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09:47:39

点击下载

作者:杨惠芳,夏鹤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手册——公共卫生视野下的科学防控试读:

前言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广大医务人员迎难而上,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地投入战胜疫情的斗争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在寒假期间,很多大学生乘坐飞机、火车、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返回家乡,而开学在即,这些大学生又面临着返校。大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无论是在家还是返校,这个群体对疫情防控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

为了进一步使相关群体包括大学生掌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正确认识,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做好个人健康管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全社会一道共渡难关、战胜疫情,基于当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防控策略,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对疫情防控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信息和知识进行梳理,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编写了本书,供广大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参考使用。

本书分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知识、预防与控制、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知识问答和疫情期心理健康防护指南四个章节,内容涉及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特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人群易感性、诊断、防控策略和措施,寒假后返校大学生及医务人员的防控指南等内容。同时,编者针对社会关心的热点话题,汇总整理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法律法规,以问答的形式对此次疫情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解读。另外,编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此次疫情影响下重点人群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科学分析,并给出各种应激状态下心理应对的方法及心理危机干预措施,重点针对医务人员和大学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心理调适方法,使他们在积极应对疫情的同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和疫情形势的变化,一些信息和措施可能会进一步更新,请各位读者及时关注权威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第一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本知识第一节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特点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因其在电镜下观察形态显示为王冠样而得名。冠状病毒仅感染脊椎动物,主要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神经系统类疾病。

2003年我国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即由冠状病毒引起。在起初未探明病毒组成的情况下,人们将其命名为非典型肺部炎症,后将其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SARS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炎,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SARS病毒为有包膜冠状病毒,直径多为60~120nm,包膜上有形状各异的突起,较易与细胞器混淆。经过我国公共卫生人员、临床医生以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2003年8月SARS疫情基本被消灭。

2019年末暴发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致病元凶同属冠状病毒科。有学者对其基因序列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为82%,属于未知病毒,故称其为新型冠状病毒。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与此同时,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声明,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我国学者将其导致的肺炎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简称新冠肺炎。目前对于该病毒的特征处于研究阶段,研究显示该病毒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min即可将其灭活,同时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对其有效灭活,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因武汉疫情的暴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已将其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控。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也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各个年龄段的人均可能被感染,儿童感染率相对较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似乎更易被感染。第二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过程

冠状病毒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根据血清型和基因组特点,冠状病毒亚科被分为α、β、γ和δ四个属,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本次引发疫情的冠状病毒发生抗原性变异产生了新型冠状病毒,人群缺乏对变异病毒株的免疫力,因此引起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现有临床和流行病资料表明,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当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就可能具有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冠肺炎的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14天。在潜伏期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这预示着如果我们与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接触史,就必须保持一定时期的隔离。(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也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呼吸道飞沫传播,即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新型冠状病毒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在有共同接触经历的条件下特别容易实现,如家庭生活密切接触、共同乘坐交通工具、医疗机构就诊等最为常见。

密切接触传播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体液、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与患者共同工作、生活、治疗或探视患者等,病原体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同样的接触机会下,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概率更大,感染后病情较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儿童感染率低可能与其暴露机会较少有关。初步资料显示死亡病例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象和生态等对疾病流行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根据目前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空气流通不畅以及迫使人们室内聚集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毒传播。根据以往冠状病毒的资料推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是否与气象条件、季节性、生态等有关,尚需进一步观察。(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等,对疾病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

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差,均有利于疾病传播。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常因患者就诊相对集中,容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不力、医疗防护资源匮乏、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意识不强和防护措施不当等,较易发生医院内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说明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疾病的扩大至关重要。然而,在明确疾病的传播途径后,通过各种手段切断传播途径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灾难,我国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仍面临较大短板。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次疫情使我们深刻反思,国家应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领域供给侧的全面改革,解决该领域方向性、系统性、基础性问题,让该领域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疫情防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受疫情影响的人民日常生活能维持基本正常,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良好、人民生活水平升高有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跨区域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密切,加之此次疫情的发生正值春运、春节期间,存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为疫情防控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挑战。

此外,我们也要从这次疫情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不足,补齐短板。例如加强普通民众对疾病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减轻防护工作人员的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和财力浪费,稳定社会,减少心理恐慌。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的正确引导下,提高人们对疫情的认识,不信谣、不传谣,更好地防控疫情。第三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包括:①吸入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呼吸道飞沫;②眼结膜、鼻黏膜等处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③手部沾染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等,或触摸被这些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器具后,再用手直接接触口、眼、鼻等。

除了上述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也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一、呼吸道飞沫传播

呼吸道飞沫(Droplets)传播,即通过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吸入患者咳出的含有病毒颗粒的飞沫,是新型冠状病毒经空气传播的主要方式,也是传播最重要的途径,这种传播方式与SARS病毒的传播非常相似。这种传播方式在有共同接触经历的条件下特别容易实现,如家庭生活密切接触、共同乘坐交通工具、医疗机构就诊等。聚集性群体、家庭生活密切接触等通过该途径感染的可能比较大。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尚无进一步资料,但一般认为,近距离接触大颗粒尤其是直径<10μm且>5μm的飞沫在SARS的快速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症状与流感或普通感冒非常接近,因此在早期容易被临床医生疏忽,参与诊治或抢救的医务人员可能在与患者近距离的密切接触中直接吸入患者排出的飞沫而感染。为此,切断近距离飞沫传播在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加强防护面罩、口罩、隔离衣等各种防护措施的使用,将极大降低呼吸道飞沫传播的风险。二、密切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体液、排泄物以及其他被污染的物品,与患者共同工作、生活、治疗或探视患者等,病原体经口、鼻、眼黏膜侵入机体而实现的传播。SARS流行期间,密切接触传播是SARS的另一种重要传播途径,新型冠状病毒是否也存在这种传播途径尚需进一步资料证实。不过目前的资料已经证实生活、工作或诊治时密切接触可以造成传播。三、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传播是病毒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SARS流行期间,这种方式被高度怀疑为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暴发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流行病学意义在于,易感者在未与SARS患者见面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吸入了悬浮在空气中含有SARS病毒的气溶胶所感染。虽然对SARS病例资料进行的流行病学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不支持该病通过气溶胶传播,而支持该病通过飞沫传播,因此WHO认为SARS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是否跟气溶胶传播有关尚需进一步资料证实。

2020年3月初,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在“传播途径”部分提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四、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

SARS流行期间,某些地区SARS暴发流行不能排除经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但缺乏直接的证据。不过,最近有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存在消化道症状,但是是否可以经过消化道传播尚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流行病学资料支持验证。目前有资料证实患者治愈后粪便中能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RNA,这一点与SARS病毒非常相似,但是此时该病毒是否有传染性尚不得而知。不过,加强消化道途径的控制可以降低其传播的风险。

目前,尚未发现经血液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以及邮寄物品传播的病例和证据,也无证据表明苍蝇、蚊子、蟑螂等节肢动物可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五、环境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受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环境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和途径。包括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病毒都来自自然环境,其产生、存活、传播、扩散都需要借助于各种环境介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和季节性变化是病毒传播和暴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在过去的50年里,环境变化通过影响病媒和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改变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甚至可能改变病毒的栖息地,促使传染病传播到新的地区和新的宿主。

从疫情发生来看,与SARS一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在冬春季。已有研究表明,此类病毒对紫外线敏感,喜湿,耐冷不耐热,在56℃条件下30分钟即可灭活,气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从病毒的传播来看,光照、空气温度、湿度、颗粒物浓度、颗粒物组成等因素对于病毒的承载能力、传播速度、传播距离、存活时间等都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2003年SARS病毒的传播过程中,气温较低时SARS每日发病率增加的风险比气温较高时高出18.18倍。此外,环境对人体自身免疫力也有明显影响。冬春季节气温低、空气干燥,遭受病毒攻击后,人体(特别是老人和儿童等敏感人群)的健康损害更为突出。

环境因素不仅与病毒传播息息相关,也在传染病流行的发生发展和次生风险应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环境,对于打好国家疫情防控阻击战具有重要作用。第四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一、临床症状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般症状有发热、干咳、乏力等,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而无肺炎的相关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

除了以上症状,还有可能出现发病症状“不典型”。例如,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食欲缺乏、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精神差等;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等;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还有患者仅有四肢或腰背部肌肉轻度酸痛。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减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 病原学检查

用RT-PCR或(和)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物)更加准确。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

2. 血清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 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