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18 15:13:03

点击下载

作者:陶瓷兔子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决定你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作者:陶瓷兔子排版:上官雅弘排版:上官雅弘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59608420本书由北京宏泰恒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preface|2015年,我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之后有编辑找我约稿,开门见山:“你应该多写一些两性情感类的话题,情绪方面可以再加强一点,选题也可以尝试剑走偏锋多留悬念,这样的文字很抓人眼球,销量也会比较好。”同时发来几篇他认为满分的文章题目《男人爱不爱你,只看这一点》《爱情中99%的女孩都不知道的那些事》以及《你只要努力燃烧,便能成为自己的光》。我实在没忍住怼了回去:“那还有人燃烧完,成了灰烬呢。”“谁会在乎那些烧成灰烬的人?”他说,“这是个所有事物一同争抢人类注意力的时代,你不绝对不偏激不哗众,就很难脱颖而出。不加一点博眼球的营销手段,光靠会写文章有什么用?一辈子也红不了,听我的准没错……”那是我第一次用极其粗暴的手法迅速地拉黑了一个人。然后又极其失落地发觉,我可能真的一辈子也红不了了。抱着做个10000线网红作者的念头,我在2015年年底注册了自己的公众号,从没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宣传,居然也已经有好几万小伙伴循迹而来。2017年,我又出了一本书,其中有位读者拍了一张跟新书的合影到我的微博留言,她这样说:“我以前总怀疑自己是个怪胎,身边的人喜欢的美妆号情感号还有某言辞激烈的大V我都不喜欢,现在才知道,我并不孤单,只是那时没有找到你。”忽然觉得很感动。我并不是个很会讨喜的作者,不相信爱情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重点,因而也从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某一个眼神与某一条消息究竟有什么意义。不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获得回报,因此不愿轻易鼓励别人坚持到底。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别人的海誓山盟,因此从不敢放任自己的双脚离地,懈怠于某个温暖的怀抱。深知这世界有太多的坏与不足,也从不靠打一针鸡血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而我的读者们,大概也是这样的人吧。不轻信,不攀附,不轻易对人生失望,也不靠童话生活。或许一辈子也成为不了振臂高呼应者云集的知名大咖,但也从不辜负每一天的平凡生活。从日复一日的成长中汲取力量,每一天,都变成比昨天更好一点的人。而我无比喜欢这个时代,也正是因为它可以让任何一个声音通过传播得以最大化,志同道合的人自会闻声而来。而写作与阅读,无非都是寻找同类项的活动,我们素昧平生,或许今后也不会相见,这些文字却可以将天各一方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隔着万水千山相互陪伴,在每一个心生动摇的瞬间,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因为深知自己无法讨好所有人,也无法对所有人报以如一的喜欢,所以索性将这本书送给喜欢它的“自己人”。相信生活靠能力也靠人品的你;学不会无理取闹的你;被孤单打败过的你;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你;在诱惑面前咬牙坚守过底线的你;二十多岁的时候,觉得生活糟透了的你;不懂拒绝又百般憋屈的你;跟朋友闹了小别扭,又不知如何化解的你;陷入原生家庭的困局,却又不甘心被过去捆绑的你。无限相似又独一无二的你。很高兴通过这本书认识你呀。见字如面,希望你喜欢。Part 1你的世界观就是你的世界外界是危险的,自己是弱小的,改变是艰难的,未来是可怕的。这种初始设定可能来自于父母,可能来自于朋友,或者根本来自于人类远古的基因,但总有些人有勇气打破这样的设定,在一次次跟外界的碰撞中,形成自己崭新的世界观。你的世界观就是你的世界

有个小姑娘找我聊天,讲起生活里的烦心事,她叹了口气:“毕业之后每天都活得好累。”

压力不仅来自于竞争激烈的职场和每天无止境的加班,更多的是来自于父母。她毕业不满一年,跟父母住在一起,每天听着父母的唠叨,耳朵都磨出了老茧:“你一个女孩子家,赶快抓紧时间找对象,工作又不会娶你,再过两年就嫁不出去了。”“李阿姨给你介绍了一个小伙子,你这周末别出去玩儿了,去跟人家见见面。”“这是公务员考试的书,你好好复习,准备明年的考试,关系我们会给你打点好,你只要考得好就行了。”

类似不厌其烦的唠叨,让她头疼不已。她从没想过要找一个男人当作自己生活的倚靠,也不愿意为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相亲而推掉朋友的聚餐,她的人生目标是成为穿Prada的女魔头,跟国企机关轻松闲适的节奏格格不入。

可压力偏偏来自于她最亲近的人,每天同在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她既无从反驳,又无处可逃。

我随口说:“那你搬出来住啊,迟早都要独立,早点儿出来,受到的干涉和洗脑也会少一些。”

她沉默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说:“那我试试看。”

不到两周的时间,她就告诉我已经找好了房子的消息。

那间小公寓在距离公司二十分钟路程的地方,周围的环境很好,可是价钱也贵,仅仅是房租就抵得上她小半个月的工资,加上水电网和物业的费用,月薪的二分之一就都贴了进去。

她并不是很容易就搬出来的,父母以各种理由百般阻挠。房子一次要交半年的租金,而她刚毕业不久手上没有积蓄,父母以断绝经济援助威胁她留在家里,她只好向大学的几个好友开口。

辗转凑够了钱,她提着三个箱子走入了自己的小世界。一两周回家一次,父母忙着嘘寒问暖,自然也就没工夫唠叨找对象和相亲的事。

她很拼,搬出去之后就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没到两年就争取到了业界大牛的offer,美中不足的是那家公司在外地。

她长到二十几岁,除了旅游之外从没出过省。可即便如此,她仍然毫不犹豫地在一个月内就办完了所有的交接手续,孤身一人南下,在某个晚上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自己真的很幸运。

明明不是特别优秀的人,却依然能得到这么好的机会。应该是走了狗屎运吧。

她这么说,配着两个笑嘻嘻的大黄脸。

之所以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收到了一位读者的留言,她遇到了跟上文中的小姑娘类似的烦恼。

她在一座不知名的四线城市中做公务员,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多。她觉得很不甘心,但又不确定自己有没有能力在大城市里生活,于是来问我,自己该怎么办。

我给她的回答十分简单:去大城市闯一闯,哪怕最后因失败而回到小城,至少也能知道自己输在了哪里。

她的回复来得飞快:“可是我没多少钱,经不起在大城市里折腾,自己的能力也很一般,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找不到对口的还找不到一般的吗?”我回复,“开始的时候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还要联系面试租房子什么的,也很麻烦啊,老家这边离职手续也不好办。”她又说,“听说大城市里的人不像我们这里的那么淳朴,心眼儿都挺多的,我有点儿害怕自己在那种环境里根本生存不下去。”听到这里,我基本已经确定她还是不会走出那个小城一步。

所有看似不甘心的诉说,只是为了证明“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而林林总总的借口,也无非是想让听话的人跟她一样,认为“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其他办法”。

我有时觉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有个初始设定存在——

外界是危险的,自己是弱小的,改变是艰难的,未来是可怕的。

这种初始设定可能来自于父母,可能来自于朋友,或者根本来自于人类远古的基因,但总有些人有勇气打破这样的设定,在一次次跟外界的碰撞中,形成自己崭新的世界观。

时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上个三本学校能有什么大出息,不过就是混混日子等毕业罢了。”“我挺想去大城市拼一拼的,可是没本事,所以没办法。”“朝九晚五的生活就是混吃等死,可我又能怎么样啊?”

……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如自己所料的那样失败,而那失败之所以让人惋惜,是因为那并不是来自于拼搏一把之后的愿赌服输,而是虽然心有不甘,却依旧固步自封。

这世界上从没有谁是全副武装好之后才迈入挑战的,而一个人生活的半径,其实并不是由他的能力或者意愿决定的,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观。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是洗手作羹汤,安心地做个家庭主妇,还是在职场上奋力拼搏,成为自由独立的成功人士?

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是稳定还是挑战?是安全还是刺激?是认可还是自由?

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是单线程的还是多维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你想要的东西决定你的选择,而你的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最终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幸运的是,我们一直都有机会重塑自己的心智模式,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而不幸的是,那些将自己封在时光琥珀里不肯成长的人,不会像隔绝了水源和空气一般感受到即时的痛苦,有时甚至可以很幸运地躲过一些危险与伤害,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无路可退时,却为时已晚。

我们无法拔着自己的头发将自己提起来,去自行脱胎换骨。但至少,请在心中保留一丝警惕:

我所认同的,可能会是错的;

我所想到的,可能是片面的;

我所不知道的还有很多,除了自己去尝试之外,没有人能告诉我。

这才是“走出去”的第一步。我可以出手相助,也请你用力狗刨

前几天有个小学妹找我聊天,很郁闷地说起了跟舍友闹翻的经过。

起因是一件小事。舍友实习的公司给了大量需要翻译的资料,要求完成的时间也很紧,于是拜托被戏称为学霸的她帮忙,她虽然也很忙,却磨不开面子拒绝,于是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对方的求助。

她原以为自己只是帮忙翻译一小部分以加快进度,却没想到舍友将大部分的资料都打包发给了她,自己却成了十分清闲的那一个,每天饭后随意地翻上几段,然后就一身轻松地跑出去跟男友约会聊天。

她自己也做着一份实习,每天加班忙得要命,看到舍友如此清闲,便委婉地表达了不满,反倒被对方拔高八度地指责:“你答应了帮我的,你这人怎么说话不算话啊?你翻译的速度比我快那么多,多帮我翻几页怎么了?”

她也有点儿生气了,说:“我答应帮你,又没说替你。这是你的工作,我只是帮你的忙,又不是帮你做完,自己的工作自己负责,有问题吗?”

两人争吵了几句,便因此闹崩了,舍友逢人便说她“没义气”,而她十分委屈地来找我说:“我要是真的没义气,开始就不会帮她,但她这样做,让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我只不过是帮她救个急而已,她凭什么把我的善意利用得那么理直气壮?”

我听一位朋友讲过自己表妹的事,小姑娘高考失利,在家里整天被父母数落,索性就到大城市里来投奔她。

她看到表妹楚楚可怜的样子,便留她住在家里,几次问她是想复读还是想找工作,都被表妹含混地搪塞过去了。这一住便是好几个月,表妹每天都只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和逛街,过得好生逍遥。

她自忖不能耽误了她的前程,又催促表妹快做决定,表妹不情不愿地说出找工作的打算,紧接着又撒娇卖萌,说自己学历不高又没什么技能,出去肯定得碰钉子,还不如由她出面,帮忙联系一份工作。

她抱着送佛送到西的想法,辗转拜托了好几个朋友,终于为表妹谋得了一个前台的职位,虽然工资不高,但朝九晚五从不加班,工作内容也比较轻松。表妹这次倒是二话没说就去上了班,可还没到一个月,她就接到了朋友委婉的投诉:“你妹妹年龄小,还不懂职场的规矩。上班的时候打游戏,沉迷到连客户的电话都没给接进来,老总来了也不打招呼,到总务处去领个文具这种小事,说了几次也一直迟迟没办,你看你有空的时候跟她说一下……”

她涨红了脸连连赔礼,并保证一定好好教育表妹。等表妹回来,她刚一说,小姑娘就满不在乎地摇摇头:“有你在,他也不能炒了我,干得好不好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只有那么一点工资,也没什么意思。”“没有这一点工资,你要怎么在这个城市立足?”她苦口婆心地劝着。“靠你啊。”表妹耸耸肩,露出个无所谓的表情,“你是我的姐姐,难道还能看着我流落街头风餐露宿不成?等你以后结婚了,就又多个姐夫可以照顾我,到时候我不打扰你们,你帮我在这个小区租一套房就行……”

她听着表妹轻描淡写地讲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越听越心凉。敢情我出手相助,你就托付终生了?不过是看你在家憋闷让你住在我这儿散心,怎么就像给自己领养了一条寄生虫?

就在那个周末,她将小姑娘送回了老家,婉言相劝:“你的一生还长,要对自己负责。”

而表妹回她一个嗤笑,说:“你不愿意帮忙就算了,讲什么大道理。”

她甚至没顾得上数落她的狼心狗肺,一送走表妹便立刻打电话给我,十分感慨:“有的人真的不能帮,你想着帮对方脱离困境,人家却只想着做甩锅侠,把自己的问题一股脑地转嫁给你,一分力都不肯出,软塌塌地作壁上观。”

这种人极难讨好,亦极难满足,像是一个没有底的黑洞,不断掠夺你的资源和能量。

之前我写过一篇名为“你也是那个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吗?”的文章,有位读者私信我,问:可是如果从来都不麻烦别人,会不会活得太孤立冷清了?

可是“麻烦别人”跟“给别人制造麻烦”,这两个概念看上去相似,其实却是很不一样的。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困局,寻求一些援助无可厚非,可是以求助为名,将自己的困局和压力转嫁给别人却不同,前者是麻烦他人,后者是成为对方的麻烦。

人与人的交往难免会有往来亏欠,我们多多少少都麻烦过别人,也被别人麻烦过,但请你务必在别人出手相助时,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别人固然可以帮你把一切搞定,但你总不能就站在那里袖手旁观,让那个好心向你伸出手的人做你人生的接盘侠。

来自别人的强大不是你袖手旁观的理由,毕竟谁也不是来背你上岸的。

人家伸出手拉你一把,也请你别忘了用力狗刨,别太在意姿势是否难看,因为最难看的其实并不是苦苦挣扎,而是把自己活成一个软体动物,死乞白赖地往对方身上倚靠。你的生活究竟需要怎样的仪式感?

故事要从去年的母亲节开始,我像往年一样给老妈送了红包,她欢欢喜喜地接过,吃晚饭时,却有点儿失落地拿着手机叹了口气。

我凑过去看,只见她的一位老同学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女儿送的蛋糕和鲜花,显然不如我的大红包来得实在,我妈却直感叹,这才像是过节的模样。

虽然没明说,可是作为贴心小棉袄,我怎么能读不懂她的羡慕呢?与鲜花和蛋糕无关,不过是羡慕那些东西所代表的仪式感。

于是到了今年的母亲节,我也早早地预定好了一大束康乃馨,又托朋友从美国带回一瓶香水送她,我妈收到礼物十分惊喜,可高兴了没几分钟就过来跟我说:“你以后还是别买礼物了,直接送红包吧,还是红包来得实用。”

我家很少买花,连个漂亮的大花瓶都没有,她也并不常用香水,上一瓶还是几年前别人送她的礼物,当作工艺品一样摆在梳妆台上。两样礼物拍完照之后就结束了它们的使命,那束花被插在一个空鱼缸里,怎么看,都有点儿格格不入。

我妈感慨:“像我这样的实用主义者,最合适的礼物就是现金了,我喜欢什么就去买什么,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赶这么一天买,其实也没什么意思。”“不追求仪式感了?不羡慕别人这才是过节了?”我打趣她。“你只要年年母亲节的时候都回来,就是我的仪式感。”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

我有一对朋友,大学毕业那年成了婚,那时两人一穷二白,家境又都不好,别说婚礼了,连戒指都没有。两个人住在一间30平米的出租屋里,大门上贴了张“囍”字,跟要好的朋友吃了顿饭,就完成了他们的仪式。

席间男生眼眶发红,对女孩儿说:“跟我在一起真是委屈你了,等我挣到钱之后,一定给你补个风风光光的婚礼。”

他肯干,脑子又聪明,没日没夜地干了几年,终于从跑腿的小销售熬成了大客户经理,薪资自然也水涨船高。

升职的那天他加班到九点多,一路跑着回来,将她从家里拖出来,直奔最近的CBD给她挑戒指,说:“你喜欢哪一款,随便挑,挑好我们去补办婚礼。”

她笑着婉言拒绝,两人在商场里转了一圈儿,什么都没有买,又手牵着手回家。

聚会的时候说起这件事,有朋友笑她傻:“难得他有了钱还想到给你买戒指,你就应该挑一个贵一点好一点的,戴在手上一生一世的东西,总得要有点儿仪式感。以后的生活难着呢,在一地鸡毛中看到这个戒指,都会想起当年恋爱的美好时光,是该留个纪念的。”“钻戒是好,可我真的不喜欢。”她笑着摇头,“你知道对我来讲仪式感是什么吗?“是我们结婚三年,还能像上学时一样通宵聊天;是他说我爱你的时候依然会脸红。“是他在外奔波一个多月,回来之后依然会下厨做菜;是我们吵架之后无论多生气他都会主动抱我。“是他穿着西装下班去菜市场买一把青菜;是他粗心大意了二十几年,却记得每天早上帮我晾杯白开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就是我的仪式感。它不必寄托于任何物品和形式,我不需要什么东西提醒,他的存在就是我走下去的全部动力。我们都不是追求形式的人,何必把钱浪费在钻戒和婚礼上。”

她像金庸笔下的那个固执的姑娘,白马带着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得是英俊勇武、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我曾经也是个很迷恋仪式感的人,挣到第一笔稿费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一部手机,第一次升职的时候出国旅行,出了第一本书的时候换了电脑。

可是几年过去,最终记住的是什么呢?

并不是那些我专门买来做纪念的物品,也不是硬盘里存放的几个G的游客照。

而是熬过的每一个夜,挨过的每一顿骂,是家人挚友拿到我的书时视若珍宝的神情,是结识了很能聊得来的作者朋友,聊得high时宛若少年的那些瞬间。

它们贯穿在我的整个生命里,无需提醒,不用强调,甚至不用我去刻意地回想,可我的人生,终于还是因为这些小事而有所不同。它们是比“第一次”和“一辈子”更加值得纪念的东西。

我有一个很厚的手账本,捕捉着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它们无需被任何东西美化,因为那些琐事本身,就是我的仪式感。

我有位酷爱旅行的朋友,足迹几乎覆盖了小半个世界。他在布鲁塞尔的教堂前弹过琴,坐六天六夜的火车从北京去莫斯科跟人彻夜聊天,在奈良的街头喂过鹿,在意大利追过小偷,在越南的街边跟卖香蕉的小贩聊起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他很少拍照,别说单反,就连手机上的照片都寥寥无几。我们劝他多拍点儿照片,等到老了之后做一个照片墙,好歹算是留个纪念。

可是他说:“我有时候担心,如果习惯了拍照,反而会产生‘回去慢慢看也未尝不可’的心态,而一旦如此,旅行就成为了一种仪式,而不是一种享受。对我而言,仪式不在远方也不在过去,只在此时此刻。”

爬了一夜的雪山,看到日出险些热泪盈眶的时刻;

在深夜的街头遇到持枪的醉鬼,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刻;

同车的那个女孩跟他讲了一晚的心事,两个人却默契地没有交换联系方式的时刻;

参与过越南战争的老兵讲起曾经,老泪纵横的时刻。

那些时刻静默地融入了他的生命,成为不需要照片也不会磨灭的记忆。我无从论断利弊,却羡慕他的安心和洒脱。

或许,这才是拥有“仪式感”的最佳状态,不刻意追求,不汲汲于制造,不因之狂喜,也不因没有它而抱怨日常的无聊。

它不分高下,无论好坏,每个人对它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但最好的仪式感,一定不止于仪式。

因为我们从来不需要用它向庸常的生活宣战,它存在的所有意义,原本就是让我们爱上生活。你如何过一天,便如何过一生

前几天,一个朋友讲起过年时小学同学微信群里抢红包的事儿,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手气最佳接上”的规则,一群人争论了好几个小时不说,还闹得不欢而散。

起因是有一个人抢到了手气最佳之后并没有接着发红包,却还在不停地抢着其他人发的红包,很快便被眼尖的某位盯上了。此人再三催促对方赶快接上,久久未得到回应,便半恶意半玩笑地在群里揭了对方幼时的一个不小的短,两人一言不合就开撕,使得群里的其他人也觉得十分尴尬。

他叹息一句,没想到还没过三十年,昔日的同窗便已经高下毕现了。

我问他此话怎讲,他十分感慨:“这两个为了五块多钱的红包吵得不可开交的人,现在的生活都不怎么丰裕,倒是最后跳出来发了个大红包息事宁人的老班长,这些年生意做得不错,身家也好几百万了。”“最可笑的还在后面。”他说,“那吵得不可开交的两位在抢了班长的大红包之后便心满意足地不说话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而发了红包的班长却私聊了组建群的我,委婉而又客气地表达了自己想退出群聊的想法。”

正是那句话让他感触颇深:“大家现在都忙,总是讨论一些不痛不痒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没什么意思。”

哪个品牌的奶粉最近打折,谁的工作最清闲最舒适最适合养老,谁抢到了多少钱的红包……这些对一些人来说不值一提,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像是顶顶重要的大事。

人很容易有一种错觉:

我表面上虽然营营于小事,但其实是个胸怀天下的侠士。

在这样的幻想中,一边放任自己的眼光愈发的浅,境界愈发的低;一边又常常在深夜化身键盘侠,怀着满腔的热血在热评的微博下留下一些不经过深思的评论,怀着替天行道的快感安然入睡。

可是我们往往会忘记,一个人的形式和内容,里子和面子,从来都是一回事儿。没有什么“外表××,内心××”的说法,你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你这个人,而你怎样过一天,就会怎样过一生。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与他所说的话无关,与他所表现的样子也无关,只看他把自己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花在哪里,就够了。

社会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作认知不协调。简单来讲,就是我们为了抚平内心的冲突,会采取一些妥协乃至欺骗自己的行为。

想吃一串葡萄,可是够不到,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一点也不好吃。

想拥有一份高薪的工作,可是找不到,于是告诉自己那种人也没什么了不起,还不是凭运气。

想像别人一样创业经商赚个盆满钵满,偏偏怕累怕麻烦,于是说那些身上沾着铜臭的人都是奸商,老子两袖清风,也可以在微博上指点江山。

为了安抚内心的不协调,制造出更大的不协调,开始时只是自己拧巴,逐渐开始找身边的人的茬,直到看不惯整个世界。

没有人的心生来就如铜墙铁壁,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或多或少的软弱、怠惰和贪图安逸,跟那一点点的不甘心苦苦缠斗。

有的人选择苦苦坚持,有的人却早已缴械投降,任由这世界的苦风凄雨浇灭自己心中那团火,却还要美其名曰尊重生活。

或许每根倒刺都会有被生活抚平的时候,但我却很敬佩那些还在咬牙苦苦坚持的人。他们自律,他们缄默,淡泊平静,沉默挺拔,像是时间荒原里独自屹立的那棵树,带着某种不卑不亢的坚强和一些闪着微光的希望。

我实习的时候曾经采访过一个企业的创始人,他整日忙得脚不沾地,却还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办公室的书架上放满了半新不旧的大部头,一眼扫过去,却都与工作无关。

我很好奇地问:“可是读这些书有什么用啊?工作的时候又用不到。”“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保持一种生活状态。”他说,“人太容易向生活妥协了,也许开始的时候只是一天不读,慢慢到一周不读,然后就会觉得,其实不读书也没什么影响嘛,于是完全把读书抛到脑后。放弃,就是这么容易。”“我之所以每一天都不敢松懈,是害怕心底这匹野马破了笼,就再也拴不回来了。“生活从来不是一下子就把谁击垮的啊。“它的獠牙时刻对准着你,你的每一次走神和跑偏,都会成为它发起攻击的契机,直到你意识到之时,怕已是体无完肤。”

人们常说,时间和精力用到什么地方,都是能看见的,可造就你的,却偏偏是那些你看不见的时刻。

一个走神,一次动摇,一瞬犹豫,一次投降。

不知不觉中消耗尽勇敢和力气,将你变成一个只顾汲汲营营的人。

王路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过“招数与内功”的区别。

看别人一举成名,看别人驾重就轻,你以为那是运气,却不知那一击必中的招数背后,藏着的是多少年的功力。

亮剑只有一瞬,磨剑却需一生。

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做着一些改变身体、气质和素质的事情,仅从眼前来看的话,或许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可是一旦拉长到整个人生,就会高下立现。

每天读书与每天斗地主,每天健身与每天吃垃圾食品,每天学K线图和每天守着微信群抢红包。

区别我们的从来不是某个机缘,而是你每天在做的某件事,影响着你,满足着你,也塑造着你。

只有时间会告诉你你是谁,而你的每一天,都在写着这份答卷。

愿你落笔不悔,也能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别怕输,要爱赢

公众号后台有个读者给我留言:“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停止写下去了,只觉得每天都好心累。”

我以为这是个来自于某个同样做公众号的朋友的日常感慨,于是回复:“没事儿,这种阶段性的颓废,休息几天就会自行消散的。”

她说:“我已经坚持写作两年多了,粉丝寥寥无几,根本没有任何收入,投入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可依然是个小透明……”

我安慰她:“对于大多数不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名利其实都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写完一篇文章时感到的满足和梳理思绪的过程。”

她很快回复我几个哭笑不得的表情:“我一点也没有那种满足喜悦的心情,每天写五百字跟上刑似的,只有痛苦和挣扎。其实早就想放弃了,但又想着自己已经坚持了这么久,觉得放弃了很可惜。”

看到她这句话,我很吃惊。一个人在坚持做某件事时,没有任何外界的刺激,也没有内在动机的驱动,居然也可以坚持两年之久。但与此同时,这句话也解释了她坚持了这么久,水平却一直都没有什么提升的原因。“那就不要写下去了呀,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可以做,省下这些时间,去找一件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事去做也好啊。”我劝她。

她应了声是,第二天却又跑来给我留言:“我想了一夜,不能就这么轻易认输,还是决定无论多么痛苦,都要坚持写下去。”“不能轻易认输”像是一个奇怪的咒语,有人因此成功,但也有人因此而碌碌一生。

经济学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沉没成本。那是一个人对自己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估值,我们常常对生活中的沉没成本给予过多的重视,美其名曰“坚持到底”“不能认输”,可大多时候,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守旧与浪费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放弃都是认输。有时候,那叫取舍;有时候,那叫放弃;有时候,那叫另辟蹊径。

失败一次,起身再来;失败三次,咬紧牙关;可失败了十几次乃至几十次,便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咬牙走着的,是否真的是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明明转身就另有康庄大道,何必在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上跟自己死磕?

我认识一个小姑娘,毕业之后进了一家老牌国企,薪资和福利都挺不错。她有时会讲到自己对办公室政治的一些苦恼,我们都会安慰她:习惯就好了,养成自己的对策就好了。

她在那家公司待了三年,选择了跳槽。聚会的时候她讲起这件事,说:“我爸妈知道这件事都觉得我脑子进水了,好好的铁饭碗不要,非得跑到个小企业里做牛做马,简直傻透了。“可是啊,那个地方对我来讲,已经没有可以学习和上升的空间了,我想学的东西都学到了,跟办公室的人钩心斗角,也无法提高我的个人能力。我想了想,如果一直待下去,充其量也就是不输吧。“可是我不只想要一个仅仅是不输的结果,我想要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平台。“我想要赢。”

我无比喜欢她的这句话。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值得鼓励,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或许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再用任何对和错、放弃和坚持、应该和不应该这样的单线思维来判断事物。

一件事值不值得坚持,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你的性价比。而许多不计成本的坚持和理想,很可能都是无意义的。

值得坚持下去的事只有两种:一种带给你名利,带给你基本的物质满足;另一种带给你喜悦,另一个维度的自我实现。

当一件事需要你动用洪荒之力来坚持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除了咬牙死磕之外,你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

别太怕输,尝试的时候不要担心姿势难看;也要爱赢,懂得及时止损,能拼命也会刹车。

你的人生还有那么长,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要争气,别生气

有位朋友开了微课讲职业规划,两个小时的课程,只示意性地收费五元。微信群里好几千号人,到了问答环节,有个人忽然跳出来谩骂:“我听了两个小时,人生中的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浪费我的时间和钱,讲课的真是傻×!”

为了避免自己这句话被后面的提问刷下去,他不停地复制粘贴着这句话。很多人都跳出来为我的朋友辩护,并毫不留情地用更恶毒粗俗的语言骂回去,对方也毫不示弱。一时间群里充斥着污言秽语,直到朋友发了一个群公告圈了所有人:“谢谢大家为我打抱不平,为了保证微课继续进行,请大家继续提问,挑衅谩骂不需理睬。”

那人挨了一记冷暴力,讪讪地说了句:“你这人真。”

朋友当作没看到,继续不紧不慢地回答大家的提问。

课程结束之后,我们关系好的几个人安慰他:“你别生气啊,有些人素质不高,没办法。”

他笑了笑:“这样的人,幻想通过一个两小时的课程和五块钱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的人生那么廉价,也不值得我生气。“其实我挺能理解这种人的,他没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能把改变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渴望速成,又渴望成本低廉,希望落空之后往往又不敢承认自己的无能,只好把愤怒发泄给别人。“可那又能怎么样呢?越是愤怒,就越解决不了问题。”

我有位女友,毕业之后做了护士,从普通病房转到重症监护室,每天累得要死,24小时全身的细胞都不敢放松,每过一天都像是打了一场硬仗,而她面对的,不仅仅是死亡和疾病,还有愤怒。

来自家属或是病人的不满、挑剔、无理取闹甚至谩骂,她都得像海绵一样软软地承受着。我们有次约好了吃饭,她刚换好衣服走出办公室,就被一个病人家属拦住,那人将手里的暖水壶塞给她,生硬地命令道:“去给我爸打瓶水。”

她还没开口说出“我已经下班了”这句话,那位家属就已经开始愤怒地咆哮,其间还掺杂着口音浓重的污言秽语:“你不就是个小护士吗,算什么东西,我们掏了这么高的住院费,还使唤不动你?把你们院长给我叫来……”

我正准备替她争辩,却被她拉住了:“算了吧,就是一瓶水的事儿。”

我感慨着她的好脾气,她却说:“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挺接受不了的,几乎每晚都要哭上一会儿,以前在普通病房遇到的大多数人都很好,为什么到了这里会这样。“可是渐渐地就明白了,当人的挫败感因疾病而逐渐蔓延到生命的时候,愤怒就是对抗世界的唯一的武器。”

她讲了一件事,一个农村来的老伯由于过高的医疗费,不得不放弃治疗那个因车祸致瘫的老伴儿,然后用最肮脏和恶毒的语言问候了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你知道吗,我们没有一个人觉得生气,只觉得悲凉。”她说,“如果他有更多的钱,或者有更强的能力去赚钱,有坚持下去的机会和资本,他就不会那么愤怒,可是他却什么都做不了。”

人在无能为力之时,最易怒。

我曾经也是个很容易生气的人,因为年龄或是阅历的缘故,不知怎么回应别人的质疑和中伤,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和不如意,动辄便觉得自己被逼到了绝处,然后就会像个炸药包一样,只要一点火星就会立刻爆炸,让自己陷入无止境的争执,或是索性抱怨整个世界,为什么唯独对我那么苛刻。

那时的我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奓起全身的毛,并不是因为别人真的招惹了我,而是深知自己的失败却不愿承认,也不愿意让别人看穿,于是才满身戾气,才色厉内荏。

当一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错的。

而现在我的性格和脾气已经好了很多,并不是因为被时间磨平了棱角,或者仅仅靠一句“不与傻瓜论短长”的座右铭来自我安慰。

我不再容易愤怒,是因为我开始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巧妙地化解猜忌,而不是因“你凭什么不信任我”而生气;

如何解决工作上的难题,而不是抱怨老板“为什么要给我这么难的项目”;

如何更好地平衡和打理生活,而不是像只鸵鸟一样把头埋在土里指责他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当我有了更多解决问题的武器时,愤怒就不再是我手中唯一的锤子,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我才会运用它。把它当作手段之一,而不是撒手锏,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结局。

从前会骂回去的人,现在不会了,因为他不值得,也因为我不在意。

将军有剑,不斩蝼蚁。

我们的人生是漫漫征程,是星辰大海。

何必跟一块土砾较劲。年轻人,混吃等死才是最辛苦的人生

我毕业那年的国庆节,爸妈的一位老同学来家里做客。那时我刚刚实习没多久,正抱着一本厚厚的Excel大全,对着电脑上前辈给的模版努力地套公式。

那位叔叔是我家的旧交,看到我捧着电脑焦头烂额的模样,感叹一句:“你一个女孩子家的进什么资本家企业,连节假日都得加班,多辛苦。”说完又看向我爸妈,“最近小亮他们那儿好像要招人,我给留个心,你们也提前准备一下。女孩儿就应该到那种单位工作,稳妥,也轻松。”

他的儿子小亮大我三岁,毕业之后由家里安排去了一家国企做行政,企业效益一般,也没多少事,每天喝茶看报玩儿游戏,混够六个小时,一天就过去了。

爸妈婉言谢绝,说我情商低脾气差又不会溜须拍马,不大适合去国企上班。“你以为是让她去工作啊?”他说,“不过是给姑娘找个地方养老罢了,不会搞关系有什么要紧?你就是坐在那儿啥也不干,也没人会让你走。”

在他的坚持下,我和小亮哥交换了微信,他反复叮嘱着儿子:“招人的话你要先跟妹妹说啊。”

他说了几次,我婉言推辞,这事儿便不了了之了。我们沉寂在彼此的通讯录里,除了朋友圈偶尔点个赞之外,再无交集。

去年,因为项目的对接客户出了一点问题,我被公司派去台湾出差。一个人一待就是大半个月,天天晚上加班到九十点钟,连周末都恨不得住在工厂盯进度。有天实在没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

好希望自己早点结婚有小孩儿,就可以理直气壮地退居二线了。

没几分钟,小亮哥私信我,说:“其实我挺羡慕你的。”“羡慕我什么?忙吗?”“是啊。”他说,“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连忙都是奢侈。”

他在国企的日子并不顺心,三年过去,称呼从小张变成老张,职位却纹丝不动。比他来得晚的年轻人被提拔做了他的领导,每天被呼来喝去,只能干些杂事儿,别提多郁闷了。

他也试图要求参与项目,结果被分到最边缘化的一组,资金少得可怜不说,同组的人也都是一副心不在焉随便混混的样子。他一人独木难支,项目最终泡了汤不说,还被爱打小报告的同事参了一本,说他越俎代庖,总是代替组长给大家分配任务。

他们公司里不是没有能做事的团队,可那是公司仅存的精英梯队,手上的项目直接决定了来年的效益,而那种小组并不欢迎他这样的人。“别人都觉得我这份工作轻松又稳定,简直就是个混吃养老的好地方,可是心累这种事,外人怎么能知道呢?”

想努力向上走,却被猪队友死死地抱住大腿的时候;

眼睁睁地看着更年轻的人踏着自己的肩膀走上去的时候;

陷入一些莫名其妙的钩心斗角却无力脱身的时候;

看着别人在忙却一点都插不上手,觉得自己是个废物的时候。“以前觉得向上走挺累的,可是现在才知道,向下走更难。”他说。

当你身处一个人人向上的环境中,大家都在忙着做事,就没有人有闲情逸致去给别人下绊子、说风凉话或者打小报告,更别说千方百计地想要把你拽下来了。

越低的地方,是非越多。

跟事情打交道,脑子累;可是跟是非打交道,心累。

我有一个女友,算得上是个富二代,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家里就有五六套房,妈妈没有上班,每个月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跑跑银行收房租。

她是家里的独女,毕业之后去欧洲玩儿了一圈,之后就一直在家待业,提前过上了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每天拈花弄狗的小日子。

别人羡慕她活得潇洒安逸,毫无后顾之忧,可还没过几个月,她就给自己找了份工作,在一家培训机构做助教,每月的工资还不够她生活费的零头。

她干了快一年,从助教升职为代课老师。那天她约我出来吃饭,坐在我对面的女孩儿黑了点儿也瘦了点儿,再不复上学时的懵懂天真,每当说起班里学生的趣事,两眼就会放出光彩。“怎么想到要出来工作?”我问她,“现在的工资恐怕都不够你买个包吧?”“嗯,不够,可是平时去上课也用不着背名牌包。”她说,“以前从来没觉得,被人需要的感觉居然这么好。”“被需要,被重视。尽自己所能地创造一些价值,是比看十部韩剧、刷一天微博又或者买十个包包更大的满足。“人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同时也在追求着认同感。那种感觉的产生,不是在营业员心不在焉地赞叹着‘好漂亮’的时候,也不是在同学聚会上别人感慨‘你有这样的爸爸真好’的时候,而是在你能创造出一些什么东西的时候。”

混吃等死是很艰难的,每时每刻都会被无限拉长,长到往往一个恍惚就会觉得自己熬不过去,每一天都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深陷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

情绪上的内耗远远比体力的付出更加让人抓狂,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

如果可行,给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当他出现时,人们甚至都不愿稍稍侧身示意,当他讲话时无人回应,也无人在意他的任何举止。

与其说不是人人都有混吃等死的资本,不如说不是人人都能承担混吃等死的辛苦。正如王路老师写过的那样:

工作最重要的意义,是安排人一生的时间。就像选择枕头中的填充物,人通过工作,选择自己一生有多少光阴在何等环境下以何事为内容来度过。如同打游戏要设定角色和规则,工作设定了常人生命中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如果缺乏必要的设定,生活将陷入巨大的混乱和惶恐之中。

人只有通过创造,才能对抗生命的巨大的虚空,也才能到达金字塔的最顶层——自我实现。而一个无法实现自我的人,拥有再多的钱,再多的自由,都是很痛苦的。

无法被人理解,无法得到重视,无法创造价值,才是最辛苦的人生。那个决定不考大学的女孩,最后怎么样了?

我在公号后台看到一个小朋友的留言,她上高二,说:眼看着现在高三的学长学姐每天都活得特别累,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可怕,看着他们在题海里苦苦挣扎的样子,压力山大。

她暑假在一家手机专卖店里做促销员,生意很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能赚到五六千,比她大学刚毕业的表姐挣得还多。

她问我:“在这个时代中挣钱那么容易,上不上大学还有那么重要吗?”

有太多的工作可以提供从前只对大学生们开放的高薪和福利,即便是从前被人轻视的蓝领,如今也能赚个盆满钵满。

年轻有太多好处,唯有目光短浅是不可逃避的缺点。在我十几岁乃至二十出头的时候,也从没有想过什么看不清的未来,也曾羡慕邻居的姐姐高中毕业就去做了销售,不仅不用读书做试卷,还可以穿着美美的制服和高跟鞋,每个月也有好几千的收入。

那个姐姐跟我家做了多年的邻居,上学的时候其实成绩不错,努力一下考个一本院校也不是不可能,可是她觉得高三冲刺太过辛苦,于是早早地放弃了高考,每天只是在家学学化妆,然后跑到附近的店里去打零工。她爸妈都在外地,家里只有一个奶奶,拦也拦不住。

她那几年做得顺风顺水,听说签下了好几个单,家里的家具都换了新的。家属院里的老邻居纷纷称赞,说这孩子出息了,不比上过大学的差。

我上大三那年,她却失业了,坐在楼道里的满地烟头中叹气:“我们这种靠青春吃饭拿订单的工作,只要青春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你看看我,现在要怎么跟那些十八九岁口齿伶俐的小姑娘竞争?”

她在家待了大概两个月,四处找工作,却总是碰壁。就在我快要放暑假的时候,听说了她要回老家的消息,她临走时来跟我妈告别,说自己还有两万块的积蓄,在城市里混不下去,希望在老家还能做点儿小生意,有个立足之地。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她换了手机之后,更是失去了联系。

我常常想起她,每当看到有类似“某女青年月入十万”的新闻,我都会忍不住想:那会是她吗?她会是那少数幸运儿中的一个,还是会像更多藏在励志故事背后的少女一样,接受一场不太情愿的婚姻,然后在街角开一间小卖部,就这样终老呢?

我好希望是前者,却也清楚地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微乎其微。

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人的一生。

当我们那样年轻的时候,太容易盯住眼前的蝇头小利,被一点利益蒙住双眼,以为生活会永远顺遂,而青春永远不老。可是当你年逾三十,脸上的胶原蛋白都被雨打风吹消耗殆尽,跟身边甜美可人的小姑娘推销着同一款手机时;当你查出了脂肪肝,陪客户喝酒力不从心,而跟你同公司出来的年轻人端着酒杯侃侃而谈时,你又要怎么办呢?

我曾经跟一位做记者的朋友聊天,她采访过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痛苦不堪而又无力摆脱困境的体力工作者,对生活的巨大惯性心有戚戚。我随口说了句:“他们既然想要改变,为什么不能用业余的时间去学点儿技能呢?”

她无语地看了我一眼:“你以为他们都能跟我们一样朝九晚五带双休,上班就是坐在电脑前分析一下数据回个邮件做个PPT?让你上班站八个小时,看你下班后还有没有精力学习。”“生活的惯性是很可怕的。”她说。

一开始,只是屈服于眼前的利益和轻松,选择了一份门槛低含金量也低的工作,然后在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一点点失去斗志和精力,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找一个跟自己差不多的伴侣,两个人一起陷在生活的泥潭里,想要向前挪一步,比登天还难。

生命依然在继续,生活却早已停滞了,停留在你无力改变的那个瞬间,往后的几十年,都是那一天的简单复制。

一纸大学文凭,不仅仅是敲开某个领域的敲门砖,更是人们摆脱生活惯性的一个出口。

享受更多的资源,认识更多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摆脱之前那些碎片化的、短浅的甚至有些愚昧的观点。

有时候人生的岔口就是从一个机会开始的,然后越走越远,再也无法回头。

我那位女友所在的公司的司机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却连一天假也不敢请,因为只要休一天假,就意味着全勤奖和补助都泡了汤,收入折半,而家里还有要上学的女儿、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年逾七十的老母。

他可以跳到其他地方工作,但却无法摆脱司机的职业,从长途车换到公交车再换到商务车,所能做的只是在那狭小的缝隙里翻转挪腾。

那个男人开了二十多年的车,在一线城市里拿着四千出头的工资,每天除了八小时的正常工作之外,如有紧急采访,也必须随叫随到。

他花了自己两个月的工资给上初中的小女儿报了一个数学培训班,说:“我一定要供她上大学,不是为了给我争气,只是想让她以后不必像我一样,只能被困在这一种人生里,动弹不得。”

这就是我为什么依然想要像个老古板一样劝你好好读书,劝你去考大学。并不是因为打工妹就比别人低贱卑微,也不是因为除了这一条路之外别无他处可去。而是我太清楚,一个连学习都嫌累的人,是很难咽下生活的苦的。

而那张文凭,那个机会,虽然许不了你飞黄腾达,至少能在你想要摆脱某种苦难的时候赋予你一点能力和资格,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给你更多的机会,见识更大的世界。

一如我很喜欢的那句话: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别让生活把你困在二十几岁。

看不清脚下的时候,不妨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努力向远处望去。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输光人生的

有位姐姐在群里给大家分享某网站的运营技巧,哪个时间点网站的流量最大,如何在状态中加标签提高传播度,如何参与热点活动以及如何获取推荐等等,参与者有上百人。

分享完十几分钟之后,她发了一条朋友圈:

有的人听完了立马去注册了帐号;有的人给我发了表示感谢的红包;有的人说,你都已经是大V了做起来容易,对我们这些小透明来讲,再用心也没人看。人和人的思维差距,从这种小事上就可见一斑。

我看着这条朋友圈心有戚戚,恨不得隔空点上32个赞。

曾经有位读者在后台留言给我,说自己从上一年开始也运营了一个公众号,可是做了一年,还是只有几个熟人粉,看到别人的运气那么好,随便开个公号就月入十万,既羡慕又嫉妒,失落得要命。

出于好奇,我专程去关注了他的公众号,翻看了一些历史文章,无一不是日记体的碎碎念,更新频率毫无章法,排版和配图五颜六色乱七八糟,文章的内容也毫无亮点可言。

冒着失去这位读者的风险,我还是狠心地回复他:“你这个公众号,与月入十万的距离还真是有点儿远。”

他飞快地回答我:“我知道,可是我忙啊。我可是要上班的人,哪有时间和精力跟他们一样,一整天全耗在电脑前?”“那周末呢?年假总是有的吧?况且就算再忙,一周一篇或者一个月一篇也不难吧?”我又说。

他隔了一会儿回复我,带着点儿理直气壮的悲愤,说:“可是写作这种事要靠天分啊,我爸妈没给我生一身的艺术细胞,我再努力,也不过是给别人垫脚而已。想想就觉得很绝望,注定翻不了身,又何必要努力呢。”

这话听起来耳熟,很像是知乎上那个热门的“阶层固化”的问题下面,很多十分悲观,或者说是十分客观的回答。

我们生活在一个阶层不断固化的时代,上升的通道越来越狭窄,80%的资源向20%的人聚拢,一出生就落在后面的普通人,与精英之间隔着几辈子积累的天堑鸿沟。

很多回答中都弥漫着这样一股“无力回天”的味道,怏怏地感慨一声逆袭无望,再灌一碗似是而非的鸡汤说人生苦短多想无益,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我的小学妹将这个问题转发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配上一个笑哭的表情:

难怪我二十多年这么努力却还是碌碌无为,原来真的不怪我。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理论:人是认知的吝啬鬼,当找到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理由之时,就会自动停止寻找更深层的原因,以节省自己的认知能力。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唯一不同的是,有一些人可以在后天习得与这种本能博弈的能力,而那些无力挣脱本能的人,则会陷入恶性循环的吐槽模式:

A创业成功,是因为他爸爸也是商界精英,人家基因好资源也好,而我不成功就是因为出身工薪阶层。

B是平台大V,但他也没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赶上了好时机瓜分了前期资源罢了,要是我那时候就开始做,我也可以。

C成绩优异,那是因为他父母都是老师,为人睿智开明,而我挂了科,都是因为运气不好,托生到了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

当一个人开始无条件地相信命运与阶级,他就无法再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当他找到了替罪羊,就不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努力的方法不对、程度不够,而是感慨于命运的不公与起点的不平等。

即便是天降一副好牌,他也依然会作出一手好死,然后感慨:这都是命啊。

李笑来老师在文章里写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他曾经在饭桌上跟一些人说:“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普通人是可以通过书写获得财富自由的。”

当时就有人质疑,这事儿普通人做不到吧?

可是做到之后,就不是普通人了啊,他腹诽一声,十分感慨。所谓普通人,并不是因为起步的时候普通,而是因为他们“永远普通地活着”,这才成了所谓的普通人。

永远像那些碌碌无为的人一样思考,哪怕是有再不同凡响的愿望,也不可能有实现的机会。人不是因为生来不普通,才能想得不一样,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想得不一样,才慢慢变成不那么普通的人。

就像在那个群里一同听讲的百来个人,有的人质疑观望,有的人凑热闹听完就忘,有的人立刻行动注册帐号开始模仿,有的人能够打磨出独特的风格自立门户。

一个人看待人生的方式,就是他的第二起点。

出身诚然无法改变,但每个人至少还有一次机会,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改变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将人的心智模式划分为“成长型”和“僵化型”。

具有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性格乃至生活轨道都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他们往往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雕琢自己的人生,取长补短,不断学习,始终对新鲜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不抱怨命运,也很少盲目攀比,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不足。

相反,人的心智模式一旦僵化,就会将自己生活中的过错一股脑地推给命运,将之当作一个强大的假想敌,又在一次次的畏缩和失败中,一步步坚信人生由天定的观念,看不到前路和未来,抓不住契机和转机,满眼只剩人生的不公平。

没有谁是在一开始就一败涂地的,我们往往是在不经意间一步步地输光了自己。

与其说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还不如说我们是生活在对这个世界不同的理解里。你如何理解,就如何行动,你如何思考,就如何生活。

第一种人创造,第二种人学习,第三种人质疑,而最后一种人,他们活在自暴自弃式的漠不关心里,坚信命格运簿皆由天定,也懒得为了更好的生活做出一丝一毫的努力。

你就是你的未来,请按照自己的未来去活,别只是盯着当下,也别总是抓着过去。

别放任自己,一步步输在人生里。你也是那个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吗?

我第一次从父母那儿体会到“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言传身教,大概是在十三四岁的时候。

那是他们带我去一位战友家做客,那位叔叔住得很远,坐公交车过去要花将近两个小时,妈妈特意提前告诉我:“明天要早一个小时起床,中午跟叔叔一起吃饭。”

那会儿大概是三九天,空气又湿又冷,即便是到了九点多,天空中依然布满了湿漉漉的水汽。我在睡得正酣之际被强行叫醒,被北风吹得又冷又饿,一肚子烦躁,老大不高兴地问我妈:“为什么要我们提前出发?他们就不能晚一个小时开饭等等我们吗?”“当然能,但自己可以克服的事情,为什么要给人家添麻烦?”我妈特别郑重地说,“你以后也要记住,自己能做的小事,就不要随便麻烦别人。”

我的家里一向开明,父母并不常常说出这种郑重其事的教导,而我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大概也是因为那天冻得太惨,患上了十几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感冒。

我果然如父母所愿,长成了那个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人。比起我妹妹可以轻易地说出“你一会儿到学校门口帮我取个快递吧”“你帮我买盒酸奶吧”或是“你今天帮我签个到好不好”这种带着点儿撒娇的拜托,我大概称得上是一个很标准的“好孩子”。“好”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哪怕在一个问题上困扰一个小时,也不愿开口打扰忙碌的另一个人。

宁愿自己跑两趟倒三次车,也不好意思拜托别人帮我去取一张票,哪怕那个地方距离他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小区里电缆大修,宁愿在停电的小屋里摸黑生活,也不愿开口问问朋友,能不能在对方家里借住两天。

说这些并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多好,或者是为自己的这种“品德”感到骄傲或自豪,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反而觉得,正是因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所以才给自己平添了很多麻烦。

别人随便问一句就能解决的事,我要花更长的时间自己思索;别人打个电话两句拜托就可以解决的小事,我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自己去做;身边的朋友因为我从未掏心掏肺地向他们诉过苦,觉得我不够意思不愿交心。

我最好的女友就曾直言不讳地埋怨我:“你知不知道你这个样子,总让我觉得你是个外人?你从不来麻烦我,那我遇到点儿什么事,又怎么好意思来找你?”

人情本就是相互亏欠,才能够彼此挂念,有时候我也不是自己不能做,一定要麻烦你的呀,只不过是想借某件小事,让你想起我。

其实生活中更多的困扰并不是来自于很亲密的那几个人,而是来自于某些你不愿意麻烦却总会不请自来地麻烦你的人。“待会儿顺便帮我打壶水。”“下周要去旅游,帮我喂一周宠物吧。”“今天下午有点儿事,你能不能帮我把这些卷子送去教学楼?”

……

他们轻松地说着这些拜托,好像在陈述一个天气现象一般轻描淡写,丝毫不觉得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困扰。而我常常不好意思当面拒绝,心不甘情不愿地帮了对方之后,也很难获得那种“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反而是很烦躁。

好像是自己最心爱的那片沙滩,被别人随意地丢了满地的垃圾。

我开始怀疑自己一贯坚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不是正确的,直到有次实习的时候,因为工作去约访一位前辈。

早在见面之前就已经听说了他极其守时的习惯,我特意提前一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