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经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05:41:09

点击下载

作者:徐明星,李霁月,王沫凝,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通证经济

通证经济试读:

通证经济徐明星 李霁月 王沫凝 著中信出版集团推荐序 消减不信任我拿到书稿之初,对书名略感困惑,及至展读其内容,则随作者行文的条分缕析而兴味盎然,新知与联想纷至沓来。“通证”对应于英文的“token”,是人们高度关注区块链以来需重新认识并力求严谨定义的一个基本概念。“token”过去曾有多种译法,较熟悉的有代币、令牌、专用辅币、象征标志等。在区块链被视为信息革命的前沿概念后,不少专家更赞成把这个“新技术革命”语境里的词汇译作“通证”,意为“可通行的凭证”。作者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诠释:通证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是区块链网络的记账方式,在网络上可自由流通且由密码学加持。并且,作者指出,通证并不直接是货币(通货),也不可能取代货币,“但可以作为经济价值体系中的补充而存在”,并在论述中一步步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概念足可引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通证经济。这就很有意思了——细思、跟读而感到通证经济所包含的学问与机遇都非比寻常。经济活动是以交易来形成供需双方互动中的实际对应,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最终消费。这个循环而继起的永续过程,使人们“主观努力而落实于客观”地形成了资源配置,而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即称为经济学。循这本书的章节读来,作者正是在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严谨定义的基础上讨论“通证”。首先,于第1章交代了通证的定义;其次,在第2章中勾画性地阐述了这种加密数字凭证作为技术手段在降低交易费用(与以尊重和保护产权的制度变迁创新互为表里)、提高效率方面的功能,又结合“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可升级的“文化艺术生态圈”点明了其“社区自治”(点对点、去中心化)特征;再次,以第3章解释了从互联网到区块网的逻辑、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再推进到第4章的主要讨论,可归结于如何设计一个以交换经济为内核、交换媒介通证化、实现区块链叠加的“合理的”通证经济形态或系统。落在这个“通证经济”核心概念上,作者于最后的第5章概略讨论了通证经济与未来公司、政府、国家治理和生产关系变革、宏观经济调控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的前景展望。面对新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潮,在为数众多的人(包括我自己)还在努力弄懂区块链这一前沿概念、以求不要严重落伍的当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非常及时、层次清楚的关于“通证”的读物,它能够深入浅出地把经济学原理和相关技术知识打通。这正是专家学者为适应社会强烈的现实需要所应做(却很不容易做好)的非常有益的工作!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内在逻辑来说,其基本线索似乎可最简要地勾画出:社会分工中的生产经营(由个体、公司承担组织成本)形成产出→交换(其中需以信息尽可能对称的信任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市场主体在此方面更多的是顺应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约束条件的倒逼;同时,现代社会的央行则依托政府公权来实现法定货币符号的可信任与普遍接受)→借助货币形式实行纯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最终的消费实现。可知,从一个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到最终还是一个个社会成员的消费,全链条中如何以“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的优化处理来“解放生产力”的关键,实为人们之间信任的取得与维护:所有的矛盾、冲突(从交易费用、财产安全成本、贸易冲突的调控、商业与金融欺诈的防范……一直到“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战争)根源都在于人性的“不信任”和很难在博弈中形成共赢的方案与结果。然而,人类社会供给侧创新引出的新技术革命,会以“通证”来最大限度地消减不信任,自然就等于以技术创新及其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呼应来改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降低交易费用,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社会总福利。这其实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供给侧创新从农业革命时代、工业革命时代递进到信息革命时代的基本原理,也是进而争取一步步消减“人的异化”而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社会仍将遵循的基本原理。人与人“信任”的有效形成、有效供给,是人类社会共同体进步和增进福祉的根本问题,而“通证”在这一根本问题优化解决路径上,其可能的、巨大的贡献已露端倪,自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深刻理解、深入研究。这本书的作者在这一新兴概念关联的新生事物领域,以“通证经济”命名的条理化、系统化论述,顺天应时,难能可贵。虽然书中的一些认识和表述现在所代表的仍是初步的思想结晶和实践认知、技术发展成果的阶段性概略总结,但我完全相信,此书对于广大读者、社会公众所能提供的关于通证概念的“启蒙”和“启发”,及其必然汇入的今后这一创新领域中见仁见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供给侧改革创新中将不可回避并应当积极鼓励——这本书当属这个正在形成和发展的百花园中一枝新开的鲜亮花朵。贾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2019年8月5日序言 区块链的道和通证经济初次接触区块链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这个行业的信息爆炸程度太高了,远高于之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往往是旧名词还没有消化完,新名词、新技术又大量出现。区块链又因其复合学科的属性——一个新方案往往覆盖多个学科,加之无论是密码学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还是货币相关的金融知识又同时存在一定的门槛,所以被广泛传播的往往是各种科普文章,以及基于科普文章的二手科普文章。于是,渐渐出现一种分裂的现象:一方面,大量二手科普文章营造出一种区块链什么都能解决的错觉;另一方面,区块链除了加密货币外又没有其他的落地应用,导致大家对区块链技术本身产生了质疑。因此,“区块链无用”“区块链是骗局”等论调出现,完全否定区块链的价值和意义。就连在业内的技术圈内部,有一部分人也渐渐开始迷茫,对于区块链的研究范围产生了分歧。这些是在之前从未出现过的。对大部分人来说,了解区块链其实并不是为了成为区块链从业者。如同对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一样,人们其实并不关心区块链的技术细节,只想知道这个技术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这其实就是自己对一个新生事物的认知而已。“道、法、术、器”的说法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后人又加入“势”这一说法。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势以立人,器以成事。这里笔者借助先人的经验,尝试分析区块链中的“道、法、术、器、势”是什么。道是最上层、核心的东西,是客观存在。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知道,它都一直存在。道也是价值观,即判定好坏、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我们对客观的认知是不断加强的过程,但事物的本质不会改变。额外多说一句,至今区块链行业对于这一层级的讨论很少,大部分讨论集中于技术和资本方面,这是该行业发展前期浮躁的证据之一。如今行业遇冷,很多浮躁的声音渐渐消散,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已经非常难得。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道并不是能直接强加给一个人的东西,只能是每个人自身对其进行判断和理解,所以笔者不会对区块链下定义。如同一个从未见过大象的人去描绘什么是大象一样,有些东西只有你切身了解之后才能明白。法是方法论,是方法和途径。《周易·系辞下》中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所以,法是理解道的途径。笔者认为,求道就是思考,不论是突然的灵感还是某个长久疑惑的答案,起初往往是模糊的,所以需要更进一步的证道。道是只能从自身产生的理念,但法不是,法是可以分享给别人的,因为法不是唯一的,而是殊途同归的。法更是可以用来相互交流的,了解别人的法能促进自身对道的理解,让你更好地去证自己的道。术是方式与技巧,是策略,这里可以理解为具体的方案,如PoW(工作量证明)算法、分片技术、二层扩容等具体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基于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各种区块链方案的设计。这些是当前大家最常讨论的东西,所以不再花篇幅详述。器则是工具,是实现术的工具。区块链的工具其实就是计算机学家和金融学家的工具,如编程语言、经济学原理等。同样的产品或者方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去实现,所以笔者认为非相关技术从业者无须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术和器上。笔者认为,势是一种趋势或一股不可抗的力量,或者说是时间和空间的运动方向。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意指顺势,而当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恰恰相反,往往更喜欢破局,即主动出击,去引领势、造风口。所以,我们如今讨论区块链做了什么,还能做什么等话题也是对势的一种引导。笔者撰写《通证经济》一书的序言,正是希望大家对区块链能有一个宏观的理解,然后再引出通证经济在其中的定位。如前所述,道不是外人强加给你的理念,而是你自己对其产生的判断。所以,我不会采用“区块链的道是什么”这种方式去描述,而是尝试从区块链的历史渊源和区块链的研究目标两个层面尽量客观地去描述,让大家得出自己的结论。“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和《密码朋克宣言》2008年11月1日,秘密讨论群“密码朋克邮件名单”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完全采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不需要第三方信托机构。”该帖的署名就是中本聪。从此,比特币崭露头角。这个秘密讨论群是什么组织?“密码朋克”又是什么?蒂莫西·梅是美国的一位科技和政治作家,早年是英特尔公司的电子工程师和资深科学家。上面所说的秘密讨论群“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则是1992年蒂莫西·梅在加州的家里和埃里克·休斯、约翰·吉尔摩一同发起的一个匿名邮件列表组织。“密码朋克邮件名单”这个秘密讨论群在1994年已有700名成员。得益于其匿名的性质和群成员的学术修养,它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论坛,讨论的内容涉及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哲学、个人论证和攻击等各个方面。约翰·吉尔摩在一封电子邮件中提到, 1996年12月1日—1999年3月1日这段时间,讨论群每天平均有30封电子邮件。1997年,该组织的成员数量估计已达2000名。在创建“密码朋克邮件名单”后的1993年,埃里克·休斯发布《密码朋克宣言》,并在文中正式定义“密码朋克”。该组织宣扬虚拟领域内的个体精神,倡议推广公钥密码学,并通过该技术更好地保护个人的隐私及财产。密码朋克为密码学的推广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他们过于宣扬个体,反对任何政府监管隐私及财产,愿意承担罪犯和恐怖分子也使用该类技术的风险,所以与主流价值观相比相对小众。密码朋克致力于建立匿名系统……电子时代,隐私是开放的社会不可或缺的……我们不能期望政府、企业或其他大型匿名组织保障我们的隐私……如果想拥有隐私,那么我们必须亲自捍卫之。我们使用密码学、匿名邮件转发系统、数字签名和电子货币来保障我们的隐私。(《密码朋克宣言》)不过,该组织的成员却有很多都是人类中的佼佼者。该组织几乎囊括了当代所有密码学、加密货币和互联网技术的重要人物,比如乔姆盲签名的发明人戴维·乔姆、电子加密货币系统B币(B-money)的发明人戴维、RPoW(随机工作量证明)算法的发明人哈尔·芬尼、哈希现金的发明人亚当·巴克、智能合约及比特金的发明人尼克·萨博,以及“万维网之父”蒂莫西·约翰·伯纳斯–李。因此,笔者认为,比特币在这个组织里诞生并不是巧合。当时所有比特币所使用的技术都已经成熟,只是偶然出现了这样一个人(或组织),他(或它)汇聚了所有前人的经验,以完全匿名的形式推出比特币。比特币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人类无数团体中的一个小团体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不停碰撞思想的结果。它的出现是混合了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2010年11月28日,朱利安·阿桑奇创立的“维基解密”公开了大量美国国务院与美国驻外大使馆之间联系的机密电报,据统计有251287份之多。此次事件影响甚大,导致了“阿拉伯之春”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延续至今的土耳其、乌克兰、泰国等反对政商合一统治的占领运动的爆发。事后,维基解密理所应当地遭到来自政府的金融封锁,包括维萨、万事达、第三方支付工具PayPal、美国银行在内的支付公司和银行都停止处理对该网站的捐赠。阿桑奇表示,维基解密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有数千万欧元资金将因此被锁住。2010年12月5日,快两岁的比特币社区呼吁维基解密接受比特币捐款以打破金融封锁(阿桑奇本人也一直是比特币热衷者)。一向低调的中本聪难得站出来评论此事,并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比特币还非常脆弱,不应该卷入如此危险的旋涡之中。中本聪在2010年写道:不,别把它放在维基解密上!这个项目需要慢慢发展,这样软件才能一路保持强劲。我在此呼吁维基解密不要使用比特币!比特币还只是一个处于婴儿时期的小规模社区实验。你用它顶多就是个小额支付,你们带来的热度可能会在这个阶段毁了我们。不过,在第一次世界货币热之后,2011年6月15日,维基解密在推特上宣布,它将开始接受以比特币形式提供的匿名捐赠。2017年10月15日,阿桑奇又发了条推特,说他的公司自2010年开始投资比特币,6年间赚取了高达500倍的回报,而这一切要感谢美国政府。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第一次访华是在1994年,不过鲜有人知那次其实有一位华人陪同,这个人就是戴习为。戴习为194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移居美国。经过多年打拼,他凭借自身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上的研究成果,成立的公司在1991年被微软收购,他成为盖茨身边的人才。1994年时他已经成为微软技术级别最高的华人之一,他还陪同盖茨访华,并于1997年从微软公司主动退休。戴习为曾在2003年著有自传性质的《过河卒》一书,生动地描述了那段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生活,以及他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下取得这样令人称羡的成就的。对比特币影响最大的项目B币则出自戴习为之子戴维之手。1985年,9岁的戴维被父亲接到美国。得益于父亲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戴维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初二暑假时,在别的美国学生选择给社区送报纸、擦车等打工项目时,戴维去到母亲供职的石油软件公司,独自完成了连成年程序员也要很吃力才能完成的C语言开发任务。高一时,他就拿着老师的推荐信提前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系选修课程(后来转学至华盛顿州立大学)。大一时,戴维注意到了密码朋克组织,后来利用课余时间创建了大名鼎鼎的开源代码库Crypto++,并一直维护至今。Crypto++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密码学库,提供丰富的加密、解密算法,包括密码、消息认证码、单向散列函数、公钥密码体制、密钥协商方案和无损数据压缩算法DEFLATE。密码学所需的主要功能基本上都可以在里面找到,功能全且统一性好,在密码学界很受欢迎。(更详细的资料可以从戴维的个人主页http://www.weidai.com/上获得。)中学起,他就经常利用暑假在微软密码学小组实习。到大学毕业时,他已经发表一系列论文,拥有多项专利,但他拒绝了微软研究院的再三邀请,放弃了读博机会,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创业去了。与自己的个人电脑一起长大,这些人从小没有为吃穿发过愁。在他们眼中,名誉或者地位,有一点也不坏,至于更多,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这些人经常将他们的得意之作直接放到网上,彻底开放,供人自由使用。在物质相对充裕的社会,对一个高智商的群体来说“吃饭”本不是问题,劳动,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为了享受,一种真正的享受。以上摘自戴习为在《过河卒》中对戴维和密码朋克的描述。“蒂莫西·梅的加密学无政府主义令我十分着迷,”戴维在1998年写道,“和其他传统意义上的与‘无政府主义’相关的组织不同,在加密学无政府主义中,政府并不是被暂时摧毁,而是被永远禁止,即永远也不需要政府。在这个社区中,暴力没有用,而且根本就不存在暴力,因为这个社区的成员并不知道彼此的真名或者真实住址。”1998年11月,在密码朋克邮件名单中,22岁的戴维发布了B币的白皮书,“数字加密货币”这一概念由此而生。10年后,B币成了比特币白皮书中的第一个引用来源。高效的合作需要有一个交换(金钱)的平台以及确保合同执行的方法,……本文提出的这项协议提供了交易的平台以及确保合同执行的方法,使得不可追踪的匿名参与者能够更高效地与彼此合作。……我希望这项协议能够进一步推动加密学无政府主义在理论上和时间上向前迈进。B币首次引入了PoW机制、分布式账本、签名技术、P2P(点对点)广播等技术,以及去中心化共识去创造加密货币的思想,但是并未给出实现去中心化共识的具体技术方法。其实,现在看来比特币并未完全体现1998年B币的设计。其一,针对货币发行,B币的发行量是基于算力自动计算的,但比特币采用了通货紧缩的固定发行总量模型。B币类似金本位制下的金矿信用,原则上不会造成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而比特币则不是。其二,针对去中心化共识,B币考虑到全网广播和认证的效率较低,提出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某些参与者的方式验证交易和合约执行。这一思想目前也成为提升区块链扩展性的主流思路之一。但是,戴维在提出B币之后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我没有继续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写完B币的提案之后,我对加密学无政府主义已经感到有些幻灭了。”戴维后来在科技论坛LessWrong上解释道。他又说道:“我没有想到这样一个系统投入实践之后,会吸引如此多的关注,并且会被这么多人使用,而不仅仅是加密朋克那群加密学铁杆‘粉丝’。”柯克霍夫原则与开源文化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据说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已保密长达120年之久。这款风靡全球的饮料的配方,为何没有泄密?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可口可乐给出了官方说法:“目前配方被保存在亚特兰大一家银行的保险箱内,保险箱的钥匙由三个人保管。这三个人不能同时乘坐同一架飞机。为避免出现意外,他们同时与公司签订了保密协议。”这当然是个成功的市场营销案例。资料显示,在1979年,可口可乐就与中国粮油集团签订合同,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口可乐。不久之后,《人民日报》上就刊登了这个可口可乐神秘配方的故事报道,尤其强调了保护配方的各种夸张手段。如同我们现在的热搜一样,这个故事被广为流传,大家也都争相去品尝那神秘配方制造出来的味道。口口相传,可口可乐成了随处可见的消费品,成了最早占领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之一。这就是可口可乐导演这个故事的原因。人们对可口可乐的忠诚不是因其口味,而是因其口味背后那个故事带给人的神秘感觉。不过,你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开放可乐吗?开放可乐是一个很特殊的可乐品牌,其特殊之处在于其制作配方可以自由获取,并且允许任何人任意修改。任何人都可以调配这种饮料,而且可以随意改进其配方,因为这个配方是基于“革奴计划”通用公共许可协议许可的。“革奴计划”通用公共许可协议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自由软件许可协议,最初由理查德·斯托曼为“革奴计划”而撰写。此许可协议的最新版本为第3版,于2007年6月29日发布。“革奴计划”通用公共许可协议是改自通用公共许可协议的另一个版本,它应用于一些软件库。虽然开放可乐的故事最初也是作为宣传工具,用于推广及宣扬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但是开放可乐仍有自己的市场,并且在全球已经卖出超过15万罐之多。这家公司位于多伦多,当初因推出这款饮料而声名大噪。其实该公司原本的想法是借此故事推广自己的软件,不过软件反而无人关注。该公司的人员分析,开放可乐的成功主要缘于大家对寡头公司日渐产生信任危机,这是人们对私有智财产品(秘方)的自然反应。从上述开放可乐的故事,笔者想引出一个密码学中的原则——柯克霍夫原则。柯克霍夫原则由奥古斯特·柯克霍夫在19世纪提出:即使密码系统的所有细节已为人悉知,只要密匙(又称密钥)未遭泄露,它也应是安全的。信息论的发明者克劳德·香农后来将其总结为“敌人了解系统”,这一说法也被称为“香农箴言”,即它和传统意义上使用隐秘的设计等来提供加密的隐晦式安全想法在本质上是相反的。后来,埃里克·雷蒙将其引申到开放源代码软件,声称一套未假定敌人可获得源代码的信息安全软件是不可靠的,即“永无可信的封闭源码”。换句话说,开放源代码反而比封闭源代码更安全。这一观点被称为透明式安全。上述这些人所描述的是这样一件事情:我有一个设计精巧的魔术机关盒子,反直觉的是,保证这个魔术的隐蔽性的方式并不是把这个盒子的设计细节藏起来,如可口可乐公司做的那样,而是公开所有的设计细节,接受所有人的挑战和检验。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没有人能成功找到这个盒子的缺陷,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为这个盒子是安全的?实际上,民间使用的大部分密码算法正是这种公开的算法,而比特币——我们所见到的第一个区块链应用,也采用了开源的模式向公众证明自己并非有所隐瞒。所以,我们说比特币并不是基于信任(相反,它是基于不信任)而创造的系统。在一个危险且未知的网络环境中,我能相信的只有我自己——无论是代码还是算法、数据。所以,我们看到比特币社区对于核心协议的修改是不会在以下事情上有所妥协的:系统主流节点必须是全量账本(只相信自己的数据,与之相对的是以太坊提出的弱主观性),代码必须开源等。金本位制与法定货币比特币的白皮书发布在P2P基金会的网站上,注册P2P基金会账号必须提供出生日期,中本聪填写的是1975年4月5日。这是中本聪在网上留下的有关个人隐私信息的唯一细节。当然,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相信。不过4月5日这一天的确是货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1933年4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第6102号法令。禁止个人囤积价值超过100美元的黄金。团体、企业和其余机构必须到联邦储备银行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1]依照每盎司黄金20.67美元的价格交出手中的黄金。任何被发现违反规定的人将面临最长10年的监禁和高达1万美元的罚金。1933年正值美国历史上大萧条的高峰期,美国政府没收、充公美国人的黄金,并以美元交换。这导致美元大幅贬值,黄金价格高企,其目的是让美国的债务贬值,从而对抗大萧条,但造成的后果是美国人的财富被大量洗劫。有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最违犯宪法的行为之一。这是政府对民众最直接的“盗窃”行为之一,且未经民主程序。那么,在1975年又发生了什么呢?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人可以再次合法持有黄金。让我们将目光从1975年转移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上,这是一场从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直到2008年9月,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引发经济衰退。英国政府拨出500亿英镑,采取直接注资而非购买不良资产的方式救助金融机构。这种模式随后被其他工业化国家争相效仿。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他同时通过“挖矿”得到了50枚比特币,产生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就叫“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中本聪将他的怀疑和愤怒集中在银行机构上,但与用生日密码挖苦美国政府一样,他不动声色地嘲笑了英国时任财政大臣达林一把。他在创世区块里写道:“英国财政大臣达林被迫考虑第二次出手纾解银行危机。”这正是当天《泰晤士报》的头版新闻标题。分享了一些历史之后,我试图从侧面总结目前区块链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焦点是我们技术工作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区块链系统的核心设计思想,或者说设计哲学。我将其分为4个层面:系统的使用者、系统的安全性与活性、系统的成本、系统的安全。其中,系统的使用者是指系统是由什么样的用户组成的。用户是否对匿名安全有需求:身份需要匿名,还是交易也需要匿名,甚至智能合约调用也需要匿名?还有使用者的粒度划分:全都是个人的系统还是既有个人的系统也有团体的系统?系统中是否需要委托机制,比如代理投票等功能?每个系统所面临的都是不同的需求,因此由其所衍生的解决方案固然不一样。系统的安全性与活性通常不可兼得。在分布式系统领域中,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非常多的讨论,可以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移动应用来解释:支付宝和微信。如我们在使用支付宝转账的时候,我们可以忍受一笔交易在网络条件不好的时候花费很多时间支付甚至失败,但是不能允许钱被扣了对方却没有收到——这就是对安全性的高要求。使用微信的时候则不一样,在我们给朋友发送一条消息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消息是否已经被对方接收并没有强需求,反而是要求应用马上对发送这个动作有回馈就行,如果对方没收到消息我们就再发送一条,大部分时候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因此,我们对其活性要求更高。对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案来说,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它都在不同的分支下平衡这两者的关系。系统的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与运维成本。使用已经存在的技术可以大大降低系统的开发成本,但是不一定符合自身业务的需求,由此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公有链、联盟链等。区块链存储层的特别设计也带来了其高运维成本的问题,尤其是在性能进一步提升之后。不过这也是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核心技术之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基于对成本的考虑,对于一些功能也许会有所删改——永远不可篡改降低为一定时间内不可篡改也是可以接受的。系统的安全分为系统安全和合规安全。这一层级的考虑实际上与其他金融科技技术并无区别,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保证系统级别的安全,另一方面在业务架构设计上要符合系统运营所在地的法律合规安全。最后,我们说一说区块链的法。基于笔者自身的经验,将区块链的研究分为4个方向的基础技术:分布式账本设计、权限角色设计、激励机制与应用设计。基于这4个方向又衍生出两个主流学派:加密经济学和通证经济学。分布式账本设计属于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是一种在网络成员之间共享、复制和同步的数据库。分布式账本记录网络参与者之间的交易,比如资产或数据的交换。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特点包括物理分布性、逻辑整体性和站点自治性。从这三个基本特点还可以导出它的其他特点:数据分布透明性、按既定协议达成共识的机制、适当的数据冗余度和事务管理的分布性。区块链中的分布式账本设计主要用于解决分布式一致性问题。权限角色设计则专注于线上线下的参与者角色及其权限划分,以及基于角色流转的流程设计。一个系统往往是由多种参与者角色(比如生产者、供应商、合作伙伴、开发者、系统维护者等项目干系人)组成的,这些项目干系人拥有、控制并行使他们在系统内的权力。区块链的权限角色设计与生态和业务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激励机制专注于激励机制的设计,通过激励/惩罚手段,提高作恶成本,降低安全假设门槛。实际上这一点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点,有一部分人过于夸大地宣传这一点,甚至上升到了政治高度。从技术角度来看,它只是带来了一种新的降低安全门槛的理性假设而已。通过引入理性假设,可以使分布式一致性问题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如同1999年,米格尔·卡斯特罗与芭芭拉·利斯科夫提出了PBFT(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一样,使我们可以在放松对活性要求的情况下解决此类问题,为此利斯科夫获得了图灵奖,区块链中的理性假设也是一种新的思路。应用设计则专注于具体应用的设计,如已经比较成熟的通证拍卖应用,以及预测市场、域名交易、去中心化交易所等各种溯源类的联盟链应用。加密经济学由分布式账本和激励机制组成。该学派主要由有计算机背景的人提出和推动,研究方向包括共识算法、状态通道、公平抽签等偏技术问题,同时也在研究最初的一批应用,算得上应用设计的启蒙。更详细的部分这里不展开叙述。到这里我们才提到这本书的主角——通证经济。其实在收到撰写序言的邀请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要怎样去阐述这样一个本身比较新且在快速发展的学科。最终,我选择了这样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价值观到方法论的方式。通证经济分为系统及应用两个分支。系统分支主要由权限角色设计与激励机制组成。应用分支主要研究应用设计。该学派主要由有金融背景的人提出和推动。系统分支的研究方向包括生态通证模型设计,应用分支则专注于对传统金融模式的改革,如推动数字身份标准、实体经济数字化、央行电子货币等区块链应用研究。提到区块链中的经济学,就不得不提制度经济学这一流派。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其中制度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在区块链系统中,理性假设的前提需要依赖其激励机制的设计,其激励机制的设计又牵涉权限角色所构成的生态,而这个生态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制度设计。所以,此类学派并不关心密码学或者分布式一致性等计算机学科的问题。OK区块链工程院共识算法专家 许乾[1] 1盎司=28.3495克。——编者注第1章 概念篇从量变到质变,区块链发展到最终篇比特币或者说区块链诞生之初,只是少数人的玩具,仅在一部分朋克社区和技术极客之间被讨论。经过时间的累积和认知的普及,区块链领域的积淀日渐深厚,具备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力量。从点对点交易到智能合约再到泛区块链应用的生态模型,区块链以递进式的进程不断发展,这同时也是区块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推进过程。那么,我们不禁会发问,区块链之后是什么呢?会是通证经济吗?这一章,我们除了简单地介绍通证的概念起源、定义、三要素等,还针对一些时下热议的话题从多维度做了辩证的思考。比如,通证和区块链有什么区别?通证能取代货币吗?通证在现行经济体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通证的概念起源及其简单定义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通证。通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互联网时代,通证最初是指登录验证的令牌;后来到以太坊ERC20(一种代币开发标准)出现后,通证发展为可以在交易所直接交易的资产;现如今,当“通证”由“token”翻译而来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时,第三阶段到来了,通证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化。目前,通证的定义是“可流通的凭证”或者“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我们可以看到,在区块链发展的较初级阶段,通证还未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对于通证的了解也相对片面。在那段时期,人们对于通证的普遍认知总是与代币相关联。到了区块链蓬勃发展的今天,通证终于拥有了更符合其特性的定义。人们开始将可流通的凭证拆开来看待,首先是可流通,其次才是凭证。首先,我们来聊一聊可流通。说到可流通,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货币了,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广泛的流通手段。相比货币,通证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呢?通证自然不是货币,但在通证经济的生态中,它既是价值传递、价格发现的介质,又能作为对标现实的价值体系。对于通证与货币的关系,我们也将在后文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其次,我们来聊一聊凭证。凭证可以理解为权益,它是一种证明手段,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同时又代表着相应的价值。由于通证经济是以区块链作为技术载体的,所以保证了它作为凭证的可识别和防篡改特性。同时,通证的凭证范围相当广,无论是一只股票还是一栋房产,抑或是个人信用、权利,都可以作为通证登记在区块链上。关系网:通证、代币、数字货币、区块链通证是区块链发展到高阶生态的产物,通证经济则是通证基于区块链技术进一步推进的结果。通证经济将作为桥梁,连接现在与未来。那么,通证、代币、数字货币与区块链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谈到通证,最常见的问题莫过于通证与“币”的关系了。其实在早些时候,人们曾经将通证等同于代币,然而区块链发展到今天,用“代币”一词来代表泛区块链应用的生态模型中维持生态循环并将其往前推进的助推器似乎显得过于片面了。通证就是币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日常对话中,提及区块链,往往就不得不提到币。比特币的“币”、某个项目发行的“币”或者未来经济生态圈中流通的“币”可能都不是同一种“币”。一般而言,在区块链中,我们提到的币都属于“加密货币”。加密货币作为去中心化的虚拟货币,是一种作为交换媒介的数字资产。它使用强大的密码学来保护金融交易、验证资产的转移,并严格控制新单位的创建。如果把加密数字货币放在更大的空间内看,它就同时隶属于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我们可以将虚拟货币看作一种价值的数字表达,其中去中心化的一部分包含加密货币,而中心化的一部分则包含Q币(腾讯推出的一种虚拟货币)、游戏币等权益息票或者手机端支持的移动息票。相比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范围则更大一些,因为它还包含被监管的部分,如电子现金等。简而言之,通证能不能与加密货币画等号呢?自然不能。加密货币分为以下几类:(1)原生或内置代币,如比特币、以太坊;(2)资产支持代币,通过ICO(首次币发行)发行,如量子链;(3)资产衍生代币,通过IFO(首次分叉发行)发行,如比特热点、比特币现金。按照加密货币研究人员简·兰斯基的说法,加密货币系统将满足以下条件:(1)系统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支付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就能达成共识;(2)系统对加密货币单元及其所有权进行了概述;(3)系统定义了是否可以创建新的加密货币单元及如何生成这些新的加密货币单元并确定其所有权;(4)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可以用密码来证明;(5)系统允许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发生更改的交易进行,只有当现阶段该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可被整个系统证明时,交易才算完成;(6)如果同时输入两个不同的指令来更改同一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那么系统将最多执行一个指令。进一步解释来说,加密货币系统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或者需要某个中间机构背书才能进行交易的系统。在这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支付是点对点的,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自动达成共识。同时,该系统会记载加密货币单元及其所有权,并对加密货币单元的生成方式及其所有权进行描述,类似比特币。加密货币单元的所有权通过密码证明,即“挖矿”时通过计算哈希值确认交易。当交易发生更改时,需要整个系统的确认,即要保证交易的不可篡改性,使交易更加安全。当有记录者进行错误录入时,需要根据多数票规则录入,进一步保证交易的正确性。根据分类,通证可以算是加密货币的一种,因为它既可以流通又可以交易。然而,在泛区块链生态系统中,通证可以是任何权益、价值,而不仅仅是代币权益证明。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可以将数字货币看作一种特殊的通证。通证是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是区块链网络的记账方式,在网络上可自由流通且有密码学加持。三要素:权益、加密、流通在前文中我们说过,通证的定义是“可流通的凭证”或者“可流通的加密数字凭证”,它有三个必要的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权益”,即通证具有固有或内在的价值,是价值的载体和形态。它既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也可能是没有实体形态的股权,甚至可能是一种信用或者权利。它来源于社会对其价值背书方信用的认可。第二个要素是“证”,即通证有密码学加持。它具有真实性,可以被识别,无法被篡改。这也是通证能够流通的条件。第三个要素是“通”,即通证必须能够在一个网络中流动。它可以被使用、转让、兑换、交易等。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通证的三个基本面,通证就是这三者所组成的统一体。“通证”与“货币”的对比区块链应用项目与通证经济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存在。在一系列前景广阔的区块链应用项目中,如何令有真实需求的交易行为顺利进行,是区块链应用项目立足的根本。在没有区块链的世界中,这些交易行为被激励机制、交易成本或者支付方式等问题局限而难以有效进行。资产与通证有机结合,俗称“上链”。在“上链”的过程中,既需要一个被大众承认的受信机构将通证与资产的对应关系规范化,又需要确保在法律意义上将区块链外的资产、交易与区块链内的电子凭证一一对应。首先是通证与资产之间的对应关系。当一个经济系统运行时,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度量这个经济系统中出现经济的价值,这个度量价值的东西需要具有稳定的性质。众所周知,最早的货币是拥有真正内在价值的代币,如贝壳、金、银等。最早具有象征意义和法定价值的货币是中国商朝的铜贝。铸币的诞生使交易更加简便,社会的快速发展使20世纪后半叶货币演变的进程变得令人难以捉摸,但货币已经开始趋于虚拟化。在货币的价值创造中,只需要保持其特定形态,铸造材料的含量与其价值呈正相关。简单来说,货币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象征符号,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为多少并不重要。之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人们所熟知的周朝的铜币出现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货币这种复制品来代替“贝壳”了,这种贝壳货币里面并没有任何贝壳成分。到1965年,美国也开始无银化,他们去除了25美分硬币中银的成分。虽然铸造硬币的材料价值(即内在价值)减少了,但其市场价值仍然保持不变。伴随着货币与其内在价值的分离,市场对铸币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对于货币市场价值的信任来源于国家权力机关,但对货币本身的信任则来源于货币的铸造机构,因此货币铸造机构有义务铸造出不易被复制且难以被追踪到授权发行者的稳定货币。日益完善的货币制作工艺涉及独特的合金和纸材料的选择、金属冲压、印刷技术、墨水性质、隐形图像等方面。这些技术通过简化验证,成为货币信任稳定的源泉。技术的进步使货币的内在价值和其被广泛认可的市场价值二者更趋于独立。这也启发我们在现在的金融创新中要将技术作为货币演变的助推器纳入考虑范围。20世纪,信用卡、借记卡等交易工具的兴起标志着货币进一步向虚拟化演变。这些交易工具的广泛使用扩大了交易范围,使交易更加快捷简便,并减少了具象货币的使用。从发行方获得买卖双方的认可到被政府部门接受,卡类交易工具不断普及。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诞生更为这类交易工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数字化技术推动了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使有形货币逐渐退居市场幕后。货币发展的最终形态是任何形式的有形工具都将消失。在日常生活中,出门不再携带钱包已经变成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因为移动设备的支付服务可以使交易通过网络即时结算。电子商务推动的创新从寻求资金转移的替代方式开始。传统渠道提供的是基于信用卡、借记卡的交易结算服务,因此在线支付系统一般与买卖双方已有的信贷或者借记工具相关联,1有时也为不具备这种工具的小额卖家增加银行卡结算服务。互联网商品的售价极具竞争力,尽管其省去了中间商的成本,但为了进一步保证其利润,或者出于平台交易机制的原因,互联网商家不可避免地采用在线支付系统进行交易。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结算代理第三方不断发展,大大降低了买卖双方交易2结算和货币化的成本。对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平台而言,客户同时作为买家和卖家,用基于平台的统一在线账户进行交易将更加便捷高效。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一般以部署系统内部资金或者直接电子对接买卖双方银行账户“类银行”服务的方式,承担结算功能。在未来,技术创新将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非居间化进程也将被不断推进。此时,通证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也是货币进化史的必经步骤。非居间化的最终形式便是与通证互为表里,因为通证的存在使交易在给予区块链的系统中储存资金,无须中央结算处理系统的中介机构便可使交易活动即时完成。无须中央结算处理系统的中介机构分配交易费用和对储值服务取代信贷服务的鼓励,最终驱动了通证的诞生。小经济体内“通证”的运行德勤中国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已经广泛存在的储值系统其实就是通证经济的一种形式。对客户而言,该通证系统带来的正向激励作用来自公司给予的储值折扣或者返利。这是为了弥补顾客因将投资放到别处而带来的利息损失,即机会成本。对公司而言,激励则来源于客户用储值卡在该公司消费的忠诚效应。目前最受欢迎且被大众普遍接受的积分卡广泛存在于网络游戏、博客和即时通信服务公司里,成为中国消费者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市场上的供应商提供相关储值卡服务,包括储值卡的买卖和兑换相应的实体商品等。随着客户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关整合商和保理商的数量迅速膨胀,愿意接受积分卡支付的卖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并非只有真正的卡片才能称为“卡”。由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卡本身逐渐被虚拟化。储值卡最初是以实体卡片的形式存在的,如游戏点卡、手机充值卡、消费储值卡等;现在消费者可以从网上直接购买电子储值卡,甚至实体购物商店的权益卡片也逐渐被手机上的电子卡片取代。另外,塑料实体卡所代表的身份凭证,也可以被电子卡号、身份证信息和手机验证码等轻松取代。这些“卡”实际上都是初级通证的一种体现形式,这种通证建立在公司与客户之间。客户通过自己购买或支持公司的产品表现自己的忠诚度,公司根据其所发行卡的数据记录来相应地评价客户,甚至有时还能根据卡上面的消费记录来为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便是储值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消费者与公司关系的转化。未来,客户或许能通过公司所发行的通证记录的信息反观公司运行的好坏,避免所谓的店大欺客。通证能取代货币吗首先,通证虽然与货币息息相关,但通证并不是货币,也不可能取代货币。信用货币的诞生离不开权力机构的介入,因为货币本质上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很多货币本来并没有价值,权力机构的信用背书赋予货币广义上的价值并使其得到群众的认可。货币权力必须属于国家,所以通证不可能取代货币,但可以作为经济价值体系中的补充而存在。没有国家的授3权和支持,所谓“取代货币”只是自欺欺人。为什么人们会误认为通证就是“代货币”呢?笔者认为首要的原因是现实中纸币总给人一种幻觉——人能够通过手中持有的纸币行使自己的权力,而通证只是一种在一个狭小范围内的使用权,一般不会超出这个项目本身,人们不能将其误认为是可以流通于整个社会的法定货币。所以,通证充当现实货币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我们也可以认为央行的法定货币就是一个国家的通证,它是不能被替代的通证。我们在前文所提到的通证系统仅仅代表一个微观经济个体,要么是公司这个微观经济个体和市场之间的通证系统,要么是存在于这个微观经济个体中的各个子个体之间的通证系统;而整体的国家运行应该是所有企业的一个加总性的宏观效用,仅仅一个微观的通证系统是不够用的。未来,一个国家可能使用区块链的技术来发行货币;而通证仅是一个微观经济个体的使用权,这个微观经济个体本身的使用维度就限制了其无法在整个经济体中流行开来。第2章 理论篇通证经济生态圈,公平健康和谐我们说通证是一种可流通的凭证,有了区块链技术的依托和互联网平台的加持,通证已经不单单是作为可流通的凭证独立存在了。作为构成通证经济体最重要的一环,通证的效力使通证经济模型渐渐浮出水面。本章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剖析通证经济的理论,同时简要概述建立通证经济模型的几个要求,如何构建区块链通证经济生态圈等。通证经济下的新制度经济学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既定花费为其自身带来的效用而非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交易主考虑到而损耗掉的成本,时间成本、保险成本等都可以算作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就是这样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它主要分为四大部分。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罗纳德·科斯在其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理论,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1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交易费用为何与新制度经济学息息相关呢?新制度经济学是研究新旧制度交替的经济学理论,而新旧制度交替的根本来源于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效率的提高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了交易活动的稀缺性,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的实现是有代价的,这就进一步涉及资源的配置问题。经济学的根本就是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因此交2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产权理论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滨孙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看,产权是一种权利,作为社会的基础性规则,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人类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相互交往的有机整体,只有在这样的有机整体3中,人们才有相互尊重产权的必要性。产权的实质是一系列激励与约束机制,因而会进一步影响和激励行为。产权包括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等,是一系列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交易的发生就意味着两束权利的交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中产权束的差异使物品具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产权安排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产4权安排对个体的激励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经济效率。企业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制度体系是单一的市场机制。科斯运用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将其拓展为彼此存在替代关系的、5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的运行需要成本的支持,企业的出现为节约市场运行成本创造了先决条件。企业作为一个组织,允许企业家作6为权威来支配资源以节约交易费用。市场机制与企业同为资源配置的手段,二者可以互相替代,而根本动力来源于节约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