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常用医学影像学检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6:49:48

点击下载

作者:胡祖斌,杨文忠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妇女儿童常用医学影像学检查

妇女儿童常用医学影像学检查试读:

前言

古代医生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其实那是迫不得已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各种疾病从检查、诊断到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已离不开各种医疗设备的帮助,医生也能够在传统望、闻、问、切检查的基础上,更多地借助这些设备,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目的。作为各种医学检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学在疾病的检查、诊断乃至治疗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医学影像设备也是层出不穷,从普通X线机、CR、DR,到DSA、螺旋CT、1.5T高场磁共振,再到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排螺旋CT、3.0T磁共振等等。而针对不同的患者,需要进行的检查也不同,小儿感冒发热、咳嗽,来到医院就需要拍一张X光胸片;妇女乳腺内有肿块,来看医生就需要进行乳腺钼靶X线摄影;生育期妇女怀不上宝宝,可能要做子宫输卵管造影来了解输卵管是否通畅;而脑瘫患儿则需要进行颅脑CT甚至磁共振检查等等,因此,患者来到医院总是感觉到医学影像学检查无处不在,却又了解不多,每次都是带着诸多疑问被动地接受。例如,怀孕期间的妇女能做CT检查吗?儿童接受X线检查对身体有多大伤害呢?妇女带着避孕环能做磁共振吗?哪一种检查对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最准确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刻困扰着广大的妇女儿童患者及其家属。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省最大的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医学影像科一直致力于妇女儿童各种疾病的医学影像检查,为妇女儿童的健康充当千里眼、顺风耳,多年来全体医学影像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在工作之余将这些宝贵经验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广大妇女儿童有所帮助。同时,因为时间紧迫、能力有限,也难免会有一些遗漏之处,还望大家谅解、指正。编者2013年6月21日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概述一、什么是医学影像学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后不久,X线就被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超声成像,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相继出现了CT、磁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成像技术。应用于医疗系统的影像诊断学统称为医学影像学。至于工业及民用上影像应用不在此论。二、医学影像学的最新技术有哪些

近30年来,由于微电子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分子医学的发展,致使影像诊断设备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也不断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的形态成像诊断发展为形态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继CT与MRI之后,又有脑磁源影像(MSI)应用于临床,分子影像学也在研究中。现在数字成像已由X线成像扩展到CT与MRI等,传统的模拟X线成像也改成为数字成像。介入放射学已成为同内科和外科并列的3大治疗体系之一。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外,超声、CT与MRI、介入放射学也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人体各个器官结构的多种疾病,疗效不断提高。

纵观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的应用与发展,可以看出医学影像学的范畴不断扩大,诊治水平明显提高,已成为运用高科技手段最多,在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的学科之一。影像学科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地位也有明显提高,已成为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临床科室。影像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其他临床各学科的发展。三、医学影像学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1.普通X线检查 包括透视和X线摄影,透视可动态观察器官变化,如心脏、大血管搏动、膈肌运动及胃肠蠕动等。操作方便,费用低,多用于体检胸透、环透检查,但它难以观察密度差别小的的病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如头颅、脊柱、骨盆等,且缺乏储存记录。X线摄影(拍片)对比度和清晰度均较好,可观察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或密度差别较小的病变显影。常需作相互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如胸部正侧位、头颅正侧位等,且辐射剂量比透视小。

普通X线成像,其摄影是模拟成像,其缺点是摄影技术条件要求严格,曝光宽容度小,照片上影像的灰度固定不可调节,而且图像不可能十分清晰显示各种密度不同的组织与结构,密度分辨力低,在照片的利用与管理上也有诸多不便。现在,县级以上医院基本上将普通X线成像改变为数字X线成像。

2.CR(计算机X线成像)将X线影像信息记录在成像板构成潜影,不以X线胶片为记录和现实信息的载体,而是使用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其优点是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力与显示能力;行图像后处理,增加了信息的显示能力;降低了X线曝光量;曝光宽容度加大;可用磁盘或光盘存储,也可将数字信息转入PACS中,便于会诊交流。但CR成像速度慢,无透视功能,图像质量仍不够满意,将由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所代替(DR)。

3.DR(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用平板探测器将X线信息转换成电信号,再行数字化,整个转换过程都在平板探测器内完成。X线信息损失少,噪声小,图像质量好。其成像时间短,可用于透视和实行时间减影的DSA,扩大了X线检查范围,比CR有明显优势,只是价格稍昂贵。

4.特殊检查 对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如胃肠道、肾、输尿管、膀胱、子宫附件等,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对比剂,也叫造影剂。对比剂分为高密度对比剂(钡剂和碘剂)和低密度对比剂(肠套叠复位中的气钡双重造影)。造影检查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造影方法包括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用的直接引入口服法;钡剂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用直接注入器官法;肾分泌性造影属于间接引入法。

5.软X线摄影 软X线摄影主要用于乳腺检查(乳腺钼靶)。软线摄影采用能发射软X线的钼靶管球,用以检查软组织,主要是乳腺。为了提高图像的分辨力,以便查出微小癌,软线摄影装备及技术有很多改进,包括乳腺钼靶体层摄影、数字乳腺摄影、乳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开展立体定位和立体定位针。

6.CT CT(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是20世纪70年代初放射诊断的一项重大突破。用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位具有一定弧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即为CT图像。它能使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显示成像,且图像逼真,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这种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无危险,它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全身CT可以作头、胸、腹、骨盆的横断扫描,也可作甲状腺、脊柱、关节和软组织及五官等小部位的区域扫描。CT最适于查明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增大的淋巴结、血肿、脓肿和肉芽肿的大小、形态、数目和侵犯范围,它可以决定某些器官癌肿的分期和是否能进行手术切除。在某些情况下,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CT检查一般可以分为常规扫描和对比增强扫描。

CT的常规扫描又称平扫,是CT检查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是指按照定位片所定义的扫描范围逐层扫描,直至完成一个或数个器官或部分的扫描。CT检查都须进行常规平扫,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行进一步的各种CT检查。常规平扫通常是以部位或器官为检查单位区分的,如头颅扫描是以脑室为扫描对象并包括颅底,而上腹部扫描则通常以肝脏的上下界为扫描范围,其包括左侧的脾脏及两者之间的胰腺。

采用人工的方法将对比剂注入体内并进行CT扫描检查,称为CT增强扫描。其作用是增强体内须观察的物体对比度。注射对比剂后血液内碘浓度增高,血管血供丰富的组织器官或病变组织含碘量升高,而血供少的病变组织含碘量较低,使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由于碘浓度差形成密度差,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区别。如血管在平扫中与软组织密度相仿,注入对比剂后就可清楚地分辨器官或组织内的血管情况。

7.MRI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一种影像技术。磁共振检查技术至少可以利用4个12以上的成像参数,如纵向弛豫时间(T)、横向弛豫时间(T)、氢核(质子)密度和流速。再加上多种脉冲序列及其参数,如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反转时间(TI)和激励角的应用,可大幅度地增加诊断信息,其软组织对比度明显高于CT影像。MRI成像与CT扫描的区别在于除了进行横断面成像,还可进行冠状面、矢状面和任意斜面的直接成像,可以立体角度直接观察解剖结构,且无X线辐射损伤。MRI成像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后颅凹及颅颈交界区疾病、纵隔及肺门淋巴肿大、占位性病变、胰胆管病变、肾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女性盆腔疾病、四肢骨髓炎、四肢软组织内肿瘤及血管畸形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对垂体微腺瘤、脊髓病变、早期小的肝细胞癌以及软骨损伤的检出、诊断也更为准确。

患者具有以下症状时应禁止使用磁共振检查:①施有心脏起搏器者。②术后动态夹存留者。③铁磁性异物患者,如弹片、眼内金属异物。④换有人工金属心脏瓣膜者。⑤置有金属关节、假肢者。⑥内置有胰岛素泵及神经刺激器者。⑦妊娠3个月以内者。四、什么是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属微创医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Seldinger技术为基础发展的。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对一些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者用以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确疾病性质。导向设备主要为X线电视透视、DSA、超声、CT和MRI。其技术包括血管性介入技术、成形术、栓塞术、动脉内药物灌注、非血管性介入技术、经皮穿刺体腔减压术、经皮针刺活检术、消融术等。其特点为具有微创性,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简便易行。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到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常用时间减影法,已代替了一般血管造影,适用于心脏大血管的检查。对心内解剖结构异常、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和分支狭窄以及主动脉发育异常等显示清楚。对冠状动脉也是最好的显示方法。对颈段和颅内动脉显示清楚。对腹主动脉及其分支肢体大血管的检查,DSA也同样有效。对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五、怎样进行X线防护

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若接触的X线量超过容许曝射量,就可能产生放射反应,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损害。但是,若X线曝射量在容许范围内,一般少有影响。因此,不应对X线检查产生疑惑或恐惧,而应强调和重视防护。由于X线设备的改进,高千伏技术、影像增强技术、高速增感屏和快速X线感光胶片的使用,X线辐射量已显著减少,放射损害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但是仍应注意,尤其应重视对孕妇、小儿患者和长期接触射线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介入放射学工作者的防护。患者方面,应选择恰当的X线检查方法,每次检查的照射次数不宜过多,除诊治需要外,也不宜在短期内作多次重复检查。在投照时,应当注意照射范围及照射条件。对照射野相邻的性腺,应用铅橡皮加以遮盖。技术方面,可以采用屏蔽防护(常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蔽,以吸收不必要的X线)和距离防护原则(通过增加X线源与人体间距离以减少曝射量)。成人做检查一般不用家属陪伴,小儿应需家属协助,尽量少人进入检查室,并且注意穿防护衣,孕妇禁入。六、如何查看医学影像学结果

有3种情况:①肯定性诊断,即可以确诊。如患者小腿有外伤史,拍片看到骨折线即可确诊骨折。②否定性诊断,即通过影像学诊断排除了某些疾病,如大人不能确定小儿是否吞入金属异物而做胸腹片,影像上没有发现金属高密度影则可排除有金属异物吞入,此时要充分注意到检查方法的局限性和某些疾病的特殊性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新生儿坏死性肠炎(NEC)因早期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每4~6h照片检查一次,因肠管处于动态中,1~2次拍片不能确诊,也不能排除,需随诊复查综合考虑问题。③可能性诊断,即经过检查发现了某些征象,但并不能根据这些征象确定病变性质,从而列出几个可能性,遇到这种情况,除综合应用其他影像学方法外,同时可结合其他临床检查资料,如内镜、活检等,或者可进行随访,试验性治疗后复查等措施来得出最终诊断结果。如乳腺钼靶片可疑乳腺癌,则需穿刺活检确诊。

所有的影像学结果均只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七、如何运用不同检查方法来优选和综合应用

不同的检查技术在诊断中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应范围,有些检查技术联合使用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这多用于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对于某些疾病的动态观察或人群的筛选,多选用单一的和效价比高的检查方法,常规X线方法和超声可作此用途。例如,胸部疾病可选用胸部平片,腹部疾病可选用超声(一般单位体检都有这两项)。这不仅可节约医疗费用,而且能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佳检查方法是X线胸部摄影和CT检查。X线胸片可检出大部分胸部病变,是筛选和动态观察病变的最有效的和经济的方法,其缺点为对小病灶和被重叠的病灶有时容易漏诊,结合多方位透视检查可提高疾病的诊断率。CT密度分辨力高,无前后结构重叠,能发现直径大于2mm的病灶,CT仿真内镜技术能模拟纤维支气管镜效果,探查气管和支气管内占位性病变,CT肺功能成像除能了解形态学改变外,还能定性和定量地了解肺通气功能。MRI检查有利于对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且无需用对比剂增强就可清楚显示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此外,利用MRA技术可清楚显示心脏和大血管与肺及纵隔肿瘤的关系,以利于术前判断肿瘤分期和制定治疗计划或术后复查。超声一般不用于胸部病变的诊断,但它是胸腔或心包积液穿刺引流的最佳的导向工具。血管造影对胸部病变无诊断价值,仅作为导向工具用作肿瘤的介入治疗和制止咯血。

心脏X线平片和透视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较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了解心脏大小、形态、位置、搏动和肺门及肺血管改变,但不能解决复杂先心病的诊断问题。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搏动,心脏舒缩功能和瓣膜活动以及心血管内血流状态,通过超声各种检查方法可诊断绝大部分心血管疾患,故超声是目前效价比最高的首选检查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了解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此外,由于肺部气体干扰,故超声在判断肺血管方面不及心脏平片。普通CT不用于心脏疾病检查,但多层螺旋CT因其成像速度快,现已作为筛选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增强后,利用图像重建技术,有时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CT属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利用MRI可清楚显示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其成像分辨力高于超声,且可多方位观察。心脏MRI电影效果现已如同导管法心脏造影检查,且无影像重叠,现有取代有创性心脏造影之势,但对于检查不合作的婴幼儿和病情危重者,不适于做MRI检查。有创性心血管造影的诊断作用日益减弱,但它仍是验证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效果的金标准。它目前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堵塞术,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球囊支架成形术。

乳腺的常规检查方法是超声和钼靶X线摄影,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可对大多数乳腺疾病作出定性诊断,而且后者是乳腺癌普查的最重要方法,MRI造影增强检查有助于区别乳腺疾病的良恶性性质,通过应用钼靶乳腺机的定位装置,可对乳腺疾病行穿刺活检,取材后做病理检查。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主要还是以X线平片检查为主,它不仅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能作出定性诊断。但X线平片不能直接显示肌肉、肌腱、半月板和椎间盘等软组织病变,亦不易发现骨关节和软组织的早期病变,而CT在此方面则具有优势。3D CT还能多方位显示骨关节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常用于X线平片检查之后或亦可首选。MRI在显示软组织病变肿块、出血、水肿、坏死等方面优于CT,但在显示骨化和钙化方面不及CT和X线平片。超声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关节脱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图像分辨力不及CT和MRI,亦缺乏特异性,但其价廉、无创,故可作为筛选方法。血管造影仅用于骨关节及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除急腹症外,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不用于诊断胃肠道疾病。首选的方法仍为胃肠道钡剂造影,它可诊断胃肠道畸形、炎症、溃疡和肿瘤性病变,应用气钡双对比造影有助于发现轻微的和早期的胃肠道病变。血管造影可用于寻找和制止消化道出血,发现胃肠道血管性病变。利用CT和MRI可对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临床分期和制订治疗计划。超声对胆系疾病诊断的效价比最高,亦能发现肝、胰、脾的病变,故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亦特别适合对疾病的普检、筛选和追踪观察。CT具有优良的组织分辨力和直观清晰的解剖学图像,特别是随着CT扫描速度加快,扫描方式和图像重建功能的增加,使它在肝、胰、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主导作用,与超声相结合,CT能对绝大多数疾病作出正确诊断。MRI除可提供优异的解剖学图像外,还可根据信号特征分析病变性质,故常用于超声和CT鉴别诊断有困难的病例。在显示胆管、胰管梗阻性病变时,MRI优于超声和CT。血管造影仅用于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肝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以及腹部肿瘤的介入治疗。

腹部平片仅用于显示泌尿系阳性结石,肾排泄性造影既可显示肾盂输尿管系统的解剖学形态,又可判断肾排泄功能,故它仍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之一。超声与CT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检查,且效果远优于常规X线,特别是超声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的诊疗中已起主导作用。超声、CT和MRI均适用于对肾上腺疾病的探查,但从临床效价比的角度应首选CT。MR水成像技术在显示泌尿系梗阻性疾病方面有独特的价值,此外,MRI在对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期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首选的检查方法为CT与MRI,两者均能对颅内或椎管内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作出定量和定性诊断。利用MRA可替代有创性脑血管造影来诊断颅内或椎管内血管性病变,MRI扩散成像可发现2h以内的超急性脑梗死,这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作用,MRI脑功能成像是研究脑生理功能的一种重要手段。MRI的缺点在于不能明确钙化,对骨性结构的显示远不如CT。脑血管造影属创伤性检查方法,目前已少用于对颅内疾病的诊断,而多用于颅内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这4种成像方法的优选和应用主要是遵循效价比的原则进行。必须强调的是,作出一个正确的影像学诊断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这对影像学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第二章X线检查一、普通X线检查(一)普通X线检查主要包括哪些?

普通X线检查主要包括X线透视和X线摄影。(二)X线透视检查有哪些优点及缺点?

透视优点在于价格低廉及可以对感兴趣区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如心脏搏动、纵隔摆动、膈肌运动等的观察相比X线摄影有一定优势。透视缺点主要有影像分辨差、对比度低、X线辐射量相对较高等。据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因透视辐射量较大而已将其禁止用于常规体检。在我国,儿童无特殊情况一般不允许做透视检查。

另外,透视也广泛用于骨折复位、胃肠道造影、输卵管造影及再通术和血管介入学等方面。(三)X线摄影检查有哪些特点?

X线摄影在所有放射影像检查中因其辐射量小、图片对比好、易于发现病灶、可保存图片、有利于病情跟踪、辅助临床治疗而获得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化摄影的应用,将X线辐射量进一步降低,使检查更加安全。(四)X线检查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对取得好的检查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否则,会直接影响检查效果,严重的会导致重拍甚至误诊。X线检查前需要做的准备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般透视按医生要求去除必要的衣饰即可。

2.拍片检查要去除检查部位的厚衣物、饰物、膏药等影响检查效果的物品。

3.拍腹部平片看泌尿系结石,需在检查前一晚服泻药,或(和)检查前1~2h做清洁灌肠,检查前12h禁食带骨的食物。

4.按医生要求做好呼吸屏气。二、骨骼系统X线检查(一)X线检查在骨骼系统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

骨骼X线片因与周围软组织对比好、空间分辨率高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骨骼X线在临床检查中主要用于骨组织损伤、炎症、生长发育、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二)骨组织损伤病因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骨组织损伤常由外力作用于骨骼系统所致,以四肢长骨、椎骨和关节韧带软组织损伤多见。患者常有明显的外伤史,受伤部位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等症状,常保持一种固定体位而不愿改变。严重者可见患处畸形,开放性损伤常伴出血。(三)锁骨骨折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锁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尤其多见于幼儿和新生儿,常见于产道挤压或其他原因而致骨折,多见于锁骨中1/3段。临床常见骨折处局部肿胀畸形,患侧肢体上翘,头常常偏向患侧以保护疼痛部位。

影像学表现:锁骨骨折多为横断骨折,断端常成角、错位或重叠。内侧段常向后向上侧移位,外侧段常向下向前侧移位。幼童多发生青枝骨折而致锁骨成角畸形。(四)肱骨骨折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肱骨骨折包括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等,其中肱骨髁上骨折为小儿上肢最常见骨折。临床常表现为患肢剧痛、缩短、畸形。骨折处出现角度,可闻骨擦音。

影像学表现:①肱骨外科颈骨折。一种为断端外侧皮质分离而内侧相互嵌入,肱骨头常因受骨干挤压而成外展位。另一种为断端内侧皮质分离而外侧皮质嵌入,常可向前或向后成角错位。②肱骨干骨折。常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断端上段常向前向内侧移位,远端常向外移位。肱骨干上中部骨折常易损伤桡神经而致腕下垂,手指不能伸直。③肱骨髁上骨折。常为横断或斜面型髁上骨折,近侧断端向前,远侧断端向后,近端多数有侧位移,远端常有不同程度内旋,可合并不同程度的肱动脉压迫及损伤。(五)尺桡骨骨折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患者临床表现为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儿童常为青枝骨折。可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

影像学表现:尺桡骨骨折常为横断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常与近端相嵌顿,手腕呈“匙勺”样畸形。(六)股骨骨折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儿童股骨干骨折非常常见,而股骨颈骨折少见。临床常见患肢缩短,畸013形,局部肿胀,淤血。常有剧痛,严重者有休克表现。

影像学表现:①股骨颈骨折按骨折线与股骨干纵轴的垂直线所成角度的大小可分为两种,一种小于30°者,骨折线剪力小,愈合率高。另一种大于50°者,剪力大,易移位,愈合率相对较低。股骨头颈血运差,骨折距粗隆越高,则越易发生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②股骨干骨折常可呈横断、斜面、螺旋、粉碎及青枝骨折,上段骨折时常向上向后向内侧移位,中段骨折时姿态随机性强,下段骨折时常表现为近段内收向前,远段向后屈曲,可损伤动静脉和坐骨神经。(七)胫腓骨骨折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儿童多见,尤以胫骨干端骨折多见,临床常见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可损伤腓总神经及胫前血管和胫后血管。胫骨中下1/3骨折使滋养动脉断裂,易延迟愈合。

影像学表现:以横断和斜面最常见,中下1/3处最多见,在儿童可发生青枝骨折,断端略有重叠,常可造成成角和旋转畸形。(八)颅骨骨折常有哪些表现?

颅骨骨折以顶骨、额骨多见,临床常见血肿、出血、颅骨凹陷,常伴随颅脑神经受损、脑膜撕裂等症状。CT、MRI检查更有助于早期诊断。(九)骨盆骨折常有哪些表现?

骨盆骨折多由强大暴力所致,车祸最多见,多为复合骨折,本病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十)脊柱骨折常有哪些表现?

脊柱骨折患者常有严重外伤史,如车祸、高空坠落等,脊柱局部疼痛,活动障碍,有压痛,可有畸形,严重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调等神经性症状。(十一)什么是骨骺分离?

骨骺分离是儿童骨折的一种,即骨骺段与骨干段因外力而分开,损伤部位多位于骺板薄弱处。(十二)什么是青枝骨折?

青枝骨折是由于儿童骨骼中含大量有机物,骨膜相对较厚,弹性、韧性较好,骨折时会出现类似树枝弯折而不断的情况。此类骨折较稳定,不需要手术治疗,固定休养即可。(十三)骨折的愈合有哪些阶段?

骨折愈合一般包括3个阶段。血肿机化期,主要是骨折断端骨膜细胞增殖形成骨组织(此阶段估计2W左右)。原始骨痂形成期,新形成的骨组织逐渐钙化形成新的网状骨(此期估计4~8W)。骨痂塑形期,规则致密骨小梁逐渐形成(此期估计8~12W)。(十四)影响骨骼愈合的因素有哪些?

1.年龄因素 年龄不同,骨折愈合的快慢也不同,新生儿最快,半月左右即可完全愈合,而成人估计2~3个月,老年人最慢。

2.身体健康因素 营养状况、身体疾病情况、免疫力等都会影响到骨折的愈合。

3.骨折局部情况 与骨折类型、数量及周围血供有关,螺旋骨折和斜行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大,愈合快。横行骨折断端接触面积小,愈合慢。多发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愈合慢。血供好的愈合快,血供差的愈合慢。(十五)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在婴幼儿多由血源性感染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临床表现多见高热、寒战、呕吐等。起病后1~2d肢体出现功能障碍,早期感染局限于骨内,局部压痛可不明显。若感染蔓延至骨膜下,则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影像学表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常见骨小梁变模糊甚至消失,病变常累及骨干的大部分或全部,但很少跨过骺板累及骨骺或侵入关节。常伴有骨膜增生及死骨形成。(十六)什么是骨龄测量?

骨骼的生长发育虽因性别、种族、地域等差异而不同,但有其一定的规律性,骨龄测量即为根据骨骼生长规律预测骨骼生长发育的检查。由于手腕部集中了大量长骨、短骨、不规则骨,能较好的反映全身骨骼发育情况,是较常使用的测量部位。(十七)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佝偻病是由于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障碍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两岁内婴幼儿,临床主要表现为易惊、枕秃、多汗、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骨骼畸形。

影像学表现:早期可见尺骨先期钙化带模糊,继而尺桡骨先期钙化带变015平或凹陷,骨皮质变模糊,骨小梁变稀疏。随着病情进展,钙化带呈毛刷状变化,骨质疏松及骨皮质模糊更明显。干骺端骨骺软骨增大呈圆球状。(十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双侧髋关节脱位常有家族史,可能与关节囊松弛、髋臼发育不良等有关。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因脱臼程度、病程长短而不同。正常新生儿为30°~33°,1岁小儿23°,2~3岁小儿20°,而严重脱臼小儿的髋臼角度可增至50°~60°,从而致髋臼呈斜坡形,髋臼窝平浅宽大。股骨头是否位于髋臼窝内是本病诊断的根本。(十九)多指(趾)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多指(趾)极为常见,最常发生于拇指(趾)或第5指(趾)。可伴有并指(趾)、短指(趾)等畸形。

影像学表现:X线片显示与组织成分有关,有些多指(趾)内无骨组织,仅见软组织结构。有些多指(趾)既显示软组织也显示骨组织。(二十)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常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足畸形中常见。临床表现为患足与小腿呈拐杖形畸形,前足下垂,足跟上提内翻,踝关节后有深沟。

影像学表现:可见距骨纵轴线远离第一骨,根骨纵轴线与距骨纵轴线的交角变小。跟骨短宽、内翻并向后上方移位。(二十一)常见骨肿瘤有哪些表现及征象?

1.骨巨细胞瘤 好发于20~40岁,女性略高于男性,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伴肿胀、活动障碍等。常见于长骨远端。

影像学表现:骨巨细胞瘤常偏心性生长于骨端,紧临骨性关节面向四周膨胀,横向扩张程度多与纵向近似或过之。病变很少穿透关节软骨。

2.骨肉瘤 常见恶性骨肿瘤,儿童多见,好发于股骨、胫骨和肱骨。

影像学表现:常可见骨质破坏,骨皮质缺损或中断,有明显骨膜反应。可有瘤骨形成。

3.骨软骨瘤 常见良性骨肿瘤,又名骨疣,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儿童。

影像学表现:骨软骨瘤显示为骨性突起,边界清楚。肿瘤可压迫相邻骨骼产生移位畸形,约1%可恶变。三、胸部X线检查(一)胸部正常X线表现有哪些?

胸部X片包括胸廓骨骼、气管、支气管、心脏和肺野。胸部正常影像学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好,肺纹理清晰。(二)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支气管炎为儿童常见疾病,病症主要见于肺部细小支气管。常由感冒等引起,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常有喘憋,咳嗽,呼吸不畅等,血白细胞检查常正常或轻度增高。

影像学表现:支气管炎早期可无阳性发现,或表现为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尤以内中带显著,病程进展可出现两肺门结构模糊,婴幼儿常可并发肺气肿和肺不张,支气管炎好转后,肺气肿和肺不张可迅速恢复。(三)肺炎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肺炎为儿童常见病,以冬春之交多见,常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血白细胞检查常显著增高。临床根据解剖部位常分为:①大叶性肺炎。②小叶性肺炎。③间质性肺炎。

X线表现:①大叶性肺炎。起病初期X线征象不明显,仅见患区肺纹理增强,透光度稍低。起病2~5d时,X线表现为密度均匀的实变阴影,其形态和肺段或肺叶解剖形态一致。病变区内有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象。病灶常于1~2W内完全吸收。②小叶性肺炎。X线片上常见斑片状病灶,边缘模糊,中下肺叶多见,肺纹理增多,肺门处有时可有结节状致密影。③间质性肺炎。X线片上常见致密纹理,双轨征象和条纹状密度增生影,由肺门向外侧散射,境界模糊。常可见双侧肺门阴影增浓、增宽,边缘模糊。(四)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指新生儿发生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急性呼吸窘迫症状,多见于早产儿,主要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致。

X线表现:本病主要表现为肺泡充气不良和各级支气管过度充气扩张。肺野透光度普遍减低,有中等密度细小颗粒。(五)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主要由于新生儿生产时吸入胎粪污染的羊水而引起,常伴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X线表现: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常见结节状和斑片状阴影,大小不一(2~5mm不等),常有普遍性或局灶性肺过度通气。(六)气胸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气胸指气体进入胸膜腔积气而挤压肺部组织,常突发胸痛,继而伴随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X线表现:X片上显示与胸腔内气体含量有关,常表现为肺部外缘与胸腔间有一宽窄不一的透亮带,其内无肺纹理。(七)肺结核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多由结核病患者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常有咳嗽,咳痰,咯血,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肺结核可分为:①原发性肺结核。②血型播散型肺结核。③浸润型肺结核。④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⑤结核性胸膜炎。

X线表现:原发型肺结核胸片可以完全正常,典型特征为原发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或纵隔肿大的淋巴结组成哑铃状病灶。血型播散型胸片显示肺内粟粒状大小结节均匀分布于肺野。(八)肺肿瘤临床表现有哪些?

肺肿瘤多发且恶性率高,常认为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常有咳嗽、咯血、咯鸣、胸闷气急、体重减轻等症状。CT、MRI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九)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气管支气管异物在5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有异物吸入史,临床表现为刺激性咳嗽、喘鸣、反复肺炎或咳血。

X线表现:高密度异物如金属直接可见。低密度异物如米粒团等不能直接观察到,常需根据间接征象,如肺野透亮度增加,纵隔移位等做出诊断。(十)肺不张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肺不张为肺泡部分或完全萎缩,不能正常膨胀充气,丧失呼吸功能。

X线表现:肺不张为不张肺叶体积缩小,透光度下降,可伴有支气管充气相。(十一)慢性支气管肺损害或发育不良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慢性支气管肺损害或发育不良多发生在低体重儿,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氧依赖、青紫缺氧,X线异常持续达4W。

X线表现:早期仅仅表现为原发病的X线征象,当病情持续2~3W, X线征象不消失,而且连续拍片变化不明显时应考虑本病。(十二)肺未发育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肺未发育为肺实质、周围血管、支气管、肺动脉完全缺如。

X线表现:患侧肺部均匀致密,看不到充气的支气管影及血管纹理。四、腹部X线检查(一)正常腹部影像学表现有哪些?

正常腹部平片上,胃内常有气体,十二指肠仅球部偶尔可见积气影,空回肠内有少量零星片状气体影。(二)肠梗阻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肠梗阻是最常见小儿急腹症之一,由于肠粘连、肠扭转、粪石、寄生虫等原因而导致肠道不通畅。患者常有腹痛、腹胀、呕吐及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高位梗阻时呕吐严重,腹胀轻。低位梗阻时,呕吐发生晚,但腹胀明显。

X线表现:X线片上可见肠管胀气、扩张,出现液平面,而梗阻下端肠管往往含气减少或无气体。(三)肠套叠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腔内而导致肠管通畅障碍,患者常有呕吐,腹部可触摸到包块,多有血便。

X线表现:发病早期不明显,发病1d后可出现肠管积气扩张,有时可见液平面。随病情进展,肠管积气逐渐加重,出现阶梯状液平面。偶可见软组织包块影,为套入部阴影。(四)气腹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气腹多由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穿孔引起。

X线表现:立位X线片常见膈下游离气体。(五)尿道结石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尿道结石可见于肾、输尿管、膀胱内,患者常有剧痛、血尿。

X线表现:X线片上结石的显示情况与结石的密度有关,密度越高,显示越清楚。(六)坏死性小肠炎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有哪些?

坏死性小肠炎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为急性起病,伴寒战、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及血便,重者伴休克、白细胞明显升高。

X线表现:早期仅表现为肠管充气减少及充气不均匀,部分肠管胀气,可出现少量肠壁积气。随着病情进展可见肠间隙增厚,肠管形态不规则,僵直固定。肠胀气明显,出现液平面。黏膜下可见多个小泡状透亮影,为肠壁积气,广泛肠壁积气表明坏死严重。(七)节育环检查的X线表现有哪些?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认节育环位置安放是否合适、移位、脱落等。

X线表现:透视下可清晰观察到节育环的形状、大小、在盆腔中所处的位置等。第三章造影检查人体组织结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密度,从而形成了不同的X线衰减的差异,这就是人体X线成像的基础。普通X线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为了更好地显示那些缺乏天然对比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人为地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的一种物质引入组织内或其周围,以“加深”显示它们,使之产生密度差异而在影像上被识别,这样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此为造影检查。一、概述(一)什么是对比剂?

对比剂是人为注入(或服用)到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密度高于或低于周围组织,从而形成人工对比,用于显示图像。对比剂是一种诊断用药,可利用其在体内的分布产生对比,或使通常X线片上看不到的血管和软组织清晰成影,以协助医生作出可靠的诊断。(二)使用对比剂有哪些必要性和好处呢?

人体的许多组织结构在X线片上是不显像的,只能通过使用对比剂来“造影”显示它们,如介入放射学,离开对比剂将不能进行。在CT或MRI检查中,虽然对比剂并非必须,但使用对比剂会令组织结构分辨更加容易,更利于医生发现并鉴定一些早期的、小的病变。如果不用对比剂,这些病变可能不会被发现,以致造成漏诊或误诊。另外,对比剂还能帮助放射科医生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三)X线造影常用的对比剂有哪些?

1.硫酸钡 一般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的部位和目的不同,所用硫酸钡的浓度也不同。

2.碘制剂 无机碘化物(如碘油)以及有机碘化物(如泛影葡胺)等离子型对比剂因其副反应发生率高,肌体的耐受性差,在妇女儿童方面的造影检查已经很少应用了。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因其毒副作用小,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婴幼儿的消化道造影、乳腺导管造影、血管造影、介入以及CT增强检查。常用的对比剂有碘帕醇、碘海醇、碘佛醇以及碘克沙醇注射液等。

3.顺磁性物质 二乙三胺五乙酸钆目前已广泛应用于MRI增强检查。还有一些含Fe的超顺磁性物质,以Mn为基础的细胞内对比剂等也逐步应用于MRI增强检查。

4.空气 用于胃肠道的双重对比造影。(四)造影检查中对比剂对人体安全吗?

目前所用的常规对比剂在通常情况下相当安全,无论离子型对比剂还是非离子型对比剂,严重反应的发生率都非常低,轻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很低。但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比离子型对比剂更安全,不良反应更少。因此针对儿童的造影检查,一般都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五)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好处有哪些?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溶液中不分解成离子,不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所以具有水溶性和弥散力强的优点。加之其不带电荷,因此不干扰人体的电平衡,也不和钙离子发生作用,所以不影响血钙浓度,从而避免了由于钙浓度变化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在溶液中,它的低蛋白质结合率具有低渗透压、低化学毒性、低黏度和吸收快等优点,从而增强了组织对造影剂的耐受性,很少发生离子型造影剂易出现的严重副反应。同时,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也极小,在影像质量方面,可获得高对比的影像。(六)造影检查方式分几类?

1.直接引入 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②灌注法。钡剂灌肠,下消化道碘水造影,瘘管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③穿刺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介入造影等。

2.间接引入 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如静脉肾盂造影。(七)造影检查应用对比剂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虽然目前所用的常规对比剂在通常情况下相当安全,但某些患者仍会出现轻度或中度的不良反应,个别情况下还可能出现极少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应用对比剂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

1.有机碘化物一定要做对比剂过敏试验。

2.过敏体质。

3.甲亢、甲状腺肿。

4.严重心血管、肝、肾疾病以及感染。

5.大剂量对比剂使用,如CT增强检查,常规进行肝肾功能检查,预防对比剂肾中毒的发生。

6.尽可能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减少造影剂用量。(八)对比剂不良反应分哪些类型?

1.轻度反应 主要症状为面色潮红、发热、恶心、呕吐、轻度荨麻疹等。此类反应部分属生理性,只需做相应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症状。

2.中度反应 面部水肿,反复呕吐,较重的荨麻疹。轻度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轻度和暂时性血压下降等。

3.重度反应 主要包括惊厥、休克、昏迷等。此类反应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九)如何处理不良反应?

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一旦出现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和扫描,立即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轻、中度反应者可视病情安排患者休息,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对喉头水肿者加用地塞米松5mg、肾上腺素1mg做喉头喷雾。重度过敏反应者,需立即进行抢救,如扩充血容量、升压、吸氧,并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参加抢救,对喉头水肿严重、窒息者,应做好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准备。二、儿童常用的造影检查方法(一)什么是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该检查适用于哪些儿童疾病?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是指十二指肠以上部分的消化道造影,主要适用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检查。适用于:①食管病变。②呕吐待查。③腹部包块。④腹痛待查。⑤消化道出血。⑥胃肠道肿瘤。⑦胃肠畸形等病变。(二)食管造影检查有哪几种方法?

1.食道钡棉检查 用于食道异物诊断,特别是鱼刺异物的检查。有无钡棉悬挂是确定有无异物的典型征象。

2.食道吞钡检查 用于食管炎、食管癌、食道静脉曲张、食道裂口疝等疾病的诊断。

3.食道碘水造影 用于先天性食道闭锁、食管气管瘘以及食道闭锁术后吻合口情况的诊断。(三)如何选择胃肠造影检查?

1.胃肠钡餐检查 是成人消化道疾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指十二指肠以上部分的消化道造影,主要应用于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检查。对比剂为硫酸钡,服用产气剂可进行双重对比,能更清楚显示消化道内微小病变。

2.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 由于新生儿以及婴幼儿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硫酸钡呛入气管会造成气管损伤,因此新生儿以及婴幼儿的上消化道造影,一般使用安全性高的非离子型碘水为对比剂。用于先天性食道和胃肠道畸形的诊断,如先天性食道闭锁、先天性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胃幽门肥厚狭窄、先天性肠闭锁、环状胰腺以及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四)什么是全肠系造影检查?

先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再根据病情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检查各段小肠、回盲部及结肠。在透视过程中,应适时的拍摄点片,留下记录。主要观察胃肠功能、小肠疾病以及明确肠梗阻部位。根据检查目的,对比剂常用医用硫酸钡或碘水。临床疑有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患者,须了解穿孔与梗阻的确切部位时,应使用碘水造影。(五)什么是下消化道造影检查?该检查适用于哪些儿童疾病?

下消化道造影检查是指直肠至盲肠的消化道造影,主要适用于直肠和结肠疾病的检查。该检查包括:①钡灌肠检查。是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指经导管向直肠内注入稀钡,逆行显影至盲肠。②下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由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均表现为高位肠梗阻,有时鉴别较难,就需要通过下消化道碘水造影予以鉴别。(六)什么是分泌性尿路造影(IVP)?

IVP是将碘水溶液(60%~76%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静脉,观察泌尿系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状况,凡疑有尿路梗阻、结石、结核、肿瘤、先天畸形、泌尿系损伤、不明原因血尿、肾功能异常均可做此项检查。为小儿泌尿系疾病造影检查常用的基本方法。(七)什么是窦道、瘘管以及造瘘管造影?

通过体表窦口注入对比剂,以明确窦道还是瘘管,以及窦道或瘘管的长度,远端通向哪里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毗邻关系。如脐部瘘管,看远端是否与腹腔相通。另外,通过造瘘管注入对比剂,用来明确远端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如巨结肠造瘘、肠闭锁造瘘后看远端肠管形态。三、做儿童造影检查的注意事项(一)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1.要仔细阅读申请单和亲自询问患者,对使用对比剂的类型和用量要心中有数。通过问诊大致判断病变是在食管,还是在胃或十二指肠,并大致判断疾病性质。

2.重点部位反复查,所谓系统查是指从食管到十二指肠各部分都查到,重点部位是指病变好发部位而言,如食管中段、贲门、胃小弯、胃窦、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难查部位要克服困难力争查清,如贲门。

3.寻找病变要充分利用体位和多轴透视。鉴别诊断除应从各方面观察外,还要用同一体位反复观察。

4.新生儿和婴幼儿的胃肠道造影通过胃管注入对比剂,要防止对比剂呛入气管。

5.较小儿童的食道异物钡棉检查,要避免钡剂呛入气管,对于难以配合检查的患儿不采用此检查。

6.碘水造影检查完毕后,尽量通过导管抽出对比剂。

7.怀疑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肠扭转时,不宜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二)下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对比剂,如先天性巨结肠一定要用稀释的硫酸钡做对比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与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尽量使用非离子型碘水,避免穿孔引起腹膜炎。

2.巨结肠钡灌肠检查,双腔导管不要打气囊,以免影响短段型巨结肠的观察。

3.新生儿造影时,注入对比剂动作要轻和缓慢,避免造成肠穿孔。

4.钡灌肠检查,24h后复查,如有较多钡剂残留,请临床清洁灌肠。

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禁忌证。(三)分泌性尿路造影(IVP)有哪些注意事项?

1.出生后1W内的新生儿不鼓励进行IVP检查。

2.均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3.根据患儿在检查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检查程序。

4.不加压腹部,在间断电视透视监控下完成检查。

5.婴儿一般不需要预先清洁灌肠。四、儿童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及造影表现(一)什么是食管反流症?

胃食管反流是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易发生于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更多见。(二)食管反流症如何分级?

食管反流症可分5级:①1级反流至食管下端。②2级反流至气管隆突平面以上,颈部食管以下。③3级反流至颈部食管。④4级贲门完全松弛,反流至颈部食管。⑤5级反流合并气管或肺吸入。(三)食管反流症的碘水造影检查有何诊断意义?

碘水造影检查是检查食管功能最有用的诊断方法,简便易行。可观察碘水从胃反流到食管是否存在,应观察5min,有3次以上反流才能肯定诊断。反流到食管下段即有诊断意义,如达食管中段或上段则意义更大。需注意的是,如果反流至食管上段,可呛入气管,此时应停止检查。(四)什么是先天性食道闭锁及食管-气管瘘?

小儿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不断从口腔外溢,频吐白沫,常在第1次喂奶或喂水时,咽下几口即开始非喷射状呕吐。出现这些症状和体征时就应当考虑食道闭锁了。食管闭锁以及食管-气管瘘在新生儿期并不罕见,因乳汁吸入后充满盲袋,经喉反流入气管,很易继发吸入性肺炎,可出现发热、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如得不到早期诊断和治疗,多数病例在3~5d内死亡。近年由于小儿外科的发展,手术治疗成功率日见增高。(五)先天性食道闭锁分哪些型?

食管闭锁常与食管-气管瘘同时存在,约占90%,极少数病例无瘘管,可分为5个类型。

1.Ⅰ型 食管上下两段不连接,各成盲端,两段间的距离长短不等,同气管不相通,无食管- 气管瘘。可发生于食管的任何部位,此型较少见,占4%~8%。

2.Ⅱ型 食管上段与气管相通,形成食管- 气管瘘,下段呈盲端,两段距离较远。此型更少见,占0.5%~1%。

3.Ⅲ型 食管上段为盲管,下段与气管相通,其相通点一般多在气管分叉处或其稍上处。此型最多见,占85%~90%或以上。

4.Ⅳ型 食管上下段分别与气管相通。这也是极少见的一种类型,占1%。

5.Ⅴ型 无食管闭锁,但有瘘与气管相通,又称H型,为单纯食管- 气管瘘,占2%~5%。(六)先天性食道闭锁的食管碘水造影表现有哪些?

经胃管注入碘水1~2ml做食管碘水造影,可确诊以及检查有无瘘管,忌用钡剂,因有增加吸入性肺炎的危险。碘水造影表现为对比剂充盈后,显示食管上段扩张呈盲端,远端食管不显影,还可见胃管折返。合并食管-气管瘘者,可看到通道。一旦观察到食管-气管瘘,应停止检查,避免引起吸入性感染。做此检查时,注意观察胃肠道有无气体。(七)卡了鱼刺如何做检查?

对于鱼刺等异物,常规应用钡棉造影检查,典型造影表现为钡棉持久悬挂于食管壁上。但由于婴幼儿的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以及对于不能配合此检查的儿童,均能发生钡剂呛入气管的风险,因此钡棉造影检查目前也不作为首选方法。(八)什么是食管裂孔疝?

腹腔内脏器的(主要是胃)一部分经横膈的食管裂孔凸入胸腔而引起的症状称为食管裂孔疝。这是由于发育过程中的缺陷造成食管裂孔扩大,膈肌脚肌纤维薄弱,加上胸腔为负压,腹腔为正压,因此使腹腔脏器,尤其是胃囊的上端“有机可乘”而向上疝入胸腔。(九)食管裂孔疝分几型?

Barrett将食管裂孔疝分为3型。①Ⅰ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②Ⅱ型:食管旁疝。③Ⅲ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最常见的食管裂孔疝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占整个食管裂孔疝数量的85%左右。(十)食管裂孔疝有哪些临床表现?

1.胃食管反流症状 此症状尤以滑动型裂孔疝多见。

2.并发症相关症状(1)出血: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多为慢性少量渗血。(2)反流性食管狭窄:在有反流症状的患者中,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3)疝囊嵌顿:一般见于食管旁疝。食管裂孔疝患者如突然出现剧烈上腹痛伴呕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提示发生急性嵌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