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20:07:58

点击下载

作者:刘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郭子光

郭子光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郭子光作者:刘杨排版:昷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8-01ISBN:9787802316782本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有着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内涵深厚的理论基础,行之有效的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的干预手段,以及注重临床实践的务实风格,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当前,中国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度,确定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已将中医药现代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但是,要发展中医首先是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中医药的发展精髓和深刻内涵,继承其宝贵知识和经验,并使其不断发扬光大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和共同责任。

继承包括书本经验的继承(前人经验)与临床经验的继承(现代人经验)两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中医药出版社始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所要求的,要把中医药出版社办成“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而不懈努力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编辑出版后,又策划了《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医家的遴选本着“著名”、“临床家”的两大原则。“著名”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3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为标准。“临床家”是指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有医疗特色与专长者。

本丛书正文主要分4部分,即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及年谱。

医家小传主要介绍医家经历,着重介绍从医的经历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专病论治以中医的病证或西医的病名统医论、医话、医案几部分内容,以病统论,以论统案,以案统话,即把与某一病证相关的医论、医话、医案放在一起,使读者对这一病证的经验有清晰全面的了解,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了解这一病证辨证、治疗的独特经验。

本丛书的最大特点是把笔墨重点放在医家最擅长治疗的病种上面,而且独特经验不厌其详、大篇幅地介绍,医家的用药、用方特点重点介绍,写出了真正临床有效的东西,写出了“干货”。

诊余漫话则主要是医家们的读书体会、用药心得等。

年谱则按照时间顺序,将医家经历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逐年逐月列出。

本丛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代著名临床家的临床经验,并介绍了其从医过程,是现代中医学术发展概况的反映,它带有浓浓的时代色彩。本丛书的编辑出版是对现代著名临床家经验的梳理,也为人们学习、继承乃至发展中医学术奠定了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1月郭子光教授在书房郭子光教授与夫人于2005年在家中合影郭子光教授在诊室指导外国留学生郭子光教授在门诊工作郭子光教授与夫人诊余春游西南民族学院中文系李国瑜教授时年八十八岁书赠七律二首:一集金方万玉珠,郭郎医案贵琏瑚。神州万里花如海,学府声华满上都。医术纯深誉锦城,册年学院颂双清。岷峨神秀掞天藻,艺院琼葩济世情。郭子光教授的座右铭医家小传

郭子光,字茂南,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1992年10月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也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医内科临床专家。“郭子光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被纳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加以研究。2009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联合组织遴选,被评选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童年的磨炼

郭子光193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仁义镇郭氏中医世家。这个离县城约50华里的镇上,住有200多户人家,郭氏是其中的主流大族。这里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恬静幽美,绿意醉人,是居家求学的风水宝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吸引大批逃亡四川的高学历教师到此来教小学、中学,对提高当地的教学、文化水平有相当贡献。

郭氏宗族尊儒家文化,捐资办学,小镇的名字曰“仁义”,其墙壁、楹柱尽刻有礼义廉耻、忠孝仁爱、自强不息等以砥砺道德气节,勤奋好学蔚为风尚。小镇上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抚平了他那颗4岁丧母,7岁丧父的伤痛、迷惑、彷徨的幼小心灵,激发出一股不畏艰辛、勇于追求的力量。父亲去世后,他和继母搬到离小镇10华里的龙家沟居住,靠父亲购置的房舍和几亩地聊以为生。每天早出晚归,从不辍学。他记忆力强,读过的古典文章多能背诵和引用,其成绩一直保持甲等。小学时的作文就常被老师用“此文描写得颇佳,传观”等批语示范。他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喜欢提问题。例如,读小学自然课的时候,他问老师:“天有没有边边?如有边边,之外,之外——又是什么?”老师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只说他是“钻牛角”。读中学化学课时,问老师:“物质是怎么来的?如物质来源于另一物质,那最元初的物质又是怎么来的?”化学老师陈聚光不能回答,却被引起对他的注意,经常叫他去寝室聊天。陈老师的寝室里还住有国文老师周大其、数学老师肖芳醇,他们都是中央大学来到亲仁中学教书的。多次攀谈中他又提了一些问题:“人为什么会做梦?”“人死后灵魂真的还存在吗?”三位老师都说:你提的问题太深奥了,现在世界上都没有解决。他成了三位老师的“爱生”,送给他图书、文具等,其中肖芳醇老师所送数学参考书上的赠言:“为学如逆水行舟,不可一篙放缓”成为他终身治学的信条。

他的童年弥漫着抗日战争的硝烟,并不能宁静地读书。他和小同学们组成宣传队,经常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唱着《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宣传“抗战到底”;唱着“从军乐、从军乐……弹穿胸膛倒地卧……”欢送志愿参加“远征军”去缅抗日的年龄稍长的同学。每当在集会或课堂上,老师报告“潼关失守”或“独山危急”之时,那种义愤填膺、知耻而勇、爱国忧民而又沉着稳重的神态,形成一股抗战必胜的信念,深深地感染着每个幼小的心灵,都希望快长大为祖国而战。他一生做人、行事的那种仁义、刚直、坚韧、执著、严谨、低调、无畏的作风,其童年的磨炼是最好的诠释。基深建高墙

其父治安先生继承祖久公医术,精研内外方脉、《内经》、《难经》、仲景之书,每起沉疴于危急之际,名噪一方。终因诊务太忙,积劳早逝,时年仅四十有二,弟子廖济安尽得其传。济安先生是子光的舅父,精医理,擅临床,治“暴证”尤过其师,门庭若市,又品德高尚,凡求其诊者,一视同仁,遇赤贫者则送诊施药,称得上是一位医术与仁术紧密结合的典范,方圆百里,有口皆碑。他在孩提之时,以及入学攻读之余,两位“安先生”就教以诵读祖传之《伤寒歌括》、《温病百言》、《药性六字经》以及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等书,耳濡目染,心灵中已树立矢志岐黄之愿。

济安先生为报师授业之恩,精心培育其甥,坚信基深建高墙、临证知真谛的治学之道,嘱其先去上私塾攻读《论语》、《中庸》、《诗经》等1年余,以提高对古籍的阅读能力,然后才教以《内》、《难》、仲景及后世诸家医学之理。同时,紧密结合临证所见的典型病例,引经据典地讲解其理法方药的要点,对疑难病例则指明其疑难之处,再遇同类病例则要弟子先辨证开方,指出其是与不是,说明为什么。如此“手把手”的教习,为其未来的医学成就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中医临床基础,亦养成其数十年从医生涯中一贯重实践、讲疗效的风格。

他天资聪颖,颇有悟性,侍诊二年有余,对济安先生的许多独到见解与经验继承无遗。如其用大剂柴胡白虎汤治高热证,认为多系三阳合病,重在少阳阳明,也有高热证属寒温合邪所致者,当寒温并治,柴胡白虎与银翘大板合用;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吐泻证,认为吐泻多寒热夹杂;用大剂生脉散加茵陈治夏日暴厥虚脱脉微之证,认为此类证候在蜀地多夹湿郁,加茵陈通利更利于气机升降和大气回转;用养阴清肺汤和自配吹口丹治愈很多流行一时的白喉病,指出白喉本质为阴虚,切忌辛温发散,若误用之则生变证。如此等等,他承袭而沿用至今,历历不爽。尝得济安先生“郭氏医术后继有人”之赞。他年未弱冠,从师卒业,悬壶乡里,小有名气,但他并不满足,而是立志深造。1953年,他考入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进修一年,虽学习内容全是西医,却大大拓宽了知识领域,认识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疾病诊治等,还存在另一套学理甚精的理论体系。这次学习使他萌生了探讨中西医学之间的联系、差异与实质的想法。

结业后仍回乡行医,医事日益精进,调入县城关医院任内科医生兼医院主任。白天看病,晚上看书,广泛阅读。深感学海无涯,自己对西医尚属初识,而中医典籍的概念深邃,哲理性强,结论多,论证少,要探讨中西医的异同与实质,非尽量掌握现代自然科学与方法论的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不可。于是他继续谋求深造,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本科,又受到众多四川中医界名老前辈的教诲,1960年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一边工作,一边修完本科六年制全部课程,获得该校首届毕业生文凭。

此后,他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与日俱增,除中西医学外,还是文史哲和方法论的爱好者。他认为知识都是有联系的,认为“学术上广博而不精深者有之;精深而不广博者,未之闻也”。所以,古今典籍、名著、期刊,无不广泛阅读。他每读一本书或一本杂志,都要将其中的重要事实、独到见解、名言名喻摘录在册。他常说:“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只有摘录下来的东西才可靠。”他的一大堆笔记和上万张卡片,就是“读书破万卷”而成。他在临床上白天应诊,晚上必翻阅中西书籍,弄清当日所见疑难,对典型的或有体会的病案,必作翔实的搜集整理。如此日积月累,从中有所发现时才动笔著述。他治学严谨,不图虚名,论文、著述从不假手于人,文字朴实,富有新意与启迪,常获读者好评。其治学严谨还表现在时间观念上,认为“遵守时间就是科学”,几十年来,不论学习、开会、上班、讲课、完成各项工作或书稿任务等,从不误时。他精医善文,思维活跃,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常能捕捉到事物之萌芽,领悟出言外之旨意,观察到医学发展之趋势,及时著文探讨,时人为之瞩目,故其而立之年,就已闻名遐迩。重继承求创新

他将毕生的经历都投入了中医事业,他密切关注整个中医的前景,深深地感到,在我国的学术环境中,中西医之间存在的激烈竞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而社会选择如同自然选择一样严峻,“优胜劣汰”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政策的支持和领导人的讲话只有短期的暂时作用,中医存在的价值关键在于提高疗效。要怎样做才能提高疗效?他认为,要继承与发展并行,继承就是发掘、发挥,而不是“炒冷饭”;发展就是现代化,而不是“西医化”。他循着这条思路,为了不断提高疗效,实现中医昔日辉煌的回归,重返主流医学的梦想,在漫长的50余年从医生涯中,执着追求,不断积累。

他认为,中医防治疾病的理法方药体系,是直接在人体上反复实践几千年而形成的,蕴藏十分丰富,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发掘潜力很大。而几千年在人类进化中不过一瞬间,古代人和现代人的脏腑、气血、体质、代谢等没有多少差别,除极少数疾病古有今无和古无今有之外,绝大多数疾病古今都一样,古人用之有效的理法方药,今天用之同样有效。这就是所以要继承、发掘的理由,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途径。还要看到,尽管西方医学突飞猛进,但真正可治愈的疾病其实并不多,有些疾病治疗的同时又引起另一种疾病发生,一大批难治之症困扰着临床医生,显然,从中医宝库中寻求解决之道无疑是一个重要选项。他认为中医前景乐观,提请同仁:不必在意别人怎么说,只求注意自己怎么做。回顾他数十年从医历程,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积累。1.《伤寒论》新说

他认为,《伤寒论》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最高水平,是提高疗效的必读之书。他殚精竭虑进行研究,发现《伤寒论》经历了:狭义伤寒(宋以前,针对伤寒病)、广义伤寒(宋代,针对包括温病在内的外感热病)、伤寒杂病合论(清代,为百病立法)的发展过程。历代数百注家通过校勘、注释与编次的形式,把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融入其中,不断提高其确定性和扩大其应用范围。近千种伤寒注本,都是不同的实践产生的不同认识,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所以他说,现今《伤寒论》是一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他深入研究六经方证的结构与联系,揭示出这个辨证论治的理论框架具有显著的系统论特点。这个框架把机体疾病视为一个过程,每个证候都是由机体不同层次的病理反应状态确定的,证候加上调治的方药称为方证,都是通过调节其反应状态而达到治疗目的。古代一切良好的医学思想,如个性与共性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内因与外因结合等寓于其中。他据此著《伤寒论汤证新编》,提出“病理反应层次”学说解释六经方证,被认为是现代研究伤寒颇有影响的新说。与此同时,以临床事实为据,对伤寒理法发挥颇多,如提出具体临床指标,解决了阳明病最易误治的两种情况;提出不仅少阴寒化证气阳虚极可致格阳证,少阴热化证气阴虚极亦可致格阳证,若有水停聚者,当用利小便以通阳气的治法,诸如此类,补充了前人之未备。然而,他认为,今本伤寒六经方证体系,是古人对疾病自然过程诊治的观察、总结,虽至今仍效验彰著,但不可否认今天的社会、学术环境与古代大不一样了,对疾病的自然过程干扰很大,书中描述的某些反应状态及其传变规律,今天已不可见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现代对伤寒方证的应用,又大大地突破了书中的规范。基于这些事实,他提出应创立“六经辨证新体系”,作为发展伤寒学说的远景目标。2.临证大发挥

他幼儿学、壮而行,医风朴实,临证功底深厚,认为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还应遵循:①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②“杂合以治”的治疗方法,即综合多种方法进行治疗,如内治与外治结合,针灸与药物结合,二联、三联等;③避免分科过细的误区,以免割裂整体观念,认为《医宗金鉴》分成内(伤寒、杂病)、妇、儿、外、眼、骨、针灸等科,比较符合中医学术特点。他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从不用西药)广泛诊治外感和内伤杂病,以其灵活机巧的悟性与精深的中医理论素养相结合,把中医固有的理法方药,发挥出具有现实启示价值的新意来,解决临床疑难病证的治疗,是其颇具特色的建树。例如他发挥“肝主疏泄”学说治疗血液病,指出历来对“肝主疏泄”,多言气,少言血,多言气血运行,少言气血质量。认为肝的自身是一整体,其疏泄功能也受其他功能影响。如肝阳、肝火、肝气亢盛,必然疏泄太过,升发过盛,藏血有余,而使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蛋白等增多;如肝阳虚、肝气弱、肝气郁,则疏泄不及,升发低下,藏血不足,而使血中各种细胞、蛋白等减少。两者都表现为肝的藏血功能紊乱,实则疏泄失调所致。他据此理别开门径,治疗大量血液疾病,疗效满意。又如,他纠正了“肾无实证”之说,发挥肺主治节、肺合皮毛、通调水道的理论,以治肺为重点而兼治肾,同时结合“久病入络”学说,适当搜剔络脉等,治疗大量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等,显著地提高了疗效。又如他指出现时把肾等同命门、肾阳等同命门之火的弊端,提出命门火衰的四项具体辨证指标,以病案为依据,指出其治疗当以益火之源、温阳填精为大法,只用温阳疗效不佳。命门火衰常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的过程中,他对命门学说的发挥,无疑提高了中医治疗这些疾病的疗效。此外,他运用“久病入络”学说治疗各种神经痛和顿喘咳,用“攻邪已病”学说辨治癌症,用“气虚血瘀”学说辨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和“扩心病”心力衰竭,以“寒温结合”辨治外感高热等,都是对固有理法大加发挥而促使疗效提高的范例。以古籍文献为据结合临床事实,阐明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理法方药,则是发掘中医治疗潜力的范例。他通过临床观察提出的发病公式:原因+诱因+素因→疾病,是对中医病因发病学的完美概括。他总结出临证必须遵循的八个辨治步骤,是其自成体系的临证特色,也是其开阔而敏捷的多向思维能力的硕果。3.发展的趋势

他承家学而不泥,师古尤重今,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他发现近几十年来,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日益改变,使得中医逐步处于“学术危机状态”,这意味着中医固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新发现的某些事实,中医方法不能适应日益提高的某些社会需要。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撰文提示中医存在“无证可辨”等学术危机问题。此后,他密切关注这一趋势的发展,锐敏地认定:自然而然出现的“病证结合”诊疗方法,可以克服“无证可辨”,适应日益提高的社会需要的同时,大大提高了中医疗效,促使传统中医朝现代方向发展已成必然趋势。他前后发表了19篇探讨中医学术发展战略的文章,论证了中医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及其含义,指出其目标有三:一是适应社会和临床需要,二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三是重建全新的中医学术体系。其途径有二:一是现代科技中医化途径,二是中西结合途径。主要通过两个转变来实现:一是在思维方式上,把传统的整体观念转变为现代系统理论,以克服传统的整体观念不完备性缺陷;二是在临床试,把传统的辨证论治转变为“病证结合”诊治,以克服“无证可辨”及其缺乏对疾病的成因和病理损伤的本质认识的缺陷,从而提高疗效和疗效的确定性。他认为整个中医现代化,必定以中医临床医学的现代化为先导,以“病证结合”的不断完善来实现。他总结出“病证结合”的四种形式供临床应用。为总结时代的新经验、新认识,促进中医现代化趋势的发展,他约请近百名中日韩各科临床专家,共同编著《现代中医治疗学》巨著,任第一主编。他确定编写方针,设计编写内容与体例,撰写样稿和部分稿件,以及最后一个个病种的审定与统稿,都是亲笔进行。历时5年,稿经四易,凝聚着他的睿智与不凡的毅力。此书1995年问世,后又多次印刷和再版,颇获读者好评。王琦教授书评此书“新颖实用,与时代同步”,“堪称一部中医各科医生必备的大型临床治疗性工具书”。李廷谦教授等更评价该书具有里程碑意义。4.开掘新学科

他敏锐地观察到,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医学的需要已经不是仅仅治好疾病,而是进一步要求消除疾病留下的后果(功能障碍),于是现代康复医学应运而生。这门科学突出地标志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是现代医学的高层次发展。他发现中医学有关康复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尚未形成一门具有特定范围与目标的学科体系加以应用。有关中医康复学术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散见于历代典籍与各科著述之中,所以,发展中医康复医学实际上是一种创新。他不惮艰辛,沉潜涵泳,广泛收集古今文献资料,把有关中医康复的零零碎碎的经验、认识,提高到学科体系的高度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研究,作为第一作者于1986年出版《中医康复学》,在全国率先开掘中医康复学科领域。此后发表多篇论文,并在中国康复医学研讨会上提出创立“现代中医康复学”的框架构想,引起与会学者关注。他指出,养生与康复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不能混为一谈。中医养生学是以研究人体寿夭衰老的原因、过程和却病抗衰延年的方法为范围,以形、神、精、气为基本理论的独立学科,这门既古老又很新鲜的学科颇具东方文化特色,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20世纪60年代撰文阐述有关中医对寿夭衰老的原因、过程和长寿的方法的认识以来,不断探索,更有发挥。例如他对人的心理衰老分级分度的探讨,对“顺应自然”包括大自然和人体自然的诠释等,都有独到的见解。5.改革旧教材

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长达40余年,讲授中医内科、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养生康复等课程,教学内容充实,富有启发性,列举的事实新颖,论证充分,概括性和逻辑性强,语言丰富,妙喻横生,无不受到热诚欢迎。他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材改革,教材所以不能一劳永逸,要一版一版地不断编写,目的就是不断地反映时代的新经验、新认识。指出作为中医本科后期提高性课程的《中医各家学说》原统编教材,对著名医家的选择止于我国清代,要求只叙述各个医家的学术思想与成就,拒绝后世中外医家的发挥与发展,是狭隘的继承与封闭式教材的典型。1986年,在兰州召开的西南西北片区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会上,他提出“全面、系统、独特、实用”的编写原则作为《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改革方案,获得与会者一致赞同,被推选为片区教材主编。该教材内容全面,包容古今中外著名医家的学说经验,以及后世的发挥和现代研究。在内容上除必要的联系外,主要编写各个医家独特的学术经验,而为其他学科所没有包括进去者,有多少写多少,以避免重复;并力求学术观点与临证应用紧密结合,有论有案有方,学以致用。如此改革,使教材由封闭式变为开放式,以发展的观点代替狭隘的继承,因而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面目为之一新,真正起到一门“后期提高性课程”的作用,各校使用中一致反映良好。6.促国际交流

他还是一位促进中医学术国际化友好交流的使者。他长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安之若素,埋头笔耕,坚持临床,带过数以百计的日、韩、美、德、法、新加坡、比利时等国的留学生、进修生临床实习。他主持和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曾先后四次应日本汉方医界邀请东渡讲学、交流,韩国韩医界也曾邀请去汉城、釜山等地交流、访问。在这些交流中充分展现中国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优势,获得好评。同时,他注意到以中医学为母体的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韩医学的形成与特点,认为以“方证相对”为特点的日本汉方医学和以“四象医学”为基础的韩医学是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中医主流派所演生的两大分支学派。1989年,他主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出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系统介绍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唯一专著,提醒同仁“科学无国界,能容则大”。日本汉方医学家矢数道明博士发表专文高度评价此书。为达到中日传统医学长期交流与合作的目的,他促成多起关系的建立,如与日本广岛、东京建立起每年一度去该国交流的关系,为一批中年中医提供了走出国门的机会。又如,促成日本广岛济生病院与乐山市中医院互结姊妹医院关系,交流技术与设备。他还约请日本汉方学家小川新、十河孝博,韩国韩医学元老裴元植教授等,参与编著《现代中医治疗学》,共同推进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新加坡、港台地区的中医也交往较多,为促成中医学的国际化竭尽全力。

郭老年过古稀仍热心于提携后学,每年都受大学生科协、《中医学与辩证法》编辑部之邀主讲临床专题或中医发展战略专题,场面爆满,学生反映“听郭老演讲是一种享受”。自1978年以来,历届西医学习中医班、中医进修班、全省中医院技术骨干培训班、各种全国性师资提高班等不同层次的学习班,都要请其作专题讲座。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等,以及广西中医学会、甘肃中医学会、辽宁中医学会和四川省内成都、达县、温江、内江、江津、简阳、泸州、乐山等地中医学会,都曾邀请讲伤寒论专题或中医发展战略专题等。郭老对中医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积极的学术活动,赢得业内人士的尊敬。结 语

在郭老一生为中医事业奋斗的历程中必然要提及到其夫人、令人尊敬的冯显逊大夫对郭老无私的支持。她196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6年制本科,为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妇科专家。她出身书香门第,文静秀雅、善良和蔼、勤奋严谨,淡名利,乐文史,勤于医技钻研。为人治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深受病家爱赞而门庭若市。临证之余,夫妻讨论当日所遇疑难,或收集、整理其学术资料,潺潺不息,未曾稍怠。可以说,郭老的成就与她的鼎力内助紧密相连。几十年来,这对贤伉俪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在其温馨、和谐的家庭里充满着人生的美好和浓厚的学术气氛。

郭老在数十年间凭借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证经验、不息的探索精神,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或编著出版医学专著11部,参与编写著作22种,享有蜀中医界“多产作家”之称誉。现在,郭老虽已年逾古稀,仍然奋进不息,自比犁铧,宁愿在耕耘中磨损,也不愿在无为中锈蚀。除为研究生讲课、带教、继续临床工作外,仍然积极撰写论文、书稿,参与国内外的有关学术活动。他的一生都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格言:“人生的目的是对人类事业的开拓进取,无私奉献;人生的品格是诚实宽容,作风正派;人生的价值是在人们心目中有为有位。”专病论治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康复治疗十步程序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引起者。前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95%以上,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冠心病即指此而言。不过,两者都可以发生心绞痛,采取中医治疗都有良好的效果。这里着重讲述郭老临床上治疗前者的经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主要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一般可分为5型:①无症状型;②心绞痛型;③心肌梗死型;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⑤猝死型。大量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治疗①、②型有肯定的疗效;对③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要优越得多;中医治疗④型也有良好的疗效。在这里先着重介绍①、②型的中医治疗。

多年来,郭老从大量的临床中观察到,本病所有病人的病程中始终具有不同的下述共同症状:①心累气短,动则更甚;②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呈刺痛或闷痛状,其部位固定。前者是气虚之象,后者是血瘀之征。据此,他认定“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而贯穿于整个病程。不过,其中还有气虚(心气虚)兼阳虚或阴虚(心阴虚),血瘀夹气郁、痰滞、湿热等不同的兼证。他强调以益气化瘀为基本治法的同时,要注意兼证的处理,对有些兼证很突出的病例,甚至要首先着重治疗兼证。他从所诊治的数以千计的病例中总结出冠心病心绞痛康复治疗的十步程序,这些程序的综合运用一般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郭氏“十步程序”分述如下:1.戒烟、戒酒、慎风寒

烟酒使人气郁,滋生痰湿,风寒外感,乱人营卫,都是心绞痛的重要诱因,应绝对戒除。2.保持情绪稳定

不稳定的情绪,包括沮丧、悲伤、忿怒、激动、惊喜等,都会使人立即气机紊乱或郁滞而诱发心绞痛,故一切竞争性、激动性活动等都要回避。保持情绪愉快、舒畅而平静。3.调节饮食质量

总的是食物宜清淡,远肥甘厚味辛辣之物,不过饱过饥。过饱使胃气壅滞而加重血瘀,过饥又使心气失养,都是心绞痛的诱发因素。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食量。4.节制房事

性行为起源于相火之动,相火动则心火动,火劫真阴,情急气逆,精气外泄,使已虚之气阴更虚,已郁之气郁更郁,可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故应适当节制。但性行为毕竟是人之本能活动,绝对禁止又使人情绪抑郁。一般说,病者能不歇息一气登上五层楼而不觉得特别心累、气喘时,可适当进行性活动。如性活动时产生心累、心慌、气喘、心痛者,至少要停止2~3月。5.保持大便通畅

大便秘结,腑气不行必然加重血流瘀滞,易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故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轻者每日或间日仍解大便,但干燥难解,可嘱病人多食海带、白菜、橙、香蕉、玉米等食物即可;重者数日解1次,便如羊粪,干燥难解,可于主方中酌加瓜蒌仁、鸡血藤、虎杖、决明子、肉苁蓉之类;极重者不服泻药不解,除于主方中加入上述润肠通便药外,当另服麻仁丸或泡服大黄等。6.注意清除湿热或寒湿

本病有部分患者中焦湿热或寒湿郁遏,引起胆胃气逆或肝胃不和等兼证,从而加重气郁血瘀的程度,使心绞痛久久不解,故应注意清除。轻者于主方中加入相应药物即可,重者当专门治疗,先清除之。兼湿热轻证,胃脘痞满,口苦,苔黄滑,舌质红,酌加黄连、黄芩、法夏、郁金、茵陈、白蔻、槟榔、菖蒲之类;重证胃脘胀满、烧灼感,嗳气频作,或恶心欲呕,口苦咽干,苔黄滑厚腻,舌质红,用黄连温胆汤加瓦楞子、槟榔、白蔻、茵陈之类。兼寒湿轻证,胃脘痞满、口淡、苔白滑,酌加藿香、厚朴、法夏、茯苓、白蔻之类;重证胃脘胀满,或冷凉,苔白厚滑浊而腻,当用藿朴夏苓汤酌加草果、白蔻、菖蒲、郁金、丁香、陈皮之类。湿热或寒湿缓解的表现,主要是胃脘胀满消除,厚腻之舌苔变薄,即转入益气化瘀治疗。7.控制合并症

本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具有多病性特点。常见的合并症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较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通常都已一直服用着降压、降糖的西药或中成药,嘱其按常规继续服用,绝不能贸然停服。对于较轻的血压、血糖升高,以及较轻的高血脂、高血黏等,只需在基础方中加入相关药物即可,不必专门治疗。对较重的高血压、糖尿病要另外按时服用有效的降压、降糖的中成药或西药,以维持血压、血糖在正常范围。8.坚持适当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生机活泼,阳升阴长,对本病非常有益,是任何药物治疗所不能代替的。现代研究指出,运动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大大降低。一般说,只要没有下述情况,都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6个月以内者;②在休息时也有心绞痛发作者;③轻微活动就感到心慌、气喘或有尿少、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症状者;④严重心律失常,或结代脉每分钟超过6次以上,运动后结代脉增加者,或脉迟缓且在运动后脉息并不增加者。有这些情况勉强运动可能增加心绞痛发作,当十分注意。一般说来,病人运动后自觉轻松、愉快、精神好、睡眠佳、饮食香,表明其运动量是合适的。假使运动后感到头昏、胸闷、心慌、气短、易疲乏等,表明其运动量过大,应立即减少运动量,否则易引起心绞痛发作。总之,运动后以脉搏每分钟不超过110次为宜。同时,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其项目包括散步、快走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广播操等,应量力而行。9.迅速终止心绞痛发作

由于气虚运血无力,或血瘀、气郁、痰滞等因素,使心脉闭阻,不通则痛,当迅速通闭止痛,终止发作,以免闭阻范围扩大,引起严重后果。郭老指出要警惕不典型心绞痛:有的表现为咽喉部灼热剧痛或紧缩感,极似急性咽喉炎;有的左颌面部疼痛,极似三叉神经痛;有的为腰臀或足跟痛,或为牙痛,或酷似胆绞痛等,但都有胸闷、气短、出汗等共同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可资辨别。他提示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当按心肌梗死处理,中西医结合救治:①突然剧烈心绞痛发作,伴以恶心呕吐者;②发作次数、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迅速增加者;③痛的位置和方向改变者;④卧位时心绞痛持久或反复发作者;⑤对经常使用有效的药物这次无效了。这些病情表明,心脏严重阻滞,心气、心阳有暴脱之虞。

在临床上郭老喜用的临时缓解心绞痛的中成药,如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一般都叫病人随身携带,一遇胸闷、心痛时立即含服,并静坐休息。他认为,这些中成药只可临时缓解,而要终止发作,还得积极运用基础方加味的汤剂治疗。10.益气化瘀为基本治法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故益气化瘀为基本治法,当贯穿于各型治疗的始终,然后再据其兼夹证情酌加相关方药。郭老经验表明,中药汤剂治疗本病的疗效良好,他针对气虚血瘀从经验中总结出1个基础方:

黄芪30~50g,川芎15~20g,葛根20~30g,丹参20~30g,制首乌20~30g。

1日1剂,浓煎2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3次服,其中1次晚间睡前服。

加减法:下列加减法,每次选择症状最突出者1~2个应用即可。(1)心绞痛时发者,当以缓解止痛、终止发作为目标。如下加味:

①瘀滞重者,痛如锥刺,或牵连背臂,舌有瘀点,脉紧。酌加蒲黄、五灵脂、降香、赤芍各10~15g,延胡索20g。如其痛不减,或减轻不明显者,可能是络道瘀滞太甚,当辛通络脉,加延胡索20g,血竭3g,全蝎8~10g(水洗、同煎),或加用中成药“通心络”(由全蝎、虫、蜈蚣等几味虫药制成)亦可。

②阳虚寒甚者,痛如锥刺伴以紧缩感,畏寒神怯,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酌加桂枝15~20g,炙甘草5~10g,高良姜15g,荜茇10g。

③痰湿气滞甚者,胸闷胀或压迫感,或剑突后胀满作痛,或形体偏胖,时时咳痰,舌质淡苔白滑厚腻。酌加瓜蒌、薤白、郁金、白豆蔻、菖蒲之类,各15~20g。如痰湿化热,舌质红苔黄滑厚腻者,则酌加茵陈、黄芩、郁金、丹皮、栀子之类。有的病人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胸闷、痰多等症状,郭老经验认为切不可用麻黄开宣肺气,用之不慎,往往使心绞痛复发或加重,可重用薤白、苏子代之。(2)合并症如下加味:

①血压高者,多为肾虚肝旺,酌加杜仲15g,桑寄生30g,决明子15g,钩藤20g,或夏枯草、菊花、黄芩之类。血压低者,多为气虚较甚,加生脉饮之类。

②血脂高者,多为痰湿浊邪或阴虚为患,酌加茵陈、决明子、泽泻、山楂、桑椹之类。

③血黏度特别高,甚至面呈黧暗者,乃血瘀太甚,酌加水蛭(洗去盐,与药同煎)5~8g,以及红花、桃仁、赤芍之类。

④血糖高者,多为阴虚内热,酌加生地、麦冬、枸杞、地骨皮、山茱萸、知母之类。如口渴甚者,另服玉泉丸。

⑤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者,常称胆心综合征,多表现为胆胃不和,湿热遏郁。暂停基础方,待湿热大半清除后才恢复使用。改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黄连10g,竹茹、枳壳、法半夏、陈皮、茯苓、郁金、黄芩各15g,茵陈、丹参、延胡索各20g,金钱草30g,谷芽20g。1日1剂,水煎2次,分3次服。

⑥合并慢性胃炎者,多兼胃脘胀痛、暖气、泛酸等症,是夹肝胃不和,如胃脘烧灼者,表明气郁化热,基础方加煅瓦楞子30g,黄连10g,法半夏10g,槟榔15g,或再加香橼、枳壳之类;胃脘冷凉者,为中焦寒湿,酌加丁香、砂仁、良姜、肉桂之类。

⑦心功能不全者,心悸气短特甚,下肢浮肿,小便短少,是心气极虚,浊水不行所致。其病情较轻者,下肢肿不过膝,将基础方中的黄芪加至70~80g,再加桂枝、茯苓、白术各15~20g即可。

⑧心律失常者,多有心慌、心烦、心空、心悬、心悸、惊恐不安等症状。

快率型表现为数、疾脉,多是气阴虚极所致,酌加生脉散、生地黄、酸枣仁、浮小麦、炙甘草之类。

慢率型表现为迟、缓脉,多是心阳不振引起,酌加红参、桂枝、当归、淫羊藿之类,脉太慢者,加细辛3~5g。

心律不齐型多表现为结代脉或涩脉(参伍不调),是气血两虚或痰瘀气郁,不相接续所致。一般按上述两项加减即可,如脉结代太频发,酌加炙甘草10~20g,苦参10~20g。

上述“十步程序”综合运用直到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才逐步减剂或停止第9、10步的方药治疗,而其他8步仍需坚持以达到持久为目标。

兹举病案数例以示“十步程序”的综合运用。【验案举例】

例1.石某,女,52岁,成都某厂职校教师。1988年8月24日初诊。

病史:患冠心病心绞痛3年余,常备硝酸甘油于疼痛时含化可得缓解,并长期服用丹参片等药。半月来自觉病情加重而来就诊。

现症:胸前偏左经常性发闷和压迫感,稍遇情绪波动或稍事活动,即感心前区疼痛如锥如刺,行走或上楼即感心累气短殊甚。睡眠不佳,饮食二便尚可。出示心电图报告:T波低平,ST段下移,显示心肌缺血。检验报告: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7.05mmol/L。查其血压90/60mmHg。形体偏胖,舌质淡苔白而滑,脉缓无力而结代,每分钟歇止6~7次。

辨治:气虚血瘀夹痰湿气郁。采用益气化瘀、行气化痰治之。处方:(1)苏合香丸1盒备用,痛时含化1粒。(2)三七粉10g。1日分3次用汤药冲服。(3)黄芪30g,制首乌30g,丹参25g,川芎15g,葛根20g,瓜蒌壳15g,半夏15g,檀香15g,郁金15g,降香15g,山楂15g,决明子15g,泽泻15g。1日1剂,药煎2次,分3~4次服,并嘱全停各种西药,饮食、活动等如前述。

1988年11月9日复诊:患者以上方连续服用60余剂,心绞痛由逐渐缓解到完全停止已20余天,体力逐渐好转,上四楼不觉心累气短,能做一些家务活,自觉如常人。于周前复查心电图正常,胆固醇5.3mmol/L,甘油三酯2.95mmol/L。查其舌正脉平,未见结代脉。

嘱其以三七粉等常服(因感煎剂麻烦),并坚持适量的体育活动。随访1年余,一切良好。

例2.李某,男,61岁,四川省农牧厅退休干部。1988年8月28日初诊。

病史:患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血压病已5年余,去年曾突发脑血栓形成,经住院治疗已无任何后遗症,但血压一直高(自备血压计测定),心绞痛未控制。

现症:出示心电图报告:左室肥厚劳损,频发室性早搏,ST段下移。检测报告:TC5.8mmol/L,TG2.4mmol/ L。目前,胸前偏左闷痛,心悸、气短殊甚,每天必服降压灵2~3次,否则头晕头痛,且常服复方丹参片等药,初服时对胸闷痛有效,现在不觉效果了。查其形体丰盛,面现红光,精神尚佳,多言语而易冲动。询其饮食可,大便调,唯夜尿3~4次。舌质红,苔白微黄而干,脉滑数结代,每分钟歇止12~15次之多。

辨治:此乃气虚血瘀,阴虚肝旺之证。治以益气化瘀,养阴平肝,杂合以治。处方:(1)黄芪30g,葛根20g,制首乌30g,丹参25g,川芎15g,降香15g,蒲黄(包煎)10g,五灵脂10g,郁金10g,生地15g,女贞子10g,钩藤40g,夏枯草40g,黄芩15g。浓煎,1日1剂,分4次服。(2)三七粉10g,1日4次汤药冲服。(3)坚持散步活动,清淡饮食(嘱每天吃大蒜2枚),保持情绪平静(一切交待如程序所述),戒酒(无吸烟嗜好)。

患者每周复诊1次,药物治疗皆本上方加减:心痛缓解去蒲黄、五灵脂;睡眠不佳加枣仁、夜交藤、菌灵芝之类;大便秘结加大黄泡服,解便后停服;脉结代频繁加苦参、炙甘草;咽干,手足心热,加丹皮、地骨皮、麦冬之类。患者一直坚持体育活动、清淡饮食及平静情绪等。治疗2周心绞痛已缓解,逐步撤除西药,脉结代仍频繁。治疗1月,脉结代每分钟6~8次,嘱每周服4剂。至同年10月9日复诊,血压正常,心绞痛完全停止,偶见脉结代。12月11日复诊,血压一直正常,心绞痛未复发,自扪脉律已1月余未见歇止,上五楼不觉心悸气短,复查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供血好转,TC、TG均在正常范围。用前述基础方加钩藤、桑寄生、黄芩,嘱每周2剂常服,仍坚持体育、饮食和情志治疗,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3.郭某,女,61岁,退休干部。2000年3月17日初诊。

病史:1994年春,因心前区憋闷、隐痛住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经过多种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给输注丹参,服心痛定、地奥心血康及其他降糖、降压药,症状缓解出院。此后,一直服用降糖、降压药及复方丹参片、地奥心血康、肠溶阿司匹林及月见草油丸降血脂等,血压、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唯心前区憋闷疼痛反复发作,一次比一次重,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含服可暂缓解。近年来,憋闷疼痛程度加重,上三楼要歇两次,体力减退,且易感冒。1月前,因家中来客,稍事操劳,突发心前区绞痛,引起左侧背部亦痛,恶心欲吐,有濒死之感,当即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已不如前。乃即去某省立医院急诊住院,做有关检查为:广泛心肌缺血、心房纤颤、室性早搏。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不稳定型)、心衰,同时还有Ⅱ期高血压、Ⅱ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高血黏度等。住院20余日症状改善不显著而自动出院前来就诊。

现症:时时胸闷、心前区刺痛,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心悸气短殊甚,面足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饮食少味,时有眩晕、手足麻木,口渴不欲饮。查其体质偏胖,精神欠佳,面白浮肿。唇色浅紫,两足轻度浮肿,按之凹陷,舌质淡胖,苔白润,脉细涩而参伍不调,夹杂屋漏象。

辨治:气虚血瘀,心阳不振,夹痰瘀及水湿浸渍引起的证候,属本虚标实。若纯攻则阳气有脱竭之虞,若纯补则水湿痰瘀更加壅滞,故治当双管齐下、攻补兼施。用生脉散、桂枝甘草、瓜蒌薤白、黄芪防己诸方之义化裁与服。所服降压、降糖西药照常维持治疗,其他药物停服。处方:(1)黄芪60g,红参15g,丹参20g,川芎20g,葛根30g,五味子12g,麦冬20g,桂枝20g,炙甘草6g,瓜蒌壳15g,薤白20g,法夏15g,延胡索15g,泽泻15g。1 日1剂,水煎服。(2)复方丹参滴丸,随身携带,胸闷痛时含服10粒。嘱其稳定情绪,随着病情缓解可适当散步以不劳累为度,进食清淡饮食。

至同年12月5日,患者于初诊后每周或间周复诊1次,均根据上方加减:浮肿消则去泽泻、茯苓;心痛未完全缓解则酌加三七粉、良姜、蒲黄、五灵脂、归尾、桃仁、红花之类;胸中郁闷解除则去薤白、瓜蒌壳、法夏;咽干唇燥则去桂枝,或改用羌活;若大便干结酌加决明子、瓜蒌仁之类,始终保持大便通畅;脘腹胀满酌去甘草、五味。总之,以益气活血通瘀为主,据证加减,坚持服药近200剂。已两次检查:广泛心肌缺血和房颤、早搏均消失。判若无病,甚为高兴。

嘱其每日服地奥心血康1~2次维持,坚持适当活动、慎劳累、放松、饮食清淡等合理的生活方式。随访3月,情况稳定,未反复。

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良好,改善心律失常也有较好效果,但需患者坚持治疗,充分合作,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以配合。本例患者都做到了,故其效果较好。

上述基础处方性味比较平和,心绞痛偏阴虚或阳虚,夹寒凝或痰热均相宜。其组方思想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选择而成。方中黄芪益气,丹参化瘀,川芎活血,现代研究诸药皆能显著地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功能。制首乌养血,葛根通经输善治项背强,据现代研究,二药具有很强的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以及明显的降脂等作用。诸药配合,效验益彰。郭老说:把现代药理研究纳入辨证论治范围加以应用,无疑能提高辨证论治的疗效,但离开了辨证论治,单纯以现代药理指导应用,则疗效显著逊色。例如:钩藤、黄芩、夏枯草有降血压作用,用于兼阴虚阳亢之心绞痛合并高血压者,其降压之效果明显,而用于兼阳虚寒凝者多无降压作用。又如苦参有抗“早搏”作用,其性苦寒用于滑数之脉结代“早搏”,疗效显著,而用于迟缓之脉结代则效果较差。但如不考虑现代药理研究,根本就用不上苦参这样一种抗“早搏”的良药来治脉结代。所以,把现代药理研究纳入辨证论治范围应用,是提高辨证论治疗效的途径。诊治心律失常谨守凭脉辨治

心律失常包括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的异常。由于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比较明显,所以郭老认为中医临床对心律失常的诊查可主要以脉象为依据。他说脉象虽不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对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得深入细致,但也能诊查出一些常见而重要的心律失常,以之进行辨证论治,常能收到较好效果。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血行脉中,气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而脉应。故心律失常是以心气动而脉应之的频率与节律异常为主要变化。然而,中医学的诊查并不止于此,由于血脉是营卫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的情况,都必然影响脉象,故对心律失常的诊查,不仅重视脉象的频率与节律的变化,还要通过对脉象“形、势、位、数”的分析,以及脉证合参,进一步确定其阴阳寒热虚实的性质,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遣方用药。所谓“形”指脉体的形状大小;“势”指脉搏动的气势强弱与节律;“位”指脉的部位浅深;“数”指脉搏的频率。同一种心律失常,由于人的体质差异和发病因素不同,其脉象的“形、势、位、数”大不一样,中医的治疗也就各不相同。例如,同样是“过早搏动”,伴随缓脉出现者,多属阳虚寒滞,治当温阳散寒为主;伴随疾、促脉出现者,多属气阴虚、心火亢,治当益气滋阴清火为主,等等。总之,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强调辨证论治。《难经·一难》云:“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所以诊脉一般都以寸口脉为准。健康人的脉象,称为平脉,其脉形“不大不小”,脉势“缓而和匀”,脉位“不浮不沉”,脉数“不疾不徐”,成人一息四至(每分钟70次左右)。心律失常时,脉象的“形、势、位、数”均有变化,常见迟、数、结、代、促、疾、涩、雀啄、虾游、釜沸、屋漏、鱼翔等脉象。郭老在临床上通常以脉“数”为纲,对心律失常的异常脉象分类辨治。一、慢率型辨治

慢率型脉象包括迟、缓、涩、结、代、虾游、屋漏脉等。

1.迟脉与缓脉

迟脉,指脉率一息三至,主寒证。缓脉,指脉率一息四至,脉势有力为正常,软弱为病脉。

心律失常时,迟、缓脉的脉势皆无力而弱,多因心肾阳气虚弱,行血无力所致。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心率缓慢之心房颤动等疾病过程中。治当温补阳气为主。若脉势兼涩象,则夹气滞、痰郁、血瘀,适当加入行气、祛痰、活血之品。

伤寒热病,邪热内聚,血为毒滞,气为血阻,亦可出现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坚实。【验案举例】

例1.特发性心房颤动

倪某,男,60岁,干部。1994年5月15日初诊。

病史:1年前发生胸骨剑突后梗塞不适,每次发作医者作“胃病”治疗,效果不佳。1月前其梗塞感加重,且气短、乏力殊甚,上三楼也需歇息片刻。乃去本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多种检查,诊断为“特发性心房颤动”。其心室率60次/分左右,血压、血脂等均属正常范围。随即服用丹参片、肌酐、血栓心脉宁等20余日无效而来求治。

现症:患者形体偏胖,精神欠佳,气短乏力,头晕,常自汗出,心慌,心下痞塞,手颤抖,舌质淡苔薄白而滑润,脉缓沉细弱而涩,未见结、代之象。

辨治:阳虚气弱,兼夹痰瘀。由于阳虚不甚,故未见迟脉和肢冷、畏寒等症;痰瘀阻滞不甚,故未见结、代之脉。只需甘温升阳益气,略兼活血祛痰治疗即可,用生脉散加味。

处方:红参15g,五味子15g,麦冬20g,黄芪30g,葛根20g,羌活15g,丹参20g,当归15g,法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5g。浓煎,1日1剂,服4剂。

5月25日复诊:诸症消失,心电图正常,精神佳良,登五楼不觉累,唯睡眠欠佳,脉率78次/分,沉细而有力,舌正。原方加酸枣仁15g,养心安神,续服3剂,作善后调治。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

按:本例房颤无器质性心脏病,一般预后良好,但如不积极治疗,也可能转变为持久性心房颤动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上常见特发性心房颤动持久不愈者,多是“病久入络”,痰瘀胶结,脉来结代,已成痼疾,中医治之也难取效。本例用方以生脉散加黄芪、炙甘草益气,葛根、羌活升阳,丹参、当归活血,法夏、茯苓祛痰,谨守病机,加之无器质性改变,又病程较短,故效果良好。

例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李某,女,57岁,干部。1993年3月10日初诊。

病史:病人曾经是运动员,一直心动缓慢,不任训练而改行。1987年7月,因头晕、心慌等不适,经本市某医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拒绝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心率45次/分左右,常服阿托品制剂等维持,并转而寻求中医治疗。

现症:心率45~50次/分,心悸、心慌、心前区闪电式刺痛,有濒死感,头晕,眼花,耳鸣,畏寒,乏力,二便如常。查其形体瘦长,精神欠佳,面色苍暗少华,少气懒言,舌质淡苔白润,脉迟沉细涩而弱。

辨治:阳虚气弱,兼寒凝血瘀。以温阳益气、活血散寒治之。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甘草汤、生脉散合方加味。

处方:麻黄6g,制附片(先煎30分钟,下同)20g,细辛5g,桂枝15g,炙甘草5g,红参15g,五味子12g,麦冬20g,黄芪40g,丹参20g,当归15g。水浓煎,1日1剂,服4剂。

3月18日复诊:上方服4剂后,患者自觉症状显著减轻,又自动多配2剂服用。目前心率60~65次/分,自谓如常人。诊其脉率正常,脉势已无涩弱之象,是阳气渐复,寒瘀已去,乃用右归丸大补肾中元阳,以图巩固疗效。

处方: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5g,枸杞15g,菟丝子15g,鹿角胶(烊化)20g,杜仲15g,肉桂15g,当归15g,制附片20g。

浓煎,初1日1剂,渐2日1剂,3日1剂,后间断与服,并嘱坚持适当活动。随访至1994年6月,病情稳定。

按:上方麻黄、桂枝、细辛辛通阳气,虽有散寒发汗之弊,但与生脉散、黄芪等配伍,散中有收,收中有散,相反相成,经用以治疗本病多例,未发生大汗淋漓者。但麻、辛之类,毕竟发散耗气,不能久用,故症状改善即改用右归丸,补肾中元阳,以温养心阳,从本图治。临床观察到,若出现严重窦性静止、快-慢综合征,中医治疗往往难以取代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置,值得进一步研究。

2.结脉、代脉与涩脉

结脉,指迟缓脉中出现无定数的歇止,是阳虚寒盛,气郁、痰结、血瘀等因素,引起脉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所致。代脉,亦多见于迟缓脉中,特点是出现有定数的歇止,其前后歇止的距离均匀、规律,歇止的时间比较长,多为脏气衰弱,气血亏损,以致不相接续引起。涩脉,指脉来艰涩而不流利,如轻刀刮竹,三五不调(强弱不等),亦常见于迟缓脉中,多为气虚血少,不能濡润脉络,或气滞、血瘀、痰阻,使脉气艰涩引起。结脉与代脉是以脉搏的节律紊乱情况而命名,在临床上往往同一病人既有结脉又有代脉,故常结代并提。结、代、涩均为本虚标实之象,孰主孰次,以脉势有力无力区分。一般说,心律失常时其脉皆无力,如相对有力即标实为主,这全凭指下经验判定。本虚为主者,治当温阳、益气、补血为主;标实为主者,治当行气、祛痰、化瘀为主。结、代、涩脉常见于窦性静止,过早搏动或形成二联、三联、四联律,心房颤动,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过程中。【验案举例】

例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邹某,女,55岁,干部。2000年6月13日初诊。

病史:1月前,因心悸、气短、时时头晕并晕倒1次而去某医大附一院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室性早搏。给予阿托品等提高心率,并一再嘱其准备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因不愿安装而来求治。

现症:头晕、畏寒、气短、心悸、胸闷塞,说话则有短气不续之感,自查心率每分钟40~50次,血压90/ 60mmHg。查其体质瘦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