄罗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法》后,俄罗斯便开启了广播电视“私有化”的大门。但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公民化”。传媒所有者可以控制“自己”的编辑方针和传播方向,并经常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煽风点火,兴风作浪。不过,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经济力量无法抗衡俄罗斯国家的政治机器及其支配性力量。自2000年普京总统上台以后,俄罗斯一夜暴富的几大金融实业寡头纷纷“落马”。

普京总统采取的一系列针对传媒的有效步骤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

1.通过立法,限制外国资本进入,抵制西方渗透;

2.通过人事调动,使政府掌握全国性传媒,尤其是广播电视媒介的领导权。例如,在2000年年底和2001年年初之际,对于常常与政府唱反调的独立电视台进行了包括台长、副台长在内的领导班子和新闻节目负责人的调整;

3.通过经济手段,将私营媒体的控股权转到国家手中。如2001年上半年,政府成功实现了对独立电视台的控股;

4.通过对国营传媒的资金投入,加强国营传媒的实力;

5.通过体制改革,实现政府对节目的采编制作和传输的双重控制。

5.俄罗斯广播电视的近期状况

俄罗斯广播电视也迈向了高科技。俄罗斯卫星传播公司于1968年2月成立,2001年4月19日获得联邦统一公司的地位。

在2004年的俄罗斯,政府掌握着70%的电子传媒、20%的全国性报纸和80%的地区报纸。2002年,98%的人口至少可以接收一套全国性电视节目,国营的和国家控股的电视和广播公司占有俄罗斯50%以上的市场和70%以上的广告费。根据印刷和广播电视媒介部2003年的一次统计,俄罗斯有3200多家广播电视公司,其中1000多家在所有权方面是独立于国家的。电视公司根据以下几个标准分类:信号覆盖面积(分为全国性的、地区性的和地方的)、所有权(分为国营的与私营的)、节目的组织方式(分为统一覆盖的“频道”和联合播出的广播电视“网”)及传输方式(地面波、卫星、有线电视等)。

2004年,俄罗斯有4个全国性频道:由全苏奥斯坦基诺电视台、公共电视台演变而来的“第一频道”;全俄电视与广播公司的俄罗斯频道;独立电视公司所有的NTV频道;1997年成立、延续被NTV占据的俄罗斯大学频道的文化频道。俄罗斯有90家国营的广播电视公司、800家非国营的广播电视公司,有5个全国性广播网,有卫星电视系统提供数十个打包服务的国际频道,此外还有超过1000个非国营的节目制作公司。

俄罗斯媒介已经走上私有化、市场化和公司化的道路,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象:国家所有制、国有合作制、股份制、公有制、私有制、混合制、外国公司或外国资本所有制。通过资本运营,国家拨款、广告收入和寡头投资都在影响广播电视的运作方式。

在今日的俄罗斯,政府仍然有效地控制着大众传播领域。国家既是主要的商业经营者,又是电子传媒市场的规范者。政府可以通过规定所有权、提供财政资助、掌握节目发行和信号传输来控制广播电视媒介。除了特殊的传媒法律之外,所有刑法、民法也都适用于广播电视。对法规的解释是宽泛而随意的;法律的执行则受到政治的强烈左右。国家可用“违法”的名义,通过行政和司法手段轻易地剥夺私人所有者对大众媒体的财产权和经营权。同时,国家又将大众传媒置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通过关税减免等财政补助措施,培育或者鼓励属于国家或者支持政府的传媒。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各种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传播,逼迫媒体就范。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传媒浓厚的政治宣传说教和意识形态色彩减弱了,出现了多元化的景象。大多数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时效性有所增强,揭露社会问题和行政弊端的调查解释性报道增加了。俄罗斯的传媒在政治生活中态度积极,立场鲜明,常常支持特定的领导人,它们也是反映民意的渠道和沟通社会的桥梁。同时,电视广播节目受商业性的影响,娱乐性增强,格调趋向低俗,西方文化的影响日益明显。

虽然现在的广播电视已经充斥着商业娱乐性的内容,但是,社会主义时代对广播电视“告知、启发和教育”功能的看法依然存在。俄罗斯国内对新闻传播理论和观念的讨论限于少数知识精英。

本节重点

苏联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讨论其原因,分析其得失。

注意传统体制的集中化特点,并作评价。

了解苏联媒介运作的特点,并与中国作比较。

讨论苏联媒介在苏联解体前后的发展变化,思考其成败得失和历史经验。

思考题

1.苏联的广播电视体制具有哪些特点?

2.你怎样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广播电视体制?[1]王向东,《俄罗斯的广播电视体制》(手稿),2006年

第三章 广播电视节目

第一节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节目是广播电视存在的原因。英文中的“节目”(program)一词有“程序”和“安排”的含义,有时指编排成套的节目系列,有时指单个的节目产品。中文“节目”泛指广播电视的单项内容,有时可指整个栏目。

广播电视节目是被媒介机构选编、通过电子频道播放的内容材料,它们也可以通过音像产品等方式发行。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是由各种信号组成的,例如语言、声音、语调、图像、色彩等,这些信息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一个个节目单元,并按一定的编排形式串联起来,并播发出去。广播电视台一般只需制作供直接播出的节目,如新闻时事类节目,或者实况转播节目,其他节目可通过节目市场等方式获取。

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多元性,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广播电视节目分类标准,只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分类方法。根据传播节目的动机,可以分为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节目与营利性的商业经营节目两大类。根据所采用的媒介,可以分为音频广播节目、电视广播节目、卫星广播节目和有线电视节目等。根据节目播出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播的节目和录播(制作)的节目等。所有的节目类型都是制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协定”——它确认共同承认的节目规则。

对广播电视节目,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各种具体形式:新闻、时事报道、广播剧、电视剧、电视电影、漫谈、综艺节目,等等。这些形式是比较固定的,具有明显的种类特征。按照一些较为抽象的特点,我们又可以将这些节目划分为大致的类别:虚构类戏剧节目、非虚构类纪实节目,等等。

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包括卫星和有线电视的节目)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它们相互模仿,相互借鉴,是最具有跨媒介“传染”性的。各国广播电视节目相互流通,相互采纳,也是最具有全球性的传播内容。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及起源

广播电视节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传统上,戏剧娱乐节目和新闻信息节目是综合性电子传媒的节目重点。在有线电视和卫星广播发达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特种频道(specialty channel,中国称“专业频道”)大量出现,主要经营某类节目。

1.戏剧节目

电视剧来自广播剧,广播剧来自舞台剧。最早的广播剧是转播舞台表演,加上一个描绘者,形容看不见的舞台动作。收听广播剧需要想象力——它是所谓“心中的剧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剧曾经非常繁荣,英国很多作家是从给BBC写广播剧本成才和出名的。

电视登场之后,很快夺走了广播剧的受众,也吸引走了广播剧的明星。起初,电视剧是加上了视觉因素的广播剧。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的美国电视采用直播的“剧场”形式从纽约播出精品戏剧集萃。这是采用录像前的时代,也是百老汇统治的黄金时代。由于美国东部的清教徒道德传统,加上教会抨击,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委员批评和国会的调查,早期的美国电视剧是比较严肃的。但是其后,因为好莱坞转变了对电视的敌视态度,因为录像制作和编辑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因为电视传播的大众化时代已经到来,也因为“非美主义”的政治迫害,高质量戏剧的黄金时代很快便结束了。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的时期,许多优秀的美国电视剧艺术家消失了。于是,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和华纳兄弟公司的冒险片取而代之。

历史上,广播剧和电视剧按表演形式可以分为三种。

单本剧集萃(anthology),早期的单本剧类似舞台剧,常常是经典的或高质量的成名作品,出自不同作者,有各自独立的完整故事,每个电视剧的情节、人物互不相关,只是安排在一个栏目中播出,常常是直播的,面向知识阶层,鼓励创新。在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公共广播电视的文化传统使比较高雅的单本剧持续了较长时期。BBC的戏剧栏目《星期三戏剧》具有强烈的主题和自然的风格。其后,商营电视也推出了讲述冒险故事的《摇椅剧场》,播出的是录制的单本剧。

系列剧(series),每集有完整故事的成套节目,具有同一主人公、大同小异的主题和各自不同的剧情。微型系列剧则在两集或更多集中完成一个独立故事。

美国电视系列剧(片)的兴盛是由于这种节目持续时间长,容易产生累积效应,而且易于按季度安排节目,并控制制作成本。最初的电视系列片是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栏目《迪斯尼乐园》;最初的电视系列剧是华纳兄弟公司的冒险片,例如《枪烟》——它连续播出20年,从1955年直到1975年。那一时期,冒险系列片的主要形式是西部片和动作片。起初主要是西部片,但在动乱的20世纪6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深入和越南战争的升级,西部片失去了魅力,到70年代,表现犯罪和破案的动作片最终取代了西部片。

连续剧(serial),每一集中有未完的情节和连续的线索,表现漫长的故事。也有的戏剧介于系列剧与连续剧之间,故事相对完整,有互相连接的情节线,有的终结,有的继续。在美国商业电视节目中,电视剧是按生活周期有规律地安排的,周日栏目相同,只在周末略有变化。英国既有对美国连续剧的模仿,也有英国式的独创。例如,历史剧《亨利八世的六个妻子》和《爱德华和辛普森夫人》被称为这个国家的回忆录。

广播剧和电视剧按发生的时代和集中的现象又可分为几种。

一种是日间连续剧,又名“肥皂剧”,因洗涤剂商赞助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早期肥皂剧在美国广播中出现,40年代达到全盛时期,从早到晚不停地播出。肥皂剧讲述一些伤感、浪漫、悲喜交集的故事,目标受众是家庭主妇。由于角色长期持续的作用,吸引了大批痴迷的受众。演员常常收到数不清的礼物和表达感情的信件。后来,肥皂剧进入电视,并打入黄金时间。例如1979年美国播出的电视肥皂剧《达拉斯》。

另一种是情境喜剧(situation comedy),这是系列剧的一种,又具有幽默滑稽的娱乐性。情境喜剧在美国和英国都极为热门。情境喜剧采用不同的逗乐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小矛盾、沾沾自喜的个人瑕疵、荒谬的误会、夸张的人物、困窘和矛盾的情境等,内容肤浅、轻松。它的特点是情节的循环性,从起点再回到起点,相同的矛盾永远存在。情境喜剧有真人扮演的,也有动画片,例如美国福克斯网1989—1990年推出的情境喜剧《辛普森一家》就是卡通片。

还有一大类是冒险和罪行剧,通常是系列剧。警匪片是其主要类型,冒险和罪行剧是长演不衰的内容。同样的主人公,不同的遭遇(经历种种曲折与磨难),相同的结局(永远是英雄战胜邪恶)。

另有一个大宗类型是电视电影,即专为电视制作的电影。60年代电视电影在美国发展起来,通常是单本剧或微型剧集。电视电影按照电视比较粗放的要求,采用电影老练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既有电影效果,又有电视效率。它不像电影似的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精雕细刻,但比一般同期录音、多机拍摄、一遍就过的电视剧精致。电视电影除了在电视中演播之外,还通过录像带和光盘发售,收入超过了影片的票房。

还有一种特别的电视戏剧是所谓的“真实戏剧”,类似中国的电视报道剧,内容是经过压缩和选择的真实故事,具有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但对话和细节常常是虚构的。由于在展示不可知的过程中掺入想象并猜测人物内心的动机和情感,使得纪录戏剧真假成分混合。

2.综艺节目(滑稽戏和歌舞表演)

20世纪30年代,日益成熟的广播中出现了类型化的滑稽节目。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老板佩利从全国广播公司(NBC)挖走了几名笑星,发展起电视滑稽节目的类型。40年代后期,CBS在节目中请来了甲壳虫乐队和猫王普里斯利,极受欢迎。综艺节目与滑稽节目性质相近,但伴随歌舞,以渲染热闹气氛为目标。随着情境喜剧的兴旺,滑稽综艺的娱乐功能渐被取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电视中专门的滑稽节目已经消失,保留在有线电视频道和某些俱乐部的舞台演出里。综艺节目也淡出了,演变为综艺性的“脱口秀”节目。

3.体育节目

体育比赛充满了悬念和期待,具有强烈的真实戏剧性,因而引起广播电视竞相追逐。而电视比广播更有“眼见为实”的魅力。以往,美国的体育节目一直是在白天和周末的大块时间播出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广播公司(ABC)把体育比赛引进黄金节目时段,并带来滚滚财源。出于商业利润的动机,体育界积极配合电视的转播时间和条件;双方也因为商业利益而时有冲突——电视业总是希望压低电视转播费;而体育界则力图提高转播费。

电视对体育比赛有很大影响。它减少了现场观众的数目。电视改变了进行体育活动的传统时间(白天),甚至游戏规则(例如为了播放广告增加了赛间休息)。体育比赛对电视也有影响。不热门、不精彩的体育比赛,收视率不佳,广告时间会卖不出去,导致电视台干赔不赚。而且,有些比赛的时间难以掌握,提前拖后,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播出。1969年的某天,在晚间7:00,美国NBC该播儿童节目《海蒂》了。电视台按规定卡断了一场接近结束的棒球比赛,结果没有播出两次精彩的底线得分情景,引来球迷强烈抗议。观众对体育节目选择歧异,且爱憎分明,所以体育节目越来越集中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特种频道,以便针对特定兴趣和目标观众播出。

4.竞赛节目

竞赛节目一直是广播电视的大宗产品,在电视中尤其热门。竞赛节目依靠知识和能力,依靠技巧,也依靠运气,未知的结果产生了强烈的悬念吸引力。比赛节目不仅收视率高,制作费还低,通常只相当于同样长度肥皂剧价格的一半,而肥皂剧通常比其他电视剧便宜。起初,黄金时间一直是电视网的禁脔。20世纪70年代初,FCC规定,节目销售和发行公司(辛迪加)有权进入黄金节目时间,于是,辛迪加用便宜的竞赛节目打进了黄金时段。

竞赛节目起初只是直截了当的一问一答,其后加入了赌博的成分,答对一道可得双倍的分数,而答错一道则前功尽弃。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娱乐因素,噱头百出。例如,一个英国的竞赛节目将回答问题的人放入一大纸袋,答对了,便破洞而出;有时,答错的选手会掉进舞台上的“陷阱”。

为了提高竞赛节目的娱乐效果,主办者每每诉诸事先的导演和安排,这便导致作弊的丑闻。195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英语教授查尔斯·范·多伦在《21点》节目中赢得12.9万美元。后来,他承认事先已被告知答案线索,并按编导的要求进行表演,据说,节目制作人认为,前面一路顺风的那位参赛选手缺少观众缘,因此必须做些“安排”。其余大额奖金节目也有类似的作弊行为。事后,电视广播者面红耳赤地承认作伪,电视网的执照面临被取缔的危险。媒体赶紧悔过,承认错误,并保证不再重犯。美国国会通过了对《1934年通讯法》的修改,特别指出,竞赛节目作弊是违法的。

商业竞争促使游戏节目发展出“真人秀”的新形式,加入了天然的风景、曲折的过程,加上俊男美女的表演,设计的竞赛内容更是花样翻新、无奇不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