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必知的100个经络常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4 13:56:18

点击下载

作者:生活智慧编委会

出版社:内蒙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养生必知的100个经络常识

养生必知的100个经络常识试读:

第一章 一点就通的经络祛病养生原理

经络的含义及分类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肢节,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的各部分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状态。

十二经脉

→贯穿于人体的各条经脉就是维持人体各部分功能协调平衡的纽带。

人身体上有十二条经脉,其中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的经脉有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部的经脉有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从头部走向足部的经脉有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从足部走向胸部的经脉有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这十二经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彼此衔接,围绕人体周流不断,并且十二经脉循行流注的方向是固定的。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人体头、胸、腹部的支脉,遍及人体各个部分,它们沟通脏腑,连接脏腑内外,加强十二经脉同头面、心的联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缓解病痛的范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

任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共八条。这八条经脉与脑、髓、骨、胆、子宫等有密切联系,能够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连接起来,起到统摄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同时对十二经脉气血起到渗灌和蓄积的作用。

络脉

络脉是人体内经脉的分支,包括别络、浮络、孙络三类。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故又称为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不足的作用。浮络是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分支,孙络则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它们没有固定的循行路线。

十二皮部和经筋

十二皮部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而划分的,它反映的是经脉气血在皮肤的分布。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其主要的作用是使关节活动。

穴位的含义、分类及命名

穴位的含义

中医穴位也被称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通常,人体穴位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按摩的关键部位。穴位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经络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所以按摩穴位就可以缓解和改善相应脏腑的疾病。

穴位的分类

人体的穴位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循行线上的穴位,有固定的名称、位置和归经,具有缓解及改善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穴位的主要部分。国际上承认的人体经穴有361个。

奇穴

奇穴也称“经外奇穴”,是指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辅疗作用的穴位,与经络也有密切联系。

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更没有固定的辅疗病症。只是以疼痛部位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穴位。“阿是”的由来源于当医生按压这个穴位时,病人发出“啊”声而产生。

穴位的命名

穴位名称的由来比较宽泛,主要以天体、人体、地体、宫体和卦体的结构布局为参照。具体来看:

◎根据穴位所在的人体部位命名,如心俞、肺俞、脾俞、乳根、大椎、曲骨等。

◎根据动、植物的名称命名,可以更好地说明穴位所在部位的特点,如鸠尾、鹤顶、犊鼻等。

◎根据建筑物、街、道、市等通路、处所来形容某些穴位的形态或者作用特点命名,如天井、印堂、地仓、气街、风市、水道等。

◎根据天文学的日、月、星、辰以及地理名称山、川、沟、泽等,同时结合穴位所在部位的形态和气血流行的情况而命名,如太白、天枢、上星、合谷、阳溪、涌泉、曲泽、小海等。

◎根据气血、脏腑、阴阳等生理功能以及经脉交会等命名,如三阴交、阳陵泉、气海、血海等。

经络养生的基础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全国因为各种慢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平均每天高达15000多人。在疾病生成的各种因素中,60%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这些患病的人大都没有健康观念,不懂得养生方法。因此,如何养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处而言,中华养生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提出了饮食节制、七情调和、起居有常等养生方法,后世医家又进一步扩充,提出了二十四节气养生、四季养生、房事养生、经络养生等。

经络养生就是在中医经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方法,调理人体的经络系统,使气血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益寿的目的。

经络养生的基础包括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两方面的基础。中医认为,养生的重要原则就是天人相应,而天人相应是靠经络实现的。自然界的许多变化总是先影响经络,进而才影响机体。经络依靠体内的经气维持机体与自然界无形之气之间的某种平衡,这种平衡由体表经络上的穴位来决定。如足底涌泉穴,当人体劳累虚弱时,按压这个穴位就会感觉疼痛。

西医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多方研究总结后,发现穴位经多种方法刺激后,不但能够促进血流通畅,而且可以促进人体分泌“脑内吗啡”,同时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拔罐是一种有效的中医调理方式,可以通过经络调养使脏腑功能得到改善。

经络及穴位的祛病养生作用

经络的祛病养生作用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补充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气血”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而密布于皮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穴位的祛病养生作用

辅疗近部疾病

按摩穴位能够缓解和改善穴位所在部位的疾病。例如,睛明穴可以缓解和改善眼睛疾病;天突穴可以缓解和改善咳嗽、咽喉肿痛、打嗝、失言等。

辅疗远部疾病

按摩穴位还能够缓解和改善本经经脉所行走的远部部位的疾病,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例如,百会穴不仅能缓解和改善头部疾病,还能缓解和改善子宫脱垂、痔疮、痢疾等。

特殊辅疗作用

按摩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按压气海、滑肉门、天枢等穴,既能缓解和改善腹泻,又能缓解和改善便秘。

整体辅疗作用

针灸或按摩某些穴位,可对某方面病症起到整体性的调治作用,进而调治全身疾病。

经络养生的常用手法——按摩、刮痧、拔罐、针灸

按摩——身手合一的自然疗法

按摩的取穴方法①拇指同身寸②中指同身寸③三指横寸④四指横寸

以被按摩者本人的手指作为标准度量取穴,称为“同身寸”,它分为拇指同身寸、中指同身寸、目横寸和横指同身寸,其中横指同身寸又分为三指横寸和四指横寸。

◎拇指同身寸:是指被按摩者本人的拇指横向宽度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图①)。

◎中指同身寸:是指被按摩者本人的中指中节两侧横纹头的距离为1寸(图②)。

◎目横寸:是指被按摩者本人的目内毗角至目外毗角的距离为1寸。

◎三指横寸:是指被按摩者本人的中指、食指、无名指并起来,其中间宽度为2寸(图③)。

◎四指横寸:是指被按摩者本人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起来,其中间宽度为3寸(图④)。

常用的按摩手法

◎按法:用手指指腹或手掌掌面着力于按摩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按,按而留之,不捻动(下页图⑤)。

◎推法:用手指指腹、手掌或拳面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力向一定方向推动(下页图⑥)。

◎揉法:用手指指腹、手掌鱼际部或手掌掌面吸附于身体体表部位或穴位上,轻柔缓和地回旋揉动(下页图⑦)。

◎捏脊法:用双手拇指桡侧面顶住脊柱两侧皮肤,用食指、中指按压,且必须与拇指同时用力,逐渐捻动向前移(图⑧)。

◎啄法:手指自然屈曲呈爪状或聚拢呈梅花状,用腕部上下屈伸摆动带动指端着力,垂直于按摩部位,呈鸡啄米状的手法(图⑨)。

◎点法:用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位为着力点,按压于某一疼痛点或穴位上,称为点法(图⑩)。

◎摩法:将手掌掌面或手指指面轻放于体表相应部位,以一点为中心,做环形、有节律地摩动称摩法(图11)。

◎叩法:用拳背、掌根、掌侧小鱼际、指尖或辅助工具叩击体表,也称为击打法(图12)。

◎掐法:用拇指、中指或食指在身体某个部位或穴位上,做深入且持续的掐压。另一种指切法,是用两手拇指做一排排轻巧密集的掐压,边掐边向前推进(图13)。

◎擦法: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图14)。⑤指腹按法⑥掌平推法⑦掌揉法⑧捏脊法⑨啄法⑩拇指屈点法11掌摩法12叩法13掐法14擦法

刮痧——祛淤活血的养生方法

常用的刮痧工具

水牛角刮痧板

水牛角制成的刮痧板在几何形状上,常做成不同的边、弯、角及不同厚薄。将其施于人体,不但对各部位具有显著刮痧效果,还避免了金属类器具所造成的疼痛、皮肤损伤。

硬币

取材方便快捷,分为铜质、铝质两种,一般要选取边缘较厚且没有残缺的大铜钱或铜板。

瓷器→瓷汤匙、硬币和刮痧板。

一般选用边缘较厚且光滑、无破损的碗、瓷酒杯、瓷汤匙等作为刮痧工具。用其边缘,边蘸水或植物油边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上刮抹,以刮出紫黑色的痧点为止。

棉纱线、头发

用适量的棉纱线或头发捏成一团,蘸取适量的植物油或润滑剂从上至下刮擦。

药匙

此用具在医院的药房里最为常见,也是较理想的刮痧工具。

有机玻璃纽扣

有机玻璃纽扣是现代较为常用的一种刮痧工具。它取材方便、清洁消毒处理容易。一般情况下,应该选用边缘光滑、较大的纽扣,以便捏拿。

刮痧的操作手法

持具操作的方法

持具操作主要包括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等。

刮痧法15间接刮痧法

刮痧法根据应用不同,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两种。

◎直接刮法: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被刮痧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至皮下呈现紫红色的痧痕或痧点为宜。

◎间接刮法:先在被刮痧者将要刮拭的部位放一层薄布,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刮拭。间接刮法可以保护皮肤,适用于儿童、年老体弱者及患有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等症状的人群(图15)。

挑痧法

挑痧法也称挑痧疗法,是指用针刺挑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达到缓解疾病的方法,通常用于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操作方法是:先用酒精棉球消毒针具和要被挑刺的部位;然后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对准皮下有青筋的地方,轻快地刺入并向外挑;挑破皮肤约0.2~0.3厘米后,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每个部位挑3下后,随即用双手挤出暗紫色的淤血,反复5~6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淤血,敷上纱布,最好用胶布固定。

放痧法

放痧法又称刺络疗法或刺血疗法,它与挑痧法基本相似,但此法刺激性更强烈,多用于发热患者及重症急救,可有效缓解各种重症痧病和痧毒淤积阻滞经脉的病症等。其操作方法是用消毒好的三棱针、皮肤针等快速点刺皮肤血脉,放出毒痧以缓解疾病。

徒手操作的方法

徒手操作主要包括揪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点揉法等。

揪痧法

揪痧法的具体方法为:操作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揪痧部位(也可用拇指、食指对捏揪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瞬间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这样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并连连发出“巴巴”的声响。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至被挟起部位的皮肤出现痧痕为宜(图16)。16揪痧法

挤痧法17挤痧法

挤痧法指操作者用双手食指、拇指或单手食指、拇指,在相应部位用力挤压,至出现紫红色的痧斑为止(图17)。

扯痧法

扯痧法是操作者用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扯提患者需要扯痧的部位,使小血管破裂,至出现暗紫色的痧点为止的手法。

拍痧法

拍痧法是用虚掌拍打或用刮痧板拍打体表需要拍痧的部位,适用于痛痒、胀麻的部位。进行刮痧时,首先手持刮痧板,蘸上润滑剂;然后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朝同一个方向进行刮拭和拍动,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拔罐——温经散寒的养生方法

常用的拔罐工具

陶罐

陶罐一般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罐的两端比较小,中间略大,形如鼓状,底比较平,依据口径大小,其型号也各不同。

玻璃罐

玻璃罐是用耐热的玻璃加工制作而成的,形状如球,罐口平滑,包括大、中、小三种型号。玻璃罐的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直接且清楚地观察到罐内皮肤的充血、淤血等变化,以更好地掌握拔罐的程度。但是使用时要格外小心,以免罐体破碎。

抽气罐

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简单;但缺乏火罐的温热刺激。抽气罐一般包括连体式与分体式两种,按照功用分,则可分为注射器抽气罐、橡皮排气球抽气罐、电动抽气罐等。

竹罐

竹罐多用直径3~5厘米且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其优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低廉、不易摔碎、适宜药煮;缺点是易燥裂、易漏气、吸着力小。

拔罐的几种操作方法

拔罐的方法多种多样,按照排出罐内的空气介质,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等;按照拔罐的方式,可以分为走罐、闪罐、留罐、刺络拔罐、药罐法等。

按排出罐内的空气介质分类

火罐法18闪火法

火罐法又叫拔火罐,是拔罐操作方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从而形成负压,然后将罐吸附在皮肤上。其中常用的排气方法有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等。

◎闪火法:本法特别经济实用,深受大众喜爱。一般先用稍粗的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做好酒精棒。将酒精棒蘸取95%的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使罐内产生负压,马上撤出,并且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图18)。

◎投火法:本法适用于侧面横拔部位。操作者首先用酒精棉球或纸片,燃着后投入罐内,乘着火力达到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随即就可吸住。这种方法吸附力很强,但由于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一旦落下很容易烫伤皮肤。因此,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烫伤,应将薄纸卷成纸卷、纸条,燃烧到1/3时,便投入罐里,将火罐迅速叩在选定的治疗部位上。

◎贴棉法:本法适用于侧面横拔部位。首先取用0.5~1厘米的脱脂棉一小块,将其四周拉薄;然后蘸取少量酒精,并压平贴在罐内壁中下段或罐底;最后用火柴点燃后,将罐子迅速叩在选定的部位上。该法操作比较简单,但用此法需要注意棉花蘸取酒精不易过多,否则燃烧的乙醇滴下时,容易烫伤皮肤。

水罐法

水罐法是利用热水使罐内温度升高,形成负压,从而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拔罐方法。根据用水的方式不同,该法可以分为贮水罐、水煮罐和水蒸气罐。

◎水煮法:首先,将竹罐放在沸水中煮1~3分钟;然后,用消毒筷子或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口向下把水甩干净,迅速投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立即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扣罐之后,要把竹罐扣压在皮肤约半分钟,待其吸牢。

◎蒸汽法:蒸汽法就是利用水蒸气熏蒸竹罐,将其内部的气体排出来的方法。首先,要先将水壶内的水煮沸,水最好不要太多,通常不宜超过半壶;同时在壶嘴处用硬质橡胶管连接,使水蒸气从壶嘴喷出。然后用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2分钟,随即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手扣压半分钟,待其吸牢即可。

抽气罐法

抽气罐法是指直接抽出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的拔罐方法。抽气罐一般由注射用青霉素等药瓶制成。操作时,先将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穴位上,将注射器从橡皮塞处刺入罐内,抽出罐内的空气,产生负压,从而吸附在皮肤上。

按拔罐的方式分类

走罐法19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在罐被皮肤吸住后,在涂上介质而光滑的条件下反复推拉移动罐具,以扩大施治面积的拔罐方法。走罐法所使用罐具的罐口必须十分光滑,同时在操作前要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上一层凡士林、润滑油等介质,以免拉伤皮肤(图19)。

刺络罐法

刺络罐法是指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等针头刺破穴位或患病表皮皮肤显露的小血管,当其出血,然后立刻拔罐,也可采用先拔罐后刺血的方式。

药罐法

药罐法是指在拔罐前或后配合外用药物的一种拔罐方法。根据用药途径的不同,该法可分为药煮罐、药蒸气罐、药酒火罐、贮药罐、涂药罐、药面垫罐及药走罐等。

针灸——疏通经络的传统疗法

针刺的运针手法

选择合适的毫针

一般来说,头面部皮薄肉少的地方,应选较短较细的毫针(如0.5寸长,30~32号针);而皮厚肉多的躯干、四肢部腧穴,则应选较长较粗的毫针(如1.5~2.0寸长,28~30号针)。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通常包括针具消毒、腧穴部皮肤的消毒和施术手指消毒。毫针的消毒可在75%的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腧穴部皮肤上用75%酒精棉球擦拭。施术者的手应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酒精棉球涂擦。

两种常用的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右手拇指和食指拿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指和食指向下用力按压,中指随即屈曲,将针刺入皮下。

◎双手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头对准穴位,在接近皮肤时,双手配合,迅速把针刺入皮下。

针刺的角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处的穴位。

◎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刺的腧穴。

◎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20°沿着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穴位。

基本的行针手法

◎提插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将针从浅层插到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地提插。

◎捻转法: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进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反复多次。“针感”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现代称为“针感”。产生针感时,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

出针的方法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指和食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退出。出针后须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艾灸疗法

常用的艾制品

◎艾炷:艾炷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搓捏成圆锥体,常用于艾炷灸。施灸时,每燃尽1个艾炷,称为1壮。

◎艾条:艾条又名艾卷,是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艾灸法的分类

艾炷灸法20直接灸21间接灸

艾炷灸法分为直接灸法和间接灸法。

◎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上页图20)。

◎间接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施灸的一种方法(上页图21)。

艾条灸法

艾条灸法是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法和实按灸法两种方式。

◎悬起灸:施灸时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称为悬起灸。悬起灸根据实际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

2.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一般每穴灸5~10分钟。一般认为,温和灸偏于补,雀啄灸偏于泻。

3.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着数层棉布或棉纸实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图22)。22实按灸

温针灸法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穴位,得气后给予适当补泻手法并留针,再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温灸器灸法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用温灸器施灸的方法称温灸器灸,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纯艾绒或加掺药物的艾绒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将温灸器的盖扣好,然后置于穴位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熨灸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直至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

第二章 一看就懂的经络和穴位图谱

手太阴肺经

循行线路: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胃部(见①),下络大肠(见②),还循至胃口(见③),上行于膈(见④),属肺(见⑤)。从肺系(见⑥),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会(见⑦),行少阴、心主之前(天府、侠白),下肘中(尺泽)(见⑧),循臂内上骨下廉(孔最)(见⑨),入寸口(经渠、太渊),上大鱼际部,循鱼际(见⑩),出大指之端(少商)(见11)。

其支者:从腕后(列缺)(见12),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见13)。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线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指端(商阳)(见①),循行于指上廉(二间、三间),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见②),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见③),入肘外廉(见④),上外前廉(见⑤),上行于肩(见⑥),出骨一之前廉(见⑦),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见⑧)、下入缺盆(见⑨),络肺(见⑩),下膈(见11),属大肠(见12)。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天鼎、扶突)(见13),贯颊,入下齿中(见14);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见15),上挟鼻孔(见16)。足阳明胃经

循行线路:胃足阳明之脉,起始于鼻,交于中(见①),旁约太阳之脉(见②),下循鼻外(见③),入上齿中(见④),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见⑤),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见⑥),循颊车,上耳前(见⑦),过下关穴,循发际,至额颅(见⑧)。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见⑨),下膈,属胃,络脾(见⑩)。

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见11)。

其支者:起始于胃下口,循行于腹里,下行至气街中而合(见12),以下髀关,抵伏兔(见13-14),下入膝膑中(见15),下循胫外廉(见16),下足跗,入中趾内间(见17)。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见18),以下入中趾外间(见19)。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见20)。足太阴脾经

循行线路:脾足太阴之脉,起于足大趾之端(见①),循指内侧赤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见②),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见③),上循膝股内前廉(见④),入腹(见⑤),属脾,络胃(见⑥),上膈(见⑦),挟咽(见⑧),连舌本,散舌下(见⑨)。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见⑩),注心中(见11)。

手少阴心经

循行线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见①),通过横膈,向下联络小肠(见②)。

其支者:从心系(见③),上挟咽(见④),系目系(见⑤)。

其支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极泉(见⑥),下循内后廉(见⑦),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见⑧),抵掌后锐骨之端(见⑨),入掌内后廉(见⑩),循小指之内出其端(见11)。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线路: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少泽)(见①),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见②),直上循臂骨下廉(见③),出肘内侧两筋之间(见④),上循外后廉,出肩(见⑤),绕肩胛(见⑥),交肩上(见⑦),入缺盆(见⑧),络心(见⑨),循咽下膈(见⑩11),抵胃(见12),属小肠(见13)。

其支者:以缺盆循颈,上颊(见14),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听宫)(见16)。

其支者:别颊上顺(见15),抵鼻,至目内眦(见17),斜络于颧,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线路: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见①),上额(见②),交于巅(见③)。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见④)。

其支者:从巅入络脑(见⑤),还出别下项(见⑥),循肩内(见⑦),挟脊抵腰中(见⑧),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见⑨)。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见⑩)。

其支者:从内左右(见11),别下贯胛(见12),挟脊内,过髀枢(见13),循髀外后廉(见14),下合中(委中)(见15),以下贯踹内(见16),出外踝之后(见17),循京骨,至小指之端外侧(见18)。足少阴肾经

循行线路: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于足心(见①),出于然谷之下(见②),循内踝之后(见③),别入跟中,以上踹内(见④),出内廉(见⑤),上股骨内后廉(见⑥),贯脊属肾(见⑦⑧),络膀胱(见⑨)。

其支者:从肾(见⑩),上贯肝、膈(见11),入肺中(见12),循喉咙(见13),挟舌本(见14)。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见15)。

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线路: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见①),下膈(见②),历络三焦(见③)。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见④⑤),上抵腋下(见⑥),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见⑦),入肘中(见⑧),下臂,行两筋之间(见⑨),入掌中(见⑩),循中指,出其端(见11)。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见12)。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线路: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无名指之端(见①),上出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见②),循手表腕(见③),出臂外两骨之间(见④),上贯肘(见⑤),循外上肩(见⑥),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见⑦),入缺盆(见⑧),布膻中,散络心包(见⑨),下膈(见⑩),遍属三焦(见11)。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见12-13),上项(见14),系耳后(见15),直上出于耳上角(见16),以屈下颊至(见17)。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见18),至目锐眦(见19)。足少阳胆经

循行线路: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见①),上抵头角(见②),下耳后(见③),循颈(见④),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见⑤)。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见⑥),至目锐眦后(见⑦)。

其支者:别目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见⑧),下颈,合缺盆(见⑨),以下胸中,贯膈(见⑩),络肝(见11)、属胆(见12),循肋胁里(见13),出气街,绕毛际(见14),横入髀厌中(见15)。

其支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见16),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见17),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见18),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见19)。足厥阴肝经

循行线路: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见①),上循足跗上廉(见②),去内踝一寸(见③),上踝八寸(见④),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见⑤),循股阴(见⑥⑦),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见⑧),挟胃,属肝,络胆(见⑨),上贯膈(见⑩),布胁肋(见11),循喉咙之后(见12),上入颃颡(见13),连目系(见14),上出额,与

督脉

会于巅(见15)。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见16)。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见17)。任脉

循行线路: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见①),向上循行于阴毛部(见②),沿着腹部正中线上行,经过曲骨、关元等穴(见③),到达咽喉部(天突)(见④),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于口唇(见⑤),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进入眼眶下,交于足阳明经(见⑥⑦)。

其支者:由胞中分出,与冲脉相并,上行于脊柱,循行于背部。督脉

循行线路: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见①),向后至尾骶部的长强,沿脊柱上行(见②),经项部至风府,进入脑内(见③),沿头部正中线,上至巅顶的百会(见④),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过人中(水沟),止于上齿龈(见⑤)。

其支者:从脊柱里面分出,联络肾。

其支者:从小腹内分出,直上经过脐中,向上至心,到咽喉部,向上至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章 一学就会的经络祛病养生法

疲劳综合征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患疲劳综合征的概率也就越来越大。疲劳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主观上感觉疲乏无力、身体沉重、昏昏欲睡、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24小时身体不适等。

推拿按摩

特效穴位

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印堂、百会、四神聪、率谷、角孙、神庭、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方法

1.双手食指、中指并拢,以手指指腹自攒竹向两侧分抹眉弓,经鱼腰、丝竹空至太阳,轻揉太阳,反复操作5~10次(图①)。

2.双手拇指扶于头侧部作为支撑,中指、无名指并拢,二指指腹由印堂抹至神庭,双手交替进行,反复操作10次。

3.用食指指腹按揉百会、四神聪、率谷、角孙,每穴1分钟(图②)。

4.按摩者用拇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每穴每次2分钟(图③)。

5.按摩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微屈,置于被按摩者头侧部,以率谷为中心扫散头侧率谷部(图④)。①分抹眉弓②按揉百会③按揉气海④扫散率谷

刮痧疗法

⑥刮拭三阴交⑤刮拭太阳

特效穴位

太阳、风府至身柱、天柱至风门、风池至肩井、心俞、脾俞、胃俞、肾俞、合谷、内关、曲池、手三里、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方法

1.受术者取坐位,施术者用刮痧板刮拭其太阳,并由天柱刮至风门,再由风池刮至肩井,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度(图⑤)。

2.受术者取俯卧位,施术者在所取穴位处均匀涂抹刮痧介质,用刮痧板刮拭其两侧膀胱经的心俞、脾俞、胃俞、肾俞,每侧每次刮拭16~18下,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度。

3.受术者取坐位,暴露上肢,施术者用刮痧板刮拭其上肢外侧大肠经的合谷、曲池、手三里及心包经的内关,每侧每次刮拭16~18下。

4.施术者用勺柄刮拭受术下肢外侧胃经的足三里、脾经的血海及三阴交(图⑥)。

拔罐疗法

⑦走罐膀胱经

特效穴位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方法

走罐法。受术者取俯卧位,施术者用闪火法吸定于所选择的穴位上,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润滑油(如植物油、润肤油等),然后一手中指和无名指分开夹于火罐颈部,另一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前边略提起,两手一前一后协调用力,慢慢向前推动,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出现潮红、充血为度,每次走罐10~20次(图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