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七步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9 00:57:37

点击下载

作者:刘烨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快乐七步走

快乐七步走试读:

前言

从小我就患上了抑郁症,几十年了,但它没有影响我去奋斗、拼搏,改变命运。因此取得了许多让人羡慕的成果,但是每一次的成功所带给我的快乐,不过转瞬即逝。这是为什么?我为什么快乐不起来。为什么抑郁病如此难摆脱,挥之不去。我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幸福的含义、人类和我们每个人到底在追寻什么?我终于在一些关于个性发展和心智改变的指导性书籍中找到了答案。戴尔·卡耐基等大师的书籍,使笼罩在我心头的抑郁乌云渐渐散去,并引起了深深的思索,我决心根据自己长期不快乐的身心体验和人生经验写出一本关于快乐的书。

我曾多少次站在行人众多的天桥上,观察来来往往的人。人们步履匆匆,脸上挂着笑容的很少很少,多少人紧锁眉头,多少人脸上紧绷,如果不是在行走,仿佛是一尊尊雕塑,更让我惊异的是精神病人每天都能遇见,他们那么年轻,让人不忍思索。我也接触过许多富人,他们有的也并不快乐、忧郁和烦恼比普通人还多。

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利益和竞争的关系,但更多的应当是快乐与爱心的关系——互乐与互爱的关系,读关于快乐的书,想关于快乐的事。写关于快乐的书。使我重拾快乐,拥有快乐。虽然时不时的有抑郁的乌云掠上心灵的天空,但基本上已经摆脱了这种抑郁病的长期困扰,我希望这本以我自身体验写出的书,能成为治疗心病的心药。让不快乐的朋友快乐起来,让快乐的朋友更快乐,让21世纪的中国人和世界上更多的人快乐,将快乐进行到底。

第一章解读快乐

1.快乐的涵义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对生活感到满足时所表露出的愉悦情感。“快乐”是一种个人由内而发的情绪,是靠自己在经历了挑战的过种后,享受到克服困难的成就欲。

人应该天天有份好心情,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好心情去工作,去生活,也不枉在世间走一趟。

有的人过的日子只是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于是整天汲汲营营,多半只为温饱而已;有的人逐渐从“生存”层面再往上跨越,来到了“生活”的层面,也就是除了吃喝拉撒,他还懂成长,懂得情趣,让每天过得多彩多姿。

从“生存”、“生活”,再更上一层楼,则来到了“生命”的层面,这个阶段属于心灵境界的学习和增长,日子过得更丰富、更自在。

曾经有个故事,提到一对兄弟爬山回家,发现电梯停电了,由于他们住在八十层楼,两人只好各背着一大包行李慢慢往上爬去。

到了二十楼时,哥哥对弟弟说:“行李太重了,我们就放在这里吧!明天再来拿。”于是两个人乐得轻松,继续往上爬;到了四十楼,两人一边吃力地爬,一边互相怨怪对方;就在边吵边爬中,逐渐来到了六十楼,这时,他们几乎用尽了力气,再也吵不出声音,于是默默地、慢慢地再往上走,最后,终于来到了八十楼的家。

这时,哥哥很高兴地说:“弟弟,钥匙拿出来开门吧!”没想到弟弟却说:“哥哥,钥匙不是在你那里吗?”

哥哥愣住了,他说:“啊!我把它放在行李里面呢!”

原来钥匙还在二十楼的包包里。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从“生存”的角度看,这是两个蠢蛋的“笑话”、怎么有这么粗心的人,留下背包的时候,居然忘记把钥匙拿出来。

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寓言”,两兄弟尽管吵吵闹闹,毕竟还是相互扶持着走完全程。

我们对自己享有快乐的“权利”是如此执着,结果反而苦恼不堪,就这样,我们追逐着幸福,并把幸福等同于财富和成就,而没有想到拥有财富与成功的人未必快乐。他们一味追求,却忘记随身带上一把开启快乐人生境界的钥匙。

快乐并不意味着企求我们所没有的种种,而是用那把钥匙开启快乐之门,尽享眼前拥有的一切。有个青年讲了他的故事,他说他已经懂得了如何寻找快乐。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在一个深夜,老爸又为他熬夜上网而痛骂不已,当时他正在兴头上,哪里肯关机,也认为老爸大惊小怪,没想到老爸越说越离谱,连他高中休学一年、大学连考两次才上榜的往事也搬出来讲。他实在气不过,抓起汽车钥匙就往门外跑。

车子在半夜开起来既过隐又刺激,加上在盛怒中,他只顾往前冲,不料来到一个转弯处时,可能因为下着细雨,路面湿滑,又加上车速太快,他觉得有点刹不住了,正巧对面也冲过来一辆闪着灯的轿车,就在那紧急的刹那,他觉得人生可能就此说再见了。

没想到对方比他反应机灵,才一秒之间,刷地擦身掠过,又呼啸而去,他的车子在原地打滑了两三下,终于停住,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泪水也从眼眶直奔而出。

真的想死吗?

自己究竟在气什么?

老爸有这么可恶吗?

刚才如果不是对方闪过,此刻爸妈、弟妹,还有女友赶忙而来,他们将会看到什么样凄惨的画面啊!

他在车厢内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后,心中带着一个领悟来的“秘密”,立刻把车开回家去。

那个秘密就是——假想每一刻都是和家人、爱人相处的最后时刻,这时,耐心、珍惜和喜悦就真心而出了。

那晚回到家,老爸仍闷坐客厅,见到儿子回来,又是懊恼,又是惊喜。“爸,对不起,我回来了。”做儿子的他趋前去抱老爸。

老爸不知道儿子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只觉得儿子似乎把他抱得好紧好紧。

如果拥有一把生命的钥匙,你会希望这把钥匙长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平常你会把它摆在哪里?你会希望这把生命的钥匙,为你开启什么样的大门?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都想拥有一把精致灵秀的生命钥匙,当打开一扇大门时,里面展现许多古今中外的智慧好书。当你忍不住触摸时,指尖沿着书背滑动,这时,不但可以感应到书中智者的呼唤,也可以感受到心灵怦然跃动的喜悦。

方红可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记得有一回,方红把一本书翻两下后,觉得索然无味,立刻归回收架。不料隔两天,妹妹居然买了同一本书回来。这次,因为书已在家中,不看白不看,于是她随手一翻,居然翻出了趣味,而且发现许多难得的见解。

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她把书握在手中,左看看、右看看,方红问自己:为什么同样的一本书,当时我没见着它的智慧?是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想法,让我差一点和它失之交臂?

这时,有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感激每一位作者在凝聚心神埋首文字时的用心,感激每一位作者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正延续着惊人的影响力。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这个世界不会挖空心思来讨我们欢心。生命就是在许多的辛苦和烦恼中滋长和延续的。有人说:“如果想远离痛苦而得到快乐,那么痛苦反而会加剧;想放弃自己的一切责任,妄想一身轻松,烦恼反而会加深。如果有离开痛苦得到欢乐的话,那途径只有一个:心甘情愿地担起你的担子,负起你的责任。

2.快乐的来源

快乐的来源有很多,总体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1)来自感官上的快乐。

通过感官刺激而产生的感官快乐,是一种短暂即逝的快乐。

思念产生于感觉器官,是一种情绪状态。当你突然想念起一个人,可能是某一首歌曲音符的触动,可能是某一个身影擦身而过时的惊觉,也可能单纯地只是因为在脑海中的某个角落一直保留着他的位置。

是的,思念是一种享受,思念的时候,所有的追忆都是美好的,所有故事都是难忘的,每当回忆起美好往事的时候,每个人都很快乐。

思念,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奥修曾说过:“最快乐的情人就是彼此不见面的情人。”

不见面反而增加了情愫的吸引力,互相思念更增燃爱情的魅力。所以,如果你生命中曾经难分难舍的爱人忽然不见了,如果你朝思暮想的爱人竟然移情别恋了,你仍然庆幸自己还拥有一份“思念”的权利,这份“思念”创造了你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份“思念”成为创造你许多快乐的泉源!(2)成就带来的快乐。

人们以为追求到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和拥有健康等,这些成就可以为自己带来快乐。这也是一种误区。成就虽然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但也可能是瞬间的或暂时的。因为所有外在事物带来的快乐,不能转化为心灵深处的快乐,都不可能是持续持久的,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富翁并不快乐,曾为法兰西帝国最有权威的皇帝拿破仑,拥有一般人们所追求的一切——财富、权力、荣耀和健康。有人问他是否快乐?他回答说:我所能记得的快乐时光不超过六天。而海伦·凯勒——一个终生又瞎、又聋、又哑的女子都表示:我发现生命是这样的美好。

大圣先贤阐述道理时,常常在播种和打水,所以他们总是以山川鱼鸟、四时耕作为例,因为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不外乎这些。他们的寓意当然远不止于此,只不过大自然的律法已尽数涵盖其中。不论你是牧羊人,还是电脑程序设计员,自然律法都一视同仁。

上帝不偏袒某一个人,只要你有所付出,就会有所回报。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永恒不变的定律。

种豆的教训是:“你先要工作,才有收获。”你必须挖土、浇(努力),等待(耐心),然后才能采摘豆子。

有些人总是不明白这条定律。他们会问:“如果我今天种豆,明天可能收回什么?”答案是:“湿的豆种子。”种豆得豆定律说:“你今天种豆,你的收成是在日后!”现在种豆,四个月后可以收获。当每个人都种植自己的食物时,他们会更明白这个概念。可惜这是个吃方便面的时代。

弗雷德说:“如果我有份体面的工作,我一定会拼老命好好干。可惜我是洗碗工,还能有什么作为!”你错了,弗雷德!如果你能成为本地最好的洗碗工人,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甚至提拔你。起码,你也会活得非常有自信,有朝一日,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

先努力,后收获——这是不变的道理,先后次序也不容颠倒。玛丽说:“只要老板升我的职,我就不会上班时睡觉。”弗兰克说:“只要老板给我加薪,我就不会老是请病假。”简说:“如果我的婚姻幸福,我一定会好好对待老公。”

为了找到几位挚友,你结识了许多人;为了找到理想的雇员,你面试了五十个人;为了找到一些固定的客户,你与不下一百家公司有过往来;为了找到最适合你口味的意大利海鲜粉,你吃遍了大大小小的餐厅。

懒惰的鸟雀舒服自在地在太阳下睡大觉,天气一天比一天冷,鸟雀晚上冻得直哆嗦,这才想起应该建巢了。然而,它不吸取教训,太阳一出来就又忘记晚上的冷了,继续睡大觉,最终被冻死。老天奖励勤劳的人,对像鸟雀一样得过且过之人就不要妄想能够得到什么东西了。(3)来自心灵上的快乐。

心灵快乐是对生命的满足和喜悦的领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满意的深切感受。这种快乐是永久永恒的。快乐是纯粹内在的心灵的、精神的、思想的、灵魂的。

关于快乐,谁都希望得到快乐,那样,我们就会在平静与安祥中度过每一天,在这缤纷喧闹的世界上,我们的心灵才可得到真正的喜悦与安慰。“久违了,快乐!”

这是让我想到的第一句话,接下来还有“我没有时间”、“快乐是什么?”、“又变了”、“赶快吧,换上旱冰鞋”等一系列镜头。

没有时间和朋友约会,没有时间陪家人听音乐,没有时间睡觉,他们那种快乐是自我安慰、是苍白的、阿Q式的;应付变化,应付变化,还是应付变化;不赶紧,钱就让别人赚了!不努力就要被解雇!不赶紧,股票又下跌了……

远处的快乐,迎面走来的快乐,擦肩而过的快乐,与你握手、拥抱的快乐,你真的就无暇顾及了吗?

在午夜孤独的时候,在下班疲惫回家的路上,在上下翻滚的股市大屏上,在与朋友的电话问候中,在和商家出奇的谈判里,或目送孩子背着沉重书包的背景时……

你与快乐有多近?或者还很远?

孩子无辜的少年时代将怎样度过?

当然,因为我们曾经的贫穷和不发达,我们还需努力、刻苦和自强不息,我们更不想只拥有苍白、短暂、阿Q般自慰式的快乐,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在事情不能得到完美结局的时候,也不要太过强求,不防明智地放弃,你会发现,彼此之间的感情虽遭到破坏,但那份想念却是无论谁都阻止不了的,而且其中的快乐是别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3.快乐的品质级别

快乐也有等级,也有程度上的差别。(1)低品质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遵循竞争游戏规则者除外)。

幸灾乐祸的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的不幸之上,总在寻找别人的事情,往往忽略了自己的真正所需。(2)合格品质的快乐——自己快乐。这是一种有益于自己,无损于他人的快乐。合格品质的快乐,也是对生命和生活的贡献。

让我们来想象一个画面:有位得了血癌的十岁男孩,由于近半年在医院进进出出,他的身体显然有点虚弱,头发也因为治疗的需求而理光了。

尽管他的生命历程出现了这样的不寻常遭遇,却没有击垮他继续求知的热忱。他的眼神总是闪耀着好奇的、渴盼的光芒。

惟独让他裹足不前的是:当回到学校的时候,同学们还会记得他吗?大家愿意像从前一样欢迎他吗?还有,像他这样顶着光头,会不会有人来取笑他?

就在这样心灵有点脆弱、有点忐忑的情况下,他在爸妈的陪伴和师长的保证中,重新回到学校。他走进教室。并且头低低地躲进座位里。“杰克,我们爱你!”

突然之间,全班同学摘下了头上的帽子,并且对着小男孩欢呼。

看到一个个和他一模一样的大光头,刹那之间,小男孩所有的恐惧化为乌有,同时随着同学的举动,彼此触摸光头,互道貌岸然恭喜!

这样的画面深深打动这个没有被病魔打垮的小男孩,使他幸福地感到活着是多么快乐,多么有趣!在生命快要走到终极的时候,老师与同学们的细心关怀、理解无时不牵动着他那小小的心灵。备受温暖的他对生命更加留恋,发誓要与病魔抗争到底!

有位在伦敦孤儿院长大的小男孩,白天必须在田里、厨房花园里工作十四小时,日复一日,生活没有任何趣味可言。

这个小男孩一年里最期盼的就是在圣诞夜里得到最高的奖赏——一颗甜橘。

这一年,小男孩因为曾经有过逃跑的记录,因此在圣诞夜里,他被罚站在房间的角落,眼睁睁地看着同伴从院长手中接到一颗颗亮澄澄的甜橘,然后喜孜孜地离去。

当天深夜,小男孩正躲在被窝里瑟缩哭泣,突然有位院童蹑着脚尖走过来,并且把一颗已剥了皮的甜橘小心翼翼地交给小男孩。

小男孩诧异地望着手心里的小甜橘,霎时之间,他明白了,原来是同伴们一个剥下一瓣甜橘,参差不齐地围成了这样一个圆,也围出了一个温馨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长大以后,在文章里写着:“这个甜橘是我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圣诞礼物。”(3)优良品质的快乐——给予自己快乐,给予别人快乐,让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自己分享他人的快乐,热爱自身与自然,热爱生命与生活的快乐。

快乐其实很简单,但有些人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忘记了快乐是什么,最终困惑不已。我们年看看奥修是如何看待快乐的。

那些懂快乐得最多的人就是那些跟改变的人生维持融洽关系的人,他甚至能够爱那些在阳光下闪烁,产生出小彩虹的肥皂泡沫,这些人就是懂快乐懂得最多的人。

多么有趣的一个说法,跟改变的人生维持融洽关系的人,和肥皂泡沫有什么关系?

印度奥修大师一向语词轻松却又有些诡谲和逆向智慧思考。

好吧!让我们来探索一个肥皂泡沫,究竟和快乐有什么关系?

当一个肥皂泡沫在瞬间产生时,透过阳光,我们看到的是个小精灵般轻巧、可爱的玻璃球儿,在它转身舞动之际,我们还看见了美丽的彩虹飞上了泡沫的脸颊。

在惊见的过程、在欣赏的时刻,我们拥有了肥皂泡沫的生命精华,我们跟着它一起飞舞、一起探险,我们绝不想去碰触它、捏碎它。

可是才一眨眼之间,它在空气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重要的也就在这“一眨眼”的时刻里,痛苦的人因为失去泡沫的踪迹而懊恼、后悔、感叹。快乐的人却因为了解生命中“变”的真理,反而不在得失之间浮沉。

阳光下闪烁的一个肥皂泡沫,快乐的人和它一起经历曾经的“存有”、欣赏它曾经的“变化”,也接受它曾经的“无有”。

所以,在奥修的想法里,接受生命的“变”的人,比不能接受“变”的人更为快乐。因为人生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是在“变”当中,尤其在人际关系里、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纷纷扰扰的变化不断地在挑战一个人的心志,在考验一个人的智慧。

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在其中寻找乐趣。如果你实在找不出快乐的话,就多注意空中飘着的白云,花丛中飞翔的蝴蝶,树枝上吱吱叫的鸟雀。你会发现,热爱大自然同样可获得无穷乐趣。

4.快乐的价值

对于快乐的价值,只有四个字:快乐无价。

的确,快乐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财富诚可贵,健康价更高,若无快乐伴,两者轻飘飘。

哀大莫过于心死,福大莫过于心乐。

如果能更积极地充实自己,凡事往好的方面去想,而不是自陷于坏的深渊而无法自拔,在往好的方面想的过程中,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去努力增加自己的能力。如此相辅相成,人生梦想才有实现的一天啊!

银行职员小刘最近总感到压力重重,看到家人容易发脾气,晚上躺在床上老是翻来覆去睡不着。

在探寻他的“压力源”时,请他先列下“压力名单”,究竟哪些事项致使他有压力的感觉?

结果,他写下了:

1、工作时间太长。

2、办公室新进一位主管,沟通不易。

3、曾经在会议上提供建议,但是未获采纳。

4、薪资和工作表现不成正比。

5、上下班时,花太多时间在塞车和找停车位。

原来造成他大部分压力的来源是“工作环境”。再分析这五项主要压力,其中有一项(也就是第五项)主控权在自己,因此针对这项,请他列下可行性高的三项“减压行动”。

这时,他写下:

1、提前十五分钟出门,避开交通高峰期。

2、在车上听有声书,一方面增长智慧,一方面减少等候的焦虑。

3、有时改搭计程车或公车上班。

接着再分析另外四项,都是和公司政策或企业文化相关,等于他必须面对一个事实——有些状况不是个人一时能力所能改变,如果不是选择“辞职”,则是必须选择“适应”来减轻压力。

经过引导,这位男士写下他针对前四项的“减压行动”。

1、简化工作,谢绝不必要的应酬。

2、以一个月为一个短程期限,等候新进主管适应新的工作后,再提供建议。

3、公司不见得必须采纳员工所有建议。过去平均建议五项,会采纳三项的情形,也是不错的表现了。

4、除了“有偿”的薪资,其实自己也累积了不少“无形”的资产,例如:相关行业的人际关系、丰富的专业知识、有效率的管理技巧等。

写到这里,这位男士已经若有所悟地露出笑容了。

王玲,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当她来到辅导机构寻求咨询时,话不多,总是静静地,然后带着不是很自然的微笑。

她的好友英子提前私下和咨询专家谈到好友的状况,她说:“王玲以前不是这样,高中时代的她非常活泼,可是结婚以后,整个人改变了。”

在咨询专家开始进行面谈时,发现王玲总是对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轻描淡写,比如问到先生的状况,她说:“他已经走了。”问到有几个小孩,她的回答是:“没有。”问到工作状况,她说:“就是老样子。”

明显地,王玲把压力“合理化”了,她使用了许多“包装”而“自我安慰”的言词把自己塑造成“我没有问题”的人。后来,经过多次真心交谈后,王玲才正视到造成今天不快乐的“压力源事件”。

原来在婚后第二年就怀孕了,孩子却不幸流产,当时家人怕她伤心,私下决定不让她见孩子一面,然后安慰她:“反正你还年轻,还可以再生。”后来当她先生罹患癌症时,周边的家人也都不断地安慰她:“你很坚强,你一定度得过这个难关。”就这样,她逐渐活在一个假象里,她的内心压力没有真正的纾解出来,多数的人都在“教”她该怎么做,没有人“问”她:“你现在有什么感觉?”“此刻,你希望怎么做?”

如今,透过咨询过程,王玲泪流满面地写了一封信给未曾谋面的儿子,告诉他——做一个妈妈的关爱和歉意,同时,也到丈夫的坟前祭拜,同时说出心中的感谢和思念。王玲最大的收获是——她学到不再把压力全理化,她愿意把“真正的感觉”表现出来,并且面对压力、接受压力和调整压力。

我们看古代颜回的快乐,就可以发现快乐的价值,而且我们也会有足够多快乐的理由。

孔子曾说:“颜回太好了!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住在又窄又小的巷子里,要在别人就愁死了,但是颜回还是照常快乐。颜回太好了!”

颜回可以说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不但欣赏颜回,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般地引导他。颜回从孔子那里习得了勤奋、好学、积极、乐观、谦虚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颜回从小家庭穷困,却没有影响他的心志成长。

颜回安定贫穷的生活、乐于陋巷的日子,禁不住让人们思索着——每个人对“快乐”的诠释可能都不太一样。

口欲者,可能认为吃到美食,尝遍美味,是人生一大乐事。

物欲者,可能注重名牌打扮,要求住豪华大宅,或随时以开车自豪。

性欲者,可能流连于美色,日日追逐感官的兴奋。

玩欲者,可能喜欢旅游,沉溺于网上聊天,或手不离电动玩具等。

以上这些是属物质方面的快乐,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接触,像颜回这样物质欲望很低的人,可以称为“智欲者”,属于追求智慧成长的人,往往在领悟中得享人生快乐。

且让我们来想象,假设我们真的进入颜回的世界来过日子,我们真的可以忍受没有鸡鸭鱼肉的饭菜,没有牛奶、没有饮料的生活,然后每天在狭窄巷弄里进进出出吗?

如果我们想要享受颜回清淡人生的快乐,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降低各种物质欲望。说不定,在调整过程,我们反而发现了颜回快乐的秘密:原来颜回不用担心胆固醇过高,不用害怕体重过胖,他早已让身体过得很“环保”,而且他的精神更因为专注在修身养性上而富足得很哩!

5.快乐的作用

快乐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不快乐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

即使你生活在人间地狱,只要你快乐就可以让地狱变成天堂。

即使你生活在人间天堂,如果你不快乐,也将让天堂变为地狱。

快乐就是生活在人间天堂。

艾匹特塔斯说:“只有一条路可以快乐,那就是停止担心超乎我们意志力之外的事。”做无谓的挣扎,只能陷入人间地狱;相反,知足常乐,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都会生活在人间天堂。

一位六十多岁的爸爸,在马来西亚柔拂听一位作家演说后,靠到作家身边来。

他说:“为什么我的孩子都不肯跟我说话?”

原来身为华侨的他,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最好的教育背景,因此从年轻起就拚命赚钱,回到家则严格教孩子,以致于孩子看到他就躲。

当作家倾听了这位皮肤黝黑的老华侨的心声时,瞧见他的红眼睛强忍着泪水,真是于心不忍,作家试着引导他:“有否想过回家时,先对孩子露出笑容?”

老爸爸严谨的脸庞露出尴尬的表情,他说:“我不习惯笑——”

老爸爸的脸上真的只有一些固定的、下垂的线条。沉默的他,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开怀大笑?苦闷的他,不知道有多么渴望和孩子有说有笑?

望着这张失去笑容的脸庞,作家告诉他透过抚摸脸部的皮肤、轻拍脸部的肌肉,开始放松线条吧!作家试想着他的孩子如何在爸爸的笑容里找到被爱的安全感。

一个随时开心快乐的人,周围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从而营造出愉悦、轻松的气氛。

其中的关键,就是因为“模仿”的缘故。也就是在人际相处时,透过“观看”,我们不知不觉中会模仿了对方的表情变化,同时也感染了对方的情绪。

所以,想要快乐的人,不妨多“面对”快乐的人,至少自己在照镜子时,也可以创造线条向上而柔和的笑容吧!

一位年轻妈妈问那位激情演讲的畅销书作家:“如何让孩子更开朗、更快乐?”

作家问她:“你怎么知道孩子不快乐?”

她说:“因为很少听到孩子在家中有笑声。”

作家接着问:“你们夫妻在家中笑不笑?”

年轻妈妈说:“很少!”“你想笑吗?”

太不可思议了!笑——是这样美好、这样有趣的简单的动作,年轻妈妈却很少享受到。

于是全场听众陪着她练习“开口笑”,先把嘴角肌肉往上牵动,再发出“哈哈哈”自然的笑声,这时候,我发现年轻妈妈下意识地把手拿去遮掩口部。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她被教导成:笑的时候不要太张扬,不要太失礼。

确实,笑,有各样笑法,有各种姿态,注重礼貌是对的,但也别阻碍了笑声畅通而出、笑容自然而发,使自己的快乐能够内外衔接一致。

全场听众在年轻妈妈练习笑之后,报以热烈掌声,同时感谢她的分享,让大家领悟到一个家庭里“笑”的重要性。

在演说现场,作家注意到有位中年男士一直没有笑容,尽管听众都绽放笑脸开心地分享,他却是带着沉郁的表情,默不作声。

从外表看,他并不是权威严肃的人,之所以没有笑容,可能是不知如何适当表达。

当作家问及:“有谁想做情绪探索?”时,他很快地举手了。他问:“为什么我总是有忧虑的情绪?”

作家邀请他出列,并进一步问他:“从小你和父亲,还是和母亲近?”

他说:“母亲!”

作家又问:“那么,母亲脸部的表情大部分是……?”

中年男士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同时说:“原来如此!我是从母亲那里学到忧虑的习惯。”

没错,亲子关系越亲近,孩子越容易感染母亲或父亲表达情绪的模式。心理学家曾探讨“情绪是否会传染”这个问题,结果从科学研究证实,当一个人长期模仿另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变化时,就可能已经感染了对方的情绪而不自知。所以,情绪是有传染力的。

也就是一位长期和孩子相处的大人,他的情绪表现在脸上,不知不觉地让孩子模仿到相同的表情,接着就出现类似的情绪感受。

所以,如果想教养出开朗快乐的孩子,怎能不注意围绕在孩子四周的人究竟有些什么表情?而做父母的,自己更要尽量让孩子看到大人开心的笑容。

演说现场的中年男士终于找到多年来“忧虑”情绪的症结所在,也明白无论如何,一定要彻底改变脸部表情,改善身心状态的感觉。他说:“我不能让家里的孩子传染到忧虑的情绪。”

公园的草坪上,有个约三岁的小男孩,在阳光下,正追逐着肥皂泡泡玩耍。由于他穿着红色上衣和黄色长裤,使得整个画面看起来可爱极了。

小男孩快乐地奔跑、拍打……,所谓的快乐,不就是这样忘我的游戏吗?

正当小男孩玩得兴致正浓时,身后他妈妈拉开嗓门地喊叫小男孩的名字。

小男孩妈妈带着怒气的脸,一阵红一阵白地。而六十公尺远的小男孩实在太快乐了,他仍然忘情地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与泡泡玩耍。

只见那位妈妈快步走向小男孩,而且一把抓起小男孩就用力打下去,一边打,还一边骂。

不用说,小男孩已经大声哭起来,他一定想不通:“为什么妈妈不和他一起追着泡泡玩?为什么上一刻这么快乐,而下一刻却是这样的痛苦?

后来,妈妈一手抓着小哥哥,一手抓着痛哭流涕的小男孩,只见小男孩脚步跟不上妈妈,小小的身躯被半抓半提地跑。不知道小男孩下回再看到空中自由飞舞的泡泡,是伸手去抓呢?还是就此学乖了,同时也失去了游戏的乐趣?

6.快乐的意义

千百年来,几乎所有人都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其中也包括那些著名的诗人、学者以及哲学家们。当然,答案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原来,人生的重大意义之一就是快乐。最有意义的人生是快乐人生。人活着就是快乐地让生命活着——给自己的生命以快乐,给别人的生命以快乐。

谈到快乐的意义时,著名医生史怀哲谈说:“我要成为医生,为的是不用高谈阔论就可以发挥功效。多少年来我一直以说话来付出,在神学教师及传道师的职位上也得到快乐。但我知道这份新的工作不是谈论爱的宗教,而是完全地实践。”

——《史怀哲智慧语录》,陈五福博士提供,梁祥美、黄力书译,曹永洋编选,史怀哲之友杂志社出版。

史怀哲医生,1875年1月14日生于法国,家境优裕,但他从来不穿过于华丽的衣服,以免在贫穷邻居的孩子面前显示优越。他爱做白日梦,但学习能力不太强,可是说也奇妙,后来他在追求知识上的表现却一发不可收拾。

1900年,史怀哲已经取得神学和哲学双科博士,对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已是非常杰出,但是他不满意自己,他的生命内里还有另外的呼唤!

是的!他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尽管他站在讲坛上滔滔不绝,尽管他虔诚地传达上帝的旨意,尽管有不少的教友视他为偶像,尽管他表明从中可以得到快乐;但是不断寻找人生价值感的史怀哲,最终仍重新选择服务人群的方式,他渴望透过实践找到快乐。

1909年,史怀哲进入医学院念书,1913年取得医学博士。之后,他到非洲行医,直到1965年,享年九十岁逝世为止。

史怀哲能找到更上一层楼的快乐,是因为他发现:如果能奉献给真正需要的人,才能活出自己的意义。所以,当他清楚非洲需要医疗人才时,哪怕自己都已经三十四岁了,他仍毅然决然地从医学系一年级开始念起。

由此可见,快乐的意义在于能使他人得到快乐。如果只是贪图个人快乐,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甚至蔑视他人的不幸与痛苦,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那么,这样的快乐便毫无意义。当然,这是先进人物的人生快乐观,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

每个人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因此对快乐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也不同。但不论怎样,在生活当中,如果你只认为自己最重要,如果你的生活平静如水,如果你时时都在抱怨,那么,快乐永远不属于你,无缘无故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将快乐与人分享,尤其是牺牲自己的代价而为别人带去快乐的做法,一个人才会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快乐的意义。

第二章快乐被人遗忘了

1.快乐的人为何越来越少?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不快乐的)“心理疾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情绪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这一状况还在明显升高和持续扩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调查,1957年生活快乐的人为35%。40年来,美国人工薪增长3倍,快乐的人数减少5%,快乐的笑声由每人每天18分钟减少到6分钟,减少2倍。

美国大学健康联合会称:2001年有76%的学生感觉心理压力过重,有22%的学生有时极度沮丧。30%的学校心理指导员称,2001年本校至少有一名学生自杀身亡。

2001年,在被调查的中国年轻人中有8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已经到了“中老年期”。中国中小学生有20%的人被证实存在心理困扰,5%-8%有严重心理障碍,2%-3%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日本高校学生自杀率已高达4‰。

心理学家调查,如今儿童不快乐的抑郁症危险较20世纪头30年增加10倍,而且年龄提前。

年青时我们曾放言:爱情与事业我们都要。我们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执着于我们年青的理想与愿望,我们并不看重金钱,甚至蔑视金钱。物极必反,当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当我们步入社会时,当我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时,青春的激情四处碰壁,我们逐渐体悟到了金钱的好处与力量。于是,我们被环境驱使、被社会推着主动或被动地融入追逐金钱的洪流,毕竟拥有金钱总比永远为金钱而苦苦挣扎要快乐得多。但十分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太缺钱,太想挣钱,而不得不把自己束缚在某种工作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机械地,毫无激情地干着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还有一部分人,把敛财作为自己生活的惟一目标,他们纵使腰缠万贯,内心也并不快乐,甚至极其孤独。就像老洛克菲勒,追逐金钱到了一种严重的病态,直到医生斩钉截铁地要求他在要钱还是要命中作出最后选择时,才重获新生,我们也才有幸看到洛克菲勒基金惠福于人类健康。很多富翁是在暮年或临终前才感怀: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愿用所有的金钱财富去换取健康、快乐、亲情友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我们去努力获取我们的第一桶金时,当我们去构建我们自己的事业时,当我们满怀激情去创业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快乐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吗?金钱仅是工具,它并不足以改变你的人品,也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弄虚作假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体验,生活态度的信念。我们应该热爱他人,利用金钱;而不是热爱金钱,利用他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财富得财富,种下快乐得快乐。保持一种心态的平衡,一种心灵的宁静,给财富、金钱些许人文关怀,就会有一个快乐、富有的人生。

如何看待金钱与幸福、财富与快乐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如何规划和度过我们珍贵而短暂的一生?也许你此时有一个非常温馨、幸福的家庭,有足够的钱买你想要得么的东西,但是,你仍然快乐不起来,在别人看来你的不快乐完全是在自寻烦恼,回想一下,你会大吃一惊:正如他人所说,你真的在为不值一提的小事自寻烦恼!

一个小女孩带着泪水奔回房里,然后把音响的音量扭到最大声,她心中有委屈,她心中有不满……。

然而宝贝女儿啊!当爸妈打开房门时,为什么你却已经上吊自杀了?

不久前在媒体上报道了这个家庭悲剧,我们体会到这个家庭爸妈的心痛和遗憾,相信也让不少爸妈心生警惕,我们不就是那个常对孩子吼叫“你是哥哥姊姊,你为什么不让一下弟弟妹妹”的人吗?我们不也是常烦孩子们整天吵吵闹闹的人吗?

如今,有一个家庭在同样的管教声中,却出现了令人错愕的结果,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呀?究竟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究竟该如何解决孩子的纷争?

在此,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内心需求。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最渴望的是拥有一种“生命价值感”。有了“生命价值感”,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匮乏,也不管精神上受到多少折磨,都能甘之如饴,找到快乐。每个孩子最早能享受“生命价值感”的地方就是家庭,而关键人物当然就是最亲近的爸妈了。

什么叫做“生命价值感”?

就是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活在这世界上有意义和重要性。简单地说,当一个孩子从爸妈的眼神和语气上,感受到被“看重”和被“关爱”时,整个“生命价值感”就被建立了。在这样的相处中,孩子会感到快乐和信心。

那么,如果孩子犯错,难道不要管教吗?

当然要,只是下次别忘了,爸妈最好等心平气和时,再“就事论事”地要求孩子改进;说完之后,别忘了把孩子搂进怀里,或笑着脸告诉他:“你还是爸妈所爱的孩子。”

让孩子知道爸妈不高兴的是已发生的“事”,而爸妈还是爱你这个“人”,这样孩子比较能知错就改,同时也保留了他的“生命价值感”。

2.有钱人为何也不快乐?

2001年,美国一家网站向网民征集聊天话题,在征集到的500多个话题中,选择了一个话题:“有钱人是否活的更舒心(快乐)”在美国有钱人指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这一话题如果在一个月内,有人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获得50%以上的支持率,胜者将赢得到中国旅游的一张支票。一个叫斯提芬·罗塞蒂的人以否定的回答获得胜利,支持率达到53%,有人说斯提芬·罗塞蒂50年前是法国富豪达俊的奴仆,1968年又成为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女仆,1980年巴列维国王去世,她又服务于巴列维国王的小女儿莱拉公主。2001年6月10日,31岁的莱拉公主自杀。斯蒂芬·罗塞蒂现定居美国费城,她在聊天室留下了这样一些话:

一些我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们(有钱人)那里就会觉得奇大无比,早餐的鸡蛋无法下咽,因为煮的不够嫩;丝绸衬衫无法穿出去,因为上面有一道几乎看不到的折绉;袜子没烘暧就拿来了;早报消毒后,竟然没有熨平;他们感觉人人都和他们做对。

在服务最周全的豪华大酒店,他们也会弄出一肚子气来,因为白酒没有温到恰恰合乎他们口感的温度,抬抬手指,侍者没有在30秒内站到他们身边。走时,门童总是磨磨蹭蹭,打开一个车门,竟让他们足足等了一分半钟。

回到家时泡个热水澡,安静地呆上一会,可是到处都在扫他们的兴。就在宽衣解带的时候,那贴身男仆突然跟了上来,赶在衣服掉在地板上之前,拾在手中。刚想迈入浴室,希望能在蒸腾的热水里独处一番,却赫然发现女佣正屈身用脸颊测试水的温度,把女佣撵走,一只脚刚踏进水时管家就手捧香槟进来了,问晚上的计划,以便准备合适的衣服,他摆摆手,示意管家出去,手还没有放下,墙壁上的电话响了,情人说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人们都说,有钱人过的更舒适,可是,五十年来,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快活的富人和贵族。该网站在讨论结束时透露,罗塞蒂拒绝了那张支票,因为她希望过几天宁静的日子。

如果要想在生命中永远保存一种东西,那就得对它泰然处之。比如金钱,你只能用一颗纯洁的心灵来拥有它,用清澈的眼睛对待它。否则,你会被它慢慢扼杀掉。

在此提供三个小故事,做为对“钱财”的另类思考。

有位先生在珠宝店窗外看了许久,最后他走进店内向老板致谢。

诧异的老板不明其里。

这位先生解释:“一些有钱人把珠宝买回家里是用眼看的,我不用买、也不用怕小偷来,每天一样能够看到,你说,为什么我不感谢呢?”

另有一位富翁,常为钱财多而烦恼。

这时,他注意到邻居做木工的小李,无论时机好坏,他总是快乐地吹着口哨回家,而且家中还时常传出他的歌声。

富翁既好奇又嫉妒,凭什么没钱的小李竟然比他快乐呢?

这时,富翁决定做一个测试,故意派人送一笔钱给小李,结果从那一天开始,再也听不到口哨声了。当富翁偷偷靠近小李家窗外看时,只见小李紧抱着那笔钱不知如何是好,也失去笑容了。

钱财可以助人,可以害人,全凭我们自己如何取得心灵的平衡。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法国,有位名叫巴利斯的孤儿,从小靠乞讨维生,他在街角行乞时,常说:“先生女士,您要快乐吗?您助人为乐,请帮助我吧!”结果巴利斯因此累积了财富。

我们不必用巴利斯乞讨的方式来过日子,但是如何循着正常轨道来销售、来服务,让付款人感到满意、感到快乐,却是古今中外的谋生通则,也是一个人东山再起的立足点。

有位年轻人从小因为家里贫穷,父母亲没有背景,好地位,所以他不快乐。于是,他认定“惟有成功才能带来快乐”。

由于他受社会媒体的影响,误以为赚很多钱,追逐高官名位,享尽荣华富贵,才是成功,才能快乐。

结果,他真的倾尽全力,在求学、在工作时都全力以赴,也真的在刚满三十岁时,做到公司的经理,不但衣食不愁,还备受同仁的推崇、老板的器重。“我这样就快乐了吗?”

有一天,他站在个人办公室外的玻璃帷幕前,手上端的是香醇的咖啡,眼前是灯火通明的都市美景,刹那之间,他感受到的不是心满意足的喜悦,反而是高处不胜寒的空虚。

接着,他放下了咖啡杯,望着电话筒,他有着一股冲动,想要打电话,可是要打给谁呢?他甚至期盼电话铃声响起,让他在周末的夜晚不要这样寂寞。

后来,他颓然地坐在电脑屏幕前,望着闪动的画面,问着自己:“这样是成功吗?这样就快乐了吗?”

这位年轻人太过看重成功的结果,将毕生精力全投入到追求成功、金钱的欲望上,当成功真正属于他时,他的心中一下子空虚了,以后怎么办呢?如此之多的问题又开始困绕他,正像他当时追求成功与金钱一样,新的困惑又开始了。快乐永远属于他,因为他从来不将生活当作一回事,他注重的只是一种结局,而忽视了其中的乐趣。

3.我们正在抛弃快乐

既然人人需要快乐,为什么人世间认为自己快乐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患不快乐抑郁症的人数以亿计?为什么制药厂成长最迅速的是抗不快乐的抑郁药剂?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更在其列)也不快乐?或郁郁而终甚至自杀身亡。为什么专家断言,人类现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我们人类怎么了?根源在哪?

我们走错了方向,找错了地方——人类大多数人一生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权势和荣耀,很少听到有人说,我一生都在追求快乐。我们热衷于生财之道以发财;做官之道以升官;成名之道以出名;成功之道以成就。而很少有人热衷快乐之道——这一生命幸福之道,给生命幸福的满意。我们用了错误的方式、错误的方法——我们以为追求到财富、权势、荣耀就可以带来快乐,拥有快乐。快乐不是随嫁的“嫁妆”,不是购物附赠的东西。快乐有快乐的法则、快乐的规律——快乐之道与其它成功之道一样。我们如果跟着法则走,循着道路行,才能创造出快乐来。实现快乐,拥有快乐,让快乐驱散追求中的忧虑、抑郁和沮丧,解放竞争中的紧张、压力和恐惧。使我们在快乐中追求成功。使我们生命的方向趋向正确而更加正确。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当负责你是否快乐,同样,你也不必把自己当作别人的幸福快车,任由别人开来开去。自己是否快乐,应当自己来把握,只是,千万别走错了方向。

曾经有一只小鸡,在破壳而出的一刹那正好见到一只乌龟路过,从此,这只小鸡就永远把蛋壳扛在背上,因为它认定了一生的第一印象。

背着蛋壳的小鸡哪里有机会长大呢?背着蛋壳的小鸡,又如何知道乌龟是和它不一样的呢?

快乐的人是那种不去背自己“过去”包袱的人,也是不轻易把别人的人生包袱接过来的人。

有位女士常被妈妈责怪。那天,家族要办聚会活动,轮到她负责企划。在写通知时,她的妈妈发怒地说:“不准通知你大伯母来,每次看到她我就头痛。”

这位女士从小很习惯接受妈妈的指责,有时候甚至认为自己有错才让妈妈不高兴。长大以后,她终于明白妈妈是对她进行“情绪勒索”,也就是制造女儿的内疚感,要女儿为妈妈的快乐与否负责。

成长后的女儿不想继续背负妈妈的人生包袱,妈妈和大伯母的误会,那是妈妈自己要解决的。所以一听到妈妈又要怪她,立刻说:“妈,这是亲族团聚,不可能不邀请大伯母,如果你不想让她参加,请你自己打这个电话。”

后来,女士的妈妈真的打电话给大伯母,她们之间的关系,居然有了戏剧性的转变,妯娌间的误会冰释了。而拿掉“蛋壳”的女士终于明白——不去背妈妈的人生包袱是何等快乐自在啊!

阳光来了,黑暗自然远离

当景气不好,当开销日增,当工作面临裁撤……当所有的艰涩扑来时,你是选择终日唉声叹气?还是重新振作?你是与痛苦为友?还是和快乐相伴?

有个寓言故事,提到有人告诫太阳先生:“你要小心点哦!最近到处都被黑暗盘据,黑暗像是魔鬼,制造了许多痛苦和不安,你千万不要去碰他哦!”

太阳先生笑一笑,他倒是想测试一下黑暗究竟有多大威力,于是到处打听黑暗的去处,他要和黑暗当面照会。

但太阳先生所到之处,黑暗根本消失得无影无踪。太阳先生终于明白,原来绘声绘色所描述的“黑暗”,只留在心存恐惧的人心里。

所以,时机再差,环境再困顿,带着阳光般心情的人仍可以面对。例如:全家从水溻、煤气、娱乐等开销中更节省;公司从电话、快递、影印等支出更精算。

有句话说:“在一片泥泞的湿地上,你是要等人铺好皮革再行走?还是赶快着手编织一双草鞋即可上路?”

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心中充满信心与希望,积极主动是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他们不会被途中遇到的困难所吓倒,相反,与困难做斗争是他们至高无尚的乐趣;只有弱者才会将不幸时时放在心上,不知不觉将这些不幸扩大,成为他们不敢向前的一种借口。

有位太太当年是早产儿出生,因此父母极尽可能地呵护她,照顾她。照理说,往后的人生她应该相当顺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被“跌跤”这两个字所影响。

也就是求学时,她在同学、朋友间的人际关系中“跌跤”;结婚后,和丈夫的关系“跌跤”,和孩子的相处“跌跤”;工作后,和同事、客户的来往也是在“跌跤”状态中。

她不明白为何总是浮现“自己会跌跤”的心理情绪,而结果也真的如她所担心的,到处“跌跤”。

后来,当她透过心理医师的协助,去探寻幼儿时期的家人关系,才发现原来当她正在学走路时,爸妈为她准备了一间到处有柔软垫的游戏室,每回她站起身,准备跨出脚步时,大人总是紧张兮兮地跟在后面喊着:“小必!小心!你会跌跤!”“你会跌跤!你会跌跤!”也就是这些不停的呼喊,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灌注在这位太太的潜意识中,从此以后,正要尝试的事情,正要努力的关系,就被“你会跌跤”这个负面想法所卡住了。

生活中,许多人都走不出一个怪圈,就是:我命中注定就是这样的。他们在这个圈子中越陷越深,找不着出路,最后也就不去想,不去挣扎,听天由命吧!殊不知,这个怪圈是他们自己套上去的,一时走错了方向,便毁了一生。

4.快乐的错觉

对于快乐的看法,许多人都把问题本末倒置了。比如说“努力去做,你就会快乐”、“如果成功了,我就会很快乐”,或“献出了爱心,你就会快乐”。

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你感到非常快乐,才能努力去做”、“有快乐相伴,更能取得成功”、“快乐的人,献出的爱心更多”。

快乐不是赚来的东西,也不是应得的报酬。快乐不是道德的产品,就像血液循环不是首先的产品一样,但血液循环与快乐两者都是健康与生存的必需品。快乐只是“我们思想愉悦时候的一处心理状态。”

如果你一直要等到有“值得”愉悦的思想时,你很可能永远得不到快乐。“快乐不是美德的报酬,”司宾诺沙说,“它本身就是一各美德。我们不因为能抑制欲望而感到快乐,相反地,我们是因为快乐而快乐,因而我们能克制欲望。”

很多人畏缩不敢追求快乐,因为他们觉得那是“自私的”、“错误的”。不自私确实是走向快乐之门,因为它不仅将我们的心思导离了自我中心、犯错、罪恶、困扰与自傲;同时还使我们能创造地表达自己、并完成帮助别人的善举。

人类最愉悦的思想是被人需要的想法,是他能助人得到快乐的想法。然而,我们如果认为快乐是道德的问题,把它当成是因不自私而得到的报酬时,我们往往会因为缺乏快乐而感到罪恶。

快乐是起于不自私的行为,它是一种行为的自然伴随物,不是薪饷,不是奖品。如果我们因不私自而得到报酬,那么下一个逻辑的推理是“如果我们使自己更自我牺牲,更穷困,我们就会更快乐。”这个前题所得到的荒谬结论是:快乐之门就是忧愁。

任何的道德,都是源自快乐而不是因为不快乐。不快乐的态度不仅痛苦,而且卑下丑恶。有什么东西比憔悴、淌泪的心情(不管外在疾病是什么)更加卑下无价值?有什么东西比用不快乐的态度伤害他人更甚?有什么东西比用不快乐的心情解决问题更加无助?这些只是产生困拢而已!只是徒然增加不利的情况而已!

帕斯卡说:“我们不是正在生存,而希望生存,并且盼望永远快乐,这都是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不快乐的人最普遍原因是他们企图照着受阻的计划生活;目前他们不是在生活,也不是在享受人生,他们是在等待将来发生的事情。

他们以为他们结婚以后,他们找到好职业以后;他们买房子后;孩子们完成大学教育以后;某项事业成就之后;赢得胜利之后,他们将会更快乐。无可避免的,他们失望了。

快乐是一种心理的习惯,是一种心理的态度,目前不练习这个习惯,不培养这种态度,将来就永远不会体验到。快乐不是在解决外的问题的条件下而产生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外一问题还会接踵而至。生活就是一连串的问题。如果要快乐,现在必须快乐起来,不要“有条件”地快乐。

林肯说:“人只要心里在决定已快乐,大多数都能如原以偿。”

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

除了圣人之外,没有人能随时感到快乐。萧伯纳讥讽道:如果我们感到可怜,很可能会一直感到可怜。

对于日常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那睦众多琐事与环境,我们可以由思考做个简单的决定,使我们感到快乐,这就是:大部分时间想着愉悦的思想。对于烦恼、小挫折,我们很可能习惯性地反应出来暴躁、不满、懊悔与不安。这样的反应我们已经“练习”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种习惯。

这种不快反应的产生,大部分是由于我们把它解释为“对自尊的打击”等这类原因——司机没有必要冲着我们按喇叭;我们讲话时某位人士没注意听甚至插嘴打断我们;认为某人愿意帮忙,我们而事实竟不然。甚至个人对于事情的解释,结果也会伤了我们的自尊——我们要搭的公共汽车竟然迟开,我们计划要旅游,结果下起雨来,我们急着赶火车,结果交通阻塞,这样我们的反应是生气、懊悔、自怜或换句话说:“闷闷不乐。”

治疗这类事情的最好药方,就是放弃不快乐的来源——自尊。

第三章把快乐重视起来

1.人人需要快乐

我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殚精竭虑、尽施才智、拼搏奋斗所追求的一切——财富、权力、地位、荣耀、情爱、健康,最终的目的只是快乐——让人生快乐。因此,智者哲人说:“你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寻找快乐。”(贺瑞斯)“你所追寻的主要物件之一是快乐。”(戴尔·卡耐基)“问人们他们最想从生命中获得什么,你最常得到的答案将会是:'我只要快乐'。”(杰克森)“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我所有的一切都只为找到它,我生命的一切都只为拥有它,快乐是永远的家。”(浮克)

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人会拒绝快乐,没有任何人不渴望快乐。

古往今来,人人都在追寻快乐,人人都希望快乐。

人人需要快乐。

快乐来自全心投入的工作中,来自和乐融融的家中,快乐来自真正的参与,接受挑战,心甘情愿地付出,而并非迫不得已。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都需要快乐,因为你是一个人,不是一棵树!

由于多年来,一位畅销书作家一直有随手记录心情的习惯,因此兴之所至,总可以在抽取笔记本中,阅读到自己尘封已久的故事。

有一段文字,她如此记述:“如期收到K的来信,雀跃的我把信小心翼翼地收在随身的书包里,我不想提早拆阅,也不想太早知道内容,我要的是一种期待的喜悦,一种揭晓的美感。这次他将告诉我什么?会不会是延续上回的文学讨论?还是字里行间将透露着思念?或是他明确地写着:我爱你,我想见你,时间是……。“黄昏时刻,我一个人躲到校园的一个角落,在面对淡水河、观音山的凉亭里,我呼吸急促、双手微颤地,终于轻巧地拆开了信角,K熟悉又具性格的字迹立刻跳入眼中,可是,一刹那之间,我的泪水决堤而出。“K在信里写着:‘……你我本是不同的轨道,只是偶然地交会片刻,如今,我将要远行,希望得到你的祝福!’”

泛黄的笔记本内,居然收藏着一个当年令她痛不欲生的失恋情事。记得当时,我每天放“Massachusetts”这首定情曲,一遍又一遍地放,就是恨不得把自己的伤挖得更深一点,把自己的痛抠得更多一点,总要到泪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之后,才在拥抱软枫的抚慰中沉沉睡去。

如今,翻阅着当年的情伤事件,不经意地,这位作家发出了哑然失笑的声音,究竟是觉得当年的行径幼稚可笑?还是觉得深情得难能可爱?

仔细推敲了一下,她终于明白——这应该是“春梦了无痕”之后的释然吧!

另外,在一本尚未泛黄的笔记本中,她也看到一段失意的记载:“刚离开杂志社,一个人坐在距离不远的咖啡屋里,想不去看这家杂志社,眼神却不时随着咖啡的香味飘过去,我就像静夜中的猫儿,窥伺着、等候着,同时也愤怒着……“这个令我尊敬的总编辑,竟如此这般地耍我?如果他不想用我,为何不明讲?为何在约好的时间‘临时有事’离去?当时我们不是谈得很好,显然就要重用我了吗?”

当时我正在寻找工作,失业的恐慌让我仿佛跌入水中的蚂蚁,四处寻找上岸的机会,哪怕是一片枯叶、一枝枯木都好;终于在报纸上的招聘启事里,我看到一家知名的杂志社正在招聘主编,以她曾经担任报社副刊主编和电视刊物主编的资历,应该胜任有余。于是在投递应征信函后,果然得到了面谈的机会。

她见到的是一位温文儒雅、令人敬重的总编辑男士,他首先表达了欣赏和诚意,并让她把企划书带去。

没想到,隔天作家把花了心血拟定的企划书带去时,却是一张便条等候着她。“因为临时有事……。”

她在没有心理准备,甚至可以说是失望透顶的情绪下,把企划书留在总编辑的桌上,然后捏着那张便条纸,怅怅然地离去。

一脚踏出杂志社门口,屋外的夏日烈阳立刻把她灼热了,也把年轻沸腾的心越灼越愤怒,就在情绪难以平复之际,她见附近有一家咖啡屋,立刻一头钻进去。屋内的凉意慢慢冷却了我的不满,她也在笔记本上留下了一段心路历程。

事后,总编辑并没有任何回应,对于她所留下的企划书也没有谢意,而这件令她当时气愤难堪的事,数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也是哑然失笑,一点遗憾也没有!

所以,如果当时的伤痛往事,都能在记忆的角落失去了色彩,那么,生命的此时此刻就是碰到再多的打击,又何必太颓然自弃,何不让自己日子好过一点?何不让自己洒脱一点?

2.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力和责任

快乐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生来就具备的能力和权力。任何人只要发挥自己快乐的能力,行使自己快乐的权力,都可以拥有快乐,都可以享受快乐。快乐不受任何时空环境的限制,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限制。

当天空中飘起毛毛细雨,花儿被打湿,燕子也飞不起来几乎擦地而行,而我们的心情依然是美好了,我们会感谢大自然如此丰厚的给予,而不会责怪雨已把我们的衣服打湿。由些可见,快乐是每个人都有的权利,只要你心中想着快乐,你便会快乐。

有一段时间,她常感觉心胸闷闷的,起初她不以为意,日子久了,她发现每次和某位同事说过话,心头就不舒服,她开始细究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她逐渐明了,原来对方是个大嗓门,讲话又得理不饶人,明明大家是平行的同事,可是谈到公事,对方就像个打官司腔的长官,令人受不了。

知道压力来源后,本来一向息事宁人的她,为了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终于鼓起勇气向对方表明“谢谢工作上的配合,但请改善讲话的口气和态度”,当她这样坚定地沟通后,她说:“我的同事对我客气多了,而我也不再胸口闷痛。”

既然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力,那么,谁都可以尽一切可能去争取快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