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案例精选与评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07 13:14:33

点击下载

作者:李联卫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物流案例精选与评析

物流案例精选与评析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基础篇、功能篇和战略篇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现代物流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实施、物流客户服务、采购与供应、包装与装卸搬运、仓储管理、运输管理、流通加工、配送与配送中心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从微观到宏观,从实际运作到理论分析,以鲜活生动的案例为载体,系统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现代物流知识与实践,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认识物流和学习物流。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物流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还可供从事物流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人员阅读使用。版权页书名:物流案例精选与评析作者:李联卫 编著CIP号:第025535号ISBN:978-7-122-33855-6责任编辑:蔡洪伟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序序

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除了总量的猛增外,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和业态方面超乎想象的变化。十几年前最富想象力的人,恐怕也不会预料到今天纷纷涌现的大量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在这些年里,物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产业形态变革的代表性行业之一。物流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只要有动物就有“物流”。不过,当十几年前的物流业仅仅表现为生产企业的一道工序或独立的运输公司、保管仓库等时,“物流”(logistic)只是一个学术圈内的词汇。如今,像“物流园区”“物流一体化”“配送”“供应链”等与物流相关的词语,一般人也能脱口而出。物流业正在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业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很多地区都把物流作为未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或支柱产业。可见,物流的发展前景远大。

相应的,这些年来我国对物流的研究也在向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开设此专业的高校。但直到20世纪末,物流的教育、研究还未大规模展开。2002年教育部首批允许八所高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之后一定层次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与物流相关的专业。现在,每年仅高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有十几万。

虽然对物流的研究如火如荼,所谓的物流专业又如此广泛地开设于高等院校,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意味着物流已经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或专业。众所周知,成熟的学科或专业都有自己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我认为,无论是物流管理还是物流技术,尽管已产生了不少专业知识和比较成熟的技术,但都不属于理论性强的科学“学科”,也不属于应用性强的技术“专业”。正如大家经常说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特点主要是实践性,即“实践变成理论”而不是“理论变成实践”。同样,物流也可以说“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无论是研究者、企业管理人员,还是要深造的学生,都要增进对物流的理解,多探究、多了解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案例,以便能够应用于实践中。我们都熟知,国内外有不少著名的商学院都是努力建立案例库,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的。

我的朋友李联卫,大学毕业后曾在几个不同类型的企业里工作过十多年。这些企业有生产型的,也有销售型的,因而他接触过不同类型的物流工作。后来他又到学校教物流,至今又有10年了。他对物流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些先进的物流技术、企业的物流案例都很容易引发他的感慨。从他这本书中所选的案例可以看出,他对物流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很透彻。同时,他做出了把物流实践理论化的努力。

书中编选的都是不同类型的企业物流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比如,极富戏剧性的电商“双11”活动既是一场商战大戏,也是一次网络狂欢。而对关注物流的人来说,“双11”是检验我国物流(准确地说是快递)水平的一个典型事件。对于商业而言,电子商务当然是革命性的、是先进性的,然而由于欠缺与之相配的高水平物流,“双11”的商业革命性意义被打了不少折扣。其实“双11”暴露出的物流问题很明显,我国物流水平相对滞后。这不仅需要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技术,也需要降低物流成本。2014年5月,马士基(Maersk)集团发布的《马士基集团在中国影响力报告》显示,中国的总物流成本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这一数据不仅高于众多发达国家的平均值,也高于亚太和南美国家的平均值。报告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平均占成品最终成本的10%~15%;在发展中国家,各种低效现象导致物流成本显著增高,占成品成本的15%~25%,甚至更高。中国的制造商物流成本高达生产成本的30%~40%,因此物流的发展空间巨大。

科学是严谨的,而艺术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超出“常理”。物流技术的改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经常来自实践中企业家和工作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的创新做法很可能会让关心并关注物流的各方人士产生各种奇思妙想,同时也很可能会促使物流研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本书中的案例比较全面地涉及了物流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从客服、采购、物流规划到各种物流功能,再到物流战略。而用案例串起物流的各个方面,可以使读者对物流产生全面的、直观的认识。

另外,书中编选的麦当劳物流供货商阿尔法(Alpha)集团、联合包裹公司(UPS)、宜家家居(IKEA)、苏宁、海尔、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日本的花王公司等案例,其中的企业既是知名企业,又是在物流管理上很有特点的企业。宜家家居具有鲜明的产品物流特色,如全面采用平板包装并分开计价;要求供货厂商把大多数货物直接送到自选商场,省略了中间的仓储存放和搬运工作;针对特殊订单,成立地方性的服务中心等。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典型代表,同时为多家大型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以“双赢”的模式既为客户节约了成本,又获得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典型的意义在于其先进性、超前性,但又并非是不可模仿的。全球最大的连锁便利店7-11不过是一个日常食品的零售连锁店,但其业务涉及20个国家及地区,每日为接近3000万的顾客提供服务。7-11的做法是设置共同配送中心,由中心统一集货,再向各店铺配送。地域划分一般是在中心城市商圈附近35公里,其他地方市场方圆60公里,各地区设立一个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高频度、多品种、小单位配送。实施共同物流后,店铺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更重要的是,7-11在考虑自己的物流时的确树立了“顾客至上”的理念。除了实行一日三次配送制度,当预计到第二天将发生天气变化时还会对追加商品进行配送,以便为消费者提供高鲜度、高附加值的产品。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想顾客之所想,做到这一点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和理论,关键在于研究者和来自物流一线的人能否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

当然,这本书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在我看来,对有的案例的具体做法讲得还不够详细,难以让学习者“照此办理”;编选的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的案例,但我觉得适当选一些小企业的案例会更有参考价值;物流战略方面的案例也有些单调,不如物流功能方面的案例生动。希望李联卫今后再接再厉,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物流案例。刘来平   2018年8月9日于青岛第一篇 基础篇

在降低制造成本和增加销售额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日]西泽修第1章 现代物流与物流管理案例1 “双11”背后的物流对决

2018年天猫“双11”迎来了它的第十年,“新零售和全球化,是2018年天猫‘双11’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它们正是过去十年中国商业变化最生动的写照。”天猫总裁靖捷说。在他看来,2018年的“618”就是天猫“双11”的预演,不仅用13天完成了去年18天的目标,更见证了传统零售向新零售的华丽转身—全国线下有超过70个新零售商圈、10万家天猫智慧门店、20万个品牌、7000万人同步参与其中,创造了中国商业史上的新纪录。

十年来,阿里巴巴首创的“双11”将年轻人庆祝单身的11月11日变成了零售史上最大规模的消费狂欢日。天猫的高速增长见证了中国商业能量的大爆发,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引擎之一。“双11”,更是成为中国商业过去10年绕不开的核心关键词。一、2017年“双11”当天全网产生包裹13.8亿

2017年天猫“双11”再创新纪录:24小时成交金额达1682亿元!全天支付总笔数达14.8亿,全天菜鸟物流订单达8.12亿,交易覆盖了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大数据公司星图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双11”全网总销售额达2539.7亿元,产生包裹13.8亿个。据星图数据对20家B2C电商平台的监测,在“双11”销售额方面,天猫占全网比例66.23%,京东占比21.41%,苏宁易购占比4.34%,唯品会占比3.43%,亚马逊占比1.95%,其他电商平台占比2.64%。在各平台海外购销售额占比上,亚马逊为7.3%,天猫为5.4%,京东为4.9%,唯品会为3.7%,苏宁易购为0.6%。

每年“双11”之后,货物的运输、配送都会成为难题。2017年的13.8亿个包裹,又是一个天文数字。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双11”当天,各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3.31亿个包裹,同比增长31.5%,已接近2006年中国全年的包裹量。与此同时,在“双11”之前,各部门也都行动起来。铁路部门开启了高铁配送,各物流公司拿出了最好的方案,“双11”物流的体验和速度纪录在不断被打破:天猫第一个包裹在零时20分就送达,天猫的8.12亿个物流订单只用了一周时间就基本配送完成;1亿个订单的送达时间已经从9天缩短到2.8天;“双11”当天,仅用了16个小时,全国就有340个地级市消费者收到当天购买的物品。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10.6亿件,而2016年达到313亿件,10年增长了30倍,业务量约占全球的40%,已连续三年稳居世界第一,对世界快递业务量增长的贡献率达60%。“双11”大战几乎调动了国内一切可以动员的物流、社会资源,组成了一支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无人化于一体,堪称世界之最的中国“物流天团”。其中,承担阿里“双11”最大份额包裹运送量的当属拥有庞大加盟网络的“通达系”(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快递企业以及阿里系百世快递。阿里旗下智慧物流菜鸟网络则主要从大数据、智能仓储等各方面赋能合作伙伴,并协同全行业超过300万的快递人员,组织的干线车辆、航空包机等资源增长了30%。

据报道,在2017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前夕,菜鸟网络发布了全球领先的超级机器人旗舰仓,上百台机器人单日发货超百万件,截至11日21时,“双11”的物流订单量就超过了7亿件,相当于2006年全年包裹量的2.6倍。报道称,11月12日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历年“双11”的经验,今天的峰值就是明天的常态。“双11”是面向未来的新物流练兵场,是一场科技、数据协同的战役,高成交额、高交易峰值、高物流单量—除了这些意料之中的数据变化外,其幕后更多的是依托人机协同的发力、智慧物流的大举应用。

与此同时,京东则主要依靠自建10年之久的物流军团。目前,京东已拥有中小件、大件、冷链、B2B、跨境和众包(达达)六大物流网络。这支军团的战斗力,在今年首次突破千亿成交额的“京东618”中已经得到检验。“双11”期间,京东自建物流也成为其千亿成交额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13个京东“亚洲一号”智慧物流中心,以及全球首个全流程无人仓、昆山无人分拣中心、全自主研发的武汉无人仓等也全面投用,有效缓解了订单高峰的压力。

此外,“双11”的“物流天团”还囊括了点我达、达达等即时物流平台以及线下数万家快递代办点,它们分别与阿里、京东合作,作为末端配送的有效补充,集体迎战“双11”。二、“双11”9年物流发展史

随着2008年新版《邮政法》的正式推出,快递终于有了合法的身份。与此同时,天猫的前身淘宝商城也正式上线。

1. 2009—2010年:混沌未开

以2009年为基准,当时申通、顺丰、宅急送16岁,韵达10岁,圆通9岁,中通7岁,百世汇通6岁,都处于未成年的状态。以通达系为代表的快递公司,在电商市场初期与加盟制双重背景下,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虽然管理松散,但人心齐整,亟待大量货物涌入。顺丰投资1亿元注册了顺丰航空,同年第一架B757全货机首航。如今看来,这两年“双11”就是玩闹,2009年“双11”当天销售额5000万元,参与的商家有27户,产生的快递件数更是无从谈起;2010年增至9.36亿元,参与的商家有771户,快件量达1000万件。对当时吃不饱的通达系而言,“双11”只能算是一盘开胃小菜。

2. 2011年:爆仓元年

52亿、2200户商家、2200余万件包裹,除了顺丰外,其他快递公司集体爆仓。在有图有真相的年代,各种包裹山在网上流传,爆仓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于是快递企业蒙了,阿里巴巴蒙了,管理部门也蒙了。当时的快递企业多数还处于草莽期,快递员手中的快递把枪好像除了顺丰和国际四大公司人手一把之外,其他几家还未普及。中转场还只是普通的皮带机,分拣全靠手工,一个熟练的分拣员需要记下成百上千的地址信息,随便走一个都有可能让整条流水线瘫痪。由于预警和准备不足,大量快件被积压在各大公司的转运中心。面对不断涌入的包裹,面对各种舆论的压力以及政府的监管,快递企业第一次感受到压力—如何应对和解决短时间内暴增的快件。爆仓这个形象的词汇,也在这一年深深地烙在了快递行业的身上,直至今日,如影随形。

3. 2012—2015年:菜鸟与飞翔

2011年的惨况,让所有人记忆犹新。这也注定了接下来的每一个“双11”,阿里、快递公司、监管部门都必须有所行动。这时,就不得不提菜鸟网络了。从2012年的“双11”开始,阿里开始启用物流预警雷达,派人驻点快递企业。2013年菜鸟创立,从初试牛刀到指挥各家快递公司,挟数据以令“诸侯”,从数据端确保“双11”物流配送不出纰漏,这几年菜鸟的作用也日渐显现。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快递公司而言,为了确保“双11”能顺利度过,最直接的就是投放各种资源。常年关注这类新闻者会在“双11”前一个半月开始看到以下不断重复的内容,直到今日好像也是这些。

扩场地:扩建、扩容、临时租赁等;

增运能:千万辆级别以上的购入和储备;

招员工:快递员、操作工、客服、分拣员、驾驶员,包括大量临时工在内;

添设备:升级信息系统、改造流水线、装配手持终端配等;

年年岁岁,周而复始。

不过,其中航空运力的投入成为“双11”期间为数不多让大家感兴趣的亮点。公开信息显示,2013~2014这两年的“双11”有100多架飞机参与物流配送,其中顺丰旗下的36架全货机每日可发运货量1800吨,散航腹仓带货每日最多可获取3850吨。2015年相关数据显示,“双11”期间有120多架全货机参与,其中为顺丰服务的42架全货机每日可发运货量2000吨,散航腹仓带货每日最多可获取4500吨,可以说那几天的飞机十有八九都会承载着顺丰的快件。航空领域不只是顺丰,在2015年“双11”前夕,圆通也专门弄了一架“淘宝号”参与其中。

4. 2016年:资本元年

2016年最主要的几家快递企业纷纷启动上市,尽管顶着资本光环,但在“双11”备战方面和过去没有本质区别,随着各家公司的启动上市,在资金方面更为充裕,血拼的弹药更加充足,这反而是一柄双刃剑,中国快递业可能走向更加疯狂的“双11军备竞赛”。当时媒体报道的数据显示:

圆通:全网人员将达到50余万,其中大部分为临时、兼职人员。

申通:除增加客服人员外,还新增云客户,将在校大学生的资源汇集起来,通过业务测评、风险评估等,将他们纳入在线客服、电话客服等基础服务岗位。

韵达:“双11”业务量最高峰期间,新增临时人员3万人左右,包含临时工、小时工等,从“双11”当天到11月21日期间,预计共增加临时人员11万人左右。

天天快递:各集散分拨转运平台预计投入4400多名应急人员,保障转运速度及时效。

据菜鸟网统计,全快递行业将有268万一线人员投入快递服务,较2015年增长超过50%,干线车辆增长59%,航空运力增长40%左右。虽然这些年大家备战“双11”越来越有经验,也尽量发挥了协同作用和流量预警功能,但是基础模式—堆资源并没有改变。

不过,这一年“双11”堆资源却堆出了个网红。除了原有的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外,顺丰还与中铁合作,用高铁运输快件,此消息一经曝光,网友随即脑洞大开,使顺丰一下子成了微博热搜。仔细观察网上各种调侃快递坐高铁的图片,顺丰的每件包裹尽管看起来臃肿,但放置在座位、过道上时依旧留有余量,既保证了快件的安全,又不会损坏车厢内的设施,显然顺丰对快件的大小、重量等经过了严格的测算。

5. 2017年:一场快递秀

2017年11月11日凌晨00:00,一位家住上海的徐女士订了一张床垫。15分钟后,物流师傅上门安装。与此同时,南京苏宁通过机器人“小biu”配送了一单青岛啤酒。从用户00:30下单到“小biu”送货上门,整个过程仅用时3分钟。不知道从何年何月开始,“双11”期间的首单似乎成了一种仪式,就跟“头炷香”一样。虽然其背后不乏大数据的支持,但年年刷新着人们大脑的下线。如果说申通、京东、菜鸟的智能仓储分拣技术等是后台运作,好不好用只有自己知道,那么从去年开始,各家快递公司都已采用各种无人设备,如无人仓、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配送等,啥吸引眼球做啥,但真正大规模使用的依旧是极少数。似乎和“双11”的价格一样,物流配送也从以前实打实的埋头苦干变成了一场秀。

菜鸟网络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不做自建物流。其核心目标是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公司、仓储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等各类企业提供平台服务,而不是自建物流或者成为物流公司。菜鸟网络CEO童文红坦言,快递业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需要供给侧的创新,只有共享互联才能解决物流的末端难题和绿色环保问题。菜鸟网络是以社会协同为理念、以赋能生态为初心的中国物流数据的大中台。近年来,菜鸟网络所做的事情都紧紧围绕着提升中国物流的效率、做好数据大中台这件事情,大方向是标准、数据。其中数据里包括底层的算法,以及怎么把生态链上的企业协同起来,让所有环节在一个正向的生态圈中运转。实际上,以“双11”为代表的中国物流生态,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依靠自营直面的,只有依托于菜鸟的生态才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态系统,消费者才可以在家随心所欲地购物、愉悦地欣赏晚会,而不再去担心物流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享受真正的电商节日。(来源:亿欧网,https://www.iyiou.com/p/60300,2017-11-20)案例分析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淘宝两大公司,不断刷新着中国电商行业发展的纪录。电子商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最终消费者。消费者不必再到拥挤的商业街挑选自己所需的商品,而只要坐在家里上网浏览、查看、挑选,就可以完成购物。但试想,如果消费者所购商品迟迟不能到货,或商家送货非自己所购,那他们还会上网购物吗?物流是电子商务实现以顾客为中心理念的最终保证,缺少现代化物流技术与管理,电子商务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就等于零,消费者必然会转向他们认为的更可靠的传统购物。本案例就说明了物流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商业活动中签订购销合同的同时,商品所有权便由供方转移到了需方,而商品实体并没有因此到达需方。在电子商务条件下,顾客通过网络购物完成了商品所有权的交割过程,但只有商品和服务真正到达顾客手中,电子商务活动才告终结。在整个电子商务活动中,物流实际上是以商流的后续者和服务者的姿态出现的。没有现代化物流,轻松的商务活动只会退化为一纸空文。无论是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的支持。从原料的采购开始,便要求有相应的供应物流活动将所采购的材料送到位,否则生产就难以进行;在生产的各工艺流程之间,需要有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过程,即所谓的生产物流,以实现生产的流动性;部分余料、可重复利用物资的回收,也需要所谓的回收物流;而废弃物的处理,更是需要废弃物物流。可见,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一系列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通过减少费用来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从而保障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运行;相反,缺少了现代化物流,生产将难以顺利进行,无论电子商务这种贸易形式多么便捷,都会是无米之炊。在电子商务和物流业互动成长的过程中,物流业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卖家发往买家的一个个包裹或将引领行业发展的走向。引入信息化处理技术,增加了物流业的技术含量;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配送效率的同时,创造出一个个增值服务;电商自建物流的加入,更是加剧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案例2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从仓储企业到现代物流中心的嬗变

近几年,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拓宽经营思路,坚持全方位发展,注重多种经营并举,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之路。目前公司已由原来的一个普通仓储企业发展成一个集仓储、运输、货运代理、现货市场、信息服务、流通加工、物流质押(金融)等于一体的第三方综合性大型现代化物流中心,同时带动周边地区小型物流运输、连锁经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繁荣的起动机和助推器,引领着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现代物流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企业发展现状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原西安中储物流中心)隶属于国资委所属国有企业集团之一中国诚通集团下属的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公司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拥有4条铁路专用线,库房30多栋达10万平方米,货场15万平方米,各种起重、装卸、运输设备共计100多台(辆),物资吞吐量每年在240万吨以上。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户资源以钢材、家电为主,还有有色金属材料、纸品、装饰建材、食品等。公司现有客户600多家,遍及全国各地。其中有家电客户60多家,格力、春兰、新飞、荣事达、澳柯玛、西门子、小天鹅、志高、科龙等已成为公司的长期服务对象。近年来公司加快城市快速消费品业务的拓展,先后引进了雪花啤酒、茅台酒、美特斯邦威、李宁服饰、西北国药、双汇等品牌客户。目前,企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二、转变经营理念

随着物流业在我国的兴起,许多企业纷纷打着“现代物流的旗号”相继进入人们的视线。一时间,发展现代物流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公司作为西北大型物流企业,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变化,努力发挥着自身储运优势,积极尝试从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坚持全方位发展、注重多种经营并举,给一度大量闲置的库房和场地带来无限生机,实现了经营理念的跨越,彻底打破了原来的流通体制,极大地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公司不断对社会闲散资源及周边个体运输户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理念对车辆进行管理,以达到满足客户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的目标。三、培育物流市场

仓储不是物流,仅仅是物流的一个环节。物流具有系统化特性,只有系统考虑保管、运输、配送、分拣、包装、加工、装卸、信息服务等环节,才能使物流活动达到效率化、快速化和整体最优化。

多年来,公司凭借15万平方米的货场、10万平方米的库房、4条铁路专用线、完善的起重运输设施以及中储在全国物流组织网络的优势,紧密联系我国国情,结合地区实际,坚持“本土化”经营。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物流业经验,奋力开拓市场,积极寻求发展机遇。在拓展配送业务过程中,重点提供家电产品销售物流服务。根据客户商品的特点,先后购置10多辆厢式货车充实运力,满足配送需要。现在,格力、春兰、荣事达、新飞、志高、雪花啤酒等近20家家电客户及生活资料客户已与公司展开深层次的物流配送合作,配送方式也由单一配送转向共同配送,从而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以B2B为主,负责向陕西地区各大超市和商店及西北五省配送。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公司了解到许多客户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资金瓶颈问题,于是通过论证开发了物流质押(金融)业务,延伸物流服务链条,与银行合作为客户解决资金短缺问题。通过开展此项业务,实现了公司、客户和银行“多方共赢”。四、提高服务水平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的现代化。在中储总公司的指导下,分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业务流程进行了改造优化,并开发引进了仓储管理软件。目前公司的仓储业务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客户登录中储物流网即可查询库存动态,对库存进行有效监控。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司中心网站进行信息广告的发布,实现信息共享交流。完善办公局域网后,管理层可以随时运用计算机对生产经营动态进行控制,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公司还对起吊设备进行了信息化改造,使每钩货物都可以在起吊过程中被准确测出重量,极大地方便了客户。在治安安全方面投资了30多万元进行技防布控,在办公区、生产作业区和安全重点防范区域安装了监控设备、红外线感应系统等高科技安全监控设施,有效保证了公司物资、财产和人员的安全。

要发展现代物流,人才是关键,而大量的现代物流理念和理论知识是基础。公司积极采用各种办法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除经常选派一些生产、管理干部外出学习参观,积极参加物流论坛会外,还加强对员工服务理念的教育。同时,还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使员工服务意识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理念,“优质高效、便捷周到”的中储服务品牌已经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随着公司内部改造、整合的完成,以及传统储运设施、技术改造和项目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将成为一家组织规范、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服务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来源:物流天下网,http://www.56885.net,2007-03-22)案例分析传统物流往往只注重仓储或运输,而现代物流具有系统化特性,只有系统考虑保管、运输、配送、分拣、包装、加工、装卸、信息服务等环节,才能使物流活动达到效率化、快速化和整体最优化。传统物流企业的改造、发展,任重而道远。现代物流是人类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主动脉。它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包含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物理性位移。现代物流将运输、包装、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物流概念处于孕育与产生阶段。1901年,John.F.Crowell在美国政府报告《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费用,从而揭开了人们对物流活动认识的序幕。1915年,美国市场学者阿奇·萧(Arch.W.Shaw)在其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ing Distribution)一书中提出物流的概念,叫作“Physical Distribution”。1933年,行业团体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最早给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下的定义是:“物流是销售活动中所伴随的物质资料从产地到消费地的种种企业活动,包括服务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率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一词。战后,“后勤管理”的概念被引入商业部门,并被称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1927年,Ralph Borsodi在《流通时代》一书中用Logistics来称呼物流,为物流的概念化奠定了基础。1963年,美国物流(PD)管理协会成立,于是从管理的角度定义物流。经过20多年的实践,物流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1985年将PD更名为Logistics,并重新定义物流:“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在物流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欧美和日本等国家运输管制放松、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质量理念不断创新、合作伙伴和战略联盟等新型市场组织形式的发展,将物流管理的发展推到了供应链管理的新阶段。目前国内讲的这个“物流”概念,是从日本引进并直接使用的。“物流热”在日本的兴起是1955年年末到1965年,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转向高度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日本组团赴美国调查“流通技术”(Distribution Tech-niques),他们把Physical Distribution(PD)的概念带回日本,并向政府提出了重视物流的建议,最终在产业界掀起了PD启蒙运动。20世纪60年代,日本物流专家把Physical Distribution译为“物的流通”,1970年以后简称为“物流”并沿用至今。1987年,在李京文教授等人主编的《物流学及其应用》一书中,物流被定义为:“物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阶段之间的流动和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之间的全部运动过程。”1995年,王之泰教授在《现代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按用户(商品的购买者、需求方、下一道工序、货主等)要求,将物的实体(商品、货物、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运输、储存、保管、搬运、装卸、货物处置和拣选、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许多相关活动。”1996年,吴清一教授在《物流学》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实物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转移,这种转移既要通过运输或搬运来解决空间位置的变化,又要通过储存保管来调节双方在时间节奏方面的差别。”1997年,何明珂教授在《现代物流与配送中心》一书中,将物流定义为:“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它由一系列创造时间和空间效用的经济活动组成,包括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是这些活动的统一。”2007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将物流定义为:“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这个定义是对从2001年8月起实施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物流定义的进一步凝练:“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它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的有机结合。”案例3 德尔费公司的物流重组

总部设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德尔费(Delphi)公司,生产深海鱼油和各种保健品。虽然它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方面始终保持优势,却由于其复杂、昂贵和无效率的物流系统而面临着利润下降的境况。德尔费公司发现,自身对过多的承运人和过多的系统正在全面失去管理控制。

为了重新获得控制,德尔费公司不得不重新组织其物流作业。德尔费公司新的物流结构的实施,是以将其全部的内部物流作业都转移到联邦速递(Federal Express)的一家分支机构—商业物流公司(Business Logistics)为开端的。商业物流公司的任务是要重新构造、改善和管理德尔费公司在供给链上的货物和信息流动的每一个方面的情况。

在重新组织其物流作业之前,公司有6个大型仓库、8家最重要的承运人和12个互不联系的管理系统。其结果是,从顾客订货到向顾客交货期间存在着漫长的时间、巨大的存货以及太多的缺货。如果一位顾客向德国一家仓库寻求一种销售很快的商品,他会被告知该商品已经脱销,而新的供应品要在几个月后才能运到。与此同时,该商品却在威尔士的一家仓库里积压着。平均算来,所有的生产线中会有16%的产品在零售店脱销。

德尔费公司意识到,它需要重新分析自己现有设施的地点位置。其建议是,将美国的仓库关闭到只剩一家,它们将从仅为当地顾客服务转变为向全球顾客服务。单一的地点位于靠近美国的制造工厂现场,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处理中心”,充当着德尔费公司产品的物流交换所。虽然这种单一的中心概念有可能要花费较高的运输成本,但是德尔费公司认为,这将会由增加的效率来补偿。过去意想不到的需求问题会导致更多的存货,这是因为需要依靠高库存来弥补不确定性和维持对顾客的服务。

公司知道,单一的服务地点与若干小型的服务地点相比,会有更多可预料的流动。现在随机的需求会在整个市场领域内进行分享,在提高某个领域的需求水平的同时就会降低另一个领域的需求水平。

众所周知,运输成本通过存货的周转率得到弥补。事实上,德尔费公司发现,由于减少了交叉装运的总量,单一中心系统实际上降低了运输成本。从美国仓库装货运到零售店,虽然从订货到送达的前置时间大致相同,但是产品只需进行一次装运即可。

德尔费公司现在正瞄准机会增加服务和灵活性,并计划在24~48小时之内实现向世界上位于任何地点的商店的再供货。先进的系统和通信将被用于监督和控制世界范围内的存货,联邦速递的全球化承运人网络将确保货物能及时抵达目的地。德尔费公司还计划发动一项邮购业务,其特色是在48小时内将货物递送到世界上任何地点的最终顾客的家门口。目前该公司1000万美元的邮购业务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必须限制其发展,因为它难以跟上不断扩大的订货。新的优越的地点网络,将会使这种发展成为可能并有利可图。(来源:《世界物流经典案例/现代物流实战丛书》,牛鱼龙主编)案例分析现代物流依靠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增强竞争力,通过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需要。近一个世纪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后来居上的日本,其物流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放大,物流领域也获得了持续创新。德尔费公司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作用,重新构造、改善和管理供给链上的货物和信息流动的每一个方面的情况,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所谓现代物流(Contemporary Logistics)是军队的后勤学理论(Logistics)被广泛应用于民用产业,继而深入商业化和职业化的结果。现代物流的兴起,与产业发展史上的运输成本上升、生产效率饱和、库存理念变革、产业组织一体化、规模经济以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对现代物流的分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为了研究的需要,这里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属性及作用的空间范围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分类。①按照物流系统涉及的领域,可分为:宏观物流、中观物流、微观物流。②按照物流系统的作用,可分为: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物流。③按照物流系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国内物流、国际物流、区域物流。④按照物流系统的性质,可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案例4 快递包装如何“绿”起来

快递和外卖可谓改变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两大产业,但与此同时它们不仅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垃圾。据了解,快递和外卖包装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包裹过度包装、使用材料不环保、包装物难以回收再利用等方面。

一件快递包含运单、封套、塑料袋、胶带等多种包装物,有的还要套上纸箱、编织袋并装填缓冲材料,可谓层层叠加。而调查显示,有55.6%的消费者会在拿到快递后直接丢弃包装。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共消耗约32亿个编织袋、68亿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以及3.3亿卷胶带。这些材料不仅会消耗大量资源,直接丢弃后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例如消耗量增长最快的快递包装塑料袋,其材质大多是低密度聚乙烯,含有塑化剂、阻燃剂等有害物质,焚烧时会产生二英,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而封箱胶带的主要材质是聚氯乙烯,如果将它埋在土里,100年也降解不了。此外,全国每年因快递包装过度而浪费的瓦楞纸板大约有18万吨,相当于毁掉1547公顷森林。

据国家邮政局测算,仅2017年“双11”期间,全国就产生了超15亿件快递包裹。若按照每件快递产生200克垃圾来算,15亿件快递就会产生30万吨垃圾。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401亿件,同比增长28%,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照此计算,全国一年产生的固态垃圾将超过800万吨。而另有数字显示,中国每年的快递件数还在以100亿件左右的速度增长。快递产生的垃圾很多,但回收却很少。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朱磊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包装垃圾的总体回收率小于20%,其中纸箱只有不到一半被回收,而快递包装中的填充物、胶带等塑料成分的回收率几乎为零。

随着行业发展产生的巨量垃圾,早已超出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能等我们尝到了苦果才开始解决”,这些天量的快递和外卖垃圾都是如何处理的呢?一、国内尝试

国家发改委2016年8月公布的《循环经济引领计划》和工信部、商务部两部委2016年12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分别针对快递包装回收和绿色包装研发工作给出指导性意见,后者提出要“推广绿色包装技术”,“推行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扶持包装企业开展生态(绿色)设计,积极应用生产质量品质高、资源能源消耗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影响小、便于回收利用的绿色包装材料。”目前,国家日渐重视快递包装行业的绿色化发展。

参与了国家邮政局《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调研工作的朱磊介绍“这个(绿色包装)是纯粹市场化的行为,要走研发,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到地方政府、科技局,都有支持研发的体系。”此外,业内也提出“绿色快递”的概念,探索快递装配、运送、回收、再利用一体化机制。

2014年8月,当当网曾在福州仓推出生物基可降解塑料袋,但由于材质薄、韧性不足、影响用户体验等,在投放市场3个月后停止使用。

2016年,苏宁、1号店等商家开展了用积分奖励快递包裹回收的环保行动,但未能采取持续有效的模式。

在2016年6月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菜鸟网络宣布将联合包括日日顺物流、中国邮政、四通一达等在内的32家中国及全球合作伙伴启动菜鸟绿色联盟—“绿动计划”,承诺通过绿色交通、绿色包装、绿色回收,以及使用统一标准的电子面单,提高资源使用率和物流效率,实现未来5年减少行业总体碳排放量362万吨,以促进整个物流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6年12月,无胶带纸箱和全生物降解快递袋作为菜鸟网络“绿动计划”的一部分在天猫企业购绿色包裹专区上线。

2017年6月5日,京东物流携手宝洁、雀巢、惠氏、乐高、金佰利、农夫山泉、联合利华、屈臣氏、伊利九大品牌商共同发起了一项针对绿色供应链的联合行动—“青流计划”,并与环保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了《中国纸制品可持续发展倡议书》,以助力绿色快递。实施该举措后,预计到2020年,京东将减少供应链中一次性包装纸箱使用量100亿个,这相当于2015年全国快递纸箱全年的使用量;从品牌商到电商企业的供货端,京东物流将实现80%的商品包装耗材可回收、单位商品包装重量减轻25%;在用户端,京东物流50%以上的塑料包装使用生物降解材料、100%的物流包装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100%的物流包装印刷采用环保印刷工艺。

参与了绿色包裹标准研发工作的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介绍:“按照GB 20197标准的生物降解材料,在实验室环境下,180天的实验周期内可以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到了自然界以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4~5个月应该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017年3月,菜鸟绿色联盟公益基金成立,计划未来将投入3亿元,用于对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研究。4月21日是“阿里地球日”,这天美的、海尔、飞利浦等12个商家和菜鸟网络合作,承诺捐出阿里电商平台销售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推广绿色包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估算,1吨废纸回炉后能生产0.8吨再生纸,即仍有0.2吨的缺口要靠砍伐树木来弥补。“即使建立了密闭的回收体系,也会有一部分(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不在密闭回收体系里的那一部分如果用生物降解材料,也能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翁云宣说。

目前,当当网、苏宁易购等电商都针对快递包装回收采取了新举措。当当网使用回收纸类填充物替代塑料制品填充物,苏宁易购则在2017年4月推出了新的“漂流箱计划”。“漂流箱”即可循环的塑料箱,长约0.3米,宽0.2米,用于代替普通纸箱装载消费者购买的产品,由快递员进行“最后一公里”投递。用户可在苏宁易购自提点、社区代收点自提快递,取出商品后将塑料箱放回自提点以供回收。此外,用户还可选择送货上门,当面拆箱验货签收后,将漂流箱交由快递员带回后循环使用。二、国外做法

1.美国:回收包装企业可减税

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关注绿色包装。为了提高企业回收包装的积极性,美国各州政府根据企业包装回收利用率的高低,适当减免企业的相关税收。同时,美国还在《资源保护与回收利用法》中规定,“减少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

国际上著名的纸箱生产商利乐包、艾罗派克、唯绿包装、康美包等已经成立纸箱理事会,以促进纸箱在美国的循环利用。目前,美国已在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方面形成产业化运作,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除了包装设计外,一些美国企业还在包装材料技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酒类包装物是用秸秆制成的,不仅强度高,便于物流运输,而且环保。

2.日本:鼓励包装再生利用

日本在包装绿色化方面的表现,可谓非常突出。

日本不仅制定并实施了《包装再生利用法》,还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鼓励在境内建立大量回收站。消费者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后,日本的收运系统会通过定时回收、集合中转等方式,将它们运输至专门的处理中心进行再循环、再制造处理。

3.德国:立法立标强制回收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方责任,有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和追责,德国在此方面的做法十分突出。20世纪90年代,德国出台了《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提出包装废弃物管理应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终处置”的顺序进行,并设定了不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目标和时限,强制性地要求包装生产商、销售商共同对包装回收负责。

该办法还针对包装废弃物从收集到最终处置制定了量化标准,比如规定80%的包装废弃物和100%的运输包装必须回收利用,这样就使包装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具体标准可依。

另外,德国还出台了《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要求除了包装生产商外,从事运输、代理、批发、零售的企业也必须负责回收包装物。

4.法国:回收系统责任分工明确

法国在1994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运输法》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义务将废弃的包装物主动交给生产商或者零售商进行回收处理。此外,法国还组建了废弃物回收机构,并由生产及制造厂商作为其股东,同时还引入了保证人,以保证回收机构有完备的监督机制以及公允性。

在回收系统中,各个部门紧密相连,各级之间都签订了协议书及约定书,责任分工明确,所以具有很好的内部控制效果,为相关行业对所产生的包装废弃物的高度回收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5.比利时:税收助力回收利用

比利时制定一种“生态税”,规定凡用纸包装的食品和使用回收复用的包装都可以免税,其他材料则要交税。对于使用可回收复用的包装,必须出具已被重复使用的证据。

6.荷兰:合同明确规定资源回收

荷兰包装界代表与政府签订了一份合同,其内容包含了荷兰市场上流通的外国产品。该合同明确自1997年1月1日起65%的包装材料必须可重复使用,其中45%的包装材料必须回收,20%的包装材料则要求利用焚化法去生产能源。(来源: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8-03-20)案例分析随着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绿色低碳已成为一个可以预见的重要趋势。绿色行动提升了行业和社会对绿色包装的关注,因此政府和社会力量应积极寻找一个可持续的、更绿色的解决方案。这是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现代物流的发展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物流的职能包括:①克服供需之间物资的空间距离。通过运输、配送等方式,将供应者手中的物资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创造物资的空间效用。②克服供需之间物资的时间距离。通过储存、保管等方式,将供应者手中的物资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创造物资的时间效用。③克服供需之间物资形状性质的距离。通过流通加工的方式,将供应者手中所具有形状性质的物资改造成具有需求者所需要形状性质的物资,创造物资的形状性质效用。案例5 奥运村背后的可视化物流管理

奥运物流对于任何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奥运村客户群体比较复杂,物资需求品种多、数量大,加上奥运村内空间单元多、物资进出频繁、作业集中程度高、运行周期长等,使得该项工作难度较大。

从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历届奥运会的主办者就在不断加大对物流的管理力度。但是,单纯地增加管理人数并不能从根本上简化这一烦琐的任务。因此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保证奥运村物流项目高效有序的运行,做到物资进入、移动、运出的准确、安全,以及库存的合理控制和管理,北京奥组委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方式来对奥运村的物流和空间规划进行管理,帮助奥组委后勤保障部门做到最快速地响应,满足来自各个国家官员、运动员在入住方面的要求和需求,并且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一、奥运村物流管理更具挑战性

奥运村共有42栋公寓楼,1万多间客房,用于在奥运会期间接待来自204个国家将近16000名的运动员和官员。他们因为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很多房间的具体布置都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残奥会运动员代表有7000多名。奥运会结束之后,整个奥运村要从奥运会居住环境转转换适合残奥会的环境,而残奥会运动员因为不同的身体情况,要求更加复杂。这就意味着奥运会的整个后勤保障部门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几千间客房实现快速转换,进行物资的移入和移出。

运动员的整个入住时间其实非常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需求会实时发生变化。一旦他们提出更改需求,后勤保障部门就要根据他们的要求快速地响应。比如房屋内设施的变更、移入、移出,都会产生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大量物资变更的要求。

另外,各个职能部门在奥运村里面的空间需求不一样,布局、物资需求也不一样。各代表团和运动员的需求多种多样,这些信息怎么把握?这是一个难题,要记录下来以便修改更新,并且能够实时反映到数据库资料里,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录入工作和统计工作。这些情况在每届奥运会中都会遇到,无论悉尼也好,雅典也罢,转换期都不少于一周,而北京却只用了26个小时。

北京奥运村管理的挑战,还在于参与各方面项目的人很多,工作人员的构成来自各行各业,所以需要一个非常直观、简单的信息交流系统。二、全新的数字化体验

整个奥运村有12个居民服务中心,用来满足各个代表团和运动员的需求。村里设有一个后勤客户服务中心,负责收集由各居民服务中心上传到客户服务中心的需求信息,并向后勤各运行团队下达工作单指令。

当某个运动员发现房间的桌子坏了需要维修时,就会到居民服务中心告诉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再电话通知后勤客户服务中心,后勤客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录入一个工作单,并自动发送到相关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会派人提供服务,服务完之后在工作单里销掉。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是在奥运会这种环境下,要确保“零投诉”很难。面对奥运村物业管理的需要,奥运村空间规划和物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Autodesk最新的3D设计及数据库技术和协同作业技术,以3D图形方式创建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数据,实现了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现实的奥运村的物流管理,从而显著提升了庞大物流管理的直观性、降低了操作难度,使奥运村物流管理在物资品种多、数量大、空间单元复杂、资产归属要求绝对准确、物资进出频繁、作业集中度高的情况下得以高效、有序和安全地运行。

这个系统的核心功能是图形与数据库同步连接,自动生成数据表。比如前期的移入工作,一万多个空间单元、几十万件家具电器,都需要一个完备的信息和方案,就是通过这个系统完成的。每个空间单元都是一图一表,每一张三维立体图对应一张数据表,然后安排人员贴在相应的空间单元上,以便家具供应商据此做移入工作,后面的核查也按照这个进行,统计数据将自然生成。

这些工作单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根据真实环境模拟的三维模型图。三维信息模型的核心点是,所有的数据都是数字化导入,比如房间的格局、房间的模型、所有物资器材信息等。如A厂商生产的办公桌和B厂商生产的写字台在这里面的体现是不一样的,所有的物资都被数字化地导入真实的基于奥运村房间布局和楼宇布局的三维模型中去。这里有一个协同的平台,不同的管理方需要协同完成,比如水电部门、设备部门以及其他后勤部门,都必须在此交换数据,通过各个部门的协作,最终让房间从各个方面都符合代表团官员和运动员的要求。三、奥运“遗产”可以复制

奥运村空间规划和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不是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系统,而是可以让非专业人员非常直观、可视化地看到所服务目标发生的各种变化带来的要求和影响。

由于数据中心、建筑规划信息、建筑模型信息都数字化在这个系统当中并整合在一起,可以根据对这个活动或者整个物业的要求去模拟动态情况。例如,运动员大概会提什么样的要求,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否应对,怎样调整后面物资的配比,如何安排物资的分布、物资的配送等。奥运村服务人员在可视化的界面下,会根据模拟出来的结果做实时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判断能力和响应速度。

奥运村可视化物流管理虽然是一次性项目,但是这种需求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时候,有大量的商业活动、居民活动都会与此相关,其运用面非常广泛,其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到目前面临的各种相关需求中。(来源:物流天下网,http://www.56885.net,汪兴洋)案例分析北京奥组委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奥运村的物流和空间规划进行管理,实现了奥组委后勤保障部门最快速的响应,满足了奥运村复杂客户群体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体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对于组织好大型的商业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容易造成物流成本增加、费用流失。理顺和管理好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现金流、物流、商流、信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