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报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02:26:13

点击下载

作者:牟德刚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修身报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

修身报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读本试读: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认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背景和重大意义,深入学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是青年大学生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生价值观的实践导向性。对于广大青年学生而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掌握“一魂两体”。“一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它不仅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是指导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升自我价值的理论指南。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它解决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代表着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认同。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真正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社会价值观之间的不同本质。“两体”,即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之“体”。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关注、吸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构成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标识着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气象。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最能够化入人们的内心。科学文化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从“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总纲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到新世纪、新阶段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实目标,再到以“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曾说过,中国道路是有历史依据的,中国制度是有文化基因的,中国理论是开放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现代化的。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自信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只要青年朋友全面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就能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具有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

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理想的认同入手,自觉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想,塑造理想人格。而要把理想化为理想人格,必须把理想转化为信念,就是要使理想转化为一种稳固的、持久的意识,成为一种坚定的确信、执着的追求,即一种信仰。

要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行者,一是要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仅要靠宣传和教育,更要靠实践和体验,要努力追求做“有理想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讲“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是有深刻道理的。理想人格作为人生理想,即是人们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完美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是塑造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的指导思想。一个人有了为之奋斗的志向和理想就会自觉培育和践行为这个志向和理想而奋斗的价值观。青年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更是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造者。我们的人生理想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求职谋业,更需要培育一种改造社会和世界的崇高志向和精神。只有与培育我们的崇高志向、理想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会有肥沃的土壤。

二是要为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即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1]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傲、社会的先锋、祖国的希望和世界的未来。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大学生高度重视自身的价值建设和道德建设,使自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及践行相互融合,使自身的价值观符合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价值基础,为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榜样。

三是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民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2]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直接贡献。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首先应做到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把努力学习、锻炼一身过硬本领以报效祖国作为基本要求。这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其次,要积极响应“三个倡导”。青年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响应和践行“三个倡导”。做主动倡导者、大力宣传者、积极推动者和坚定践行者。最后,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特长。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牟德刚2015年4月注释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第一讲富强 古今共同的国家目标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目标。这是因为,“富”是民之本,“强”是国之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24个字中,只有“富强”代表物质、经济方面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富强”放在第一位。没有富强,就失去了讨论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信念体系和精神支柱,但是,它必须建立在丰厚的物质支撑的基础之上。一个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践行的价值观,不可能和落后、贫穷相联系。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孙中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笼统地讲就是民富国强。若进一步分析,“富强”内含两大主体的价值诉求: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强盛。民富国强的逻辑,是且只能是,民富才能国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之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认为,无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国家财富的创造,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同一个硬币有两面,富强除了体现富民外,也体现为国家拥有巨大的经济财富和强大的综合国力,才能够对本国社会秩序和谐发展以及国际秩序健康发展产生强大的影响。

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这二者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和国是一体的,国和家是不分的。国是家的放大,家是国的缩小。在现代西方政治的治理理念中,国家是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和个人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强大的国家是人民富足、幸福的保障;人民的富裕才能为国家提供物质和精神上支持。一、富强是中华民族的现实选择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一)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目标,富强是最根本的基础。

富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如果国家贫弱、人民贫穷,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全球的环境下,我们必定会像鸦片战争之后那样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如果脱离中国国情,推行资本主义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必定会使中国像西亚、北非的一些国家那样,陷入贫穷、动荡的假自由、假民主的泥潭,既谈不上文明,更不会有和谐。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需要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把实现富强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否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名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富强是自由、平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的著名观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基础。从个人层面上讲,管仲的观点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似。大家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认为,只有底部的四种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个体才能感到基本的舒适,顶部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得以实现。所以,“仓廪实”和“衣食足”是每个人自我实现,包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的前提,也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追求。不久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刊文指出,中国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实现了让数亿农民享受养老保险—这要比美国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总人口多得多。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观察到,美国每30年生活水平翻一番,而中国过去30年间每10年生活水平翻一番。2013年皮尤全球态度调查显示,85%的中国人对本国发展方向[1]“十分满意”,而美国仅为31%。(二)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究竟在哪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2]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说明,社会主义应该比资本主义更有必要和更有能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一概幻灭了。—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即使在那个时期,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了打破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我国也独立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富强为价值导向,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才能创造出人间奇迹,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3]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断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制高点。“天宫一号”上天,“蛟龙号”入海,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建成青藏铁路,在长江“黄金水道”建成数字航道,和平利用核技术,发展具有自主品牌的核工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使社会主义优越性逐步显现出来。世界跨海第一桥—杭州湾跨海大桥

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更多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能够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上更美满、 更幸福、更和谐的生活。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它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现实最大的国情。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指关系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包括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民生工程”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完整体现了经济建设的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和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成为突出的课题。“民生工程”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盾。这是要把发展振兴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鲜明体现。(三)富强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奋斗目标

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历史发展表明,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了障碍。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总结和反思,1963年11月,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号召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四个现代化”被明确地规定为我国在20世纪奋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七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本纲领。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明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目标的制定都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既定目标强有力的落实,按部就班的推进,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富强中国的恒心。

延伸阅读[5]

孙中山:中国要“在地球上占第一强国”

孙中山在“中国在地球上为一最贫弱之国”的时代,要求“诸君立志”,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并且号召四万万人都要有这项志愿。伟大先驱的这种精神,使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感到震撼。

中国不仅要和英国、美国并驾齐驱,还要驾于它们之上,这是孙中山的伟大志向。孙中山在1894年于《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了自己的改革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认为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四者既得,中国“必能驾欧洲而上之”。孙中山后来还多次讲到,实行三民主义,要建设一个驾于欧美之上的“世界第一富强之国”。

把中国建设成为“四最”、“六至”国家,是孙中山一生的奋斗目标。世界第一的中国,在孙中山的心目中是一个“四最”、“六至”国家。所谓“四最”国家,就是世界最强之国、富甲天下之国、政治最良之国、民众最快乐之国。所谓“六至”国家,就是至大、至优、至进步、至庄严、至富强、至安乐。

使“地球上人类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这是孙中山强烈的使命感。孙中山还提出:主张和平,主张大同,使地球上人类最大之幸福,由中国人保障之;最光荣之伟绩,由中国人建树之。不止维持一族一国之利益,并维持全世界、全人类之利益焉。

孙中山自从1895年首次发起广州起义但失利亡命海外后,便环绕地球、周游列国,一面考察各国政治得失和国势强弱的道理,一面做革命运动。到武昌起义以前,他已7次周游世界,大约每两年环绕地球一周。孙中山在世时间为58年零8个月,其中有大约10年零1个月是旅居在欧美地区,他先后8次进入欧美。孙中山关于中国“必能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的大目标,是建立在其丰富的世界阅历的基础之上的。注释

[1]钟声.中国道路.给世界的启示[N].人民日报,2014-05-0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7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9.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文化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2-11/19/c-113722546.htm.

[5]选引自:刘明福.中国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2010.(有删减)二、富强是社会进步的不断积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我们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华儿女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凝神聚力、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一)同心同德圆梦想

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全体中华儿女应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斗。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每一个劳动者都应该处理好国家、民族和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

民智者,富强之源也。—严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物质利[1]益有关。”国家强盛和人民整体利益提升,是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的前提。就国家利益而言,并不是每一种社会形态下的国家利益都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利益,都能成为个人利益实现的条件。迄今为止,只有社会主义的国家利益根本上反映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因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增进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的落脚点不是别的,恰恰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的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例如,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初,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国家加大力度投资,大兴高等教育,扩大高校的招生规模。1977年,高考录取27万人,考生570万,录取比例4.8%。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而到了2012年,考生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比例达75%。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式,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998年为9.8%,到2006年达到21%,超过国际公认15%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从社会发展中的这一个数据就可以看出,国家的强盛给更多的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始终承认个人利益的存在,这不仅因为个人利益是劳动者自身生存的需要,更在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产生和增长,同样离不开个体利益的实现。市场经济的求利性,也必然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利益空前强化,促使人们努力去实现和满足自我利益。对此,作为劳动者个人,也必须深刻认识实现“富强”和个人利益满足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应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以劳动为手段,以服务于他人和社会为前提,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到,作为劳动者个人,为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贡献力量,就是为自己谋利益。正如歌德曾说的:您若喜爱您自己的价值,您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二)有所作为练素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无论是国家的富强还是人民的富裕,都需要人民群众的创造来实现。与其说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不如说每一个个体都在为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民间俗语“小河有水大河满”的道理,说明只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调动人民的创造力,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人们的安康和幸福提供不竭的智慧和动力。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

当代大学生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价值目标—富强,必须加强文化学习,拓宽知识面。这是对当代人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当代人一项最基本的任务。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才可称得上是“真材实料”。我们要利用大学时代这一大好时光,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力求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现在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大学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本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也要广泛涉猎。如果只注重本专业,而忽视专业之外的知识,就会成为“井底之蛙”。现阶段,随着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外语,还要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思维方式等,开阔全球视野。与此同时,我们更要明白,终身学习的号角已经吹响,学习实际上已经成了生存的需要,因此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仍然要学习,而且现在的学习要为将来的学习做准备。我们要增强自己的才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还应该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21世纪时代精神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可以说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要求人才不仅具有一般继承性的知识和能力,更要求人才拥有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创新知识和能力。首先,我们要牢牢确立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坚持运用逆向思维,坚持找寻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人云亦云凡事步人后尘。其次,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就是实践创新。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最后,要思维创新。思维即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我们每天在学习和活动之外,还应该多安排一些时间来思考,思考已发生的、正发生的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那么,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产生灵感的火花,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三)着眼大局做贡献

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联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量。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计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这段话反映了一个质朴的真理性认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取决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合力”,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人之力融入集体才更有分量。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航天事业也得到飞速发展,“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中国人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惊人速度让世界震惊,让世人赞叹。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默默奉献。“我只是工程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这是航天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载人航天工程共有7大系统,每个系统有10个左右的分系统和更多的子系统;工程直接参加单位110多个,涉及单位多达3000余个。

没有人计算过如此庞大的工程究竟牵动了多少人,没有人说得出为“神舟”作螺丝钉的那些默默无闻的名字。他们舍弃了安逸,奉献了青春,有的甚至承受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为了解决载人航天发射场的电磁干扰问题,体弱多病的女研究员潘仁瑾带领年轻的技术人员昼夜攻关,最终积劳成疾。病床上的潘仁瑾说:“我真想赶快出院,回去和大伙一块干,早日把咱们的飞船送上天!”然而,她却没能等到目睹飞船上天的那一天。面对她留下的遗物—一本党章和一双爬塔架、做试验用过的脏手套,同在发射场度过青春年华的她的丈夫常常热泪盈眶……曾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负责人的戚发韧受命领衔飞船研制时,已到花甲之年。作为这支由上千人组成的研制队伍的老总,在飞船研制工作现场,血糖偏高的他常常是揣着药瓶与一线科研人员一起加班加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之前,妻子姜福玲动情地对戚发韧说:“我一定全力支持你早日将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从此,这就成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然而,心愿未了,老姜就病倒了。在戚发韧为第二次发射飞船进入发射场时,老伴的肺癌已到了晚期。“神舟”二号飞船发射成功后,与戚总相濡以沫四十余载的老伴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戚发韧把痛苦深藏心底,又开始了“神舟”三号的准备工作。

在这个充满机会和诱惑的社会,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 中国航天人选择了寂寞和清贫,为圆一个民族的飞天梦想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人们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这是中国人应有的精神。

螺丝钉是平凡的,同时也是非凡的。“螺丝钉精神”就是自觉地将个人融入人民的事业之中,着眼大局做贡献。中国航天人是“螺丝钉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把“螺丝钉精神”寓于工作和生活之中,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小与大、个体与群体、要素与系统、职业操守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赋予“螺丝钉精神”以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代内蕴。每个人要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展现自己的价值,司机要把稳“方向盘”,会计要打好“小算盘”,老师要当好“园丁”。

国家富强需要每一名中国人履职尽责、奋发图强;国人的点滴努力,定会汇成祖国发展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如此,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必将实现,中国将更加富强!

网络上有一首小诗,《让中国更加富强》 ,现摘录下来,稍加改动,与每一位读者共勉: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想

有一天成为天上的星闪亮

去发热去发光

让人生更加辉煌

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理想

有一天成为社会的栋梁

去拼搏去开创

让中国更加富强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变成凤凰

河流它有大有小生命它有短有长

每一份的拼搏每一份的开创

不同的贡献都会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富强

延伸阅读[2]

马云:来自“草根”的首富

马云,汉族,男,1964年9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省绍兴嵊州市(原嵊县)谷来镇。1982年,当18岁的马云想上北大的时候,他经历了第一次高考落榜;1983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直到1984年,第三次高考,他才勉强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马云凭借其出色的演讲口才很快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

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海博第一个月全部收入700元,可房租却要2000元。为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

1994年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

1999年,马云在硅谷融资,被拒绝了20多次。他有点沮丧地来到一家餐厅吃饭,突然问女服务员,知不知道“阿里巴巴”是什么意思?

服务员说,知道啊,芝麻开门嘛!他兴奋地跑到街上,又问了差不多20个人。人们以为他疯了。其实,他只是想给自己未来的跨国公司起个全世界都懂的名字。

15年后的9月19日,一家名叫阿里巴巴、被誉为“中国经济重量级选手”的企业,正式登陆纽约证劵交易所,发行价68美元,股票代码BABA。阿里巴巴以218亿美元的融资额创造了美股史上最大规模的IPO。

这家企业的掌门人,就是当年那个不少人眼里天马行空甚至有点“疯狂”的中国年轻人—马云。

而就在当月23日胡润研究院在京发布胡润百富榜,自称“连小区首富都不想做”的马云及其家族以1500亿元人民币财富首次问鼎中国首富。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2页。

[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9/26/c_127036575.htm第二讲民主 指向人民的好东西“民主既是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政治过程。真正的民主,应当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各个方面和政治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事实上,不管对民主怎么分类,如果从环节上看,两个环节最重要。第一个环节是民主选举。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可人民对国家的统治一般都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间接统治就离不开选举。第二个环节就是决策,这里面包含了协商民主。当一个官员被选举出来后,一定要有一套制度来制约他的权力,让他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听取人民群众、[1]利益相关者及有关专家的意见。”

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马克思

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先后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的实现奠定了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道路。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得到特殊保障,除了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外,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体系。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机制,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更好地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积极推进党内民主,从而进一步促进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靠人民群众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指明了方向,必将进一步推动人民民主更好地发展。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列宁一、民主是基层群众的共同政治理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当普通大众切身感受到“民主是个好东西”时,公众的参政目的也就由感性走向理性,从表面介入走向深度参与,在对政府权力运行、决策的监督中,公民正逐渐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推动民主政治前进的主体力量。民主,也已从开国者的革命理想转变为亿万民众的基本诉求,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一)民主是由人民来推动的

民主,意味着公民在公共事务中有广泛的参与权。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行,民主化的潮流也在涌动。中国民主化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基层民主。特别是中国许多地方的村委会、居委会成员的竞争性直接选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发生了三次意义深远的历史性变革:包产到户、村民自治和建立乡镇企业。广西宜州市屏南乡合寨村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它的意义在于制度上的创新。从合寨村开始萌芽的民主制度,如选举方法、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年终报告制度等,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的重要内容。

此后,广西宜州市宜山、罗城各地纷纷效仿。作为中国农民创造的一种基层民主体制,它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民政部等迅即派出工作组进行实地考察,充分肯定了广西农民的创举。1982年12月,在重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了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则,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正式认可了村民委员会的合法地位。

中国有长达几千年的专制传统,要改变人民群众固有的观念和行事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国家为民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护,民主才得以逐步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民主作为一种基层决策、管理、监督的治理方式,许多典型的做法和操作模式都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1991年在吉林省梨树县第二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双河乡平安村用空白选票的方式由村民推荐候选人,并通过预选确定正式候选人,然后进行正式选举,由此创造出“海选”的形式。1991年陕西省河曲县在城关镇岱狱殿村进行试点,由村民以“推荐票”的形式推荐村党支部候选人,然后由党员按照村民“推荐票”的结果确定正式候选人,召开党员大会进行正式选举。由此确定了“两票制”的选举方式,即村民投信任票推荐候选人,党员投选举票选举党支部书记。另外,还有安徽省岳西县设计并推动实施的“联选制”、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为村民委员会选举创造的“三上三下三公布”民主协商制度,等等。这些创举进一步贯彻了选举的平等原则,完善了差额选举制度,为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第三次修正《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提供了客观依据。人民群众的实践还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党内民主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如中共中央1990年6月27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1994年1月26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都吸收了地方的好的经验。(二)自己的事由人民自己来解决

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为此,1963年毛泽东就曾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近年,枫桥镇共成功调处民间纠纷1000多起,调处成功率达97.2%,其中80%的纠纷在村一级就得到了解决。2013年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浙江枫桥“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合治理战线的一面旗帜。

我信仰民主政体,因为它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伍•威尔逊

自从1998年房改以来,房地产市场得到充分发展,平常百姓入住商品房,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与此同时维权事件却层出不穷。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常常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2005年1月8日,北京上地西里社区首届业主大会召开。业主大会通过了《上地西里业主公约》、《上地西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上地西里业主大会投票和机构选举办法》等社区制度规范,同时选举产生了业主代表、业主委员会委员和业主监事会监事,上地西里社区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及业主监事会正式宣告成立。由此,社区的日常物业管理由业主委员会协调,涉及物业费涨价等大事,则由业主大会决定。一种新型的、由民众依靠民主协商的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并在全国推广。

在中国基层社会大量的民主政治实践中,有一种具有很强生命力、充满希望的民主形式,非常值得人们关注。这就是十多年前诞生于浙江台州温岭的“民主恳谈”。所谓民主恳谈,简言之即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制度。如今,在温岭,在台州,小到村庄道路的修建,大到市级财政预算,甚至市委重大决定,都要经过民主恳谈,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听取利益相关方面的群众代表的意见,由当事方与利益相关方进行会商,并形成具有一定约束性的意见进入决策、决定程序。民主恳谈,在台州已经成为一种涉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的民主形式,成为党委民主决策、政府民主行政的必要环节和人大制度的必要补充。

无论是“枫桥经验”还是业主委员会、民主恳谈,参与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不仅议题来自于人民群众,表达者是人民群众,更重要的是,它满足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且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汇聚的是民意,归聚的是民智,凝聚的是民心,集聚的是民力。尤其是民主恳谈这种民主协商形式,民主恳谈议题的确定、时机的把握、程序的控制、结果的运用,都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民主恳谈是通过参与、通过协商、依照人民群众的意愿聚合起来的。这体现了“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全国人大代表郑雪君进社区听取百姓对民生的意见和建议(三)人民的权利靠法治保障

从根本上说,民主与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条件,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民主的根本意义是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做主。宪法和法律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民主。法治意味着健全的法制和严格依法办事,但法治的实质意义是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生活的最高权威。用法治来保障民主,最根本的是树立宪法的权威,认真实施宪法,依据宪法的规定健全有关法律并严格执行。因为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维护宪法的权威就是维护国家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人类社会民主发展的历程表明,每个国家在选择民主制度时,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国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的民主制度。一个国家实现什么样的民主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我国宪法所确定的民主政治制度不仅适合本国的国情,而且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是有效的、富有生机的。评判一种政治制度是否民主,不能看有没有全国性的竞选,是否有三权分立、议会制度或多党制—这些都是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标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的民主制度,关键是看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的合法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证。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中东、北非国家和东欧的乌克兰等国家,在接受宪法民主政治制度模式后,不仅没有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且还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动乱,使得社会秩序紊乱,经济危机不断,有的国家甚至陷入无休止的内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民主建设,一直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当作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有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才有健全的法制体系。若没有法治,公民的民主权利就有可能随时被剥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稳定,民主进程就有可能导致秩序的失控。有了法律规章制度,但如果人们不执行,同样也会破坏民主政治制度,公民的政治参与完全有可能破坏社会稳定。泰国的“街头民主”、台湾地区的“占领议会”,貌似群众性的“大民主”,实际上对泰国和台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副作用。

延伸阅读[2]

民主的嘲讽

托马斯•戴伊和哈蒙•齐格勒在《民主的嘲讽》一书中,把美国的民主喻为“精英民主”,即治理美国的不是民众而是精英。该书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美国民主的六大特征:

第一,社会区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是少数人;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

第二,统治多数人的少数人并不代表被统治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

第三,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是缓慢而又不间断的。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第四,精英对于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行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是意见一致的,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第五,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第六,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很少受到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注释

[1]引自:《经济观察报》,2009年0302期,第44版。

[2][美] 托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民主的嘲讽[M].孙占平,盛聚林,马骏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二、民主应该转化为公民的生活方式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民主观,必须提升公民的民主素养,将民主转化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一是要提高每个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最广泛地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二是要把民主转化为生活方式,要求每个公民积极培育有利于民主的各种思想意识。尤其是多一些规则和法制意识,少一些江湖习气和圆滑世故;多一些平等意识和宽容精神,少一些等级观念和打压意识。三是把民主转化为日常生活,要在基层自治和社会治理中得到体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

那么,在校的青年学生如何培育自己的民主意识,提升民主参与能力呢?其实,在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日常活动等方方面面,包括诸多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都可以由大学生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一)高校为大学生参与民主实践提供了基本的组织形式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经验,我国高校已经建立并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是学生事务公开制度。学生事务公开是校务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学校把管理中师生密切关注的以及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信息进行公开。学生对公开的事项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校方采纳,以防止校方在决策的制定和决策的执行过程中损害学生的切身利益。

二是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依据有关标准,采用一定方式,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评价。学生参与评教能够最直接、最生动地反映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听证制度。听证制度是一项带有浓郁的现代民主色彩的法律制度。所谓听证制度,是指“拥有决定被管理人利益的合法权利的管理机关在做出影响当事人重大权益的决定之前,给利益关系人就特定[1]事项发表意见机会的程序”。在高校,在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适用听证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项:一是具体行政行为。在学生管理部门行使行政权力,对学生做出一系列的决定和处分,如纪律处罚、收缴费用,或其他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决定时,适用听证制度。二是制定学生管理政策、校规等。学校在制订一系列与学生利益相关的管理政策及规章制度,如制定评奖评优、宿舍管理等制度时要进行听证。

四是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不服,或认为学校、教职工侵犯了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可以依法向学校和教育行政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能够督促学校严格依据事实和处理规范,慎重做出处分学生的决定,推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申辩、申诉,在行使学生权力的同时,提高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

五是学代会制度。学代会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维护自身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组织和途径。学代会制度是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形式,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维护学生权利的指导思想,而且体现公平、公正和教育为本的价值理念。当然,学代会制度的探索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二)大学生享有民主管理和监督学校的权利

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是学生的权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1)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2)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3)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4)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2]他权利。”此规定表明,体现在法律关系中的学生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评议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等。

结合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以及对学生特点和学校管理活动性质的分析,大学生能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途径比较多,范围也比较大。第一,学生可以参与学校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决策的评议,主要内容包括:参与学校发展建设、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工作中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决策评议;参与学校和学生事务相关的职能部门出台的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评议。第二,学生可以参与学校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事务的监督和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参与学校的政策和制度的宣传,监督学校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对学校管理、教学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设,提交相关议案,提出质询、建议和意见;参与学校直接面向学生的服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参与学校校内宣传媒体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第三,学生可以参与学校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部门的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参与与学生事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各院系与学生利益直接相关工作的管理;参与教辅和后勤等直接服务学生的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参与学生生活区的管理和监督等。第四,学生能够参与个人利益损害事项的直接申诉和诉讼,主要内容包括: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时,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在学校或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时,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不公正评价时,请求审查,并予以改正。

民主使每个人成为自己的主宰。—詹•拉•洛威尔

当然,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会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学校历史传统、管理者素质及学生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既要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化,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三)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由于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在具体政策和高校实践中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不仅影响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工作的推进,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实际参与效果。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和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要求,提出以下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3]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对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统一领导原则,才能保证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正确方向,为其提供政治基础和可靠的组织保证,可以抵制各类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学校党委不仅能够调动学校的一切资源,保障、支持学生有效参与民主管理的需要,还可通过教育和细致周到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和管理人员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2.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主要是指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能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也就是参与的范围、程序、形式等都必须合乎相关规定。所谓范围合法,是指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范围,必须根据学生在法律关系中所拥有的权力来界定,逐一明确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评议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的相应内容和范围。所谓程序合法,是指在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时在法律法规有明确程序规定时必须按规定程序办。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学生因对处分不服而进行申诉所做出的规定为,学生有异议必须先向学校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而不能直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即必须进行逐级申诉。所谓形式合法,主要是指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要符合法律规定。如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参与民主管理时,必须按社团管理的有关规定报批、备案。又如学生若要采取激进行动来给学校管理者施加压力,如进行游行示威,同样必须按规定报公安部门批准,否则就是违法。温州大学宿舍楼民主选举楼栋长、楼层长、寝室长。图为流动票箱进寝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